高中的政治教学提问探讨论文

2024-09-07

高中的政治教学提问探讨论文(通用11篇)

高中的政治教学提问探讨论文 篇1

高中的政治教学提问探讨论文

一、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重要性

提问与回答不仅是知识的交流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课堂提问对于高中的政治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问这一行为能集中高中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参与政治学习活动。通过提问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提的问题上,使得学生调动思维检索知识,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说提问是学习和注意力的触发器。

2.在提问过程中高中生积极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试着回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形成碰撞,激起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学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时,就流露了自己的感情,学生之间进行了交流和互动。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

3.提问对于维持课堂秩序也有促进作用。针对高中生展开提问时,你会发现学生瞬时安静了下来,学生的注意力被拉回到了教学程序中,教学秩序得到了管理,促进了课堂秩序的安定。可以说提问具有一定的课堂管理职能。

二、高中的政治课堂提问现状

提问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也是很容易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信手拈来,而不局限于任何外部因素,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在实际教学中,提问这一教学手段运用得怎样呢?通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和听课研讨,我发现这一简单的东西在实际教学中并不乐观。在听课研讨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在高中的政治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热热闹闹,好像很有收获,但细细品来发现有的提问低效而重复,甚至与教学内容不相关联,有的提问虽然有关联可是不能体现教学要点,这样的提问并不能启发学生思维,反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误区,不能自拔。这样就违背了我们所提倡的打造高效课堂的初衷。分析原因,我们发现可以归类为以下方面:

1.主体性原则在问题教学中没有体现。在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中要解决一个一个问题,这些问题提出的主体是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是说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中问题不能是教师主动提出来,而要由学生自主发现,只有这样学生才具有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冲动,这样的学习才是由学生的内驱力驱动的主动学习过程。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实际教学情况如何呢?我们在实际听课中发现,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严格、有序地提出的,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都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教师是整个过程的主体,占据课堂主体地位。这种一味地单向传输的做法,实质上是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没有发挥的余地,也没有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

2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鉴于此,我们要更新观念,从备课就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创设怎样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意识和理念,始终要从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我们要重点关注并解决的一件大事。3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是沉不住气,对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总是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思考和解答。学生还没有经过慎重思考,问题的答案已经出现了。这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教师仍然主导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直接忽略了对于学生展开启发引导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就失去了兴趣,对于回答问题就失去了积极性,甚至漠不关心。一些老师看到问题的提出不能引起学生的反应,甚至责怪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实质上这种现象就是由教师自己造成的,教师还浑然不觉。究其原因是教师对于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认识不够,还是有意和无意地在主导课堂,殊不知这种做法是有悖于学生发展和新课程要求的。

三、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把高中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问题蕴含在情境中,促使学生自然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教师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有时并不容易,这时教师就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但并不是要给学生答案,而是要用适当的语言启发学生向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思考,最终是要学生能够把问题回答的清楚圆满。

3.问题的设置要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对答案的探究。针对高中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在设置问题时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有层次地展开探究。切不可一开始就设置太难的问题,阻碍学生思路的展开和对问题的探究。总之,在高中的政治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循序渐进地思考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使高中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高中的政治教学提问探讨论文 篇2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含糊不清、 模棱两可, 要做到让学生一听到问题就能明确是考查的哪个知识点, 顺着问题的方向进行思考。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就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而要想做到这一个点, 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 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问题进行衔接, 帮助学生理解政治中的抽象的概念。

二、问题要全面覆盖

全面覆盖即提问时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问题的讨论过程当中。在高中阶段开设政治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公民, 所以, 政治课堂中一定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 切忌不要出现针对部分学优生提问的情况。提问的形式可以采用抢答、轮流、辩论等, 使每一位学生都被课堂教学所吸引, 投入到教学问题的探究过程当中, 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讲到“民主决策”时, 可以向学生提问: 若让我们对当前的教育和发展提出意见, 你有什么需要反映? 问题提出后, 学生会对当前的教育模式、 考试模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还会有些学生想通过正规的渠道把自己的意见传递到教育部门, 想到如果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时的激动, 这样理解了“民主决策”的意义, 也改变了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态度。

三、问题要适中

学生的水平有两种, 一种是现有水平, 一种是潜能水平, 如何在保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发掘学生的潜能水平, 这就涉及教师的提问艺术。

第一, 时间要适当, 不能想什么时候问就问, 要在根据教学过程适时地提出问题, 否则学生会难以适应而破坏了课堂的完整性。但是在授课时教师也不能在一堂课中都不设问, 这样学生就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没办法进行知识的独立思考和探究, 从而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 考虑学生的贮备知识, 不能问一些过于复杂、深刻或者综合性过强的问题, 也不能问过于简单、直接的问题。例如在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 让学生观看一些事先准备好的消费行为, 再向学生提问:这里哪几种是受心理影响的消费行为, 你都认同吗? 问题提出后, 学生分析都有哪些四种消费行为, 怎么分类, 这样就对消费行为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再问:了解这几种消费行为之后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我们要怎样消费? 这样远比直接问有哪几种消费行为, 怎样理智消费的效果好很多。 这样先让学生了解消费行为, 再确定、分类、对比, 会加深印象, 帮助理解, 同时也起到榜样作用。

四、问题要具有整体性

整体性指的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逐步地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 如果问题过行杂乱、琐碎, 回答问题的时间过长, 看起来气氛活跃, 实际上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学生也不能和课堂的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 因此, 提问要根据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由简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部分到整体的进行设计,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综合能力、学习态度都有所提高。

五、学生独立思考

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 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是提问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 让学生思考, 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置问题, 提出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 独立思考, 得出结论。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来增强政治的魅力。

六、适当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是问题的提出者, 还要对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上, 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表态, 即使表态也含糊其辞, 有时还会褒贬过度, 言过其实。久而久之, 势必就会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使他们失去回答提问的兴趣, 失去对政治课的兴趣。 这样的课堂评价不仅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还会适得其反。

首先, 在进行评价时, 教师要讲究一定的原则, 课前, 教师要认真思考自己设计的问题, 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有几个要点, 学生还可能有哪些答案, 等等, 只有教师自己先弄明白这些问题, 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 其次,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政治教师要认真听完学生的回答, 注意力集中, 较准确地概况学生的回答, 防止心中无数, 无话可说。 如在讲《政治生活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时, 针对现在的拆迁纠纷时, 我设问:对“国家征收我们房屋, 就应该满足我们的要求”这一问题你怎么看? 一名学生答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侵害了我们的权益就得赔偿。 ”我紧接着这样评价:这位同学维权意识很值得大家学习, 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理应维护, 但不能向国家提出不合理要求, 公民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 个人利益还要服从国家利益。 这样及时的评价既实事求是, 又克服了学生思维的片面性, 真正起到了鼓励学生和提高他们觉悟的目的。

课堂提问是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必要形式, 有效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 有效的提问是一种实践教学模式,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多思考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为出发点, 进行提问,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高中政治课中的概念多、抽象性强、理论性强, 而中学阶段的学生的社会经验少, 对这些生硬的知识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提问调动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 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而让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增强, 便于学生对所学政治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 篇3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提问

“提问式”教学法有助于启发学生养成爱动脑的好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有效的课堂提问对促进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性的提问成为高中政治教学的一大难题。

一、课前准备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保证,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教材、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之后才能够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及在课堂中应该设置的问题类型以及问题内容。同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等情况,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之后,大致确定本节课可以提出的问题。

二、提问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也存在教师提问的情况,新型提问教学法要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区分。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严肃的教学氛围中提出个别问题,学生会感到恐怖,不敢回答。因此要求课堂氛围要掌控好,尽量为课堂营造相对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同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用于调节气氛,教师提问的口气要适当放松。例如,在讲到关于价格的知识时,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一个苹果,在课堂中轻松地拿出,询问学生想不想吃。学生的情绪肯定更加放松,以此来加深问题深度,达到教学目的。

三、问题深度

教师提出的问题深度要把握好,要準确把握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新知识之间的关系,提出的问题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即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又不能太难。过于简单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太难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问题的提出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够达到提问教法的意义。

综上所述,“提问式”教学法有助于启发学生养成爱动脑的好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备课工作,把握课堂的氛围,并且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中,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参考文献:

[1]丁瑞俊.基于高中政治课堂提问方法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4(04):9.

[2]徐少华.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神州,2013(25):129.

高中政治分层教学探讨 篇4

太 和 二 职 高 殷鹏翼

分层次教学就是将学生按其学习程度分为三个或更多层次,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因层施教,层层提高,让多数学生都能在自己已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不断前进。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曾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要考虑到个别差异,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发展。”顾及各类学生的差异,使多数学生各展其长,共同发展,集体提高,是当今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为实现这个目标,经过探索,我认为应从以下教学环节入手,在政治课堂分层次教学实践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学生的层次化

根据学生的政治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及自己的要求、学校的实际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可粗略地将学生按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A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并能作出归纳和总结,自觉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网络,在适当的时候能做到知识的迁移,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做到自主预习、复习,运用相关知识获取新知识。B层要求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知识内容,独立完成练习,有提高的潜质。C层是能基本上掌握大纲规定内容,课后能复习,补充基础。

当然,目标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的,学生也是不断地动态流动的。要求三层目标之间相辅相成,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也要相互帮助、相互沟通。教师也要发挥其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层面、小组的搭配,进行动态的把握,根据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以激励学生不断竞争向上,但同时要注意不可调整过频。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坚持尊重学生,本着师生磋商的态度实行动态管理,同时教师要体现双向性和民主性。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自己需要的老师,前提是对老师的熟悉和了解。

二、教学目标和作业分层

A层次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的书本知识,还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国家社会更多一份了解,能够紧紧抓住世界政治变化发展的脉络,要多了解政治常识和时事政治消息(如观看新闻联播、阅读时事政治资料等),并且具有清晰的思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对当前社会现象、时政热点进行科学的判断分析。而这部分的学生作业以分析题为主,培养正确的解题思路和分析运用的能力。

B层次学生要求掌握书本知识之余,对自己喜欢、感兴趣的时事政治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一般的解析题能掌握大致的解题步骤。这部分学生的作业着重于对知识的理解,能将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运用于实际解题过程中。

C层次学生按课程标准规定的最低要求,能够掌握知识点,将知识点系统整理、归纳学习。这部分的学生作业主要以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点为主。

三、课堂教学分层次

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模式,在一个班中要以中上等水平的学生为教学重点,以此促进优秀学生的提高,带动后进生的转化。课堂教学分层次是落实分层次教学的关键环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循序渐进,深入浅出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提高学识水平的过程。教师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策略,来引导不同层次学生的不断进步。

比如,在讲解“矛盾”这一概念时,先用生活中的常见实例,如利用“强弱、上下、高矮”等来说明二者之间有对立性——两个相对的方面;二者之间又有统一性——离开任何一方另一方便不存在,进而逐步扩展到世间万物具有的共性,再得出结论,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加以分析,既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抽象知识的趣味性,达到深入浅出,分层推进的效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并把握较为抽象的知识。

2.宏观把握,化整为零

教学过程中,先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具体的部分,逐个讲解,减少难度,加强学生的接受性,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一个中心问题的关键词,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记忆和把握。

例如,在讲解“矛盾”这一知识点时,先从矛盾的含义、性质、方法论意义逐个突破,然后概括出这一知识的知识构成,即矛盾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及其表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上述几方面各自的方法论意义,让学生用“矛盾”两个字即可串起这一知识内容。

3.分层设问,层层递进

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好课堂提问的环节和内容,能有组织地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由低及高逐层发展。在设计提问时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识记水平;第二层是理解水平;第三层是应用水平。设问时必须明确问题的指向性,即每一个层次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既要有利于后进生、中等生的提高,又能帮助优秀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到投资方式内容时,可先列出几种不同的投资方式,如股票、债券、储蓄、保险等,让后进生查阅课本及资料,弄清它们各自的含义及区别和联系。教师可设问:四种投资方式有何区别和联系?中等生则需要指出不同投资方式的优点和缺点。教师可设问:风险最大、收益最高的投资方式是什么?优秀生则尽量去运用这部分知识。教师可设问:给你10万元现金,你将如何进行投资的选择?通过这些与教材内容和学生层次相配套的问题的设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确定的学习目标,驱动他们学习,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学生实际上是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分中有合,帮扶提高

分层次教学并不排斥不同层次学生间的互相帮助,反而恰恰是结对子学习的好方法。在安排学习内容时,较为简单的内容若不讲解,则中下等学生可能不明白,若讲解则浪费优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这时可采取分层帮扶法,克服教学过程中的这个弱点。

例如,教师在讲解前可先将需解决的问题分为两类,即中低层次和较高层次的内容,让中下等学生优先解决中低层次的问题,学习中如果有困难可向优秀学生请教,优秀学生则注重解决较高层次的问题。在教师讲解时,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略讲,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则集中讲解,这样既提高了中下等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解决了优秀生的学习困难,可谓两全其美。

三、收集信息,调整层次

学生的学习状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分层次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层次的可变性。将学生划分的层次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学生会发生很大变化,这就需要重新定位学生层次,层次的改变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无形激励机制,因此需及时调整学生层次。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过关检测、谈话等不同方式,收集学生学习三状况,及时灵活地调整学生层次与教学的具体方法,使分层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

经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分层教学法”已初步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它锻炼了我的教研能力,培养了我与同科教师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政治学习水平。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所教的学生政治成绩呈现如下特点:优秀生越来越多,后进生越来越少。当然,“分层教学法”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待我进一步探讨。

高中政治课堂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太 和 二 职 高 张 影

高中的政治教学提问探讨论文 篇5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逐渐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变得生动活泼。但是,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教师滥用信息技术,内容繁杂毫无选择,教学重点内容不清晰,效果不如常规课;为了增加课堂教学效果,课课都要组织学生活动,既耽误时间又影响效果;讨论基于形式,老师提供的题目过大,学生只是应付老师,个别学生浑水摸鱼,没有实际效果等等。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生搬硬套“新理念”,教学设计不恰当。要实现政治课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应该坚持把握知识的科学性,同时按照教学规律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切合学生实际的而且可以实现的教学设计。那么,如何进行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呢?笔者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严格依据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

《政治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高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政治学习的基本要求,是高中教学政治活动的依据。教师只有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了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新课程目标是指本课程要达到的结果,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决定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是新课程理念方面创新的主要标志之一。《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牢牢把握《政治课程标准》,唯有如此,新课程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在具体制定三维目标时,这三维目标可以分别制定,但在具体运用实现过程中却是互相交融渗透、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当然,三维目标在具体课中分布和地位也是不同的,有的课教育性比较强,有的课知识性强些,但不管什么课,教师教学设计时对“能力”方面一定要切实关注和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尽可能挖掘和升华。

二、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完整、准确地优化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化设计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办式,重难点的确定及处理,课内外练习材料的选择等。1.教学内容的选择

(1)要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可着重选取达成目标的重点内容和学习上的难点内容,以便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选取与达成教学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尽量减少和消除教学的随意性;不选取或适当处理与目标有关而又为大多数学生所熟知的内容,避免浪费教学时间。要选取学生背景知识中已遗忘或混淆不清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能顺利实现知识的消化。

(2)要注意选择“策略性知识”,即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探究性的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

(3)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发展性、可接受性、时代性、多功能性。2.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

所组织的内容要真正体现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要充分发挥高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新课程提倡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和开放性,为政治教师实施新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实施者,要积极主动按照课程标准去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需求和适合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要符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认知规律,要按学生的认知次序安排教学内容。如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特殊,或由特殊到一般的次序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或按生活逻辑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这也是教材内容组织呈现的方式。3.重难点突破

笔者认为要在对教学内容完整准确理清、把握的基础上,把重难点设计成一个个可以解决的问题,使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化,即通过问题来解决重点和难点。当然,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一定注意科学性、挑战性、开放性、思考性、层次性、引导性。

三、在教学形式设计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因此,我们的中心是如何处理学校中最基本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过于单

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因此,在教学形式设计时,一方面必须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另一方面必须让教师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地选择教学方式,因地制宜教学。在教学形式设计时,无论学生采取什么学习方式,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必须做一项基础性工作,那就是进行“学情分析”。科学、客观的学情分析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依据,是突出学生主体教学的前提。如笔者在准备必修I“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时,是这样分析学情的:“本课主要学习消费观,消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本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熟知,但熟知不一定真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既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常识,作为学习资源参与问题讨论,又可以充分表达不同消费观念对同一消费现象的认识,形成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力求做到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教会学生进行消费观的合理选择,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此学情分析基础之上,在教学设计时才能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笔者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大都采取这样的学习(教学)流程:即“提出问题(主题分析)——在课本或新情境中发现——拓展研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不应眼光只盯住探究题本身,更重要的是应该侧重设计如何以方向引导、学法指导、动态地把握探究过程以便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等等。在教学设计探究问题时,要注意防止下列不良倾向:什么都搞“探究”,否定接受式和观察、模仿学习;不顾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也没有具体目标;彻底放开,让学生凭空想象,无据辩论等等。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选择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一般地说常规的教学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讲授法、情景复现教学模式法、问题探究法等等。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巴班斯基认为:“有关最优化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概念永远是具体的(不是包罗万象的),那些对于一些条件来说是很成功的、有效的方法,对另一些条件、另一些专题、另一种学习形式来说就可能是不适应的。”因此,在教学形式设计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综合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地取舍各种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因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四、在教学总结上:理性思考,善于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做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教学反思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有“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之嫌。教学设计和“原生态课堂”往往是不能完全统一、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因为课堂是动态的,“每一堂课都是一条不同的河”。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学习有效性等方面,全面地总结和反思教与学的得与失。因此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没有反思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从此层意义上讲,反思教学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重视。例如,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调查,训练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让学生贴近社会和生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此,新课程也鼓励教师倡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式的学习。但足考察主题是否合适社会实践式的学习,一要看是否具备一些必要条件(如大量的时间、学生兴趣能力等);二要看主题是否有价值。在新谍程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成长。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应当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反思教学得失上,以促进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另外,教师对新课程教学中情境式习题的编制和练习、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全面测评等等也要高度重视。不积跬步,无以致干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没有一种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只要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不畏浮云遮望眼”,锲而不舍,不断地自觉学习、总结、反思、去伪存真,在创新中与时俱进,小断向益友型、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教师目标努力奋进,那么新课程必然会结出丰硕成果。

高中的政治教学提问探讨论文 篇6

提问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科学地设计提问教学,能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注意,有利于促使学生的知识迁移,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主要围绕着下面几点展开的:

1 趣味性的提问,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高中阶段的数学相对比较抽象,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则显得更加的重要。从表层来看,高中数学由定理、公式组成,比较枯燥、乏味,没有很强的趣味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学生学习起来也会觉得毫无趣味,自然也就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提问的过程中,既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要注意提问的趣味性,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比如说,在讲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先讲述“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他用了非常简便的方法在非常短的时间正确地里计算出了“1+2+3+……+100=?”的结果。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学生这个时候也会产生好奇---他到底是如何准确地计算出结果的呢?促使学生带着这种好奇心与求知欲去探究,他们也会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产生好奇,进而则会主动探究学习这一公式,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2 问题情境的设计也很重要

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设计,参考课程标准,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最好的情境选择,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兴趣。

此外,数学教师也要选择一个适合的角度,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跟随着教师的问题情境逐渐深入,自然过渡。学生的心理也会有一个好的自然过渡的过程,实现数学的教学目标。反过来说,学生只会感到数学知识的繁琐、枯燥,学不懂,效率自然也就低了。

比如说,在讲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观察教室中房屋上面的一条直线同地面上任何一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然后再结合教室中现有的事物,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知晓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密切相连的。

3 也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会提出一些记忆性的问题来考察和巩固学生对一些知识的学习情况。设计这种问题,答案一般都是固定的,甚至只有唯一的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一般都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得学生进行充分思考,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后续的问题,这样也便于学生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4 课堂不光要重提问,更要重视提问后学生的反馈

有时候,教师在上课之前会精心准备一些问题。当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却把他们晾在了一边。有时候学生刚刚回答,教师就接住学生的回答,一讲到底。长期下去,学生既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而且还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以及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

新课改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破,要主动留下“更美的风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欣赏,促使学生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例如,在讲解“双曲线概念”时,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 F1、F2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 |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时,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动点的轨迹是双曲线,需要满足的条件有哪些呢?学生通过思考,当得出 ||PF1|-|PF2||=常数(小于 |F1F2)|后,这个时候,教师还可以把条件进行如下改变,继续让学生思考。把小于改成等于或者是大于,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对于上述问题在椭圆的概念中已经研究过了,学生自然也就会产生相关的联想,这样也更能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和记住椭圆和双曲线的相关概念了。

此外,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是“落后于学生”这方面的。“说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师自己的手里,但是却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常见的“教不越位,学要到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提问掌握好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可以说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让课堂提问充满着思维的碰撞、充满幽默风趣的语言对白,要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成长的沃土,让学生都能够不断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有效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也能够体现出数学学科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张国艾。高中数学入门课:漫谈高中数学学习方法[J].青年文学家,(29)。

[2]刘辉。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J].中小学音乐教育,(4)。

[3]朱丽。课堂提问中的“问题”检视与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4)。

[4]于凤君。课堂提问应注意有效性的基本原则[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79.

高中的政治教学提问探讨论文 篇7

一、从教材问题向生活问题转变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在课堂提问方面,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发现者,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把教材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生活背景下激发主动意识,才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对教材问题的认识与看法。

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多彩的消费》这一课时,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或者分类等,从而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在课堂教学时,对于“你知道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消费类型有哪些?”“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等教材问题,教师可以把它们转化为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问题,如“你每个月生活费是多少?”“在每个月的消费中,你的各项支出是什么?”“影响你日常消费的因素是什么”等,这些生活问题与学生的日常消费状况密切相关,既有助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正确的思考和判断,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这个教学课例中,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把教材中一些需要学生掌握的比较客观的问题转化成了学生可以理解与接受的生活问题,这样的课堂提问,起到了化难为易,化客观为具体,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政治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二、从预设问题向生成问题转变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根据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与梳理设计出一系列预设性问题,以便在教学时指导学生思考与交流,但是,长此以往,这种提问方式就会显得比较僵化,不够灵活。因此,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预设性问题向生成性问题进行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灵动有效。

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一课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管理中的人们当家做主的优势,从民主意识与法律意识方面感受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使学生逐步学会理性分析社会问题,养成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传统的教学,教师大都爱提问如“你知道村委会是由什么产生的吗?”“本村大事由谁决定?”“本村事物谁来管理?”等,由于这些问题是教师预设好的,故不能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情形下,要想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能拘泥于课堂预设,而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尽可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疑惑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提问,从预设到生成,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还可以使学生对政治问题或社会现象了解得更加全面、透彻。

在这个教学课例中,教师主要把课堂提问的方向从注重预设转向了关注问题生成,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要回答的问题就不再是仅仅依靠课本,而是在教师的指引和同学的互动中,真正经历了问题的生成,如此,对于课堂生成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学生的回答也会更积极踊跃,教学效果自然就更好。

三、从封闭问题向开放问题转变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化为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提问往往显得比较封闭、单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这种提问方法,更多地把课堂提问的方向由封闭式向开放性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全面看待问题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这一课时,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文化传媒的主要途径,了解文化传媒的路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在教学这一课时,基于封闭式的课堂提问大致是这样的:现代社会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文化传递的?新媒体的出现,意味着什么?你对现代传媒有什么看法?等等。这样的课堂提问完全是围绕着一个内容打转的,不能真正起到增加学生阅历、拓展学生视野以及使学生所学走向宽度与广度的目标。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在课堂提问上可以这样设计:你知道古时候的文化是怎样传播的吗?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如今的文化是靠什么传播的?你对未来的文化传播有什么畅想?在这样开放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开阔了,眼界更广了,不仅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在这个教学课例中,教师主要带领学生从封闭式的课堂提问向开放性的课堂提问进行转变,这样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进而在开放性问题的指引下,可以养成全面而理性地看待政治问题的习惯,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学习效率奠定基础。

高中的政治教学提问探讨论文 篇8

一、设计课堂提问要把握好尺度

(一)课堂提问应当避免太过频繁

从政治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很多教师没有立足于教材实际内容,对学生实际情况考虑不足,整堂课下来不间断地向学生呈现一个个问题,导致学生整堂课都忙于应对教师设计的问题,根本没有时间顾及所学知识,最终使得课堂提问效率低下。所以,设计课堂提问应当避免过滥、过多,把握好量的多少。

(二)课堂提问不能太简单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起发展的过程,所谓教学相长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观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呈现出一种交往互动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不存在,所谓的教学活动也就不成立。所以,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发展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是每一个教师在教育中应该积极追求的目标。但是从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没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片面强调增强课堂教学活力,追求课堂教学表面气氛的活跃,设计的课堂提问缺乏难度,难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样的教学,从表面来看课堂十分热闹,但是深入到实质,这种表面的热闹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所以,问题的设计切不可总围绕“行不行”“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展开,而是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设计课堂提问应覆盖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者维果茨基通过研究表明,在儿童的发展上,教育起着主导和促进的作用,但这需要对儿童的发展确定两个水平:一是已经到达发展的水平;二是可能达到发展的水平,即儿童还没有独立自主的完成任务的能力,但是通过大人的帮助以及模仿集体生活则可以完成任务。这两种情况之间显现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而有效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这一观点,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内容要和学生的思维水平相一致,要处于“学生知道的,学生学过的”和“学生未知的,学生未学的”之间。简而言之,就是内容要让学生觉得有压力,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要给予解决问题的信心。

课堂教学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就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制约。问题难度不够,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进行回答,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利于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教师设置了难度太高的问题,学生没有解决该问题的能力,就会选择放弃,同样也会制约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用中心素材教学模式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教学时,笔者考虑到学生阅历不够、涉世浅,分析、观察、判断能力不成熟,所以选用了“你来当家长”作为中心素材,并设置了以下问题:“如果你是一家之主,在月收入6000元的条件下设计一份家庭月消费计划。”然后,结合学生的计划对问题进一步细化:“哪些因素对你的设计产生了影响?你怎样看待这些影响因素?需要修改你的计划吗?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对你以后的消费有指导意义吗?”这一教学很好地把握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懂得了日常消费都有什么样的限制因素,让他们学会理智的消费。这样,整个教学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设计课堂提问要考虑系统性与连贯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系统是具有紧密联系的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要素和要素、系统和要素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之间具有制约关系。所以,课堂教学要实现目标的完整化与系统化,各问题构成一定要紧紧围绕系统并服务于该系统。所以,设计课堂教学问题需对连贯性与系统性特别重视。例如,在运用中心素材教学模式教学“加强宏观调控”时,笔者就用“千岛湖镇房地产市场”为素材设计出如下问题:“千岛湖镇房地产完全由市场调节吗?许多人为什么要投资房地产?假如你是投资者,你会在千岛湖镇投资吗?鉴于房价过高带来的诸多问题,你觉得国家该怎么做?”这四个问题的知识要点的结合,就突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教学重点。这样,整堂课在问题的设计上就紧密相连,突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对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必要性、重难点、手段等有了正确的认识。

四、设计课堂提问要重视针对性

教育心理学持这样的观点:虽然个体的心理发展一定要尊重一致的发展规律,体现一定的共同性,但受环境、遗传、教育各方面的影响,个体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突出表现为其发展水平与速度参差不齐。设计课堂提问,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层次,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保证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实现发展。要是问题设计没有立足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为水平较高的学生设计过于简单的问题或为水平低的学生设计难度较大的问题,都难以保证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突出针对性,达到“因材呈现”。例如,在运用中心素材教学模式讲解“劳动和就业”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以“就业的重要性”为中心素材,设计了如下五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就业?规划你的职业理想。畅谈一下你掌握的求职技巧。要是你创业,你认为自身具备什么素质?你认为这些素质中什么是最关键的?”这五个问题结构性强,前三个问题主要面向水平较低的学生,后两个问题主要面向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生。这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让学生愿意说、会说,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五、设计课堂提问要体现生活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窄、旧的弊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科学的发展、当今的社会相联系,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的经验。这充分说明了课程内容在价值取向上逐渐向学生生活经验倾斜。所以,唯有向学生呈现他们关注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才会真正提高课堂生命力,才能保证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例如,在用中心素材教学模式进行“正确对待金钱”这一内容的探究教学时,笔者用“如何对待金钱”为中心素材设计了如下问题:“金钱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金钱绝对不是万能的,我们获取金钱该采取怎样的途径?我们怎样利用金钱才能真正发挥金钱的积极意义?”整堂课紧密结合这些问题展开探究,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立足于现实生活经验,把生活和知识结合起来,用理论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瑞强.高中政治课应用中心素材教学模式的困境及对策[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6):60-62.

高中的政治教学提问探讨论文 篇9

英语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教师通过最初的提问引导学生最初的反应和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和交流,引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并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分析和评价。课堂提问的作用在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反馈信息。

一、英语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成功的外语课堂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但长期以来许多英语教师缺乏对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进行研究和探索,而偏重于课堂提问的具体形式和技巧,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而实际上费时费力又缺乏实用价值。

在一项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新授课的提问率明显高于复习课,语法课,练习讲评课,同时高年级英语课堂提问的频率明显低于低年级,尤其是高三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主动配合参加课堂提问讨论的欲望日减。教师受其影响也改变了提问策略,讲课时基本沿用了老一套的填鸭式教学,力求对语言点讲深讲透,惟恐有所遗漏。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意中使学生成为一种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丧失了最为重要的素质--发现问题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二、英语课堂提问的方法

提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因而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考虑,如何设计问题?设计几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提问?通过提问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外语教师必须围绕中心问题,有的放矢,注意问题的生动性和层次性。

1、预习型问题:在学习新课之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翻阅有关资料,掌握课文的背景知识,为新课做好准备,如高一UNIT 13 Abraham Lincoln 一课,涉及到有关历史人物和背景知识,教师可让学生就 “What do you know about Abraham Lincoln ?”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Civil War ?” 等问题进行预习。

2、回忆型问题:要求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事实,概念进行新旧知识的衔接,比较和互补,以达到新授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如高三Unit 9 Gymnastics 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些学过的体育项目名称,如 high and low bars, beam 等。

3、理解型问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现象、本质、特征进行归纳。常用的提问有 What does the ….paragraph tell us? What is the story about ?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d….? What is the importance of ….?

4、分析型问题:要求学生识别条件和原因,或找出条件和条件之间,原因和原因之间,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如高三Language Learning 这一课,就可以提问:What do some people learn language more quidkly than others? What should one do in order to learn a language successfully ?

5、评价型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予以评价,并陈述理由和依据。如第一册中UNIT11 American Country Music一课,我们可设计如下两个评价性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country music? What is your favorite music or star ? 引起了学生热烈的发言,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喜爱的音乐及歌手。而这一过程也使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在英语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中英语教学中,通过提问可以摸准课文的行文线索,抓住课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以下是笔者就Trees 一课所设计的各种提问类型:

What date is our National Planting Day ? (预习型)

What are the three important services of the trees to people ?(回忆型)

What are the other services of the trees ?(理解型)

Why is it difficult to persuade the villagers not to cut down the trees ?(分析型)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trees in China ? (评论型)

另外,我们也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对课文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去发现、归纳和总结语言的规律和特征,因此,我们可以提以下问题:

What does ….refer to here ?

Can you give another word/phrase?

Which means more or less the same ?

What does….mean in this context ?

What’s another way of saying….?

Could you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is sentence, using your own words ?

这样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语义情境,辩析词汇涵义和句型特点,以及理解中外语言表达和文化习俗上的异同。

三、课堂提问的原则。

英语教师的“问”是学生“答”的前提,课堂提问功能的实现首先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质量和提问的艺术。师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双边活动的提问过程应该为:

问----答----问----答----评价

(试探性) (要点简答) (启发性) (补充回答) (总结性)

教师不能只偏重于课堂提问的具体形式和技巧,忽视了提问的艺术和原则

1、科学性原则:一方面,所提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另一方面,所提问题必须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2、艺术性原则:提问的频率不宜过密,多提一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的提问,如“Essay Questions”,另外,提问要面向全体,允许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深浅有所差别,同时注意发挥基础好的学生的骨干作用,把他们自觉主动地研究语言显现的精神辐射到全班同学以形成气候、气氛。

3、思想性原则:要适应改革开放,建设四个现代化以及国际交往的需要,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兴趣性原则:教师应该用幽默诙谐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脑兴奋起来。如第一册Unit 19 的Jobs一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do in the future ? 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而对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哪怕是很小的成功或进步都应该给予鼓励,不急于纠正错误,多用“That’s great !”“ Well done !”等话语。

5、双边性原则:英语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的双边活动。一方面教师要通过重复、追问、更正、启发、评价等引导学生思考。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角色的转换,让学生当一回老师,营造一种地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结语

高中的政治教学提问探讨论文 篇10

长宁中学

夏小侠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发散学生思维、加强师生交流、检验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集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于一身的历史学科来说,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自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学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应试的层面上,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联系现实生活、自主构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提问方式上也倡导教师多提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校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基础差,传统的提问模式根深蒂固等原因,使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远远没有达到新课改所要求的标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之所以如此低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部分教师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记”实行“满堂灌”的做法,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受到抑制。部分历史教师课改走极端,没有处理好新的学习方法和传统学习方法之间的关系。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而否定了传统的学习方法,或者重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放松了基础知识的掌握,有的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只为了追求形式上的课堂活跃气氛,提出一些思维含量低的问题,很难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第二、学生在初中积累的历史基础知识非常有限。我在高一的第一节课就对所任教的五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份初中历史学习的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初

一、初二基本不学习历史,而到了初三时由于升学所需,才开始学习历史课。由于在初中时对历史的学习不够重视,基本的线索脉络弄不清楚、基础知识的积累少,到了高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历史专题史知识时感觉“听不懂”,不知老师所云,心里充满了困惑。

针对以上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做过多种尝试,最终我感到最可行,学生也最易接受的方法就是在提高课堂提问上多下功夫,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效合理的提问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牢牢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是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的关键。我认为教师的提问,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抓住他们的兴奋点,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开动思维。教师和学生一起营造出宽松、民主、活跃的气氛,在师生的积极回答中加强互动、互信、互爱,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是有充实的教学内容和活跃的教学气氛,也一定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话语上的亲密交流(以提问为主要形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简单地问个为什么、怎么样,往往很难收到吸引学生的效果。若是合理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当时的情况,渲染烘托气氛,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思维会更主动、更积极,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互动和有效。在“祖国统一大业”教学中,在讲述“一国两制”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史实,若只设问原因如何、过程怎样,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可以设计以下提问:“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和“钢铁公司”邓小平碰撞会发生什么呢?形象的比喻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思考的积极性。然后出示撒切尔夫人会谈时“铁”一般的言论,设问:“假如你是邓小平,你会怎样反驳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了邓小平“钢”的气质。接着再设问:“你认为邓小平为什么会有钢铁般的外交风格?”导入分析回归的原因。这一系列再现历史场景、形象、有趣的神入性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的积极性,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提问的设计必须有悬念、有曲折、有思维含量,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这种问题的提出有一定的疑难性,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解决问题的,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互动和有效。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延伸拓展”环节: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作为年青的一代,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请同学们群策群力、献计献策,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写下来,在班级进行交流。很明显,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智慧,体会到创造的快乐,是由于教师与他们共同营造了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美、欣赏到美、创造出美。这种与现实结合的情境,容易缩近与学生的思维距离,激发其主动探究的兴趣,这是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核心所在。

高中的政治教学提问探讨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效;高中思想政治;提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5-038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5.098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师生展开互动交流的基点就是问题。问题也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把握情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实际教学时,提出一些引人思考、精准的问题,会将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出来,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以及深度。提问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思、所想。此外,提出来的问题也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趣味性,让学生能愉快地接受知识。本文围绕教学中的提问展开,以下四点是笔者的教学见解。

一、提问目的要明确,难易数量适中

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其中蕴涵着很多的技巧,怎样提问才能使学生主动展开思考呢?基于此,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使提出来的问题目的性更强,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掌握所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来的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要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深入思考后才能正确回答出来,使全体学生都能“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这样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来的问题数量要适度,一节课只有40到45分钟,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控制问题的数量,要克服提问的随意性。提问过多,会导致学生应接不暇,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提问过少,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缺少参与课堂的机会,这样也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一定要严格控制提问的数量,适当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习掌握新知识。

二、用提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时一般都是从静止的角度出发,忽略了时间、地点等环境的变化,他们分析事物时的思想僵化,而且不全面。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把各种变量因素考虑进去,把握住知识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政治生活”第八课中,当讲到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日本通常情况下都与西方的发达国家走得比较近,但是在2013年6月初,日本却宣布对非洲进行巨额援助。请思考:日本这样做的意义或者动机是什么?在这里,可以制造一个认知冲突,有些学生认为这主要体现了日本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时候,再继续追问:仅仅是做慈善这一个目的吗?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政治目的呢?这时,大部分学生都想到了日本是有利可图的,日本想借助这个机会做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这时候,教师再适时总结: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这样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结合实例教学,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更加透彻。

三、提问要有针对性

优化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细心去雕琢、设计,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新知。所以,提问需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所提出来的问题要具有典型性,突出内容的重点,问在知识的关键处。例如,在教学“劳动者与就业”这一节内容时,为了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分层次把握好本课内容,从本质上了解中国现实的就业状况与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可以以“农民工”为例设计以下几个问题:现阶段,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如何?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农民工的就业率呢?农民工就业了,他们的权益状况如何得到保障?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什么意义呢?这些问题整体上理顺了本课的主要知识点,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学生的渴求下,师生一起探究,深化对课本知识的认识。

四、提问的问题要面向全体、顾全大局

课堂提问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政治教师在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教学目的、要求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等,问题提出能有效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都积极参加到实践活动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问题可答。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会因为担心基础较差的学生答不出问题而耽搁课堂宝贵时间,从而忽略了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时间久了,也导致这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积极性不够,而且也不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不能过浅、也不能过深,提问要遵循着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大家共同参与、共同讨论为最终目的的。比如,在提问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现在请某某同学回答,同时请其他的同学注意听这位同学的回答,一会可做适当补充。”此外,再邀请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重复刚才那位学生回答的问题,或者提出与刚才的问题相近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这样就能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长时间坚持下去,学生也都能养成在课堂上注意听讲的好习惯。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提问环节的设置,既能活跃政治课堂的教学氛围,又便于课堂教与学活动的深入开展。问题的提出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投入到政治课程的学习与思考之中,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提升他们掌握知识的效率,提升政治课堂的整体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殷敦新.从“有效提问”到“提问有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问效益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3(17).

[2] 智公静.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提问教学探讨[J].政史地教学与研究,2013.

[3] 赵杨,杨源.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提问路径的探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

[4] 匡美兰,张波.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例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5).

[5] 郭军.精巧设问迸发学生思维火花——浅谈政治教学中问题的设置[J].成才之路,2011(21).

[6] 朱玉巧.探究性提问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研究[J].林区教学,2010(11).

Abstract:Questioning is one of the main means of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 lead students to think and discuss questions through questioning, and base on the questions to let students fully exerted their main body effect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goals. A good class usually depends on questioning a good ques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politics teachers must spend much time on questioning when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high-efficient; high school ideology and politics; questioning teaching

上一篇:第七单元 集市与超市下一篇:护士院感知识考核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