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难点

2024-11-04

高中政治教学难点(通用9篇)

高中政治教学难点 篇1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如何突破难点

连山高级中学黄冬霞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于理解,易于混淆、误解,不易掌握的知识。教学难点讲解不透就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障碍,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引导学生攻破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突破教学难点,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举例论证”突破法

教学中多联系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用活生生的实例来讲解抽象的知识,或以形象的比喻讲解抽象的道理。这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能由一个浅显的比喻,揭示出相关知识中深刻、奥妙的内涵本质。

二、“对比”突破法

“对比”也是突破难点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来的困惑,大多是由于思路突兀不好想,或是对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不易分辨等造成的,可以通过对比来启迪思维、加深认识、区别差异、澄清真伪。对比大都针对两个相近的或对立的特点鲜明的对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既有利于理清两者的不同点,又有助于把握两者的类似处。这对于突破教学难点,优化学生思维非常有意义。

三、“设置辨析题”突破法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原理、定理、结论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经常采取设置辨析题的方法,通过辨析问题,帮助学生突破思维上的障碍,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高中政治教学难点 篇2

一、问题展示设计,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设置悬疑问题,这是政治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法应用方式。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进行多方面考虑,才能设计针对性更强的悬疑问题。首先,要对文本教材进行深入解析,吃透教材内容和相关精神,理清各内质因素的多向联系,从不同维度出发形成认知贯通,为学生顺利启动学习思维发挥重要作用。其次是对学生学力展开多重调查,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需要正视的教学现实,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悟性、学习习惯都存在差异,学习思维差距呈现显性化,教师要设计不同悬疑问题,让不同群体学生都能够获得思维启动。再者,要注意悬疑问题设计技巧性,如何发问才能激起学生关注,这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重点确定标准不同,施教策略也呈现个性化特征。如《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教师普遍认为国家的含义及其根本属性、民主和专政的本质含义是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引导时,给出一些思考问题:什么是国家?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国家具有什么样的含义?国家性质由哪些因素决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专政?民主和专政如何和谐共存?民主就是自由,这样理解对吗?学生根据教师给出问题,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很快就达成共性认知: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当阶级斗争激烈化时,不同阶级矛盾冲突形成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胜利者建立国家。国家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国家的含义。民主是体现大多数人民意愿,符合大多数人民利益,这样的共识才是民主成立的基础。我国民主建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实际讨论分析认知中逐渐明晰思路,引导学习思维顺利展开,对相关概念认知形成完善感知,这个探索过程的顺利推进,都是源于对相关问题的探索,这说明问题设计成为思维突破的重要举措。

二、媒体辅助设计,调动学生主动意识

多媒体介入高中政治教学之后,给教师带来更多教学选择。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展示功能,能够将生动的画面、图片、视频、文字等信息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听觉、视觉带来显性冲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在进行政治教学重点解读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分步展示、引导,或者是展开模拟实验推演,都可以对学生学习思维产生重要激发作用,学生学习处于主动地位,不仅学习效率提升,其探索内容也会不断加深,为实现教学重点突破寻找契机。《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教学重点是明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意识及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的途径。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片段,展示世界各地和平环境和发展现状等信息,以及世界局部地区还存在的战争和纷争,让学生从视频中了解世界现状,绝大多数人都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动荡是局部事件。教师继续播放视频,并对多媒体视频展开解读:维护和平需要解决一些障碍问题,首先是美国随意干预世界其他国家事务,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都被美国主导力量推翻了政权,其霸权政治是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原因。其次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二战结束后,拉美地区最先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主张,1974年举行的联合国第六次特别会议,通过《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然而对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不同国家有自己不同的主张。学生学习思维跟随教师引导逐渐走进问题核心,学习认知逐渐形成。

三、实践活动设计,接轨学生生活认知

实践出真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教师在遭遇教学重点突破障碍时,不妨让学生利用实践体验展开相关认知突破,只有让学生学习认知由感性走向理性,其学习突破力量才会发生质变,并通过实例、材料、数据等分析,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认识更加深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的引导艺术显得至关重要,关注学生生活实例的典型性,找准理论知识与生活案例的联系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学重点是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让学生展开走访调查: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居住廉租房?并询问其廉租房居住面积、每年缴纳多少租金等情况。课堂展示时,有学生列表介绍:我们小区就有三栋楼房属于廉租房,通过走访调查,这些廉租房建筑面积大多在100平米以内,每月租金才几十元钱,应该是非常便宜了。而且还有很多优惠政策,供暖、供水、供电等方面都有价格优惠。很明显,这是政府优惠政策。也有学生说:廉租房只是惠民政策的一个方面,一个政府,每年都要建设很多民生工程,为人民带来福祉。

高中政治教学如何突破难点 篇3

那么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呢?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归纳出以下五种方法:

一、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是思维的一般过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突破难点,就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理论联系实际,讲究说理形象化。例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这一问题是一个难点,其中原因主要是学生往往会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混同于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总认为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为了讲好这一原理,扫除学生在理解中的障碍,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举一些形象、恰当的事例,如水果包括苹果、香蕉、葡萄、芒果、西瓜等,在这里水果(共性)存在于苹果、香蕉、葡萄、芒果、西瓜等(个性)之中,再如人包括男人、女人、老人、少人、黄种人、白种人等,同样,人(共性)存在于男人、女人、老人、少人、黄种人、白种人等(个性)之中,在同类事物的分析比较中,普遍性即共性,特殊性即个性。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里面包含普遍性。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教师讲的东西越是形象的、具体的,学生就越容易理解难点、突破难点。

二、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在比较中掌握难点

在哲学方法论中,比较是简单的认识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较为容易的掌握理论难点。例如,教师在讲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时,就可运用对比分析。由于学生在学哲学以前就在物理、化学课程中接触过物质这个概念,一讲物质,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到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而哲学上讲的物质与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这在教学上就成了一个难点。如何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我们应分三步进行对比:首先,相对于意识来说,指出物质表示的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其次,相对于物质形态来说,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千差万别的,各有自己的特点,而客观实在都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性;第三,相对于物质结构的观念来说,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相对的、可变的,而在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却不会由于自然科学的任何新发现而改变。经过这样的对比讲解,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就会较为深刻了,同时师生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哲学中讲的“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中讲的“物质”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加深认识理解,突破难点。

三、根据难点内容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化解难题,俗称“脱衣法”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时在突破教学难点上,为了强调学生注意,引起思考,我们可以把教材的内容设置为若干问题。所提问题,有时可以叫学生回答,有时可是设问,教师自问自答②。如在讲授“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这一难点时,教师可以一开始就连续问三个问题:(1)价值规律要求商品如何进行交换?(2)能否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一商品都总是完全按照它的价值量相交换?(3)原因是什么?分析答案后归纳指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求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价值规律就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而发生作用的。至此教师又可提出三个问题:(1)价格经常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否违背价值规律的要求?(2)价格的上下波动同价值关系怎样?(3)从一个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怎样?一边问,一边分析和回答,同时辅之以实例。这样设问,由浅入深,引导思维,突破难点,就能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脉络和教师讲解的思路同步,通过师生的双边互动,学生对问题就会有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归纳总结,画龙点睛

教师在讲解难点的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思路,又要掌握契机,进行总结归纳,画龙点睛。如在讲解“商品的价值”时,教师就可以先指出商品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它可以用来交换。接着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使用价值可以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列举电视、衣服、大米、钢笔四种商品,要求学生分析其异同,让学生讨论。同时,教师在学生的议论中可适时地点出四者的相同点有:都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都是劳动生产出来的。然后可叫学生分析它们的劳动生产过程、工具、原料等。经过学生一番热烈的议论后,教师才往关键上一点:虽然它们的具体形式、形态不同,但都消耗了一定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我们就把它叫做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是商品的另一个共同属性——价值。不同商品之所以能相互交换,就是因为它们有一个比较的相同的基础——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晶,这就是价值!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地认识到商品的价值,从而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五、借助图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直观教学

我们在一些难点的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图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直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直观、生动、活泼。在“量变与质变”一节内容的讲授中,教师就可以把量变和质变及其辨证关系绘制成图表并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来,在量变和质变两栏中,定义里的两种变化、特点上的运动两种状态,原因中的都是矛盾引起和依存、破坏的两种情况,辨证关系中的准备、结果、开始、无限交替等都特别进行强调。同时还可以剪辑、下载有关量变、质变的生动事例、制作成教学软件,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体会量变、质变的概念及其关系。这样,学生学完这一节内容后,一般都可感到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并进而懂得这是事物由于内部矛盾运动推动起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过程和形式。由此可见,直观教学法也是一种有效突破难点的方法。

高中数学学科教学难点及突破分析 篇4

通过这几天在培训中心的学习,观摩了两位教师的示范课,与授课教师及各位同仁面对面的交流,让自己收获不少,进步不少。同时也反思了自己从教以来对教育的肤浅认识和理解,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或接受的内容。那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困难常见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有语言的障碍、知识本身的抽象、知识复杂难以理解(如极限的概念)、事实材料概念多而杂,容易混淆且不便记忆(如三角公式)、学生基础及相应的能力较为薄弱(如学习立体几何时空间想象能力不足)、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等。而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准确确定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因此可以说,学生的学习难点即是教师的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学习困难呢?

1、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出所授课内容的难点在哪里。其次研究所授课的对象即学生,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基础怎样,事先探究在本节课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在哪里。

2、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项关于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调查发现: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兴趣和信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才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在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恰当合理规范地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复杂抽象的认识活动变得简单而直观,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3、揭示本质,帮助学生理解。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学 既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要通过在学生自主探究基础上的有效讲解,使学生不仅知道数学知识的形式化的表达,更要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4、正难则反。对正面解释、理解较为困难的问题,通过举反例、用反证法证明等逆向思维方法予以说明。

5、分散渗透,设置台阶。通过在多次课堂教学中涉及与教学难点相关的问题,将教学难点分散,逐步实现突破。

6、联系实际看问题。数学知识是实际生活诸多现象的抽象,将一定的数学问题放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放到他身边的具体事件中去。让学生身临其境,慢慢体会。

7、加强分析,启发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题目的分析,设置有层次、有一定台阶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矛盾,解决矛盾。从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启发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同时拉萨中学的田金有老师的讲座对我的帮助也很大,他讲的主题是西藏高考数学复习方法和应试策略,这个对我们现阶段新建学校的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这中间还提到了现阶段西藏数学高考现状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了它,才能找到应对之策,因此这个培训对帮助很大。当然还有对教育大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更进一步了,总之,我将把在这次培训上面所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地推动我的工作取得更大进步。

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篇5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知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2)认知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3)理解自交、杂交、测交、正交、反交、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纯合子、杂合子和分离定律等概念。

(4)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2.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2)相互交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体会孟德尔对杂交实验分离现象解释的假说。

(3)自主学习: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多种渠道,收集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个人资料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教学重点

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

~~ 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4.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对分离定律的理解。

~~~

~~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3)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互动、讨论等过程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思考、善于表达等能力。

(2)在对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进行分析时,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揭示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教育。

(2)通过对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的总结,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教学难点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

~~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3)举例说明受精作用。

(4)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5)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2.过程与方法

(1)借助电脑动画,展示减数分裂的连续动态变化过程,将抽象的减数分裂过程直观化,将大量冗长的文字图像化。

(2)学生的自主观察、归纳总结、讨论分析、表解、巩固、练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并从实质上认识了减数分裂实际上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3)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4)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体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从而理解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基因是物质实体。

~~~

~~(2)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4)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3.受精作用的过程。●教学难点

1.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3.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

~~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概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有关基因与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2)参与类比推理的过程,提出与萨顿假说相似的观点,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

~~

第3节

伴性遗传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2)探讨如何利用伴性遗传的知识指导人类本身的优生优育,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教学重点 伴性遗传的特点。●教学难点

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

~~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遗传的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这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也是遗传物质。2.探究科学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

~~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2.过程与方法

(1)培养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观察DNA结构模型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DNA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DNA的结构和复制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1.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难点

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第3节

DNA的复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

~~(2)了解梯度离心的原理。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制过程的实验的分析,学习分析实验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经典实验,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教学重点

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2)了解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2)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DNA技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重点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2.DNA分子的特异性和多样性。

~~~

~~ ●教学难点

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2)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并制作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剪纸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通过DNA和RNA的对照掌握类比方法。

(3)通过RNA的碱基决定氨基酸的学习,掌握先逻辑推理再经实验验证的方法。

(4)通过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学习,建立信息意识,学会从信息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

(5)利用课本插图和课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分析、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基因表达过程的和谐美,基因表达原理的逻辑美、简约美。(2)认同人类探索基因表达的奥秘的过程仍未终结。

(3)通过介绍科学史实,开阔学生的眼界,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探求真~~~

~~ 理的教育。

(4)感悟科学破解遗传密码的过程。●教学重点

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教学难点

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中心法则的发展历程,明确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的流向。(2)举例说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明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及对生物的性状的精细调控。2.过程与方法

(1)从遗传现象的实例入手,分析本质原因。(2)点拨思维,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生命的本质观,“中心法则”是生命体系中最核心、最简约、最本质的规律。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念,生物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教学重点

1.中心法则的建立与发展。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

~~ 3.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1.中心法则的建立与发展。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第3节

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式。

(2)说出遗传密码的破译过程,包括伽莫夫的三联体推断,克里克的实验证据,尼伦伯格和马太的蛋白质的体外合成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感受和重温科学家的思维历程。(2)类比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家那种敏锐、大胆、睿智和创新的精神还有那种巧妙的构思表达敬佩。

(2)认同遗传密码的破译对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遗传密码的破译过程,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思维过程并产生与科学家的思维共鸣。

●教学难点

1.克里克的T4噬菌体实验。

~~~

~~ 2.尼伦伯格和马太设计的蛋白质体外合成实验。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

(1)采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

(2)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3)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

(4)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教学难点

~~~

~~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2)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3)学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法。能够解释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评价不同作物、不同的温度对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影响效果。关注染色体加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影响,进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以辨图、设问、讨论和复习的方式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

(2)通过对具体实例、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认识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之间的关系。

(3)用图解、事例和图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4)以实验的方式认识低温对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染色体数目变化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理想。

(2)通过实验,养成与他人合作、共享并能够欣赏别人的观点和创意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热情,使学生关注染色体加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影响。

~~~

~~ ●教学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教学难点 1.染色体组的概念。

2.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3.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

第3节 人类遗传病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方法。

(2)通过对几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了解这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3)通过实际调查,培养接触社会,并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调查、自学和讨论的形式了解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2)以图解、问题串、讨论和辩论的方式学习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3)生动活泼地开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的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关注遗传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2)让学生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双重作用,提醒学生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时,要考虑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要符合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观。

●教学重点

~~~

~~ 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以及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教学难点

1.如何开展及组织好人类遗传病的调查。2.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6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2)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4)总结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异同点。2.过程与方法

(1)尝试将你获得的信息用图表、图解的形式表达出来。(2)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讨论育种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2)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教学重点

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教学难点

(1)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

~~(2)用遗传图解表示各种育种过程。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3)收集基因工程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发展前景。

(4)通过对书中插图、照片等的观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料和信息解决课内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制作模型的活动来模拟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在理解步骤的同时,切身体会基因工程的主要过程。

(3)通过模拟听证会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辩论,积极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和协调的合作精神,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广阔性及创造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2)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体验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的方法。(3)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基因工程的发展前景及成果,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

~~ 的兴趣,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在学习上努力刻苦的决心。

●教学重点

(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2)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教学难点

(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2)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4)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5)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2.过程与方法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由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

~~(2)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教学重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教学难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4)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5)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6)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数据的能力以及处理资料和数据的能力。(7)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8)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抽样调查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由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调查或实验所取的数据,培养学生以事实或实验结果为依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教学重点

1.种群、物种、隔离、基因频率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政治高考知识难点总结 篇6

考点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所有民族的总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重要国情之一。

考点二: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民族团结原则。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三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双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考点三: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为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实施了与之配套的法规、规章、条例等。目前,我国以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有力保障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考点四: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主要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一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二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考点五:了解我国宗教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宗教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公民有信教与不信教的自由;有信哪种宗教的自由;有信同一宗教哪个教派的自由;有何时信教与何时不信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难点 篇7

1. 借喻和借代

借喻与借代一字之差,却有很大的差别。由于这两种修辞的本体都不出现,因此学生常常搞混不易辨别掌握,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那么怎样区别这两种修辞呢?借喻,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借代,用和本体事物相关的事物代替本体。借喻是比喻的一种,重在打比方,喻体和本体是有本质区别的;借代强调的是相关性,本体和借体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借体往往是整体、部分、特征、标志、材料,等等。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梨花”比喻雪花,两者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药》)以“驼背”代指“茶客”,两者的关系是用人的外貌特征代替人,还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区别借代和借喻,既然本体不出现,那么把所用事物试着还原成比喻,能变成比喻的是借喻,变不成的就是借代。例如,“炒掉这个寄生虫”与“炒掉这个歪嘴巴”,前一句中可以把“寄生虫”还原成像寄生虫一样的人,后一句不能还原成像歪嘴巴一样的人,所以前一句是借喻,后一句是借代。借喻最终的目的是描写事物,让语言生动形象;借代是为了代称,让语言丰富多变,例如:“初发的龙头翻卷滚动,在凹凸不平的沟床上缓慢前进。”(《一次大型的泥石流》)将“泥石流”描述成“龙头”更加形象地表现它的凶猛不可阻挡。“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药》)用“红眼睛”代阿义,既突出了阿义的形象,更好地体现了人物的特点,又避免了用语的枯燥。用“油水”代财物,抓住了代表性的事物构成借代,让人心领神会、印象深刻。

2. 比喻和比拟

比拟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本体必须出现,比喻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喻体必须出现。比喻强调的是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用相似点唤起人们的联想,让抽象不易理解的事物变得形象具体;比拟则是用鲜活的乙事物的特点表现模糊不实在的甲事物。例如:希望就是一座亮在前方的灯塔。希望就是一个新奇诱人的世界。希望就是一粒还未发芽的种子。“希望”是本体,灯塔的指引、新世界的诱惑、未发芽种子的神奇,都和希望充满相似,让人由此及彼进行联想。“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了人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便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荷花淀》)“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把人拟为荷,将隐蔽在荷叶下面的战士物化了,显得那么清新、可爱。“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社会主义好》歌词)把抽象的帝国主义拟作狼狈的落荒而逃的动物,更生动可笑。

3. 比喻与象征

比喻是让语言形象化的修饰手段;象征是通过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以此表现与之相关的一些抽象的概念、感情、思想等。比喻一般用在文章的某个部分,局限在某处;象征则带有全局性,可以以其构思全文、刻画人物,暗示、制造气氛,抒发感情等。比喻通常以物喻物,具有鲜明的形象;象征则以物示意,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含蓄的意义。例如:《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着革命的希望。《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便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4. 排比与对偶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成的修辞方式。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列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者相连意思的修辞方式。排比和对偶都具有形式整齐、节奏分明、声音和谐等语言特点。但两者毕竟是不同的辞格,因而具有本质区别。例如: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能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是乳汁,能哺育人茁壮成长;书是最好的伴侣,伴随我们度过最好的人生;书是身旁的顾问,随时给你提供有益的咨询。这个排比句由六个句子构成,每句的字数结构不尽相同,各句平等独立可以单独表达语意,加强了表达的气势,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五更角鼓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个对偶句则由两句组成,每句的结构相似,字数相同,并且“五更”对“三峡”,“角鼓”对“星河”,“声悲壮”对“影动摇”词和短语的结构完全相同,没有重复的词,语意丰富,便于吟诵,易于记忆,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5. 对偶与对照

对偶要求结构上的整齐与匀称,句式相同,结构相近,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对照要求意义上的对比或对照,没有结构上的要求,只要求是两种相对的概念。两者经常同时出现,从结构上看是对偶,从意义上看是对照。“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结构上,“书山”对“学海”,“有路”对“无涯”,“勤为径”对“苦作舟”,句式整齐;意义上,“勤”“苦”相对,这句既是对偶又是对仗。

参考文献

[1]曹维春.浅谈修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海外英语,2010,02:81-82.

高中政治教学难点 篇8

一、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难点一般包含两种形态,即静态教学重难点和动态教学重难点。静态教学重难点主要是指教学参考书所规定的内容,侧重于从学科知识体系角度来确定,突出重难点在本章节知识体系框架中的重要性。而动态重难点主要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的教学内容,它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对于常规教学而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吃透新课标,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与具体的教材内容整合起来,科学定位每节课的静态重难点。

从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来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1)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基础或者相关知识经验、基础很薄弱;(2)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错误的;(3)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灵活地进行思维视角的转化(如从宏观到微观);(4)对于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的内容掌握不到位等。

二、重难点的有效突破

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众多,笔者在教学和参与“一课两讲”教研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和对比,归纳了几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精心设计板书,揭示逻辑关系,凸显重难点。在广泛运用多媒体的今天,课堂板书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板书不仅有认知作用,能帮助他们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还能以其直观性,通过知识的再现促进其理解。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按照知识发生发展的轨迹,借助直线、箭头等符号确定行进路线,排列知识要点,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勾勒知识的来龙去脉,准确揭示教材间的外显和内隐逻辑联系,巧妙推理。板书的文字不要求多,但要显示纲目之间的从属、包容、并列、因果、递进等关系;显示教师科学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多层次、广角度地把握知识信息。

2.补充相关知识,走出思维盲区,化解重难点。对于一些结论性难点,可引用一些典型的事实材料,并以材料为依据进行分析,准确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及时补充,巧设实例。从而化解难点。尤其是在教学《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时,这一点更显重要。通过举实例,以达到化未知为有知,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化繁难为平易,增强教学的通俗性;化枯燥为生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讲解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时,我们一般形容它们就像“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手拉手,向前走。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如何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除了补充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外,还补充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汇率政策以及经常听到的热钱、基尼系数等。

3.保证教学时间,提升思维能力,理解重难点。对于一些理论性强、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使学生深入掌握,教师不要吝惜课堂时间,要化整为零,把大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知识点,化难为易,小坡度地层层递进,给学生提升思维的机会和时间。例如,在讲解“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难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景:要求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思考1】这里的“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什么?【思考2】这里生产一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思考3】B与D各生产一匹布,哪个的价值量大?为什么?【思考4】有人说,既然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个别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来说,就不是很重要了。你是怎么认为的?【思考5】那么上述事例中谁能赢利?【思考6】缩短个别劳动时间的途径是什么?通过这种梯度设问,有效地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突破重难点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情,适度调整教学进度,重点难点放慢速度,简单的知识点可快速带过,力求让学生将知识内化;同时,可精心准备一些练习,在课堂进行限时训练,及时反馈讲评,以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大胆整合知识,调整呈现方式,理顺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风格,大胆地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整合教学内容。例如,在《经济生活》中,价值量、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突破?笔者通过参与“一课两讲”的教研活动,更加印证了调整教学顺序,研究知识呈现方式的必要性。

两位教师在对这一难点进行突破时,尽管所选择的情景相似,但因呈现的顺序不同(一个是推理式呈现知识,另一位是结论式呈现知识),授课的结果——学生掌握的情况相差较大。其中授课效率高的一位教师的知识呈现方式还是值得借鉴的。通过情景设计,推导出“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第二个情景:

第一步:介绍价值总量的概念:价值总量就是某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的总和,价值总量=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填写表格空缺部分,并让学生根据图表的数据推导出五种关系。

这种推理式呈现比起结论式呈现方式,更能满足学生探索新知识的需要,同时也更容易使学生掌握知识。

5.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习惯,把握重难点。思想政治课属于逻辑性强的

学科,可以分为隐形的生活逻辑和显性的理论体系。同时必须看到:教学难点是动态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如果对上一节课的难点没有理解,就可能阻碍他下一节课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课与课的知识脉络构建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众多的知识内容,快速内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政治教学难点 篇9

【内容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加强对政治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研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讨和构建新的教学方法理论。笔者认为探索“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显得很重要,因为“问题探究式” 教学法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关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笔者是这样操作的:根据不同课时主题选择合适的材料创造问题情境;紧扣课时主题和相关材料设计问题链;创设条件鼓励学生质疑与提问;引导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探究的方法;归纳总结,培养能力。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探究式

【正文】社会在不断地变革,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在将近一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对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政治课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政治概念、原理等知识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在于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宗旨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那么,如何把探究式教学模式真正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呢?下面就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谈我的一些看法。高中政治课“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特点 师生课堂角色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要学会利用教材、时事等必要的学习资料,围绕问题,独立探究,或协作讨论,最终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得出问题结论,获取新知识。如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这课中,通过这样探究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得出知识点: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于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有哪些方式?如何做好中华文化交流的使者?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究,或协作讨论来解决,通过问题引导鼓励学生培养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

丰富的问题情境营造了良好学习环境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问题是创设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探究式”教学不是由教师直接提供给学生答案,要求教师用心设计每一节课的问题情境,采用不同形式,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进行生动有趣的表演,采用实物让学生观察、感知,还有播放录音、影片、歌曲、故事,让学生动手进行图画等等,而是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究,独立或小组讨论自主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发现,尊重学生的观点,并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良好的师生互动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成功、快乐、友爱的享受。“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更注重体现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鼓励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比如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遇到新问题,学生在互动中独立见解得到教师的支持和鼓励时,内心会产生愉悦和满足感,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愿望。课堂评价很重要,老师可以用“你能行”、“你真棒”、“相信你做的更好”等有感召力的语言评价学生,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设计问题、点拨和疏导、归纳和总结是举足轻重的,起着引路人的作用。这种模式让师生互动性更强,鼓励不 1 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其创新精神,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尝试

选择合适的材料创造问题情境

老师要从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主题出发,精选合适的材料,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我们精选合适的材料,要充分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是材料要由浅入深,开始时尽量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的中难度问题或中低难度问题,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导到主题上来的目的,而后面的问题发展则应逐步深入。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我是这样来设计问题的:

(多媒体显示)图片1:奥运会体育运动项目图片2:各国的建筑图片3:各国的文字图片4:各国的民族节日图片5:著名的文化遗产图片

(多媒体显示)问题

1、你还知道其他民族节日和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文化遗产吗?(多媒体显示)问题

2、它们共同体现了世界文化的什么特点?

(多媒体显示)问题

3、文化的多样性有什么重要意义?(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多媒体显示)问题

4、我们应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在本课中,主要问题有4个问题,问题层层递进,揭示出本课的主要思路“什么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为什么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怎样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的模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其次,材料要有代表性,要围绕课堂教学的难点、重点、处理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易错、易混的问题等。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教材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避免面面俱到。比如在这一课中,我对本课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了设计,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多媒体显示我国各地饮食图片)问题

1、你能否以服饰、民歌、饮食等为例子,说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说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有何关系?(注:两者的关系可以用来说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个观点)

(多媒体显示几届奥运会徽的设计图片)问题

2、为什么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怎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上述两个问题的设计,是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实际上只要把这两个问题弄懂,本课已经学的差不多,因此设问不在于多,而在于问题的典型性。

2、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探究分析,解决问题

思想政治教学应重视实践的作用,遵循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查找资料信息、课堂讨论等一系列活动来完成的相应的教学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并乐于和敢于表现自己的所知、所想的民主氛围,有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例如:讲《经济生活》第五课中的“劳动与就业”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就业情况及人们择业观的变化。课前我就要求学生围绕以下问题收集材料:①目前广东的就业前景怎样?②现阶段人们的择业观有何变化?③假如你即将步入社会,你会怎样选择自己的职业?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进行充分的展示、交流和讨论。这种互动模式既可以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又锻炼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

3、归纳小结,不断反思,培养能力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是不完整的,浅层次的,教师必须通过归纳,使学生自主构建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教师进行归纳,进行必要的讲解,同时对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我认为这是“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比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课中,我这样归纳:

1、传统文化的含义和形式?

2、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特点?

3、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和意义?

4、继承传统文化要坚持的正确态度?(引申:如何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

上一篇:公司保安员工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T型梁梁底粘贴钢板施工工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