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共12篇)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 篇1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教学改革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然而, 从总体上看, 目前仍然有较大部分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脱节, 学生学习效果较差。为了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是摆在我们政治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 谈谈对政治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 转变教育观念
新时代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价值, 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树立“让学生得到最充分、最适宜发展”的教学理想,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 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 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教师既不是知识和能力的“权威者”, 也不是课堂和学习的“主宰者”, 而是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和教育理想的承载者。因此, 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 学习方式的引导者, 学习效果的反馈者, 学生人生的领路人。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的讲话、提问应做到简洁、精炼, 尽量让学生多思考。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生的老师, 更应该做好学生的朋友和顾问。
二、改革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 这种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强调应试教育, 以考试为指挥棒, 以考试内容确定教学内容, 与实际生活基本脱节。这完全不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理念, 学生学起来单调乏味, 既不能理解学习内容, 更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效果相当差。在教学实践中,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片、动画、音乐、影像等基本素材的综合, 能够全方位、生动逼真地把一些教师不易讲解、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直观展示给学生。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丰富课堂内容,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手段能更好地结合生活联系实际, 讲解相关理论知识, 凸显思想政治课的动态性和时代性, 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有利于师生互动, 它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和视野,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 建立互联网学习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 建立互联网学习平台, 它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的资源, 通过报刊、杂志和影视搜寻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各种信息,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网络可以作为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沟通的桥梁,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在网络上探讨。教师可以把课件、课程重难点提前放到网上供学生下载预习, 学生则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 上课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听老师的讲解。网上学习非常重要, 学生可以就学习中的问题在网络上展开讨论, 就学习中的疑问请老师集中解答, 同样老师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
3. 运用问题教学法
所谓问题教学法, 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围绕“提供问题场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这几大环节,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把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 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针对性,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集中精力解决具体问题。古人曾说过:“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这句话说明, 人类总是在不断思考问题中进步。同样,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巧妙地组织提问,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思维定势, 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也是认识的目的。为此, 我们应该把课堂的知识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在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应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组织学生参观、开展社会调查, 能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认识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师应有目的地组织参观、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参观, 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相关的知识发现问题, 不断进行思考, 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我们应坚持开放式教学, 不断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参加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 能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四、提高自身素质, 确保素质教育的胜利实现
“教育要面向世界, 面向现代化, 面向未来”,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
1. 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人类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担负着特殊使命。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2. 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当前, 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陈旧, 只精通本专业的知识。然而, 目前知识发展的总趋势是走向高度综合, 各种学科的知识互相交叉、互相融合。科学技术知识日新月异, 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 同时学生视野面较为开阔, 提出的问题往往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应掌握广博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
3. 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 我们应更加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我们应加强学习, 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 大胆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我们不但要掌握本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 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真正做到“常教常新”。
以上便是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心得。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关系到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的发展与未来, 需要我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反复实践与提高。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 篇2
学科:政治 学段:高中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级:高二
课题:必修3第三单元第6课第1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说课稿 作者:10思政赵旗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说课详稿
------------10思政赵旗
经过前个阶段《文化生活》的学习,我们结束了第一、二单元的教学。第一单元讲了文化的概念和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二单元讲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发展创新应以文化继承为前提;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文化继承具体指的就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
师:一说到中华文化,同学们会用什么词汇来描述我们的中华文化呢? 生:„„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 第一框体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2页。
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中华文化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一、导入与讲授:
(一)情景导入: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请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场展现中华文化的盛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或许我们从中能得到一些启发。
整个开幕式(除序幕外,上下两篇共8幕:上篇是灿烂文明,下篇是辉煌时代<板书>)
生:„„
序幕(击缶、倒计时、烟火、“足迹”、五环)
师:等我们欣赏过视频后,老师想问几位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并给大家解说一下中华文化。
——视频播放 图片1:击缶而歌
解说:缶是中国古老的打击乐器,早在夏商时代,就有了击缶而歌的演奏。击缶而歌,欢迎所有远道而来的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图片2:欢迎烟火
解说:60时秒倒计时后,盛大的欢迎烟火„„其中制造烟火的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图片3:历史足迹和梦幻五环
解说:29个焰火脚印沿着北京的中轴路,穿过天安门广场,直奔鸟巢上空,最后化成点点星光,散落汇聚成奥运五环,冉冉升起„„
上篇
灿烂文明(画卷、汉字印刷、戏曲、丝路)
图片5:在体育场中央,徐徐辅展开的是一幅跨越时空、意境优美的长轴画卷
解说:从画轴中我们可领略优雅的东方情韵,了解悠久的中国文化,感受中国的现代魅力。
图片6、7、8、9: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解说:完整的巨幅画卷中间,出现的立体的活字印刷板。方块汉字凹凸起伏不断地变化,充满动感的表演,为我们呈现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
图片 10:孔门儒生三千弟子
解说: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诵,《论语》中经典名句:“四海之内皆兄弟„„”,表达了对儒家文化的敬意。
图片11、12、13:第三幕 舞蹈戏曲
解说:舞蹈戏曲艺术家们在上面表演舞蹈、昆曲和弹奏千年古琴 以及京剧。这些都是国粹和民族文化遗产。
图片14:第四幕是丝绸之路(用时8分钟)
解说:,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中华灿烂文明(包括四大发明)通过两条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地输出,意味着中华古老的文化走向一个辉煌的时代。
——之后再师生互动:先让学生说,老师再加以补充解说,最后老师归纳„„ 老师小结:
在那场精美绝伦的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我们可以观赏到 殷周时期的礼乐,春秋战国的思想,汉朝的丝绸之路,还有隋唐时期的诗歌舞蹈,宋元明时期的戏曲国画和科技发明,以及还有昆曲京剧。
(二)讲授新课
1、古代辉煌的历程:
正如开幕式上篇《灿烂文明》所展现的一幕幕,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东方走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过渡,打开第二张幻灯片,呈现“第一目标题——古代辉煌的历程”。师:哪一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中华古代文化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呈现“中华文化历史长河”
生:发源(殷周)——雏形(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促进(秦汉:统一文化、正统思想)——全盛(隋唐:气度恢弘)——延续(宋元明:文艺科技、宋明理学)——冲击(清末: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边呈现边小结:
——呈现第三张幻灯片“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基本特征:源远流长
综观中华古代文化的辉煌历程,(打开卷轴)真可谓是“大风泱泱,大潮滂滂”。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尽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师:“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这说明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唯一没有中断并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点击呈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由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
师: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什么? 生:源远流长 ——点击呈现 ——过渡„„
师:要使别人相信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我们就必须拿出证据来证明这一点。那这个证据就是„„?
生:„„汉字和史书典籍 ——用时6分钟
——呈现第三张幻灯片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2)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①载体:汉字(用时4分钟)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数千年来,中国人使用的是独具特色的“方块字”——汉字。师:汉字的正式文字使用的是从什么字体开始的? 生:甲骨文
对,在商朝的首都“殷”,发掘出大量的甲骨文,所以我们把中华文化的源头就定在了殷周时期。
师:哪位同学可以说说:按照汉字的演变,除了甲骨文,还有哪些主要字体? 生: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是辅助性字体)以“和”为例
——板书:“和”字的五种写法。
——电击“甲骨文”图案链接,展示图片:“和”的三种演变
相对于其他的三大文明而言,他们的文字,比如两河流域文明所用的文字——楔形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这不利于保存,更重要的是它自身没有演变,能为大多数人使用,因此,他们的文字变成死的文字。
而我们的汉字经历了不断的演变简化,成为的活的文字,直至今天,仍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可以说,统一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过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于汉字的传载,还需要大量史书典籍的传存 ②见证:史书典籍(用时4分钟)——点击呈现标题史书典籍 ——点击“书架”图案链接
师:我想考考同学们文化常识。你都知道哪些史书典籍?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
由此可见,中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3)原因: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用时8分钟)——过渡
文字和史书典籍是文化的载体和文明的见证。但有了文字和史书典籍是不是一定能确保每个文明都能够源远流长?或许我们思考四大文明古国的过去和现在能得一些启发。
——点击呈现“人类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 探究活动:P62页
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因波斯人入侵而湮灭;
古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
古埃及的文化,先后被希腊化、罗马化、伊斯兰化。——点击呈现
疑问:以上三大文明古国,也有文字和史书典籍,都曾创造过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它们的文化最后因外族入侵而被同化或异化。
思考:而中华民族同样也受过外族入侵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为何中华文化没有湮灭或被同化、异化,为什么惟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强调:这个问题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问题。——过渡
外在的因素可能相同的,但自身的态度及应对可以是不同的,由此各自命运也就不同。或许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道,中华文化的长寿秘诀。
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结合史实,了解中华民族对待外族入侵和外来文化冲击的态度是怎样的,以及是如何应对的?
对于这个问题,先从《西游记》说起吧„„ ——点击呈现《西游记》的图片
师:在《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西游的目的是什么?
生:去西天(古印度)取经。
师:取什么经?
生:佛经。
师:佛经就是佛教的经典。那佛教属不属于中华民族本来就有的宗教文化?
生:不属于。它是外来文化。——点击呈现“佛教东来”
解说: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文化交汇共存、和睦相处,形成儒、道、佛三大文化脉络,共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小结:外来文化传入中国,我们的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这称之为“求同存异”。(用时2分钟)
——过渡
中华文化除了有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的优点外,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还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比如说:丝绸之路。
——点击呈现“丝绸之路”
讲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有两条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它古代陆地与海洋中的两条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的纽带,中华灿烂文明(包括丝绸、茶叶、瓷器、养蚕技术、四大发明)通过两条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地输出;同时,我们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骏马、佛教、医药、音乐舞蹈、金银器制作技术等等)。
——过渡
除了“丝绸之路”外,还有一个向西方学习很好的例子:“西学东渐”。——点击呈现图片“西学东渐”。
讲解:明末清初,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大批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吸取西方的优秀文化。
小结:这表明了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中的积极成分。这就叫“兼收并蓄”。(用时共5分钟)
——点击呈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结论: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用时1分钟)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用时8分钟)——过渡 ——点击呈现: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包容性,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是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的!——点击“衰微”,链接“中华历史发展长河”。
但是,这个在历史上曾经走在时代前列的国家却落后了,我们的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
生: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师:对。三百多年的闭关锁国,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在近代中国,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这是一个时代的使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过渡
如果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受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我们是被动地打开国门的话,那么,改革开放后,是我们主动地打开国门,面临着更加激烈的文明冲突,中华文化是正走向衰微还是复兴腾飞?
——点击呈现辩题(留1分钟同学讨论一下)
生:充分辩论。反方观点(如:国人汉语水平下降、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漠、文化遗产缺少保护与开发„„)正方观点(如:国外汉语热、孔子学院盛兴、春节在海外盛行、国内国学读经热、文化交流年„„)
师:归纳总结。反方同学就文化发展的形式和内容的蜕变,得出“中华文化走向衰微”的结论。正方同学从中华文化地位的提升方面,强调了“中华文化在复兴腾飞”。其实,反方同学的文化忧患意识,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警示的作用;而正方同学,更加地肯定了中华文化的成就。总而言之,不可否认的是„„
——点击呈现
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接下来,就一起来欣赏“奥运会开幕式 下篇 辉煌的时代” ——播放FLASH
(三)小结(用时1分钟)——过渡
——点击呈现“知识梳理”
最后,我给大家总结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
中华文化走过了怎么的历程?(三段历程)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三大原因)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指导和领导)
(四)练习(用时4分钟)——过渡
课堂小结完,我们再一起来做一下课堂练习,以巩固我们今天的学习。——点击呈现 练习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之所以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因为()
①统一的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重大作用
②中国自华夏以来,留有丰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中华文化从未中断而延续至今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在繁荣,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在提高,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这说明()
A、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B、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C、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个性实施 篇3
【关键词】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 本土资源 个性实施
我们在高中都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这也是我国教学体系中所特有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就是通过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国家日产的政治生活,并且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做到与时俱进。
一、有效满足学生需求是课程教学个性实施的关键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地位确定是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相比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在政治思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课堂的主人。而针对于我们研究的玉屏侗族自治县的学生来说,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的对该地区的学生有所了解,并针对当地学生的特点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教学,这同时也是整个工作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的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和需求有所了解,那么思想教学工作的开展才会变得更加顺畅。
一个地区人口的性格特点往往与这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物质丰富水平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中学生群体的性格特点也与之有紧密的联系。该地区的学生在讨论问题方面比较积极,但是相比于其他地区而言则会比较具有地域色彩。具体的来说,该地区的学生主要关注着城市交通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并且在生活方面会更加关注时尚的信息,但往往存在很大的滞后性,他们对社会中的生存压力了解得不是很多,并且对国内国际时事新闻的了解不够甚至不了解。另外,该地区的学生的独立意识比较强,比较个性化,能在学习的时候为自己考虑将来的发展(尽管考虑不成熟甚至不切实际)。这就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思想、性格和生活方面的一些特点,同时这也是落后地区小县城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立足本土、利用本土资源是课程教学个性实施的根基
要在玉屏侗族自治县进行思想课程的个性化的改革,要始终坚实的立足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十分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特点。玉屏县地处湘黔交界,铁路、公路、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网络比较发达,而且还有大龙重工业区,这就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另外,玉屏县是国家级“萧笛之乡”,这就使得该地区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这种良好的发展形势下,玉屏侗族自治县的政府逐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先后为该地区的各所学校安装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并且还花费大力气设置了教师培训、素质拓展活动等等的教学设施,使本地区的教學资源进一步丰富。此外,当地的教育部门创新了教学模式,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交流软件,进一步的使学生与教师的联系增强。这样一来能够显著的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老师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为学生的高效、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其次,玉屏侗族自治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开放、包容、创新和追求极致的特点。而在玉屏侗族自治县的各个学校开展思想课程教学也应该将该地区的特色文化引入到教学的课堂中来,使该地区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平等、和谐;并且,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选取也应该不拘一格,应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国内文化与国际文化充分交融;最后,要改变思想工作教学的目的,要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玉屏作为一个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内陆小县城,始终存在着多样文化在此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在这一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产生冲突,这些冲突大到经济发展层面,小到每个家庭之间的冲突。所以,在该地区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教师应该加强对多元文化交流方面的介绍,从思想层面使学生正确的面对这种文化交融,最终达到思想教学应有的效果。
三、科学多元和特色评价是课程教学个性实施的保障
目前,我们对各个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广泛的采用了课程评价这个环节。这个环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本身的效果。而在对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进行评价时,采取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即在评价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还额外的对教师进行了评价。并且,还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的过程更加合理和全面。
此外,根据该地区的发展形势,我们要结合当地的各种特点逐步的形成具有明显发展特点的特色课程评价体系。该地区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评价形式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等。具体的来说,在评价的过程中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而且还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此外,还十分注重评价措施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作用,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和教学评价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不同地区的发展形势,只有能够适应当地学生的发展特点,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熊夏.大学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衔接问题探析[J].读写算(教研版),2015,(16):5-5,15.
高中政治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篇4
传统的政治课程教学方式,以应试教育为目的。长期以来,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育方式下,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俄国的文学巨匠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和课程教学有着紧密关联的话:“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在吃透教材,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作了如下探索。
一、强调体验式的学习方法
在过去的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为学而学,显得非常被动,只是为了考试而学。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下,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无味,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能动性学习能力和个人独立处理能力的逐步提高,并在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使得学生增加自信心,把学习的过程当成与老师共同探究和合作的过程,进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我在讲解“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同学们假设自己就是一个国有控股公司的总经理,并以总经理的身份,作述职报告,谈经营策略,把课堂模拟成股东代表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阐述如何处理经营者、所有者、职工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让学生充当主角,直接体验“角色”。在课堂上,学生们争相参与,积极发言,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且要教会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做人的常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拓展学生的生活和发展空间,引导学生以多角度、多层面的视角观察社会,教导学生如何分析社会问题,如何评价社会现象,如何解决身边发生的实际情况,促使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增强拓展能力,增强自主意识,将课程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成教学目标。
比如,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慰问孤寡老人,参观工厂车间,游览公园美景,让学生不再将思想道德教育局限于书本上,而是从实践中做到言行一致。
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政治新课标树立了“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价值观,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传授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文明、高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完整、和谐的人。
高中政治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换句话说,上好思想政治课,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利用各种方式,予以正确引导,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科学文化素质,又具备思想政治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四、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
按照政治新课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学生经过学习,要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要具备健康的道德情感。鉴于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与学生形成平等交往和积极互动的关系,组织学生参加多种道德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助人过程的快乐情绪。同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从模仿到主动实施,能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并进而成为做人准则,提高人格修养。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强化个人的素养和教学能力,一方面起到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用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老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境界,言传身教,让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受到老师的影响和渗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
其次,老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这门艺术。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学生,根据各个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学习,另一方面要认真研读新课标与教材内容,精心备课,采用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高中政治课程不再枯燥无味,从而改变以往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被动地“填鸭”而产生的厌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总之,强调体验学习法;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在指导学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是上好高中政治课程的有效策略,是上好政治课的前提。思想政治的教学方式肯定还有很多,老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拓宽方式方法,既要灵活,又要紧随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浓厚兴趣,切实保证学生能真正地学好政治课程。
摘要: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强调对高中生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体验学习法;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在指导学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强化个人的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标内容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 篇5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初探
为努力使思想政治课堂真正贯彻新课程理念,本文从教学方法的创新、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的革新、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引导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等五个方面展开粗浅的探讨.
作 者:伍幽 WU You 作者单位:安福二中,江西,安福,343200刊 名:井冈山医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GGANGSHAN MEDICAL COLLEGE年,卷(期):16(4)分类号:G631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 主体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 篇6
关键词:高中;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05-02
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与高中生所接受的政治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沟通机制等诸多方面相互关联。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普及,考试制度的变革等使得高中的政治教学内容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因此大学的思政课也应在研究高中政治教学变革的基础上进行相应改革,使大学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与高中能够良好衔接,才能取得双赢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但政治课程教学往往仅局限于各自教学阶段“小圈子”,对加强双方教学衔接的认识不足。对学生而言,高中生出现一部分“高分低能”群体,相当多数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并不能完全适应大学课程的学习,表现出专业素养不高、自学本领差、灵活运用能力不高等问题;对于教师而言,不利于教师熟悉课程改革状态和学科发展动态,限制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发展;而对于社会而言,正如陶行知曾指出“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中学与大学的教学效果不高则会进一步制约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
1、教学目标缺乏灵活性、层次性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以期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当中,教师容易过度关注知识目标的落实,片面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而在大学思政课程教学中同样存在着教师偏重关注知识内容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问题,且大学多采用大班授课模式,一堂课学生数量甚至多达整个学院学生之数,因此教师很难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设定个性化目标和相对于高中的提升性目标。而处于高中和大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认识水平、爱好特长等方面又不尽相同,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也易忽视教学目标的灵活性和层次性。
2、教学内容重复率高
高中政治课程与大学思政课程专业课均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大学思政专业课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一脉相承;大学思政专业课程《政治学原理》与高中政治《政治生活》相承;大学思政专业课程《文化概论》与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相承;大学思政专业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相承,此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专业课程以及高校政治理论公共课也与高中政治课程密切相关。而在大学的思政课程教学中,多数教师对中学政治老师已经教授过的内容仍反复咀嚼、重点不突出,致使众多大学生丧失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食之无味又不可弃之一旁,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缺乏创造性、评价体系不完善
近些年一些中学为追求高升学率,教师在课堂中常以考纲为依据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较封闭缺乏创造性,将课程内容一口一口嚼碎了喂给学生,而学生也习惯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到了大学阶段,教师更强调专业语言的准确性,重视对概念的讨论、原理内容的严格论证,要求学生向专业素养上转化,而学生的思维方式暂不能与大学自由开放的教学方式相适应。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与大学均主要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致使双方的思政课程教育又共同存在着忽视实践课程教育方法,片面强调理论教学方式的问题,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大学与高中思政课程教学有效衔接对策探析
1、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均中应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与衔接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课程总目标中涵盖“知道、识记、理解”等知识性目标、“培养、运用”等能力性目标、“感悟、热爱、熏陶”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大学思政课程教学目标更是在高中课程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双方教师在备课中都要明确三维目标,教学中更应切实落实三维目标。
以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一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例,高中教学中除了要达到相应知识目标之外,教师还应注意能力目标如“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的落实[2],那么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便可以通过播放带有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音频资料和图像资料,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向学生展示如传统文学作品、书法绘画作品等,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感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在大学阶段《文化概论》的教学中同样也应在课程知识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注重让学生感悟和思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高中基础上落实和提升三维目标,如设计课堂辩论、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尝试写作小论文等方式提升学习效果,与高中阶段教学目标达到有效衔接。
2、充分了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大学思政课程教学是在中学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迈向专业教育的重要一步,教学内容涉及面更广、难度也逐步加深,但二者又存在众多教学内容重复的地方,双方在具体教学中都可在教学内容中贯穿时事政策教育和德育。同时,在教学中都应考虑与对方教学内容上的衔接特别是大学阶段,高校教师应了解高中相关的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在具体教学中尽量避免不该重复的重复、应该深化的没有深化的问题和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脱轨的问题,争取构建一个有序的、层次分明的、服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过程。
3、逐步采用多元化考核标准
如今,考试制度较单一,“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在不少人心中根深蒂固,高中阶段的政治理论课也难挣脱教学为升学服务的怪圈,而到了大学阶段的思政课程学习中,学生平时学习压力不大,期末考试多以“临时突击”应付,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放松了自我警惕,也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双方均应注重推进考核标准多元化,高中除了高考的评价标准外,教育部应积极探索如特殊专业人才、诚信测评、模范先进个体、同学家长老师多方面测评、档案记录表等考评机制的建构,教师平时也应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判学生;大学更应以课堂出勤、课堂参与活跃度、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多角度判定学生最终成绩。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 篇7
1.在教学理念上,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不断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内在需要。
生活既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归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简言之,要关注学生内在的需要。“需要”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是提高认识的内在动因,是良好的价值观形成的坚实基础。因此,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开展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组织教学活动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从学生亲历的生活实践入手,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反映和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例如,笔者在讲授矛盾相关内容时,针对当前高中阶段比较敏感和棘手的早恋问题,通过正反两个案例的呈现,积极引导学生用矛盾的特殊性(人生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矛盾)、主次矛盾等相关知识加以讨论与评析,既使学生对矛盾的相关知识有了比较直观的把握,也使得学生对早恋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2.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相对于教学实践,任何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都有一定的滞后性。社会在飞速变化,理论在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应不断地调整、充实。与时俱进地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时代性要求。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充分开发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使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我国的社会进步、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结合起来,反映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以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教学内容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客观、全面、辩证。客观、全面、辩证地表达教学基本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课程可信度和实效性的需要。思想政治课无疑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现实问题,但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看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客观、全面、辩证地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为此,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及对知识意义的引导不能片面化,不能顾其一不及其余。对有关价值标准的表述,在确保规范、正确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介绍多元价值标准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标准的背景下、在价值标准的现实冲突中,通过比较和鉴别,认清主流,做出正确的选择。
3.塑造教师新角色。
3.1教师角色定位是教学理念的表现,新课改要求教师转换角色。
3.1.1要由思想政治、伦理道德基本理论、知识、原则的权威说教者、布道者和灌输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直面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现实实践的观察者、分析者和参与者,做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形成的引导者、培养者和促进者。
3.1.2改变自己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权威中心的角色,走下高高在上、远离学生的讲台,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在民主、平等、轻松、互动的教学情景和氛围中,做学生看法、意见、观点的倾听者,疑惑、问难的解答者,与学生一起共同成为体验生活、感观社会、思考人生、问难疑惑的学习者、思考者。
3.1.3不再做教育教学的简单的管理者、监管人,要与学生一起成为创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之实验情境的参与者、导演和演员。
3.2塑造教师新角色,要求教师开阔视野。
3.2.1开阔自身的知识视野,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这些知识基础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学科本身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的知识领域,如伦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二是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性本质要求教师具有的知识贮备,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对策学、教学法、现代信息技术等。
3.2.2开阔自己生活世界的实践性视野。新课改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紧密地结合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关注社会、生活实际,了解社会热点、焦点,把握国内外的时政现实,最大限度地开阔自己的生活实践视野。
3.2.3要掌握其他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机制与实际状况,树立大德育的教育教学观,从而营造和谐的德育生态环境,使德育工作实现其实效性、长效性与可持续性。
4.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
重视以单元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这有助于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以及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
重视目标设计。要把课程标准“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以此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学业成绩的评价。
重视“以问题为引导、体验为中心”的情境设计。这是“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基础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理念的重要表现,也是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
情境设计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不是简单地照搬书上的素材,也不是用生活的例子验证书本结论。
比如,在讲“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文化现象与文化思潮,让学生体验、讨论、比较、鉴别。
5.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需要“给力” 篇8
一、改进教学方法, 精心编制导学案, 是“给力”的前提
近年来, 导学案教学法被广泛运用, 很多学校的教学取得成功的经验就是采用导学案教学。导学案教学能大大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高考考的上学案, 重要的上学案, 热点问题上学案;学案还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学案教学法能帮助学生预习新知, 促进教师深入研究教材, 研究学情。学案教学坚持先学后教, 教学合一, 师生合一, 讲练合一, 实现了从“教会”到“学会”的转换。
导学案一般都是全组老师通过集体备课编制的, 因而采用导学案教学也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导学案的编制没有统一模式, 但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环节:1.课前预习。可采用关键词填空, 易混易错知识改错, 画知识树等形式, 时间不超过15分钟。2.考点解读。将考点问题化, 可将考点设置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明确高考考什么, 怎么考。3.体系构建。要将知识点拨建成体系, 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点的内在联系。4.误区点拨。可以以改错的形式或以辨析题形式强化。辨析题虽然不考, 但这一题型非常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启发学生思维。5.热点追踪。一般来说, 热点与教材的交叉点才是考点, 这是政治课学案必须要关注的。6.典例剖析。最好能选一些全国各地的高考题, 题型不限, 数量适中。
如果教师能精心编制学案, 学生认真研读学案, 那教学任务就基本上完成了, 政治课教学效果也就显现了。
二、大胆取舍, 有效讲解是“给力”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模式。有的学校甚至规定教师讲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这是不妥的, 问题不在于教师讲多长时间, 而在于怎么讲, 讲什么。要增强讲解的针对性, 学生会的不讲,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 讲了学生也听不懂的不讲。要讲高考考的, 要讲重点、难点、热点, 要讲学生易错易混点。要研究考纲, 注意哪些是必考点, 哪些是新增考点, 哪些是选考点。考纲上不作要求的不讲, 近三年高考考过的没有必要多讲。
要研究教材, 旧教材上有的而新教材上删掉的不讲, 新教材上增添的要补充讲。如“三农”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股票价格等问题教材都淡化了, 教师就不要细讲。相反, 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财政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这些要讲。新教材有而旧教材没有的要补充讲, 重点讲。要研究形势, 关注国家利益, 中央强调的、关系到民生的事件要特别关注。奥运会召开要关注奥运会, 世博会召开要关注世博会, 而且要掌握党中央、国务院在这些事件上的态度、立场。如中国政府在钓鱼岛事件上的立场, 中央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判断都要关注。要注意讲解的启发性, 要带着问题讲解, 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 问题设置要有探究性, 教师不能为了赶进度节约时间就自问自答;讲解时要注意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师“独白”要改为师生“对话”。
三、精细化练习是“给力”的保证
精细化练习要求教师要“选、补、专、综”。在新高考模式下, 政治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一周只有三节课。一般来说, 高一、高二练习以导学案为主。一个单元结束做一次练习, 一本书结束做两次综合练习。做练习的时间非常有限, 政治老师必须精选练习, 以质取胜。
教师走进题海, 让学生走出题海;教师多吃苦, 让学生少吃苦;教师广而博, 学生少而精。选题要考虑基础型题、能力型题、热点题。陈题、做过题、高考刚考过的题不要选, 选了是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无效练习、重复练习只会挫伤学生做题的积极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 篇9
一、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严格依据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高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政治学习的基本要求,是高中教学政治活动的依据。教师只有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了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新课程目标是指本课程要达到的结果,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决定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是新课程理念方面创新的主要标志之一。《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牢牢把握《政治课程标准》,唯有如此,新课程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二、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完整、准确地优化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化设计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可着重选取达成目标的重点内容和学习上的难点内容,以便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选取与达成教学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尽量减少和消除教学的随意性;不选取或适当处理与目标有关而又为大多数学生所熟知的内容,避免浪费教学时间。要选取学生背景知识中已遗忘或混淆不清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能顺利实现知识的消化。
2.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所组织的内容要真正体现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高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新课程提倡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和开放性,为政治教师实施新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重难点突破。我认为要在对教学内容完整准确理清、把握的基础上,把重难点设计成一个个可以解决的问题,使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化,即通过问题来解决重点和难点。当然,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科学性、挑战性、开放性、思考性、层次性、引导性。
三、在教学形式设计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因此,我们的中心是如何处理学校中最基本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过于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因此,在教学形式设计时,一方面必须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另一方面必须让教师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地选择教学方式,因地制宜地教学。
四、在创新思维上: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力,努力构建一个以新课程理念为灵魂的高中思政课的新思路。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求知识、自主学习、寻求规律、发现创新。因此,考察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过程是评价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的标准。其评价可以根据下述问题进行。
1.创新学习的时间和数量。包括:教师提出了几个开放性问题;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允许学生思考的平均时间是多少;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时间是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或研究;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时间用于小组自由讨论;学生的回答有创造性的人次是多少;学生提问有创造性的人次是多少;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是多少。
2.创新学习的策略。包括:教师是否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思路、展示思维过程,使学生有较高的思维活动的质和量;教师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或是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能否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当学生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对有独立见解的学生,是否有意识地表扬、鼓励。
3.创新学习的设计。包括:教师能否引导学生从不同起点、不同角度,或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多个思维结论,增加思维的多维性,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五、在情感教学上: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与情感的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主要解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常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的不知与知、不信与信、不行与行的矛盾,实现由知到信到行的统一,以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常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的”知”为起点。随着教学的深入,使学生逐步确立对人生的信念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最后升华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为终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规律决定其课堂教学要教书育人,注重对学生知、情、信、意、行的培育。而这种培育不是在枯燥的说教中进行,必须通过学生的情感发展潜移默化。学生的情感发展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地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自觉地由“知”内化为“行”。而积极的体验是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学生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与评价标准改革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把主体性、创造性、互动性、情感性等四个方面内容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与评价改革的框架,为新世纪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下的高中政治教学 篇10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功能不理想的原因
1. 高中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有逆反心理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青少年学生尚处在认识世界的初始阶段, 他们的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具体性, 往往难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传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在认识上具有片面性。对新生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认识不到现象的本质, 缺乏较强的是非观念。
2. 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靠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条教鞭、一张嘴来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手段已不能引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具体表现如下: (1) 重知识灌输, 轻技能训练。 (2) 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 重理性, 轻感性。
二提高政治教学的策略
1. 教学目标, 引领课堂
新课程要求以三维目标指导教学, 即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 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 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新课程尤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先把一课时设置的目标导航呈现给学生, 帮助学生锁定学习目标, 明确核心内容, 从而使学有目标、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增强学习的针对性。然后根据课本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情境、案例等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层层设疑, 不断注入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 针对目标安排学生自学教材, 同时, 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处理方法如下:知识目标——在教学案上以填空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答案明显是让学生自学, 需要理解的先找学生分析, 教师再进行评价。能力目标——体现在教学案的材料分析题和课本的探究活动中, 更主要的是教师借助大量实际感性材料, 总结、归纳、推导出一般性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学生注重自主探究学习, 从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学源于思,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这样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 束缚他们的思维。因此,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要善于设问,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主动解决问题。在激活思维这一环中, 设计出科学、富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是关键, 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要扎实, 课堂调控能力要强。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替代品和互补品”的概念之后, 我向学生提问:“谁能举出我们生活中的例子?”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开心农场和QQ农场就是替代品, 而农场和牧场则是互补品。”说完还有点不好意思。我表扬了他, 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风格, 敢为别人先, 社会就需要这样的创新者。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3. 设计情境, 组织探究
针对讨论、探究中遇到的焦点问题、重难点问题及易惑、易错问题, 教师要有所掌握。对一部分学生的疑点、难点问题, 采用学生互动的方式, 由教师提供科学的思路、方法, 引导学生探究答案。对综合性强、易惑、易错的问题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 运用深入浅出的方法, 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把深刻的道理通俗化。如在学习价格对生产的影响时, 以大企业为例, 引导学生将自己定位为企业老总, 思考中国企业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走振兴之路?学生的合作交流探讨非常热烈, 从他们的投入中我看到了中国企业灿烂的明天。
当然, 讨论、探究与合作并不是适合每节课、每项教学内容, 在组织课堂活动时, 应考虑到:活动是否必要 (值得探究) 、是否探究 (有内涵) 、是否有效 (探究有结果) 。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 篇11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时代特征鲜明、思想性极强的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理应站在课改的前列,从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做起,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应努力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优化课堂结构和富有可操作性的崭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的弊端,特别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政治教师,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标准的试行为我们解决这一弊端提供了机遇。那么,如何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 下解决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呢?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浅谈合作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中的应用。分为如下环节。
一、自主学习,互相交流
上课开始,利用10多分钟时间,让学生根据“学案”的提示和要求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并对学生阅读作三点指导:一要速读,抓纲目;二要从书中勾画出较为准确的知识点或问题答案;三要边阅读,边思考,找出疑难点。完成自主学习以后,学生已初步具备了知识基础。于是在教师引导下,全体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共同表达交流。如此,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主动地位,形成了有序有控的自主学习过程。再次,它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力的培养有了依托,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树立。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应是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将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直接拿来研究,肯定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一个能够让学生接受的引子。乌申期基说过:“ 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感觉来思维的。”要使所研究的问题有如汤中的盐,让学生好之乐之,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因此,政治课堂不能像领导做报告,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要采取曲径通幽的办法,即创设情境。教师课堂教学从创设情境入手,符合从特殊到普遍,从个别到一般,从现实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创设情境的核心任务是教师按照课标要求,搜集、归纳、整理包涵教学内容所涉及问题的情境材料,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就展现给学生。情境材料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浅显、易懂、具体、直观的现象材料,小点切入。直观性是创设情境主要特征和根本要求。就政治课堂教学实际而言,情境可分为视觉情境、听觉情境、活动情境。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所获得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于视觉,故首先必须想办法让学生“看得见”,即创设视觉情境,具体形式包括图片、照片、动画、影像、实物、模型等。
三、合作探究,归纳提炼
提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设置情境,把教材中的重难点以探究思考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因为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就必须对材料进行细致深入地分析。这是一个从理解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迁移过程,也是一个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落实教材知识点的过程,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只在案例展现基础上提示若干个可供学生探究的议题,将讨论研究的工作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只做好课堂组织安排和秩序控制工作。放开学生的口,让学生敢说;打开学生的脑,让学生敢想。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创造性意见,让学生思维处于最大限度的发散状态。不管学生在讨论中观点正确与否,教师都要沉得住气,不做纠正,不做评价,不做结论。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讨论氛围,掀起课堂教学高潮。对学生讨论中提出的不同观点,教师要进行点评,肯定其创新价值,指出不足。学生对于教师讲解的进行归纳提炼,便于以后复习。
四、反馈练习,总结提高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 篇12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 课堂效果差, 很大因素是因为教学内容枯燥,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的因素固然是一方面, 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 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指导作用如何,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了吗?如果教师囿于教材, 固守陈旧的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一定不会高涨, 而且, 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定得不到提升, 这样我们的课堂效益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政治课上教师一味向学生传授干巴巴的政治术语, 学生就会兴趣索然。对此, 教师必须将新课程的理念建构在生活的基础上。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的政治课学习创设氛围, 将枯燥的内容置于鲜活的生活之中, 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接受新鲜的知识,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 增加其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例如, 在讲授高一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一课时, 我从当前养奶牛赔钱, 奶农倾倒牛奶中得到启示, 让学生自己创设学习的情境。我让一名学生扮演养奶牛的农场主, 让另外几名学生扮演成销售牛奶的奶农, 再让几名学生扮演成购买牛奶的工厂主, 在教室模拟牛奶交易的情形, 要求农场主根据牛奶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和牛奶价格的变动及时做出是扩大规模多养奶牛多产奶以赚取利润还是宰杀奶牛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其他学生则根据农场主的养殖决策做出不同的评判。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 学生能够利用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对养殖场主的决策做出评价。学生的每一次评价, 每一个观点的说出都能够找出理论的依据。这种情境的创设来自于生活, 来自于大家熟知的社会现象。在浓浓的课堂激烈辩论氛围中, 学生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理论, 活用教材理论解决了生活的实际问题, 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方法。
三、开展时事评论
政治课教学与时事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在内容上与政治课互为补充, 使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为政治课补充了新鲜的血液。利用时政进行评论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我在对各个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学情调查时, 学生对“时事评论”这门选修课颇感兴趣, 支持率极高。时事评论课, 即针对当前社会关注的各种重大问题, 或者是身边发去的微小事件做出简短的评论。评论要有理论依据, 必须结合当前课堂选修的内容, 或者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这样, 学生既掌握了教材的基础知识, 又灵活运用了课堂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了能力, 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实效。当前, 社会反腐问题、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可以进入学生的评论范围。身边的小事, 感人的故事也可以成为评论的内容。学生的发言不要求长篇大论, 只要切中要害, 紧扣时代脉搏, 紧密联系教材基本观点就行。学生大凡评论, 必须有准备, 有思考, 有思路, 决不能信马由缰, 不然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发展性”可以在学生的参与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四、组织小组讨论
讨论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被广大教师所使用, 也被学生所认同。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之中, 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使学生积极思维, 加强合作, 开展探究, 将思考引向深入。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适当组织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讨论, 无疑是引导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好方式, 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好途径,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 在讲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时, 我有意识地组织了一次关于价值取向的讨论。在现在的社会上, 流行着各种各样的思想, 表现为不同的价值取向。面对这些不同的价值取向, 我先让学生自由交流, 然后分组进行讨论。随后, 相同意见的学生聚在一起。之后, 各种不同的意见在辩论中形成对立。最后在各种思想价值取向的碰撞中, 大家形成共识。如果按照教材去讲授, 也许学生记住了概念, 记住了条条框框, 但那是教条, 不能与实际联系, 只能应试, 而不能灵活运用。
五、开展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体现思维的开放性。因此, 教师要整合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 问题的探究受到学习的时间和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探究的成果也许是肤浅的。然而, 与他们的探究过程比起来, 探究的结果是否理想就反而不重要了, 因为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获得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不可能获得的能力, 这将对他们今后终身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也许这才是我们新的课堂教学取得的最大收获。
在课堂改革过程中, 学生的兴趣会逐步提高,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也会随之而增强。课堂教学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需要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掌控课堂气氛, 纠正学生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的偏差,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要不断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运用自己的智慧, 正确发挥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推荐阅读: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探讨12-30
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探索12-29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研究专题12-07
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06-28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05-10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论文08-31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01-13
高中思想史教学11-26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汇总06-17
高中英语教学指导思想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