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精选12篇)
总部经济 篇1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跨国公司或全国性大公司总部及地区性总部在特定城市或区域集中, 企业加工制造基地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呈专业化和集群化布局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并由此而产生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 我国学者将其定义为“总部经济”。近几年, “总部经济”的概念风靡全国, 总部集中的区域一般具有区位优势, 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向该区域流动, 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 不但能获取高的利润回报, 而且能够提升本区域的产业水平, 扩大本地区的经济总量, 提高区域竞争能力。
二、总部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一) 总部经济的内涵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 形成总部集聚效应, 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 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因此, 总部经济是企业内部价值链与区域比较优势的空间最优耦合, 是企业配置资源的新方式, 是企业组织结构及其形态的新发展。总部经济是在有效融合企业价值链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 建立的一种新的理论体系,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拓展和深化。
(二) 总部经济的特征
总部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的运行方式具有很大的区别。概括起来, 总部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知识性。企业总部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 如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 属于高度密集的知识性劳动。二是集约性。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布局产业空间结构, 最大限度取得中心城市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 最大限度利用生产基地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 形成产业配套,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三是延展性。总部经济形成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 不但能够实现二产向三产的延展, 而且能够实现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四是辐射性和共赢性。在总部经济这种模式下, 可以通过总部——加工基地链条实现中心城市的优势资源向欠发达的区域辐射, 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同时, 总部经济模式实现了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的分工合作, 实现共同发展。
三、总部对所在区域的经济效应分析
总部经济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近几年已成为经济界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各级政府也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总部经济会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各地政府在吸引和扶持总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特别关注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因此, 分析总部经济模式下企业总部对所在区域产生的经济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总部的产业乘数效应分析
产业乘数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以特定产业或企业投资作为初始诱因, 带动若干产业在该区域聚集并维持扩张趋势, 由此实现该区域产业经济总量的倍数增长。
一般来说, 企业总部在一定区域内是通过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两方面激发产业乘数机制得以运转的。企业总部作为产业“诱因”, 导致其并联产业的新生并聚集, 从而实现该区域产业经济总量的倍数增长。以制造业为例, 制造业总部所在的区域, 知识型服务业往往都比较发达, 形成为制造业总部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产业链, 具体包括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组成的金融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 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等。通过制造业总部这种“乘数效应”可以扩大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 促进所在区域产业结构重心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从而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演进, 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 进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二) 总部的税收效应分析
1.总部的税收集约效应
首先引入一个税收集约度概念。所谓税收集约度, 是指一定区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产生的税收额 (即税收集约度=纳税总额/纳税主体占有土地面积) 。如果按照总部经济思路实现制造基地的外迁, 则大幅度降低了“纳税主体占有土地面积”规模, 而在制造基地外迁后尽管其“纳税总额”有所下降, 但由于采取了符合总部经济规律要求的空间布局模式而使企业整体得到更大的发展, 企业一部分应税利润仍将通过“合并纳税”或“投资收益”回流总部, 最终该总部的“税收集约度”仍将有很大提高。
2.总部的税收结构优化效应
总部经济的税收优化效应是指总部经济通过截取产业分工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 带来税制结构、税源产业结构、税源区域结构的优化 (见图1、图2) 。
(1) 税制结构优化。
当前我国的税制结构矛盾较为突出, 总体而言, 流转税比重大而所得税比重小, 容易产生财政收入波动风险;就个税而言, 个人所得税比例明显偏低, 2006年、2007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人占当年税收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51%和6.44%, 与发达国家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总部经济模式下, 企业从事高附加值产业, 汇聚成员企业利润, 提高了企业所得, 加之高收入员工群体数量的快速增长, 增加了个人所得,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税制结构得到优化。
(2) 税源产业结构优化。
近年来, 我国第三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第三产业税收在整个税收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在总部经济模式下, 一方面, 制造基地外迁直接降低了工业企业或第二产业在该区域的税收比重;另一方面, 从总部的关联产业来看, 金融、商贸、法律、咨询、网络、通讯、广告、娱乐、文化、餐饮等总部带动的关联产业绝大部分属于服务业, 增加了第三产业在该区域的税收比重。上述两方面形成合力, 加快了总部所在区域税源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
(3) 税源地区结构优化。
总部所在区域聚集了大型企业的非制造功能中心, 现代服务业发达, 截取了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培育了新的优质税源, 减少了同欠发达地区的低水平无序竞争。而欠发达地区抓住发达地区制造基地外迁机遇, 根据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 与发达地区分工协作, 发展当地经济, 也形成了当地的税源。因此, 总部经济模式有利于扩大欠发达地区税源、缩小总部所在区域与制造基地所在区域之间的税收差距, 从而从整体上优化税源地区结构。
(三) 总部的劳动就业效应分析
总部经济的发展本身会充分利用城市的智力人才优势, 带来大量高智力就业岗位。同时, 通过产业乘数效应, 带动第三产业, 包括知识型服务业和一般服务业的发展,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从而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 提高城市的就业水平。在总部劳动就业的总量带动中, 直接带动是基础, 在此基础上, 总部通过产业乘数效应不断创造出新的尤其是智力型的劳动就业岗位, 整个城市的劳动就业能力也随着产业间的相互影响和传递一层一层向外扩张, 从而产生了总部劳动就业的间接就业、外围就业。在总部经济模式下, 总部的直接就业派生出间接就业, 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又派生出外围就业, 而且这三大就业带动作用之间环环相扣, 层层递增。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图3来简单表示:
(四) 总部的消费带动效应分析
企业总部在区域的空间聚集, 同时也是经济活动包括消费活动在区域聚集的过程, 这种聚集不仅带来消费总量的扩大, 同时还伴随着消费结构的提升。总部经济通过消费链条, 影响产业链条, 从而对于企业总部所在区域产生全面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总部对于所在区域的消费带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部的商务活动、研发活动以及保障商务活动和研发活动所必需的各种配套消费, 如以高档商务以及休闲娱乐场所为主的商务消费、以自备车和航空运输为主的出行消费以及办公用品和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等硬件消费;另一方面是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 包括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旅游、购物等, 这种消费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部消费对于总部所在区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 推动最终新产品消费, 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其二, 提升和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将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有利于经济增长、消费结构升级之间的互相推动。
(五) 总部的区域社会资本效应
根据世界银行社会资本协会的界定, 广义的社会资本是指政府和市民社会为了一个组织的相互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首先, 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都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有助于控制经济资源。其次, 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性, 社会资本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生产价值上, 而且体现在有关方面可以共享收益上, 体现在对利益共同体的维持和促进上。因此较之其他形式的资本, 社会资本更具有社会性, 收益具有更大的扩散性。
在总部经济模式下, 由于总部区域集群所具有的平等、开放、创新的社会资本基础, 集群内行为主体相互交往时遵循相似的文化价值观, 信息沟通和渠道更加顺畅, 在竞争中创新不断涌现和快速扩散, 总部集群经济体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经济效率大大提高。具体来说, 发展总部经济对所在区域的社会资本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总部的社会资本效应可以使该区域具有获取和组合资源的优势, 从而大大提高区域的生产率。二是在总部聚集区内, 企业之间的互惠互利的相互信任明显增强, 并且开放的信息交流环境可以有效地减少交易中可能出现的协调与摩擦成本, 大大增进了合作的可能性以及交易的发生量, 从而使得合作更易于进行。在区域层面上, 就表现为区域的社会资本带来低交易成本。三是在总部聚集区内, 由于企业间的相互竞争, 促使企业不断改进管理, 加速技术创新, 而且这种创新很快实现并得到检验, 创新周期不断缩短, 创新循环不断加快。这样在区域层面上就表现为区域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社会资本。四是总部聚集能使所在区域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 并提高所在区域的美誉度。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发展总部经济能够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它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成为体现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摘要:总部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总部经济模式下总部对所在区域产生产业乘数效应、税收效应、劳动就业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区域社会资本效应等。总部经济推动了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 已成为许多大城市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关键词:总部经济,区域发展,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2]徐惠蓉.总部经济与城市现代服务业互动[J].现代经济探讨, 2007 (12) .
[3]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4]史忠良, 沈红兵.中国总部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5) .
[5]陈柳钦.产业集群的创新、合作竞争和区域品牌效应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 (1) .
总部经济 篇2
开发区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总部经济崭露头角
【新闻链接】
总部经济:是指某个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结合,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本报讯(记者 花绍文 王洪岭)7月25日上午,以活牛出口为主要业务的朝阳运泰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在市工商局开发区分局注册、落户。这是继朝阳阳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朝阳辽宁煤炭销售有限公司签约入驻的第四家企业。从而标志着朝阳开发区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总部经济正式扬帆起航,尽而填补了我市总部经济的空白。
近年来,我国主要一些城市如北京、沈阳、上海等地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面对部分地区如火如荼发展总部经济的形势,朝阳开发区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自年初组建以来,立足区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化发展内涵,优化产业结构,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战略构想:依托朝阳柴油机加工产业优势,吸引国内外柴油机配套企业落户,打造柴油机及汽车零部件总部经济;依托朝阳丰富的农产品和百万亩设施农业优势,做优做强东三省名优农特产品的展销总部经济;依托朝阳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文化,打造动漫产业总部经济;建立各类自动化、数控机床、除尘设备等研发中心,打造科研设计总部经济;吸引咨询、中介服务、金融、证券、保险公司入驻,打造商贸流通总部经济。
为了加快推进总部经济的实施进程,他们推出了四项措施:加强领导,成立园区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外出考察,抽调相关人员组成考察团,先后赴沈阳铁西区、北京丰台总部经济基地,学习成功做法和先进理念;确定地址,首期租用位于开发区龙泉大街4000平方米的凤飞大厦,签订协议,进行装修设计;制定政策,市工商局开发区分局出台《朝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经济技术开发分局关于服务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改进服务方式、投资主体审查、出资条件审查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扶持。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经济总量,朝阳开发区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思路,制定了科学的总部大厦入驻流程:企业提出入驻申请、招商办初步洽谈、经济运行办从产业政策方面进行审核、到工商局预核名、签署审核协议书、签订入驻协议书、项目服务办协助办理注册登记手续、企业正式入驻与物业公司签订物业服务协议。同时出台了《加快开发区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发展总部经济政策》。《政策》规定:对在总部大楼内设立的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财务公司等金融服务企业总部及其分支机构;IT、通讯、网络、电子、生物制药等高新科技企业总部及其分支机构;现代物流、现代商贸、制造业等企业总部及其分支机构;设计、咨询、出版、文化、教育培训等知识型企业总部及其分支机构;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会议展览等组成的中介服务业企业总部及其分支机构,按对区级财政年度贡献额大小给予一定比例奖励等优惠政策。凡是在总部大楼注册登记并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的客商和企业所需水、电、气、热、通信等公共设施优先保证供应;享受新区企业同等待遇,企业的评级达标、劳动人事管理、党建等工作均由新区有关部门统一协办。
冲击总部经济 篇3
企业总部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在武汉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武钢。而今,“总部经济”在武汉发展已有10年时间,从10年前的概念化,到现在已经成为推动武汉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主流“推手”。
无论是国家战略支点,还是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武汉都需要快速跨入一线城市的行列,而目前武汉却落到了“1.5线城市”。
“0.5”的差距,意味着在2011年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中,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居前三甲,武汉位居全国第九。
对于武汉而言,要想真正赶上“北上广深”的发展,还需要引入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入驻,因此发展总部经济,也成为了武汉在新时代的需求。
尴尬的“0.5”
“原来跟大上海平起平坐的大武汉已经不存在了。”4月16日,在武汉举行的某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说。
在这位知名学者型官员眼里,过去的30年,武汉的发展速度和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几大城市相比,相对较慢。“30年前武汉的经济总量是广州的一倍,而现在广州是武汉的一倍,可谓是调转了头。”
一个月前,武汉市被某国际调研机构评级为“1.5线城市”,而此前在该机构的评级中,武汉一直处于二线城市,所谓的“1.5线”似乎专为武汉进步所设,但事实上,这折射出武汉发展的“尴尬”。武汉市市长唐良智也就此“发话”:“武汉不做1.5线城市,要争做一线一流城市。”
“仅靠武汉的生产要素不可能短期内赶上和超过沿海地区的发展。”在龙永图看来,如果要从经济总量上和经济质量上能够和沿海进行真正的竞争,必须聚集、整合、辐射最优质的生产要素,发展总部经济,武汉可赶上海成总部聚集区。
自2003年,东风集团从十堰搬到武汉后,武汉就出现了一股总部经济风潮。这股“风潮”也确实给武汉带来了“实惠”。截止2011年,在汉投资世界500强企业达84家,国内500强企业在汉投资达173家。而5年前,上述两个数据分别是60家与126家。
在武汉,武昌区是最先提出建设总部经济区的。
4月28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分院发布了“武昌总部经济发展现状暨企业环境满意度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武昌总部经济历经十年发展,截至目前,武昌区内总部企业达到156家,实现国税收入6.57亿元,占武昌区国税收入总量的近三成。
这些总部企业包括有武船重工、兴业银行武汉分行、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公司等,其中主要以国内企业总部及区域性企业总部为主,而金融保险类企业超过30家。
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企业对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城市交通和社会治安等宏观环境,给予了正面评价,其中,认为很满意占受访企业的6.3%,认为较满意占受访企业的18.0%,认为基本满意的占受访企业的58.7%。
三足鼎立,到群雄争霸
先是武昌区、黄陂区、江汉区,如今硚口区、东西湖区、蔡甸区也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武汉的总部经济发展趋势已从“三国鼎立”转变为“群雄争霸”。
但不容回避的是:一个城市的总部资源毕竟有限,“僧多肉少”就难免会有相互竞争和暗中较劲。
事实也是如此。往往是,这边与武汉市经协办联合主办召开“中部崛起与总部经济发展战略武昌论坛”。那边,又与省市工商联合办 “总部经济与中部崛起”首届武汉总部经济论坛。不同的主办单位,两个论坛,如出一辙,几乎同名的论坛主题,而且时间间隔很短。
“同一城市的各区都打‘总部经济’的旗号未必就好,因为这势必造成力量分散,未必能增强区域‘总部经济’的竞争力”。总部经济论提出者赵弘就曾提醒过武汉。
也是针对此事,早前武汉5名知名企业老总以政协委员身份联名提案称:大型企业总部向区域性中心城市集中,在全国已成为一种趋势,武汉应抢抓机遇,筑巢引凤,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做好“总部经济”这篇大文章。
他们认为,一个城市里三个区同时提出打造总部经济区,如果规划得当,定位准确,分工合理,完全可能形成一种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局面。但当务之急,是要引导它们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确定各自的招商重点。
“当前,武汉发展总部经济,缺乏的就是更高一层的总体规划。各家虽制定了不同的目标客户,但只有通盘考虑,才能实现资源最有效的合理配置。”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吴传清博士建议,除了将外地企业“引进来”,武汉还应注意如何将本地优势企业资源重新整合,可考虑将省内及武汉发展较好的企业,把总部留在武汉、将生产制造基地迁往武汉城市圈内。
“武汉一些区域提出“总部经济”概念的多,但是真正闹出动静的没几家。”中国指数研究院研究副总监李国政表示,从调研结果来看,尽管经历十年发展,武汉市在总部经济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企业对于办理行政审批存在手续繁琐、效率低、费时费力等问题反映比较突出。而“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正是衡量总部经济的6个一级指标之一。
向“中三角”总部区靠拢
“武汉愿用市政府‘宝地’,换来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四年前,时任武汉市市长的阮成发发出呼喊,显示出武汉市政府的决心。从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文件,到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写入武汉市“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无一不显示武汉打造总部区的决心。
从目前来看,随着“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崛起,必然会成为中部崛起的新高度。以武汉目前的经济实力,在城市群的建立过程中,也必将起到领头作用。合力追赶,相比于此前仅靠武汉城市圈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城市群进行的“不平等”经济竞争要好得多。但是前路依然漫长,武汉城市集群经济总量大概是8000亿,长株潭大概是1万亿,南昌城市群大概是5000亿,加起来还不到长三角6万亿的一半。因此,“如何聚集最优质的生产要素来打造一个中部城市集群变得非常重要。”
在此背景下武汉的总部经济区也随之得到提升。
湖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叶学平认为,总部经济是城市经济转型的选择,也是武汉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目前,成都、大连等地都在加快总部经济建设。从“长三角”与“珠三角”总部经济发展规律分析,武汉将作为“中三角”的总部经济区。
“目前摆在武汉面前的机会很好。”龙永图指出,武汉若能借助“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聚集、整合优质生产要素,辐射周边,将来可以从经济总量上和经济质量上实现与沿海的真正竞争,有望重振当年比肩大上海的大武汉之风。
总部经济 篇4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名称
浙商环球投资总部经济大楼。
1.2 建设用地位置
本案位于吴江盛泽西部新城区, 用地范围东至运河西路, 南到舜湖西路, 北至兴坛路, 基地北侧紧邻湖荡群, 滨水公园, 西侧紧邻京杭大运河, 内河航运具有天然优势, 可通行50~300t货船, 是浙沪的重要水上通道。
1.3 项目区位简介
本案位于吴江盛泽西部新城区, 盛泽地处富饶的沪宁杭金三角中心, 吴江南部, 距上海90km, 西濒太湖10km, 北依苏州30km, 南临嘉兴, 距杭州100km, 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盛泽是沪宁杭“金三角”地区的中心节点城市, 是苏州面向太湖发展的重要节点, 是吴江临浙板块的南大门。
2 设计理念
本案项目运用了新颖的“总部经济”的指导发展原则, 结合地块周边环境与建筑功能, 满足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 创建具有时代特征、环保、节能、高效、个性鲜明的公共建筑, 反应企业总部经济大楼建筑性质和企业形象, 与周边环境相融共生。
3 总部经济与总部基地的地位作用
总部经济既是中心城市的新生增量经济, 也是区域内的高效、高端和领头经济。总部基地是城市地产业的新品种, 是以企业为消费对象的城市产业新形态。其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四点:
3.1 可以形成国内外投资的集聚效应
发展总部经济, 开拓总部基地, 是世界著名经济城市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其直接效应是大幅度的吸收国内外的投资, 形成产业集群, 提高经济能级。
3.2 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随着国内外企业总部的进驻, 对解决当地的劳动就业、提高税收水平以及加强区域和国家间经济互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可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链
企业总部的集聚, 一般都能带来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和发达的产业, 特别是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尤为有利, 催生出新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产业结构可以借机得以优化, 产业链可以顺势得到完善。
3.4 可以带动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企业总部往往带来的是城市增量人口, 他们专业性强, 接触面广, 收入水平高。因此, 总部基地这种通用总部楼都有较大的需求, 而且这种需求一般都是高端需求。
4 总部经济和总部基地能够具有五大效应
4.1 税收供应效应
能给总部所在地带来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地方税收。实证分析表明, 在总、分公司体制下, 分公司由于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而将其上交的税赋与总公司合并缴纳;在母、子公司体制下, 子公司以利润分配形式将部分税后利润回流给母公司, 从而构成总部纳税贡献的重要内容。
4.2 产业乘数效应
通过制造业带动与其相配套的各种服务业的发展, 从而推动现代服务业的水平。实证分析表明, 企业总部关联产业的集聚和企业总部集群的形成, 都会有效的改变当地产业结构和产业效应。总部企业关联产业主要有:
(1) 物质条件相关产业-房地产、物业管理、水电气供应、办公设备、交通工具等产业。
(2) 人才智力相关产业-教育、职业培训、科研、人力资源中介等产业。
(3) 企业运营配套服务相关产业-银行、保险、证券、贸易、流通、网络、通讯、法律、税务、咨询、广告、企划、娱乐、餐饮等产业。
公共服务相关产业-交通、医疗、文化、体育、环保、安全及社保等产业。
专用资源提供相关产业-技术研发、公共关系、营销管理等产业。
4.3 消费带动效应
通过产业企业总部带动区域内交通、通讯、教育、旅游、休闲等方面的消费。这种消费需求往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变量。企业总部的商务消费和员工的个人消费往往形成规模消费, 如写字楼消费、办公用品消费、出行消费、商务消费 (会展、酒店、礼仪、休闲场所) 、餐饮消费、品牌产品消费、健身美容消费等。
4.4 劳动就业效应
企业总部和总部基地的出现, 可以扩大当地劳动就业总量和优化当地劳动就业结构。直接带动的劳动就业中, 主要体现为直接雇佣当地高素质的管理、营销和科研等方面的人才, 以及一些后勤人员、临时性劳务人员、公司文员等一般人员就业。在间接带动的劳动就业中, 主要是现代服务业 (知识性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 和传统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具有知识含量低、附加值低和劳动密集型等特点, 如房地产开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物业管理和维护、绿化养护、保安、义务教育、公共交通、宾馆餐饮等新的就业岗位的产生。
4.5 社会资本效应
企业总部的汇聚将造成城市文化的多元和融合, 促进城市的开放度, 引入更多的投资项目。总部集群对区域社会资本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高区域生产率、增加区域内信息通道、降低区域内信息获取成本、降低区域内交易成本、快速产生和传播区域内的创新成果、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等。
反过来区域社会资本又对企业总部产生巨大影响, 如获得机会利益、摄取参与竞争所需的各种资源、增强技术创新优势、进行跨区跨国的生产要素的整合和配置等, 从而极大的提高了企业总部自身的获利能力和竞争能力。
5 总体布局
基于新城结构, 本案基地位于西部新城东西向城市发展主轴线、城市行政轴, 西侧为新城滨水休闲带, 南侧舜湖路大桥是连接新旧城区的纽带, 结合本案的大功能分块, 我们将总部经济大楼置于基地东侧, 一南一北形成姊妹楼气势巍峨, 东侧设椭圆形裙房, 为总部大楼的主入口门厅, 由连廊连接总部大楼电梯厅。总部经济大楼组团整体提升园区的规格、形象和影响力, 彰显企业气质, 作为进入新城的东部节点, 建筑以简洁、轻盈的现代风格展示新城入口形象。而将总部专家楼置于基地西侧, 最大限度的减少舜湖路大桥引桥对基地产生影响, 专家楼组团围合成中央景观花园, 自西向东蜿蜒的水系构成景观链, 将东西组团串联起来。
6 整体造型
建筑采用理性、大气、整体、新颖的策略理念, 强调建筑时代性欲江南水乡文化融合、传承和发展, 诠释企业总部大楼“开明、开放、开拓”的时代精神风貌。如图1所示两座板楼, 一南一北, 气势磅礴, 简洁有力, 彰显东部新城主入口形象。中央椭圆形大厅, 高大通透, 南北连接两楼, 体现企业总部的形象入口。
立面细节构成虚实对比, 竖向肌理体现企业蓬勃发展, 浅黄色花岗岩石材和深灰色玻璃的对比, 以及精致的空调分体机百叶窗的整体设计, 使建筑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同时富含江南水乡韵味。大楼的顶部为空中花园, 可以俯瞰中央绿化带, 周边的得天独厚天然湖荡群, 为企业总部大楼休闲, 观景的佳所。
7 平面功能设计
企业办公楼地下二层为汽车库 (战时为人防防护单元) , 设备用房, 地下一层为汽车库、设备用房、自行车库;一层为总部经济门厅, 局部裙房二层为会所用房, 标准层为总部经济用房。独栋的专家楼三层大部分为一家企业办公, 与外界有一定的分隔性, 容易带来工作人员办公时就餐与生活上的不便, 因此, 专家楼应具有较大的厨房、就餐和卫生间。
8 交通设计
8.1 出入口规划
主要出入口设置在舜湖西路上, 在兴坛路上设有次要出入口, 办公楼主楼入口在基地东侧。
8.2 机动车路交通
基地内机动车东西两个组团环通, 与南侧S型道路分别与基地主、次入口连接, 机动车由主入口进入, 由入口广场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辐射支路, 划分出各自独立的总部区域和不同功能分区。
8.3 静态交通
交通设施———办公楼组团下设置地下停车, 以尽量释放地面绿化, 提升基地品质。独栋专家楼内设有机动车停车位, 道路上也考虑路边停车, 所有自行车均可停放在专门的停车处。
8.4 步行道路系统
规划中主要在地块内沿基地干路设置了多功能的步行系统, 以满足未来基地周边生活工作的配套需要, 这条步行线路与基地内部楼群之间的半开放绿地相串联, 并且在沿水体部分适当放大, 为基地内工作人员提供了娱乐、休闲和休憩等服务功能, 并且通过分支的步行系统向各个建筑组团内部渗透,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9 景观及配套设计
9.1 生态化公共空间景观系统
由于基地有天然河道的先天优势, 形成本案景观系统的水景特色。如图2所示步行交通系统沿东西向景观轴线展开, 其间串联着若干组团间绿地与滨水景观节点, 体现景观与人文的交融。主要的基地公共空间由步行带及其所串联的各个组团的半开放绿地所构成, 增加集中绿地组团, 并力争增加绿地及水景的分享面。
9.2 环境保护规划
规划建议绿化、环境实施依以下进行:结合透空围墙和植草砖室外停车安排绿化小品;沿街广场绿化以乔木树阵和室外小品并结合座椅的几何形绿化为主;河岸绿化带应进行专门的整体的景观绿化设计。
规划设一个垃圾收集处;由各单位垃圾袋装化收集后集中在垃圾收集处, 然后运往城市垃圾转运站进行处理。
园区内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 无工业废水和生产性工业废水, 可直接纳入城市污水管道。
9.3 配套服务规划
规划专设配套服务建筑, 配套服务包括管理中心大楼建筑一栋, 另有垃圾收集与变配电间;规划宽带接入园区;规划整个园区采用电子监控系统, 分区实行智能化物业管理。
9.4 街具设施与指示系统
具备国际一流的街具设计水准, 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双语指示牌与符号系统, 结合先进的全电子控制的街具设施 (包括灯具系统、绿化浇灌系统、通讯系统等) , 以及现代感工业设计意味十足的座具、电话亭、指示牌、垃圾筒等, 营造出完整的现代总部园区形象。
1 0 结语
经过本文的探索我们得知, 本案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 同时能够具备未来性, 即在可以预见的情况下, 为将来公司的发展做准备, 是一例成功的建筑案例。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 建筑设计会更加精密、更加符合人类的使用习惯。
摘要:按照功能全覆盖, 服务全覆盖的建设要求, 始终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致力于建设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 集专业化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技术创新基地为一体的创新型园区, 始终坚持通过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自身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的提升, 不断优化园区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是总部经济发展的示范性创新创业平台。
汕头发展总部经济扶持奖金管理 篇5
为贯彻落实《汕头市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一件》精神,规范汕头市发展总部经济财税扶持政策的操作执行,指定本办法。(一)落户新城内的总部企业均享受以下政策支持(1)总部企业落户奖(2)总部企业经营贡献奖(3)总部企业常驻特别奖(4)总部企业办公用房补贴
(二)总部扶持奖金按一下办法计算确定:(1)总部企业落户奖。
经认定为总部企业的(不含各区,县之间区(县)级与市本级之间迁移企业),按认定当年截止12月31日缴入汕头市本级、县、区级库的增值税(不含免抵调库税额)、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不含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合计数的50%计算,给与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含3000万元)。(2)总部企业经营贡献奖
经认定的总部企业,自认定次年起,以当(截止12月31日,次年1月1日以后缴纳的税额在下一申报、考核、奖励,下同)该企业缴入汕头市本级、县、区级库的增值税(不含免抵调库
税额)、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不含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的合计数和增长率进行考核,给与奖励:
A.达到800-1500万(含800万元)且年环比增长达20%以上(含20%)的,每年按照该新增量的30%给与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含500万)B.达到1500万元以上(含1500万)且年环比增长达10%以上,每年按照该新增量的30%给与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800万元(含800万)C.因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等因素调整使用优惠税率的企业,在认定当年可凭税务机关税率调整证明,以优惠税率可比口径调整上纳税额计算增长比例进行考核。(3)总部企业常驻特别奖。
自本办法发布之日起,连续三年以上被认定为汕头市总部企业,且每一纳入汕头市本级、县、区级库的增值税(不含免抵调库税额)、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不含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的合计数不低于800万元(含800万元)的,每三年给与一次性奖励100万元。满三年但迁出汕头市的企业不予奖励。(4)总部企业办公用房补贴
A.经认定为总部企业的,其本部在汕头市新建成或购置自用的办公用房,自新建成或购置之3年内,每年按该房产实际缴入我市的房产税的20%计算给与补贴。每家总部企业享受的办公用房补
贴原则上不超过100万元(含100万元)。
总部经济大势渐成 篇6
未来城市竞争的制高点
从国际发展经验看,发展总部经济、推动产业服务化是中心城市转型的必然趋势。从国际一些大都市看,许多大城市在制造业转移后持续繁荣的背后,实际上是服务业越来越处于经济支撑地位,总部需求所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也是中心城市经济中最活跃、最有支撑力的经济主体。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的关键,是未来城市竞争的制高点。
发展总部经济在我国现阶段尤其紧迫和意义重大。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在整体上得到发展的同时,区域之间不均衡现象也日益突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在人才、信息、技术等战略资源与土地、能源、材料、人工等常规资源的分布上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格局,这既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挑战,但也为我国不同区域之间以总部经济模式实现合作发展、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我国一批具有跨国竞争能力的企业也不断成长,具备了以总部经济模式实现海外投资和扩张的能力,海尔、华为、联想等一批民族企业已经开始通过总部经济模式在海外投资或以贴牌生产方式获得海外市场扩张,并取得在全球范围内的总部经济收益。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降低了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在空间上分离之后的协调成本,为总部经济加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发展总部经济也是提升我国服务业水平,加快区域合作发展,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地位的重要战略思路和经济发展模式。
总部经济助推服务业升级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现代服务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众多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的聚集发展,能够产生广泛且强大的现代服务需求,为城市现代服务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从而带动并促进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对企业总部的调查,企业总部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主要是对于广告、会议、网络通讯、会计审计、法律、咨询顾问、培训、运输及邮寄等各类服务业的带动。
企业总部一般具有战略决策、资本配制、资本经营、业绩管理以及外部公关等职能,培训与教育、采购方物流、营销服务、研究与开发等也是企业总部的重要职能。这就决定了企业总部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领域比较广泛,几乎涉及了现代服务业所涵盖的所有行业。从总体上匡算一个企业总部发展所需要的各类服务业支出,大致占企业总部销售额的10%左右,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是城市经济向集约化、高端化、知识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动力。
众多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的聚集发展,能够产生广泛且强大的现代服务需求,为城市现代服务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从而带动并促进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作为政府在总部经济发展中应该创新服务,为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从国内和国际上总部经济发展经验来看,政府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对留住并提升本土企业总部、吸引国内外企业总部具有重要的作用。发展总部经济的中心城市,应该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效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城市商务配套设施,为总部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已有17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从总体上说,“中国制造”附加值普遍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我国制造业消耗了大量的物质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单位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大城市生产制造成本攀升,资源约束加强,制造业“空心化”突出,城市发展进入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阶段。
从国际发展经验看,产业服务化是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必然趋势,全球产业结构正在呈现出“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在纽约、东京、香港等发达大都市,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已占主导地位,其 GDP的70%都集中在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国家中,产出增长最快的是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这类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类。世界许多大城市在制造业转移后持续繁荣的经验表明,由制造业为主转向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型服务为主,实现经济服务化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思路。
现代服务业与总部经济难以割舍的关系。没有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就是低水平的;没有进入国际市场的总部经济,也是很难发展的。跨国公司的商业存在,是一个地方总部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总部经济之花已盛开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也纷纷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优化服务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动服务业进入稳定增长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近日公布的《2007-2008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显示,我国35个中心城市正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实现城市产业升级。在一些中心城市,服务业越来越处于经济支撑地位,而总部经济通过企业总部在大城市的聚集发展,形成了广泛且强大的现代服务业需求,能够带动并促进城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此次发布的35个城市总部经济能力排行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荣列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第一能级,排在第6至10名的城市分别是南京、杭州、天津、成都、青岛和武汉。
总部经济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篇7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 必须增强危机意识, 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低碳城市是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首先是不能对自然造成破坏, 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后要能够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发展。结合总部经济的特征来看, 发展总部经济1能够达到资源能源清洁高效、自然环境健康宜人, 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1. 总部经济以知识要素投入为主, 是低碳绿色经济, 能有效降低城市资源要素投入
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 技术、信息、人才等知识要素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能够有效发挥知识要素投入的示范作用, 是有效体现知识经济特征的一种经济形态。
总部经济的投入要素是绿色低碳的。总部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 包括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 属于高度密集的知识性劳动。总部经济通过将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功能在空间上分离, 把总部布局在中心城市, 以中心城市的人才、技术、信息等知识要素为主要投入要素, 既能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 还能带动围绕总部的各种高端知识型服务业发展。例如, 曼哈顿CBD的老城长仅1.54平方公里, 其中华尔街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 集中了众多国际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跨国公司总部, 分布着大量以信息产业为主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高端要素集聚。总部经济模式下, 中心城市将不具备资源优势的生产加工环节向外转移, 既突破了中心城区对土地、能源、水等资源瓶颈约束, 有效降低城市资源要素投入;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优势资源, 实现企业功能链、价值链与不同区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同时,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现代服务型经济, 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 其各项高端商务活动的高效运营, 能够对现代服务业产生强大的市场需求, 促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发展, 主要包括金融、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行业, 形成低污染、低排放、高产出的经济活动, 有效节约城市资源能源型要素。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 现代服务业能更准确、更快捷地配置社会资源, 更大程度地降低能耗。从图19中可以看到, 我国服务业万元GDP能耗要远低于工业, 特别是对于总部企业聚集的大城市, 如北京、上海, 其服务业的能耗则更低。以北京为例, 目前总部经济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服务业万元GDP能耗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城市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见图20) 。可见, 总部经济具有以知识要素投入为主, 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 能够推动城市节能减排并朝着绿色化、低碳化方向发展, 形成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2. 总部经济是集约型经济, 附加值和产出效率高, 能充分发挥城市资源效能
集约性是总部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总部经济一般占地面积小, 单位产出效率高、贡献大。总部经济模式下, 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进行企业不同组织功能的空间布局, 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城市的高端资源, 使总部所在城市密集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得到最充分的效能释放;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基地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 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产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能够提高城市经济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 促进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发展效益的提升。一些总部经济发展较好较成熟的城市, 这种集约性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 北京2008年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在京企业集团总部共784家2, 仅占全市单位总数的0.3%, 而这些总部企业及其在京下属二级单位却拥有39.7万亿资产, 占全市的61.3%, 实现了全市44.8%的收入。
总部经济聚集区作为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 一般具有总部企业密度大、经济效益高、集聚辐射效应强等特点, 逐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总部经济聚集区内, 企业总部聚集发展能够产生较为明显的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 有利于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提升总部聚集区的产出效率和收益能力, 其单位面积产生的GDP和税收等均大大高于其他地区。例如, 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核心区面积仅1.7平方公里, 却涌现出一批税收“亿元级”办公楼, 楼宇平均营业收入达20亿元。北京金融街2009年实现增加值1142亿元, 占北京市的10.3%;实现三级税收1707.2亿元, 占北京市的28.4%, 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年创税收达4.23万元;带动了金融业从业人员14万人, 占全市金融从业人员的56%。可见, 总部经济不仅单位产出效率高, 而且能有效节约城市的资源要素投入, 是充分利用知识要素实现高附加值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集约型经济。
3. 总部经济模式能够形成较强的绿色发展示范效应
首先, 总部企业能够通过科技创新, 引领低碳经济, 践行绿色理念, 对其它企业和整个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总部企业依托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能够在硬件设施上做到绿色低碳, 如节能建筑、低碳办公等;在研发、营销等软件管理上也能通过创新手段达到并引领环保的目标, 对其他企业形成较好的示范效应。例如, 跨国公司诺基亚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区新总部大楼, 就获得了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 (USGBC) 颁发的“绿色大楼” (LEED) 金奖, 成为国内第一座“绿色”地标。作为龙头企业, 诺基亚还吸引了近20家世界级的手机制造厂商和零配件供应商聚集到总部工业园, 将公司研发、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市场、服务部门和地区总部集聚在1公里的范围内。诺基亚总部不仅提高了沟通和生产运营效率, 减少了会议差旅、原材料和零配件长途运输的成本, 而且大大降低了交通工具二氧化碳排放量, 以及各类包装材料的使用。
除对其他企业节能环保形成示范外, 总部企业还能够引领其所在行业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一些大型总部企业通过自身绿色发展, 能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形成绿色发展共识, 构建产业绿色发展合力, 进而通过产业及相关配套推动总部所在城市低碳经济发展。以海尔为例, 海尔2009年成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3, 并荣获“全球可持续发展杰出成就奖”。已经拥有制造“国际标准”能力的海尔, 凭借先进的技术研发能力, 从产品设计、制造、运输、使用, 到回收再利用, 始终以低碳理念为指导, 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目标打造符合环境要求的绿色产品, 并成为中国绿色公司标杆企业, 为全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带动了整个家电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 在“总部—制造基地”的布局模式下, 总部企业对制造基地及所在地区绿色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在面临能源资源供应、生态环境容量、温室气体减排等严峻挑战下, 总部企业往往通过引入科学理念、创新产业技术等方式, 对制造基地的产业绿色发展提供理念和实践指导。一方面, 总部企业在新建生产制造基地时, 往往将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融入基地建设中, 凭借科技创新实力, 应用先进技术打造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例如, 长安集团将自主品牌轿车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布局在北京市房山区窦店, 长安汽车将运用最先进、最环保的生产工艺, 全面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战略, 将窦店基地打造成为现代化节能、环保的高端制造业生产基地。另一方面, 总部企业采取制造业基地外迁方式以实现“总部—制造基地”分离布局时, 往往不是简单的将制造基地搬迁或复制到中小城市, 而是以技术升级和机制创新为导向, 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实现产业改造升级, 避免对制造基地造成新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例如, 作为全球首家将秸秆作为燃料进行洗衣粉工业化生产的绿色企业, 联合利华在合肥生产基地应用该技术实施绿色工厂计划, 实现了生产线污染物的“零排放”, 目前合肥已升级为该集团旗下全球四大生产基地之一, 并向整个亚太地区辐射。
摘要:金融危机后,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总部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 具有知识含量高、产出效益高、产业关联度强、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总部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绿色经济, 发展总部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关键词:总部经济,城市,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所谓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 形成总部集聚效应, 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 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赵弘, 2004)
[2]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北京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相关数据
总部经济与商圈的互动发展 篇8
大家都知道现在总部经济越来越成为区域都市经济的发展重点, 现在各地都在争取总部经济, 前一段我到常州去, 它提出建立国际设计师成果交易营销总部, 这些都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 所以大家都在关心总部建设。前一段时间我到欧洲, 包括希腊、波兰都提出要到上海搞总部经济。
对于这一块有两个方面, 第一点国际著名的都市商圈和总部经济互动发展共享商圈。第二点谈谈上海现代商机和总部经济发展。国际都市它的总部经济都非常的发达。国际总部和商圈遥相呼应。从香港来说, 我们从铜锣湾商业中心和中环金融中心, 这两个中心集聚了整个香港5千家国际总部。我们来看小巴黎地区, 它集中了三分之一法国的国际总部, 特别是香榭里舍大街, 两边都是国际总部。国际上都市的繁荣和总部经济的依托是分不开, 所以说商圈由总部经济支撑, 更添亮色。上海现在整个国际机构总部集中在四个地区, 一个是陆家嘴金融区, 一个就是现在的淮海路商圈, 一个是徐家汇商圈, 还有一个是静安寺的南京路商圈。徐家汇集聚了104家研究院所, 26个国家级的实验室, 成为中国乃至上海最大的头脑经济总部, 所以徐家汇商圈的繁荣和总部经济是分不开的。从南京西路来看, 一共有80幢总部经济企业楼宇, 集中了相当一批国际机构总部, 也是和商圈集聚分不开的。淮海路商圈, 它主要是以淮海路的文化底蕴吸引了80家国际时尚产业企业总部, 所以从淮海路包括从徐家汇、静安寺我们都看到很亮色的问题, 总部经济和现代商圈是遥相呼应的。
下面谈一下关于上海发展现代商圈。因为我们扩大内需重要的一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 4万亿涉及到民生的问题, 上海特大型都市的发展和现代2010年世博会向世界的展示, 如果没有强大商圈的支持是不行的。第二个方面从总部经济来看, 上海已经把它作为城市化的战略, 我们现在整个上海到08年为止, 总共是592个国际总部。从下一步来看, 上海在这一方面专门出台了总部经济的规定, 在头版登出来。现在香港国际总部有多少?6000家, 我们眼睛现在盯住是世界企业总部, 我们这个思路不对, 我们下一步要对准国际机构总部, 我们和新加坡相比也有差距, 机构总部他们有9000家, 扩大内需, 世博会要展示商机, 另外总部经济要上, 这两大商机要碰撞在一起, 所以这里有很大的发展商机。从上海发展总部经济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软件很重要是商业的蓬勃发展, 交通的发展, 设备的完善是现代总部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要素。从软件来看我们的空间很大, 从纽约和日本的这一块来看我们的发展空间也很大。最近我们在做宝山的项目, 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宝山的1、3、7号周边汇集大批的商业中心, 那么小的地方我们去年为宝山区做的总部基地规划有1 5个, 包括资源物流交易中心, 包括水岸工程集聚中心, 钢铁服务业中心, 国际环保推广中心等都是国际总部。所以这一个方面来看, 前景是相当广阔的。所以最后我想提两点建议, 供我们有关方面参考。上海这几年来商圈和总部经济的发展势头很好, 长足发展, 但是没有人去总结, 我们是不是可以出头认真总结国内外经济总部的发展运作方案, 可以真正的把它拿出来, 这个在全国是没有的。另外我们力求做到现代商业发展和总部经济同步, 这个是我们商圈发展和总部经济发展共相辉映, 取得成功。
总部经济形成机制的理性分析 篇9
(1) 总部经济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
它首先表现为公司企业的总部和加工基地在地域空间上的分离。分离的结果必然增加了公司企业的调整成本, 但由于区域之间的不平衡, 一种具有更大比较优势的总部区域给企业所带来的好处足以补偿总部迁移所带来的损失。所以, 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是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作为公司企业而言, 在总部迁移的决策过程中面临着区域选择的问题, 而总部迁移之后, 对入驻的区域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影响。
(2) 总部经济理论根植于区位理论。
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最早提出中心——外围论, 他认为地区的发展不可能是均衡的, 要利用独有的地理优势或者历史的传统把某些区域首先发展起来, 使要素不断向这个区域聚集。由于聚集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战略要素成本较高, 受经济活动必须补偿要素成本这一法则的制约, 形成了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心区域和中心区域外的合作分工关系。在中心区域里, 一般能更多地吸引资本、技术、人才, 形成战略资源优势, 适于公司总部在此聚集发展。而外围由于地价、劳动力成本优势, 适于建立加工基地。区位理论对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作了理论上的阐释, 为后来的产业集群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3) 总部经济宏观表现为功能集群。
一个产业链的不同部分在同一个区域密集分布, 称为产业集群。除了按产业进行区域聚集外, 不同产业的同种功能, 如研发、商务等, 由于需求的一致性, 也可能在一个区域集群分布, 这称为功能集群。众多公司总部地特定地域聚集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和外部性, 将使得单个公司获得其总部所需的生产要素资源, 享受高质量的专业化配套关联服务, 而付出较小的代价。因此, 从总部入驻的区域来看, 众多企业总部的聚集进一步促进了本区域经济的发展, 为本地带来经济效应、税收效应和就业效应等。
2总部经济形成机制的理性分析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为了吸引更多的有实力的企业总部入驻, 在政策上给予极大的扶持, 并不断改善城市的整体功能, 优化和完善配套的功能设施, 促进了总部经济的发展。故从形式上看总部经济是由政府主导的经济, 其实不然。政府所起的作用从本质上看, 只是进一步极化了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性, 为公司和企业的总部与生产加工部门的空间分离创造条件。但从公司企业的内部看, 总部和其他部门能否分离, 分离后给企业带来哪些效应, 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们在空间上分离, 却要研究总部经济形成的一般机理。
2.1人才与知识资源的可流动性是总部经济形成的基础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企业之间的竞争显得空前高涨, 由于一般性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加快, 知识、信息、技术及高尖端人才资源在成为公司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其中人才是战略性资源的关键。由于城市具有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优越性, 人才向城市转移促使战略性资源向城市密集。而随着不同城市化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人才的流动则呈现出由发展程度较低的城市向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梯度演进。另一方面, 公司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内部功能逐步密集和分解, 出现了各种职能中心, 而地区之间的资源公布的差异使得企业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以获取各种资源, 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 企业将内部的决策中心、控制中心、设计中心、研发中心等知识、信息和高尖人才密集的部门迁移到中心城市, 而将加工生产基地分布在中心城市的外围或周边地区以获取丰富的常规资源, 以谋求整个产业链的合理布局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 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的结果。其中, 人才的流动性决定了知识的流动性, 只有二者可以流动, 才牵引着公司企业内部知识密集的功能部门的转移, 而且二者的流动方向一致。企业总部与加工生产部门在空间位置上的分离, 客观上增加了企业内部沟通和协作的成本, 但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 信息沟通和协调成本急剧下降, 缓解了总部与加工生产基地之间因空间分离而导致成本增加的矛盾。而总部则将价值增值最大的环节集中在知识、信息和人才密集的区域, 以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获取更大的效益。
2.2追求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斯认为, 市场机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 企业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 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来, 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 通过形成一个组织, 并允许某个权威 (企业家) 来支配资源, 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交易费用的节省是企业产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惟一动力。显然, 企业是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基本单位。更加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现代企业运用市场法则来解决企业内部的协调和管理, 克服了企业因规模扩大引发的协调困难的矛盾, 促进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合理配置。首先, 企业通过进一步强化内部专业化的分工, 促进功能的聚集。尽量减少各部门之间重叠的职能, 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尤其是知识、信息和人才等要素资源使用的部门, 因为其自身的稀缺性和可流动性, 越发具备从其他部门中独立出来的特点, 为总部的迁移创造了组织条件。而那些智力资源密集的部门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要素资源, 必须将这些重要部门安排在这种要素密集的区域, 以增强要素的可选择性, 降低企业战略资源的使用价格, 优化资源的配置。其次, 降低转移成本使发展总部经济成为必然。由于空间是有距离的, 从一端到另一端, 不仅要耗费时间, 而且要付出费用, 这种为克服空间距离而在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所花费的全部成本就是转移成本。选择在任何一个区域作为总部都要包含一种空间成本, 因此降低转移成为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来源。它必须能够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成本: (1) 运输费用。包括营运费用、转运费用等。营运费用与运输方式、货物种类紧密相关, 一般情况下, 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2) 时间成本。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为实现一定距离的空间转移所花费的时间。它与地区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水平、运输方式及其布局状况有关。交通运输越发达, 地区的通达性程度越高, 实现相同距离的空间转移所花费的时间越少; (3) 信息成本。在各个不同地区获得信息的便利程度是有很大差别的,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信息交流速度就越快, 获得信息的成本就越低; (4) 心理成本。由于各地区传统、习惯、文化、宗教、语言以及种族等方面的差异, 使得距离越远, 转移的心理成本就越高。
2.3企业创新和功能聚集是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催化力量
熊彼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 创新是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 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企业扩张到一定规模之后, 规模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逐步回落, 企业向市场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进入饱和阶段。此时, 企业的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更显得十分必要。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家面临着两种挑战:其一是如何牢牢控制企业的关键人才和关键技术, 保持和推动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其二是如何紧紧盯住同行业发展的动向, 保持和跟进本行业技术创新的步伐。鼓励本企业高端人才在关键技术领域参与同行业保持合作, 以减少新技术应用的成本。由于人才和知识资源的流动呈非均衡性, 当少数企业总部迁移到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后, 其他企业也将决策中心和研发中心追随而入, 这是企业基于战略需要而采取的跟进措施, 从而推动了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3中国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建议
从总部经济形成机制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企业将总部与加工生产基地分离, 最初缘于优化人才与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反过来, 大量的企业总部云集某一区域, 极大地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产生了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等。为了稳妥地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 克服其盲目生, 当前我国应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3.1处理好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关系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 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有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 政府在发展总部经济时, 应注意适当地加以引导, 作好长远规划。在充分尊重企业意愿的情况下, 将企业总部向规划的园区发展。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有计划地鼓励一批金融、保险、法律等高端的服务业在园区分布, 为总部经济创造有利条件。同时, 利用好总部迁移的机会, 政府通过一定的投入, 改造一批落后或不合理的区段分布, 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形象, 推动产业长升级。
3.2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周边地区是企业加工生产基地分布的区域, 企业将总部分离, 客观上增加了企业总部与加工生产基地之间的空间距离。为了能让总部与其他部门之间方便快捷地进行联系, 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应保持较高的对接性。地方政府应加强协作, 统一部署, 切忌条块分割的问题。只顾发展总部, 而忽视生产加工部门的发展, 人为割断了企业内部的联系, 最终既不利于总部的长期发展, 也不利于本区域经济的后续推进。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 坚持克服部门保护主义, 要将周边地区的发展纳入中心城市统一发展的规划。
3.3处理好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关系
我们往往在发展总部经济时, 总存在一个误区, 认为总部经济只适合在大型中心城市发展, 其实不然。作为企业的总部如决策中心、结算中心等需要强大的信息市场和金融市场以及高效的行政环境作为支撑。而对于研发中心则需要生态化的人居环境和浓厚了学术氛围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这些条件并不是只有大型中心城市才具备, 而有些中小型城市只要自身条件优越, 适合总部在这里落户, 一样能够发展总部经济。所以, 地方政府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的扩张, 而应该在内涵上做文章, 要将精力放在改善基础设施和完善配套的服务功能上, 以便稳妥地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
摘要:对总部经济的属性和总部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分析, 以此为基础, 通过理性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人才与知识资源的可流动性是总部经济形成的基础条件, 追求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总部经济形成的根本动力, 企业创新和功能聚集是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催化力量。
关键词:总部经济,形成机制,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王超.总部经济及对其发展的思考[J].当代财经, 2005, (9) .
[2]付友良.总部经济与地区经济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 2007, (6) .
香港总部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篇10
香港作为亚太总部集中地, 总部经济的效应也日趋明显, 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香港总部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促进香港总部经济发展的策略, 对其他城市发展总部经济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1 香港总部经济现状布局
香港总部聚集始于第三次经济转型中, 香港已经吸引了数千家跨国公司在港设立亚太总部、地区总部、地区办事处。香港岛的中环区便是总部聚集的区域, 目前, 这一地区集中了大量的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行业, 已发展为成熟而标准的CBD, 成为香港经济的“心脏”。[2]
1.1 从总量看, 香港总部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增长速度逐年增加
从1997年开始, 香港吸引的地区总部、地区办事处及当地办事处数目逐年增加, 在2010年, 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的地区总部数目达到1285家, 地区办事处达2353家, 当地办事处达到2923家, 地区总部和地区办事处数目总计3638家。
1.2 从业务范围看, 香港总部经济主要集中在进出口贸易和批发及零售业等
驻港地区总部的主要业务范围是进出口贸易、批发及零售业;专业、商用及教育服务业;金融及银行业;运输、仓库及速递服务业。
1.3 从国家分布看, 美国是驻港地区总部数目最多的国家
美国驻港地区总部2010年为288家, 占全部地区总部数目的22.4%;其次是日本, 2010年日本驻港地区总部为224家, 占全部地区总部数目的17.4%;英国2010年驻港地区总部为113家, 占全部地区总部数目的8.8%。中国内地驻港地区总部为99家, 比重为7.7%。
2 香港总部经济的发展环境
2.1 香港具备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优势
2.1.1 经济实力雄厚, 基础条件优越
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基础条件使得总部经济需要的战略资源成本较低, 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香港经济实力雄厚, 过去20年, 香港经济增长超过一倍。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实质增长约3.8%, 高于全球经济同期平均每年3.2%的增长率。香港本地生产总值自1997年以来呈不断上涨的趋势, 2010年达到17481亿港元。在2010年香港人均本地生产总值达31835美元, 在亚洲居前列位置。
香港基础条件优越, 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完善, 城市生活设施水平高, 城市化程度高。
2.1.2 良好的区位优势, 便捷的交通网络设施
香港是亚太地区乃至国际的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地区贸易中心。香港地理位置优越, 背靠祖国大陆, 拥有强大的经济后援。海外公司在港设立地区总部, 可以依托香港, 利用香港作为最佳跳板, 进军内地市场, 与内地加强贸易, 拓展中国内地及亚太市场。[3]
香港位于东京与新加坡之间, 又处于东亚的中心, 而且还是进入中国的门户, 时区优势和交通优势明显。香港的基建设施十分完备, 不仅拥有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 而且其国际机场在处理空运货物方面的成绩亦在国际间名列前茅。[4]
2.1.3 科技、人才等战略资源丰富
香港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满足企业总部知识密集型价值创造活动的特定需要。[5]香港研发开支总额在2003年达到约854880万港元, 占本地生产总值的69%, 研发人员数目也将近16864人。
2.1.4 现代服务业发达, 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
香港是全球服务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在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基础上形成了部门齐全的服务体系, 主要包括: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金融服务、贸易相关服务四大方面近30个行业。香港金融、保险、会展、法律、物流、会计等专业服务业发达, 给企业总部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商务服务, 吸引企业总部聚集。
2.1.5 政府廉洁高效, 法律制度健全
香港的法律原则、法治精神和司法独立性、稳健性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香港政治稳定, 行政系统廉洁高效且透明度高, 社会秩序良好;法律制度健全, 法律规定明确且能有效预期, 法律执行公正严格;行政许可相对简便, 公司开办及经营自由度高, 体制创新较易实现。
2.2 香港总部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2.2.1 外在压力
企业总部多元化地区选择格局的形成使得香港的总部经济发展面临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总部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中心城市所追求的新经济形态, 这些国家和地区积极采取措施争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对总部资源的争夺异常激烈。随着国际上纽约、新加坡总部经济继续发展, 国内北京、上海等城市积极着手发展总部经济, 香港总部经济面临着地区总部多元化选择的严峻挑战。
2.2.2 内在制约
香港总部经济发展已经成熟, 香港服务业由于企业总部的强大需求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 总部经济的发展也优化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 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提升了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层次。但是香港发展总部经济仍然面临着内在制约:
(1) 基础服务业发展势头减弱。香港由于金融危机和两岸三通的影响, 香港的传统优势产业受到严峻考验。具备支撑香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 但传统优势产业却受到后发地区的严峻挑战, 即跨跃式发展的挑战, 总部经济的发展因此也受到严峻挑战。
(2) 服务行业部分市场饱和, 结构不合。由于香港本地成本偏高而且市场容量有限, 导致部分服务行业出现市场饱和, 业务收益偏低的情况。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是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如果服务业结构不合, 发展规模和速度缓慢, 不能适应总部经济的服务业将会阻碍总部经济的发展。
(3) 香港服务业沉没成本较低, 企业总部容易迁移[6]。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一般是看重该区域基础条件优越, 服务业发达, 设立总部后由于迁移成本一般而言较大, 所以不会轻易搬离该区域。但是香港服务业沉没成本较低, 企业总部一般是研发中心、经营管理中心, 机器设备等固定成本几乎可以忽略, 科研、人才等战略资源在国内大城市也很丰富, 因此企业总部迁移成本较小, 容易搬迁至吸引力更大的其他区域和城市。总部经济可以给香港带来巨大经济拉动效应, 而伴随总部这些经济拉动效应消失, 这会使香港面临较大的经济风险。
(4) 政府定位不明确, 缺乏优惠政策支持。香港总部经济完全依靠市场发, 现时在香港设立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中, 几乎清一色是履行商贸、专业及金融服务业功能的, 没有一家海外公司把技术研发总部设在香港, 这是香港经济转型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 也是香港总部经济未来被新加坡、上海、北京超越的最大隐患。
香港应看到自己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的不足, 结合知识经济发展趋势为香港总部经济明确定位, 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外资公司进驻香港。[7]
3 香港发展总部经济的策略分析
3.1 优化传统支柱产业, 积极发展优势产业
香港传统的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成熟, 是总部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条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受到削弱, 香港金融业发展不容乐观。香港一直是两岸的经贸桥梁, 中介角色更构成香港贸易、金融及物流服务等经济支柱的重要一环。自今年“三通”以来, 香港的传统角色受到严峻考验, 尤其是中转的客流和货流正急剧减少。随着两岸经贸关系深化, 香港经济这个环节会面临更大挑战。因此, 香港继续稳步发展总部经济需要优化传统支柱产业, 巩固传统知识产业对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同时积极发展六项优势产业, 使其踏上新台阶, 推动香港走向知识型经济, 加快发展生产型服务业, 促进总部经济继续发展。
3.2 继续发挥政府规划作用, 合理布局香港总部
香港政府以其办事效率高、服务意识强著称。过去政府在总部经济发展的角色主要在于订立市场规则, 营造公平开放的环境, 提供合适的人力资源, 让有限的社会资源得以发挥最大效能。但是总部经济的发展完全依靠市场作用的结果是香港很少有研发中心, 导致总部分布结构不合理。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 香港总部经济继续稳步发展需要政府创新服务理念, 继续提高服务效率, 同时借鉴新加坡等国家的经验, 政府应该明确定位总部经济, 合理规划总部经济布局, 不断瞄准世界新兴产业, 通过引入新兴产业和本地培育, 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为了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总部入驻, 政府应该根据不同的企业总部类别并且结合香港总部经济发展特点, 采取各种针对性优惠措施, 制定鼓励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深度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3.3 制定完整的人才管理计划, 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
总部经济是“人”的经济, 是“高端智能聚合”的经济。香港发展总部经济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人才、科研资源的培育, 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首先, 香港政府应加大对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的投资力度, 给予部分或者全部资助, 为跨国公司人才培训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积极推进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联合培训, 使得一部分本土人才逐步建立国际化的理念, 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及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从而实现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其次, 要吸引人才。不仅要广泛招揽海外的高级专门人才, 更要吸引中国海外留学人员留港。在一些高新技术和金融行业, 香港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建立技术和管理专家库, 对海外留学人员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并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 如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户籍受理、子女入学、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与香港市民同等待遇, 为他们留港创造有利条件。[8]
3.4 加强区域合作, 深化经济腹地范围
香港吸引企业总部聚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良好的区位优势, 有着中国大陆这片纵深的经济腹地。因此, 香港总部经济继续稳步发展需要协调区域合作, 扩大交流, 拓展经济腹地的范围和深度, 推进总部经济向高端化发展。加强粤港合作, 开拓珠三角市场。加强港深合作, 促进和提升香港本身的服务业, 进一步推动长远经济发展。加强港台交流, 对台展开经济范畴的双边合作包括以服务业为主调, 加强与台湾方面的经济合作。同时在两岸三地金融、经贸、旅游等交往中担当积极角色包括积极发挥香港在两岸人民币结算业务中的作用;争取香港的旅行社能够在内地经营赴台的业务;以及研究进一步发展两岸三地一程多站的航空及邮轮旅游。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J].2007~2008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 2007 (26) .
[2]赵弘.香港总部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影响[J].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4) .
[3]姚志德.总部经济令香港锐不可当[N].羊城晚报, 2007.
[4]赵弘.总部经济得以在香港兴起的条件分析[J].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4) .
[5]赵弘.总部经济[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4) .
[6]关红玲.香港总部经济的发展——对香港国际商务之都的微观分析[J].当代港澳, 2007 (01) .
[7]香港总部经济不进则退[N].文汇报.
总部经济扩容:领跑商业地产? 篇11
近来,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持续进行,作为商业地产主要承载体的总部经济再度热闹起来。
众多总部经济区扩容扩建,这些不断增长的“产业聚集地带”能给商业地产带来多大的机遇?
不断扩容的“总部经济”
目前,在北京、上海,甚至但凡设立了总部基地的城市都充满了扩容的冲动。而这种冲动的内在动力则是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中国市场内在的消费潜力。
以跨国企业为例,统计显示,截止2011年9月底,入驻上海的跨国企业地区总部共计347家,数量居中国内地省市之首。而2010年12月,这一数字还是301家。不断增加的总部数量无疑是总部经济区扩建的动力之一。
看好中国市场的不仅是外企。大量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也在加速争夺总部经济区的地盘。而各地政府也“如出一辙”,正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总部目标”以适合不同的企业总部。
比如上海就根据自身立足“国际金融中心”的远景计划建立金融第二总部经济区。11月末,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公开表示,国有大型银行提出在上海设立第二总部,方案已上报国务院。除中国银行准备了方案外,其他有关大型金融机构有的正在准备,有的正在讨论和研究。
天津滨海新区也已将总部经济定位于重点发展的四大服务业之一。滨海新区规划以综合型总部、功能型总部和中小企业总部为重点,依托中心商务区、开发区现代服务产业区等区域,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
而在全国最早设立总部经济区的北京,南城总部经济基地这个发展已有20余年的产业园区,已经开始了“东扩西进”。
公开资料显示,现阶段北京的总部经济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世界500强及中央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二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境外企业将其境外总部迁到北京或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三是如经纬纺机、蓝星集团等企业一样,从国内其他省市迁入北京的企业集团总部;四是如联想这类在北京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集团总部。
据北京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相关数据显示,北京拥有大型中央总部企业233家,其中中国500强企业总部96家,占全国的19.2%。另外,北京还拥有外资企业总部156家、外资研发中心350家。
来自研究机构的统计显示,截止今年5月,北京拥有2011年度世界500强企业总部41家,成为仅次于日本东京的全球第二大世界500强总部城市。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相关负责人称,“十二五”时期将充分发挥该市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政策效应,突出做好服务工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吸引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在京设立地区总部,促成一批投资性公司成为地区总部,引导一批符合条件的跨国公司以管理性公司作为地区总部,推动一批央企和民企返程投资设立地区总部,积极鼓励地区总部设立研发中心、结算中心、采购中心和营运中心。
为弥补北京南城的滞后发展,北京市政府2009年提出《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下称“城南计划”)。在这个总投资达到2900亿元的计划中,北京市明确提出,要提升产业园区发展能级,发挥高端引领作用。对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提出的要求是强化园区高技术服务业、总部经济基础,加快东区三期建设,启动西区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丰台科技园对城市南部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而在这个庞大的投资中,丰台区大约占有1300亿元。其中直接或间接与丰台科技园总部经济区相关的投资总额就达600亿元以上。总部经济区成为了城南计划的最大受益者。
丰台区副区长孔令斌说:“十二五期间,丰台计划完善总部经济战略规划,进一步改善总部发展的环境,发展高技术服务业、配套服务业,特色产业组成的总部产业链,让总部经济真正实现产业化。同时加快丰台科技园东进西扩的建设,在丰台科技园区取得现有基础上拓展新空间,再上新台阶。”
借政策之力,北京总部经济区开始向东拓展新区。目前这里形成的“东区”总面积达1.75平方公里,是北京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一块待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丰台科技园正在加快实施东进西扩的战略,正在建设总部基地升级版,打造全新的科技企业总部基地,实现丰台科技园在总部经济建设道路上新的提升。”丰台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段海波说。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北京总部经济区所有的总部企业和研发中心等企业已达到4000余家。而目前这个数字依旧在增加。
“扩容”是商业地产的机会吗?
无论是哪里的总部经济区,扩容总是要大规模兴建商业地产。
在房地产调控不断深化的当下,住宅地产不断受到打压,商业地产却一拥而上。在上海、广州、武汉、成都等地,一大批商业地产项目以发展“总部经济”的名义迅速铺开。而在住宅土地不断降价、流拍的同时,商业金融用地却依旧能够持续成交。
11月3日,北京丰台丽泽商务区两宗商业地块招标分别以最高报价4.16亿元和14.5亿元,折合楼面价10400元/平方米和10107元/平方米的价格成交。市场人士认为,在目前住宅用地普遍底价成交、住宅用地不断流拍的情况下,商业用地依然被看好。这与当前商业地产“当道”的地产市场不可分割。
调控至今,包括万科在内的众多房地产企业都纷纷转型商业地产开发。而这也引起了市场对商业地产市场的担忧。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房地产调控不仅仅是在调控高房价,更是在调结构。比如建立保障性住房,满足多层次的社会住房需求。商业地产是否还能像之前的住宅地产一样出现高速发展呢?我觉得不会了。尽管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转型,由出口主导转为内需主导。但这并不是让商业地产像之前的住宅地产一样疯狂爆发的理由。而且国家应该也不会允许未来商业地产出现泡沫。”
不过,要求匿名的中国房地产协会高层人士认为:“在全国很多城市的总部经济区,由于地价便宜,很多开发商都看中了其中的发展空间。很多商业地产商都挤进总部经济区做写字楼,做酒店。现在总部经济扩容,对于调控下的那些转型的房地产开发商应该是机遇。”
以上述丰台总部经济区“东进”扩容为例。在扩大过程中,目前正在建设的“诺德中心”便是一座综合体商业地产项目。中铁建工集团董事长刘荣耀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总部经济区的扩容肯定会给商业地产带来刺激作用。总部经济区扩容,说明外来的企业总部增加,原本的总部经济区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总部的需要。这必然会带动商业地产的发展,比如需要增加写字楼,需要增加高级酒店以及购物广场等其他商业配套设施。而由于扩容会遇到成本、面积等问题,我认为,扩容所需要的商业地产应该集中写字楼、总部独栋、商业中心、公寓、会议中心等多元业态的综合体。我们开发的诺德中心也是从这个角度考虑的。”
不过,也有学者对总部经济的商业地产发展存在担忧。北京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赵弘表示,总部经济虽然带来了商业地产的繁荣,但同时要遏制投机资本过度进入总部商业地产。“房地产打压政策调控政策出台以后,资本正在寻求新的领域和机会,很显然,总部地产、商业地产也成为这些资本寻求的一个首选。一些开发商真心实意想搞总部经济,想开发商业地产,但没有做很好的政策设计和内部机制设计,项目开发出来后,只要你想買他就卖,也不看你是不是真正在这里办公,结果层层转手,最终造成价格很高,谁也入驻不起。总部经济变成了地产泡沫。”
这位中国总部经济理论的创立者表示:“商业地产是总部经济发展的一种载体形式。需要进行精心的制度设计特别是利益机制设计,对开发商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控,达成政府发展产业的意愿和开发商获取利益的意愿,形成共赢。”
嘉宾
汪玉凯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刘荣耀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钟伟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钟朋荣 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
商业地产会否快速发展?
汪玉凯:我认为,未来20到30年中国的宏观经济依旧能保持高速增长。目前我们国家的城镇化比例不到50%,因此我们有很大的内需空间。尽管宏观经济增速可能不会再长久出现两位数的增长,但是长期保持8%的增速应该是可以的。由于内需强大而且国内市场有待开发,这对于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也是肯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商业地产的发展应该还会出现一个快速的增长阶段。但是商业地产的增速不会跟住宅一样出现疯长。
刘荣耀:我认为,未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可以支持商业地产出现快速增长。因为我们国家的整体经济依旧能保持高速健康的发展。而且,由于今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步转变为消费和投资主导,因此房地产业依旧可以保持快速发展。由于国内经济主要依靠内需拉动,所以商业地产可以借此快速发展。这是市场的需要。此外,从国家十二五规划来看,今后高新技术企业、大型工程企业将有机会快速发展。因此像总部经济区这样的产业园地产也将得到高速发展。
商业地产未来会怎样?
钟伟:对于商业地产总态势的判断,从现在来看,未来三年会供过于求。城市人口流动和人口变迁深刻影响着房地产的未来。未来十年大约有1.6亿到2亿人将从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即便北京每年多增了五六十万人又怎样,它养活不了太多城市综合体。所以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和住宅的发展不能割裂,由于住宅的供应量占到了全部商品房供应量的近80%,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并不能够弥补住宅滑坡带来巨大市场空间的损失。住宅发展速度趋缓的时候,商业地产的需求不会出现猛烈上升。因为他们是相互繁荣,而不是割裂的。不能说没有那么多人集聚了,居然还有那么多人拼命的消费,逻辑上走不通的。
刘荣耀:我不认可也不主张房地产市场长期处于暴利时代。房企特别是国有房企必须与国家政策相吻合。但国家无论如何调控,都不會把开发商应有的利润挤掉。不管是住宅地产还是商业地产,开发商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总部经济必须基础效应明显
钟朋荣:随着全国总部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交通、互联网等通讯条件的发展,现在很多企业将总部设置在一些二线城市。我认为,打造总部经济区要做好几个工作。首先,在总部基地工作的人时间成本高,因此,总部经济区的内部交通和连接外部的交通要道要完善。其次,各企业总部之间的关联性很强,应该把上下游行业之间或者同行业企业总部聚在一起,形成具有优势和效率的产业集群。第三,要有完善的机构组合,比如咨询、法律、公关、猎头等。这样就能通过机构专业化,形成基础效应。在中国做产业基地,做的好的地方都是基础效应比较明显的地方。
企业如何选择总部经济区?
刘荣耀:我们选择北京丰台总部经济区的创意,是因为这里是全国起步最早、条件最优越、最明确地提出以总部经济为发展目标的项目,经过近20年发展的成功经验,已经充分展现了总部经济的生机与活力。
总部经济模式下的创新发展 篇12
The fundamental thought of headquarters economy is integrating different resource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and optimizing the output from certain investment.As a result,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can be effectively promoted and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in cities can be upgraded.
总部经济, 这个于2002年年底首次提出的城市经济发展构想, 在几年下来的实践中, 以其高鲜明的特色与显在的功效,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
目前, 我国许多中心城市都提出要发展总部经济, 一批中心城市还凭借功能完善的总部经济聚集区, 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的优化升级, 提升了区域的创新能力, 并通过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 总部经济在一些城市的认识和实践中, 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偏差。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下, 在新一轮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 如何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正确开发总部经济, 有效建设总部经济聚集区, 使其真正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已成为当下各中型城市发展经济过程中值得思考与探索的命题。
总部经济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形态
主持人:目前, 我国许多城市都倡导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一批中心城市还建设了各具特色的总部经济聚集区,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那么, 准确地说, 到底什么是“总部经济”?它与产业集群有什么样的区别或联系?
赵弘:“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 形成总部集聚效应, 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 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在中国出现的大背景是改革开放, 具体来说是四个“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和信息化。总部经济概念由研究制造业而提出, 但是总部经济理论不仅适用于制造业, 也适用于服务业等其他行业。
总部经济聚集区是总部经济理论的实践, 在产业融合、企业模块化的大背景下, 它是产业集群内企业价值链的模块重构, 形成企业高端模块的空间聚合。这一空间区域具有战略资源优势, 集聚了各种价值链高端要素, 使之成为企业决策、营销、研发等高端部门的聚集发展区。总部经济聚集区具有企业总部集中, 服务体系发达, 产出效益突出, 创新氛围活跃, 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聚集的特点。
总部经济是产业集群的一种特殊的或高级的形态, 是总部经济聚集区在知识经济、信息化以及企业组织变革的背景下, 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形态。总部经济聚集区具有一些和产业聚集区类似的特征, 如空间的高度聚集性、竞争的共生性以及创新性等。同时, 由于其本身聚集的是企业总部, 处于研发、营销等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 又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主持人:既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 那么总部经济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中, 一定也是充分释放它的“聚集效应”,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应该是比较突出和明显的。
赵弘:是的, 总部经济聚集区归根结底是一种创新性集群, 它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劲的支撑。你看聚集区内是大量的企业总部及决策、研发、营销、结算等价值链高端环节的集聚, 这些总部之间的互动, 不可避免地, 将带来强大的知识溢出效应。一方面, 一些龙头企业的研发和创新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 促使聚集区内企业总部的不断创新, 进而促使本行业的提升;另一方面, 现代产业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 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形成新的融合产业, 聚集区内则将产业融合这一趋势发挥得更为明显, 它的产业融合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边缘产业, 从而开辟新的市场, 如机械仿生、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等等。
同时, 总部经济对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也有强劲的带动作用。总部经济是一种基于区域发展水平和资源差异, 以企业为载体、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区域间合作模式, 它为不同区域找到合作的切入点和利益的共同点,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一方面, 企业总部通过业务和服务项目的外包与承接不断拓展本行业的内涵, 进而提升总部价值;另一方面, 还通过技术、工艺、流程的改造, 提升制造加工的水平, 使价值链的低端部分也融入价值链, 为提升传统制造加工业和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具有现实意义的道路。
当然, 除此之外, 总部经济在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积极的作用。
总部经济发展格局中的“西出东入”
主持人:从宏观上看, 当前我国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市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赵弘:应该说, 一些中心城市, 由于其在人才储备、配套设施等方面的优势, 成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先行示范区;另外, 东部沿海地区也是总部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
例如北京, 它就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聚集, 初步形成了商务中心 (CBD) 、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丰台总部基地等几大特色总部经济聚集区, 总部经济规模居全国前列。其次, 上海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也成绩斐然, 截止2007年底, 上海已聚集了300多家上市公司的总部, 18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244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 以及8家中央大企业总部, 100多家中央大企业地区总部、重要生产基地或营运部门, 以及31家“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总部, 陆家嘴、徐家江、静安区、浦东新区等总部经济聚集区已渐趋成熟。此外广州、深圳、南京等城市的总部经济聚集区也发展得较有声色。
另外, 我们也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 总部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西出东入”的动向。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上市公司总部迁移的总体方向是向中心城市迁移。主要是向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转移, 这一现象在西部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而上面我们所提到的总部经济发展得较好的城市则是各公司总部的主要迁移目的地。
主持人:东部地区以及一些省会城市之所以能吸引到绝大多数的企业总部, 应是它们契合了企业总部在此落地生根、谋求发展的需要。具体的讲, 这些企业都需要意欲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市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孔令斌:总部经济我觉得它首先是一个区域性的政府实践, 在区域性的实践中, 首先要考虑的是总部经济的资源, 中关村科技园区就具备了某些发展总部经济的资源。这些资源在我看来可以分为四大项。
一是科教资源。中关村拥有39所重点大学, 而且两院的院士有40%是生活和工作在中关村, 这个资源在全国是得天独厚的。二是人才资源。现在在中关村从事高科技研发的人才有97万人, 他们服务于2.2万家高科技企业。这些人才对于我们来说是宝贵的财富, 而且我们每年的毕业生, 本科、硕士、博士加起来有20多万。这些人才资源对于总部的发展、建设都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和支持力。三是中关村的信息资源。虽然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大家都有互联网、都有无线通讯, 但是中关村毕竟在北京, 在北京的中央政府、北京市政府、外国驻华使馆和很多跨国公司, 无形中提供了全国其它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商业机会, 信息非常丰富的。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通讯工具进行联络, 但是人和人的见面、企业的新闻发布、各种的商务洽谈仍然是促使总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而北京则天然的拥有了这方面的有利因素。四是中关村的金融资源。这个不仅仅是银行业和金融业, 而且主要是风险投资业, 大量的海外风险投资和国内的风险投资聚集在中关村, 因此他们更愿意在中关村找到适合于他们投资的项目和企业。
有了这四大资源, 这些年来在中关村聚集了很多本国和跨国公司的总部。我们本土的有联想、四通、方正、用友、时代、汉王、爱国者等等我们本土的企业;我们还吸引了很多跨国公司的区域性总部, 比如说微软的亚洲研发集团、微软的亚洲研究院和亚洲工程院、谷歌的总部、法国电信、日立公司等等;同时我们还有AMD、英特尔日本公司、欧洲公司的中国总部;另外这些年来我们也有很多海外留学人员在中关村创立公司, 并到纳斯达克、纽交所上市, 比如百度、新东方等等一大批企业。
盖尔克:我们博士西门子家电一直是全球家电的标杆, 世界家电占用率在欧洲排名第一, 世界排名第三。很多记者在采访我的时候都会问到, 为什么当初选择在南京作为博西家用电器的总部?我回答他们的总是, 专业、高效、透明的政府管理, 高素质的人才, 便利的交通、便捷的信息网络, 专业化的服务体系以及宜居的环境, 所以我们选择在南京成立博西家用电器总部。
博西家用电器1994年在无锡建立了一个洗衣机的工厂;1996年我们在安徽建立了冰箱工厂, 负责在华的冰箱生产和销售;1997年我们在南京鼓楼区成立了中国区总部, 负责博西家电在华的销售、售后服务、物流以及品牌管理和集团事务。目前我们的销售网络和社会服务网络已经遍及全国360多个省市, 销售额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 2007年我们的销售总额达到了59亿人民币。公司出色的业绩增强了集团在华投资的决心, 并加快了投资的速度, 2004年10月我们在南京新港开发区成立了总投资额达9900万美元的博西家园, 截止到2007年底, 博西集团已经在中国投资超过了26亿人民币。
政府与市场, 总部经济发展的两股力量
主持人:看来人才、科教等创新资源, 较低的商务运行成本, 规范、透明的政府管理服务体系是城市发展总部经济最重要的几个条件。参照这几个条件的要求, 我国几个中心城市在建设发展总部经济聚集区中的总体表现如何?
赵弘:我国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非常迅猛, 有些如北京CBD、上海陆家嘴等已逐步跻身地世界知名总部经济聚集区行列。但是, 从总体上看, 层次不高、发展不均衡, 以及影响力、辐射力较弱等问题, 是当前我国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主持人:对此, 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 政府能够作为的有哪些?
赵弘:企业总部的集聚是一种市场行为, 它不仅受到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 而且对总部聚集地也有着特定的资源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但一些公共设施等外部性的需要还要有政府进行宏观引导。在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 政府与市场的力量并不是截然分开。一方面, 市场自发形成的总部经济聚集区也需要政府的引导, 特别是在后期的发展阶段, 更加需要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进一步完善聚集区的各项服务功能, 加快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开发建设进程;另一方面, 政府还要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 加强宏观规划和引导。
在政府的作为上, 在我看来, 哪怕是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最前列的北京, 它在政府管理服务方面, 也还是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发展总部经济、建设总部经济聚集区的过程中, 政府要承担的角色主要是注重公共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总部经济聚集区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 充分发挥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比较优势;加强组织管理和机制建设,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良好的软环境等方面。
孔令斌:我注意到赵弘教授刚才的回答里, 对北京评价很高, 但是对政府的服务评价比较低, 这个一定会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我们也会向北京市政府领导转达这方面的批评。作为政府部门, 发展总部经济, 我们首先要在市场经济的概念下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经济就是优化资源, 但是怎么配置好这些资源不是政府能够实现的, 可是政府能够做的事情就是营造环境。
在发展中关村总部经济的过程中, 我们主要做了六件事。一是走法制化和市场化的道路。我们首先是在中关村立法, 出台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的地方法规, 它的立法宗旨不是让政府如何来管理市场、管理企业, 它的宗旨就是强调“保护”两个字, 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保护知识产权, 保护公平竞争。这一立法在我国有很多突破点, 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新加坡的报纸专门发表社论评价中关村立法保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事情, 说我们这个条例充满了对人才和知识的敬意, 这个地方法规同时也让国内外的企业家和跨国公司能够放心来到中关村发展。
二是规划并实施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我们规划建设了约600万平方米有软件园、生命科学园、新材料科学园等等科技园, 拓宽、拉直、重建了100多公里的路。三是在人才方面我们除了自己培养的硕士、博士、还把很大的注意力放在吸引海外留学生归国重建上, 我们在海外设立了5个联络处, 在园区建设了25家专职留学园。四是我们要营造一个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一个需要大量的律师、会计师、风险投资家、保险业、企业上市的辅导业等等的服务体系。五是通过政府的各种政策来鼓励国内外的风险投资到中关村来聚集, 并且向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六是我们既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也要保护外资机构的知识产权。最后一点是我们发展总部经济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繁荣当地的房地产、当地的就业, 更重要的是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此, 我们要培养自己的企业在本土诞生、发展、壮大走上国际成为我们的跨国公司, 成为我们的总部, 同时我们还要营造环境, 要吸引海外的跨国公司到我们的区域来。
总部经济应上升为国家战略
主持人:发展总部经济, 中国企业界也在其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 中国企业出现总部运营管理模式的个中原因是什么?总部运作模式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哪些经营管理上的变革?
张近东:我想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从内因上讲,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 在众多产业领域出现了一批多产业投资、跨地区发展获得成功, 形成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大企业运作的成本控制、效率提升方式和小企业有着截然不同的路径和解决方案, 需要总部管理平台的支撑。从外部原因来看。大企业在跨地区发展过程当中, 各地方的人才资源条件不同, 企业有机会选择最佳效率的资源。
至于总部运作模式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变革, 总的来说是使它在传统矩阵的基础上实现了两方面的变革。一是把企业内部的资源实现共享, 如人员、资金等资源不局限于地区和产业和部门使用, 而依据项目、任务的需要实现时间、空间上的统一灵活配置。另外一个变革就是实现了决策、执行、监管等严格层级化区分的管理环境, 使企业有了集中统一的管理共享平台, 达到管理依赖决策制度, 执行依赖制度的状态。
主持人:这样看来, 企业运行总部经济模式与政府培育总部经济资源之间, 是存在着有机联系的, 在发展总部经济的命题下, 企业与政府是相辅相成, 共同提升的。
赵弘:是的, 我们也由此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应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观点, 这也是我们几年来研究的一个最新的认识。
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发展总部经济对突破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比如改变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当中的低端地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心城市在应对制造业空心化时的创新发展等等。
经过30年发展的中国越来越具备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了。你看我们现在的信息化程度发展得非常快;一些中心城区也完全可以在人才、环境等方面担负起发展总部经济的能力;总部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企业为载体的, 经过30年的发展, 我们一大批中国企业也已具备了在全国、全球进行资源配置的能力。
所以, 一些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城区, 政府应通过建设总部经济聚集区来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 率先成为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的先导区, 把总部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 继而推动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健康持续发展。
【总部经济】推荐阅读:
总部经济企业09-24
总部经济论坛演讲10-13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07-07
总部经济工作总结08-25
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11-16
福州市鼓励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08-21
广州市东山区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意见07-10
总部办公07-13
企业总部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