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企业

2024-09-24

总部经济企业(共12篇)

总部经济企业 篇1

1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之概念篇

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是指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在空间上的分离:总部设在总部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市, 生产制造基地则定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区域, 并呈现出专业化和集群化的趋向。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实质上是在交通、通讯等高度发达的条件下, 比较优势理论在企业空间布局上的应用, 是对不同区域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充分利用的结果。它是一种新的跨国公司管理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组织结构模式。

本文从更微观的角度, 从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角度分析总部经济, 更强调企业组织结构的空间分布, 更加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的功能组织。

2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之理论篇

2.1企业内部价值链理论

在某一产品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都由同一跨国公司掌控, 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都由同一企业完成。这就是企业内部价值链, 即企业内部创造产品或服务价值的各个环节。

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所需的资源是不同的。在制造环节, 更多的需要自然资源和普通劳动力, 是一种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价值创造过程;在研发环节, 更多的需要高技术人才和精密仪器, 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价值创造过程。资源禀赋, 一般来讲, 与区域位置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尤其是自然资源。跨国公司应根据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不同资源需求, 选择不同的区域安排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

2.2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理论

根据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管理理论的观点,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运作的核心就在于通过水平的和纵向的整合, 充分运用资本、商品 (服务) 以及劳动力等不同市场体系以及不同地理区位的差异性, 不断细化其业务活动, 并将其配置于不同的地理区位, 从而使国际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化。它放眼全球资源和市场, 把融资、研发、零部件生产、总装、会计、培训等各种职能行为安排到最有利实现企业“全球战略”的地方, 实行统一控制,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制度由此应运而生。

3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之案例篇

3.1入驻事件的概况

总部位于美国加里福利亚州的英特尔公司在芯片尤其是电脑芯片领域, 一直是全球领先的企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 英特尔开始进入中国。1985年, 英特尔在北京设立了第一个代表处。1994 年 1 月, 第一个英特尔架构开发实验室成立。1994 年 11 月, 位于上海的芯片测试和封装工厂破土动工。1995年英特尔中国软件实验室升级为英特尔中国软件中心。该中心是英特尔在中国设立的首家研究机构, 也是英特尔目前座落在上海紫竹园区的所有机构中的“老大哥”。1998 年 11 月, 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 (英特尔在亚太地区的第一个研究实验室) 创建。2005 年 5 月 12 日, 英特尔技术开发 (上海) 有限公司成立。2005 年 6 月, 英特尔渠道平台事业部成立, 全球总部设于上海。至此, 英特尔在中国的4家研发机构有2家入驻上海紫竹园区。同时, 英特尔渠道平台事业部全球总部——首家进驻我国的世界500强全球级总部, 也加入到上海紫竹园区。这是英特尔自成立以来首次将完整的产业部门的全球总部设立在美国以外的地区。2007 年 1 月 1 日, 中国成为独立的地区进行销售与市场运作, 与美国、欧洲、中东部非洲、亚太区并列的第五个独立报告区域。

3.2入驻上海的原因分析

3.2.1 企业总部集聚所形成的产业链聚焦效应

上海是我国内地吸引总部经济项目最多的城市。上海作为总部资源密集的中心城市和江苏、浙江一带的昆山、苏州、无锡、嘉兴等作为加工制造资源密集的腹地之间形成的“总部——加工基地”区域功能分工与合作的模式后, 跨国公司以上海的汽车、化工、电气设备、电子通信等六大产业为核心, 形成总部经济集群, 充分利用上海与周边省份形成的较为完整的“长三角”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企业增值。跨国公司在上海的集聚是吸引英特尔公司地区总部入驻上海的重要原因。总部的聚集能够产生很强的集群效应, 有利于总部之间的信息交流, 方便企业获得各方面的服务和各种外溢效应带来的好处。

3.2.2 发达的金融业和便利的物流配送

上海是国内金融市场体系最完善的地区。上海市完善的金融体系、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数量众多的金融机构为英特尔的入驻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此外, 上海紫竹科学园区东南紧挨黄浦江, 西邻莘奉金公路, 通过专设的剑川路立交可方便上下, 并连接沪杭线、沪宁线、延安高架与内环高架及徐浦大桥等, 离海、陆、空运输枢纽都非常便利。莘奉金以东全国最大的物流中心将使紫竹园区的物流配送更加如虎添翼。总之, 上海紫竹园区发达的金融业和物流业为英特尔公司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降低了运营成本, 成为吸引英特尔入驻的外部条件之一。

3.2.3 政府鼓励性政策的吸引

上海市政府在2002年专门颁布了《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 在政策层面上为跨国公司入驻上海提供了保证性条件。在资金管理方面, 《暂行规定》规定地区总部可以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管理体制, 对自有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在出入境管理的方面, 对因商务需要需出入境的员工提供出境便利。同时, 在上海设立研发总部, 可以按照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地区总部为员工提供关键技能培训服务的, 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获得资助。在资金、人员方面的优惠政策成为英特尔将上海作为其地区研发和销售总部的直接诱因。

3.2.4 丰富的研发人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英特尔地区总部入驻的上海紫竹园区聚集着以理工科见长的上海交通大学和以人文为特色的华东师范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为英特尔提供从高级研发人员、工程师到一般技术工人的人力资源, 有利于英特尔实现人才的本土化, 获得更多的政府优惠政策。此外, 紫竹园区内为生态模范区, 绿化率超过50%。高密度的绿化、生态化的建设, 为进驻园区的企业和科研、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居住环境。

3.3入驻效应分析

英特尔进入中国市场后, 以低成本将人才、信息等战略资源和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常规资源有效结合, 取得企业在原有布局模式下难以取得的资源优势, 资源配置综合成本最低。一方面英特尔入驻上海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首先是节约了人力成本。上海2005年平均工资26823元而2005年美国平均工资是40409美元, 英特尔在上海的人工成本相比美国节约了90%左右。其次, 扩大了市场份额。中国是英特尔在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 在中国生产、研发的本土化有助于开拓中国市场, 同时与国内的PC生产商、手机生产商建立起稳固的产供销关系, 极大地拓宽了英特尔在全球芯片市场上的份额。

当然, 将渠道平台事业部全球总部建在上海, 势必带来额外的交通、通讯以及文化的整合费用, 导致企业组织和运行成本的增加。

4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之经验借鉴篇

随着我国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以及“走出去”战略的深化实施, 国内企业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关于我国跨国企业采取总部经济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供参考。

4.1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

目标地政府应该具备工作透明度高、公正廉明的特点, 行政审批手续简化。对企业引进专门性人才方面的家属随迁、子女入学问题要能够在政策上给与一定的支持, 保证特殊人才、优质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充分发挥优质人才群体的智力和技术优势。政府对企业总部集约化用地、人员出入境以及外汇管理等方面能够提供便利。

4.2发达的现代服务业

总部经济是一种占据产业链高端的智力型经济形态, 其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和科教资源、便捷的交通与信息网络体系、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等配套。产业基础特别是服务业基础, 需覆盖金融、保险、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会展、商贸、公关、物流、航运、旅游、电子信息网络等。生产性服务、知识型服务等高端服务的发展对企业总部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发达的高端服务业才能为企业总部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3发达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能够降低沟通成本, 提高沟通质量, 实现业务运营的网络化管理。首先, 地区总部作为公司设在国外的“首脑”, 担负着区域战略管理的重任, 需要掌握大量的国内外经济、政治信息, 同时需要与公司总部和地区内子公司保持良好的沟通。这些信息的获得与交换需要发达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支撑。另外, 地区总部的业务活动造成的人员频繁流动对国际航空港、高速公路网、国际饭店等设施有着较高要求。

4.4企业总部的聚集度

企业总部数目的多少、规模的大小对于企业选择总部所在地有着很大的影响。企业总部多是管理、投融资、物流、采购、研发等战略资源的聚集地。企业总部聚集度关系到企业能否进行高质量的信息交流, 能否获得技术与管理外溢, 能否降低总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交易成本以及能否形成企业创新氛围和机制。因此, 我国企业在进行地区总部选址时必须将总部企业聚集度作为区域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考核维度。

4.5高端人才聚集, 城市知名度高

总部经济位于企业价值链高端, 需要高级研发人员、高级管理人才、金融咨询师、高级物流人才、数字通信工程师等。只有具备了高端的人才才能够促进总部业务的有效开展以及对整个地区的运营控制。总部城市所在地的知名度高, 能够提升企业形象, 使企业由国内企业转变为全球企业;同时能够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 不断升级产品, 进一步拓展自身的品牌竞争力。

4.6根据地区总部职能的不同合理选择总部城市

企业总部经济中总部按职能分工可以分为管理总部、采购总部、研发总部、投融资总部、营销总部、采购总部等。职能不同的总部对中心城市的需求诉求点不同, 并不是大众型总部经济“圣地”就最好。企业总部的区位选择应该满足企业整体战略最优化的需要。在选择总部城市时应将企业总部功能定位与区域比较优势结合起来,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硅谷地区作为众多高等学府及科研机构所在地, 拥有生态化的人居环境, 学术氛围强, 学术科研能力相对全球其他城市更具比较优势, 企业将研发总部安置于此较宜。而作为管理决策总部则需要强大的信息市场、金融市场以及高效的行政环境, 纽约在这些方面就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2]李琳琳.企业总部区位选择及北京发展总部经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许惠.总部经济理论及发展对策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4]赵弘.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0, (6) .

[5]吕波.总部经济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 2010, (2) .

[6]何骏.我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动因、模式和建议[J].江淮论坛, 2009, (1) .

总部经济企业 篇2

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大利用外资力度,鼓励跨国公司在本市进行投资,发挥首都资源优势,促进首都经济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国外跨国公司在本市行政辖区内设立的具有地区总部性质或职能的企业(以下简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跨国公司在本市行政辖区内设立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由市对外经贸委负责认定。

第四条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本市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用于在本市进行资本性再投资的,可在税法规定的再投资退税基础上,由市财政按照其实际上缴地方的企业所得税的一定比例给予返还。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免征地方所得税。

第五条 在国家外贸商品类别规定的范围,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依法取得经营其所属生产性企业产品的出口权及自用设备的进口权。

第六条 支持具备条件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本市依法设立合资外贸公司和合资批发企业。

第七条 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本市依法设立经销公司,销售其境内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

第八条 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本市依法设立财务公司,向其投资的企业提供财务支持。

第九条 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本市依法设立投资性公司和投资股份公司,根据国家政策,在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时,可以适当放宽其经营范围。

第十条 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银行除开设外汇资本金账户外,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一个以上的外汇帐户,并保留较高的外汇结算帐户限额。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可以依法在境内划转外汇资金。

第十一条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根据实际需要,经海关批准,可以设立保税仓库、保税工厂。

第十二条 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京设立所属的研究开发机构、培训机构、技术支持中心等机构。有关部门优先办理其立项、规划、可行性研究、登记、开工建设等事项;并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前提下,可以优先提供建设用地,并按程序办理建设用地手续。

第十三条 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所属的研究开发机构从外省市引进的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确属本市紧缺的中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经市对外经贸委审核后,报市人事局审批,可以办理调动手续。

第十四条 市公安部门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高级职员中的中国公民优先办理5年因

私护照;为其中的香港、澳门同胞优先办理一年暂住及一年多次往返签证,并根据实际需要,为其中的台湾同胞优先办理1至5年暂住及多次往返签证;为其中的外国人优先办理居留延期和多次往返签证。

第十五条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在本市投资企业所需的水、电、气、热、通信等公共设施,市有关部门积极支持,统筹安排,优先保证供应,其供应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政策享受国内企业的同等待遇。

第十六条 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在本市投资企业的外方高级管理人员,根据有关规定,对其家属的出入境、居留、子女入学等问题提供帮助。对为本市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在本市投资企业的外方高级管理人员,予以表彰。

第十七条 跨国公司为设立地区总部而成立办事处和投资性公司,市有关部门将积极、优先、从速审批和申报。北京市外商投资管理和服务机构应当加强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联系,并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在本市的投资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及代理服务(公民因私出入国境事项除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开展业务活动中遇到具体问题,本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帮助解决。

第十八条 本规定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对外经贸委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上海

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2008年7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鼓励跨国公司在本市设立地区总部,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定义)

本规定所称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是指在境外注册的母公司在本市设立的以投资或者授权形式,对在一个国家以上的区域内的企业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唯一总机构。

跨国公司可以以独资的投资性公司、管理性公司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组织形式,设立地区总部。

投资性公司,是指跨国公司按照商务部发布的《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设立的从事直接投资的公司。

管理性公司,是指跨国公司为整合管理、研发、资金管理、销售、物流及支持服务等营运职能而设立的公司。

第三条(适用范围)

在本市范围内设立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下简称“地区总部”),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外资委负责地区总部的认定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对地区总部的管理服务工作。

工商、财税、外事、公安、劳动保障、人事、出入境管理、外汇管理、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对地区总部的管理服务工作。

第五条(认定条件)

已经设立的外商投资性公司,可以直接申请认定为地区总部。

管理性公司申请认定地区总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母公司的资产总额不低于4亿美元。

(二)母公司已在中国境内投资累计缴付的注册资本总额不低于1000万美元,且母公司授权管理的中国境内外企业不少于3个;或者母公司授权管理的中国境内外企业不少于6个。

(三)管理性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200万美元。

第六条(申请材料)

申请认定地区总部,应当向市外资委提交下列材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书;

(二)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地区总部基本职能的授权文件;

(三)公司的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及验资报告(均为复印件);

(四)母公司在中国境内所投资企业的批准证书及营业执照(均为复印件);

(五)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对拟任地区总部法定代表人的授权文件和拟任地区总部法定代表人的简历及相应的身份证明文件(身份证明为复印件);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前款规定未列明提供复印件的,应当提供文件的正本。

第七条(审查)

市外资委应当在收到申请书等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作出认定或者不予认定的决定。予以认定的,应当颁发认定证书。

第八条(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

地区总部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可以从事下列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

(一)投资经营决策;

(二)资金运作和财务管理;

(三)研究开发和技术支持;

(四)国内分销及进出口;

(五)货物分拨等物流运作;

(六)承接本公司集团内部的共享服务及境外公司的服务外包;

(七)员工培训与管理。

地区总部因经营需要在本市设立分支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提供审批和登记便利。

第九条(资助和奖励)

新注册的投资性公司和管理性公司经认定为地区总部的,按照有关规定可以获得开办和租房的资助。

地区总部具有经营管理、资金管理、研发、销售、物流及支持服务等综合性的营运职能,且对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取得良好效益的,按照有关规定可以获得奖励。

地区总部的法定代表人等高级管理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可以获得地方政府的奖励。

资助和奖励的具体实施办法,由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条(资金管理)

地区总部可以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管理体制,对自有资金实行统一管理。涉及外汇资金运作的,应当按照有关外汇管理规定执行。符合条件的地区总部按照有关规定可以参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境外放款等试点业务。

投资性公司按照《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可以设立财务公司,为其在中国境内的投资企业提供集中财务管理服务。

第十一条(简化出入境手续)

对因商务需要赴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者国外的地区总部的中国籍人员,提供出境便利。

地区总部需要多次临时入境的外籍人员,可以申请办理1至5年多次入境有效、每次停留不超过1年的访问签证;有关临时来本市的外籍人员,应当在中国驻外使领馆申请入境签证,时间紧迫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公安部门申请口岸签证入境。

对需要在本市长期居留的地区总部外籍人员,可以申请办理3至5年有效的外国人居留许可。

地区总部的法定代表人等高级管理人员可以按照《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被优先推荐申办《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第十二条(简化就业许可手续)

地区总部需要在本市就业的外籍人员,可以向市劳动保障部门申请一并办理外国人《就业许可证》和《就业证》。

第十三条(人才引进)

地区总部及其设立的研发中心引进国内优秀人才的,可以优先办理本市户籍。

第十四条(提供通关便利)

对符合条件的地区总部及其设立的研发中心,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为其进出口货物提供通关便利。

地区总部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和分拨中心,进行物流整合的,海关、外汇、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对其采取便利化的监管措施。

第十五条(参照适用)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在本市设立地区总部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施行日期)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广州:海珠区

关于加快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区政府《关于加快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试行)》的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对总部企业纳税大户的奖励

(一)资金奖励

1、在本区认定的重点总部企业中,上纳税额排名前30位,对区财政贡献额200万元以上(含200万元,以下类推)且同比上年增长幅度超过10%的,按超出10%以上部分的10%给予奖励,最高限额50万元。本项奖励不适用于新总部企业。

2、对区财政贡献特别大的,或者受市级以上政府奖励的重点总部企业,区政府给予特别奖励,具体奖励金额由区总部办报请领导小组决定。

3、区总部办牵头,区经贸局、区统计局、区财政局,海珠区地税局、海珠区国税局负责,于每年6月联合审定重点总部企业纳税大户前30名的名单,核算有关企业上两个对区财政贡献情况。区总部办会同区财政局根据核算情况提出奖励方案,报区政府审批后,由区财政局根据审批意见将奖励资金划拨到受奖重点总部企业。

4、奖励情况由区政府向社会公布。

(二)义务教育优质学位奖励

1、本区认定的重点总部企业中,上对区财政贡献100万元以上,且对区财政贡献额同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免费提供区属省、市一级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学位共两名,区属区一级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学位两名。

2、该学位仅适用于重点总部企业本部或其管理的下属机构全职员工的子女,并且必须在当办理,不予结转下一。

3、重点总部企业原则上须于每年3月向区总部办提出预留学位申请,由区总部办会同教育局给予安排;预留学位保留至6月份。

二、鼓励发展新总部企业

(一)新重点总部企业是指被认定为重点总部企业但在本区进行税务登记注册未满两周年的企业,包括新办或迁入企业。

(二)新重点总部企业,按照其在我区进行税务登记后第一个完整纳税对区财政贡献额的10%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限额30万元。上半年在我区进行税务登记的,经企业申请,可按该对区财政贡献额的10%核发奖励,最高限额30万元。对区财政贡献特别大的企业,奖励限额可适当提高;受市级以上政府奖励的总部企业,区政府可发给特别奖,具体奖励金额由区总部办报请领导小组另行决定。

(三)迁入我区的重点总部企业,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首次认定后,可按注

册资本0.1%发给搬迁费,最高不超过30万元。

(四)区总部办牵头,区经贸局、区财政局、区统计局、海珠区地税局、海珠区国税局、海珠区工商分局负责,于每年6月联合确定新总部企业名单,核算其对区财政贡献情况。区总部办会同区财政局根据核算情况提出奖励方案,报区政府审批后,由区财政局根据审批意见将奖励资金划拨到受奖新总部企业。

三、总部载体建设扶持

(一)本区扶持的总部载体对象是在本区注册的企业在本区投资新建5万平方米以上高级写字楼、升级改造(含由工业厂房、仓库等非办公用途物业改造)2万平方米以上高级写字楼,且项目建成后入驻企业90%以上在我区办理税务登记的项目。

(二)总部载体建设扶持措施采用项目申报制度。项目启动前,建设开发主体必须向区经贸局申报总部载体项目登记,提交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策划书、建设主体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资料,并书面承诺项目建成后入驻企业90%以上在我区办理税务登记。由区经贸局会同有关部门在接到完整申报资料后一个月内办理完毕。

(三)对已登记的总部载体建设项目,给予规划、建设等方面政策扶持。经企业申请,领导小组或受其委托的区总部办可召集规划、建设、国土房管、消防、城监、环保、工商等部门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基本消防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各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支持总部载体项目建设,将其纳入城市重点建设项目,采用绿色通道审批模式,加快办理。区发改部门应积极协助将总部载体项目纳入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

(四)对已登记的总部载体建设项目,建成后由区总部办牵头审核,达到甲级写字楼标准,且承诺进驻企业一半以上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报请区政府认定为“海珠区总部企业基地”并授予牌匾,有效期3年。期满后,入驻企业使用面积占基地总面积80%以上,且已入驻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超过50%并且都在我区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的,由区总部办报请区政府重新认定并授予牌匾(有效期3年)。

(五)本方案颁布实施之前已经启动建设、建成的总部载体项目,符合有关条件的,可以申请补办登记、认定手续。

(六)总部企业基地可享受如下扶持政策:

1、预约工商、税务、消防、卫生等审批部门上门为其引进的大型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提供有关审批事项咨询服务,有关职能部门原则上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落实,并安排专人跟踪后续服务。

2、入驻企业使用面积占基地总面积80%以上,且已经入驻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超过50%并且都在我区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的,按照每平方米10元给予项目开发主体资金补助,最高补助资金不超过30万元。项目开发主体必须在基地首次挂牌3周年内,于每年4月底前向区总部办提出项目资助申请,提交申请报告、项目建设情况报告、入驻企业情况及工商、税务登记资料。区总部办和区财政局负责,海珠区工商分局协助,于每年5

月上旬联合审核企业申报资料,提出资金扶持方案,报区政府审批后,由区财政局根据审批意见将扶持资金划拨到开发主体。

四、为重点总部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服务制度,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五、本方案自颁布之日起试行。

深圳:

一、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总部经济的扶持力度

(十六)制定总部企业认定标准。根据深圳的产业政策,参照国内外通行惯例,合理划分总部企业类型,制定不同类别的总部认定标准。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优势企业,建立科学的梯度扶助机制,明确分类扶持政策。

(十七)设立总部经济发展资金专项。加大对总部经济资金扶持力度,自2008开始,在市政府产业发展资金中统筹安排发展总部经济专项,纳入深圳产业发展资金计划,在企业总部的设立、办公用房、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

(十八)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整合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资源,支持总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协调解决总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过程中的问题。鼓励总部企业积极利用外资,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鼓励总部企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总部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发行债券、引进创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十九)实施积极的土地支持政策。加强总部企业用地保障,将总部企业用地优先纳入土地供应计划,在每年新供用地中,提供一定比例的用地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开方式,满足经认定的总部企业用地需求。企业总部需购置和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根据总部类型,给予必要的资助。加快园区功能置换,完善配套设施,引导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改造成为综合工贸园区,鼓励商贸流通企业、生产环节外迁的企业将管理、物流、销售总部留驻综合工贸园。

(二十)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人才。加大总部企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总部人力资源贮备库,打造人才高地。构筑公共人事人才服务体系,完善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总部企业接受应届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和技能人才实行优先保障和绿色通道制度。鼓励和协助总部企业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培训机构建立人才培训的渠道与平台,在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境外高质量的培训机构和项目。鼓励总部企业配合标准化建设开展专业化认证培训。

二、提供便利措施,为总部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十一)加强政府与总部企业的对话沟通。建立市长与总部企业对话机制,举办“市长—CEO对话会”。市企业家服务机构对总部企业实行常态化服务,定期与总部企业进行沟通。建立专人、专线联系制度,随时倾听总部企业诉求,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建立企业家紧急事态应对机制,及时提供有效应对和救助服务。

(二十二)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和程序。新办企业总部办理注册登记时,属法律、法规规定应进行前置审批的事项,实行前置审批部门预核和企业承诺制。经认定的总部企业纳入大企业便利直通车服务名单,重大产业项目享受市重大项目便利直通车服务。

(二十三)总部企业人员培训纳入政府培训计划。结合国内和国际培训,积极为总部企业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岗位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和总部企业的需求,举办有关国家和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经济形势、有关法律法规、WTO专业知识、国外反倾销态势、国际经贸惯例等业务知识培训。

(二十四)为总部企业提供通关便利。总部企业办理进出口业务,享受“红色通道”专柜服务。对于总部企业或项目,实施标准化分类通关模式,优先纳入客户协调员企业制度或高信誉企业模式的便捷通关通道,实行前推后移式通关监管管理。积极为企业做好政策辅导、通关业务咨询等相关配套服务工作。推动口岸“大通关”进程,实现电子口岸统一信息平台数字化监管和信息化服务,提高出入境人流、物流效率。

(二十五)建立异地深圳企业服务机制。以行业协会为主体,以政府协调为依托,组建异地深圳企业服务机构,加强与各地政府的沟通协调,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开拓异地市场中的问题,把政府服务贯穿于区域合作全过程。推进政府服务前移,主动接洽,为拟来深圳投资的国内外大型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二十六)提供高层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便捷服务。人事、外事、公安、劳动等部门优先办理企业总部人员的因公出境申请,积极为企业总部申办深港两地车牌照提供支持和服务。对企业总部聘用的管理人员及家属办理居留许可等事项提供便利,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及其家属优先办理入户手续。主动为总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子女入学提供优质服务。

三、推进区域合作,拓展总部企业市场空间

(二十七)深入推进深港合作。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机制,推进深港两地在金融、贸易、航运、中介等服务领域的合作。探索开展银行离岸业务、同城同币结算、资格互认和联合监管,加深两地在金融基建、人民币业务、后勤支援服务、资本市场、金融产品创新、保险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开展信息共享,加大对新设立的香港企业的服务。开展深港协同招商,促进深港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十八)鼓励企业参与区域合作。加快实施“南融北联东补西通”的合作策略,以深港合作为核心,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基础,鼓励优势企业积极开拓异地市场。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合作,鼓励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经济发展和东北经济振兴。积极发展深圳异地工业园,稳妥推进加工企业转移生产环节,实现管理与生产的空间分离。充分利用高交会、文博会及其他国际性和区域性展会,组织总部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以及市政府组团的国内经贸科技类会展。

(二十九)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把引进总部企业作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重点,以更好服务于自主创新、服务于循环经济、服务于生态市建设为目标,以引进总部企业为核心,力争实现在弥补产业链条缺失、引进高端服务业项目、拓展招商引资来源等方面的重点突破,实现招商引资向提升质量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发挥深圳作为招商平台的作用,鼓励总部企业开展招商活动和业务推广。

(三十)鼓励品牌企业“走出去”。加快培育本市跨国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从事境

外投资及工程承包,开展跨国并购、跨国经营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行业协会整合行业的整体力量在国外建立营销渠道,通过设立境外加工企业、建立海外零售网点和进入国外主流流通网络等形式,拓展产品的国际市场空间。搭建政府合作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经贸洽谈会和展销会,指导企业制定“走出去”发展战略。对于符合国家有关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扶持条件的总部企业和优势骨干企业,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积极推荐我市总部企业参与国家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

四、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发展总部经济工作机制

(三十一)建立总部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市政府领导担任,成员由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审核有关资助和奖励,协调处理总部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十二)加强政策协调。制定《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和《深圳市总部企业认定办法》。我市现有扶持和补助等优惠政策涉及总部企业的,按原政策确认后,报联席会议统一审核发布。市有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按照总部经济的总体发展要求,提出和细化配套政策和便利措施,纳入全市政策体系,形成政策合力。

(三十三)加强总部经济运行分析和监管。依法健全总部企业的行业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总部企业统计分析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及总部企业联系制度,全面准确掌握全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维护产业和经济安全。

(三十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行业协会要积极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协助做好总部企业的引进、培育、资格评定等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反映行业动向,提出政策建议,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引导总部企业健康发展。

(三十五)加强总部经济研究和宣传。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要加强总部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提高把握和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宣传媒体要加强对总部经济的宣传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总部经济的政策、作用和进展情况,在全市形成有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0 0八年一月三日

青岛

市北区鼓励参与青岛中央商务区招商引资的暂行规定

为加快青岛中央商务区的开发建设步伐,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订鼓励参与青岛中央商务区招商引资暂行规定如下。

一、青岛中央商务区内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电信、信息服务和咨询等行业。积极吸引国际组织机构、国外跨国公司总部、各级对外经贸机构、国际知名中介事务所、商会组织和外商代表机构等入驻青岛中央商务区。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优先进行金融、保险等行业对外开放试点;鼓励外资金融、保险机构在中央商务区内按照国家规定开办相关金融业务。

二、鼓励国外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央商务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采购中心和分销中心等机构。在商务区注册的国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自营业之日起,其上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区财政实际所得部分,前2年按50%比例予以奖励,后3年按25%奖励。

三、鼓励在青岛中央商务区建设和经营商务楼。建设和经营商务楼,其上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区财政实际所得部分,前2年按50%比例予以奖励,后3年按25%奖励。

四、在青岛中央商务区新办企业,一次性购买商务楼房款在500万元以上的,自营业之日起,其上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区财政实际所得部分,前2年按50%比例予以奖励,后3年按25%奖励。

五、在青岛中央商务区一次性租赁商务楼面积在1000平方米且租赁合同期在5年以上的新办企业,自营业之日起,其上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区财政实际所得部分,前2年按50%比例予以奖励,后3年按25%奖励。

六、在青岛中央商务区注册的科技企业,享受国家、省、市的有关科技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七、奖励为中央商务区引进项目的中介人。引进项目资金到位后,以实到资金(人民币)为基数,按以下标准奖励:

400万元至1000万元(含1000万元)为8‰; 1000万元以上至4000万元(含4000万元)为6‰; 4000万元以上至8000万元(含8000万元)为5‰; 8000万元以上至2.5亿元(含2.5亿元)为4‰; 2.5亿元以上至4亿元(含4亿元)为2‰; 4亿元以上至8亿元(含8亿元)为1.5‰; 8亿元以上为120万元。

八、引进商务楼建设项目的中介人奖金在上述标准基础上提高1个千分点,其最高奖励金额提高到150万元。

九、对招商引资项目中介人的奖励范围,不包括中纪办〔2001〕220号文件规定不应适用地方政府对引进资金、项目的物质奖励政策的人员。

十、对青岛中央商务区内企业的奖励由区财政部门审核和实施。

十一、青岛中央商务区招商引资中介人的奖励程序是:

1.招商引资项目洽谈成功后,由商务区管委会办公室确认项目中介人,报区招商局审核。引进商务楼建设项目由商务区管委会确认。

2.项目资金到位后,由商务区管委会会同区招商局根据本规定确定奖励人员和奖励金额。

3.商务区管委会将奖励意见报区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后,按程序对中介人实施奖励。

十二、按照优质、高效服务的宗旨,为投资者建立专门的一条龙服务部门,从立项、审批、注册到开业投产的全过程,协助项目单位无偿办理各种手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收取的费用除外),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的兑现落实和项目建设的正常进行。

在各项报批资料、手续完备的情况下,在市、区各职能部门规定的审批时限内,尽量缩短办理项目工程建设和企业注册各项手续的时间。

十三、设在青岛中央商务区内经有关部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研发机构急需的国内外高级商务人才,可按本市有关规定办理《工作居住证》或常住户口;对外籍人员子女入学,可按照青岛市有关规定执行。

十四、到青岛中央商务区内企业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保留其原按国家规定明确的身份,并在今后的流动中予以承认。被聘用到青岛中央商务区企业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其人事档案由区政府人事部门人才交流机构管理。

十五、在青岛中央商务区建设国际化医疗、教育机构及其它生活服务设施,创造有利于国际商务人士工作、生活的人文环境。

十六、本暂行规定由青岛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十七、本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青岛:莱西 税收优惠

⑴新办的经营期10年以上的生产性企业,自获利起,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除享受“免二减三”优惠外,后3年再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实际上缴所得税全部数额、后5年上缴所得税50%予以资金扶持。企业自投产之日起,由同级财政部门按企业第1年上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全部数额,后2年上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50%给予资金扶持;被认定为青岛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前2年上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全部数额和后3年上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50%给予资金扶持。⑵帮助企业最大限度获得国家投资政策的支持,争取列入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使用自用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对已设立的鼓励类、限制乙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研究开发中心、先进技术型和产品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改造,在原批准的生产经营范围内,利用投资总额以外的自有资金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自用设备及其配套的技术、配件、备件,可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⑶新办工业企业,自投产之日起,2年内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上缴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的全部数额给予资金扶持。⑷进入园区的餐饮娱乐、商业服务、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等服务业项目,自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之日起,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前2年上缴所得税全部数额、后3年上缴所得税50%和第1年上缴营业税全部数额、后2年上缴营业税50%给予资金扶持。⑸投资水、电、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的,自获利起,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前5年上缴所得税全部数额、后5年上缴所得税50%给予资金扶持。⑹投资农、林、牧、渔业项目的,自投产之日起,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前2年上缴的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全部数额,后3年上缴的农业税、农

林特产税50%给予资金扶持。

收费优惠

⑴对新建企业,在投产前的审批、建设过程中免收行政性收费,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⑵新建企业自投产之日起,行政性收费前2年免收;第3年到第5年,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按下限收取,省、青岛市规定的收费项目按实际上缴数额收取;以后按市政府《关于印发莱西市规范对外商投资企业收费工作意见的通知》(西政发[1997]21号)执行。⑶新建企业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减按20%收取。

天津

天津市促进企业总部和金融业发展优惠政策

各委办局,各区县财政局、地方税务局:

为进一步鼓励境内外企业到我市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支持金融业加快发展,经市政府同意,市财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地方税务局联合制定了《天津市促进企业总部和金融业发展优惠政策》,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第一条为促进我市经济加快发展,鼓励境内外企业来本市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大力发展金融业,制定本政策。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总部或地区总部,是指境内外企业在本市设立的以投资或授权形式,对多个区域内的企业、机构行使管理或服务职能的唯一法人机构。

外国跨国公司以独资的投资性公司、管理性公司等企业组织形式,在本市设立地区总部。

在本市设立的地区总部,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母公司的资产总额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

(三)母公司已在中国投资累计总额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

(四)在中国境内外投资或者授权管理的企业不少于3个,且对其负有管理和服务职能。

(五)实行统一核算,并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符合本条规定的外商管理性公司注册资本应不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

第三条对在本市新设立的总部或地区总部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含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20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以下、5亿元人民币(含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15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以下、1亿元人民币(含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1000万元人民币。

第四条总部或地区总部及其在本市投资企业所需的水、电、气、热、通信等公共设施,市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统筹安排,优先保证供应,供应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政策享受本

市企业的同等待遇。

第五条总部或地区总部引进外省市和出国留学人员及外方高级管理人才,需解决本市常住户口或本市居住证的,可向人事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可予解决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常住户口或本市居住证,其子女入园、入学可享受相应的待遇。

第六条总部或地区总部按照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可税前扣除并免征个人所得税。总部或地区总部职工按照不超过其工资总额15%的比例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第七条总部或地区总部聘任的境外、国外高级管理人员,按规定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高于境外、国外的部分,由同级财政部门返还其已缴纳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

第八条对金融企业在本市规划的金融区内新购置办公用房,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第九条对在本市新设立的金融企业,自开业起的三年内由同级财政部门减半返还营业税;自盈利起的三年内由同级财政部门全额返还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对新购建的自用办公房产,免征契税,并免征房产税三年。

第十条在2010年底前,金融企业向本市中小企业、个人和农户发放贷款和扩大集合信托规模,年末余额每增加1亿元,由市财政资助15万元。

第十一条对金融企业连续聘用2年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指符合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人员),在本市行政辖区内第一次购买商品房、汽车或参加专业培训的,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上一所缴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予以奖励,累计最高奖励限额为购买商品房、汽车或参加专业培训实际支付的金额,奖励资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奖励期限原则上不超过5年。

第十二条本规定由市财政局、市发改委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本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执行

重庆:

重庆市金融业发展激励政策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重庆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渝府发〔2006〕114号)精神,进一步做大做强重庆金融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金融机构总部是指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注册地址在重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总部。金融机构地区总部,是指直接隶属于法人机构,单独设立的业务总部,并以重庆为中心,管理周边省市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市级机构,是指管理全市范围业务和分支机构非法人金融机构。

本细则所称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是指获得国家金融监管部门资格认定,担任金融机构市级机构及以上法定代表人、对经营管理具有决策权或对风险控制起重要作用的管理人员,包括董事长、副董事长、监事长、行长、总经理、副行长、副总经理以及实际履行上述职责的人员。

第三条 鼓励金融机构落户重庆,对在渝新设立或新迁入的金融机构给予一次性奖励。

(一)对金融机构总部,注册资本在10亿元(含10亿元)以上的,奖励1000万元;注册资本5亿(含5亿元)―10亿元的,奖励800万元;注册资本2亿(含2亿元)―5亿元的,奖励600万元;注册资本2亿元以下的,奖励500万元。

(二)对金融机构的地区总部、市级机构,营运资金在2亿元(含2亿元)以上的,奖励500万元;1亿(含1亿元)―2亿元奖励300万元;1亿以下的奖励200万元。

(三)以上一次性奖励主要针对银行、信托投资公司、综合类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对其他金融机构的一次性奖励由市政府金融办会同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根据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金或营运资金、从业人数、纳税情况等方面因素综合评定,给予适当奖励。

第四条 鼓励金融机构入驻中央商务区。金融机构在中央商务区内购置的办公用房,对市级机构及以上的管理机关自用部分按每平方米1000元给予一次性补助。享受补助的办公用房,5年内不得对外租售。

第五条 鼓励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来渝发展。交流到本市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市区域内享受一套商品房购房契税的等额补助。

第六条 帮助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解决子女就读问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按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交有关材料后,由市、区县(自治县)教育主管部门就近安排在市、区县级公办学校就读;对在高中教育阶段就学有实际困难的,由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第七条 对新设立或迁入金融机构的奖励,由市政府金融办会同市财政局审核后,市财政局一次性支付。具体支付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政府金融办制定。

第八条 对入驻中央商务区金融机构的购房补助资金和对交流来渝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商品房购房契税补助资金由金融机构入驻区县(自治县)全额一次性支付。具体办法由有关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制定并实施。

第九条 本实施细则由市政府金融办负责解释,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

重庆(万州区)

万州区出台优惠政策加快“总部经济”发展

优惠扶持对象包括新设立在该区的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总部及区域研发生产中心、销售中心、金融和采购中心、营运总部或分支机构。

一是注册资金在2000万元以上的生产企业、1000万元以上的流通企业、50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企业,自注册登记日起5年内,按实际上缴税收地方财政实得部分的50%分给

予企业奖励用于企业生产和发展。

二是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引进入驻的总部企业或分支机构,属生产型企业的,按投产之日起一个内缴纳税收地方财政实得部分的10%给予一次性补助,属于流通服务型企业的按营业之日起一个内缴纳税收地方实得部分的5%给予一次性补助。

三是凡在该区新设立的总部或实行独立核算纳税的分支机构,除享受西部大开发、三峡移民、对口支援的国家及重庆市外来投资政策外,同时享受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等优惠政策。

杭州:

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一)对从市外引进、在杭州设立的各类企业总部(不包括房地产企业),根据其年地方财政贡献环比增长额,自开业之日起实行3年期的财政奖励。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8000万元(不含)的,实行30%的财政奖励;注册资金在8000万元以上的,实行40%的财政奖励。奖励期满后,按杭州市促进大企业集团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执行。对从市外引进的房地产企业总部,自开业之日起3年内,视其对地方财政贡献情况给予一次性奖励。符合产业导向,进入总部集聚区建设总部大楼、租赁购买写字楼的总部,视其对地方财政贡献能力给予适当补贴。奖励、补贴资金由市财政和所在区、县(市)按财政体制分成比例分担。

(二)来杭总部设立科研中心的,其用地按照《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鼓励企业建立和引进研发机构实施办法的通知》(杭政办〔2006〕25号)的有关规定办理。

(三)经市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审查并报市政府批准为总部用地的地块,可采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为保证总部用房作为总部经济发展的载体,对已约定为总部办公用房部分不得分割转让。

(四)高新技术企业总部、研发性总部及进入杭州高新开发区的企业总部,经认定后可按规定享受相关政策。

(五)从低收取总部企业的行政管理性收费。进入杭州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及钱江新城区块的总部企业,免收其属市级执收和有权减免的行政性收费。

(六)总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在5县(市)设立生产基地,参与西部大开发、“山海协作工程”等,符合杭州政策导向的,可优先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

(七)总部企业可参加杭州市劳模、先进等评选活动。市有关重要会议可视情邀请总部企业负责人旁听。

(八)允许有条件的集团总部建立相应专业的评审委员会,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集团公司总部主要负责人符合条件的可直接申报高级经济师职务任职资格。

(九)企业总部负责人及家属、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需办理户籍入杭的,按照市政府《关于鼓励来杭投资发展的若干意见》(杭政〔2001〕6号)执行。

(十)新引进总部的企业负责人未成年子女入学,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照顾安排。

(十一)总部企业引进人才进入绿色通道。其高层管理人员要求柔性流动到杭州工作的,给予办理人才居住证,享受相关市民待遇;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请杭州市引进人才专项用房;引进的有突出贡献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购杭州市有突出贡献人才住房。

(十二)对促成市外企业总部进驻杭州的个人(不包括公务员)或中介组织,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外地来杭投资项目引荐者实行奖励的若干意见》(杭政办〔2001〕6号)及补充意见的规定给予奖励。

厦门: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境内外企业在厦门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进一步鼓励境内外企业来厦设立地区总部,将厦门建设成区域性企业总部的基地,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境内外企业在厦地区总部,是指在厦门设立的以投资或授权形式,对多个区域内的企业、机构行使管理或服务职能的总机构。第三条 境内外企业在厦门市设立的地区总部,符合所属行业以下全部条件者可申请享受本规定的各项鼓励政策:

一、制造业

(1)在厦门市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制造业企业;

(2)在中国境内投资或授权管理的企业不少于2个,且对其负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2亿美元(或等值人民币,下同);(4)母公司在厦门市投资总额不低于5000万美元。

二、金融业

(1)在厦门市新注册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2)拥有跨地区的金融服务业务;

(3)母公司资本金总额,银行和保险机构不低于4亿美元,证券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不低于8000万美元;

(4)母公司在中国境内投入资本金,银行、保险机构不低于1亿美元,证券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不低于2000万美元。

三、工程、会计、法律中介服务业

(1)在厦门市新注册的工程咨询(设计、咨询、监理等)、会计服务、资产评估、法律服务机构;

(2)在中国境内(不含厦门市)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少于2个,且对其负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3)母公司资产总额,工程咨询机构不低于1000万美元,会计、法律中介服务机构不低于500万美元。

四、旅游和会展服务业

(1)在厦门市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旅游服务机构、会展服务与代理机构;(2)在中国境内(不含厦门市)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少于2个,且对其负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 500万美元。

五、物流和商贸业

(1)在厦门市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航运公司、物流公司(包括采购中心、营销中心、配送中心等)、商贸企业(以异地采购货源且异地出口报关为主的企业除外);

(2)在中国境内(不含厦门市)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少于2个,且对其负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1亿美元。

第四条 厦门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计委)负责会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申请享受本规定各项鼓励政策的在厦地区总部进行认定。

第五条 在厦地区总部企业向市计委申请认定时,须提交下列材料:

一、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书;

二、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设立地区总部及履行基本职能的授权文件;

三、母公司的资信证明文件、注册登记文件及法定代表人证明文件;

四、母公司在中国境内投资企业的批准证书及营业执照;

五、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对拟任地区总部法定代表人的授权文件和拟任地区总部法定代表人的简历及相应的身份证明文件;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六条 市计委收到在厦地区总部企业的申请材料后,在30日内,分别会同本市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并作出是否为享受本规定鼓励政策的在厦地区总部企业(以下简称“总部经济企业”)的认定。

第七条 总部经济企业可在鹭江道、湖滨北路外贸仓库段、金尚路北段、会展中心周边及岛外区域等本市统一规划的商务集中办公区内,申请建设自用的办公楼,其申请地块经公示后,由市政府批准以协议方式出让建设用地。协议出让的项目不能擅自改变其原有用途。

第八条 由市政府在本规定第七条所列的商务集中办公区内,划出部份地块,以征地拆迁成本加配套费为挂牌底价,面向社会挂牌出让专门用于建造商务办公楼的建设用地。

第九条 通过本规定第七条或第八条获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必须按城市总体建设规划要求,以每平方米建筑造价不低于3000元(不含室内装修)和规定的容积率、建筑立面要求及建设年限,按时完成建设。建成后不能对外销售、出租或分割抵押。

第十条 由市、区两级财政根据总部经济企业在厦形成的利润总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补贴年限为五年。

著名跨国公司、境内外较大金融机构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来厦设立地区总部的,可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资金。

财政补贴比例和奖励资金额度由市、区政府根据总部经济企业对市、区两级财政的贡献情况具体确定。市、区两级财政补贴和奖励资金限用于企业在厦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第十一条 总部经济企业的工作人员可享受以下出入境便利:

一、中高级职员中的中国公民可在厦办理因私护照;

二、香港、澳门同胞可办理1至5年的《厦门市华侨港澳同胞居住证》,台湾居民可优先办理五年期《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和1至5年暂住及多次往返签注;

三、外籍人员可优先办理居留延期和多次往返签证;

四、中资或中资控股企业总部的中高级职员中的中方人员出国可办理因公护照。

第十二条 总部经济企业可享受以下注册登记便利:

一、支持外资企业地区总部在我市设立面向中国大陆的商品批发与零售机构;

二、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地区总部在我市依法设立财务公司,向其投资的企业提供财务支持。

第十三条 参照我市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对促成区域外较大企业总部进驻厦门的个人和中介组织根据企业注册资本金和实际到资的额度大小进行奖励。

第十四条 本规定未尽事宜,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成都:武侯区:

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鼓励在武侯区设立企业总部的暂行办法》的通知

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功能升级,鼓励内外资企业在本区设立地区总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一条

本办法所称的企业总部,是指跨国公司或国内大型企业在本区设立的区域性总部以及研发、采购、投资等功能性中心。该企业总部以投资或授权形式,在一个以上的区域内行使管理和服务职能。第二条

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在我区且集中核算、统一纳税;在我区外设有分支机构;所得税在我区集中汇缴,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按统计法规纳入我区统计口径的企业,符合以上条件的内外资企业总部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在我区设立的企业总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制造业

1、在本区注册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2、投资或者授权管理的企业不少于2个,累计在我区及其它区域投资额不少于2亿元人

民币或等值外币;

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4、研发中心不受本条第2款的限制。

(二)工程、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业

1、在本区注册成立的工程咨询(设计、咨询、管理等)、会计、评估、法律等服务机构;

2、业务范围跨区域;

3、母公司资产总额,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不低于400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工程咨询机构不低于800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三)旅游、会展服务业

1、在本区注册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旅游服务机构、会展服务与代理机构;

2、业务范围跨区域,旅游服务类企业总部投资或授权管理分支机构3家以上;

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400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四)物流、商贸业

1、在本区注册成立的航运公司、物流公司以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商贸企业(含采购中心、营销中心、配送中心等);

2、业务范围跨区域,总部投资或授权管理分支机构3家以上(采购中心、营销中心、配送中心除外);

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8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五)投资性公司(中心)

1、在本区注册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2、累计在我区及其它区域内投资管理的企业不少于2个,投资额不少于2.4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3、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16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六)其他

在上述范围之外,但在我区设立独立法人资格机构,为我区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具有实质性企业总部和功能性中心职能的企业组织,也可认定为企业总部。第四条

企业总部正常经营并在我区开始正常纳税后:企业总部购置办公用房的,按每平方米50-100元给予一次性补贴(补贴面积不超过5000平方米);企业总部租赁办公用房的,按每月每平方米4-8元给予补贴(补贴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按补贴,补贴年限为2年。补贴资金由受益财政解决。第五条

从企业总部纳税之日起,制造业:前两年政府按其解缴的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四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给予扶持,后三年政府按其解缴的“四税”地方留成部分分别按80%、60%和40%给予扶持;其他企业:第一年,政府按其解缴的“四税”地方留

成部分的80%给予扶持;第二、三年,分别按其解缴“四税”地方留成部分的60%和40%给予扶持。补贴资金由受益财政解决。第六条

在享受完第五条扶持政策后,企业总部解缴的“四税”之和较上年的增加部分,政府每年按其地方留成部分的40%给予扶持。补贴资金由受益财政解决。第七条

企业总部在我区内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贷款,按成武府发【2003】66号文件实行政府贴息。补贴资金由受益财政解决。第八条

对于引进企业总部入驻的商业楼盘业主,从纳税之日起,第一年按营业税和房产税地方留成部分的40%,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给予扶持;第二年按营业税和房产税地方留成部分的30%,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40%给予扶持。补贴资金由受益财政解决。第九条

对于年缴税总额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电子信息、机械、医药、食品主导产业的企业以及经认定符合本市产业发展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可享受下列优惠政策:

(一)安家补贴。经批准,3年内每人每月给予1000元的安家补贴。

(二)财政奖励。经批准,前3年按本人上缴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给予奖励;后3年按本人上缴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70%给予奖励。优惠期满以后的奖励政策视具体情况再定。

(三)保障服务。急需高层次人才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调或随迁;有工作单位的配偶,可由政府人事、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协助安排或推荐就业;未成年子女入托、入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按照就近原则安排。

(四)享受以上优惠政策按成办发【2007】21号文件规定的有关程序办理。第十条

设在本区的企业总部需申请办理进出口经营权者,区政府将协助办理。第十一条

政府采购招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总部设在本区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第十二条

对设在本区的企业总部的高级管理人员提供免费培训,并对其高管人员及其家属的户口、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便利,对企业的人才档案管理提供全额补贴。第十三条

在本区范围内设立的外国企业总部,将列入我区重点项目并上报列为市重大项目进入审批“绿色通道”。第十四条

对特大型企业总部的优惠政策,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由“成都市武侯区对外开放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第十五条

企业申请企业总部认定,应向武侯区商务局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财税部门审批同意在我区统一纳税的批复;

(二)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书;

(三)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设立企业总部及履行职能的授权文件;

(四)母公司最近一年审计报告,注册登记文件及法定代表人证明文件;

(五)企业总部投资或授权管理区域内企业或机构的批准证书及营业执照;

(六)母公司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人签署的对拟任企业总部法定代表人的授权文件和拟任企业总部法定代表人的简历及相应的身份证明文件;

(七)认定机关认为需要提交的其他文件。

经审核后,报区政府审批实施相应政策。第十六条

企业总部在享受本办法相应政策时,我区颁布的其它文件与此相同的政策条款不重复享受。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成都市武侯区商务局负责解释。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7年6月5日起执行。

武汉

武汉市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武经协办[2009]5号

六、制定支持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20、合理制定总部企业认定标准和程序。根据武汉产业发展政策,参照国内外通行惯例,合理划分总部企业类型,制定不同类别的总部企业认定标准。从科学便捷高效等原则出发,制定总部企业认定工作程序。

21、实施总部企业奖励和补贴措施。对从市外引进的各类企业总部,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分别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资助。奖励、补贴资金由市政府和所在区按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确定的分享比例共同负担。

22、加大对总部经济资金扶持力度。从2009开始,在统筹整合使用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设立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按总部企业类型,分别纳入相应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计划,在总部企业的设立、办公用房、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

23、拓宽总部企业融资渠道。重点支持总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总部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开发区,采取更加灵活可行的政策措施支持总部企业发展。协调解决总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过程中的问题。鼓励有条件的总部企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总部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发行债券、引进创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总部企业积极利用外资,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

24、加强规划引导和服务工作。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在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层次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为总部企业项目的发展预留规划用地;在各项规划实施过程中,加强对总部企业项目的规划引导;在审批过程中,为总部企业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25、实施积极的土地支持政策。加强总部企业用地保障,对总部企业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纳入全市土地供应计划,满足总部企业的用地需求。总部企业购置和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根据总部企业的类型,给予必要的资助。

26、充分发挥武汉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的优势,建立人力资源储备库,加大总部企业紧缺人才培养力度。构筑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完善各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训体系。对总部企业接受应届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和专业技能人才实行优先保证。

27、其他支持政策:

(1)总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符合武汉产业发展导向的,可优先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

(2)在市、区劳模、先进人物推荐评选活动中,给总部企业代表人士安排一定的名额;

(3)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总部建立相应的专业评审委员会,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企业总部经营管理负责人符合条件的可直接申报高级经济师职务任职资格;

(4)企业总部负责人及家属、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需办理户籍入汉的,由公安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优先办理;需办理工作调动手续的,由市劳动保障部门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确保其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关系和户籍的同步转移;新引进总部的企业负责人未成年子女入学,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照顾安排;

(5)总部企业引进人才进入绿色通道。其高层管理人员要求柔性流动到武汉工作的,享受相关市民待遇;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请武汉市引进人才专项用房;引进的有突出贡献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购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人才住房。

28、总部企业如可同时享受我市其他支持企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可从其优享受。但原则上不重复享受同类政策。有关区、开发区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身财力的实际和发展需求,确定本区(开发区)总部企业引进的重点,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南京

南京市鼓励境内外大型企业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鼓励境内外大型企业在南京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促进我市总部经济快速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总部是指境内外投资者在本市投资设立的,对其在中国境内外所投资的企业、机构行使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唯一法人机构。

本规定所称地区总部是指境内外投资者在本市投资设立的,对其在中国境内外一定区域内所投资的全部或部分企业行使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法人机构。

第三条

在本市范围内设立的境内外大型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市发改委负责境内大型企业在本市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认定,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本规定相关政策。

市外经贸局负责境外跨国公司在本市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认定,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本规定相关政策。

市财政、税务、公安、工商、人事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本规定相关政策的落实。

第五条

境内外投资者在南京设立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由市发改委或市外经贸局对下列文件进行审查,并作出认定:

(一)以投资性公司形式设立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书;、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基本职能的授权文件;、母公司的注册登记文件(复印件)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文件(复印件);、投资性公司的批准证书(外资企业提供)、营业执照及验资报告(均为复印件);、母公司或投资性公司在中国境内所投资企业的批准证书(外资企业提供)、验资报告及营业执照(均为复印件)。

(二)以管理性公司、服务性公司或具有总部性质的生产性企业等形式设立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由投资者签署的设立管理性公司、服务性公司或具有总部性质的生产性企业等公司的申请报告;、投资者签署的设立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基本职能的授权文件;、投资者的注册登记文件(复印件)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文件(复印件);、投资者在中国境内已投资设立的企业批准证书(外资企业提供)、营业执照和验资报告(均为复印件)。

上述文件注明为复印件的,在申请时应出示原件或在复印件上加盖企业公章,并注明与原件一致。上述文件未注明为复印件的需提供原件。非法定代表人签署文件的,需出具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依法设立的中介机构办理设立申请手续的,需出具由投资者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授权委托书。

市发改委和市外经贸局应当在收齐上述材料之日起 10 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认定

工作。

第六条

在本市设立并经认定的总部或地区总部,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享受本规定的相关政策: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 15 亿元人民币;

(三)母公司在中国投资累计总额不低于 2 亿元人民币;

(四)在中国境内外投资或授权管理和服务的企业不少于 3 个,且实际缴付的注册资本金合计不低于 2 亿元人民币;

(五)实行统一核算,并在本市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国内行业排名前五名企业和成长性、具备发展潜力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的认定条件可适当降低。

第七条

对新引进的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在企业营运初期,按照 “ 谁受益、谁负担 ” 原则予以适当补助。

对新引进的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在南京市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按购房房价一次性给予 1.5% 的补贴;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三年内按年租金给予 1.5% 的补贴。所需资金由所在区(县)财政负担。对自建办公用房的给予适当扶持。

第八条

对新引进入驻河西新区 CBD 的金融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按照宁政发〔 2005 〕 132 号文件相关规定执行。

(一)对注册资本达到一定规模的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注册资本 10 亿元(含 10 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 1000 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 10 亿元人民币以下、5 亿元(含 5 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 800 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 5 亿元人民币以下、1 亿元(含 1 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 500 万元人民币。

(二)对新引进入驻河西新区 CBD 金融机构总部副职待遇以上、地区总部正职待遇以上高级管理人员在河西新区租房居住的,按每个职位每月 1500 元的标准给予补贴。被入驻河西新区 CBD 的金融总部或地区总部连续聘用 2 年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河西新区购买商品房的,按其上一所缴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 80% 予以奖励。

第九条

对在本市设立的具有研究开发功能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可以享受《关于鼓励在宁设立科技研发机构若干政策的意见》(宁政发〔 2002 〕 278 号)及其实施细则等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

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的外籍人员以非现金形式或实报实销形式取得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洗衣费、出差补贴、探亲费、语言培训费、子女教育费等,由纳税人提供合法有效凭证,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后,免征个人所得税。

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及职工个人分别在不超过职工本人上一月平均工资 12% 的幅度内,其实际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单位和职工个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月平均工资不得超过南京市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的 3 倍。单位和个人

超过上述规定比例和标准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应将超过部分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第十条

行使投资管理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可以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管理体制,对自有资金实行统一管理;涉及外汇资金运作的,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 2004 〕 104 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支持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依法取得外贸进出口权,为其所投资和授权管理的企业进口自用设备、原材料及出口产品。

鼓励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在本市设立跨国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跨国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后,可以享受退税政策。

第十二条

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及其在本市的投资企业所需的水、电、气、热、通信等公共设施,市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支持,统筹安排,优先保证供应。供应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政策与本市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第十三条

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及其所属的研究开发机构引进的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确实属于本市紧缺的中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经市人事局批准,可以享受下列政策:

(一)办理人才引进手续;

(二)优先晋升高级职称;

(三)解决本人、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的常住户口;

(四)子女入园、入学可享受本市居民待遇。

第十四条

为因商务需要赴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者国外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中中国大陆员工提供出境便利。

(一)赴香港、澳门

对因商务需要赴香港、澳门地区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的中国大陆员工,可以申请办理多次有效的《往来港澳通行证》。

(二)赴台湾

对因商务需要赴台湾地区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的中国大陆员工,如提供入台许可证和国务院台办批件,可凭本市户口簿和身份证优先办理《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

(三)出国

对因商务需要出国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的中国大陆员工,可凭本市户口簿和身份证在本市申办护照。

第十五条

对设在本市的外国跨国公司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中的外籍人员:

(一)对设在本市的外国跨国公司企业总部中需要多次临时入境的外籍人员,可以申请一年多次入境有效签证;对其中需要多次临时入境的外籍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科技人才,可按规定申请二至五年多次入境有效签证。

(二)对需在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工作并长期居留的外籍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副总经

理、财务总监等外籍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科技人才,可按规定申请办理二至五年有效的外国人居留许可。

(三)对受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邀请临时来本市的外籍人员,如因紧急事由未及时在中国驻外使领馆申办签证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向省公安厅口岸签证部门申请口岸签证(按规定不受理口岸签证的国家公民除外)。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资料来源:中国南京网站 2007.2.14)大连:

大连市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的部署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委发 [2008] 7号),抓住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加快构建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为大连率先全面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特制定政策措施如下:

第一条 设立市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用于促进我市金融业发展的各项补贴和奖励。

第二条 鼓励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性管理总部及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大连。对在我市新设立金融机构总部,注册资本10亿元(含10亿元,人民币,下同)以上的,奖励1000万元;注册资本5亿元(含5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的,奖励800万元;注册资本1亿元(含1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的,奖励500万元。

对在我市新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注册资本2亿元(含2亿元)以上,业务管辖范围覆盖环渤海经济圈的,奖励300万元;注册资本1亿元(含1亿元)以上、2亿元以下,业务管辖范围覆盖东北地区的,奖励200万元;注册资本5000万元(含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业务管辖范围覆盖辽宁省内的,奖励100万元。

对在我市设立分行、分公司的金融机构,一次性奖励50万元。

第三条 对在我市新设立的金融总部或区域性管理总部投资建设自用办公、营业楼的,按其缴纳地价扣除动迁成本后的50%给予补贴;购买自用办公、营业用房的,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租赁自用办公用房3年以上的,按每平方米500元一次性予以补贴。

新设金融机构购建的自用办公房产,3年内按实际征收的契税、房产税额给予补贴。

第四条 对新设立的金融总部或区域性管理总部,自开业起3年内,按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的50%予以补贴。

第五条 新引进的金融机构总部副职以上、区域性管理总部正职待遇高管人员,3年内按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60%予以安家费补贴。

第六条 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对贷款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金融机构,按新增贷款的0.1‰给予奖励,单个金融机构奖励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第七条 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支农信贷投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对当年新增涉农贷款按增长额给予1‰的奖励,单个金融机构奖励额不超过50万元。

第八条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实施为期3年的中小企业融资培育计划,组织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促进行动”,综合运用信贷、保险、信托、基金、上市融资、股权投资、融资租赁、发行债券等各类融资工具,有效引导金融资金、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入,具体奖励和补贴办法另行制定。

第九条 鼓励金融机构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式就业。对于完成当年发放任务的金融机构,按当年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额的5‰给予奖励。

第十条 设立金融创新奖。对在金融业务、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成果显著,以及在引入金融机构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

第十一条 对专项资金管理及各项补贴、奖励的申报、审核、评定和批准等事项,由市政府金融办、市财政局另行制定实施办法,各项奖励、补贴政策的执行期限暂定3年。

大连: 沙河口区

沙河口区发展总部经济优惠政策(http://)

发布日期:2006-07-11

为了推动沙河口区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此项优惠政策适用于区本级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外来企业总部、跨国公司及子公司和国内知名或较大规模的公司在沙河口区设立的地区经营总部、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不含推广中心)等(与大连市同样条款的优惠政策不能同时享受)。

第一条 实行手续代办(协办)工作制度

对新入驻我区的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及相关手续办理中,凡属于市级部门办理的手续,由区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免费全权协办;凡属区级办理的手续,由区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限定工作日全程代理服务,并免收行政办理费用,此项行政费用由区政府财政承担并转移支付各行政部门。

第二条 设立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区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发展总部经济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和用于鼓励发展总部经济企业项目贷款的贴息。

第三条 办公用房区政府补贴支持

对新入驻我区的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经区政府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确认后:

1、自建办公自用房

连续三年内区财政给予补贴,用于自建办公自用房。补贴的标准为:区本级收入在300万元(含300万元)以上的,补贴其区本级收入额的70%;区本级收入在100万元(含100万元)—300万元的,补贴其区本级收入额的60%。

2、购买办公自用房

连续三年内区财政给予补贴,用于购买办公自用房。补贴的标准为:区本级收入在300万元(含300万元)以上的,补贴其区本级收入额的80%;区本级收入在100万元(含100万元)—300万元的,补贴其区本级收入额的70%。

3、租用办公自用房

连续三年内区财政给予补贴,用于办公自用租房补贴。补贴的标准为:区本级收入在300万元(含300万元)以上的,补贴其区本级收入额的30%。区本级收入在100万元(含100万元)—300万元的,补贴其区本级收入额的20%。

此条款在本实现区本级收入(不含房地产营业税)后当年兑现,区街按分成比例承担补贴。自建、购买或租房不得再出租或转租。

第四条 帮助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解决安家和子女就学问题

1、对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副总经理以上管理人员,连续三年内区财政给予安家补贴。

补贴标准为:总部机构或企业区本级收入额的10%。

补贴方式为:在本实现区本级收入后当年兑现给予总部机构或企业,区街按分成比例承担补贴。

2、对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副总经理以上管理人员的子女就学,可以任意选择区属中小学就读。具体事项由区政府安排区教育部门办理落实。

第五条 对入驻沙河口,区本级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总部经济机构和企业,由区政府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讨论、研究提出意见,报请区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按一事一议,个案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对于自建办公自用房需要购买土地的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由区财政一次性给予一定额度的土地出让金补贴。

对于用于企业发展,需要贷款的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根据具体情况,由区财政给予部分贷款贴息或全部贷款贴息。

第六条 为鼓励引进总部经济机构或企业的中介人,对引进当年实现区本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总部机构或企业的中介人,区政府一次性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具体情况由区政府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讨论、研究提出意见,报请区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当年兑现。

第七条 此优惠政策适用于新引进(办)的企业,自公布之日起开始实行,由沙河口区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福建(福州)

福州开发区推出优惠政策建设总部经济聚集区

福州开发区将在江滨大道黄金地段推出122亩沿江地块,用于建设总部经济聚集区,并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

1.对符合条件的入区企业,按其3年内在福州开发区新增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中区级财政收入部分予以适当扶持。

2.总部企业负责人及家属、中层管理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需办理户籍入区的,相关部门予以优先办理。

3.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子女优先安排就近入学。同时,配备银行、邮政、超市、餐饮、娱乐等设施,为入驻企业提供完备的商务及生活支持。

济南市

市政府出台加快总部经济发展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要求,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目标,吸引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营销、采购等职能型总部,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重点。在培育本地企业总部的同时,重点引进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企业,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企业,以及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二、总部企业的认定条件

(一)总部企业。本《意见》所指总部企业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我市办理税务登记并汇缴企业所得税、在我市以外投资或授权管理的企业不少于2家的下列企业:

1.国家及各部委确定的大企业(集团);

2.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国内民营企业500强以及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

3.各类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

4.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总资产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的内外资企业;

5.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新兴产业领军企业。

上述5类企业在我市缴纳的所得税中,来自市外分支机构的汇缴额,须达到20%以上。

(二)其他企业。我市以外注册的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性生产基

地的,视同总部企业,享受本《意见》政策。

三、实施鼓励扶持政策,促进总部经济加快发展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1.对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根据其对地方年财政贡献环比增长额,实行为期5年的财政扶持,其中前3年按新增地方税收的30%给予扶持,后2年按新增地方税收的20%给予扶持。

2.总部企业建设或者购买自用办公用房单幢建筑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及以上的,一次性给予每平方米100元财政扶持。

3.新入驻的对我市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总部企业,在享受上述政策的同时,还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加大扶持力度。

以上扶持资金由市、区两级按照财政体制分成比例分别负担。其中,市级扶持资金从市财源建设专项扶持资金中统筹安排。自2009年起,每年1季度之前对上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兑现扶持政策。

(二)保障总部企业用地。

1.总部企业用地优先纳入土地供应计划。

2.总部企业用地可优先进行规划选址,按“一企一策”办法经市政府批准后挂牌出让供应。为保证总部用房作为总部经济发展的载体,对已约定为总部办公用房部分不得分割转让。

3.引进总部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的,其研发机构的专门用地可按程序以科研用地办理协议出让手续。

(三)积极为总部企业人才提供服务。

1.鼓励总部企业引进的中高层次人才来济落户。对总部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科研项目带头人在我市购房的,连续3年每年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的80%给予补助。

2.对总部企业聘用的外地员工,在落户、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便利。

3.加大总部企业的人才服务力度。对总部企业所需人才,采取举办专场招聘会或组团赴外地引进等方式,提供专项服务。完善总部企业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积极为总部企业各类人才提供相应的岗位培训。

(四)支持总部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总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鼓励利用外资,引导总部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发行债券、引进创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四、健全完善总部经济服务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负责制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认定总部企业资格,审核有关资助和奖励事项,协调处理总部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地区总部经济的发展工作。

(二)规范管理行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建立总部企业审批事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和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各类收费行为,严肃查处对企业乱收费、乱摊

派、乱罚款、乱检查等行为。对符合我市产业导向和布局要求的总部企业,凡属市级执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其收费标准有上、下幅度的,可按下限收取。

(三)强化规划引导。市、各县(市)区、各省级及以上开发区都要编制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并按照适当集中的原则,明确总部经济空间布局。加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与其他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健全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四)加强信息服务。建立信息平台,健全完善信息网络,及时提供便捷、畅通的信息服务。定期向总部企业发布我市发展规划政策、重大改革措施以及项目投资、楼宇供需等信息。

除上述政策外,总部企业还可以申请享受我市其他优惠扶持政策,但其他优惠政策与本《意见》规定的财政扶持政策属于同类型的,不再重复享受。市发改委负责对本《意见》进行解释,并制定实施细则。

济南市人民政府 二OO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高县

五、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一)在高县设立总部,修建总部办公大楼、仓储设施、市场、货场其投资强度在200万元/亩,实现税收在50万元/亩年以上的用地,均按工业用地出让或租赁。新建房屋设施均为自用,不得分割转让。对围而不建、建而不成、成而不产的,给予三个月至半年的生产经营开发期,逾期仍不能达到目标的,责令其退出,其资产由县政府按成本折价收购。

(二)对从县外引进、在高县设立的各类企业总部(不包括房地产企业),根据其当年地方财政贡献实际,自开业之日起实行前3年期50%、以后每年递减10%的财政奖励。对从县外引进的房地产企业总部,自开业之日起3年内,视其对地方财政贡献情况给予一次性奖励。符合产业导向,进入总部集聚区建设总部大楼、租赁购买写字楼的总部,视其对地方财政贡献能力给予适当补贴。

(三)高新技术企业总部、研发性总部,经认定后可与县人民政府商议,享受其他相关政策。

(四)凡进入高县的各类企业总部,免收其属县级执收和有权减免的行政性收费。

(五)鼓励总部企业带入或创立品牌,每带入或创立一个省级著名商标的,县政府奖励10万元,每带入或创立一个国家级驰名商标的,县政府奖励50万元。

(六)总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在我县设立生产加工基地,可享受《高县促进投资办法》规定的扶持政策。

(七)总部企业可参加高县劳模、先进等评选活动。县有关重要会议可视情邀请总部企业负责人参加。

(八)允许有条件的集团总部建立相应专业的评审委员会,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集团公司总部主要负责人符合条件的可直接申报中、高级经济师职务任职资格。

(九)企业总部负责人及家属、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需办理户籍入高县的,可优先免费办理。

(十)新引进总部的企业负责人未成年子女入学,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照顾安排。

(十一)总部企业引进人才进入绿色通道。其高层管理人员要求柔性流动到高县工作的,给予办理人才居住证,享受相关居民待遇;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请高县引进人才专项用房;引进的有突出贡献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购高县有突出贡献人才住房。

(十二)对促成县外企业总部进驻高县的个人(不包括公务员)或中介组织,按照《高县促进投资办法》的规定给予奖励。

六、打造总部经济发展外部环境

(一)成立由县长为组长,县相关部门、单位参加的高县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负责总部经济布局规划、政策制定、资格认定、证书颁发及重大问题的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经济商务局,具体负责总部经济发展的日常协调工作,研究解决总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大力发展各类新型服务业,大力引进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和特殊人才,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完备的产业支撑、良好的科研支撑和充足的人才支撑。

(三)加大对总部集聚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完善公共配套服务,为总部企业创造优良的商务环境。

(四)县工商、经商、财税和统计部门要增加总部企业识别标志,建立总部企业信息库。县各部门要将总部企业作为重要服务对象,定期召开经济情况通报会和意见征求会。

(五)总部企业凭认定书可享受由县招商部门全程代办工商税务等相关手续、在县级各管理部门优先办理相关手续、享受行业重点企业待遇等服务。

(六)为总部企业融资、上市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

(七)配合做好通关协调工作,为总部企业在货物进出关、主要高级管理者出入境等方面提供便利。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县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永安市

中共永安市委 永安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四、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1、优惠总部企业建设用地。由市政府规划部门统一规划一块总部经济企业建设用地,规划建设总部大楼。原则上一家总部经济大楼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5 6亩范围内,若建设高层可适当放宽至8 1 0亩范围内。总部经济大楼建设用地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市政府将按略高于成本价收取供地价格,超过部分先征

后返用于补助大楼基础设施建设。

2、为鼓励外地企业来我市设立总部经济,该企业前三年缴交所得税市本级实得部分按50%比例予以奖励(其中20%奖励给企业经营班子)。

3、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业主,落实政治荣誉及享受相关待遇。

五、保障措施

1、总部企业五年内不得外迁,否则该企业应补交地价优惠部分以及退还税收奖励部分、各专项奖励等。

若本市企业总部外迁,其主要负责人享受市政府相关待遇的予以取消。

沈阳

沈阳市日前公布了保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新政策。根据新出台的政策,在2009年12月31日之前,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在沈阳设立的地区总部,沈阳市将按实际开办费用给予补助,最高可达500万元。

此外,沈阳市还将对在当地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区总部,包括投资性公司、管理性公司,按相当于新增纳税额地方留成部分20%的额度给予奖励。对自建或购买自用办公用房,按每平方米1500元给予一次性补助;对租用办公用房,按租金40%给予补助。

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向中心城市聚集成为趋势,总部经济应运而生。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城市软环境建设,促进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力与辐射力。当前,国际国内都十分注重总部经济的发展,城市和企业总部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各类数据显示,凡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必是总部经济云集的城市;凡是总部经济活跃的城市,都有很好的政策保障和指引。各地纷纷制定出台支持和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纵观各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措施,有如下特点:

一、突出战略重点,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各城市十分注重突出促进总部经济战略重点,引导总部经济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建设的大局。

1、发展总部经济与提升城市功能相结合。

政策制定注重发展总部经济与提升城市功能的结合。各地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旧商业区、旧工业区、旧城中村、旧住宅区改造,实现产业置换和宜居环境更新;通过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配套发展高档住宅、高档商场、高档酒店、商务中心等,提供优质高效生活服务环境;通过促进信息、管理、研发、会展、物流业的发展,为企业总部提供优质高效的配套服务;结合区域市场、产业布局、交通设施建设,促进总部经济发展,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

2、引进国外企业总部和国内企业总部相结合。

北京最早出台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若干规定,随着发展总部经济竞争的加剧,各地视野更加开阔,态度更加务实,手段更加多样,注重国内企业总部与国外企业总部相结合,集团总部与区域性总部发展相结合。对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设立总部分别作出规定,要求将境内、境外企业在本市设立的以投资或授权形式,对多个区域内的企业机构行使管理或服务职能的唯一法人机构引进本地。

3、引进总部与培育总部相结合。

部分城市(如杭州)要求鼓励符合本市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品牌和规模优势、发展态势良好、关联带动力强的企业扎根本地,并明确要求扶持本市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规模效益明显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优势总部企业。

4、发展总部经济与支柱产业发展相结合。各地结合自身区位、交通、国家战略、市场需求等因素,将发展总部经济与发展支柱产业相结合。天津力图打造北方金融中心,杭州市要求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型重化工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厦门市重点发展制造、金融、工业会计法律中介服务业、旅游和会展业、物流和商贸业。

二、立足更好发展,确立工作目标

立足加快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确立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具体目标。

1、确定长远目标。

各市确立了长远发展目标,要求从政府服务、政策导向、中介组织等方面着手,让本地成为总部经济发展的“摇篮”,建立比较完善的总部企业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促使总部企业数量明显增加,总部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总部经济的规模效应明显提高,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的总部集聚区初具规模。深圳要求经过5到10年的努力,争取有一批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一批企业进入专业领域世界500强,一批企业进入全国500强。

2、明确具体目标。

各市的具体目标有一定差异。深圳要求到2010年,总部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对全市税收直接贡献率达到18%。上海在促进总部企业落户的工作方向上则由注重跨国企业到国际国内并重,数量上要求实现突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上海已经聚集了300多家上市公司总部、18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未来5年,上海要求对民企、国企和跨国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实行普惠政策,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力求总部企业要超过3000家,大型总部企业对上海GDP增长有较大贡献。

三、立足长远发展,突出规划导向作用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总部经济制订针对性政策措施,通过发展特色总部、形成总部聚集区、发布总部经济地图等手段,为城市的发展作出前瞻性的规划。

1、注重发展特色总部。

上海、南京等城市对投资性公司、管理型公司、服务性公司、研发中心或具有总部性质的生产性企业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杭州市、南京市还就总部设立研发中心的,专门制定了激励促进政策。

2、注重总部经济聚集。

各地明确要求高端服务业总部相对集中、高新技术产业与产业园区紧密结合的总部集聚基地。大部分城市设有CBD,深圳设有福田、罗湖、南山三个金融中心,杭州设有“一核、八区块”,分别集聚会展、国际商务、服装、生物制药、动漫、文华等不同的产业。

3、引导总部经济布局。

为了更好地规划布局,发挥企业总部和产业聚集的效益,各地纷纷发布总部经济地图。上海总部经济促进中心2007年发布了上海首张总部经济地图,明确了16家予以重点扶持的总部基地,包括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民营企业上海总部基地、南京西路跨国公司总部楼宇区等。广州依托中央商务区、产业园区以及总部基地,打造“两大综合发展片区、多点专业集聚区”的总部经济空间布局。

四、建立服务支撑体系,营造良好运营环境

通过推动信息平台、金融创新、自主品牌战略、政府服务等支撑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建立总部经济信息平台。

信息平台的建设、信息服务的水平对总部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深圳率先提出数字深圳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健全政府信息网络系统,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商务、法规和政策信息等资讯。

2、推进金融体制创新。

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体制创新,完善金融市场功能,为总部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是各地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手段。深圳市支持总部在各地的金融机构参与政府组织的债券发行、银团贷款、国有资产重组和企业上市。许可企业总部统一管理自有资金,满足总部企业资金管理需求。

3、实施自主品牌战略。

各市积极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申请具有独创性和显著性的企业商标和商号,支持和推动企业加强商标、商号管理和运作,通过专利研发、广告策划、品牌收购、特许经营、资本运作等方式丰富提升品牌营运能力。深圳市积极引进、培育和保护知名品牌,构建良好的名牌建设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支持和培育骨干企业、标志性产品形成著名区域品牌。浙江省近期发布的支持企业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要求,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4、政府部门协同做好管理和服务。

市(区)政府成立了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或指定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具体负责,明确要求政府工商、财税、外事、公安等职能部门注重协同,搞好协调服务,对企业总部所需的水、电、气、热、通信等公共设施,要求有关部门积极支持,统筹安排,优先保证供应,积极扶持总部经济发展。

五、贴近本地实际,规范认定标准

各地从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从规模、性质、资金和管辖权限等方面,制定了总部企业认定标准。

1、规模标准。

部分城市对外国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要求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国内企业总部则要求全国500强、大型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的总部或分支机构等。南京市提出国内行业排名前五名企业和成长性、具备发展潜力企业设立总部的标准可以适当降低。杭州市明确在本地设立总部的企业的排名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国内民企100强。

2、性质标准。

各地对总部、地区总部都有明确规定。总部是指境内外投资者在本市投资设立的、对其在中国境内外所投资的企业、机构行使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唯一法人机构。地区总部是指境内外投资者在本市投资设立的,对其在中国境内外一定区域内所投资的全部或部分企业行使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法人机构。认定为总部的企业都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实行统一核算,在本市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3、资金标准。

资金标准主要涉及到总资产、注册资金、在中国境内投资的企业或被授权管理的企业实际缴付的注册资本出资额、年销售额等。因为城市发展水平和政策出台时间的不同,各地的标准存在差距,杭州市于2007年发布的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人民币、总资产不低于1亿人民币、年销售额不低于3亿人民币(房地产企业注册资金在3亿元以上)。南京市2007年发布的意见要求,母公司资产总额不低于15亿人民币,母公司在中国投资累计总额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

4、授权标准。

上海2004年发布的鼓励国内大企业在浦东新区设立总部的暂行规定要求,在管理区域内投资或者授权管理的企业不少于5个,其中至少有1个是跨省企业。其他城市大部分要求在中国境内投资或授权管理的企业合计3个以上,并对其负有管理和服务职能。

六、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各地通过财政资金奖励、税收减免、土地优惠和人才培育等手段,对总部经济加以扶持和激励。

1、设立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珠海市、绍兴市等统筹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在企业总部的设立、办公用房、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上海对注册在浦东新区,且税务登记在浦东新区的跨国公司总部,自认定之日起,其三年内实现的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形成的区地方财力部分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发展;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三年内在浦东新区的个人所得税所形成的区地方财力部分建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员工培训。

2、给予企业总部多种资助。

各市对企业总部给予资助范围比较广,资助对象包括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促成引进企业总部的个人或中介组织。资助手段有企业开办、租房、购房实行优惠、补贴或免税,给予企业一次性财政奖励、返还高管人员部分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税前扣除、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息补助以及行政收费的减免。

3、制定土地支持政策。

加强总部企业用地保障,将总部企业用地优先纳入土地供应计划,企业总部需购置和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根据类型给予必要的资助。珠海市在城市用地规划中预留用于总部企业办公用地。

4、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人才。

各市制定政策,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人才。加大总部企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总部企业接受应届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和技能人才实行优先保障和绿色通道制度。南京市为了吸引高级管理人员,在职称晋升、户口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

七、提供便利措施,提供优质服务

1、简化行政手续。

各市简化行政手续,为企业注册登记提供便利。支持外资企业在本地设立面向中国大陆的商品批发与零售机构、在本地设立财务公司,各地有关部门积极、优先、从速审批和申报。

2、加强政府与总部企业的对话沟通。

一些城市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广州市给总部企业颁发“市长证书”。深圳建立市长与总部企业对话机制,举办“市长?DCEO对话会”,市企业家服务机构对总部企业实行常态化服务,建立专人专线联系制度、紧急事态应对机制,定期与总部企业沟通,及时提供服务。杭州市规定有关重要会议可视情邀请总部企业负责人旁听。部分城市则吸引总部企业参加各级人大和政协代表、参加多种评先评优等活动。

3、为总部企业高层人员提供工作生活便利服务。

总部经济企业 篇3

2012年9月20日,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宁波市江东区人民政府、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的“第八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在宁波隆重举行。成都市锦江区、成华区、南京市鼓楼区、杭州市下城区、青岛市市南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等参与论坛协办。本次论坛以“发展总部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为主题,推出了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完成的《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2012~2013)》。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等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的领导、专家,以及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全国20多个省市、40多个城市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知名总部企业代表400余人参加论坛。

在本次论坛上,宁波市人民政府市长刘奇、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谭维克、国家发改委综合体制改革司司长孔泾源、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副局长白津夫、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廖国华、宁波市江东区人民政府区长孙黎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等20余位嘉宾通过主题发言和圆桌访谈的形式,深入研讨了总部经济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等热点问题,形成了许多新观点、新思路,对促进我国总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坛上,中共杭州市下城区委书记项永丹、中共南京市鼓楼区委副书记纪增龙、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婕、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晓博、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付超、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周国栋等分别围绕各自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特点及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的成功经验进行了主题发言,提出了许多来自实践第一线的总部经济发展思路和经验,对于增进城市之间、城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具有积极作用。

总部经济模式

助推“走出去”战略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谭维克在开幕词中指出,世界经济格局进入新一轮战略调整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地位的上升,本土企业“走出去”也迎来新的机遇期。总部经济是企业“走出去”的一种很好的模式。许多跨国公司也是采取总部经济这种模式走到中国来的,现在我国有很多企业也具备了以这一模式走向全球的实力。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在海外地区设立生产基地、分支机构,不仅对于我国企业拓展全球市场、应对国内生产成本上涨压力与资源能源约束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解决我国部分产能过剩问题,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改革开放,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总部经济理论首创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在论坛发言中指出,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应加速中国总部经济发展,加速中国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赵弘研究员认为,总部经济是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产业功能在不同空间的配置,实现了资源的优化,这是总部经济的核心。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设立海外生产基地、研发机构、地区总部等,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总部经济链条,取得在全球资源配置中更多的总部经济收益。

赵弘研究员表示,我国企业加快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有三大动因:一是我国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外贸发展方式,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我国出口加工、贴牌生产的模式遭遇双重挑战:一方面是欧美国家普遍提出重归实体经济,增加国内生产能力,贸易保护主义随之抬头;另一方面是“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制鞋、玩具等劳动密集产业逐渐转移到周边成本更低国家。我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以绕开贸易壁垒,更有效贴近市场,提高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二是从提升国家竞争力角度看,我国应加快培育大型跨国公司,增强对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目前全球共有8万多家跨国公司,拥有80多万家分支机构,2010年创造增加值约占全球GDP的1/4,实现了全球70%以上的贸易额,掌握着全球企业93%的知识产权、90%的国际直接投资。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不少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进行跨国经营。但目前我国跨国公司的数量、规模、跨国经营水平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内地共有136家进入“福布斯全球2000强”,远低于美国的524家和日本的258家。三是国内集聚的大量民间资本,迫切需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新的投资渠道和投资领域。房地产调控后,海量的民间资本由于寻求不到进入实体经济的通道,大量进入资本市场、贵金属、收藏品、农产品等可以“资本化”的产品市场,助推通胀预期,最终侵蚀实体经济。民间资本亟待寻求新的投资渠道、投资领域。

赵弘提出,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有多种方式,传统路径包括设立海外生产基地、构建海外营销网络等,未来应结合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需求,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新路径:一是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利用国外优质科技资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积极申请海外专利,在合作研发中,注意保留相应的专利权,在技术转移时,注意保留自己将来使用等权利;另一方面要积极保护我国的专利,包括在专利期未得到转化应用、但仍具有价值的一些专利,注意防范类似美国高智发明公司等专门投资于发明专利的公司所埋下的“专利地雷”。二是设立地区总部或投资性公司,强化对各类分支机构的管理、组织与协调。跨国公司一般采取“全球化布局、区域化经营”战略,通过设立地区总部或投资性公司,统筹一定范围的多个分支机构发展,提高企业组织管理和运行效率,且能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更好地融入东道国。我国“走出去”企业应及早谋划,积极构建全球组织架构,通过设立地区总部或投资性公司加快全球产业布局;一些新兴领域的后发企业,也可以先设立地区总部或投资性总部,抢占发展先机,再根据国际化战略优化海外分支机构布局。三是建立全球供应链网络,实现对全球生产、销售、融资、品牌等进行有效控制和优化配置。我国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应积极探索通过全球供应链实现资源的外向配置,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共担风险,从而实现最佳收益和最佳组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nlc202309010133

对于总部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对“走出去”战略的助推,宁波的经验可以作为一个例证。宁波市人民政府市长刘奇指出:当前宁波市发展总部经济面临四大机遇:一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跨国公司加快将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职能部门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转移;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深化和宁波都市经济圈的构建,有利于宁波吸纳长三角区域高端资源要素,鼓励国内外甬商回甬投资设立区域性总部;三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宁波加快建设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竞争;四是城市地位提升的新机遇,宁波定位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门户地区及加快高端服务功能、创新、文化服务体系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重点地区,将大大提高对更广阔区域资源的配置能力,吸引更多总部资源聚集,并为本土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在外地布局生产基地创造条件。

各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

本次论坛发布了“2012年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成为与会嘉宾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据赵弘研究员介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借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国际竞争力指数评价方法,经过多年研究,创建出一套“中国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52个三级指标构成。自2005年起,每年采用各类统计年鉴正式发布的数据,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和行业协会协助提供的相关数据,对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和排序,能够帮助各个城市了解其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与不足,为各城市准确判断其总部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制定科学有效的总部经济发展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2012年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显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天津、南京、成都、武汉、宁波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位列全国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前十名。

赵弘指出,2012年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主要呈现以下三大特点: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总部经济发展引领全国。这四个城市稳居第Ⅰ能级,是我国总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竞争优势最明显的城市。其中,北京和上海优势突出,拥有的国内500强企业占全国的31.4%,拥有的世界500强在华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占全国的68%以上。深圳和广州凭借雄厚的经济社会基础和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也成为吸引国内大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聚集的重要区域。

区域性中心城市总部经济综合发展能力逐步提升。在国家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导向下,一系列区域性规划陆续出台和实施,推动了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发展环境等方面均得到大幅提升,也带动了一批重大总部型项目的落地,发展总部经济的综合能力逐步提升。

部分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特色竞争优势更加彰显。部分城市依托自身的优势资源,以吸引特定领域和特定职能的总部企业聚集,形成了城市特色竞争优势。比如,西安、武汉等城市依托其丰富的研发创新资源加速引导研发型总部聚集发展,宁波、青岛、大连等沿海城市依托外向型经济发展吸引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聚集,取得显著成效。

总体看来,总部经济的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成效。

链接:何谓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理论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在国内首次提出,他认为,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概念由研究制造业而提出,但是总部经济理论不仅适用于制造业,也适用于服务业等其他行业。

总部经济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等五个方面。

税收贡献效应。一是企业的税收贡献效应,总部一般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要向其所在地上缴所得税,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之间一般采取母子公司或总分公司的形式,基地的一部分应税利润将通过“合并纳税”(针对总分公司制)或“投资收益”(针对母子公司制)回流总部。二是企业总部员工的个人税收贡献效应,在总部工作的高级白领,个人收入丰厚,必然要通过个人所得税形式为总部所在区域做出贡献。

产业乘数效应。在总部经济模式下,企业总部作为产业“诱因”,通过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导致关联产业的新生并聚集,从而实现区域产业经济总量的倍数增长。总部后向关联产业是指为使总部得以正常运转而向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产业,又称总部上游产业;总部后向关联产业是指以总部提供的商品和劳务为投入资源的产业,又称总部下游产业。

消费带动效应。总部消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总部的商务消费,包括写字楼、办公用品等硬件消费、运输和出行消费以及高档商务和休闲娱乐为主的商务消费等,能够有效增加城市的消费需求、改善消费结构;二是总部员工的消费,包括居住、购物、交通、子女教育、健身、休闲娱乐消费等,由于企业总部员工一般收入较高、购买力较强,因而表现为必需品消费在日常消费中所占比重较低、大量的消费为需求弹性较高的非必需品,是整个社会消费创新的主力,且引导着社会消费需求的走势。

就业带动效应。一方面,企业总部为在所在城市提供了大量高智力就业岗位,雇佣大量管理、营销和科研等高素质专业人才,成为吸纳高知识性人才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总部经济通过产业乘数效应,带动了围绕企业总部经营活动的相关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行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较制造业更强,从而吸纳更多就业人口。

社会资本效应。一个区域聚集了大批的企业总部,说明这个区域的商务环境、综合环境比较优越,无形之中能够提升这个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地位。同时,总部经济的发展能够加速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与再造,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进一步加快城市的国际化步伐。

以总部经济发展促天津企业走出去 篇4

一、以总部经济模式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走出去”战略即我国为应对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挑战而实施的举措, 该战略于2000年3月全国人大第九届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 大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品输出层次, 是指货物、服务、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输出, 主要涉及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工程承包等;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输出层次, 包括货物与服务出口、劳务输出、国际融资以及对外投资等企业跨国经营的各个方面。“走出去”是总部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 中心城市利用自身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各类总部集聚于此, 将总部与生产基地在空间上进行分离, 更有效地利用“总部—制造基地”链条带动所在区域发展, 由此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有助于企业在国际范围内优化生产力布局, 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但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与总部经济概念的提出都较晚, 错失了一些重要机遇, 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因此更应当加紧对“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进程。

1、加快企业“走出去”是突破国内资源限制的重要途径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过度消耗能源资源, 资源能源型企业遇到了发展瓶颈。相关数据显示, 在资源总量方面, 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 天然气占0.7%, 铁矿石不足9%, 铜矿不足5%, 铅矿不足2%。然而, 能源消费量却在持续增长:从1990年到2001年, 我国石油消耗量增长100%, 天然气增长92%, 铜增长189%, 铅增长380%, 锌增长311%, 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另外, 我国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例如:我国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但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由于资源短缺, 我国生产性原材料多依赖于大量进口, 使得供应存在不确定性, 并承担其带来的价格风险, 这就要求我国鼓励企业尤其是能源、资源类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以开辟新的原材料来源, 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上的资源, 缓解国内资源压力, 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走出去”战略有助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除了我国资源环境矛盾的加剧要求我国加快“走出去”的脚步, 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也迫使我们必须提升“走出去”的速度。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对外进行资本扩张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 他们几乎垄断了全球绝大多数的技术发明、产品创新、国际贸易和投资, 掌控着全球金融、技术等高端资源和能源等。据统计, 目前全球共有8万多家跨国公司, 共拥有80多万家分支机构, 2010年创造增加值约占全球GDP的1/4, 达到了全球70%以上的贸易额, 掌握着全球企业93%的知识产权、90%的国际直接投资, 因此这些国家或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了高端位置。然而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向社会发布了“2011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及跨国指数”显示“2011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为13.37%, 不仅远远低于“2011世界100大跨国公司”60.78%的平均跨国指数, 而且远远低于“2011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公司”40.13%的平均跨国指数, 并且我国多以低端生产要素参与全球价值链, 缺乏自主创新品牌和核心技术与产品定价能力, 传统的外向型发展方式没有可持续性, 转型迫在眉睫。

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 在相对经济水平较低的地方设立生产制造基地, 利用当地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本成本, 既获得收益又提前占领了市场;同时, 凭借在本国形成的比较优势, 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 在技术先进的国家或地区设立企业的研发中心、清算机构等, 利用反向技术外溢效应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并将信息及时传递回国内公司总部, 帮助中国企业及时了解世界前沿技术动态, 更好地培养高技术人才, 增强国内企业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另外, “走出去”策略的实施还可以帮助企业在境外以外国市场为主体, 利用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来缓解由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国际市场份额减小的压力。同时, 还能绕过目标国贸易壁垒, 突破国外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

二、天津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的条件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 (2012) ”, 天津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59.34, 位居全国第六。

作为天津总部经济区, 天津滨海新区自2006年起被纳入国家战略综合配套试验区, 国务院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出了全面部署, 明确了功能定位: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 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滨海新区作为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 总部经济蓬勃发展。目前, 天津总部项目累计近200家, 包括研发总部、销售总部、区域总部、结算中心、制造与研发一体化总部等, 这些总部中又以电子、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和食品饮料四大支柱产业, 例如电子通讯业中的巨头三星与摩托罗拉、机械制造业的富士通天、矢崎等纷纷在滨海新区设立总部。

天津总部经济区分为三大片区合理规划, 各有各的侧重点:中部为于家堡金融区、响螺湾商务区, 努力建设为国家金融创新基地, 包括洛克菲勒、铁狮门等大批国内外知名金融和商业地产企业、投资商纷纷来此考察, 商谈投资意向;西部渤龙湖总部经济区、空港经济区定位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总部经济园区, 重点发展生物科技与绿色能源主导行业等;北部以北塘国际会议产业区、中小企业总部区为代表, 重点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 使其能够最有效利用总部经济园区的各项独特资源, 培育自主创新品牌, 在适当的时机“走出去”。中、西、北部三大总部基地形成了滨海新区总部经济带, 放大了总部经济效应。

三、企业借助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的路径

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 即企业将加工生产、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生产管理的不同环节在空间上进行重新配置, 通过企业组织模式的创新, 更好地利用区域间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寻求经营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 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和劳动生产率。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及总部经济概念的形成,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 投资行业呈多元化发展, 投资经营形式也从传统的劳务合作等投资方式, 逐渐升级为跨国收购、建立海外工作园区等新型方式,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迈了一大步, 并且紧跟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 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9.4%, 日本的44.1%, 并且直接流向发展中国家 (地区) 的投资为612.3亿美元, 占82%, 流向发达国家经济体134.2亿美元, 仅占18%, 这说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但是对于不同实力不同经营方向的企业, 在走出去的途径上应该有所区别。

1、对大型企业而言

(1) 建设或并购海外研发机构。国家要想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提升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就必须依靠高科技术, 特别是自主研发成果。对于计划在全球市场中占有一席之位的企业来说, 科技资源、创新能力无疑是企业打入全球市场的核心关键点。但是我国的科技水平总体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 不管是在科技资源、科技成果还是创新能力方面, 我国企业的发展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因此企业需要“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创新型思维, 充分利用丰富的科技资源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的国内大型企业, 可以通过直接在东道国投资建立海外研发机构、聘用该国高端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产品、技术的研发和改进, 或者并购重组东道国本行业的一些研发机构, 直接获取已有的科技资源和完善的配套网络并调整为与企业研发任务相匹配的研发部门。

(2) 合理布局生产、管理类部门。一方面, 由于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 生产性企业应该将部分生产、采购基地迁移到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 以提升价格优势;另一方面, 由于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历史较长, 管理经验、市场资源、信息等方面都比国内的企业丰富得多, 因此对于积极争取进入全球性市场的企业来说, 应该将其信息中心和管理中心建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运用当地的管理人才, 同时和周围的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这样有利于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 得到更多与世界优秀企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日本跨国公司发展初期, 就制定了“亚洲生产, 欧美营销”的境外总部经济战略, 即生产基地设置在亚洲, 在欧美投资设立销售中心和信息中心, 建立营销网络, 以此进入欧美市场。

2、对中小型企业而言

(1) 增强走出去意识, 明确发展方向。中国跨国公司实力在不断增强, 2012年, 共有69家中国内地企业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 华为、联想、海尔等企业初具跨国公司规模。但是走出去的企业大多是国内龙头企业或者国有企业, 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还局限在国内市场, 积极走出去, 大胆与世界先进企业接触合作的意识还需提高。企业在走出国门进入国外市场之前, 还需要全面了解东道国的政策、经济、文化生活, 了解该国的比较优势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以及将面临的潜在风险, 再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要求来建立诸如生产基地和营销系统等职能部门或者以收购、参股等方式加入该市场。

(2) 与海外大型跨国公司分工合作发展。虽然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缺乏资金, 但这类企业的发展方向集中, 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质量和创新方面与其他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相比具有比较优势, 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这一特点, 积极与大型跨国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借助对方的资金、资源优势, 拓宽东道国市场的同时, 也从中积累经验, 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3) 利用国内外总部经济园区和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通过行政手段划出一块区域, 聚集各种生产要素,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科学整合, 提高工业化的集约强度, 突出产业特色, 优化功能布局, 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生产区。据《2013—2017年中国工业园区建设与运营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 截至2010年末, 我国国家级高新区的有83家,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07家, 中国各个省、大部分地市甚至部分县都已开始建设自己的工业园。随着我国工业区和总部经济区的建设发展以及政府的鼓励扶持政策, 中小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区域的资源, 积极建立中小企业联盟, 通过资源共享分工合作来提升自身实力和行业整体的竞争力。

(4) 利用行业内的技术研发中心。缺乏经济实力的中小企业可以在政府和龙头企业的帮助下结成同盟, 共同成立本行业的技术研发中心, 分享具有共性的科技成果, 利用共享的科技信息改进自有的技术, 提升产品的创新性, 同时也要完善我国专利申请体系,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果和利益的保护。例如中国机械零部件生产商成立“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 为国内外紧固件弹簧企业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 促进行业合作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

四、天津企业借助总部经济发展走出去的相关建议

天津以发展第二产业为主。2013年3月, 天津的第二产业对天津GDP的贡献率为55.7%, 并且,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总部经济园区的规划建设, 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以及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发展速度更快, 平均增速达到28%。但是天津制造业存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管理机制落后、重制造轻研发、产品缺乏世界品牌等问题, 需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1、有近有远的走出去路线

天津正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经济中心, 其地理位置位于我国的华北平原, 属于港口城市, 基于资源禀赋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环境, 在交通和劳动力等方面都有一定优势, 但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等方面还需提高。天津企业可以优先考虑亚洲发达的经济市场, 如香港、日本等地。香港投资推广署鼓励天津企业以香港作为平台, 借助香港更丰富的市场推广经验、完善的基础设备、低税率和健全的法律制度, 打造品牌, 拓展世界市场。同时在资源方面, 企业应该合理分配国内外的资源利用比例, 运用远布局方案将开采、生产基地部分转移到矿产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和非洲地区以掌握更多国际资源。

2、积极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或引进国外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 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不足, 产品缺乏竞争力等弱点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学习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是整个行业更好发展的重中之重。天津企业可以通过与一流的跨国企业和科研院校开展技术方面的合作、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或者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获取世界先进的技术和创新资源, 增强企业生产高端产品的能力, 从而整体上提升制造业的发展能力。

3、重视出口产品的设计

据了解, 2013年4月,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订单×30%+生产×25%+雇员×20%+配送×15%+存货×10%) 为50.6%, 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 表明了我国制造业经济总体趋于增长, 但增长速度放缓。天津的出口总额回落2%, 其中私营企业和加工贸易的出口额下降9%左右。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 并且我国大部分的加工制造业都有高碳化的特点, 这与世界各国要求发展低碳经济相违背。因此企业在提高科技水平以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 也应该合理利用出口交易平台, 通过建立海外销售信息网, 创新出口产品设计, 培育特色出口品牌,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药及西药产品示范基地的产业优势, 推动自主品牌产品出口。

4、制定扶持政策, 完善法律法规

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在资金上的扶持力度, 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融资渠道, 放松对中小企业的政策限制, 并且完善“走出去”的法律法规, 并为企业提供法律援助。新加坡政府在2013年度财政预算案中推出“以大带小、突出重点、海外拓展、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业提升生产力、为中小企业吸引和培养人才、继续支持企业创新和重组业务、将各类不同津贴合并为能力发展津贴以方便中小企业申请、将企业发展中心转变一站式中小企业中心”这八项措施协助本地中小企业发展, 从而建立具有生产力、竞争力和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领域。

5、搭建良好的走出去平台

通过建立与国际市场相联系的中介机构, 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必要的培训和相关市场的信息, 以避免企业在缺乏对东道国了解的情况下盲目进入该市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损失。发达国家政府在这一方面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以日本为例, JBIC每年出版一份《海外直接投资调查结果报告》, 会详细报告日本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具体状况, 企业的对外投资动机、遇到的障碍等问题都将呈现在读者面前, 为计划对外投资的企业提供珍贵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赵弘: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 (2012—2013)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2]我会首次发布“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及跨国指数”[J].中国科技产业, 2011 (11) .

[3]国际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2012.

总部经济企业 篇5

总部经济是国际分工的高端环节,知识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集聚带动作用大,已成为城市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内各中心城市竞相招商引资、拓展高端服务业,聚焦总部经济。

一、总部经济对地方财政贡献大

近年来,总部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热点,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沈阳、杭州等许多中心城市,都把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并取得积极的成效。总部经济对地方财政贡献大。由于企业总部具有占地小、产出大的特点,被誉为“无烟经济”和“循环经济”。总部经济聚集区内企业密度一般都比较大,CBD、金融街每平方公里的企业个数达到600—800个,聚集区内单位面积产生的GDP和税收大大高于其他地区,总部经济一栋写字楼流出的税收和财富相当于普通数平方公里的产出。以北京、上海为例,北京在总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朝阳区、海淀区、东城区和西城区,其税收收入比重达到北京市(共18个区)总税收收入的60%以上。上海作为全国总部经济发展的一线城市,陆家嘴——淮海路/南京路/静安寺——徐家汇——虹桥,这条总部经济的 “黄金走廊”积聚了全市70%的总部经济能量,产生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至少占全上海服务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而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创造的GDP已占浦东新区GDP总量的1/3。

二、各地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经验

总部经济模式下,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 1

聚集,能够充分利用人才、信息、研发等高端资源,最大限度释放创新资源效能,产生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并通过创新溢出、辐射带动效应,完善城市及区域创新体系。以发展高端服务业总部为抓手增强区域总部功能。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域发展总部经济,关键是积极推进产业的高端化和集群化,坚持以集聚现代服务业高端要素为目标,重点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专业服务等为主导的高端服务业,培育发展科技专业服务、媒体及网络服务等新兴业态,配套发展面向高端服务业和国际化人群的商业服务业,增强区域总部服务功能,有效地提高了区域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总部经济还为制造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促进城市的制造业向高端环节拓展升级。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总部经济的培育和发展,提高城市的核心力和竞争力,推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每一个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选择,也是在更高层次融入全球经济的必由之路。如广州市把中心城区优化为全市总部经济功能核心区,外围城区培育形成多个专业性总部经济发展极。同时,拓展总部经济的承载空间与产业腹地,加快广佛都市圈融合,推进泛珠信息一体化建设,推动与港深分工协作,实施功能错位发展,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港深穗”国际总部经济带。明确现代产业发展定位,确立总部经济的龙头地位。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引擎,既可以辐射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高端产业链的其他环节。高端服务业控制着产业链的上游,包括资本、品牌、设计、研发、物流、营销等,其附加值远超过制造环节。近年来,深圳市福田区重点发展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文化产业

为支柱的“1+3”现代产业体系。去年,福田区纳入统计监测的总部企业实现增加值630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全区GDP比重达38.9%。“腾笼换鸟”为总部经济发展扩展更大空间。首钢搬到了河北曹妃甸后,给北京释放了压力,带来8平方公里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在北京市提出区域发展的战略规划中,提出将永定河进行治理以后,将建立一个新首钢创意商务区,发展包括总部创意商务在内的各种服务业,这样既保证了首都的品牌资源,拓展首钢几十年的消费渠道,也为北京提升了新的发展空间。

三、各地发展总部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中心城市在总部经济发展中,注重坚持产业高端发展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创新总部经济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确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但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加大。资源、土地、环境等要素制约日益加剧,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升,扩大外需面临挑战,内需潜力有待挖掘。二是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中心城市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虽然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水、土地等资源越来越短缺,环境压力加大,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征地难,无地可供的问题十分突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课题。三是资源配置矛盾非常明显。国内中心城市在发展中,由于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使得城市过度膨胀而超过合理规模,造成资源配置的恶化,出现了发展中国家经常面临的城市病。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总部经济便成为解决城市病的一剂良药。四是软环境资源仍需要挖掘。在发展总部经

济的过程中,如何着重解决中心城市国际化程度偏低、国内资源配置不够优化、高端产业发展缓慢、城市精细化管理不强、文化软实力培育不足等短板,进而提升中心城市政府的服务水平,促进人文、制度、政策、创新、服务、政府效率等软环境建设,仍是当前促进总部经济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重点问题。

四、对我市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明确总部经济的科学定位。各地发展总部经济的实践证明,总部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力带动和辐射作用。发展总部经济,能够实现企业价值链与不同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产业内部分工的深化,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加快调整投资结构和布局步伐,为我市发展总部经济带来有利的机遇。我市作为环渤海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拥有发展总部经济的良好区位条件、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我们应抓住当前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加快调整投资结构和布局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促进总部经济发展。

二是要加强总部经济的定向招商。大力引进与重点培育相结合,利用产业优势吸引知名总部企业入驻。发挥市直部门的招商引导作用,加强对外联络和城市推介;发挥各区市的招商主体作用,组织落实总部项目的引进和入驻条件;发挥唐山整体招商平台作用,促进以总部企业为主导和影响的定向招商。积极引进龙头产业总部企业,加快企业和城市的国际化进程;着力服务好现有总部企业,促进本土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快成为优势产业总部企业,增强唐山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

三是要全力打造总部经济聚集效应。力推总部经济发展全面升级,重点培育和发展我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企业总部,发挥我市主导产业对产业链总部企业的带动和汇集作用。优化市区商务楼宇入驻企业结构,提升单位面积产出经济效应。促进总部产业链相关企业聚集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凤凰新城建设步伐,提升区域对总部的吸引力。

四是要加快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加强总部经济的空间规划和载体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功能升级和形象更新。对现有楼宇资源加以提升,鼓励置换出的厂房、场地发展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城市郊区主要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吸引生产型、研发型等知名总部企业前来筑巢,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总部经济功能园区。加快形成以主城区综合性总部集聚区为主导、以郊区功能性总部集聚区为支撑,以特色产业园区为基础的总体发展格局,增强唐山总部经济的产业集群能力。

谁在为“总部经济”买单? 篇6

在海西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福州新兴CBD的海峡金融商务区,承担起了福州金融产业聚集区的重任,随着商业地产投资热潮的萌动,海峡金融商务区的总部型经济价值日趋凸显,成为各路资本关注的焦点。

销售业绩斐然

长期以来,由于住宅市场的火热,投资者热衷于投身住宅市场,忽视了写字楼的投资价值,加上CBD概念的缺失,导致了福州的写字楼市场整体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写字楼的投资氛围并不成熟。随着海西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福州作为海西核心城市以及两岸金融中心地位的确定,投资者在住宅市场陷入“僵局”的情况下,果断转向以写字楼为代表的商业地产。

“目前销售部的业绩很不错,福州各大新写字楼的销售都很火爆。”福建申发置业营销经理张奕贞表示,由于福州本地投资者对写字楼投资还很陌生,相对而言,有外地投资经验的投资者对投资写字楼更为热衷。“这些客户通常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工作过,对于商业地产的升值演变有直观的认识,对于投资福州写字楼会更加理性,眼界相对更高,更能了解海峡金融商务区在未来福州商业发展中的地位和潜力。”

集聚效应带动需求

近年来,总部经济的建设浪潮席卷全国,CBD作为总部经济的主要载体,担负着完善总部经济发展软硬件环境的重要使命。作为CBD核心要素之一的金融机构,则发挥着为CBD区域内企业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支持,不断吸引、壮大企业集群,带动总部型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总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作为海西战略的其中一环,海峡金融商务区在福州城市建设规划中,已经被定位成福州未来的金融中心,出于对总部型经济长远发展的考虑,海峡金融商务区将通过高端金融机构的聚集效应,提高商业运作水平,成为福州经济增长的支柱之一。

据了解,目前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福建海峡银行等10余家金融机构已经确定了入驻计划,正在海峡金融街开展总部大楼的规划建设。海峡金融商务区的集聚效应正在显现。

张奕贞表示,海峡金融商务区是政府前瞻性的规划,万达广场全方位的配套、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便利的交通,稀缺的江景资源,银行的集体入驻,海峡金融商务区的整体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金融中心在哪,就能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银行需要发展楼宇经济,集体入驻则是看好这里的总部经济。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的品牌和形象,也需要银行来提供存款等业务,10余家银行的集体入驻将会进一步提升海峡金融商务区对企业的吸引力。”

本土企业入驻

“海西总部经济的战略概念上,目前即使是厦门也没有政府打造金融街板块的概念形成,福州海峡金融街是唯一一个由政府着力推动的金融街概念。这为市场带来了信心。”福州世纪百联营销经理林明表示,目前本土成长起来的创业型、集团型企业购买写字楼的比例已经达到60%以上,可以说大部分的写字楼都是本土企业在消费。“由于目前两岸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两岸的经济交流有了进一步发展,海西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福州也将迎头赶上沿海其它发达城市,福州本土的总部型经济正在崛起,刺激了本土企业的写字楼购买需求。”

林明认为,由于商业地产的投资门槛较高,有别于住宅投资,目前海峡金融街的主要客户是高端消费群体,大多为机构与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成为跨国企业甚至是全球性企业,这些企业站在了更高的角度上看待公司的未来经营战略,因此,需要更高要求的办公场所。”他指出,企业购买写字楼除了满足办公需求外,还需要通过不动产来保值增值。“购买写字楼可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据了解,近年来福州本土企业规模正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0年底,福州注册资金超过千万元的民企已有3500多家,其中亿元以上的民企近百家。由于福州禁“住改商”等政策的出台,加上五四路写字楼的饱和以及交通、规划设计等局限性,大量本土企业急需新的办公场所,这就为海峡金融商务区的高端写字楼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土壤。

总部经济企业 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跨国公司或全国性大公司总部及地区性总部在特定城市或区域集中, 企业加工制造基地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呈专业化和集群化布局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并由此而产生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 我国学者将其定义为“总部经济”。近几年, “总部经济”的概念风靡全国, 总部集中的区域一般具有区位优势, 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向该区域流动, 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 不但能获取高的利润回报, 而且能够提升本区域的产业水平, 扩大本地区的经济总量, 提高区域竞争能力。

二、总部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一) 总部经济的内涵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 形成总部集聚效应, 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 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因此, 总部经济是企业内部价值链与区域比较优势的空间最优耦合, 是企业配置资源的新方式, 是企业组织结构及其形态的新发展。总部经济是在有效融合企业价值链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 建立的一种新的理论体系,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拓展和深化。

(二) 总部经济的特征

总部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的运行方式具有很大的区别。概括起来, 总部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知识性。企业总部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 如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 属于高度密集的知识性劳动。二是集约性。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布局产业空间结构, 最大限度取得中心城市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 最大限度利用生产基地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 形成产业配套,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三是延展性。总部经济形成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 不但能够实现二产向三产的延展, 而且能够实现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四是辐射性和共赢性。在总部经济这种模式下, 可以通过总部——加工基地链条实现中心城市的优势资源向欠发达的区域辐射, 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同时, 总部经济模式实现了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的分工合作, 实现共同发展。

三、总部对所在区域的经济效应分析

总部经济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近几年已成为经济界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各级政府也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总部经济会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各地政府在吸引和扶持总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特别关注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因此, 分析总部经济模式下企业总部对所在区域产生的经济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总部的产业乘数效应分析

产业乘数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以特定产业或企业投资作为初始诱因, 带动若干产业在该区域聚集并维持扩张趋势, 由此实现该区域产业经济总量的倍数增长。

一般来说, 企业总部在一定区域内是通过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两方面激发产业乘数机制得以运转的。企业总部作为产业“诱因”, 导致其并联产业的新生并聚集, 从而实现该区域产业经济总量的倍数增长。以制造业为例, 制造业总部所在的区域, 知识型服务业往往都比较发达, 形成为制造业总部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产业链, 具体包括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组成的金融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 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等。通过制造业总部这种“乘数效应”可以扩大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 促进所在区域产业结构重心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从而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演进, 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 进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二) 总部的税收效应分析

1.总部的税收集约效应

首先引入一个税收集约度概念。所谓税收集约度, 是指一定区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产生的税收额 (即税收集约度=纳税总额/纳税主体占有土地面积) 。如果按照总部经济思路实现制造基地的外迁, 则大幅度降低了“纳税主体占有土地面积”规模, 而在制造基地外迁后尽管其“纳税总额”有所下降, 但由于采取了符合总部经济规律要求的空间布局模式而使企业整体得到更大的发展, 企业一部分应税利润仍将通过“合并纳税”或“投资收益”回流总部, 最终该总部的“税收集约度”仍将有很大提高。

2.总部的税收结构优化效应

总部经济的税收优化效应是指总部经济通过截取产业分工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 带来税制结构、税源产业结构、税源区域结构的优化 (见图1、图2) 。

(1) 税制结构优化。

当前我国的税制结构矛盾较为突出, 总体而言, 流转税比重大而所得税比重小, 容易产生财政收入波动风险;就个税而言, 个人所得税比例明显偏低, 2006年、2007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人占当年税收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51%和6.44%, 与发达国家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总部经济模式下, 企业从事高附加值产业, 汇聚成员企业利润, 提高了企业所得, 加之高收入员工群体数量的快速增长, 增加了个人所得,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税制结构得到优化。

(2) 税源产业结构优化。

近年来, 我国第三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第三产业税收在整个税收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在总部经济模式下, 一方面, 制造基地外迁直接降低了工业企业或第二产业在该区域的税收比重;另一方面, 从总部的关联产业来看, 金融、商贸、法律、咨询、网络、通讯、广告、娱乐、文化、餐饮等总部带动的关联产业绝大部分属于服务业, 增加了第三产业在该区域的税收比重。上述两方面形成合力, 加快了总部所在区域税源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

(3) 税源地区结构优化。

总部所在区域聚集了大型企业的非制造功能中心, 现代服务业发达, 截取了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培育了新的优质税源, 减少了同欠发达地区的低水平无序竞争。而欠发达地区抓住发达地区制造基地外迁机遇, 根据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 与发达地区分工协作, 发展当地经济, 也形成了当地的税源。因此, 总部经济模式有利于扩大欠发达地区税源、缩小总部所在区域与制造基地所在区域之间的税收差距, 从而从整体上优化税源地区结构。

(三) 总部的劳动就业效应分析

总部经济的发展本身会充分利用城市的智力人才优势, 带来大量高智力就业岗位。同时, 通过产业乘数效应, 带动第三产业, 包括知识型服务业和一般服务业的发展,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从而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 提高城市的就业水平。在总部劳动就业的总量带动中, 直接带动是基础, 在此基础上, 总部通过产业乘数效应不断创造出新的尤其是智力型的劳动就业岗位, 整个城市的劳动就业能力也随着产业间的相互影响和传递一层一层向外扩张, 从而产生了总部劳动就业的间接就业、外围就业。在总部经济模式下, 总部的直接就业派生出间接就业, 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又派生出外围就业, 而且这三大就业带动作用之间环环相扣, 层层递增。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图3来简单表示:

(四) 总部的消费带动效应分析

企业总部在区域的空间聚集, 同时也是经济活动包括消费活动在区域聚集的过程, 这种聚集不仅带来消费总量的扩大, 同时还伴随着消费结构的提升。总部经济通过消费链条, 影响产业链条, 从而对于企业总部所在区域产生全面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总部对于所在区域的消费带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部的商务活动、研发活动以及保障商务活动和研发活动所必需的各种配套消费, 如以高档商务以及休闲娱乐场所为主的商务消费、以自备车和航空运输为主的出行消费以及办公用品和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等硬件消费;另一方面是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 包括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旅游、购物等, 这种消费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部消费对于总部所在区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 推动最终新产品消费, 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其二, 提升和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将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有利于经济增长、消费结构升级之间的互相推动。

(五) 总部的区域社会资本效应

根据世界银行社会资本协会的界定, 广义的社会资本是指政府和市民社会为了一个组织的相互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首先, 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都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有助于控制经济资源。其次, 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性, 社会资本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生产价值上, 而且体现在有关方面可以共享收益上, 体现在对利益共同体的维持和促进上。因此较之其他形式的资本, 社会资本更具有社会性, 收益具有更大的扩散性。

在总部经济模式下, 由于总部区域集群所具有的平等、开放、创新的社会资本基础, 集群内行为主体相互交往时遵循相似的文化价值观, 信息沟通和渠道更加顺畅, 在竞争中创新不断涌现和快速扩散, 总部集群经济体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经济效率大大提高。具体来说, 发展总部经济对所在区域的社会资本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总部的社会资本效应可以使该区域具有获取和组合资源的优势, 从而大大提高区域的生产率。二是在总部聚集区内, 企业之间的互惠互利的相互信任明显增强, 并且开放的信息交流环境可以有效地减少交易中可能出现的协调与摩擦成本, 大大增进了合作的可能性以及交易的发生量, 从而使得合作更易于进行。在区域层面上, 就表现为区域的社会资本带来低交易成本。三是在总部聚集区内, 由于企业间的相互竞争, 促使企业不断改进管理, 加速技术创新, 而且这种创新很快实现并得到检验, 创新周期不断缩短, 创新循环不断加快。这样在区域层面上就表现为区域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社会资本。四是总部聚集能使所在区域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 并提高所在区域的美誉度。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发展总部经济能够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它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成为体现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摘要:总部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总部经济模式下总部对所在区域产生产业乘数效应、税收效应、劳动就业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区域社会资本效应等。总部经济推动了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 已成为许多大城市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关键词:总部经济,区域发展,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2]徐惠蓉.总部经济与城市现代服务业互动[J].现代经济探讨, 2007 (12) .

[3]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4]史忠良, 沈红兵.中国总部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5) .

总部经济企业 篇8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名称

浙商环球投资总部经济大楼。

1.2 建设用地位置

本案位于吴江盛泽西部新城区, 用地范围东至运河西路, 南到舜湖西路, 北至兴坛路, 基地北侧紧邻湖荡群, 滨水公园, 西侧紧邻京杭大运河, 内河航运具有天然优势, 可通行50~300t货船, 是浙沪的重要水上通道。

1.3 项目区位简介

本案位于吴江盛泽西部新城区, 盛泽地处富饶的沪宁杭金三角中心, 吴江南部, 距上海90km, 西濒太湖10km, 北依苏州30km, 南临嘉兴, 距杭州100km, 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盛泽是沪宁杭“金三角”地区的中心节点城市, 是苏州面向太湖发展的重要节点, 是吴江临浙板块的南大门。

2 设计理念

本案项目运用了新颖的“总部经济”的指导发展原则, 结合地块周边环境与建筑功能, 满足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 创建具有时代特征、环保、节能、高效、个性鲜明的公共建筑, 反应企业总部经济大楼建筑性质和企业形象, 与周边环境相融共生。

3 总部经济与总部基地的地位作用

总部经济既是中心城市的新生增量经济, 也是区域内的高效、高端和领头经济。总部基地是城市地产业的新品种, 是以企业为消费对象的城市产业新形态。其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四点:

3.1 可以形成国内外投资的集聚效应

发展总部经济, 开拓总部基地, 是世界著名经济城市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其直接效应是大幅度的吸收国内外的投资, 形成产业集群, 提高经济能级。

3.2 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随着国内外企业总部的进驻, 对解决当地的劳动就业、提高税收水平以及加强区域和国家间经济互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可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链

企业总部的集聚, 一般都能带来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和发达的产业, 特别是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尤为有利, 催生出新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产业结构可以借机得以优化, 产业链可以顺势得到完善。

3.4 可以带动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企业总部往往带来的是城市增量人口, 他们专业性强, 接触面广, 收入水平高。因此, 总部基地这种通用总部楼都有较大的需求, 而且这种需求一般都是高端需求。

4 总部经济和总部基地能够具有五大效应

4.1 税收供应效应

能给总部所在地带来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地方税收。实证分析表明, 在总、分公司体制下, 分公司由于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而将其上交的税赋与总公司合并缴纳;在母、子公司体制下, 子公司以利润分配形式将部分税后利润回流给母公司, 从而构成总部纳税贡献的重要内容。

4.2 产业乘数效应

通过制造业带动与其相配套的各种服务业的发展, 从而推动现代服务业的水平。实证分析表明, 企业总部关联产业的集聚和企业总部集群的形成, 都会有效的改变当地产业结构和产业效应。总部企业关联产业主要有:

(1) 物质条件相关产业-房地产、物业管理、水电气供应、办公设备、交通工具等产业。

(2) 人才智力相关产业-教育、职业培训、科研、人力资源中介等产业。

(3) 企业运营配套服务相关产业-银行、保险、证券、贸易、流通、网络、通讯、法律、税务、咨询、广告、企划、娱乐、餐饮等产业。

公共服务相关产业-交通、医疗、文化、体育、环保、安全及社保等产业。

专用资源提供相关产业-技术研发、公共关系、营销管理等产业。

4.3 消费带动效应

通过产业企业总部带动区域内交通、通讯、教育、旅游、休闲等方面的消费。这种消费需求往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变量。企业总部的商务消费和员工的个人消费往往形成规模消费, 如写字楼消费、办公用品消费、出行消费、商务消费 (会展、酒店、礼仪、休闲场所) 、餐饮消费、品牌产品消费、健身美容消费等。

4.4 劳动就业效应

企业总部和总部基地的出现, 可以扩大当地劳动就业总量和优化当地劳动就业结构。直接带动的劳动就业中, 主要体现为直接雇佣当地高素质的管理、营销和科研等方面的人才, 以及一些后勤人员、临时性劳务人员、公司文员等一般人员就业。在间接带动的劳动就业中, 主要是现代服务业 (知识性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 和传统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具有知识含量低、附加值低和劳动密集型等特点, 如房地产开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物业管理和维护、绿化养护、保安、义务教育、公共交通、宾馆餐饮等新的就业岗位的产生。

4.5 社会资本效应

企业总部的汇聚将造成城市文化的多元和融合, 促进城市的开放度, 引入更多的投资项目。总部集群对区域社会资本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高区域生产率、增加区域内信息通道、降低区域内信息获取成本、降低区域内交易成本、快速产生和传播区域内的创新成果、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等。

反过来区域社会资本又对企业总部产生巨大影响, 如获得机会利益、摄取参与竞争所需的各种资源、增强技术创新优势、进行跨区跨国的生产要素的整合和配置等, 从而极大的提高了企业总部自身的获利能力和竞争能力。

5 总体布局

基于新城结构, 本案基地位于西部新城东西向城市发展主轴线、城市行政轴, 西侧为新城滨水休闲带, 南侧舜湖路大桥是连接新旧城区的纽带, 结合本案的大功能分块, 我们将总部经济大楼置于基地东侧, 一南一北形成姊妹楼气势巍峨, 东侧设椭圆形裙房, 为总部大楼的主入口门厅, 由连廊连接总部大楼电梯厅。总部经济大楼组团整体提升园区的规格、形象和影响力, 彰显企业气质, 作为进入新城的东部节点, 建筑以简洁、轻盈的现代风格展示新城入口形象。而将总部专家楼置于基地西侧, 最大限度的减少舜湖路大桥引桥对基地产生影响, 专家楼组团围合成中央景观花园, 自西向东蜿蜒的水系构成景观链, 将东西组团串联起来。

6 整体造型

建筑采用理性、大气、整体、新颖的策略理念, 强调建筑时代性欲江南水乡文化融合、传承和发展, 诠释企业总部大楼“开明、开放、开拓”的时代精神风貌。如图1所示两座板楼, 一南一北, 气势磅礴, 简洁有力, 彰显东部新城主入口形象。中央椭圆形大厅, 高大通透, 南北连接两楼, 体现企业总部的形象入口。

立面细节构成虚实对比, 竖向肌理体现企业蓬勃发展, 浅黄色花岗岩石材和深灰色玻璃的对比, 以及精致的空调分体机百叶窗的整体设计, 使建筑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同时富含江南水乡韵味。大楼的顶部为空中花园, 可以俯瞰中央绿化带, 周边的得天独厚天然湖荡群, 为企业总部大楼休闲, 观景的佳所。

7 平面功能设计

企业办公楼地下二层为汽车库 (战时为人防防护单元) , 设备用房, 地下一层为汽车库、设备用房、自行车库;一层为总部经济门厅, 局部裙房二层为会所用房, 标准层为总部经济用房。独栋的专家楼三层大部分为一家企业办公, 与外界有一定的分隔性, 容易带来工作人员办公时就餐与生活上的不便, 因此, 专家楼应具有较大的厨房、就餐和卫生间。

8 交通设计

8.1 出入口规划

主要出入口设置在舜湖西路上, 在兴坛路上设有次要出入口, 办公楼主楼入口在基地东侧。

8.2 机动车路交通

基地内机动车东西两个组团环通, 与南侧S型道路分别与基地主、次入口连接, 机动车由主入口进入, 由入口广场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辐射支路, 划分出各自独立的总部区域和不同功能分区。

8.3 静态交通

交通设施———办公楼组团下设置地下停车, 以尽量释放地面绿化, 提升基地品质。独栋专家楼内设有机动车停车位, 道路上也考虑路边停车, 所有自行车均可停放在专门的停车处。

8.4 步行道路系统

规划中主要在地块内沿基地干路设置了多功能的步行系统, 以满足未来基地周边生活工作的配套需要, 这条步行线路与基地内部楼群之间的半开放绿地相串联, 并且在沿水体部分适当放大, 为基地内工作人员提供了娱乐、休闲和休憩等服务功能, 并且通过分支的步行系统向各个建筑组团内部渗透,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9 景观及配套设计

9.1 生态化公共空间景观系统

由于基地有天然河道的先天优势, 形成本案景观系统的水景特色。如图2所示步行交通系统沿东西向景观轴线展开, 其间串联着若干组团间绿地与滨水景观节点, 体现景观与人文的交融。主要的基地公共空间由步行带及其所串联的各个组团的半开放绿地所构成, 增加集中绿地组团, 并力争增加绿地及水景的分享面。

9.2 环境保护规划

规划建议绿化、环境实施依以下进行:结合透空围墙和植草砖室外停车安排绿化小品;沿街广场绿化以乔木树阵和室外小品并结合座椅的几何形绿化为主;河岸绿化带应进行专门的整体的景观绿化设计。

规划设一个垃圾收集处;由各单位垃圾袋装化收集后集中在垃圾收集处, 然后运往城市垃圾转运站进行处理。

园区内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 无工业废水和生产性工业废水, 可直接纳入城市污水管道。

9.3 配套服务规划

规划专设配套服务建筑, 配套服务包括管理中心大楼建筑一栋, 另有垃圾收集与变配电间;规划宽带接入园区;规划整个园区采用电子监控系统, 分区实行智能化物业管理。

9.4 街具设施与指示系统

具备国际一流的街具设计水准, 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双语指示牌与符号系统, 结合先进的全电子控制的街具设施 (包括灯具系统、绿化浇灌系统、通讯系统等) , 以及现代感工业设计意味十足的座具、电话亭、指示牌、垃圾筒等, 营造出完整的现代总部园区形象。

1 0 结语

经过本文的探索我们得知, 本案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 同时能够具备未来性, 即在可以预见的情况下, 为将来公司的发展做准备, 是一例成功的建筑案例。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 建筑设计会更加精密、更加符合人类的使用习惯。

摘要:按照功能全覆盖, 服务全覆盖的建设要求, 始终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致力于建设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 集专业化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技术创新基地为一体的创新型园区, 始终坚持通过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自身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的提升, 不断优化园区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是总部经济发展的示范性创新创业平台。

总部经济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篇9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 必须增强危机意识, 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低碳城市是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首先是不能对自然造成破坏, 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后要能够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发展。结合总部经济的特征来看, 发展总部经济1能够达到资源能源清洁高效、自然环境健康宜人, 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1. 总部经济以知识要素投入为主, 是低碳绿色经济, 能有效降低城市资源要素投入

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 技术、信息、人才等知识要素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能够有效发挥知识要素投入的示范作用, 是有效体现知识经济特征的一种经济形态。

总部经济的投入要素是绿色低碳的。总部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 包括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 属于高度密集的知识性劳动。总部经济通过将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功能在空间上分离, 把总部布局在中心城市, 以中心城市的人才、技术、信息等知识要素为主要投入要素, 既能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 还能带动围绕总部的各种高端知识型服务业发展。例如, 曼哈顿CBD的老城长仅1.54平方公里, 其中华尔街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 集中了众多国际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跨国公司总部, 分布着大量以信息产业为主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高端要素集聚。总部经济模式下, 中心城市将不具备资源优势的生产加工环节向外转移, 既突破了中心城区对土地、能源、水等资源瓶颈约束, 有效降低城市资源要素投入;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优势资源, 实现企业功能链、价值链与不同区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同时,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现代服务型经济, 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 其各项高端商务活动的高效运营, 能够对现代服务业产生强大的市场需求, 促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发展, 主要包括金融、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行业, 形成低污染、低排放、高产出的经济活动, 有效节约城市资源能源型要素。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 现代服务业能更准确、更快捷地配置社会资源, 更大程度地降低能耗。从图19中可以看到, 我国服务业万元GDP能耗要远低于工业, 特别是对于总部企业聚集的大城市, 如北京、上海, 其服务业的能耗则更低。以北京为例, 目前总部经济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服务业万元GDP能耗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城市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见图20) 。可见, 总部经济具有以知识要素投入为主, 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 能够推动城市节能减排并朝着绿色化、低碳化方向发展, 形成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2. 总部经济是集约型经济, 附加值和产出效率高, 能充分发挥城市资源效能

集约性是总部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总部经济一般占地面积小, 单位产出效率高、贡献大。总部经济模式下, 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进行企业不同组织功能的空间布局, 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城市的高端资源, 使总部所在城市密集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得到最充分的效能释放;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基地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 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产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能够提高城市经济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 促进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发展效益的提升。一些总部经济发展较好较成熟的城市, 这种集约性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 北京2008年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在京企业集团总部共784家2, 仅占全市单位总数的0.3%, 而这些总部企业及其在京下属二级单位却拥有39.7万亿资产, 占全市的61.3%, 实现了全市44.8%的收入。

总部经济聚集区作为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 一般具有总部企业密度大、经济效益高、集聚辐射效应强等特点, 逐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总部经济聚集区内, 企业总部聚集发展能够产生较为明显的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 有利于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提升总部聚集区的产出效率和收益能力, 其单位面积产生的GDP和税收等均大大高于其他地区。例如, 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核心区面积仅1.7平方公里, 却涌现出一批税收“亿元级”办公楼, 楼宇平均营业收入达20亿元。北京金融街2009年实现增加值1142亿元, 占北京市的10.3%;实现三级税收1707.2亿元, 占北京市的28.4%, 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年创税收达4.23万元;带动了金融业从业人员14万人, 占全市金融从业人员的56%。可见, 总部经济不仅单位产出效率高, 而且能有效节约城市的资源要素投入, 是充分利用知识要素实现高附加值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集约型经济。

3. 总部经济模式能够形成较强的绿色发展示范效应

首先, 总部企业能够通过科技创新, 引领低碳经济, 践行绿色理念, 对其它企业和整个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总部企业依托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能够在硬件设施上做到绿色低碳, 如节能建筑、低碳办公等;在研发、营销等软件管理上也能通过创新手段达到并引领环保的目标, 对其他企业形成较好的示范效应。例如, 跨国公司诺基亚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区新总部大楼, 就获得了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 (USGBC) 颁发的“绿色大楼” (LEED) 金奖, 成为国内第一座“绿色”地标。作为龙头企业, 诺基亚还吸引了近20家世界级的手机制造厂商和零配件供应商聚集到总部工业园, 将公司研发、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市场、服务部门和地区总部集聚在1公里的范围内。诺基亚总部不仅提高了沟通和生产运营效率, 减少了会议差旅、原材料和零配件长途运输的成本, 而且大大降低了交通工具二氧化碳排放量, 以及各类包装材料的使用。

除对其他企业节能环保形成示范外, 总部企业还能够引领其所在行业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一些大型总部企业通过自身绿色发展, 能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形成绿色发展共识, 构建产业绿色发展合力, 进而通过产业及相关配套推动总部所在城市低碳经济发展。以海尔为例, 海尔2009年成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3, 并荣获“全球可持续发展杰出成就奖”。已经拥有制造“国际标准”能力的海尔, 凭借先进的技术研发能力, 从产品设计、制造、运输、使用, 到回收再利用, 始终以低碳理念为指导, 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目标打造符合环境要求的绿色产品, 并成为中国绿色公司标杆企业, 为全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带动了整个家电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 在“总部—制造基地”的布局模式下, 总部企业对制造基地及所在地区绿色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在面临能源资源供应、生态环境容量、温室气体减排等严峻挑战下, 总部企业往往通过引入科学理念、创新产业技术等方式, 对制造基地的产业绿色发展提供理念和实践指导。一方面, 总部企业在新建生产制造基地时, 往往将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融入基地建设中, 凭借科技创新实力, 应用先进技术打造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例如, 长安集团将自主品牌轿车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布局在北京市房山区窦店, 长安汽车将运用最先进、最环保的生产工艺, 全面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战略, 将窦店基地打造成为现代化节能、环保的高端制造业生产基地。另一方面, 总部企业采取制造业基地外迁方式以实现“总部—制造基地”分离布局时, 往往不是简单的将制造基地搬迁或复制到中小城市, 而是以技术升级和机制创新为导向, 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实现产业改造升级, 避免对制造基地造成新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例如, 作为全球首家将秸秆作为燃料进行洗衣粉工业化生产的绿色企业, 联合利华在合肥生产基地应用该技术实施绿色工厂计划, 实现了生产线污染物的“零排放”, 目前合肥已升级为该集团旗下全球四大生产基地之一, 并向整个亚太地区辐射。

摘要:金融危机后,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总部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 具有知识含量高、产出效益高、产业关联度强、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总部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绿色经济, 发展总部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关键词:总部经济,城市,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所谓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 形成总部集聚效应, 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 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赵弘, 2004)

[2]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北京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相关数据

总部经济与商圈的互动发展 篇10

大家都知道现在总部经济越来越成为区域都市经济的发展重点, 现在各地都在争取总部经济, 前一段我到常州去, 它提出建立国际设计师成果交易营销总部, 这些都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 所以大家都在关心总部建设。前一段时间我到欧洲, 包括希腊、波兰都提出要到上海搞总部经济。

对于这一块有两个方面, 第一点国际著名的都市商圈和总部经济互动发展共享商圈。第二点谈谈上海现代商机和总部经济发展。国际都市它的总部经济都非常的发达。国际总部和商圈遥相呼应。从香港来说, 我们从铜锣湾商业中心和中环金融中心, 这两个中心集聚了整个香港5千家国际总部。我们来看小巴黎地区, 它集中了三分之一法国的国际总部, 特别是香榭里舍大街, 两边都是国际总部。国际上都市的繁荣和总部经济的依托是分不开, 所以说商圈由总部经济支撑, 更添亮色。上海现在整个国际机构总部集中在四个地区, 一个是陆家嘴金融区, 一个就是现在的淮海路商圈, 一个是徐家汇商圈, 还有一个是静安寺的南京路商圈。徐家汇集聚了104家研究院所, 26个国家级的实验室, 成为中国乃至上海最大的头脑经济总部, 所以徐家汇商圈的繁荣和总部经济是分不开的。从南京西路来看, 一共有80幢总部经济企业楼宇, 集中了相当一批国际机构总部, 也是和商圈集聚分不开的。淮海路商圈, 它主要是以淮海路的文化底蕴吸引了80家国际时尚产业企业总部, 所以从淮海路包括从徐家汇、静安寺我们都看到很亮色的问题, 总部经济和现代商圈是遥相呼应的。

下面谈一下关于上海发展现代商圈。因为我们扩大内需重要的一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 4万亿涉及到民生的问题, 上海特大型都市的发展和现代2010年世博会向世界的展示, 如果没有强大商圈的支持是不行的。第二个方面从总部经济来看, 上海已经把它作为城市化的战略, 我们现在整个上海到08年为止, 总共是592个国际总部。从下一步来看, 上海在这一方面专门出台了总部经济的规定, 在头版登出来。现在香港国际总部有多少?6000家, 我们眼睛现在盯住是世界企业总部, 我们这个思路不对, 我们下一步要对准国际机构总部, 我们和新加坡相比也有差距, 机构总部他们有9000家, 扩大内需, 世博会要展示商机, 另外总部经济要上, 这两大商机要碰撞在一起, 所以这里有很大的发展商机。从上海发展总部经济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软件很重要是商业的蓬勃发展, 交通的发展, 设备的完善是现代总部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要素。从软件来看我们的空间很大, 从纽约和日本的这一块来看我们的发展空间也很大。最近我们在做宝山的项目, 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宝山的1、3、7号周边汇集大批的商业中心, 那么小的地方我们去年为宝山区做的总部基地规划有1 5个, 包括资源物流交易中心, 包括水岸工程集聚中心, 钢铁服务业中心, 国际环保推广中心等都是国际总部。所以这一个方面来看, 前景是相当广阔的。所以最后我想提两点建议, 供我们有关方面参考。上海这几年来商圈和总部经济的发展势头很好, 长足发展, 但是没有人去总结, 我们是不是可以出头认真总结国内外经济总部的发展运作方案, 可以真正的把它拿出来, 这个在全国是没有的。另外我们力求做到现代商业发展和总部经济同步, 这个是我们商圈发展和总部经济发展共相辉映, 取得成功。

正泰集团:领跑“总部经济” 篇11

相比高利贷危机,土地、水、电等资源紧张造成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是占中国市场份额超过65%,位于“中国电器之都”温州乐清柳市的庞大工业电器产业,面临的更大难题。

对于拥挤在柳市的3000多家电器企业而言,这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06年,《当代经理人》(《新领军》前身)调研柳市工业电器产业集群时,有关土地、水电紧张的问题即已非常突出。时隔5年,在资源紧张的基础硬伤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工业电器产业的升级已变得迫在眉睫。

在当时,即有专家为温州工业电器企业的转型指明了道路。那就是,将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外迁到西部等其他地区,只把高附加值的产业留在柳市;对于企业具体业务而言,可以把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外移,将企业的四肢放在外地,只把中枢留在柳市——这就是所谓的“总部经济”。

尽管方向明确,柳市的电器产业升级,依然面临不小的困难。由于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且数量过多,80%以上企业主要集中在低档市场上竞争。与此同时,温州电气产业缺乏公共服务平台,也没有针对后备人才的培养。而且,温州电气企业的产品范围基本集中在220千伏的电压等级,向更高电压等级发展还有待时日。此外,柳市的产业集群效应,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外迁有可能导致这些优势尽失。

由此推断,要形成真正的总部经济形态,柳市电器企业还需要在产业链上进行更精细和深入的分工,比如通过一系列互补式的兼并整合,由大型企业来主导整个产业和产品,而其他中小企业只为他们进行配套零部件加工。令二者在价格协调和资源节约方面完全达到相对统一,提升企业产品的品质和研发效率,形成一个新的中国高低压电器生态平衡系统。

这种新集群产业链,需要大型企业舍得“让出制造”,中小企业甘当配角。作为柳市乃至中国最大的低压电器生产企业,正泰义不容辞走在了前列。

早在1994年至1995年,正泰就采用合资、控股、收购、兼并及品牌无形资产等资本运作方式,对柳市48家企业进行了横向联合,组建了正泰集团。2003年,正泰就在乐清北白象镇建成了一个大型工业园,就此拉开了温州电气企业“四肢”外迁的序幕。以此为开端,正泰、德力西、天正、人民等大集团陆续在温州以外的地方兴建了工业园。这成为柳市电器产业升级的一个有利契机。

正泰还主动带头推进产业梯度转移。从2006年开始,其便开始寻找中小企业进行代工。如今,正泰的关联企业有600多家,业务领域涵盖合金类(触点)、塑料加工、充压类、弹簧类等。

在低压电器的中低端市场取得巨大的领先优势后,正泰已经开始向低压电器的高端市场强力发力。上海成立的高压公司,专注于高电压等级产品的研发生产。如今,其在新兴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市场上也已占据了优势位置,前景非常让人看好。

从正泰的发展态势来勾勒未来的柳市工业电器产业,大致轨迹应当如下:首先是发展低压电器新的高端产品,其次是开发新的中高压和成套设备,最后是实现新的横向拓展,向太阳能、风电装备等新产业发展,最终建设成为电力装备产业群,或电力装备产业基地。这其中,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发挥导向协调作用,如提供明确长期的产业政策,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和提供等。

总部经济形成机制的理性分析 篇12

(1) 总部经济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

它首先表现为公司企业的总部和加工基地在地域空间上的分离。分离的结果必然增加了公司企业的调整成本, 但由于区域之间的不平衡, 一种具有更大比较优势的总部区域给企业所带来的好处足以补偿总部迁移所带来的损失。所以, 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是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作为公司企业而言, 在总部迁移的决策过程中面临着区域选择的问题, 而总部迁移之后, 对入驻的区域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影响。

(2) 总部经济理论根植于区位理论。

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最早提出中心——外围论, 他认为地区的发展不可能是均衡的, 要利用独有的地理优势或者历史的传统把某些区域首先发展起来, 使要素不断向这个区域聚集。由于聚集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战略要素成本较高, 受经济活动必须补偿要素成本这一法则的制约, 形成了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心区域和中心区域外的合作分工关系。在中心区域里, 一般能更多地吸引资本、技术、人才, 形成战略资源优势, 适于公司总部在此聚集发展。而外围由于地价、劳动力成本优势, 适于建立加工基地。区位理论对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作了理论上的阐释, 为后来的产业集群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3) 总部经济宏观表现为功能集群。

一个产业链的不同部分在同一个区域密集分布, 称为产业集群。除了按产业进行区域聚集外, 不同产业的同种功能, 如研发、商务等, 由于需求的一致性, 也可能在一个区域集群分布, 这称为功能集群。众多公司总部地特定地域聚集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和外部性, 将使得单个公司获得其总部所需的生产要素资源, 享受高质量的专业化配套关联服务, 而付出较小的代价。因此, 从总部入驻的区域来看, 众多企业总部的聚集进一步促进了本区域经济的发展, 为本地带来经济效应、税收效应和就业效应等。

2总部经济形成机制的理性分析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为了吸引更多的有实力的企业总部入驻, 在政策上给予极大的扶持, 并不断改善城市的整体功能, 优化和完善配套的功能设施, 促进了总部经济的发展。故从形式上看总部经济是由政府主导的经济, 其实不然。政府所起的作用从本质上看, 只是进一步极化了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性, 为公司和企业的总部与生产加工部门的空间分离创造条件。但从公司企业的内部看, 总部和其他部门能否分离, 分离后给企业带来哪些效应, 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们在空间上分离, 却要研究总部经济形成的一般机理。

2.1人才与知识资源的可流动性是总部经济形成的基础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企业之间的竞争显得空前高涨, 由于一般性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加快, 知识、信息、技术及高尖端人才资源在成为公司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其中人才是战略性资源的关键。由于城市具有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优越性, 人才向城市转移促使战略性资源向城市密集。而随着不同城市化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人才的流动则呈现出由发展程度较低的城市向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梯度演进。另一方面, 公司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内部功能逐步密集和分解, 出现了各种职能中心, 而地区之间的资源公布的差异使得企业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以获取各种资源, 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 企业将内部的决策中心、控制中心、设计中心、研发中心等知识、信息和高尖人才密集的部门迁移到中心城市, 而将加工生产基地分布在中心城市的外围或周边地区以获取丰富的常规资源, 以谋求整个产业链的合理布局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 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的结果。其中, 人才的流动性决定了知识的流动性, 只有二者可以流动, 才牵引着公司企业内部知识密集的功能部门的转移, 而且二者的流动方向一致。企业总部与加工生产部门在空间位置上的分离, 客观上增加了企业内部沟通和协作的成本, 但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 信息沟通和协调成本急剧下降, 缓解了总部与加工生产基地之间因空间分离而导致成本增加的矛盾。而总部则将价值增值最大的环节集中在知识、信息和人才密集的区域, 以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获取更大的效益。

2.2追求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斯认为, 市场机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 企业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 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来, 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 通过形成一个组织, 并允许某个权威 (企业家) 来支配资源, 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交易费用的节省是企业产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惟一动力。显然, 企业是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基本单位。更加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现代企业运用市场法则来解决企业内部的协调和管理, 克服了企业因规模扩大引发的协调困难的矛盾, 促进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合理配置。首先, 企业通过进一步强化内部专业化的分工, 促进功能的聚集。尽量减少各部门之间重叠的职能, 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尤其是知识、信息和人才等要素资源使用的部门, 因为其自身的稀缺性和可流动性, 越发具备从其他部门中独立出来的特点, 为总部的迁移创造了组织条件。而那些智力资源密集的部门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要素资源, 必须将这些重要部门安排在这种要素密集的区域, 以增强要素的可选择性, 降低企业战略资源的使用价格, 优化资源的配置。其次, 降低转移成本使发展总部经济成为必然。由于空间是有距离的, 从一端到另一端, 不仅要耗费时间, 而且要付出费用, 这种为克服空间距离而在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所花费的全部成本就是转移成本。选择在任何一个区域作为总部都要包含一种空间成本, 因此降低转移成为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来源。它必须能够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成本: (1) 运输费用。包括营运费用、转运费用等。营运费用与运输方式、货物种类紧密相关, 一般情况下, 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2) 时间成本。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为实现一定距离的空间转移所花费的时间。它与地区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水平、运输方式及其布局状况有关。交通运输越发达, 地区的通达性程度越高, 实现相同距离的空间转移所花费的时间越少; (3) 信息成本。在各个不同地区获得信息的便利程度是有很大差别的,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信息交流速度就越快, 获得信息的成本就越低; (4) 心理成本。由于各地区传统、习惯、文化、宗教、语言以及种族等方面的差异, 使得距离越远, 转移的心理成本就越高。

2.3企业创新和功能聚集是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催化力量

熊彼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 创新是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 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企业扩张到一定规模之后, 规模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逐步回落, 企业向市场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进入饱和阶段。此时, 企业的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更显得十分必要。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家面临着两种挑战:其一是如何牢牢控制企业的关键人才和关键技术, 保持和推动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其二是如何紧紧盯住同行业发展的动向, 保持和跟进本行业技术创新的步伐。鼓励本企业高端人才在关键技术领域参与同行业保持合作, 以减少新技术应用的成本。由于人才和知识资源的流动呈非均衡性, 当少数企业总部迁移到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后, 其他企业也将决策中心和研发中心追随而入, 这是企业基于战略需要而采取的跟进措施, 从而推动了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3中国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建议

从总部经济形成机制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企业将总部与加工生产基地分离, 最初缘于优化人才与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反过来, 大量的企业总部云集某一区域, 极大地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产生了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等。为了稳妥地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 克服其盲目生, 当前我国应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3.1处理好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关系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 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有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 政府在发展总部经济时, 应注意适当地加以引导, 作好长远规划。在充分尊重企业意愿的情况下, 将企业总部向规划的园区发展。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有计划地鼓励一批金融、保险、法律等高端的服务业在园区分布, 为总部经济创造有利条件。同时, 利用好总部迁移的机会, 政府通过一定的投入, 改造一批落后或不合理的区段分布, 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形象, 推动产业长升级。

3.2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周边地区是企业加工生产基地分布的区域, 企业将总部分离, 客观上增加了企业总部与加工生产基地之间的空间距离。为了能让总部与其他部门之间方便快捷地进行联系, 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应保持较高的对接性。地方政府应加强协作, 统一部署, 切忌条块分割的问题。只顾发展总部, 而忽视生产加工部门的发展, 人为割断了企业内部的联系, 最终既不利于总部的长期发展, 也不利于本区域经济的后续推进。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 坚持克服部门保护主义, 要将周边地区的发展纳入中心城市统一发展的规划。

3.3处理好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关系

我们往往在发展总部经济时, 总存在一个误区, 认为总部经济只适合在大型中心城市发展, 其实不然。作为企业的总部如决策中心、结算中心等需要强大的信息市场和金融市场以及高效的行政环境作为支撑。而对于研发中心则需要生态化的人居环境和浓厚了学术氛围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这些条件并不是只有大型中心城市才具备, 而有些中小型城市只要自身条件优越, 适合总部在这里落户, 一样能够发展总部经济。所以, 地方政府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的扩张, 而应该在内涵上做文章, 要将精力放在改善基础设施和完善配套的服务功能上, 以便稳妥地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

摘要:对总部经济的属性和总部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分析, 以此为基础, 通过理性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人才与知识资源的可流动性是总部经济形成的基础条件, 追求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总部经济形成的根本动力, 企业创新和功能聚集是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催化力量。

关键词:总部经济,形成机制,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王超.总部经济及对其发展的思考[J].当代财经, 2005, (9) .

[2]付友良.总部经济与地区经济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 2007, (6) .

上一篇:国有生产企业下一篇:农业科研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