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

2024-07-02

企业经济(共12篇)

企业经济 篇1

摘要:基于企业最终产品同质性与异质性以及成本项目的外部性, 本文辨析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的区别:企业内不同种类的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部分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属性, 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之间的完全独立性使得企业的范围经济不变, 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之间的积极外部性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 而消极外部性给企业带来范围不经济。因此, 企业相关多元化具有较多的规模经济属性, 而非相关多元化则具有较多的范围经济属性。

关键词:企业规模经济,企业范围经济,最终产品同质性与异质性,成本项目,外部性

一、引言

企业规模经济描述了企业的产品平均成本随着“产量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而范围经济描述了企业的产品总成本随着“业务范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企业范围经济的一般定义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分别由企业单独生产的成本之和”同“由企业联合生产的总成本”进行比较, 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称企业联合生产时存在范围经济;反之, 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就称存在范围不经济;如果两者相等, 就称范围经济不变。

其中Csplit为各种产品分别由企业单独生产时的成本之和, Cjoint为各种产品由企业联合生产时的总成本;RSP为范围经济效应参数, 它大 (小) 于零表明各种产品联合生产时存在范围 (不) 经济效应, 它等于零表示各种产品联合生产时范围经济不变。测度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时的范围经济效应的一般方法 (Clark与Speaker, 1994;Silk与Berndt, 2003;黄薇, 2007) 包括以下三步:

第一步, 根据一般成本函数的泰勒级数展开式, 假设企业具有下面形式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其中C为总成本, yi为第i种产品的产量 (i=1, 2, …, m) , pj为第j种投入要素的价格 (j=1, 2, …, n) , α0、βi、γj、λij、θjk、ρij为待估参数, ε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第二步, 运用企业的经验数据估计出 (2) 式的待估参数均值。因为零的对数无意义, 因此, 为了计算当其他产品的产量为零时某种产品单独生产的总成本, 估计 (2) 式中的待估参数与计算各种成本时需要进行Box-Cox变换。

第三步, 根据第二步估计出来的待估参数均值和公式 (1) 的原理, 计算度量范围经济效应的参数RSP, 然后对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的范围经济效应作出判断。从以上范围经济概念及其一般测度方法可见, 如果联合生产多种产品的总成本低于 (高于) 单独生产各种产品的成本之和, 那么联合生产时至少有一种产品的平均成本低于 (高于) 该产品单独生产时的平均成本;如果企业各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着企业产品种类数的增加而下降 (上升) , 表明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时存在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不经济效应) 。

然而, 以上范围经济概念及其一般测度方法给人们理解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时留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样的产品才算不同种类的产品?如果X1和X2本质上是两种完全相同的产品, 例如X1是大号衬衫, X2是小号衬衫, 其他方面X1与X2完全相同;X1单独生产时的产量与平均成本分别为q1和LAC1, X2单独生产时的产量与平均成本分别为q2和LAC2, X1与X2联合生产时的产量与平均成本分别为q3 (q3=q1+q2) 和LAC3 (图1)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按照公式 (1) 来测度企业联合生产X1与X2两种产品的范围经济效应, 那么这样测度出来的实际上并不是范围经济效应, 而是规模经济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曾卫锋 (2008) 将沿着图1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移动的效应称为规模经济效应, 将图1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整体向下 (向上) 平移称为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不经济效应) 。只有将X1与X2两种产品区分为至少是不完全相同的产品, 才可能测度出符合上述范围经济概念的真正意义上的范围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的获得主要依靠产量的增加及由此所要求的资源专业化配置, 而范围经济的获得主要依靠产品种类数的增加及由此所要求的资源多元化配置。今天使用范围经济这个概念, 主要是用来分析企业资源多元化配置与专业化配置谁优谁劣的决策。如果不能区分什么样的产品才算不同种类的产品, 就无法区分所测度的成本变化规律是属于规模经济的范畴还是范围经济的范畴, 于是, 也就无法区分是资源多元化配置更优, 还是专业化配置更优。因此, 对于范围经济效应的测度以及企业资源多元化或专业化配置的决策分析来说, 区分什么样的产品才算不同种类的产品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二、企业最终产品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理论分析

企业不同产品之间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可以从不同种类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与生产技术差异, 以及相应的成本构成进行辨别, 涉及到企业产品成本构成的基本因素包括:研发活动、原材料与外包中间产品的采购与使用、生产技术与生产过程、营销技能与营销过程、管理技能与管理过程等。一般假设企业使用了r种不同的原材料与h种不同的外包中间产品, 使用了s种不同的生产技术进行了s个不同的生产过程 (用Tj表示, j=1, 2, …, s) , 针对特定种类的最终产品开展了g种不同的特定管理活动、k种不同的特定研发项目和m种不同的特定营销项目, 生产了n种不同的最终产品, 这n种最终产品共享了企业的一部分营销过程与管理过程。在这些基本假设条件下, 第i种最终产品的成本构成包括: (1) 特定研发成本、 (2) 特定营销成本、 (3) 原材料成本、 (4) 外包中间产品成本、 (5) 生产成本、 (6) 特定管理成本、 (7) 共享的营销与管理成本等7个“成本项目” (1) 。本文强调“成本项目”这一概念的重要性, 这里的“成本项目”同会计学里的“成本项目”略有不同, 这里的“成本项目”既指企业产品成本的基本组成部分, 又指企业的基本业务范围。

第i种最终产品其产量为Yi时的平均成本ACi为:

其中c1ji、c2ji、c3ji、c4ji、c5ji、c6ji分别为第j种特定研发、特定营销、原材料、外包中间产品、生产过程和特定管理在第i种最终产品中的平均成本, czi为n种最终产品共享的营销与管理费用分摊到第i种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如果某企业生产X1与X2两种最终产品, 那么这两种产品之间存在多大程度的同质性或异质性呢?从上述7个成本项目来看, X1与X2之间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存在图2所示的三种可能: (1) 完全同质, 即A点所表示的情况; (2) 完全异质, 即B点所表示的情况; (3) 同质性与异质性并存, 即A、B两点之间的C点所示的情况;C点越靠近A点表明两种产品的同质程度越大, C点越靠近B点表明两种产品的异质程度越大。

如何具体度量任意两种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或异质程度呢, 这里使用图3所示的企业最终产品的产业链示意图来进行说明。在图3中r=3, h=1, s=10, g=1, k=1, m=1, n=5, 其中最终产品X5使用了特定营销项目和特定管理项目, 而其他四种最终产品共享了营销过程与管理过程。生产活动可能会受到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技能素质与劳动过程本身等因素的影响, 但概括来说, 各种生产技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的“工种”不同;二是相同工种的“技术等级”不同。对于不同“工种”或相同工种的不同“技术等级”, 要求所使用的劳动资料的自然技术特征或 (和) 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是不同的, 但不同的生产技术未必同劳动对象相关。例如, 缝制衬衫的生产活动, 即使作为劳动对象的布料的品质不同, 但如果是由相同“工种”及其相同“技术等级”的工人缝制出来的, 那么生产活动的技术是相同的;相反, 造船业中的焊接生产活动, 即使焊接的对象即钢板都是相同的, 但不同“技术等级”的焊接工人焊接出来的产品质量或档次是不同的。因此, 生产技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种”的差异与“技术等级”的差异上面。图3各种生产技术Tj (j=1, 2, …, 10) 的差异, 至少表现在“工种”与“技术等级”两者之一的差异上, 它们都是不同种类的生产技术。

有些种类的最终产品可能会使用到一部分相同的技术, 可以将这部分相同的技术归并为一个技术组合。技术归并所遵循的原则是:对于任意两种生产技术Tj与Tv (j≠v) , 如果它们仅使用在某几种最终产品的生产中而在其他种类的最终产品生产中都没有使用到, 就将这两种技术归并为一个技术组合;如果技术Tj与Tv在某部分最终产品生产中同时使用到, 而在其他最终产品生产中只使用到Tj与Tv的两者之一, 那么就不能将这两种技术归并在一个技术组合中。技术归并可以减少测度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计算工作量, 也可能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节约管理成本。根据技术归并的这个原则, 图3中的技术T1、T2、T3和T4可以归并为技术组合T11, T5和T6可以归并为技术组合T12, 而其他技术T7、T8、T9和T10则不能进行归并。当然, 也可以将单种技术T7、T8、T9与T10分别看成也是一个技术组合。技术归并之后, 该企业的生产技术种类或生产过程种类为s=6, 即Tj=T7, T8, …, T12。

如果该企业各种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存在表1所示的成本结构, 那么根据7个成本项目当中的重叠部分的成本比重之和, 就可以说最终产品X3中的71% (19%+29%+9%+11%+3%) 同X1中的82% (35%+10%+12%+20%+5%) 是同质的, 最终产品X3中的71% (19%+29%+9%+11%+3%) 同X2中的86% (31%+28%+6%+17%+4%) 是同质的, 最终产品X3中的62% (19%+21%+8%+11%+3%) 同X4中的72% (16%+19%+22%+13%+2%) 是同质的, 最终产品X1与X2是完全同质的, 最终产品X5同其他4种最终产品是完全异质的, 等等。两种产品除了同质的部分之外, 剩余部分之间当然就是异质的了。

三、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测度

现在根据公式 (3) 与图3的原理探讨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测度方法, 从中可以辨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 企业的业务范围

所谓企业的业务范围是指企业运用其所拥有的不同“工种”或不同“技术等级”的员工操作不同事务的种类数, 该种类数越多表明企业的业务范围越宽广。企业的业务范围扩张表现在其产业链条的延伸或者进入企业之前未曾涉足的产业领域。假设企业生产经营n种最终产品, 第i种最终产品Xi与第u种最终产品Xu的平均成本分别为ACi和ACu (i≠u, u=1, 2, …, i-1, i+1, …, n) 。Xi与Xu的平均成本可分解为表2所示的7个基本的成本项目。关于企业的业务范围, 当前大多数人的习惯是从表2的横行看由企业的最终产品构成, 从纵列看由企业的成本项目构成, 而每一种最终产品由若干个基本的成本项目组成。然而, 企业的业务范围客观上只能从表2的纵列来看而不能从横行来看, 因为企业即使改变了最终产品的种类数, 但如果此时没有改变企业的成本项目的种类数, 企业的业务范围实际上没有改变;相反, 企业即使没有改变最终产品的种类数, 但如果企业在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档次中增加了成本项目的种类数, 企业的业务范围实际上就扩大了。因此, 以企业最终产品的种类数作为确定企业其业务范围的标准, 客观上是不正确的做法。表2中的成本项目就是企业的业务范围, 也就是企业各种最终产品成本构成的项目数。

(二) 计算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

现将Xi平均成本在纵列上所分解的各项平均成本c1ji、c2ji、c3ji、c4ji、c5ji、czi作为Xu各项平均成本的计算基准, 使用“技术参数”a1ju、a2ju、a3ju、a4ju、a5ju、a6ju、azu将Xu各项平均成本表达为Xi的对应平均成本。如果Xi某项平均成本为零 (即Xi同该成本项目无关) , 就将对应的Xu该项平均成本设定为计算基准。例如, 如果c4ji=0, 就将对应的Xu该项平均成本c4ju作为其他最终产品该项平均成本的计算基准。

这里先介绍“技术参数” (表2中的所有a) 的确定方法。在表2的成本项目 (5) ~ (7) 当中, 对于任意两种最终产品Xi与Xu来说, 由于它们在同一种成本项目中使用的技术或技能是完全一样的, 于是它们在同一种成本项目中的要素密集度 (一般使用资本劳动比表示) 也就完全相等, 从而Xi与Xu在同一种成本项目中的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就完全取决于平均要素投入量的差异, 而同它们的产量无关。据此, 就可以根据Xi与Xu在同一种成本项目中的平均要素投入量的关系来确定技术参数a的数值, 并且一旦Xi与Xu的技术设计定型, 技术参数a就是一个不变的常数。例如, Xi在成本项目c52i (j=2) 中挖一个键槽需要10分钟的工时, 而Xu在成本项目c52u中挖一个类似的键槽需要20分钟的工时, 则技术参数a52u=20/10=2。当然, 也可以不按照工时而按照其他要素使用量来确定技术参数的值, 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因为它们的要素密集度是相等的。在表2的成本项目 (3) 与 (4) 当中, 技术参数就更好确定, 可以直接按照Xi与Xu在同一成本项目中原材料或外包中间产品使用量的比例来确定技术参数。在表2的成本项目 (1) 与 (2) 当中, 由于总成本Rj与Mj同产量无关, 它们是预先既定的, 所以这两个成本项目的技术参数就不能像其他成本项目那样来确定。特定的研发创造了最终产品的价值, 特定营销实现了 (也可能提高了) 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有鉴于此, 本文建议这两个成本项目的技术参数按照不同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比例来分摊。例如, 假设R1=10万元 (j=1) , 单位Xi的市场价格pi=1 000元, Xi的产量Yi=100, 单位Xu的市场价格pu=2 000元, Xu的产量Yu=200, 则单位价值Xi或Xu包含的特定研发项目成本为0.2元, 于是a11u=4。

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 a1ju与a2ju会随着产量Yi或Yu的变化而变化;第二, 表2中成本项目 (3) ~ (7) 的技术参数不同于机会成本。对于成本项目 (3) ~ (7) 来说, 一旦产品的设计定型, 技术参数是不变的常数, 它们同产量无关;然而, 在两种产品要素密集度相等的情况下, 某种成本项目的规模报酬递增会使其机会成本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曾卫锋, 2010) , 因此, 表2中成本项目 (3) ~ (7) 的技术参数并不是机会成本, 这一点读者不能误解。

现在来计算各种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表2中的最后一列为在Xi的产量为Yi、Xu的产量为Yu (u≠i, u=1, 2, …, i-1, i+1, …, n) 时各成本项目的总成本, 该成本是企业的一个基础性的财务统计指标。根据表2的分析, 在各种成本项目的总成本、各种最终产品的产量与价格、技术参数等已知的情况下, 便可计算出最终产品Xi各成本项目的平均成本:

某种最终产品的各种成本项目的平均成本由 (4) - (10) 式计算出来, 将它们相加便得到该种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 (4) - (10) 式等号右边的分母相当于以最终产品Xi的产量Yi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同质部分的“当量产量”, 即全部最终产品同质部分的产量通过技术参数a转换成Xi的产量Yi。

(三) 企业规模经济的测度

最终产品Xu的产量由Yu变化到Yu*时, Xu产量Yu的变化率为αu= (Yu*-Yu) /Yu。此时, 从表2的每一行来看, 对于成本项目 (1) 与 (2) 来说, 由各种最终产品构成的总产量或“当量产量”变化率为:

其中a*bju为当量产量发生变化之后的技术参数。对于成本项目 (3) ~ (7) 来说, 由各种最终产品构成的总产量或“当量产量”变化率为:

Xu的平均成本变化率为βuu= (ACu*-ACu) /ACu, 即:

当最终产品Xu的产量变化αu时, 它也会给与其具有同质性的其他最终产品Xv的平均成本带来βuv的变化 (v≠u, v=1, 2, …, u-1, u+1, …, n;β下标的第一个字母表示产量发生变化的最终产品种类, 第二个字母表示平均成本发生变化的最终产品种类) 。βuv的计算公式类似公式 (11) , 只要将 (11) 式中所有字母下标中的u改为v就可以了。

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对于具有同质性的最终产品, 只要其中任意一种最终产品Xu的产量发生了变化而其他条件不变, 就可能引起各成本项目的总成本C3j~C6j和Cz发生变化, 从而使得Xu的平均成本及与其具有同质性的其他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发生变化;当最终产品Xu的产量变化αu时它的平均成本变化βuu, 与其具有同质性的其他最终产品Xv的平均成本变化βuv, 而且相同成本项目的规模经济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因为技术参数不小于零) , 即同质性最终产品相同成本项目的平均成本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2. 对于完全异质的不同最终产品, 其中任意一种最终产品产量的变化只会引起这种产品平均成本的变化, 而不会使得其他完全异质产品的平均成本发生变化, 即完全异质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的变化是完全独立的。

3. 同质性最终产品相同成本项目的平均成本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而完全异质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的变化完全独立, 这体现了企业规模经济表现出来的不是企业业务范围扩张的结果, 而是各种成本项目自身规模增大的结果。

4. 联系表2可见, 企业内不同种类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部分共同表现出各成本项目的规模经济性质;如果企业内不同种类最终产品的同质部分联合生产的总成本同分别单独生产的成本之和存在差异, 那这种差异属于规模经济的范畴而不是范围经济的范畴;两个完全同质的最终产品在联合生产时只存在图1所示的规模经济属性而不存在所谓的范围经济属性。

5. 当存在规模 (不) 经济效应时, 如果具有同质性的Xi与Xu进行联合生产, 那么Xi的平均成本会随着其产量的增加而下降 (上升) , 但它同时也带动Xu的平均成本下降 (上升) , 从而Xi的平均成本的下降 (上升) 会被“稀释”到Xu当中去。

(四) 企业范围经济的测度

最终产品Xu与Xv单独生产时的总成本Cu与Cv分别为 (b=u, v) :

最终产品Xu与Xv联合生产时的总成本Cu+v为:

联合生产的总成本与单独生产成本之和的差额为:

前面的分析已经说明, 不同种类最终产品的同质部分之间只会表现出规模经济效应, 而只有不同种类最终产品的异质部分之间才会表现出范围经济效应。有鉴于此, (14) 式应该分为两种最终产品具有相同成本项目 (同质部分, ΔCe) 与具有不同成本项目 (异质部分, ΔCf) 的两部分, 即ΔC=ΔCe+ΔCf, 其中:

其中k1≤k, m1≤m, r1+r2=r, h1+h2=h, s1+s2=s, g1+g2=g。由于同质部分ΔCe体现出来的是规模经济属性, 而异质部分ΔCf体现出来的则是范围经济属性, 因此, 只有 (16) 式才真正测度了最终产品Xu与Xv联合生产时的范围经济效应。ΔCf小于、等于、大于零, 分别称两种最终产品联合生产存在范围经济效应、范围经济不变、范围不经济效应 (2) 。概括来说, 如果企业最终产品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都不存在外部性, 则企业的范围经济不变, 而这些成本项目之间的积极外部性表现出范围经济效应, 消极外部性表现出范围不经济效应。因此, 企业的范围经济属性只是企业内不同成本项目之间的外部性的表现;从企业内不同成本项目之间的外部性当中可以分析出企业范围 (不) 经济的来源或原因。

四、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企业多元化可分为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两大类。根据本文的分析, 如果在企业相关多元化经营中不同种类最终产品之间存在较多的同质性与较少的异质性, 那么企业多元化经营涉及到较多的规模经济属性及较少的范围经济属性。相反, 如果在企业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中不同种类最终产品之间存在较多的异质性, 甚至不同最终产品之间是完全异质的, 那么非相关多元化所涉及的规模经济属性较少而范围经济属性较多, 甚至仅仅涉及范围经济属性而不涉及规模经济属性。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及许多学者认为相关多元化经营能够充分利用范围经济利益, 而本文的分析表明企业相关多元化经营涉及较多的规模经济属性及较少的范围经济属性, 这一点似乎同当前许多学者的观点存在较大的不同。本文对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辨析, 就是为了让人们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厘清传统观念的偏差, 为今后下一步更为深入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奠定基础。

五、结束语

本文对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辨析以及对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测度方法的探索, 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这对于企业资源专业化或多元化配置的决策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企业内不同种类的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部分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属性, 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之间的完全独立性使得企业的范围经济不变, 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之间的积极外部性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效应, 而消极外部性给企业带来范围不经济效应。在企业内不同种类的最终产品之间的异质部分当中, 它们的成本项目的积极或消极外部性具体如何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或范围不经济效应, 可以运用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知识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同传统观念存在较大差异,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能与有兴趣的读者共同探讨与本文主题相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Jeffrey A.Clark and Paul J.Speaker.Economics of Scale and Scope in Banking:Evidence from a General-ized Translog Cost Func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1994, 33 (2) :3-25.

[2]Alvin J.Silk and Ernst R.Berndt.Scale and Scope Economies of the Global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Service Business[J].NBER Working Paper, no.9965, 2003.

[3]曾卫锋.国际产品内贸易的理论与经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58-59.

[4]曾卫锋.国际经济学 (微观部分, 第2版)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116.

[5]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张逸人, 陆钦炎, 徐振东,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21, 693-724.

企业经济 篇2

我国一般认为: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的营利性组织,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并从法律上确认其具有独立权利、利益和责任。

构成企业的两个基本条件: 其一:企业是一个独立的以营利为目地的经济实体(我国的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具有一般企业的共同属性。作为生产力组织,它与资本主义企业没有区别,即都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活动。但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彼此则有所不同。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讲究利润,但它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通过经济核算,包括利益核算,促使其生产经营集约化,其根本目的是创造更多的生产成果,以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其二:企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经济实体(国家统计局统计报表制度规定了法人单位的划分依据以下条件: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独立拥有和使用资产,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二、企业经济运行 企业的经济运行体现为一个个循环周期的无穷反复。但它并非是一个永远走不完的圆圈,而是有它自己运动的轨道、起点和终点。轨道的两端都连接着社会、连接着市场,促使社会总需要的满足和社会产品价值的体现。

三、企业运行的条件 企业运行的内部条件(四要素)

1.人力要素。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也是决定企业经

营成果的核心。

2.物力要素。企业的物力要素包括固定资产、原材料和动力。

3.财力要素。具体表现为企业的资本金,资产可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4.信息要素。

企业运行的外部条件

1.经济体质环境。最基本的宏观环境。

2.宏观经济环境。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国家运用经济杠杆、手段进行

宏观调控和管理,作为经济杠杆有财政杠杆、金融杆杠、价格杆杠和外汇杠杆等等,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形式条件下,可利用不同的经济杠杆进行调节。税率调整、利率升降,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国家采取不同的金融政策或紧缩信贷,控制投放,或放宽信贷、扩大投放,对市场。对企业的生产和建设影响很大,且影响社会总供给和物价总水平。

3.市场竞争环境。

4.思想文化环境。包括人们的价值观点、传统习惯和思想心态等方面的内容。

企业经济 篇3

任何从事经营和生产活动的企业都需要拥有三大资本:财力、物力、人力。其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资源。

首先,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优劣之间的竞争。其次,“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被定义为最重要的生产力构成要素。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用人机制,没有制定好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要想实现企业最终的目标和证明自我价值都是不现实的。人员管理战略必须以企业管理战略为指导,企业管理是制定人员管理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此外,人员管理战略是企业管理职能战略之一也是企业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营管理战略的实现起着巨大的推动和支持作用。同时又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保障。更重要的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员管理战略对企业管理的整体战略、财务管理、技术开发、生产制造、供应管理、市场营销等所有企业职能的确定和施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人员管理战略是作为企业管理战略的核心而存在的。

二、人员管理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分析

1.鼓舞士气,提高工作激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激励是在组织环境中激发、指导和维持行为的过程。组织行为学认为,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或工作热情,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无论是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对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著名潜能学研究专家安东尼?罗宾就曾指出,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穷的,问题在于我们用什么手段、怎样去激发这种潜能。

实行以“人格”为本的人员管理,无疑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人格”为本的关键在于对员工人格的尊重,增强员工对企业的情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从而激起更大的热情、干劲倍增。

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组织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现代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群体日益壮大,他们的气质与性格也有其特点,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个性和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念,喜欢拥有一个民主、自由、宽松、能够自我管理的工作环境,这类员工往往流动性比较大,他们的工作效果难以度量,其工作的过程也是难以进行直接监控的。我们应该对知识型员工实施以尊重人格和独有的价值观念为主的以“人格”为本的人员管理,就能营造一个团结、融洽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自尊心、责任感、成就欲,从而增强企业活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3.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促进技术进步

科学研究认为:对知识型员工在身份和地位上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是激励他们的最好方法。人在最高兴的时候也正是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得到鼓励发挥的时候。企业建立这种以“人格”为核心的人员管理方式,就要求重视员工的个性、提供机会参与各种重大问题的讨论、使其感到信任并且受到重用,使企业员工以愉悦、舒畅的心情进行工作,从而树立员工的归属感,使所有员工都觉得自己是大家庭的成员,是企业的主人,感觉到企业就是自己的家,他们同舟共济、情同手足、上下一致、同甘共苦,都着眼于共同的集体成就,发挥着主人翁的积极性。

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人员管理对策

1.努力造就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发挥程度,以及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对企业人员管理起到关键作用,因而,应把加强人力资源部门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素质摆在重要的位置。

(1)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要加强人员管理,必须有一定的机构作保障,因而人力资源部在企业中必不可少。就目前而言,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人力资源部,但并没有真正发挥职能。原因之一就在于企业还没有形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没有真正意识到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性。因此,企业上下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部。作为最高统帅的企业家,要亲自关心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企业各级主管部门要定期听取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汇报,辅助他们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员工更要理解、支持并配合人力资源部门的各项工作,使其作用贯穿在企业的整体运作过程中。

(2)加强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建设

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人力资源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人员管理队伍已势在必行。

2.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中的精神核心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要反映出企业员工的理想和追求,当员工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心中的时候,员工才会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因此,企业文化的建立不能偏离“以人为本”的思想路线。企业要把每个员工作为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对待,尊重其人格,公平待人,发扬民主,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之间的通力合作精神,给企业员工思想上一种归属感,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不断贡献才智和力量。

企业经济 篇4

关键词:企业,经济统计学,特点,经济效益,信息统计

一、前言

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变化不仅直接反映在财务指标上, 也反映在内外因素环境变化对企业经济的影响。财务指标主要是将企业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反映出来, 主要为企业下个阶段经营目标战略的调整提供必要的依据, 无法承担起企业整个经济活动在理论研究的基础性作用。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所以必须利用信息统计功能, 将影响企业效益增长的各项因素进行统计量化, 为企业提高自身经济效益提供有效的分析和决策信息基础。

二、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基本特点

纵观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 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生产经营活动稳定性不足。这个特点在中小型的企业体现得较为明显, 企业在前期发展阶段, 具备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综合实力较弱。但是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企业不得不作出相应的调整, 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往往会随着投入资源与要素的变化而发生显著性变化, 例如企业加大对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引进力度, 就可能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增长带来有力的促进作用。并且企业处在不同的时期的发展阶段, 其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会具有显著性差异, 例如国家经济政策的颁布、行业竞争企业的发展状况等也会相应地变化, 这些对本企业的经济发展而言是一场严重的冲击行业活动。正因为企业各种要素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 才体现出通过及时的信息统计对分析企业效益的必要性。二是非市场影响因素众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很大程度是由企业管理层和所有者的具备的管理能力以及经营能力决定的。很多的企业能够实现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 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的目标, 就是他们的企业能够及时处理掉阻碍发展的障碍, 能够在不同发展阶段根据信息统计做出科学的规划、控制以及分析, 为采取经济决策做出及时的支撑依据。三是政策因素影响深远。在国内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对行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企业只是行业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准确认识国家政策颁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才能为企业合理做出调整提供正常依据。多样化与复杂化的非市场因素存在, 给企业开展经济信息的统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四是公开度与透明度不足。企业生产与经营的活动内容或是经济指标大多数作为商业机密不可对外完全公开。作为专门研究经济领域的相关学者想要获得完整真实的统计数据信息是无法实现的。然而企业内部关于信息统计与分析大部分是停留在财务与经营战略层面, 难以发挥系统化的研究功能, 所以相对而言也就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究。而对于企业外界的研究人员来说, 企业大部分向外界公开的内容是经营成果, 也许研究人员可以以宏观的经济角度分析企业该行为的背后原因。虽然说经营与管理层面的经济活动是企业对外公开数据信息的内在驱动, 但是由于难以洞察和了解企业内部涉及的经济活动与管理活动的信息, 加上企业不同时期其经营活动呈现出的动态化特点, 这也是针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专项研究, 难以形成统一化的信息统计和分析的一大障碍。

三、影响企业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基本因素与规律

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一般是经过市场或是财务内部指标进行反映。市场指标一般包括企业形象、市场占有率以及市场综合影响力等, 而财务指标则包括利润率、企业负债率以及收支情况等。对任何企业的经营制指标的评价必定需要以企业本身的特性以及行业发展特性为出发点, 不可以偏概全。例如对企业总体利润率的评价, 竞争地位不平等的企业只可进行利润率的横向比较。对企业经营指标的评价也只局限于分析企业内部的指标的数量大小, 例如某企业年度的经济增长率为由上半年的10%降至下半年的7.5%, 这不就是证明企业的经济发展能力下降。所以针对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评价, 应以企业发展实际为出发点, 综合企业发展阶段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对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统计与分析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对影响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是有效进行统计信息工作的前提。从前文的叙述可知, 影响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内容。 (1) 客观经济环境:这个因素是企业无法抗拒和避免的, 它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应将其作为分析和评价经济效益的基础性变量。 (2) 发展阶段。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其经营状况是不同的, 所以企业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应以企业发展现阶段为出发点。 (3) 财务指标。企业内部的财务指标能够有效反映出非市场要素对企业经济活动造成影响结果, 企业应合理评价财务指标, 为企业发展提供正确的财务信息依据。 (4) 人为因素。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想要全面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 应综合以上四大虚拟变量, 为开展经济统计工作开拓多角度的研究视野。

四、经济统计学角度下统计信息的基本特点

间接性特点。统计信息是通过同信息进行综合有效的统计, 并通过统计所得数据用以描述和反映事实的过程。统计所得数据是将能够收集和了解到的事实和知识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 实际上也是将事实量化的一个过程, 是对存在的事实进行间接性的呈现和反映, 这是这样某些统计信息就具备了间接性的特点。数值性特点。经济信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数据反映事实, 统计信息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对数字进行统计, 反映事实的形式是通过分组进行比较, 这是数值性特点的体现。矛盾性。企业的经济信息要求呈现和反映出事实的真面目, 所以时间的及时性必须把握好, 以保证信息的时鲜性, 但是统计信息主要是对企业过去经济实况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并以此预测企业经济今后的发展趋势, 体现的是针对性特点, 难以符合时鲜性的要求, 这体现了统计信息的矛盾性。

五、经济统计学角度下统计信息的基本功能

1.存贮功能

统计和分析资料的最终成果就是统计信息, 主要将企业过去发生的经济活动以统计的形式完整记录下来, 以保存重要的经济信息以备不时之需。如果没有做这项工作, 那么过去重要的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则会被新一轮的经济活动所覆盖。证实统计信息具备存储功能, 后期负责统计信息工作的人员不用再重复前人的工作, 可直接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以节省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对企业过往财务报表的研究和分析也属于后期研究的内容。

2.沟通及交流的功能

统计信息的工作是建立在企业原本的经济状况与信息收集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化的整合、归类、评价和整理得出了系列数据信息, 呈现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状况以及社会效益发展情况, 因此具备沟通的基本的功能。

3.服务与决策的功能

统计信息作为社会公众对身边社会进行有效认识的基础媒介, 对企业的领导层实施分析和决策机制具有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 可见它具备的服务与决策的功能是统计信息最为常见与实用的作用。统计信息提供的服务功能主要建立在存储与沟通功能的基础上, 为企业领导层对统计所得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分析, 全面了解企业过往发展状况以及企业发展现状, 并为最终作出决策行为提供必要的依据。

六、信息统计在企业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应用

1.是企业加强经济核算能力, 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

统计信息工作有助于企业不断完善经济核算能力, 从而为经济效益的增长贡献力量。企业内部开展各项生产与经营活动时, 必定会对消耗成本进行核算, 通过利用信息统计对经济成本的核算总体数据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 查找核算数据呈现出来的经济问题, 不断减少企业成本支出, 这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渠道, 也是不断适应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如果企业能够通过统计信息环节查漏补缺, 不断缩小生产经营成本消耗, 企业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目标将会顺利实现。

2.是企业高效发挥决策机制作用的助推器

统计工作常见的功能作用是为企业经营证与管理者提供信息服务, 为企业执行内部控制或是实施决策机制提供必要的经济信息。处于市场经济不断深入改革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下, 企业只有不断整合现有数据资源, 以企业自身发展实际为出发点, 综合企业效益发展现状信息, 重新整合与统计各项经济资料, 为企业实施新的经营战略提供依据, 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方案, 以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3.为企业推进有效改革的提供条件

无论是处于过去计划经济市场的背景下, 还是处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形势下, 统计工作都在不断对企业过去发展状况进行高效总结, 并对未来发展的经济预测提供科学的规划方案, 对企业生产与经营各项活动进行高效的控制和管理, 为企业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默默地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深入改革, 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面临的发展风险也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 给企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峻的压力。因此, 企业的统计工作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不仅要满需报表任务的需要, 还要适应企业经营与管理发展的信息需要, 为企业推进合理划的管理改革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七、结束语

从经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是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基本渠道。统计信息不仅是企业统计工作不断发展的重要成果, 也是企业内部实施创新化改革重要的构成部分, 它反映的是信息作为重要的一种资源, 在社会信息领域占据的主体位置, 对企业领导层实施科学的经济决策发挥快乐多种作用。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市场指标、人员要素以及资本要素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 企业在开展各项经济管理活动时, 应将统计信息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 充分发挥其在查找、分析经济问题, 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多重作用, 为企业寻求最佳的经营发展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以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小艳.略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9 (19) :118-129.

[2]桂霖.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益关系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2 (14) :159-163.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 篇5

二、资金成本:资金成本是指企业因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

三、影响资金投放决策分析的因素:1风险因素2机会成本3资金的时间价值。

四、资产: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五、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其建筑物、机械设备、工具器具、运输设备等。

六、无形资产的特点:1无形资产本身没有物质实体2无形资产可以在较长时期内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3无形资产具有明显的专有性4无形资产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七、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发生的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固定资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

八、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各种存款、存货、应收款、预付款和可变现的有价证劵等。流动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资产。

九、流动资产的特征:流动性、短期性、变现性、波动性

十、产品成本:是以产品为成本计算对象,核算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物质消耗、劳动报酬以及有关费用支出。

十一、可比产品:是指过去曾经发生过,产品成本资料齐全,可用于对比的产品

十二、不可比产品:是指本年初次生产的新产品,或虽在过去曾经生产过,但产品成本资料不齐全的产品成本

十三、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在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它是一门技术经济学科。

十四、经济活动分析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它包括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及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经济指标。

十五、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①比较法②结构分析法③平均分析法④动态分析法⑤图表法⑥回归分析法

十六、比较法:比较法又称对比法,它是把相关的指标或事物进行对比,用以说明和反映两个指标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十七、连环替代法:是把影响某一经济现象的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逐个分解测定,把其中一个因素作为可变,其他因素当作不变,顺序的逐个进行替代,以测定各因素对该经济现象的影响程度。

十八、差额分析法:差额分析法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即将连环替代法中的计算某因素变动后的指标值以及将本次计算结果与前次计算结果相比较这两步合并为一步,直接利用各因素的变动量(也称差额)来计算对指标的影响程度。

十九、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的因素:①产量因素②产品单位成本③产品品种结构

二十、商品流转的四个基本环节:商品采购、商品运输、商品储存、商品销售

二十一、财务分析: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以会计核算提供的资料为基础,对报告期实现的各项财务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综合的研究和评价。

企业经济 篇6

关键词:加强资金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企业

在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当中,都会涉及到资金的流动,投入、产出、消费和利润都是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方面,而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则是通过资金的管理表现出来的。通过很多的实际经验可以发现,如果一个企业的资金管理比较好,资金的流动比较正常和充沛的话,那么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就能够表现得更好;相反如果资金的管理不好,资金的流动出现问题的话,那么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的激烈,如果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只能够更加的重视同时做好资金管理,从而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

1 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

1.1 加强企业自身的资金管理,能够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更加的健康和稳定。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可能都会涉及到资金的管理,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运行过程当中要想保证稳定和正常那么首先就需要保证拥有比较充足的资金储备以及资金的流动。如果企业在运行的过程当中收入情况不能够通过资金的流动来反映的话,那么就说明企业的资金链已经存在问题,一旦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可能就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如果企业在资金管理的过程当中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话,当资金链出现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及时的发现,从而及时找出补救的方法和措施,让企业的发展和运行能够更加的健康和稳定。

1.2 企业加强自身的资金管理,能够不断的扩大自身的资金规模,让企业的资金在流动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加的流畅。企业如果能够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就能够把那些分散和闲置的资金有效的聚集起来,其实就相当于是企业的投入增加了,企业的资金规模得到了扩大。另外当企业的投资者在评价和分析企业的偿付能力以及财务状况等企业的经营状况指标的时候,资金运行的实际情况也是主要的指标。企业加强对资金的管理,能够让企业在调度资金的时候变得更加的合理,这样资金的流动性才能够得到保证,资金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情况才会比较的正常,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引入资本的时候就会更加的容易,资金的规模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扩大,企业的资金在周转的过程当中也就会更加的健康。

1.3 企业加强资金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想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那么就需要从技术的创新和强化企业的管理来进行,在对企业的技术进行创新的时候主要是以长远的目光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期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资金在管理的过程当中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多,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企业在对资金管理进行加强之后,对于企业当中的每一笔资金的流动情况就能够更加的了解,这样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能够得到提高,企业的成本则会降低,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很有帮助。

2 企业在资金管理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的资金比较的散乱,整体的使用效率不高。现在很多企业可能在实际的发展和经营过程当中都制定出了比较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以及相关费用的开支计划,但是很多企业却不能够根据这些计划来进行控制,这样计划在操作的过程当中就比较的困难,导致了计划和实际情况脱节的情况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在对资金进行管理的时候就会比较的盲目,企业的资金在实际的周转过程当中可能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很多企业在投资的过程当中决策的随意性比较大,他们在投资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那么投资可能就会出现失误,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这样就会使企业的资金状况变得比较的困难,最终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

2.2 企业的内部对资金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对资金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在很多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可能都会出现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企业的内部对于资金的管理不够重视造成的,他们认为企业的资金管理其实就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和资金管理关系比较密切的部门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这样就可能会导致资金出现比较严重的垫支现象,企业的整体资金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就不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最终就会造成企业的资金比较紧张。

2.3 信息的失真,那么企业在进行科学决策的时候资金就不能够提供有效的依据。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它们在实际当中的管理其实就是对企业信息的管理。企业在对资金进行有效控制的时候必须要了解比较真实和可靠的信息,但是在实际情况当中,很多企业的信息现在都出现了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成的现象,企业的投资者对于真实的财务信息掌握的并不多,这样他们对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就不是非常的了解。有些员工也存在向上级部门提供虚假的信息,这样信息就会出现失真的情况,那么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就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同时对于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 加强企业资金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分析

3.1 企业内部需要重视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在企业经营过程当中的每一个环节可能都会涉及到资金管理,在企业的管理当中资金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企业的内部应该要认识到资金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性,对自身的管理观念进行转变,从而树立起资金管理的意识。只有当企业内部认识到资金管理重要性之后,他们才能够去进一步的提高资金管理的水平。另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还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资金基本上都是有限的,所以在使用资金之前需要进行仔细的安排和统筹,这样才能够把企业当中的有限资金用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比较关键的环节,让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需要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正常健康的发展。

3.2 对于资金预算的管理制度要不断的健全。通过资金的预算管理制度能够让企业在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收支划入到企业的预算管理程序当中,这样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够正常的进行。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当中采用资金预算管理制度的话,企业就能够统一的来安排生产经营活动,让企业的投资能够不再盲目进行,这样企业资金的使用成本就能够得到有效降低,让企业资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得到有效的保证。

3.3 在对资金管理进行监督控制的时候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同时建立起企业的风险预警系统。企业要想使得资金管理的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就需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同时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控制的时候力度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应该要建立起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这样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够有效的开展,同时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组成应该选择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比较高的人员,这样在进行内部审计的时候才能够提高准确性和有效性。另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还应该要建立起风险预警系统,这样企业才能够有效的去避免企业发展过程当中一些风险带来的资金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总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重视资金管理,因为只有做好了资金管理,让企业的资金在流动的过程当中能够正常的循环,这样企业才能够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从而让企业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红霞.对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1,08:78-79.

[2]肖晓云.强化企业资金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企业研究,2012,16:37.

[3]李良智.搞好企业资金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4,01:97-98.

[4]王钦霞.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4:178+214.

[5]郭卫红.企业加强资金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02:207-208.

[6]李拥军.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1:36-37.

服务企业经济背景下企业档案初探 篇7

一、服务企业基本概况

服务企业是一种服务型的现代企业, 是指从事现行营业税“服务业”科目规定的经营活动的企业, 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不同, 它的人力资本在企业资本中占的比例高, 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服务企业的第一大资源。服务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以顾客的利益为中心, 以服务好顾客为工作重心, 以服务效果带来最大经济效益为工作目标, 以提高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和忠实度为工作宗旨, 进而提高服务企业的竞争力, 促进服务企业的发展。

二、服务企业档案管理概述

(1) 档案管理是一种管理型的服务性的工作, 具体来说档案管理是指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等信息建立档案, 之后进行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服务的管理活动。其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八项:档案收集, 档案整理, 档案价值鉴定, 档案保管, 档案编目和档案检索, 档案统计, 档案编辑及研究, 提供档案利用。档案管理不产生收益, 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企业管理中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国家管理中更具有政治性, 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档案是反应企业发展历史的事实和客观存在, 也是企业的商业秘密, 具有真实性、稳定性、可靠性等优点, 是不容许篡改的, 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乃至政治效益, 因而档案管理工作在企业、事业和国家管理工作和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

(2) 谢伦伯格曾说:“档案是一个政府借以完成其工作的基本行政工具, 它是政府赖以建立的基础。”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现代企业, 可见档案管理工作也是服务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而且由于档案管理的优点和重要作用, 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 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而在企业管理工作中, 档案管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 不断更新档案管理工作办法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关键所在。随着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使得企业档案管理面临新的经济发展环境, 因而服务企业也必须正视这种全新的经济背景, 积极应对, 提出有效的策略, 促使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进推动服务企业的发展。

三、我国服务企业档案管理现状

(1) 档案管理模式滞后性, 没有摆脱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支配下, 许多企业建立了档案管理机构, 但是管理模式不够现代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而且档案安全性也不高, 使得企业丢失了大量的档案信息和商业秘密, 使得企业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2)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不够高, 不能满足现代档案管理的技术要求, 使得档案管理水平不高, 而且思想不够开放, 比较固步自封, 缺乏创新, 另外, 企业也没有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培训机制, 使得企业缺乏较高管理能力的、掌握现代档案管理知识的专门档案人才, 从而影响服务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3) 档案管理理念落后, 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虽然企业都认识到知识、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但是没有充分把档案知识信息资源转变成企业的资源和无形资产, 也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 更没有发挥这些资源占据优势的重大作用, 使得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较低, 与国内其他先进的企业和国外的企业相比, 竞争力不高, 制约着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服务业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管理档案的策略

1. 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概述

第一,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是一种新型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经济形态, 知识和高素质人才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知识经济有独特的要求:资源利用智力化, 使得智力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资产无形化和产业化, 以信息、高科技及时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的总资产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可持续化, 知识经济注重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效益, 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知识形态。

第二, 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跨越国际, 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也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要求: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投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等, 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 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2.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服务企业档案管理策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 档案管理工作要有新的策略和方法, 使得服务企业的档案管理模式更加现代化、科学化、高效化, 促使服务企业的发展更加连续性和高效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入, 使得诸如技术、资本、劳动力、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更加全球共享化, 这就迫切需要服务企业更新档案管理模式, 使得档案管理更加现代化、知识化和更具有凝聚力和竞争力。

第一, 服务企业要更新档案管理理念, 强化档案也是企业资产和资源的现代化理念。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已经滞后, 不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特征相适应, 因而服务企业必须引进现代化的先进档案管理理念, 首先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要树立档案也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和资源, 要深刻认识到档案管理对企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企业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 企业要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重要作用, 更要充分利用档案资源, 使得档案知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更好的社会效益。

第二, 服务企业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培训机制。企业的管理工作的进行需要管理人才, 因而为了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和实用化, 企业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由于现代经济的繁荣发展, 使得档案信息更为复杂和技术含量更高, 因此, 企业提高分析档案信息和处理档案信息的能力。另外要建立健全企业的档案管理培训机制, 使得管理人员学到更全面的最新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方法, 从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进而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进步。

第三, 服务企业要改善档案管理体制, 促使档案管理模式更加完善和科学化。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要求, 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企业必须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 改革档案管理体制, 企业应当及时修订档案和制定新的档案管理制度, 更新档案信息, 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和资料的安全系统, 保护企业档案核心秘密的安全性, 以防止企业商业秘密的泄露, 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五、结论

与时俱进, 思想解放, 科技创新, 都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而服务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也要解放思想, 不断创新, 与时代共同进步, 而服务企业的管理也是国家经济方面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 因而服务企业要加强各方面的管理, 创新管理方法, 当然也包括档案管理。档案管理在企业管理进步和发展中作用越来越大, 而且更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也都纷纷建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 采用现代化管理理念, 使得档案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和实用化, 进而提高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的发展, 推动国家档案管理体制的进步和发展。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使得服务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而档案管理工作是服务企业管理和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因而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要迎接挑战, 抓住机遇, 更新档案管理体制和管理理念, 不断提出现代化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使得服务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 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进而促进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经济管理中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服务企业,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企业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陈丽萍.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演变[D].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杨蕾.基于战略管理的企业档案开发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3]苏娟.知识时代背景下对企业档案管理策略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11, 10 (8) :214-215.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篇8

一、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概述

了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应首先应正确把握企业经济管理含义。所谓的企业经济管理, 指的是对企业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协调、有控制的经济活动, 以实现企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最终实现盈利的活动总称。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经济管理以生产型管理为主, 注重重视生产, 而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经济管理以生产经营型管理为主, 注重生产经营。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来说, 一方面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生产经营规律, 制定一系列相关资源控制和管理制度, 以确保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收益率的平衡;另一方面则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要求, 保证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已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以国家划拨资金为主, 企业的盈亏都由国家政府负责;二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在遵循企业经营目标与方针基础上建立,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竞争为核心、充分结合生产与流通的关系, 充分结合经营战略与具体战术的关系, 充分结合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关系, 并且在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特点的基础上实现的。

对于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来说, 首先应明确企业最高管理者职能, 一方面企业最高管理者应加强企业经济规章制度与经济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策划相关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制定企业经济管理方针与目标, 确保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另一方面企业最高管理者应保证企业经济管理要求、方针、目标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 保障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其次, 明确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代表的设置与智能, 通常情况下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代表由企业最高管理者指定, 并授予一定权限或职责。建立、实施和保持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运行, 定时将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业绩或需要优化问题向企业最高管理者汇报, 从而促进在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

二、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国民经济水平日益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但是与之相比较, 国内企业在经济管理方式或手段方面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 在整体上处于摸索阶段。由于国内有关经济管理方面起步较晚, 现行企业经济管理方法多数以引进或照搬国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内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但是受经济体制影响, 现行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仍不能适应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总的来说, 国内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仍存在着一系列不合理问题, 具体主要表现有:

1.在管理制度方面, 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完善性欠缺。当前,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促使部分企业加强了对企业经济管理的认识, 但整体上企业对于经济管理重视度不足。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但多数流于形式, 一些规章制度仍沿用了先前较为陈旧落后的企业管理理念, 使得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与此同时, 对于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企业内部无论是企业管理层人员还是企业普通员工, 都缺乏相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未切实可行将相关制度落实到位, 最终造成了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未达到其预期效果。

2.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或手段。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建立和实施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但当前国内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性, 主要由于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水平偏低、企业相应员工激励机制不健全以及企业人员流动性偏大等导致。具体主要表现有:一方面,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内部员工缺乏正规的培训, 导致员工工作能力、道德水平及职业素养等水平普遍较低, 不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另一方面, 多数企业在对员工激励政策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导致员工在工作积极性或主动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此外, 企业内部人员流动过于频繁, 致使企业部分工作项目不能很好的顺利开展, 这对于企业工作进程具有不利影响。

3.在企业组织方面, 过于模式化而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受传统经济体制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存在着较多不成熟和完善地方, 这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当前, 较多企业在组织机构方面仍存在着过于死板僵化、缺少变通性和灵活性等问题, 这显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相悖, 对于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不利影响。此外, 部分企业为追逐眼前利益, 过于重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而对于企业组织结构的科学合理性不够重视, 这对于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严重不利影响, 对于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经济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具有消极作用。

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实施建议

如何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 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具体有:

1.建立健全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与组织机构。作为企业最高管理者, 其同时也是企业经济管理最高规划者和指挥者。一方面, 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与国家经济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合性, 并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另一方面, 监督和管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实施, 确保其实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保障企业各种资源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经济管理服务;此外, 及时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评估、反馈和改进, 促进其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

2.加强企业经济资源管理工作。企业经济资源出公司中物质和资金资源外, 还包含了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技能培训、经济管理相关人员业务素质能力等。通过提供各种技术培训或其他技能教育活动, 提升企业员工经济管理水平和素质, 同时促进其认识到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性, 确保企业经济管理质量。

3.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相关文件应加强完善工作。作为保障企业经济管理有效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企业经济管理文件既包含了国家经济相关政策方针, 同时也包括了企业经济管理活动计划书、企业经济管理活动记录以及企业经济管理执行手册等文件。

4.在企业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方面, 以产品 (项目) 经济目标的实现策划、与相关方 (顾客) 有关要求的确定、评审和确定有关方 (顾客) 经济要求、与有关方 (顾客) 进行沟通四方面为主。

5.针对企业经济管理中不符合相关管理制度事件的处理, 首先, 对事件发生原因进行查明取证, 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 将不符合制度事件影响最小化处理或直接消除已发现不符合事件;其次, 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将不符合制度事件停止, 并防止其不利影响继续蔓延。对于不符合制度事件处理过程应作出相应记录, 以便后期遇到相近事件处理提供参考。

6.收集、明确和分析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数据, 促进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科学合理性与实施有效性。通过对企业经济管理数据分析, 评估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改进优化必要性, 为企业决策者决定是否调整或改进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7.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优化和改进, 针对前期潜在不符合制度事件发生因素和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数据分析, 为避免不符合制度事件再次发生, 应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改进和优化, 通过在企业经济管理实践中, 摸索经验和总结教训, 制定一系列相关预防措施, 保障企业经济管理运行。

四、小结

总而言之, 企业经济管理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企业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实现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 企业经济管理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应提高重视。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这给企业的发展既带来了无限的动力, 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应不断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本文在介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基础上, 对其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 注重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市场经济条件,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问题

参考文献

[1]雷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 (01) .

[2]沈莉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J].企业管理, 2011 (08) :131-132.

企业经济 篇9

一、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如何有效地提升经济效益呢?这是企业进行生产制造和进行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我认为, 应该将投资成本降到最低, 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即可。

(一) 降低投资成本

投资者在进行生产投资同时, 应该选用更加优良的, 同时又经济实惠的材料和生产工具。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要对技术和设备进行改良, 同时不断优化资源的配置, 严格对生产材料进行检验, 不合格的应该及时退回厂家, 使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同时, 要坚持生产按照正确的程序进行, 做好准备工作, 搞好各个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 确保能够应用最新的生产技术, 加强对经济的核算力度, 严格控制生产中的浪费和偷盗行为的出现, 对材料的发放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 确保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在短时间内不变质, 管好生产流水线上的各个生产行为的正确性与完整性。对于一些钢筋、木材和水泥的管理要更加严格, 使我们在生产中, 能够保证在用到这些材料时, 能够有迹可循。

对于会计审核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会计应该把投资的资金成本明细罗列清楚, 有效的计算出投资成本的数额, 是投资管理者能够清楚看到各项资金投入的具体细节。

(二) 加强内部生产管理

在企业进行生产作业时, 应该进行系统的人员管理, 对人的管理就是对经济的管理, 因为人是第一生产力, 人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唯一动力。

首先, 应该加强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和升华, 使员工的技术和思想素质进行不断的培训和升华, 使员工在生产过程中, 能够进行有效的工作, 并且在工作环境中, 能够团结进步, 不断进行创新, 使企业的生产与发展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在新经济时代的催促下, 我们企业有必要培养更多更新型的技术人才, 与素质较高、团结友爱的员工, 当这些员工出现在我们的企业的时候, 会带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把企业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上去, 使企业的利润能够有更好的提升。

其次, 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 要加强内部环境的管理建设, 使员工都能够进行严格的生产作业, 监督他们是否是按照正确的操作程序来进行严格施工的, 监督施工作业的各项流程是否真正的合理, 在进行生产作业的同时, 进行严格的考核, 不论是对员工的、还是对生产作业细节的考核, 都应该进行下去, 使生产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进行。

二、经济管理的改革措施

(一) 努力提高生产力

企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 应该把最有效的生产方法和生产技术都融入进去, 使生产速度能够不断提升, 同时也要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与完善。

对生产的管理中, 要注意效率提升问题和质量提升问题, 使生产能够进行有效的升华。

在进行原有经济管理的改革中, 我认为, 应该把好的方面留下, 对其进行继续使用, 把不好不利于生产发展、市场营销的哪些方面进行去除, 使技术能够达到最好的同时, 使经济效益的提升也能够快速进行。把量变转换成质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需要我们企业的领导人员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发展细节, 了解人民群众到底需要什么, 在进行生产时不要盲目进行生产。使生产力达到最高水平, 有助于企业在市场中树立好个人形象, 为自己以后的战略发展打好了基础。

(二) 提高创新能力

进行生产过程中, 各个环节都要认识清楚, 使生产技术能够得到有效的改革和创新。生产技术人员应该及时认识到生产的技术不足之处, 根据具体的要求, 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同时在进行账目和一些经济计算的管理中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创新, 比如对ERP云计算这种高性能高计算的方式, 着都是使企业能够准确进行内部计算和经济管理的有效手段。

同时, 企业领导在进行创新管理的同时, 应该注意对员工生产技术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员工生产技术的再创新, 使技术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生产, 使生产工作能够更快速, 产品质量更有保障。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经济市场, 我们应该抓住创新这一机遇, 进行不断改革, 发明出更适合本企业进行生产制造的新技术, 使我们能够在进行竞争时, 不断地适应发展变化的市场。领导层应该注重对员工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培养, 使技术不断进步。

(三) 转变发展思路

在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的同时, 企业领导和技术负责人应该时刻发现市场的变化轨迹, 及时调整发展方向, 把目光投射到更加有助于企业生产发展, 同时也能带动利润不断提升的项目上去。把生产技术进行系统的量化分析, 根据市场的新形势的需求, 加强技术的整改力度, 使技术与发展向结合, 保障产品的质量与技术的创新。

进行市场营销的时候, 经济管理者应该把市场的最新信息掌握清楚, 看清投放的方向, 进行有的放矢的正确营销, 打好营销的战略, 转变营销的投放地点, 把最好的市场进行有效的利用, 在进行实际的市场竞争中, 谁占据有利的市场份额谁就能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位置, 因为对于经济市场来说, 最重要的还是客户群, 把握住潜在客户群, 把客户群都引到本企业来, 加强对经济建设中的重点来进行研究和细分, 发现其中对企业有利的有营养成分, 并能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吸取, 使企业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总结

在经济管理进行改革的同时, 企业应该能够发现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对于内部的管理中应该重视其细节的创新建设来, 使经济建设与创新真正能够为我们所用, 使生产技术的提升真正能够落实到实处, 把经济管理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进行结合探究中取得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董春梅.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经济论坛, 2010 (3)

[2]李杰.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中国经贸导刊, 2008 (4)

[3]徐芳.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技术手段[J].中国经济市场, 2009 (7)

企业经济 篇10

预算管理, 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规范财务管理行为、建立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需要, 是企业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 管理上一新的台阶, 必须要加强预算管理。

1 更新观念、转变做法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 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领导干部成功地实现了由过去的生产型向效益型的转变。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个别企业的领导干部在转轨转型中没有能跟上时代的要求, 仍停留在老的粗放型管理上, 只注重生产而忽视成本预算。有些领导干部是表面上讲成本效益, 可思想深处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更主要的是财务部门没能积极主动的把财务预算管理纳入日常工作中来, 只是被动地算账、提供数据。因此要想搞好预算管理必须由上而下的真正地转变观念, 特别是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要走在前面。在整个企业中要层层发动, 全面动员, 使各个管理层面都知道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为预算管理推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空间。

2 要建立预算领导机构,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的事情, 因此必须由上而下地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以保证其顺利实施。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财务部门担任主角, 认真制定生产经营目标及预算编制方案, 协调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等工作。各基层要建立相应的管理点, 把成本控制在预算内, 使管理形成网络化, 将预算管理纳入日常生产活动中去。

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通过预算分门别类、有层次地表达企业的各种目标, 包括:生产、销售、成本和费用、收入和利润等, 并分解为各级各部门具体目标, 基层单位根据预算安排各自的活动。各级各部门都完成了自己的具体目标, 企业的总目标也就有了保障。因此预算体系的建立对加强企业预算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划分好责任单位, 解决各项预算指标由谁来完成, 进而确保企业整体预算的完成。

3 预算编制应注意的事项。

企业预算体系建立以后, 要对预算编制的原则、内容、程序、职责分工等做出明确规定, 要按照全面完整、深入细致、重点突出、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的要求, 组织各部门认真编制预算。在编制预算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预算要切合实际。

企业预算要结合生产经营目标来进行, 不可脱离生产经营实际, 把预算做的过高或过低。过高势必挫伤基层经营者的积极性, 使其很难完成, 不利于预算管理的进行;过低则会使基层经营者没有压力感, 对预算管理产生误解直至不重视或应付了事。因此, 预算目标一定要科学、认真、严肃、切合实际, 要结合历史指标为参照, 满打满算。

3.2 预算要全面。

全面就要求预算范围要广, 要覆盖企业的所有单位和部门, 不仅仅局限于编制总预算, 各二级三级甚至四级要根据自身的经营范围和特点编制相应的预算, 在内容上要涵盖企业内部各项经营投资活动, 凡是以货币或其他数量形式反映的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全部经营活动都纳入预算管理范畴, 计划、财务、企管、生产、供应、营销等部门共同参与, 分门别类, 逐一编制各项业务预算。

3.3 预算要细化。

预算编制要尽可能细致周密, 达到必要的深度, 要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方式从大处着眼, 从基层入手, 紧紧围绕经营目标层层分解, 层层参与, 反复审核, 综合平衡, 将生产经营指标分解到厂、公司、车间、部门, 逐一量化, 做到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等按品种、规格、项目细分, 各项费用支出的内容明确具体。

4 加强预算指标的日常控制

预算一经确定, 就进入了实施阶段, 管理工作的重心转入了控制, 即设法使经济活动按计划进行。控制过程包括经济活动状态的计量、实际状态和标准的比较、两者差异的确定和分析以及采取措施调整经济活动等。预算是控制经济活动的依据和衡量其合理性的标准, 预算执行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出的管理和控制水平。过去企业各项费用支出是大计划下总量控制, 而过程控制十分弱化, 超计划、超定额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要实行支出集中管理、授权审批、分级负责的监督控制机制, 形成一条龙管理、一支笔审批、一个户头进出的管理构架, 由财务部门对预算控制和支付行为进行统一监督。对预算内支出, 根据金额分别授权各单位一把手审批, 预算外支出原则不予审批。但生产经营和结构调整必须支付的须经业务部门提出调整方案, 主管领导签字。重大预算外支出需经董事会批准。对未列入预算、未履行审批手续的费用支出, 财务部门不予支付, 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好预算内资金的支出和杜绝不合理的预算外资金的使用, 使预算管理正常化。

同时要把预算管理的重点放到基层单位和部门, 因为它们是预算控制的主体。要严格采购制度, 把好生产用料和非生产用料关, 杜绝浪费, 保证成本费用在有效的控制范围内。要有针对性的建立“月预算、日跟踪、周检查、月考核”制度, 进一步缩短预算周期, 强化预算控制职能。具体做法如下:每月底根据生产经营安排和经营状况, 对下月份的效益进行预测, 提出月度效益目标, 将物资采购、产品生产、基本建设、产品销售、制造成本、费用、利润等实物量和价值量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和部门, 每日跟踪执行情况, 每周检查进度, 分析完成情况并进行通报, 落实改进管理、优化运营的措施, 及时加强运营的薄弱环节。月底进行严格考核, 按质量、成本、利润等月度预算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兑现奖惩。

由于预算管理是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工作, 操作起来有很大的难度, 但是只要是各级管理者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严格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运作, 这项工作就会得到广大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的经营活动才能正常有序, 才能做到事前有预算, 事中有控制, 事后有分析, 企业的经营者才能牢牢地掌握经营主动权, 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总之, 全面预算, 全方位监控, 层层把关, 层层落实, 使各个层面的管理井然有序, 企业才有希望, 才能更好地发展。

摘要:预算管理, 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更新预算管理的观念入手, 阐述了如何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编制应注意的事项以及预算指标的日常控制。

关键词:预算管理,日常控制,预算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逢渡.浅谈企业预算管理.商业会计.2005 (8) .

[2]张丽芝.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考.北方贸易.2005 (6) .

企业规模经济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企业利润;规模经济;核心竞争力

1.规模经济的含义及制约因素

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生产随其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量增加,每单位产出的成本逐渐下降。与之对应的是规模不经济,即生产随其生产规模扩大而产量增加,每单位的成本逐渐增加。

制约因素主要有:(1)自然资源的优劣;(2)生产资料的供给情况;(3)技术装备的先进与否;(4)市场化程度,如商品交易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的发育程度;(5)交通运输方便与否、专业化协作水平高低;(6)技术创新能力;(7)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情况;(8)社会经济制度与生产力水平的适合程度等。

2.西方经济学家对规模经济理论的阐述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大规模生产的好处成为新古典经济学谈论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依据。马歇尔把规模经济归为两类,即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

新古典经济学所讲的经济规模,专指单一生产单位如企业、工厂的单纯技术经济意义的规模,只涉及到马歇尔所讲的内在经济,与生产设备的技术不可分性相关联。

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区域经济学引进了空间向度,提出了聚集经济概念,从而揭示了空间意义上的外在规模经济的涵义。外在规模经济概念还包含范围经济,这是一种建立在多样化经营基础上的规模经济。

由于专用性资产之间的互补关系或关系专用性资产的存在,考虑产权配置效率而导致企业之间的一体化,从而产生的规模经济,称一体化规模经济,它与资产专用性及其产权配置密切相关。

3.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主要产业的集中度上升,规模经济状况有所改观,但从总体上说,我国产业的企业规模仍然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过低,缺乏规模经济。

世界500家最大企业的排名显示,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其拥有的大公司数是呈正相关的。1999年世界500家大企业数,按照国家的排序是:美国179家,日本107家,英国38家,德国37家,法国37家。2000年各国进入500强的企业数略有变化,但是这个排序基本上没有改变。2000年我国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六位,但进入500强的企业只有11家,而且这11家中没有一家制造业企业。我国大企业的规模和世界500强中的企业规模比较,真是“小巫见大巫”。2000年,我国516家重点企业的销售额约为4120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2名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和沃尔—马特百货公司的销售总额;我国122家试点企业集团2000年的产品销售额约为2500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第一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销售额2104亿美元的119%,排名第二位的沃尔—马特百货公司的销售额1933亿美元的129%。在世界500强中,我国排名最前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销售额仅为排名第一位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21.6%。

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状况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规模小而分散,产业集中度低,这使得我国产业部门的企业缺乏基本的整合市场的能力,导致重复生产、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的状况十分明显,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第二,在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部门企业规模过小,无法利用大规模生产经营降低成本,从而不能以低价格优势去开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从而制约了产业及企业的发展。第三,主要产业部门企业缺乏规模经济,不仅降低了企业的价格竞争能力,而且降低了研究开发与技术进步、品牌创造等非价格竞争能力,不利于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总体上,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经济”并不是处处可见的东西;不仅如此,也有很多经济学家甚至发现,“规模不经济”是中国工业企业的典型特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面临挑战的行业大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一般都有很高的规模经济要求和技术素质要求,只有大规模生产才能降低成本,保证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只有大规模投入才能形成自主开发能力,保持产品在技术上的竞争力。因此,改变目前中国企业规模结构现状,有效实现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力已显得十分迫切。为此,国内企业也纷纷制定出了实现企业规模扩张的长远规划。

4.我国企业规模发展趋势的分析

第一,企业规模生产方式的条件,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取决于市场容量的扩张和资本积累能力。当前从市场容量扩张来看有明显两极分化的趋势。即国际化与个性化是市场发展的两大趋势。从地理疆域来看,市场正冲破一切国界,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变化,因而我们可以说市场规模在向着更大的方向发展;从对象范围来看,市场正背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传统模式,朝着个性化方向变化,因而我们可以说市场规模向更小的方向发展。

第二,从需求与结构方面来看,由于受到市场国际化的影响,偏好的同一化促使产业、生产及贸易方式和机构的标准化,以国家为基础的市场营销方式将逐步改变,以世界市场为舞台的跨国性企业将展现其强劲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发展與偏好的同一化,企业必须生产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即实现价格、质量、可靠性的完美结合,就不得不将本国市场营销的市场扩大到全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这种竞争的优势。

第三,从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上看,一方面,在现代的垄断竞争市场体制中,只是委之于市场机制的调节,难以在社会发展方面解决大小企业两极化发展,以及由此给其成员所带来的社会差别问题;另一方面,在企业无节制扩张也会遏止市场机制有效分配资源的可靠性。所以,作为政府的发展政策,往往要对大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界限进行一定的法律限制,以便给广泛吸收社会就业人员和创造财富的中小企业以生存的可能。

5.实现中国企业规模经济的途径

中国企业,特别是作为中国企业主干的工业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过低。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国企业因规模小而不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生产经营成本高,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缺乏优势,这迫使中国企业和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扩大企业规模,利用规模效益的途径大致有两种:一是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通过改建、扩建现有企业来实现;二是通过企业间的并购进行。依靠第一种途径速度慢,扩张后企业的规模有限,在短期内并购是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向大型化发展的理想选择。

6.中国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经营者总是追求规模经济,避免规模不经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从自身来说可以促进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利润,做大做强,不断增强竞争力。对国家来说,可以优化产品与经济结构,完成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水平加快现代化建设,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邵建云.中国企业并购市场的发展及政策建议(上)[J].管理世界,1997.

[2]段从清,吴慧.论企业兼并的效应[J].国外建材科技,2001.

[3]张萍,叶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J].黑龙江财专学报,2001.

企业经济 篇12

一、会计核算的界定与重要性

1.会计核算的界定

所谓会计核算, 也可以说是会计反映, 主要的计量尺度是货币, 能够很好的反映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从传统意义上看, 会计核算主要是事后核算, 是财务记账、报账等方面的总称。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与企业规模的扩大, 事后核算已经难以满足发展需求。所以, 现代层面上的会计核算除了事后核算, 还要加上事前与事中两部分。一般来说, 事前核算主要是在参与企业经济活动的时候通过预测的方式, 事中核算则是在预算执行的时候, 通过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来实现预期目标。总之, 会计核算是企业管理人员找出企业发展问题, 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之一, 规范化的会计核算工作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2.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1)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要想杜绝贪污等行为, 如果只是依靠员工自身的自觉性则很难实现。会计核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造假行为与欺骗行为。积极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能够相应的提高企业核算的水准, 从而保证资金运作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2) 有利于尽早、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企业通过会计核算工作, 能够及时整理和汇总那些相对比较零散的会计资料, 这些会计资料包括会计凭证以及相关账簿, 分类总结之后的会计凭证能够系统化、全面化的反应出这个企业的经营状况,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水平。与此同时, 企业进行规范化的会计核算工作还能为投资人员或者是股东提供更加完善的会计资料, 同样也给国家税务等职能机关单位提供材料, 这样就能够让使用人员更全面的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 尽早、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3) 有利于建立企业内部核算质量责任保证体系

企业内部核算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一个方面是企业经营人员的职责, 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 要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有效性, 还要保证会计工作者能够依照法律法规办事;另一个方面是财务部门负责人的职责, 对于这个部门的负责人来说, 有责任落实会计核算工作, 负有领导、监管的职责, 对于那些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利拒绝执行;第三个方面就是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者的职责, 这部分人员是会计核算的直接经办者, 在国家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对于会计人员做假账以及徇私舞弊现象的处罚, 从这可以看出, 会计人员的行为对会计核算工作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所以, 企业的会计工作者要自觉遵守国家规律, 明确自身的职责, 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 能够互相监督, 保障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

二、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措施

1.提高会计核算从业人员的素质

对于一部分企业来说, 尤其是中小企业, 他们在出于企业经营成本方面的考虑, 会让自己的亲属担任出纳人员, 还有的是雇佣会计兼职人员, 这就导致会计核算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不是特别高, 会计电算化技能比较差, 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从业证书, 难以胜任会计核算工作。还要部分企业也花费一定的费用聘请了专业会计从业者, 但是由于发展前景问题容易出现跳槽现象, 职业稳定性比较差。所以, 企业要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首先就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一位合格的会计人员是要经过正规系统教育, 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因为从业人员的质量直接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提高会计核算从业人员的素质, 不只是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还要重视其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首先, 企业管理者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 杜绝亲属担任会计工作的现象, 聘用的会计工作者必须有一定的学历, 还要有从业资格证, 加大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定期为他们举办培训班, 或者企业出资让他们参加社会上的培训, 强化他们在会计核算方面的理论与技能, 还要增强其法律意识, 在工作中能够依法设置财务账簿, 依法核算与监督, 只有培训才能让他们更好的胜任工作。当然, 企业可以具体的培训实际来设置相应的激励制度, 对于在培训中表现比较优异的人员进行奖励, 激励他们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其次, 企业要提高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 这样才能吸引并留住专业人员, 让他们愿意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工作。此外, 会计人员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技能, 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2.重视并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是不是规范对企业信息的真实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会计核算的主体、范围等都发生了变化, 新的特点开始显露出来。而且会计核算信息不只是为了满足投资主体以及国家职能部门的需要, 还关乎社会各方面的利益, 从这可以看出, 会计核算信息必须是企业资金运作的真实反映。纵观当前很多企业, 其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存在不规范的地方:主要是会计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设置缺乏合理性, 没有依据企业制度要求进行划分职责, 存在分工不明确的现象, 导致了各个岗位之间不能相互牵制, 会计核算的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还有一部分企业会计核算存在一定的违规之处, 没有依法建账, 这些都会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的状况出现。所以, 要重视会计核算的基础性工作, 按照相应的故障制度进行, 在工作中遵循客观性以及及时性的原则, 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 在工作中遵循客观性与及时性的原则, 重视原始凭证等资料的保管, 规范化的基础工作能够保障会计核算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3.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与外部监督

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 会出现会计核算薄弱以及控制无力、财务信息失真等状况。所以, 企业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实际来健全与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管控制度, 增加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控制力度, 全面监管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会计核算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处理程序、会计档案保管制度以及内部牵制制度等等, 这样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及时、有效性。我们以会计档案保管制度为例, 会计档案是企业经济业务的记录, 见证着企业的发展历程, 要给予妥善的保管, 会计工作人员要对会计档案进行认真、细致的装订与保管, 到期之后还要按照相应的程序报请相关部门批准进行销毁等。除了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 还要有外部监督管理。由于部分企业存在一些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行为, 单纯依靠自身去规范显得不太现实, 可以由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联合执法检查, 对于企业会计核算中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 指导企业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会计账簿, 从而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会计核算工作要本着为企业长远发展服务的原则, 在思想观念与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 从而把企业的经济活动转化为有用的信息资料, 为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提供资源信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不是短时期的行为, 属于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新时期, 企业要科学统筹与规划会计核算工作, 制定出有效的规范化措施, 从而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核算的界定与重要性, 会计核算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有利于尽早、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还有利于建立企业内部核算质量责任保证体系。接着从提高会计核算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等方面提出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措施。

关键词:会计核算,经济效益,管理

参考文献

[1]曹利珍.论新形势下企业会计核算的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 2015 (25) .

[2]莫筱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3 (13) .

上一篇:产品检疫论文下一篇:酒店内部控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