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经济(通用12篇)
中国企业经济 篇1
中国经济年会 (2010—2011) 于1月15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 会议主题为“把脉中国与世界经济走势”。与会代表分析了中国与世界经济走势, 就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多项建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中国市场》学术委员会主席, 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 宏观紧缩政策对目前的成本推进型通胀并无作用。
厉以宁教授表示, 目前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进型的, 这在中国是第一次。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四种原因造成:第一, 原材料短缺, 因为短缺而价格上涨。第二, 农产品供不应求, 农产品的供不应求引起了整个成本上升。第三, 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引起了物价的上涨。第四, 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上升, 使成本增加。“宏观紧缩政策对目前的成本推进型通胀并无作用。紧缩的宏观政策不能解决原材料的短缺, 也不能解决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问题, 也不能把劳动成本上升的问题消除掉, 可能对房价的上涨、土地价格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既然已经上升了, 成本还在推动着总价格的上升。所以, 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此次中国经济年会上, 与会代表们认为,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金融危机迅速探底和艰难复苏后, 2011年将在曲折中缓慢增长。美国的持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日本经济持续低迷, 以及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热钱冲击、资产泡沫与通胀压力, 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国应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趋利避害, 有所作为, 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代表们认为, 当前宏观调控最紧迫的任务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今年有必要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同时积极采取措施防范输入型通胀。政府对价格的调控应以间接调控为主, 直接调控为辅,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搞好总量调节的同时, 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加大对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及教育、卫生、生态环保等社会事业的支持。
同时, 代表们也指出, “十二五”期间中国仍将处于一个经济增长的上升期, 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和社会化将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 这是中国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但“中等收入陷阱”、“人口红利”递减、贫富差距拉大等矛盾和隐忧也会凸现。未来五年应当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为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在年会开幕式上致辞。他希望与会代表加强经济发展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 针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突出问题, 提出富有远见卓识的标本兼治之策, 为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次年会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 来自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信息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北京、天津、南京等地方政府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厉以宁、戴相龙、贺铿、刘遵义、张晓强在主论坛上作了主题演讲。
中国企业经济 篇2
2009年,我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抓工业、保增长、促发展和省、市、县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制定落实各项措施,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以项目建设和园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催生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使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速度持续加快,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的良好态势。
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总量平稳增长。
2009年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完成营业收入58.91万元,比去年增长18.1%;总产值完成61亿元,比去年增长17.5%;工业总产值完成30.5亿元,比去年增长29%;实现增加值17.27亿元,比去年增长21.4%,占全县GDP35.2亿元的49.1%,高出市下达指标45.93%的3.1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36亿元,比去年增长11.7%;实交税金3.5亿元,比去年增长8.6%。
二、规模工业增势强劲。
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户,比去年增加10户,增长9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24.11亿元,比去年增长76.2%,完成总产值25.76亿元,比去年增长71.7%,实现增加值6.65亿元,比去年增长64.2%,实现利润1.1亿元,比去年增长192.6%,实交税金0.73亿元,比去年增长76.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业总量的84.5%。
三、农副产品加工业比重明显上升。
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完成营业收入9.99亿元,比去年增长22.5%,完成总产值10.67亿元,比去年增长24.7%,实现增加值2.76亿元,比去年增长17.8%,实现利润0.43亿元,比去年增长183.6%,实交税金0.68亿元,比去年增长29.3%,经济比重占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业的35.1%。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户,占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户的42.9%,经济比重占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总量的75.3%。
四、私营个体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全县私营个体企业已发展到12634户,比去年增长38.4%,从业人数达
6.1万人。完成营业收入52.8亿元,比去年增长13.2%,总产值完成58.5亿元,比去年增长20.7%,实现增加值16.6亿元,比去年增长24.8%,实现利润2.26亿元,比去年增长14.7%,实交税金3.36亿元,比去年增长11.6%。私营个体企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县GDP35.2亿元的47.2%,经济总量占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总量的96%。
五、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全县新增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不含个体经营户)160户,新发展“十
小创业”项目经营户和个体经营户3334户,完成投资25.4亿元,新增数额为近年来之最。
六、安全生产形势好。
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全年无一例不安全事故发生,安全生产形势良好。
从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新上项目少,科技含量低。从新上项目的情况看,上规模、上档次、科技含量高,农副产品加工、高附加值的大项目少,发展后劲不足。
(二)生产经营运行艰难。今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销路不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效益下降,不能满负荷生产。
(三)资金短缺仍然制约企业的发展。大部分企业因资金短缺,不能正常生产,个别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受农发行信贷政策和季节的影响,在农产品收购旺季,由于资金严重短缺不能敞开库容收购,致使企业不能正常运行。
(四)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尽管中、省、市、县各级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许多鼓励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由于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大,真正落实到位的少,企业负担仍很重。
(五)乡镇、部门、园区、企业统计报表制度执行不力。中小企业局与县级部门、园区、企业之间统计工作协调难度较大,报表报送不及时,致使我县统计工作不尽如人意,不能准确的反映我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成果,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详细的资料。
针对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发展动态。以统计年报工作为契机,在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一次调查摸底工作,及时准确掌握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现状,建立全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统计调查档案,研究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制定政策和领导提供第一手详实资料。
(二)抓项目,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抓项目上,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围绕粮、棉、油、果、畜禽等支柱农副产品,在农副产品加工上做文章,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新上项目上,要侧重农副产品加工业项目,项目要上规模,上档次,上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大项目。同时要抓好现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走规模扩张、科技含量高、管理现代化的路子,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多渠道融资,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瓶颈问题。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瓶颈,建立多种投资渠道,多元投资主体共同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格局,是加快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关键。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确定额度,以诚信贷款融资;建立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融资开展有偿担保业务,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标,用于支持、扶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
(四)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中、省、市、县各级相关部门制定出台的扶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把各项优惠政策用
足、用活、用好。
(五)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统计工作。县政府要加大中小企业局与乡镇、部门、园区、企业之间统计工作的协调力度,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加大统计经费的财政支持力度,以促进乡镇、部门、园区、企业之间统计报表报送及时,数据准确,分析透彻,为制定政策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对省、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统计工作的建议。
一是统计报表(月报、季报、年报)有关指标设置不合理,需要改进。如年报合订本中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工业生产销售情况表,应设置轻工业报表一张,以农产品为原料报表一张,重工业报表一张,总计报表一张,便于基层分类统计。
二是统计报表(月报、季报、年报)份数太少,表格太小,填报时书写困难,应对基层统计报表加大分配份数,使基层都能分配到统计报表;以便统计报表及时上报,同时应把统计报表表格放大,便于书写,以利于统计工作。
中国企业经济 篇3
但同时,资本市场的估值正在修复。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层级正在建造并且打通内生关系。未来,资本市场无疑应当正确地反映实体经济阴晴、务实地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功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怎样新的调整或者方向无疑是备受关心的。
《英才》杂志将邀请多位国内重量级经济学家,以真知灼见谏言中国经济。
(按姓氏拼音排序)
樊纲
退出紧缩的货币政策
2015年人民银行已经6次降准降息。被很多人认为是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在我看来,这只是退出紧缩的货币政策。
中国2009年采取了刺激政策,包括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财政政策。但不久就产生了经济过热。因此,2010年初,政府就开始退出宽松政策。标志性事件就是住房限购,有钱不许买房子,这是一种非常严厉的行政手段。
与其同时,为了抑制经济过热,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包括各种货款的限制、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等。而且当时20%的准备金率是应对每年几千亿增长的外汇储备,为了对冲到这些外汇储备就大大提高了准备金率。
几年之后,时过境迁,现在中国经济已经不在过热,相反出现了通货紧缩,外汇储备也不再增长而是有所减少。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还实行当初的紧缩性政策,就是违背经济规律了。
任何宏观政策都是有时效性的。当时正确的政策,过了几年,情况变了之后就需要调整和改变。这两年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退出当年采取的紧缩政策。现在就是逐步退出,包括降低准备金率,降低利率。
也许有人认为,现在的基础利率并不高。但从大形势来看,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国家现在都是零利率,负利率。而我们是3%的基础利率。同时要考虑到中国现在有通货紧缩。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43个月是负增长,这说明中国经济已经紧缩过度。
往前看,如果中国经济不再过热。货币政策也应该是中性的,要保持货币的正常供给。这个意义上,中国现在也谈不上宽松的刺激政策。总之,对政策的解读要放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经济状况的背景下,来思考整个政策的变化过程,而不是就事论事。
樊纲系中国改革经济基金研究会理事长,采访|本刊记者 修思禹
高连奎
经济萧条导致产能过剩
中国产能是否过剩?首先要分清产能总体过剩,还是结构性过剩,显然是后者。而中国的业内人士从不认为自己所在的行业产能过剩,造成判断大相径庭的原因是主流观念掉入了统计的陷阱。
官方所说的产能过剩往往是根据统计报表而来,但是企业通常会有经济周期与淡旺季的概念,产能储备往往是为这两者做准备的,比如经济淡季时,产能利用率维持在百分之七八十是正常的,这样到了旺季时,企业才可以开足马力投入生产;同时,企业不仅要应对每年一轮的经济淡旺季,而且还要应对大概3年一轮的经济周期。因此储备产能是必要的,这也就是企业家和财经官员的区别,财经统计官员根据统计报表做决策,只看当期。企业家要布局长远,他们着眼的是三五年后的市场需求。水泥,钢铁,电解铝这些行业产能建设是需要周期的,不是说扩大就可以扩大的,都需要提前进行建设。
政府每几年就清理一次过剩产能,这已经成为中国通胀的根源。因为清理现阶段产能储备后,虽然表面达到供需平衡,但等到经济繁荣时,供需矛盾又会再次显现,供应跟不上需求,经济马上就通胀。
产能就像人的身体,小姑娘一个馒头都吃不完,整天干活的农民工五个馒头都吃不饱。中国经济也是,经济虚弱才显得产能过剩,经济一旦繁荣,产能马上短缺,现在要做的不是去产能,而是应该提高经济的产能吸纳能力。
经济萧条导致了产能过剩,显得每个行业都不好做,好像产能都在过剩,其实是经济萧条导致的,而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巨大错误。
我认为,首先应当放松货币,让经济重新恢复到每年8%—9%的增长,产能过剩问题自然化解。同时,中国经济最核心的问题是财政转型问题。我认为应当采取结构性增税。结构性增税不是盲目提高现有税种的比例,不是加重企业负担,而是应该以全新的理念来支撑财政转型,甚至是一场新的财政革命。
在消费领域增加享受型产品和奢侈型产品的税收;其次,在工业领域可以适当增加成熟工业品和机器密集型产品;最后,将税收分为公共税收与专项税收。
高连奎系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采访|本刊记者 张延陶
梁红
超配两类行业
2015年中国实际GDP 增速很可能放缓至7%以下,这是中国罕见地连续两年没有完成年初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
中国的新目标是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若想按时完成这个目标,中国每年的GDP 平均增速需要达到6.56%,收入平均增速则需达到6.7%。
为此,改革需持续有效进行,同时继续实行逆周期政策操作,特别是在财政政策方面。倘若希望改革释放的红利能成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政府亟需在户籍制度、国企改革以及备受期待的财税体制改革等方面尽快落实提升效率,促进公平的改革承诺。
2016年,中国的资本市场前景展望并不像前两年那样清晰。综合来看,我认为市场重点在于阶段性及结构性机会。
这样的判断有两个原因。首先,宏观经济增长稳中偏弱,无风险利率被迫维持低位。现在外需缺乏亮点,国内需求方面,房地产应该比2015 年可能有所走弱,宏观上面依然面临稳增长压力,流动性有望继续宽松但并不会超预期。
其次,预计政府将继续降息并大幅降准,预判2016年GDP增长6.8%。预计A股盈利温和增长约4%左右,非金融9.8%。
增长压力将加大货币政策等周期性政策继续放松,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也将加大。财政政策有望加码,包括国企改革、财税政策、服务业、人口政策及户籍土地政策方面的改革有望继续推进。
当前沪深300估值11.5倍市盈率,非金融19倍,创业板市盈率74倍,资金面的宽松已经有一定预期。现在主要的下行风险包括增长低于预期、信用风险、汇率及与之相关的资金流出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等,主要的上行风险在于经济对于超低利率的反应、增长压力之下的保增长或改革力度的超预期。
目前市场已经有一定幅度的反弹,经济增长疲弱,但稳增长政策也有加码之势,总体氛围暂时相对平稳。
综合最新的宏观环境、行业进展、盈利及估值动态、机构仓位等因素,建议超配两类行业:一是在较弱的宏观背景之下仍能实现增长的,估值相对合理的大消费、大健康相关行业,包括食品饮料、轻工制造、传媒互联网、医疗保健及保险等板块;二是有政策支持或者可能会有变化的偏周期性板块,如新能源与电力设备、环保、公路铁路物流等。
梁红系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采访|本刊记者 谢泽锋
刘胜军
中国经济复苏的杀手
中国过去以高投资为主要动力的增长模式具有显著缺陷。在银行体系占据绝对支配地位的金融体制下,高投资意味着高债务。
根据麦肯锡的数据,中国企业部门债务占GDP比重超过125%,位居全球最高之列。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不少企业之前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大宗商品、股市等投机性领域,资产价格大跌之后出现资金链断裂,最近引发抗议的“云南泛亚交易所”即为标志性案例;一些企业为了避免破产,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庞氏骗局;一些高杠杆企业本身所在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中国平均的产能利用率已经下降到60%以下),尤其是与重化工业相关的煤炭、钢铁等领域。只要产能过剩不能消除,PPI将继续下行,不断侵蚀利润,令债务偿还更加困难。
“高杠杆、高产能”构成了经济复苏的杀手。在这样的局面下,会出现负面循环:好企业不投资,因为产能过剩导致投资机会匮乏;高债务企业会勒紧腰带,把资金优先用于偿债;银行会更加谨慎。当大量企业转向偿还债务时,就会出现经济学家所谓的“合成谬误”:每个企业都力图自保,但最终人人遭殃。
日本等国的教训表明,越是不愿面对去杠杆、去产能的痛苦,经济衰退时间就越长。长痛不如短痛。2008年金融风暴过后,美国之所以率先复苏,正是因为美国进行了迅速的去杠杆,而欧洲等国的持续低迷正是源于无力推进去杠杆。
在中国推动去杠杆去产能会面临更大的阻力。地方政府、企业主、银行都有动力掩盖问题,能拖就拖,这种大家都抱着“熬到其他企业先死去”的幻想进行博弈,最终导致短期问题长期化。僵尸企业不能淘汰,甚至可能最终把“好企业”也给拖垮。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淡化对GDP增长目标的追求。只要国家层面制定了增长指标,就会层层传递转化成“稳增长”的政治压力,令去杠杆去产能更加困难。
要放宽视野,即使短期经济增速有更大下滑但阵痛过后会迎来健康的复苏;另外,中央应明令禁止地方政府和银行继续向“僵尸企业”输血,为银行核销坏账提供更好的支持,包括向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和资产证券化;最后,改变地方官员考核机制,推动“有序去产能”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
刘胜军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采访|本刊记者 张延陶
陆挺
地方政府“无为而治”影响投资
当前微观层面活力不足是事实,全年GDP要达到7%的增速也确有困难。一方面,传统产业的市场需求不足,产品销售不畅,传统周期性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中国资源消耗型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虽然近年来被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投入加大、产值快速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体量总体还不够,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尚不足8%。当前,企业的融资成本仍然偏高、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仍然较少,企业税负仍然偏重,也是不争的事实。
转变发展方式背景下,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还没能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官员晋升都遵循“GDP锦标赛”制度,在经过多年高耗能粗放的增长后,当前对于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环境问题的担忧让这些因素越来越多的成为增长之外的一些考量,面对目前的债务负担和污染问题,可能存在“做多错多”的心理。地方政府的“无为而治”可以说也是投资增速“入冬”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在国内企业利润下降、违约风险增加,资产质量下降的背景下,金融体系中的“标准化”产品供给不足,“非标准化”产品风险难以厘清。金融机构面临着“资产荒”的现状。而同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步形式已走完,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可能居高难下,商业银行面临利差收窄、利润压缩的局面。资金逐利性或使得金融机构风险偏好被迫增加,进而导致未来的潜在风险又进一步增加。
模糊对GDP高增长率的诉求,有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预期,进而减少对宏观调控效力的不必要干扰。比如未来政府设定GDP增长目标时,可以设定为一个区间,而非一个具体的目标值。其重要的意义,在于不要盲目追求高增长的GDP水平,更应该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专注于改革的深度、转型的力度、创新的广度。
本届政府对改革的决心十分坚定,“调结构”的纲领也十分清晰,即通过市场化方向的深度改革和对过去增长模式的逐步切割,来达到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经济增长引擎的重构。随着未来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中国经济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成功,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中枢要下台阶,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也就是从过去两位数的增长,向7%-8%的增速过渡,再逐渐向4%-5%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靠拢。不过这是一个跨度在10年,甚至更长的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潜在增速下降,人口红利即将消失,资本积累处于下降趋势中,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主要靠提升生产率来驱动。未来中国经济要提高生产率,不仅仅是需要在需求端给予支持,也需要把供给端的改革提到更高的层次上来。
陆挺系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采访|本刊记者 孟德阳
朱海斌
未来经济增长靠新兴服务业
中国经济结构在近些年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三产业占总体GDP的比重日益增长。相反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而且,整体GDP增速的小幅下滑掩盖了制造业下滑更为显著的事实。我们对经济活动的跟踪研究表明,制造业的实际状况甚至可能更弱。基于此,高度依赖能源和资源密集型的上游制造业的东北老工业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与黑龙江省)在2015年的经济尤为困难。
与制造业表现欠佳相一致的是投资下滑。其中最大的两个类别——制造业投资与房地产投资的增速都出现了显著下滑。
我们预计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进一步回落。我们预计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0.1%,而2016年将下降至9.8%。考虑到PPI通缩预计将从2015年的-5.2%收窄至2016年的-3.3%,实际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非常明显。
具体而言,预计制造业增速将从2015年的8.2%降至2016年的6.5%,房地产投资将会在2016年首现年度负增长降幅为2%。
服务业是2015年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考虑到股市调整后金融服务业将会减速,我们预计服务业增速将在2016年回落至7.5%-8%。
问题是,除股市调整因素外,服务业是否会经历更大的调整?担忧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与股市调整相关的财富效应将影响消费。其二,如果制造业表现仍然疲软,失业率将会上升、消费增长势头可能无法延续下去。
我们认为影响将是有限的。首先,股市变化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并不显著(在2015上半年股市繁荣时期消费并未增加),这或许是由于投资者入市比率仍非常低(约占总人口的7%-8%)且其边际消费倾向也较低。其次,服务业加速的主要原因是不正常的金融服务业增长,而传统消费的增速在近些年却有所降低。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兴服务业的增长一直非常强劲。包括健康、教育、文化、娱乐、运动、公共服务等在内的“其他服务”类别几乎占到整个服务业的40%。这受益于收入增长、收入差距缩小,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改进。
此外,2015年的新增就业岗位主要来自服务业,这表明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
过去,制造业是主要引擎,服务业被动地相应增长,而在新经济体系中,服务业俨然能够独立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朱海斌系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采访|本刊记者 张延陶
祝宝良
刺激政策收效甚微
2015年的经济形势中,消费的表现还算不错,出口受制于大环境,表现平平。因此,投资下滑无疑是2015年经济下滑的最主要原因。
以往投资所产生的问题也比较明显。首先就是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现在还有部分汽车行业产能也比较过剩。这五个行业它占制造业的比重大概在1/3,这几年物价下跌80%是由这些行业造成的,利润下跌的一半是由这些行业造成的。
第二个问题是,房地产调整。房地产调整既有人口下降的原因,也有房地产背后的一些制度性问题,我个人认为房地产调整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到位。
中国的房地产有什么问题?从需求上来讲,按照城市常住人口计算,加起来没有1.15套房子,按照现在55%的城镇化来算,房子人均套数已经够了,基本达到国际水平。
问题在哪儿?下一步如果房子还有需求,这些需求的人是谁?我认为主要是跨区的1.5亿农民工的住房需求。未来一段时间要设计出来怎么让农民工买得起房子的制度,类似于美国住房支持的制度,甚至于搞一些住房和政策性银行来支持这些人的城市化。
企业投资的方向,将来就是产业发展的方向。过去讲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是短缺经济条件下的政策措施,主要是需求管理。经济不好了,很简单,大家圈一块地,搞一个开发区,然后一旦房地产有需求,钢铁、水泥、建材都有需求,这些就可以推上去。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过去三年,面对这样的刺激,经济运行已经耐受了,收效甚微。
未来宏观调控政策的改革或者创新应当更加注重供给的问题。居民的消费不再是模仿式的消费,而是个性化、享受性的消费,因此供给结构必须随之发生转变,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转向服务业,享受性的服务模式上去。因此供给的调控政策非常重要。这也可以避免新一轮的投资引起过热的现象。
中国企业经济 篇4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的三十年时间里, 中国大规模、持久的经济增长让世界震惊。即使是在20世纪末, 在东亚邻国经济惊人增长的大背景下, 中国的发展仍然显得异军突起。
中国的快速增长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许多经济学家开始解读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以及背后的原因, 一些经济学家们认为, 与东亚各国相似,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来自于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普遍地将中国看做另一个新兴工业化经济体, 遵循着类似于韩国和新加坡等经济体所开辟的发展路径。但事实上, 东亚各国发展与中国的发展虽存在许多共性, 但仍有非常多根本性的不同之处。
二、东亚各国与中国发展对比
东亚各国是所谓民主国家, 实行普选, 政府权力分立, 相互制约, 实行多党制, 全国上下采取广泛的民主, 这种政治体制使得权力是“自下而上”的, 因此政府是真正代表选民利益的, 就有激励去作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此不同的是,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以前专制集权的现象现在还没有彻底解决, 全国还未实行普选, 政府权力膨胀且集中, 一党制, 权力“自上而下”, 政府缺少权力竞争的压力, 且拥有军权和国家大部分的资源, 政府在根本上还是重点支持国有企业发展,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 发展民营企业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在政府、国有企业经济实力非常弱的情况下, 只能改变政策, 放手发展民营企业和引进外资。因此, 在20世纪80年代, 中国改革开放的头几年里, 政策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是非常大的。20世纪90年代, 中央提出了基本经济制度, 即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 其中强调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中央大力改革国有企业, 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逐渐改善了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 进入21世纪, 我们看到的是国有企业迅速膨胀式发展, 许多国有企业海外成功上市, 这些企业开始在国民经济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三、俄罗斯改革介绍
与中国一样, 俄罗斯也曾是社会主义国家, 长期实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与中国差不多同时期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但改革的成果远远不如中国。这正是在改革的方法论上出了问题。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意思是说, 淮河南岸的橘树, 一旦移植到北岸, 就变成矮小的枳树, 结出的果实, 也变得又苦又涩。1992年, 苏联解体后成立的俄罗斯联邦, 从西方经济高参那里, 引进“休克疗法”, 进行了一场激进的经济改革, 希望借此跨入市场经济轨道, 跻身西方发达国家之列。不料事与愿违, 俄罗斯经济非但没有起色, 反倒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不顾国情盲目改革, 使俄罗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91年底, 苏联解体, 俄罗斯联邦独立。它拥有1 700万平方公里领土, 1.5亿人口, 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叶利钦认为,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 零打碎敲、修修补补, 白白断送了苏联的前程。为避免重蹈覆辙, 重振大国雄风, 不能再做小脚老太太, 应该大刀阔斧, 进行深刻变革。此时, 年仅35岁的盖达尔投其所好, 在萨克斯的点拨下, 炮制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 叶利钦“慧眼识珠”, 破格将其提拔为政府总理, 1992年初, 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 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休克疗法的一步大棋, 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在盖达尔政府看来, 改革之所以险象环生, 危机重重, 主要在于国有企业不是市场主体, 竞争机制不起作用。国有企业改革, 最省事的办法莫过于私有化, 企业成了个人的, 所有者就会更有激励完善公司治理。为了加快私有化进度, 政府最初采取的办法是无偿赠送。经有关专家评估, 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1.5万亿卢布, 刚好人口是1.5亿, 分到个人, 人人有份。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 可以凭证自由购股。可是, 到私有化正式启动, 已是1992年10月, 因通货膨胀, 此时的1万卢布, 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 无偿私有化成了天方夜谭。此计不成, 又生一计。既然送不成, 那就低价卖。结果, 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 他们最关心的, 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 而是尽快转手盈利, 职工既领不到股息, 又无权参与决策,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生产经营无人过问, 企业效益每况愈下。
1992年12月, 盖达尔政府解散, 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也随即宣告失败。俄罗斯把“休克疗法”当做灵丹妙药, 本想一步到位, 创造体制转轨的奇迹。但俄罗斯并未认清本国现实, 在改革的方法论上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 最终只能独自承受改革失败的苦果。
四、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
与俄罗斯不同的是, 中国实行的是一种稳健、渐进式、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 一步步摸索, 坚持性能价格比的改革方式。
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作一个基本回顾: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模式可划分为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即从1980年开始的改革。这一阶段中央采取的是一种谨慎、一致同意的决策, 采取双轨制, 有效地向中国引入市场经济, 改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农业与工业改革上, 竞争主要表现为市场进入阶段的竞争, 并没有广泛地采取私有化, 实行的是一种非中央集权的权力结构, 市场经济还是一种有缺陷的经济, 会出现通货膨胀, 这一阶段可以概括地称为“无失败者的改革”。第二阶段即从1990年开始的改革, 这一阶段是一种快速的私人决策方式, 政府加强了制度建设和市场经济改革, 改革的焦点集中在了金融和监管改革上, 私有化逐渐开始, 重新开始了中央集权化的资源分配和宏观调控手段, 这一阶段可以概括地称为“有失败者的改革”。
对于中国这种稳健地渐进式改革, 中国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没有从一个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来总结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 刘纪鹏教授在其《论改革方法论和方法论改革》一文中提出, 中国改革与其说成功在市场化的目标确立, 不如说成功在正确的改革方法和路径选择, 中国“老树发新枝”的渐变改革方式与俄罗斯砍掉老树栽新树的“休克疗法”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并没有像俄罗斯那样彻底, 拿中国股市来说, 股份制的推行和深沪股市的建立以及由此产生的股权分置和一股独大正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从独一股到一股独大再到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就是中国改革的成功所在, 而抽掉中间的一股独大就会陷入俄罗斯的改革误区。企业股份制如此, 经济改革如此, 在中国政治改革上也如此, 必须要渐变稳定逐步发展。
我们要在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和“黑猫白猫, 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理论的指导下, 实行“渐变稳定、逐步转轨”的方法。中国要推行股份制有许多的问题:首先, 股份制就会产生私有制, 股份的流动就会使国有资产流失。其次, 中国一开始就搞全流通模式是不现实的, 中国股权还不清晰, 流动后的权益归属并不确定。再次, 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还未形成时, 全流通会走俄罗斯的路, 把国有资产向私人分掉或者向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分掉。正是由于以上原因, 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经验, 而应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之路。“国有存量股份不动, 增量股份募集转让”的模式被提了出来。国家体改委联合十五个部委共同出台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里, 将股份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外资股和个人股四种。其次, 在增量发行的股票上, 既没有采用海外流行的公募, 也没有采取私募的方式, 而是创造了定向募集的概念, 即增量发行的股票向企业内部职工募集, 向社会法人募集。
五、中国仍存在的问题
应看到, 虽然中央集权体制在过去表现得很出色, 但是它的合法性仍然依赖于短期的经济增长, 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很难保证经济会一直持续增长。当经济变得更加复杂, 可以预料经济的有效运行将要求更大的透明度和更多的资源以保证监管机构的公正和独立, 而目前的体制还做不到这一点。中国的改革尚未通过高危险区:
首先, 应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现如今, 民营经济已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 这些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正在重塑中国经济, 中国政府如果不考虑他们的利益, 很难形成一个可行的政治战略。因此, 在政策上应进行调整, 不断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其次, 要进行有效的产权改革。国内许多民族品牌企业, 如柳传志的联想、李东生的TCL, 这些企业都是原先的集体企业, 有当地政府的政策保护, 有的企业成功地完成了产权改制, 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而有的企业则陷入产权不明的泥潭, 最终退出了市场舞台。最后, 我们仍不能忘记, 一定要坚持推进政治改革。中国的计划经济已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 但计划经济最后一座堡垒仍稳固存在, 我们要适时稳步推进改革。
六、结语
20世纪80年代, 改革初期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反对改革者, 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激进改革者。中国改革的成功正是在于正确的改革方法和路径选择, 即“老树发新枝”的渐变改革方式, 我们应继续坚持尊重国情、借鉴国际规范的改革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纪鹏.大道无形——公司法人制度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2][美]劳伦.勃兰特, 托马斯.罗斯基.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M].上海:格致出版社, 2008.
[3]李曙光.转型法律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4]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0.
中国企业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篇5
2014年10月24日 16:24:57来源: 新华网我有话要说(0人参与)新华网西安10月23日电(郭良)中国国家统计局21日发布数据,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3%,前三季度7.4%——正如各方所预计的,新鲜出炉的中国今年第三季度和前三季度GDP数据并不乐观。但亦如官方和专家分析,在“新常态”下运行的中国经济依然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刚刚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实实在在映衬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面孔。在目前背景下,作为经济基本细胞的企业将遇到哪些机遇和挑战?企业家们又是如何看待经济新常态?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参与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的从“企业看信心”经济形势主题采访活动。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多省市、行业代表企业均表示,他们正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强自主创新、开拓国际市场、拓宽产业链条正成为企业发展新动力。
拓展产业链 构建多元产业格局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传统制造业正在寻求向相关行业、上下游产业链谋求发展。
以石化装备行业为例,2013年至今,受石油和化工行业投资增速下滑明显的影响,化工装备需求减少,面临洗牌,加速拓展产业链、构建多元产业格局成为大型企业的选择。
兰州兰石集团是中国石化装备行业的摇篮,60年来,兰石填补了新中国石油化工装备工业百余项国内空白,创造了上百项“中国第一”和“中国之最”。兰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及石化装备需求减少的影响,兰石集团开始由传统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向综合能源及新能源装备、通用机械、现代农业机械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在拓展产业链及构建多元产业格局上迈开新的步伐。
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近60年历史,旗下“珠江钢琴”产品销售已辐射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每四台钢球有一台是珠江钢琴,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李建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传统钢琴业务稳定增长的背景下,珠江钢琴未来将聚焦于产业链拓展,致力于数码钢琴业务以及钢琴教育模式推广。
据了解,公司上半年数码钢琴销售0.88万架,同比增长47.03%。同时,公司继续推动和国内科技企业的跨界合作,不断完善具备视频教学功能的智能数码钢琴产品系列,积极寻找并推进与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内外同行的股权并购合作,迅速做强做大数码产业。
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是以发动机、工程机械为经营主体的大型国有企业,2013年营销额超过400亿,经营业务延伸到亚、欧、美、非、大洋洲。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玉柴集团经过长期、严密的酝酿、论证,于今年4月底正式发布《玉柴集团二次创业暨2014-2018战略规划纲要》,开启企业的“二次创业”。
根据这份战略规划纲要,2014-2018年,玉柴将加快产业新城建设,扩大国内、国际间的合资合作和高新技术的引进、应用,重点拓展“发动机”和“石油化工”两条产业链,构筑“金融”和“物流”两大服务平台,整合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永续经营和健康发展。
“今年前三季度,玉柴集团汇总销售收入接近300亿元,发动机销量同比实现正增长,继续位居国内多缸柴油机生产企业首位。”玉柴董事局主席晏平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
加快推进国际化,提高全球资源整合能力
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重大战略判断。在“新常态”下,企业要适应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从失衡转向优化再平衡,调控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预调微调。“新常态”既是企业发展的新环境新要求,也是企业提质增效的新动力。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新常态”下,许多企业开始从推进国际化,提高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方面下功夫。
金川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镍、钴、铂族金属生产企业和第三大铜生产企业。近年来,集团采用贸易融资、投资参股、收购兼并等多种方式,运营矿产资源项目,建立国内外资源基地,从“中国的镍都”成为“世界的金川”。目前,金川集团已拥有境外公司23个,在南非等国家设立代表处5个。
据金川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全忠介绍,2013年9月,金川集团国际资源有限公司通过收购金川集团旗下南非梅特瑞斯公司全部股权,拥有了地处中非铜钴成矿带的优质矿产资源,顺利转型为矿业公司。目前,公司的镍产量居世界第四位,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作为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先行者,一年多来,兰石集团组建了兰石—俄罗斯贸易公司,兰石美国贸易公司,着力拓展陆路、海上出口通道,在积极参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取得不俗业绩。
“继去年向土库曼斯坦出口7台石油钻机之后,今年五月我们又获土方8台石油钻机追加订单,合同总金额折合人民币5亿多,再次刷新甘肃装备制造业出口单笔订单记录,目前我们已出口全国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兰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忠告诉记者。
小米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专注于智能产品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成立仅四年,2013营销额就达到300亿。据小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军介绍,从上半年销售数据统计来看,2014年小米完成6000万台手机出货量目标应该毫无悬念,届时,小米的营销额将达到700多亿。
今年开始,小米正式踏入新加坡市场,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小米巨资收购国际化域名“mi.com”,国际化战略悄然提速。据了解,小米最早闻名海外的产品是MIUI,是其手机上的操作系统软件,到今天为止已经有26个MIUI全球粉丝站。
“我们从去年开始试水海外市场,到现在为止已经进入了除中国大陆以外的几个新市场,取得较大反响,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和印尼。”小米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林斌告诉记者。
强化创新,抢占产业制高点
经济增速放缓可不可怕?制造行业是否面临天花板?玉柴集团董事局主席晏平有自己的看法。他表示,经济增速放缓并不可怕,作为企业,还是要在强化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不要一味追求销售额。为此,玉柴于去年年底启动“二次创业”。
“玉柴二次创业,核心就是转型升级,升级内容覆盖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诸多领域。未来两至三年,我们要进行研发体系、制造体系的再造,全面更新现有的产品型谱,研发、生产和制造能够在欧美市场具有加强竞争力的产品。”晏平告诉记者。”
对于创新,格力空调董事长董明珠深有体会,她表示,大家都认为空调是一个传统产业,但无论是什么产业,都有创新的地方。因为只有一个企业有创新力,有技术突破,这个企业才会是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
制造业重视创新,互联网行业更把创新当作企业发展生命线。腾讯副总裁江阳称,腾讯整个公司时刻都居安思危,因为互联网行业变化太快,稍有懈怠就会落伍,甚至被淘汰。
中国经济本质上是地产经济 篇6
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提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中国经济晴雨表是什么?有人讲是股市,我从来不认为股市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股市自己也不敢承认。炒股的90%以上肯定是亏损的,每个人谈自己的职业,但我们最不好意思谈“我在炒股”。
我认为,如果真要为中国经济找一个晴雨表,那就是房地产。房地产在当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任何一个行业都不能替代的。中国经济本质上就是房地产经济,去年的GDP增速是7.7%,今年到第三季度下滑至7.3%,期间发生了什么?去年7.7%的增速靠什么?靠房地产。房地产有多重要?我讲三个数字。
首先,去年增长7.7%,贡献最大的是房地产,贡献超过20%,这是任何一个行业很难比的。
其次,去年全国财政收入6万亿元,房地产行业一项4.1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超过70%,这意味着什么?78%靠房地产。去年,我们知道中国经济发生两次明显的钱荒,大家在问,钱到哪里去?去年全社会融资额是17.29万亿元,房地产去年到位资金多少?12.2万亿元,占全社会融资额比重超过70%。这意味着什么?全社会70%的钱进入房地产。
再次,国家发改委一个副司长家里查出现金2亿元,这是钱荒的原因之一,中国的货币有一个迷失,贪官为中国通胀下降做出贡献,都把钱藏起来了,三个数字说明什么?说明房地产上上下下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三个数字告诉我们,没有房地产真的没有新中国。这是一个基本事实。
我们每一个人不相信爱情,都不相信真爱,我觉得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爱是真爱,一定是中国政府对房地产的爱。不放弃,不抛弃,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体现得淋漓尽致。之前的40多个城市取消限购,到前几天国务院常委会,在6大消费里谈房地产消费,都意味着中国经济当下离不开房地产。
今年的寒冷是房地产造成的,但房地产会不会好?我们以后还能不能靠房地产?
中国房地产的供需基本面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根据我们的测算观察,中国目前保守估计80%以上城市住房过剩,而且严重过剩。今年第一个取消限购的呼和浩特市,目前住房1690万平方米,按照现在的销售情况,未来10年呼和浩特不盖一平米房子也卖不完现有住房。前段时间和一个呼和浩特的土豪朋友开会,他说自己有十多套房子怎么办,我说不要聊天,打最快飞机回去卖房子。
未来10年80%以上开发商会倒闭,如果没有做房地产,千万不要再进房地产。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这点,房子多了没有投资价值,过去房子不够,现在房地产面临的是产能过剩问题。
未来怎么样?第一,如果按照金融危机逻辑,2014年是危机开始,3到5年内非常困难。大家一定要保守,投资要保守,策略要保守,最重要的任务两个字:活着,活下来。不管三期叠加还是整个平衡后的好,对中国市场非常危险,明年增长不可能太高。我们所有的风险没有除掉,炸弹还在。
第二,未来3到5年,我从去年讲到现在,保证现金流,钱荒持续,中国从一个流动性过剩国家走向流动性短缺。钱会从中国流出,中国外汇储备少1千亿美金,原因是什么?我的解释钱在跑。所以钱很重要,大家未来主要的管理是管好钱,管好流动性。
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政府一定见死不救,60多年没看清楚吗?所以能救自己的,只有你自己,就是管好现金流,让现金流是正的。把这个冬天度过去。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 篇7
关键词:知识经济,中国经济,经济发展
知识经济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各种关于“人才”的信息。简单地说,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第一生产要素, 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中的知识, 指的是为知识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技术诀窍、智力成果、知识经验等各种无形的生产要素。
知识经济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经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支柱,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知识成为参与财富分配的主要因素;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将不再适用于知识、科技等这些无形生产要素的投入情况;在知识经济中, 教育和学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将呈现出网络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特点;雄厚的物质基础是知识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前提条件, 因此高度发达的农业和工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基。作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 知识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首先,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化, 经济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科技等方面的因素将会越来越多;其次, 信息的传播速度和科技创新速度越来越快, 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将因此大大缩短;最后, 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速度也不断加快。
现阶段, 虽然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 但是中国经济中已经含有知识经济的成分, 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成分不断渗透至社会经济中的其他各方面, 知识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知识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各方面影响也越来越来明显。在宏观层面上, 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变为知识、信息及技术。随着传统产业广泛地应用信息和计算机技术, 使得生产所耗用的物资及能源减少。随着高新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高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必然会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的增长方式在知识经济的催化下逐步转化为低消耗、高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的各个主体——企业、政府、消费者都通过网络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都被信息网络连接起来。同时政府也将在信息网络这一巨大资源库的帮助下, 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最新状况, 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调整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确保经济的稳步增长。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型人才成为社会生产所急需的资源,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将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在中观层面上, 知识经济能够加快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第一产业的比重在满足全社会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条件下不断降低, 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第二产业加快产业内部调整, 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 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日渐增强。通过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微观层面上, 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也会受到知识经济的影响。首先, 企业的人力资源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企业高管必须是拥有专业技术和管理技能, 同时具备创新的能动性, 能够预见市场和经济发展的趋势, 正确把握适合企业快速发展契机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其次, 企业的资产组成将发生结构性变化, 有关知识的一切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 特别是企业的创新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等这些无形资产, 它们也更能体现一个企业的实际价值。不仅如此, 企业组织, 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变化将极大解放企业的生产力,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变革时代, 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的态势, 中国要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发挥知识经济的推动作用,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 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发展科学教育。人才是知识经济的关键,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唯一正确途径, 同时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目前我国应该大力推进教育体制特别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努力消除地区教育不平等的现象, 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发展素质教育, 增强学生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同时,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优化教师待遇, 建立激励机制刺激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我们要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一项事业,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也是一种产业, 创造了效益, 教育更是创造未来的原点。第二,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对企业来讲, 改善企业的市场环境, 掌握市场主动权, 开拓市场都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完成;通过技术创新, 企业大大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是知识经济的核心。第三, 竭力解决知识产权法制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复杂的知识发明与单一的法律界定之间的不协调。要完善产权法保护客体的范围, 正确处理创造知识与传播知识的关系、激励公用知识创造与限制垄断之间的关系等关乎社会各阶层知识产权利益间的关系,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不同行业之间专利保护期限。从长期趋势来看, 中国经济发展必然会经历知识经济时代,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社会经济也必然面临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转变、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提高知识经济成分质量与比重是解决办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徐杏.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联动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1) :61-65.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辨析研究 篇8
关键词:企业规模经济,企业范围经济,最终产品同质性与异质性,成本项目,外部性
一、引言
企业规模经济描述了企业的产品平均成本随着“产量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而范围经济描述了企业的产品总成本随着“业务范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企业范围经济的一般定义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分别由企业单独生产的成本之和”同“由企业联合生产的总成本”进行比较, 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称企业联合生产时存在范围经济;反之, 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就称存在范围不经济;如果两者相等, 就称范围经济不变。
其中Csplit为各种产品分别由企业单独生产时的成本之和, Cjoint为各种产品由企业联合生产时的总成本;RSP为范围经济效应参数, 它大 (小) 于零表明各种产品联合生产时存在范围 (不) 经济效应, 它等于零表示各种产品联合生产时范围经济不变。测度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时的范围经济效应的一般方法 (Clark与Speaker, 1994;Silk与Berndt, 2003;黄薇, 2007) 包括以下三步:
第一步, 根据一般成本函数的泰勒级数展开式, 假设企业具有下面形式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其中C为总成本, yi为第i种产品的产量 (i=1, 2, …, m) , pj为第j种投入要素的价格 (j=1, 2, …, n) , α0、βi、γj、λij、θjk、ρij为待估参数, ε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第二步, 运用企业的经验数据估计出 (2) 式的待估参数均值。因为零的对数无意义, 因此, 为了计算当其他产品的产量为零时某种产品单独生产的总成本, 估计 (2) 式中的待估参数与计算各种成本时需要进行Box-Cox变换。
第三步, 根据第二步估计出来的待估参数均值和公式 (1) 的原理, 计算度量范围经济效应的参数RSP, 然后对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的范围经济效应作出判断。从以上范围经济概念及其一般测度方法可见, 如果联合生产多种产品的总成本低于 (高于) 单独生产各种产品的成本之和, 那么联合生产时至少有一种产品的平均成本低于 (高于) 该产品单独生产时的平均成本;如果企业各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着企业产品种类数的增加而下降 (上升) , 表明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时存在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不经济效应) 。
然而, 以上范围经济概念及其一般测度方法给人们理解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时留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样的产品才算不同种类的产品?如果X1和X2本质上是两种完全相同的产品, 例如X1是大号衬衫, X2是小号衬衫, 其他方面X1与X2完全相同;X1单独生产时的产量与平均成本分别为q1和LAC1, X2单独生产时的产量与平均成本分别为q2和LAC2, X1与X2联合生产时的产量与平均成本分别为q3 (q3=q1+q2) 和LAC3 (图1)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按照公式 (1) 来测度企业联合生产X1与X2两种产品的范围经济效应, 那么这样测度出来的实际上并不是范围经济效应, 而是规模经济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曾卫锋 (2008) 将沿着图1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移动的效应称为规模经济效应, 将图1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整体向下 (向上) 平移称为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不经济效应) 。只有将X1与X2两种产品区分为至少是不完全相同的产品, 才可能测度出符合上述范围经济概念的真正意义上的范围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的获得主要依靠产量的增加及由此所要求的资源专业化配置, 而范围经济的获得主要依靠产品种类数的增加及由此所要求的资源多元化配置。今天使用范围经济这个概念, 主要是用来分析企业资源多元化配置与专业化配置谁优谁劣的决策。如果不能区分什么样的产品才算不同种类的产品, 就无法区分所测度的成本变化规律是属于规模经济的范畴还是范围经济的范畴, 于是, 也就无法区分是资源多元化配置更优, 还是专业化配置更优。因此, 对于范围经济效应的测度以及企业资源多元化或专业化配置的决策分析来说, 区分什么样的产品才算不同种类的产品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二、企业最终产品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理论分析
企业不同产品之间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可以从不同种类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与生产技术差异, 以及相应的成本构成进行辨别, 涉及到企业产品成本构成的基本因素包括:研发活动、原材料与外包中间产品的采购与使用、生产技术与生产过程、营销技能与营销过程、管理技能与管理过程等。一般假设企业使用了r种不同的原材料与h种不同的外包中间产品, 使用了s种不同的生产技术进行了s个不同的生产过程 (用Tj表示, j=1, 2, …, s) , 针对特定种类的最终产品开展了g种不同的特定管理活动、k种不同的特定研发项目和m种不同的特定营销项目, 生产了n种不同的最终产品, 这n种最终产品共享了企业的一部分营销过程与管理过程。在这些基本假设条件下, 第i种最终产品的成本构成包括: (1) 特定研发成本、 (2) 特定营销成本、 (3) 原材料成本、 (4) 外包中间产品成本、 (5) 生产成本、 (6) 特定管理成本、 (7) 共享的营销与管理成本等7个“成本项目” (1) 。本文强调“成本项目”这一概念的重要性, 这里的“成本项目”同会计学里的“成本项目”略有不同, 这里的“成本项目”既指企业产品成本的基本组成部分, 又指企业的基本业务范围。
第i种最终产品其产量为Yi时的平均成本ACi为:
其中c1ji、c2ji、c3ji、c4ji、c5ji、c6ji分别为第j种特定研发、特定营销、原材料、外包中间产品、生产过程和特定管理在第i种最终产品中的平均成本, czi为n种最终产品共享的营销与管理费用分摊到第i种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如果某企业生产X1与X2两种最终产品, 那么这两种产品之间存在多大程度的同质性或异质性呢?从上述7个成本项目来看, X1与X2之间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存在图2所示的三种可能: (1) 完全同质, 即A点所表示的情况; (2) 完全异质, 即B点所表示的情况; (3) 同质性与异质性并存, 即A、B两点之间的C点所示的情况;C点越靠近A点表明两种产品的同质程度越大, C点越靠近B点表明两种产品的异质程度越大。
如何具体度量任意两种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或异质程度呢, 这里使用图3所示的企业最终产品的产业链示意图来进行说明。在图3中r=3, h=1, s=10, g=1, k=1, m=1, n=5, 其中最终产品X5使用了特定营销项目和特定管理项目, 而其他四种最终产品共享了营销过程与管理过程。生产活动可能会受到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技能素质与劳动过程本身等因素的影响, 但概括来说, 各种生产技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的“工种”不同;二是相同工种的“技术等级”不同。对于不同“工种”或相同工种的不同“技术等级”, 要求所使用的劳动资料的自然技术特征或 (和) 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是不同的, 但不同的生产技术未必同劳动对象相关。例如, 缝制衬衫的生产活动, 即使作为劳动对象的布料的品质不同, 但如果是由相同“工种”及其相同“技术等级”的工人缝制出来的, 那么生产活动的技术是相同的;相反, 造船业中的焊接生产活动, 即使焊接的对象即钢板都是相同的, 但不同“技术等级”的焊接工人焊接出来的产品质量或档次是不同的。因此, 生产技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种”的差异与“技术等级”的差异上面。图3各种生产技术Tj (j=1, 2, …, 10) 的差异, 至少表现在“工种”与“技术等级”两者之一的差异上, 它们都是不同种类的生产技术。
有些种类的最终产品可能会使用到一部分相同的技术, 可以将这部分相同的技术归并为一个技术组合。技术归并所遵循的原则是:对于任意两种生产技术Tj与Tv (j≠v) , 如果它们仅使用在某几种最终产品的生产中而在其他种类的最终产品生产中都没有使用到, 就将这两种技术归并为一个技术组合;如果技术Tj与Tv在某部分最终产品生产中同时使用到, 而在其他最终产品生产中只使用到Tj与Tv的两者之一, 那么就不能将这两种技术归并在一个技术组合中。技术归并可以减少测度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计算工作量, 也可能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节约管理成本。根据技术归并的这个原则, 图3中的技术T1、T2、T3和T4可以归并为技术组合T11, T5和T6可以归并为技术组合T12, 而其他技术T7、T8、T9和T10则不能进行归并。当然, 也可以将单种技术T7、T8、T9与T10分别看成也是一个技术组合。技术归并之后, 该企业的生产技术种类或生产过程种类为s=6, 即Tj=T7, T8, …, T12。
如果该企业各种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存在表1所示的成本结构, 那么根据7个成本项目当中的重叠部分的成本比重之和, 就可以说最终产品X3中的71% (19%+29%+9%+11%+3%) 同X1中的82% (35%+10%+12%+20%+5%) 是同质的, 最终产品X3中的71% (19%+29%+9%+11%+3%) 同X2中的86% (31%+28%+6%+17%+4%) 是同质的, 最终产品X3中的62% (19%+21%+8%+11%+3%) 同X4中的72% (16%+19%+22%+13%+2%) 是同质的, 最终产品X1与X2是完全同质的, 最终产品X5同其他4种最终产品是完全异质的, 等等。两种产品除了同质的部分之外, 剩余部分之间当然就是异质的了。
三、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测度
现在根据公式 (3) 与图3的原理探讨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测度方法, 从中可以辨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 企业的业务范围
所谓企业的业务范围是指企业运用其所拥有的不同“工种”或不同“技术等级”的员工操作不同事务的种类数, 该种类数越多表明企业的业务范围越宽广。企业的业务范围扩张表现在其产业链条的延伸或者进入企业之前未曾涉足的产业领域。假设企业生产经营n种最终产品, 第i种最终产品Xi与第u种最终产品Xu的平均成本分别为ACi和ACu (i≠u, u=1, 2, …, i-1, i+1, …, n) 。Xi与Xu的平均成本可分解为表2所示的7个基本的成本项目。关于企业的业务范围, 当前大多数人的习惯是从表2的横行看由企业的最终产品构成, 从纵列看由企业的成本项目构成, 而每一种最终产品由若干个基本的成本项目组成。然而, 企业的业务范围客观上只能从表2的纵列来看而不能从横行来看, 因为企业即使改变了最终产品的种类数, 但如果此时没有改变企业的成本项目的种类数, 企业的业务范围实际上没有改变;相反, 企业即使没有改变最终产品的种类数, 但如果企业在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档次中增加了成本项目的种类数, 企业的业务范围实际上就扩大了。因此, 以企业最终产品的种类数作为确定企业其业务范围的标准, 客观上是不正确的做法。表2中的成本项目就是企业的业务范围, 也就是企业各种最终产品成本构成的项目数。
(二) 计算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
现将Xi平均成本在纵列上所分解的各项平均成本c1ji、c2ji、c3ji、c4ji、c5ji、czi作为Xu各项平均成本的计算基准, 使用“技术参数”a1ju、a2ju、a3ju、a4ju、a5ju、a6ju、azu将Xu各项平均成本表达为Xi的对应平均成本。如果Xi某项平均成本为零 (即Xi同该成本项目无关) , 就将对应的Xu该项平均成本设定为计算基准。例如, 如果c4ji=0, 就将对应的Xu该项平均成本c4ju作为其他最终产品该项平均成本的计算基准。
这里先介绍“技术参数” (表2中的所有a) 的确定方法。在表2的成本项目 (5) ~ (7) 当中, 对于任意两种最终产品Xi与Xu来说, 由于它们在同一种成本项目中使用的技术或技能是完全一样的, 于是它们在同一种成本项目中的要素密集度 (一般使用资本劳动比表示) 也就完全相等, 从而Xi与Xu在同一种成本项目中的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就完全取决于平均要素投入量的差异, 而同它们的产量无关。据此, 就可以根据Xi与Xu在同一种成本项目中的平均要素投入量的关系来确定技术参数a的数值, 并且一旦Xi与Xu的技术设计定型, 技术参数a就是一个不变的常数。例如, Xi在成本项目c52i (j=2) 中挖一个键槽需要10分钟的工时, 而Xu在成本项目c52u中挖一个类似的键槽需要20分钟的工时, 则技术参数a52u=20/10=2。当然, 也可以不按照工时而按照其他要素使用量来确定技术参数的值, 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因为它们的要素密集度是相等的。在表2的成本项目 (3) 与 (4) 当中, 技术参数就更好确定, 可以直接按照Xi与Xu在同一成本项目中原材料或外包中间产品使用量的比例来确定技术参数。在表2的成本项目 (1) 与 (2) 当中, 由于总成本Rj与Mj同产量无关, 它们是预先既定的, 所以这两个成本项目的技术参数就不能像其他成本项目那样来确定。特定的研发创造了最终产品的价值, 特定营销实现了 (也可能提高了) 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有鉴于此, 本文建议这两个成本项目的技术参数按照不同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比例来分摊。例如, 假设R1=10万元 (j=1) , 单位Xi的市场价格pi=1 000元, Xi的产量Yi=100, 单位Xu的市场价格pu=2 000元, Xu的产量Yu=200, 则单位价值Xi或Xu包含的特定研发项目成本为0.2元, 于是a11u=4。
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 a1ju与a2ju会随着产量Yi或Yu的变化而变化;第二, 表2中成本项目 (3) ~ (7) 的技术参数不同于机会成本。对于成本项目 (3) ~ (7) 来说, 一旦产品的设计定型, 技术参数是不变的常数, 它们同产量无关;然而, 在两种产品要素密集度相等的情况下, 某种成本项目的规模报酬递增会使其机会成本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曾卫锋, 2010) , 因此, 表2中成本项目 (3) ~ (7) 的技术参数并不是机会成本, 这一点读者不能误解。
现在来计算各种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表2中的最后一列为在Xi的产量为Yi、Xu的产量为Yu (u≠i, u=1, 2, …, i-1, i+1, …, n) 时各成本项目的总成本, 该成本是企业的一个基础性的财务统计指标。根据表2的分析, 在各种成本项目的总成本、各种最终产品的产量与价格、技术参数等已知的情况下, 便可计算出最终产品Xi各成本项目的平均成本:
某种最终产品的各种成本项目的平均成本由 (4) - (10) 式计算出来, 将它们相加便得到该种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 (4) - (10) 式等号右边的分母相当于以最终产品Xi的产量Yi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同质部分的“当量产量”, 即全部最终产品同质部分的产量通过技术参数a转换成Xi的产量Yi。
(三) 企业规模经济的测度
最终产品Xu的产量由Yu变化到Yu*时, Xu产量Yu的变化率为αu= (Yu*-Yu) /Yu。此时, 从表2的每一行来看, 对于成本项目 (1) 与 (2) 来说, 由各种最终产品构成的总产量或“当量产量”变化率为:
其中a*bju为当量产量发生变化之后的技术参数。对于成本项目 (3) ~ (7) 来说, 由各种最终产品构成的总产量或“当量产量”变化率为:
Xu的平均成本变化率为βuu= (ACu*-ACu) /ACu, 即:
当最终产品Xu的产量变化αu时, 它也会给与其具有同质性的其他最终产品Xv的平均成本带来βuv的变化 (v≠u, v=1, 2, …, u-1, u+1, …, n;β下标的第一个字母表示产量发生变化的最终产品种类, 第二个字母表示平均成本发生变化的最终产品种类) 。βuv的计算公式类似公式 (11) , 只要将 (11) 式中所有字母下标中的u改为v就可以了。
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对于具有同质性的最终产品, 只要其中任意一种最终产品Xu的产量发生了变化而其他条件不变, 就可能引起各成本项目的总成本C3j~C6j和Cz发生变化, 从而使得Xu的平均成本及与其具有同质性的其他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发生变化;当最终产品Xu的产量变化αu时它的平均成本变化βuu, 与其具有同质性的其他最终产品Xv的平均成本变化βuv, 而且相同成本项目的规模经济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因为技术参数不小于零) , 即同质性最终产品相同成本项目的平均成本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2. 对于完全异质的不同最终产品, 其中任意一种最终产品产量的变化只会引起这种产品平均成本的变化, 而不会使得其他完全异质产品的平均成本发生变化, 即完全异质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的变化是完全独立的。
3. 同质性最终产品相同成本项目的平均成本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而完全异质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的变化完全独立, 这体现了企业规模经济表现出来的不是企业业务范围扩张的结果, 而是各种成本项目自身规模增大的结果。
4. 联系表2可见, 企业内不同种类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部分共同表现出各成本项目的规模经济性质;如果企业内不同种类最终产品的同质部分联合生产的总成本同分别单独生产的成本之和存在差异, 那这种差异属于规模经济的范畴而不是范围经济的范畴;两个完全同质的最终产品在联合生产时只存在图1所示的规模经济属性而不存在所谓的范围经济属性。
5. 当存在规模 (不) 经济效应时, 如果具有同质性的Xi与Xu进行联合生产, 那么Xi的平均成本会随着其产量的增加而下降 (上升) , 但它同时也带动Xu的平均成本下降 (上升) , 从而Xi的平均成本的下降 (上升) 会被“稀释”到Xu当中去。
(四) 企业范围经济的测度
最终产品Xu与Xv单独生产时的总成本Cu与Cv分别为 (b=u, v) :
最终产品Xu与Xv联合生产时的总成本Cu+v为:
联合生产的总成本与单独生产成本之和的差额为:
前面的分析已经说明, 不同种类最终产品的同质部分之间只会表现出规模经济效应, 而只有不同种类最终产品的异质部分之间才会表现出范围经济效应。有鉴于此, (14) 式应该分为两种最终产品具有相同成本项目 (同质部分, ΔCe) 与具有不同成本项目 (异质部分, ΔCf) 的两部分, 即ΔC=ΔCe+ΔCf, 其中:
其中k1≤k, m1≤m, r1+r2=r, h1+h2=h, s1+s2=s, g1+g2=g。由于同质部分ΔCe体现出来的是规模经济属性, 而异质部分ΔCf体现出来的则是范围经济属性, 因此, 只有 (16) 式才真正测度了最终产品Xu与Xv联合生产时的范围经济效应。ΔCf小于、等于、大于零, 分别称两种最终产品联合生产存在范围经济效应、范围经济不变、范围不经济效应 (2) 。概括来说, 如果企业最终产品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都不存在外部性, 则企业的范围经济不变, 而这些成本项目之间的积极外部性表现出范围经济效应, 消极外部性表现出范围不经济效应。因此, 企业的范围经济属性只是企业内不同成本项目之间的外部性的表现;从企业内不同成本项目之间的外部性当中可以分析出企业范围 (不) 经济的来源或原因。
四、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企业多元化可分为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两大类。根据本文的分析, 如果在企业相关多元化经营中不同种类最终产品之间存在较多的同质性与较少的异质性, 那么企业多元化经营涉及到较多的规模经济属性及较少的范围经济属性。相反, 如果在企业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中不同种类最终产品之间存在较多的异质性, 甚至不同最终产品之间是完全异质的, 那么非相关多元化所涉及的规模经济属性较少而范围经济属性较多, 甚至仅仅涉及范围经济属性而不涉及规模经济属性。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及许多学者认为相关多元化经营能够充分利用范围经济利益, 而本文的分析表明企业相关多元化经营涉及较多的规模经济属性及较少的范围经济属性, 这一点似乎同当前许多学者的观点存在较大的不同。本文对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辨析, 就是为了让人们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厘清传统观念的偏差, 为今后下一步更为深入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奠定基础。
五、结束语
本文对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辨析以及对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测度方法的探索, 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这对于企业资源专业化或多元化配置的决策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企业内不同种类的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部分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属性, 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之间的完全独立性使得企业的范围经济不变, 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之间的积极外部性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效应, 而消极外部性给企业带来范围不经济效应。在企业内不同种类的最终产品之间的异质部分当中, 它们的成本项目的积极或消极外部性具体如何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或范围不经济效应, 可以运用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知识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同传统观念存在较大差异,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能与有兴趣的读者共同探讨与本文主题相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Jeffrey A.Clark and Paul J.Speaker.Economics of Scale and Scope in Banking:Evidence from a General-ized Translog Cost Func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1994, 33 (2) :3-25.
[2]Alvin J.Silk and Ernst R.Berndt.Scale and Scope Economies of the Global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Service Business[J].NBER Working Paper, no.9965, 2003.
[3]曾卫锋.国际产品内贸易的理论与经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58-59.
[4]曾卫锋.国际经济学 (微观部分, 第2版)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116.
中国企业经济 篇9
关键词:企业,经济统计学,特点,经济效益,信息统计
一、前言
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变化不仅直接反映在财务指标上, 也反映在内外因素环境变化对企业经济的影响。财务指标主要是将企业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反映出来, 主要为企业下个阶段经营目标战略的调整提供必要的依据, 无法承担起企业整个经济活动在理论研究的基础性作用。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所以必须利用信息统计功能, 将影响企业效益增长的各项因素进行统计量化, 为企业提高自身经济效益提供有效的分析和决策信息基础。
二、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基本特点
纵观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 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生产经营活动稳定性不足。这个特点在中小型的企业体现得较为明显, 企业在前期发展阶段, 具备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综合实力较弱。但是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企业不得不作出相应的调整, 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往往会随着投入资源与要素的变化而发生显著性变化, 例如企业加大对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引进力度, 就可能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增长带来有力的促进作用。并且企业处在不同的时期的发展阶段, 其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会具有显著性差异, 例如国家经济政策的颁布、行业竞争企业的发展状况等也会相应地变化, 这些对本企业的经济发展而言是一场严重的冲击行业活动。正因为企业各种要素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 才体现出通过及时的信息统计对分析企业效益的必要性。二是非市场影响因素众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很大程度是由企业管理层和所有者的具备的管理能力以及经营能力决定的。很多的企业能够实现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 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的目标, 就是他们的企业能够及时处理掉阻碍发展的障碍, 能够在不同发展阶段根据信息统计做出科学的规划、控制以及分析, 为采取经济决策做出及时的支撑依据。三是政策因素影响深远。在国内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对行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企业只是行业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准确认识国家政策颁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才能为企业合理做出调整提供正常依据。多样化与复杂化的非市场因素存在, 给企业开展经济信息的统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四是公开度与透明度不足。企业生产与经营的活动内容或是经济指标大多数作为商业机密不可对外完全公开。作为专门研究经济领域的相关学者想要获得完整真实的统计数据信息是无法实现的。然而企业内部关于信息统计与分析大部分是停留在财务与经营战略层面, 难以发挥系统化的研究功能, 所以相对而言也就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究。而对于企业外界的研究人员来说, 企业大部分向外界公开的内容是经营成果, 也许研究人员可以以宏观的经济角度分析企业该行为的背后原因。虽然说经营与管理层面的经济活动是企业对外公开数据信息的内在驱动, 但是由于难以洞察和了解企业内部涉及的经济活动与管理活动的信息, 加上企业不同时期其经营活动呈现出的动态化特点, 这也是针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专项研究, 难以形成统一化的信息统计和分析的一大障碍。
三、影响企业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基本因素与规律
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一般是经过市场或是财务内部指标进行反映。市场指标一般包括企业形象、市场占有率以及市场综合影响力等, 而财务指标则包括利润率、企业负债率以及收支情况等。对任何企业的经营制指标的评价必定需要以企业本身的特性以及行业发展特性为出发点, 不可以偏概全。例如对企业总体利润率的评价, 竞争地位不平等的企业只可进行利润率的横向比较。对企业经营指标的评价也只局限于分析企业内部的指标的数量大小, 例如某企业年度的经济增长率为由上半年的10%降至下半年的7.5%, 这不就是证明企业的经济发展能力下降。所以针对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评价, 应以企业发展实际为出发点, 综合企业发展阶段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对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统计与分析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对影响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是有效进行统计信息工作的前提。从前文的叙述可知, 影响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内容。 (1) 客观经济环境:这个因素是企业无法抗拒和避免的, 它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应将其作为分析和评价经济效益的基础性变量。 (2) 发展阶段。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其经营状况是不同的, 所以企业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应以企业发展现阶段为出发点。 (3) 财务指标。企业内部的财务指标能够有效反映出非市场要素对企业经济活动造成影响结果, 企业应合理评价财务指标, 为企业发展提供正确的财务信息依据。 (4) 人为因素。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想要全面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 应综合以上四大虚拟变量, 为开展经济统计工作开拓多角度的研究视野。
四、经济统计学角度下统计信息的基本特点
间接性特点。统计信息是通过同信息进行综合有效的统计, 并通过统计所得数据用以描述和反映事实的过程。统计所得数据是将能够收集和了解到的事实和知识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 实际上也是将事实量化的一个过程, 是对存在的事实进行间接性的呈现和反映, 这是这样某些统计信息就具备了间接性的特点。数值性特点。经济信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数据反映事实, 统计信息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对数字进行统计, 反映事实的形式是通过分组进行比较, 这是数值性特点的体现。矛盾性。企业的经济信息要求呈现和反映出事实的真面目, 所以时间的及时性必须把握好, 以保证信息的时鲜性, 但是统计信息主要是对企业过去经济实况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并以此预测企业经济今后的发展趋势, 体现的是针对性特点, 难以符合时鲜性的要求, 这体现了统计信息的矛盾性。
五、经济统计学角度下统计信息的基本功能
1.存贮功能
统计和分析资料的最终成果就是统计信息, 主要将企业过去发生的经济活动以统计的形式完整记录下来, 以保存重要的经济信息以备不时之需。如果没有做这项工作, 那么过去重要的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则会被新一轮的经济活动所覆盖。证实统计信息具备存储功能, 后期负责统计信息工作的人员不用再重复前人的工作, 可直接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以节省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对企业过往财务报表的研究和分析也属于后期研究的内容。
2.沟通及交流的功能
统计信息的工作是建立在企业原本的经济状况与信息收集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化的整合、归类、评价和整理得出了系列数据信息, 呈现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状况以及社会效益发展情况, 因此具备沟通的基本的功能。
3.服务与决策的功能
统计信息作为社会公众对身边社会进行有效认识的基础媒介, 对企业的领导层实施分析和决策机制具有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 可见它具备的服务与决策的功能是统计信息最为常见与实用的作用。统计信息提供的服务功能主要建立在存储与沟通功能的基础上, 为企业领导层对统计所得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分析, 全面了解企业过往发展状况以及企业发展现状, 并为最终作出决策行为提供必要的依据。
六、信息统计在企业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应用
1.是企业加强经济核算能力, 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
统计信息工作有助于企业不断完善经济核算能力, 从而为经济效益的增长贡献力量。企业内部开展各项生产与经营活动时, 必定会对消耗成本进行核算, 通过利用信息统计对经济成本的核算总体数据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 查找核算数据呈现出来的经济问题, 不断减少企业成本支出, 这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渠道, 也是不断适应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如果企业能够通过统计信息环节查漏补缺, 不断缩小生产经营成本消耗, 企业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目标将会顺利实现。
2.是企业高效发挥决策机制作用的助推器
统计工作常见的功能作用是为企业经营证与管理者提供信息服务, 为企业执行内部控制或是实施决策机制提供必要的经济信息。处于市场经济不断深入改革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下, 企业只有不断整合现有数据资源, 以企业自身发展实际为出发点, 综合企业效益发展现状信息, 重新整合与统计各项经济资料, 为企业实施新的经营战略提供依据, 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方案, 以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3.为企业推进有效改革的提供条件
无论是处于过去计划经济市场的背景下, 还是处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形势下, 统计工作都在不断对企业过去发展状况进行高效总结, 并对未来发展的经济预测提供科学的规划方案, 对企业生产与经营各项活动进行高效的控制和管理, 为企业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默默地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深入改革, 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面临的发展风险也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 给企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峻的压力。因此, 企业的统计工作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不仅要满需报表任务的需要, 还要适应企业经营与管理发展的信息需要, 为企业推进合理划的管理改革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七、结束语
从经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是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基本渠道。统计信息不仅是企业统计工作不断发展的重要成果, 也是企业内部实施创新化改革重要的构成部分, 它反映的是信息作为重要的一种资源, 在社会信息领域占据的主体位置, 对企业领导层实施科学的经济决策发挥快乐多种作用。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市场指标、人员要素以及资本要素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 企业在开展各项经济管理活动时, 应将统计信息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 充分发挥其在查找、分析经济问题, 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多重作用, 为企业寻求最佳的经营发展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以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小艳.略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9 (19) :118-129.
[2]桂霖.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益关系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2 (14) :159-163.
中国经济发展新路径——低碳经济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经济发展路径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 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 实施一场能源革命, 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减缓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 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 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 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从世界范围看, 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 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 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 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 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 低碳意味节能,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有两个:一个是来自国际社会施加的巨大压力, 要求中国承诺温室气体减少排放的义务;二是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 起主导作用的重化工产业不可避免的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
一、能源的供给和安全成为制约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因素
1.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导是重化工产业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快速的城市化、基础实施建设以及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化。从发展速度上来看,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并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2003年, 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用这一指标来衡量, 中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国进入了快速工业化阶段。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未来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7~8%是比较客观和实际的。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高增长的动力和压力。从发展规模上看, 巨大而继续增长的人口意味着, 中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比其他经济体都要大。
2. 中国的环境压力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重化工工业化特征相当明显。近年来, 我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增长, 2000年超过了50%。2000年共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了60%, 2003年达到63.5%, 增长势头迅猛。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重化工产业具有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基本特征。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不同, 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来分阶段出现、分阶段来解决的环境问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为短短30年的发展中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 呈现明显的“复合型”、“压缩型”特征。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在于排污总量的增加、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的严峻, 而是资源、环境问题之间以及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互相影响, 已经危及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有的研究足以表明: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巨大的, 按不完全的保守估计, 就相当于GDP的7%~20%。由于中国面临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艰巨发展任务, 未来的发展必然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 而且这种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二、低碳发展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所谓低碳发展是指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发展, 重点是低碳, 目的是发展, 是一种更具有竞争力、更可持续的发展。低碳约束将制约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 决定经济社会向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向演化发展。在保持现有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模式不变的情况下, 碳排放的总量约束会限制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能源效率, 改善能源结构,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等措施可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排放量的减少。由此而知, 为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和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的双重目标, 我国需要重新审视现有发展模式, 重新选择更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而低碳经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选, 低碳发展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当然, 要实现低碳发展, 关键是技术创新。
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任重而道远,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一定可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低碳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环境, 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3]齐建国: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与环境分析
[4]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
中国经济是前所未有二元经济 篇11
一个意义及其重大的新《劳动合同法》仓促推出,造成双输,又增加了压力,使得二元经济的过冷环节更冷。
宏观调控的错误,又打击了二元经济里面民营企业。在这个打击之下,会使得二元经济的资金流向由过冷的部门转向过热部门,使过热部门更热,过冷部门更冷,造成宏观调控失败。通货膨胀除了二元经济过热部门通胀以外,过冷部门也一样膨胀,再加上金融超限战,国际大宗物资价格不再是供求决定,而是国际炒家决定,现在这些物资进口到中国,是二元经济结构扭曲在一起,极难克服。
二元经济过热部门有膨胀,过冷部门,以猪肉为例一样膨胀,再加上今天的国际金融炒家操纵大宗物资的定价权,供求和需求没有用了,所以使得国际金融价格打涨,这几个力量使得通货膨胀严重。国际通货膨胀所显示的意义,使得我们走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金融超限战的时代,而我国的人才是不足的,在这个金融超限战之下,我举例来说,透过建行的改制,他们轻轻松松席卷了1300亿元,同时席卷了每一个支行20%的股权。
为什么我们制造业衰退?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国际产业链是错误的,我们在整个六加一产业里面只做了“一”,而没有做“六”,但是“六”创造了90%的价值,“一”只是创造了10%的价值,而现在我们越生产,美国越富裕,而且是九倍的富裕。我们的制造业怎么办?不能以过去的劳动密集为主要思考,因为整个产业链里面劳动成本已经不重要,那么你要怎么做?你必须从一进入到六的整合。所以短期之下,你要确保投资风险的降低,确保现金流的上升,中长期之下,要从一走到六,这才是我理解的产业升级,而品牌效应,只是产业链高效整合的必然结果。
今天的企业家难做,不仅进入到金融超限战,同时还有产业链的战争,这两个战争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由于产业链定位错误,价值本来就很低,因此就特别经不起风吹草动,我前面讲的汇率、新《劳动合同法》、宏观调控会使得产业链定位错误突然一起的爆发,使得我们出现了躲避百分之二三十的企业。
中国经济不是过热,而是二元经济环境,过热和过冷同时存在。过热的是对GDP有促进作用的行业、地方政府想极力推动的行业,如楼市。过冷的是民营制造业。
其实我们过去对于我们经济的理解都是错的,中国经济根本不是过热,也不是所说的过冷,而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二元经济环境,也就是过热和过冷同时存在。
我们以大家熟悉的GDP为例,这是非常畸形的GDP,和欧美相比非常奇怪的。我们以日本为例,他们的GDP组成是以消费为主的,为什么以消费为主?我想喝矿泉水就生产矿泉水,我穿衣服你生产衣服,这就很正常,因此他们GDP当中消费的比重是70%,而我们不是,我们的消费只有别人的一半,只有35%。那么我们的GDP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告诉各位的,二元经济当中过热的基础建设工程拉动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GDP几乎超过一半都是你们看到的高楼大厦、桥梁高架等等,叫做固定资产投资,而消费只有35%,因此我们是一个消费力严重不足的国家。这就使我们浙江的做出口的企业要转内销更困难,因为我们国内的消费太少。
出口过多,使得我国出口减掉进口的贸易顺差惊人,而日本,他已经够惊人了,他们的比例占到了4.5%,我们更可怕,我们几乎是日本的两倍。大家知不知道造成深入结果?那就是外汇大量的积累,2007年12月突破1.5万亿美元,现在已经超过1.8万亿美元,过几天可能就达到2万亿,这一切都是流血的出口创造的必定积累的美元外汇。
这个新《劳动合同法》的推出,配合上面的汇率的上升,进一步打击了二元经济里面过冷民营企业部门,更不想干了。
但现在的宏观调控问题非常严重,那就是跟随着汇率上升,新《劳动合同法》的推出以后,宏观调控对于二元经济的打击是不可想象的。宏观调控什么意思?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问题不是这样的。在二元经济环境之下,宏观调控的推出将透过三个管道,使得我国经济进一步恶化。
第一管道,那就是在宏观调控的压力之下,银行从民营企业部门大量收回流动资金,然后打给过热的部门,比如地方政府,去搞开发去,去修桥铺路。这就是4年宏观调控下来,我国的信贷规模增长率和广义货币增长率依然维持在16%到18%的水平,而没有因为宏观调控下降。这是第一个管道无可避免的,使得资金从过冷的部门转到过热的部门,因此使得过冷的部门更冷,过热的部门更热。
第二个管道,那就是在汇率、新《劳动合同法》、宏观调控的压力之下,江浙、广东的企业家更做不下去了,尤其是出口导向型的,他们也不想干了,把很多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抽出来,从过冷的部门拿出,打到过热的部门,去炒楼、炒股。这个行为使得过冷的部门更缺资金,过热的部门资金更多,所以更热。
第三个管道,简称海尔现象,就是原先在过冷的部门做家电制造的工厂做不下去了,因为萧条,因此从过冷的部门拿出大量的资金到过热部门自己做开发商,这种现象非常明显。第三个管道也同样的使得资金从过冷的部门流到过热的部门。
第一个管道通过银行,第二、三管道是企业家自己的行为,这三个管道都不可避免的使得资金从过冷的部门转到过热的部门,所以过冷的部门更冷,更热的部门更热,而使得的4年宏观调控失败,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这个股市、楼市的泡沫,就是敲响了制造业的警钟,回光返照。所以今年的股价、楼价的下跌,你不感到忧心忡忡吗?因为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制造业产生重大的危机。
美国经济回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篇12
数据来自“美国经济数据中心”
由于美国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国, 加之中国又是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 中美两国在各方面联系愈加紧密, 美国经济的复苏肯定对中国产生诸多影响。
我认为对中国的正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有利于中国贸易出口。近年来, 中美两国经济的互相依存程度愈来愈高, 中国工业制品的78%、纺织品的18%、医药制品的35%都用于出口, 据美国贸易部数据显示:2014年4月份中国产品对美国的出口已经达到21%, 这是有史以来的最高比例。虽然出口对我国GDP的拉动是-2.9%, 但是这仅是统计学上的意义, 我国出口增加了, 就会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 提振我国经济, 还引导着相应产业链的形成, 所以出口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中国出口的第一大国的美国经济形势好转, 中国是受益的。
第二, 在技术溢出方面对我国是有益的。从中美两国过去30年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 美国经济好的时候我国是受益的。美国经济总量排行世界第一, 是全球经济的发电机, 同是也是创新的发源地, 引领着新技术革命。过去30年间中国受益于美国的技术扩散是非常巨大的, 美国回归实体经济的战略将会引起工业的又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同时这也会加快产业转移的进程, 因为现在有很多企业家都去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考察工业4.0, 在过去的十年间, 产业转移的话, 中国需要花费5年的时间去承接, 但是随着技术的溢出效应, 我们可能需要仅仅需要1年的时间去承接。虽然美国的再工业化政策会不可避免地收回一些美国在华投资, 造成一部分技术回流, 但是从长远和整体来看, 在技术创新方面, 对我国是有积极影响的。
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则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 对中国制造业的重创。美国经济转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再工业化, 这也意味着全球经济的最大引擎—美国开始降低身段回归实体经济, 这就导致了“中国制造”与“美国制造”的正面交锋, 无疑会造成中国的“外伤”。美国实体经济的强劲反弹, 必然吸引大量的资本进入美国, 我国实体经济最匮乏的就是资本, 这又会造成中国的“内伤”。
第二, 金融货币方面。考虑到美国在经济回暖的背景下结束了QE, 且计划在2015年进行加息, 美国国内货币政策趋紧, 会导致资金更多地流进美国, 而使别国流动性偏紧, 经济面临失血的风险。美国经济回暖还导致美元的强势, 致使美国的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 会使我国进口成本增加, 造成我国出口企业产品失去价格优势, 相应市场逐渐被越南、缅甸、印尼、马来西亚等新兴国家取代。美国经济回暖虽然增加了我国的出口量, 但却使我国出口愈加困难。从金融途径传导的外部效果来看, 美国经济好转对我国的影响是负面的。
中国应对美国经济回暖的对策。
首先, 我国加快了降息的政策, 未来或可采取降准的政策, 但是还是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变。降息降准等主要是缓解美元强势造成的流动性过紧。
其次, 在十八大四中全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无疑将创业和创新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政府将陆续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创新, 加大研发投入, 使“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变低端出口为高端出口, 使我国工业企业逐渐拥有核心技术的支持, 在国际贸易中化劣势为优势。
此外, 中国目前也在积极从德国引进工业4.0。此后中国将呈现出一种大战略格局, 未来的某个时间将会实现工业流程各个环节的智能化, 这可以称之为工业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工业的生产效率, 还可能引起科学技术的爆发式进步。总之, 无论中国从大的宏观经济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到小的微观经济政策如对小微企业和工业企业的融资优惠政策等都不会被动地面对美国的经济回暖, 而是会相机抉择采取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政策和战略。
摘要: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最大引擎, 其一举一动牵动着别国经济的神经。经过几年的量化宽松政策, 其经济有渐渐回转的迹象, 这对于和美国经济相互依存度日渐趋高的中国, 既有积极影响又有负面作用。好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出口和技术溢出两方面, 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和金融货币两方面。
关键词:再工业化,金融货币
参考文献
[1]宋国友.美国经济回暖对其他经济体是好消息吗[N].东方早报, 2015 (1) .
[2]程实.美国经济何以化危为机[N].第一财经日报, 2015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