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兴经济(共7篇)
中国新兴经济 篇1
一、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新兴经济体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力量对比及其相互关系基础上, 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经济结构或框架。二战以来, 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战后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 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两极”格局, 即美国和前苏联各占一极。前苏联的解体, 使“两极”格局彻底崩溃。第二次, 即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是“一超多强”, 即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和多个世界经济大国 (包括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 并存的格局。从本质上讲, 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中, 美国不是决策型的霸权, 即以命令式或独裁式的方法对其它国家拥有绝对的指挥权, 而是一种博弈型的霸权, 即建立在与列强博弈, 或讨价还价基础上的霸权。始于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使美国经济遭到了有史以来巨大冲击, 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各种力量对比, 开始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 但是, 这次危机并没有令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近年来, 美、日、欧经济依然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一点不容否认。但新兴经济体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攀升, 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研究数据显示, 新兴市场国内生产总值 (GDP) 已占全球的50%, 贸易量占40%, 外汇储备占70%。有关研究世界经济的专家指出:随着金融危机爆发, 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进入衰退期, 世界经济重心将持续向新兴经济体转移。
关于新兴经济体, 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只是笼统地将新兴经济体分成前后两个梯队: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 也称“金砖四国”, 为第一梯队;墨西哥、韩国、南非、波兰、土耳其、埃及等“新钻”国家, 为第二梯队。
新兴经济体的构成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 近年来这些国家的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上都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发展, 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和认可。在经济上, 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逐步缩小, 作为世界经济中一股强大的力量, 正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着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一是经济总量增大。经过1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 目前新兴经济体在全球GDP中的比重已达43.7%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 预计到2013年该数字将上升为50.2%。截至2010年底, 新兴经济体九国GDP总量占全球比重已从2000年的11%升至16%以上, 与西方七国同期从77%降到56%以下相比, 扩展与萎缩对比鲜明。
二是经济拉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增幅的约80%以上来自新兴经济体, 全球石油金属消费增幅的90%和粮食消费增幅的80%都依赖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拉动, 两者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5%, “金砖四国”更是贡献了约50%的世界经济增幅。
三是国际竞争力提高。连续近10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年度国际竞争力排名显示: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印尼等国的位次每年都在前移。在西欧并购案中, 新兴经济体并购次数和金额均呈逐年增长态势。新兴经济体实体工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
2010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中国经济中期增长取决于是否能够对增长驱动力进行再平衡, 即更多的增长应来自国内, 而不是依靠外部需求。报告预计2011年, 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将增长9.2%和7.9%。印度经济2011年将增长8.4%。巴西2011年经济增速预计为4.1%。东欧新兴经济体2011年预计将增长3.1%。俄罗斯经济2011年将增长4.3%。
二、新兴经济体对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一) 新兴经济体对地区经济格局的影响
有相当数量的新兴经济体成员互为邻国, 在亚洲、美洲的一些地区, 新兴经济体呈现块状分布, 彼此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而紧密, 互补性强。
一是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在东南亚和南美地区, 以新兴经济体为主力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 地区经济一体化得到了实质性推进。1967年由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和菲律宾五国创建的东南亚国家联盟, 目前成员国数量已扩大一倍, 成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力量。在南美洲, 2004年诞生的南美国家共同体, 以巴西、阿根廷和智利为紧密层的地区经济一体化平台——南美洲国家联盟成长速度很快, 有蔓延之势。
二是地区经济环境和平稳定。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发展, 亟需和平稳定的环境, 协同维护周边和区域内安全秩序成为新兴经济体发展的积极因素。在亚欧大陆, 由中、俄、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 长期致力于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 进行反恐合作。在南美洲, 殖民统治的烙印和大国纷争, 给该地区留下了政见不和、领土纷争和战乱频发等“旧伤”, 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有鉴于此, 在巴西等国的倡议下, 成立了南美洲国家防务理事会, 由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国组成, 对避免新冲突的发生和塑造稳定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意义深远。
(二) 新兴经济体对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一是挑战了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 受新兴经济体的冲击, 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减小, 由绝对优势向相对优势转变。另一方面, 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模式日益得到首肯, 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遭到质疑, 使得其长期作为自由贸易和全球化进程倡导者、推动者的形象受损。一直以来雄踞世界经济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受到了来自新兴经济体的顽强挑战。
二是推动了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变革。众多新兴大国参与20国集团峰会, 因而备受瞩目, “金砖四国”财长就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和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联合发表一揽子方案, 展现了新兴经济体推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变革的强烈愿望, 会议作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发特别提款权的决定, 被认为是认同了新兴经济体的关切。实际上,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运行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在上升。
三、中国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当中的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 作为新兴经济体之一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类似“中国模式论”、“中美共治论”、“中国威胁论”等各种各样的言论脱颖而出, 不绝于耳, “捧杀性”言论和“指责性”言论尽管表现形式不同, 但大多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当中, 中国的定位, 首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与主要发达国家在综合竞争力、经济增长质量、科技创新、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一是理智地处理好与大国间的相互关系。今后中国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软硬约束”。“硬约束”是指逼迫人民币升值、提高关税、限制某些产品的进出口等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措施。“软约束”是指炮制“中国制造威胁”、“人权”等问题牵制中国, 通常以媒体为先导, 捏造一些貌似合理的理由, 甚至以局部民意为名, 达到分散中国发展经济的注意力、增加中国经济运行成本的目的。对此, 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不畏浮云遮望眼, 要一心一意谋求发展, 入木三分地认清本质。
面对来自外部世界的“软硬约束”, 要理智地处理好与中美、中欧、中日和中俄等大国间的关系, 核心是中美关系。中美关系由于政治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差异, 要建立全方位的互信至少在短期内是奢望的, 但不能建立互信不等于不能建立互惠, 利益的双赢也可以促使两国加强合作, 谋求各取所需的经济利益。中美两国在经济上高度依赖, 即中国需要美国的市场, 美国也需要中国的产品和资金, 互为贸易伙伴, 这为两国建立长期的互惠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实现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中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成就巨大, 但是经济不可持续性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 贫富差距已超越社会大多数人可接受的限度, 且这种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社会各种矛盾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实现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让改革成果得到广大人民即全社会公平合理的分享, 保障和改善民生, 不断增进人民的福祉, 让社会成员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要在一定程度上, 允许和宽容非主流的发展模式, 以平和的心态看待, 抓主流, 看基本, 放眼大方向。
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全方位的改革。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科学、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问题, 虽然有许多客观原因, 但主要的症结在于缺乏配套改革, 摸着石头过河, 体制改革不到位、深层次问题没有有效涉及, 缺乏预见性, 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领域的改革还严重滞后。
中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是前进中的问题, 解铃还须系铃人, 只有通过改革来解决。不打破改革的障碍机制, 只会使改革半途而废。在当前, 要特别注意推进全方位的改革。在经济领域, 要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的改革, 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合格市场主体。深化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机制改革, 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力和能力, 包括自负盈亏的约束力。通过深化行政、财税、金融、资源和价格等领域的改革, 注意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 真正使全社会各阶层公平享有经济发展的机会和改革的成果, 把全社会的贫富差距控制在广大人民群众可接受的限度内, 使差距成为市场主体自我发展的动力, 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能够得到弥合。此外, 还要进行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全方位的改革, 紧紧抓住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的良好契机, 不断解放思想, 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参考文献
[1][美]温迪·道伯森.亚洲新势力———2030:世界经济重心转移[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
[2]何海峰.2011年中国经济展望:征途待启与变中求稳[J].农村金融研究, 2011.
[3]魏松明.新经济时代浮出地平线[J].新重庆, 2009 (9) .
[4]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课题组.新兴经济体国际资本流动态势[J].中国金融, 2011 (1) .
中国新兴经济 篇2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将在3月底和巴西、俄罗斯、印度以及南非的对等机构签署备忘录,准备向这些国家提供人民币贷款。该报援引巴西开发银行和南非财政部的官员报道说,上述五个主要新兴经济体将在3月29日在新德里召开的峰会上签署的主要协议中就人民币贷款的细节做出具体安排,这项协议还将允许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使用本国货币提供贷款。
麻萨诸塞州经济咨询公司经济展望集团的首席国际经济师伯纳德·鲍默尔估计,中国向其他新兴经济体提供的贷款将主要用于和这些国家的贸易结算以及贸易融资。他认为,通过这种安排,中国可以和这些贸易伙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并使人民币在国际金融系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终增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
中国新兴经济 篇3
对于我们,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挑战, 也是机遇, 这几乎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然而其所以然“机遇”所在, 却未必有几人能娓娓道来。
有学者在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时认为, 金融危机之所以在这个时间点上爆发, 就是因为IT革命引起的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在逐步减低, 但是与之相应的金融扩张却仍在继续。
实体经济创新不足与金融衍生工具等虚拟经济创新过度, 被视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成因, 或可从世界主要国家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找到一些佐证:战略性新兴产业俨然已成为“后危机时代”的新宠儿, 主要经济大国均给予前所未有的强有力政策支持。
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 明显看出美国期待着以新能源革命作为整个工业体系新的标志性能源转换的驱动力, 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
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 (太阳能) 等新兴行业, 还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并加以实施, 成为日本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指南。
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 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至全球领先水平, 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 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法国政府宣布将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 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英国为了应对目前的经济衰退, 启动了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 希望经济尽快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 支持包括奔驰公司在内的3家研究伙伴, 计划在2011年实现锂电池的产业化生产, 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这种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集体行动”, 也正说明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改变了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于经济服务化和金融化的一些基本立场, 使其更加关注实体经济, 希望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尽管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 但无论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欧美国家, 还是以政府主导型经济为主的东亚国家和地区, 政府大多都会对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给予必要的培育和扶持。
政府扶持的重点至少包括4个方面:一是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的建立;二是更多地表现在对这些产业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等创新投入上;三是注重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四是引导新兴产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集聚。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复兴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的战略思路,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正在着力于调整结构和发展方式。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 中国错过了几次科技革命的机会, 使我们甚至沦落到半殖民地地位。
第一次科技革命, 纺织、钢铁、机械等新兴产业使得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由农业转向了工业。欧洲工业革命兴起之际, 中国正当“康乾盛世”, 小农经济的繁荣让我们盲目自大, 错失良机。
第二次科技革命, 电力、石油化工、内燃机等新兴技术和产业群使得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领域。中国刚刚经历过鸦片战争, 改良派发动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被保守派扼杀。
第三次科技革命因为原子能、空间技术、计算机、激光技术等为标志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推动了经济增长, 促使整个物质生产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那是20世纪上半叶, 军阀混战加上外敌入侵, 中国外扰内乱, 失去了科学救国的机会。
从20世纪50年代后又涌现了一系列以最新科学理论为依托的新型技术, 出现了以信息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和海洋科学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科技革命。然而这时候, 我们正处在“文革”时期, 新中国建立的宝贵科技基础受到很大破坏。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挑战, 也是机遇。全球金融危机再次以强大的力量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当前“后危机时代”, 曾数次错失科技发展重要机遇的中国, 应赶上这次难得的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置身世界科技新变局之中, 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 积极谋划, 加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推动中国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实现强国之梦。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 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与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涉及国家根本竞争力、国家安全、国家战略目标实现, 影响国家政治地位的产业。
2009年11月3日, 温家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和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具有市场需求前景, 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的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此前的2009年9月21日、22日, 温家宝总理连续主持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 听取了47位经济、科技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行业协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 并阐述了以新能源、物联网和传感网技术、新材料、生命科学、空间与海洋探索等为重点的产业规划。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相关部委随后酝酿相关政策,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经过了长时间的琢磨和求证, 从中央到地方终于在2009年末圈定了2010年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投资版图。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2月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指出,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 更加注重自主创新, 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 形成长远竞争优势,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 从财政、金融等多方面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 我国要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特别是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在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将成为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继40 000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又一轮刺激经济的方案。与此同时, 国家发改委已经确定, 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 将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 并将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囊括进去。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信、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七大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 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的产业, 是着眼未来具有可能成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的出台,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线图”越来越清晰。
国家和地方在行动
2009年, 从中央到各部委再到地方, 在间隔非常短的时间内, 陆续出台的支持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文件和政策让人目不暇接。
国家发改委牵头多部门参与起草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代拟稿) 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并表示将加大投入, 在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启动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强, 市场需求前景好的重大工程和专项。此外, 发改委还表示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创业投资, 使得产业基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措。
全国税收工作会议上, 税务总局局长讲的2010年需要做好工作的第一项就是“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
财政部、科技部等也表示, 将通过多方举措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比如财政部将加大资金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技部则将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2009年末, 陆续召开的国资委、工信部等部委年终工作会议, 都纷纷传出将从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支持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声音。
这个时候, 地方各级政府迅速拉开了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大幕, 吉林省政府网站题为《吉林省发展新兴产业战略性思考》文章明确提出:“在国内外新兴战略产业竞争中, 吉林省理应先行抢入。”
2009年12月9日, 山东省正式出台“42条”意见、措施全力扶持350户重点工业企业 (其中150户企业分别来自13大战略新兴产业和40个特色产业) ;紧接着确定了“三新一海” (即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科技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往前的2009年11月13日, 河北省副省长主持召开了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
同一时间, 安徽省则通过了《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报告指出, 经过反复斟酌和对比, 拟重点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十大新兴产业。
2009年9月27日, 武汉闪电拿出了“武汉方案”, 这被认为是首个系统性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方案, 包括了集成电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15个新兴产业。
江苏也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电网)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六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规划, 今后3年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要翻一翻, 成为江苏经济支柱和主要增长点。
广东省也确定了新显示、新能源、新光源、新通信及软件等“四新一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并在全省范围内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
2009年4月11日, 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主持召开座谈会, 征求省内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对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将新材料、新能源、新型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确定为黑龙江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庆市也明确提出, 未来将重点发展七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 到2015年产值可达到1.2万亿元, 相当于目前重庆市工业产值的1.5倍。
同一时间, 河南省正研究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财税扶持政策, 加大对产业结构升级有引领作用、对增强发展后劲有重要意义的重大项目扶持力度, 要新培育5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并重点实施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锂离子动力电池等15项重大科技专项, 力争突破一批核心技术。
2010年2月22日, 辽宁省提出依托传统产业转型开发新领域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辽宁省新兴产业指导目录》, 作为确认新兴产业和企业享受有关政策优惠的依据。按照规划, 到2015年, 辽宁新兴产业将比2009年翻两番, 成为省内主导产业。据悉, 在财政支出结构中, 2010年辽宁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给予40亿元的贴息。
从东部的江苏、广东到中部的河南、湖北再到西部的重庆、东北的吉林、辽宁黑龙江,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已在全国展开。截至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市正着手或已经完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规划, 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发展已经拉开了帷幕。
协调好“五个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攸关国家生死存亡“不得不”发展的产业。但是, 在国务院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 有些地方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已经有18个省 (市) 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 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前些年, 我国的光伏、风电等产业领域就曾出现过“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情况。历史的经验教训必须吸取, 新一轮的产业重复和产能过剩要坚决避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统筹协调好五大方面的关系。
国家和地方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既要体现国家战略, 又要展现区域特点, 既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安排作用, 又要注意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要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特色性。从国家层面讲, 要树立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 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明确战略部署, 统筹规划安排, 重视顶层设计,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区域层面看,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中西地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各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 既要鼓励各地全面落实中央部署要求, 也要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本地现有的基础条件, 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 合理定位, 科学布局, 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宏观战略问题, 也是微观操作问题;既是政府重要职责, 也是市场主体行为, 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实际上, 政府和市场不是相互替代、截然分开的, 而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 是一对矛盾中的两极, 统一在经济当中。政府与市场之间合理分工是在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 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两者取长补短的最优组合。
从政府来讲, 主要通过履行调控职责, 发挥产业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 调动各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完善体制机制, 构建完善的人才、技术、标准、融资、法律等支撑体系。从市场来讲, 主要是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通过市场的自主调节、充分竞争、自由选择、优胜劣汰,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沿着既适合市场又是政府决定的发展方向做大做强。
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
自主创新是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引擎, 科技创新是产业更迭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 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否则, 就有可能在某一天受制于人。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排斥技术引进, 而是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吸收消化再创新, 这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搞自主创新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 而是要坚持开放式创新,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充分利用全球资源,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产业规划和科技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科技革命与新产业革命的深度融合, 所以必须做好位于下游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位于上游的科技规划的衔接。特别要充分发挥科技重大专项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支撑作用, 防止出现脱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统筹协调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但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 发展壮大还有个过程。目前我国仍然要依靠并重视传统产业, 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为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同时, 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密不可分, 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 同时又是新兴产业关联和带动的对象, 一些传统产业插上高科技的翅膀, 同样会涅重生, 转化为新兴产业, 如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我们要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形成系统合力, 形成有效衔接、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发展的六条策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项涉及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的复杂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经济与科技相结合, 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着力解决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难题, 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
规划先行
从抢占新的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高度, 编制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 系统提出有关政策措施。好的规划决定了发展的目标、方向, 不仅能够带来经济发展的繁荣, 也可以改变全球的发展格局和世界历史进程。
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德国对产业布局、技术改造、铁路建设、教育发展等进行全面规划, 关键是抓住电气化改造的牛鼻子, 把握住了发展的契机, 摆脱了濒临亡国的绝境, 迅速崛起成为欧洲数一数二的强国。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也导致了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调整。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规划未来发展, 重建基础设施, 建立经济金融新秩序, 之后又引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这不仅有力拉动美国经济实现30年高速发展, 还拉大了与竞争对手英、德等国的差距, 确立和巩固了世界霸主地位。
当前, 世界又一次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要想求得新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 谋定而后动。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建设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来说,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更需要长期深入地开展规划工作, 夯实推动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没有规划等外力的推动下, 城市化、工业化自发演进往往需要一二百年的漫长过程。而中国要想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 完成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史转变, 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就必须通过规划先行, 找准发展的方向和脉搏, 科学、协调、有序地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例如, 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 中央出台了“10+1”重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以及辽宁沿海、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图们江开发等若干区域发展规划, 各地也在积极谋划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规划。规划的重要意义已经深入人心, 在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实践中, 只要做到立足全局和长远目标, 把中国的发展放到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以考虑, 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对未来发展进行部署和安排, 就一定能够避免出现打乱仗、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种种问题, 促进科学发展。
政府引导
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 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 决定总的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 兼顾一、二、三产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
新兴产业的形成, 不仅仅取决于研发能力, 而且取决于产业化能力和市场化能力。我国的太阳能产业, 两头在外, 基本没有内需, 风能资源较好, 但高端设备靠进口, 产业难以健康发展。必须制定研发、生产、市场联动发展的一揽子政策, 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 研究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综合性政策, 尤其是要解决好融资问题。
再者, 我们要强化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的引领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既要发挥国家和政府“有形之手”实施干预的作用, 做好引导规范发展工作, 确定技术路线和扶持政策。同时, 也要发挥市场“无形之手”作用, 对已经明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从实际出发, 按照科学技术要求和市场规律, 确定国家扶持的行业和领域, 实施市场配置。
资金支持
培育新兴产业, 离不开产业基地。我们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 实现新兴产业在地理、资金、科技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有效集中;同时也要依托已经建立的各类开发区, 重点推进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一批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等, 有效集聚创新要素资源, 提供良好的孵化和创业环境,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形成。另外, 我们也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引导社会形成尊重他人知识成果、尊重他人创新创业的氛围。并且要完善监管组织体系, 调动各方积极性, 形成监管合力,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项目带动
以国家组织的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为依托, 促进官产学研结合, 带动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官产学研战略合作,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施链接、孵化和加速计划, 加快产业化步伐,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聚集和快速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政府专项研发机制, 把市场机制引入政府重大科技专项, 政府规划招标、配套资助, 以企业为主体运营。引导企业把国家目标、公共目标分解转化为企业目标, 吸引各级各类企业加入国家目标、公共目标的研发, 通过企业创新活动培育新兴产业。
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有利条件。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 瞄准重点领域, 建立国家级重大项目, 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高度集中, 突破瓶颈, 实现重大项目的突破发展。引导党政干部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发挥业绩评价考核杠杆作用, 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确定政绩考核方向和指标, 既重当前效益考核, 更重未来发展投入考核, 避免短期行为;既要考核政绩, 又要考核科学发展, 引导党政干部更多地投身战略性新兴产业。
率先突破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地区间的差异非常大, 各地要在把握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已有的产业结构特点,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选择那些在本地区最有基础、最具优势条件、能够率先突破的产业发展。在某区域中对于有丰富的资源、有一批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有一定的人才技术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早谋划、早发展,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培育需求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过程中, 既要培育国内市场, 又要拓展国外市场, 特别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根据市场的需求建立产业进入和退出的有效机制, 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 推动骨干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官产学研结合, 加快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古今中外, 一个国家的崛起与兴盛, 创新都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后, 美国搞新政, 仍然把创新放到战略高度, 来寻找新的产业支撑。和美国一样, 日本也是依靠创新能力占据了产业领域科技的高端, 很早就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等前沿高新科技中加大投入, 赢得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一旦新的经济热点形成, 美、日仍将成为新经济的最大受益者, 现在的经济危机也许只能算是一次产业调整。
在后危机时代, 世界将掀起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 形成新能源、绿色经济等一系列竞争浪潮。在这当中, 谁拥有健全的创新体系和强大的创新能力, 谁就能把握先机, 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和引领地位。对中国来说,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不仅造成了外需下降的压力, 也充分暴露出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合理, 使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任务尤为突出。
要改变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显的局面, 只有加大自主创新,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才能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这不仅关系到能否抓住后危机时代发展的历史机遇, 也关系到能否巩固当前来之不易的经济社会转向好的形势。
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有序发展, 组织保障是关键。各级政府都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按照规划要求分年度制订工作方案, 明确主要任务、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工作等, 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落实, 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上下齐心, 左右协同, 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曾数次错失科技发展重要机遇的中国, 应赶上这次难得的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
在不同的状态下, 技术系统的要求会有相应的变化, 所谓的成熟技术未必完全适用于现阶段产品设计。
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些传统产业插上高科技的翅膀, 同样会槃涅重生。
中国新兴经济 篇4
有着“中国科技第一展”之称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将集中呈现一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业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十三五”时期, 我国将继续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 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实现再次翻番。
从“培育”到“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中国经济新引擎
首次设置“十大人气产品”网络投票评选环节, 3D头戴影院、意念无人机、虚拟试衣镜……一系列人气科技产品透过互联网拉近观众与展会间的距离, 增添了互动性和参与感。以网络经济、高端制造、数字创意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果吸引着前来参会的众多人士目光。
根据中国工程院首次发布的《2017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显示, 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成为我国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实现逆势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仅今年上半年, 27个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入达8.6万亿元, 同比增长11.6%, 增速高于全国工业企业总体水平8.5个百分点。
据国家信息中心测算, “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将达到20%左右, 约3倍于同期GDP增长。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的相关领域将进行有机合并、调整和增补, 将“十三五”期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为网络经济、生物经济、高端制造 (包括高端设备制造与新材料) 、绿色低碳 (包括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 、数字创意五大领域及其八大产业。
从“培育发展”到“壮大发展”, 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思路正在改变。到2020年要使新划分的五大领域及其八大产业产值规模分别达到10万亿元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张虎介绍, 201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0%, 总规模超过2.3万亿元。
增速换挡:孕育新动能, 重塑新格局
苹果、微软、英特尔等30多家跨国公司把研发中心落户深圳, 华为、中兴分别在全球布局了47个和20个研发中心, 引进来与走出去, 深圳的战略脚步从未曾停歇。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全球创新的主战场, 成为各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争之地。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说:“全球新兴产业增长率普遍超过传统产业, 技术突破和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将重塑世界产业竞争格局。”
作为世界各国竞相研发的新一代信息安全技术, 量子通信有着传统通信方式无法比拟的安全特性。在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 普通观众有机会第一次近距离体验到了实用化量子通信技术的魅力。
近年来,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些重点领域的企业营收增速表现优良。其中,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发展迅猛, 其产业总规模位列七大产业之首。重点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力度加大。以高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核电技术装备等为代表, 中国制造“走出去”有了新标杆、新名片。
抓住机遇:新兴产业如何走好
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遇到的瓶颈是什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司巡视员任志武认为核心技术的创新不足, 全球创新资源利用不够成突出问题。
专家表示, 未来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以集群发展为着力点, 以营造生态为改革方向, 以重大工程为突破口, 以合作发展为基本途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成为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院士表示, “产业互联网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汇的抓手, 我国未来要大力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中国新兴经济 篇5
以新兴产业的培育牵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惠东县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赋予的定位和任务, 以及建设“环大亚湾经济带”的要求, 依托稔平半岛滨海资源丰富、腹地宽广的优势, 引进了一批清洁能源产业项目, 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引擎。其中, 平海电厂项目规划建设6台100万千瓦机组, 是中国煤电机组单机容量最大的电源项目, 也是广东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所装备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是国内最先进和最大容量的火力发电机组, 其设计供电标准煤耗比国内平均供电煤耗低16.3%,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 投资85亿元的一期2台机组已于去年初正式投产, 年发电约110亿度, 销售产值约50亿元, 是惠东目前产值最大的工业企业。同时, 总投资37亿元的惠州国储石油500万立方米地下水封洞库项目已于今年4月正式动工 (正在申报扩容到1000万立方米) , 预计2015年投产注油。此外, 东山海黄埠风电、莲花山风电项目已启动招标代理工作, 惠州核电项目已意向落户惠东。这些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正在有力推进惠东工业的适度重型化。
以现代服务业的壮大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展现代服务业,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选择。近年来, 惠东充分发挥滨海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 加快建设了一批高端滨海旅游项目, 以此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自2006年, 惠东县引进北京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20亿元, 高起点规划建设巽寮金海湾旅游项目, 吹响了惠东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高端滨海旅游度假胜地的号角。喜来登、海宸、嘉华、康帝、铂尔曼等五星级酒店相继建成, 以及中区滨海小镇和北区的滨海生态景观项目的同步创设, 使惠东创建成全国少有的滨海五星级酒店群。总投资400亿元的富茂威尼斯湾滨海旅游地产项目、总投资150亿元的碧桂园十里银滩、总投资30亿元的合正尚湾等旅游项目首期工程陆续竣工。投资50亿元的万科旅游地产项目、双月湾旅游、檀悦五星级酒店等滨海旅游项目与广惠高速东延线、厦深铁路站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俯瞰整个大亚湾东岸, 东起港口沙咀尾、西至稔山亚婆角, 已初步形成了推进滨海旅游项目建设的合力, “百里滨海景观大道、浪漫绿色休闲长廊”即将成为惠东更亮丽的名片和现代服务业更有力的支柱。
以项目引建平台的构建启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提升产业的聚集程度和资源利用效益。近年来, 惠东积极抢抓广东省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和“双转移”战略的重大机遇, 立足区域、资源和交通优势, 加强与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合作, 强势推进珠三角产业转移园、中航谟岭工业园和女鞋生产基地等三大园区建设, 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其中, 珠三角产业转移园规划面积4.27平方公里 (已批准扩园7.47平方公里) , 主要承接珠三角等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 (L E D) 、绿色家具、高端制鞋等产业。目前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亿元, 签订入园协议项目81个, 协议总投资138.9亿元, 其中投产项目 (含一期投产项目) 35个, 在建项目3个。中航谟岭工业园规划面积2000亩, 目前已平整土地535亩, 10宗项目已签订入园协议, 其中2项目的厂房已经建成。中国女鞋生产基地规划面积6000亩, 计划建成集研发、生产、会展、仓储物流、教育培训于一体, 汇聚女鞋高端资源和综合配套服务功能的主题工业集聚园区, 目前该园区桩基工程已完工。三大园区的聚合发展, 正逐步改变惠东县工业规模偏小的现状, 未来制鞋工业的重要高地正具雏形。
以传统产业的提升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 惠东县坚持以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加快产业化进程为抓手, 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是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提升农业效益。通过多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把耕地向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有偿集中, 大力发展优质高端农业、生态休闲农业, 大大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效益。目前, 全县有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 农业龙头企业64家 (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 。全县每年冬种春收马铃薯13万亩, 亩产2400公斤, 产值5.6亿元。上海世博会期间, 惠东县日供“世博菜”70吨。二是实施创新带动战略, 推进技术创新。由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 (成立了6家省级、1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 促进产品研发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同时, 主动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向上申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 有力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培育产品名牌。为了引导企业创建自主品牌, 惠东县委、县政府连续5年对获评国家和省、市级名牌名标的企业给予3至50万元的奖励, 今年奖励金额达到150多万元。目前, 全县拥有2件中国驰名商标、30多件省著名商标或省名牌产品, 传统产业正走上自主创新的良性发展轨道。
以生态环保的优化促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新兴经济 篇6
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指的是通过自身的经济改革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2003年, 美国高盛公司将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这四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命名为“金砖四国” (BRIC) , 并认为这四个国家通过自身经济改革将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新兴国家GDP占全球GDP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39.7%跃升至2006年的48%, “金砖四国"2006年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8.3%, 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在“金砖四国"中, 经济发展最突出的是中国。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30年内经济年均增长超过9%。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俄罗斯、巴西自进入新世纪以来, 都根据各自国情进行了经济改革, 俄、印的经济增长率近年来都在6%左右, 巴西在3%至4.9%之间, 均高于西方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金砖四国”目前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2007年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三国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率的一半。俄罗斯经济增长率在7.2%以上, 连续4年保持在7%左右。印度经济在2006财政年度达到了过去18年来的最高增速, 增长了9.4%, 2007年增长率在8.5%左右。
随后高盛公司又于2005年底将经济发展潜力仅次于“金砖四国"的11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韩国、越南、土耳其、菲律宾、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孟加拉国命名为“新钻十一国”。最近日本学者又将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命名为“vista五国”, 认为其将是继“金砖四国”之后下一代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上述这些国家尽管在地缘政治、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 但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他们均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 积极进行自身经济制度的改革, 向市场经济转轨, 属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过去的4年里, “新钻十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5.9%, 是欧洲国家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11国的前三强分别是越南、巴基斯坦与埃及, 这三个国家在2006年的GDP成长率分别为8.2%、7.0%、6.9%。由此可见, 随着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这些国家自身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在促进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使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也使当前这种不合理的经济政治格局难以为继。
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通过自身经济制度改革后, 在经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使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与日俱增。其中“金砖四国”的GDP在先后突破了万亿大关后均进入了世界前十的行列, 而且据高盛公司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四国的GDP总量将超越G7, 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对世界经济的整体贡献也愈来愈大。这些潜力包括劳动力充足、储蓄率较高和经济发展已步入起飞阶段等。作为世界人口最多和经济发展迅猛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经济近几十年来强劲增长, 在发展自身的同时, 也为推动地区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做出了贡献。
2000~2005年间, “金砖四国”对全球增长的贡献按美元计算为28%, 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55%。“金砖四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更是持续上升, 目前约占全球份额的15%, 比2001年翻了一番;“金砖四国”之间的贸易也从2000年的占四国总贸易量5%增长为8%。“金砖四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 吸引了全球约15%的直接投资额, 是2000年的3倍;与此同时, “金砖四国”公司的对外业务也蒸蒸日上, 四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占全球总量3%以上, 是2000年的6倍。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强劲, 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火车头。
从外汇储备上看, 中国拥有1.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 2007年俄罗斯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已达四千多亿美元居世界第三, 而印度的外汇储备也已达到2728亿美元居世界第五, 虽然巴西外汇储备要远低于其他三国, 但也首次突破了1800亿美元且居于世界前列。从资源情况上看, 中国和印度人口众多, 拥有接近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 丰富的人力资源将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巴西和俄罗斯也均是资源大国, 以资源丰富闻名于世, 其中俄罗斯目前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资源可以自给自足的国家。随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自身力量的不断壮大, 目前如环境、贸易、能源等世界性问题, 如果抛离这些国家, 仅通过发达国家的内部协商已经根本无法解决, 正是鉴于此, 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将原来仅发达国家内部协商来解决世界事务的G8会议的形式转变为G8+3或G8+N的方式, 将这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纳入这一框架, 使其在解决上述世界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随着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发展步伐加快, 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快速发展。虽然美国目前仍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对包括亚洲在内的世界经济的影响依然较大, 但近年来以中国、巴西、南非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异军突起, 这不仅对其自身有益, 而且对地区乃至对世界经济影响日益增强。2007年, 全球经济整体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影响, 美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欧元区经济面临下行风险, 日本经济增长有所减缓, 但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 (地区) 的经济增长依然强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10月发表报告说, 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快速发展, 有效地缓解了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经济表现欠佳对世界经济增长造成的冲击。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推动者, 这将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因美国经济放慢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除了在带动世界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方面所起的贡献之外, 也将为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众所周知, 世界经济近些年来之所以能保持在如此高的增长速度上, 其主要原因就是发达国家这些年来始终保持了较高的消费需求, 正是发达国家旺盛的消费需求为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由于次贷危机爆发, 发达国家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此次危机的波及, 其消费需求受次贷危机的打击大幅下降。同时由于本轮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并没有任何减弱的迹象, 而一旦次贷危机再次爆发必将使大多数发达国家深陷其中, 其消费需求必将大幅下降, 经济增长也很有可能进一步放缓, 甚至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因此, 如果要使世界经济仍维持在高位增长, 就必须有其他的消费需求来取代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 以此为其增长提供动力。很明显, 这一重任只能落在新兴市场国家的肩上, 虽然目前包括“金砖四国”在内的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消费水平上要远低于发达国家, 在短期内其消费规模也不可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是随着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保、医保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消费水平、消费规模必将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从而为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除了上述贡献之外, 其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亚洲,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以及东盟“10+1”、“10+3”模式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东盟各国内部以及东盟同中、日、韩三国经济合作, 是资源可以在上述区域内更加合理的流动, 优化资源配置, 使融入其中的各国实现共赢, 均可从区域经济合作中受益。而在非洲, 各国均认识到了战争给各国人民所带来的痛苦, 把发展经济放在了第一位, 从而建立了非洲联盟。非洲联盟的建立表明饱经战乱之苦的非洲各国结束战乱发展经济的决心, 同时预示着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非洲大陆在不久的将来将迎来一个经济发展的高峰。在南美洲, 各国计划在“安第斯集团”的基础上建立南美自由贸易区, 通过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上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不但促进了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且随着上述区域经济的发展, 实力的增强, 其对当前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格局必然带来巨大的冲击, 从而引发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
最后, 随着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 实力的不断增强, 其必然会提出更多的政治诉求, 从而改变当前这种不合理的国际政治格局。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美国在伊拉克战争的失败, 以及美国所倡导的单极独霸策略的失败, 充分说明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正在形成, “一超多强”的趋势亦不可逆转, 世界政治格局同经济一样, 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这变革中,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随着其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其在国际事务、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也将与日俱增, 多哈回合谈判的被迫中止充分说明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正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必将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一极。
综上所述,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 通过自身制度的改革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其在自身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革。我们相信, 随着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当前这种不合理的经济、政治格局的改变, 一个更加公平、高效、合理的世界格局将在不远的将来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美]保罗.R.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 (第六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6.
中国新兴经济 篇7
一、新兴经济体总体经济走势
(一)新兴经济体2014年经济增长将放缓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兴经济体一度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但自2013年以来,以金砖国家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受三大因素制约,增长动力减弱:一是美国量化宽松(QE)政策逐步退出,全球流动性趋紧,国际资本大举撤出新兴市场;二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需求疲弱,资源出口国经济受压;三是信贷扩张达到顶点,部分经济体面临去杠杆压力。展望2014年,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分化将进一步加剧:其中,中国增长相对稳定;长期依赖短期国际资本流入支撑经常项目赤字的印度、印尼、巴西等国,可能受到外部需求下降和外资流出的影响,经济局势相对困难,甚至存在“硬着陆”风险。
(二)主要新兴经济体“双赤字”严重,吸引外资能力下降
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体从出口依赖转向信贷依赖,通过增加政府和私人部门杠杆水平增加内需, 其中, 印度、印尼、越南、巴西、南非等国家吸引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平衡贸易逆差并支持国内信贷, 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较高,在发达国家收紧银根的背景下,债务风险上升。数据显示,2013年6至8月,美联储准备退出QE的消息,引发印尼、泰国、菲律宾、土耳其等国股市下跌两成至三成;印度、巴西、泰铢、印尼盾贬值14%、17%、10%、11%;6月初以来投资者从新兴市场债券基金撤资251亿美元,证券基金撤资额也高达293亿美元。“双赤字”国家当前内需增长动能不足,经济运行风险较高,其吸引外资的能力已经大大下降。
(三)部分新兴经济体通胀攀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14年全球通胀率为3.76%,与2013年的水平基本一致。从经济体分布看,发达经济体通胀预估值为1.8%,而新兴经济体通胀预计达到5.7%。在全球经济体中,2014年通胀预估值排名靠前的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如阿根廷、埃及、印度、印尼和巴西,通胀预估值分别为11.38% 、10.31% 、8.88% 、7.54% 和5.77%,分别排名第8、10、17、27和54位。而发达经济体,如德国、加拿大、瑞典、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和意大利通胀预估值均低于1.8%,排名位居最后20位内。如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这种差异性增长得不到根本改变,可能令全球经济增长形势更加严峻。
二、新兴经济体发展走势对我国影响
(一)新兴市场可能成为金融波动的重灾区,进而传导至我国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资金从发达经济体流向新兴经济体高达4万亿美元,但随着美国QE的削减, 资金流动逐渐转向,全球资金配置的区域格局开始发生改变,这对新兴市场的金融体系造成很大打击,如果应对不当,部分国家可能发生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进而通过资本流动、资产价格、货币汇率等多个渠道传导至中国。此外,我国企业在部分新兴经济体的投资也将因当地货币贬值、经济放慢而遭受损失。
(二)新兴经济体对我国造成外贸挤压态势,使我国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博弈
中国出口竞争力受到东盟等新兴国家的挑战。近年来,受到资金成本、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 我国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弱化,而东盟的新兴经济体则迎头赶上,对中国出口竞争力构成明显挑战。我国产业和订单对外转移加快。商务部重点联系企业认为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影响出口的占到28.6%。预计2014年,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的上升趋势将遭遇瓶颈。
三、政策建议
面对全球经济复苏格局酝酿的重大结构性变化,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变数和各方挑战, 我国应立足改革,主动求变,实现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并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和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位势。
(一)防范短期资本过多流入流出
短期资本大进大出是影响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稳定的直接因素。在本国货币处于升值状态,同时利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阶段,国际短期资本往往会持续流入发展中国家,从利差和货币升值中获取双重利益。相反,在发达国家经济基本面出现好转,货币升值、利率处上升阶段,短期资本会快速流出,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稳定。为减少游资的流入流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一方面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并降低升值预期;另一方面,应综合采取多种措施降低金融市场利率,在防范资本流入的同时降低国内企业的财务成本。此外,在国际社会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经济政策的相互交流和借鉴。
(二)加强结构调整力度
防范通货膨胀从根本上应通过扩大生产消除结构性因素,在促进经济和就业增长的同时降低通胀水平。因此要坚定不移地化解产能过剩,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各类服务业, 进而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促进外贸平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