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专业(精选11篇)
新兴专业 篇1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国内的工业化、城镇化正在日益加速进程, 新的行业、产业、职业层出不穷, 人才市场对中职教育不断提出新需求。鉴于此, 一些中职学校为增强学校吸引力, 纷纷增添新专业, 像城市燃气技术、眼镜装配与检测、汽车维修、休闲体育等, 并且很受广大家长和学生的青睐。与此同时, 一批传统专业却失去了吸引力, 无人问津, 有的专业很难招到学生, 甚至停办。社会的发展需要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新的活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有基石支撑。比如对于“蓝领”数控技术人才, 必须以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切削原理及刀具、机床夹具、机制工艺等) 为基础, 学习掌握“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基础”和“数控加工编程技术”, 还需要熟练掌握CAD CAM软件。所以为了与社会相适应, 中职开设新兴专业迫在眉睫,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传统专业的重要性, 促使新兴专业和传统专业相结合, 使传统专业得以延续, 让新兴专业更有特色。
一、专业求新匆忙上马, 盲目追新易入误区
近年来,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受市场影响, 一些学校也存在着部分专业设置过于求新的现象, 甚至不乏“猎奇”色彩, 仅仅看到甚至听说某个行业很热门就盲目开设专业, 没有进行详细的市场研究、教学水平评估, 不但学校没有完备的相关教学条件, 而且这些行业很可能就是“昙花一现”, 极易造成一些专业的“短命”和“夭折”, 使很多学生耽误学习的机会, 甚至影响未来的前程。一些专业的匆忙“上马”, 也与学生和家长的心态有关, 因为一些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追新”, 重服务而轻技术, 其实这是一种对新专业的认识偏见和误区, 不仅误导学生的专业选择, 而且形成风气后会直接影响学校的专业设置。
一个新的专业开设有这样几个要求:一是新设专业必须符合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二是有行业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和相关行业、专业等专家参与的论证意见;三是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范围、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 以及规范的专业名称、修业年限等;四是有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而制订的科学、规范、完整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 (计划) 和其他必需的教学文件, 如专业调研论证报告、专业培养目标描述、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分析、教学和课程的进程表、实践性环节教学实施安排、主干课程教学大纲、配套教材等;五是有足够的开办经费。具备该专业必需的教室、实验 (训) 室、设施设备、实习 (训) 场所图书资料等基本办学条件;六是有稳定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且专业对口;每个专业一般要有1名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名以上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骨干教师、2名具有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的实习指导教师, 外聘兼职教师人数合理, 并应保持相对稳定;七是有完善的教学机构和规范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二、老树需要发出新芽, 传统专业需要新生
旅游、酒店管理、计算机、电子电工等, 都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传统老专业, 如今在新形势下, 这些专业虽然“名头老”, 但是课程设置已经完成了“涅槃”。原来旅游专业培养的导游大都是针对旅行社的需求, 导游专业知识并不见优势, 对于旅游景点的了解比较泛泛, 他们从事的工作大都是旅游团队的服务性工作。近些年来, 随着人们出游形式的多样化, 选择自助游、自驾游、深度游的人不断增加, 对于景区景点内的专职导游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景区景点的高素质专职导游都供不应求。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景区景点导游服务”, 专门针对不同地区的景区景点培养导游员。现在学生只针对自己选择的区域内的景区景点进行深入学习, 不仅对区域内景点的导游服务非常熟悉, 而且对于这一域的历史、文化、特色等都开设相应的讲座, 这样导游员在服务于某个景区景点时, 所能展示出的讲解水平自然要远远高于以前泛泛培养的导游。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外很多知名的电子电工企业入住中国, 而国内也出现了许多中小型电子企业, 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 电子电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创立, 电子行业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状况。首先, 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由于学习的还是比较传统的电子专业跟不上电子行业的发展, 毕业时候只能到一些中小型电子企业的一般岗位工作, 学生又心浮气躁, 导致学校在以后招收该专业的学生时出现了很大的困难。第二, 沿海地区电子电工的小企业很多, 在招工的时候没有任何的门槛和条件, 致使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电子电工这个专业学的没什么用处, 学与不学一个样。第三, 学校开设的电子电工专业课程跟不上电子行业的发展, 很多学校还是开设的基本的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等比较传统的科目, 一些比较新兴的科目如电子CAD、protel、LED等没有开设, 既缺乏相关的专业教师, 又缺少相关的实验实训。
类似这样的传统专业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应该值得我们去思考, 想办法紧跟时代的步伐, 创新发展职业, 服务地方经济。
三、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相结合, 开出职业教育新“奇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现代生活每天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 而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思想首先不能落后, 必须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职业教育同样如此, 跟不上技术的更新, 跟不上思想的创新只会一败涂地。对于前面提到的两点新兴专业的设置和传统专业的发展问题, 我们可以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1. 传统专业的升级
在传统技术上改进后的新兴专业, 我们可以在传统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像新兴的太阳能技术和光伏技术都和传统专业电子电工专业相关联, 所以在设置太阳能专业和光伏这样的新兴专业时, 我们可以在电子电工专业基础上加上太阳能和光伏所新增的技术。前面所说的数控专业也是在传统机械技术基础上进行升级的。
2. 不同类型的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的有机结合
前面分析传统专业由于种种原因已不被学生和家长认可, 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类型的新兴专业来扭转这种局面。如我们可以将电子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结合起来, 电子商务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 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 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 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 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 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专业可以利用电子实训生产一些比较时令的电子产品或玩具通过电子商务这样的一个交易平台, 把电子产品或玩具销售出去。第一, 学生可以学到两种专业的基本技能, 扩大知识面, 增加就业机会;第二, 加强了实践性教学,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第三, 职业学校在招生宣传的时候又多了亮点, 不至于因为是传统专业而招不到学生, 使得新兴专业更有特色, 传统专业得以延续。
在新形势下, 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开拓创新, 努力挖掘传统专业的特色, 加强与新兴专业的配合, 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技能, 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现, 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再增添亮色, 为服务地方经济再作贡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涌现出一批新兴的产业, 为与社会相适应, 各职业学校分别开设了相关的新兴专业, 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追捧。与此同时, 一批传统的专业被搁置, 有的专业甚至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所以应加强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的结合, 让传统专业得以延续, 让新兴专业更有特色。
关键词:职业教育,传统专业,新兴专业
参考文献
[1]陆燕冰.提高数控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6) .
新兴专业 篇2
如何选择专业是正在面临高考的家长与孩子的一大疑问?这直接关系到孩子将来的就业问题和后半辈子的幸福,可是选专业究竟该选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还是还选相对“爆冷”的专业,很多父母和学生都徘徊不定。
大学专业的设置往往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近年来,高校设立了新工科等众多新兴专业。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的专业设置来判断哪些专业是近几年来比较热门、就业形势好但人才相对紧缺的。
(图片源自网络)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017年新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高校数量达250所。第一批成功申请该专业的高校共有3所,为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及中南大学,于2016年2月获得教育部批准。
作为交叉型学科,大数据的相关课程涉及数学、统计和计算机等学科知识。数据工作者可以施展拳脚的领域非常广泛,很多机构都需大数据项目来做创新驱动。
就业:大数据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总量大、层次多、范围广,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相关行业拥有海量的岗位需求。大数据领域的人才成为大家趋之若鹜的“香饽饽”。大数据领域的职位薪资,比相同级别的其它职位高出20%以上
机器人工程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消息,2017年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学校有近60所。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AI)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如此快速的增长和发展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人才需求。
改专业主要从事机器人工作站设计、装调与改造,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应用及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工作,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就业: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机器人的设计研究单位、生产制造企业以及集成应用公司,从事机器人工作站设计、装调与改造,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应用及运行管理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
为加速新时代网络空间安全高层次人才培养,2017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共有18所高校本科开设“网络空间安全”专业,16所高校新增了“信息安全”专业。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政府机关、国家安全部门、银行、金融、证券、通信领域从事各类信息安全系统、计算机安全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IT领域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
招聘网络安全工程师人才的企业已经涵盖了IT、银行、税务、金融、证券、学校、国家行政机关、电子商务、电信等各个行业和类型,而具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熟手”年薪普遍达到5万元以上,成为目前炙手可热的紧缺人才。调查显示,网络安全行业的就业需求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无论是职业前景、受重视程度、提升空间还是薪酬基数、薪酬增长预期等,网络安全职业较IT其它职业都更为优越。
数字游戏设计
数字游戏设计专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专业。2010年3月23日,中国传媒大学设立中国首个游戏设计类专业——“数字游戏设计专业”,现在已经在全美150多所高校扎下了根。
就业:游戏设计方面人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和不足。再加上我国高校和传统学校对游戏设计专业的漠视。让游戏设计人才几乎难觅踪迹。直到现在,游戏设计专业已经超过了许多专业成为当下就业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而这种热门情况将随着人才缺口的扩大而继续持续。所以游戏设计专业的就业前景在未来十年都将是热门行业。
“一带一路”小语种
“一带一路”合作深入推进,其沿线国家经济文化交流更为迫切,各高校新增许多小语种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今年新增审批专业14个,全部为此前没有的小语种专业,其中包括斐济语、库克群岛毛利语、卢森堡语、桑戈语等。
新工科专业
2017年教育部审批设置了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医学工程、智能建造、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工科专业。
有专家表示,现在仅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学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就达150万。
预计到2050年,人才缺口会达到950万人。比如智能制造工程专业,2017年国内才开设的新型专业,专业的主要内容有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智能仪器技术等,都是当下非常火热的高精尖技术。
网络与新媒体
2017年共有37家高校新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近两年,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2-3倍。有专家认为,新媒体传播人才是信息时代下各级媒体及其它行业的紧缺人才,市场缺口很大。
环境设计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增长,人们对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舒适的室内外环境质量的追求逐步增强,对从事室内外环境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
随着行业细分,环境艺术也拓展到全方位、多范围的设计领域,就业市场广阔,且待遇较高。
有机农业
为了适应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需求量增加,很多大公司开始雇用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助产学
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各大医院产科分娩量呈现“井喷”趋势,目前助产人力资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临床急需本科层次助产人才。
助产学专业于2016年首次开设,当时仅有4所高校首次获批开办此专业。2017年有20多所高校新增此专业。
运动康复专业
科技专项:起锚新兴“钱”途专业 篇3
在这些“五花八门”的专业面前,学生和家长们就像置身于摆满琳琅满目商品的市场,一时间看花了眼,不知该如何挑选。下面,笔者就带领大家从这四大领域出发,分别选取各大类中的两个“典型”专业来进行重点分析,以点带面,去探究这些“钱”途专业的真实面貌,也为大家开启一扇理性选择新专业之门。
NO.1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类包括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专项、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等四项。
相关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院校推荐:清华大学、厦门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
电气信息类专业分为强电专业和弱电专业。强电专业针对的是电能的传输、分配、转换;弱电专业主要学习电子电路是怎样传送、处理和储存信号。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级学科“电气信息类”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它与通信工程属于相近学科。所属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弱电专业,其重点在于学习信号的获取和处理,以及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由于它的宽口径、复合型等特点,大学所设课程不仅包括了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等信息专业知识,还包括了电路理论系列、计算机技术系列等电子专业课程。所以,很多人一直在抱怨该专业虽然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就业选择性广,可事实上,由于其课程过于宽泛,学生学起来容易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看似什么都会,可实际又什么都不精。
毕业于厦门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的一位同学告诉笔者,学这个专业的人,一般都会遇到上面的困惑,不过关键还是在于自己怎么看待。他说:“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应该是一个复合型人才,虽然电子信息工程的课程多、实验多,但是只要你能耐得住寂寞,顶得住繁琐,你就会学到广度和深度并重的学科知识”。
那么,电子信息专业的就业前景到底如何呢?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比如,做电子工程师,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做软件工程师,设计开发与硬件相关的各种软件;从项目助理向做项目主管路线拓展,策划一些大的系统,这对经验、知识要求很高;当然,学者型的人才还可以通过继续进修成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等。
★物联网工程
院校推荐:江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
物联网被美国人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而在我国,它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10年两会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物联网进入了“国字号”发展的轨道,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尔集团推出了“物联网冰箱”,在这种冰箱上输入相关信息后,不出家门,就能轻松缴纳水电费……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国将进入一个“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的“行市见涨”,也刺激了许多高校培养此类人才的热情。此次的新增专业中,物联网工程可是个大热门。今年,位于无锡的江南大学揭牌成立了全国首个“物联网工程学院”,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在百度“百科”的词条上,对于物联网工程有如下的说明: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事实上,学生需要学习包括信息与通信工程、模拟电子技术、无线通信、物联网安全技术等20多门主要课程,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最好还拥有外语这把“刷子”,这样就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
经过四年的学习,成绩合格的你将顺利毕业,并被授予工学学士。此时的你,必然面临着选择:既可以进一步深造,读研的方向可以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等;当然,也可以选择就业,“施展”自身所学。知识面宽广的你可以选择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NO.2能源环保类
能源与环保类包括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共三项。
相关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院校推荐:华北电力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它包含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甚至有专家表示,发展新能源可以被看成是第四次科技革命。
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却有一个严峻的问题有待解决,那就是推动新能源行业前进的人才稀缺。在这种背景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运而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能源科学、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在课程设置上,此次获批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11所高校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核心专业课程基本上是一样的,主要有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概论、工程热力学、新能源大规模制取的原理和方法等。
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各有特色,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下华北电力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以能源、电力为学科特色的“211工程”重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于2007年成立了全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该学院设有水利水电工程、风能与动力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今年又新增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化学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3个专业,此3个专业将于2011年开始招生。该院徐进良院长指出,他们目前已经建立了水利水电工程、风能与动力工程、水文水资源、应用化学、能源工程与自动化5个教研室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这些都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另外,该院还将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
★环境工程
院校推荐:南开大学、苏州大学、西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
2010年的坎昆气候峰会最终通过了《公约》和《议定书》两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马尔代夫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在水下召开的内阁会议,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时尚,更有一群人开始将环保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立志于改善地球的生存环境。
在这种形式下,环境工程专业逐渐由一只“潜力股”上升为“绩优股”。环境工程主要以处理污染物、减少环境灾害为目标,分为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治理以及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废”治理)等。环境工程的主要课程一般包括化工原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清洁生产工艺、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系统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等。除技术类的主干课程外,学生还要学习环保方面的政策性宏观调控课程,比如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等。
环境工程在就业前景方面,目前存在较多争议。很多人认为,由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程性、实践性特点,造成了其就业选择面小的缺陷,更有甚者,网上把该专业评为“中国大学十大最惨专业”。
但是,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即将迎来“咸鱼翻身”。要知道,大到三峡工程这样的国家重点项目,小到一个饭店的规划报批,在动工之前都要经过环境评估这个环节。目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人员虽然不少,但相对于国家的需求总量而言还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该专业的学生在获得相关资格证的基础上,如若能再考取环境影响评估工程师资格证,则既可以选择到环保部门工作,也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环保评估方面的咨询服务或者工程管理服务。
总的来说,这个专业是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好体现。选择这个专业除了要扎实地学好学科知识,更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基层做起,从不起眼处着手。
NO.3生物医药类
生物与医药类包括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共三项。
相关专业:生物制药、生物技术
★生物制药
院校推荐: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山西医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医药行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它包括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其中医药工业按原材料来分,又可分为化学制药业、中药业、生物制药业及医疗器械业,而作为新兴产业的生物制药业更是被称为“朝阳中的朝阳”。
生物制药作为新兴专业,它主要培养从事生物药物研制、生产和工艺设计以及药品市场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如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等专业课外,还要做大量的实验,如无机化学实验、普通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基础分析化学实验等。同时,针对人才市场需求而设置的实习也是“必修课”。因为“实践出真知”,扎实的理论基础加上优秀的动手能力会让你的求职“敲门砖”更加有分量。
生物制药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同样面临人才短缺的巨大瓶颈。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然而从事生物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的人数为 1.7 万,生产和经营的人数为 0.9 万,仅相当于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人数的 1/4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可以预见,未来生物制药专业的就业形势一片大好。本专业学生就业面广,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医药院校、科研院所、医药产业、药品销售和医药管理等部门从事生物药物研究、开发、生产、质检、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等工作。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大家,从事药品研究、开发、生产,对专业能力的要求非常高,相应的对学历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也会比较高,因此,有志加入生物制药行业的同学,在本科阶段不仅要专心研究专业知识,更应该随时做好考研深造的准备。
★生物技术
院校推荐:华东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兰州大学、黑龙江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
生物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两个阶段,目前我们常谈起的是指现代生物技术,它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
生物科学类专业包括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两者之间的教学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但很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生物技术专业更侧重于应用性和实用性,会多一些管理和营销方面的课程。这个区别在今后的就业选择上起了关键性作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生物高新技术领域从事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以及该领域的经营与管理工作,也可以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方面的工作,而偏重于培养理论研究人才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就业范围要窄得多。
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高等数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主要课程。当然,除了这些专业课程外,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也是必修的,两者相得益彰。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学习高等数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课程,整天被一大堆数据、化学式、分子结构包围着,会不会有点枯燥。不可否认,确实有点枯燥,不过别忘了,生物技术偏重于应用和实践,所以除了枯燥的理论知识外,它的实验和实习环节都是相当有特色的。以复旦大学为例,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环节主要是按“3+1”分段式教学进行,在三年内通过“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方式完成课程与技能等方面的训练,后一年主要以企业为依托,由“双师”(即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负责,进行研发训练和企业实训。
NO.4先进制造类
先进制造类包括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
相关专业:工业设计、飞行器动力工程
★工业设计
院校推荐: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同济大学、江南大学、河海大学等。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博士指出:“21世纪将是工业设计世纪,一个不重视工业设计的国家将是落伍者。”IBM前任总经理小托马斯·华生曾说过,“好的设计意味着好的企业(Good Design means Good Business)”,综观国际市场的热门产品,如iphone、ipad,都是设计新颖、使用方便、品牌独特的优质产品,它们身上无一不闪烁着工业设计的火花。
工业设计是一门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产生的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具有很明显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它要求学生能够将技术与艺术、科学与美学、适用与美观有机融合,在设计的过程中找寻和解决人——产品——环境——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协调。
该专业的课程可以大致分成三类:造型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当然,真正的工业设计不是来源于书本,而是实践,学生除理论课学习外,还参加多种实践教学科目,如美术实习、人机工程实习、工程材料实习、视觉传达设计实习、产品与环境认识实习、木工实习、产品设计实习、产品结构实习、装修构造实习、工业设计工程基础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工业设计有了长足发展,随着企业品牌意识和形象意识的逐渐加深,工业设计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大有作为。目前,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建筑类产品设计、室内外环境与设施设计、产品包装、广告设计、平面设计、展示设计、陈设设计、产品研发等设计公司或建筑设计研究院(所)中的相关专业部门从事相关设计、科研和管理工作。
★飞行器动力工程
院校推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
飞行器动力装置是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心脏”,是决定飞行器高速发展的关键。世界各航空航天大国都把“飞行器动力”作为发展的重点,列入长期发展规划。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研究的就是怎样去设计、制造、维护这颗飞行器的心脏,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力学、自动控制原理等主要课程,大学期间还要参加金工实习、工程图测绘、认识实习、计算机应用与上机实践、课程设计等教学实践。
随着我国大飞机工程和航空、航天、民航等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同时我国飞行器动力行业已得到国家多项专项计划支持,未来该专业将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学生毕业后一般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环境等部门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它热动力机械的设计、研究、生产、实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
飞行器动力工程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开设的3个本科专业之一,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平台课”+“方向课”的形式来构建,使得毕业生既有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扎实的基础,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新媒介影响下的高校新兴专业初探 篇4
一、新媒体艺术在我国高校专业的发展状况
1、我国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经历了从最初的关注与跟踪,逐步到范畴的提出与讨论,最后经历了理论的探索与构建过程
我国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是人们从对新媒体艺术现象的关注与跟踪开始的;人们首先注意到了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明显不同的一系列特征:对于材料、手法以及传播与接收方式和人们的体验。当这种新感觉、新体验积累得多了,人们便开始去探索:难道这也是艺术吗?在这种追问和思考中,逐渐产生出新的艺术观念,新的艺术追求,新的艺术标准,进而尝试提出新的艺术概念和艺术理论范畴。当新的艺术概念和新的艺术理论范畴不断被提出,人们就会进一步思考这些概念和范畴彼此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它们与传统艺术理论中既有的概念范畴乃至整个艺术学的整体理论框架的相互关系;这时,我们实际上已经开始着手新媒体艺术理论结构的探索和建构了。
2、我国新媒体艺术研究做出的一些成绩
我国新媒体艺术产生与发展与社会历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学者们充分意识到了这一背景的复杂性,进而了解到了世界范围内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大趋势,也梳理了国外新媒体艺术对我国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从最初的发展就接近国际视野;与此同时,学者们也很快注意到了我国新媒体艺术发展的自身特点,并且努力探索这些特点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相结合。
二、我国新媒体艺术在高校专业研究的重要方法
1、新媒体艺术在高校专业研究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指导
新媒体艺术在高校专业发展研究中有着明确的理论建构目的与实践指导目的。理论建构目的:建构研究的总体框架,以解决目前我国新媒体艺术在高校专业中整体性和理论性均比较薄弱的问题。学校要鼓励学生学习和研发具有模拟实验功能的我国新媒体艺术文本数据库(示范演示版),以期探索解决我国新媒体艺术研究中文本数据积累比较薄弱的问题。从我国的新媒体艺术实践中探索出我国特色的新媒体艺术理论,继承、借鉴传统艺术理论,特别是我国传统艺术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理论资源,致力于创建新媒体艺术研究中的我国理论学派。学校要完善、强化我国新媒体艺术理论话语体系,推动中外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的对话与交流。我国新媒体艺术研究的实践指导目的在于:第一,总结我国新媒体艺术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繁荣创作,促进先进文化资源的积累与传播。第二,促进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互动,推动我国优秀文化资源的对外交流。
2、新媒体艺术在高校专业中研究的方法
教师在新媒体艺术专业课堂中要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探讨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思路。
第一,对象方法研究。教师的目的在于首先解决研究什么和如何研究的问题,以建立高质量学理研究的理论平台。确立我国新媒体艺术研究“整合”与“比较”的研究方法。这是我国新媒体艺术研究的基础性研究。
第二,发展规律研究。通过了解我国新媒体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总体走向,探索新媒体艺术在我国的发展规律。可以让学生了解下包括我国新媒体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和社会条件研究,我国新媒体艺术发展阶段划分研究,发展过程中主导性发展线索与轨迹研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与走向的预测等方面的问题。
第三,艺术形态研究。通过多方面的分析我国各个门类新媒体艺术的当前状态和基本特征,了解我国新媒体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形态特征。
第四,学科建设研究。通过与相关学科的比较分析,明确新媒体艺术理论的学科属性,提出我国新媒体艺术学科的发展战略构想。这是我国新媒体艺术研究的本体性应用研究。
三、新媒体艺术在高校专业中研究探索的思考
我国新媒体艺术研究属于宏观整体性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我国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的基本概念、重要范畴、总体架构等问题,所以应将我国新媒体艺术及其理论研究的总体性特征作为研究重点。
第一,必然性。我国产生新媒体艺术及其理论研究不仅仅是国外新媒体艺术的影响,更是国内历史、文化、社会、技术发展的必然结合。
第二,动态阶段性。新媒体艺术及其理论研究自产生以来很多高校的教师、学者们一直在关注与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阶段性进步。
第三,特殊性。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在世界新媒体艺术领域中,体现的是我国文化传统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知识。
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研究要取得理论的突破,重点首先是要解决对象和方法问题,要以艺术学的理论视野和我国的文化区域界定我国新媒体艺术研究的对象。其次是要描述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各种现象的内在逻辑关系。
在学校中想有效开展我国新媒体艺术理论的研究,应该强调以下几种研究方法。第一,整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学会教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研究整合与各艺术门类研究进行整合在一起,建立一个跨学科、跨艺术门类复合型的研究体系。第二,比较,教师要教会学生对新媒体的艺术与非艺术的比较,对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比较,对不同体裁的新媒体艺术的比较,对中外新媒体艺术的比较。第三,互动的方法,强调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中创作与欣赏和批评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
综上所述,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建立在新媒介产生的基础之上的,新媒介的多元化和革新之迅速不断带动新媒体艺术进一步变革,这也导致新媒体艺术一直以各种崭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新媒体艺术不仅推动了艺术领域的发展,还促进了其与不同领域的合作,现在的新媒体艺术已经潜移默化的渗透于生产生活多个领域。要想使新媒体艺术专业在高校发展的更好,还要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进一步的研究,以便于新媒体艺术在国内外的发展为中国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龙.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2010(02).
新兴专业 篇5
近日,教育部公布201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其中新增备案专业1804个,新增审批专业70个,撤销专业26个。其中,山东省高校新增112个本科专业,有107个备案专业,5个审批专业。
自2012年7月起,教育部对高校专业设置实行备案和审批两种制度。接受记者采访的高校人士称,备案制减少了增高专业过程中繁琐的行政程序,给了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考生报考新增专业,需要了解相关高校是盲目跟风设置,还是有一定办学基础。
新增专业大多对应新兴产业
今年高校新增专业中,最热门的恐怕要数“物联网工程”,山东省就有山东协和学院、德州学院等5所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近年来,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全国大幅度扩张,加上这次新增该专业的高校,全国开办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达351所。物联网之所以这么吃香,是因为它被誉为全球信息化的第三次浪潮,被纳入我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产业规模将超过万亿级,人才缺口巨大。
分析这份名单可以看出,新增专业绝大多数是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济南大学今年也新增了3个本科专业,其中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地热、水污染等问题。济南大学副校长蔡先金告诉记者,学校此次申报了7个本科专业,最终公布了3个,而在申报这些专业的时候,济南大学也充分考虑到了济南“泉城”的特点,“新增专业既要根据大学发展的需要,也要根据地方以及新兴产业的需要。”
在此次新增专业中,与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新型城镇化、文化产业等战略相关,语言文化类专业、房地产类专业、建筑类专业升温。以物联网、传感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网络产业这次新增了85个专业点,以纳米材料与技术、微电子材料与器件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新增了58个专业点。
给高校更多办学自主权
从2012年7月份起,教育部对高校专业设置实行备案和审批两种制度。设置尚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需经过教育部审批,设置《专业目录》内除国家控制布点以外的400多种专业,报教育部备案即可。
记者注意到,今年山东省高校新设的112个本科专业中,有107个是备案专业,审批专业只有5个。比如“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山东协和学院今年备案的专业之一。山东协和学院教务处处长李建介绍,备案专业需要经过三个流程,首先,学校的专家团队调研新专业的社会需求及学校办学资源,调研结束后,专家组将拟新增专业名单报学术委员会审核,学术委员经过严格的审查、批复,再报校务委员会讨论。三个流程都通过后,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公共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上进行公示,吸纳各方的意见,然后学校再根据收集来的意见进行修改,上报省教育厅,然后由省教育厅直接上报教育部。
“在备案制度之前,学校设置专业要走很多程序,提出申请后,要等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来考察,审核通过后才能上报教育部。现在通过备案制度,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和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配置,直接通过教育部平台申报设置相关专业。备案制减少了繁琐的行政程序,给了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这适应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需要。”山东协和学院院长盛振文说,尤其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更能放开手脚。
蔡先金则表示,实行专业设置备案制,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不再派专家组来学校考核,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学校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加强对专业设置相关程序和标准的监管,才能让新增专业走得更长远。”
报考新增专业需掌握足够信息
各高校新增专业的同时,也有部分专业“消失”,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是主要原因。
“山东今年没有被撤销的专业。”省教育厅高教处有关负责人说,“从其他省份高校被撤销的专业来看,停止招生的多数是较传统的专业。但是,很多学科的存在都是有它的价值的,如只因为就业率低而撤销这些专业,这就有些片面了,可能的话,可以视情况进行学科整合与提升。”
新兴专业 篇6
摘要:本文以金融学专业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对普通本三院校的新兴热门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明确优劣势,分析机遇、挑战,提出相关战略选择。
关键词:本三院校 金融专业 人才培养 SWOT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一些热门专业在各高校兴起。如金融专业,即便在理工科院校开设比例也达到了7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兴热门专业。这主要源于金融行业迅速发展和稳定可观的收入。但高收入伴随的往往是高门槛。金融机构对重点院校和财经院校的情有独钟让普通本三院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倍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专业对口的求职梦想很难实现。面对这一瓶颈,普通本三院校应主动应变,发挥比较优势,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应对社会发展与金融产业革新要求。
1 普通本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战略分析工具,由旧金山大学哈佛安德鲁斯教授于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SWOT是英文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和Threats的缩写,即组织本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对的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与概括,通过调查分析后依据一定的秩序以矩阵形式排列出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法,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1.1 从优势(Strengths)角度分析
本三院校具有灵活的“民办”特征,具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机制配置资源。从全面学分制改革试点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改革发展经验来看,培养多学科渗透交叉的金融专业人才有着天然优势。“文理交融、专业渗透”的理念为培养专业特色化、知识多元化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提供了土壤。
1.2 从劣势(Weaknesses)角度来看
本三院校新兴热门专业缺少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专业特色。大多生搬硬套专业财经院校“专业核心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制订、课程开设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较薄弱,专业功底不够深厚,实践经验缺乏等都成为其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1.3 在机会(Opportunities)方面,金融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金融人才就业范围较广,金融机构多元化态势明显,金融类人才前景广阔。近年来,国家政策强调放宽对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中小金融机构,所带来的金融领域变革对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市场的激烈竞争势必导致人才争夺战在全国城市金融界的掀起。
1.4 就威胁(Threats)而言,挑战主要来自行业与院校自身两方面
目前我国金融人才结构性不均衡现象日益明显,金融人才市场供需脱节矛盾较为严重:高校作为人才供给方,呈现的是金融专业毕业生供给过剩,就业困难的供大于求现象;而许多金融企业却又难觅适用人才,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精英教育制度下,本三院校从一开始就面对着文化传统的桎梏,相对较低的录取分数和高额的学费难免让许多家长和社会人士产生本三院校即“拿钱买文凭”的世俗偏见,对其办学质量严重质疑。名牌效应导致本三院校的毕业生在不平等竞争中压力巨大。
2 本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
2.1 优势-机遇战略(S-O战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本三院校办学相对灵活的机制,探索全面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平台+模块”课程框架和专业培养模式,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就业取向,确立专业人才特色发展的方向。这种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金融等新兴热门专业的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毕业生社会满意度,提升院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2.2 劣势-机遇战略(W-O战略)
发挥母体高校的优势,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用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通过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海外杰出人才等举措推动学科建设发展。同时通过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在职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深化校企合作,与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
2.3 优势-威胁战略(S-T战略)
发挥传统学科优势,强化外语教学,通过错位发展,探索金融人才培养的新方向。一方面,着手小处,立足地方经济,服务于中小金融机构,培养精通金融实务操作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一方面,着眼长远,注重金融服务外包专业的人才培养,培养多种能力并重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2.4 劣势-威胁战略(W-T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以质取胜,提高综合竞争力实力,培养社会所需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优秀金融人才。正视自身劣势与不足,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战略,实现合作共赢。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差异化竞争战略赢得市场空间,化解竞争风险。
参考文献:
[1]邵宇.论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6).
[2]李俊,刘琳琳.基于SWOT分析的工科院校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
[3]周斌,杨明华.“SWOT”模式对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启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作者简介:
包家官(1984-),男,江苏东海人,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辅导员。
新兴专业 篇7
所谓“新兴专业”, 是指已在国家教育部申报通过, 以国家急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产业背景, 与新兴技术为能力核心的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 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其涉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随着各地方政府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出台, 大力推动了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也随之涌现了一大批缺口巨大、市场急需、待遇优厚的就业需求。个别优秀的高职院校率先捕捉到发展契机, 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开展改革探索, 出现了一批新兴专业热门招生、高薪就业、供不应求的优质案例。一面是专业陈旧、难有特色、招生就业难;一面是专业新颖、特色鲜明、招生火爆、企业急需。一批高职院校由最初的犹豫观望, 逐渐开始忍痛割爱进行专业改革。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创办于2004年4月。2010年, 我院获批成为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同时也是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试点单位, 是广东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任务的三所院校之一。2004年建校之初便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以下简称“计应专业”) 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以下简称“计网专业”) , 直至2012年停止招生, 共培养相关学生三千多人, 就业率均99%以上。自2010年始, 在计网和计应专业开展专业改革的探索。陆续在计网专业开设与物联网相关课程, 如:Java、Android、嵌入式开发、物联网综合应用等, 并与中国移动、广州远望谷等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或课程置换。陆续在计应专业开设与移动互联网相关课程如:Java、移动应用开发、HTML5、i OS等, 与北京博看文思等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或课程置换。我院于2011年首次申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以下简称“物联网专业”) 并顺利通过, 并于2012年9月正式全国招生。2012年首次申报“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以下简称“移动互联网专业”) 并顺利通过, 2013年9月正式全国招生。我院是全国最早被批准设立物联网专业和移动互联网专业的院校之一。近两年来, 两个新专业的招生及报到情况均良好。根据2012届及2013届计网和计应专业毕业生反馈的就业数据显示, 从事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相关方向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与从事传统计算机行业比较, 有以下特征:一, 薪资待遇好:试用期和转正工资平均高出800~1500元;二, 职业发展空间大:工作半年后, 月薪涨幅大;三, 市场供不应求:跳槽专业对口率高, 主动选择权大。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决定》指出“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 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 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新一轮职业教育专业改革浪潮已经到来, 一批适应产业调整的新兴专业将迅速涌现。
高职教师队伍包括专任教师、兼课教师和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是从行业企业一线聘请的专业人才或能工巧匠。高职教育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要培养“接地气”的专业人才, 必须要有坚实的校企合作基础, 以及一批素质优良的企业兼职教师。
新兴专业因其特殊性, 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着合作企业受地域限制、校企融合难度大, 兼职教师不易找不易培训, 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 教学质量监控难等诸多典型问题。在此, 以我院新兴专业———物联网应用和移动互联网专业为例, 探讨高职新兴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开展对策研究, 对整个高职新兴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新兴专业的合作企业受地域限制, 校企融合难度大。
新兴产业通常只有在市场与政府共筑的环境中才更易形成和发展, 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市场与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 可以说新兴产业是市场推动与政府拉动相结合的产物。新兴技术具有较强的垄断性且不成熟, 产业进入壁垒较高, 风险较大, 所以技术发展领先、资本富足的发达地区是新兴企业存在的沃土, 在既缺乏技术又缺乏资本的落后地区很难适合以新兴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生存。一些区域还颁发了一些地方保护主义政策, 更让异地校企融合难度加大。远离技术发展中心的高职院校想寻找合适的合作企业具有很大难度。企业作为盈利机构, 在没有任何具体激励机制的前提下, 本身缺乏参与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学校很难从企业获得人力资源上的支持, 在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上很难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2. 新兴专业的兼职教师不易找不易培训。
兼职教师来自企业一线, 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 缺乏教学经验。以新兴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一般专业人才都很稀缺, 专业人员的人力资源成本高。高职院校需要建立的是既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 又具有较好的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企业工程师本身工作繁重, 很难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自己去专研、提高教学水平。随着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的重视, 很多院校也开始探索开展兼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 但由于新兴行业企业地域限制, 实施岗前培训困难重重。如何解决兼职教师聘请难、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是新兴专业发展必须要攻克的难关之一。
3. 新兴专业的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
新兴专业的兼职教师, 必须保持在技术前沿, 因此在工作之余, 既要完成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 又要投身专业教学, 压力很大。有的兼职教师上课即来下课即走, 对学校毫无归属感;有的兼职教师虽然非常认真负责, 却因为教学水平不高难以获得认同。从而造成了新兴专业的兼职教师“很累很受挫”, 学生评价兼职教师所上课程“乏味又无聊”的现象。兼职教师与学生的此种矛盾,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因从事行业的原因, 新兴专业的兼职教师流动性较大, 难长期稳定地从事专业教学, 若无学校和企业的互相支持, 很难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连贯性。
4. 新兴专业的兼职教师教学质量监控难。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待遇一般是按照所上课时给予一定课酬, 对兼职教师而言, 就是保证能按时授课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新兴专业的兼职教师因工作原因, 突发性的请假、调课比较频繁, 无法如专任教师那样备课、辅导、答疑。对兼职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考核没有一套合理的管理机制, 缺乏合适的兼职教师评教激励机制。新兴专业的兼职教师资源匮乏、不稳定, 有时候为满足教学正常开展, 仓促间找来的兼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上诸多原因, 造成了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难现象。
三、可采取的改进措施
1. 加强政府干预, 积极培养良性的行业、企业、专业共赢发展空间。
我院直属中山市人民政府, 并由市政府委托中山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中山高新区的七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五大主题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一千余家企业为学院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实训资源, 为毕业生提供了优质多元的就业岗位。上至中山市人民政府, 下至中山高新区政府, 为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尤其是中山高新区政府为鼓励校企合作, 也为提高兼职教师队伍质量,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如兼职教师津贴制度、企业减免税收政策等。我院也根据企业用人需求, 适时调整专业发展方向, 真正做到服务地方企业、服务地方经济, 实现校企共赢。
2. 加强沟通, 稳定兼职教师队伍。
我院为稳定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 实行兼职教师联系人责任制。建立健全兼职教师教学岗前培训制度, 由系部统一, 根据兼职教师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兼职教师政策、教学管理规定及要求, 高职教育特点及教学方法等。如兼职教师在中山本地, 则提供集中培训;若兼职教师在异地, 则提供上门培训。人性化管理兼职教师, 优先满足兼职教师的排课要求, 并加强课堂的教学指导。建立与兼职教师有效的沟通机制, 定期开展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经验交流会, 认真听取兼职教师对于专业建设的意见。
3. 校企共建, 健全良性的兼职教师激励制度。
在学校层面:每学期结束, 由教务处、督导办、同行教师和学生多方参与, 对兼职教师开展教学考核, 对每学期综合考评分数在前的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对综合考评低于70分的教师, 将进一步了解情况, 酌情处理。在企业层面:合作企业积极鼓励德才兼备的员工参加学校教学工作, 并在每学期末根据授课完成情况给予适当奖励。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兼职教师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 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积极争取企业的支持, 切实搞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在最新颁布的《决定》中指出:“政府要支持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 兼职教师任教情况应作为其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伴随着新技术的变革,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 高职“新兴专业”必将迎来灿烂的春天。
摘要:随着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出台,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 顺应市场需要开设以新兴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专业是大势所趋。兼职教师队伍在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其建设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新兴专业具有人才稀缺、资源成本高、大型企业较少且地域集中等问题, 要建立其兼职教师队伍更是难上加难。本文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剖析新兴专业兴起的必然性和其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参考方案。
新兴专业 篇8
一、军民融合新兴战略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要素分析
针对培养军民融合新兴战略产业专业人才, 地方院校需要综合、全盘考虑人才培养过程中核心要素的创新。
1. 理念要素。
新兴战略产业军民融合国防科技人才培养, 有别于传统大众化的人才培养, 必须创新教育理念, 突破传统办学体制机制, 在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的基础上, 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进行调整和创新。创新军民融合机制, 组建双生共赢、协同发展的校企战略联盟, 进行全方位、深度的产学研合作, 建立、优化全过程人才培养、成长核心要素设计与评价体系。
2. 培养模式要素。
军民融合新兴战略产业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产业, 只有实现人才与市场对接, 对人才培养模式、机制、路径等进行综合改革, 按照面向产业, 面向社会, 面向世界三个“面向”, 定位在应用, 定性在产业, 定向在地方, 定点在实践的“四定”原则培养军民融合新兴战略产业军工人才。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双主阵地”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3. 资源要素。
军民融合新兴战略产业专业面临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平台建设滞后等制约因素。新建军工新兴战略产业专业, 科班师资引进困难, 青年教师存在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需要多途径引进、培养、培训人才。学生方面, 由于新兴战略产业市场未形成或发展前景不明朗、人才生源市场认知度低、传统军工行业开放惯性滞后等, 造成对非国防高校办学认同度低、人才就业有门坎有屏障, 生源较为匮乏。此外, 军工专业办学所需的很多实验仪器、设施学校没有实力建设或是建设受限, 人才培养所需实践平台离不开社会资源。
4. 评价要素。
以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思想品德等作为素质模块, 构建军工人才全面素质模块化测评体系。以“全过程育人”为指导, “全方位认同”为准绳, 将开放性的办学认同作为人才培养的驱动力, 建立校内初评, 教育机构检评, 外校专家和用人单位外评, 社会终评的闭合办学评估机制, 建立无缝链接的“全方位、全过程的人才成长性”与社会“大一统”的人才评价驱动模式, 回答好“如何对学生的评价、对办学的评价、对人才的评价”这一重要命题。从而, 最大化的推动培养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式全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军民融合新兴战略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立足学校实际和地方资源, 建立资源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多层次、多方位合作关系和模式, 开放、创新办学, 探索西部军民融合式新兴战略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方位人才孕育、健康生长链机制。建立人才培养与生源孕育、就业拓展与互动、衔接有序、相互推进的有效循环机制。
1. 生源孕育基地。
建立生源孕育基地是培养军民融合军工专业人才的基础。四川是军工大省, 绵阳是军民融合式示范科技城, 周边拥有众多军工企事业单位, 地区民众对军工专业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和认知, 这为建立生源中学与高校人才培养承接、育人资源共享机制提供了独特的“资源”优势。在中学开展军工科普知识宣传、讲座, 中学生参观大学专业实验室等, 能激发学生对这些专业的兴趣和报考、献身国防事业的热情, 保障重点区域生源。
2. 全方位人才培养机制。
针对军民融合式新兴战略产业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研究、探索军民融合式新兴战略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和策略, 建立“开放、融合”的教学模式。根据社会和企业需要, 通过教学计划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形式与手段上的开放、学生管理工作的开放, 真正实现开放办学。通过教师与企业工程人员的融合, 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与企业需求的融合, 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融合, 教师锻炼与学生训练的融合, 实现学生理论素养、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素质培养的全面提升。
(1) “双师型”和“双能型”校企融合教师队伍。军民融合式新兴战略产业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军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产业”的“双师型”和“双能型”校企融合教师队伍, 强化教师实践意识, 建立“大学教师+准工程师=工程教育教师”的模式。制定工科教师职业资格准入标准, 建立多元化的工科教师聘用体系, 完善工科教师职前职后培训制度, 构建工科教师工程素质评价体系, 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发展评价导向、成果共享、利益互惠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与高校一线教师长期稳定互派机制, 明确双导师制中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权、责、利, 制定监管、奖励制度和保障机制。探讨适合军民融合式新兴战略产业军工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师考核与技术职称评聘制度, 建立科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2) 人才培养“双主阵地”。建立区域、行业发展战略联盟, 充分盘活、利用社会硬件、人才资源, 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发挥, 让军工行业的社会资源流动起来, 充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其效应。依托具有良好合作基础的军工单位, 搭建“资源互补、双受益、共发展”的多层次、多方位合作机制。建立人才素质培养、办学市场发展与服务、产学研办学资源融合试验基地, 实现人才培养要素与职业岗位需求、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的有效机制, 形成“双主阵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3) 全方位人才培养。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过程, 在大开放、高质量、全要素、全过程的实践环节设计中培养、成就人才。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知识能力模块、方法能力模块、实践创新能力模块 (单设企业实训课程模块) 和综合素质模块。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综合素质培养, 重视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培养, 在强调军工素质的同时,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开放的多个时空中去完成教与学。组织动态优化, 业界精英走上大学讲台, 教师、学生到军工企业进行服务性锻炼与实践变为常态。在军工一线技术专家、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参与下, 开展“知识学习体系”和“军工素质培养体系”的双线培养。在深厚的军工文化熏陶中培养同学们学会动手动脑, 学会做人做事。校内开放实验室, 在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各类科技活动、各类实习实践中指导学生, 建构起组织运行有序, 项目设置科学合理, 课内与课外紧密衔接的校内实践环境, 在师生密切共处中培育、化育人才。
三、军民融合新兴战略产业专业人才成长评价及动态优化
构建全要素及模块化人才培养完整环节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和相应评价模型, 促进人才培养的全维教学组织动态优化的教学运行管理, 促进“认知、认同、成长、成才、服务、双赢”的开放合作文化建设, 将全方位的办学认同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导与驱动。
1. 构建人才成长评价机制。
从培养合格军民融合式新兴战略产业军工人才出发, 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与内容, 评价主体采用多元化, 评价实行分类化。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 真正建立起以学生品德、知识、技能、综合素质 (发展潜力、创造性、灵活度、心理健康度等) 等为核心要素的办学、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以第三方评价为主, 运用科学、客观、社会化、易操作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建立基于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反馈、改进提高, 社会、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家长、学生、企业等用人单位联动的系统。制定校内初评, 教育机构检评, 外校专家和用人单位外评, 社会终评的闭合办学评估机制。构建起基于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反馈、改进提高, 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家长、学生、企业等用人单位联动的系统。把人才培养的主要评价权交给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自己。
2. 建立动态优化机制。
“质量教育”必须是开放教育, 从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结构到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授课内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实验实践、素质训练等都根据国际、国内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人才培养评价反馈结果动态调整, 实现实时互动、实时监督、实时反馈、实时调整。最大化的推动全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真正按照社会、企业的需求培养人, 促进非国防院校培养军民融合式人才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使用、反馈、改进、提高链, 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良性机制建设。
摘要:结合军工行业的特点, 从人才培养要素、模式、评价等方面阐述了军民融合新兴战略产业专业国防科技人才培养, 提出针对跨多学科军工专业运用全要素模块化、开放、动态优化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全要素,开放,动态优化,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佘英华.关于高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相关专业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3) .
[2]瞿立新, 杨晓江.地方本科院校创建之路:美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启示[J].江苏高教, 2012, (5) .
新兴专业 篇9
管理信息系统(MIS)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1967 年明尼苏达大学的Gordon教授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MIS专业。我国大学的MIS专业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末,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建立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此后国内各财经院校以及具有经济管理专业优势的综合性大学,都陆续设立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1980 年,清华大学在经济管理学院首办“管理信息系统(MIS)”专业,将该专业作为计算机科学与管理科学结合的复合型专业,此后各理工科大学纷纷建立MIS专业。由于我国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同, MIS专业被命名为“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图书情报管理”、“林业信息管理”等,分别从属于管理学院、商学院、计算机学院或信息学院,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1998 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MIS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称信管)专业,并制定了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的参考标准,信管专业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时期。
信管专业是IT与经济管理融合的交叉性专业,专业的发展需要紧跟IT技术的演变以及催生的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近年来,新兴IT技术(如Web2.0、移动互联网、社会化网络、云计算与物联网等)及应用(如移动商务、社交媒体和大数据分析等)不断涌现并迅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运用互联网思维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新兴IT技术的发展催生许多新兴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如大数据分析与数据管理、移动商务和移动应用开发等人才十分紧缺。信管专业必然需要紧跟IT技术变化产生的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面向行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信管人才。
2 现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的问题
我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建立已有30 多年的历史,但是目前信管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认同感不强,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体系更新慢,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由于信管专业是IT与管理高度融合专业,IT类课程在信管专业中占有较高比重,而IT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很快,新技术和应用不断涌现,动态更新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及时加入最新技术类课程,更新相关课程内容十分必要。但是,目前多数高校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更新缓慢,课程内容陈旧落后,理论教学严重落后产业界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相关课程不能及时,培养的人才素质与行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就业困难。
2.2 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足,教学效果不好
信管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特别强调实践训练,而目前多数高校的信管类课程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创新和实践训练重视不够,实验、实训、案例和实习等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好,学生的实践训练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不高,就业竞争力不足。
2.3 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慢,难以适应教学需要,师资力量不足
信管专业的管理与IT交叉融合的特点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而IT技术的快速发展变化使得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十分困难,很难跟上技术变化的步伐,同时大部分教师缺乏行业工作经验,造成课程教学严重滞后有技术的发展和行业应用,或者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脱节。因此,师资力量不足也是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
2.4 专业定位不清晰,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较低
从信管专业的生源来看,90% 以上的学生为调剂生源,专业认知度不高,导致转专业、辅修第二专业等的学生比例较大。另外,多数高校的信管专业定位比较笼统、不明确,学生对信管专业对应的就业行业和岗位、需要具备的能力不清楚,导致学习专业知识把握不住关键,对专业的认可度较低。
3 新兴IT技术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3.1 培养目标定位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适应新兴IT技术发展以及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变革的趋势,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强化人文素质、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管理科学方法和IT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宽厚扎实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理论功底,侧重在大数据信息管理和新兴IT技术背景下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较强的创新性精神和数据管理能力。信管专业的毕业生适合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及非盈利组织等从事数据驱动的信息分析和管理工作,以及新兴IT环境下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
3.2 核心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需要重点围绕大数据信息管理和新兴IT技术背景下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需求,构建大数据分析与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IT驱动的企业业务流程、创新创业导向的信息服务等四个大类核心专业课程体系。
以大数据分析与管理为核心的课程类,包括数据挖掘概论、移动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基础、R语言编程、SAS数据统计与分析、Python语言与大数据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文本挖掘等,此类课程多为新开设课程,培养学生的大数据收集、处理和应用的能力,适应行业的大数据驱动商业运作的人才需求。课程除了要讲授大数据的处理技术外,重点要引导学生掌握从商业决策的视角分析大数据处理的结果和作用,具备应用数据驱动商业运作的能力。
以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为核心的课程类,包括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移动应用开发等,此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特别应加强移动平台应用开发能力的训练。课程教学主要采用项目导向的方式,以一个开发项目贯穿课程学习过程,同时与软件开发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软件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
以IT驱动的企业业务流程为核心的课程类,包括ERP原理与应用、物流与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管理信息系统、IT与组织、电子商务等,此类课程应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突出实践。通过理论讲授、课程的仿真实验与实训、企业实习实践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企业业务流程的认知,了解IT在支持企业业务运作和战略中的作用,形成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和信息管理的能力。
以创新创业导向的信息服务为核心的课程类,包括ERP沙盘模拟创业实训、IT与商业模式、管理决策模拟、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与检索、IT项目管理等,通过案例教学、企业实训、现场教学等让学生切身体验互联网环境下的商业模式和运作,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基于IT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IT的战略规划和管理创新能力。
除了核心专业课程以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社会实习实践活动、举办各类IT技术讲座和论坛,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见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3.3 教学内容优化和质量的控制
构建面向新兴IT技术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仅仅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第一层次细化,还应进一步明确每门课程的详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要求等。对相关课程的内容、结构、实践环节等进行整体优化,加强创新性和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强调课程间的相关性,删减陈旧的知识内容,补充新知识,避免课程内容交叉重叠和课程边界不明确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形成以新兴IT技术导向的专业特色,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最新的IT专业知识,练就能够适应行业需要的真本领。
另外,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建立课程内容定期动态更新的机制、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专业评价机制、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和企业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评价机制,保证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4 结语
信管专业是IT与管理高度融合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专业,专业建设受IT技术发展变迁影响甚大。新兴IT技术所引发的商业应用上的重大变化为信管专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会和挑战,信管专业应该顺势而为,紧跟IT技术的变迁,不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大数据分析与治理),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师资结构等,满足技术引发的行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变化(如大数据分析人才需求剧增),打造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信管专业。
摘要: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T技术正在推动着传统产业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并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水平人才的支持,信管专业作为与IT技术紧密结合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必然要紧跟新兴IT技术的演变和产业发展需求。本文从信管专业的发展演变、专业特点和新兴IT技术发展背景分析入手,阐述了现行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兴IT技术背景下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新兴IT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士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导论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11[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8).
新兴浮动收益产品 篇10
“较之于一般的银行理财品,这种产品不设预期收益,银行只收取相应的固定费用,其实际收益率完全取决于投资标的情况。”某国有商业银行北京分行个人金融部负责人透露,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应是大势所趋,契合了当前资产管理的真正诉求。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峰分析说,这预示着,国内商业银行已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理财这一领域存在的“类存款”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向资产管理模式转型才会赢得市场,进而留住客户、获取客户,真正回归代客理财的本源,告别沦为揽存工具、“影子银行业务”的恶性循环。
主动定价
更重要的是,此举也意味着银行理财进入主动定价时代。
招商银行与上海农商行之前发行的两款系列理财产品不约而同地把投资收益让渡给投资者,两家银行都只收取管理费用或少量浮动收益作为业绩报酬。
殷剑峰说,招行发售的“招银进宝之日益月鑫”系列产品就是典型的“去存款化”理财产品。以“招银进宝之日益月鑫21 天理财计划”为例,该理财计划类型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类,投资于银行间市场信用级别较高、流动性较好的金融资产。从2013 年7月29日起,每个工作日都进行循环发售,未设立规模下限。
该产品说明书显示,在扣除托管费、投资管理费等相关费用后,投资者可获得按照招行公布的理财计划到期年化收益率计算所得的理财收益。这意味着,该产品到期后,银行只收取每年0.60%的投资管理费和0.10%的托管费,其投资收益完全让渡给投资者,没有最高预期收益与最低预期收益的规定,投资者完全自负盈亏。不过,招行未对外公布理财计划每日年化收益率。
按照传统设计,除投资证券市场的部分产品之外,大多数产品均设计有最高预期收益率,到期实际收益率高出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的部分将全部作为银行的管理报酬。
那么,这类“去存款化”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到底怎么样呢?
据不完全统计,2013 年9 月16 日到期的“招银进宝之日益月鑫”系列产品的实际收益情况为:7 天期、14 天期、21 天期、30 天期产品的收益率分别为4.33%、4.43%、4.54%、4.63%。该系列产品的收益率相当稳定,比此前到期的同期限产品的收益率波动小。
而2013 年8 月发售的1 个月以下期限类型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72%,环比下降0.03 个百分点;6 个月至1年(含)期限类型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03%,环比上升0.28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招行发售的“招银进宝之日益月鑫”产品的收益率均高于同期平均水平。
资管转型
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北京分行个人金融部负责人表示,银行理财业务必须真正迈向中间业务管理,凸显其投资实力,而不是像过去一味强调稳健,让客户自己承担相应的风险,银行则收取固定的管理费用。
之前发生的“钱荒”也表明,国内的理财机构必须打破刚性兑付的理财怪圈。
据介绍,除了部分投资于证券市场,其余银行理财产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银行的揽存工具,这类产品一般承诺保本,同时设定具有吸引力的预期收益率,一般到期都能实现;另一类是通过过桥等方式绕开信贷监管,变相给部分企业提供融资,有很浓的“影子银行”色彩。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类“去存款化”理财产品的兴起意味着银行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理财方面的一些问题,其示范作用也会日益显现出来,即摒弃变相揽存、放贷的传统模式向资产管理模式转型。但该类产品均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类型,风险相对较高,能在多大程度上被一般投资者接受,还有待市场验证。
新兴专业 篇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经济转型的突破口
新兴产业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新的科研成果、新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或新的市场开拓而出现的新产业或产业群体。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则代表那些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科技进步有着决定性影响处于战略地位的那部分新兴产业。
在当前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背景之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短期内,新兴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主要体现在投资上;从中长期来看, 随着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其有望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
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在生物、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中国具备较强的资源优势。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中国太阳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日照小时数在 2200 小时以上,全国陆地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 10 亿千瓦。 在电动汽车发展上,电动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所需的原材料,如锰、铁、磷、钒、稀土等在中国是富产资源;电力供应充足,电力来源广泛,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支撑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
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中国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中国已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硅材料国内自给率达到了25%,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占全球首位,风电内资与合资企业产品装机容量超过外资企业,具备每年生产6-8台套核电设备的能力。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应用试验示范计划, 自2011年起在全国 13 个城市逐步推进。
从技术基础看,中国在部分新兴产业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对较小,甚至中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关键材料还取得领先优势。如在电动车上,产品研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总体相当,车用电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是为数不多的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产业领域。在物联网技术差距不大,研发已有十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已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引擎
从理论上来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多元性主体健全发展的“蓝海”,为中小企业投资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有经验研究表明,在企业开辟的新项目中,86%的“红海”业务带来39%的利润,而14%的“蓝海”投入却能带来61%的利润。
依照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15年要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要力争达到15%左右。相关统计显示,目前该比重仅为3%左右,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必将带动相关行业的上下游,使得上下游得到纵深发展,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助力与投资机会。
迎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挑战
虽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挑战与风险。
比如,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标准不规范。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由于市场规模小、技术不成熟,普遍存在缺乏统一的规划以及市场的问题,随着行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开始逐渐显现,有的甚至造成了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了产能的巨大浪费。例如在风电行业,由于早期的电网规划未能考虑到风电场的建设,而部分风抢占资源,在项目前期未能落实投产后上网问题,电投资者急于圈地、从而导致了目前部分地区出现了风电上网困难、风机停运现象严重的问题。
此外,部分新兴产业中的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存在资金瓶颈。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顺利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流入。与国外普遍建立的风险投资和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支持体系相比,中国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融资体系相对薄弱,融资渠道向对单一,更多地还是依赖银行贷款,尤其是存在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仍是一个尚未突破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