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

2024-08-22

世界地理(精选12篇)

世界地理 篇1

由于“世界地理”的区域性和基础性特点, 历年高考中, “世界地理”是不可或缺的老面孔, 也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了解“世界地理”的相关考点和解题方法, 掌握其考查方向和动态, 无疑能使学生的备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题型回顾】

例1 (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Ⅱ) 总部位于江苏徐州 (约34°N, 117°E) 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 (图1) 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定单。据此完成 (1) ~ (2) 题。

(1) 甲国位于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2) 该批产品运往甲国, 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 ()

A.好望角 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麦哲伦海峡

解题思路: (1) 根据甲国的经纬度位置可确定该国位于南美洲。

(2) 徐州 (约34°N, 117°E) 与甲国首都 (约10°N, 67°W) 同样位于北半球, 徐州向东与甲国首都经度相差176° (<180°) , 为劣弧, 距离短;徐州向西与甲国首都经度相差184° (>180°) , 氀为优弧, 距离长。因此最短航线应该向东, 即穿越太平洋, 经过巴拿马运河进入大西洋, 而非向西经过印度洋再抵达大西洋, 因此不会经过A、B、D三处。

答案: (1) D (2) C

例2 (2014年高考海南地理卷) 某年3月P地 (位置见图2) 发生强烈地震, 引发大规模海啸, 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 扩散。据此完 成 (1) ~ (2) 题。

(1) 图2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 环境受本次核物质泄漏影响最大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 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解题思路: (1) 由于日本东部有自西南流向东北的日本暖流经过, 其会将P地核泄漏物质顺着洋流带到丙地, 因此C正确。

(2) P地位于日 本附近, 根据板块 构造学说, P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 所以A正确。

答案: (1) C (2) A

【解题准备】

1.东亚

考点解读:由于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 从沿海到内陆气候的海洋性特征越来越弱, 而大陆性则越来越强;受气候变化和地形的影响, 沿海地区多为种植业, 而内陆地区多畜牧业;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 地区间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由日本、韩国向中国东部地区转移, 以及由中国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一是通过经纬线 (度) 定位。与东亚地区相关的重要经纬线有30°N、40°N、90°E、120°E、130°E。二是通过特殊地理事物定位, 如蒙古包、朝鲜族服饰、日本樱花等。三是通过区域环境的典型特征定位, 如标注“▲8844.43米”的山峰为珠穆朗玛峰;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位于34°N等。四是利用某区域的轮廓和形状进行定位, 如主要国家 (中、日、蒙古等) 的大致轮廓, 以及比较典型的海峡、半岛、岛屿、边缘海的轮廓等。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比较。对区域地理要素的分析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原因、现象 (问题) 的分析。2区位因素 (条件) 的分析。3意义、作用 (影响) 分析。不管是对哪方面地理要素的分析, 都应遵循“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结合”的原则。如分析“东亚水稻种植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学生可以从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生产历史悠久、劳动力丰富等方面分析。在综合评价中要注意用辩证的观点展开。

涉及区域发展的有关问题, 重点是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解决措施, 如东亚区域间的产业转移等问题。解答此类问题时, 学生需要首先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方向, 然后比较产业转移对各区域环境的影响, 进而有针对性地答题。

2.东南亚

考点解读:气候是影响热带经济作物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地缘相近、文化相似、经济互补是东盟与中国加强合作的重要区位优势;经济、地形、地质等是建设泛亚铁路必须考虑的因素。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1据经纬度 定位。东南亚地区位于赤道两侧, 10°S~25°N之间, 主要位于热带。2据海陆位置及轮廓定位。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 其中马来群岛为世界最大群岛。“十字路口”的位置———东南亚位于亚洲与大洋洲, 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比较。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特征为“热”“湿”, 以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北部地势高峻, 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 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征;上游河段切割作用显著, 下游河段泥沙沉积, 从而形成平原;马来群岛地壳不稳定, 多火山、地震;工业发展迅速, 但以初级产品为主, 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旅游业发展迅猛。

3.南亚

考点解读:1三大地形, 即北部山地, 中部平原, 南部高原。2两条河流, 即恒河、印度河。3三种气候, 即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多样, 地形有差异, 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但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水旱灾害频繁, 因此发展水利灌溉对农业生产 特别重要。另外, 科技和人才、交通、环 境、政策等是 亚洲“硅谷”———班加罗尔信息产业布局的重要区位因素。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南亚大部分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以南, 印度洋以北, 10°N~30°N之间。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比较。1比较南亚和东亚季风的成因。南亚季风的成因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及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东亚季风的成因则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2分析印度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以水稻为例:分布于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侧的沿海地区, 对应的自然条件是平原地形、气候湿润、降水较多。3综合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如以恒河三角洲为例, 分析其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4.中亚

考点解读:位于亚欧大陆中部, 距海远, 是重要的陆上交通要道;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依靠灌溉种植小麦、棉花;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丰富, 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发达, 木材缺乏;由于人类活动不当, 里海、咸海生态危机加剧。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1掌握两条重要的经线, 即60°E、70°E经线。2据特殊地理事物定位。中亚多内流河、内流湖, 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内流湖里海, 中部有咸海。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比较。中亚地区整体地理环境特征是干旱, 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 多草原、荒漠、内流河 (湖) 等景观。但是中亚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中部, 自古以来为重要的陆上交通要道, 且资源、能源丰富, 我国与其合作的前景非常广阔。咸海面积缩小、荒漠化加剧是该区域发展中典型的环境问题, 学生可以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气候异常等方面加以分析并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

5.西亚、北非

考点解读:沟通大西 洋、印度洋, 联系亚、欧、非三洲, 位于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之间, 还有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控制海上交通要道;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 干燥少雨, 河流稀少;地中海沿岸地区属地中海气候;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 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畜牧业比较发达, 且以游牧为主;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 有利的灌溉条件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1根据特有的地理事物定位———“三洲五海之地”。2根据经纬线定位, 如30°E、40°E、50°E等。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比较。1对区域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如西亚的区域特征可概括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高原为主的地形 (伊朗高原) ;炎热干燥的气候;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以畜牧业、灌溉农业为主;阿拉伯国家。2分析问题时要抓住要害, 如石油资源丰富和特殊的地理 位置是本 区域纷争 不断的关 键因素。

6.撒哈拉以南非洲

考点解读:以高原为主;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广泛;海岸线平直, 海湾、半岛、岛屿少;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中非、西非、东非缺粮最为严重, 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借助特殊的地理事物定位, 如东非大裂谷、刚果盆地等。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比较。本区域环境特征可以用“高原大陆”“热带大陆”“黑色大陆”“富饶大陆”“贫穷大陆”加以概括并分析。区域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其解决途径包括保护自然环境, 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加强民族团结。

7.欧洲西部、东部和北亚

考点解读:拥有最广阔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区和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海岸线曲折, 平原广阔;大多数国家属于经济发达国家;世界上的河流, 莱茵河航运最繁忙;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乳畜业 (英国) 发达, 种植业 (法国) 发达;鲁尔区是传统工业区成功转型的代表。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1掌握两条重要的经线, 即0°经线, 20°E经线。2利用某区域的轮廓和形状进行定位。如法国轮廓形似一个六边形, 亚平宁半岛轮廓形似一只马靴等。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方面, 本区域是世界上海洋性气候最为典型、范围最大的地区, 学生可以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方面加以综合分析;人文环境方面, 本区域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无论是工业区位还是农业区位, 学生都应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考虑。如该区域乳畜业发展的条件包括海洋性气候适宜牧草生长、交通便捷、市场需求量大、生产技术先进等。

8.北美洲

考点解读:南北纵列分布的地形特征, 对北美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深远;农业已经实现了区域化、专业化生产, 商品谷物农业具有代表性;工业 (美国) 由老工业区向新工业区扩散。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1掌握两条重要的经线, 即120°W、90°W经线。2据地理事物定位, 包括五大湖轮廓、南北向山脉 (如落基山脉等) 、树枝状河流 (如密西西比河等) 。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比较。一方面, 北美大陆气候相对湿润, 同时多龙卷风等自然灾害, 其原因可从地形、气流运动等方面考虑。另一方面, 北美经济发达 (需特别强调的是美国的工业化、农业化、城市化进程) , 其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

9.南美洲

考点解读: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 地势低平, 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安第斯山脉纵贯南北, 其东西两侧自然环境差异较大;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1利用经纬线定位, 如60°W、赤道、南回归线。2据地理事物定位, 如亚马孙水系、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等。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发展差异。南美洲的气候可以用“暖”“湿”来描述, 其原因可以从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考虑。分析区域发展问题时应关注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10.大洋洲

考点解读:岛屿分为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三大类型。澳大利亚东、中、西部地形不同, 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墨累—达令盆地有混合农业分布, 但水源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羊毛、小麦世界著名, 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工矿业发达, 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1根据经纬线定位, 如120°E、150°E、180°经线、南回归 线。2根据地理事物定位, 如日界线、大堡礁、三大岛群 (美拉尼西 亚、密克罗尼 西亚、波利尼 西亚) 、大陆轮廓等。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发展差异。澳大利亚是全球唯一的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 其原因可从地形、洋流、盛行风向方面考虑。至于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则需要分析其生产特点, 发展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及对其他区域有何借鉴意义。

11.南极洲

考点解读:地球上位置最靠南的大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资源和科研宝地;冰雪高原, 寒极风库。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1根据纬度 定位, 如南极圈、南极点。2根据地理事物定位, 如极地东风、西风漂流、企鹅等。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发展差异。学生可以据“冷”“干”“高”“风”四个字全面理解南极地区的区域环境。南极开发过程则应强调环境的保护与持续发展。

【命题预测】

1.从考查内容上看, 主要考查全球重大热点、焦点问题所出现的区域, 如对西欧、东亚、美国综合地理环境的分析和比较, 以及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人类不合理利用问题、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的措施等。

2.从考查形式上看, 多以热点地区、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 运用区域地图、联系图和表格、文字等材料, 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综 合能力。选择题和综合题中都有出现。

3.从能力考查上看, 重点考查学生读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以及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差异, 并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的能力。

【能力测试】

(原创) 以色列是世所罕见的自然条件恶劣的国家, 但其农业不但满足了国内95%左右的需要, 还大量出口农产品, 并向世界上60多个国家输出农用物资设备和传授农业生产技术。结合图3, 回答1~2题。

1.影响以色列农业发展的恶劣自然条件表现在 ()

A.气候湿热、旱涝频发

B.热量不足、冻土广布

C.风沙肆虐、台风连连

D.土壤贫瘠、水源奇缺

2.以色列发展现代 农业的决 定性因素 是 ()

A.交通 B.光照

C.技术 D.市场

(原创) 普尔河位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上, 全长1020km, 流域面积11.2万km2, 多年平均流量875m3/s, 年均径流量276亿m3。流域地理位置为东经73°20′~81°26′, 北纬62°20′~67°19′。读图4, 回答3~4题。

3.该河流 ()

A.由北向南流B.由南向北流

C.航运价值大D.以雨水补给为主

4.该河流开 发力度不 大的主要 原因是 ()

A.自然条件恶劣, 市场需求有限

B.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

C.地形平坦, 水能资源匮乏

D.经济欠发达, 技术力量薄弱

5. (原创) 据中国化工网2013年7月15日报道:全球排名前10位的化肥生产商、俄罗斯最大的化肥生产商Eurochem宣布计划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 (图5中2所在地) 投资15亿美元建设合成氨-尿素综合厂, 在美国和其他市场销售化肥产品。该项目建设期为4年, 2014年可以最终做出投资决定, 并确定项目规模和建厂位置。图5为美国局部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结合板块构造学说, 分析图5中B、D之间山脉走向的总体特点, 并说明原因。

(2) 从水运方 面分析图 中1城市发展 的条件。

(3) 分析俄罗斯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建设合成氨-尿素综合厂对俄罗斯的有利影响。

6. (原创)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转换, 就是利用光伏效应, 使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被称为“光伏产业”。

材料二北京时间2013年6月4日晚间, 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德古赫特宣布, 从6月6日至8月6日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7月27日谈判达成友好解决方案。

材料三欧盟某成员国轮廓图 (图6) 。

(1) 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 光伏发电 有何优势?

(2) 图示国家北部盆地成为世界重要农牧区的原因有哪些?

(3) 图中甲处葡萄广泛种植的条件有哪些?

(4) 图示国家北部地区与我国东北地区同属温带, 但气候差异较大, 请简要分析其成因。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以色列气候干燥, 沙漠广布, 土壤贫瘠, 这些都是影响其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台风主要影响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国家。

2.C以色列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恶劣, 发达的科技是其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3.B从河流水系发育形状可以判断该河流由南向北流。

4.A普尔河流域位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 大陆性气候显著, 冬季漫长而寒冷, 自然条件相当恶劣, 且流域人烟稀少, 电力需求 也不多。

5. (1) 多南北纵列分布。原因:受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影响。

(2) 五大湖之间修建了运河, 大型轮船可以直接由大西洋经过圣劳伦斯河进入五大湖区, 便于1城市客货运输。

(3) 减少原料和产品运输费用;打破贸易壁垒, 开拓产品市场;为俄罗斯科技人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

6. (1) 1原料丰富, 永不枯竭。2地区适应性强, 采集太阳能的地点的地理位置要求不高。3太阳能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是理想的绿色能源。4建设周期短, 发电成本相对低廉。5适用范围广, 也适合家庭使用。

(2) 1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2气候湿润, 降水均匀;3科技发达, 市场广阔;4劳动力素质高。

(3) 夏季高温, 日照充足;地势低平, 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4) 该国 (法国) 北部位于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控制, 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我国东北地区位于大陆东岸,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形成温带季风气候。

世界地理 篇2

52. 0°纬线:刚果苏门前,亚马家里面。

23°26′N:一湾两海三半岛,还要经过台湾岛。

23°26′S:南非澳洲南美洲,拉普巴拉向南流。

20°W:冰岛以西格陵兰,大西洋中东部穿。

20°E:斯堪的纳维亚山,波罗的海巴尔干,波德平原地中海,刚果盆地好望穿。

40°E:东经四十度,东欧平原穿,黑海和红海,东非高原边。

60°E:北乌拉尔山,南阿拉伯海,中穿伊朗和咸海。

120°E:兴安渤海台湾海,澳大利亚西部穿。

0°经线:零度经线不列颠,伊比利亚几内亚。

180°经线:白令海中,新西兰东。

53. 任何地理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地图上,可以通过某地理事物与周围相关地理事物在方向、距离上的比较,确定它的区域位置。如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若能确定某高原东部为太行山,即可确定其为黄土高原。

54.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自然带特征、动物特征、土壤特征、河湖特征、地貌特征、人文特征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这些特征是区域定位的重要线索。如据降水和气温情况可以判断某区域是处于低纬还是高纬,是内陆还是沿海,是大陆东海岸还是大陆西海岸。

55. 与中国有关的重要经纬线上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应作为重点来记忆,可简单归纳如下: 23°26′N:北回归线东西穿,云南两广和台湾。

30°N:冈底斯山横断山,四川盆地杭州湾。

40°N:塔里木祁连山,河套南侧渤海湾。

80°E:天山山脉塔里木,青藏高原穿西部。

90°E:阿尔泰山吐鲁番,可可西里孟加湾。

100°E:河西走廊祁连山,横断山脉泰国湾。

110°E:北起阴山贯三秦,南越巫山过南海。

120°E:兴安虎声吼,渤海水色秀,长江三角洲,台湾海峡游。

56. 亚洲既有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又有世界最低的洼地死海。

57. 第四纪冰川对欧洲地貌影响显著。东欧平原和中欧平原部分呈波状起伏的地形、北欧地区的峡湾海岸和众多的湖泊、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宽谷和尖峰等,都是冰川作用的结果。

58. 亚洲的贝加尔湖、非洲的坦噶尼喀湖等较深的湖泊大多由岩层断裂下陷,积水而形成的。

59. 美洲西部地区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是由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挤压隆起而形成的;美洲东部低缓的高原、山地是外力作用长期侵蚀的结果。

60. 欧洲西部和亚洲东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有利于海洋运输的发展;非洲大陆海岸线平直,港湾较少,不利于海洋运输的发展。

61. 北美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地形特征的异同:

都可以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西两侧高、中间低,但具体地形类型存在差异。北美洲东部为高原和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山地;南美洲东部为高原、中部为平原、西部为大山系;澳大利亚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

62. 复习交通要道时,可以与选择航海路线结合起来。例如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到天津港,走最近航海路线依次经过:波罗的海、基尔运河、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亚丁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海峡、东海、黄海、渤海海峡、渤海。

63. “十字路口”是交通位置重要性的重要表现:

马六甲海峡是亚洲通往大洋洲,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德国位于欧洲大陆中部,是从西欧到东欧,从北欧到南欧的“十字路口”。巴拿马运河通航之后,中美地峡成为北美洲通向南美洲,大西洋通向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64. 西亚石油运往西欧和北美地区的最近航线是经过苏伊士运河的航线,但石油运输量最大的航线是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的航线。

65. 注意海上交通要道的地理界线作用:

如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是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土耳其海峡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

66. 经常有同学把麦哲伦海峡与德雷克海峡混淆。麦哲伦海峡位于南美洲大陆南端与火地岛之间;火地岛与南极半岛之间的德雷克海峡是南极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

67. 注意大陆和大洲的区别:世界上有六个大陆,七个大洲,但并不能说大陆比大洲范围大,或者大洲比大陆范围大,如亚欧大陆比亚洲范围大,澳大利亚大陆比大洋洲范围小。

68. 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69. 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广阔的原因

(1)气候:常年受湿热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温较高,蒸发剧烈,对流旺盛,降水多。

(2)地形:亚马孙平原北部为圭亚那高原,南部是巴西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安第斯山脉,槽状的地形形成了巨大的“聚水盆地”,周围高原、山地的地表径流不断地向河床汇聚,使得该区降水丰富,湿度大。

(3)洋流:沿岸有暖流流经,带来大量水汽。

(4)信风:亚马孙河巨大的喇叭状河口,向大西洋敞开,使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携带着大量水汽,进入河谷地带,一直向西推进,在西部受到山地的抬升,形成大量的地形雨。

70. 刚果河水能丰富的原因

(1)水量大:刚果河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降水丰沛;刚果河流域面积较广,集水面积大。

(2)落差大:刚果河下游地势陡峻,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71. 在河流的不同河段,开发利用的侧重点不同。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是开发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72. 河流航运条件分析

气候:降水影响河流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河流水位高低以及河道的宽度。气温:影响结冰期的长短,决定河流能否四季通航。

地形:落差大小决定水流是否平稳。

通航里程:江阔水深,水流平稳,则通航里程长。

航运价值的大小还受河流流域或沿岸人口、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73. 非洲地理状况

非洲大陆上,地形多高原。东非大裂谷,陷落地层断。乞力马扎罗,非洲最高巅。维多利亚湖,属盆地凹陷。中部有盆地,刚果河其间。几内亚海湾,大西洋沿岸。马达加斯加,大岛位东南。南非好望角,大陆西南端。

74. 非洲气候

非洲热带大陆,赤道横贯中部。气候略呈带状,南北对称分布。中部热带雨林,终年高温雨足。三边热带草原,干湿南北季反。热带沙漠规律,南北回归不误。地中海式两端,冬雨夏干特殊。

75. 非洲有四条大河:

刚果河、尼罗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其中只有刚果河的径流量比较稳定,其他三条河流的汛期都出现在其所在半球的夏季。

76. 印尼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77. 东南亚的石油主要分布于印尼、文莱,特别是印尼,集中于苏门答腊岛,苏门答腊岛因此被称为“希望之岛”,现在印尼成为东南亚重要的石油输出国,石油主要输往日本。

78. 西亚石油输出线路之一的“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有着众多的考点,如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红海的成因及盐度,地中海沿岸地区气候的成因、特征,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等,复习时应通过石油运输线将其串起来。

79. 美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但该国也是石油等资源进口较多的国家之一,这与美国的“高消费”密切相关。

80. 日本四大岛,本州最重要;海岸线曲折,人稠地狭小;地震活动频,海洋季风显;森林水力富,矿产资源少;经济发展快,科技水平高;经济四要区,原料进口要;对外贸易港,神横本州岛;东京为枢纽,铁路速度高;寒暖流交汇,捕鱼北海道;地小靠机械,农业单产高;文化东西兼,樱花国代表

81. 世界上以钢铁为主的传统工业区基本上都分布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但日本由于煤、铁资源短缺,只能通过海运输入煤、铁资源来发展钢铁工业,因此日本以钢铁为主的传统工业区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

82.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显著的原因

①纬度位置:大部分地区位于35°N—60°N之间,属于温带,盛行西风。②海陆分布:西临大西洋,大陆轮廓曲折,使海洋的影响深入内陆。③地形:中部为平原,山脉为东西走向,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④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地区起增温、增湿作用。

83. 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特征

欧西地形分三,山地平原相间;地表错综复杂,侵蚀来自冰川。气候西部特点,温带海洋明显;东属温带大陆,海洋特征逐减;南部地中海式,北部夏凉冬寒。

84. 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长期隔离,自然环境比较单一,生物进化缓慢,这些动物又没有威胁其生存的天敌,故能生存至今。

85. 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原因:气候温暖湿润,适于居民生活;有优良的港口,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时间早。

高二地理需要理清的几个概念

1.时间、时刻、时段、时区、区时和地方时:时间即时段又叫时间间隔,指时间的久暂,通常是用开始和终了的时刻来表示;时刻是指时间的迟早即时段图像中的某一点,时刻因适用经度的不同分地方时和标准时(区时);地方时是地球自转的效应,为克服其在使用中的诸多不便,人类建立了时区和区时的概念,前者指空间,后者指时刻。

2.断流、季节河和时令河:断流是河流缺水最明显的标志,有自然原因如塔里木河一二月份断流,也有人为原因如黄河从断流到续流;季节性积水的河流叫季节河,也叫时令河。好比时令病就是指一定季节流行的病。

3.理论时区和现实时区:某一种标准时适用的地区范围叫时区,分理论时区和现实时区,理论时区是按经度把全球分成24区,每区跨经度15度,各区中央经线都是15的整倍数分别为各区统一使用的时间,每一个时区的空间范围很严格;现实时区指某标准时适用的范围突破了理论时区的局限,如中国统一使用东八区的区时。

4.径流、径流量和流量:径流指大气降水除去损耗后沿地面或地下运动的水流,按径流途径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按形成的水源条件可分为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径流量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有年径流量、月径流量、日径流量等;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流体积,单位为每秒立方米,是反映径流资源和江湖水库水量变化的基本指标。

5.降水、降雨和降水量: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主要有雨、雪、冰雹等,其中的雨水部分叫降雨;降水量指一定时段内,降入到平地上未经渗漏、蒸发、流失的降水所积成的水层深度(固态降水折合成液态水计算)单位为毫米。

6.阵风、盛行风和焚风:阵风指短时间内风向变动不定,风速强弱变化剧烈的风;盛行风即某一时期广泛流行某一种风向的风如季风,也叫主导风;焚风指沿山坡向下吹的热而干的风,空气比较干燥,受其影响易发生森林火灾。

7.冲积平原、三角洲和冲积扇:冲积平原指河流携带泥沙进入低平地区堆积而成的平原;由三角洲发展而成的平原叫三角洲平原,常位于河流注入海洋或大湖地区;山地河流出口处的扇形堆积地貌为冲积扇。

8.地形、地势和地质构造:地形指地表形态,一般看作地貌的同义词,表现为五种不同的地形种类;地势为地表起伏大势,如我国地势大致西高东低;地质构造指地壳及组成它的地质体(岩层、岩体)的空间展布和形态特征,如褶皱、断层。

9.汛期和凌讯:汛期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川积雪融化引起定时性水位上涨的现象,因发生时期及原因不同,可分为春汛、伏讯、秋讯、凌讯等。凌讯比较特殊,一般出现在化冻期,河道里的冰凌对水流的阻力作用而引起的涨水现象,常发生在温带从纬度较低流向较高的河段上。

测试卷33 世界地理(二) 篇3

读下图,回答1~2题。

1.站在图中MN与XY的交点,不能看到的点是( )

A.a B.b

C.c D.d

2.若a、b、c、d为四个居民点,该地区拟建一座水库,计划蓄水位达到175m,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小部分面积被淹没,将出现一个岛屿

B.只有d居民点可以不搬迁

C.该地区将出现两个小岛,b、c、d将被水淹没

D.四个居民点都不必搬迁

读下图所示岛屿,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③两岛位于大西洋,②④位于太平洋

B. ②④两岛屿上主要居住黄种人,①③两岛上主要居住白种人

C. ①②④三个岛屿上都有热带气候类型分布

D. 森林和水力资源都丰富的岛屿是②和③

4.四个岛屿中,位于板块生长边界上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图为“世界海陆轮廓图”,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处有所在大洲面积最大的湖,属构造湖

②处海洋深邃,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③处沼泽广布,与地处高纬、地势低平有关

④处森林密布,资源丰富,经济较发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关于甲、乙两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的形成与盛行风有关,乙与盛行风无关

B.甲、乙两洋流的流向无季节变化

C.甲、乙两洋流附近均有世界著名渔场

D.甲、乙两洋流的形成均与盛行风有关

读下列四个半岛,完成7~8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四个半岛均位于板块交界处,故多火山、地震

B.四个半岛均临海,故气候均具有海洋性特点

C.半岛②③降水多是因为暖流影响

D.半岛④西侧多峡湾,是冰川侵蚀的结果

8.有关四个半岛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半岛②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B.四个半岛均临海,故全年降水丰富

C.半岛①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D.半岛④的气候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据此完成9~10题。

9.日本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有( )

A.耕地和水能 B.地热和耕地

C.地热和水能 D.硫磺和水资源

10.下列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可反映东京气候特点的是( )

二、非选择题

11.读美国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农业带名称A 、B 、C 、D 、E 。

(2)美国本土西部沿海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有 气候和 气候,试分析这里气候呈狭长形分布的原因。

(3)图中C区域是美国重要的工业区,该地区工业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12.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阿富汗位于亚洲的中西部,是一个多山的高原国家。农牧业是该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农牧民约占全国人口的80%。

材料二 瓦汗走廊是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付山脉北段之间的一个山谷,谷底海拔4900多m,每年6~8月都会有牧民来此放牧。

材料三 阿富汗附近地区略图(左下图)及沿图中四段经线的年降水分布曲线图(右下图)

(1)简述图示区域沿36'N纬线的降水分布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2)分析当地的牧民只有在6~8月才到瓦汗走廊放牧的原因。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中的三幅图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世界地理 篇4

例1 (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 9~11题) 圣劳伦斯河 (图1a) 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图1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 (1) ~ (3) 题。

(1) 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 )

A.2个月B.3个月

C.4个月D.5个月

(2) 据图示信息推测, 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 )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3) 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 )

1加深河道2绿化河堤3分段拦冰4拓宽河道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题思路】本题组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河流水文特征和凌汛的知识。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 (1) 题, 河流结冰, 水温一定在0℃以下。根据蒙特利尔气候资料可以看出, 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月份从12月到次年3月, 可以得出蒙特利尔河段结冰期为4个月。第 (2) 题, 要注意调运学过的知识, 影响河流结冰的因素除了气温以外还有流水速度、河水盐度等。当水流速度过快, 即使在0℃ 以下, 河水也很难结冰;盐度高, 水的结冰温度会降低。读图可以看出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有水电站的信息提示, 推测河流落差大, 水流速度快, 冬季不易出现结冰现象。第 (3) 题, 河流凌汛危害形成过程是浮冰 (河流解冻) 不断累积, 堵塞河道, 抬高水位形成洪水。分段拦冰, 可以避免浮冰过度聚集而抬高水位, 通过拓宽河道, 可以降低水位, 以减少凌汛的发生, 减少对沿岸地区造成的危害。

【参考答案】 (1) C (2) B (3) C

例2 (2015年天津文综卷, 第14题) 读图文材料, 回答问题。

T岛所在国家为发展中国家。该岛东北部年降水量大于2000毫米。

(1) 结合图2 所示信息, 说明T岛东北部年降水量丰富的三条原因。

T岛盛产甘蔗, 并建立了制糖厂, 所产蔗糖多远销国外。

(2) 制糖厂建在本岛而不是国外消费市场, 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什么?请答出两条。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大气降水的因素、工业区位选择。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 (1) 题, 影响降水的因素有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形势、地形、洋流等。T岛受赤道低气压影响, 盛行上升气流, 降水多;该岛的东北部位于东北信风从海洋带来的湿润气流的迎风坡, 所以多地形雨;图示沿岸有暖流经过, 增温增湿, 降水增多。第 (2) 题, 工业区位选择主要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经济效益主要考虑降低生产成本。在生产成本中, 投入比重最大的是主导因素, 降低主导因素的成本, 是工业区位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甘蔗制成糖, 重量大减, 所以把制糖厂建在本岛, 可以降低运输原料的运输费用, 降低生产成本;该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较低, 地租较低。

【参考答案】 (1) 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为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 多地形雨;受暖流影响, 大气增温、增湿。

(2) 节省运输成本;减少原料损耗 (劳动力成本较低;地租较低) 。

二、解题策略

(一) 从知识网络构建上把握主要内容

(二) 重难点、考点归纳

1.世界著名的海峡、运河定位———交通要道图的判读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 以海峡、运河图等为背景, 考查考生对气候、水文及相关的时间计算、空间定位等综合知识的试题屡见不鲜。复习时要熟悉世界上重要的海峡、运河等交通要道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如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好望角、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麦哲伦海峡。

2.七大洲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亚洲:地形复杂, 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气候复杂多样;面积广大,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季风环流典型;青藏高原隆起使大陆性气候增强。

欧洲:海拔最低, 以平原、山地为主, 冰川地形广布。南北高中间低、平原东西贯通和曲折的海岸线等, 使欧洲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 且由西向东大陆性逐渐增强。

非洲:有“高原大陆”之称, 以高原、盆地为主, 地势起伏较小。纬度的对称分布与起伏和缓的地形, 使非洲气候南北对称分布;东非高原地势较高, 虽在赤道附近, 却为热带草原气候。

北美洲:三大地形区纵列分布:西部山地, 中部平原, 东部高原和低矮山地。中部平原贯通南北, 大陆性特征显著;西部山地阻挡太平洋气流深入, 使大陆西岸气候呈狭长分布, 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南美洲:三大地形区:西部山地, 东部高原, 中部平原低地。西部山地阻挡太平洋气流深入, 使大陆西岸气候呈狭长分布;高原地势较低, 平原向东开口, 利于大西洋气流深入。

大洋洲: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原, 中部平原, 东部山地。东部山地阻挡太平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 使东侧降水较多, 气候区呈狭长分布;西侧背风坡, 降水少。

南极洲:冰雪大陆, 平均海拔最高。平均海拔高, 冰雪阳光反射强烈, 是酷寒原因之一。

3.世界主要地区

世界主要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不同尺度区域 (如地区、国家)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1) 亚洲地形、气候与河流之间的联系

(2) 亚洲气候特征、成因及分布

特征:①气候复杂多样;②季风气候显著;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成因:1所跨纬度在各大洲中最广, 地形起伏大, 使各地地面受热状况和干湿程度差异很大;2巨大的面积和完整的大陆轮廓, 促成大陆性气候范围广大;3巨大的大陆东临广袤的海洋, 冬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分布:如下模式图 (图5) 所示。

(四) 运用综合法、比较法掌握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1.相似区域的比较

(1) 欧洲西部和东南亚区域比较

(2) 中东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比较

2.国家区域差异的比较

(1) 对比国家区域差异的方法。

(2) 实例分析———印度和巴西两国区域差异的对比

三、命题预测

命题角度:2016 年高考命题趋势预测:以热点区域 (如亚太地区、中东地区、南美洲) 及重要国家和事件 (如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冲突) 为背景, 以热点区域图 (大比例尺) 、地理事物分布图、表格数据等呈现材料, 考查某个区域或国家局部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命题趋向空间定位、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和产业活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题型以综合题为主。下面仅以重要国家为例说明其高频考点:

日本:日本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日本工业的分布;日本工业布局的转移及其原因。

印度:印度的季风气候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印度麻纺织工业和棉纺织工业的区域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班加罗尔发展电子工业的区位条件。

澳大利亚:说明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模式的利弊;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

俄罗斯:俄罗斯的自然条件对其农业生产的影响;依据俄罗斯的地形、气候、资源分布特点, 分析其工业发展及交通运输布局特点。

美国:美国的主要农业带分布及发展条件;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区位条件;美国的铁路运输线走向特点及原因;美国高新技术产业 (硅谷) 的分布特点及形成条件。

巴西:亚马孙平原分布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的原因;巴西热带雨林及危机 (雨林的作用、破坏的原因、造成的危害) ;亚马孙河的航运条件优越, 但内河航运并不发达的主要原因;巴西人口、城市和经济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四、能力测试

2016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归属里约热内卢, 巴西成为南半球继澳大利亚之后举办奥运会的第二个国家。结合巴西和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图 (图9) , 回答1~2题。

1.关于两国家地理环境及成因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经度不同, 干湿状况大致相同

B.纬度相近, 主要植被极为相似

C.面积相当, 矿产能源大致相同

D.气候各异, 人口分布基本一致

2.巴、澳两国家对土地及生物资源过度或不合理利用, 最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

A.荒漠化 水土流失

B.森林破坏 荒漠化

C.黑土退化 环境污染

D.沙尘暴 海平面上升

读世界某区域水系分布图 (图10) , 回答1~2题。

3.图中乙阴影可能为 ()

A.山脉B.裂谷

C.河流D.海洋

4.图中季节河的汛期最有可能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原创) 5.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现有核电站55座, 核电比例达到30%, 计划到2030年将核电比例提高到41%。图11为日本工业区 (阴影部分) 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日本某企业大量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 中、日在产业链环节上的分工情况如图12所示。

(1) 指出日本工业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因素。

(2) 分析日本向中国转移产业的特点及该类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 简述日本大力发展核电站的原因。

(4) 2020 年夏季奥运会在东京举办, 说明该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将给日本带来的经济利益。

(改编) 6.环境学家认为, 随着全球变暖, 北冰洋冰层融化, “西北航道”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变成“通航大道”。结合图13, 回答问题。

(1) 据图13描述“西北航道”路线。

(2) 即使“西北航道”开通, 也是世界上最险峻的航线之一, 说明航行的船泊为避免冰山撞击, 应该采取的信息技术手段。

(3) 你是否赞成开辟“西北航道”?请说明理由。

(原创) 7.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是黑海北部海岸上的一个半岛, 毗邻近东地区两大洲的咽喉, 因此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乌克兰政局持续动荡, 黑海周边地区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图14为黑海周边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大高加索山脉是亚、欧两洲分界线, 也是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的地理分界线。大高加索山脉南坡的雪线分布海拔比北坡低。索契是俄罗斯唯一具有亚热带风情的旅游度假胜地。

(1) 指出索契的气候类型, 并分析大高加索山脉南坡的雪线分布海拔比北坡低的主要原因。

(2) 阐述甲海峡交通位置的重要性。

(3) 伏尔加河—顿河流域是俄罗斯的主要农业区, 分析该区域成为俄罗斯主要农业区的优势自然条件。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巴西以湿热气候为主, 澳大利亚以干热气候为主, 人口都分布在东南沿海。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等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受自然环境要素影响, 如受海陆位置、气候、地形等要素影响。

2.B巴西热带原始雨林是世界性的环境资源, 对全球气候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大面积热带草原若过度放牧, 则可能出现土地荒漠化。对某种资源的过度或不合理利用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要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 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A图中阴影区两侧河流分别向东、向西流, 所以阴影区为分水岭, 故为山脉。

4.D根据图中西临地中海, 且多季节性河流可以判断该地区为西亚, 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区, 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 冬季受来自地中海的西风影响, 降水较多, 形成汛期。

5. (1) 分布特点: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地形:日本以山地、丘陵为主, 平原仅分布在沿海地区。资源:日本本土矿产资源短缺, 发展经济需从国外进口矿产资源。经济:日本国内市场有限, 对外贸易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布局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可大大节省运输费用, 提高经济效益。

(2) 主要是辅助部件生产和组装等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措施:提高生产技术, 完善产业链, 进行产业转型等。

(3) 日本常规能源不足;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利用核能发电能量巨大;日本技术先进。

(4) 兴建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人口, 拉动日本经济增长。

6. (1) “西北航道”是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 再经过白令海峡进入太平洋的航道。

(2) 借助全球定位系统。时刻追踪监测冰山移动的位置, 并向船舶发出预警, 使船泊做出相应导航措施。

(3) 答案一:赞成。因为西北航道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捷径, 节省时间和运费, 航运效率高;促进欧亚之间的贸易往来, 利于北极地区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 促进沿岸地区经济发展。 (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二:不赞成。西北航道即便开通, 也是季节性通航。西北航道开通, 会干扰当地自然环境, 加剧海冰的融化, 对全球气候产生进一步影响;会带来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 加速资源枯竭;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减少生物多样性, 破坏生态平衡, 且不可逆转;由于航道险峻, 航行对船舶和航行技术要求高, 增加危险和航行成本;引起主权之争, 给当地地区安全带来威胁。 (言之有理即可)

7. (1) 地中海气候;由于南坡位于西风带 (盛行西风) 的迎风坡, 降水多, 冰雪积累多, 雪线低。

(2) 该海峡是土耳其海峡, 是西亚、北非和南欧通往黑海的咽喉, 是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唯一通道, 成为里海石油外运的捷径。是俄罗斯南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战略屏障,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世界地理 篇5

(二)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下图分别示意1700~2000年中国、美国、巴西和印度四国人口和耕地的变化状况。读图,完成1~3题。

1.1700~2000年,人均耕地面积明显呈“先增后减”变化态势的国家是()A.中国 B.美国 C.巴西 D.印度 答案 B 解析 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结合图中数据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印度和巴西两国发展农业技术的目标分别是提高()A.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 B.劳动生产率、土地承载力 C.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 D.土地生产率、环境承载力 答案 C 解析 图中信息显示印度耕地面积大、人口多,属于人均耕地较少类型,应从提高单位 1 面积产量,即提高土地生产率角度入手;巴西耕地面积也较多,但人口相对较少,属于地广人稀型,应从提高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角度入手。

3.1950~2000年,美国土地开发力度趋于平缓,稳中有降。其主要原因是()A.城市化发展 C.后备资源不足 答案 D 解析 注意“稳中有降”,说明是有意识地减少,则可判断是出于生态保护的目的。后备资源不足会影响开发力度,不至于降低。

2015年12月2日至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下图为南非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B.人口增速减缓 D.生态保护

4.国家主席习近平南非访问期间()A.北京昼长夜短

B.北京、开普敦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增大 C.南极圈内的极昼范围减小

D.北京、开普敦两地白昼长度之差减小 答案 B 解析 12月2日至3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A错误;这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运动,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并在变小,开普敦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并在变大,所以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增大,B正确;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在扩大,12月22日前后达到最大值,C错误;北京的昼在变短,开普敦的昼在变长,且开普敦的昼长于北京,也就是大的在变大,小的在变小,所以两地白昼长度之差增大,D错误。5.有关南非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广阔 B.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C.西南沿海夏季多雨,利于农耕 D.西海岸寒流流经,西北海域多大雾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南非地势中部平坦,边缘陡峻,以高原为主,A错误;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逐渐升高,B错误;西南沿海是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C错误;南非西北海域纬度较低,但因本格拉寒流流经的降温作用形成较冷的下垫面,当暖湿空气平流经过时,下部易被冷却而形成平流雾,D正确。

下图为甲、乙两岛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甲、乙两岛的共同特征是()①终年盛行西北风 ②地形类型为盆地 ③河流流程比较短 ④地热资源较丰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甲岛为日本的北海道岛,乙岛为新西兰北岛。甲、乙两岛河流流程都比较短。甲、乙两岛位于板块交界处,两岛的地热资源都比较丰富。甲岛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乙岛主要受盛行西北风影响。从河流分布可知,两岛中部地势高,不是盆地地形。所以③④正确。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岛气候温和,人口密度大 B.甲岛以阳光海滩、椰林风光闻名 C.乙岛西南海域有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 D.乙岛对外交通方式主要为航空和海运 答案 D 解析 甲岛为日本的北海道岛,气候较为寒冷,人口密度小。甲岛纬度较高,以温带季 3 风气候为主,没有椰林风光。乙岛为新西兰北岛,其西南海域没有世界著名渔场。乙岛四面环海,对外交通方式主要为航空和海运,所以D项正确。

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说法,可信的是()A.图中等温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洋流 B.甲河下游沿岸温带落叶阔叶林广布 C.乙河流经地区地形平坦,航运条件好 D.E处春季出现凌汛的时间比F处早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区。图中等温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纬度;甲河下游沿岸为广阔的亚寒带针叶林带;乙河流经地区,由于纬度高,结冰时间长,航运条件差;E、F两处虽然纬度接近,但是由于E处受西风带影响更大,所以较F处温暖一些,春季河水融冰时间早一些。

9.铁路分布在该区南部的主要原因是南部()A.冻土较少,便于施工建设 B.地势低平,便于施工建设 C.矿产丰富,人口、城镇众多 D.邻国众多,便于经济联系 答案 C 解析 该地区由于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所以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且南部地区矿产资源较丰富一些,铁路的修建便于城市之间联系和人口流动。

11月22日至28日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下简称阿联酋)的“国家创新周”。阿联酋一直以来以产油著称,政府在大力发展石化工业的同时,非常注重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阿联酋在创新型经济体排行中,位列阿拉伯国家第一位,被誉为中东地区经济的“发动机”,下图为阿联酋和以色列所在区域简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阿联酋被誉为中东地区经济的“发动机”的主要原因是()A.石油资源丰富,向世界能源市场提供大量能源 B.地理位置优越,国家实力雄厚

C.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了经济发展 D.国内市场广阔,在中东地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答案 C 解析 阿联酋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资源和交通优势,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本国经济,成为中东地区经济的“发动机”。

11.与以色列相比,阿联酋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A.热量 B.技术 C.水源 D.地形 答案 B 解析 由于两国均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水资源匮乏,所以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源。但是以色列农业科技先进,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克服了水资源匮乏的不利因素,粮食、蔬菜、水果能够自给。因此,与以色列相比,阿联酋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技术。

二、综合题(共2题,56分)12.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材料一 读非洲塞内加尔河流域图,塞内加尔河①、②两地流量变化曲线图和③地气候资料统计图。

材料二 每年5、6月,来自撒哈拉沙漠强烈干热的哈马丹风影响塞内加尔河流域,往往使流域北部的农业生产遭受重创,大批庄稼幼苗死亡,不得不重播或改种其他作物。

(1)比较塞内加尔河①、②两地洪峰流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12分)(2)简析塞内加尔河流域北部5、6月经常出现大批庄稼死亡的原因。(6分)(3)渔业占塞内加尔国内生产总值的30%左右,为该国第一大创汇产业。分析渔业成为塞内加尔经济支柱的原因。(6分)答案(1)差异:②地流量大于①地,且流量最大的月份早于①地。原因:②地处于上游,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多支流,雨季出现时间早;①地处于下游,气候干燥,支流少,蒸发强,雨季出现时间晚。

(2)降水偏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庄稼处于幼苗期,抗干热能力弱。

(3)靠大河和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经济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国内外渔业市场需求量大。

解析 第(1)题,由流量曲线可以看出,②地洪峰出现时间早于①地,且洪峰水量较大。由流域图可以看出,②地在①地的上游,且接纳了众多支流,而②地到①地之间地区降水减少,且很少有支流注入,加上蒸发和下渗量大,水量减少。第(2)题,从气候统计图可以看出,流域北部5、6月份降水少,而气温高,蒸发强烈,庄稼正处在幼苗期,抗旱能力较弱。第(3)题,塞内加尔处在沿海,渔业资源丰富,同时具有广阔的市场。塞内加尔经济落后,第二、三产业比重小,使渔业成为经济支柱。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32分)乌尤尼盐沼位于玻利维亚西南部,面积9 065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 656米,是世界最大的盐沼,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盐沼之一。数百万年前,这片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约4万年前,这里是一个史前巨湖。盐沼周边山地分布有大面积的富含锂的火山喷发岩,盐沼的锂矿储量约占世界储量的一半。下图为玻利维亚南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1)简析乌尤尼盐沼经历的“海—湖—沼”的演变过程?(8分)(2)分析乌尤尼盐沼锂矿资源丰富的形成原因。(8分)(3)针对当地气候特点,指出当地锂矿开发人员面临的主要困难。(6分)(4)玻利维亚政府提出了“锂矿开发由国内企业控制,外资公司限定于深加工产品的投资项目”的开发方针。分析该方针对该国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影响。(10分)答案(1)地壳抬升,安第斯山脉从海底隆起,未退却的海水在山间形成内陆盐湖;由于地形封闭,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逐渐形成盐沼。

(2)周边山区富含锂的火山岩经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在盐湖沉积富集。

(3)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高原反应;太阳辐射强烈。(答出三点即可)(4)避免外国公司掠夺式地开采,有利于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引进外资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24个世界地理之最(三) 篇6

地球表面的最低点是死海。那里的水面平均低于海平面约400米。死海是一个内陆盐湖,位于以色列和约旦之间的约旦谷地。西岸为犹太山地,东岸为外约旦高原。死海长80公里,最宽处为18公里,表面积约

1 020平方公里,最深处可达400米。死海位于沙漠中,降雨极少且不规则。冬季气候温暖,夏季炎热。湖水年蒸发量平均为1 400毫米,因此湖面常常形成浓雾。

死海水含盐量极高,且越到湖底越高。由于盐水浓度高,游泳者极易浮起。湖中除细菌外没有其他动植物。涨潮时从约旦河或其他小河中游来的鱼进入死海后会立即死亡。

海岸线最长的国家》》

澳大利亚联邦简称澳大利亚,位于大洋洲的西南部,东北临太平洋,西、南濒印度洋,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等岛屿组成。澳大利亚四面环海,其海岸线总长

36 735公里。澳大利亚内陆地势大部低平,平均海拔300米,科西阿斯科山为最高峰,海拔2 228米。

最深的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北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群岛以东,是一条洋底弧形洼地,延伸

2 550公里,平均宽69公里。主海沟底部有较小的陡壁谷地。1957年,苏联调查船测到了10 990米的深度,后又有11 034米的新记录。

风力最大的地区》》

南极不仅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也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区。每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的天数有300天,年平均风速19.4米/秒。1972年澳大利亚莫森站观测到的最大风速为82米/秒。法国迪尔维尔站曾观测到风速达100米/秒的飓风,这相当于12级台风的3倍,是迄今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风速。

南极风暴强大的原因在于南极大陆雪面温度低,附近的空气迅速被冷却收缩而变重,密度增大。而覆盖南极大陆的冰盖就像一块中部厚、四周薄的“铁饼”,形成一个中心高原与沿海地区之间的陡坡地形。变重了的冷空气从内陆高处沿斜面急剧下滑,到了沿海地带,因地势骤然下降,使冷气流下滑的速度加大,于是形成了强劲的、速度极快的下降风。

最长的河》》

尼罗河纵贯非洲大陆东北部,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苏丹和埃及,跨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撒哈拉沙漠,最后注入地中海。流域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占非洲大陆面积的九分之一,全长6 650公里,年平均流量每秒3 100立方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

尼罗河最远的源头是布隆迪东非湖区中的卡盖拉河的发源地。该河北流,经过坦桑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从西边注入非洲第一大湖维多利亚湖。尼罗河干流就源起该湖,称维多利亚尼罗河。河流穿过基奥加湖和艾伯特湖,流出后称艾伯特尼罗河,该河与索巴特河汇合后,称白尼罗河。另一条源出中央埃塞俄比亚高地的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在苏丹的喀士穆汇合,然后在达迈尔以北接纳最后一条主要支流阿特巴拉河,总称尼罗河。尼罗河由此向西北绕了一个S形,经过三个瀑布后注入纳塞尔水库。河水出水库经埃及首都开罗进入尼罗河三角洲后,分成若干支流,最后注入地中海东端。

最长的山脉》》

雄据七国的安第斯山脉长约9 000公里,几乎是喜玛拉雅山脉的3倍半。这里山势雄伟,绚丽多姿,是世界上最壮观的自然景观之一。安第斯山脉属科迪勒拉山系,这个山系从北美一直延伸到南美,全长

18 000公里,是世界最长的山系。安第斯山脉有许多海拔6 000米以上、山顶终年积雪的高峰。南部山脉中的阿空加瓜山是安第斯山的最高峰,海拔6 959米,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死火山。尤耶亚科火山海拔6 723米,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南美洲多火山,它们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这里共有40多座活火山。安第斯山脉孕育了无比巨大的铜矿,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地下铜矿,深入地表以下1 200米,庞大的地下坑道总长超过2 000公里,采矿的自动化程度极高,地下生活设施完备。

最大的风浪区》》

好望角是指南非开普敦省西南部开普半岛南端的多岩石海岬。因其位于来自印度洋的温暖的莫桑比克厄加勒斯洋流和来自南极洲水域的寒冷的本格拉洋流的汇合处,因此这里多暴风雨,海浪汹涌。

最大的内陆湖 》》

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湖,位于辽阔平坦的中亚西部和欧洲东南端,西面为高加索山脉。整个海域狭长,南北长约1 200公里,东西平均宽度320公里,面积约386 400平方公里,比北美五大淡水湖加在一起还要大出一倍多。里海湖岸线长7 000公里。有130多条河注入里海,其中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和捷列克河从北面注入,3 条河的水量占全部注入水量的88%。整个里海平均水深184米,湖水蓄积量达7.6万立方公里,湖面年蒸发量达1 000毫米。数百年间,里海的面积和深度曾多次发生变化。里海为沿岸各国提供了优越的水运条件,沿岸有许多港口,有些港口与铁路相连,火车可以直接开到船上渡到对岸。

最大的盆地》》

刚果盆地位于非洲中部,大部分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小部分在刚果共和国境内。面积为33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盆地南北均为高原,东部为东非大裂谷,缺口在西部即刚果河下游和河口地段。赤道线从盆地中部通过。这里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热带森林,有多种珍贵树种和热带作物。盆地边缘矿产丰富,盆地中水资源充沛,因此,人们称刚果盆地为“中非宝石”。

最大的三角洲》》

世界最大的三角洲是恒河三角洲,它宽320公里,开始点距海有500公里,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分属孟加拉国和印度。

在三角洲地区,恒河分成许多支叉,是一个颇具特点的三角洲。这里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是南亚次大陆水稻、小麦、玉米、黄麻、甘蔗等作物的重要种植区。河口部分有大片红树林和沼泽地。这里地势低平,海拔仅10米。河网密布,海岸线呈漏斗形,风暴潮不易分散而聚集在恒河口附近,形成强烈的潮水,铺天盖地地涌向恒河三角洲平原,很容易引起大面积洪水泛滥。

世界地理 篇7

如何实施地理素质教育呢?更新教学观念是关键。素质教育有四个显著的特征:全面性、全体性、基础性、发展性。据此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可以确立一个总体教学目标:面向全体、抓住基础、发展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针对地理学具有内容的综合性、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广阔性的特点, 打破传统的以本为本的满堂灌的授课体系, 转而以地理课本为桥梁、纽带, 把学生生活的小天地和人类的大世界联系起来, 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做法。下面, 我想就此从两个方面略加阐述。

1. 联系生活实例激发地理课堂教学的活性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事物、现象都与地理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只是由于学生缺少好奇心, 不去追问, 加之自身知识的限制, 而不甚明了其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适当地加以联系, 就可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活泼, 艰深的理论变得通俗。

2.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当今中学教学采取两种基本形式: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就地理学科而言, 课堂教学占据主要地位, 但毋庸讳言, 由于地理空间环境的广阔性和时间发展的长久性, 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育技能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因此教师密切结合课堂教学, 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 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上面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笼统地谈了自己就联系学生生活天地进行地理素质教育问题的一点看法。事实上, 教无定法, 我们只要紧扣住学生生活的天地, 不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 对学生认识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解当地的经济建设、资源开发、人口动向等方面的情况, 对增强学生投身家乡建设的思想感情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然, 实施素质教育仅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 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面对整个世界, 以获取宏观的地理认识。综观当今世界, 由于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资源被大量消耗, 环境被严重污染,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出现了一系列人类共同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同时由于现代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 人类交往和国家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 使得地球似乎变小了;加之我国自实行改革开发政策以来, 国际交往日益增多, 各行业都需要大批了解世界科技经济现状、地区差异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的人才。这些都表明我们在地理素质教育中还必须着眼于世界。鉴于上述认识, 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还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联系时事风云,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地理是一门思想性较强的学科, 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时代风云, 适时引用时事热点, 用于地理教学。近几年来, 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 如巴以冲突、索马里海盗、全球金融危机、朝核事件、伊朗核问题、神舟载人飞船升天、中日东海春晓油田问题等等, 这些事件均与地理有着一定的联系, 而且其中蕴涵着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的因子, 教师适当加以讲述, 有助于学生理解当前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有助于认识我国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及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2. 利用世界节日, 树立学生的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

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可是我们的地球正在遭受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沙漠化等环境灾难, 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 联合国各组织确定了一系列的世界性节日, 如每年3月22日的世界水日、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的环境日、7月11的人口日、10月16日的粮食日等。结合这些节日教学, 不仅会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还可以树立学生的全球意识, 使其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加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明确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发展, 必须保护好我们地球家园。

3. 借助新闻媒体,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今是信息社会, 任何一行现代职业都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 而且需要不断地去更新知识。这是一个一辈子积累的过程, 不是也不可能由有限课时的课堂教学来完成。据有关专家测算, 全世界最近几年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总量已超过以往2000年来的累计总数, 今后每隔7—10年就要翻一番。由此可见,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借助现代化的新闻媒体, 以便为学生认识世界、走向世界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世界林产品贸易的地理分布特征 篇8

一、林产品总体的地理分布特征

由于各国生产水平差异、森林资源丰裕度不一和消费水平不齐, 各国林产品贸易能力和贸易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为更好地揭示世界林产品贸易的地理分布特征, 我们列出了世界排名前十位的林产品出口国或地区和进口国或地区, 具体见表1和表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世界林产品贸易的地理分布呈现如下主要特征:

首先, 世界林产品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 发达国家在大量进口林产品的同时, 也进行着大规模的林产品出口贸易。

从表1可知, 自1995年以来, 世界前十位林产品出口国均来自欧洲、北美洲和亚洲, 虽然前十位国家的林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林产品出口总额比重有下降趋势, 但并没有改变其在世界林产品出口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2008年所占比重最低, 但仍达58.52%。进一步看前十位林产品出口国的内部结构情况, 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洲一直维持着较大规模的林产品出口贸易, 对世界林产品出口贸易有着深远影响, 1995年这两国林产品出口规模排在世界前两位上, 占世界林产品出口总额的29.99%。随着其他国家林产品供应能力的提升, 美国和加拿大林产品出口位次经历了微小变化, 在世界林产品出口贸易中份额也相应地下跌, 2008年加拿大和美国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 总占比下降至19.45%。在排名前十位的林产品出口国家中, 来自欧洲诸国的出口总规模相当可观, 1995年, 以德国、芬兰、瑞典、法国、奥地利、荷兰和比利时为代表的欧洲林产品出口总额650.11亿美元, 占世界林产品总出口额的36.94%, 显著高于北美。但随着发展中经济体生产水平和贸易能力的提高, 欧洲国家的林产品出口份额也随之下降, 到2008年, 欧洲7国林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林产品出口总额比重已下调至34.84%。与欧洲和北美洲林产品出口比重的发展趋势相反, 亚洲在世界林产品出口贸易中份额和影响不断提升, 1995年印度尼西亚进入世界前十位, 其出口份额为3.25%, 2005年中国替代印度尼西亚入围世界前十强, 其林产品出口占世界总出口比重3.08%, 2008年中国林产品出口能力再度增强, 成为世界第六大林产品出口国。

单位:%

(注:本表数据是笔者根据本文林产品分类对UNCOMTRADE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从世界林产品进口结构看, 表2显示, 排名前十位的对世界林产品进口贸易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也均来自欧洲、北美洲和亚洲, 这三个地区林产品进口比重的发展轨迹与出口相一致, 也有下滑态势, 但所占比仍达60%以上。从内部看, 北美和欧洲的进口比重分别表现为下降趋势, 其中北美从2000年20.55%下降至2008年的15.15%, 欧洲从1995年的37.40%下降至2008年31.76%, 而亚洲从2000年的13.14%上升至2008年的13.50%, 其中中国林产品进口规模发展迅速, 2005年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 占比6.43%, 2008年虽位次未变, 但进口比重已上调至8.40%, 在世界林产品贸易中影响在不断扩大。

(注:本表数据是笔者根据本文林产品分类对UNCOMTRADE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其次, 世界林产品流动轨迹主要表现为源自于那些森林资源丰富或木材加工、制造业发达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国家, 终止于那些人口众多或经济发达的国家。

从出口方面看, 表1显示, 自1995年以来, 德国、加拿大、美国、瑞典和芬兰等五个发达经济体的林产品出口额一直排在前五位, 出口总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超过40%。这些高额出口的国家不仅森林资源丰富, 而且拥有先进林产品生产和制造业。近年来, 由于中国林业加工、制造能力增强, 以加工贸易为依托, 实现了出口能力的不断提升, 2008年出口份额达到4.22%, 跃居世界第六位。出口规模较大的国家还包括森林资源丰富的俄罗斯和法国等。从进口方面看, 进口规模靠前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 前四个国家虽然林业资源富足和生产技术先进, 但国内消费增长和需求要求提高所导致的本国林产品供给难以完全满足本国需要, 终而引发这些国家大量进口林产品。日本虽然拥有高水平的林产业, 但缺乏基础和中间林产品, 为满足本国消费需求, 只能依赖大量进口。中国人均林业资源有限, 又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 所以国内快速增长的林产品需求和林产品出口的快速化只能以大量进口原木、锯木等初级林产品为支撑。

(2) 分类林产品贸易的地理分布特征

进一步从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对世界分类林产品的地理分布情况展开研究, 有助于揭示各类林产品的世界出口和进口特征, 指明不同国家在不同林产品上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异同点, 凸出不同国家在世界林产品贸易中所具有的优势。为此, 我们首先将总体林产品细分为原木、锯木、木浆、木板、纸及纸板等五个子类, 然后在每一子类下, 对各国进口和出口各类林产品的比重进行排序, 遴选并列出每一类林产品下前十大进口和出口国, 具体结果见表3和4。从表3和4中数据可知, 依据上述原理所筛选的十个国家的林产品进、出口规模在世界总进、出口总规模中的比重均很高, 即使纸和纸板进口额在世界进口总额中的比重最低, 但也达到了56.07%, 所以对表中所列国家的林产品进、出口额和比重加以分析, 能够反映世界各类林产品出口和进口的地理结构特征。

单位:%

(注:本表数据是笔者根据本文林产品分类对UNCOMTRADE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马来亚指马来西亚, 拉维亚指拉脱维亚, 印尼指印度尼西亚)

首先从各类林产品出口的地理结构方面看, 通过运用简单的统计学方法, 在木浆分类下, 前十位国家出口比重的分布差异最大, 平均比重8.16%, 标准差8.66, 其中, 加拿大的出口比重最高, 达到29.35%, 美国的出口比重次之, 为17.14%, 两者差距约12个百分点, 俄罗斯出口份额最小, 排在第十位上。原、燃木分类下各国出口比重的分布差异程度紧随木浆分类, 平均比重6.75%, 标准差6.34, 其中俄罗斯的出口比重高居第一位, 占22.42%, 远远高于第二位美国的13.07%, 澳大利亚排在第三位, 占6.46%, 智利的出口份额位居第十位。在木板分类下, 各国出口比重的平均值为6.45%, 标准差3.84, 其中, 中国和德国出口比重分别为14.34%和12.68%, 占据第一和第二位置, 相差不到2个百分点, 其后的各国比重显著低于这两国, 俄罗斯出口比重最低。在锯木方面, 加拿大和瑞典的出口规模最大, 明显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 出口份额分别达到15.23%和10.08%。纸和纸板属于林产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深加工产品, 在各国林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其对外出口规模和比重与生产国的生产条件紧密相关, 表3显示, 该分类下各国出口比重的分布差异程度最小, 平均值为6.87%, 标准差3.57。其中, 德国的纸和纸板出口能力最强, 在世界纸和纸板出口中的比重最高, 达到15.46%, 约高出美国9.29%的6个百分点, 中国位列第八位, 占比4.57%。

将上述五类林产品出口的地理分布情况加以比较后, 我们还可以发现, 各类林产品的出口分布特征与各类林产品技术特征、各国林业资源和生产水平紧密关联。对于加工程度最低的资源类林产品原木的出口, 有三个发展中或转型经济体入围前十强, 其中俄罗斯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与该国幅员辽阔, 森林资源丰富相一致。对于只需简单加工的中间产品锯木, 也有三个发展中或转型经济体挤入前十强, 但出口优势最强的是加拿大, 其次是瑞典, 俄罗斯排在第三位上。由于中国主张出口深加工林木产品, 所以原木以及锯木的出口比重较低。在木板的出口方面, 中国的出口优势显眼, 这与中国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战略推动下的加工贸易有关, 大量进口初级林产品, 结合国内廉价劳动力, 借助强大加工、制造实体, 最终转化为中间林产品木板的大规模出口。就高端林产品纸和纸板出口而言, 发展中国家并不具有显著优势, 在前十位国家中, 有九个国家属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中国仅排在第八位上, 说明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和美国是世界市场上纸和纸板的主要供应者, 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尚待提高。

单位:%

(注:本表数据是笔者根据本文林产品分类对UNCOMTRADE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印尼指印度尼西亚)

从各类林产品进口的地理结构方面看, 在原木分类下各国进口比重的差异程度最大, 平均值为7.85%, 标准差为8.14, 其中, 中国是世界原木和燃木进口规模最大的国家, 在世界中比重高达25.10%, 其次是日本, 占比20.61%, 两者之和大大高于其余8个国家的总和, 这与中国和日本的人均林业资源匮乏有关, 中国居首位的进口比重也与中国发展加工贸易有) 关。木浆分类下各国进口比重差异程度紧跟原木, 平均值7.63%, 标准差8.08, 其中中国的进口规模最大, 在世界总进口中的比重达29.02%, 接近排列第二位德国的3倍, 这与近年来中国出版业, 文教服务业快速发展有关。美国占比9.89%, 位列第三。各国锯木进口份额的平均值为6.71%, 标准差4.03, 其中美国遥遥领先, 占比17.21%, 约超出其后日本的10个百分点, 波兰进口比重最低, 占2.88%。在木板、纸和纸板的进口方面, 美国进口比重均超过10%, 在世界进口中具有领先地位, 其他国家的进口比重均小于10%, 差别不是很大。

摘要:本文通过对总体和分类林产品的地理分布进行数据分析, 得出世界林产品贸易在地理分布方面, 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 其中更多地在区域内完成。起始于那些或者林业资源丰裕、或者林业生产加工规模庞大、或者林产品生产工艺先进的国家, 终止于那些或者林业资源短缺、或者经济发达的国家。

关键词:地理分布,贸易流向,森林资源

参考文献

[1]林凤鸣.世界林产品贸易现状[J].国际木业, 2002, (07) .

[2]林其盛.标准化: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中国林业, 2003, (11) .

[3]刘滨凡.我国林业标准化现状和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4, (02) .

[4]刘冬, 宋维明.论比较优势与我国的木材产业国际化[J].林业经济, 2003, (05) .

世界地理 篇9

1 “世界地理”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必要性

全球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世界地理”课程教学进行数次革新。其原因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球环境变化与社会经济问题日益凸显促使“世界地理”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全球变暖、陆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陆地水资源日益短缺、沙漠化和森林草原退化、自然灾害的负面作用加强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石油经济、世界财富增长、世界贫富差距扩大、国际经济关系不断调整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众多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制转轨等问题延展了世界地理课程关注的内容, 适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 通过课程的内容、传授方式、传授渠道进行必要的调整, 从而使教学内容与全球环境与社会经济变化保持一致;二是“世界地理”课程教学资料的稀缺, 有必要通过课外或其他途径丰富更新现有的教学内容。目前普遍使用的教材是杨青山、韩杰、丁四保主编的“世界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除之前刘德生教授主编的《世界自然地理》和陈才教授主编的《世界经济地理》之外, 新近出版的有郑胜华、潘海颖主编的《世界经济地理》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 、韩中安主编的“世界地理”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杜德斌、冯春萍、李同升主编的《世界经济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2000年以来, 新出版的教材有四部。申玉铭教授采用问卷调查的办法对全国重点师范院校世界地理课程教学进行调查, 发现世界地理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旧、偏、繁突出, 时效性较差、教学内容宽泛, 探究性不强、与中学教材的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而对该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适度更新已是当务之急。

2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内容构成

本文以通用的杨青山、韩杰、丁四保主编的“世界地理”教材为基本分析蓝本, 将“世界地理”课程按照教学和学习内容进行划分。整部教材包含绪论、总论、七个大洲、大洋共10个章节, 大体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①全球自然地理环境部分。主要阐述各组成要素的主要特征、分布格局和类型分区, 包括全球地表形态、全球气候、全球陆地自然带、全球海洋等专题;②全球经济活动空间部分。该部分着重讨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 (空间) 组合关系, 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包含人类活动的地域格局、制造业 (钢铁、汽车) 、金融与区位、跨国公司地理、投资与贸易等专题;③地理大区主要包括东南亚、中亚和西亚, 以及欧洲地理分区、非洲地理分区、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南美洲地理分区等部分。由于各大区的重要性不同, 因而内容的多寡也有所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校和教师取舍也有所不同;④国家部分。主要包括日本、韩国、印度、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埃及、南非、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由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所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仅挑选部分国家进行讲述;⑤世界热点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化、金融危机、荒漠化等问题。五个部分基本上覆盖了全部应掌握的知识。

3 “世界地理”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

因授课时数相对有限, 课堂讲授内容遂亦有限, 因而需要通过课堂授课、课外辅导、自学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课程的学习。依照“世界地理”教学目标和知识能力要求, 本文将该课程教学划分为三个模块, 即课堂模块、课外模块和自学模块。三个模块相互联系, 同步进行, 使课程教学摆脱依靠教材及有限的教材限制, 提高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课堂模块是基础, 是其他两个模块的先导;课外模块和自学模块是课堂模块的辅助、补充和提高。课堂—课外—自学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 形成合理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如图1所示。

3.1 课堂教学模块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 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确定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 并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 该部分内容归类为课堂教学模块。如下表所示。

3.2 课外模块

在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范围之内, 但不是重点和难点的内容, 以及训练、提高学生识图与绘图能力的部分, 归类为课外模块, 如上表课外模块部分所示。课外模块是在充分运用学校教学和科研网络平台的基础上, 构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研习平台, 将以往课堂内解决的问题在课后解决, 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3.3 自学研习模块

自学模块具有较大开放性, 该模块既包括教学大纲要求了解和知晓的内容, 又包含补充和更新知识、课程教学深化和提高内容, 以及通过组成科研小组, 进行相关选题研究的部分, 如表1自学模块所示。该模块的实现途径是在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及外部网络的支持下, 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用大量的网上信息资源来弥补教科书的信息滞后性。同时, 利用网络教学, 能更好地体现地理教学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既能进行整体协作教学, 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 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将传统的学习模式和现代的学习模式有效结合起来,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4 “世界地理”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路径设计

“世界地理”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 首先需要设定具体的操作方案, 将原有的全部内容进行相应的模块划分, 再确定每一模块具体的教学和学习内容, 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课程教学和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以检验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其次在进行模块化改革过程中, 要获得必要的外部支持, 比如国家宏观层面课程改革政策、经费支持;所在学校政策、经费或相关部门支持等, 这是保证教学改革的重要条件;最后要建立必要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方法创新、内容更新机制, 以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具体路径如图2所示。

5 “世界地理”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

“模块化”课程建设, 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任务的细分, 在满足知识与能力并进的基础上, 易于进行教学过程的管理与控制, 实现规范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本文笔者所在学院“世界地理”模块化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 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诸多环节有待于进一步通过实际教学进行检验目前对“世界地理”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5.1 合作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 最初将“世界地理”课程划分为自然地理部分和社会经济两大部分, 由两位教师分头承担, 而后进行总结, 现将按照课程章节划分为总论、大洲、大洋部分, 由三位教师分头承担, 三位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选择所承担的章节。这样每位教师均能够保持足够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教学中, 得到学生的一致肯定。

5.2 网络互动教学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 本文笔者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和互联网资源, 在为学生提供大量资源的同时, 丰富了课程内涵。学生在通过网络资源获得大量有价值信息的同时, 也降低了课堂授课的压力, 达到一举两得的功效。

5.3 研习式教学

另一种有效的实践就是研习式教学。学生提出研究课题, 或教师布置相关的研究专题课题,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绘制图件等方式完成课题。这种方式虽然只有个别学生参与, 但对参与者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 如分析印度工业沿海分布的现象与成因, 世界机场分布等研习专题, 对学生知识面拓宽和能力提高具有较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申玉铭, 周侃, 蔺雪芹.高师“世界地理”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J].世界地理研究, 2009, 18 (4) :163-172.

[2]张玲.高师《世界地理》课程教学探讨[J].新西部, 2009 (14) :234-235.

[3]赵媛, 陆亚中.世界经济地理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世界地理研究, 1999, 8 (2) :105-108.

[4]葛岳静, 王静爱.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地理”活动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世界地理研究, 2001, 10 (3) :107-111.

[5]仇奔波.我国高校世界地理课程改革与发展再认识[J].世界地理研究, 2002, 11 (4) :98-105.

[6]娄昭, 李宪荣.高校世界地理课程整体结构优化探索[J].安顺学院学报, 2008, 10 (2) :93-96.

世界地理 篇10

世界气候类型在湘教版地理教材中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 本部分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乃至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 气候类型的判断更是学生必备的地理技能之一, 学会判断气候类型有助于学生学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而且高中对这些知识仍然有要求, 所以世界气候类型的教学和学习很重要。

但现实情况是世界气候类型的教学很难、很枯燥,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不感兴趣, 课堂上学生面对众多的地理景观图、各种气候类型的气候资料图和分布图, 都会感到无所适从, 再次感觉地理好难, 气候好难, 抱着这种心态听课自然效率低下, 有的老师填鸭式教学更不利于学生接受, 或者把气候类型的教学拔高, 介绍气候类型分布的成因, 学生学得很辛苦。

二、对世界气候类型教学的思考

1.研读课程标准, 确定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如下: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 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从课程标准可以知道这部分内容应该重点让学生学会气候类型的判断, 一是根据气温、降水资料图分析气候特征; 二是根据气候类型分布图判断气候类型。 所以进行这部分教学要注意解决这两个问题, 通过读图、比较、归纳等手段让学生学会判断气候类型。

2.世界气候类型的教学策略。

(1) 按照地球五带的划分学习各种气候类型

按照地球“五带”的划分学习各种气候类型, 本节内容可以安排四课时, 按照热带气候类型、亚热带气候类型、温带和寒带气候类型及高山高原气候进行教学, 最后可以安排一节习题课复习巩固。

按照“五带”划分可以让学生明确热带和寒带气候类型的典型特点, 热带因为纬度低, 太阳辐射强, 终年炎热, 而寒带因为纬度高, 太阳辐射弱, 终年寒冷, 然后告诉学生热量带的界限是不固定的, 而是存在一定的过渡带, 如热带和温带之间的过渡带是“亚热带”。 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 初步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共性。

(2) 热带气候类型教学

先通过展示各种气候类型的景观图和“热带雨林”的视频, 给学生一些直观印象, 让他们列举各种气候类型的代表性动植物。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可以动起来, 往往兴趣比较高涨, 有助于接下来的教学。

为什么有这些景观的差异? 引入热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的学习。 老师可以结合新加坡的气候特点介绍热带雨林气候的气候特征, 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 全年多雨, 每天午后基本都会有雷阵雨。 经过新加坡的介绍, 老师引导学生从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 然后老师归纳总结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 气候特征=时间+气温+降水。 一般来讲:

月平均气温>20℃可以描述为高温或炎热;

夏季月平均气温<20℃可以描述为凉爽;

冬季月平均气温>0℃可以描述为温和或温暖;

冬季月平均气温<0℃可以描述为寒冷;

月平均降水量>100mm可以描述为多雨;

月平均降水量<50mm可以描述为少雨。

学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描述其他几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让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 并把这种描述方法变成自己的一种能力。

在学生学完热带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之后, 老师还要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归纳热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的异同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能力。

热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的异同点:共同点:全年高温, 每个月平均气温均大于>20℃ (反过来, 每月气温>20℃可以直接判断其是热带气候类型) ;不同点: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最多, 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最少, 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都分为旱、雨两季, 但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多, 旱雨季更分明。

接着, 展示“热带气候类型分布图”, 引导学生说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介绍气候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入手, 如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地区学生可以找到亚洲的西南部, 非洲北部和南部, 澳大利亚的中部, 以及南北美洲西部沿海等, 学生可以很容易观察这些地方被南、北回归线穿过, 从海陆位置说, 大多位于大陆西岸或大陆内部, 这样学生就可以说出热带沙漠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 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的教学

老师先介绍亚热带是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带, 是温带的较低纬度地区。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这是它区别于温带其他气候类型的重要标志。

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一样不仅可以应用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学习, 而且可以让学生画出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的气候资料图, 让学生在画中学, 在学中画, 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气候类型的特征。 让学生画出这些气候资料图还有另一个好处是学生可以更方便地比较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的异同点,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比较, 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些气候的特征。

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可以按照分析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的方法进行。

可以简单地按下列表格给学生总结这些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4) 寒带气候类型和高山高原气候的教学

之前已经学习了九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 本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 老师给学生出一些气候特征和分布规律的填空题即可。

(5)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可以出现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 当堂检测, 找出学生知识的障碍点, 再加以突破, 也可以让学生完成一整节气候类型的练习, 补缺补漏, 夯实基础。

3.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气候类型教学应该落实课程标准, 落实图表, 扎实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让学生学会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对学生成长是很有利的。

教学中老师要学会开发课程资源, 选取学生比较熟悉或身边的地理事象进行教学, 如家乡的气候特征, 展示家乡的四季图片, 在学习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 热爱家乡,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通过地理教学看世界的发展 篇11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自60年代出现森林消失、土地退化、人口增长、全球温室效应、经济无限增长带来的资源枯竭、贫富不均等问题后,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与发展的模式相联系。这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型。地理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尺度包括全球、全国乃至某个区域,只有实现了区域的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全国、全世界的持续发展,因此,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区域的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在地理教育中有序地、深入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本乡本土得到发展,全地区、全国才能得到发展;世界各国间协调、均衡的发展,乃实现全球的发展。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不同尺度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即确保其经济和社会获得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谋求地区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发展。

上述涵义可知,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要素组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人口子系统是区域发展系统的主体和核心,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关键。资源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资源永续利用的程度是区域传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环境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重要组成部份。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恶化的环境会降低人类生活质量,妨碍资源利用,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故环境质量的好坏成为可持续发展与非可持续发展的分水岭,经济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核心内容,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使人类摆脱贫困。又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又可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一定资金和技术,故经济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因此社会子系统的质量是实现区域内协调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一个具有合理的政治体制,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历史文化沉淀及稳定的社会环境等因素,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这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客观存在的统一整体。以达到人与人、人与地的协调统一,人与地的共同繁荣,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要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包括社会和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不同区域,由于有自然条件、历史发展、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的差异,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别大,要以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为指导,依据各区域具体条件。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为此,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核心。人口的适度增长和人口素质提高的持续进行,是进行人口问题教学的基本要求。人口的适度增长,指人口增长的速度、人口的数量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人口总量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就会产生生存危机。九义初中地理教材侧重讲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忽略了适度的人口规模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相互关系,教学中应适当增强这方面讲述。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人口观的重要组成,人口素质的持续提高,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既充分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又有减少人口对资源和环境压力,为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为此,必须实行适度的人口增长,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是实现人与地协调关系的关键。

2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经济建设要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因为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会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进而影响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需要解决资源永续利用与其高消费水平相协调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则是在满足其最低需求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即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为基础,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互为因果。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追求目标,它需要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若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经济发展便受到限制;没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是最基本生长需要的满足,无从谈及资源的保护。

3 《中国21世纪议程》是在中国地理教学中进行持续发展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在教学中要突出以下观点:

①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保持经济(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通讯等部门)的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有足够水平。经济增长要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相协调。

②控制人口数量,实现适度人口增长目标,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举措。

③加强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实行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资源开发的超前准备与持续开发相结合、资源开发与资源节约相结合原则。

④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是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鉴于现实存在的生态环境和长远发展,以保护水资源、土地资源为重点,克服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地理 篇12

学习中国地理, 要认识和了解祖国, 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意义。由于学生已学过世界地理, 因此我对学生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提出了系列的复习要求。在引入新课的时候, 充分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 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1. 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

指导学生辨认我国的半球位置, 让学生在图上找到赤道圈, 复习纬线圈的特点。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从而学生能得出结论:中国位于北半球。接着让学生找到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E、160W, 并复习东经与西经的替变规律, 得到结论:中国位于东半球。

2. 联系五带划分与北温带范围的知识

在地图上辨认我国的五带位置, 让学生在图上找到北回归线与北极圈, 复习有关五带的知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 有阳光直射现象;回归线与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与极点之间为寒带。从纬度位置看, 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 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 属北温带, 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 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3. 联系大洲与大洋位置的知识, 在地图上辨认我国的海陆位置

复习七大洲与四大洋与方位知识, 从海陆位置看, 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 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 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4. 直接通过学生已知的活动提供的资料讨论, 引导学生评价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一些纬度较高的国家 (例如俄罗斯和加拿大等) 或纬度较低的国家 (例如巴西) , 由于其所属的温度带, 限制了农业的多种经营;一些内陆国 (例如哈萨克斯坦) , 由于不临海,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一些岛国 (例如日本等) , 由于四面环海,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的领土范围, 但沿海多港湾、海上交通便利, 为这些国家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位置条件。通过与世界上一些著名国家的比较, 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的理解, 并为今后教学对外贸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做好必要的铺垫。

评价“位置优越”时, 还可以将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等进行综合分析或讨论:如果我国不具备东临大洋的海陆位置, 而是深居内陆, 就会对气候和农业生产产生和现在十分不同的影响。展示我国地形图, 启发学生在相同的海陆位置条件下, 我国地势如果东高西低, 会对气候和农业生产产生怎样的影响, 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通过复习旧知识、读图分析, 能使学生温故知新, 也教给了学生分析地理位置和评价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通过上述的复习, 可达到为新课内容提供了知识准备, 形成新旧知识的对比, 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承上启下, 温故而知新。

上一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一篇:新兴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