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小论文:生活中的地理

2024-07-11

地理小论文:生活中的地理(精选10篇)

地理小论文:生活中的地理 篇1

地理小论文:生活中的地理2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小论文:生活中的地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小论文:生活中的地理1

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地理小论文:生活中的地理2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的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由“被动学习”逐渐演变为“主动学习”。通过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三者即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从低到高,逐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心灵的连续体。把“生活中的地理”与地理教学相融合,不仅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一种心灵的体验,从而在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上形成一种责任感,使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自然价值等和谐统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

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很强,很多同学在对地理不是很感兴趣的情况下,通常觉得地理很难。因此,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每节课的前5 分钟安排了地理小演讲的活动,可以是近期发生的和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也可以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延伸拓展。总的来说,大多数学生还是很乐于分享他所搜集的地理信息,甚至会做成精美的幻灯片。不管是他为了记分册上的一个“A”也好,还是真的开始对地理感兴趣,我的愿望总是好的,只要有人开始对地理感兴趣,哪怕只是一点点,也算是成功了。

另外,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前所述,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情境导入,或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或采用观测、调查、实验等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和处理,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尽可能的吸引到学习上来,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

2、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那么首先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如,月相观测的周期较长,一般来说会要求学生观测半个月的时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坚持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观测,并做好记录,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而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测算则要求学生具有严谨、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要使竹竿与地面垂直,要准确记录竹竿影子投射的位置和时间,尽量减少误差。

地理实验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到最后的实验结论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由于地理环境的演化涉及到的时间和空间的跨度较大,大多数的地理实验都属于模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的采用与实际相接近的替代品。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实验失败的现象。如关于“热力环流”的实验,很容易出现玻璃缸中的烟雾不按规律飘动的现象,这时教师不能简单的一带而过,而应该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验失败的原因,应该如何改进,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将改进后的实验再做一次。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养成关心社会环境变化的习惯

地理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一些地理知识和原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方法,能对具体的地理问题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把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使地理课堂的深度得以延长。如,近几年我国西南地区频繁遭受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有很多人认为这些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建设三峡大坝引起的,教师可以就此现象与学生一起探讨关于三峡工程的得与失,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充分考虑气候、地貌、植被、土壤、水文、城市、人口、经济、交通等各方面的变化。关键不是让学生得出一个确定性的结论,而是形成多角度讨论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生活中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不要片面的轻易下结论,而是进行全面的、理性的、客观的思考。

4、形成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教育国际宪*》指出:人口动态、食物和饥荒、城市化、社经差异、贫困等诸多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都有很强的地理成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将这些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关注到目前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并意识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形成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如,针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可以引导学生从我们日常生活的角度探讨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并引发思考:绿色能源真的就那么“绿”吗?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绿色校园调查、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环保漫画展等,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体验中感受应该承担的责任,勇于承担责任,珍惜地球。

总之,将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关注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真正意义所在。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生活中可以运用的地理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教师在收集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节、编制活动方案时,也要根据学生生活经验,不断更新,使地理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实践证明,地理与生活密不可分,要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观察、分析和欣赏世界,理性和辩证的看待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晴,《试论地理案例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9)

[2] 朱雪梅,吴春燕,《地理案例教学的问题辨析与范式建构――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课例》,2014(2)

地理小论文:生活中的地理 篇2

这些来自于生活实践的地理材料, 我暂且把它称作生活地理材料, 那么这些生活地理材料在地理教学中有何作用呢?笔者认为, 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活跃地理课堂的氛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地理教学中, 使用生活地理材料能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探索欲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错误!未定义书签。, 使学生能更加积极、用心地参与地理课堂, 更加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并且使学生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比如在讲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中“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时,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来说明怎样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很多学生都很感兴趣, 认真思考并非常积极地列举了许多节水案例, 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在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促使了学生主动学习, 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列举的节水案例中大部分都发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喝剩的茶水用来浇花, 用洗菜水、洗脸水来冲厕所等, 虽然这些都是生活中很小的事情, 但是这些事情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这些小案例使学生意识到了生活处处有知识, 生活处处有地理, 从而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将生活融入到地理中, 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也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更加热爱地理。

二、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 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

在地理学科中有很多理论知识都非常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扰。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 最好的途径就是使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在教师讲解这些理论知识的时候融入生活地理案例。因为这些生活案例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 学生对这些案例都非常熟悉, 只要将这些案例与地理中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就会使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形象,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在学过之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在《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节中, 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这个知识点如果只是教师讲而没有举生活中的实例, 学生听起来是很抽象的, 很难理解, 有些学生即使在上课的时候听懂了, 但是记忆不深刻, 下课后就忘了或者说已经记混淆了。所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应该举一些生活实例。可以举例洞庭湖与长江在枯水季节和丰水季节时的相互补给关系, 更好的方法就是在黑板上绘出两者的补给关系示意图, 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这样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更容易理解这个知识点, 对知识点的记忆也会更深刻, 即使在下课后学生忘记了这个知识点一些文字性论述, 当学生回忆起教师举的例子以后, 也会在例子中总结出理论, 而且也不容易把知识点记混淆。

三、指导学生应对高考中的作用

中国基础教育最主要的评价方式是高考, 高考也是大多数中学生学习的直接驱动力。因此, 高考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提出, 高考题也逐渐趋近于生活, 回归生活世界。重庆市的地理新课改是从2010年正式实施的, 但是在此之前, 重庆市的很多高考题已经与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了。就人教版高中地理1 (必修)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所涉及的知识点而言, 本文主要列举2013年的一道重庆卷的高考题来加以说明。

该题的题干是:甲、乙、丙、丁分别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圣火境外传递途径的4个城市。读下表, 回答7~9题。

7. 流经四城市附近海域的洋流

A. (1) 为暖流B. (2) 为寒流C. (3) 为寒流D. (4) 为暖流

8. 地处广阔平原之中的城市是

A.甲B.乙C.丙D.丁

9. 火炬传递活动当日, 四地正午太阳高度为错误!未定义书签。

A.α<βB.β>δC.γ<δD.δ>β

此题考察的是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情况以及洋流的分类, 各城市的地貌类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知识, 但是此题不是单纯的为考知识点而出, 而是结合2008年中国的一大盛事:北京奥运会, 这将地理知识与时事很好的结合起来。与时事的有机结合不仅考察了学生的知识点, 还考察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高考命题题使得高考更加有意义, 更能考出学生的水平, 使通过高考选拔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更加有利于当代社会的发展。

摘要:伴随全国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蓬勃开展, 地理教育要求融入更多的生活地理案例。本文依据相关理论知识, 列举相关课堂教学案例, 探讨了关于生活中的地理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小论文:生活中的地理 篇3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教学元素

地理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乐趣。在课前,教师要充分分析教材,找出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在上课时运用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中,笔者首先让学生了解:(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太大了,很难一下子看清它的全貌,于是,人们模仿地球的形状,制作了地球的模型;(2)我们可用经纬网知识来准确判定所有事物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地球的陆地分布特点划分时区和东、西半球,可利用经纬网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判断气候类型、分析气候特征等。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并标出自己家和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生活的气候带,讲述身边有关生产生活的状况等。这样就能让学生意识到这节课的地理知识经纬网与自己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学习起来既轻松又有乐趣。

我们生活的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文环境由地球上的各种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和现象所构成。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地理知识的魅力。如世界上不同国家对于人口问题的政策各不相同,欧洲一些国家鼓励生育,我们中国则实行计划生育。这实际上就反映了不同区域鲜明的历史文化差异和现实问题,学生必须通过了解各个区域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才能理解和掌握有关地理知识。

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教学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情境。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地理知识其实离自己的生活很近,进而感受到自己正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浓了,主动性也调动起来了,也会学着应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例如,在教学“每个地区的城市交通状况”时,笔者引导学生就自己生活的小城镇灵溪展开学习活动。课前,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4组:第一组利用放学时间到灵溪的几个主要交通路口观察交通状况;第二组到居民小区调查各户居民出行都用什么交通工具及相应的停车状况;第三组到车管所了解近几年新增机动车的数据;第四组到灵溪镇了解城镇规划及道路建设情况。每组选派一位组长负责收集整理材料。在课堂上,各组首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了灵溪镇近几年的交通变化和目前的交通状况,接着选派代表讲述本组调查了解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灵溪交通存在的问题:(1)几个主要交通路口都有出现阻塞现象,尤其是城中路口车多人多,大家都争先恐后;(2)几乎每户家庭都有一辆小汽车,有的有好几辆,小区停车困难,就连人行道也停满了车;(3)每年新增机动车呈递增态势(2010年增加4500辆,2011年增加5500辆,2012年增加7000辆);(4)灵溪镇道路规划很好,但目前还只停留在规划图上,要建设还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等问题。笔者请一个学生把这些问题一一列在黑板上,再让各组讨论解决灵溪交通问题的办法。这样,通过小组学习、问题讨论,原本单调的城镇交通问题的教学也就不再乏味了。现实的生活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情境,学生在生动的现实生活场景中展开学习,提炼出学习的主要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对教师而言,只要在课前布置好各组分工,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以引导即可,也能实现“教得轻松”。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乡土地理入手展开教学。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水稻及其他农作物。笔者经常提醒学生多了解父母亲是如何种植农作物的,并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调查习惯。例如,在教学“季风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时,笔者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雨热同期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的好处,进而提出问题:“季风除了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好处之外,是不是也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危害?”笔者引导学生把亲身经历过台风来时的可怕场面和感受讲出来,引导学生用图片展示自己亲身经历的灾害的典型事例。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季风知识,而且可以利用季风知识为自己安排学习生活,为家里的农业生产提出合理建议,从而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对生活的意义。

三、通过室外课拓展生活化教学的载体

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野外观察、实地体验等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平时所学地理知识的魅力。我县地处浙闽交界处,地形多样,有平原、丘陵和山地,为地形教学提供了典型的天然样板。对此,笔者曾带领学生到校外上室外课。课题是《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要求学生带着地图进行定向越野,爬到学校周边山顶观察地貌形态:哪里是山脊;哪里是山谷、鞍部;怎样选择越野路线;应在哪里修建水库;怎样设计建设村庄;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等等。此外,笔者还指着一级级弯弯曲曲的梯田给学生讲析等高线的相关知识。这样,课本上的知识都能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出的人间奇迹,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显然,初中地理室外课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开展室外地形实物考察,进行地理事物实地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接近社会生活实例,开阔视野,并从野外开阔的场景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地理小论文:生活中的地理 篇4

—— 以高中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教学为例

辽宁省大连市第十一中学 李 昕

摘要

国家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生活地理”、“学习有用地理”。“生活地理”是反映学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真实自然与社会环境,最贴近学生的切身感知与感情,也最能接近学以致用的教学预期。PPT为这种“生活地理”的教学提供可行条件和途径。本文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地理教学为案例,提出借助PPT技术挖掘和提炼“生活地理”资源的新视角,探索以PPT呈现“生活地理”的图片与教科书知识有效结合的应用方式,为广大教师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PPT 高中地理 生活地理 图片教学

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为高中地理教学的自主化和创新性提供客观条件,促进地理知识精彩呈现。有学者认为地理学科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突出表现五个方面的优越性:一是分解复杂信息,使学生认知过程由难变易;二是大容量储存或呈现,适合地理信息的庞杂性;三是压缩教学空间,提供教学改革新思路;

①四是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取和吸收地理信息;五是实现学习方式多元化。

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应用的多媒体技术是PPT。但是,受多种因素制约,PPT与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存在认识和实践程度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教师多媒体技术能力与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调整与系统整合存在差异;学科专业问题的审视角度及深度与PPT应用存在不同步现象;一定的教学图片在PPT中的设计处理仍未充分或灵活应用,不能尽量满足生活实用教学的预期需要等。

本文拟以高中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人教版必修2)的教学实践为例,试就PPT与“生活地理”的图片教学的应用问题,浅谈个人一点体会。

一.“生活地理”教学所需的图片与PPT支持

科学界探索“信息”抽象化和“信息”是人类最晚认识的资源等,已成共识。“信息”意味着资源。学校教育信息意味着学校课程资源。

严谨地说,学校教育信息或课程资源泛指学校应当具备的比较全面的软、硬件支持性因素,其广义

②构成是综合复杂和动态变化的。限于课堂教学范围,相关的信息或资源主要包括:教师素质及特长;学生特定学年段的认知适应度;课程标准、教材及配套的参考设计资料;校外课程开发的教学资源、校

③本课程开发的教学资源;教学环境与教学环境管理;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高中地理教学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学科教材、校外课程开发出来的补充素材或实例、校本课程开发出来的补充素材或实例、师生实际生活中捕获并收集的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形成新资源等。其中,地理图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量的各类地理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PPT则能较好显现图片教学的特有功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当我们选择并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图片后,常规思维是如何应用PPT基本功能与技术进行加工处理;反之,在当今PPT技术已经成熟的条件下,我们如何适应工具革新的趋势,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挖掘、捕获、提炼地理教学新的图片资源?很重要、却经常被我们忽视的一个问题,即“生活地理”教学所需图片的开发与利用。

国家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生活地理”、“学习有用地理”。“生活地理”的图片反映学生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生活环境,贴近学生真实的感知和感情,也最接近学以致用的教学预期。

获取“生活地理”图片的途径是通过实地拍摄、网络下载、地方志或地区性专业著作、地区社会发展年鉴、纸媒体相关报道、社会调查(考察)等。“生活地理”的图片形式除了视频截图、图片、地图

和现成示意图之外,还有数据统计、表格统计、文字描述等典型素材或实例,通过图形工具,经过缜密的逻辑分析,转换成常见的柱状、饼状(扇形)、折线示意图,或是复原图、想象图、模拟图、推测(理)图、动态演示图等,最后由PPT整合,辅助课堂教学。

当我们使用摄像机、照相机,甚至手机拍摄自己生活的城市、乡村自然和社会地理景象,我们的图片教学资源随之增添了最为直观、生动和形象的生活素材或实例;当我们结合教科书图文及定向设计相关学习问题后,PPT的应用为“生活地理”的课堂教学提供可操作、可控制的窗口。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教学导入,编辑制作大连城市建设与发展环境的视频,对应教科书知识要点,影像选择倾向商业、工业、住宅等场所,展现城市内部总体面貌,创设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地理情境,课伊始趣即生,既调动学习热情,又引发求知欲望,并激活学习思维。

PPT应用于“生活地理”教学的立意和制作思路,源于教科书理论与生活环境实例的有效结合,切入的关键是我们一方面必须重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开发“生活地理”资源,另一个方面必须正确认识教科书和“生活地理”的图片与PPT之间,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

我们先列举地理教科书、“生活地理”中的图片素材与PPT图片,各自的呈现特点。

图片素材。①相对静止;②原本存在于自然景观、社会现象和人的思维表述中,经过人工筛选,成为教科书理论或资料图;③教科书图片信息是已有的、远距的、单一的、抽象的或隐性的;④教科书图文需要生活化、具体化、可知化、浅显化、动态化等处理,进行必要的扩展、补充,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其内涵外延。

PPT图片。①相对运动;②信息技术化处理,新颖、增量、丰富、直观、生动、形象,并改变传统信息传递方式;③优化选取、配置、显现,接近教学预期;④可控性,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组合、特技演示、呈现特别情境或形态等。

显然,其一,教科书、“生活地理”的图片信息依赖PPT有效展现和传递,而PPT则为教科书、“生活地理”的图片创新提供可操作条件。其二,教科书、“生活地理”的图片类型及内涵是PPT制作的主要依据,决定PPT显示形式的大致走向,而PPT则为教科书、“生活地理”的信息传递服务,是知识中介和辅助工具,是提供优化的外在演示形态。

实际上,教师与学生在地理教学的交互活动过程中,PPT将文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以立体、交叉、直观、快速、组合、便捷和美观等新建构呈现在课堂上,从而激发教师、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学习行为活力。借助PPT,“学习生活地理”、“学习有用地理”大有作为。

当然,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指导下,选用“生活地理”素材或实例不是为了教师的“教”而信手拈来、胸有成竹的东西,而是为了学生的“学”,是学生最熟悉、可分析、有话语的直接感知对象。二是“生活地理”的图文及PPT,是为补充、细化、验证或重组教科书知识结构,不能替代、替换教科书知识要点及核心宗旨。

二.PPT实现把“生活地理”的图片与教科书图文有效结合

承接上文所述,我们继续图示PPT《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进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扼要说明借助PPT,如何实现“生活地理”的图片与教科书图文知识相结合,达成高中地理一定课题下“生活化教学”的效果。

PPT《大连城市用地方式分布图》(图1)

城市主要用地方式和类型选择不同色彩动态显示区域位置。学生操作演示并介绍区域名称;在学案上标记,对照交流;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完成重点学习任务。

“生活地理”的图片选取、处理以及PPT制作要使学生可知、可读、可述和可用;动态操作的设置简洁合理,让学生得心应手,体验和享受成功愉悦。

PPT《大连城市中心商业区》(图2、3、4)

图1

图2

图3

图4

围绕一个命题,筛选“生活地理”的图景,要有适当性、多样化和多类别。教学“感知通道效应律”告诉我们,图的景象维度越多,对学生大脑刺激强度越大,学生感知强度也就越大。在上述图示中,从左至右,分别展现“照片写实”(图2)、“立体俯瞰”(图3)、“平面示意”(图4)三类图景,以求多维度审视效果,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一是适当补充、丰富教科书案例,学生观察同一个区域不同类别的图景,易于形成异同比较感知,有助于鉴别。二是由单一图景到多样图景,加大学生直观生动的感知强度,有助于累积要素,拓宽、增大信息量,学会多角度、多层面解读,激发思辨潜能。三是为学生识图、读图、图文转换、表达意识及表达水平等能力的发展,提供机会,铺设捷径。四是分解重、难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效率。

PPT《大连城市工业分布及特点》(图5)

图5

展现《大连湾西岸城市局部俯瞰图》,沿就近海岸按顺时针方向和图中显现景物的位置,动态演示企业名称。然后以前一图为背景,添加《大连湾西岸企业平面分布图》,再次沿就近海岸按顺时针方向演示企业名称。学生熟悉本市知名企业,能够介绍企业所在的行政管辖地、街道、公交线路等。

前后两图叠加,形成多维景象立体示意与单一景象轮廓示意的对应比照。学生直观感知企业空间分布及演变方向,初步概括特点。

“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成因”(图6、7、8)

图6

图8

图7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因素是学习难点,三步化解。

第一步,PPT《学生社会调查:三大商场地租数据》。学生课前调查,获得三大商场在三个不同地理位置的地租数据,并抒发“遭到呵斥、遇到好心人、得到有价值信息、学到忍耐与坚持”等切身感受。学习“生活地理”能获得真实信息,能提高适应能力,能磨练意志品质,能弘扬人文精神。

第二步,PPT《三大商场地理位置与商业地租系列示意图》。将三大商场及地租数据,依次转换为“平面位置示意图”(图6)、“数据柱状示意图”(图7)、“位置与数据折线示意图”(图8),然后整合并演示在同一界面。如此,商业地租额与地理距离的关系明晰化。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商业地租与地理距离关系”的原理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以“商业地租与地理距离关系”的原理为典型现象,引导学生演绎推理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与地理距离的关系,得出“影响城市功能分化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程度”。

第三步:PPT《教科书图例2.7》。把教科书相关图例演示出来,引领学生与上述三个图示进行比照、验证。实践联系了理论,具体归纳到抽象。“生活地理”中的实践感知与地理教科书中的结论理解达到统一,难点被化解和突破。

学生从生活实例中获得相当的地理感知项,PPT再现“生活地理”的真实景象,对应教科书,实实在在完成了“从身边生活地理到教科书理论地理”这样一个认识过程。

综上所述,PPT应用于地理教学,特别是在“学习生活地理”、“学习有用地理”等方面有着很多作用空间。PPT《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制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果④,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应用也取得预期成效,但是,其制作仍有不足之处。例如,有些细节过于繁琐,耗时较多;有些功能运用尚有更简捷的编辑改进和技术上的灵活设计,还有教学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问题等。我们期待更多更好的信息技术成功应用于实际教学。让我们共同努力。

注:

地理小论文 篇5

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十分重要的。但在满足我国人口的粮食需求后,不科学的农业生产也给我过带来了不小的环境污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将讲述大气污染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对他人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气污染;污染源;环境治理。人类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来维持生命,每天空气都会成千上万次地有规则地通过我们的鼻腔进出我们的肺。而洁净的空气对于生命来说比任何物质都重要,人在5周内不吃饭,5天内不饮水尚能生存,而空气仅断绝5分钟就会死亡。可见空气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有机体一刻也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然而现在的我们却对空气多了一份恐惧,那污染严重的气体时不时的让我们担忧:是否会有微小的污染物通过呼吸进入我们的体内,日积月累,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在近几年的农业新闻中,在农田中焚烧秸秆的报道屡见不鲜,秸秆焚烧造成雾霾天气,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与其他生物健康形成威胁。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可见范围降低,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影响人身安全。焚烧秸秆也可能会引发火灾。一旦引发森林大火,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这些污染的罪魁回首就是田地里的秸秆,人们可能会发问,为什么不用粉碎机等具有科技含量的方法去处理秸秆呢?面对中国辽阔的大地,每个地区的农业区位各有不同。有些耕地在山地,土壤的耕作层很薄,大型机械会对土壤造成破坏。再者,山地耕地崎岖且分散,大型机械无法到达。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需要秸秆的帮助。综合多种原因,焚烧秸秆也成了处理它的最简单方式。

焚烧秸秆的危害众所周知。那么,科学的处理秸秆就非常的必要了。为了保护和改善大气,为大家创造一个清新的生活环境,我们必须对大气污染采取有效措施:

一、培育食用菌。

将秸秆粉碎后,与其他配料科学配比作食用菌栽培基料,可培育木耳、蘑菇、银耳等食用菌,能有效地解决近几年食用菌生产迅猛发展与棉籽壳供应不足的矛盾。育菌后的基料经处理后,仍可作为家畜饲料或作肥料还田。

二、制取沼气。

稻草秸秆等属于有机物质,是制取沼气的好材料。我国的北方、南方都能利用,尤其是南方地区,气温高,利用沼气的季节长。制取沼气可采用厌氧发酵的方法。此方法是将种植业、养殖业和沼气池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秸秆产生的沼气进行做饭和照明,沼渣喂猪,猪粪和沼液作为肥料还田。

三、用作工业原料。

农作物秸秆可用作造纸的原料,还可以用作压制纤维木材,能弥补木材资源的不足,减少木材的砍伐量,提高森林覆盖率,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

四、用于生物质发电。

将秸秆直接焚烧和将秸秆同垃圾等混合焚烧发电,还可以汽化发电。秸秆是一种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每两吨秸秆的热值就相当于一吨标准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约达1%生物质的再生利用过程中,排放的CO2与生物质再生时吸收的CO2达到碳平衡,具有CO2零排放的作用,对缓解和最终解决温室效应问题将具有重要贡献。

地理环保小论文 篇6

1、钠在空气中燃烧(黄色的火焰)2Na+O2Na2O在空气中加热(变黄)2Na2O+O2、钠与水反应(浮、熔、游、消、变)

2Na + 2H2O =2NaOH+H2 ↑2Na+2H2O=2Na+2OH +H2 ↑

3、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放热反应、Na2O2是强氧化剂,用于漂白)

2Na2O2+2H2O=4NaOH+O2↑改写成: 2Na2O2+2H2O=4Na+4OH +O2↑ 碱性氧化物Na2O与水的反应Na2O+H2O=2NaOH4、过氧化钠可用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作为氧气来源原因是:2Na2O2+2CO2=2Na2CO3+O2

5、苏打(纯碱)与盐酸反应①盐酸中滴加纯碱溶液

Na2CO3+2HCl=2NaCl+H2O+CO2↑ 改写成:CO32-+2H+=H2O+CO2↑

②纯碱溶液中滴加盐酸,至过量Na2CO3+HCl=NaHCO3+NaCl,改写成:CO32-+H+=HCO3-

NaHCO3+HCl=NaCl+H2O+CO2↑改写成:HCO3-+H+ =H2O+CO2↑

6、小苏打受热分解2NaHCO3

NaHCO3+ NaOH

Na2O2

钠块在空气中变暗4Na+O2=2Na2O

2Na2O2

2CO3+H2O+CO2 ↑

7、固体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

Na2CO3 + H2O溶液中:HCO3-+OH - = H2O + CO32-

点燃

8、氯气的性质:

铜丝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棕色烟)Cu+Cl2

CuCl2溶于水成绿色溶液

Cl2+2FeCl2 =2FeCl3Cl2+2NaBr=2NaCl+Br2Cl2 +2NaI =2NaCl+I2

点燃

Cl+SO+2HO=HSO+2HCl2Na+Cl2NaCl2222

42点燃

9、铁在氯气中剧烈燃烧2Fe+3Cl22FeCl3(棕色烟)溶液为黄色

点燃

10、氢气在氯气中燃烧(苍白色火焰)H2+Cl22HCl11、氯气溶于水(新制氯水中含H+、Cl -、ClO -、OH-、Cl2、HClO、H2O)

Cl2+H2O=HCl+HClO改写成:Cl2+H2O=H++Cl-+HClO12、次氯酸见光分解(强氧化剂、杀菌消毒,漂白剂)+ O2↑

13、工业制漂白粉的原理2Ca(OH)2 + 2Cl2 =Ca(ClO)2 + CaCl2 + 2H2O

漂白粉的失效Ca(ClO)2+CO2+H2O=CaCO3↓++ O2↑(若在溶液中)Ca2++2ClO-+CO2+H2O=CaCO3↓+ 2HClO

14、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仪器:分液漏斗,圆底烧瓶)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改写成:MnO2 +4H++2Cl-

Mn2++Cl2↑+2H2O15、新制氯水注入盛溴化钠溶液的试管中Cl2+2NaBr=Br2+2NaCl改写成:Cl2+2Br-=Br2+2Cl-

16、铁与硫加热反应Fe+S

FeS,铁与氧气加热反应3Fe+2O2Fe3O4

高温

17、工业制单质硅(碳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SiO2+2CSi+2CO↑

18、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改写成:SiO2+2OH-=SiO32-+H2O

19、Al、Fe遇浓HNO3、浓硫酸钝化(常温)

光照 光照

20.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4Al+3O22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点燃

2Al2O3

3+

21.铝片与稀盐酸反应2Al+6HCl=2AlCl3+3H2↑改写成:2Al+6H=2Al+3H2↑ 2Al+2NaOH +2H2O= 2NaAlO2+3H2↑改写成:2Al+2OH+2H2O=2AlO2+3H2↑

高温

23.铝与三氧化二铁高温下反应(铝热反应)2Al+Fe2O32Fe+Al2O

3点燃

24.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2Mg+CO22MgO+C

--

25.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Al2O3 + 2NaOH

--

2NaAlO2 +H2O,Al2O3 + 2OH= 2AlO2 + H2O

26.硫酸铝溶液中滴过量氨水

3++

Al2(SO4)3+6NH3·H2O=2Al(OH)3↓+(NH4)2SO4改写成:Al+3NH3·H2O=Al(OH)3↓+3NH4

27.①氢氧化铝溶液中加盐酸

Al(OH)3+3HCl=AlCl3+3H2O改写成:Al(OH)3+3H+=Al3++3H2O ②Al(OH)3与NaOH溶液反应

NaAlO2+2H2OAl(OH)3+OH- =AlO2-+2 H2O

高温

28.高温下铁与水反应3Fe+4H2O(g)Fe3O4+4H

2Al(OH)3+NaOH

29.铁与盐酸反应 Fe+2HCl=FeCl2+H2↑改写成:Fe+2H+=Fe2++H2↑

30.氧化铁溶于盐酸中 Fe2O3+6HCl=2FeCl3+3H2O改写成:Fe2O3+6H+=2Fe3++3H2O 31.氯化铁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红褐色沉淀)

FeCl3+3NaOH=Fe(OH)3↓+3NaCl改写成:Fe+3OH =Fe(OH)3↓

3+

32.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被氧化(白色沉淀变为红褐色沉淀)4Fe(OH)2+O2+2H2O=4Fe(OH)3 33.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2FeCl2+Cl2=2FeCl3改写成:2Fe2++Cl2=2Fe3++2Cl-34.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3+Fe=3FeCl2改写成:2Fe3++Fe=3Fe2+ 35用KSCN检验的存在离子方程式Fe3++3SCN-= Fe(SCN)3 36、铜与浓硫酸反应:Cu+2H2SO4(浓)

37、碳与浓硫酸反应:C+2H2SO4(浓)

38、SO2+CaO =CaSO339、SO2+2NaOH=Na2SO3+H2O改写成:SO2+2OH=SO3+H2O40、SO2 + Ca(OH)2 = CaSO3↓ + H2O改写成:SO2 + Ca2+ + 2OH-= CaSO3↓+H2O41、SO2+ Cl2+2H2O=2HCl + H2SO4改写成:SO2+Cl2+2H2O=4H++2Cl-+SO42-

42、SO2+2H2S =3S+ 2H2O

CuSO4 +2H2O+SO2 ↑

地理小论文:生活中的地理 篇7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课程的要求也较之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高中进行地理知识点教学时,使用生活化教学这一方式,对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高中地理知识点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高中地理的学科属性

地理与我们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到每天的衣食住行,大到国家的军事政治都包含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在里边。很多地理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将各科的知识综合联系起来,例如时差的计算就需要运用到数学的逻辑能力与计算能力,不是单单掌握地理知识就能解决的。高中的地理课的主要特点就是:突出“生活中的地理”,让学生走出课本,走进自然与社会,领略环境与生活的魅力。

(二)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地理教学大多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固定模式,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教授的内容,很多老师甚至并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只是自顾自的讲课,因此大多数的学生会产生,地理只是单纯的理论课程这种错误的想法。这种错误的想法,忽略了地理对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单方面的追求考试成绩,只知道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不知道为何学习,更谈不上趣味学习了。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只追求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没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可能导致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丧失学习的兴趣,从而致使成绩下滑。因而,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积极的采用生活化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地理生活化教学在知识点教学中的作用

(一)符合时代的需要

当今社会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地理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也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对地理教育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在新课标的倡导下,在教材方面,地理教材的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也相对新颖而富于变化;在教学方式上,高中的地理教学倡导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地理教学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联系现实生活学习知识点,并且可以利用已学知识来研究和解释生活中碰到的现象,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不再是只会重复知识点的机器。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形成了创新意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也正是时代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的品质。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以前的那一套方法,即等着老师把知识讲解出来,然后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会养成学生被动、懒惰的学习习惯。在进行地理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将生活化教学运用其中,最初学生可能是被动的“自主探究学习”,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日积月累,学生形成习惯之后,再次遇到问题时,就会主动独立的探索。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起初中的地理知识,高中的地理知识的综合性更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依凭课本,还需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结合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现象的认知,然后展开研究,这样就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探索未知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周围社会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走进生活去探索埋藏在生活中的地理规律,把已经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社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营造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

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对我们生活的自然世界的科学解释。在高中地理知识点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创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所有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就可以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性的师生关系对学习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解读自然现象的欲望。

结束语

地理小论文:生活中的地理 篇8

一、唤醒生活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在复习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已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已有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对地理知识原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复习效果。高中生并非缺少生活体验,只是我们在乎常的教学中缺少对学生生活体验的唤醒。在生活化问题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案例作为切入点,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最终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本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再去体验生活,明白“地理即生活,生活即地理”的道理。在“大气环境”这一节的复习中,我让学生回忆夏天伏旱的情景,描述自然灾害台风天气的景象,谈谈“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以及高山反应的感觉,思考离地面越近气压高还是低、城市中心与郊区气温哪个高、空气受热上升还是下沉等现象。这些对高中生来说,都有经历和体会。如果把这些已有的亲身经历加以串联,就相当于为本节的知识点复习作了铺垫,慢慢就会形成较为热烈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去探究这些“经历”所隐含的地理知识,从而得以巩固相关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指明复习目标

人类的很多知识都是从情境和活动中产生的,而很多学习又是在真实的活动和社会性的互动中发生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设计和日常生活一样的情境与活动,就能抓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擦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为其指明复习目标。

应该如何创设生活情境呢?教师必须根据每节课的复习重点,巧选生活案例。开始可以用口述、多媒体展示、采访学生等方式,生活案例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一幅漫画、一段视频、一张图表等。但是,无论哪种方式,都要带有启发性内容,问题的提出也可有多种方式,比如教师直接拟定、学生自主设问、学生合作探究设问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复习就有了方向性,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就有了平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能调动起来。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标准要求及学生学习新课后的反应,“大气环境”这一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大气的温室效应、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影响等。在复习时,笔者紧扣重点、难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情境。

[案例1]

材料一:青岛的市民说,青岛一般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空气比较干爽。

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一设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白天吹的是海风,夜晚吹的是陆风这一自然现象出发,探究地理原理,激发学生主动复习大气运动的成因、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材料二:《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情节: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葫芦峪”中,用火攻,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

思考:(1)分析山谷地区的昼夜风向变化,并画图说明原理。(2)如把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建在谷地,对布局在山坡上的商业居住区的大气环流质量会有何影响?(这是对前一问题的提升,要求学生用地理原理解析自然现象,加深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和实际运用能力)

[案例2]

情景创设:播放撒哈拉沙漠、西双版纳、地中海沿岸的景观图。

思考:(1)说出这三处分别处于哪一气压带和风带?并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示意图。(2)撒哈拉沙漠、西双版纳纬度位置相同,可一个是沙漠,一个却是一派绿色的生机。原因何在?列表对比东亚和南亚季风。(在掌握热力环流、全球三圈环流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进一步复习季风环流原理)(3)同样地处北纬30度~40度的地中海沿岸和杭州相比植被为什么不一样?房子为什么墙厚窗小、整体为白色?(从不同生活现象,得出地中海沿岸气候是夏季炎热干燥。引导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三、引领自我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目的,所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的又一重要内容。

学生学习并接受地理知识,是一个自己构建并形成知识的过程。因此,自主复习的环节,不能回到背条条、记框框的老路,而是要在记忆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角度,以表格、图示或纲要信号的形式,通过回忆、思考、查阅课本等方式,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理顺知识、方法的前后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重点、难点的突破以及知识的拓展、迁移和疑点的辨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适时引导点拨。

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地理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自我探究、自主创建的能力必然存在差异,所以教师更要关注那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适当加以指导,并通过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存系统地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引领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学生懂的,让学生自主讲;学生一知半解的,引导学生讲;学生不懂的,引导学生加以讨论。同时,可以让学生上台,把自己整理的知识网络利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如“三圈环流”与“热力环流”两幅图,可以让学生上台作图,请学生自我评价,最后由教师作简要小结。

四、回归生活,实现升华

生活化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的融合,以及认知、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实践等的融合。教学活动不再是将学生禁锢在教材之中展开的知识接受性的活动,而是包含着探究、体验、交往等复杂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构建的“生活化问题探究”复习课堂,不能以自主复习、构建知识体系为终结,而是让知识回归生活,使学生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融入生活,并尝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碰到的实际问题。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理解、再巩固过程,也是拓展创新的过程。学生会从中受到启发教育,进而慢慢学会生活。

在复习“大气环境”后,学生基本掌握了热力环流原理、大气的温室效应、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等知识点后,为了让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笔者让学生先观看云南傣族泼水节及“温家宝总理视察云南旱情”的视频、新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我国西南的大旱情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西南大旱主要区域——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区市;饮水困难人数——2212万人;受旱耕地面积——1.11亿亩;云南省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70亿。最后,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让学生以分析报告的形式制作成课件加以上交:(1)原来西南地区是湿润地区,雨季长,降水多(为什么),今年大旱又是什么原因?(2)对比分析西南旱灾与西北干旱有何相似性与不同点?(3)面对旱情,各方应如何积极应对?

地理创新小论文 篇9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专家们强调指出:“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关键因素。”这就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已成为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文结合笔者近中学地理教学经验及对创新、创新思维概念的理解,谈谈对此问题的认识。

一、创新与创新思维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把创新界定为“执行新的组合”,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之后,西蒙从广义的角度将创新定义为“为达到一个有用的目的而采用一种新方法”。由于人的理性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所以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即创新的产生、发展以及创新的后果往往都是不确定的)和稀缺性(即创新总是处在一种稀缺的状态之中)。

创新的不确定性和稀缺性决定了创新活动离不开一种非逻辑思维方式——创新思维。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简言之,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凡是能想出新点子,创造出新事物,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1、流畅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作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

2、灵活性:是指思路开阔,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的变化,迅速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解决问题。

3、求异性:是以独立思考、大胆怀疑、不盲从、不迷信权威为前提的,指超越固定的、习惯的认知方式,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提出不为一般人所有的、超乎寻常的新概念。

4、综合性:地理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个地理要素所构成的统一体。地理学科中既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也有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综合。综合性是地理学科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所以地理学科中的创新思维具有综合性特征。

5、图像性:地理事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所以地理大多能在地理图像中体现出来。地理图像是表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形式,也是地理思维的重要载体,因此,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对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对地理图像的理解、记忆与知识迁移的能力。地理教学中强调图像特别是地图的作用,地理学科中的创新思维又具有图像性的特征。

二、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每一学科都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地理学科来看,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情境,给他们多提供一些讨论、对话、即兴演讲、实验实践的活动,改进评价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加强逆向思维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逆向思维是创造发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面对需要创新的问题,当从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能反过来思考,或颠倒过来考虑,那就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新想法、新发明。魏格纳根据大西洋西岸、非洲西部的海岸线和南美东部海岸线正如彼此吻合现象,打破“海陆固定论”这一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这个锐利武器,提出了“大陆漂移说”。逆向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带有创造性,常使人茅塞顿开。因此,地理课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例如,假如地球公转方向与现在相反,那么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如何?学生不弄清地理原理,靠死记硬背是很难作出正确判断的,因此教师如果能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超乎常规、进行假象性推测的例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练习,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加强求异思维训练、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思维定向,另辟蹊径,大胆假设,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标新立异的思维活动,它是创造发明的动力。由于有了哥白尼的求异思维,“太阳中心说”才否定了“地球中心说”。因此,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的惟命是从、人云亦云的思维态度,而应有意识地安排创新环节,鼓励创见。例如,美国和日本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很高,但依据各自的条件、国情,农业发展各有侧重。前者因国土广大,劳力不足,农业现代化侧重于高度机械化方面,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面发展,大中型机器上普遍采用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等;后者人多地少,地形复杂,重视生物技术、水利化和小型农机具的使用,粮食的单产很高。经过这样的分析,拓宽了学生思路,提高了分析鉴别能力。求异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方式,它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3、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激发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方式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探究的思维活动,通过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坚信自己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可以说,学生对矛盾性问题感兴趣,只有产生矛盾时,方能使学生有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而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例如,东经170°与西经15°相比哪个在东面?甲说:东经170°在东面,西经15°在西面,因东经170°是东经,西经15°是西经;乙讲:东经170°在西面,因为在所跨经度180°范围内,西经15°相对于170°而言,在地球自转的前进方向上,所以西经15°在东面;丙说:由于东经170°在东,西经15°在西,因为东经170°时间比西经15°早;丁讲:东经170°在西经15°以西,由于东经170°在西半球,西经15°在东半球。这样,通过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思考,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思维的求异性,展示学生的创新本能。

4、加强集中思维训练,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集中思维是通过观察、找资料、找规律,将已有的信息集中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分析和综合是矛盾的统一体。分析就是把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种要素;综合就是把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联接成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间的联系。分析是综合的前提和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提高和结果。分析综合这一思维活动的特殊功能就是在于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根据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英国》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英国的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植被、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地理要素后,指出正是这些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英国复杂的地理环境。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河流、植被、农业的影响,地形对气候、河流、农业的影响等等。通过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明确了英国各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把握了英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这样,既能加深理解各地区域特征,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5、加强读图填图训练,强化思维的图像性

各种地理事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地理科学是以一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空间科学,具有突出的空间性特点,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等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则要通过地理图像加以展示,才能清楚明了。地理图像直观、简明地表述了地理事象及其特征。注意地理图像的使用,特别是读图填图技能的培养,可以避免走进“读死书”的死胡同,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地理创新思维。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课文插图、地图册等)外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来进行教学,从而在培养学生一般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思维的图像性。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规律时,单纯用语言说明,学生要掌握这一知识点要花很大精力。若设计成示意图,边讲边绘,变成一幅简图,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讨论

通过加强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的训练,以及读图填图、图文转化训练,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1、要注意设计好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目标

行为始于明确的目标。教师应当在每节课的教案设计中,明确写出该节课的思维训练目标。目标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状况及教材的特点。通过长期的精心设计,可以达到教师的设计和学生的需要基本一致,实现因材施教,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要注意把握掌握知识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成了空中楼阁。实际上创新思维是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艰苦劳动创新得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要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得越好,创新思维的灵感就越容易迸发出来。

3、要注意优化教学设计进程

要优化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民主平等,还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只有观念变了,教师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讨论,才会给学生营造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目前的情况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很多,有一些还设计得很好,但教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很少,且往往忙于下结论。这样学生往往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所以,我们认为,优化教学过程,最关键的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教师不要忙于下结论,甚至有一些问题,教师可以不下结论,而让学生充分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要注意课堂举例尽可能多地适用现实问题和乡土地理知识

地理教学小故事 篇10

在讲《俄罗斯》一课前,我从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一则“脑筋急转弯”:一位俄罗斯大嫂围了一条三米长的围脖,要过一条四米宽的河流,在没有船的情况下她过了河,请问,她是怎么过去的?(答案:是从冰上滑过去的),当时我就想,这一则“脑筋急转弯”不就正是隐含了俄罗斯的自然环境特征之一吗?如果把它作为《俄罗斯》一课的导入形式,在教学思路上进行改变,会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抱着这样一个念头,在《俄罗斯》课前准备活动后,我宣布要出个“脑筋急转弯”考考大家,并特意强调我费了半天时间才猜到答案,同学们一听我要出个“脑筋急转弯”考他们,并且老师是费了很打功夫才猜到答案,都感觉很新奇,都在想什么“脑筋急转弯”竟然这么难?注意力都集中起来,待我将这则“脑筋急转弯”说出来后,马上就有六、七个同学站起来说了自己的答案,但是每个答案都被我加以了否定,这时,看到同学们充满疑问、困惑的神情,我及时进行了提示:那位大嫂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要佩戴那么长的围脖?之后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说出了正确的答案,并进行了解释。此时同学们的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我趁机向他们提了几个问题:俄罗斯为什么这么冷?俄罗斯境内都这么冷吗?等,都得到了大家积极的响应,之后及时切入了讲课的正题。结果这堂课同学们反映说特别好,感觉非常新鲜,而且不易忘记。

由此,让我对地理教学想到了很多。

1、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所谓的学以致用。

2、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教师要精心地备课,不但要备教材内容本身,还要备自己、备学生个体,通过反复钻研来挖掘教材潜在的东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展现知识。

上一篇:2023年武汉科技大学日语试题B卷考研真题答案考研试题解答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下一篇:中秋节专题个人演讲稿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