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小论文(通用9篇)
高中地理小论文 篇1
高中地理小论文
高中地理小论文
摘 要 本文对**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作了简单评价,对土地利用现状及其产生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 土地资源 环境效应 生态系统 经济系统
土地资源属于再生资源,其再生速度受当地自然条件制约,在人类开发利用的情况下,其再生状况与人类利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果是掠夺性的开发,就会破坏其再生机制,使其遭到破坏,甚至消失。近几十年来,**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再加上人口素质低,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原因,掠夺性的土地利用已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迅速发展的小煤窑、小矿窑等乡镇企业,由于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已使我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失调。因此,研究我区土地资源的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效应,对于探讨我区生态环境优化和振兴我区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
土地是我区各族人民赖以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财富的源泉,土地的性质及其利用状况极大地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我区地处**高原向**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二者占全区总面积的93%,全区四分之三的地面海拔在1200—2200米之间,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0.6%,平均海拔在1400米左右,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岩溶地貌分布广泛。垂直差异显著和类型多样的地形条件,使我区土地资源形成如下特点:①自然条件复杂,土地类型多样;②坡耕地面积大,适宜性差,限制性强;③喀斯特面积广,土壤瘠薄,肥力低下。
二、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环境效应
我区人口密度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土地的人口负荷按国际标准已达到或超过极限,为了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大量毁林毁草盲目开荒,增加的耕地几乎全都是25°以上的坡耕地,在威宁县一些山区,35°以上的坡耕地随处可见。我区有草山草坡747万亩,居全省首位,但利用也不合理,越近村寨过度放牧情况越严重,使草场质量变坏,甚至使一些草场不能自然更新,尤其是草坡被过度放牧破坏后,加剧了土壤的侵蚀。
土地利用的不合理,造成了恶劣的环境效应,由于坡地上的自然土层很薄,尤其是喀斯特地区被开垦为耕地后,加速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使农用地减少,使表层耕作土壤中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元素被冲走,土壤沙化,肥力下降。同时,因大量泥沙流失,使河床增高,溪流变小,山塘、水库淤积,给浇灌、防洪、发电带来危害。交通运输事业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城乡建设的需要,导致堆放废物、废矿渣等占用耕地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占用的耕地多,非耕地少,平地多,坡土少,乱占滥用土地,加剧了耕地的不足。我区一些乡镇的农民,世世代代沿袭着焚荒铲草皮和烧土灰的习惯,放火烧山,破坏了植被,同时毁坏了土壤的有机质和腐殖质成分,使土壤结构变坏和贫瘠化,作物产量也随之下降。一些能源缺少的地方,用燃烧农作物秸杆作为生活用能,使其不能还田,土壤有机质得不到应有的积累和补充,使土壤肥力下降,当肥力被耗尽后,就丢荒了,目前我区荒山荒坡面积还有增加趋势。
三、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建议
我区可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内部,高原山区面积大,土地瘠薄,坡耕地面积大,土被不连续,破坏严重,承受人为压力和自然恢复能力差,使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同时,经济系统结构也不合理,耕作业比重过大,林业、畜牧业用地少,发展缓慢,耕作管理粗放,投入低等,造成了经济系统的低效性,为此,我们建议:
1、重点治理喀斯特山区
我区26853平方千米的总面积中,山区面积占93%,喀斯特化的高、中、低山地区,是生态环境最为恶化的地区,因而也是重点治理的地区。
2、恢复林草植被,合理利用土地
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后的经济损失最大,因而只有提高植被覆盖率才能做到水土保持,搞好水土保持才能消除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对立的矛盾,实现其协调发展。
3、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必须同步
这是促使生态系统向健康方向发展,提高整个系统功能的正确途径,环境治理应以解决当地人民的温饱问题为基础,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将水土保持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坚决退耕还林还草,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把广种薄收变为少种多收,建立保护性的林业,发展商品性的牧业、副业,逐步走上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
4、积极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一切环境问题的核心都是人,只有积极发展教育,提高我区人口素质,才能真正做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生育意识、科学发展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使我区生态、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高中地理小论文 篇2
一、指导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的意义
1. 写地理小论文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撰写地理小论文是一项很好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它能引发学生从课堂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思路,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 收集事实证据, 提出和验证假说, 作出解释等建构知识的活动。其间, 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质疑、推理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他们既能学到知识, 又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并且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真正体验到地理学习的魅力。
2. 写地理小论文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适时、适度的启发与引导, 则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查阅、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等。
二、怎样指导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
1. 确定小论文的论题。
(1) 论题的来源。论题实质上是地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其来源包括: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探究, 由热点问题引发的探究, 由周边的生活环境所引发的探究, 如, “节能减排, 低碳生活”等。 (2) 论题要符合科学探索性的原则。小论文应有一定的科学性, 这种科学探索是在中学生的实际认知与能力的基础上, 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完成的。 (3) 小论文选题要切合实际, 应“小、实、新”。文章题目要小, 内容要集中。可以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问题、一个专题, 不必面面俱到。教师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定题目, 可引导他们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有感, 或是身边发生的事件, 或是观察有感来确定题目, 最好是自己熟知的内容, 要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 应具有“乡土味”。
2. 设计研究方法, 谋篇布局。
(1) 搜集资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料, 就无法进行研究和写作。而从网上搜集研究资料是目前最便捷的方式。搜集资料时要有明确的目标, 其目标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所选择的课题来确定的。在广泛搜集的基础上, 要加工、提炼、筛选出对课题研究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资料, 选其精华, 去其糟粕。 (2) 现场观察。让学生亲自到现场去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 通过“望、闻、问、切”获得直接经验, 这是搜集第一手资料的好方式。而调查访问, 则是通过面对面的交谈来搜集资料的方式。其间,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 撰写小论文。
地理小论文属于论说文的范围, 要具有论说文的一般结构特点, 应包括论说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三大要素。论点, 是地理小论文提出的问题和所要阐明的观点;论据, 即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证, 即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一篇地理小论文, 在文章结构上通常包括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引论, 提出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本论, 选择和运用论据, 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结论, 总结全文, 归纳概括论点, 加深读者印象, 引起读者深入思考。
4. 修改小论文。
高中地理模拟小实验 篇3
实验一:火山喷发
实验目的:模拟火山喷发,将宏观过程浓缩在小实验中,有效帮助同学摸清火山喷发的原因,更深入了解内力作用。
实验材料: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烧杯、漏斗(开口小于烧杯口)、红墨水、黏土剪刀、火柴。
实验步骤:①把漏斗放在一个盛有水的烧杯里,滴入红墨水模拟岩浆(如图1)。②剪去漏斗管子,围绕漏斗小口用黏土做一个锥状模型。漏斗口不要堵死。③把石棉网放在铁架台上,然后放上烧杯。④用酒精灯在铁架台下方加热,直到水从漏斗开口中喷出(如图2)。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观察到水体因高温从广口漏斗中喷出,模拟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长期积聚,最终因压力大,岩浆从火山口喷出的过程。
实验不足:本次实验不能模拟高压状态。
实验二:狭管效应
实验目的:模拟“狭管效应”。
实验材料:矿泉水瓶、轻质丝带、细铁丝、吹风机。
实验步骤:①先剪掉矿泉水瓶底再将矿泉水瓶沿线剪开,保证A、B两部分长度一致(如图3)。②在两个瓶口处粘上等长的铁丝钩,两条轻质丝带分别挂在钩子上。③分别用吹风机等距离、等大小对准瓶口吹风,对比观察轻质丝带飘动的幅度,揭示“狭管效应”(如图4)。
实验三:水库对泥沙的拦截作用
实验目的:通过对河流含沙量多少和河口三角洲面积大小的观察,探索修建大坝对河流下游的影响。
实验材料:楔形泡沫板、玻璃水箱、水沙混合物、铁片、适量沙子、墨水,清水滴管。
实验步骤:①搭建2个同样的模型,图5无大坝,图6中用小铁片挡住水库口,模拟大坝。②同时匀速将等量的水沙混合物慢慢地倒在水库中。③对比观察此时河流的含沙量多少,静置几分钟后对比河口三角洲的面积大小。
实验结论:说明大坝对泥沙有拦截作用,水库下游泥沙量减少,堆积作用减弱,从而造成三角洲面积缩小。
实验四:海平面上升对河水排污能力的影响
实验目的:探究海平面上升对河水排污能力的影响。
实验步骤:①拿掉2号水箱中铁片,在1号水箱中倒入更多量清水,模拟海平面上升。②在两个水箱的水库处同时匀速地倒入等量水,模拟河水。③在1号、2号水箱的河流中游同位置处,同时匀速地滴入等量的墨水,模拟水体污染。④观察入海口处墨水扩散状况。
实验现象:1号水箱入海口处扩散慢;2号水箱入海口处扩散快。
实验结论: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导致河流入海口处排污能力下降。
高中地理课文小部分 篇4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地理学研究核心重点,可持续发展,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当代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本部分内容也颇受高考命题者关青睐,成为高考的一大高频考点。其考查方式有:利用沙尘暴、人口、城市化问题等热点,考查人为原因所导致的环境问题;通过对有关数据、图表与资料的分析,揭示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外延的角度,对人类生产和生活行为作出分析和评价;结合农业调整、工业区位选择、城市功能分区、交通选址等考查人地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在高考试题可以占到2~10分。
高中地理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嘴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工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是历年高考中必不可少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考查方式为:以区域地理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各自特点及英系其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结合“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热点,考查我国农业类型、主要农林牧基地发展探究与现状;工业区位分析注重多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突出对实际问题和热点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部崛起等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分析;考查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动态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工业企业的转移等问题;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以重点交通工程建设为背景材料,结合区域图考查就凹凸运输建设的区位因素、意义及沿线地理特征等。在高考中共占到10~20分。
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因素知识点总结:
地理小论文:地理三问 篇5
问一:地理从何而来?
在东方,早在公元前4世纪,《易经·系辞》里面就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在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这个术语,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
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问二:当今的地理学主要研究什么?
现代地理学则是作为一个全面涵盖的学科,其重点是要寻求理解世界、全部有关人类及自然的复杂性──不仅仅只是“知其然”,而要做到“知其所以然”。地理学作为“人类与物理科学的桥梁”,分为两大分支──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
问三:学习地理有何意义?
宇宙的奥妙,气候的异常,海陆的变迁,大气循环,洋流变化,资源的开发,城市的布局,人口的合理增长,环境的治理等等,都与地利有关;航空航天、南极探险、边贸洽谈、中东战乱、三峡工程、经济发展、度假旅游、拉闸限电„„都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
一个作家说过:“仅仅地方名称,并不是地理学,在心里记住了整本地名词典并不会令任何人成为一个地理学家。地理学有更远大的目标:地理学寻求把现象归类、比较、归纳、由结果追溯至原因,从而追溯出自然的定律及表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她是一个“对世界的描写”—这就是地理学。总括来说地理学是一门科学—一个不仅仅是名称而是包含论点与推理,原因及结果。”
人生活在环境里,人类离不开环境。地理就是如此重要,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导我们去了解这个世界。我们也应该利用地理,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一份贡献,就如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所说的:“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因此,学好地理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事,学好地理也是我们必须做到的任务,学好地理更是我们为祖国作贡献的机会。
地理小资料 篇6
在关于经纬线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到困难和棘手,但只要是运用恰当的方法和工具,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在本节教学中我运用如下几点方法来突破重难点的:
一、首先出示经纬网地球仪,教师指出哪些是纬线哪些是经线,让学生观察纬线和经线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进而指导纬度和经度的划分。
二、每人准备一个乒乓球,指导学生用乒乓球做简单的经纬网,画出几条特殊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点,画出0度、180度经线并每隔20度画出其他几条经线。让学生感知纬线长度与纬度的关系,两条正相对能组成一个圆圈的经线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老师将挑出做的好的乒乓球模型两个,分别沿赤道横切,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纵切,演示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让学生理解北半球纬度范围、南半球纬度范围,西半球经度范围、东半球经度范围。
在记忆东西半球经度范围时,还可以总结“小小为东”这句话,即西经度小于20度、东经度小于160度就位于东半球,除此之外就是西半球。
四、模型演示与画图相结合,教师画出各种平面经纬网图让学生在平面图中指出纬线、经线,并指出某一点的纬度和经度来。
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方向,并让每个学生观察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北逆南顺”,并让全体学生画出俯视图并在图上标出自转方向。
五、用类比法让学生理解经纬网的作用,经纬线就象数学中的坐标,坐标系可确定平面上任意一点的位置,而经纬网就是为了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在航空、航海等很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也谈新课标背景下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聊城文轩中学
张海金
2012年7月29
日 16:37
高茹霞于12-7-29 16:56推荐 张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既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又起到了积极地带动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值得大家学习!
上午听了陈教授关于新课标的解读后,感觉受益匪浅。新课标基本理念里面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细细想来要想让 学生主动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我谈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较为成功的作法。
一、创设新颖情境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 我讲了关于伊斯兰教教堂上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国旗
为什么
都有月亮的原因,从前一支穆斯林部落和外族交战,由于力量不及对方,晚上被敌人围困在城堡里,外族人想着晚上趁着黑夜偷袭城堡,突然天边升起轮新月,借助月光这支穆斯林部落坚持到天明,等到援兵的到来,保住了性命,因此伊斯兰教徒把月亮看成非常神圣的。这样学生听起来非常有兴趣。
2、巧引歌曲。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
二、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参与性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又如在学习我国的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学生围绕问题,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上课时,有一位男同学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的“几”字形拉直,从甘肃兰州到河南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而在一次地理观摩课中,我也同样听到了这样的教学情景,也有同学提出同样的治理办法。可见学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意料,但任课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有大胆设想的同时,老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由此,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
鸣。
三、经常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是
有用的。
在学习我国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时,可让学生联系近几年我国北方多个城市(北京、天津、济南等)发生的城市积水现象,来理解温带季风气候的降水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当然还有城市建设方面的原因)。
四、作业的开放性和评价的合理性
我一般在寒暑假经常布置一些这样的作业:外出旅游的同学要写一篇旅游笔记把所到之处的自然特征、风土人情尽量记下来,回来和同学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学业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甚至将学生学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试”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行不通的。学业评价的评定是:在教师采用百分制批改的基础上,以六十分为界对学生给出及格与不及格两种评定。地理结业评价试题的特点是:框架性,即公民必备的大的地理事实;地图性,即所有的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开放性,如暑期去云南旅游的情境题中,有方位、距离、行车速度、气温等的查算等。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拉近师生情感,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可以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强化了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了,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地球和地图教学中几个难点的突破 地球和地图
教学中几个难点的突破
地图和地球的有关知识是初中地理的重点,也是难点,有些知识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我在教学实践中 总结了一些好的做法,推荐给各位:
一、地图教学中方向的判断中根据经纬网来判断方向。这部分知识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但这册教材上没有实际例子。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我一般以七年级下(湘教版)P76 俄罗斯地形图为例进行讲解,往往 收到好的结果。如下图中 B在A的什么方向,C在A的什么方向,D在A的什么方向。
二、根据某点的经度数来判断该点属于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因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 和 120°E,所以把某点的经度数分为三部分:小于20°;大于160°;大于20°小于160°。小于20°的(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为东半球(编口诀为„小小为东‟);大于160°的(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为西半球(编为„大大为西‟);大于20°小于160°的东经为东半球,西经为西半球。(编为„中间东为东、西为西‟)
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只有记住口诀就能掌握东西半球的划分。
三、山脊和山谷的判断。先通过一个较闭合的含有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地形图,来认识山脊和山谷。
下图红线为山脊,蓝线为山谷。然后再根据等高线的大小变化规律总结出:“低脊(等高线向低处凸)、高谷(等高线向高处凸)”。
推荐]相对位置判断方法ABC
Post By:2007-4-5 18:03:48
七年级地理(上)《地图》中关于确定地球表面两地间相对位置的问题对于刚上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勤于动脑,善于总结,发现规律,就会化难为易,迎刃而解。下面,分三种情况详细分析。
同学们都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一般有三种表示方法,即一般方法(通常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用指向标确定方向法(指向标的箭头通常指向北方)、用经纬网确定方向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那么,就有三种地图:按一般方法确定方向的地图、有指向标的地图、有经纬网的地图。在地图上如何确定两地间的相对位置,也可分这三种地图来说明。
第一种情况,即在用一般方法定方向的地图上确定两地间的相对位置,就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比较容易。例如:请读图1,判断a在b的什么方向?(分析:该地图上既无指向标也没经纬网,故应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从图中可以看出a在b的右上方,因此a应在b东北方向。)
第二种情况,即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两地间的相对位置,则按指向标来判断,注意:在判断时延长或平行移动指向标,方向不变,这有助于正确确定方向。例如:请读图2,判断a在b的什么方向?(分析:该地图右上角有指向标,根据“指向标的箭头指 向北方”判断图上右边朝北方,那么左边就是南方,上边是西方,下边则为东方,即图中方向已为“右北左南,上西下东”。仔细观察该图,a在b左上方,所以a应在b的西南方向。)
第三种情况,即在经纬网地图上确定两地间的相对位置,应该说这种情况是三种中最复杂的,但也不是无法可循。总的来说,应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的原则来判断。由于经纬网地图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因投影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三种不同形状的经纬网(方格状经纬网、弧线形经纬网、圆圈状经纬网),因此,第三种情况又可分为三类来说明。
首先,在方格状经纬网地图上判断两地间的相对位置,常规情况就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因为一般横为纬线竖为经线,所以,如果地图上没有特别标识,就按上方指向北极,下方指向南极对待。例如:请读图3,判断a在b的什么方向?(分析:可以看出,该图是常规经纬网地图,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从图上可以看出,a在b的右下方,故a应在b东南方。)
其次,在弧线形经纬网地图上判断两地间的相对位置,此时应注意弄清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然后再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观察分析可知:弧线是纬线,直线是经线。例如:请读图4,判断a在b的什么方向?(分析:可以看出该图是弧线形经纬网地图,根据图中经纬度变化特点可以看出右上角应是北极,然后把该图旋转,使北极朝上,这样就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方向了,现在可以看出a在b的左上方,因此,a应在b的西北方向。)
再次,在圆圈状经纬网地图上判断两地间的相对位置,这种情况对学生来说难度最大,因为它是从两极上空看的俯视投影图,与常规经纬网地图不一样,一般不能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原则来判断方向。那么,又怎样判断呢?应根据经纬度的变化规律与东西南北方向的关系来判断。首先,由图中所标地球自转方向或两极来判断地图是从北极上空还是南极上空看的投影图,然后,根据两地所在纬度情况来判断它们之间的南北位置关系(若是在北极上空看的投影图,那么纬度越高,位置越北;若是在南极上空看的投影图,那么纬度越高,位置越南。);根据两地所在经度情况来判断它们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劣弧法判断东西位置。用“劣弧法”判断东西方位时,其基本方法是:两地同为东经度,经度数值大的在东面。两地同为西经度,经度数值大的在西面。两地分别为东西经度,若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度的地点在东面;若两地经度和大于180度则东经度的地点在西面。),最后把判断出的东西和南北位置关系合起来就得出了两地间的相对位置。例如:请读图5,判断a在b的什么方向?(分析:由图中箭头所示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可知该图是从北极上空看的投影图,圆圈为纬线,射线为经线,从图中可以看出a、b两地经纬度都不同,显然a地纬度更高,因此,a应在b的北方,而a、b两地的经度不同且可判断都为西经度,根据“劣弧法” 判断a应在b的东边,那么合起来a就在b东北方向。)
在用经纬网确定两地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时,还应注意: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位置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位置关系;若两点经度和等于180度,那么两点间的东西位置关系为东或西皆可。另外,在判断两地间的相对位置时,一定要先弄清问的是谁在谁的何方(比如,有A、B两点,问A在B的什么方向还是B在A的什么方向?答案是相反的),然后再进行具体分析。
[推荐]地理知识口诀记忆大全
Post By:2010-10-27 21:48:00
地理知识口诀记忆大全
1、七大洲面积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大洲陆界:亚非界河苏伊士,运河穿过埃及境,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把此分两边。
3、世界居民:世界人口分布数,最多亚洲次非洲,最少要数大洋洲,无人居住南极洲。人口分布稠密区,亚洲东南美洲欧,极地沙漠高山区,热带雨林少人口。
4、澳大利亚知识总结:澳大利亚大洋环,南回归线过中间,地广人稀国发达,高原面积占一半,气候植被呈半环,动物稀有多奇观。骑在羊背坐矿车,首都设在堪培拉。
5、我国领土四端: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踩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
6、中国十四邻国名称: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还有缅老越。
7、中国的行政区划:两湖两广两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云贵川蒙青陕甘,新藏两宁加海南,港澳是我好河山,台归之日盼团圆。
8、我国的主要山脉: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
9、我国铁路干线:南北京广与京九,京哈京沪列在东。焦枝、枝柳和宝成,向南延伸交贵昆。东西京包和包兰,陇海兰新至北疆,沪杭-浙赣至株洲,湘黔株洲至贵阳,贵阳-昆明是贵昆。
10、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江松嫩和江淮,鄱阳洞庭江汉连,太湖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粮为先。
11、学生学中国地形时,可用歌诀概括:(1)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 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祁连横断山,二三阶梯分界线,大兴太行巫雪峰。(2)三级阶梯特点的影响 海洋湿润供水多,利于农、林、牧、渔棒。许多大河向东流,沟通海陆交通网。滚滚东流落差大,水能蕴藏阶梯间。
12、长江概况:青藏高原唐古拉,长江源出此山间,各拉丹东是源头,自西向东青藏滇,川渝鄂湘赣皖苏,奔流上海入东海,流程全长六千三,排名世界列第三。宜昌以上为上游,切山断岭多峡谷,落差达到六千米,水力资源最丰富。中游宜昌到湖口,湖泊支流寻常见,下游湖口至海口,江宽水深平原阔。
13、黄河源流概况:青藏高原黄河源,源出巴颜喀拉山。出山向东入青川,北上甘宁内蒙转,南下晋陕折豫鲁,东去注入渤海湾。
14、秦岭-淮河线的概括:秦岭淮河线两边,亚热暖温分界线,湿润半湿分两半,八百毫米降水线,一月均温零度线,水田旱地分界线,南方北方分界线,自然风光大异然。
15、香港特别行政区:珠江口东是香港,素称明珠和天堂。新界九龙香港岛,发展经济各有长。进口原料搞生产,电子钟表和服装,银行如林船如梭,金融中心自由港。九七回归更发展,一国两制好主张。煤 河北峰峰和开滦 大同西山晋阳泉 黑有鸡西鸭鹤岗 辽抚阜新淮北皖 徐州煤矿在江苏 河南有个平顶山 内蒙古的准格尔 霍林东胜元宝山 陕西神府贵六盘 再加宁夏石嘴山 铁 河北武安和迁安 辽宁本溪和鞍山 白云鄂博内蒙古 安徽铁矿马鞍山 海南石禄富铁矿 攀枝花矿在四川 湖北铁矿是大冶 甘肃有个镜铁山 有色金属 钨产南岭与大余 锡矿山间生产锑 铜仁汞个旧锡 修文淄博平果铝 云东川赣德兴 两地铜矿负盛名 锡铁山水口山 两个山地产锌铅 招远金白银铜 甘肃金昌镍资源 我国省级行政区 京津沪渝直辖市,蒙宁新藏桂自治,一国两制台港澳,东北三省黑吉辽,冀晋鲁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湘鄂豫归华中,华南还有粤闽琼,川滇黔归西南,西北还有陕甘青.我国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
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
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
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 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
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我国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 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著名。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中国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中国煤矿: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平顶山矿省份豫。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货运选择三原则 :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北京故宫八达岭,避暑山庄河北行。陕西省内秦皇陵,长江三峡鄂渝境。安徽黄,桂桂林,浙江西湖苏园林,台湾岛上日月明。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是个多民族,少数民族五十五,人口最多是壮族,四百万人满回土,苗维彝藏和蒙古。我国十四个陆上邻国: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
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 印尼和不丹,四国在西南
谈小区域的地理信息系统框架建设 篇7
这个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整体上应该是一个集成化的逻辑数据库,所有数据能够在统一的界面下进行调度、浏览,各种比例尺、各类型的空间数据能够相互套合、互相叠加形成一体化的空间数据库。本文将从系统的基本原则和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子系统角度讨论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1 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
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包括数据生产、系统运行环境的建设、数据库建设以及应用系统开发等。系统的建设应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的基础出发,遵循先进性、高效运行、建库与更新的有机结合、多种比例尺数据和各种类型数据的协调、标准化、规范化、实用等原则。
区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应实现多种数据库的统一管理,多种数据库交互的查询、检索,图形显示,数据提取,统计分析,立体分析,绘图输出等主要功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C/S结构体系,实现整个区域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统一管理。本着这些基本原则才能使建立起来的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满足更广泛的应用需要。
2 系统建设的主要子系统
区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集成很多行业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因此对系统的模块建设和应用都有很多具体的要求,但是最基本的功能应该具备数据质检子系统、数据入库子系统、数据更新子系统、安全管理子系统、数据库维护与更新子系统、管理应用子系统等,另外还有一些二次开发子系统、业务应用子系统等可根据需要设定。
2.1 数据质检子系统
数据质量问题是关系到系统建设成败和数据应用的关键问题,为确保系统的数据库成功建立,应对数据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入库数据的统一性、协调性和操作性。
2.1.1 矢量数据的质量控制
对于矢量数据,主要应该注意其数据层、数据内部文件、属性项、要素等的完整性,属性、格式、数据分层和拓扑关系等的一致性,属性项目的准确性,属性和位置接边的精度等。
2.1.2 数字高程模型的质量控制
对于数字高程模型,主要应对其坐标系统、有效范围、高程中误差、接边中误差和数据格式等进行质量控制。
2.1.3 影像数据的质量控制
影像数据的格式基本上都是TIF文件和相关的信息文件,TIF文件一般无法程序化地检查其内部影像的错误,因此入库前应注重的是数据文件的完整性、格式的正确性、TIF影像的可读取性。由于影像的数据比较大,入库前影像基本都经过压缩处理,因此检查压缩数据的可读写操作性也非常必要。
2.1.4 地名数据和元数据的质量控制
地名数据和元数据的准确性、与其他数据的对应性应在数据入库前得以保证。
2.1.5 其他数据的质量控制
此外,对一些空三加密数据库和区域内各等级控制点数据库应该注意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等。
2.2 数据入库子系统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只有数据量丰富多样才能保证各行业的应用需要,可以由各种比例尺的矢量地形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影像数据库、地名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元数据库、空三加密数据库、区域内各等级控制点数据库等数据库组成。数据入库子系统就是要把以上数据库的数据都分类放到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里,以便统一使用。
2.2.1 矢量地形数据库
它是以矢量数据结构描述的水系、等高线、境界、交通、居民地等地形要素构成的数据库,其中包括地形要素间的空间关系及相关属性信息。数据库库体按照一定规则分层、区块组织,并按规定的分类进行编码。
2.2.2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
它是定义在平面X、Y或者经纬度上规则格网点上高程数据集构成的数据库,库中应包括含有离散高程点合地貌结构线,库体按区域块索引进行组织管理。
2.2.3 影像数据库
它是由各种航空航天遥感数据或者经过处理的影像数据构成的数字影像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数字正射影像、数字栅格地图、航片原始数据、卫星遥感原始数据等具有关联关系的影像数据。
2.2.4 地名数据库
它是由各类地名,包括居民地、河流、湖泊、政区、山脉、山峰、海洋、岛屿等名称信息构成的数据库。
2.2.5 元数据库
它是由描述各子数据库系统、各数据库文件的数据特性等信息文件构成的数据库。
2.2.6 空三加密数据库
它收集的是由空中三角测量软件进行区域网计算的测量控制成果,是区域内航空摄影资料成图所需的控制点的集合。
2.2.7 区域内各等级控制点数据库
它是由区域内各等级的控制点组成的点阵集合。
2.3 数据库维护与更新子系统
数据库建立起来后,维护和实时更新功能也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各类数据在使用的时候有可能存在错误或者出错,因此实时的维护尤其重要,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数据更新主要是为了增强数据的实时性。当有新的成果和新的方案时,对系统进行局部的更新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
2.4 安全管理子系统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和建库工作中数据的获取和加工处理、存储和分发服务各阶段涉及的都是信息流,而信息流在每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丢失或泄漏的可能,所以系统的建设要考虑系统的硬件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库安全、网络安全等。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对数据库的数据还应即时进行维护与更新。
2.4.1 硬件安全
硬件安全包括确保计算机系统可靠、网络设备安全、数据备份设备和媒体安全、计算机系统环境安全等内容。
2.4.2 软件安全
软件安全包括存取控制、隔离控制及安全操作系统等内容。
2.4.3 数据库安全设计
应对数据库的访问实行权限管理,利用数据库管理功能,进行分级管理。将数据库的访问者分成几个管理权限:
(1)设计开发人员权限:可以对库体和数据进行设计和更改,并能对数据进行读、写、删除等操作。
(2)管理员权限:可以对数据库的所有数据进行读、写、删除等操作,不能改变数据库结构。
(3)操作员权限:只能在设计开发人员划定的范围或目录进行数据读、写、删除等操作。
(4)用户权限:只可读数据,不能对数据进行修改和删除。
为保证数据库的安全,在数据建立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数据库的备份,并且应注意建立数据恢复的功能,以确保数据库的安全。
2.4.4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包括局域网的安全、城域网和广域网的安全、防火墙技术等内容。
2.4.5 信息存储媒体的安全
记录数据的磁盘、光盘、电脑硬件、服务器硬件等的安全也应引起注意。
2.5 管理应用子系统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根据应用需要开发不同的、特殊的功能,不过一般来说查询检索、图形显示、数据提取、统计分析、立体分析、绘图输出这些功能是数据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2.5.1 查询、检索
管理应用子系统应能根据空间目标查询属性进行点查询、矩形查询、圆查询、多边形查询等;应能根据地名查询;根据属性查询空间位置;对空间包含、邻接等关系进行查询;进行长度、面积的量算;输出相关的查询结果。
2.5.2 图形显示
管理应用子系统的图形显示功能应包括拉框放大、中心放大、中心缩小、全屏显示、手动漫游、各要素显示控制、按照各要素调图显示、各比例尺控制显示、矢栅混合显示、各数据库数据叠加显示等功能。
2.5.3 数据提取
数据提取应是系统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数据提取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将选择的数据提取出不同范围、不同格式、不同投影的数据。
2.5.4 统计分析
管理应用子系统除了管理数据之外,应该具备一定的统计分析功能,如位置、长度、面积量算,区域要素分析,洪水淹没分析,场地平整添挖方分析,坡度、坡向、可视性统计、城市规划宏观分析等。
2.5.5 立体分析
系统里的数据有些是空间数据,因此对图形数据的管理除了做到二维平面的显示和分析外,可根据应用需要设计有三维立体显示和分析功能。例如,影像数据、矢量数据应可以叠加进行三维立体自设路线或环绕一点飞行,同时可对矢量数据进行位置、高度和属性等查询。
2.5.6 绘图输出
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还应该能对各数据库的数据进行空间的叠合,按照不同的分层或者不同的属性项分类提取要素,按照不同的投影叠加,输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图形。
3 结论
以上是笔者总结目前数据生产和系统研究试验而得出的一些总体的设计思路和相关注意事项,而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正式建设中还有很多在硬件、软件、技术上值得一一探讨和研究的地方,还需要克服很多不可预见的问题。本文只是浅谈了相关的问题和方向,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探讨。例如系统的升级、针对不同需求的不同客户端等问题,这些都是系统建设中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富融科技有限公司.CGIS产品针对测绘领域的解决方案[Z].2001.
复习“区域地理”的小诀窍 篇8
【关键词】区域地理 复习 诀窍
地理是一门空间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基本特性。区域地理知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呈现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考中考查考生比较、分析、推理、评价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能力的基本素材,更是高考综合题命题的切入点。而且目前高中地理必修三课本就是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分析当前世界不同类型的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拥有的优势、劣势,以及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区域持续发展的对策。因此学好区域地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关键。不少考生对于纷繁的区域地理知识,往往侧重机械记忆,对于需要进行综合分析的问题大多束手无策,无从做答,结果费时费力却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如何能使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在借鉴前辈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掌握基本概念,夯实基础知识
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首先要明确区域是怎么划分出来的?每个区域都有哪些基本特征?只有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才能为学习区域地理打好坚实的基础。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它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有按自然指标划分的区域、也有按人文指标划分的区域、有按单一指标划分的区域、也有按综合指标划分的区域。就某一自然区域的内部而言,各种自然要素(大气、水、地貌、生物、土壤等)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区域的整体性,某一要素的变化(包括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区域环境状态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区域资源之前,要全面考虑、综合评估。就区域和区域之间而言则具有绝对的差异性,我们知道“世界上绝对不可能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因此开发区域又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另外任何一个区域都难以孤立发展,它需要和其他地区合作,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就构成区域的第三个特点——开放性,比如必修三课本中学到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这两种区际活动不仅实现了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而且缩小了区际差距。
区域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所以区域特征就包括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两方面。自然环境特征往往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矿产等角度描述,人文环境特征往往从社会、经济、文化等角度描述。每个区域都具有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典型特征。如海安县就有如下地理特征:地处苏中平原,东临黄海,地形平坦,河道稠密。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冷热适中。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土壤肥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茧丝之乡,禽蛋之乡等。
二、把握课标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新课标的高中地理教材有四种版本,各地使用的教材不尽相同,考生在复习中应以课标为依据,以所学课本内容为主体,熟悉并把握课程标准关于区域地理的内容和要求。而其他版本的案例则可以举一反三作为变式训练。值得注意的是,高考中考查某一方面内容时,从公平性角度考虑,选用教材案例的可能性很小,这就需要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能熟练运用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不断培养自己对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区域的综合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也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获,终生受益。比如在学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时,我们可以美国农业为例,分析美国农业发展中的优势条件、不足以及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一般的分析思路;其次通过读图了解美国农业的布局特点,尝试分析这种布局方式的优势以及产生的前提,得到因地制宜的科学理念,以及实行农业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必要性;最后通过阅读相关文本材料,了解美国人为了推进农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对策,从而学习到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等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而且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要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的肥力、还要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在了解了一般的分析思路和美国农业的成功经验之后,我们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来探寻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分析家乡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存在的问题,探讨家乡农业的发展之路,为家乡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
三、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整体思维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必须学会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培养整体思维能力。怎样才能把握其知识体系呢?首先要抓住区域的空间位置和范围,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区位优势等,这是分析、判断、理解该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前提;其次要在掌握区域空间位置的基础上认识了解该区域的地理概况,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矿产(能源)资源等自然状况,以及政区、农业、工业、居民、交通等人文概况,并形成空间概念;第三要学会分析一些典型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把握其空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第四要善于抓住区域的地理特征或该区域较为突出的地理现象,从人地关系的意义上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在复习某区域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时,要把握三个基本问题,即是什么(地理现象)、为什么(原因分析)、怎么样(解决措施)。如复习“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这一知识点时,首先要了解该区域水土流失的现状和危害(是什么);进而进行原因分析(为什么),其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其中自然原因应联系已学过的地质、气候、水文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剖析;最后要紧扣原因谈综合治理的措施和对策(怎么样)。这样环环相扣,就能全面系统的回答问题。
四、运用区域分异,学会区域比较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我们要善于把相似的、近缘的地理事物进行综合比较,才能不断培养分析能力,提高复习效果。如我国的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它们虽同属我国的第一级阶梯,似乎各种地理特征都相似,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形成高寒气候,产生高寒草甸及垫状寒漠植被,在其东南部,由于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富,形成森林植被。而柴达木盆地由于四周高山阻隔、气候干燥,形成干旱多盐的荒漠环境。由此不难想出两地水热条件、自然景观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在土地资源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措施上也就不同。又如亚马孙河和刚果河同在赤道地区,其水文特征有何异同?为什么?巴西和印度都是人口众多、地处热带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及分布有何差异?巴西和澳大利亚是两个面积大国,也可以通过比较全面认识其环境特点、人口、经济、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原因。虽然正式的高考不会考这些区域地理的具体内容,但是掌握它们,可以增加知识储备,了解一般的解题思路,积累一些成功的经验,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学习区域地理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得法,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并注意共性和个性的差别;另一方面,我们要形成一套推进区域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那就是充分认识区域的基本特征,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只有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推进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环保小论文 篇9
【摘 要】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 与自然(地)的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致的。在环境教育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充分挖掘现行地理教材中环保教育资源,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地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能使同学们在学习地理知识技能的同时,接受环境教育,实现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双赢。
【关键词】教育资源;环保意识;环保教育
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培养,要从孩子开始,从中小学抓起。初中学生正是培养环保意识的关键时期,中学地理是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所以地理教师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任务。
一、挖掘教材环境教育资源
地理现行教材中有许多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的章节,教师可以以这些章节为蓝本,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质疑解惑的过程中,自觉地引起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从而受到环保教育。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 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教材同时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 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 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 环保事业。例如,在教《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人类的活动能否影响到我们当地的气候?请举出一些实例来说明。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自然就能对环境问题有所关注了。
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能体会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后,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家乡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造成本地的干旱、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原因。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深入社区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养殖场、手工作坊去考察,观察这些厂区的环境污染及污水处理设备。这样,同学们对工业“三废”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到加强环保的重要性。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更有可操作性,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学科兴趣活动,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四、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 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 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掌握这个过程,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无可谈起,因为真正使学生信服又能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
【高中地理小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复习策略研究地理论文10-24
活用高中地理教材论文07-15
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探析论文10-24
解读高中地理概念教学论文05-10
高中地理课教学设计论文09-03
技能训练课高中的地理论文09-06
高中地理世界地理教案10-08
恩平职称改革职称论文发表-高中地理发展教学论文选题题目07-17
高中地理教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