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中地理概念教学论文(精选8篇)
解读高中地理概念教学论文 篇1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若照本宣科会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但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抓关键词
课本中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对“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三、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可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的加工;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了。
四、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1. 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容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
2. 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
3. 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4. 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在运用以上方法进行概念教学时,还应坚持“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让学生背诵概念的字面解释,而且要使他们会论证、会运用这些概念。教师设计一些习题,在分析概念后及时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对概念理解是否完整、准确,又能巩固和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责任编辑周侯辰)
解读高中地理概念教学论文 篇2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高中地理综合性 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 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采用了下列做法。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 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 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 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 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 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 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
降落到地面的流星 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 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 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
源 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 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 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
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 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 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 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 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
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 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
分 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 “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 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
分广 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解读高中地理概念教学论文 篇3
摘要:对地理概 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采用了下列做法。
关键词:加强;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25-01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高中地理综合性 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
一、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 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 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 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 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 较全面的认识。
二、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 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 、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三、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 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 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 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四、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1、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 ,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 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 两者不可调换。
2、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 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 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 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都是可再生资源。
3、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 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 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 “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 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解读高中地理概念教学论文 篇4
地理学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所以广泛性、综合性、区域性是地理教学内容独特的特点, 此外地理知识的空间范围大、时间跨度长的特点, 更是加大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度。高中地理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得直观的认识, 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积极性。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抽象思维概括水平明显地从经验水平向理论水平转化, 但是抽象逻辑思维还都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作支持。
二、地理直观教学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性
地理直观教学就是教师利用各种地理教具、地理实验和组织课外参观等方法作为感官传递物, 即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而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地理直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各种地理教具和地理实验的演示, 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直接感知地理事物, 引导学生通过切实体会, 形成形象生动的地理感性知识, 为更好地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 它是对各种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高中地理概念往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掩盖了与具体事物的联系, 所以在概念教学中需要具体直观的形象把它更好地表现出来, 这样才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概念, 更好地记忆和运用地理概念。
三、应用直观教学加强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理论和具体案例
直观教学作为一种比较重要的现代直观教学手段, 采用不同的直观教学手段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1. 优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手段。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要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创设教学环境让抽象的地理概念形象具体化, 静止的概念动态化, 枯燥的概念趣味化。许多地理概念都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 不易观察, 缺乏直观的感性材料, 学生很难一时充分理解并吸收抽象的地理概念, 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视频图像、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 全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在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视频中, 把抽象复杂的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知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兴趣, 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
比如在讲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节时, 学生就对水平地域差异和垂直地域差异的概念容易混淆, 再加上这些概念空间跨度范围比较广, 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得直观形象的认识, 很难理解这些抽象复杂的概念。所以在讲解概念前借助多媒体先欣赏一段不同地域的景观图像, 并在欣赏时观察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在植被、地貌等有什么差异, 这样更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地域差异的概念。多媒体教学可以把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集于一体, 创设真实情景, 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 全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所以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了对地理概念的学习和记忆效果。
2. 尽可能的利用地理示意图在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示意图是表示地理事象的特征 (如轮廓、形态、结构、成因、过程等方面) 简明而示意性描述的图。地理示意图表现形式简练、具有重点突出、概括性高、清晰易懂的特点, 是将形象化与抽象化的表现手法凝为一体的教学用具。比如对高中教材中“太阳高度角”的学习, 如果仅仅简单的描述为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简称太阳高度。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 学生很难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太阳高度及其变化有直观感受, 但并没有形成相关概念, 所以我们就用简单的地理示意图把学生日常观察到的熟悉现象, 从感性认识提升到掌握理性概念。通过下面示意图来说明如何用示意图使学生形成太阳高度的“概念图像”。
地理示意图在学习地理概念时能够实现图文转化, 不仅增加概念教学的趣味性, 也体现地理教学特色。文字转化成地理示意图是把语言的应用和图形演示结合起来, 这种充分利用形象思维和视觉记忆的直观教学手段, 更有助于学生高效的学习和记忆策略。如果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进行文图转化,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示意图的兴趣, 就会强化学生文图转化的意识, 提高文图转化能力, 实现了思维、语言和形象的三者结合, 提高了理解概念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今后善于进行空间想象和发散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积极运用地理实验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实验主要是以教师为主要的操作者, 实验一定的教学设备和材料, 在学生眼前通过模拟地理现象发生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认识地理事物的概念和规律, 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用地理实验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现象和过程展示出来,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使学生获得鲜明的表象, 教师若使用一些让学生感到新奇的、出乎意料的实验, 就能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地理实验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活跃课堂气氛,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热力环流的概念时, 给学生做了个探究实验。先准备一个长方形的玻璃缸, 在缸的两端各放一小盆冰块和一小盆热水, 然后用胶合板将玻璃缸顶部盖严, 在胶合板的一侧 (装冰块的盆上方) 开一个小洞, 最后将一束点燃的香放进小洞内, 让学生观察缸内烟雾是如何飘动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香的烟雾先下沉, 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 然后从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 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 形成一个循环。从而得出结论, 热力环流就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教师通过演示这个平时难以见到的现象, 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 帮助学生认识热力环流的概念。
四、采用直观教学在地理概念教学中达到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直观教学, 有助于将抽象的地理概念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地理表象, 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降低学习难度, 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 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为地理理性知识的形成和抽象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地图教学和地理实验等多种直观手段, 对激励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拓宽地理思路和强化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小结
目前, 地理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理论的指导下,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向现代教学理念转变。直观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改变了以往以灌输为主的概念教学模式, 而是以一种更为直观形象的手段来展示各种复杂的地理事物和概念。不管是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和重点突出的地理示意图, 还是控制性强的地理实验, 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有助于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对不同的地理概念, 采取不同的直观手段, 教师要与学生互动, 借助各种直观教学手段, 达到双赢的效果, 教好, 学好。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125.
[2]曹琦.中学地理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69-71.
[3]陈澄, 段玉山.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11.
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87-01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 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采用了下列做法。
一、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 较全面的认识。
二、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三、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 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四、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1、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2、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 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 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3、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 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解读高中地理概念教学论文 篇6
一、题目中所提供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
1.地理信息的形式
我们这里所说的地理信息,通常是指平时的考卷或者习题中所引用的文字、数据、图表、表格等材料。 根据这些材料的不同特点, 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种形式:(1)文字信息形式,大多数的题目都是通过文字信息的形式提供地理信息的。 这里的文字信息不仅仅指文字描述的材料,表格中的说明、引用的地图等都包含在文字信息内。(2)表格信息形式,是指具体数据、地域类型、单位等地理信息通过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 许多表格中还包含着一些隐性信息,需要学生自己去分析、发掘。(3)图像信息形式,包括景观图、地图、统计图等提供的地理信息。 一般来说,地图包含着最丰富的地理信息,比如,比例尺的大小、河流地形的状况等。
2.地理信息的特点
通常题目中的地理信息有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1)信息具有隐蔽性。通常来说,题目所提供的地理信息不会将所有信息都进行说明,而是在材料中隐含,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但是只有发现了这些信息,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答题。(2)信息具有新颖性。好的题目往往会使用崭新的材料和情景,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时代特征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考查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3)信息具有组合性。许多题目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将各种形式的信息进行组合以组合的形式呈现出来。(4)大部分信息用图表提供。 图表信息的形式便于学生阅读,还能对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查,是如今试卷中常常出现的材料提供形式。
二、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建议
1.培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在题目所提供的各种形式的地理信息中明确已知的条件、题目的要求、答题的思路等, 然后一步步根据线索分析和解读,得出最终答案。有的学生不对题干进行认真分析,直接凭经验去答题,造成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情况。 然后,要根据材料所得信息进行答案的构思。 在认真审阅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条件的基础上,将已知的信息进行综合构思, 找出关键词,选择出与所问的问题符合的部分进行答题。 最后,对整个题目的出题思路、问题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同一类题目的答题套路,以便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解答。
另外,要让学生适量地进行不同题目的练习,通过做题对所学知识点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但是,教师选择题目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习题的质量,对于偏离大纲和稀奇古怪的题目不要进行选取,同时习题的数量也要适中,过度的练习并不一定起到预想的效果。
2.培养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分析能力
区域地理在整个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 教师要给予特别重视。在进行区域地理的教学时,要让学生熟悉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并引导学生从基本的地理特征中分析出所包含的其他地理规律,然后结合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对这些规律和特点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有些教师仅仅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区域中的名称和特征,却没有引导学生对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学生总结分析信息的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
3.让学生主动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有的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和习题的讲解时都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方式,实际上这并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做的是在进行完基本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方法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自己的尝试建立起对地理信息的理解,对学生弄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以适当进行点拨,起到引导作用。 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点和信息的印象会更加深刻,不知不觉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就提高了。
4.让学生在课堂训练中提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由于地理信息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所以解题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地理信息选择相应的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 并在完成以后进行归纳和总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不同形式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高中地理课堂和试题都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要认真分析地理信息所呈现的不同形式,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摘要: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大部分的高中地理考试中常常出现利用新材料和新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解决的题目,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实际出发,分析一般题目中地理信息呈现出的形式和特点,并针对教师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浅谈高中地理概念的有效转变 篇7
1 地理概念内涵的有效转变
由于地理概念内涵在地理概念中占据极其特殊的地位, 因此地理概念内涵的转变可以说是地理概念转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地理概念内涵的转变依据其是否发生质的变化, 可以分为地理概念内涵的量变与地理概念内涵的质变。
1.1 地理概念内涵的量变
地理概念内涵的量变是在以保持原有的地理概念内涵不变的前提下发生的, 通常表现为内涵的增加或减少。地理概念内涵的量变的发生往往是通过学生地理学习认知过程中体现出来, 与此同时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地理理论知识的积累密切相关。例如以高中地理中“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一节中出现的“气团”这一地理概念进行说明。在没系统学习高中地理地球运动这一部分理论知识之前, 大部分学生对气团的内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如知道是大团空气等, 显而易见, 这种了解是不全面的。通过系统的学习之后, 才对气团这一地理概念的内涵更加清晰明确, 如内涵还有温度﹑湿度﹑气团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相似等。由此可见, 虽然经过后来的学习, 气团的内涵有所增加, 但显然并没有改变气团是大团空气这一内涵。通过这一例证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前后认知变化可以实现地理概念内涵的量变。
1.2 地理概念内涵的质变
地理概念内涵的质变是对原有的地理概念内涵的彻底变革。透视地理概念内涵的量变与质变的内在联系, 可以挖掘出其深层次蕴涵的哲学思维理念。地理概念内涵的质变与地理概念内涵的量变紧密相联, 地理概念内涵的质变的发生要以地理概念内涵的量变为基础,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质变。从某种意义上说, 质变后的地理概念内涵与原有地理概念内涵体系根本不同, 可以说是另起炉灶, 往往伴随着创新性与批判性。由此看来, 地理迷思概念代表质变前的地理概念, 地理科学概念代表质变后的地理概念, 两者往往与地理概念内涵的质变紧密相连。因此, 可以说地理概念内涵的质变就是地理迷思概念转变为地理科学概念的过程。由此看来, 地理概念内涵的质变是地理概念内涵转变的核心, 它关系到地理概念内涵转变的成败。高中地理部分的许多地理概念都与地理概念内涵的质变紧密相连, 学生对地理概念的学习认知过程可以较好的反映地理概念内涵的质变。在此从学生的学习认知领域对地理概念内涵的质变加以阐述。例如以高中地理中”地球的运动“一节中出现的”地球的远日点与近日点“这两个地理概念为例进行说明。在没系统学习高中地理地球运动这一部分之前, 大部分学生对“地球的远日点与近日点”这两个地理概念的认知是错误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地球的远日点是在冬季1月份, 地球的近日点则是在夏季七月份。而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 学生才意识到之前的认知错误, 从而加以纠正。不难看出, 学生对“地球的远日点与近日点”这两个地理概念的认知过程就是促进地理概念内涵质变的过程, 从而使地理迷思概念转变为地理科学概念。
2 地理概念外延的有效转变
地理概念外延的转变往往与地理概念内涵的转变紧密相联, 地理概念内涵的变化都会相应的引起地理概念外延的变化, 两者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地理概念内涵的量变与质变都会引起地理概念外延的转变。由此从地理概念内涵的量变与质变视角出发进行审视, 地理概念外延的转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即:“由地理概念内涵的量变引起的地理概念外延的有效转变”与“地理概念内涵的质变引起的地理概念外延的有效转变”。
2.1 量变引起的地理概念外延的有效转变
在地理概念内涵的量变没有达到质变之前, 由于地理概念内涵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核心变化, 因此地理概念外延一般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还是保持其原有范畴的延续性。在此以高中地理中“工业区位”一节出现的“工业区”这一地理概念加以说明。工业区一般是指多个基于原材料、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科技等区位条件聚集而形成的综合性工业地域的组合。中国工业区的外延有:辽中南工业区、环渤海工业区、长江三角洲工业区、珠江三角洲工业区等。假如在区位条件中增加“环境与政策”因素, 在加以划分中国工业区的外延, 其实与之前相比并无多大差别。中国工业区的外延还可以划分为:辽中南工业区、环渤海工业区、长江三角洲工业区、珠江三角洲工业区等。
2.2 质变引起的地理概念外延的有效转变
与地理概念内涵的量变引起的地理概念外延的转变有着本质的不同, 由地理概念内涵的质变引起的地理概念外延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地理概念外延的划分体系由此会重新进行建构。在此以高中地理中“城市化”一节中出现的“城市化”这一地理概念加以说明。在初期, 城市化主要是指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 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的内涵也悄然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有的城市化外延主要为: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城市数量增加等。现在的城市化主要是指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由此看来, 城市化外延的划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现在的城市化外延变为: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密度加大、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二、三产业比重加大等。
3 地理概念关系的有效转变
3.1 由直接关系向间接关系转变
在现实地理概念教学中, 往往发现学生会被地理表象所迷惑, 会特别关注地理概念间的直接关系而忽视了间接关系, 然而事实上地理概念间关系更多的表现出间接关系。由此看来, 在学生地理学习认知中要特别注意地理概念关系由直接关系向间接关系的转变。高中地理中许多地理概念反映了这种关系的转变, 在此以“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一节中出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这两个地理概念加以说明。在学生没接受系统的学习之前, 往往会认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导致产生了风, 两者是存在直接关系, 但事实上同时还会受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 地转偏向力与风存在间接的关系。
3.2 由单一关系向复合关系转变
地理概念间关系往往不是单一的, 通过多视角审视可以从中挖掘出多层关系, 从而体现出地理概念间的复合关系。例如, 高中地理中“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出现的“冷锋”与“暖锋”这两个地理概念, 不仅存在着并列关系这一单一关系, 同时还存在着时间关系、矛盾关系、空间关系等多重关系。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多视角全面地理清地理概念间的复合关系。
3.3 由表层关系到深层关系的转变
地理概念关系往往在存在表层关系的同时更蕴藏着深层关系,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两者的关系, 实现由地理概念表层关系向深层关系的转变。在高中地理中许多地理概念间就蕴含着这两种关系, 在此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节中出现的“臭氧层”与“地球大气层”这两个地理概念加以说明。显而易见, 臭氧层的破坏会导致地球大气层的破坏, 臭氧层可以有效地保护地球大气层, 两者存在明显的表层关系。仅仅理解这两者的表层关系显然是不够的, 还要深入挖掘其中更深次的关系。臭氧层对地球大气层的保护作用根本在于臭氧层可以有效地减少紫外线辐射, 这才是关键所在。由此看来,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两者关系对于地理概念认知学习极其重要。
4 地理概念表达方式的有效转变
4.1 地理概念语义表达与图示表达的互变
地理概念语义表达与图示表达的互变是地理概念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现象。两者的互变不仅具体形象地阐释了地理概念的内涵, 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例如, 上面这幅图形就可以形象地说明以上两种方式的互变。
显而易见, 通过此图学生可以更加形象化地认知了省会城市、河流、湖泊、省区分界线等地理概念, 同时也更加提升了对地理概念语义表达与图示表达的互变的认识。
4.2 地理概念语义表达与数据表达的互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 地理概念语义表达与数据表达的互变是地理概念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对地理数据的统计、收集、分析、处理, 可以深入挖掘地理概念的某些本质特征, 形成对地理概念更加理性的认识。例如, 下图就可以具体地说明地理概念语义表达与数据表达的互变。
若X、Y、Z分别表示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盐碱化及寒潮灾害, 其数值越大, 表示影响程度越大。
通过此图形中的数据加之下面的语义解释, 学生通过对图形中的数据的统计分析, 可以对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盐碱化及寒潮灾害等地理概念有一个更加相对理性的认知。
由此可见, 地理概念内涵的有效转变、地理概念外延的有效转变、地理概念关系的有效转变、地理概念表达方式的有效转变作为构成地理概念的有效转变的四个重要方面, 互为补充、相互依存, 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深刻把握这四个方面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地理概念的有效转变, 从而真正把握与运用地理概念。
摘要:地理概念反映了地理现象、事物、过程的本质特征, 具有典型的抽象性与概括性, 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成了地理学科知识的基本元素。学生在高中地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会产生迷思概念, 地理概念的转变作为地理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学生真正理解与运用地理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概念,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有效转变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2.
[3]鲍国达.地理概念的习得、巩固和应用[J].地理教学, 2003.
[4]罗秋官.关于地理概念间逻辑关系的探讨[J].地理教育, 1996.
[5]褚亚平等.中学地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
解读高中地理概念教学论文 篇8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01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在文科范围内其教学内容的概念性较强,但是概念不仅是文科学生基础的组成部分,更是教学中理解知识点的具体阐述。因而,在新课标理念下,对高中地理的概念性教学要求有所增加,但其中存在的问题更需要我们积极地寻找应对的办法。
1.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高中地理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
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的高中生在面对高中地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无法做到科学的概念理解[1]。高中地理概念学习的本身是学生在其拥有的知识基础之上主动构建概念学习的过程,因而需要学生对地理概念进行科学的把握和清晰的理解,使其思维向具体化的方向形成。但是通过调查得出,近七成的学生机械的学习导致对高中地理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
1.2学生的概念学习逻辑思维能力存在不足
当代的高中生从小就缺乏逻辑思维的教育,使之做事情毫无条理,而高中地理的概念教学又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概念教学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高中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更能够锤炼其概括的能力。然而,在高中教学中有大约八成以上的高中生没有意识到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并且把它定义为地理学习中最难攻克的一关。
1.3学生对概念学习主观能动性差
高中地理的学习是文科中最具有考验性的一门学科,其中地理的概念教学更为困难,因而高中生的地理概念学习则必然与其主观能动性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观能动性的选择对高中生地理概念学习有着直接影响,但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其仅存在着基本感知,而非期望通过地理概念学习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此一来,不良的学习动机导致大部分高中生对高中地理概念学习程度的一般。
2.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运用方法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方法是值得借鉴和运用下去的,这些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仅增进学生对地理概念的认知,更能深化其对概念的掌握,因而为了进一步提升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需要教师选择更为适宜的教学方法。
2.1实际观察教学
高中地理的知识内容多为自然状况、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状况等,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概念多为具体的语言阐述,因而若教师在教学中对其进行具体的实际考察则会使之最直观的将教学内容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如此一来这要是最容易理解记忆的一种教学方法。
2.2关键词教学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多用复杂的语言阐述,各种主谓宾定状补语态的相互结合使用,更会使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感觉到云里雾里。因而,对于这一类的地理概念,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并学会在一长段话中提炼出重要的信息,化繁为简,这对于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3]。
2.3类比教学
随着学习阶段的不同,需要掌握的概念也会逐渐增多,同时概念与概念之间也会造成混淆。例如对于水蒸气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存在着“降雨”与“降水”这一不同且易混淆的概念,这时教师要一边对于易混淆的概念进行针对性的实例列举,另一边引导学生对这一类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如此一来在教学中积极地运用类比教学方法就能很好的化解这一问题,能够让学生对于相似的概念做出准确的区分。
3.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发展规划
为了能更好的改善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对其教材进行演习,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制定合理适当的教学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化概念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3.1教科书的运用
教师要学会运用教科书这一固定准确的引导材料,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时,先对知识点进行下定义,其次再以概括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具体的表述,最后通过实际的举例或类比的运用对知识点进行整体把握。一方面引导了学生对概念教学的呈现,另一方面又有抽象性的概括材料加以理解。
3.2板书的运用
书写板书作为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式沿用至今,虽计算机教学的应用对其带来很大的冲击,但是仍不能否定板书结构化的应用使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更加的清晰和富有逻辑性,更能保证概念教学环环相套、稳定有序。
3.3自主教学的运用
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如学生自己对概念的研究与探讨,教师要学会运用抛出问题的策略对学生进行自主教学。如此一来,学生会对教师抛出的概念问题进行假设和分析,最终下定论,这一过程很好的为学生学习概念提供了自主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 结语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虽备受争议,但仍在发展和改进,为了强化概念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地位,需要各个地理老师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做出更多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云.基于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方法的分析[J].文理导航(上旬),2013,(3):74.
【解读高中地理概念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英语教学课型解读12-25
解读高中化学解题方法09-07
张静高中历史会考说明解读07-12
有理数的核心概念解读09-18
委婉机制的概念隐喻认知解读05-14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08-01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12-30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07-08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08-18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课题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