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机制的概念隐喻认知解读

2024-05-14

委婉机制的概念隐喻认知解读(精选8篇)

委婉机制的概念隐喻认知解读 篇1

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委婉语的认知阐释

委婉语是一种迂回的表达方法,它以间接,含蓄,愉悦的说法代替直截了当,令人不悦的说法从而调节了人际关系使交际顺畅.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是心理空间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新的语义建构的认知理论.本文尝试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下对委婉语的意义进行认知阐释,探索人类使用委婉语时的认知活动.

作 者:李松 孙承荣 作者单位:李松(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孙承荣(中国石油大学,山东,青岛,266555)

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年,卷(期):10(2)分类号:H313.3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委婉语 认知阐释

委婉机制的概念隐喻认知解读 篇2

成语, 作为一种衡量对语言的自然敏感和熟悉度的重要标准, 是汉语中最有活力和广泛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是反映中国文化意识的言语结晶。汉语何以有如此功能呢?这与成语的特殊文化认知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成语通常被定义为一种格式化表达, 她有两个特点:构造定型性和语义非分析性。所谓构造定型性就是指成语的构造形式不能如词组或句子那样随意改动, 成分相对固定, 结构相对紧密。这种固定是由于音韵的制约、句法关系的制约和文化价值观制约所致。成语其实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为了特别的目的和效果而广泛使用的词汇层面的语用现象。成语字面义与其修辞义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任意性的, 而是存在着认知理据关系的。

二、成语的认知机制

因文化变迁时代久远而形成的历史尘埃和认识疏离, 使这类成语字面义与修辞义之间的理据丧失, 其字面义和修辞义之间也就出现了差距与冲突。成语构造的格式化的语用认知功能就是提示其内在的认知符号性和显示其字面义与修辞义之间的差距和冲突, 而语义差距与冲突又会诱导人去重新发现其中的理据, 从而激活和更新那被尘封了的认知语境而感悟出成语的惯用性语用含义。

三、隐喻机制

隐喻不但是一种修辞的艺术, 而且还是十分重要的策略, 这个观点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中已经达成了共识。认知活动是通过语言与思维来进行的, 而语言与思维归根结底具有隐喻本质, 隐喻在人类的认识世界里具有内在的、深层的意义, 因此我们的概念结构受到它潜移默化的影响。

正如保罗·利科所说, “活生生的存在意味着活生生的表达”;隐喻作为人类固有的自身表达方式, 是与生命同源同位的有机体。单凭界定、分析的公式演绎远远不足以把握这一自身不断转换生成的隐喻机体,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必须借助功能性描述才能更好地认识隐喻的本质。

四、成语的隐喻机制解读

隐喻是人经验性感悟世界的重要方式, 一种人与世界互动而生的认知模式, 这种认知模式同时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时所必须依赖的参照模式和认知信念。 (张维鼎, 2004) 汉语成语的表达往往潜藏着相类似隐喻认知模式, 这种潜存于汉语成语字面义与惯用义之间的隐喻认知信念理据如果折射了一种普遍的认知信仰, 就会因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而广为流传, 进而促使了该汉语成语的词汇化。

借助于隐喻机制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对汉语成语进行深入的研究。按照著名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的研究, 隐喻可被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 、方位隐喻 (Orientatioanl metaphor) 和本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以下我们就以一些汉语成语为例, 深入剖析成语在汉语中的隐喻认知机制。

(一) 解析汉语成语的结构隐喻

雨后春笋:指春雨过后, 在短时间内生长出了很多竹笋。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地涌现出来。

雪上加霜:指在雪上还加上了一层霜。比喻人接连遭受灾难, 而且损害愈加严重。

在“时间好比海绵”这个隐喻中, “时间”是通过“海绵”这个具体事物来构建的。下边这两个成语同样也运用了结构隐喻:

人山人海:人群聚在一起比山还高, 比海还深。比喻某个地方人非常之多。

船到桥头自然直:比喻事情到了最后关头, 自会有解决的方法。经常用于安慰陷入困境中的人。

(二) 解析汉语成语的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 既是使用一个概念构建另外一个新的概念, 也是在相同一个概念中的内部, 利用实体化的、空间化的方位词诸如“上下”一类表现方式映射出新概念的内涵。

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虽然概念隐喻有诸多类型, 但是对其起到最大影响的是方位隐喻, 因为方位隐喻帮助理解和表达了很多抽象概念。著名的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研究表明, 方位隐喻是图像隐喻的一种, 它是根据方位图像和内在逻辑把原域中的方位概念映射到目的域中的抽象概念。方位隐喻主要是通过具体方位来体现抽象概念, 这种隐喻并不是没有事实依据的, 而是建立在物质经验基础之上的。接下来引出一些关于方位隐喻的汉语成语。

例如:开心是上, 悲伤是下

(1) “上”

怡然自乐:形容人高兴而满足。

笑逐颜开:形容满脸笑容, 十分欢喜。

欣喜若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无法控制。

(2) “下”

悲痛万分:形容人痛不欲生, 痛苦至极。

黯然失色:形容人心情不好, 脸色难看。

垂头丧气:形容人失望, 表现出精神不振的样子。

解读:在上述的这些汉语成语中, “乐”“笑”“喜”等词, 是表示情绪高涨, 肢体语言也一并呈上, 即表示向上的情绪;“悲”“失”“垂”这一类词表示情绪低下, 身体部位呈下沉趋势。

(三) 解析汉语成语的本体隐喻

著名的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提出的最后一种隐喻是“本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人们对现实生活里的物质和实体的认识是一种最基本的认识, 人们可依据以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认识, 如事件、行为、理念等, 它们被认为是独立的、可见的实体, 用来进行深入推理。

本体隐喻由拟人和容器隐喻构成,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汉语成语中的这两种隐喻认知机制是如何起到作用的。

1. 拟人

拟人 (Personification) 就是指把物体 (例如物品、动物、植物或抽象概念) 比作人, 使以上事物具备人类的外貌、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方式。基本的本体隐喻就是把物体当做人一样来描述, 因此人们就便于认识人的动机、品行和行为来了解非人物体的多样化方式。

不少汉语中的成语都是本体隐喻的扩展, 而且都基于人们自身的动机、目的、行为和品行, 因此用通俗易懂的语汇来解释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现象。基于这种方法, 人们便于更加生动、更加自如地表达自身的感情和思维。

2. 容器隐喻

本体隐喻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是容器隐喻。这种隐喻的物质基础显而易见: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容器, 有内部和外部之分, 因此皮肤自然就作为分界面将内部与外部分开。容器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角落, 因此决定了人们每时每刻和它打交道:从包裹里拿出礼物, 把水倒入杯子, 穿上衣服裤子, 等等。任何有边界或能构想出边界的物理空间我都可以视为容器。如将这种容器概念投射到到更加抽象的领域, 各式各样容器隐喻变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容器隐喻便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抽象的行为以及各种事物的特性。

五、结语

总之, 假如人类摒弃了经验基础, 想要深入地认识一个隐喻就是无稽之谈。因此, 隐喻既是一种修辞的艺术, 又是我们认知活动的目的和方式, 还是我们思维的归宿, 即隐喻是兼顾三者的“家族”。同时, 通过分析汉语中成语的隐喻方式, 隐喻在认知领域的两项意义显而易见, 一是增添新内涵, 表明新观念;二是为我们研究周围的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摘要:成语是语言的精华, 经过千锤百炼后的汉语成语表现力异常丰富。长期以来, 学者们对成语的理解观点各有所不同。本文选用了30个成语作为研究对象, 都是以知语言学中的理论为蓝本, 从而系统地分析了汉语成语。

关键词:成语,认知,隐喻机制,方位隐喻,本体隐喻

参考文献

[1]《中国成语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Cooper, David E.Metaphor[M].Oxford:Basil Blackwel, 1986.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7]李四清.英汉成语中的隐喻模式及其隐喻机制研究[J].美中外语, 2005, (4) .

委婉机制的概念隐喻认知解读 篇3

[关键词] 隐喻认知商务语篇

商务用途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是以服务于商务活动内容为目标、为广大從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并具备较强社会功能的一种英语变体,国际商务活动涵盖了技术引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国际金融、涉外保险、国际旅游、海外投资、国际运输等。商务用途英语中存在的大量专业术语会造成人们理解的困难,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属于隐喻的范畴。而认知理论认为,隐喻能作为理解的工具。商务用途英语中的隐喻体现了其在商务领域的认知功能,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些隐含的概念机制,就能更好地理解商务英语语篇,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一、认知理论框架下的隐喻研究

现代隐喻研究从认知理论出发,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人们形成概念的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普遍存在,是人类核心和天赋的认知本能。人们通过比较不同事物间的相似性而认识事物的特征,从而以新的角度来认识我们生存的世界,特别是抽象事物,建构知识体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会话中充满了隐喻,即使在严密的科学语言中隐喻也随处可见;哲学越是抽象,越需要借助隐喻来进行思考。

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隐喻的存在,这主要是由于这些隐喻表达经人们反复使用已成为常规用法固化在语言中,一般人已感觉不到其隐喻性了。但根植于人类思维的隐喻概念有助于人类不断扩展其认知概念系统。隐喻是概念系统中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即从源领域向目的域的映射,是用一种非常不同领域的经验理解某一领域的经验。源领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的域上,后者通过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而建立起这种联系的基础就是事物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是常规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寻找和理解相似性的过程本质上则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过程。

商务活动领域中的隐喻也正是通过映射,把难懂的经济概念与较容易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这类经济隐喻已深深根植于经济语言中,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反映对经济事物结构及其规律的认知,对人们经济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商务用途英语中的概念隐喻

McCloskey率先对经济领域中的隐喻展开了深入研究,他指出经济语言是高度隐喻化的语言,Charteris-Black也发现《经济学人》杂志出现的隐喻性词汇频率远比其他普通杂志要高。隐喻所具有的生成力使得日常词汇可用于阐述和讨论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概念,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各种商务活动。在商务用途英语中很多隐喻因长期使用而固化,已成为从事商务活动的人们经常使用的专用术语,成为解释和说明其他经济现象和理论不可缺少的基础,人们已经不觉得是隐喻,而成为认知思维的一部分。分析英语商务报道和文本中的隐喻,典型的概念隐喻有以下几类:

1.战争隐喻

战争概念图式常出现在文学影视作品和新闻媒体中,传统的战争图式中包含了对峙、防守、进攻、伤亡、输赢等。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经济实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场就如同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攻防、输赢等,“商场如战场”就成了一个经典隐喻,经济竞争就是战争,price war①、trade wars、brand war、advertising campaign、a takeover battle、invading new markets、Coke versus Pepsi、local banks are fighting back、local cigarette makers are up in arms、this is more than just a fight over a single piece of software、…threaten the survival of the world’s largest software company这一切隐喻显示了经济活动中你死我活的斗争。

2.体育运动隐喻

体育运动一直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其近年来在电视实况转播及全球化推波助澜下,运动已成为国际间共通的语言。正由于运动与媒体的密切关系,也由于体育在文化中的地位,人们对体育有着相当的熟悉程度。因此在经济新闻报导中,也常常能见到以体育运动作为源领域的隐喻映射。运动能非常恰当地体现经济的运作,运动与战争不同,虽然竞技性很强,但有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通常体现出一定的规则性,这也反映出商务活动领域的规律性。常见的运动隐喻有:outsider、stalemate、key players、the front runner、a knockout blow、hurdles、to be shown the red card、the U.S. economy turned a triple play Thursday等。

3.水的隐喻

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人们对水有直接的体验。水可以置于容器中,可以流进流出,会聚集成江河海洋。水的流动往往是持续的,有一定的强度和力度等。人们将这些图式概念投射到目标域的经济领域里,就形成了“资金是流水”的隐喻概念。经济活动的起伏就象海水一样潮涨潮落,因此海水也是常用的概念隐喻。如cash flow、The market is flooded、The market is buoyant、The market has dried up、floating interest rate、…inflationary pressures may build up or bubbles may appear in financial markets、the new corporate advisory and money-management firm joins a rising tide of boutique investment banks等。

4.生物隐喻

把经济活动与有灵的生命相比较也是常见的概念隐喻,生物隐喻包括了人类和动植物。

(1)人体隐喻

经济被视为象人一样的有机体,有生老病死,也有喜怒哀乐,并会呈现出有机体的各种活动方式,如in today’s infant electronic commerce market, producing new jobs at a healthy pace、markets seem to have qualms、economy was hurt badly by a global slowdown、businesses have been limping along、with BMW’s disastrous takeover of Britain’s Rover Group and DaimlerChrysler’s marriage now facing divorce、reports on the death of inflation are therefore much exaggerated等。人体概念域中的血缘关系也被映射到了经济域,用来表示经济组织间的所有权关系,如:the mother /sister /daughter company等。

(2)动物隐喻

商人和商务活动被喻为各种类型的动物或动物的行为,如:a bear market, bear trap, bear hug, bull market, bull position, lame duck, killer bees, cash cow, cat and mouse, trotting inflation, shark watcher, snake currency, butterfly effect等。

(3)植物隐喻

植物的生长过程常用于映射经济的萌芽、繁荣、没落或衰亡等发展阶段。如bud, seed money, flourish, branch company, grass-root economy等。

5.交通和道路隐喻

人类对交通和道路的认知,源于直接的身体体验及对空间的感受。在这个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运动过程中,有起点、终点、起步、行程和路途中可能出现的障碍等。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与道路,以及运动概念的内部结构有相似性。常出现的隐喻概念有“经济发展是道路/某种交通工具的运动”。同时事物的状态、变化等也可通过道路隐喻概念来形象化,经济的运动就像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运动。如flagship、float、anchor、create ‘ripples’ when moving in the ocean、a soft landing, steering a company through bad times、The program of labor market deregulation has been stopped in its tracks.等。

6.戏剧隐喻

金融市场通常变化多端,充满不可预测性,也像戏剧一样充满了戏剧性,因此在商务用途英语中,戏剧也是常用的概念隐喻。如:banks…are still looking for a role, behind the scenes, Mr Grasso is famous for his showmanship, the Japanese still see high drama in the smallest setback。

由上述分析可見隐喻确实广泛存在于英语商务语篇中。

三、概念隐喻在商务语篇中的功能

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论和建构论,认为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是人类认识世界及文化的有力工具,同时又使所使用的语言简洁、形象、生动。每当社会、文化、科技等有了新发展,涌现新思想和新观念时,就需要有词汇来再现这一切,大量新的形象和概念就应运而生。商务英语巧妙地运用隐喻的认知功能,扩大了语言的使用范围,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把读者难以理解的概念形象化和直观化。商务英语词汇中这些具有独特行业特点的词汇承载了商务方面的理论与知识,有助于人们对经济原理和运作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隐喻还具有在社会交往中加强亲密程度的社会功能。在商务英语语篇中,有许多原本属于隐喻的词语因长期使用而成为约定俗成的表达,已被看作专门术语了。这些经隐喻化而约定俗成的词汇使得从事商务和经济活动的人们紧密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体现出隐喻强烈的社会功能。

在商务活动与商务谈判中,我们必须意识到隐喻的存在机制和功能,关注中英文两种文化及认知方式的差异,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①本研究的语料来自The Economist, The Financial Times, BBC及CNN等媒体的网络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李明:商务用途英语中经济类文本里的隐喻机制及功能[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5(2)

[2][6]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3][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隐喻本质的认知解读 篇4

对隐喻本质的研究由来已久, 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都对此发表过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早在两千多年前, 修辞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就曾从隐喻的活动方式角度出发, 来描述隐喻的特征。他将隐喻视为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 认为隐喻至少涉及两个词或事物, 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会发生变化。法国修辞学家方达尼尔将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辞格—喻格来分析。在方达尼尔看来, 喻格虽然由一个词组成, 但发生在两个概念之间, 通过两者之间的转移构成。俄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森承袭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思想, 提出隐喻不仅仅是种修辞手段, 更重要的是人类言语交际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

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本质进行了新的阐释, 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Lakoff和Johnson, 在1980年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里中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不但存在于语言中, 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 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 (Lakoff&Johnson, 1980:153-154) 。至此, 隐喻研究正式被纳入了认知语言学领域, 使隐喻研究彻底摆脱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 上升到了认知的新高度。

二、相似性-隐喻的本质

修辞学家们对隐喻的定义几乎无一例外的认为隐喻揭示了客观世界中事物的相似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好的隐喻表现了对不同事物的相似性的认识”。 (Aristotle, 1933:25) 当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 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即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也就是说, 人们在表达一个概念时, 通常会刻意借用另一个不同范畴的概念, 使这一具体概念的特征在抽象概念之中得以突显, 即源域和目标域来自不同的概念域, 但源域和目标域在某一点上有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恰恰是构成隐喻的认知基础, 如下图所示。因此, 我们完全可以说, 相似性是隐喻赖以存在的基石, 在隐喻的构建中不可或缺。

1、隐喻相似性的分类

Ortony (1993:342) 指出, 所谓相似性, 就是指两个事物具有共同的属性。而隐喻中的相似性是指源域与目标域这两者之间具有某种类似或相仿的特征或特性。

相似性有两种:一是感官相似性, 二是超感官相似性。所谓感官相似性, 就是指基于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似性 (刘雪春, 2001) 。如一种叫做“小馒头”的饼干, 就是利用其感官上的相似为其命名的。超感官相似性则是借助人们的抽象思维概括而构建的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似性 (刘雪春, 2001) 。它不用来表述事物之间的外在特征的相似性, 而是往往意在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更为抽象的相似性, 如事物之间在属性、本质、功能、规律和格调等方面的相似性。如:“护士”是“白衣天使”。施喻者构建这一隐喻是基于理性思维的分析整合。

2、隐喻相似性的构建

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仅仅是通过视觉, 各种感官和认知能力都参与其中, 所以相似性也就不仅仅存在于具体与具体事物之间, 还存在于具体与抽象事物、抽象与抽象事物之间。从认知的角度来看, 隐喻的目的是利用相对熟悉或相对容易把握的经验领域来组织和解释相对较不熟悉或较难把握的经验领域, 所以隐喻相似性的投射方向一般是从具体域到抽象域。虽然语言中大多数隐喻都是以具体比拟抽象, 但其他三种情况, 即:用具体比喻具体, 用抽象比喻抽象, 用抽象比喻具体, 也很常见。所以, 隐喻相似性的投射方向有以下四种情况:

(1) 从具体域向抽象域的映射

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 通常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 (赵艳芳, 2000) 。这是由人类认知客观事物的顺序决定的。人类总是最先认识自己周围环境中的具体事物, 掌握一定的认知规律后, 再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概念去认知那些无形的、抽象的而难以描述和掌握的事物。在这一认知过程中, 人类常常借助表示某一具体的词语来指称或认知某个陌生的概念, 用相似的思维来谈论两种不同的事物, 结果便产生了隐喻, 同时也决定了大量隐喻的相似性都是从具体域向抽象域的映射。例如, 汉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于将心脏作为源域向其他抽象域的投射:“领导的心腹”、“经济中心”、“孝心”等。英语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如:The office locates in the heart of the city (办公室位于市中心) , He has won the girl’s heart (他赢得了姑娘的喜爱) 。这种跨语言的相似性从一个侧面进一步说明隐喻相似性的认知本质, 因为这种相似性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类体认活动以及人类认知规律的相似性。

(2) 从具体域向具体域的映射

例如“新月是只香蕉, 满月是块大饼” (Goatly A., 1997:206) 。“新月”、“满月”、“香蕉”、“大饼”都是具体事物, 作者使用隐喻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要介绍月亮在形状上有圆有缺, 更重要的是想通过对仗的形式获得简洁而生动的形象效果。香蕉和大饼都是普通食品, 人们对它们较为熟悉, 对这些食物的认识早于每月一个轮回的新月和满月。不难看出, 尽管双域都是具体域, 但源域相对于目标域来说是较常见或是较早被人们认识的概念领域。

(3) 从抽象域向抽象域的映射

这一类隐喻相似性的映射多见于文学作品。与其他种类的映射相比, 双域都是抽象域的映射能够使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想像, 从而赋予语言表达一种诗意美。尽管可能会造成表达不确切, 但使用这种隐喻的作者通常并不想通过确切的形象来达到自己的交际效果。叔本华曾指出:“抽象性使艺术作品的读者能够借助于想像来填补那些与读者自己个性知识和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具体细节的空白” (叔本华, 1982:68-69) 。因此, 由抽象域向抽象域的映射给读者提供了更大的想像空间, 从而产生一种模糊、朦胧和意犹未尽的美感。例如, “忠诚如同灵魂, 是友谊不可或缺的因素” (《青年文摘》, 2001 (1) ) , “忠诚”与“灵魂”都是表达抽象概念的词语, 这种由双重抽象域产生的抽象美使人的思维进入到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4) 从抽象域向具体域的映射

有时候, 说话者想要谈论某些具体概念, 或是因为难于表达, 或是因为大多数人不熟悉, 出于表达的需要, 往往会利用抽象的事物来表达具体事物的这些特征, 形成从抽象域向具体域的映射。束定芳认为隐喻使用者可能会有意地用相对陌生的事物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熟悉的某事物, 使话题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n) , 目的是为了揭示该事物尚未为人所认识的某一特征 (束定芳, 2000) 。例如, “雕塑是凝固的思想, 是立体的音乐, 是心灵之花的写照, 是跌宕的故事和飞扬的情感在空间的定格”。作者利用从抽象域“思想”、“音乐”、“心灵之花”、“故事”和情感”向具体域“雕塑”的映射, “不但提供了几种从不同角度看待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雕塑, 而且还通过这一特殊的表达方式, 使话语产生了一种诗意” (束定芳, 2000:105)

显然, 在相似性的构建方面来说。隐喻相似性的实现手段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单一, 而是随着人们表达的需要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

3、隐喻相似性的理解

由于隐喻省略了“像”, “似乎”等喻词, 因此对受喻者来讲, 理解一个隐喻大体上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对隐喻相似性的识别, 一是进一步对隐喻的意义进行判断。在听或读的过程中, 受喻者对言语中某些具有明确隐喻相似性的信号较易识别, 但许多隐喻的出现是没有明确信号的, 这就需要受喻者基于话语的字面意义, 根据逻辑或与具体语境形成的语义和语用冲突, 来判断某一用法是否属于隐喻。一般情况下, 如果字面意义解释不通, 或存在着明显的语义或语用错误, 这样的用法往往预设着隐喻的可能性。因此, 要使言语交际顺利进行, 受喻者首先要对言语中的隐喻相似性进行认知判断和识别。

在明确存在隐喻事实之后, 受喻者要进一步对隐喻相似性所蕴含的意义进行推断。这种意义的推断过程, 实际上是受喻者对施喻者的相似性构建的还原过程。在具体语境信息的暗示下, 受喻者全而考虑本体和喻体的各项特征, 发挥想象, 努力寻求施喻者在两者之间构建的相似性, 进而推断出隐喻话语的真正含义。毫无疑问, 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受喻者的主观认知活动和认知经验。

三、结语

隐喻相似性的认知本质是隐喻认知功能的重要来源, 正是由于人们能够从不同的事物中看到相似性, 人们才能够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概念领域去认知未知的概念领域, 隐喻才得以存在。隐喻相似性是人类认知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 相似性的构建在隐喻映射中的方向不是单一地由具体域向抽象域映射的, 而是呈现出多样性。识解隐喻的相似性实际上是相似性构建的还原过程, 需要人们打破习惯思维的束缚, 不断锤炼创造思维的能力, 更大程度地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隐喻相似性是隐喻构成的重要条件, 也是隐喻的本质所在, 因此, 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要自觉培养对隐喻的理解能力, 不断尝试运用恰当的隐喻表达, 从而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Aristotle.Metaphysics[M] (translated by H.Tredennich) .London:Heinemann.1933.

[2]Goatly, A.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M].London:Routledge.1997.

[3]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Ortony, A.Beyond Literal Similarity[M].Psychological Review86 (3) .1979a.

[5]叔本华, 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旧世界》, 商务印书馆, 1982年。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

委婉机制的概念隐喻认知解读 篇5

关键词:语法隐喻;认知隐喻;认知机制;互补

一、引言

长期以来,隐喻一直备受关注。亚里士多德曾将隐喻归为修辞学的范畴。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视为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近期的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的是认知的、概念的 (Lakoff & Johnson 1980,胡壮麟2004,王寅2007)。认知语言学把隐喻看作一种反常的语言使用现象。朱永生 (2001) 认为隐喻是一种介于语言、现实和思维之间,既反映语言本质又反映人类智能工作机制的动态过程。语法隐喻由Halliday最早提出,语言学界对语法隐喻和意义的关系持有两种观点,其一把隐喻看作语言的变异使用;其二把隐喻看作人们识解世界的方式(朱永生,严世清,2000)。学界已从不同角度对认知隐喻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语法隐喻并未产生广泛的关注,对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二者间的关系研究甚少。本文拟从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基本理论出发,讨论二者在运作机制上的互补关系。

二、语法隐喻与认知隐喻

(一)语法隐喻

Halliday (1985) 首次提出语法隐喻 (grammatical metaphor) 这一术语。Halliday为首的系统功能学派传统上将隐喻看成是把某种常见的语法形式(一致式)隐喻为另一种语法形式(隐喻式)。Halliday (1994: 341) 从语言功能的视角,认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体。语法隐喻不仅仅是词汇异化,也是语法成分及其结构的异化。对于隐喻性较弱的“字面”义表达,Halliday称之为“一致式”(congruent form);反之,隐喻性较强的则为“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根据不同情景(话语范围、基调、方式),选择一致式或隐喻式进行表达。由此看来使用隐喻式是一种语义选择。Halliday (1994: 343) 曾提到,有两种语法隐喻存在于小句 (clause) 层面:语气(情态)隐喻 (metaphor of mood) 和及物性隐喻 (metaphor of transitivity)。按照语义功能来说,即人际隐喻和概念隐喻。人际隐喻一般表现为语气和情态。以语气为例,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借助语气中的陈述、提问、命令来实现言语功能及交际目的。陈述语气实现陈述功能(传递信息);疑问语气实现提问功能(索取信息);祈使语气实现提供功能(供给物品或服务)和命令功能(索取物品或服务)。在特定情景 (situational context) 中,说话人会选择对应的隐喻式来实现言语功能。借用Thompson (2001: 175) 书中的例子:

a) Could you get me a drink?

b) Please give me a drink?

a) 是索取物品或服務,应该用祈使句,然而说话人却使用疑问句,在特定语境中产生的效果是“缓和了索取的命令语气”(Thompson,2001:175),从而更容易实现交际目的。在Halliday看来,人类的经验世界可以由及物性系统建构成可操作的过程类型,人们通过语言的及物性对各种经验加以描述。从表达意义的视角,我们可以对比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探讨如何表达意义。如果要说“过去十年故乡变化巨大”这一意义,可以有以下两种表达方法:

c) Great changes took place in my hometown last decade.

d) Last decade saw great changes in my hometown.

c) 使用物质过程的表达,陈述事实,动作者是great changes,全句意义表达合乎事实,属于一致式;d) 没使用物质过程陈述事实,而使用心理过程,感觉者由环境成分充当,现象则由great changes充当,即物质过程中的动作者。显然该表达与听话人的期望不符,所以d) 是隐喻式。

(二)概念隐喻

在认知语言学语境中,隐喻源于人类的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是不同的两个认知域间的概念映射。隐喻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修辞现象,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和思维方式。Lakoff (1980, 1987) 对概念隐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指出,语言从本质上说是隐喻的,人类的概念系统具有隐喻性。隐喻是人类心智和体验的产物,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通过隐喻来思考和推理。从根本上来讲,隐喻的运作可以看作是一种映射过程。根据不同事物间存在的相似性,人们把源域中的具体的已知概念映射在目的域的陌生抽象概念。根据Lakoff & John (1980) 所述,隐喻有三种类型: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 (orientational metaphor) 和本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方位隐喻是隐喻的基本类型,是各种隐喻中的原型范畴。英语的介词中有相当数量和方位密切关联,普遍存在有方位隐喻。例如:up, down, in, out, over等。这些介词和动词组合搭配后,除了可以表示方位,还能表示数量、情感、地位等概念范畴。其后产生的结构隐喻主要用于表示抽象概念。例如,Life is journey. 生命本身并不是旅程,借助隐喻被重新概念化,成为和旅程具有相同特征的具体事件。生命可短可长,发展的过程有坎坷、有荆棘、有鲜花、有掌声。旅程中的一切也可能出现在生活之中。最后出现的是实体隐喻。其运作机制是把模糊、抽象的概念,例如思想、情感等当作具体有形的实体,容器隐喻、管道隐喻等表达很有代表性,如融入脑海、挂在心间等。

(三)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的关系

Halliday (转引自严世清, 2003) 曾对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进行比较,认为隐喻通常被看作是词汇的变异使用,词语属于转义使用。从其他角度来看,我们所关注的并非词语是如何使用的,而是词语意义是如何表达的。此后Halliday进一步明确指出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的不同之处。如果借用能指所指概念交易区分的话,语法隐喻为所指相同,能指不同。词汇隐喻则为能指相同,所指不同。伴随着Lakoff & Johnson (1980) 掀起的隐喻热潮,Halliday也日益重视丰富语法隐喻理论,尝试以语法隐喻的历时研究方法来解释认知隐喻中的根隐喻的产生及形成过程。Halliday & Mathiessen (1999,转引自严世清, 2003) 解释了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彼此的异同,揭示了两种隐喻各自的运作机制及相互关系。 意义产生于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人类语言并不是世界的简单反映,而是通过人的思维来对世界进行认识和建构。语法隐喻侧重于通过历时方法对语言系统进行解构,意在发现历时过程中语言如何建构社会现实。概念隐喻也通过解构语言表达的形成过程来发现语言背后的人类认知模型。

Halliday & Mathiessen (1999,转引自严世清, 2003) 认为尽管Lakoff & Johnson在其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到了语法对隐喻产生所起的作用,但却只限于探讨词汇隐喻且未能解释同一事物为何可被语义矛盾的隐喻所描述。他们提出如果在词汇语法系统中引入隐喻,通过语法隐喻我们可以认识隐喻中融合的各范畴之间语义的联接关系,了解概念隐喻不同认知域间的语义的映射与融合。隐喻个体可以和语言整体的意义潜势产生联系,通过对语言词汇语法系统的分析来识解人类经验和建构社会现实。语法隐喻可以发挥过滤作用,在抽象层面解释隐喻工作机制。不必拘泥于个别隐喻语义间是否相容。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借助隐喻来识解和重塑人们对世界的体验认知。胡壮麟 (1996) 认为系统功能语法中隐喻认知功能的体现为“双向的隐喻化过程”。语法可以重新构建人类经验,这体现了语法隐喻对于人类认知的价值。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语言借助隐喻建构人的认知。这在词汇和语法中均有体现。概念隐喻和语法隐喻的研究背景及目的都不同,但二者在语言认知层面具有一致性,其运作机制存在互补性。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1985/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2]Halliday & Mathiessen. 1999.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3]Lakoff, G. &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Thompson, G. 2001.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6]胡壯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7]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J].外国语,2003(3).

解读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概念隐喻 篇6

电影片名兼有艺术观赏和商品广告的双重功效。片名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影片艺术性的展示和商业吸引力的大小。甚至直接关系影片的上座率,因而成为影片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最基本的翻译技巧就是根据源语与目标语之间在语法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采用适当的变化。来表达与原作相同的意思。由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汉语写作好用比喻。这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在汉语片名中也是屡见不鲜,如《鼠胆龙威》、《野火春风斗古城》、《钢铁战士》等。基于以上传统,在西片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意或者无意地也带有这种倾向。所以本文立足于电影片名的翻译,以概念隐喻为研究取向,解读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概念隐喻。

二、电影片名中翻译中的概念隐喻

传统隐喻学把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修辞作用。自从1980年莱考夫与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书问世以来,我们对隐喻有了全新的认识,莱考夫与约翰逊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并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三种隐喻。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认知,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其实质是通过另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这一全新的理论是对传统隐喻观的突破,使人们对隐喻的理解从语言层面上升到认知的高度,为我们阐释和理解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事实上,概念隐喻是人们以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思维、经历和对待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的一种认知手段。这种方法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为了深刻再现概念隐喻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运作模式和艺术效果,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论述。

实体隐喻

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由此而派生出另一类隐喻——实体隐喻(赵艳芳,2000)。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实体隐喻由于其在概念映射中独特的表征模式和认知效果,因而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广泛使用。

The Matrix的故事背景是未来的22世纪,由于地球资源的枯竭以及生存环境的恶劣,统治者为了安抚人心,便编写了一个叫“Matrix”的程序来管理这个世界。主人公白天是电脑公司的高级程序员也是一位遵纪守法的公民,夜晚他则化为网络上神通广大的黑客,常常陷于现实与虚幻的迷惑之中。Matrix,如果直译为《矩阵》,会使观众对影片的内容一头雾水,现根据影片主题译为《黑客帝国》,将矩阵的无形转换为黑客帝国的具体,集中反映出在电脑、网络、数字化生存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未来的惊恐、疑虑,对真实与虚幻的无所适从和重新界定,这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赵艳芳,2000)。如spend一词最早是用于谈论“金钱”,后来被用于谈论time,energy,efforts,force,fuel等等。结构隐喻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很为常见。常见的方法是把一种复杂抽象的概念结构转换为另一种简单但又同质的概念。

电影Catch Me If You Can是一部取材于真实案件的侦探片,讲述了弗兰克·阿巴内尔利用他精湛的伪造技术和巧舌如簧的口才成功地“扮演”了医生、教授、首席检察官助理等各种显赫人物。骗取钱财和信任无数。为了将他捉拿归案。FBI探员卡尔。汉拉蒂与弗兰克展开了一场猫捉老鼠似的真人游戏。影片在我国上映时译为《我知道你是谁》,让人不知所云。该片在台湾上映时译为《猫捉老鼠》,都更切合影片主题。译者以猫与老鼠这种熟悉的概念结构来构造影片中的人际关系,将卡尔的尽职与弗兰克的狡诈淋漓再现。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一下,前一后,深一浅,中心一边缘等。方位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于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HAPPYIS UP;SAD IS DOMN。事实上。我们在影片的翻译中,仍然能找到方位隐喻的原型。电影“TOP GUN”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TOP GUN”是美国海军空战部队的学校的一般叫法,故事集中在机师彼得的训练过程上。绰号游侠“马华力”的他,是个性格坚强的人,一心想成为最好的F-14战机机械师。该影片大量地表现了新科技航空器及其卓越的飞行特技,那些银光闪闪的战斗机相互追逐。相互编队。或而从头顶呼啸而过,或而平稳地浮游在万米高空。伴以崇高的山川和壮美的晨曦、余辉,各种情景。令人陶醉。若直译为《高枪》太显平淡。现译为《壮志凌云》使观众对影片的题材及风格样式一目了然。在传统认知结构中。top的空间概念意义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认知和情感意义。所以TOPGUN本身也暗示着一种与自然抗争,挑战人类极限的积极精神。“壮志凌云”充分表达了“TOP"的表层意义(方位概念)和深层意义(隐喻概念),再现了影片的宏伟和壮观。

三、结论

委婉机制的概念隐喻认知解读 篇7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

一、隐喻认知的历史考究

隐喻的存在伴随着人们对它的研究, 隐喻的研究在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 西方的隐喻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前322年) ,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亚里士多德最初的研究是把隐喻当成是一种“能够使语言最有效地传达讯息感动听众、读者为目的的艺术手法。” (王磊, 2007:75)

而在中国, “譬” (metaphor) 最早出现于《诗经》。在《墨子小取》中, 墨子 (公元前468年-前376年) 第一个给出隐喻的定义, “譬也者, 举他物而以明之也”, 即“隐喻就是借乙物明甲物, 通过类比更清楚地了解甲物。” (谭卫国, 2007:42)

这样来看, 东西方对于隐喻的意识察觉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在此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人类对于隐喻的深层思考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 作为一种新的解释语言现象的路向, 认知语言学在西方, 特别是在美国获得了蓬勃发展。隐喻研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其广度与深度都得以有效拓展。

尽管隐喻的存在有着久远的历史, 人们对其的认识还远非清晰明了。亚里士多德把隐喻当成了一种“艺术手法”, 墨子认为隐喻是“借乙物明甲物”。二者尽管处在大致相同的时代, 其认识却不尽相同。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手法”的观点正是传统观念上对隐喻的认识。而墨子的认识则是从意义传达的角度来考虑的, 其出发点恰恰和现代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功能的认识不谋而合。

传统上对于隐喻的认识与研究一直都停留在修辞的角度进行的, 更多地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亚里士多德就曾将一切修辞现象称为“隐喻性语言 (metaphorical language) ” (杨卫东, 戴卫平, 2007:50) 。这样“隐喻是修辞”的观念一度曾经在人们的认知领域占有统治地位。而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也加深了人们对隐喻本质的认识。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他们认为, “隐喻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仅存在于语言中, 还存在于思维和行动中。就我们所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来说, 本质上也基本都是隐喻的。” (…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 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Our ordinary conceptual system, in terms of which we both think and act, is fundamentally metaphorical in nature.) (Lakoff, George&Johnson, Mark, 1980:3) 从此开创了新的隐喻观。这正是新旧隐喻观的区别:“隐喻不仅仅是文学的, 更重要的是每日生活的;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 更重要的是思维概念的。” (叶子南, 2008:87) 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之后, 人们开始把隐喻当成是一种认知方式, 无疑是人类认知历史上一个质的飞跃。

二、隐喻的认知属性与功能

隐喻在本质上属于认知的范畴, 属于一种通过语言表达来实现的认知表现形式, 同时也是一种避免语言过于直白的思维方式。它在认知上有两个基本的功能与作用:一方面, 隐喻通过“由彼及此 (未知到已知) ”的方式来实现语言表达;另一方面, 对隐喻的解读又涉及到“由此及彼 (已知到未知) ”, 以这样的方式来推动认知的进程。

而在语言接触过程中, 随着隐喻的不断使用, 未知之极不断向已知之极无限靠拢, 隐喻的使用与解读也越来越成为一种习惯与规约, 其约定性会逐渐超显于其思维方式的本质之上。而当其约定性成为了一种习惯, 人类对于思维的依赖则会大大降低。这样的隐喻往往不再被视作隐喻, 对其意义的理解也不会对人类认知带来困难。

鉴于语言的创造性本质, 隐喻的产生也是不断涌现的。随着时代的变迁, 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及认知层次的提高, 新的隐喻总是伴随新鲜的语境不断产生, 而在特定的连续语境范围内, 对于隐喻的解读也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但隐喻的理解在方式和过程上与其他辞格以及字面意义的理解是有区别的, 这正是隐喻理论所关注的一个方面, 简单地说隐喻理解与其它过程一样, 完全否定隐喻理解的特殊性显然与语言理解中的复杂情况不符”。 (束定芳, 2013:7) 这样看来, 隐喻其实来源于人类的认知, 而反过来又推动着人类认知层次的提高与深入。这也就是为何我们现在更加相信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 而不仅仅是传统所谓的一种修辞方式了。特别是“在认知语言学家眼里, 这种生动美丽的修辞反映了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 (蓝纯, 2005:1)

三、隐喻的翻译方法与策略

在对隐喻有了正确的认识后, 隐喻的翻译就成了研究者需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隐喻的翻译方法与策略进行过不断的探索。刘华文 (2003:56) 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认为翻译过程就是“在译入语中为被转换单位寻找认知心理理据的过程。”他进而通过具体实例把这一过程分为认知模式的“等价映射、附加映射、变价映射和还原映射”。王寅 (2005:15) 也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将一种语言映射转述成另一种语言的认知活动。”张美芳 (2005:43) “运用贝尔的认知图式来分析隐喻的翻译过程, 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原文中的概念代码 (即解码) , 又如何根据译语环境进行概念代码的转换 (即编码) , 从而生产出一个能在目的语文化中与原文相似功能的译文。”魏耀章 (2013:39) 通过对英语专业三年级89名学生进行测试后, 运用SPSS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 “在外语学习者隐喻理解过程中, 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的作用与两种语言隐喻的重合度 (概念和语言形式) 密切相关。重合度越高, 语言水平的作用越明显, 而不需要做出明显的认知努力;重合度越低, 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共同的作用越明显。”

这些观点与做法其实都不约而同地认为隐喻的语际翻译和隐喻的语内理解一样, 要从认知的角度去完成。而在认知的过程中总有已知与未知的对立与统一, 这样看来, 隐喻的跨语翻译与传达过程和隐喻的语内形成与解读过程是一致的, 也是一个“由彼及此 (未知到已知) “到“由此及彼 (已知到未知) ”的过程, 由于“隐喻不是一种明示的语言, 它是通过间接、委婉、暗示等手法表达意思, 读者必须通过语境、推理、联想来理会作者的意图。” (彭元玲, 席晓青, 2012:23) 问题是这个过程具体该如何实现?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篇8

隐喻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概念隐喻也是学者们一直以来关注的热点,本文就概念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行机制做进一步的探索。

一、隐喻

隐喻研究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布莱克(1993)把隐喻的研究分成两个部分即传统的修辞观和当代隐喻观。传统的修辞观认为隐喻是一种应用在为学创作的修辞手段,而当代隐喻观则把其看成是一种认知方式。传统隐喻把隐喻分为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是类比观、替代观以及互动观。当代隐喻观则把隐喻分成是语用观和认知观。认知隐喻观(概念隐喻观)指的是用一种概念域来理解另外一种事物。莱考夫和约翰逊(1984)在他们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隐喻,不仅在语言当中也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当中。”虽然隐喻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语言当中,但是所有的隐喻都隐藏在我们的语言之中,这些隐喻是不能从语言现象的表面来找到的。在概念隐喻当中包含两种“域”(domain),一种是目标“域”另一种是源“域”。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联系从学术上的角度上来分析我们称之为映射(mapping)。隐喻不同“域”的映射主要来自于人类的认知水平。比如说在隐喻“THE BODY IS A MACHINE.”中,其映射的源“域”是“MACHINE”而目标“域”则是“BODY”。这个机器隐喻给我们的概念就是人体就像一台机器有其内在的机制动力以及工作效率生产能力和运行条件等。最后,在认定语言表达中概念隐喻的过程中,有两个标准需要我们去遵守。第一就是隐喻表达中的源“域”和目标“域”必须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比如说第二就是映射的源“域”和目标“域”必须要有交集也就是共同点,如人体需要正常的运行同样机器也需要正常的运行。

二、概念隐喻的分类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按照隐喻的隐射的源“域”,隐喻可以分为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结构隐喻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目标A理解目标B。例如,在概念隐喻“ARGUMENT IS WAR”中,争论是口头上的而战争则是武装冲突,争论不属于战争的范畴,他们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可以用战争的冲突性去解释争论的冲突性,这种部分特性的隐喻我们称之为结构隐喻。实体隐喻指的是指通过物体的概念和概念结构来理解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其主要包括物质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三种。方位隐喻指的是通过空间组织形式的隐喻,它通过我们生活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上下、里外、前后、深浅、中间和周围等基本概念来构建隐喻表达。这些空间概念和方位概念来自于我们人类和自然的互动,因此这是我们人类所取得的最早最基本的表达形式。方位隐喻可以归纳为许多在类型如:“happy is up,sad is down”and“conscious is up,unconscious is down”。

三、日常表达中的概念隐喻

本研究为了探讨概念隐喻在我们日常表达中是如何实现的,将从网站中按照概念隐喻的种类(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收集语料,并对语料用概念隐喻的机制进行分析以探讨概念隐喻是如何在我们日常表达中实现的并且能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1.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在结构隐喻中主要有战争隐喻(War Metaphor),建筑隐喻(Building Metaphor),旅行隐喻(Journey Metaphor)和液体隐喻(Water Metaphor)。在战争隐喻中主要是通过battle,fight,win,defend,competition,strike,attack,victory,beaten和campaign等关键词来实现,如:I want to win that next battle which is for justice and opportunity(我希望赢得下一场战斗──为了公正与机会)。在这句话中其战争隐喻的表达是通过关键词win来实现的,其映射的源“域”是“battle”而目标“域”则是“justice and opportunity”,把对正义和机会的争取看成是一场形象的斗争,使该句要传达的信息更加形象生动,让读者能领会到这一争取过程的残酷性。建筑隐喻主要是通过set up,demolish,restore,disrupt,slump,remove,和restore等关键词来实现,比如:I did feel bad about leaving the campaign,and I offered to go to Connecticut for a couple of weeks to set up an organization there.(离开竞选活动的确让我感觉不好,我主动提出到康涅狄格州去帮几个星期的忙,在那里帮助建立一个竞选机构)。在这句话中其建筑隐喻是通过关键词set up来实现的,其映射的源“域”是“building”而目标“域”则是“organization”,其形象地比喻了组织的建立就像一座建筑日积月累的建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旅行隐喻主要是通过accelerate,overtake,catch up,chase,stepping onto,advance,return,move,keep to,follow和pace等关键词来实现,比如:At that point,post 2012,the social software market growth will accelerate as will the overall impact of social on business and society.(在这一点上,社区软件市场在2012年以后将加速增长,使得社区媒体对企业和社会产生全面的冲击)。在这句表达中其映射的源“域”是“journey”,而目标“域”则是“the software market”,把软件市场看成是一段旅程其发展过程的提升看成是一种旅途中步伐的加速,形象地描述了软件市场发展的特性。液体隐喻主要是通过flow,surge,fluctuation,shrink和mainstream等关键词来实现的,比如:Large numbers of refugees continue to flow from the troubled region into the no-man's land.(大批的难民持续从骚乱地区涌进无人区)。在这句隐喻表达中作者通过关键词“flow”把大量的难民看成是流动的液体,形象地描述了大批难民进入到无人区那种迫不及待以及混入的景象。其映射的源“域”是“water”目标“域”则是“Large numbers of refugees”。

2. 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实体隐喻主要包括人体隐喻(Human Being Metaphor)和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人体隐喻主要是通过swollen,cripple,healthy,recoverystrong和headache等关键词来实现的,比如:The Labor Department figures underscore the shaky state of the economic recovery.(劳工部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经济复苏状况的不稳定),这句隐喻表达是通过关键词recovery来实现的,其映射的源“域”是“human beings”目标“域”则是“economy”,其形象生动地把经济看成是具有健康生病以及身体恢复等人体特性的事物。容器隐喻主要是通过in,into,out of,enter和of等关键词来实现的,比如:Mc Gregor's effort was enough to edge Johnson out of the top spot.(麦格雷戈奋力一搏,成功地将约翰逊从第一的位置上挤了下来)。这句隐喻表达是通过关键词out of来实现的,其映射的源“域”是“container”目标“域”则是“top spot”,其形象生动地把第一的位置比喻成一个容器,把被淘汰出第一位置的人描述为挤出了第一的位置这一容器,使人们能很生动形象地理解这一行为过程。

3.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方位隐喻主要包括“Up is good,down is bad”这一隐喻假设,其主要是通过growth,increasing,rise,peak,up,improvement,promote,top,tumble,boost,downturn,decline和decreased等关键词来实现,如:The move is designed to boost sales during the peak booking months of January and February.(这一举措旨在增加1月和2月预订高峰期的销售量)。在此句表达中的概念隐喻主要是通过“boost”和“peak”来实现“Up is good,down is bad”这一方位隐喻表达的,很生动地体现了“增加”和“高峰”都是褒义的隐喻假设。

四、结论

从本文对概念隐喻的种类以及运行机制的分析来看,概念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有效的沟通和信息的传达。

参考文献

[1]林书武.隐喻与认知评价[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2]赵燕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3]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1996,(1).

[4]林书武.国外隐喻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上一篇: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下一篇:光伏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