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2024-06-30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共9篇)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篇1

摘要:委婉语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 委婉语都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本文从委婉语的起源出发, 通过举例方式来探讨了英汉委婉语的差异, 旨在能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委婉语。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起源,差异,翻译

一、英汉委婉语的起源

英汉委婉语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 在宗教、历史、民族和种族等因素的影响下, 英汉委婉语的起源各具特色。

1. 委婉语的宗教起源。

为了避免亵渎神灵, 所有国家的委婉语都与宗教信仰相关。英美是基督教徒, 英语委婉语最早就源于基督教禁忌。英语中很多关于“死亡”的委婉语也都与基督教有关, 大部分反映了基督教对死亡的解释。例如, “to return to dust/earth” (归于尘土) 源于上帝对偷吃了禁果的亚当说的话。“睡眠”一词是《圣经》中常用作信徒的死亡的委婉说法。这在本质上强调了信徒希望复活的想法:believers will one day“wake up”out of death。还有其他表达, 如:be in/go to Heaven (进天堂) ;with their Father (与圣父在一起) ;with God (和上帝在一起) 都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死亡的委婉表达。同样, 汉语的委婉语也最早发源于宗教。但由于中国教派的多元化, 宗教对汉语委婉语的影响也存在多样性, 其中尤以道教和佛教最具影响力。如受道教影响的“成仙”“仙游”“驾鹤西去”“羽化”“登仙”“仙逝”, 受佛教影响的“涅槃”“归寂”“圆寂”“顺化”“成佛”“转世”“坐化”“升天”“灭度”“示寂”等对“死亡”的委婉表达。但由于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地位远不及基督教在英美等国家的地位, 所以和宗教有关的汉语委婉语远远少于英语。

2. 委婉语的历史渊源。

由于英语的开放性, 其语言中的一些委婉语是直接从其他的语言中借用的, 例如:rotund (肥胖) 、expectorate (吐痰) 、perspire (出汗) 源于拉丁语;toilet (厕所) 、interment (埋葬) 、indisposed (不舒服) 源于法语等;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委婉表达出自汉语古典。例如以死亡为主题的表达, “寿终正寝”是指自然老化死亡;“山高水低”或“三长两短”是指突然意外死亡, “香消玉损, 珠沉璧碎”是指一个美丽女人的死亡, “英勇就义, 为国捐躯”是指一个英雄为他的国家和正义事业死亡。

3. 民族和种族起源。

英国、美国民族结构均较复杂, 不同民族传统和价值观的相互整合导致民族间充满矛盾。美国社会更存在着较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委婉语产生。吴松初 (2003) 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 ‘nigger’ (黑鬼) 在英国仍然是一个中性名词, 没有侮辱黑人的意思。不过, 自从这个词具有明显的歧视黑人的意思时, 大多数英美人开始使用一些其他的委婉表达, 如‘colored black’ (皮肤是黑色的) 来代替。”相反,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所以汉语中关于民族和种族的委婉语不多。

二、英汉委婉语的发展趋势

1. 汉语委婉语的发展。

包含于语言中的民族情感是精神文化的直接体现, 它表达了语言的意义和意图。何自然 (1997) 指出“语言不仅有其生理, 心理和文化基础, 也有其先验的基础。”语言和文化中的委婉意义是基于意图的情感结构。基于不同的意图, 我们对同一种事物有不同的称谓。如:“清道夫, 环卫工人, 城市美容师”, 均指“清扫街道的人”。“清道夫”是一个古老的中文称谓。所谓“夫”, 一般指的是出卖劳动力的底层劳动者, 如“脚夫, 挑夫, 轿夫, 车夫”等。“工人”在社会主义社会是领导阶级的代称, 它的政治色彩与“环卫”一词相结合突出表达了“环卫工人”是领导阶级的意图。“师”是指“掌握了专门的学术或技能的人”, 如工程师, 律师和艺术家等。“城市美容师”这一称谓就更加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清洁工人的尊敬和对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清道夫”到“环卫工人”, 再到“城市美容师”, 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劳动的尊敬。还一些其他称谓, 如“服装设计师”“服装裁剪师” (裁缝) , “美容美发师” (理发员) , “家居装饰设计师” (装修房子的工人) 等也都使用了委婉的表达。从这些称谓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 人们感情意图的变化及对劳动的尊敬。

2. 英语委婉语的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 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权运动之后, “人权”和“平等”逐渐深入人心。西方社会也逐渐改变了对黑人、妇女、穷人、从事低贱劳动的人的态度。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否有真正的改善, 他们确实得到了同情、认可和支持。这可以从一些委婉表达中看出来, 例如, black (黑人) 被称作nonwhite (非白人) , housewife (家庭主妇) 被称作homemaker (持家的人) , the poor (穷人) 被称作the man of modest means (财产不多者) , garbage collector (垃圾清理者) 被作为sanitation engineer (环境卫生工程师) 等。这些委婉语确实起到了减少不必要的冲突的作用。

三、委婉语的翻译

翻译就是转换承载信息的语言, 把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两种语言的转换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 改变的是语言体系, 话语信息内容却要保持不变。

1. 委婉语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1) 委婉语翻译的标准。委婉语所携带的信息包含其所指的理性信息, 即其所婉指的对象。委婉语有其语体信息如谈话语体和书卷语体等, 有情感信息如褒奖和贬损、庄重与诙谐等。委婉语的译语的通顺程度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按源语的通顺程度而定, 因有时源语的作者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而有意地使话语欠通顺, 译语也应该保持这种“不通顺”;二是当译语中没有相应的婉指对象或委婉语时, 译者就要根据情况选择翻译其理性信息而舍弃形式, 还是保留形式然后加注而牺牲通顺。

(2) 委婉语翻译的原则

委婉语的翻译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 尽量保持委婉色彩。之所以采用委婉手段来说明某一件事情, 是因为源语的话语语境要求这样做。如果忽视这种要求, 就不能传达原文理性信息以外的信息, 造成译文信息的缺失。话语语境包括文化心理、社会习俗、社会环境等宏观语境, 也包括交际双方的关系、交际的地点和场合、话语所涉及的话题或对象等。委婉是出于恐惧、敬畏、羞耻、同情等心理而要实现礼貌、求雅、同情、欺骗等目的的手段, 而这些心理、目的与文化、社会习俗、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因此, 从委婉语中可以窥见其背后所隐藏的诸多信息;反之, 抛弃这种手段, 就无法探究这种手段所携带的丰富信息。

第二, 尽量保证语体的等值。现代语言首先可以分为日常谈话语体和公众书卷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的功能是在日常交际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 比较随意。书卷语体的功能是社会集体活动领域中传递信息, 其典型形式是书面语形式, 包括科学语体、艺术语体、政论语体、事务语体等几种;其特点是比较正式。

第三, 尽量保证感情色彩的等值。同义委婉语除了在语体上有区别之外, 还有感情色彩的差别。在交际中, 言语往往携带有讲话者的褒扬或贬损、爱怜或憎恶、敬仰或鄙视等感情。根据交际场合、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话题、话语所涉及的对象等, 委婉语也携带丰富的感情信息。在翻译时, 我们就要根据源语的感情色彩, 在译语中选择等值的委婉语。

第四, 尽量保持委婉手段的等值。构成委婉的手段各种各样, 而不同的手段有不同的心理意象, 其委婉机制也不相同。“大部分委婉语都是由比喻 (隐喻、提喻、代喻、夸张、拟人、讽喻、象征等) 手段形成的” (从莱庭2001 preface:5-7) 。这里所说的比喻实际上是传统的修辞格, 除了“夸张”, 其余的都是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和转喻在语言上的表达形式。

参考文献

[1]G 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Britain:Longman, 1983.

[2]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68-69.

[3]吴松初.中英当代流行委婉语的文化比较[J].现代英语, 2003 (2) .

[4]刘丹.浅析英、汉委婉语的产生和构造手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专辑, 2002:177-179.

[5]赵德芳.试析英语委婉语的发展变化[J].襄樊学院学报, 2002 (4) :52-56.

[6]林敏.透视委婉语的实际应用效应[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 (1) :77-79.

[7]蔡颖华.委婉语的表达效果及发展趋势[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00 (2) :68-71.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篇2

来源:《英汉委婉语的对比与翻译》

作者:刘瑞琴,张红

摘要:委婉语在英.汉两种语中的使用历史由来已久。委婉语产生的主要的心理基础是“忌讳”和“文明礼貌”。在日常语言交际中,特别是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人们为了避免引起不快、减轻交际压力、对某些概念火事物总是避免直接提及;谈论到某些话题或使用某些词语时,大都采用不同程度的“回避”,以避免引起不快,不满或有可能损害感情或关系的语言。为了达到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目的,人们就采用迂回曲折的方法,使用一些模糊或听起来顺耳、令人愉快、彬彬有礼的词语。这种语言现象就是委婉表达法{euphemizing}.委婉语表达法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策略,是交际双方表达情意的重要桥梁,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语言艺术。委婉表达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既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面,又应用于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交际活动中,可以说,委婉表达法与人们的日常交际活动密不可分。由此,在不同文化中产生了大量的委婉语{euphemism}.英汉委婉语的产生也是如此。关键词:委婉语 回避 迂回曲折。

1.英语委婉语{euphemism}的定义

英语中的委婉{euphemism}一词,是从希腊语借用而来的。在古希腊语中,emus为“好” “听起来好”的意思,phase为“说话”的意思。两部分合起来的字面意思就是“用好听的话或 令人愉快的方式表达”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将euphemism定义为:the substitution of a mild indirect or vague expression for one thought to be offensive, Harsh or blunt.意思是“用一种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顺耳的词语来代替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New Edition}中对euphemism作了比较详尽的解释:use of other, less exact but milder or less blunt words or phrases in place of words required by truth or accuracy: “Pass away” is a euphemism for “die”.“Queer” is a modern euphemism for “homosexual”.这段解释的意思是说,委婉语使用一些不太准确的、较委婉、温柔和或者不那么直率的词语取代另一些事实上就是那么真切的词语,如用pass away{去了}代替die{死},queer{奇异的}代替homosexual{同性恋的}。英语euphemism 就是用一种比较温和悦耳、婉转含蓄的说法,去代替比较粗鲁刺耳、令人不快、伤心或不宜直言的说法;或者是把话说得转弯抹角,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一些。例如:

And ,it being low water, he went out with the tide.正是退潮的时候,他跟水一道去了。---Charles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He went out with the tide是he was drowned的委婉说法。关于“死亡”,英语中有许多委婉说法:pass away, to be no more, to be gone, to go west, to fall asleep, to lose one’s life, to breathe one’s last, to meet one’s Maker, to go to glory等等,正像汉语中也有“作古”“去世”“逝世”“与世长辞”“不在了”“归西”“长眠”“停止呼吸”“升天”“会见祖先去了”等不同的说法。

In private I should merely call him a liar.In the press you should use the words:“reckless disregard for truth.”and in Parliament——you regret he“should have been so misinformed”.在私底下,我就会干脆把他叫做撒谎者。在报刊上你却要用这样的字眼:“粗心大意地忽视了事实”而在议会里—你就要表示遗憾,因为“竟然得到了如此错误的信息”。—— Galsworthy Silver Spoon 在此例中,故意把“撒谎”说成是“粗心大意地忽视了事实”或“尽然得到了如此错误的信息”这种委婉语的使用是为了避免当众刺激某些头面任务,以保全他们的面子,此外,“He and Truth are not on very intimate terms{他和真理的关系不甚密切}。”也是“He is a liar{t他是骗子}”的委婉说法。

2.汉语委婉语的定义

汉语对委婉语有多种称呼:唐钺先生在《修辞格》中称之为“微辞”,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分设“婉转”和“避讳”,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称之为“委婉”,后来多被称之为“婉曲”。《辞海》对“婉言”所下的定义是:“修辞上辞格之一。不直言本意而用委屈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对“委婉”的解释是:“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统治阶级,以致惹祸,所以说话时,往往是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希杰在他的《汉语修辞学》一书中讲的更清楚:“婉曲,指的是不能或者不愿直截了当地说,而闪烁其辞,转弯抹角。迂回曲折,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

从以上对委婉{婉言、婉曲}辞格的定义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研究学者认为“委婉”涉及到禁忌问题,要照顾交际对方的心理或顾忌语言效果;大部分学者认识到委婉的表义特点是不直言其事,不直说本意;有的学者强调用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那些明说出来会使人感到不悦、不敬、羞涩、粗鲁甚至难堪的表达方式。例如:

村里街坊领居,老一辈子提起她,都管她叫“喜旺家”。或者“喜旺媳妇”;年轻人只管叫她“喜旺嫂子”。至于喜旺本人,前些年在任强提起她,就直说“俺那个屋里人”,近几年双双有了孩子,他改叫做“俺小菊她妈”。--李準《李双双小传》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对女性的称呼,如果直呼其名似乎有失礼貌,于是就采用一种迂回的方式,既亲切又恰当。这种称呼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婉转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刘瑞琴.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M].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2]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3]关成勇.Analysis of Chinese Euphemism[J].海外英语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篇3

委婉语 (euphemism) , 或叫婉约语, 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提炼出并被大众接受的, 带着强烈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修辞手段, 是指“当人们不愿意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 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动作时, 就用动听的词语来代替, 用隐喻来暗示, 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这些好听的、代用的或暗示性的词语, 就是委婉语。委婉语具有较好的表达效果, 在修辞上也叫做‘婉曲’和‘避讳’” (包惠南) 。英语中表达委婉语的单词为euphemism, 这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 (好) 和词根pheme (说话) , 意为good speak (说好听的或者善辞令) 。

简言之, 委婉即是用间接的方式表达不便直接表达的事物, 主要涉及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理现象及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些敏感话题。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大量使用委婉语。它们通常生动形象, 指代明确,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语言特色、思维模式和民族心理, 促进了人们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本文将从对英汉委婉语进行异同点分析对比探究。

二、英汉委婉语相同点

1. 相同的历史起源。

委婉语最早起源于禁忌语。远古时代, 社会生产力低下, 人们生存条件艰苦, 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 于是产生了一种对超自然力的崇拜和恐惧, 即所谓的“灵物崇拜”;在这样一个对自然力不太理解的环境里, 语言往往也被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 这样, 语言就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 于是语言中相应地出现了“语言拜物教”。出于对鬼神的敬畏, 神明与魔鬼的名字必须回避, 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 上帝的名字便是最大的禁忌, 随便提及上帝则会被认为是亵渎神灵, 人们不愿使用会“触犯”上帝和神鬼的言词, 而用委婉语, 如:使用the Creator (创造者) , the all-knowing (全知者) 代替上帝, 用the Evil (坏人) 代替撒旦, 用the gentleman black (黑衣绅士) 指代“魔王”。中国也是一个多神崇拜且宗教信仰较多的国家, 人们忌亵渎神灵, 对自己信奉的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行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 生怕因此遭神灵惩罚。例如在东北某地区, 当地老百姓把某些崇拜的动物视为保护神, 并供奉为“山神爷”或“山君”, 而不直呼其名。

2. 产生的相同心理基础。

语言不仅是社会产物, 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同时还是心理现象的产物, 而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存在于不同社会中, 则是社会心理的反射。

人们使用委婉语, 主要出于三种心理因素的考虑:避免禁忌、礼貌及掩饰。其中, 英汉委婉语共同的心理基础主要是“避免禁忌”和“礼貌”, “掩饰”在英语委婉语中则表现更为显著。

(1) 避免禁忌

“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主要心理基础, 委婉语来源于迷信及宗教禁忌, 人类文明早期, 由于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鬼神的恐惧, 人们使用委婉语来指称这些事物和现象, 以免招致灾祸, 这便是人们对英汉委婉语的最初心理。在现在的生活中, 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禁忌, 但为了交际又不得不提, 因此与之对应的委婉语应运而生。例如, 在英汉文化中, “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思想普遍存在, 生病和死亡则是人们最恐惧、最忌讳的话题。英语中表达“死亡”时, 人们多数使用go, depart, 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 ever, pass away, be in (go to) Heaven, bewith God等委婉语来表达;而在汉语中人们也用“去世”“安息”“寿终”等词来代替“死”。人们也常用“不舒服”、“He doesn’t feel well.”来表达“生病”。这些都体现了人们使用委婉语最基础的心理因素———为了避免忌讳。

(2) 礼貌

“礼貌”是产生委婉语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如果说忌讳是对“不快”之事的回避, 那礼貌则是对“不雅”之事的回避。根据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 在交际过程中, 说话者为了避免粗俗和失礼, 使用更加优雅的说法, 或者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和尊重听话者或话语涉及到的对象, 在语言形式上采取优雅赞美对方和自谦取悦对方的手段, 有效调剂人际关系, 以达到顺利沟通的目的。比如, 现代女性都喜欢自己有苗条的身段, 对于一位身体肥胖的女士, 人们更愿意说她put on weight (发福了) , plump (丰满的) , chubby (圆脸的) , 而不会直接用fat直接说她“胖”。人们也会用委婉语来称呼一些行业的体力劳动者, 英语中用sanitation engineer (清洁工程师) 代替garbageman (垃圾工人) , 用utensil maintenance man (餐具维护者) 代替dishwasher (洗盘子的) 。汉语中也存在这类词语, 人们忌言扫大街的, 而说环卫工人;忌言剃头的, 而称理发师;忌言看孩子的, 而说家庭保姆。这些委婉的说法都是出于礼貌心理, 不仅避免了交流过程中的不快, 维护了对方的自尊和面子, 而且使自己给别人留下了礼貌、高雅的印象, 促进了交流。

3. 相同的构造原则。

委婉的表达方式有多种多样, 但一般都遵循几个基本的构造原则。所有委婉语的构造都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距离原则、相关原则、动听原则。

(1) 距离原则:长期以来人们将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的事物等同了起来, 在社会交往、语言交际中, 委婉语在语言符号的所指与能指之间造成心理上的疏离效应, 拉开这两者“距离”, 力图代替、掩饰、衰减婉指语的禁忌、直接和粗鄙, 且这种距离拉得越大越显得婉转。

(2) 相关原则:人们不能随意选用任何一种表达法来表示委婉, 新造的委婉语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与原语言符号有一定的联系, 能为人们正确理解提供线索。距离原则要求所指事物与委婉语之间距离越大越好, 而相关原则则紧紧制约着它, 使两者之间的距离不超过在正常语境下听话者所能理解的限度。

(3) 动听原则:要求委婉语具有一个较好的伴随意义, 能给人一种比较好的联想, 要比原表达法更“好听”一点。

4. 共同的应用范围。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因此, 在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各自社会背景中, 委婉语已渗透到各个领域, 其共同的使用范畴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1) 有关迷信、宗教方面的委婉语。由于人类社会早起的语言拜物教, 委婉语最初来源于禁忌, 在英汉语言所处的文化中, 都存在着关于迷信和宗教的大量委婉语。

(2) 有关生疾病、死亡的委婉语。人们都希望处在健康、年轻的状态, 从情感上不愿直接谈论关于疾病、死亡等话题, 更愿意使用委婉语, 目的是避免使用引起恐惧和不祥联想的话语, 使话题变得轻松, 以帮助人们尽可能轻松地面对现实。

(3) 有关生理行为、身体器官的委婉语。为避免交流过程中的尴尬, 在中西方文化中, 人们在提到身体的某些器官及生理行为时都会采用委婉的说法。

(4) 有关年龄、相貌等外观特征的委婉语。根据礼貌原则, 人们在提到长相欠佳、生理缺陷或年老的对象时, 为了避免使人难堪, 则会使用委婉语来描述。

(5) 有关贫富状况的委婉语。在中西方社会, 都存在着贫富差别, 在金钱万能的西方社会, 财富则意味着成功, 这一社会现实使得“贫穷”成为产生英语委婉语的一片沃土。而“钱财”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却曾一度为禁忌的对象, 因此对于“钱”有着许多婉称。

(6) 有关职业的委婉语。在社会生活中, 常常因为分工不同而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相对于那些受过专门教育和技术训练而受人尊敬的职业者而言, 其他行业也纷纷冠以知识型人才的美称, 从事服务性行业的人地位不断提高。

(6) 有关社会、经济生活的委婉语。当今资本主义经济社会, 经济危机频繁, 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贫穷、事业、工业萧条等, 中西方国家的政府和媒体都会使用委婉语来报道, 以避免矛盾激化, 缓解大众的压力。

三、英汉委婉语不同点

如前部分所述, 中西方委婉语的产生有着相似的根源, 同样的社会心理基础, 遵循相同的构造原则, 从文化角度看, 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不同取向, 英汉委婉语有如下不同。

1. 英语委婉语的宗教色彩更强烈, 汉语委婉语的阶级性更为明显。

从英汉委婉语的起源看, 最早都来源于禁忌。西方国家信奉基督, 上帝的名字是最大的禁忌, 就连taboo一词在波利西尼亚语种的原意也是宗教性的, 意思为sacred (神圣的) 或accursed (被诅咒的) 。与上帝有关的称呼都采用委婉语。例如, “死”的委婉语, 很多都是与宗教有关, 如be with God, be inHeaven, be in the arms of Jesus等。

传统的汉文化比较注重等级观念, 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就有国讳、家讳、圣讳、官讳种种。例如, 在封建社会, 皇帝被认为是“天子”, 神圣不可侵犯, 因此皇帝的名字或同音、同形的字都是禁忌, 这就是所谓的“国讳”, 必须使用委婉语来避讳。例如, 为了避开秦始皇嬴政的“政”名, 将“正月”改为“端月”, “正直”改为“端直”。汉高祖名刘邦, 汉人便以“国”代“邦”, 先秦叫“邦家”, 汉代则改为“国家”, 并沿用至今。至于家讳或私讳也是源自于“忠”和“孝”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宗亲长辈的名字同样神圣不可侵犯, 这是汉语委婉语阶级性的另一体现。再列举“死”为例, 由于不同的阶级地位, 有不同关于“死”的委婉语与之相对应:皇帝去世称为“驾崩”, 百姓过世则称为“千古”或直接用“死”字。

2.“掩饰”是英语委婉语中重要的心理基础。

与汉语相比, 英语中和政治相关的委婉语更为丰富。在西方的政治生活中, 言语常借助委婉语来自我美化, 掩人耳目。于是西方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成了委婉语的另一片沃土。例如, 在劳资关系中出现工潮时, 在谈到如何对付罢工时, 不说strikes (罢工) , 而说industrial action (工业行动) 。美国大城市里没有slums (贫民窟) , 而只有old, more crowded areas (旧的, 居民拥挤的地区) 。在政治、军事界, 为转嫁国内矛盾而将赤裸裸的侵略战争 (invasion) 美化成police action (警察行动) 或preventive war (预防性战争) ;通常用incomplete success (不圆满的胜利) 来代替failure (失败) 。Fowler在论及委婉语时曾风趣地指出:几乎每一件事———政府可能采取行动的不愉快事件, 都小心谨慎地称之为emergency。

尽管中国历史上, 集权统治下思想不自由, 人们语言表达有隐讳曲折的特点, 但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并不明显。这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体制不同而引起的差异。

3. 反映的传统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不同。

(1) 对待“老”的态度不同:西方社会因为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 认为“老” (old) 便意味着对社会无用, 不再受欢迎, 因此在西方国家, 年龄是一个敏感问题, 人们都害怕被认为get old, 从而出现了senior citizen, golden age或feel one’s age这一类委婉语。而在中国文化中, 一直传承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老人被认为是智慧、经验的象征, 因此加上“老”一字, 则显尊重, 例如, 称手艺好的长者为“老师傅”, 称有学问的老者为“老先生”, 称富有的人为“老板”。

(2) 对待“金钱”的态度不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盛行, 在英语中“poor”是一个可怕的字眼, 它意味着生活窘迫和社会地位地下, 为了缩小贫富人之间的差距, 大量使用了很多关于贫富的委婉语, 如needy, underprivileged, disadvantaged, man of modest means (财产不丰的人) , 而对于富人, 他们也喜欢被委婉地称作the less deprived (受剥削少的人) , people of means (有财产的人) , the well off (境况好的人) 。而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 崇尚勤劳致富, 而不是单纯把金钱看作推崇的对象, 在儒家思想里, 赚钱是低级的行为, 商人地位并不高, 因此, 汉语中关于贫穷的委婉语不多, 只有“拮据”、“手头紧”、“手头不便”等少数几个, 甚至对“钱”这个字眼也赋予了委婉的说法, 比如“孔方兄”、“大团结”等。由此可见, 对贫富的态度也反映出中西方价值观的巨大反差。

(3) 思维方式不同:西方文化以个人价值至上, 人人注重自立, 因此在互相交流中表现出来的是直接、公平。而中国人则是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强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讲究谦恭礼让。在称呼对方或相关事物、行为时, 多用敬语, 对自己则使用自谦方式, 比如:贵姓—敝姓, 令尊—家父, 令堂—家母, 令郎—犬儿, 府上—寒舍等。在中国人看来, 言谈中表现出的这种谦虚或恭敬, 会给对方一种尊重感, 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汉语中多用“过奖了”、“哪里”、“惭愧”等谦辞来委婉回应别人的赞扬, 而英语中则以一句“Thank you.”欣然接受。在面对邀请或者要求时, 习惯上不直接给出答复, 只是用“我试试……”、“我尽量……”等回答委婉地接受, 而英语中则是“Yes, I will.”或者“No, thank you.”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 反映了西方人直率、中国人含蓄的不同思维风格。

四、结语

委婉语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适当的语言形式, 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 从中折射出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文化的民族性和共同性。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对比了英汉委婉语, 就其历史起源、心理基础及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异同点进行了探究, 将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杜学增.中英 (英语国家) 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陆宇萍, 陈硕.英汉委婉语对比[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6.

[7]彭文钊.委婉语——社会文化领域的语言映射[J].外国语, 1999, (1) .

[8]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9]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 1989, (3) .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篇4

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类型和功能

该文深刻地分析了语用学中模糊限制语的类型和功能,从类型和功能两个方面论证了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异同.

作 者:肖秀莲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怀化,4180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34)分类号:H059关键词:模糊限制语 对比 类型 功能

英汉委婉语的避讳功能比较 篇5

1、委婉语的定义

在语言交际中, 人们为了减轻对方的刺激或者压力, 对不情愿的事, 不满或厌烦的情绪, 往往不愿、不忍、不便或不敢直说。便通过迂回曲折, 用一些礼貌用语或者较缓和的词句, 含蓄隐晦地表达思想, 交流感情, 这就是委婉语。

委婉语是对“语言常规的背离, 是一种语言变异现象” (常敬宇:2000) 。它背离了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 (H.P.Grice) 提出的交际使用原则, 即当前交谈所需的信息 (量的准则) , 清楚明白地说出要说的话 (方式准则) 。委婉语不仅是一种替代忌语的语言修辞, 也是一种语言表达策略。构成委婉语的手段不只是名词替换, 还有句子、篇章以及否定、时态、语气等语法修辞手段。委婉语是交际的需要, 是维系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语言手段之一。

2、英汉委婉语避讳功能

英汉委婉语作为各自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和价值评价, 主要为了符合交际的文化心理效应——语言表达的可接受性、认同性和得体性。委婉表达通过减轻听者的刺激和压力, 使其乐于接受, 感到温暖, 让语言礼貌得体, 从而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和效果。英汉委婉语都具有避讳功能、其表达形式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既有共同点, 也有各自的差异。

委婉语源于禁忌, 是原始信仰的遗存, 是人们对不理解的神秘力量的恐惧而约定俗成的一些消极防范措施, 借用其他词语来替代人们所忌讳的事情——语言禁忌。

生活中很多不能说或不好的话都属于禁忌。对生老病死, 人们常用委婉语来避凶求吉。例如“死”字不吉利, 几乎各民族文化中人们都不愿提及, 所以有关“死”的替代词在各种语言中极为丰富。汉语关于“死”的委婉表达有一百多种。如:“逝世”、“毙命”、“升天”、“上路了”、“与世长辞”、“安息”、“正寝”、“寿终”、“离开人世”、“天年已尽”等。英语中关于“死”的表达也非常丰富, 如pass away (逝世) , breathe one’s last (停止呼吸) , be gone (走了) , join the majority (见先人了) , go west (归西) , go to a better world (去极乐世界) 等。除了固定委婉表达外, 特定环境下也用普通词间接表死亡。如:

Millions of people laid down their lives in this war.

We found him in an armchair peacefully gone to sleep-but for ever.

这两句中“laid down one’s live, gone to sleep”都是“死”的委婉说法。

生病也为人们所忌讳, 英汉语中也常用替代形式来淡化表达。英语把cancer (癌) 称为the big C或long illness, 把leprosy (麻风病) 称为Hansen’s disease, 把mad (疯狂) 叫做mental problem。汉语用“耳背”替代“耳聋”, “失明”替代“眼瞎”, 用“重症”替代“癌症”。不过就其表现形式来看还是与英语有些差别。英语可通过自身构词规律用缩略词如V.D替代Venereal disease (性病) , B.O替代body odor (狐臭) , 汉语则无该类表现形式。

英汉语中关于“老”的委婉表达差异非常明显。从文化上看, 中国人尊敬老人, 把年老看成地位和经验的象征, 因而有“古稀之年”、“高龄”、“长寿”和“老革命”之称。对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常在职位钱加“老”字, 如“老教师, 老工人, ”等。其英语对应词“old”在英美文化中则有“年老体衰, 不能工作”之意, 所以英美人怕老, 特别忌讳old一词。从表达形式上看, 汉语常用“老+姓氏/职称”形式表尊敬和亲切或用“姓氏+老”形式表示对德高望重的敬称, 如:老教授, 老张, 郭老, 王老等。而英语采用seniority, seasoned man, the mature等较模糊好听的委婉语来表达资历和地位;表示年龄则用“senior”, 如senior citizens表老人;用advanced in age, elderly (上了年纪) 等表示老迈。

此外中国人还忌讳用与不吉利的词谐音的字词。如, 夫妻间吃梨不分着吃, 梨谐“离”音;因忌讳“散”字, 称“伞”为“斗笠、雨盖、雨挡”等。这是汉民族特有的避讳特点。

而有关人体功能方面的一些表达有时不用委婉语就会弄得交际双方很尴尬。如在英美国家医生要检查病人大便是否正常时经常会说:“We need a stool specimen.”中国人在国外去看病时, 如果不会这类表达, 就会弄得很窘迫。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渊源和表达形式不尽一致, 但二者的表意功能类似。都是有意识地用令人愉快和转弯抹角的说法来取代各自所忌讳的东西, 其目的都是使语言优雅、含蓄、得体、礼貌, 让一些忌讳的事情说来容易接受。掌握和了解委婉语的避讳功能对语言交际来说十分必要。

摘要:作为一种得体的迂回表达方法, 委婉语经常用来避免某种语言忌讳, 文章从委婉语的避讳功能着手, 探讨了英汉委婉语表达形式及文化内涵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委婉语,避讳功能,语言交际

参考文献

[1]余立三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M]。商务印书馆, 1985

[2]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6

英汉委婉语之生理现象的对比研究 篇6

1 委婉语的含义

英文Euphemism (委婉语) 一词来源希腊语。古希腊祭祀时, 人们一般都得说好话讨吉利, 因此, "Euphemsim"词头“eu-”意为“good, well” (好, 赞) , 词根“pheme”意为“speak” (说, 道) , 词尾“-ism”意指上述动作或效果。整个字面意思是“speaking well of...” (对好 (婉) 言夸 (称) 之) , 与汉语的“避讳” (隐喻式暗示) 基本对应。人们在日常生活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有些词语的如果直接表达出来会让对方觉得尴尬, 不好意思, 刺耳, 甚至是讨厌, 感到恐惧, 相反, 如果用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 就会给人一种委婉、动听和容易接受的感觉, 后者这样的表达方式就叫做委婉语。从广义上来讲, 委婉语的范畴包含了所有表达忌讳或是敏感事物的含蓄、悦耳、美化的词语。由于委婉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很好的修饰效果, 它已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交流中的润滑油, 因此委婉语是英汉两种不同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 委婉语的历史

语言的出现和发展都有着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千丝万缕, 密不可分的。因此作为语言的形式之一的委婉语, 它的产生和发展也必然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最初阶段, 由于科学条件的限制, 将许多未知的神秘现象归之于神灵的作用, 进而对这种超自然力顶礼膜拜并心怀恐惧, 避讳现象由此产生, 指代鬼神的词语也就是最早的委婉语。因此, 无论是高度文明社会还是原始部落, 都存在着委婉现象;无论大语种还是少数民族语, 都有委婉语。

此外, 委婉语的起源与宗教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不管是在古罗马、古希腊, 还是在欧美国家, 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都或多或少的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他们对上帝的敬畏, 对魔鬼的害怕, 对统治阶级的崇拜使自己觉得有些话语会和其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存在一种难以捉摸的关系。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下, 如果讲出这些话语, 就会冒犯其代表的人或事物, 给自已带来灾难, 就像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的姓名便是一大禁语, 臣子和庶民均不得直呼其名, 否则将引来杀身之祸, 这便是委婉语的宗教起源。当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委婉语的内容扩大到礼仪、职业、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著名的美国学者Hugh Rawson曾经说过, 委婉语“如此深深地嵌入我们的语言, 以至于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的”。

3 英汉“生理现象”委婉语对比研究

本文就英汉“生理现象”委婉语最主要的三方面——上厕所、疾病、死亡进行对比研究。

3.1 上厕所

不管在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中, 但凡与身体排放现象有关词语都被列入禁忌的范围。如果直接表达这些会给人一种粗俗、厌恶、不雅的感觉, 通常都会用一些曲折委婉的词语来表达。因此, 英汉两种语言在排泄, 特别是涉及上厕所方面的委婉说法可谓丰富多彩。如:

1) 动作表达形式方面:英语对于“上厕所”这一行为的含蓄表达形式是五花八门的, 而且男性和女性的如厕用语也是截然不同的。譬如, 男性往往用to see John, go to the gents, go to the Green man, go to men's room来表示上厕所;而女性则多用powder one’s nose, fix her face, go and see one’s aunt, pluck a rose这些表达。然而汉语在上厕所的委婉表达则没有英语来的那么丰富, 区别也不是很明显, 只在小孩用语中会用到, “嘘嘘、拉臭臭”这类说法。

2) 名字表达形式方面:英语中经常会用名字来表示厕所, 并且男厕和女厕用到的名字也是不同的, 譬如男厕通常用Chic Sale (chic sale) 1, the john, Jakes来表示;女厕则通常用jane, Miss White, Mrs Jones, widow Jones来表示。但是这种情况在汉语中并不存在, 汉语常常用茅房, 洗手间来委婉表达。

3) 数字表达形式方面:在英美国家常用“loo”这个单词表达厕所, “loo”又和“100”相似, 所以我们会发现当地人用100表示厕所, “上厕所”则说成go to the fourth;汉语也有类似的说法, 譬如“上一号”、“上五号”等。“上厕所”被中国人认为是头等大事, 所以会用一表示;又因为人蹲着的样子很像中文的“五”字, 所以又有五这个表示形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在“上厕所”的表达方面西方人则过于拘谨, 过于敏感委婉语的使用也更具体化, 因此在这面也体现了很大的英汉文化的差异性。

3.2 疾病

英语中“disease” (疾病) 这个词, 当初乔叟 (英诗之父) 首用时就是个委婉语。词头“dis-”表示否定, 词干“ease”是“舒适”的意思, 整个词义是“不舒服”, 而汉语中亦有“欠安、微恙”等类似说法。一方面, 人们都不希望自己遭受病痛的折磨;另一方面, 为了体谅患病的人, 人们也不会直言相说, 以免增加对方的负面情绪。因此, 人们在谈论疾病的时候, 都倾向于用模糊的委婉表达。英汉委婉语在疾病方面也存在着不同。如:

1) 体现方式的不同:英语疾病委婉语可以构词规律来体现, 最常见的就是用缩略词。譬如:AIDS代替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VD代替Venereal disease, TB代替TUBERCULOSIS。汉语由于其文字的结构特点则没有这种体现方式。

2) 文化背景上的不同:在西方社会里, 人们特别追崇的是人人平等的思想和维护个人隐私的权利。因此, 在提到“精神病”的时候, 就有着比汉语更为丰富的委婉表达, 譬如Mental deficiency, not sixteen annos to the Rupee, Kangaroos in his top Paddock, innocent, summon squash等。从这些委婉语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西方人对患有精神病的人不会表现出歧视的态度, 体现了更多的尊重。儒家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影响颇为深厚, 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都遵循着“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思想。因此, 在汉语中对于“疾病”的委婉表达更体现在地位、身份、阶层上的不同。譬如, 何休注:“天子有疾称不豫, 诸侯称负兹, 大夫称犬马, 士称负薪。”

3.3 死亡

“生死亦大矣”。古往今来, 从神到人, 从事到物, 讳言的在所不少, 但讳言之大, 讳言之久, 则莫过于死。死的恐惧, 死的神秘, 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的, 永恒的感觉。然而, 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在英语中却是比比皆是。由于“谈死死神到”这种迷信观念世代相传, 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 并发展成为一种难以抗拒的社会习惯, 所以死亡委婉语是成百上千, 层出不穷。英汉两种语言对于“死亡”委婉表达的不同之处主要和其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有很大的关系。

1) 表现形式:中国由于受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较深, 因此汉语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表达和阶级、地位、等级、身份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譬如, 帝皇的死叫“驾崩、大薨、弃社稷、登遐”;贤人的死为“兰摧玉折、哲人其萎”;名人死为“逝世、谢世”;美女的死为“玉碎珠沉”;英雄的死为“牺牲、殉职、尽忠、就义、为国捐躯、献出生命”;平民的死为“没了、断气了、翘辫子”。在英语中对于死的委婉说法则没有这么讲究了。

2) 宗教差异:在西方社会里, 人们信奉基督教, 在《圣经》及很多的布道文、赞美诗中, 人们精心创造了很多关于死亡的委婉表达, 来表示对仙逝者的尊敬、怀念和赞美。譬如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be with God, be called to God, the Bosom of Abraham, cross over the River Jordan, to push the clouds around (进入天堂) , go to heaven等。在中国, 人们主要信奉道教和佛教, 所以汉语中和死亡有关的婉曲表达主要和这两大教派有关, 譬如, 道教常用“成仙, 仙游, 仙逝, 登仙, 羽化, 驾鹤西去, 归天, ”这些委婉语;佛教则用“圆寂, 涅槃, 转世, 坐化, 入寂, 归西, 升天, 灭安”等。

4 结束语

综上分析, 我们了解到英汉两种语言关于生理现象的委婉语都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委婉语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普遍存在也体现了两个民族人们都有一种“距离美”、“模糊美”的心理, 但这一样的心理却受到了不同观念、不同思想的影响, 体现出其所依托的深层文化差异。认真研究英汉委婉语起源、发展、文化差异, 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自如得体地运用所学的语言。

参考文献

[1]吕煦.实用英语修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刘腊梅.英语修辞格比较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3]胡曙中.英汉修辞跨文化研究[M].山东:青岛出版社, 2008.

[4]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5]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英汉饮食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篇7

《英汉翻译教程》对习语的定义为: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 是人民智慧的结晶。[1]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 包含着大量的饮食习语, 有的含蓄幽默, 有的严肃典雅, 不仅极具丰富的文化底蕴, 而且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些习语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 语意上具有整体性, 形式也是各式各样, 主要有谚语、歇后语、俗语、格言、俚语、行话, 如今饮食习语已经渗透到生活各个方面。本文采用概念隐喻理论对英汉饮食习语进行对比研究, 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英汉两国民族文化的了解。[1]

1 隐喻的概念

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是20年来认识语言研究的焦点之一。该理论认为隐喻是思维问题, 不是语言问题, 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它的结构性定义为“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 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2]。在其和约翰逊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也指出隐喻随处可在, 不仅伴随着语言, 而且伴随着思想和行为。并且总结性地概括了我们思维体系中的隐喻概念理论:隐喻的实质就是实现通过一类事物来体验和理解另一类事物[3], 也就是说隐喻是概念性的, 不能随意而为, 是具有全面系统性的。因此有了概念隐喻的说法。

隐喻化是日常思维的一种方式。实际上许多词都是用隐喻的手法来表达的。英语中许多词既有字面意义, 又有隐喻意义。例如:Time is health, 在其概念隐喻的作用下, 将时间和金钱两个毫无关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使人们对这两个事物有了主观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在大脑中有了联想, 从而使他们融合地更加具体。事物的相关性往往在两个事物中伴随着发生的, 例如:Anger is heat (愤怒是火) 。这样出现的词汇都是日常用语中隐喻概括性的表现形式。这种隐喻为全人类所共有。所以只要我们掌握了简单的日常用语, 对其分析理解, 就可以更全面的认知隐喻了。莱考夫以及大多语言学家都认为。概念隐喻认知是在自身实验的基础上来研究, 所以它既有普遍性, 又有差异性, 既有感性成分, 又有理性成分。这是其他思维模式很难实现的。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英汉两个民族的饮食习语进行研究, 既表现了对总体把握的普遍性, 又展现了跨区域和跨文化的差异性。

2 英汉习语中的概念对比分析

语言扎根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中, 隐喻能反映出人类认知的心理基础, 那么跨文化的隐喻理应表现出某种相似性。[4]中国人很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民以食为天”, 可见“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而在英语中也有类似这样一句, “Spread the table and contention will cease”。“吃”对现代人来说已绝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问题, 其背后蕴涵着更为深厚的文化和思想内涵。在英汉两种通过对英汉饮食习语中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 使得我们更容易理解英汉饮食习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下就是从隐喻的角度对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一些词汇、短语和句子的比较。

2.1 英汉饮食习语的相似性

英汉两国的饮食习语都是经过历史的长期积淀才得以形成的语言精华。饮食习语是人类最基本的体验之一。尽管两国文化存在差异, 但是人类具有共同的认识基础必然存在某些相似的东西, 况且随着文化的多元化, 各国文化已经相互融合, 相互吸收。例如关于饮食的重要性方面就有一些相似的习语表达:

Make one’s bread谋生

We make one’s bread by our own efforts.自食其力

Bread and butter饭碗

Bring home the bacon.养家糊口

在英语中可以看出, 英国人的饮食基本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所以英国人大多选用面包、黄油、牛奶举例子。而在汉语中, 直接用“养家糊口”、“自食其力”、“人生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铁饭碗”这样直接明了的方式来体现他们对饮食的重视。

英国人好喝酒的原因不难理解, 英国酒文化也是历史悠久, 尤其是威士忌影响较大。其次, 英国冬天较冷, 喝酒可以御寒。而中国人喝酒已经是一种习惯了, 吃饭必喝酒, 应酬也离不开酒。

Wine and wealth change wise men’s manners.酒和财富改变人的礼仪

Wine does not intoxicate men, men intoxicate themselves.酒不醉人人自醉

Good wine needs no brush.好酒不用幌, 酒香不怕院子深

在中英两种文化中, 鸡蛋都和人品, 人的心态联系了起来。

As sure as eggs is are eggs (某人或某事) 千真万确, 值得相信

Good eggs好人

Bad egg坏人, 失败的计划, 而在汉语中坏人通常都说“坏蛋”。

Walk (as) on eggs小心翼翼, 如履薄冰。

由此可见英汉饮食习语之间存在相通性, 英汉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地方, 这与人们在历史中相似的经历和发展的意识是分不开的。

2.2 英汉饮食习语的差异性

习语具有连贯性, 其饮食隐喻意义与文化基础和思维方式息息相关。英国的饮食喻体多以面包, 糕点类, 奶酪为主, 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中国饮食讲究色, 香。味俱全, 重视烹饪技术, 火候。有人说英国的饮食文化就是“面包文化”, 虽然有些夸张, 但也反映了面包在英国文化中的悠久历史。这与英国的地形密不可分, 英国的地形呈多样性, 多以山地为主, 适合畜牧业, 英国的气候受海洋影响, 适合谷物种植, 所以英国多生产为小麦, 而面包, 牛奶, 黄油, 奶酪则成为英国极具代表性的食物。受其饮食习惯的影响, 与此相关的习语也是比比皆是。

中国自古注重饮食养生, 民族食俗内容很丰富, 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 历史进程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 使饮食习俗也不尽相同, 构成了中华民族食俗庞大纷繁的体系。中国人的饮食主要是大米, 人们常说“人是铁, 饭是钢, 一顿不吃饿得慌”。这里的吃就是指吃大米。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 汉民族突出整体思考, 共同进步, 英民族重视个体与抽象, 两国在饮食方式上着重点把握不同。

(1) 主食

英国人的晚餐就是一天的主食, 且通常有两道菜———肉或鱼加蔬菜。“meat”一词在英文中对它有最原始本质的定义。

The meat of something英语中用来比喻最主要、最有趣的一部分内容。

Meat and potatoes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指问题的关键所在。

Meat and drink to someone类似于汉语中的“小菜一碟”, 指很容易做的小事。

中国人午饭多吃鱼肉, 逢年过节总爱大鱼大肉。“肉”这个词在汉语里, 含义更为广泛。例如, “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表达了一种感慨无奈的心态。“鱼肉百姓”指对老百姓的剥夺来换取对自身的物质享受。

(2) 水果

英语中有很多关于水果的习语, 这和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 注重均衡的营养而不注重烹调方式。在英语中, 苹果素来享有“水果之王”的美誉, 如: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 医生远离我

The apple of one’s eye译成汉语就是“掌上明珠心爱之物或人”的意思。

而中国提到苹果会认为一种是人们平常吃的普通水果, 另一种是自然联想到苹果公司的手机和电脑。在英语中还有一些别的关于水果的习语, 例如:Go bananas (大发雷霆) , Life isn’t always a bowl of cherrie (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 If life give you lemons, make lemonade (苦中作乐) 。但中文中关于水果的习语相对较少, 有关的习语如“软柿子”用来指那些软弱好欺, 像软柿子那样任人揉捏的人。

3 结语

本文通过英汉饮食习语对比, 从而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英汉饮食习语, 并指出了英汉饮食习语中的喻体情况。饮食习语概念隐喻对比研究是人们通过对饮食的研究, 对其的进一步了解也能够反过来指导和影响我们的饮食文化。不仅如此, 我们在对其研究过程中, 也提高了我们自己的跨文化思维能力和英语学习能力。

摘要:饮食习语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饮食习语的隐喻对比研究是对其认识的一种方式。通过对英汉饮食习语的相似性和差异的分析, 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英汉民族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英汉饮食习语,概念隐喻,对比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2]曲英杰, 李超慧.英汉饮食习语的隐喻认知比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12, 27 (12) .

[3]G.Lakoff&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篇8

模糊理论是一门新的学科,但发展很快。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出现于汉英报纸、商务交际、医学用语、法律、学术及科普文章等各类语篇中。但有关模糊限制语在影视剧本中的分析及研究还较少。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影视作品中的台词独白与现实交际中的语言有很大相似性,故人们只是把它归于一般交际语言;影视英汉语言趋于口语化,而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近年来多聚焦于学术、科普文章等书面语篇。

2. 模糊限制语的界定和分类

模糊限制语这一概念首先是Zaden (1972)在“Fuzzy-set”一文中提出来的,它的作用是限制模糊词的模糊限度。Lakof认为,模糊限制语就是“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Brown和Levinson认为模糊限制语是集合中的一个小品词、单词或词组。Yule在他的“Pragmatics”中把模糊限制语定义为“话语怎样被给予理解的谨慎的注释性表达”。

迄今为止比较有影响的是E.F.Prince从语用的角度对模糊限制的划分。模糊限制语按其语用功能,可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这类模糊限制语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原话语意义做出某种程度修正的词语,即“程度变动语”(adaptors);二是指给原话语定出一个变动范围的词语,即所谓的“范围变动语”(rounders)。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也可以再分为两类: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

3. 研究方法及语料

为确保数据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笔者从不同题材电影中选取了英汉电影剧本各10部,为确保客观性、多样性,剧本部分选自几个专门的电影网站下载下的剧本及字幕,部分选自《疯狂英语》原声版之电影沙龙,并着重选择语言含量大、贴近生活且语言地道的电影。然后再从这二十部电影剧本中,每一部电影剧本随意选取两个章节作为一个新文本,确保选取的每部电影的章节字数大体相当。这样共得到20篇文本。语料库建立以后,笔者具体分析所建语料库中模糊限制语的类型、使用频次、种类分布,对比其英汉电影剧本中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4. 结果与分析

英汉电影剧本中模糊限制语在使用类型、使用频次和种类分布上有所不同。

4.1 类型的异同点

在使用类型上的不同表现在汉语电影剧本中应用了程度变动语、范围变动语、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三种,而英文电影剧本中则有程度变动语、范围变动语、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及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四种。汉语剧本中明显缺失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而此类模糊限制语却在英语剧本中占有一定比率。如:He said you ran off with his fiancée and left him brokenhearted, he said.(出自电影“Bridget Jones’s diary”)。“he said”(间接缓和型)生动、巧妙地把话语的责任转移给别人。

4.2 使用频次的异同点

在使用频次上,对比分析发现汉语剧本中模糊限制语的总体观察频次显著低于英语剧本中模糊限制语的总体观察频次,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这种现象与中国剧作家和西方剧作家对模糊限制语的认识各有偏重有关;英语作者的表达倾向于间接、婉约,英语比汉语更多地使用委婉、含蓄和迂回的陈述方式,如:I was in London at a party last night so I’m afraid I’m a bit hung over.而在汉语剧本中一般会这样表达:“我昨晚去了伦敦的一个派对,现在还有点醉醺醺的。”另外,这与中西方文化及思维方式不同也有关联。

4.3 种类分布的异同点

在种类分布上,汉英电影剧本中模糊限制语的种类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统计结果表明,在汉语剧本中,分布最广的是程度模糊语、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范围模糊语。在英语剧本中,模糊限制语的种类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程度模糊语、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范围模糊语。除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在汉语剧本中不存在种类分布外,其余三种模糊限制语在英汉剧本中都存在种类分布。

5. 结语

模糊限制语在写作、翻译、习得、语用学等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虽然我们对影视语言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但这一领域的研究是值得去做的。这些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以更宽容的心去理解和接纳各种文化,从而获得创作的成功。它的研究成果对外语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摘要:语言中存在大量模糊限制语。本文分析了模糊限制语在影视剧本中的运用, 并通过对比英汉影视剧本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 得出英汉电影剧本中模糊限制语在使用类型、使用频次和种类分布上有所不同。正确掌握英汉影视剧本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异同, 对剧本写作及教学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英汉影视剧本,模糊限制语,异同

参考文献

[1]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2]Levenson, S.Pragmatics[M].London:CUP, 1987.

[3]陈治安, 冉永平.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5, (1) :18224.

英汉委婉语对比探析 篇9

委婉语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一种以温和、间接、无害的表达方式代替令人不愉快的, 严肃的或痛苦的表达方式。当人恐惧时其说话风格会变得严酷、间接或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例如, 描述人瘦得皮包骨一样可以用“苗条”一词表达以示礼貌、避免尴尬情形从而减少常交际中不愉快的情形。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差异, 英汉委婉语截然不同。此外, 它们各有特点。因此, 英汉委婉语对比学习对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语言使用者遵守一些语言规则, 可以使不愉快的想法令人愉快的日常交流, 以成功地维护人际关系和分享不同的观念。通过对比国外对委婉语的杰出研究, 中国的学者提供一些理论对委婉语, 尽管中国的委婉语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我们可以发现最早的记录在《诗经》中。

二、委婉语的特点

(一) 委婉语的定义

“委婉语” (euphemism) 一词源于希腊语。前缀“eu”意为“good”, 后缀“-pheme”意为“speech”。其字面意思是“以愉快的词语或适当的方式表达”。《牛津简明英语词典》将其定义为:“word, etc.used in place of one avoided as e.g.offensive, indecent, or alarming” (用来代替避免无理、色情或让人惊恐的词语表达) 。汉语《辞海》对委婉语下的定义是:“修辞是辞格之一。不直言本意而用委屈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束定芳 (1995) 指出“有必要区分两种意义上的委婉语:一种是狭义上的委婉语, 即委婉词语, 一般是约定俗成的, 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在一定范围内在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词或短语;另一种是广义上的委婉语, 即通过语言系统中各种语言手段, 或是语音手段, 或是依法手段, 或是话语手段临时构建起来具有委婉功能的表达方法。”汉语委婉语是一种修辞格,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委婉语是日常交流中的润滑剂, 帮助话语交流者在交际中变得含蓄、委婉。

(二) 委婉语的形成

英汉委婉语通过各种方式形成, 可归纳为词汇、语音两大方面。词汇层面利用形态学变化以避免交际中提到不愉快的事情。常见的方法是通过省略、替代、外来词及遁词等。英语委婉语采用字母结合法或首字母再写法构成委婉语。如:BM (bowel movement) 大便或pee (piss) 小便等。汉语则主要是由偏旁部首组成的象形文字。在词汇层面, 汉语委婉语所采用的方法与英语基本相似, 主要有语意扬升、迂回、比喻、语音转换、省略和宽泛模糊等。

三、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根据不同规则英汉委婉语可分为不同种类。从语义学角度划分, 典型的委婉语可分为:积极委婉语、消极委婉语和中性委婉语。此外, 从应用范围划分, 也可分为死亡委婉语、描述厕所的委婉语等。

积极委婉语也被称作夸大委婉语。积极委婉语通过夸大美化或者掩盖交流中涉及不愉快或不庄重的感觉, 并将将低级、贫乏的事情转化为令人愉快的话语 (朱丽, 2001:55-57) 。例如:“老年人” (字面意思是资深公民) , “家庭主妇” (字面意思是家庭帮佣) 等。委婉语也可用于批评话语场合。例如, 老师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时说“希望他能更加勤奋学习”代替“这学生比较学习懒惰”。因此, 积极委婉语也可解释为“镀金词”或装饰话语。消极委婉语从语义角度可解释为语义含糊或缩小的委婉语。交际者通常倾向于使令人惊奇或可怕的事件转变为温和的话语。如:人刚出生可描述为看见阳光。中性委婉语不涉及语义变化。这类委婉语通常是外来语。例如, 很多西方上流社会喜欢用法语词“chemise”而不用“shirt”一词。

在委婉语使用中, 通常会避免“死亡”一词。在英语委婉语提及死亡通常描述为“go to his long home”, “be in heaven”, “go to one’s own place”, “pass away”等。汉语中, 将死亡描述为“归西”、“老了”、“逝世”、“圆寂”、“上西天”、“驾鹤西去”或“见马克思”等。这类表达死亡的委婉语在一定程度上是用于缓冲对死亡的恐惧 (杨建辉, 2006:261-262) 。

在中西文化中, 正式场合都会避免直接提及排泄物或上厕所等行为。在英语交际中, 这类委婉语广泛存在。如:“go to the restroom”, “to wash one’s hands”, “to pass water”, “to relieve oneself”, “to do one’s business”等。同样, 汉语交际中也会避免此类用语。如:方便、小解、上洗手间、去去就来等。这些表达方式普遍运用于与女性的礼貌交际中。

此外, 委婉语使用与文化有关, 不同的文化对同样的禁忌持不同态度。委婉语是中西方文化的一面镜子。从委婉语使用的功能上看, 英汉委婉语用于避免交际场合中的禁忌语、遵循礼貌原则、避免尴尬场合等。

四、结语

通过英汉委婉语对比分析可知,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委婉语都是讲粗鲁或令人不快的话转化为含蓄的说法, 让言语更加悦耳。同时, 二者有在语言和文化应用上存在差异。通过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学习, 有助于学习者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有效进行教学、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徐金元, 1995, 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 《外国语》 (5) 。

[2]孙敏, 2007, 浅析英汉委婉语的社会文化差异,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 :138-139。

[3]杨建辉, 2006, 英汉委婉语对比, 《湖南科技学院》27 (9) :261-262。

上一篇:茶叶企业下一篇:语言失范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