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的差异及翻译

2024-08-03

英汉习语的差异及翻译(精选12篇)

英汉习语的差异及翻译 篇1

引言

习语是某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习语的表达言简意赅, 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习语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的了解他国文化习俗信仰的同时, 更要忠实地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和精髓, 使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更好, 更有效地交流。

一、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的影响

1、生存地理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 英国人与中国人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为英汉习语加入了浓厚的地域色彩。英国因其为岛国的独特特征, 与海洋和水有着不解之缘。因此, 许多英语习语与大海和渔业有关, 如to keep ones’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 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 (另有企图) , to sink or swim (不论好坏, 沉浮全看自己)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然而自古以来, 以农业为主的中国依靠土地繁衍生息, 从而与农业相关的谚语占据了汉语习语的一大部分。最常用的有“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等等。比喻某人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中的习语是“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而不能翻译成“挥金如水”。

2、日常生活习惯的差异

俗话说:“生活也是一种文化, 文化来源于生活”。不同的生存环境也会导致不同的生活习惯, 所以生活习惯上的种种差异也会相应产生不同的习语。英国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 畜牧业又在英国农业中占首位, 因此, 牛奶和面包成为英国人的主要食物。在英语习语中, 如to earn one’s bread (赚钱糊口) , to take the bread out of sb.’s mouth (抢别人的饭碗) , 如此的习语随处可见。而在中国, 由于水稻栽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经验, 大米是传统的主食, 因此, 汉语中有许多与“大米”和“饭”相关的习语, 如“生米煮成熟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等等。

3、社会风俗习惯的差异

英汉语民族不同的社会习俗势必会带来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对动物的不同态度。汉语文化中“狗”被视为卑贱而令人厌恶的动物, 因此汉语中与狗相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色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等等。而在英语民族却把狗当作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部分没有贬义色彩。如英语谚语Love me, love my dog.相当于汉语的“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相当于“凡人皆有得意日”等。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神话中的“龙”在汉语中是一个很神圣又神气的象征, 例如:“龙腾虎跃”, “龙马精神”“龙的传人”等, 然而在英语当中, “dragon”却指代一种口中能够喷火的动物, 是一种邪恶的象征。因此, 在英汉语翻译中, 要特别注意特殊动物词语意义的比对, 避免产生文化误解。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的原则, 国内外的翻译理论家们各抒己见, 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见解。主要有严复提出的“信, 达, 雅”翻译标准, 张培基的“忠实通顺”翻译原则等。为了使译文和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译者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变动和解释。至于翻译的方法, 最常用和最熟知的就是直译法和意译替代法。直译法一般是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 这是最常用的;但是一般的语言表达除了表面意思, 还可能有隐含的意思, 要将其言外之意翻译出来, 这样才能更好地交流。所以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应该根据实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直译法

著名的语言大师刘重德说过翻译有三个目的:忠实原文内容;反映外国风情;吸收新的表达方式。直译法是翻译的最基本的方法, 它是严格依照原文的形式并保持原文指称意义的方法, 即指按照文字字面的意思直接翻译过来, 例如:李阳的疯狂英语的信条是:“我爱英语, 我爱丢脸”这句话可直译为:“I love English, I love losing face.”汉语中的“纸老虎”直译为:“a paper tiger”外国人听来很形象生动, 并且觉得很传神, 所以现已在英美语言中正式地应用。当有些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并易于推断的时候, 也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to wash one’s hands”表面意思是“洗手”, 实际是表示“停止”, 就像中国人常说的“金盆洗手”一样。原习语中虽然没有“不干”的字样, 但是我们看到洗手, 也会把它理解为“洗手不干”。再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直译为“条条大路通罗马”, 因为人们不会把这句话当成是去罗马这个国家要走那条路, 所以即使是直译也不会产生误解。

综上所述, 习语是人类生存发展文化的产物, 由于诸多文化因素差异导致对习语文化的翻译理解很有偏差, 直接破坏了不同文化间和谐地交流。因此, 能够正确掌握习语翻译的方法对于励志学好英语的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短小肤浅, 只是对于漫长习语文化的小小探究, 作者还会继续努力, 进一步探索语言博大精深的奥秘。

参考文献

[1]毛荣贵:《翻译美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思果:《翻译研究》, 中外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年。

[3]单其昌:《汉英翻译技巧》,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年。

英汉习语的差异及翻译 篇2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是语言中的精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习语上表现为因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历史背景而产生的明显差异.英汉习语所反映的多种文化差异,为跨文化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中英各不相同的文化渊源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英汉习语的翻译.

作 者:刘铁成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河南,漯河,46刊 名:中州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年,卷(期):“”(6)分类号:H034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

英汉习语的差异及翻译 篇3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

什么叫文化?根据《辞海》的解释,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习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高度浓缩了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信仰。从英汉习语的对比中,我们可以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本文就英汉习语所蕴涵的文化差异及习语的翻译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为英汉习语学习和翻译提供一点启示。

一﹑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会造成翻译的困难。英语和汉语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这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读到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对意象和象征的精彩运用不得不提及这两种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对于暗示小说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得不提及她的一篇代表作-----《在海湾》。小说中火热的太阳使人联想到强大的男性气概;而大海则与女性的阴柔气质相关联。

2.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在封建社会,龙代表帝王、权威和高贵。因此,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 dragon却是一种长着翅膀,身上有鳞,能够从口中喷火的动物。因此,西方人视龙为凶残肆虐之物,应该消灭。

3.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英美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个人自由。英美文化又被称为“个人价值至上文化”。在这种注重个人尊严的文化里,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个体。而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和“ 孝”。中国文化又被称为“集体主 义文化”。而英语谚语中却说“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4.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因此,汉语里有许多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成语,如“借花献佛”。另外,中国人还敬奉天神,如“天经地义”。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西方人心中,God具有无上的法力。英语成语中也有许多与God相关的成语。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

二、英汉习语互译的主要方法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语言和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这就要求在语言转换中必须进行文化的转换。因此,习语翻译一方面要尽量将原文的意思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出来”;另一方面,还要尽力将原文的文化信息展现于译文读者面前,使其了解到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1.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例如: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

2.直译加解释法

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人们更多地采用直译而不是意译, 但由于语言所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 直译很可能会引起歧义和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上合适的注解才能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例如:a Don Juan (唐璜,意为风流浪子)

3.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如将“hold a wolf by ears”译成“骑虎难下”

三、英语习语翻译的注意问题

1.切忌望文生义。

pull somebody’s leg 愚弄人,开某人的玩笑 不译:拉后腿

2.套译时,要特别注意民族性。

Give somebody an inch and he will take an ell. 得寸进尺。不译:得陇望蜀。

3.习语翻译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Men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 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不要译成:人也许会相见,可是山头却不会。)

综上所述,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习语是语言的精髓。文化好比圣父,习语好比圣子,因为文化“滋养”习语,而翻译好比圣灵,它在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语言的文化信息,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这说明必须将翻译与中西文化结合起来。在进行习语翻译时,要掌握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能够解决好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使译文收到良好效果,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习语的文化内涵是准确把握翻译的关键。要处理好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译者除了要具备对两种文化的领悟、感应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8: 59.

[2] 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双玲. 浅析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J].中国校外教育,2007.10,(下).

[4] 平洪、张国扬.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 石延芳. 功能对等理论与汉语习语的英译[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3).

[6]武会芳. 归化和异化在动物类词语翻译中的应用[J].双语学习,2007.9.

[7]殷莉. 从习语中的动物喻体看汉英词语文化上的不对应[J].安徽大学学报,2001.7.

[8] 于秀华. 文化差异与翻译[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3)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篇4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 “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 甚深广而微妙, 在字典中无从找出, 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 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 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经过归纳总结认为, 英汉习语中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生活环境的不同, 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 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中国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 耕牛与人们朝夕相处, 受到中国人的爱戴和赞誉。所以牛是勤劳的象征, 鲁迅先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 马则是英美文化中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所以“力大如牛”翻译成英文则是:As strong as a horse。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汉语是“挥金如土”。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极了”是dog-tired。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在西方许多国家, 特别是在英美, 人们信奉基督教, 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而中国的习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则与佛教密不可分。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等。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作的风格, 忠实反映是非曲直原作的面貌是翻译的标准。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 应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 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习语、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 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 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而没有隐含意义。尤其是, 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 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这就要考虑翻译的方法问题。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和增译。

1、直译

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 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 则直译字面意义。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成“条条大道通罗马”就是一个例子。再如:armed to the teeth直译成“武装到牙齿”, 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则为:雪中送炭等。

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 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 可以互译。如Easy come, easy go与汉谚“来得容易, 去得快”、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趁热打铁”等。有些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近似, 略有差别, 隐含意义相同, 形象意义互译, 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与“挥金如土”;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等。

2、意译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读者所熟悉的形象, 从而译出隐含意义。如Achille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 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的弱点”更恰当。又如:a cat on hot bricks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 痛苦而狼狈, 这与汉语“热锅上的蚂蚁”相似, 都表示“焦急而狼狈”, 翻译时更换了形象, 更利于读者的理解。

3、增译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而直译又不能使读者理解时, 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 使译文形象生动。如:“黄鼠狼给鸡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又如“借花献佛”Present Buddha with flowers given by another-make a gift of something given by another;此外, 对一些习语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 以使读者了解原文习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如中国的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 可译为One monk, two buckets;two monks, one bucket;three monks, no bucket, no water-more hands, less work (邓炎昌, 1989) 采用这种方法, 有利于读者了解原文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汉语文化博大精深, 英语语言也广袤深邃, 然而两种文化之间却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映射。而习语以其直观、常用的形式, 深刻、丰富的哲理最能够体现一种文化的特点, 从习语入手, 研究其翻译的工作既难度很大, 非一两篇文章之能, 又十分必要, 值得长期坚持, 深入研究。

摘要:分析英汉习语中所体现的英汉文化差异, 提出在英汉习语翻译中首先要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转达, 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 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译出原文的褒贬意义。由此出发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 能为英汉文化的映射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意义,习语,差异,翻译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 1999, (3) 。

[2]、朱耀先: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 1997, (4) 。

论关联理论与英汉习语的翻译 篇5

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不同的认知语境.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译者应依据最佳关联的`原则,充分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作中习语的交际意图.

作 者:彭薇 PENG Wei  作者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414000 刊 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E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23(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关联理论   英汉习语   翻译  

浅谈英文化汉习语的差异及翻译 篇6

关键词:习语;翻译;文化;差异

一、引言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信息。广义上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格言及俗语等。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给人一种强烈的语言感。习语常引申出比字面意义更为深刻的涵义,具有生动的比喻,能引起丰富的联想,这种比喻和联想是由一定民族的现实生活经历和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宗教信仰等不同,英汉习语有很大的文化差异。

二、英汉习语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二)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Old dog will n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三)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四)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棗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英汉典故有各自的民族渊源,非三言两语能阐述清楚,如汉语习语:“三顾茅庐”、“未雨绸缪”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fly on the wheel(狂妄自大的人)。

三、英汉习语翻译的技巧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严复提出翻译的标准是 “信、达、雅”,就是翻译时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在翻译方法上,可以结合使用直译和意译,要 “译出既保持异国情调,又为读者所接受的、最自然的、最接近原文的译文”,英汉习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直译法

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色彩、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例如汉语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 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是传神,所以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的正式语言。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则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成“条条大道通罗马”、“A gentleman's agreement”译成“君子协定”;“雪中送炭”译成“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竹篮打水一场空”译成“To draw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二)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本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例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是指被打得大败,译成英文便是“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乌烟瘴气”形容情形混乱不堪,则可用“chaos”一个词来表达;“望子成龙”在英译时不能译出其形象,那么翻译成英文时就应该用简短的语句来形容该词的含义:“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又如:“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隐含意义:“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同类的例子还有“fight like cat and dog”,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虽保留了原文形象,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所以可以根据该习语在文中的意思进行意译,例如:“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but we fight like cats and dogs.”译文:“我们常吵吵闹闹,但仍很相爱。”

(三)增补法

“增补法”翻译中最重要的变通手段之一,在翻译中可以同时兼顾习语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一些习语按字面意义被翻译成别的语言后,往往因其文化、社会、历史内涵而令人费解或产生混淆,但若单译其隐含意义又会失去其本义上的形象比喻和丰富色彩,这时就应该采用“增补翻译法”。例如“树倒猢狲散”这个习语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慌慌张张),是翻译时增添的成分,原文虽无其字而含其义,添加部分可使译文形象突出、有声有色。再如:“盲人骑瞎马”可译成:“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 — 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而英文习语“to get blood from stone”则可用“增补法”译成“石中取血——做不可能的事”。另外,英语习语还常以缩略语的形式出现,如: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杂而不精的人)。常常用Jack of all trades来表示;“Where there's smoke”则是“Where there's smoke,there's fire(有烟必有火).”的简化表达,如果翻译时拘泥于原文的简化形式而译成“只要有烟”或“有烟的地方”,许多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四)反译法

英语谚语中有一种特殊的句型:It is + adj.+ n.+that clause,翻译这种句型时要采用反译法。此类谚语多是莎士比亚时代流传下来的,它们和现代英语的用法不同,翻译时一般是在主句加上“再”、“即使是”之类的词语以加强语气,后面的从句原文是否定句应译成肯定句,反之,译为否定句。例如: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可译为:一个好的工人是决不犯错误的),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凡马皆有失足时;凡人皆有缺点(不可译成:是好马就不会失足),It is a good man that never stumbles and a good wife that never chatters.应译为:世间没有不犯错误的丈夫,也没有从不唠叨的妻子。

四、结语

众所周知,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是文化的产物。它们不是受文化制约,便是为某一特殊文化所特有。了解英语习语的语言特点,对于准确再现原语的文化信息,使原语与译语达到一种切近自然的对等具有重要意义。不少英语习译前后对称,音节优美,韵律协调,把它们译成汉语时,既要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又要保持汉语习语的音韵效果及修辞手段。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不同,这些习语均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蕴藏着特殊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意义之深远,非字面上所能理解的。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126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163-167

[3]张立玉.实用商务英汉互译[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6:96-97

[4]谢金领,吴静.世纪商务英语翻译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79-180

[5]郭磊.2006-4英语沙龙[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18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对策 篇7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在《谈翻译》一文中,朱光潜先生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环境

英汉语中有不少反映其地理环境特点的习语。英国是个岛国,航海业和渔业在英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例如:go by the board表示“(安排)落空,(计划)失败”;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等。而中国是陆地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瓜熟蒂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是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2. 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习语中与宗教有关的习语反映了宗教对语言的影响。英语中有些习语主要与基督教有关,如: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 (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也) ;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 (像教堂的老鼠一样穷) 等。而我国是个多神教国家,其中尤以佛教的影响最大,因此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自于佛教,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3. 风俗习惯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宠物文化也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如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中英两国人们对狗却有不同的传统看法。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带“狗”的习语一般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狗嘴吐不出象牙”等。但英国人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许多关于狗的习语(canine idioms)用来比喻人的行为,含有褒义。如:clever dog (聪明的小孩) ,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在中国文化里,“猫”的内涵一般指其机灵可爱,用“谗猫”来比喻人贪嘴,常含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由此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如old cat(脾气坏的老太婆)。

4. 历史典故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如英语中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hang by a thread (千钧一发) 则源于希腊故事。这些习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Derby and Joan”出自十八世界英国的一首民谣。老Derby与妻子Joan相亲相爱,形影不离。渐渐地,它就成为“恩爱夫妻”的代名词。而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破釜沉舟”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西方人不太可能知道西施是中国古代的美人,因此不可能理解这句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习语,在翻译时应译成“情人眼里出美人”为宜。

由此可见,翻译好英汉习语,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还要熟悉和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异域的风俗习惯、民族色彩及宗教信仰。

二、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英语和汉语是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而习语来自不同著作、不同作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这样一来,习语翻译就有一定困难。王佐良先生说道:“翻译里最大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花很大力气加以解释。”翻译涉及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只要研究了习语各方面的特点,准确理解了原作的思想,就能大致掌握习语互译的规律。下面与大家探讨几种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1. 直译法

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巴恩斯通认为直译法就是能够极力保持英汉习语的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基本上兼顾“形式相当”和“功能对等”。形相似、功能对等的习语很多,翻译时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风格。如:

(1) Love money as one loves one’s life.爱财如命

(2) Abide by the law and behave oneself.安分守己

2. 意译法

在英汉习语中,有些意义大致相符,但是在形象和风格方面却有一定的差别,特别是在比喻部分,包含有人名、地名、典故,有的源于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或宗教等,如果直译出来,译文繁冗拖沓,会使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读者很难理解。因此舍弃形象对喻义进行意译,译文反而会显得简洁明了。这种方法既达意又不悖于原文,易为读者所接受。例如:

One swallow dose not make a summer.英文原文的意思是:只发现一只燕子就不能说明夏天的来临。而汉语里却没有相同的说法,但是汉语习语中有“一木不成林”的说法,因此可译为“一燕不成夏”。

3. 套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无法保留源语中的比喻形象,而需要转换为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进行翻译,尽管形象各异,但喻义相似或对应,也能保持习语固有的那种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这些习语在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结果以及具体的表达形式有不谋而合的情况,两者不但有相同的隐义,而且还有大体相同的形象和比喻。如:

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4. 加注法

在意译中,有时为提高源语习语文化信息所传递的信息度,可采用意译加注法,对源语的典故、文化背景进行注释,以提高文化交流的程度。例如:Joa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译文中“忠诚正直”是对原文“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的意译,为了让中国读者了解英语习语的文化背景,可加注释。注: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to eat no fish(不吃鱼)表示“忠诚”之意。To play game和to play fair(规矩的比赛)同义,由此转义为“为人正直,光明正大”。

习语是文化的产物,是民族的语言精华,它们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从习语翻译中反映出中西文化差异,翻译时既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又涉及了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因此,准确理解习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含义,把握好正确的翻译方法,是译好习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冒国安.文化沟通与文化移植[J].文化研究, 1987, (7) .

[3]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词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 2000, (3) :27-29.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篇8

习语作为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 是语言中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喻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1]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并对文化起重要作用;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 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2]。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 是一个社会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 包含着大量的习语, 他们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且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气息。因此, 要做好习语的翻译, 必须首先了解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地理环境

英国是一个岛国, ,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从这一点即可看出英汉两种语言鲜明的地域特色。

2.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 受民族心理状态的支配。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猫头鹰在英汉文化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中国人认为碰到猫头鹰就会倒霉, 所以汉语中有“夜猫子 (猫头鹰) 进宅”一说, 意味着这家厄运将至。但在英语中却有一个成语as wise as an owl (象猫头鹰一样聪明) , 在希腊罗马神话中, 猫头鹰常栖身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边, 因而被西方人认为是智慧的象征。

3.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英汉习语中与宗教有关的习语反映了宗教对语言的影响。英语中有些习语主要与基督教有关, 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 天助也) ,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等;而中国是个多神教国家, 其中尤以佛教的影响最大, 因此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自于佛教, 与佛、庙、和尚等有关, 如:“借花献佛”、“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4.历史典故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这也是习语的一大来源。如英语中“cross the Rubicon” (孤注一掷) 源于罗马历史故事;“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楼阁) 源于神话传说。而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中国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 “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

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1.直译法:在英汉习语的翻译过程中, 能直译时尽量直译, 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因素。如:Love money as one love one’s life—爱财如命, 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

2.意译法: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相矛盾而不宜采用直译时, 此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和原词的真正意义。如:still water runs deep——大智若愚,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

3.直译与意译的结合法: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而直译又不能使读者理解时, 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 使译文形象生动, 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如“黄鼠狼给鸡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又如“借花献佛”presen Buddha with flowers given by another——make a gift of something given by another.

4.套译法:有相当一部分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内容和形似上都非常符合, 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 而且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比喻。这种情况, 可套用汉语中的同义习语, 例如: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To be on thin ice——如履薄冰。结语

结语

综上所述,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中, 并且反映一个民族的风情习俗。英语习语的翻译是建立在对英语习语的含义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同时, 在翻译英语习语时, 还要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才会把英语习语翻译得恰当。

参考文献

[1]平洪, 张国扬.英汉习语与英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刘小枫.中国文化的特质[M].三联书店1990.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篇9

关键词:文化差异,习语,翻译

1. 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 “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 甚深广而微妙, 在字典中无从找出, 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 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 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 (1871) 一书中, 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 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 英汉习语所反映出的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 , to keep one's h ead ab ov e water (奋力图存)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东风”即是“春天的风”, 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 “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 北温带, 海洋性气候, 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 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 o a s u m m e r's d a y?/T h o u a r t m o r 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1.2 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 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 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 o g, “累极了”是d o g-t i r e d。

1.3 宗教信仰差异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 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 特别是在英美, 人们信奉基督教, 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

1.4 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 意义深远, 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Penelope's web (永远完不成的工作) 、a Pando ra's bo x (潘多拉之盒喻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等。

2. 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在翻译的方法上, 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我们通过对一些翻译理论及资料的学习与实践认为, 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 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且没有绝对的界线。大到一部作品, 小到一个句子的翻译都会兼有直译与意译。一件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 又有意译,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我们认为, 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传达原文多种意义的, 就直译, 如果不能译出原文多种意义, 特别是不能准确译出隐含意义的就采用意译。

2.1 直译

由于人们在感情, 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 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 这些习语字面意义, 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 隐含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 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 可以互译。如E a s y c o m e, e a s y g o与“来得容易, 去得快”、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趁热打铁”、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熟能生巧”、Ex amp le is b etter than precept与“身教胜于言传”等等。相近似的有spend money like water与“挥金如土”, 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都源于军事家的策略。两个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近似, 略有差别, 隐含意义相同, 形象意义互译。此类习语直译, 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 保留了原文的风格, 译文读者也很容易理解、接受, 是一种最佳方式。

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 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 则直译字面意义。All roads lead t o R o m e译成“条条大道通罗马”。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再如以下几例:

“雪中送炭”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ev 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r.

“瓜田李下”来自“瓜田不纳履, 李下不整冠”, 译为Neither adjust your shoe in a melon patch, nor your hat under a plum tree。

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 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 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 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 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2.2 意译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 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 译出隐含意义。如何自然教授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举的一个例子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 读者会不明白, 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其实它的隐含意义就是“入乡随俗”, 若译为“到什么山, 唱什么歌”, 则更为形象生动, 关于译成以上两者中的哪一个, 则要视原文文体、上下文语境而定。

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意义完全不同, 所以汉语“望子成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 可意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 又如英语习语a cat on hot bricks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 痛苦而狼狈, 这个情景和汉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 都表示“焦急而狼狈”, 翻译时更换了形象, 更利于读者的理解。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 如“天有不测风云”, 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不保留地译成英语, 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 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 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 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较常见。如Achille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 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的弱点”更恰当。

又如: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译成汉语时, 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 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译出隐含意义:“跟你说别人坏话的人, 也会说你的坏话”。

同类的例子还有fight like cat and dog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 虽保留了原文的形象, 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 but we fight like cat and dog可译为:“我们常吵吵闹闹, 但仍很相爱。”

2.3 其它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属“貌合神离”, 字面意义相同, 隐含意义 (包括褒贬意义) 却相去甚远, 不能互译。如laugh off one's head和“笑掉大牙”, 前者指to laugh in an extreme may, or beyond reasonable limits.而汉语“笑掉大牙”却是“看笑话”的意思。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和“令人发指”, 前者含义是看到或听到某些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 而后者的意思为“令人非常愤怒”。

有些习语含有褒贬义, 翻译时不可随意对应。如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含有贬义, 而汉谚“说曹操, 曹操就到”并无贬义。把“雨后春笋”与lik e mush ro o ms相对应也是不合适的, 前者指好的事物大量出现, 且有很强的生命力, 而英语中的mushroom往往同时含有“生长迅速、灭亡消失也迅速的意思”。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思果.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翻译对外出版公司.2001.

[3]肖辉.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思维活动过程[J].语言与翻译.2001 (3) .

[4]许钧.简论翻译过程的实际体验与理论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4) .

[5]张泽乾.翻译经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英汉习语的差异及翻译 篇10

1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1) 地域环境影响下的习语差异

众所周知, 自古以来中英两国地理环境截然不同, 中国属于半个内陆国家, 自古以名山大川著称, 而且农业发达。而英国是一个岛国, 四面环水, 造就了它十分发达的航海业与造船业, 所以导致在习语上具有差异。例如:中文中讲“挥金如土” (与农业土地有关) , 对应的英文为“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与水有关)

(2) 风俗习惯影响下的习语差异

中英两国由于历史文化以及所生活环境不同, 导致了在风俗习惯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这一点在颜色和动物的认知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在汉语中, “狗”常用作贬义用法, 如:狗扯羊皮、人模狗样。

然而在英语中, “dog”却常常用做褒义词, 表达积极的事物, 如:as honest as a dog, 像狗一样忠诚;a lucky dog命运的宠儿。

(3) 宗教文化影响下的习语差异

西方世界是天主教起源地, 西方人都信仰“神的力量”, 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 “God”是主宰一切的, 而且宗教神学世界观在西方人的世界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因此英语中围绕“God”产生很多习语。

例如:my God (天啊) ,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然而,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生产靠天吃饭, 而且经历了母系氏族时期, 因此遇到困难或紧急情况时, 常常喊出“我的天啊, 我的妈呀”。中国人的宗教主体是“佛教”, 也出现了很多与佛有关的习语, 如:“借花献佛、佛祖保佑”。

2 英汉习语的翻译技巧

(1) 直译法

这是一种对源语言真实再现的翻译方法, 能够使双方直接领会对方意思, 不至于出现错误联想, 因此, 常常在译文中对语言的文化与风俗进行保留。

例如:冷战:cold war, 功夫:kungfu

这些都是通过直译方法得出的习语, 他们直观地再现了源语言的意思, 同时也保留了各自的语言文化特征。

(2) 意译法

由于两种语言的内在差异, 习语中有很多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 这些差异形成了翻译困惑, 在翻译过程中无法找到对应习语, 在这种情况下, 翻译人员毫无选择, 只好摒弃源语言的表面形式与字面意思, 通过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 深入诠释其中隐含的意思。

例如:汉语中的“管他三七二十一”, 如果直译成英语, 未免会令人一头雾水, 所以只能根据它的意思 (什么都不顾, 不顾一切后果, 放下一切忧虑) , 将其翻译成“regardless of consequence”。又如“新官上任三把火”, 译为“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3) 直译与意译结合法

由于语言差异十分明显, 单纯依靠直译或者意译无法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在这时, 就需要翻译人员灵活应对, 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一方面能够直接再现源语言的意思, 另一方面也能够达到语言文化的契合与有效传达。

例如:“事后诸葛亮”是中国一个比较常见的习语, 如果将其直接翻译成:to be Zhuge liang after the event.英语国家人民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 就不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能够让对方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 可以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翻译

成: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

(4) 代换法

很多的英语习语与中国的习语在语言运用方面都存在互通的地方, 只是其中的意向不同, 这是不同的民族文化所导致的, 因此, 可以采用代换的方法, 也就是说对其中的意向目标加以替代, 一方面能够保持语言表达的一致, 另一方面又能够保持各自语言文化。

例如:掌上明珠, apples in one’s eyes;胆小如鼠, as stupid as a hare.通过意向词汇的代换, 能够达到语言的有效表达。

3 总结

英汉两类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 特别是在习语表达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在学习与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其中的这种差异, 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展开对习语的翻译。

参考文献

[1]Yang, Xianyi&Yang, Glady.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4.

[2]钱勇.从钱穆的中西文化比较看他的民族文化观[J].英汉语语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赵文学, 吴柏祥.英汉对应词联想意义跨文化对比分析[A].全国优秀英语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7.

英汉习语的差异及翻译 篇11

【关键词】中英习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

一、引言

各民族拥有的历史及地理条件都并不相同,受到地域等差异的影响,各区域产生出来的习语也不尽相同。作为语言精华,习语凝练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及民俗特色。在各类语言中,习语与语言特征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然而,正确翻译习语也需要拥有深厚的底蕴,能够领悟内涵[1]。作为特殊语言,习语从广义上看包含了日常口语、谚语以及典故,此外还包含其他各类的用法。无论英文或中文,习语都是常见的。习语源自社会生活,是日常活动累积下来的珍贵财富。从读者角度来看,若要真正体会出深层次的习语内涵,还是相对较难的。翻译中英习语的过程中,经常引发习语的偏差理解,这些偏差理解多数源自根本文化的差异。因此,欲掌握规范的翻译方法,就必须深入辨析潜在的文化差异,从文化入手来解析习语。只有这样,从源头认识,才能把握好习语的特定内容,尝试着灵活予以运用。

二、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比较

精确翻译某一中英习语是较为困难的,这是由于习语根植于独特的文化,是文化的产物。翻译习语时的难点就表现为习语附带了多层次的文化要素,是文化的衍生物。少数习语并不带有文化要素,针对于这类习语,翻译起来相对很便捷。然而,多数习语都隐含了深层文化,翻译时还需顾及这种文化根源,经过综合衡量。在日常生活中,仅有很少量习语没有附带文化的要素,可以直接翻译。在各国范围内,文化差异可分成语言性的、物质性的、宗教及社会性的、生态性等差别。汉英两类的语种都隐含了特有的文化内涵,而习语诞生正是为了折射出潜在性的这种含义。由此可见,在多样文化差异影响下,翻译的流程及方式都会呈现出差别[2]。详细来看,相比可得如下层次的文化差异:

(一)宗教信仰文化差异。

中英文化都紧密关系到成语,这种习语经常凝练了深层性的宗教内涵,表征了宗教信仰。中英文范围内的较多习语都密切关系到宗教。例如:我国传统性的信仰即为佛教,因而也衍生出多样的佛教成语,例如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等。相比来看,西方人秉持了基督教的长期信仰,这种信仰传承下来的习语较多源自圣经。由此可见,英文习语多源自圣经故事及人物,借以指代特定的某一内涵。例如:形容恰好赶上了某事,可用eleventh hour来形容;Gericho代表了即将前往较远的地点。再如:八面玲珑可比喻成某个人集中了“all things”;真心喜爱的人可被比作某人眼中的“apple”。在中英文典故中,习语也被用来代指传说或者神话,例如叶公好龙、东施效颦。在古罗马及希腊神话、圣经的典故中,也传承了多样的习语,它们多数源自典型性的历史事件,例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可翻译成Damocles sword。在我国语言中,它被表示为千钧一发这类的紧急时刻。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从根本上看,习语源自于劳动,是人们长期以来生活累积下来的精华。习语又来源于民间,是平日劳动聚集成的群体智慧。例如:不列颠群岛位于西部的大西洋,这个区域内的岛国包含了英国。作为群岛性国家,英国传承的英文习语紧密关系到固有的群岛环境。到了中世纪后,英国拓展了强大的航海业,这种行业衍生了关联性的多样习语。在英文表述中,奋发图强被表述成above the water,即把头露在水面上边;不知所措表述为at the sea,代表着某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与英国相比,我们祖先生存于亚洲的辽阔陆地区域,因而相关性的习语较少牵涉航行,与此匹配性的习语并不多见。在中文中,挥金如土表征了挥霍的坏习惯,英文则习惯表述成like the water,形容钱财类似水流一样的流走,这就凸显了习语独特的地域差别。此外,岛国更擅长捕鱼业,因此脸皮厚的人被形容为a cool fish。英国拥有海洋类的典型气候,风雨天气更为寻常,习语中也多见这类用词。

(三) 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不同国度内,独特文化培育出来的思路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根源即为思维方式。受到全方位的影响,习语也密切关联着思维方式,尤其是成语。习语也是拥有特定传统的,这种传统思路密切关系到特定区域内的语言文化。在中英文范围中,典型的习语表现即为对待某些事物秉持的态度。某些事物在我们民族看来是受到喜爱的,然而对于西方民族却并非如此。从本质来看,这种差异也折射出潜在性的思维路径差别,是不可消除的,翻译习语时也要注意。在这个方面,典型表述即为牵涉宠物的某些习语。这是因为,不同民族及区域针对于宠物饲养都会呈现为差异。在我国,狗这种动物倾向于贬义用法,由此牵涉的成语例如狗急跳墙、狐朋狗友等。然而从西方角度来看,狗是密切的朋友,形容狗的多数习语都表征了正面形象,例如幸运儿表示成luck dog。与之相反,我国民族倾向于喜爱猫,但西方人并不喜爱猫,经常把怀有不良企图的人比作猫。

(四) 历史神话典故上的差异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神话典故。例如:西方the heel of Achilles比喻一个人致命的弱点(希腊神话故事) ,Judas kiss口蜜腹箭(源于《圣经》)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说魔鬼,魔鬼到)(源于《圣经》)。但是中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源于《诗经》)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源于《论语》)

由于以上所谈到的种种巨大的差异,接下来我们就英汉翻译的一些原则与方法进行规范和对两种语言给予正本清源。在翻译的过程中,有的主张“移植”原文,即直译,不赞成“代替”、“借用”。有的主张“意译”,强调“异物归化”,不赞成“移植”。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强调读者反应。下面就以习语翻译为例来简要阐述一下英汉互译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中英习语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语言方面,翻译的准则也涉及多方面,例如动态平衡、功能性的等同、忠实以及通顺。翻译的过程中,每一方面准则都必须遵守,它们相互关联、相互牵制、紧密衔接。但某些情况下,翻译语言设定了不同侧重点,然而却给出了近似的目标。在表述原文时,应能维持通顺的语义状态,这种基础上再去予以翻译。从总体来看,需要忠于原有的内涵,维持原先的词义面貌。通常状态下,习语都包含着表层含义、形象化的内涵、潜在的含义等。然而,也并非所有习语都整合了三层次的内涵。针对于选定的目标语言,若要完美呈现出三层内涵是尤为困难的。若多样文化呈现了冲突,那么隐藏的内涵应当是优先的,这个层次的内涵优于表层含义。文化差异包含了归化及异化这样两个视角。经过深层翻译,即可归纳得出读者本真的意图。实际上,两类翻译方式并没能呈现出根本性的差异。面对于给出来的翻译习语,可以优选直接翻译。若遇到冲突,则转为隐含的习语含义。

(一)直译法

直接翻译的方法仅可用于单层内涵的某些习语。对于这些习语,三个层次内涵并没有差异,因而可用来直接予以翻译。对于共同性的某些事物,人们拥有相等的感受,这种感受涵盖了社会经验及单纯的物质世界。在中文英文中,都包含着这类的简单习语,这些习语代表着单一内涵,因而也可直译。例如纸老虎可用paper去形容,趁热打铁可比作strike the hot iron。某些习语也可用作直译,然而它们包含了较深的隐藏含义,对此也可选取直译的方式。例如:可用history with no precedent来直译史无前例;用to give some fuel at big snow来表示雪中送炭。经过直接性的习语翻译,即可直观体会出某一习语内涵,这种寓意更能便于去理解及领会。直译的优势为:习语保有最初的形象状态,可体会出本真的当地文化。实际上,相比于其他方式的习语翻译,直译方法更适宜那些简练且直接的习语,这种翻译也省掉了冗余的习语内容。

(二)意译法

在翻译领域内,意译可用来阐释所有习语,意译方式表现出优先性。然而应当注意:只有选用其他方式都很难翻译某一习语的状态下,才可转而选用意译这种方式。这主要是由于,文化差异很难被逾越,字面翻译并不适宜某些习语,等同形象也并不存在。处理这类习语,只好转而破解它的隐藏内容。若从字面来直译,那么中文翻译过来的习语将会让西方人不理解,在阅读时倍感困惑。例如:若要把“天有不测风云”译为英文,就只好选用意译。这是因为,通过表层文字,西方人没办法理解什么叫做风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转而寻找西方习语中近似的表述,或者历史典故。经过查找即可发现,致命弱点可译为the heel of Achilles,在英文中它代表着隐藏性的致命缺陷。若触发了这种缺陷,将会带来灾难。因此,不测风云大致等同于英文中的这类用法。

(三)直译法和其他方式的结合

从表层来看,可凭借字面内涵来破解某些习语。然而这样翻译,很易造成偏差性的词语运用。如果翻译错误,读者很难体悟出深层的习语内涵。针对很难翻译的某些中英习语,可以整合直译的方法及其他方法。具体来看,就是首先直接去翻译,而后再去点出它的隐藏含义[7]。结合性的翻译流程可以保有原本的词语内容,同时还增添了灵活及生动性。然而,若选取了这种翻译,就要附加额外的解释,翻译的语段可能会较长。例如:在翻译黄鼠狼给鸡拜年时,可以先去直译,而后再添加附带性的解释:It do not have the intentions。若要翻译“盲人摸象”,附带的解释即为笨拙等。

此外,中文英文衍生的某些成语拥有近似甚至等同的含义,然而比喻性的形象却并不相等。例如爱屋及乌,在中英文表述中都可用来指代自己很喜爱特定人物,甚至于喜爱相关性的所有事物。但具体翻译时,中文把形象物选定为乌鸦,英语却选取了狗这种动物。这是由于,乌鸦常把巢穴建造于人类屋檐底下。而在西方国度,人们通常都喜爱养狗,因此狗被看作人们的密友。这种翻译呈现为等效性,然而附着的事物却并不相同。

四、结束语

中英习语整合了固定性的词汇,构成了词汇组合。具体在翻译过程中,应把习语看作总体性的内涵,而非单一词汇。中文及英文都包含了习语,从根本上看,习语表征了传承下来的累积文化。若要正确翻译习语,不仅需要拥有根本的语法常识,还不可忽视深层次的文化差别。未来的实践中,还需不断摸索翻译习语的灵活方式,做好日常性的翻译,这种基础上推进多样文化的融汇。

参考文献:

[1]李领军. 议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03):135-136.

从文化差异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篇12

关键词:英汉习语,翻译,文化差异,望文生义

一、前言

“习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法的集中表现, 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 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 (胡文仲, 2000) 。本文所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 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对于英汉翻译者来说英汉习语的对译是一项挑战, 同时也是增进自我翻译修养和英汉两门语言素养的极好机会。由于在自然与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精神生活等方面不同, 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如何准确传达英语习语所包含的独特文化内涵, 并再现原作的表现力, 往往是翻译的难点。

二、中西文化差异与习语表达形式

1. 风俗和情感差异与英汉习语。

英汉民族习惯的不同, 造成两者对同一事物所赋予的感情色彩或意义有所不同。例如, 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有养狗的习惯, 西方人对狗有好感, 认为它是忠实可靠的朋友。所以在英语中含有“狗”的习语, 大都没有坏的含义。例如:lucky dog (幸运儿) 。“狗”在汉民族人民的心目中多含有厌恶、鄙视的感情色彩, 有关狗的习语大都含贬义。如:“狐朋狗友”等。

2. 历史和文化背景差异与英汉习语。

汉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西方早期资本主义也有过辉煌的文明史。因此, 英汉习语深受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先以英语为例:来源于《圣经》的习语有: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语出希腊传说的习语: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喻“内部颠覆者”) 。相比之下, 汉语来自历史故事的习语要多得多, 这些历史故事大都记载于我国历史文献中。例如:“司空见惯”:比喻不足为奇, 语出唐·孟《本事诗·情感》;“温故知新”:温习旧课, 可以更好地加深理解, 语出《论语》。

3. 社会和自然环境差异与英汉习语。

英国是岛国, 它的航海业一直颇为发达, 因此英语中就有大量与水和航海有关的习语。例如:keep one’s head over water (奋力图存) ;plain sailing (一路顺风) 。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大国, 自古以来, 中国人以农业为主, 所以习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谚。例如:“斩草除根”、“拔苗助长”等。

4. 精神生活差异与英汉习语。

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神话、宗教信仰也导致英汉习语的差异。在汉语里“借花献佛”“回光返照”等都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as poor as church mouse (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则是英语国家的人受基督教影响的反映。

三、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化和归化

“翻译是作为跨语交际的中间环节的, 以语言符号的转换为手段, 以原文内容与风格的尽可能完整地传达为目标的言语, 思维活动” (彭长江, 2002) 。下面从跨文化角度探讨英语习语翻译的两个基本方法:异化与归化。

1. 异化。

“异化就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 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 (孙致礼, 2002) 。这种译法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和渗透, 推进它们的相互融洽。异化又可用两种具体译法加以实现。

(1) 直译

“所谓直译, 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下, 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张培基, 1980) 。例如:“火上浇油” (to pour oil on the flame) ;“外强中干” (outwardly strong bu inwardly weak) 。

(2) 直译加注

有些习语因包括历史典故而含有中国文化色彩, 如果不对典故中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一番解释, 英语读者将很难理解其确切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 通常可采用直译并加注的方法。例如:“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Three cobbler smiths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Huge Lang, the mastermind.) ”

2. 归化。

“归化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 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孙致礼, 2002) 。它撇开原文的语句, 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 降低了读者接受的难度。它有三种具体的方法。

(1) 形象替换

英语习语大都有鲜明的形象。但由于文化的差异, 具有相同联想意义的习语, 英汉两种文化中往往用不同的形象来表达。因此, 在翻译中, 常需要进行形象替换使之既能保持原味, 又能为读者接受。例如: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 (用鼠替换兔) 。

(2) 意译

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相矛盾时, 应根据原词的真正意义而不是原始意义进行翻译, 为了有效地进行文化交流, 则采取牺牲某些形式上的特点, 从忠实原文内容出发, 采用意译法。例如:The teenagers do not invite Bob to their parties 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 (青年们不邀请他参加他们的聚会, 因为他是个扫兴的人。) 在这里“a wet blanket”根据上下文译成“扫兴的人”符合上下文逻辑, 读者通过它很容易明白青年们不邀请他参加聚会的原因。若将之直译成“湿毯子”使读者对其含义困惑不解, 这样就降低了发展文化交流的有效度。

(3) 意译加注

所谓意译加注就是在采用意译后仍不能有效地传递英语文化信息, 且又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表达时, 为了很好地对英语习语中有关知识与典故进行传递而采用的一种方法。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约翰为人可靠, 他既忠实又正直。) (注:eat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出自典故, 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 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 拒绝遵守反对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eat no fish由此转为“光明正大”) 。

四、如何避免英语习语翻译中的“望文生义”

翻译习语“望文生义”, 小则令人费解、闹笑话;重则引起误会, 伤感情。因此避免翻译英语习语“望文生义”显得尤为重要。

1. 深入了解英汉习语的异同, 加强文化熏陶。

英汉习语有着惊人的巧合, 如as light as feather与轻如鸿毛, 又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趁热打铁”。然而, 这类等效性习语非常有限, 更多的是部分对应或基本不对应类习语。部分对应的习语, 如no smoke without fire与“无风不起浪”。基本不对应的习语, 如pull one’s leg是“开玩笑、寻开心”之意, 而非汉语中的“拖后腿”。另外, 由于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的影响, 英语中产生了许多具有民族性的成语、典故和神话, 如有关人物的Hobson’s choice (无选择余地) , 宗教的有too much curiosity lost paradise (由于过分好奇, 被逐出天国, 指亚当与夏娃而言) 等。学习者要通过对英汉习语的比较, 加深对中西方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理解, 从而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 加强练习, 在练习中掌握翻译原则, 提高翻译技巧。

在翻译时, 既要保持源语的民族特色, 又要符合译语的语言习惯, 要做到这一点实非易事。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 不断地实践, 才能真正掌握习语的翻译方法, 使译文日趋完美。例如:I am not talking castle in the air, the donkeys carrot. (我不是说的空中楼阁, 让大家望梅止渴。) 这里采用的直译兼意译, 既形象生动, 又符合汉语习惯。翻译时如果将“the donkey’s carrot”译成“驴的胡萝卜”, 就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五、结语

英汉习语是约定俗成的, 内容丰富, 表现力强, 是语言精华之所在。有的英语习语在字面上虽与汉语似乎符合, 但实际上却是神离。因此学习时不能单纯从字面意思入手, 要了解其原义、转义、由来或典故, 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并准确翻译。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冀一志.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M].文化与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233-236.

[3]彭长江.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走向异化[J].北京:中国翻译, 2002, (1) .

上一篇:读书经验谈下一篇:质量管理知识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