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语的特点(共12篇)
习语的特点 篇1
习语除了固定的短语或表达法外,还包括口语体、谚语、格言乃至一些俚语。英汉两种语言同属较为发达的语言,故都拥有大量习语。英汉习语源远流长,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英汉习语反映了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的历史、经济生活和思维方式。英汉习语有着极强的概括和表现能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韵味隽永,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1. 英汉习语比较
1.1 英汉习语的基本共性
1.1.1 结构的固定性
习语从其结构来看,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如pull somebody’s leg(愚弄某人)不可变单数为复数;by twos and threes(三三两两)不可按汉语习语改为“by threes and twos”。又如汉语的“去伪存真”不能说成“去假存真”,“三言两语”不能说成“两语三言”,虽然前者和后者意思没有很大不同,但是相沿成习,习惯上人们说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1.1.2 语义的统一性
习语是语言中约定俗成、相沿习用的定型化词组,在语义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如“胸有成竹”并非字面之义,而是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或周密计划。又如“沉鱼落雁”并非描述沉下去的鱼和落下去的雁,而是用来描述女性无与伦比的美貌。英语的习语也是如此,不能逐字理解,而应从整体认识其特殊性和习惯性,如:do somebody brown(使某人上当),show the white feather(显示胆怯)等。
1.1.3 习语的习用性
习语的习用性指习语应用的广泛性,社会成员在各种交际场合和各种文体中经常使用习语,从而不断丰富习语。习语以其简短的形式、生动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全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全社会的语言财富,在广泛的范围里为人民大众所确认和应用,因此,很多习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1.2 英汉习语的基本差异
1.2.1 风俗习惯的不同
英国人爱狗,视狗为伴侣,因此,常以狗的形象比喻普通人的生活行为,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中国虽然也养狗,但一般人在心理上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用它形容和比喻坏人恶行,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英国人和中国人信仰不同,英国人多信仰基督教,有不少习语与之有关,如:go to the church(做礼拜),power of the keys(教皇的权力)。在中国佛教是影响最大的宗教,习语有不少来自佛教,如“半路出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1.2.2 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英汉习语通常来自本民族的历代文献或民间口语。英语和汉语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习语的来源也各异。本国人虽能了解,但外国人常不知所云。比如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从事农业者占很大比例,因此,在汉语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枯木逢春”、“斩草除根”等。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钟爱海洋,所以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来源于航海业,如: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drop anchor(抛锚;定居下来)等。另外不少习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诗文等,这类习语可称典故习语。英汉典故有各自的民族渊源,非三言两语能阐述清楚,如汉语习语:“三顾茅庐”、“未雨绸缪”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fly on the wheel(狂妄自大的人)等。
1.2.3 比喻上的不同
英汉有许多同义或意义相近的习语,但由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就不可能不明显地体现出两种不同语言形式,比如中国人常用习语“雨后春笋”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而英语中的同义语是like mushrooms(像蘑菇一般),这是因为英国不产竹,甚至连“ba mboo”这个词也是引进来的外来语。诸如此类的习语比比皆是,如:nev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
2. 习语的翻译
2.1 直译法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形相似、功能对等的习语很多,翻译时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风格。如汉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 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传神,所以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的正式语言。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时,读者可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如“雪中送炭”译为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趣味。
2.2 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来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
例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指被打得大败,译成英文是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乌烟瘴气”形容情形混乱不堪,则可用chaos一个词来表达;“望子成龙”在英译时不能译出其形象,那么翻译成英文时就应该用简短的语句来形容该词的含义,如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同类的例子还有fight like cats and dogs,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虽保留了原文形象,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所以可以根据该习语在文中的意思进行意译,例如: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but we fight like cats and dogs.(我们常吵吵闹闹,但仍很相爱)。
2.3 借用法
因为人类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所以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这样的习语则可以采用借用法进行互译。如英语中的“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汉语中的“熟能生巧”,又如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与英语中的burn one’s boats都来源于两国的军事策略,因此用法和含义都相同。
2.4 节译法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即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寓意,前后含义重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用节译法处理,省去并列重复部分,如“铜墙铁壁”译为wall of bronze,不必说成wall of copper and iron,“长吁短叹”用节译法译为sighing deeply。
2.5 增补法
“增补法”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变通手段之一,在翻译中可以同时兼顾习语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一些习语按字面意义被翻译成别的语言后,往往因其文化、社会、历史内涵而令人费解或产生混淆,但若单译其隐含意义又会失去其本义上的形象比喻和丰富色彩,这时就应该采用“增补翻译法”。
例如“树倒猢狲散”这个习语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慌慌张张)是翻译时增添的成分,原文虽无其字而含其义,但添加部分可使译文形象突出、有声有色。再如:“盲人骑瞎马”可译成: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另外,英语习语还常以缩略语的形式出现,如: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杂而不精的人)。常常用“Jack of all trades”来表示;“Where there’s smoke”则是“Where there’s smoke,there’s fire.(有烟必有火)”的简化表达,如果翻译时拘泥于原文的简化形式而译成“只要有烟”或“有烟的地方”,许多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3. 结语
以上对英汉习语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论述了几种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其实,无论对汉语还是英语来说,习语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对习语的翻译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从整体大局出发,力争做到译文既保留原文的习语韵味,又能通顺、畅达地表达原意。
参考文献
[1]冯庆华.英汉互译实用翻译教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罗斯.习语翻译法[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8.
[3]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习语的特点 篇2
英语习语的翻译
习语在英语语言中占重要地位,因为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我们很难翻译准确.文章介绍了5种翻译习语的方法,它们分别是直译法、直接套用法、意译法、直译与意译结合法、疑问加注法.
作 者:李绍杰 张楠 白莉 作者单位:河北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年,卷(期):“”(z1)分类号:H3关键词:习语 文化背景 翻译 方法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篇3
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方法
习语是“idiom”一词的汉译,是指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世界上凡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的习语,汉、英两种语言即是如此。由于汉、英两国在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及思想方法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反映在习语的形象、含义及用法上也大不相同。习语中的文化因素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只有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才能使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清楚地表达意思。
一、习语与其他词语的不同特征
(1)习语的组成词不能随意更换。例如:在英语中我们不能把“leave no stone unturned”改为“leave no brick unturned”;而在汉语中也不能把“七上八下”说成“六上七下”。
(2)由于语言、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习语的真实含义同字面意义之间往往有不同的差异。例如:英语习语“to bring the house down”不能按字面理解为“把房子拉倒”,而是“博得全场喝彩”;汉语中“瓜田李下”也不是两处地方,而是指行为让人有所怀疑。
(3)习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的反映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的包含有趣的历史故事。例如,习语“face the music” 与古代的演员有关。当时,只要音乐响起,准备出场的演员就要立即走到台前,在观众面前进行表演,不管他是否已准备好。因此,“face the music”后来指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
(4)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因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在表达方式上就是往往采用与该文化紧密相关的事物作喻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理。例如,英语中的“as thin as a shadow”与汉语中的“瘦得像猴”;“fishing in the air”与“水底捞月”。
二、英汉习语中文化差异的表现
关于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而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可见,文化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在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差异
习语的形成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上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同一词汇的理解、联想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形容一个人非常奢侈浪费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因此有许多与山有关的成语,如 “开门见山”等。而在英语中则有许多有关于船和海的习语,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in deep water(陷入严重困境)”等。
2.传统习俗差异
在英语和汉语习语中所反映的风俗习惯差异是多方面的。“狗”在汉、英两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是截然不同的,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几乎都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等。而英美民族却把狗看成忠诚的伙伴,常用狗来比喻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等。
3.宗教信仰差异
中国人信奉佛教和道教,因此在汉语中有许多关于这两种宗教的习语。与佛教有关的有“借花献佛”等;与道教有关的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而在英美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因此有许多源于基督教的习语,如 “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 (傻人有傻福)”等。
4.历史典故差异
大量英汉习语源于历史典故,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汉语中有“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许多英语习语源于《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swan song(绝唱)”等。
三、习语的翻译方法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要想译文很好地再现原语,则翻译要按照一定的翻译标准。按张培峰先生的话说,“翻译工作者的任务就是由两种语言中最富于民族个性成分而形成差异的这种表面上不可译中择出可译的方法来。”翻译习语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法、套用法、意译法和注释法等,在翻译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1.直译法
只要符合语法规则并且为读者所接受,习语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刘重德教授认为,“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要求译者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带有任何主观色彩。”因此他提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观点。有些习语的译文已经进入了目标语,甚至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们源于国外。例如:一帆风顺smooth sailing、三三两两in twos and threes、黑马dark horse等。
2.套用法
在不同语言中能找到类似的习语,它们有着类似的内容与表达方式,如果把它们用在习语互译中,看起来就像是直译一样。例如: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头发长,见识短Long hair and short wit、 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等。
3.意译法
有些习语不能直译,这时只能舍弃其形式和修辞手法,采用意译的方法。例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译为“A word once let go cannot be recalled”,比译为“One word lets slip and four horses will fail to catchit”要好;“keep one's nose clean”译为“明哲保身”比译为“保持鼻子干净”要好。
4.注释法
在英汉习语中,有一些源于历史典故,如果直译,则很难理解;如果意译,则不能保持原文的特色。为了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给译文加注释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可以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译为“Sima Zhao's ill intent is known to all- the villain's design is obvious”。
综上所述,习语是语言中独特而固定的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它们简洁生动,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使英汉习语体现出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也给翻译带来了困难。习语的翻译既要有科学的精神,又要有艺术的风格,将二者融为一体,才能使译文再现原文之美。此外,好的习语译文还可达到促进英汉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Rears,Judy.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M].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WESTER.Webster’sNewWorld College Dictionary[M].HarborHouse, 1996.
[3]夏征农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4]王同忆.语言大典[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0.
[5]何善芬.英汉习语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6]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7]张若兰.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篇4
结构固定是指英语习语结构有其本身的完整性, 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 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例如:
1) live from hand to mouth (勉强糊口) , 不能写成live from the hand to the mouth, 也不能写成live from a hand to a mouth;
2) under the weather (不舒服) , 不能写成under weather或under a weather;
3)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不能写成Love me, love my bird.;
4)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焦躁不安, 如热锅上的蚂蚁) , 不能写成like ants on hot bricks。
这正如不可把汉语中的“乱七八糟”说成“乱八九糟”, 也不可说成“糟七乱八”一样。
二、语义整体
习语的语义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因此不能根据组成这个习语的各个单词的意思来理解习语, 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例如:
1) pull one’s socks up振作起来, 鼓起勇气, 加紧努力 (误:提起自己袜子) 。
If you want to be considered for promotion next year, you’d better pull your socks up.如果你想明年被提升, 你最好还是加把劲。
2) know where the shoe pinches知道困难所在 (误:知道鞋子在哪儿夹脚) 。You didn’t experience that, so you don’t know where the shoe pinches.
你没有亲身经历过, 所以你不知道困难在什么地方。
3) lose one’s head惊慌失措 (误:失掉了头)
这正如我们汉语中有大量的习语也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 如“捅马蜂窝”的意思是“闯祸”;“穿小鞋”的意思是“ (受) 打击, (受) 排斥”等。
三、语言形象, 通俗简练
1.英语习语常利用双声和韵脚来增加美的感受
例如:as busy as a bee;as red as a rose;as green as grass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见真情)
H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 (健康胜于财富)
2.英语习语有时利用对仗的形式
例如:Easy come, easy go. (来得易, 去得快)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 事竟成)
No pains, no gains. (不劳不获)
3.英语习语常利用词的重复手段
例如:face to face (面对面)
hand in hand (手拉手)
shoulder by shoulder (肩并肩)
all in all (总而言之)
fifty-fifty (平等地, 机会均等)
4.英语习语往往破坏语言规则和逻辑推理
例如:Diamond cut diamond. (棋逢对手) , 其中动词该用单数却用了复数。
Money makes the mare to go. (有钱能使鬼推磨) , 其中不定式to go中的to, 按英语语法该省略。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mouth非常吃惊 (误:把心放在口中)
as fit as a fiddle精神奕奕 (误:像提琴一样强健)
四、具有历史文化渊源
习语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是富有人民性的, 所以习语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心理状态等形式密切相连的, 能明显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特色。对英国人来说, 狗既可看门, 又可打猎, 也可视作人的伴侣和宠物, 所以英国人对狗有好感, 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如:Old dogs will learn no new tricks. (老年人学不了新东西, 守旧人接受不了新事物)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时) 。英国人多信奉基督教, 上帝和魔鬼的形象家喻户晓。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英语多有关于希腊的一些故事和传说。如: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有时也弄错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还有一些习语源于《圣经》, 如: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类习语对于学外语的外国人而言只能靠记忆, 扩大词汇量与增加背景知识来掌握。
英语习语是在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要真正理解一个习语的意义, 包括它的涵义, 并非易事, 只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正确使用。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收集, 积累习语, 便会从中得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从而享受到语言的美。
摘要: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 是在语言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词组、短语或句子, 其固定搭配、语法结构或语言含义都是特殊的, 一般不能随意改变。本文就英语习语的特点, 探讨英语习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以期有助于对英语习语本质的把握, 有助于英语教学。
汉语习语的英译技巧 篇5
汉语习语的英译技巧
在英译的过程中,要想忠实地传达汉语习语的含义同时又体现汉语言文化特色,必须对习语进行灵活适当的.处理.除了常用的直译、意译和套译等方法外,有时必须对原文进行更加复杂的处理,常用的方法包括意译直译兼用、变体习语的应用、节译法和增译法.
作 者:陈楠 CHEN Nan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108刊 名:新乡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XIANG EDUCATION COLLEGE年,卷(期):22(3)分类号:H315.9关键词:汉语习语 英译 技巧
试论英语习语的汉译 篇6
【关键词】习语 翻译 策略
一、概述
习语即习惯用语,是经过时代锤炼的语言遗产,指常常习惯性组合在一起,形式较为固定、意义凝固的词组结构。习语的形式较为固定是说在除了活用的情况下,一般很少增减词语;习语的意义凝固是指每个习语都有特定的意义,这个意义不能从个体词的意义推断出来,也不能轻易附加。习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俗语、俚语等,短小、精辟、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习语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带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可是,作为民族的宝贵财富,习语却是翻译中的难题。
二、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
1.生存环境不同。习语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英国和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而中国只有一面临海,是一个内陆国家。所以,英语是用水来表示一些特别的意义,而汉语则恰恰相反。比如,在表示“挥霍无度”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则是“挥金如土”;表示“进入危险的地方才能有所得”,英语是“go to the sea,if you would fish well”,汉语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英国和中国的生存环境不同还体现在:英国以马为计,中国赖牛为生。所以,表示“吃得多”,英语是“eat like a horse”,汉语则是“牛饮”;表示“说大话”,英语是“talk a horse”,汉语是“吹牛”。
2.习俗不同。英国和中国在习俗方面的差异是非常大的,表现于很多地方。在英国,“狗”是人类的朋友,所以习语中常用“dog”来表示赞扬的意味。比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必有得意时,不以一时长短论英雄),“top dog”(首领)。在汉语中,“狗”的习语则多含贬义,比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猪狗不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谩骂意味十足的习语。
在英国,“龙”是一种凶兽,有“Better to sit up all night than go to bed with a dragon”(与龙一起睡,不如坐一宿);在中国,“龙”则是瑞兽,有“龙马精神”“生龙活虎”“真龙天子”等等满含吉庆的习语。
3.宗教不同。英国和中国在宗教信仰上的不同,表现为英国是基督教,信仰“上帝”,中国则是敬畏“天”和“佛”。
4.历史不同。很多来源于历史典故的习语,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翻译。
不了解英语习语的历史背景,是很难进行正确翻译的。正如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不了解“班门弄斧”“名落孙山”“霸王别姬”等一样。所以,必须对习语的发源追根究底,才能对其作出正确的翻译。
三、习语的翻译方法
1.直译法。直译法是用来翻译与汉语几乎能够完全对应的英语习语。英国和中国虽然有明显的文化差异,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具有共性,这些共性便造成了语言现象上的重合,所以,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中有一些用词相同且寓意相同,对这些几乎能够完全对应的习语,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
还有一些英语习语中的喻体在汉语中是空白的,如果想要英语中的喻体和比喻义在汉语中也明明白白,使读者一目了然,这时,也应该采取直译法。
比如:“tower of ivory”可以直译为“象牙塔”;“ ount one‘s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可以直译为“蛋未孵出先数小鸡”。
这种翻译,是英语习语直接进入现代汉语,为汉文化注入了异国的鲜活血液,使现代汉语更加丰富多彩。
一些涉及到英国的宗教、历史、习俗的英语俗语,需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将习语直译后,把其来源和寓意标注在后面。这样才能实现翻译的真实性。
比如:“Pandoras box”可以译为“潘多拉的盒子”,在其后注明“源于圣经,潘多拉一时好奇打开了宙斯送的盒子,放出了所有不好的东西除了希望,比喻灾害”;“the Trojan horse”可以直译为“特洛伊木马”,在其后阐明“源于特洛伊战争,希腊人藏在送给特洛伊的木马中采用里应外合的方式攻下了特洛伊,比喻从内部给对手搞破坏”。
这种翻译,既有了习语表层的意思,又表明了习语的来源和寓意,便于读者理解。
2.意译法。如果直译的词句完全不能表达原句的意思,或者是不能被本土读者所认可,或者是难读难懂,这些情况下,便只能采取意译法。意译法是译者使用目的语的表达法,选取恰当的词句,传达原句的深刻内涵。
因为文化的种种差异,英语和汉语中能够大致对应的习语毕竟为数不多,大量的习语只是半对应。所谓半对应,是指喻体不同,但寓意相同。这时的翻译,便要把英语中的喻体更换为汉语中的喻体,使用汉语的表达方式将英语译出,实现跨文化交际。这种意译,虽然对喻体进行了改换,但寓意得到了准确地传达,这缩小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使中国人更加的了解西方。
习语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有着民族的显著区别。在翻译习语时,应以“信达雅”的原则为指导,选用正确的翻译策略,否则,就会埋葬习语的寓意、歪曲篇章的内涵,这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双语言水平和跨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习语的特点 篇7
习语是文化的载体,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 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 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 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 音律协调, 或含蓄幽默, 或严肃典雅, 言简意赅, 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1) 习语是特定的民族在其特有文化中经过历史的熔炼形成的语言精华, 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习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所以, 了解中英习语形成的历史原因, 背后的文化内涵, 可以帮助我们真正用好中英习语, 翻译好习语。
2 中英习语差异形成的原因
正如习语的概念中所陈述:习语是文化的载体,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 习语似明镜, 反映民族的特征。中英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 有着明显的东西方差异;汉语和英语也是两个很不相同的语言体系, 无论是在拼写和发音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因此中英习语也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笔者将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这三个范畴来探讨中英文化诸多方面的差异对中英习语形成产生的影响。
2.1 物质文化
2.1.1 地理环境
由于中英两国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 使部分中英习语的产生平台存在差异。中国是以一个内陆为主的国家, 虽有绵长的海岸线, 但是大部分的百姓还是生活在内地, 在山区, 在高原, 就算是战争也多为国内战争或远距离的马背上的征战。辽阔的地域, 多样的生活环境, 让人们在总结习语时更多使用地是与环境息息相关的字眼, 如:跋山涉水, 挥金如土, 寿比南山, 一马平川等等。而英国是一个岛国, 发达的渔业和航海业为“日不落帝国”的美名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 大量与海洋有关的词语在英语习语中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 如:half sea over酩酊大醉;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to sink or swim不论成败;Fish begins to stink with its 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
2.1.2 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 自古以来以农耕为主, 汉语习语中出现了许多与农业有关的成语和谚语, 如:瓜熟蒂落、枯木逢春、拔苗助长、斩草除根、瑞雪兆丰年等。在农耕中帮助了人们的动植物, 甚至天气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如:闻鸡起舞;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英国人善渔善航海, 少农耕, 因此在英语习语中基本没有和农耕相关的词汇, 多为大海, 捕鱼类的词汇, 如:plain/smooth sailing一帆风顺;trim the sails随风转舵;drink like a fish一饮而尽,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鱼居水底 (意指有价值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 。在英国, 夜生活非常流行, 人们不会早起, 不会像中国人“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因此早起的习语很少见。Dressed to the nines打扮得令人倾倒 (晚会一般九点开始, 为晚会盛装出席) 。
2.2 制度文化
2.2.1 动物
中国为农耕国家, 一切与农耕相关, 与农民生活相关的动物在习语中有着一席之地。如, 耕地的牛, 在中国人眼中牛是勤苦工作的象征, 是老实肯干的象征, 是憨厚可信任的象征:力大如牛, 甘为孺子牛, 汗牛充栋。报晓, 生蛋的鸡:公鸡报晓, 闻鸡起舞, 鸡鸣犬吠。
神秘而令人敬仰的龙:真龙天子, 卧虎藏龙, 龙马精神, 龙凤呈祥等。
在英国, 人们不用耕地, 牛不是主要生产力, 所以, 同样是“力大如牛”这样的表达, 在英文中, 代表的动物则是马, as strong as a horse。马在英国非常重要, 马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骑马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因此与马相关的习语非常多:work like a horse辛苦的干活;a horse of a different color完全是另一回事;be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clothes horse爱打扮, 赶时髦的人,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英语习语中的动物不但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 而且有的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牛, ox, 在英语中涉及的不多, ox-eyed形容眼睛大的人;The black ox has trod on sb’s foot表示灾祸已降临到某人头上。鸡, cock, 在英语中指首领, 头目, 神气十足的人, 常见的习语有:cock of the walk支配别人的人;live like fighting cock生活很好, 尤指吃得好;cock-andbull story荒诞的故事, 无稽之谈。龙在中国有着崇高的地位, 中文习语中与龙相关的多为褒义, 但在英语中, 赞扬龙的词语非常少, 且多为贬义:dragon’s teeth相互争斗的根源;the old dragon:魔鬼。蝙蝠 (bat) 在汉语中因“蝠”与“福”同音, 代表吉祥、幸福。而在英语中bat是一种瞎眼、丑陋、凶恶的动物。人们迷信bat与巫婆有关, 认为bat是闯入私宅象征死亡的凶兆:as blind as a bat眼力不行, have bats in the belfry思想古怪, be bats发疯等。在中国文化里喜鹊 (magpie) 是吉祥之鸟, 报喜之鸟, “喜鹊登枝好事到”。但在英语中magpie却是一种叫声呱噪, 爱往巢里叼乱七八糟东西的鸟, 常用来指饶舌或喜欢收藏破烂、什么都舍不得扔的人。实际是有“爱嚼舌、传播小道消息”的内涵”。
2.2.2 植物
中国崇尚礼仪, 泱泱大国, 礼仪之邦;翩翩风度, 君子之仪。梅兰竹菊用来比喻人们的品德高尚, 性格正直坚强, 行为光明磊落, 人格坦坦荡荡。梅妻鹤子、踏雪寻梅、兰心蕙质、竹报平安、胸有成竹、秋菊傲霜等。英国地区不产竹, 英语中bamboo一词也是源自马来语, 英语中就鲜有和竹子有关的习语。雨后春笋这样的表达在英语中是这样完成的:spring up like mushroom, 反映了各自的生态特征。Plentiful as black berries出自“黑莓遍地, 俯拾皆是”的生态环境。 (2) 玫瑰花是英国人的心头好, 历史上有著名的红白玫瑰之战the Wars of the Roses;roses all the way诸事顺利;no rose without a thorn没有无刺的玫瑰;世上没有完全的幸福;有乐必有苦;a bed of roses, 非常适合的工作, 安逸的生活。由此可见, 简单的一两株植物往往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其象征意义和联想意义极为丰富, 往往无法在翻译中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2.2.3 食物
中国物产丰富, 食物种类多, 可食用的东西不胜枚举。从常用的习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文里关于食物的成语覆盖面从谷物到动物, 从水果到海鲜, 比如:桂酒椒浆、五谷丰登、酒池肉林、膏梁锦绣、蕉叶覆鹿、望梅止渴, 不可谓不博大精深。
在英语文化中, 英国人的食物比较单一。他们喜食土豆, 把土豆当作主食。根据土豆的形状, Jacket Potato皮夹克土豆;根据土豆的制作方式, Mash potato烤土豆;土豆泥;根据土豆的外形, 引申出了couch potato窝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零食的人;根据土豆的特性hot potato难题、棘手的问题、难以应付的局面或人, 它的意思是说热的土豆固然好吃, 但它会烫手, 一旦烫手, 你会想法子马上甩掉它。Small potato则用来比喻小人物或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当然, 英国人还有其他食物, 比如:as cool as a cucumber极其冷静, full of beans精力旺盛;活泼欢乐的, not worth a hill of beans一个人一钱不值, bean brain白痴, 笨蛋。
2.3 精神文化
2.3.1 宗教信仰
佛教和道教对汉语文化有着重大影响。佛教在汉朝时传入中国, 对整个中国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佛、道、儒的结合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 汉语中的不少习语与佛教、道教、儒家思想有关。如“五体投地”原为佛教中最恭敬的礼拜方式, 后表示人们对人或事心悦诚服;“心心相印”源自佛教禅宗, 前心指“佛心”, 后心指“人心”, 指以佛心印证众生之心, 后表示人与人之间情投意合, 尤指情侣;此外还有“借花献佛、流芳百世、立地成佛、大慈大悲、醍醐灌顶、舌绽莲花、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等等, 可见佛教文化对中文习语影响深远。“灵丹妙药、仙风道骨、脱胎换骨、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无中生有、天长地久”等成语则来自道教。在儒家思想的习语中, 人们熟知的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否极泰来、盛极必衰。”
3 结束语
虽然英汉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别, 但是中英人民毕竟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人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有其共性, 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认识经验也有共通之处。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也有着星星点点的相同。因此在中英习语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相同或者类似的表达。例如, 在古代, 因科学的不发达, 神话传说故事成为了人们主要的精神支柱和知识来源。两个民族的人民都把“心脏” (heart) 看做是人灵魂、思维、情感的中枢, 大量与“心脏”相关的习语由此产生。with a hard heart (心情沉重) 、heart and soul (全心全意) 、heart to heart (心心相印) 。
此外, 相似的劳动经历也使中英人民得出了一些相同或相似的人生经验: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楼阁)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浑水摸鱼)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滴水穿石) ;to be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 ;mov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一鸟在手胜似双鸟在林)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就连“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中国人民耳熟能详, 老幼皆知的道理在英文中也有着相似的表达: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因此, 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的探究, 不仅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 准确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所赋予的英汉习语丰富独特的内涵, 还对于激发双方学习对方的语言的兴趣和跨文化交际都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新政.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 2010, 31 (2) .
[2]赵朝永.英语习语源来如此.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3]冯野凌.浅谈语音室相关的中英习语及其文化对比分析[J].海外英语, 2011 (5) .
[4]李静.英汉饮食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9.
英汉习语的比较分析 篇8
1 中文习语和英语习语在意义和形式上的相似性
1.1 意义的相似
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 会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或感想, 在语言上会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一个民族的习语往往又都能在其它民族的习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例如, 英汉语言中都用羊比喻温顺, 用钢铁比喻坚硬, 用狐狸比喻狡猾等。若把英汉习语的喻体作一对比, 就会发现形象相同、意义相似的习语俯拾皆是。所以, 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有相同或部分相似的隐喻, 反之亦然。例如quick like lighting (疾如闪电) 、as light as a feather (轻如羽毛) golden age (黄金时代)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箭双雕) 、no man can serve two masters. (一仆不能侍二主) 。
1.2 形式的相似
中文和英文在一些习语所用的修辞手段上, 可以看到很多共同的特点。比如押韵, 重复, 对仗等, 目的都是为了使文字更优美的形式, 和谐的节奏。比如, 在中文有“恍恍惚惚”、“红红火火”、“只工作不玩耍, 聪明的孩子也变傻”等, 读起来朗朗上口, 听起来也和谐悦耳。而英文中也会使用头韵 (alliteration) 和尾韵 (rhyme) 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美丽生动, 朗朗上口。如“as busy as a bee”、“as dead as a doornail”、“teeth for teeth, tat for tat” (以牙还牙) 、“money makes mare go”、“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等等。从发音上我们可以看到押韵的特点, 从句式上也可以看到对仗的结构, 不但朗朗上口, 而且也便于记忆。
2 中文习语和英语习语的差异性
另一方面, 英语和汉语习语在意义和用法上也存在很多的差异。因此, 有时我们可能因为错误地翻译而闹出一些笑话。比如“pull one’s leg”可能会被翻译成“拉后腿”, 但其真正的含义是“开玩笑”。不能根据字面意思来翻译, 应该重视文字背后的差异性, 正确的翻译并熟悉其文化背景。下面是体现差异性的更多的例子。
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
Let sleeping dogs lie不要打草惊蛇
Hold a candle to the sun徒劳无益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 of the other半斤八两
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
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小题大做
中英文习语存在巨大的差异, 也正是体现了西方国家和中国文化的巨大差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曾在《原始文化》中提到“文化是一种复杂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所以, 习语就是反映一个民族的镜子。
3 中文习语和英语习语差异的表现
3.1 历史生存环境的差异
由于英国是一个岛国, 自古以来在语言表达上就有很多与航海或者风浪相关的习语, 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a smooth sea never makes a skillful mariner (不经风浪, 水手难当)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to be in the same boat (处于同样的困境) 。
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因此在我们汉语中有很多关于田地河流山川有关的词汇。如“揠苗助长”、“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过河拆桥”等等。
中英两个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的不同使得两国的习语也各不相同。英国地处温带, 夏季温馨宜人, 因此文人常用夏季的温和来比喻自己心爱的事物。如莎士比亚在诗中把友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而汉语却并非如此, 夏季的太阳常被称为“骄阳”, 或用“烈日炎炎”来形容。又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东风”指的是春天的风, 而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是用“西风”来指春天的风, 这与汉语是大相径庭。由此可见, 地域差别对英汉习语的影响。
3.2 文化习俗的差异
习语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民族风俗是丰富多彩的, 它是习语赖于生存的深厚土壤, 许多习语就是出自民俗。比如Apple-pie是美国百姓的传统食品。所以我们经常见到“as American as apple pie”。我们可以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具体有哪些不同。
3.2.1 对待动物看法的不同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反应在习语中的差异性还有一个典型的方面就是动物在语言中所指代的意义不同。英语国家把狗视为“man’s best friend” (人类最好的朋友) , 有不少习语都反映了人们对狗的喜爱, 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A man has his hour, and a dog has his day. (人有得意日, 狗有称心时) 、as faithful as a dog (像狗一样忠诚) 、A man has his hour, and a dog has his day. (人有得意日, 狗有称心时)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而汉族人在语言中会常用狗来骂人, 汉语习语中狗的形象多数是贬义的, 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腿子”、“狗东西”、“狗眼看人低”等都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3.2.2 颜色表达意思的不同
在中国, 红色是吉祥喜庆深受喜爱的颜色, 如大红灯笼, 红纸包的压岁钱。在婚礼中有红妆, 红“喜”字, 洞房内红烛高照。还有大红榜、红双喜、开门红……而在英语中很多时候红色会用在表示危险, 表示生气或者表示陷入债务, “be in the red”是债台高筑的意思。另外还有:red battle (血战) 、red-cover papers (国家机密文件) 、see red (火冒三丈, 勃然大怒) 、turn red with blush (羞红了脸) 。
绿色green在英语中会有“嫉妒、眼红”的意思, 如:green with envy指“十分嫉妒”的意思。汉语中表示“嫉妒”经常会说“害眼红病”, 但是在英语中应该翻译为green-eyed而不能翻译为red-eyed。
黄色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引申含义差别比较大。在英语中, 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鄙”的意思, 例如:a yellow dog (可鄙的人, 卑鄙的人) 、a yellow livered (胆小鬼) 、Yellow Pages (黄页, 电话号码簿, 用黄纸印刷) 。
汉语中淫秽的词语一般会用黄色来形容, 但是英语中是用蓝色blue表示“下流的”意思, 如:blue video (黄色录像) 。但是, blue在英语中与其它词汇搭配, 就会产生大相径庭的意义, 如:out of blue (意想不到) 、once in a blue moon (千载难逢) 。
3.3 宗教信仰的差异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和信仰。如果两种文化相近, 我们就很容易的理解它们的内涵。例如, 大多数英国人认为, 使用委婉语是很好的交流方式, 可以避免尴尬和困窘。因此, 下面的例子说明了一些“死”的表达, 而这些都很接近我们的汉语。
To depart or To pass away去世, 与世长辞
To close (end) one’s day寿终
To breathe one’s last咽气, 断气
To go west归西天
To kick the bucket翘辫子
To kick up one’s heels登腿, 翘脚
而英汉两个民族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因此, 不同的宗教文化就潜移默化的融入了英汉两种语言中, 于是也有了反应宗教文化的习语。中国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 所以有许多习语是和“佛”“庙”有关的。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临时抱佛脚”等。而西方文化里主要是基督教文化。英国人说:“A man without religion is like a horse without bridle.”宗教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灵魂。英语中多是与“god”、“devil”、“hell”、“church”有关的习语。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 天助也) 、God is everything. (上帝就是一切) 。在英语口语中我们会经常听到含有这些词的表达, 比如:“what the hell is happening”表示“到底是怎么了?”
3.4 历史典故的差异
英汉历史名人名著名典对各自的民族文化也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在汉语中, 大量的诗歌与名著名典中流传下来的习语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守株待兔”等。英语中同样也是。如:在诗及《圣经》中的一些句子也成为人们常用的习语。有很多常见常用的历史典故, 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的弱点)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
习语在任何一种语言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和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是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必须要重视习语在两种语言中的差异性, 充分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 风俗和现实意义, 才能够正确地使用它们。学习英语, 我们有必要掌握足够的知识和常见的习语。我们应该认识到, 一些习语可以直译, 但有的却要用灵活的方式意译。最后, 希望学习习语能够提高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兴趣, 让我们感觉学习英语是快乐和轻松的而不是乏味和困难的。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 熟悉英汉两种语言中习语的相同性和差异性是很重要的。基于对比分析, 该文主要阐述英汉习语的相似性, 以及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异性。以帮助提高学习英语者的兴趣和增加其文化知识。
关键词:英汉习语,差异
参考文献
[1]王露芳.谈英语谚语的实用价值[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1) .
[2]杜瑞清.文化自觉, 开拓创新[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 (5) .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
[4]美国谚语词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0.
议英语习语的习得 篇9
一、了解英语习语的来源。
习语是文化的体现, 所以要掌握习语的用法, 首先要了解习语的出处, 避免死记硬背, 真正理解英语习语的特点和含义。习语的主要来源是人民生活, 比如:中世纪的英国人住的是茅草房, 猫狗都住在房顶上, 雨下大时, 猫狗就会从房顶上掉下来。所以有了“Rain cats and dogs” (倾盆大雨) 之说。其次是体育活动, 中国人喜欢以戏喻人生, 所以汉语中有很多和戏曲有关的词语, 比如“独角戏”、“对台戏”、“黑脸”、“白脸”等, 但西方人倾向于把人生看作一种竞技运动, 所以有很多来自体育的习语, 比如“Keep the ball rolling”意指“不中断, 继续下去, 保持下去”, “The ball is in someone’s court”是指“某人得作出反应或采取行动”, 例如:We’ve made our proposal, so the ball’s in their court now. (我们已经提出我们的的建议了, 该他们作出反应了。) 习语的第三个来源是宗教, 因为很多英美人士信仰基督教, 所以很多习语中有宗教或圣经的影子, 比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意思是天助自助之人。还有“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源出《新约%马太福音》第七章, 原意是“不要把珍珠丢在猪的面前”, 现在常引申为“明珠暗投”。[1]第四个出处是文学作品, 如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杀鸡取卵) , 源出希腊寓言, 后来这一短语用来指贪婪的短视行为。[2]cat’paw字面意思是“猫爪子”, 指受人愚弄者, 出典17世纪法国著名的寓言作家拉?封丹的《猴子与猫》, 讲的是狡猾的猴子哄骗头脑简单的猫儿火中取栗的故事。to paint the lily (多此一举) 源自莎士比亚戏剧《约翰王》, cold shoulder (冷淡) 出自小说《古董商》中。还有一些习语和扑克游戏有关, 如ace in the hole (王牌、杀手锏) , The cards are stacked against you是指“你处于很不利的情况下”。
典型方程的积分因子的解法
李广伟
(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辽宁大连116024)
摘要:本文讨论了用求积分因子的方法求解几种典型的常微分方程, 如变量分离方程、齐次方程、一阶线性方程、伯努利方程等, 先求出它们的积分因子, 从而化为恰当方程来求解。
关键词:变量分离方程;一阶线性方程;伯努利方程;积分因子;恰当方程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通过《常微分方程》这门课的教学实践, 我们知道大部分教材在讲述初等积分法这一章时, 先讲述变量分离方程, 其次再讲述齐次方程、一阶线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和恰当方程的求解, 最后讲述了如果不是恰当方程, 给出了求几种积分因子的方法 (参见文献[1, 2, 3]) 。为此先回顾恰当方程和积分因子的有关结论:[定理1.1]如果M (x, y) , N (x, y) 在所定义的区间有连续的偏导数, 则微分方程:M (x, y) dx+N (x, y) dy=0为
二、多渠道接触英语习语
因为我们的英语教材中英语习语出现的次数不多, 所以学生如果想掌握地道的英语, 必须大量涉猎英文原版电影、电视剧、歌曲、文学作品等。如《阿甘正传》里形容朋友的亲密无间用“like carrots and peas”, 《珍珠港》中用“tip of the sword”表示精英。看过《叫我第一名》 (Front of the Class) 后会更加深刻体会“if we are gonna talk the talk, we need to walk the walk” (身教重于言传) 的意义。要选择演员是本土人的英文原版电影或电视剧, 比如《老友记》、《绝望的主妇》、《成长的烦恼》等, 把台词下载后, 一句一句地看, 遇到不认识的单词, 马上查一下并放入生词本, 这样看完以后还可以复习, 而且至少看三遍。第一遍主要是看情节, 以欣赏为主;第二遍则以学习为主, 查些生词, 记一些表达方式;第三遍, 把字幕关掉, 单纯靠听来理解。此外, 中央电视台的《动感英语》节目对习得电影中的俚语也很有帮助。英文歌曲不仅能提供鲜活的英语资料,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例如《Seasons In The Sun》中的“Goodbye Papa, please pray for me.I was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 (再见爸爸, 请为我祈祷, 我曾是家里的捣蛋鬼) , “black sheep”意思是“害群之马”, Justin Bieber的流行歌曲《Baby》有一句很流行的俚语:“Are we an item?” (我们是一对吗) , Lady Gaga的歌名《Poker Face》可指“面无表情的脸, 不动声色”。
三、注意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异同
英语中有些习语和汉语是对应的, 比如Pride goes before a fall (骄傲使人落后) , in a cold sweat (冒冷汗, 紧张) , sour grape (酸葡萄心理) , 等等, 但因为两国文化不尽相同, 所以很多习语的表达是有出入的, 翻译的时候不能想当然地望文生义。如“pulling one’s leg”很容易令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2) 07-0173-02
恰当方程的充要条件是My=Nx, 并且乙M (x, y) dx+乙[N-坠坠y乙M (x, y) dx]=C就是恰当方程的通解, 其中C为任意常数。[定理1.2]如果函数M (x, y) , N (x, y) 和μ (x, y) 都是连续可微的, 则μ (x, y) 为上述方程的一个积分因子的充要条件是 (My-Nx) μ=Nμx-Mμy。此等式是一个以μ为未知函数的一阶线性偏微分方程, 要求出μ是很困难的, 但在某些特殊情形下, 可以利用定理1.2求出人联想到中文里的“拖后腿”, 不过它却是开玩笑的意思。big headed (傲慢, 自大) 而不是“大头”的意思, Knock the socks off是让人大吃一惊的意思, 因为很多西方人在家不穿便鞋, 只穿袜子, 所以夸张地表达让人大跌眼镜时会说把袜子给吓掉了, 而在中国我们在家都穿鞋子, 所以不可能有这种说法。还有的习语尽管比喻现象相同, 但用法上小有区别, 比如汉语习语“晴天霹雳”与英语习语“A bolt from the blue”意思接近, 但汉语的晴天霹雳是贬义的, 只能比喻不幸的意外事情, 而英语的“A bolt from the blue”既可比喻“不幸的”, 也可比喻“高兴的”、“意外的”事情。例如:I had only recently seen John in a restaurant.The news of his death came as a bolt from the blue.我最近还在餐馆里见过约翰。他的死讯传来犹如晴天霹雳。但是下一个句子中的A bolt from the blue却不能这样译:She found the keys she had lost last month, which was like a bolt from the blue.她找到了上个月丢失的钥匙, 真是喜出望外。[2]
总之, 英语习语是语言的精华, 是文化和时代的反映, 因为其含义往往超出字面意思, 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通过了解习语的出处, 多接触一手的英文资料, 增进对习语的了解, 外语学习者才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习语, 为语言添彩。
参考文献
[1]姜艳艳.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点[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 (5) .
浅谈英语习语的翻译 篇10
一、习语的文化特性
习语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文化特色。习语一般都具有恰当的比喻, 并能引起人们的联想, 这种比喻和联想是由一定民族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决定的。不同民族的生活经验有的相同, 有的不同, 因而有的习语是同义或近义的, 有的则能明显地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随着实践活动的增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客观世界中存在的矛盾, 对立的事物和现象, 如, 高与低、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等。
英语习语中to eat like a horse和汉语习语中的“食量如牛”, 以及把烟瘾大比做to smoke like a chimney和“烟囱”。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相似性, 不同文化可以用相同的喻体或者对其他文化的形象产生共鸣, 如, cold as ice与“冷若冰霜”, firm as a rock与“坚如磐石”, 以及英语中的to swim like a stone和汉语中的“旱鸭子”, 都很容易被对方理解。但同时一些形象由于环境的局限和人类主观认识的差异, 不能在其他文化中引起共鸣, 如西方航海业发达, 许多习语就带有航海术语, 很难被大陆型文明理解, 这时就需要用变通的手法。
二、英语习语的来源
1. 宗教信仰
英美人士大多信奉基督教, 相信上帝, 《圣经》是他们信奉的宗教经典, 圣经故事中关于上帝、耶稣、魔鬼以及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中的某个片段, 因人们的喜爱, 甚至某些历史、政治原因而作为习语的形式流传下来而成了大量习语的源泉。例如:
Judas’kiss犹大之吻 (比喻出卖朋友)
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得非所求
God never shuts one door but he opens another.天无绝人之路
2. 文学名著
在众多脍炙人口的西方文学名著被人们所欣赏、称赞的同时, 名著中一些能引起人们共鸣的经典词语与短语、句子逐渐被定型下来演化成具有特定内涵, 从而可以独立被运用的习语。其中, 以莎士比亚的作品及其他英美文学名著居多。例如:
pound of flesh合情但悖于情理的要求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screw one′s courage鼓起勇气 (莎士比亚《麦克白》)
strange bedfellows同床异梦的人 (莎士比亚《暴风雨》)
3. 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人们在原始社会中对自然环境、周围世界的混沌与恐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形成的近乎虚幻的故事情节。同时, 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例如:
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 (源于罗马历史故事)
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 (源于神话传说)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 (拿破仑兵败滑铁卢)
Sphinx’s riddle斯芬克斯之迷 (古希腊神话)
4. 地理环境及日常生活
英国是岛国, 四面环海。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 海在英国文化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反映在英语中就有许多与海有关的习语。再者,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存在大量习语, 它们都是人们日积月累的宝贵财富, 言简意赅地反映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 例如: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进退维谷
at the sea困惑、茫然
feel like out of water不自在、尴尬
a dark horse黑马, 爆出冷门的获胜者
由此可见, 英语习语的来源相当广泛, 包罗万象, 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英语习语的翻译时, 不仅要忠实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 还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丰富联想、形象比喻以及地方色彩等。由此也可以看出, 透过习语的来源进行翻译, 对于我们学习英语习语以及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
习语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将一个民族的习语译成另一个民族的语言, 其风格的再现、民族特色的保留, 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理解差异的处理, 是理解和翻译英汉习语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透过英、美国家的传统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地理文化环境、民俗民风, 即习语的渊源与出处, 来认识和学习习语, 是英语习语翻译的关键所在。另外, 习语中还集中体现了语言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因此, 在翻译习语时, 一定要注意要因材施“译”, 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翻译。
1.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指在译文中保留英语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和地方色彩的方法。对于那些有明显的西方特色、历史和地方色彩的文章尤应以直译为主, 用这种方法把西方语言移植到汉语中来, 可以丰富译文的语言。在能确切地表达原意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 习语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例如:
an olive branch橄榄枝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
break the record打破记录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
2. 代换法
有的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 双方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 遇到这种情况, 译时可直截了当地套用汉语同义习语。例如,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完全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比喻的习语有:
praise to the skies捧上天去
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
add fuel to the fire火上加油
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3. 意译法
许多英汉习语用直译法不能保留原文的表达形式, 又无相对应的习语代换, 这时就得用意译法, 即不依照原文习语的风格, 而根据上下文进行意译, 把原文含义表达出来。You’d better pull up your socks next term.下学期你得加把油。
“pull up your socks”是英语口语, 意译“鼓起劲”, 如直译为“挂起你的袜子”, 会使读者不知所云。
He was left and high and dry.他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
“high and dry”是指船搁浅了, 不可直译。
4. 增补法
自古以来, 中国人就很注重以文字的对仗性来兼顾某一表达的意象。所以, 汉语中颇多以对联形式构成的习语, 一般上联说“象”, 下联说“意”。例如,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好花不常开, 好景不常在。同样地, 如果在英语习语的翻译过程中采用这种对联加字的处理方法, 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s together.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浅谈英语习语的翻译 篇11
【关键词】英语习语 翻译 跨文化
引言
在英语学习中,词汇量对外语学习的好坏起决定性作用,而对文化词是需要掌握的核心词汇,就是那些具有特殊含义和固定形式,并且能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习语。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基本组成单位。社会上的每一种语言的词词句差异都表现了该语言的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征。经过悠久历史浸润的语言都有许多表现各样、含义深刻的习语。英语与汉语同样历时久远,使用范围广布,所以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习语。翻译不但要求译者熟知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还要知道两种语言的内部文化现象,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理解和翻译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对于翻译来说,理解是进行工作的基石,准确和流畅的翻译是建立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的。对习语的翻译方法常见的有两种,即异化法和归化法。异化法可以更好的让读者认识异域文化,归化法可以让读者更直接的理解译文。两种方法各有优点,互为补充。
1、习语的特征
习语主要有俗语、格言、比喻性词句、但语、谚语等,是语言的精华点,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厚,修辞手法是语言表现的核心体现。习语是在历经人们长期的使用后,形成的具有固定形式、简洁明了、含义深刻的语言。习语由大家约定俗成,与普通的语言表达有所不同。
1.1习语包含的民族元素
习语诞生于广大民众的劳动生产,习语和民族的居住环境、历史渊源、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的关系十分紧密。习语一般会通过比喻来引发人们的联想,而联想的内容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经验紧密相关,因此习语就呈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和表达形式。如形容饮水很多,汉语中是“牛饮”,而英语就是”drink like a fish”,这是因为英国作为岛国而渔业发达,鱼与英国人的接触十分密切,相对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因而农耕比较发达,牛与中国百姓的接触更普遍。我们要多了解语言的民族性差异才会更好的理解原文含义。
1.2比喻在习语中的普遍性
在习语中包含大量的修辞手法,而比喻是其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修辞手法,大多习语都会通过比喻来让语言描述更加生动。比如汉语形容说话或文章十分枯燥为“味同嚼蜡”等。比喻又细分为明喻、暗喻、提喻、换喻等。明喻就是指本体、喻体及比喻词都存在的比喻。如”as timid as a rabbit”,即胆小如鼠等等。换喻是指用和本体联系密切的另一事物来进行指代。如”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用the pen代指文人,用the sword代指军人,意思是文人比军人的力量大。
1.3习语是一个有机整体
习语作为一个独立和固定的语言部分,常是短语或短句的形式,其表达意思一般并非简单的原组成部分的表面意思。我们需要从整体上来理解并翻译。例如”to lose ones head”意为“仓惶失措”。习语的意义许多时候还与本民族的历史典故有关,如”Meet ones Waterloo”意为一败涂地,Waterloo是拿破仑的兵败之地。在理解这些习语的时候要将其作为整体来理解,不能随意拆开理解,否则就会完全脱离原意。
1.4习语的节律性
习语一般读来都琅琅上口,具有节律性,很多习语都会用头韵、尾韵以及重复的手法来增加节律感。例如”as busy as a bee”,意思是忙如蜜蜂;”might and main”,意为拼尽全力,押的是头韵;”high and dry”,意为孤立无援,”by hook or by crook”,意为不择手段,押的是尾韵;”step by step”,一步步,”neck and neck”,并驾齐驱,”call a spade a spade”,意为直言不讳,这些是重复的修辞手法。
2、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翻译的归化,就是以本民族语言为中心,将外语文本翻译成融入母语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价值观,而异化法就是将本民族语言融入外语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价值观,让读者体验到异域风情。因此这两种翻译方法在文化、语言差异上所保持的翻译态度不同。归化法要求译文与译入语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習惯相适应,尽量满足译文阅读者的语言和文化需要。异化法则相反,追求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文化习惯。例如英语”as strong as a horse”翻译为壮如牛,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作者的原意、文本表达、翻译目的及读者的需要这些因素。归化法和异化法各有长处,需要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灵活处理。
3、习语的翻译
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可遇到三种文化特征的对应情况,包括全部对应、部分对应和非对应三种关系。根据这些翻译关系可以大致分出以下几种习语翻译方法:
3.1直译
直译就是在译文合理的情况下尽量维持原文的内容和表达形式,还能将习语的比喻手法及民族地方色彩保留下来。英语和汉语在许多方面都有相通的地方,许多生活经验和事物都相近甚至相同,所以不同民族对大多事物的观点和理解都是大致相同的,例如”sour grape”,出自希腊的伊索寓言,在汉语中可直译为酸葡萄;”to break the record”译为破记录等。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译文与原文的表达形式相当且功能对等,在此条件下能维持英语和汉语习语的本意、形象及语法等。在这些直译的习语中比喻十分生动形象,其深层含义易于理解,译文读者也可以接受,但如果再刻意进行意译,那么就不能表现出原文的生动比喻和含义,还会显得复杂冗长。
3.2互译
当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形象等完全相对应时,可用汉语中的类似习语来直接套译。尽中英两国的文化背景差异巨大,但我们仍然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如自然居住环境都大同小异,所以许多英汉习语就会有相似或相同的地方。事实上有不少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几乎完全一致,习语中的喻体、喻意、本体都完全一样,这样就可以采用互译的方法。
作者简介:康振旭(1994—) 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专业
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直译为汉语习语趁热打铁;”as white as snow”,译为洁白如雪;”walls have ears”直接译为汉语习语隔墙有耳;”add fuel to flares”,译为火上浇油等等。
3.3增译
一般不同民族的地理居住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等都是不同的,因此各民族的习语各具民族特色。一般大多英语习语仅部分与汉语习语相对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归化法,即先直译,然后增译。这种翻译方法还可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内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本民族的人大都会熟悉并接受这种说法,然后可以将这个增译的部分去掉了。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即殊途同归;”lie a cat on hot bricks”,热砖上的猫,即如坐针毡;”Fish begins to stink at its head”,鱼从头部发臭,意为上梁不正下梁歪等等。
3.4意译
英语的表达方式在很多地方与汉语相差极大,汉语里语义空缺的习语也有许多,翻译这种习语的最佳方法也众说纷纭。大部分人认为应该使用异化法翻译,我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应结合实际考虑,在可以归化的情况下尽量归化,不能归化时再异化翻译。如在翻译”paint the lily”时,若用异化法翻译为染百合花,那么读者就会完全看不懂其意义,这时按归化法译成画蛇添足就会更为贴切。又如”as hick as thieves”,译为亲密无间;”unexpected misfortune”,译为三长两短;”win hands down”,轻松取胜;”get one's monkey up”,惹怒某人等等,这些用异化法翻译都达不到良好的翻译效果,最好用归化翻译法。
4、总结
总而言之,理解和翻译习语需要的不只是译者具备扎实、丰富的语言基础知识,还需要译者能熟知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相关知识。普通的翻译只是翻译个别的单词,而好的翻译家处理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翻译习语实际上在处理两种不同文化的冲击和碰撞过程。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单纯的采用归化或异化的翻译方法,两种翻译方法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都有其作用和特点,二者是互为补充的,将他们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可以解决翻译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平时学习英语不仅要记住英语单词的基本含义,还要多了解这个词所构成的短语或特殊句子,这些短语、句子大都是成语或俗语,一定要熟悉这些短语、句子的含义,这样才会更加牢固的掌握单词,此外还学习了相关文化知识,从理解的角度学习英语,会让我们的翻译水平也随之提高。
【參考文献】
[1]高晓薇.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习语的内涵解析及翻译策略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32-133.
[2]童兆升.等效原则视角下的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J].黄山学院学报,2005,04:97-100.
[3]杨国燕,张新民.从英语习语之语言特点谈“归化”翻译[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135-138.
[4]杨莉莉.文化语境顺应与英语习语的翻译[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55-56.
[5]曾晓俊.英语习语的翻译技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137-140.
英汉隐喻习语的比较分析 篇12
1英汉隐喻习语的共性分析
1.1 思维共性
隐喻 (metaphor) 是一种修辞现象, 是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隐喻的理论可追溯到古希腊, 原意指“意义的转移” (a transfer of meaning) , 即从所熟悉的知识和经验转指较为抽象的概念, 也就是“借用彼经验来理解此经验” (Lakoff & Johnson) 。 按照Zeiger (1978:358) 的说法, 隐喻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事物之间的含蓄比较, 是从一种事物认知另一种事物”。隐喻不仅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形式, 而且还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本模式, 英汉隐喻习语的共性来源于人类隐喻思维的共性。在人类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总是在已知经验的基础上, 设定两个事物或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而隐喻的本质也在于从不同事物和经验里建立起等职、相似的关系。汉英虽是两个不同的民族, 但人脑机能的相同性, 反映到人类语言的手段上, 便产生了英汉隐喻相同的基本模式。
习语是高度概括和精练的语言, 隐喻这种手段的运用极其广泛, 而隐喻习语的语义就是由本体和喻体之间所共有的相似特征引起的联想而产生的。比如a square peg in a round hole 的字面意义是“圆洞里的方形栓”,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 方、圆两者套在一起显然是不吻合的, 人们把这熟知的知识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用来指“不适宜担任某项工作的人”。这就是隐喻意义的形成过程, 即从具体的感性认识, 通过思维联想和判断获得抽象的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类思维所共有的, 因此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具有思维共性的隐喻习语。对汉英民族来说, 狐狸是狡猾的, 岩石是坚固的, 发火的时候人会热血沸腾, 等等。因此在隐喻习语中喻体、喻义以及设喻方式都很相像的习语就比比皆是。比如:hang by the fire (千钧一发) ; add fuel to the fire (火上浇油) ; 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楼阁) ; make someone’s blood boil (使某人大为光火) ;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滴水穿石) 。
1.2 格式共性
思维是内容, 语言是形式。因此, 隐喻习语思维的本质和过程决定了英汉隐喻习语的基本模式。首先是汉英习语所具有的共同的结构特点, 即整体性 (single unit) 、凝固性 (institutionalization) 和不可替代性 (irreplaceability) 。其次是必须有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再次是这两个不同事物间的某一特征必定相似。同时, 英汉隐喻习语在用词上都十分经济、简练;在语言表达功能上都很生动形象。汉语中有很多隐喻习语采用“甲是乙”的格式。比如“书是展望世界之窗”, “良书即良药, 终身不可离”。英语中也有不少以“to be”等联系动词连接的隐喻习语。比如“Books are spectacles to read nature”。
英汉语中同时有许多习语, 表示喻体的语言手段用来直接代替表示本体的语言手段, 也就是被比喻的本体和比喻词均隐去了。比如“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Walls have ears”等等。这种隐喻习语正因为本体没有出现, 所以他们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适应性更强。这也是汉英隐喻习语的又一共性体现。
2英汉隐喻习语的个性分析
2.1 隐喻习语的民族性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 也是语言的缩影, 是语言特征的集中反映, 它是人民大众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与人和人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 习语与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习语就好比一面镜子, 能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比如, 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儒教, 直到儒佛道三教合一, 严格意义上就是无神教或泛神教, 而大多英语国家人民信仰基督教。这种无神 (泛神) 和幽深的差别就反映在习语中:人算不如天算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再如生产生活经验反应在习语上的差异:落井下石 (If the ox falls, whet your knife) 。英国是个岛国, 四周环海, 因此英语中有大量与航海有关的习语。如:trim one’s sails (见风使舵) , ride out a storm (渡过难关) 。而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概括总结出大量的和农业生产相关的习语, 如: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投桃报李;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磨刀不误砍柴工等等。同样描述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 汉语说“梁山伯与祝英台”, 而英语却使用“Romeo and Juliet”;一个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在汉语中被称为“目不识丁”, 而在英语中就变成了“not to know one’s ABC”。因此, 汉英隐喻习语反映着中西不同的社会文化, 同时也受社会文化的制约, 具有极强的民族性。
2.2 隐喻习语的个性表现
隐喻习语运用比喻产生的关联性是由民族的现实环境和生活经验所决定的, 尽管人类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使英汉隐喻习语有着很多共同之处, 但是由于各民族人民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不同,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的体会也就有所差异, 这就产生了各自不同的设喻方式。有些英汉习语的喻义相同或相近, 但所用的喻体却不同, 如同样表示“逃脱不了的人”时, 汉语用“瓮中之鳖”来比喻, 而英语则用“洞中之鼠” (a rat in a hole) 比喻。再如, 在汉语中常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产生”, 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是“like mushrooms” (像蘑菇一样) 。这就是因为英国不出产竹子, 英语中的bamboo一词来自马来语。形容“白费力气, 做根本办不到的事情”, 在汉语中说“水底捞月”, 而在英语中却说“to fish in the air” (在空气中钓鱼) ;一个浑身湿透的人在汉语中被描述成“落汤鸡”, 而在英语中却变成了“a drowned rat” (溺水的老鼠) ;汉语表达陷入绝境的情况会说“山穷水尽”, 而英语中却用“to be at the end of one’s rope” (处于绳子的末端) 来加以强调。汉语中说“竹篮打水”, 英语中却用“draw water in a sieve” (筛子打水) ;汉语中的“耳边风”在英语中说成“water off duck’s back” (脱离鸭背的水) ;“大海捞针”到了英语中就变成了“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无风不起浪”在英语中的表达却跟风浪没有一点关系: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英汉隐喻习语个性的另一个表现是使用的比喻形象相同, 但是比喻的意义却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西方人对bat (蝙蝠) 没有好感, 通常联想到坏的特质, 比如, He is a bit batty (他有点反常) , have bats in the belfry (发痴, 异想天开) 。而对中国人来说, 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这种联想很可能来自于蝙蝠的名称——“蝠”与“福”同音。汉英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 但两个民族对待狗的传统看法却不尽相同。中国人一般在心理上鄙视这种动物, 常常用它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而英国人大都对狗有好感, 把它当成朋友和可爱的人。中国人骂人时说“狗仗人势”, 英国人却爱说“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lucky dog” (幸运的人) 。英语中的“eat one’s words”与汉语中的“食言”这两个习语比喻的对象一致, 但是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eat one’s words”指“认错道歉、收回前言”, 而汉语中的“食言”却表示说话不算话。汉语习语“晴天霹雳”与英语习语“a bolt from the blue”的比喻现象相同, 但是“晴天霹雳”是贬义的, 只能比喻“不幸的意外事情”, 而英语的“a bolt from the blue”是中性的, 既可比喻“不幸的”, 也可比喻“高兴的意外事情”。例如:She found the keys she had lost last month, which was like a bolt from the blue. (她找到了上个月丢失的钥匙, 真是喜出望外。) 这种个性的差异, 很容易造成学习者在理解上的误会, 容易产生歧义, 所以应该更加重视。
汉英隐喻习语在适用喻体的数量上也有所不同。汉语隐喻习语通常多用两个不同的喻体来表达一个喻义, 比如“风驰电掣”中的“风”和“电”;“虎头蛇尾”中的“虎”和“蛇”;“唇枪舌剑”中的“唇”和“舌”等等。而英语隐喻习语绝大多数只用单个的喻体, 如“right off the bat” (迅速) 。比起英语隐喻习语中的单喻体, 汉语隐喻习语中的双喻体就显得对偶性更强, 形象更加深刻。
3结束语
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 隐喻习语又是结合了修辞和习语两种固定的语言形式的精华, 它渗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展示出汉英两种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了解二者的共性和个性, 对于英语学习者能更准确更自如的使用语言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0.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胡明扬, 金天相, 等.汉语言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6]梁实秋.远东英英·英汉双解成语大辞典[K].台北:远东图书公司, 1981.
[7]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8]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习语的特点】推荐阅读:
汉语习语的英译06-04
英语习语的翻译08-12
英汉习语的差异11-27
动物习语的西方文化10-02
英汉习语的差异及翻译08-03
浅谈英语习语的翻译07-27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互译07-23
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10-04
习语特点11-07
习语/习语结构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