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

2024-10-04

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精选4篇)

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 篇1

从文化差异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差异上,习语比其他语言成分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翻译过程既是语言的转换过程,也是不同文化的.转换过程,在翻译习语时,必须了解其文化差异并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

作 者:唐亮 作者单位: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4)分类号:H3关键词:文化差异 习语 翻译

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 篇2

关键词:英汉习语,翻译,文化差异,望文生义

一、前言

“习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法的集中表现, 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 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 (胡文仲, 2000) 。本文所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 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对于英汉翻译者来说英汉习语的对译是一项挑战, 同时也是增进自我翻译修养和英汉两门语言素养的极好机会。由于在自然与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精神生活等方面不同, 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如何准确传达英语习语所包含的独特文化内涵, 并再现原作的表现力, 往往是翻译的难点。

二、中西文化差异与习语表达形式

1. 风俗和情感差异与英汉习语。

英汉民族习惯的不同, 造成两者对同一事物所赋予的感情色彩或意义有所不同。例如, 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有养狗的习惯, 西方人对狗有好感, 认为它是忠实可靠的朋友。所以在英语中含有“狗”的习语, 大都没有坏的含义。例如:lucky dog (幸运儿) 。“狗”在汉民族人民的心目中多含有厌恶、鄙视的感情色彩, 有关狗的习语大都含贬义。如:“狐朋狗友”等。

2. 历史和文化背景差异与英汉习语。

汉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西方早期资本主义也有过辉煌的文明史。因此, 英汉习语深受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先以英语为例:来源于《圣经》的习语有: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语出希腊传说的习语: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喻“内部颠覆者”) 。相比之下, 汉语来自历史故事的习语要多得多, 这些历史故事大都记载于我国历史文献中。例如:“司空见惯”:比喻不足为奇, 语出唐·孟《本事诗·情感》;“温故知新”:温习旧课, 可以更好地加深理解, 语出《论语》。

3. 社会和自然环境差异与英汉习语。

英国是岛国, 它的航海业一直颇为发达, 因此英语中就有大量与水和航海有关的习语。例如:keep one’s head over water (奋力图存) ;plain sailing (一路顺风) 。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大国, 自古以来, 中国人以农业为主, 所以习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谚。例如:“斩草除根”、“拔苗助长”等。

4. 精神生活差异与英汉习语。

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神话、宗教信仰也导致英汉习语的差异。在汉语里“借花献佛”“回光返照”等都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as poor as church mouse (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则是英语国家的人受基督教影响的反映。

三、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化和归化

“翻译是作为跨语交际的中间环节的, 以语言符号的转换为手段, 以原文内容与风格的尽可能完整地传达为目标的言语, 思维活动” (彭长江, 2002) 。下面从跨文化角度探讨英语习语翻译的两个基本方法:异化与归化。

1. 异化。

“异化就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 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 (孙致礼, 2002) 。这种译法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和渗透, 推进它们的相互融洽。异化又可用两种具体译法加以实现。

(1) 直译

“所谓直译, 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下, 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张培基, 1980) 。例如:“火上浇油” (to pour oil on the flame) ;“外强中干” (outwardly strong bu inwardly weak) 。

(2) 直译加注

有些习语因包括历史典故而含有中国文化色彩, 如果不对典故中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一番解释, 英语读者将很难理解其确切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 通常可采用直译并加注的方法。例如:“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Three cobbler smiths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Huge Lang, the mastermind.) ”

2. 归化。

“归化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 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孙致礼, 2002) 。它撇开原文的语句, 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 降低了读者接受的难度。它有三种具体的方法。

(1) 形象替换

英语习语大都有鲜明的形象。但由于文化的差异, 具有相同联想意义的习语, 英汉两种文化中往往用不同的形象来表达。因此, 在翻译中, 常需要进行形象替换使之既能保持原味, 又能为读者接受。例如: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 (用鼠替换兔) 。

(2) 意译

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相矛盾时, 应根据原词的真正意义而不是原始意义进行翻译, 为了有效地进行文化交流, 则采取牺牲某些形式上的特点, 从忠实原文内容出发, 采用意译法。例如:The teenagers do not invite Bob to their parties 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 (青年们不邀请他参加他们的聚会, 因为他是个扫兴的人。) 在这里“a wet blanket”根据上下文译成“扫兴的人”符合上下文逻辑, 读者通过它很容易明白青年们不邀请他参加聚会的原因。若将之直译成“湿毯子”使读者对其含义困惑不解, 这样就降低了发展文化交流的有效度。

(3) 意译加注

所谓意译加注就是在采用意译后仍不能有效地传递英语文化信息, 且又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表达时, 为了很好地对英语习语中有关知识与典故进行传递而采用的一种方法。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约翰为人可靠, 他既忠实又正直。) (注:eat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出自典故, 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 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 拒绝遵守反对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eat no fish由此转为“光明正大”) 。

四、如何避免英语习语翻译中的“望文生义”

翻译习语“望文生义”, 小则令人费解、闹笑话;重则引起误会, 伤感情。因此避免翻译英语习语“望文生义”显得尤为重要。

1. 深入了解英汉习语的异同, 加强文化熏陶。

英汉习语有着惊人的巧合, 如as light as feather与轻如鸿毛, 又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趁热打铁”。然而, 这类等效性习语非常有限, 更多的是部分对应或基本不对应类习语。部分对应的习语, 如no smoke without fire与“无风不起浪”。基本不对应的习语, 如pull one’s leg是“开玩笑、寻开心”之意, 而非汉语中的“拖后腿”。另外, 由于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的影响, 英语中产生了许多具有民族性的成语、典故和神话, 如有关人物的Hobson’s choice (无选择余地) , 宗教的有too much curiosity lost paradise (由于过分好奇, 被逐出天国, 指亚当与夏娃而言) 等。学习者要通过对英汉习语的比较, 加深对中西方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理解, 从而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 加强练习, 在练习中掌握翻译原则, 提高翻译技巧。

在翻译时, 既要保持源语的民族特色, 又要符合译语的语言习惯, 要做到这一点实非易事。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 不断地实践, 才能真正掌握习语的翻译方法, 使译文日趋完美。例如:I am not talking castle in the air, the donkeys carrot. (我不是说的空中楼阁, 让大家望梅止渴。) 这里采用的直译兼意译, 既形象生动, 又符合汉语习惯。翻译时如果将“the donkey’s carrot”译成“驴的胡萝卜”, 就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五、结语

英汉习语是约定俗成的, 内容丰富, 表现力强, 是语言精华之所在。有的英语习语在字面上虽与汉语似乎符合, 但实际上却是神离。因此学习时不能单纯从字面意思入手, 要了解其原义、转义、由来或典故, 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并准确翻译。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冀一志.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M].文化与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233-236.

[3]彭长江.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走向异化[J].北京:中国翻译, 2002, (1) .

从文化差异看西方习语的翻译 篇3

【关键词】习语 民族文化 差异 翻译

一、什么是习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作为加工后语言,体现的是不同民族在历史沿革和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风土人情和所积淀的文化内涵。习语一般具有固定的形式,包括了成语、俗语、格言、谚语、歇后语和俚语等等。当词汇根据一定的规律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时也不能仅仅通过推断各个单词的意思来进行推断。

二、东西方习语差异的文化成因

习语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劳动中产生的。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农业启蒙较西方要早,而西方的工业文明又领先于我国,不同的发展业态造就了不同的行业和不同心理素质的劳动人民。还有,宗教信仰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影响的是人类的所有意识层面,我们看到佛教传入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和本土的儒教、道教有了很好的融合。在西方国家则是信奉基督教的人较多,习语Oh, My God就是一种贴切地体现。

历史典故对于中西方习语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我们的语言中最有特色的成语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历史典故,而《圣经》则为西方的习语贡献了很多的素材,比如Pandoras box代表的是灾难与祸害。

另外,共同的民族潜意识也会造成了中西方习语的差异,比如龙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图腾,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势,古诗的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而在西方的文化中自然是没有龙的,反而他们会将狗视为一种吉祥物: lucky dog(幸运儿)。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三、东西方习语的一些共性

任何民族的习语都是句式虽然简短,但感染力非常的强,是一种由全人类所创造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具体来说,首先,从词语的构成结构来看,它是有一定的完整性的,无论是哪种语言体系,在习语的构成上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不能被轻易破坏的。

其次,习语具有语义上的统一性,也就是说,它不是由词语单个的意义进行累加而构成整个的意义,不是局部对应整体的关系,而是有着意义的统一性,是用整体去做一个事物的描述,比如white feather是胆怯的意思。

四、习语翻译中的误区

习语的背后都是时间积淀下来的文化,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当然力图保持其原汁原味,但是文化的差异是一条难以轻易逾越的鸿沟,这就造成一些比较明显的翻译障碍。比如中国文化中对于狗最好的印象就是看家护院,其他一些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的词语反应的都是负性色彩。当我们看到Lucky dog、Top dog时,如果还用我们的文化进行理解,显然就是南辕北辙了。还有一些文化,东西方之间是没有对接的,比如nightingal我们直译过来是夜莺的意思,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它代表的是侦探。

五、东西方文化差异下的习语翻译法

为了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尴尬,我们总结了一套尽量与之对应的方法。

1.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在一定的语法规则之下,语言之间的互相转换是可以遵循直接翻译的方法的,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进行客观描述,不带有任何主观的意旨或色彩,很好的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文化。但是这种方法必须是在对西方文化非常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否则很容易陷入刻板印象中。比如Dark horse(黑马)、Golden age(黄金时代)、The cold war(冷战)这些最早都是西方的习语,经过直接的翻译,现在已经被我们很熟练的纳入到自己的语言体系中。

2.套译法(corresponding)。习语很大一部分是由格言、谚语、名言警句所组成的,它们用简短的话语囊括了人类文化的精华,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比如:The foremost dog catches the hare.(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

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这两个例句就非常清楚的展示了英语和汉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于不同事物的解读,但是其中的意义是可以互为套用的,比较生动地保留了原文的艺术效果。

3.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 method)。當汉语和英语在意义翻译上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时,其实是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联系,那么就可以采用意译法。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是废物的意思,如果采用直译或套译,就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方便面的品牌——白象。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我们没有办法翻译成胆小如兔,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狡兔三窟、动若脱兔这些词语实在无法让人将兔子和胆小联系到一起。

当然,关于东西方文化所带来的习语差异很难说一套结构只对应一种译法,其实翻译的方法也不仅限于以上三种,随着词汇对应社会的丰富发展,很多新的翻译方法也在涌现,比如缩译法、扩译法、借译法、节译法等等。实际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多种方法互相结合、互相辅助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总而言之,习语作为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其内涵的丰富与外延的广阔是无法估量的,其在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民族间的一种共识,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克服文化差异,从而获得一个全面创新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 篇4

语言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他们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是语言反映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如此。它与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什么叫文化?根据《辞海》的解释,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复杂体,它包括了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风俗、思维方式无不在习语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习语是某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幽默、含蓄,或典雅、严肃,不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而且言简意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然而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历史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别,英汉习语承载着各自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文化特色,它们与其文化传统紧密相连,融为一体。那么,在此篇文章中,我就其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不同探讨一二。

1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1.1 生存环境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的迥异,英语和汉语中存在着许多反映其地理环境特点的习语。由于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英国是个岛国),其渔业和航海业在英国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在英语的习语中就大量出现了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如,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burn one's boats比喻“破釜沉舟,自断退路”;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spend money like water比喻花钱浪费,而中国的地理环境与其相差甚大(中国乃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所以,在汉语的习语中与农产品相关的居多。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斩草除根”、“瓜熟蒂落”、等等。

1.2 宗教信仰的文化差异

宗教在各民族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人信仰的是佛教,而西方人信仰的基督教。因此,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在中西方习语中也各不相同。在英美国家,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在习语中也能体现出来,如:Go to hell.“下地狱去。”也有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圣经》在基督教中地位显赫,被奉为经典,主要在于《圣经》讲述了有关犹太人的传说故事、法典、宗教教规以及部分的史实许多具有宗教色彩的神话和等等。它反映了古人的喜怒哀乐,乞求与理想。因此,有大量的习语是与《圣经》相关的。如:Judas kiss“犹大之吻”,Job's patience“极有耐心”,as wise as Solomon“智慧超群”,a daughter of Eve“女人”等等。从这就可以看出,《圣经》在英美国家人们心中的地位了。在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一些来自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习语随着汉语的出现随之出现,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五体投地,闲时不烧香,回头是岸,顶礼膜拜,等等。

1.3 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一些动物在中西方家庭的地位天壤之别。最典型的莫过于狗。狗在中国人眼中(传统的中国人)是一种卑微的动物,这一点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就体现的淋漓尽致,如:痛打落水狗,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党,狗腿子等。而在西方国家,狗被当作家庭的一员,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这一点在英语谚语中也能得到证实,如: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日)等。而对于中国人而言,猫就如狗在西方担当的角色是一样的。所以又出现了这样的一些习语,如:A cat has nine lives.(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英语中,心地恶毒的女人又常和猫联系在一起,如:Cats hide their 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因此,想要准确的理解一个句子,必须要掌握其文化习俗。

1.4历史典故

中国与英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而习语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源于此。如英语中“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hang by a thread”(千钧一发)则源于希腊故事。这些习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意义深远、结构凝练、含蓄幽默,并都具有很深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通常不能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cat’s paw如若直译为猫爪子,可能我们并不能理解其用意,其实是用它来比喻“受人愚弄的人”或“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其源自《伊索寓言》。而汉语中的大多数习语主要源于我国寓言故事,经传典籍和神话传说,比如、“守株待兔”、“杯弓蛇影“、“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破釜沉舟”源自《史记,项羽本纪》。这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古代文化精髓。

2 英汉习语的翻译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内容变为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内容的过程和结果。”大部分的习语都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只有个别的习语的意思一目了然,可以理解为它的字面意思,而大部分在我们翻译时都要考虑到各自的文化差异,因此翻译时必须根据其各自的文化特点进行相应的改变,使其能够被彼此理解和接受。

2.1 直译法

有的习语英汉语上基本一致(基本对应并不是说完全对等)我们可采用直译的方式,以保持原文的特点。如:

(1)Love money as one love one's life.爱财如命

(2)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3)Abide by the law and behave oneself.安分守己

2.2 意译法

有些习语的表达含有本国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若直译,则可能会牵强,也可能不被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我们会采用意译,例如

(1)When the cat's away,the mice will play.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2)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2.3 代换法

由于中西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不同,有些英语习语所承载的寓意无法在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来体现。此时就要改换喻体,用读者较熟悉的物体,从而产生与原语相近的或相似的寓意来,达到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

(1)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the eating.

如要译成“要检验布丁,就要吃一吃”也无可非议,但是“布丁毕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没有的东西,译成“亲身下河方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更赋予汉语的色彩。

(2)as timid as rabbit.

翻译时我们不能直译为胆小如兔,而在汉语中我们经常会说“胆小如鼠“。

由此可见,习语乃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所以想要正确理解英语的习语,就必须奠定一定的文化基础,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摘要: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英汉习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了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之间存在的差异。本文讨论了直译、意译、代换法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德春,姚运.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308.

[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36.

[3]陈志立.英语习语的特征与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8):2.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上一篇:《北京天安门》教学设计-文档资料下一篇: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