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英汉动物习语翻译

2024-07-23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英汉动物习语翻译(精选4篇)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英汉动物习语翻译 篇1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英汉动物习语翻译

本文通过分析实例探讨了文化语境顺应对英汉动物习语翻译的作用.指出直译、意译等翻译策略都是为了顺应文化语境而采取的翻译方法.同时,译语的.语言结构也应在一定程度上顺应译语的语言特点.

作 者:黄玉霞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2008“”(36)分类号:H059关键词:文化语境 顺应论 动物习语 翻译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英汉动物习语翻译 篇2

关键词:英汉习语翻译,语境动态顺应,指导策略

1. 前言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手段。翻译作为一种语际交流活动, 则负责实现语言之间的转换。泰特勒指出:“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如此完备地移注入另一种语言, 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 强烈的感受, 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沈苏儒, 1998:120) 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 与其他语言成分相比, 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更有典型性, 因而更被广泛使用, 频繁出现在翻译中。例如, 2010年3月16日人大闭幕, 随后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引用道:“行百里者半九十。”简短精要地表达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的放弃, 以及由此引申的下文坚持之意。翻译将其译为:“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 side.”译文直译为:在百里的旅途中, 有一半人会在途中放弃。这一翻译, 达旨明义, 为众多英语听众充分领悟。究其翻译策略, 应为依托文化这一大背景, 从语境出发, 做到翻译的动态顺应化, 即语境动态顺应。

2. 语境动态顺应

2.1 动态顺应

顺应论是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 (1999) 提出的一种语用综观论。它从宏观的、全新的角度俯瞰语言研究的各个层面, 符合欧洲大陆哲学以“综合”的模式探讨有关问题, 把对语言的理解融入他的思想之中, 把语言看作生活的一部分。维氏对语言的描述和解释在四个维度上进行, 语境关系的顺应是其中之一。具体来讲, “语境关系顺应指的是语言的选择应与交际语境 (交际者、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 顺应” (杨平, 2001:21) 。

动态顺应则是顺应论的核心。“语言使用或选择过程中的动态性与时间、语境和语言结构密不可分, 并最终促成意义动态生成” (Versehueren, 2000:147—151) 。

2.2 文化语境

语境则是指语言的使用环境, 一般分为两层, 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指一定的言语片段和一定的上下文的关系, 外部语境指存在于言语片段之外的语言的社会环境 (《现代汉语词典》, 2005:1665) 。刘宓庆先生也描述过语境意义。他说:“任何词语、语句和语段都必须处在特定的词语联立关系即上下文 (context或the frame of words) 中, 又受到特定的、大于上下文、扩及相关的社会交际情景即广义的语境调节。因此语境是意义的基本参照系。孤立的词语的意义必然是游移不定的。” (刘宓庆, 2005:45)

而对于英汉习语翻译, 由于习语的文化性, 语境则更是进行翻译的必要参照。翻译英汉习语需要考虑句子的言语片段, 更要了解句子之外的社会环境, 即文化语境, 依托语境为参照, 做到翻译的顺应, 使听者得其言, 知其意。如汉语习语:“说曹操, 曹操到。”不考虑它的文化语境, 不进行语境顺应调整直接翻译的话, 则是:When we talk about Caocao, Caocao comes.对这一翻译, 听众恐怕并不能体会该句汉语的真正精髓, 不知Caocao是何人何物。同样, 在英语习语中一典型例句:“It rains cats and dogs.”如不进行适当的调整, 直译为:“下猫猫狗狗了。”恐怕这样的信息是汉语听众所无法接受的。

3. 习语翻译的语境动态顺应指导策略

英汉习语作为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常常出现在交际过程中。习语有着很强的文化特征和语境意义, 要对其进行翻译, 需要认真对待, 慎重处理。汉语的习语多来自历史典故、中国本国的宗教信仰等, 而英语习语多出自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和《圣经》中的故事等。因此在翻译时, 我们不仅要译出源语习语的形象、意义, 而且必须考虑习语承载的民族特色, 以及它们的地域色彩。所以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考虑文化语境, 做到语境的动态顺应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我们将就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人山人海”怎么翻译更好些呢?如果我们不考虑文化语境, 直接采用直译的方法则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这样的中国式英语讲给英语听众, 恐怕他们是理解不了词本身所要传达的“人数众多”的意思的。因此, 根据语境顺应翻译为“There is a large crowd of people.”就确实传达出汉语要表达的意义了。

再如, 老百姓茶余饭后总爱东家长西家短的聊天, 聊到最后总不忘加一句话感叹:“这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这句话如果翻译成:“Every family has a difficult scripts to read.”这依然是难以表达汉语真实的感叹意思。在英语文化中, 有类似的句子可以用来与之对应, 可以翻译成:“Many families have skeletons in the closet.”意思是很多家庭的衣橱里都有骨骸, skeleton用来表示家里的烦心事。或者还可以翻译成:“Every family has its own source of shame.”意思就是说每个家庭都有他们的问题。这样的翻译听起来就明白多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也是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习语, 一般用在宴会结束时。有一个翻译版本是这样的:There are no feasts in the world which do not break up at last.这在英语中是不太容易被理解的, 也很难体会其中的不舍之情。在英语中有这样一句习语, 用在这里也许更符合翻译的语境性, 以达到动态顺应的效果: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意思是说所有的好事情都有结束的时候。这样, 在合适的语境中, 听众自然可以充分理解说话者想传达的意思。

汉语有些习语是与中国的宗教有关的, 如:“平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烧香、佛都是中国佛教中的术语,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人人都能理解它的意思。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 就必须考虑英语的文化语境, 在英语中, 人们是不太理解烧香拜佛是怎么回事的, 尽管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旅游时看见过烧香拜佛的事情。因此在这个汉语习语的翻译中, 如果翻译成:“Whentimes are easy, we do not burn the incense, but when the troublecomes, we embrace the feet of the Buddha.”外国人听上去可能并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涵义。考虑到人们使用这句汉语习语的语境, 一般是指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 到了考试前夕开始着急, 于是便用这句话来说教学生。因此可翻译为:If you study hard every day, exams will not seem overwhelming. (如果平时用功, 那么你考试的时候就不会有压力。) 这样就容易理解了。就翻译本身而言, 原文的意义是不提倡随意增减的, 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忠实的表现。但文本的意义常常并不是一目了然、直截了当的, 它有其自身的隐显问题。有些意义对于原文读者是不言而喻的, 不需要做附加说明, 因而常常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 隐藏在文本文字背面的文化语境里。

在英语习语中也有与佛有关的句子, 不过此佛非彼佛。西方很多国家, 特别是英美, 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 所以基督教中的主神经常出现在英语的习语中, 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这里有一则与西方宗教有关的习语: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西方教堂是很普遍的, 中国现在也不少了, 但毕竟是从西方引进的, 因此在翻译这句习语时, “像教堂的老鼠一样穷”是不太适合的, 可能不了解的汉语听众还会困惑, 为什么教堂的老鼠就是穷的?因此, 相应地进行翻译的调整, 译为“一贫如洗”更好一些。

英语成语:“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也可以根据语境考虑采用变通的翻译。如以运动员为主要听众, 可译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而对工匠来讲, 翻译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则更合适一些。

有一句英语习语是广为人知的: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虽然在现在信息交流如此迅速的环境下, 将此习语直接翻译成“在罗马, 就按着罗马人的方式做”也是可以被汉语读者理解的, 但是在汉语的语境中, 翻译成“入乡随俗”更合适一些, 更符合汉语理解的方式。

4. 结语

作为各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习语翻译是比较困难的, 译者不仅要清楚习语的表面意思, 而且要考虑其内在涵义。在翻译习语时充分考虑习语所处的语境及译语的语境, 有利于翻译出可理解、可接受的习语。这需要译者在平时生活中对知识、对文化的不断积累。

语言可译, 习语亦如此。英汉两种语言各有其丰富的表现形式, 互译时从文化角度出发, 采用语境顺应策略进行动态调整, 能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源语习语, 也能更好地找到将源语习语翻译为目的语习语的方法, 从而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3]杨平.关联——顺应模式[J].外国语, 2001, (6) :21-28.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英汉动物习语翻译 篇3

【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语境 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 英汉互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50-02

【Abstract】This paper illustrates som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nnotations that can be reflected from idioms. And it also explains the pragmatic failure under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a number of examples are quoted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master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avoiding the pragmatic failures of idiom and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of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urthermore,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o various types are mentioned so as to use idioms properly and acquire English language.

【Key Words】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 Context Pragmatic fail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英語习语是英语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下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特殊语言形式,像镜子一样折射出英语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

一、习语的语义与文化差异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词汇的精髓,历史的遗存,与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是某一特定文化的载体。英语习语是那些有固定结构和特定含义的短语(有时还包括句子)的统称。习语(idiom)包括比喻性词组(metaphorical phrases)、俚语(slang)、俗语(colloquialism)、谚语(proverb)、典故(allusion)、格言(maxim)、歇后语(allegorical saying)等。

习语作为语言的一种固定表达方式,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特定的含义,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习语置于特定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下进行讨论,以进一步弄清英汉习语的差异为前提,着重从跨文化的视角培养学习者的社会文化意识,有意识地避免因习语的误用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中国在亚洲大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汉民族在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正是由于这种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了文化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习语。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 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免遭灭顶)、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进退两难)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如东风压倒西风。(注:和暖的东风指革命力量,寒冷的西风指反革命力量)The East Wind prevails over the West Wind.(直译),The revolutionary force prevails against the counter-revolutionary force.(意译);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如It i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春风送暖,百鸟欢唱)。

2.习俗的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贬义:“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尽管近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不断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对英美人来说,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故出现了大量与狗有关的褒义习语。现略举几例,从文化的视角加以分析说明其语用效果。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Let sleeping dogs lie.(莫惹是非)等。或许因受外来语的影响,英语中以狗表示贬义的习语也不乏其例:give the dog’s death.(贫困潦倒而死);a dirty dog.(卑鄙小人);lead a dog’s life.(过着悲惨的生活)。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钟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叛徒、变节者”(a cat in the pan);rain cats and dogs.(下倾盆大雨)。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出現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bless me.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表示不愿意某事发生时说God forbid(苍天不容!绝对不行!);在骂人时说Go to the hell.(滚开!见鬼去吧!)

4.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英汉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不能仅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和翻译,如“叶公好龙”、“名落孙山”等;英语典故中的习语多来自《圣经》和《伊索寓言》及神话传说,如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赴汤蹈火);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不祥之兆,凶兆)等。

二、习语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由于信息发出者对信息接受者的社会文化缺乏了解,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说话方式又不尽相同,如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语,随意使用或套用本族文化的模式,就会导致语用失误,引起文化冲突、误解,甚至仇恨,造成文化交际失败。

有的习语从表面看,貌似相似,但文化内涵及真正含义却大相径庭。如:英语习语eat one’s words,其真正意思是(be forced)to admit what you have said was wrong(被迫)承认自己说错。因而我们不能望文生义,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汉语中的“食言”。又如,把blow one’s own horn(or trumpet)套用成“各吹各的号”,其实际意思为“自我吹嘘;自吹自擂”,用来形容某人炫耀自己的成就、才能等,很像汉语中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汉语中的“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歌”则表示两个或几个人各干各的事或各持己见,不能协调一致,与英语的each doing his own thing 相近。总之,在运用貌似相似、其含义实则不同的习语时要慎之又慎,不能仅凭字面意义来取舍。

三、习语英汉互译的方法

习语的英汉互译,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若不注意方法,就会闹出笑话。那么互译的有效方法有哪些?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1.直译与直译加注

一般情况下,只要不违背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能为读者所接受,习语大都可以直译,直译有益于向译入语输入新的表达法,有助于保留原文的民族、地方等特色。英汉语言中确有不少习语是通过直译借入的,如:①to 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趁火打劫。);②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③一见如故(feel like friends at the first meeting.);④挂羊头卖狗肉(The sign says mutton, but the meat is dog meat.)等。以上例子均为直译。由于文化的差异和文化陷阱等因素的影响,某些习语仅用直译的方法来处理势必会造成意义的残缺,影响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采取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补出习语的潜在意义及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住宅就是他的城堡。)这样的翻译让中国读者很困惑,如果在译文后加上注释“不经邀请,不得擅自入内”,其含义就一目了然了。

2.套 用

习语中有一类民族色彩不浓的习语,这类习语通常是因不同民族的人民拥有共同的生活经验和意识,因此,在跨文化语境中英汉两种语言借用相同或相似的形象表达相同的意义和色彩。对于这类习语在翻译中可采用译入语的对等习语来译原语的习语。如:①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②search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大海捞针);③实事求是(seek truth from facts);④捉襟见肘(to be out at elbows.)

下面我们再看用套用法翻译习语的例句:①我不能肯定他是否是一个内奸。译为:I doubt very much whether he is a Trojan horse. 译文用英语习语a Trojan horse 来译原文的“内奸”,意义、形式、色彩都十分吻合。②The loyal and brave soldiers are ready to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for their motherland and the people in the extraordinary severe earthquake occurred in Sichuan. 原文习语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与汉语的“赴汤蹈火”意义和色彩都一致,因此,该句可译为“为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在四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忠诚勇敢的战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3.意 译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和形象意义,套用又无合适的习语时,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如汉语中的“谈正经事,直率地讲”,译成英语时则为“talk turkey”。如They are willing to talk turkey and end the war.(他们愿意坦率地谈判,以结束战争。)

在运用上述三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英汉语言中有许多习语反映各自的民族或地方色彩,英译汉时,一要注意保存这种特色,二要注意不要用汉语中具有鲜明民族、地方色彩的习语硬套英语的习语,以免把汉语的民族或地方色彩强加到译文中,以致和原作的上下文形成矛盾。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与汉语习语“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虽有相同的意义,但翻译时决不应套用后者,因为诸葛亮是我国的一个历史人物,与原作上下文会形成矛盾,如把它译为“两人智慧胜一人”就较合适。②因习语和非习语同处于一个聚合群中,这就使原语的习语可以译成非习语,原语中的非习语也可以酌情译为习语,使译文生动有力。如I was nervous before crowds.(我在大庭广众之前感到很紧张。)③汉语习语讲求节奏匀称、结构平衡,因此在引进英语习语时,有时需要对原结构进行增补、调整,必须加注才能交代清楚原意;汉语习语译成英语时,那些为凑结构匀称、拼结构而形成的形式冗长则需省略,以适应英语习惯。如Earthy and gracious, he finds the city dwellers too cold and sophisticated. 原译:他朴实忠厚,觉得城里人过于冷漠无情,玩世不恭。改译:他朴实忠厚,觉得城里人太冷漠,太世故。

四、结 论

综上所述,词汇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词汇中的习语,则是词汇中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是词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年来习语的概念更加宽泛,涵盖了英语词汇的许多领域,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是获得交际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要真正掌握习语的翻译,了解文化差异可谓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语言中学习文化,从文化中习得语言。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3 张镇华等.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 孙海运、方如玉.英语成语来龙去脉[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1

5 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6 谢大任.精选英语谚语3000句[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7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英汉动物习语翻译 篇4

浅析英汉动物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语习语中含有动物词汇的语句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它们的字面意思,更要留意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那是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积淀现象.文章从分析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入手,通过列举英汉动物习语的不同表现形式和翻译方法来分析英汉动物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作 者:白杨 BAI Yang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刊 名: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7 21(10) 分类号:H313.3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习语   动物形象  

上一篇:高职城镇规划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再思考下一篇:创新创效简要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