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教学(精选12篇)
跨文化语境教学 篇1
后殖民语境下的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是研究在向后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如何把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成果应用到外语教学中去的一种研究视域。
1 后殖民语境、后殖民理论与外语教学
“后殖民”的概念存在于不同文化、不同力量的对抗关系中,一切处于中心与边缘的对抗关系都能在后殖民研究中找到拓展的语境。正如斯皮瓦克(1999)所说:“全世界都是后殖民的”在她看来,后殖民指的是一种新的世界格局。随着后殖民批评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和后殖民批评理论上的提升,后殖民批评的领域也在逐渐扩大,后殖民批评话语成为一种考察整个当代全球文化的的具有独特意义和广泛适用性的批评视角,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教育、文学、地理、历史等学科,被运用到当代文化存在形态与同文化交往的对抗关系研究中,尤其是爱德华·萨义德和霍米·巴巴等的理论思想被运用于解构文化交往中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关系,分析或描述不同民族文化交往过程中的对抗性等。(任一鸣,2008:4—5)现代西方自殖民以来,利用其文化霸权和殖民话语,针对非西方世界施加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影响。后殖民概念正是指向这一复杂互动的历史过程。(赵一凡、张中载,2007:209)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教授桑桓教授在其著作《超越后殖民理论》(1998)一书中指出:在早期商业资本主义阶段,城镇压迫并榨取乡村。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宗主国压制并掠夺殖民地。到了二战后的晚期资本主义时代,边缘与中心的传统界限消失,差异化和同质化重叠共存。因此,后殖民亦反映了晚期现代性的文化逻辑。第三世界人们在思想文化领域不断发动抵抗与批判的过程中形成了后殖民理论,“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与后现代理论相呼应,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消解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的潮流中,开始崭露头角,并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20世纪中叶纯文本形式的偏颇,而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域和研究策略”(朱立元,2005:414)后殖民作为一个学术术语被引入学术界并引起广泛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爱德华·萨伊德的《东方学》出版为标志。而后殖民主义是后殖民批评、后殖民理论以及后殖民创作实践等思想倾向的总称,也是一种文化思潮。“其实,它也是对业已结束的、以武力侵略和经济掠夺为特征的西方殖民主义和正在悄然推行的、以经济和文化渗透为主要手段的新殖民主义作出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张中载,2002:633)伴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而产生的东西方民族文化交融标志着后殖民时代的到来,标志着霸权国家使用经济、文化和技术手段对不发达国家实行的又一次新的殖民,而这种新的方式,往往因为这些被殖民国家在政治上独立而被掩盖起来,不像以前使用武力等为主要方式的殖民手段明显和直接。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各民族都面临着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经济利益碰撞,文化意识形态的冲突和相互渗透,尤其是当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实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时,弱势民族能否或如何在强势民族的文化碰撞交汇中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独立性,同时又能广泛吸收外来文化来丰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母体,已成为越来越严峻的问题。这一问题正在逐渐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中国著名学者朱立元指出“西方风靡全球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不仅成为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对话’的文化策略,而且使边缘文化得以重新认识自我及其民族文化前景。但是,后殖民文化的意义不仅是理论上的,更重要的是实践上的,尤其是中国如何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就成为当代中国学者关注的焦点。”(朱立元,2005:428)也即是,在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如何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异质文化,培养具有双思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
2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国内著名跨文化研究专家贾玉新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2009:23)国内外在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1 跨文化交际研究在国外
根据贾玉新(1997)、陈国明(2007)的研究成果可知,国外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1959年美国人类
学家Edward T.Hall The Silent Language(Anchor Books,1959)
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从而为跨文化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理论的突破带来了学科的飞速发展,跨文化交际研究涉及的学科门类增多、研究内容日益丰富、方法日益科学;第二,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学者们把跨文化交际研究重点从对比和分析不同文化差异的静态研究转向跨文化交际的动态研究;第三,21世纪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高潮阶段。胡文仲、贾玉新曾在《跨文化交际学基础》(2008)一书总序中指出“进入新世纪,地球村每个角落的每个公民都不同程度地被卷入了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同时,人们清楚地意识到全球化不等于一元化。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个人之间、社会之间、民族之间乃至国家之间,无处不存在着文化差异甚至文化沟壑。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缩短文化距离,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要求。由此,我们不难预见到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在21世纪被推向高潮”。
2.2 跨文化交际研究在国内
1995年首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国际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也在这次会议中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跨文化研究在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纪元。北大胡文仲教授和哈工大贾玉新教授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方面成果显著。1997年9月中国第一本跨文化交际学著作《跨文化交际学》出版,1999年7月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出版。为推动跨文化交际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2007年7月推出了“外研社跨文化交际丛书”,胡文仲、贾玉新在丛书总序中指出这一系列丛书的出版“对今后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将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跨文化交际学在两个重点研究领域(跨文化对比研究和跨文化交际过程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前者注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进行静态研究如思维模式、价值观的研究等,这些理论成果对提高学生外语思维能力,加速外语学习进程,促进语言交流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后者主要在文化对比的基础上力图对跨文化交际的动态过程提出新的解释,从而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异质文化相容、处理跨文化冲突提供解决方法,同时这些理论成果也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3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现状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最初只是作为语言教学的辅助手段,从20世纪80、90年代始,跨文化交际教学日益得到重视,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而在中国这方面的研究和教学显然滞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历史、对外来文化过分谨慎的态度和文化教学研究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文化教学的认识,妨碍了文化教学的开展”。(张红玲,2007:175)
2.3.1 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在国外
这里所指的国外主要指美国和欧洲诸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正值出国旅游和学习的高潮以及肯尼迪政府向国外大量派出和平军,文化学习的需要日增,跨文化培训应运而生,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因此,跨文化在美国成果显著,综合美国跨文化研究主要成果来源,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官方研究;第二,外语教学工作者;第三,专家学者的贡献。
1960年外语教学东北会议将文化选定为当年会议主题,会议报告Culture in Language Learning一书同年出版。1972年和1988年东北会议分别举行第二、第三次会议。第二次会议强调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第三次会议重点研讨如何把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充分反映当时文化教研究成果的会议论文集Towards a New Intrgration of Language and Culture(Singerm N,1988)出版。此后,美国一些机构纷纷资助或组织文化教学研究机构,从而推动了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美国教育部下属的一个语言研究机构CARLA(Center for Advanced Research on Language Acquistion)建立了一个有五位专家组成的跨文化交际项目(Intercultural Studies Project)就是为了促进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该中心并就“以文化为核心进行语言课程改革”的两次研讨会,会议成果体现在两本论文集中:Culture as the Core:In-
terdisplinary Perspectives on Cultur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和Culture as the core:Integrating Culture into the Language Curriculum,并于1998年和1999年出版。
另外,无数教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教学进行探讨,
主要成就有:Rorbert Lado(1957),Edward T.Hall(1959,1966,1976),Nelson Brooks(1968),Howar L.Nostrand(1974),Gail L.N Robinson(1985),Louise Damen(1987),H.Ned Seelye(1976,1993),Kramsch(1993)。其中,Lado在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1957)提出了文化对比的模式,但此书只是指出了显性文化的对比,而对隐性文化没有进行对比分析。跨文化交际学之父
Hall的三本著作:The Silent Language(1959),The Hidden Dimension(1966),Beyond Culture(1976)是广大外语教学工作者的必读之作,这三本著作从不同角度全面论证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Brooks对文化定义、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阐释和研究,他提出了文化教学的三阶段并提出应不同的文化教学重点和教法,而且文化教学要贯穿外语教学始终。第一阶段,用实物建立文化岛,把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融为一体;第二阶段,理解和探索其他文化层面的意义,如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第三阶段,系统的文化教学(文化教学的10个内容,3个目的)。此外还有,Nostrand(1974)提出的Emergent Model文化分析模式,Seelye(1976,1979),根据Nosrand的模式探讨了文化学习的具体方法,如文化包,文化链,文化同化等,他还探讨了评价文化学习的问题,为文化实践指明了方向,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美国著名跨文化交际研究学者和专家Robinson和Kramsch根据文化不仅存在于文化成果和文化形式之中,而且存在于人们使用的文化过程中,由此提出了以一种跨文化的视角去看待文化现象的观点。
欧洲在二战结束后主要以听说法为主,讲语法结构作为教学重点,1951年欧盟诞生后,交际法对提高外语交际能力,加强成员国之间的交往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交际法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特别是语言教学和文教学化的结合深度和广度不够,20世纪80年代欧洲进行了语言教学改革和文化教学研究。
2.3.2 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在国内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一体化和世界大融合趋势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在21世纪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显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就文化学习而言,长期以来,为了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净化我们的思想意识,对外国文化我们通常遵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害怕受到外国文化中不良因素的侵袭”。(张红玲,2007:175)因此,我们的文化教学落后于美国和欧洲诸国,“而理论研究的匮乏和课堂教学实践困难则是导致中国文化教学滞后的直接原因”(张红玲,2007:
176)
在国内,胡文仲、高一虹(1997)、邓炎昌(1989)、顾嘉祖(1990)、王福祥(1994)、罗常培(1957)、陈申(1999)等一批学者、专家先后就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等方面著书立说,这些研究为文化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推动了文化教学的进行。但实际上,这些理论还只是处于理论阶段,呼吁阶段。因此,“中国的文化教学活动大都局限于零星的文化知识介绍,远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学”。(张红玲,2007:176)“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的外语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使其更加符合外语教学发展的规律,更能满足学习者增强自身文化素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张红玲,2007:177)
3 结论
后殖民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从文化的视角提出在处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时,应把把语言、文化、交际三者融为一体,对传统的以语言内容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强调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文化对比等方式,提高语言差异感知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促进语言学习。
参考文献
[1]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2]Guo-Ming Cheng William J.Strosta.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2007.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009重印).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任一鸣.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与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6]张红玲.跨文化交际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张中载.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8]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2007重印).
[9]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跨文化语境教学 篇2
文化语境在高级英语篇教学中的功能性作用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角度分析文化语境的.涵义,探讨了文化语境与语篇教学的关系,并进一步论述了文化语境在高级英语语篇教学中的解释与制约功能.旨在说明文化语境在语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加强学生对文化语境的认知能力和重构能力有助于培养其篇章理解力和文学鉴赏力,进而全面提高其跨文化交际技能.
作 者:童肖琼 TONG Xiao-qiong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刊 名:宁波工程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年,卷(期):21(4)分类号:G642.4关键词:文化语境 语篇 语篇教学 高级英语
跨文化语境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育 跨文化语境 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更新与发展,人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英语教育必须将跨文化语境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加强对西方国家文化的了解,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本文将对高中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语境教学问题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分别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跨文化语境教学在高中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语境的实现,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对密切却又相互区别,语言与文化共同服务于人类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结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语言是文化主要表达形式及传播工具,语言是文化的体现,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言:“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 ,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 因此外语教学应与其文化教学相结合 ,以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但以往传统的英语教学忽视了语言使用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 ,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都是语法 ,词汇掌握得较好 ,然而缺乏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的能力 ,有时甚至运用本族文化的言语交际准则来套用外语 ,以至造成令人尴尬的场面 ,甚至闹出笑话。从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可以看出 ,在高中英语教育中采用跨文化语境教学是有必要的。
二、跨文化语境教学在高中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1.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语境教学对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技能。传统高中英语教学,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英语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跨文化语境教学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国家文化对待态度。每个国家的文化都具有优缺点。因此教师在采用跨文化语言教学方法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并尊重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不能全盘接受,同事也不能全盘否定,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国家文化对待态度。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语境教学能促进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重要性深化了解的同时,还可以教会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有效方法,此外,跨文化语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相关研究资料,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与掌握能力。
4.培养对国外文化的理解能力。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背景都不一样,学生想要了解西方文化就必须通过英语的学习,跨文化语境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理解能力,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英语语言能力。例如:在学习 Culture Shock(文化冲突)一文 ,教师可以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述异国留学所带来不同信念、准则、价值观念和传统以及由此带来的冲突 ,并指出了适应文化冲击过程中出现的四个主要阶段 ,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人民的不同风俗习惯。教师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这些材料,就完全可以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理解能力。
三、高中英语课堂上跨文化语境教学策略的实际应用
1.特定词汇的应用。教师可以对国外文化语境中出现的词汇、句式进行重点比较分析。在英语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定的交际用语,如:打招呼、问路、道谢、打电话等。教师可以将一些相似的交际用语罗列在一起,向学生进行讲解,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对跨文化语境的理解更加透彻。
2.词汇共性的应用。教师可以采用中外相同含义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进行讲授,将这些存在一定联系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学生的理解。例如:我们通常形容一个人力气很大,通常会用“力大如牛”这个词来表达,而在英语当中,这个成语的表达方式则是:“as strong as horse ”,这种比较方式不仅能加速学生对跨文化语境的理解,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美剧的应用。教师通过外国影片的放映来加强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与掌握,例如:观看《音乐之声》电影,观摩《成长的烦恼》、《老友记》等美国连续剧,这些外国影片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比起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观摩国外经典影片的学习策略对把握跨文化语境具有独特教育教学意义。
四、结束语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结合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常用的教学策略,为促进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师应将该策略充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与此同时,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努力顺应时代发展,在重视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加强跨文化语境教学,以此巩固学生英语基础,加强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充分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跨文化语境教学方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它符合现代语言教学的本质,大大提高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玲.高职英语教育中跨文化语境教学问题的重要性[J].电子制作,2014(05):196.
文化语境下的母语教学再思考 篇4
当下语文教学的现状是, 语文仅仅是语言工具, 语文的文化性被弱化甚至抛弃了。语文一旦没有文化底蕴, 没有文化背景, 语言也就死亡了。
任何语言都有人文性, 中国的语言更加突出。申小龙教授在《汉语与中国文化》中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人类各民族的语言, 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 而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无论东方还是西方, 语言都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一种样式, 都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 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的钥匙’。因而, 人文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该观点不仅强调了语言作为符号的工具作用, 更强调了语言的意义和价值所蕴涵着的人文性。
面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 我们当下的语文教育正面临这样一种尴尬。有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四年级 (下) 《走, 我们去植树》第一、第二节内容时, 做了这样的安排:
(学生齐读第1、2自然段)
迎着和煦的春风,
迈开轻快的脚步,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走, 我们一起去植树!
荒滩, 沟渠,
山坡, 公路……
到处回荡着
红领巾的欢声笑语,
伴随金色童年的
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
师:读这两段, 读懂了些什么? (文学语言是带有模糊性的, 学生第一遍朗读似乎读懂了什么, 但却表达不出。举手的学生不多。)
师:听老师朗读, 你感受到了什么? (老师范读两小节)
生:植树是很快乐的。
师:哪一句话让你感受到快乐?
生:迎着和煦的春风, 迈开轻快的脚步。
师:老师没感到你的快乐, 重新再读。
(生提高声音再读)
师:好的, 我们一起快乐地朗读。可以看大屏幕, 也可以看课文。 (生继续集体朗读)
师:少先队员们去哪儿植树呢?
生:去荒滩、沟渠、山坡、公路……
师:还会去哪儿植树?
生:还会去校园、公园里植树。
师:第2段还让你感到什么?
生:快乐。
师:哪儿很快乐?
生:到处回荡着红领巾的欢声笑语。
师:欢声笑语有可能会说些什么呢?4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哈哈, 我的树比你的粗!
生:哈哈, 我的树比你的高!
生:我的树上还长着叶子呢!
师:“伴随金色童年的, 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这一句话什么意思呢?
师:用一个词形容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兴奋。
生:勤劳。
生:快乐。
师:很好, 把这样的感情读出来。 (生自由朗读)
(分组朗读两小节。自由练习背诵, 集体背诵。)
这是一个教师日常教学的片段, 很明显, 该教师很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学主要的方式是感受和朗读。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对于诗歌本体的韵律、节奏、音韵变化等没有任何关注, 学生体会到的“快乐”之情仅仅来自诗歌内容吗?“快乐”在诗歌中有没有具体表现在标点、短语、对偶修辞上?这就错过了语言的审美, “快乐”的感受是“空中楼阁”。文学语言有修辞的功效, 这里的“红领巾”的指代, 一棵棵“青翠的小树”的隐喻都是文学阅读不能忽视的, 荒滩、沟渠、山坡、公路, 这种词语规则的排列是文学语言的韵律体现, 怎么能变成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实景来拓展呢?这就错过了文学语言形式层的审美体验。“欢歌笑语”的拓展因为没有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新的诗歌语言模型, 因而才出现了“树粗、树高、还长叶子”这样非文学的语言。
如果文学阅读的过程不是有趣的、美的、情境的, 不是生活的, 缺乏对丰富的美学意味的人、事、物、情境的体会与感悟, 没有对文学语言表达形式的还原与阐释, 只用单调的方法、语气、朗读走向知识的理解, 只看到语言文字说了什么却不知怎么说的, 只关注“感受”到什么却不知道怎样去感受, 单向度的授加上机械的抄写与反复的练习, 教学诗歌没有诗歌的特点, 缺乏对诗歌文化的观照, 即使再朗读, 再多次的感受, 学生也不会喜欢。这或许是一直以来, 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的原因, 也是教师面临着的尴尬境地。在教学一篇课文时, 既要重视工具性的语言知识和能力训练, 又要兼顾它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人文性, 特别是遇到文学作品的时候, 还要兼顾它的文学味。假如硬要拼凑起来, 真的就是张志公先生说过的“两败俱伤”。如果通过板块式结合, 是否能避免这样的尴尬呢?这里的板块式结合就是把语文教育分为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语言教育有文化性, 文学教育也承载着文化。所以我理解的“语文味”是指“文化语境里的语言味和文学味”。
一、对“汉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再认识
中国的汉字, 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符号, 它最具有象形意义和情境意义, 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学者认为, 汉字的“声”也能够表达一定的情境和意义。比如, 声母“x”的字, 有“小”“稀”的意义。如“夕”, 日落, 太阳越来越小地下山了;“狭”, 地方越来越小。再如, 韵母“ang”的字有“多、大”的气势。如“昂”, 气高;“帮”, 人多;“敞”, 开阔……汉语如散点透视的中国国画, 构成了母语的文化特征。“他脸红了”“吃食堂去”“今天吃大碗, 不吃小碗”“一人一个脾气、一天一个样子、一步一个脚印、一口一个阿姨”等等, 语句松散, 形神、虚实相间, 言语方式充满情境, 充满诗性, 文学味浓。诸多语言学家的论述充分论证了汉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汉语是一种‘人治’的语言, 西方语言是一种‘法治’的语言” (王力) ;“汉语‘偏重心理, 略于形式’” (黎锦熙) ;“汉语的语法要和修辞结合” (郭绍虞) ;“汉语句子的成立要素不是结构形式, 而是语气” (张世禄) ;“汉语在世界语言中具有较大的特殊性” (张志公) ……
文学承载的文化就更不要说了。中国文化讲究“文以载道”, 母语包含着人的心灵世界, 承载着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梦想和诗意。文学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反映, 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每一种文学体裁, 都用灵动的汉语表达着人的心性、心情、心向。读文学作品, 就是读人、读社会、读世界, 有了文学, 我们的生活就有了情调。
所以, 语文是一种文化。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学生学习语文, 就是学习一种生活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 不管我们自己有意识还是无意识, 这些问题都构成了我们语文教学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基础。
我这几年提出“文化语文”, 也是在一个方向上进行研究的。所以, 我一直在思考关于语文的问题, 语言和文化的同构性是语文的本质特征。我曾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化追求》一文中说, 我们教了许多年的母语, 恐怕还没有认真思考过母语表达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特性。我们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有知识, 但没灵魂;有技艺, 但没精神;有智力, 但没情怀。蜷缩在这样的知识体系中, 儿童触摸不到生活的脉搏, 倾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找不到“回家”的道路。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在“传播文化”, 但忽略的却是内在的、有意义的文化追求。明白了语文的文化意义, 我们就有了一个文化的语境。
儿童学语文, 不完全是为了学这些知识, 或者学能力, 最终必须要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如果不能转化, 这个教育就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这是语文的教育价值。儿童学语文, 追求的是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通过语文, 让孩子们发现生活、享受文化, 丰富和创造孩子们的新生活。
二、对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新思考
语言教育有文化性, 文学教育也承载着文化。所以我理解的“语文味”是指“文化语境里的语言味和文学味”。
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 都是语言, 但是性质不一样。日常语言, 是用来交往的, 包括科学性、说明性、介绍性、叙事性的语言, 这些语言有人文性, 还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而文学语言就不同, 它虽也有工具性, 但很明显, 它是精神性、审美性的, 文学语言的工具性比较弱。
如果教学文学作品, 只关注它语言的规则、修辞的规则, 把它提炼出来, 进行写作的指导, 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 我不认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很大。我以为:
1. 语言教育当以提升“日常语言”素养为主要目标
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 强调实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我以为, 语言素养是基本的语文素养中的基本。“基本的语言素养”的定位是基于儿童日常生活、日常交往需要的“日常用语”, 它包括科学性、说明性、介绍性、叙事性的语言等等, 这些语言是生存性的, 且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这些“日常用语”的训练甚至为将来在一些较为正规的社交场合、社会交往中顺畅地使用语言知识, 运用语言做准备。比如药怎么吃、路怎么走, 比如写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文件报告等等。日常语言必须准确、明白、清晰、平实、通顺、流畅。这就是儿童基本的语言素养, 需要通过训练来达到。
语言训练的实质是什么?回归语境, 关注语言本身, 以学以致用作为最高目标, 在情境中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段落、理解篇章, 在情境中进行词语的使用训练, 特别强调语言的公用性, 注重阅读和表达的结合。但是这个表达不是走向文学性, 而是走向实用性。像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的教学, 就是为了让儿童了解语言基本的使用方式, 把话说得明白、通顺、流畅、准确、合理, 达到文通句顺。语言教育就是以语言训练为目的引领儿童去习得语言。
语言的工具性训练关注语言的词句表达, 篇章的层次、结构, 关注论证、说明等基本方式。尤其是在叙事、论述的功能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实用文学习中, 实用与语用是教学核心。当然实用文体中会有文学色彩, 这是为了辅助、增强实用文的表达。
我们母语的表达方式有特殊性, 这个工具性的特点是我们进行语言教育的非常重要的前提。中国母语重情境、重具象、重神韵、重意会、重诗趣、重虚实等文化特性, 至今还没有在语文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因而我们的语言训练还很难说真正有效。
如《麋鹿》 (苏教版六上) 是一篇说明性很强的课文, 目的是什么?让学生理解词语, 把握“放养、饲养”和“陆续、相继”等词语的细微差别, 感悟用词的准确、语言的精练, 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复述课文。掌握说明文体在说明方法、层次结构以及语言条理上的特点, 并能适时运用。
如课文开头描绘了一幅麋鹿活动的神秘画面, 字里行间洋溢着神秘的气息, 引人入胜。情境的描绘给朴实的说明文注入了浓浓的情趣。
2. 文学教育当以提升“语言审美”品质为最高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是人文性的范畴。
文学的人文性是什么?是美!那是人文性的极致!文学语言不是用来日常交往的, 很显然, 它是精神性、审美性的。文学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生活内涵, 是生命赖以支撑的精神家园。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 文学艺术显示出高度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微妙性, 简直像一个“精灵”, 这也正是人类的精神属性、心灵属性。文学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形象、形式, 使得文学所表达的人、事、物更有魅力, 更具感染力!文学的文化性太丰富了, 神话的叙事方式、人物和宝物, 小说的修辞手法、诗歌的意象等等。文学作品中的虚构、幻想、想象、移情等表现方式, 诗词格律、韵律、平仄声等形式, 都是为增强文学性服务的。
文学教育就是要体现它的文学味。文学是审美经验的特殊表达, 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文学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源于文学, 通过文学, 让文学成为儿童和国民的一种生活生存方式, 一种诗意栖居的文化生存方式。所以, 文学教育的重点要遵循少儿的审美特性, 突出人文精神的熏染、鉴赏能力的培养, 结合表演艺术的训练、情感体验的深入、审美特性的激发, 最终转化为儿童的语文素养。文学教育主要的审美方式有讲述与诵读、还原与阐释、想象与移情、对话与冥想等等。
神话《开天辟地》的教学以讲述故事为线索, 共有讲述课文中的故事、讲述故事后的故事、讲述故事外的故事3个环节。讲述本身就是文学阅读很好的方式。就像我们小时候听母亲讲故事, 听了一遍又一遍, 百听不厌。教师反复引领学生讲述不朽的神话传说。不需要分析, 孩子就能听得津津有味, 他们虔诚、宁静、神奇的眼神告诉老师, 文化已经在浸润他们了。讲完后再读读世界上的创世神话, 拿来和中国的作比较, 孩子们会发现, 盘古创世要艰苦卓绝得多!创世神话的比较阅读虽然简单, 但是意义很大, 这就是文学教育。
如果我们教文学作品, 把语言、修辞的规则提炼出来, 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进行写作指导, 我以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大。当然, 文学也有工具性, 但从一般意义上讲, 文学语言的工具性是比较弱的, 它只有在特定的场合, 交往的工具才是文学的语言。
这就是我所说的板块式结合, 而不是在一篇课文中既要做这个, 又要做那个, 既要重视工具性知识, 进行工具性训练, 字词句段, 又要兼顾它的人文性, 特别是遇到文学作品的时候, 还要兼顾它的文学味。
跨文化语境教学 篇5
1.既有认知
品牌的跨文化传播是品牌在一个新的文化区域将品牌识别不断转为当地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认知度、联想度和忠诚度,累积品牌资产的过程。品牌跨文化传播“隐含语境”中的既有认知,对于新文化区域的主流消费者来说,是指对品牌属性的既有经验和印象而预先设定的品牌形象。在跨文化品牌进入输入国市场之前,消费者并没有产品使用体验,对于品牌产品本身符号和特性等相关内容知之甚少,但原产国联想、组织联想、组织本土和全球关系联想等一些品牌延伸识别内容,关联信息更加宏观而宽泛,容易引发消费者相关联想,触动既有经验和印象,从而产生“隐含语境”的既有认知。
2.隐含态度
品牌跨文化传播“隐含语境”中的隐含态度,是指品牌输入国的主要相关利益者(主流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在品牌“既有认知”基础上,在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对品牌进行比较、衡量、评估和判定后,所形成的感受、情感和意象。文化背景是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是人们认知领域的参照系,影响人们对政治、经济、宗教、历史等很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区域主流文化影响人们对跨文化传播品牌的隐含态度。因此对区域文化主要特点进行提炼,可以让隐含态度更加明确。比如,文化中的政治敏感性、(种族/经济)优越感、地域敏感度、宗教敏感度等。对于中国品牌而言,美国是一个“高政治敏感/高经济优越感”的文化区域,因此美国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对来到美国的中国品牌的政治属性敏感,在意企业的经济能力等。中国品牌在美国进行传播时,应尽可能避免政治敏感性,强调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十多年前,中远集团欲收购洛杉矶长港码头时,在华盛顿邮报头版的新闻标题是:《中远:我们的目的只是营利》。这一标题对企业的营利动机直言不讳,在强调经济发展能力时,也弱化了政治敏感度。
对负面“隐含语境”的化解
以多哥投资促进机构(以下简称“Sazof”)为例,Sazof自参加第一届中国对外投资洽谈会以来,积极展开面向中国的招商引资工作。但中国企业接受度很低,其招商效果不理想,原因是中国企业对多哥这个非洲小国了解很少,加上国内媒体对该国社会治安、经商环境的某些负面报道,让中国企业对多哥敬而远之。中国企业对于多哥的既有印象和不愿接近的态度所形成的不利沟通环境,是一种典型的负面“隐含语境”,造成了Sazof举步维艰。Sazof对负面“隐含语境”的突破策略,是在品牌传播过程中竭力避免提及与负面认知相关的国家形象问题,而是强调品牌自身所能带给招商对象(目标消费者)的利益,挖掘自身的服务优势,并不断强化和创新。其选择了一家熟悉中国文化和市场的本土咨询公司,对整个品牌跨文化传播进行了策略性的分阶段规划和本土化的落地执行。
参考文献:
①闵家胤:《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
②陈曙光:《钱穆的“文化类型说”评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跨文化语境教学 篇6
【关键词】英语 教学 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是指每个言语社团所代表的其特有的思维方式、社会规约、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的反应,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能够通过预料、揣测进而理解的知识结构和背景知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课程”做出了如下阐释:“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及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1]这种能力除了包括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之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认同感、敏感性以及实践的灵活性的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开展高校英语教学,并处理好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到通过知识、文化、思维的整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跨越,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需要一直思考、摸索并致力解决的问题。
一、语言与文化、文化语境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皮”与“毛”的关系,文化是孕育语言的土壤,语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脱离了文化的土壤,语言也只是一串串没有意义的符号,此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我国基础教育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只注重向学生传授词汇、固定搭配和语法,而不重视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和表达,因此就导致了学生缺乏应有的文化储备基础和语言交际能力。众所周知,不同国家的文化在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方面差异很大,这同样反映在语言的内容、形式、组织及表达方式上。
二、文化语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功能
(一)制约功能
在口语课中,教师的教学任务是注重语义的表达和思想的交流,要使学习者的英语表达听起来顺畅、自然,不仅仅是语法的正确,而不要听起来像背书一样,因为这样会使人疏远,从而达不到理想的交际目的。即使某一会话者传递的信息不够清晰,受话者也可以通过文化语境限定的信息,来判断和补正交际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而使会话顺利进行。
(二)解释功能
有研究显示,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语篇的理解和记忆有一定的影响,并且两者成正相关态势,这就是文化语境的所起的解释功能。实际上,每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文化传统和行为方式都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在各国语言这个文化载体中。例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在国人看来,长者既是智慧的化身,又是威望的象征。“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和亲热的概念,如老祖宗、老先生、老张、老王等。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语境的构建策略
(一)加强文化语境知识的传授
除了英语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餐饮服务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要适时地向学生讲解各国的文化背景知识,以扫清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语言障碍,帮助学生熟识深层的文化内涵。将课文内容与文化语境的建构相结合向学生输出相关的文化信息,是一种比较容易操作的方式,例如,随文讲解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的内涵、成因、习俗等。从学校实施的角度来说,可以举办英语演讲比赛、小品剧、讲座、报告、歌剧、晚会,成立英语社团,开辟英语角,还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开与西方文化有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真正为学生学好英语创设良好的环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以其培养出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英语交际人才。
(二)引导学生课下阅览有关书籍
高校英语教学的课时是非常有限的,但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所以不能仅依靠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文化概略、文学思潮、报纸杂志以及时事评论等材料,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他们的西方文化视野。教师还可以在课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放一些西方的电影、视频等等,但是要留有余地,在即将进入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课下自觉主动地去寻根究底,并从中吸取相关文化知识。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高校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直是教师“一言堂”,学生们普遍感到乏味,教师应积极思考,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文化知识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培养其交际能力、文化意识等。首先,每课10分钟free talk,每位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其次,模拟课堂情景剧,对于对话类的语篇来说,除了语言知识学习外,分角色扮演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通过交流语境增强理解和锻炼表达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每次可以选择几个学生分别模拟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甚至随文创生新的对话,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评价,鼓励有创见的建议和想法,让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最后,实际演练,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真实情境中一项具体的任务,让几个学生当堂进行自行处理,事后让学生描述在这一过程中彼此间的关系、交流的目的、对问题的设想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所涉及的西方文化知识等,以用导学,以学促知,从而实现了文化语境的知识灌输和英语实践能力的双赢。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走出只注重语言知识、语法的传授而忽视文化语境知识的误区。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初明.补缺假设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刊,2003.
跨文化语境教学 篇7
一、高职钢琴教学的现状
钢琴音乐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钢琴作品的风格多变, 但其最终目的都是表现音乐。这也就是说教师教授学生正确的使用钢琴, 从而表现出具体的音乐内容是钢琴教学的最终目的。具体而言, 钢琴教学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是教会学生正确弹奏钢琴的方法;第二是教会学生能够正确的对音乐的内容进行分析, 并通过具体的演奏方法来表现出音乐内容。在现如今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中,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许多学生选择学习多种乐器, 而钢琴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一选择, 这造成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教师为了得到更多的钱财, 将大量精力都花在开设钢琴培训班上, 导致学生错误理解钢琴音乐的真正意义, 使得大量的学生成为了课外培训班的培训教师, 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钢琴音乐发展;另一方面是钢琴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足, 一部分钢琴教师只会弹奏一些简单的音乐曲目, 再加上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这就使得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技巧, 就算这些学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 但仍不能充分表现其音乐内涵。如果学生一直没有受到专业钢琴音乐教师的专业指导, 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走进钢琴音乐的“死胡同”。
除此之外, 钢琴的音乐作品还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之中, 由于这些国家的思想和文化不同, 使得这些国家的钢琴音乐的表现方法和风格存在着较大差异。学生在钢琴学习的实际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钢琴的演奏方法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严重缺少多元化的钢琴音乐教育, 这与当前多元化的钢琴音乐教育相违背。在钢琴的实际教学中, 钢琴教师片面注重弹奏方法的教学, 而对钢琴作品的背景介绍有所忽视, 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钢琴视野, 从而阻碍了学生的音乐修养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 合作教学的钢琴教学模式
“当一个集体共同工作, 就能产生合成能量”, 钢琴教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实际的钢琴教学中涉及的钢琴作品和曲目风格有一定限制, 所以, 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钢琴作品,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帮助学生建立起不同的学习团体。与此同时,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不用再一个人独自完成钢琴弹奏, 而是和团体中的其他学生一起合作来完成钢琴作品的演奏。合作式教学需要教师先将学生先分成若干个小组, 然后教师布置好钢琴学习的专题, 学生再去收集、整理所需的钢琴琴谱, 音响设备等资料。在钢琴课堂学习过程中, 同学之间相互分享自己收集的钢琴资料, 不仅如此, 同学还可以对某一种类型的钢琴作品的背景、风格和演奏技巧进行讨论分析, 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钢琴音乐修养。
(二) 分层教学的钢琴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最优化的教育理论来开展教学活动即分层次教学模式, 这是在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的原理基础上进行完善而得到的。分层次教学是指根据文化的差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授课的方式和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教授学生。
分层式教学在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中最为常见, 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培养目标的多元化都要求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使用分层次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确立钢琴教学的教学目标、安排钢琴教学的教学任务时都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准, 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小组课和个别课是分层次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 教师根据小组或个体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来选择合适的钢琴曲目, 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从而适应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
(三) 实践教学的钢琴教学模式
培养综合性的钢琴人才是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根本目的, 而钢琴演奏归根究底就是一个实践艺术的过程。所以, 在钢琴教学的实际过程中, 学生的钢琴实际教学是其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虽然说钢琴即艺术, 钢琴的演奏过程即技术的实践过程。但是钢琴课堂和舞台演出却不是一个类型的实践过程。不仅如此,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是钢琴家, 还有各种的钢琴教师、幼儿园教师和伴奏等岗位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在舞台上得到充足锻炼, 更需要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实践。高职院校在进行钢琴教育时应注重对舞台实践和课堂实践的教学, 从而帮助学生更加适应钢琴实践。
学生的舞台实践和课堂实践是高职院校开展钢琴实践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目的。详密的实践计划和大量的练习是进行舞台和课堂演练的前提条件。
结束语
钢琴教学是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阶段的多元化社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目前我国钢琴教学的教学对象过多,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对当前的教学形式进行改革, 同时根据钢琴教学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钢琴视野, 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参考文献
[1]陈轶群.多元文化语境下高职钢琴教学模式的构想[J].艺术百家, 2011, (z2) :416-418.
[2]杨胜慧, 何燕.高职高专钢琴课程教材的建设的探索[J].大众文艺, 2011, (1) :282-283.
[3]周民.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钢琴教育现状及对策[J].戏剧之家, 2014, (11) :190-191.
[4]薛庆.对高职钢琴教学改革的思考[J].艺术评论, 2006, (12) :66-67.
高中英语文化语境及词汇教学初探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语境,趣味教学
一、创设适宜交流的文化语境
学习英语首先必须了解英语的文化环境和相关背景知识、语言习惯, 这就要求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语境的相关背景知识, 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熟悉语言形成习惯, 结合与课文有关的文学背景知识进行教学, 探索将文化环境与语言教学融合的创新方法, 因为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说出的英语尽管没有语法错误, 外国人还是听不明白。过去几十年里外语教学一直比较侧重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 强化单词记忆, 强化语法讲解, 甚至一直在强调能力培养, 但在抛开英语语言形成的文化环境的情况下, 只能增强机械记忆, 应该从语言形成的过程和文化环境中, 寻找促进语言艺术发展的民族文学背景知识。传统教学只强调说出的话和句子在语法上讲得通, 而往往忽视运用得体, 语言地道。这就是造成许多英语学习者抱怨英语知识掌握得很好, 考试成绩也行, 但一开口说英语还是容易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说来, 英语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目的:其一是讲授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知识, 能够进行简单的阅读英文文学作品和报刊书籍, 尝试运用英语写作文, 其二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能力。而这两种目的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围绕课本内容的知识传授, 不去从文化语境和相关文学背景资料中寻找“理由”, 就无法把促使学生良好记忆的形象素材中找到让他们加强记忆的真正理由, 帮助英语学习者去除他们的语言障碍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把我们的母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区别和联系结合起来讲解, 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外语教学的内容通常可分为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总是和情景连在一起的, 没有没情景的语言, 有了情景学生才印象深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班级, 既可各班进行, 也可同年级、全校进行。其目的是活跃学生课外生活, 巩固课内学的知识, 创造英语的气氛, 培养学生学英语兴趣。
二、构建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中学生的“亲师性”较强, 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 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 肯下大气力, 花大功夫学这门课, 因而成绩卓著。假如同学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 因为逆反心理, 他们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学习这位老师的课, 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学生。所以,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把英语课堂融入良好的人文环境中, 教师的教学才有更好效果, 学生的学习才有更大收获。教师在英语课堂的语言魅力是与课堂教学环境有关系的,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构建人文环境非常重要。比如, 老师在课堂上唱了一首地道的英文歌曲, 可能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从而对英文歌曲产生的兴趣, 开始学唱英文歌, 慢慢地对枯燥乏味的英语产生的兴趣, 佩服老师, “亲其师”, 而“信其道”。教师在班里要想让学生信服, 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 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班级事务, 接下来要扶正固本, 弘扬正气, 用正气压倒邪气, 对投机取巧、做表面文章的予以及时的批评指教;对于敢与歪风邪气做斗争的学生予以表扬。正气就是威严, 在正气面前歪风邪气没有市场。诚信就是互相信任, 对学生要真诚, 要有爱心, 实践证明, 教师融入人文环境构建中的热情有多少, 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舞台就有多大, 由此增加了交流学习的信息含量, 所掌握的信息的质量增加了, 教师的思想就有重量, 就不会轻飘飘, 从而让学生信服。
三、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总是教师“一言堂”, 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 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 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 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课堂环境如何,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职责之一, 在于为学生创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师要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权利, 要让学生知道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 鼓励学生用英语发表不同的意见, 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还可以将音乐引入到教学当中, 为教学提供舒缓的、减压的背景音乐, 为课文提供朗读的伴读音乐, 为学生介绍西方的音乐、英文歌曲, 教唱英文歌曲, 进行英文歌曲比赛。课前, 可根据教学内容, 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 一则谚语, 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 自由演讲, 自由谈, 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注意为学生还原、声形意有机结合, 学得才有趣, 掌握才准确。教师讲解节忌繁、杂、重, (即繁琐、杂乱、重复) 。要精讲, 长则生厌。把教材编成情景剧, 让所有的学生融入其中,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色。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保持学生的兴趣, 巩固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如初学、巩固、和复习, 就不能用一样的方法。给学生编口诀, 在教学实践中对一些特殊单词帮助学生用口诀记忆, 然后拿出来检验正确与否。进行竞赛和比赛;让学生演情景剧, 教课文, 可根据不同体裁和内容在不同阶段上, 可采用模拟对话, 扮演角色, 讲故事, 述大意、改变人称, 变对话为叙述, 变叙述为对话, 即兴口头作文, 看图说话, 组句成文等多种形式。这样就会把死教材活用, 学生学得兴趣浓, 用的机会多, 效果必然好。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心血, 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追求。在教学中, 这应该是教师大有作为的地方。
结束语
跨文化语境教学 篇9
一、消费文化概述
当今社会, 消费不仅通过生产产品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引领了风尚, 尤其是将风向渗入到文学领域, 将文学作品向消费商品转变。目前, 小说已经和日常的生活作品有平等的地位, 成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消费商品, 进而将文学作品以商品的形式展现, 那么, 消费文化也油然而生。自从消费文化形成以来, 文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 其文学作品成为社会上的宠儿, 并将文学与商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消费文化下, 商业和媒体为了抓住人们的眼球, 将对作品进行炒作。例如, 出现的 “美女文学”现象为作家获取了更高的收益。同时, 文学也以影视的形式向人们呈现。总之, 消费文化已经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 文学之路也与以往有较大的区别。
二、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青春文学教学的变化
( 一) 教学中青春文学的书写变化
在消费文化语境下, 青春文学的教学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变化最明显的是青春文学的书写已经向时尚化转变, 为了避免市场对文学作品造成的冲击, 作家必须探寻新的写作手法, 将满足读者的需求作为首位。作家在创作过程中, 需要在消费文化语境的指引下, 由神圣的文学地位向平民化转变, 从而以不同的写作形式创造出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同时,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 以时代背景为前提, 青春文学的教学内容也以消费语境为基础, 进而使得学生学习到的青春文学内容具有浓厚的商业化色彩, 学生学习到的并不是纯粹的经典文学, 而是充斥着消费文化的文学作品。
因此, 学校在相关教学过程中, 结合着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青春文学进行教学, 所以向学生传授的青春文学书写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进而使得学生对青春文学的书写有两种认知。第一种是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青春文学书写。第二种是非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青春文学书写, 在不统一的书写形式下, 难免对学生学习青春文学的思路造成影响。因此, 在青春文学书写的变化环境下, 青春文学教学也发生了改变, 将消费文化语境作为主导, 其实对学生正确学习青春文学极其不利。
( 二) 教学中市场环境下的青春文学创作
学校在消费文化语境下进行青春文学教学, 无疑对学生正确学习青春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教师教学的内容以市场环境下的青春文学为背景, 使得学生对青春文学的理解带有浓厚的消费文化语境色彩。同时, 在消费文化语境下进行青春文学书写教学, 学生的知识结构都充满着消费文化语境气息。因此, 学生在进行青春文学创作过程中, 作品的整体构思都以消费文化语境为主线, 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 将会让学生对青春文学的认知有不利影响。
三、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青春文学教学存在的困难和出路
( 一)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青春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消费文化语境下, 青春文学教学遇到了瓶颈, 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消费文化的角度去评析作品的内涵, 使得学生对青春文学的认知有偏差。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 当代的部分青春文学作品还有稚嫩的一面, 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些作品并不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使得在青春文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所分析的青春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元素缺失。在青春文学作品向商业化、时尚化转变过程中, 学校在消费文文化语境下, 对青春文学作品的未能有深刻的认知, 而且教师和学生在一些青春文学作品中所汲取有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少, 进而使得师生没有体会到青春文学中真正的内涵。因此, 在消费文化语境的影响下, 学校的青春文学教学需要进一步改善, 从而实现学生通过对在良好的社会和教学风气下, 正确领悟青春文学中的内涵和元素, 最终创造出更加优异的青春文学作品, 进而确保青春文学在良好的氛围下发展。
( 二) 青春文学教学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出路
高校在文学知识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深刻的剖析文学作品的内涵, 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 作家在消费文化语境下进行青春文学创作过程中, 需要淡化商业模式, 用心灵去诠释一部作品, 从而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和文学价值。学校在青春文学教学过程中,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青春文学作品进行剖析。例如, 将韩寒的优秀代表作 《三重门》为例, 讲述文章的思想, 同时, 多挖掘文学的内涵, 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和心灵层次, 让学生在赏析和创造作品时, 不要以商业化的眼光去诠释作品, 而是在消费文化语境下, 以平和的心态去创作青春文学作品, 并让作品实现对读者心灵的净化, 最终让学校的青春文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高校的青春文学教学一定要结合目前市场的变化和消费文化语境的影响,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相关的积累, 引导学生剖析文学的内涵, 用心去感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摘要:文学教育,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当前我国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国文化正朝着青春文学发展;以郭敬明、韩寒等为主的青春文学作家为代表的青春文学作品, 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娱乐的重要方式, 当然, 人们对青春文学的评价也有所不同。因此, 本文针对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青春文学教学进行了探讨, 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学习青春文学, 从而让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青春文学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消费文化语境,教学,青春文学
参考文献
[1]赵楠.浅谈文学教学的意义与实践方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
[2]张文学.浅谈激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
[3]吕成瑞.浅析文学圈教学法及其意义[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3
[4]岳朝.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青春文学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5
跨文化语境教学 篇10
一、文化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1、文化语境
马林诺夫斯基 (英国人类学家) 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二者相辅相成。文化语境是决定语言所指的大环境, 是说话者涉及的实际发生的事。文化语境是由无数具体的情景语境构成的整个语言系统。而情景语境则是语言在某一具体选择中的环境, 决定着说话者在某一具体场合中实际所说的话, 它受文化语境的支配。
2、文化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文化语境被认为是间接影响语义的非语言因素, 它是词义引申的最大限度。一种语言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社会风俗等各种文化因素都属于非语言因素。同一词语, 在不同的语言中内涵意义可能大不相同, 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民族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而这些差异正是在社会历史和文化中形成的。可见, 文化语境对词义的影响非常之广且难以把握。J. R. Firth指出:“对词的分析要看其所处的句子, 对句子的分析要看其所处的情景或场合, 而场合的分析要看其所处的文化。”当学习者判断和选择词义时一定要考虑文化语境的影响。
二、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1、地理环境不同
由于各民族自然环境不同, 生活的空间就不同。特定的地理文化造就了特定的词汇内涵。中国地处亚洲大陆, 东部临海, 西部多山, “东风”让人感觉舒适温暖, 所以汉语中“东风”含有春天、温暖之意。“西风”却象征着没有生机、寒冷。相对于英国来说, 大西洋上吹来的“西风”是令人舒服的, 来自欧洲大陆北部的“东风”是寒冷的, 令人不愉快的。
2、宗教信仰不同
宗教信仰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也是文化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因此是影响词汇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宗教信仰赋予英汉词汇不同的文化内涵。
佛教和道教在中国文化中影响最大, 所以很多汉语中的词汇也来源于此。而英语词汇主要是受到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民族宗教色彩。如英语“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只有了解了宗教文化的差异, 才能更准确的理解词汇的文化语境。
3、价值体系不同
中西方价值体系的差异影响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价值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 是一定社会、民族在一定时代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 包括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价值观不同, 对待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必然有所差异。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观念上。在中国的文化中, 主要强调集体和团队的重要性, 中国人的性格也因此内向、含蓄。在汉语中, 个人主义是自私的代名词, 具有贬义。而西方人把Individualism视为拼搏进取的同义词, 具有积极的褒义。例如在美国, 他们提倡个性的发展, 重视个人自由、个人权利, 这是一种个人利益至上的伦理观。
三、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语境的方法
1、调动学生词汇学习的积极性
动机作为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同样发挥着驱动作用。在课上, 教师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学习接受新知识。而在具体的方法上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单词竞赛游戏。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教材中的重点词汇做系统、全面的预习, 课上限时猜词。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加分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会注意到词汇的文化涵义, 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中, 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
2、探讨和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要分析单词所包含的文化涵义, 在很大程度上要了解一个整体的西方文化。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词汇的文化涵义, 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增加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比较和探讨,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 鼓励他们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 这样学生不仅习得了词汇, 同时也培养了文化意识。
3、使用英文原版材料
老师在备课时对于教学材料的选择要精心, 尽量多使用英文原版材料, 例如英文原版的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电影或录像以及网络资源和材料。这些材料的文字表述很地道, 同时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也可以学到在不同语境下正确使用词汇。教师要督促学生课后多利用原汁原味的英文原版材料, 比如每天收听英语新闻等, 学生在关注时事新闻了解世界最新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也吸收了文化知识。
四、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语境的意义
1、避免语用失误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价值观念也不同, 这就造成了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象和联想。了解了词汇的文化背景才能正确的表达和理解, 否则就会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英语学习者切忌将汉语对某一词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英语上而造成语用失误、交际失败。
2、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教学大纲中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量的要求很高, 如果学生对于英语单词只是生记硬背, 势必产生厌恶感, 并且记忆的效果也不好。了解词汇的文化涵义可以使学生全面的掌握词汇的意义, 同时还加深了对英语国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理解, 进而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会提高。
总之, 在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语境, 不但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单词的用法, 使英语学习更加有效, 而且在此过程中, 学生还能汲取英语国家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深刻理解西方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以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摘要: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 本文首先概述了文化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分析了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着重论述了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语境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文化语境
参考文献
[1]唐祥金.现代英语教学论: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
[2]阮忠兰.语境词汇教学方法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的实证研究[J].华章, 2009 (12) .
[3]王豫梅.浅谈词汇的语境意义在英语阅读中的重要性[J].科教导刊, 2011 (2) .
跨文化语境教学 篇11
【关键词】英语全球化 全球化语境 高中英语 英语文化 文化教学
众所周知,英语是高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好英语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但是,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考试,还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为在当前英语全球化视阈下,英语是最重要的国际交流工具之一,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正需要大量的英语人才,所以师生都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英语的地位和作用,将其摆在重要位置。英语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而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文明,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合理融入种种文化素材,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本文便基于这点探讨了英语全球化语境中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
一、英语全球化的背景和现状
当今时代,英语毫无疑问是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一种语言,无论是在国际商务领域、航空海运领域、学术交流领域还是在网络世界上,都需要大量运用到英语。诚然英语的早期传播是因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化,但现如今,英语全球化却是以“宏观习得”的方式而实现的,简单来说,就是大批学者出于不同的目的而主动学习英语,这也成为了当今英语的主要传播渠道。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伴随着英语全球化的到来,已经不仅仅是单语制扩张,甚至双语制及多语制也开始盛行。在东亚及东南亚等地区,英语甚至已经成为了其官方语言,而我国也拥有着全球最多的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学校中自小学开始就开设了英语学科教育,年轻人几乎人人都学习过英语。不过,虽然英语正处于全球化发展当中,但却没有因此而形成英语的一体化,反而促动了各种语言及英语变体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另外,英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同时还是一种文化,因此在国际交际场合,是否知晓和理解有关英语交际的各种文化背景,是影响交际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经大量实践研究证实,在国际通用语的语境下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暴露最明显的就是交际者的文化根基,与此同时,交际者还经常需在交际中不断以各种方式来确认、维护及修正自身和交际对象的文化身份,甚至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扩展。由此可见,在国际交际过程中,英语文化不仅是双方互相理解的基础,同时还是坚持自身立场的出发点。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当今英语全球化的时代下,大多数的国家都接受和认可双语,并在强调自身文化的同时,也认同英语文化。
二、高中英语新课标的解读
目前高中英语新课改的指导性文件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其中就把文化意识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与情感态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列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五大课程目标”。这深刻体现出了我国的高中英语教育正在由以往单一的工具性目标而逐渐向工具性与人文性兼行并重的目标方向发展,同时也更加强调了在当前英语全球化语境中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所谓的“文化意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四点:①文化知识:对中外文化知识,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及风俗等的掌握;②文化理解力:对中外文化及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的理解过程和理解力;③跨文化交际意识(或称文化敏感性、文化自觉性):对中外文化之间差异和相通之处的敏感度及根据交际语境调整语言理解与语言产出的自觉性;④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从以上这四点不难看出,高中新课标中的“文化意识”目标不但涉及到了文化知识本身的灌输,还包括对学生的理解力、自觉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几者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对于文化知识的灌输来说,主要依靠的是教学素材;而对于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而言,则需要依靠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日常教学中的潜移默化。再者,文化意识并非独立存在的,它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及情感态度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这说明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整合教学形式,才能够同时达到多项教学目标。例如,新课标7级和8级目标中就将侧重点放在了外语国家的文化上面,强调了外语国家文化与本土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学习。
三、英语全球化语境中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教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英语成绩,更影响着学生对英语的应用,并对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教学与英语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它是高中英语教学内容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全球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而在信息化时代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我国高中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英语知识以应对高考,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而英语交际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我国是一个东方古国,与使用英语的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即使使用英语与西方人进行交际,也往往存在着一些理解上的困难,所以学习和了解英语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英语全球化语境中的国际交际中,只有熟悉并掌握了英语文化背景及其与自身文化之间的异同之处,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交际过程。通过学习英语文化,可以跨越文化之间的沟壑,将中外优秀文化融合到一起,然后将之纳为己用。总而言之,在英语全球化语境中,必须要将英语文化教学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来看待,它对整个英语学科的教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英语全球化语境中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在英语全球化语境中,开展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首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任何语言都是在当地人类的长期社会活动和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其具有着当地特殊的人文、民族及风俗特点,而这些特点往往与中国本土的文化特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当高中学生在进行国际交际及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接触之时,通常会因受其文化特性的冲击而产生一定的不适应感,继而影响到了高中英语教学的效果。而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加入英语文化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的基本人文、民族及风俗特点,则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当中的这种不适应感,促进其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对英语技能的应用。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学习英语文化就是为了在英语全球化语境中尽快做到“入乡随俗”。
2.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不同国家、地域及民族之间的文化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而在面对其中的差异性之时,需要拥有较好的文化理解能力才能够充分对其进行理解。虽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如今的学生从小就会接触到很多西方文化,但从总体上而言,大部分高中学生仍旧对西方文化了解不深,或者对其的理解只浮于表面,并未深入研究和学习过。要知道,若在文化理解上有误,那么在语言的学习中也会十分不易。而通过开展高中英语文化教学,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使学生更加快速和确切地认识到英语国家的文化与自身文化之间的异同之处,进而更好地进行英语的学习。
3.增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在当今社会中,英语的用处越来越大,需运用到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而在大多数时候,对英语这门语言工具最直接的应用就是交际。而若想更好地进行英语交际,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否则一切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观我国一直以来的高中英语教学情况来看,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学生往往学的只是“哑巴英语”,即只会做英语题而不会用英语进行交际。后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而英语文化教学就在这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英语文化教学,让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从而更好地促进了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英语全球化语境中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
1.比较教学法。在英语全球化语境中,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开展必须要采取有效的策略,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中,利用比较教学法进行教学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不同的文化之间既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而无论是其相同之处还是不同之处,都可以通过比较而明显地区分出来。具体来说,所谓比较教学法,就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中外文化间的异同之处,并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从而发现其各自的内涵与美。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上分别给学生播放同一主题的中外两首歌曲或两段影视片段,从而让学生细细体会和鉴别其中内容、内涵及精神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过,英语文化教学的根本还是要立足于教材,因此教师应当多从教材中挖掘细节,带领学生共同寻找教材中所蕴含的中外文化,并比较其异同之处,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培养学生透过表层文化而深入理解文化中潜在内涵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另一有效策略是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即指的根据一些真实的国际交际场合而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模拟仿真英语交际情境,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足不出户地接触到一些实际交际问题和社会交际环境,并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给学生例举的案例应当是真实的,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产生较强的代入感,从而以此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单纯复述知识,而应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的实践活动而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进行学习。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就在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大胆创新,积极关注案例背后所涉及到的英语文化,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3.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也是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若想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实施英语文化教学,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及其情感需求。在利用任务教学法进行高中英语文化教学之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并给学生布置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目的的任务,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通过英语文化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某单元几个知识点的学习分别作为一项任务,并分别分配给班级中的各个小组,让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共同完成该知识点的学习及相关文化背景的查阅,并作出总结报告,最后在课堂上一一进行学习成果的演讲。这不但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主体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六、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英语逐渐实现全球化,成为世界通用的一门语言,其的教学也显得愈发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英语文化教学开展得非常不深入。而在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必须要一改传统观念,结合英语全球化语境来积极开展英语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璐.英语全球化语境中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5,09:115.
[2]王栋.全球化语境下的英语教学和教师发展研究——《全球英语教学和教师教育:现实与挑战》评介[J].外语界,2012,04: 39-43.
[3]刘满满.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双向文化导入的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2:162-163.
[4]郑军,李兴勇.基于文本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J].山东师范高中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3,02:34-39.
跨文化语境教学 篇12
2007年以来,广东省英语高考试题将多年一贯制的单句式语法题型改成了完形填空式的“语法填空”,其创新的意义在于体现“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实际”的英语高考精神[1,1],这对中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教学理论以及教学方法的探讨都带来全新的思考和要求。语法填空题是以语篇阅读为基础建构的语法、词汇与结构的综合语言能力测试,对考生语法知识系统性和语篇性的考查更全面,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综合语言能力测试题型。其中“语法性”和“上下文连贯”的表述无疑是一种尝试,体现了命题者用词的谨慎与推敲的确切。同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2],应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型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创设良好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杨丽华2007:43),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其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兴趣,并增进其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学习重在为将来的运用作准备(张正东、杜培奉1999:93),而从广东2008年至今的英语高考试题显示出对文化意识的强调。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面对高考改革,英语教学任务的改革更加迫切。在这种背景下,中学英语语法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和难点。在2007年高考改革之前,对语法教学的研究是学界探讨热点;而在英语高考题型改革之后,不少学者开始了关于高考英语改革后题型的相关研究,语法填空题的改革更是引发了诸多思考。语法教学的方式上,要实现由教师单向“注入式”向情景教学方式的转变(杨红英2008:108)。然而,将文化语境结合语法填空题进行教学实验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结合情景教学法的优点及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高二学生语法接受能力较强又即将进入高考毕业班,是很好的实验对象。因此,笔者以语法填空题作为实验材料,以高二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借助广州某中学英语教师为实验实施者,将语法、文化、情景三者结合、利用文化语境进行英语课堂语法教学,进行一项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引入文化语境的实验研究,以期通过这个实验来探讨此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词汇语法的促进效果。
二、文献综述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在20世纪60年代前一直是外语教学的主要方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和自然法(Natural Method)理论占据了语言教学的主导地位。交际法主张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教学不能局限在语言的形式即语法上;自然法则强调直接学习外语和直接应用外语,认为语言学习是潜意识活动,学习者可逐步学会语言规律并组织自己的语言(王蔷、程晓堂2000)。关于教与学的问题一度很混乱,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语法的认识又重新清晰起来,达成共识:语法教学十分重要。
语法教学曾在我国英语教学大纲中举足轻重(何广铿2002);但总体而言,近十几年来,经数次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对语法的要求逐次降低。从大的方面看,1993年后的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相对于1993年以前的大纲与教材变动较大,存在着本质的差异。1993年以前沿用的是结构型教学大纲,其教学理念是:语言是一种有形代码,故语言学习就是获取一系列语法规则和结构的过程。1993年以后的教学大纲是功能型教学大纲,它打破了把语言只看成是语言形式的观点,摒弃了语言教学只是教授一系列语法规则的传统观念。但是,基于功能型教学大纲理念编写的教材在淡化语法的同时并没有给语法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其结果是语法教学淡化不成,教学效果却受到影响。
如今,从语境中学习语言已耳熟能详,情景教学也受到大多数人的提倡(刘润清1999)。《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其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兴趣,并增进其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因此,笔者以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将文化应用于中学英语语法情景教学的实验,进而提出提高中学语法课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三、实验研究
(一)实验方法
在本实验中,笔者全程引导英语教师利用人教版高二英语教材(课本)[1,1]和中西文化知识作为课堂情景教学素材的主要来源,通过设计各种基于文化的情景教学活动进行语法教学,然后对包括英语教师和受试学生在内的人员进行访谈;同时,笔者以听课者的身份进行课堂课外观察,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资料;最后通过实验前后对比、采用质性分析方法来探讨实验结果,同时以学生各次考试中的语法填空题成绩作为佐证,探讨此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词汇语法的促进效果。
在对照班中,教师通常以课文为文章素材来源直接将词汇语法知识展示讲解后进行操练,且课堂上以语法翻译法为主进行语法教学。而在实验班中,教师将语法点嵌入中西文化知识语境中,在讲解文化时讲解其中的语法知识,并设计基于文化的情景教学活动让学生操练,以文化为语法点的依托,力求让学生在了解文化的同时掌握语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具体方法就是将语法知识点串在一篇具有一定文化语境的文章里,然后进行该文章的学习和讲解,最后让学生通过掌握整篇文章的文化语境巩固所学语法。
下面是实验班在文化知识语境中学习介词某些用法的一个实例。这篇讲解英语使用文化的短文将所学介词串接在一起。在课后巩固练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熟读或朗诵短文,朗读时回忆其中的介词用法,以期最终掌握介词的学习重点。
Use Standard English Properly
Standard Englis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part)in modem international culture.But American native English is changing as rapidly as lightning,including the usage of vocabulary,phrases,and accent.Actually,differences have appeared.For example,an American boss with an important identity came up to an Englishman and commanded,“Use trucks which still have gas to send candies to the apartment.”When retelling,the Englishman said politely,“Use lorries which still have petrol to send sweets to the flat.”
Because of the above point,the presentruling governments put on rubber boards with directions everywhere in the blocks,such as elevators,subways,and so on,and request the people to recognize those differences and use English properly.
(二)实验过程
1.笔者在整个实验过程坚持听课、做观察记录;
2.对学生及英语教师分别进行实验前后的访谈;
3.对英语教师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利用文化语境设计的课堂教学;
4.收集学生该学期各测试的语法填空题成绩(包括实验前和实验后);
5.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完成论文写作。
(三)实验结果分析
1. 实验前访谈实验班师生
1)访谈目的
一是通过对英语教师的访谈来了解原语法教学模式及学生水平等;二是通过与学生交谈来了解他们对语法学习的态度、认识和期望。
2)从访谈中得出的初步认识
从对受试学生及其英语教师的访谈结果可知,这两个班级的语法教学主要依靠语法翻译法实现,且学生的语法水平并不高。虽然教师多采用语法翻译法,但是她也觉得该想出更多好方式来进行语法教学,同时应该更注重多形式的语法教学而非单一的语法教学法。此访谈结果正好也为笔者进行实验提供了条件与契机。
2. 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的课堂和课后观察
1)第一个月
学生一开始觉得这有点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特别是习惯了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学生甚至表现出对实验教学方式一定的抗拒、上课时故意不听课而做自己的练习题,但有些原本对语法不感兴趣的学生反而觉得有新鲜感,就逐渐进入上课状态。教师课后努力多开导抗拒实验教学的学生,并坚持实验教学。
2)第二个月
由于课堂气氛相比实验前较活跃,有些开小差的学生也进入了听课状态;同时,那些一开始抗拒实验教学的学生也对课堂上的某些文化感兴趣,于是听从教师的开导,尝试融入课堂。教师在感到欣慰的同时坚持不懈地进行实验教学。
3)第三个月
相比对照班,实验班的课堂气氛总体上更活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高,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更好,教师在实验班上课的心情比在对照班上课时好。
3. 实验结束时访谈实验班师生
1)访谈目的
一是通过对英语教师的访谈来了解教师实验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体会;二是通过与学生交谈来了解该学期其语法学习感受等。
2)访谈的情况
从访谈中得知,学生们较喜欢该学期的英语课,他们觉得这阶段语法掌握得较牢固,同时获得了更多的文化知识,在相同的时间里他们学到更多而学习成绩并未下降。同时,有些原本觉得做英语语法练习很枯燥的学生也开始觉得英语其实也没那么枯燥无味。
4. 测验结果分析
本实验中对照班和实验班水平接近,每个班各有57名学生;本文选择了学期初(此时尚未开展教学实验)的一次大型统考作为分析和比较的起点,与进行教学实验后的期中统考和期末统考成绩进行比较,这个过程均对学生保密。因为学生一般会认真对待这些考试,所以本次教学实验的效度和信度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每次测验的语法填空题都是以高考题型为模版出题,难度相当,满分均为15分。
由于成绩只是作为本研究的佐证之一,以说明学生成绩是否受到该教学方法的影响,所以本文只做粗略分析说明。通过获取学生在这三次大型考试中的语法填空题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从平均分来看,实验前对照班比实验班的平均得分高0.37分,但在统计上不显著(p>0.05),说明两个班的得分差异不明显。开始教学实验后,从期中和期末考试得分情况来看,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平均得分均比实验前的统考得分有明显提升,而且实验班的进步幅度高于对照班,分别比对照班的平均分高出1.14分(p≤0.05)和2.30分(p≤0.001),差异显著,由此说明本实验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验班中,实验后的期中和期末考试的平均得分要显著高于实验前统考的平均得分,分别提高3.40分和3.78分。这说明,随着教学实验的深入,实验班学生从新的教学模式中受益越发明显,学生在英语方面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应用都能得到显著的提升。对照班中,尽管其教学模式没有改变,但随着学习时间的推进,他们在英语方面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应用也有一定进步,其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均比学期初统考有一定提升,分别提高1.97分和1.11分;相比实验班,对照班的提升程度不太显著。从这两个班在这三次统考的得分均值差来看,尽管两个班的得分都有所提高,但实验班的提升程度要显著大于对照班,这进一步证实本实验的教学模式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研究结论、启示和研究局限
(一)结论
本文通过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课堂引入文化语境的实验,研究语法填空题与文化语境结合对学生学习语法的效果。从实证分析结果可知,实验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将文化语境引入语法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法的掌握能力并获得更多文化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即使原本担心这样的课堂会浪费时间的学生也在实验过程渐渐接受并喜欢上这种教学。通过本实验,笔者认为,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课堂引入文化语境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生的语法学习更持久有效;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贴近《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文化学习;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得到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二)启示
1. 对于中学英语教师来说,语法教学可以与文化学习相结合。这样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而且也为苦于寻找更好的方法进行语法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个思路和方向,能够使教师避免创造不真实的语境进行教学,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氛围。
2. 对于学生来说,文化语境的语法教学能够使学生们在更轻松的情况下学习语法知识并掌握文化。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死记硬背的影响,也可以让学生们对英语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在具备文化知识的情况下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与英语本族语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在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对于教材设计者来说,可以将教材与大纲、新课标更紧密结合,将“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的观点付诸实践,从而尽量使教材设计更加贴近新课标的要求。
(三)研究局限
为确保本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研究的时间跨度为一个完整学期,并且采取实证分析和访谈的方式来对结论进行相互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结论是比较一致的。然而,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影响,本研究还是存在如下局限,当然,这些局限也成为后续改进研究的方向:
1.因为本实验是利用英语教师作为实施媒介进行的,实验过程无法完全由笔者掌握。虽然笔者事先跟英语教师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指导,尽量确保英语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坚决执行实验方案,但实验依然受到英语教师个人理解能力和教学习惯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可能导致整个实验过程与预期有所偏差。
2.实验过程中,受试学生的心理可能发生笔者无法预测或控制的变化,一旦学生出现猜测心理或者暂时的心理活跃效应1,这些偶发因素均会影响本实验的实施及效果。
3.并非每节课都是语法课,这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的连贯性,尽管笔者事前已与教师达成一致意见,尽量在课堂上渗透这种方式,但实际教学中的不利影响依然无法完全消除。如果能够连续几个学期开展本教学实验,将能获得更充分的分析数据,有利于提高研究结论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200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英语室.200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二册(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何广铿.2002.英语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润清.1999.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蔷,程晓堂.2000.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红英.2008.新课程视角下英语语法教学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1):108-110.
杨丽华.2007.浅谈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改革[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7):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