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的跨文化语境(精选10篇)
自主学习的跨文化语境 篇1
摘要: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从西方引进的一套新型的组织管理方法, 是组织实现自我更新、不断创造未来的崭新模式。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必须在中国文化与价值语境下进行, 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 符合高校的教育发展规律, 符合中国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与价值判断。唯此, 才能激发组织自身的无限活力与生命力。
关键词:“文化与价值”语境,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创建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 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 善于重新学习。同过去相比, 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 而是更重了。这是由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决定的。”当前, 新的历史背景与环境对我党提出更高的学习任务与要求, 只有一个不断学习、锐意进取的政党才能带领人民勇立时代前锋, 才能以饱满的激情与勇气与时俱进, 增强竞争力和战斗力。
青年党员是我党最具激情与活力的群体, 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他们最肯学习, 最少保守思想” (1) 。对于青年, 习近平同志说:“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 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而青年党员在我国学习型政党的建设中所应起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 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 (2) 。
一、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的必要性
“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 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 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 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 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大学生党员是青年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创建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对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对我党学习型政党创建, 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实现,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因此, 每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 每个人都应该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尽心尽职。
在彼特·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中, 共同愿景指的是整个组织中人们内心的图景, 一种共同的热望与抱负, 这样的图景让组织有一种共同性, 它贯穿整个组织, 从而在其各式各样的活动中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
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景。同时, 国家梦的实现, 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必须依赖每一个子集体和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基层高校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并且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党组织是实现高校梦的过程中一个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指的是以崇高的理想与目标为导向, 以持续不断地学习为支撑, 以学习的理念不断适应和处理组织发展中面临的复杂问题, 以学习力推动大学生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 不断增强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从而实现大学生和党组织共同发展与进步的组织形式。
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为高校党组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高校党组织发展是推动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的组织准备与保障, 因此, 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对实现高校振兴中国教育事业、为党的事业作出贡献这一共同愿景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是顺应高校梦、中国梦的目标提出的要求。
(二) 对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示范作用。
从我党的发展现状看, 党员的数量和结构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据中央组织部党内统计数据显示, 近十年来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党员人数及青年党员人数在党员总数中的比例在逐步提高。这一变化说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加入我党。青年人思想开放、思维活跃, 易于接受新思潮、新事物, 他们加入共产党, 有利于增强党的活力。
大学生党员由于缺乏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体验, 对在党领导下取得的发展成就的理解也不深刻, 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不够, 对理论的认知是粗浅的。因此, 创建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是坚定广大青年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 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
大学生党组织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学生党员在党员总数中的比例逐步升高, 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数量在逐步增加, 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将对学习型政党的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大学生党组织在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过程中, 积极探索有效做法和建立长效机制, 不断增强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这些成熟经验的积累和推广, 将对我全党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提供有效的经验和智力支持, 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三)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力抓手和有效延伸。
当前, 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与问题, 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是当前的发展要求与趋向, 而学习型组织的推广与创建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找到发展机遇, 深入研究学习型组织, 将学习型组织理论有效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践过程中, 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有力抓手和有效延伸。
第一,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
新时期, 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目标界定为:按照16号文件精神和《规划纲要》的要求,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结合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认真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任务、新特点和新要求, 紧紧围绕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 创新工作方式,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超越能力,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融合, 助力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勇担重任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在自身创建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组织内部成员共同一致的愿景———共同的理想与目标, 在共同愿景的强烈感召下, 集体成员将激发出自身强大的潜能和集体凝聚力、创造力。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是一致的, 同时还将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为其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
第二,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大学生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新型的组织管理形式, 是一种科学而高效的被实践证明了的组织发展走向。它通过逐渐扁平化的组织沟通网络、边界模糊化的组织结构,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较好地扫除传统观念中的组织发展障碍的新型组织发展形式, 为大学中的各类组织的科学运行与发展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为激发团队与组织的智慧提供有效的方法。
第三,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创新手段。
新的形势与发展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工作手段与方式, 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正是适应了这种客观要求。它的成功运行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的树立, 还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能力,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同时, 长期以来, 大学生辅导员往往被错综复杂的日常事务所困扰, 无暇致力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而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与科学运行, 可以有效帮助辅导员摆脱“事务型”的角色, 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力抓手和有效延伸。
二、中国“文化与价值”语境下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应处理好的关系
所谓“文化与价值语境”, 是指能够以语言、用言语表述概括出来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以及在这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人们特有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不过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文化与价值背景, 而是代表着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判断”。
任何一种思想与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与政治环境下进行, 发源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理论, 也有与中国的教育实践环境相结合的问题。因此, 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成功实践与应用, 必须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 大众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毛泽东说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经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焕然一新。源自于德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一个中国化的问题, 那么源自于美国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同样也有一个中国化、本土化的问题。
“学习型组织”是从西方引进的一套新型的组织管理方法, 它对组织领导、成员、组织结构以及组织制度等的要求都是革命性的。它通过迈向学习型组织的种种努力, 引导出一种不断实验与进步的新观念, 是组织实现自我更新, 不断创造未来。它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 其普遍推广与运用使当今的很多著名企业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
尽管这套管理方法在理论上已经比较成熟, 但在组织的实际应用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 尤其是对中国组织来说, 这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西方学者总结和提炼出来的, 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中, 必须结合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尊重中国人的价值理念、创建适合学习型组织发展的条件, 通过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政治差异、制度差异、行动差异等,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体系, 提出更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实践策略。
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是一个特殊的组织构建模式, 它不但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 更要符合高校的教育发展规律, 符合中国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与价值判断。只有构建一个符合国情、党情、校庆、班情的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 才能激发组织自身的无限活力与生命力。
(二)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
有着九十几年光荣成长史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历史悠久、制度完善、经验丰富的政党, 注重学习是我党历来的光荣传统。在长期的政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我党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和优良传统, 继承和发扬我党优良的学习传统, 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的不可或缺的应然条件。
同时, 不断加强我党的自身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历史命题, 没有现成的经验照搬照套, 只有不断在实践中继承创新和借鉴, 才是新形势下我党建设的科学化进展的重要途径。学习型组织建设理论来源于国外, 借鉴和学习其高效的组织运转模式和组织学习心智, 必将有效提高我党的组织发展效能, 从而推进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进程。
因此, 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和努力开拓创新的双效机能要求下有序运行, 唯此, 才能激发组织与个体的无效效能物生机活力。
三、中国“文化与价值”语境下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的实践策略
在中国特色的文化与价值背景下, 创建高校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途径, 强调通过树立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理念、以人为本积极倡导优良学风, 同时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并通过认真设计形式多样形式的学习载体, 创建灵活、创新的学习方式, 健全和完善高校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一) 优化文化内涵, 构建组织灵魂。
文化是土壤, 有什么样的文化, 就生长成什么样的庄稼。人人学习的组织未必是学习型组织, 只有人人认同的共同目标、人人认同的核心价值、具有人人追求共同目标的文化氛围与精神境界, 才能建设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创建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 需要用正面的、主流的文化氛围, 对参与者进行积极的熏陶。首先, 作为我党的组织的一个分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是引领党组织全体成员立身行事的风向标。其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与价值高度凝练与统一的结晶, 是大学文化的主流导向体系, 将对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景的汇聚与形成起到鲜明的导向作用。共同愿景之所以能够团结人、激励人、凝聚人, 能够成为组织运转过程中的核心方向, 成为参与竞争过程中的有力武器, 是因为共同愿景具有强力的实践核心价值观和追求共同目标的使命感, 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共同构成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文化灵魂, 鼓舞并激励组织成员超越自我、激发潜能、实现理想。
(二) 优化组织结构, 激发团队活力。
在组织学习过程中, 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要保证学习的常态化, 把学习的“软任务”变成真正的“硬约束”, 最根本的是靠组织内部管理机制和制度保证, 做到用制度管学习、促学习。
首先, 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组织建设主要是促进组织运行的扁平化。扁平化管理对管理者和组织成员的要求都比较高, 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扁平化管理不仅是空间和制度上的距离的缩短,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党组织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情感距离和思想距离必须趋于零。成员之间零距离的交流可以提高学习信息流通速度和流通质量, 从而有利于团队学习效率、激活组织创新能力。
其次, 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组织建设表现在促进组织边界的模糊化, 积极加强与其他只有构建组织自身与其他组织之间的无边界互动机制, 才能促使组织的横向边界模糊化, 更有效地拓展组织的学习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促进目标实现, 有效挖掘组织成员的生命潜能。
(三) 优化管理行为, 彰显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 人文关怀是中国文化与价值取向的突出表现与基本特征之一,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轨迹无不刻下了人本主义的痕迹与烙印。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人本管理是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管理行为的基本特征, 是在组织中凝聚人心、聚合力量、激发潜能的主要途径。
传统的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制度+控制”, 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在人本化管理过程中, 倡导的是“学习+激励”, 通过对组织成员施以人文关怀, 通过人格关怀、情感关怀、自我认识关怀、成就关怀等途径有效激发党组织成员的潜力和创造力, 加强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 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 充分激发组织成员的团队智慧。
(四) 优化学习平台, 实现同享共进。
要形成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力, 离不开学习平台的建设与优化。首先, 要建立一套个人学习与组织发展一体化的学习平台, 只有兼顾个人学习与组织发展的目标一致性, 才能构建“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兼容高效模式, 才能实现工作目标和共同愿景的有机统一, 真正体现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 打造优良的团队学习的网络平台是网络学习时代促进人机互动, 最终推动人与人的互动与深层次交流的必要条件, 从而通过沟通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 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智慧共享的目的。
另外, 建立一套完善的学习保障机制是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顺利运行的有效途径。传统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方式和组织运行存在心智模式的局限, 只有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 才能确保团队学习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彼特﹒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信出版社, 2009.
[2]柳恩铭.学习型学校的管理理论与策略.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7.
自主学习的跨文化语境 篇2
1.既有认知
品牌的跨文化传播是品牌在一个新的文化区域将品牌识别不断转为当地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认知度、联想度和忠诚度,累积品牌资产的过程。品牌跨文化传播“隐含语境”中的既有认知,对于新文化区域的主流消费者来说,是指对品牌属性的既有经验和印象而预先设定的品牌形象。在跨文化品牌进入输入国市场之前,消费者并没有产品使用体验,对于品牌产品本身符号和特性等相关内容知之甚少,但原产国联想、组织联想、组织本土和全球关系联想等一些品牌延伸识别内容,关联信息更加宏观而宽泛,容易引发消费者相关联想,触动既有经验和印象,从而产生“隐含语境”的既有认知。
2.隐含态度
品牌跨文化传播“隐含语境”中的隐含态度,是指品牌输入国的主要相关利益者(主流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在品牌“既有认知”基础上,在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对品牌进行比较、衡量、评估和判定后,所形成的感受、情感和意象。文化背景是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是人们认知领域的参照系,影响人们对政治、经济、宗教、历史等很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区域主流文化影响人们对跨文化传播品牌的隐含态度。因此对区域文化主要特点进行提炼,可以让隐含态度更加明确。比如,文化中的政治敏感性、(种族/经济)优越感、地域敏感度、宗教敏感度等。对于中国品牌而言,美国是一个“高政治敏感/高经济优越感”的文化区域,因此美国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对来到美国的中国品牌的政治属性敏感,在意企业的经济能力等。中国品牌在美国进行传播时,应尽可能避免政治敏感性,强调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十多年前,中远集团欲收购洛杉矶长港码头时,在华盛顿邮报头版的新闻标题是:《中远:我们的目的只是营利》。这一标题对企业的营利动机直言不讳,在强调经济发展能力时,也弱化了政治敏感度。
对负面“隐含语境”的化解
以多哥投资促进机构(以下简称“Sazof”)为例,Sazof自参加第一届中国对外投资洽谈会以来,积极展开面向中国的招商引资工作。但中国企业接受度很低,其招商效果不理想,原因是中国企业对多哥这个非洲小国了解很少,加上国内媒体对该国社会治安、经商环境的某些负面报道,让中国企业对多哥敬而远之。中国企业对于多哥的既有印象和不愿接近的态度所形成的不利沟通环境,是一种典型的负面“隐含语境”,造成了Sazof举步维艰。Sazof对负面“隐含语境”的突破策略,是在品牌传播过程中竭力避免提及与负面认知相关的国家形象问题,而是强调品牌自身所能带给招商对象(目标消费者)的利益,挖掘自身的服务优势,并不断强化和创新。其选择了一家熟悉中国文化和市场的本土咨询公司,对整个品牌跨文化传播进行了策略性的分阶段规划和本土化的落地执行。
参考文献:
①闵家胤:《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
②陈曙光:《钱穆的“文化类型说”评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公平语境下的自主招生 篇3
自主招生选拔能否做到公平?会不会加剧招生中的腐败?在全国推开的可能性有多大?质疑声随着关注的目光接踵而来。
质疑之声直指公平
社会与家长担心和质疑的焦点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所要求的学生材料以及面试弹性很大,容易滋生腐败和不公平。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我爸认识很多复旦老师,甚至招生办公室的主任。我参加完笔试通过之后,他就告诉我:你的任务完成了。意思是剩下的事情由他来操作。还有我爸一个朋友,他女儿也是高三,也参加这次考试。笔试之后第一天就往我家里来电话。当时我爸不在家,是我接的电话。他当时就问我,你爸有没有给你托托人找找关系啊?”一位参加复旦“自主选拔录取”的高三女生说。
“我听了我爸的话很生气,跟他说,不要你们做任何事情。如果是因为你走后门而我被录取的话,那我会觉得耻辱。自主招生这是第一次,如果在最初就有走后门的事情发生的话,那就太不公平了。”说这话时她的眼睛里发出很倔强的光芒,当中还透着自信。
事实上在选拔的过程中,无论是校方还是参与筛选面试的教授和老师们都尽力确保这一过程的公平和公正。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郑方贤举了一个例子,“在4月2日的一场面试中,一位教授主动提出要回避,因为他面试的这个考生的家长事先跟他打过招呼了。我们的教授是十分减实的,事实上如果他不主动提出回避,我们也无从知晓。因此我们还是要相信这些老师的诚信和对于此次考试的重视。”
此次复旦和交大采取了两种不同的选拔程序。对于复旦的申请资格测试,也遭到了一些质疑,很多人认为这是增加考生负担,“又增加了一次考试”,而且由于测试内容涉及10个科目,对一些“偏才”来说显然门槛过高。虽然复旦的自主选拔录取方案中说明,只要具备“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各科学业成绩优异”、“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成绩优异”、“其他方面具备特殊超常才能的学生”这几个条件之一的学生都可以报名,但除了“各科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外,另外几类学生能否通过资格测试成了一个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认为,在中国大学普遍没有独立性、行政权力干预大学普遍存在的情况下,高校自主招生可能反倒会加剧高考招生中存在的腐败现象。
程序公平先行
对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如何保证公平,也有专家站在另外的层面给予了解读。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晓鹏教授说:“何谓‘公平’?不同的人可能看法不同。我们的一些观念应当有所更新。对于美国部分一流大学的招生标准,也许有人认为根据这些标准招生不如用统一的‘高考’成绩划线录取‘公平’,但也有人认为其实它们更公平。”
他进一步说,首先法学上讲“程序公平”优于“实质公平”,因为前者比后者客观,更具可操作性。美国一流大学的招生标准明确,有关招生政策通过各种途径使考生和整个社会周知,首先体现了“程序公平”。这次复旦等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方案也都十分透明,便于社会监督,首先从程序上保证了公平。
其次,从“实质公平”来看,单一或相同的招生标准并不等于公平。例如,统一的标准化考试对一部分考生可能是公平的,但对另一部分考生则可能是不公平的,更不要说用它难以选拔具有创新潜力的考生了。例如自去年开始美国新的SAT加大了语言方面的权重,对于来自非英语国家的移民学生和外国学生可能就不太公平。
其实,自主招生与公平录取并无必然矛盾,统一高考也并不一定能保证绝对的公平。国内某省某年的数学考卷有较大纰漏,直到院士们指出来了,有关方面还是遮遮掩掩,这对考生公平吗?美国的一次SAT考试,用机器批分495000份考卷竟然有4000份出了问题,这对一部分考生自然也不公平。斯坦福等美国名牌大学特别申明,他们在看考生的各类学业成绩时并不是仅看一个死分数,还要看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到这一分数的,如果一个考生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较差,而能取得较好的分数,在大体相当的分数下他们肯定优先录取这个考生,这样的自主招生难道不更公平吗?
高校自主招生,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赋予了考生自主选校的权利。美国的不少学生,往往同时拿到几所学校的录取通知,这样考生可以根据各方面的情况比较选择,对于考生来说因而也能达到更大的公平。
“对于高校自主招生中的公平问题,我们必须破除一些固有的思维误区,从全面衡量考生综合素质的角度来重新思考,这不仅有助于大学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有利于中小学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也是真正维护全体社会成员在受教育方面的公平权利。”张晓鹏说。
全国推广的可能性有多大
“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5%,居全国之首,而且还是教育部综合改革试验地,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高,诚信意识深入人心,外地生源加入试点行列必将奔波往返于上海与原籍之间,这将大大增加考试成本。”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曾如此说。他也表示上海试点一旦成功,复旦也将考虑按此种方法在全国招生,目前哈佛、耶鲁大学的招生人员,一直都在世界各地穿梭招生。
“此次高校自主招生试点选择在交大和复旦,是有客观原因的。一是因为上海的基础比其他地区要好,我们两所学校都地处上海,对上海的高中比较了解,跟他们的联系相对来说也比较多;而且我们在上海的招生量比较大,因此不会影响正常的高考招生。在更大范围内自主招生,目前看来还没有可行性。”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罗哲表示,他对高校自主招生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还有所顾虑。
“目前在上海推开的条件比较成熟,如上海信息比较通畅,而其他地区的学生目前暂时难以实现,但是可能有其他学校很快会加入到自主选拔录取中来,到时学校所在地的学生可能也有机会。”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郑方贤表示。
一位考生家长表示了他的担心,他说,如果中国的高校都加入到自主招生的队伍里来,会造成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从而导致进一步的教育资源不均衡。这就需要政府和教育部做到宏观上的调整和把握。比如此次复旦和交大两所大学选取的面试时间是同一时间,很多同学两所学校都报名了,但只能选取一所参加面试。
自主学习的跨文化语境 篇4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应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1 自主学习的概念
Holec将自主学习能力定义为“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 (1981:3) 。他认为一个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能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计划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策略、监控学习过程以及评价学习的效果。Dickinson认为所谓自主, “无非是指学习者能够完全为与其学习相关的决定以及实施这些决定负责的情境” (1987:11) 。Little把自主定义为“学习者与学习过程、学习内容的一种心理联系, 是一种独立的能力、批判反思的能力、决策的能力和独立采取行动的能力 (1991:4) 。
研究者们对自主学习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定义, 但不难看出, 其重点都是学习者自身的主导作用。但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 后者通常是指“没有教师帮助下的学习” (Little, 1991:3) 或者是“没有教师直接干预下的学习” (Dickinson, 1987:5) 。“学习者自主是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合作和协商的框架下进行, 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策略和自主程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角色行为” (邹晓玲, 2011:44) 。
近年来有关自主学习的研究显示, 自主学习并非是一种孤立的、独自的学习状态, “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接触、支持和依赖” (Little, 1991:49) 。“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化与发展有赖于学生在积极的人际互动中提升社会支持感与集体归属感” (肖庚生、徐锦芬, 2012:47) 。徐锦芬 (2007) 的研究显示, 语言学习的交际性和互动性决定了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不但需要个体进行反思和实践探索, 而且有赖于外界向学习者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相互支持、彼此协同的积极环境 (转引自肖庚生等, 2011:2) 。
在前人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笔者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学习的计划能力; (2)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批判和反思的能力; (4) 与同伴协商、互助和互赖的能力。当然,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干预下进行。
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
我校从2012年9月起在新生中实施大学英语分科教学, 与开设的其它的文化课相比, 跨文化交际课程具有更强的理论和实践的难度。因此, 通过教学模式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2.1 教学模式设计
如图1所示, 笔者把跨文化交际课程分为了环环相扣的四个部分。首先, 在每个单元的学习开始之前, 笔者通过公邮把该部分的预习内容发给学生, 包括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考问题或者一些视频资料。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并把通过预习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带到课堂, 如果在授课结束后仍无法找到满意的答案, 教师会在课堂互动环节留出时间师生共同探讨。
通过预习环节, 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不再是盲目、无序的, 而是有计划、有准备而来。因为是带着问题去学习, 他们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堂上多了主动参与的身影, 少了被动听讲的无奈。
课堂讲授是对学生预习效果的一个检验和巩固。因为学生们课前已做准备, 教师不必在内容上面面俱到, 只需把重点放在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观的讲解上即可。实际上, 课堂讲授并非教师一人的滔滔不绝,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一个文化现象或比较价值差异, 讲授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视频片断, 或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它们能帮助学生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转化为清晰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授课环节与课堂互动的环节是密不可分的, 学生们在观看视频或进行案例讨论时, 彼此交流了思想、拓展了视野, 而且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学的本质是研究文化的差异以及不同文化的比较, 除了对差异进行描述, 这门课程还应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及原因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批评态度” (王建平, 2001:12) 。课堂授课和理论学习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化模式, 但其负面影响是容易产生“文化定势”, 看不到文化的动态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为了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了“项目研究”环节。项目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方式, 指的是以学生为研究的主体, 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之下, 围绕某一个问题的解决进行研究性的学习。项目研究的具体实施流程见图2。
在学期之初, 教师就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特点以及项目研究法向学生作详细介绍, 学生们在自愿的基础上分为4-5人小组。在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了大概了解之后, 每个小组要拟订一个研究课题。与教师进行课题的可行性沟通之后, 小组把课题确定下来。接下来学生们要进行分工, 分头查找相关资料, 再把这些资料汇总、筛选, 以达到论证选题的目的。如果遇到困难, 他们可以通过面谈、电话、邮件的方式与教师沟通。之后, 他们要把研究的成果转化为PPT的形式, 因为在每个单元的学习结束之前, 教师会安排一个小组用25分钟的课堂时间进行研究成果的口头报告, 为了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小组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上台讲解报告的一部分。他们还要接受台下的同学和老师就报告内容的提问。教师和同学将从报告内容、PPT制作、报告和答辩三个方面为每个人打分, 因为项目研究的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学生们都很重视。在项目研究的基础上, 学生们需要在学期末提交一篇800词左右的学术论文, 由课程组的教师统一批改, 论文在总成绩中占30%。
2.2 多元评价体系
作为大学英语的分科课程, 跨文化交际具有课时少、内容多的特点, 因此不但教学模式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还要利用评价体系的反拨作用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而, 在评价方式上采用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 既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 又要考察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互动的能力等。既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 又要考察他们的课外自主学习的情况。多元评价体系如表3所示。
这种评价体系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反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变了以往以单纯的考试定分数的状态, 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从预习、计划的制定、项目的实施到报告的制作、论文的撰写, 每一步他们都需要亲力亲为, 要学会如何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2) 有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表3可以看到, 项目研究的成果为PPT课堂报告和学期论文两种形式, 它们在总成绩中占了50%的比重。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 因此学会如何分析解决问题将伴随学习的整个过程。同时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批判反思的过程, 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能不断发现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逐渐从文化定势的樊篱中跳出来。
3) 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自主学习并不是学习者独自或孤立地学习, 大量研究表明, 合作学习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 建立一种积极的人际关系, 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 减少焦虑感, 增强学生处事的自信心 (Cohen1994;Slavin 1995;Jenson 2002) 。因此, 在这个课程设计和评价体系的框架下, 无论是课堂互动还是项目研究环节, 学生之间在不断地寻求支持、沟通与协作, 形成一种“积极互赖”的关系 (Johnson&Johnson 1998) 。
3 结束语
浅析中西语境中的大众文化 篇5
浅析中西语境中的大众文化
西方社会的`大众文化和中国的大众文化有其各自不同的形成过程,比较中西两种语境中的大众文化,其在文化主体、文化本质和主要功能上,都有很大差异.
作 者:韩美群 HAN Mei-qun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刊 名: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GUILIN MUNICIPAL COMMITTEE年,卷(期):20066(1)分类号:G04关键词:大众文化 中西语境 先进文化
自主学习的跨文化语境 篇6
一、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文化下的图书管服务的新特点
1.图书馆服务注重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信息服务部门, 图书馆的工作宗旨是为读者提供服务, 同时也是图书馆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图书馆服务功能具体体现在为人服务, 即为图书馆的读者 (用户) 服务。
2.更新图书馆功能。对于人们来说, 图书馆就是“借书还书”的地方, 图书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具体收藏文献资源的规模和相应管理的影响和制约。
3.图书馆服务对象需求多样化。在高职院校中, 当前生源背景呈现多样化, 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口招生的中专生、技校生、职高生;二是自主招生的高中生;三是普通高考招收的高中生。对于这些学生来说, 在文化基础和知识结构方面呈现很大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二、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文化下的图书馆服务的战略
(一) 图书馆服务要以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为导向, 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1. 开展有针对性的图书馆利用服务。
(1) 信息检索服务。信息时代, 各种载体文献骤增、网络信息资源纷繁复杂, 为帮助全校师生想快速有效地查到对自己有用的资料, 提高读者的文献检索意识和检索能力。 (2) 建立专业导航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对网络信息资源加大开发利用的力度, 收集、整理信息资源, 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
2. 开展信息代理、校企双赢服务。
(1) 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为了提供信息代理服务, 通常情况下需要主动深入基层, 对中小型企业的现状和信息需求进行调查。 (2) 为企业提供市场调研, 把用户的需求提供企业, 把本校的科研成果、产品、专利信息等提供给企业。
(二) 图书馆信息服务注重实效性
1. 营造自主学习的服务环境。
(1) 全天候的服务时间。对于大学生来说, 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学习, 对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有了新的要求, 以便能够随时利用图书馆。 (2) 全开放的服务空间。从大学生利用方便的角度出发, 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进行合理布局, 科学设置, 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与图书馆资源直接接触, 进而巩固和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民主化的管理。图书馆通过为大学生营造民主、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习者的知识储量, 提升其学习能力, 同时使性格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 提供有效的信息技能教育。
(1) 开展图书馆基础知识教育。在新生刚入校时为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增强他们利用图书馆学习的意识, 为此, 图书馆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训, 进而便于学生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布局、藏书结构、目录体系, 以及文献检索等基本知识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 (2) 开展信息检索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的教育。针对信息检索理论知识和常用的检索方法和技巧等, 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培训, 教会大学生掌握网上资源的检索和下载方法、网上数据库的使用等。
3. 满足学生对基础文献信息资源的需要。
在自主模式下学习, 随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压缩和减少,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对图书馆的依赖性, 一方面利用图书馆资源理解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 大学生敏捷的思维和广泛的兴趣爱好等, 通常都是通过图书馆资源进行发展和拓宽的, 在这种情况下, 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提高图书馆专业化服务水平。
(1) 学科文献导读。图书馆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庞大, 给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这就要求图书馆员主动到院系了解学科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教学计划等情况, 为大学生专业学习指引方向, 助其在学习中处理好基础与提高、博览与精读、专业与交叉学科的关系。 (2) 学科网络资源导航。通过网络查找所需资料的过程中, 由于网上信息资源的繁杂无序, 进一步降低了大学生的查找效率, 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学科网上资源的布局, 以及能够快速地链接到资源地址, 图书馆员需要搜集、筛选和评价系统上某一学科的信息资源。 (3) 专业文献信息检索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图书馆员需要开展相应的专业信息检索教育, 向读者有针对地传授文献检索和网上学术信息资源的布局, 同时开展专业数据库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三) 图书馆服务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1. 确立“读者第一”的思想。
对于读者来说, 到图书馆具有明确的目的, 就是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 同时解决一些疑难问题等。在这种情况下, 图书馆发展和成长的基础就是读者, 一旦读者出现疏离和流失, 就会丧失图书馆的价值。
2. 研究读者的需求。
充分了解读者 (用户) 的需求, 这是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基础, 因此, 需要研究分析读者的需求。给予读者更多的关注,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3. 优化服务环境, “以人为本”。
从读者的角度出发, 图书馆对服务环境进行优化, 大到对馆舍建筑的选址与布局, 小到馆员的着装与言语, 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图书馆服务理念, 进而为读者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4. 创新服务方式和丰富服务内容。
一是优化服务流程。从读者的角度出发, 简化手续, 在自由、放松的心情下,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合法需求。二是改进服务方式。随着社会对知识信息提出新的要求, 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要向开放型转化,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三是拓宽服务内容。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和普及, 读者要求得到快、准、精、新的文献信息, 为读者提供网络书刊借阅服务、网上信息资源报道服务等服务。
5. 将读者为本贯穿整个业务流程。
一是在文献资源建设上要树立“藏为用”、“为用而藏”的人本观念, 使每本书都有其读者、都为社会需要而收藏。二是在文献流通上要从千方百计方便读者的角度考虑一切, 为每一本书找到它的潜在读者, 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文明进步的成果。三是在文献分编上要尽早实行联合编目和集中编目, 并提高标引、著录的准确性;要加快新书分编速度, 满足读者的多方需求。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改革中, 自主学习逐渐成为主旋律。作为当代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 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和服务理念呈现时代特点, 图书馆必须从自身馆情出发, 从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服务、注重服务的实效性等方面架构全新的服务模式, 使图书馆在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文化下起到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高校图书馆服务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刘喜球.中小型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特点及其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 2008, (9) :120-121.
自主学习的跨文化语境 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英语教学,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7) , 针对本科生英语教学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是, 当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存在主动性、目标性、策略性和自控性的严重缺失, 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显得匮乏, 严重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跨文化英语教学“文化失语”现象严重
英语教学与语言教学密切相关, 都离不开文化的教学, 脱离了文化教学的英语教学, 就如同没有血肉而显得苍白。当前大学生英语学习“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严重, 学生文化学习与运用情况不够理想, 这就造成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虽然多数本科生都具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与中国文化修养, 但是在英语交流语境状态下, 学生多数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病态, 学生们在日常汉语交流中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底蕴显得无比的苍白。
二、漠视文化教学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
导致高校英语教学普遍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 教师方面的因素是对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文化教学仅仅诠释为具体文化信息的传授, 而对于大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严重缺失, 这就造成了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欠缺。客观上, 现行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上, 强调了培养学生学习外国文化、培养文化素养, 但这一要求的重心无法是语言教学, 而对于文化教学提都未提, 当然, 对于文化教学的教学内容、方法、测试与评价方式更无从谈起。但是,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是等同的, 有机结合的, 缺哪一个都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提高。师生对文化教学的视而不见的态度, 课堂上还是狠抓语言功底, 并以此为衡量教师水平和学生英语水平的单一标准。大学英语课堂上, 教师在角色上再次回归到语言讲解与示范者而已, 不能彰显坚实的文化主体性与文化操守。还有就是大学英语课时的局限性, 每周四节课, 教师的语言教学在规定时间内达标就已经负荷较大, 对于文化教学能减就减。英语教师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引导和灌输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这就造成了大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欠缺。
三、加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1.通过词句学习, 加大外语教学的文化含量。通过词汇教学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词汇是文化的载体, 词汇的使用与文化紧密相连, 语用环境的差异, 造成同一词语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意思。词汇教学的讲解, 需要教师挖掘出词汇背后隐藏的英美文化知识, 对比中西方特色词汇, 以学生生活相关的词汇为主, 突出词汇教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如, 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games. (约翰值得信赖。他忠诚而守规矩) 。单词“fish”这个单词的文化背景隐含着一个宗教故事:英国新旧教派之争, 旧教规定斋日只可以吃鱼;新教在斋日拒绝吃鱼。大学教材中的单词多表现为书面语。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表达方式不可能完全对应, 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增加词汇量与词汇中隐含的文化知识。
2.通过自主学习, 实现中西文化互补与融合。西方习语、谚语、名人名言, 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反映该民族特定时期的文化状况, 引导学生理解习语的文化背景, 思索其中所蕴涵的西方文化及思维, 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如:A fox may grow gray, but never good. (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这就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认识西方习语, 英美文化中人们对于各种动物的态度, 这样才能理解准确语意。通过自主学习, 实现文化互补与融合, 逐渐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3.以语境活动为支撑, 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 强调学生自主参与的一种学习活动,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在质疑与探究中实现求知的积极态度, 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创造性阅读能力与批判素质。对课文引导学生主体创造性阅读, 探究课文的人物、主题, 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 选取自己英美文学学习的兴趣点, 进行广泛且深入的阅读, 培养学生文学的审美评价能力, 将文学素养培育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进行有机整合。同时, 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语境, 将教材内容语境化, 开展辩论赛, 情景剧表演等, 在特定的语境中了解西方文化常识,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 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节课堂教学时间就能完成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必须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总结跨文化交际规律, 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技巧, 使自己从一个单一文化背景的人, 过渡到双重、多重文化知识和能力的人, 从而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贾磊磊.跨文化交流中的理解误差[J].学术探索.2010 (01) .
跨文化交际中语境的顺应 篇8
一、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它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及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等。本文主要讨论国际性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
从心理学角度讲,跨文化交际就是指信息的编码、解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以人际交往为主的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意义和信息在来自两类不同文化背景主体间的交流,其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动态的、连续的、线性的互动关系。众所周知,文化决定着人们的所思、所想、所为、所言和所觉,不同的文化也为交际者提供了不同的意义范畴。但语言交际活动不仅仅是信息来源(source)借助信息(message)传达给信息接受者(receptor)这么一个简单的过程。因为根据语用学关于语境和言语行为的理论,语言交际中的话语含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不仅要遵守语言的构成规则,同时还要遵守语言的用法规则。所以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必须根据交际时的具体语境,随时调整对话语的理解,调节自己的言语使之合适、得体,才能恰当地调节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协调交际者之间的行为,最终得以成功地交际。
二、语境顺应论
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以下三个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
语言的顺应性是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的特性。顺应性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作出动态的顺应。顺应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过程”(Verschueren, 2000)。与语言选择“形影不离”的是语言的顺应。选择与顺应是辩证的统一,选择是手段,顺应是目的和结果。
语言顺应包括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tion)、结构客体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动态顺应(dynamics of adaptability)以及过程的意识凸显(salience of adaptability)。
Verschueren (2000:61)将语境顺应定义为:“(语境)顺应(contextual adaptability)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它使人们能够从多种可变的因素中灵活地选择语言表达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的要求。”中国自古就有的“入乡随俗”可算是语境顺应的一个重要体现。
Verschueren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语言语境即上下文。Verschueren的语境两分法不无道理,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认为,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为凸显的因素。因此,我们不妨把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境要素分为三部分: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中任一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交际中的言者意义。语境制约着语言单位的选择以及意义的表达与理解。
三、跨文化交际中语境的顺应
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由于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困难与障碍会远远超过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中所遇到的困难。因此,交际者要进行成功的交际,除了要掌握跨文化交际所需的语言结构(即构成该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整体系统),还需具备较强的语境认知和语境顺应能力,更必须懂得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三大语境要素进行顺应。
1. 交际语境的顺应
根据Vershchueren的观点,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因为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交际语境的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使用者在使用和理解语言时做出的语言选择。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要想保持会话的顺畅进行,必须根据交际时的具体语境不断调整对话语的理解;这也是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中,交际双方的话语含义往往与字面意义不一致。
如,一位顾客走进一家商店,店员抬头用询问的口气问一声:“Yes?”此时就不可将yes简单地理解为“是”,实际上店员是想问:“Can I help you?”相当于中文的“你想买什么吗?”。顾客只有正确地理解了这个“Yes?”的真实含义后方能选择恰当的应答,表达自己走进商店的目的,从而实现双方交际的目的。
再看这个例子:中国学生A和美国留学生B关系非常好,一天上午他们在路上相遇,学生A(急促地):“你到哪去?”留学生B(关切地):“有事吗?”通常情况下,“到哪去”给中国人的第一感觉打招呼,一般随口应付一声就行。而西方人在遇此问题的时候会说:“不关你的事!(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但是,在该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事实并非如此。学生A在问“你到哪去”时的语气表情并非轻松愉快,而是话语急促、神情慌张。B为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的留学生,结合当时所捕捉到的A紧张的神情、急促的语气等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表现,他顺应了当时的交际语境,正确推断出了言者意义,做出了合适的回答。一句“有事吗”既表现出他对朋友的关心,并随时准备为其帮忙。如果忽略当时的交际语境,该跨文化交际行为将被迫中断。
2. 语言语境的顺应
语言语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上下文。语言语境顺应包括四个方面的选择:(1)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2)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3)话语和语段的选择,包括言语行为和语篇类型的选择;(4)话语构建原则的选择,包括句子的组织、语篇的衔接连贯,以及其它诸如信息结构、句子顺序和主题结构等的选择。在语言选择的过程中,语境和语言结构要作动态相互顺应,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目的。
如,一位研究生被派去采访一位家住城内的家庭主妇。男主人出来开门,微笑着面对来访说话。Husband:So you’re gonna check out maollady hah?Interviewer:Ah, no, I only came to get some information.They called from the office.(男主人的微笑顿时消失,一言不发地走开,叫他的妻子。)接下来的访谈十分拘束、不成功。这次采访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研究生没有顺应男主人的语体。由于这位研究生本人也是黑人,男主人的开白是典型的黑人英语客套话,用来检验陌生人。研究生也应该选择典型的黑人英语来回答:“Yea, I mgit some info.”而他选择的却是标准英语,没顺应男主人的言语风格,导致交际的失败。
总统竞选时的演讲也要考到语言顺应的问题,因为听众中包括大量的黑人,为了表明自己对大多数黑人听众的认同,得到他们的支持,必要的时候也要将标准英语转换为黑人语,进行语码和语篇的顺应。
3. 文化语境的顺应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不尽相同,构成各民族意识形态的背景知识和推测、思维的知识结构也可能完全不同。而且这种文化因素具有不可触摸的隐含特性,时时规范和制约着语言交际。因此,了解和掌握中西文化语境并正确顺应交际双方的文化语境,对于能否达成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 一个美国老板和他的中国雇员就周六加班展开的对话。Mr.Jones:It looks like we have to keep the production line running on Saturday.Mr.Wu:I see.Mr.Jones:Can you come in on Saturday?Mr.Wu:Yes, I think so.Mr.Jones:That would be great help.Mr.Wu:Yes.Saturday’s a special day, did you know?Mr.Jones:How do you mean?Mr.Wu:It’s my son’s birthday.当琼斯先生提出周六加班时, 吴先生并没有反对, 而是用肯定的口气来答复。但随着交谈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发现他并非真正接受了加班的请求。美国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 (low context culture) , 依赖明确的信息沟通, 喜欢直截了当, 开门见山。而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 (high context culture) , 依赖含蓄的沟通, 重面子, 说话绕弯子。由于吴先生不了解美国的文化, 用了“I see”, “Yes, I think so”作答, 其真正涵义相当于“我听见了”, 并非答应老板的请求, 没有顺应美国老板的文化语境, 造成老板的误解。同样, 琼斯先生事先也不了解中国人的文化习俗和交际模式, 不懂得他们为了面子、出于礼貌而不会直接拒绝上级的请求。他也没有顺应中国人的文化语境, 所以才苦苦逼问, 直到明确听到的答案:吴先生的儿子周六生日, 不能来加班。
Hymes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得体性(appropriateness)有时显得比语言的正确性(correctness)更为重要。要使自己的言行被特定的社团所接受,就必须培养敏锐的社交语境认知能力,尽量顺应交际对方所处社团的语言交际模式,尊重其所处社团的社交礼仪,采取适当的语言交际策略,并及时顺应当时的跨文化交际语境,选择适当的话语。否则就会产生交际障碍,导致交际失败。
四、结语
要实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需要交际双方付出极大的努力,正确理解对方的言者意义,坚持跨文化语境要素的顺应原则,不断地对话语进行选择,进行顺应,才能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摘要: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全球性的时间和空间的紧缩, 并为人类带来了全球意识, 也使得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对跨文化交际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运用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理论,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语境进行了研究, 尝试性地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三大要素的顺应方法, 旨在为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境顺应论,三大要素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2]Paulston.C.B.Linguistic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Topics in ESL.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2.
[3]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7) .
[4]Jef.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自主学习的跨文化语境 篇9
多媒体多模态环境下的高级英语教学
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官 (如视觉、听觉等) , 跟外部环境 (如人、机器、事物、动物等) 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 用两个感官的叫双模态, 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 (参见May-bury, 1993;Hill, 2000) 。几乎同时, Kress & Leeuwen (2001:20) 指出多模态 (multimodality) 就是运用集中符号学模态 (semiotic modes) 或综合使用若干符号学模态来强化同种意义的表达, 或行使补充功能, 或进行有层次排序。O’Halloran (2008:231) 综合各家观点, 将多模态定义为“综合语言、视觉图像、其他符号资源, 构建纸质、数字媒体和日常生活文本、事物、事件的理论分析与实践。”从这些概念看, 人与人之间, 人与多媒体计算机之间, 人与互联网手机之间的互动都是多模态的。1996 年, New London Group将“多媒体多模态教学与学习”模式引入外语教学。他们的研究证明在大学外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选择视听材料, 并根据教学和学生的要求进行编辑处理, 以多模态的方式向学生呈现 (参见曾勇、张景成, 2014) 。多媒体多模态教学的重要性早已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认可。胡壮麟 (2007) 在讨论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体符号学的区别时指出, 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多模态化的新世纪, 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Stocklmayer, Rennie & Gilbert (2010) 指出多媒体多模态的教学将改变学校学习的原始方式, 同时又可促进学校学习的效果。国内外学者们用研究证明了在外语教学中开展多媒体多模态教学的必然性。尤其是当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已经近乎完全进入了大学生活的今天, wifi在校园内的几乎全面覆盖, 电脑、手机上网的便捷都使得运用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实践迫在眉睫。如何在多媒体多模态的大条件下唤醒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意识, 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更好地掌握高级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 增强学习者学习这门课的动机, 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将是此研究的重点。
高级英语课堂中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autonomy) 的概念出现于20 世纪60 年代, 但直到1981 年, Holec才把自主学习定义为“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这被认为是自主研究的起点, 至此,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自主学习进行了概念阐述。Little (1991) 认为, 自主性“从本质上说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心理关系问题, 即一种超越的、批判性的思考、决策, 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Scharle和Szabo (2000) 两位学者认为, 自主就是管理自身事务的自由和能力, 同时包含自行决定的权力。在国内, 李泽坤 (2007) 认为,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觉的、积极主动的学习, 其核心是学习者应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余祖晨 (2010) 指出, 一个能自主学习的学习者应该能管理和调节整个学习过程, 即“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知道怎样对学习进行检测以及评估学习的成败”。束定芳 (2006) 强调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这些概念我们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主动参与、创造性地掌控自己学习的过程, 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有着绝对的参与和决定权。然而, 现在的高级英语课堂还是一个以教师介绍课文背景知识, 讲解课文内容, 学习者被动接受, 死记硬背课文中出现的语法和词汇, 教与学近乎脱节的状态。语言的交际性、实用性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外语教学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语法和词汇 (任凤梅, 2010) 。这种脱节状态不仅有碍学习者习得知识, 也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一方面是教师盲目地鼓励学习者运用便捷的多媒体资源;另一方面是学习者不能正确运用这些资源。当学习者被完全置于多媒体资源下时, 他们往往无所适从, 最终将时间浪费在浏览网页、聊天、购物上。如何才能使快速发展的多媒体多模态技术真正地应用于课堂, 利用学习者对于这些新型科技的好奇心, 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提升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将是每位教师的心愿。笔者根据自己及同事多年的英语专业高级英语教学的经验, 从高级英语课程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入手, 试图探索出如何高效地运用多媒体多模态技术, 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 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能力。
高级英语中的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和文化两者相互依赖, 没有文化内涵的支撑, 语言只不过是一系列的符号叠加。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J. Lyons曾说过“只有当人们充分了解了文化或文化的作用时, 才能全面理解由语法和词汇表现出来的语言的各种意义” (参见康有金等, 2012) 。只有了解了语言背后丰富的文化知识, 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内涵和外延意义。高级英语通过向学习者提供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化、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 扩大学习者的知识面, 提高学习者的名篇赏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终达到强化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 现在的高级英语教学并没有看到这种文化与语言的紧密联系。康有金等 (2012) 在其做的有关高级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调查中发现:40%的学生比较不重视高级英语中的文化知识, 甚至有25%的学习者非常不重视, 比较重视高级英语中文化知识学习的只占20%。从这些百分比数字可以看出学习者不重视课文中的文化背景知识, 看不到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 教师不重视。有些高级英语教师只是随口对学生说, 下去看看课后的有关作者、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上课时, 教师既不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也不对这部分进行检查, 所以学生不重视。另一种情况是教师全权负责“满堂灌”。教师自己查资料, 自己讲解,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另一方面是考查力度不够。虽然有些教师意识到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这门课的重要性, 课前让学生去查阅有关的资料, 但之后就不管了, 没有课上检查, 没有课后考查, 所以这部分内容得不到学习者的重视。针对以上的情况, 笔者通过与同事讨论, 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后给出如下假设, 如果教师设定具体的题目, 由学习者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进行查阅, 由学习者完全掌控这个题目的资料查询、筛选, 并以口头讲述的方法将自己整理后的资料介绍给其他学习者, 由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补充评论, 并对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分数评定, 计入其平时成绩。这样, 学习者有了对课堂的参与, 自我满足感增强, 其学习动机将得到提升。
自主学习模式
1.课前准备
在新课开始前, 由老师将提前设计好的预习材料发给学习者。笔者设计的预习材料一般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课文的背景知识查阅点;第二部分是文章内容考查;第三部分是有关文章的思考题。这里笔者主要介绍第一部分, 这部分会将具体的课文背景知识题目列出来, 而不是给出笼统的概念, 这样学习者才能有的放矢, 明确自己上网需要查阅的题目。比如在马丁·路德·金的名篇“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中, 学习者要查阅的题目有作者, 包括他的生平、他的作品、他的主体思想、他的影响以及评论家或后人对他的评价。而对于美国的民权运动的介绍应该包括运动中主要的活动、人物、事件、结果和影响等。事实上, 学习小组在拿到题目后, 他们会合作完成资料查询的任务。由于多媒体技术发展给学习带来的便捷, 学习小组会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查询, 他们在搜索引擎里看到的相关知识包罗万象, 同时, 学习者在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中, 要利用自己的视觉、听觉甚至自己的感觉等。资料收集完毕后, 由学习者个体对自己查阅的资料进行讲解, 其他成员评定所讲解材料的有用程度, 并对讲解者就讲解材料进行提问, 最终讨论哪些材料可以用作演示文稿, 且由谁来操作上课时演示文稿的讲解。讲解者在其他成员的帮助下, 制作上课需要的ppt, 整个过程完全由学习者自己掌控。事实上, 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 因为任务具体, 自我参与度高, 他们的求知欲得到了激发, 往往找的材料比教师预计的要多, 质量要高。
2.课中演示
课中的ppt演示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由先前决定的讲解者将制作好的ppt进行演示讲解, 讲解结束后教师进行知识补充, 并对讲解者的表现进行评定, 给出相应的分数记作为其平时成绩。例如在“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中, 当讲解者介绍美国民权运动时, 用了大量的图片, 如Rosa Park在公交车上的照片、sit-in的学生照、运动中主要人物的照片, 以及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的著名演讲等视觉、听觉材料, 声情并茂地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分享他们小组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 学习者的参与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心中的自豪感得到了满足, 进而激发了其学习动机。笔者观察到这样的ppt演示有两方面的益处。一方面, 讲解者总能花很大的心思尽可能完整地、逻辑顺畅地、多模态地将自己小组的题目讲解给其他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会对所做的ppt以及整个演说进行评价, 并给出相应的分数, 这些激励了学习者的学习, 所以他们的演示文稿和演说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是越来越好。另一方面, 课堂中其他学习者因为多模态地接触所演示的题目, 他们可以更立体地全面理解所解说的题目, 并在演说结束后, 就自己不明白的或感兴趣的相关题目向讲解者提问。例如有个学生就问到了林肯、美国内战和美国民权运动的联系, 这个话题一下子引起了整个班级的讨论。这样的讨论不仅补充了解说的题目, 也让学习者更全面地了解了美国民权运动的起因经过等。这种多媒体多模态下的解说讨论不仅提高了学习者的课堂参与度, 提升了学习动机, 也更全面立体地让学习者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 自主学习的乐趣也因知识的获得进一步提升。
3.课后考查
课后考查主要是对课堂演说题目内容以及课文理解的测试。笔者准备的课前预习材料的第三个部分就是考查题。比如前面说到的马丁·路德·金的演说“where do we go from here”的考查题目就是“为什么马丁·路德·金坚持黑人走非暴力的民主运动形式”。 学习者要想回答这个题目, 必须理解课堂中所解说的内容, 知道马丁·路德·金的生平, 尤其是他的信仰、他的印度行等相关内容, 还要了解民权运动的特点以及课文中的相关段落。这道考查题就是为了让学习者能够认真地参与到前面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查阅和讲解过程中, 通过多媒体多模态的学习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自下而上地归纳知识点, 发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最终内化整篇文章的语言文化内涵, 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提升自己的语言综合能力。
结论
在高级英语教学中, 还存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 还存在不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现象, 这些都有碍于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这门课, 提升自身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笔者通过观察实践, 发现在多媒体多模态下开展学习者自主学习高级英语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文化知识。学习者通过分享自己查找的背景知识, 不仅能激发他们自主式探究和个性化的学习, 而且能培养他们阅读大量文本资料, 倾听、观看视频资料, 分析资料的重点和难点的能力。同时,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 学习者通过回想已经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 理解课文中的文化知识点, 易化了高级英语教学。因此, 笔者建议在高级英语教学中, 推广多媒体多模态式自主学习模式, 优化高级英语教学。
摘要:当今多媒体多模态的大环境下, 在英语专业高级英语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模式研究有益于学习者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 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通过课前准备、课中的ppt演示、课后回顾, 以课文文化背景知识为起点, 本文将探讨从点到面的全面语言习得模式。
跨文化语境下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篇10
一、礼貌原则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语言当属最重要的桥梁。而语言的交际则受到“一系列社会关系的制约”[1]。因而可以说,“语言交际实际上就是社会交际。”[1]究竟什么制约着语言交际的规律,格莱斯( Grice) 根据其研究提出了“合作原则”。“合作原则解释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它的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会话含义是怎样产生和理解的,但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会话准则,以含蓄地、间接地表达自己。”[2]因此,合作原则就需要某种补充。利奇( Leech) 正是为了补充合作原则的某些不足而提出了礼貌原则。“利奇指出,合作原则指导人们应该说什么,使之达到预期目的,而礼貌原则可以帮助维持友好关系,这种关系是使双方加以配合的前提。”[3]利奇的礼貌原则包括: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六点内容。
但是,这六条准则是利奇在自己对英语及英语文化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们未能包含礼貌的具体语境差异与文化差异。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语言学家们兼顾了不同文化中礼貌的共同特点”[4],并把这些特点与本国文化进行了结合。比如我国著名学者顾曰国就在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中的礼貌现象的基础上,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提出了适合中国文化的五条礼貌准则。具体如下: “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 “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 “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脸”“面子”与求同准则; “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二、礼貌用语的文化差异
仅从以上两个理论的对比,就可以看出不同文化中礼貌的差异性。因此,在跨文化甚至多文化的交往当中,对于礼貌的差异性就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否则在跨文化语境下,则会出现语用失误从而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进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在跨文化语境下考察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时,可以从不同文化中谈论的话题、称呼语、对赞美语的回应,以及打招呼等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从谈论话题上来看,第一种文化中都有各自的喜好和禁忌。比如英美人士见面后大多喜欢谈论天气等与双方无关的话题。而中国人们见面时大都谈论对方及对方的家庭等问题以表示关心。在中国可以询问他人的家庭和工作甚至收入等。人们常常可以听到“最近工作怎么样啊? 工资涨没有啊? 现在一个月挣多少啊?”等类似的问题。但如果用这样的问题询问英美人士,他们就会觉得非常不礼貌。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而一些英美人士可以谈论的话题,比如在公开场合谈论女性的身孕,甚至怀孕的女性本人也向异性直言其事,在中国人看来,却是不合适的[5]。又如,在阿拉伯国家人们不可以询问或谈论他人的妻子,这样做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另外,英语国家( 特别是美国) 的人一般认为,将本国与别国,本团体与别的团体进行比较,不适合做日常交流的话题; 然而,日本人却把它当作很好的话题来谈论[6]。
其次,从称呼语上来看,中国人喜欢贬己尊人,常用一些抬高别人身份的话来称呼他人。比如说,“王校长”“张处长”“李局长”等以姓氏加官职的方法来称呼他人,以彰显对方的身份和地位。同时,在自我称呼时尽量压低自己的身份,比如,“免贵姓张”等等。这种现象在其他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里也有体现,比如日本和韩国就有很多这种贬己尊人的现象,在日语和韩国语里甚至还存在贬己尊人的语法现象。在这些文化中,如果称呼语不遵守当地的规则,则会被认为非常粗鲁无理。而这种通过贬低自己尊重他人的现象,除在东南亚中国文化圈内存在外,其他文化中是不存在的[5]。西方国家的人,尤其是美国人往往比较强调个体,所以他们很少会贬低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时常听亚洲人说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比较傲慢。
再次,从对赞美语的回应上看,不同文化中也有巨大的差异。在中国,传统上来说,当别人夸奖或赞美自己时往往要否定别人的话,并在贬低自己同时用称赞对方的话来使自己显得更谦虚。而西方人则不然,当听到赞扬时他们会欣然接受,并说一句“Thank you! ”来肯定对方的赞扬。例如:
Katy: You are very beautiful in red.
Xiao Wang: No,this red dress is old,and it is not beautiful at all. Yours is prettier!
作为一名中国人,小王的回答非常富有中国特色,也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和表达习惯,表明了自己谦虚的态度。但对一名英语国家的人使用这样的回答语言就显得不贴切了,同时也会让这个英语国家的人感到不礼貌。因为在他看来其观点被直接驳回了。而他所期待的答语应该是一句“Thank you! ”。另外,中国人还喜欢用沉默式的微笑来回应他人的夸奖这在西方人看来也是不能理解的。他们不明白中国人的笑是否是代表着接受了他们的赞美。
最后,从打招呼上看,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打招呼时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差异,在跨文化语境下打招呼时就会给人造成非常不舒服的感觉。英语国家的人在打招呼时往往说一声“Hi”或“Hello”,然后会说一句“How are you?”来问候。他们的这种询问并非真地想知道对方的情况,而仅仅是一种问候而已。在不知道这种文化背景的情况下,许多人主动告诉了英语国家的人自己的情况,结果造成了对方的不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礼貌语言作为人们日常交际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言语交际策略,广泛地存在于各种文化与语言中,并具有各自文化不同的特色。因此,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当今社会,必须要给予礼貌语言的文化性以足够的重视。不了解文化差异而在跨文化语境下使用礼貌语言,反而会使自己的礼貌语言变得不礼貌。因此,必须提高礼貌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才能有效地避免跨文化语用失误,使交际在双方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有礼貌地进行。
摘要:礼貌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象征,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之中。但由于各民族文化与思维方式的不同,礼貌用语在不同文化中均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跨文化语境下,必须要注意到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才能实现成功的交际,避免语用失误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