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诗词教学的精彩

2024-08-26

演绎诗词教学的精彩(精选12篇)

演绎诗词教学的精彩 篇1

在各种语文教学研究活动中, 很多教师都不喜欢执教第一课时,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一课时的词语教学比较难出彩。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有些教师认为词语教学无足轻重, 课堂上带领学生读读说说就算了;有些教师虽然已对此产生了重视, 但采用的仍是比较死板的、标签式的教学。读准字音后, 教师总是喜欢问“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有时候, 教师还简单地让学生把字典里的解释告诉大家, 或者直接请学生翻开《词语手册》读意思。这种标签式的理解并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其结果是学生会背很多的词语解释, 却在说话和作文时仍旧词语贫乏甚至“词不达意”。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词语的基础上, 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 并且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那么, 如何让词语教学精彩起来, 让词在学生的意识里活起来, 使理解词语的过程成为学生开启心智、拓展想象、进行创造的过程?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你要把生动的、使人心情激动的词装进学生的意识。在装进去以后, 还得操心, 不要使它成为一枝干枯的花朵, 而要像一只离巢而出的歌鸟, 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

一、点击“真需”, 让教学具有鲜明的实效

对于学生来说, 词语不仅是进入阅读的一种障碍, 更重要的是词语本身就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不学好词语, 学生又怎么可能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呢?有的教师不在课堂上展开学习词语的环节, 是因为怕浪费时间, 怕缺失精彩。而实际上, 学习词语是学生获取语文素养最为有效的过程, 是学生零距离亲近母语的最佳机会。缺失了这样的环节, 才是真正地缺失了精彩。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因此, 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需”, 哪些词语他们可能会读错, 哪些词语他们容易写错, 哪些关键词他们可能不了解……做到了然于胸, 然后根据真实的学情展开有针对性、有取舍的巧妙指导, 把“学词”的环节教“活”,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执教四年级上册的《给予是快乐的》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把自己认为难读的、难理解的词语找出来, 并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扫清字词障碍。这篇课文的公开教学我已经进行了四次, 同样的设计面对不同的学生, 每一次呈现的难读、难理解的词都有所不同。有时甚至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呈现了不同的学情, 关注学生的“真需”是尊重学生最直接的体现。哪些字词需要展开学习, 要根据学情而定。教师请学生把自己认为难的词板书在黑板上, 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展开学会的过程, 领大家读难词, 给大家讲意思。这样的词语教学具有了鲜明的实效, 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链接“真境”, 让教学呼出新鲜的气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理解词语和句子, 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来说, 生活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在语文教学中,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课文, 尽量链接与词语相对应的学生生活情境来学习词语, 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情感, 变被动的词语学习过程为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词语, 运用词语, 让词语教学呼吸最新鲜的气息。

在《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紧密链接学生生活展开了“厂徽”一词的教学。

师:知道什么是厂徽吗?

生:聋哑人戴在胸前的徽章叫厂徽。

师:这个聋哑人是福利厂的工人, 仅仅是这个聋哑人戴的徽章叫厂徽吗?其他工人戴的呢?

生:其他工人戴的也叫厂徽。

师:同学们, 工厂里工人戴的徽章叫厂徽。那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戴的徽章叫———

生:校徽。

师:党员戴的叫党徽, 少先队员戴的叫———

生:队徽。

师:这类徽章一般都佩戴在胸前, 所以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

生:胸徽。

师: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最庄严、最神圣的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生:国徽。

这样的链接让词语有了更多的新鲜的生活气息, 这样的词语教学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里。

三、展开“真学”, 让教学透出鲜活的张力

词语是组成文本的细胞。很多词语单独呈现的时候, 它并没有多少情感, 没有多大的张力, 但如果回到具体的语境里, 它便鲜活起来, 可爱起来。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知识, 更喜欢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词语。联系文本, 展开真正的、生动有效的词语学习过程能让学生走进词语本身, 揣摩、品味词语的内在意蕴, 让词语教学透出鲜活的张力。同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课文情感,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执教《花钟》一课时, 当交流到“下午三点, 万寿菊欣然怒放”时, 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品味“欣然怒放“的。

师:“欣然怒放”是什么意思?

生:很高兴地开放。

师:你读懂了“欣然”的意思, “欣然”就是指很愉快。那么“怒”是什么意思?

生:“怒”是生气的意思。“怒放”解释为不高兴地开放。好像又不对……

师:遇到不理解的词我们可以查字典, 字典上“怒”有两种意思, 第一种是愤怒, 第二种是气势很盛, 你觉得“欣然怒放”的“怒”应该是哪一种意思? (课件出示“怒”的两种意思)

生:在这里“怒”解释为“气势很盛”。

师:真好, 其实老师也希望万寿菊能早一点开花啊, 因为我也喜欢它。可是它却姗姗来迟, 为什么呢?让我们自由读读课文, 然后具体说说原因。

生:七点, 万寿菊不能开放。 (失望的神情)

生:中午十二点左右呢, 也不行。 (遗憾的表情)

生:估计是光照和温度还不够适宜, 所以万寿菊不能开放。

师:下午三点, 它终于在非常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开放了。同学们看! (出示万寿菊欣然怒放的图片) 一朵朵万寿菊兴奋地、激动地、努力地伸展开自己的每一片花瓣, 开得那么有气势, 这就是———

生:欣然怒放。

此时, 学生真正读出了自己的理解, 读出了自己的情感。他们读懂的不仅仅是这个词语, 他们还因此关注了课文细节, 读懂了课文内容。

四、增添“真趣”, 让教学显出鲜亮的画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词语教学。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只有教活了, 学活了, 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学生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学生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 我们必须改变词语教学单一化、机械化的现状, 运用游戏、歌谣、图片、动作演示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增添真正的情趣, 让学生脑海中的词语变得更形象、更灵动、更富有生命力, 让词语教学因此呈现出一个个鲜亮的画面。

在四年级下册的《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里, 有两个词语“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学生比较难理解。于是我拿起毛笔比划了一番, 然后让学生分辨, 教师哪一个动作是“工笔细描”, 哪一个动作是“挥笔速写”。学生好开心啊, 有的用语言描述, 有的还用动作辅助。接着教师再请学生来分别欣赏“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的作品, 最后教师请学生伸出手指自己也来比划比划“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学生兴致勃勃地做着这一切。这样的词语教学过程情趣盎然, 学生怎么可能不喜欢呢?

小学语文是学生语文,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的“真需”“真境”“真学”“真趣”……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亲近学生的生命状态, 滋润学生的心灵成长, 让无限精彩在词语教学中绽放!

演绎诗词教学的精彩 篇2

[片断一]

师: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现在都有哪些玩具?

生1:足球。

生2:洋娃娃。

生3:电动小汽车。

生4:电动飞机。

„„

师:想不想看看老师小时候的玩具?

生:想。

教师出示

并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玩具的玩法。

师: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

生5:它是由一根火柴。

师:还有——

生6:一张圆片组成的。

教师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赏析:课伊始,趣已生。从学生异口同声的“想”字中,我们真切地体验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已被教师充分地调动起来。是什么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显然,是玩具,是学生非常熟悉且颇感兴趣的教学资源。在步入新知学习之前,贲老师先以玩具为教学媒介和新知教学的突破口,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然后借助几秒钟玩具的玩法演示,紧紧地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学习情绪高涨。最后,通过探讨玩具的组成,自然而贴切地进入了新知的教学。毋庸置疑,这样的教学情境是高效的、有价值的,也是每位教师倾心追求的!]

[片断二]

师:如果想做这个小玩具,首先该做什么呢?

生1:剪个圆。

师:剪圆先得画圆,用什么画?

生2:用圆规画。

师:自己画画看。

(学生用圆规在白纸上画圆)

师: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生3:注意中间不能动。

师:哪儿不能动?

生4:针尖。

生5(补充):这两只脚之间的宽度也不能变。

生6:只能拿着这个地方(演示),如果拿其他地方位置可能会移动,画得就不圆了!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说说圆的画法?

生7:我们的手应抓住圆规的把柄,然后把它旋转一周,圆就画成了。

师:想不想再画几个圆?

生:想!

师:用刚才的方法,在纸上再画两个圆。

(学生操作)

师:如果要画和我这个玩具一样大的圆,你们能不能画出来?

生:能。

师:你们准备怎么画?说说看。

生8:首先要知道圆的半径。

师(板书:半径):什么是半径?

生9(指示):一半的距离,量这里。

师:他的意思是量这么长的距离。大家估计一下,这个圆的半径有多长?

生10:3厘米。

师:厉害!是3厘米。那现在你们能画出来吗?

生:能。

师:先把这个圆画下来,然后再用剪刀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做好的同学思考一下:做这个玩具,火柴棒要从哪儿穿过去?

生11:中心。

生12:圆心。

师(板书:圆心):对!这叫圆心。圆心在哪里?你们能找到吗?

生:能。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找到圆心的?

生13:就是圆规针尖经过的那个点。

师(板书:O):请同学们找出圆心,用铅笔把圆心点出来,并且标注字母“O”。

(学生标出圆心)

师:谁再来说说这是一个多大的圆呀?

生14:这是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

师:你们能不能在圆上画出一条半径?试试看!(学生画半径)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画的半径?

(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师:看看,半径是一条——

生15:直线。

生16:线段。

师:有人说是直线,有人说是线段,到底是什么呢?

生17:是线段。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而半径可以测量,是有限的。

师:它的一端在——

生18:圆心,还有一端在圆的边上。

师:他画得对吗?

生:对。

师(板书:r):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

师:除了可以说这是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外,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19:这是一个直径为6厘米的圆。

师:他又说了一个词。

生20:直径。

师:请你在圆中画一条直径。

(学生操作后,师生讨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师:你们看,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还会画半径和直径。下面搞个小比赛,比赛什么呢?画半径和直径。同桌中,左边同学画半径,右边同学画直径,在规定时间内,看谁画得多。现在请同学们拿好铅笔,开始。

(学生迅速在圆中画半径或直径)

师:时间到,谁来汇报一下,你画了多少条半径?

生20:我画了9条半径。

生21:我画了15条半径。

生22:我画了18条半径。

师:那直径呢?

生23:我画了15条直径。

生24:我画了17条直径。

„„

师: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你能画出多少条半径和直径?

生25:可以画无数条半径。

生26:可以画无数条直径。

师:对!我们可以画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只要时间许可,这是一场没有输赢的比赛!

[赏析:新知的教学,贲老师仍然围绕玩具这一教学资源展开教学。在探讨玩具制作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边操作边学习圆的相关概念,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剪圆片,让学生多次尝试画圆,教会学生画圆的方法;在画圆的过程中,经过师生交流,明确了半径、直径的意义;在确定火柴棒的位置时引出圆心的概念,赋予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圆心)以直观的外壳(火柴棒的位置),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而流畅。一个小小的玩具,将圆的所有概念知识集于一身,如此妙招,让人不得不为贲老师独具匠心的精妙设计而称道。其间,我们也能直观地感受到贲老师捕捉课堂教学契机的意识和把握生成性资源的教学理念。把解决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操作、分析以及估计的能力,这些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片断三]

师:下面,我们把这个玩具组装起来。火柴棒怎么穿过去呢?

生1:用圆规戳个洞。

师:可以。做好后,在桌子上转转看!

(学生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做小玩具)

师:看样子,这个玩具虽简单,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而且转起来也不是那么好看。如果要让玩具转得更漂亮的话,可以在上面画上图案。

教师出示5种玩具图案,让学生观察。(图略)

师:谁来说说第一个是什么图案?

生2:一个大圆里画了两个小圆。

师:如果这个大圆和我们的一样,小圆怎么画?

生2:用大圆的半径作直径画的。大圆的半径除以2就是小圆的半径,即3÷2=1.5(厘米)。

师:再看其他几幅图,你觉得哪几幅图的画法和图1差不多?

生3:图3的画法和图1差不多。

师:图3的画法和图1相似。那么,这两幅图案,同学们在哪儿看到过?

生4:像电视上的大风车。

师:第4幅图呢?

生5:像三片叶子。

„„

师:再看看图5,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这个样子的?

生6:口服液的一种商标。

生7:像车轮。

生8:像方向盘。

生9:像奔驰车的标志。

生10:像运动器材上转的东西。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

活力课堂演绎优质高效的教学精彩 篇3

一、创造动感课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审美乐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导致上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或氛围,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简笔画配上背景音乐,可以让寓言的角色随着教师的语言描绘,鲜明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课伊始,趣已生。学生在进入阅读时已经开始对乌鸦产生兴趣,同时也格外注意狐狸所设下的陷阱。为了让儿童充分感受寓体的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狐狸和乌鸦来进行表演。美好的意境、真切的感受,使学生在情境中伴随形象的思考,进而思维活动产生飞跃,为理解文章寓意做好铺垫。又如,某教师在教授《天鹅、大虾和梭鱼》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们积极思考如何能让大车跑起来的方法。随后该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将玩具车分配给各个组,并要求学生能在协力合作下让车跑起来。在活跃的课堂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主动探索中学生明白了大车停在原地不动的原因,而且在相互合作中,感悟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此外,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我们还可采用“开门见山”“实物演示”“编讲故事”“合作表演”“类比迁移”“悬念制造”等方法创设情境。只要是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贴近学生熟悉生活的课堂,就能牵动学生情感的每根弦,达到师生同演共奏教学和音的功效。

二、拓展文本衍生信息链,让学生在生成中点燃智慧火花

我们深知,文本的拓展,既要超越文本,又要反哺文本;既要在阅读中不断开阔学生的见识,又要在主动思考中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此,教师要潜心研读文本,抓住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触发点,精心设计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等要素,从现在向过去、将来辐射,从课堂向学校外的世界辐射,从书本向生活辐射。

例如,著名教育家李吉林在教授《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将《人类的秘密仓库》《海底的冷灯》这两篇文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采用不同角度去拓展教学内容。当然,拓展文本衍生信息链,也可以在课前。比如,笔者执教《秋姑娘的信》时,课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秋天,或寻找一些秋天的图片,或吟诵一些秋天的诗句,或唱一唱秋天的歌谣。教学中安排了两次实践活动,意在引导学生能动迁移,内化拓展。一次是“接到信后,你想对秋姑娘说些什么”,属于口语交际训练;一次是“秋姑娘还给哪些朋友写了信”,属于举一反三的投入运用。拓展文本衍生信息链,还可以在课尾。窦桂梅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站在皇帝、大臣、士兵或者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你会如何去应对英法联军在北京、在圆明园的行径?随后要求学生站在各自选择的角色的立场表达想法。大多数学生都表达了要保家卫国,不惜牺牲性命。然后窦桂梅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吕厚龙《告别圆明园》、樊美平《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中出现的情景:在圆明园被烧毁前,英法联军浩浩荡荡进入京城让百姓倍感恐慌,文武百官却无计可施;当圆明园被烧毁的时候,皇帝也只有无奈。文中这样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浮现,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国耻,应该将“圆明园”作为历史的警示牌,时刻牢记。另一些学生则表达渴望长大后投入到祖国建设中,让祖国富强,让历史不再重演。课堂的气氛被激活了,学生从原本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这样,通过文本的有效拓展衍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的智慧,也升华了学生的思想感情。

三、提高教学互动参与度,让学生在激情中展示个性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的形式很多,有师生、生生、师生与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之间的互动。因此,要追求教学的生命活力,就应提高教学的参与度、互动的有效度,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和个性发展。

例如,某教师在教授《动物世界》的识字课时,引入了互动式游戏“汉字开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该教师在黑板上写了许多动物的名字,有老虎、哈巴狗、松鼠、熊猫、乌鸦、蝴蝶,随后要求学生仔细看黑板上动物的名字,选择一个字做游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由“老”想到成语“老生常谈”;由“蝴蝶”想到儿歌“长相俊俏,爱舞爱跳,春花一开,它就来到”;由“哈”想到字谜“吃一半,拿一半”。在愉快的游戏中,一个字根带出了一串相关的字,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中,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一些生动的游戏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例如扮演卡通片角色、大小喇叭度等。

多媒体演绎语文教学的精彩 篇4

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真切感受

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 内容可谓囊括古今中外, 天文地理, 无所不有。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 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 化难为易。例如教学《北京》时, 要求学生说清楚天安门广场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建筑物, 这对于大多数从未去过北京、方位概念又模糊的小学生来说, 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此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安门广场四周的景物, 学生有了真切感受, 就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

创设教学情景绝对是多媒体的拿手好戏, 运用它辅助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兴趣, 激活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相关认识, 帮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北大荒的秋天》一课, 我根据学生都没有去过北大荒这一实际情况, 课上注重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先演示北大荒的美景, 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北大荒的美。后来又出示大量的北大荒秋天的画面, 让学生欣赏、观察, 模仿课文说话。这样的课堂,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望尘莫及的。

二、帮助学生获取信息, 开阔视野

多媒体能为阅读教学提供翔实的背景资料, 将某一阅读内容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 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大语文观”提出, 要引导语文教学走出课堂, 注重学生课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了死扣书本、繁琐地分析课文的局面, 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重视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 重视学生能够有效地把已有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 从而利用自己已有的课内外知识去理解课文。如《孙中山破陋习》, 是一篇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 学生要真切理解课文内容会有一定困难。教师事先搜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建立一个资料库, 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 这样就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再如《钱学森》这篇课文, 课文第五节中美国海军将领的一段话对理解钱学森的拳拳报国心很重要, 但考虑到事件从时间、空间都距离学生的实际很远, 这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这时我运用多媒体, 补充说明美国当局运用了一切手段, 恐吓、阻拦、软禁、坐牢……不让钱学森回国的这段历史。通过适当的扩展, 延伸, 突破了教学难点, 学生再朗读钱学森对留学生说的话, 感受便真切了, 随着一次次地读, 心灵也一次次受到猛烈的撞击, 提升了对钱学森的情感认识。

这些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 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 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 能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阔他们的视野。

三、帮助学生拓展思路, 丰富画面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发展起来, 多媒体图、文、声、画并茂, 可填补教材空白。当学生看到丰富的画面时, 一定会兴趣盎然, 尽情发言, 也许还会出现一个小高潮。当所学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起某种联系的时候, 就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在课堂中, 应想办法架起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 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如古诗《春日偶成》, 在引导学生精读感悟时, 可以这样进行:多媒体出示诗人一路上看到的淡云、轻风、鲜花、垂柳、山川这些美丽的景物, 将这些学生常见的生活情景通过音乐、画面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学生兴趣盎然, 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接着再让学生想象, 除了这些, 诗人一路上还会看到哪些美丽的景物呢?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一下, 并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描绘一下。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师生互动达到了高潮,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提出只要是切合学生实际的, 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学习方式都是可取的。教师在这里通过多媒体呈现了音乐、画面, 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再让学生想象, 不仅是将诗句内容的具体化, 还是对诗的情感的积淀, 只有让学生的思路得到有效地拓展, 学生的思维才会不断地丰富, 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体悟才能由表及里。

游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精彩演绎 篇5

游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精彩演绎

文/赵海涛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职体育教育作为培养国民健全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体育游戏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值得探讨。

关键词:体育教学实践;体育游戏;意义

一、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体育教学在教育事业中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广大体育教育者的努力探索,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已获得了很大突破,但有关体育教育实践仍存在许多问题。而教学实践在体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堂生动高效的体育课既要有科学的教学理论又需要动态的教学实践。在体育实践中可以通过体育游戏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二、体育教学实践――体育游戏

1.开展体育游戏的原因

随着我国体育教学的深入开展,体育游戏因其自身优点在教师教学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体育游戏即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达到教学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中老师设计有关游戏以达到有效开展体育训练的目的。体育游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开动脑筋、运动身体、增长见识、磨炼意志,对于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体育游戏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由于其竞争激烈、趣味性强的特点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师也借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升体育教学效率。又由于其具有形式多样、情感丰富的特点,使学生百玩不厌。学生都有一定的好胜心理,再加上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加以表扬,这更加激起了学生玩游戏的欲望,从而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

2.体育游戏应用举例

体育游戏内容广泛,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也较多,而一般在准备阶段却应用较少。在体育教学中,热身一般采用既定的慢跑或准备操等方式,但这种限定的模式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在体育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就应该准备一些简单的体育游戏来使学生达到热身的目的。例如,可以玩传球游戏,学生围在一起成一个圈,一个接一个地传下去,接不住的要得到老师的`处罚,处罚可以为原地跳等方式。类似这种小游戏,运动量不算太大,但既可以起到活动学生的身体以达到热身的效果,()又可以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的热爱以及运动的积极性。

此外,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体育游戏的应用。例如,在学习篮球的投篮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组,三人互相传球投篮,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领导能力。也可以分成两人一组,两人互相背着跑,到达终点后,被背着的同学下来投篮。类似这种游戏,既可以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又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集中注意力的游戏、报数游戏、反向运动游戏等,以提高学生的兴奋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整理活动阶段,考虑关于体育游戏的应

用也是非常必要的。一些恰当的体育游戏有利于学生消除疲劳,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此时,教师应当分外注意的是整理活动阶段的体育游戏一定要采用一些小负荷的游戏,这样才能起到整理活动

阶段应达到的效果。

例如,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比赛那位同学能坚持更长的时间;或是老师先做一遍肢体动作,再由两位同学模仿,最终看哪位同学记住的动作多且连贯,动作也要做到位。类似这样的小游戏,既没有那样激烈的竞争,又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使学生对本堂体育课的内容更加难忘。

3.应用体育游戏的结果与反思

通过一学期的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的应用,发现学生

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爱好及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体育游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勇于进取、果断机制等优良品质,使学生拥有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此外,通过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应用实践,发现体育游戏在

教学中的应用也不是盲目的。编创和运用体育游戏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体育游戏虽然种类繁多但也需要有一定的取舍。教师应尽量编创和运用趣味性强的体育游戏,还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要求,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设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编创的游戏还要易于开展,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尽量选择一些易与开展的、组织方法容易的、对于场地要求不太高的游戏。这样有益于体育游戏的开展。编创和运用体育游戏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体育技能,锻炼身体素质。

三、教学实践研究成果及意义

体育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全力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

自由的学习模式。因此,体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意义。中职体育教育自主调节适应教育体制的新变革,推崇素质教育理念,以强身健体为最终教学目标,进入到现代化体育教育模式新阶段。推进中职体育教育实践的研究体现了体育教学的真正内涵及意义,使教师端正了正确的全面的教学观念,为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新时期进一步的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前提。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近一学年的运用体育游戏的教学实践,体育课堂效率有

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体育游戏在体育教育实践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应该更加

重视体育游戏的进一步研究。加强体育游戏理论的研究有利于体育游戏实践的普及与发展,使体育游戏的运用更加具有参考方向。

参考文献:

[1]周西宽。体育学[M]。1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2]曹湘君。体育概论[M]。1版。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5.

[3]刘福林。体育游戏[M]。1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06.

[4]林可。学校体育游戏[M]。1版。杭州:浙江体育科学编辑部,1989(14)。

[5]邱学华。中学尝试教学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09.

优化阅读教学 演绎课堂精彩 篇6

一、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应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感悟不到文章的真谛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这个办法好》一课时,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充分质疑后,抓住关键问题“这个办法好在哪”展开教学。我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书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毛泽东想出了什么办法,用“_____”画出来。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这个办法好在哪”。接着让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时点拨,感悟这个办法好在省时省力高效。教师紧接着又问:毛泽东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办法呢?让学生再默读课文,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懂得应该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想出好办法。这样在阅读中进行思维训练,层层深入,使学生的认识经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阅读与想象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将阅读与想象有机结合,能加深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如在《毽子变乖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毽子在她的脚下美妙地飞舞着”,为了理解“美妙地飞舞”,我让学生想象,说说“毽子像_____一样美妙地飞舞”。学生思维活跃,说得有声有色,有的说“毽子像蝴蝶一样美妙地飞舞着”;有的说“毽子像秋风吹落的叶子一样美妙地飞舞着”;还有的说“毽子像节日的彩带一样美妙地飞舞着”。通过以上的想象与说话训练,学生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就加入了感情,特别是“美妙”一词读得也似乎要“飞舞”起来了。

三、阅读与表演相结合

斯霞老师说过: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很沉。每一个语文老师,如果你投入了感情,就能确实感受到语文教学的情趣。低年级语文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童心,然后才能和孩子们有情有趣的一起快乐学习。低年级的课文大多富有情趣,可以通过表演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阅读与表达相结合

课堂动态生成,演绎教学精彩 篇7

一、巧用教学资源———动态课堂生成的基础

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目的,成功教学就是要把课本的知识活化,赋予知识“鲜活的生命”. 在师生互动以及动态形成的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突出知识的活力,现在苏教版数学教材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它把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动漫卡通、游戏等以主题图的方式应用到教学内容当中. 老师在主题图中进行深入的领会、应用,与此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活化.

在进行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们给学生出了这么一道题: 有一张边长66厘米的正方形纸,用它做高22厘米,底33厘米的三角形旗子,最多可以做多少面? 学生一般会想到用正方形的面积去除三角形的面积,还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解答,三角形由长方形分割而来,可以考虑这个正方形里面有多少个长33厘米、宽22厘米的长方形,再求出有多少个三角形,因为33和22都可以被正方形的边长66整除,所以两种解法均可. 然后把66改为70厘米,这样学生利用旧知识进行解答之后发现可以做13个小旗,但事实上最多只可以作出12面,这将使学生面临新的挑战,也会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这样就呈现出灵活生动的课堂氛围.

充分地结合各种教学资源. 其中教材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来源广泛,比如,学生的生活经历,老师的教学经历、方法; 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别,师生之间的交流启迪,还有学生出现的错误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老师们要合理利用并且引申出各类教材以外的文本、非文本课程资源,供给学生更多可能的平台,夯实动态课堂生成的基础. 尽可能多地、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以及处理问题时会遇到哪些问题作出预测,并想好合理的应对措施,提前做好对应的教学方案,当然,这需要老师形成一种可变性的方案,也就是说这套方案不一定要多么详尽,但要留给学生一部分独立思考的空间.

二、精心策划预案———动态课堂生成的前提

老师用心策划预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以及空间去进行生成性资源重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都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知性,而新课堂就需要老师以实施动态生成的课堂为目的去充分地假设,精心地制备灵活生动的预设方案,把以前的以教为目的写教案转换成把主要的心思花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预案上来,多方位地预测学生多种多样的学习情况,预测更多的可能性,针对学生在课堂上会发生的情况作出合理准确的应对策略,进而使得课堂上出现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准确灵活调节教学预案,把预设真正地应用到课堂的有效生成中,以这个理念为出发点,老师们应该精心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 比如说,在“认识公顷”这一课的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他们的知识能力去自学. 在讨论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公顷这个概念的特殊性,我刻意准备了“友情提示”这个模块. 不出我所料,学生们回答: 并不是任何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但公顷和平方米这两个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却是10000. 我正准备夸奖一下同学们,不料平时就喜欢思考问题的学生马上就说,既然其他的平方单位进率都是100,公顷的是10000那么,我想它们之间应该还有另外一个面积单位,这样使它们的进率都是100.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我决定立马解决这个有新意的提问. 因此,我让学生拿出新华字典去查,果不其然,后面的单位进率表中明确写着1公顷 = 100公亩,而1公亩 = 100平方米,学生的猜想完全正确! 课堂结束后,这位老师在后记中激动地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生成,需要精心设计预案. 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的调节控制,适宜的去增减,以确保课堂教学能够动态生成.

三、以生为本———动态课堂生成的重中之重

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去多多了解学生,不仅要洞悉每名同学的心灵秘密,更要及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微妙变化,捕捉学生的各种信息,对不同学生的信息进行判断,并重新组合,把有用的信息应用到课堂的教学中去,适当地做一些调节,灵活运用,着手促使动态课堂的形成.

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这节课时,很多同学对于分数的意义很难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弄懂这个概念,我出了这么一道题: “假如老师手里有半个苹果,那老师把这半个苹果再分给小明一半,那么小明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去列式? 要表达什么意思? 有的同学回答: 用1/2×1/2,表示求半个苹果的一半是多少. 还有的学生说: 我认为应该是1×1/2×1/2. 我停顿了一下说: 那这两个1/2是不是一个意思呢? 学生说: 可以画一个长方形,把苹果看成一个长方形,把长方形分成一半,就是半个苹果,用网格表示,把网格再分成两半,一半图上黑色阴影,也就是说最后涂黑色阴影的那部分就是最后要求的那半苹果. 这个画图说明很好,既简单又直观. 老师充分地利用这一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们在画图的时候,体会了动态知识的产生过程,抽象难懂的知识就很简单的跟大家熟悉易懂的知识串联起来.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因为受到教学活动的计划以及预设的干扰,学生的思维与活动经常被束缚在教案当中,很难生成动态的课堂. 老师在课堂上要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调控课堂教学进程,使学生们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从而促使动态课堂的形成.

有效引领演绎教学之精彩 篇8

一、换一换,引领自辨读音

在教学《梅花魂》“我不小心弄脏墨梅图”时,出现下面的情形。

多媒体出示外祖父训斥妈妈的话:“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我首先让一名学生读这句话,结果有两名学生老把这句话中的“得”和“的”的字音读错。

面对这种情况,我先让该学生坐下,停顿后,把“得”“的”两个字先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把这个句子换一种说法,给他们进一步准确把握句意的钥匙。学生在换句过程中准确解读句意: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不得的。“得”应该读作“dé”音,“的”应该读作“de”音。而如果一开始就把正确的读音告诉学生,似乎走了捷径,学生学得轻松,使教学变得顺畅,但这样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自己解决问题的权利,削弱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添一添,引领读活词语

教学《金子》时,我发现学生对“若有所悟”一词的理解有所偏颇,便请学生再读读相关内容,根据自己的感觉适当给句子加一些感叹词,如“哎”“呦”“哈哈”等。一时间,学生们的思维尽情放飞,灵动精彩的语言随之流出:

生:哈哈!土地这么肥沃!我可以来种花。

生:呦!我得赶快行动才是!

(通过添加,学生有所领悟。)

生:“若有所悟”就是好像有所领悟的意思。

生:就是慢慢地明白过来。

师:(对回答的学生)彼得,你不是来淘金的吗?

生:是的。但我现在改种花了!

师:真好!这是明智的改变,做出这样的改变需要有思想,更需要有智慧。平时,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想到“若有所悟”?

教学中,当发现学生没有真正弄懂“若有所悟”的意思时,我引导学生用添加一些叹词的方法,让他们通过自己咀嚼、品味,真正习得词意。

三、去一去,引领体验情感

《梅花魂》一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都表明了外祖父渴望回国的强烈感情。教学中,在读到“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时,有个学生竟小声笑起来。见此情景,我让他谈一谈自己的理解,该学生认为,七十多岁的老人不可能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针对学生的看法,我将计就计,让学生先去掉“呜呜呜”这个词,再把两个句子放在一起读一读、比一比、议一议。学生在交流中领悟越来越深刻:外祖父是祖国妈妈的一个孩子,他不能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当然会“呜呜呜”地哭泣。从简单的“呜呜呜”这个词中,更能感受到老人一颗不变的中国心,从而明白普通的象声词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四、品一品,引领融入意境

“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学《碧螺春》中品茶一段时,我先和学生一起品尝碧螺春,感受碧绿清茶色香味形的美,然后采取默读、指读、评读、范读的教学方式,当朗诵“那份真诚的情谊随着浓郁的茶香飞溢四周……”这一句时,我有意让声音更轻更柔,悠悠地拉长,再拉长,特别是对“飞溢”一词进行前重后轻的处理,把节奏放得缓慢,再把“四周”这个词化作余音绕梁似轻轻呼出。通过范读,在潜移默化中将文本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起来。然后我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一起动情地读一读这段文字。最后,引导学生感悟:“飞溢”四周的除了茶香,还有什么?就这样,在“品品、读读、想想、说说”中,我引领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领悟江南茶香、景美、人更美的主题。

发挥教学机智,演绎精彩课堂 篇9

一、机智幽默, 化解窘境

幽默是教学机智的润滑剂, 是教师学识、智慧、灵感和思想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我带着教科书急匆匆去上课, 到了教室门口发现门紧关着, 用力推也推不开。等了一会儿, 上课铃响了, 还不见有人开门。此情此景, 着实令我火冒三丈。我转身从后门走进教室, 教室里顿时寂静无声, 学生都在等待“电闪雷鸣”的到来。我和蔼而幽默地说:“当今社会上的确有很多人喜欢走‘后门’。但我不喜欢, 今天是个例外.以后我坚决不走, 也希望同学们不要让我再走了。”学生一下子就大笑起来, 紧张的气氛随之缓和。在课堂教学中幽默运用得好, 不仅能使自己摆脱窘况, 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差距, 增进师生感情, 而且会使学生在有意与无意间受到认知震撼, 由此产生学习热情和动力, 进而掌握知识和增长智慧。

二、深层对话, 捕捉灵感

对话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上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文本是有效对话的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将通过对话, 相互交换对文本解读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如教学《匆匆》一课时, 有学生突然提出: 作者为什么两次用“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疑问句呢? 我敏锐地意识到, 学生对于时间的无情还感受不深, 因为他们还小, 还有很多时间。针对这个问题, 我引导学生讨论:一个人能长生不老吗? 昨天已经过去, 我们还能回到昨天吗?以此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若及时捕捉话题的灵感、火花, 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 强化教学效果。

三、借题发挥, 巧妙切入

有时学生的言行出乎教师意料之外, 但由此给教师教学灵感, 于是教师以此为切入点, 顺着新的教学思路开展教学。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 指导学生朗读:“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 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 那歌声真好听。”忽听有人小声哼唱:“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引来一阵笑声。我笑着说:“赵传的这首歌确实好听, 可是画眉鸟会这么唱吗?”学生纷纷发表看法, 大家都认为:鸟儿们生活快乐, 不会唱这样伤感的歌。于是我顺水推舟:“这样吧, 我们给榕树上的鸟儿们编首歌, 来表达它们快乐的心情。谁开个头?”刚才轻声哼唱的孩子兴奋地开了头:“我是一只快乐的小小鸟。”立刻有学生接上:“榕树是我温暖的家。”紧接着又有学生脱口而出:“这里有我的兄弟姐妹。”马上有人和上一句:“我们无拘无束地幸福生活。”……意外的一幕转换成生成的情境, 我无意间为学生营造了生成的空间,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在异彩纷呈的讨论中深化了情感体验。

四、变换问话, 柳暗花明

教育机智是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与教育实践经验的融合, 是教师优良心理品质和高超教育艺术的集中体现。如果在课堂上能多一些这样的教学机智就会获得更多“无法预约的精彩”。

如《草船借箭》中, 诸葛亮之所以妙计成功是因为他通天文、识地理、知人心,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从哪几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只有几个学生勉勉强强举起手来, 还是参看了手头课外资料。此时我立刻明白是自己设计的问题过于笼统, 大而不当。于是立刻转变提问方式, 改为:“谁能抓住原文中的有关语句或语段来分析一下诸葛亮的才智? 如果你从课外了解有关知识也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只是一个问题的随机转变, 竟让孩子一下子兴趣盎然:有的朗读文中原句, 有的讲解课外段子, 简直滔滔不绝……课堂一下子成了百家讲坛。巧妙转变问话不仅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亲密对话, 而且活生生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 如在眼前。这堂课给我的启发太大了。

五、随机应变, 因势利导

马卡连柯说: 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教师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机智的集中体现。课上,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 利用并调动积极因素, 循循善诱, 使学生扬长避短, 健康成长。例如在一课堂上, 我发现某学生在看小说, 就突然提问他。可这个学生站起来嬉皮笑脸地说:“这个问题嘛, 我可以给全班开个讲座了。”全班哄堂大笑我微笑着说:“好呀! 正好教学计划中有个专题讨论, 下周进行, 你作中心发言。”那个学生一下子泄了气。课后为了下周的发言, 他查找了许多资料, 做了充分准备, 发言时效果很好。我表扬了他, 他也公开向我道歉。正是当时能因势利导,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才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 充分展示了良好的教育机智。

演绎诗词教学的精彩 篇10

1. 课前激趣

课前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 如谈话、背诗、讲故事、猜谜等, 但长期这样, 学生就没什么新鲜感了。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三顾茅庐》时, 上课一开始, 我就播放了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课件) , 歌唱家杨洪基苍劲浑厚的嗓音、豪迈悲壮的曲调, 以及短片中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一曲听完, 学生意犹未尽, 迫不及待地捧起课本读起课文来, 接下来的环节都上得很顺利。我在上五年级下册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时, 同样也播放了豪气冲天、别具一格的《好汉歌》, 效果也很不错。课前播放的歌曲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变“老师要求我读课文”为“我想读课文”, 学习的动力不一样, 效果自然也不一样。

2. 课中激情

在学完相关课文后, 大多都有指导朗读的环节。朗读技巧可以通过指导一些关键字词句的语音语调及语速变化来实现, 但朗读的情感激发却不太容易, 学生也不太容易处理好, 甚至会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时恰到好处地播放一些歌曲, 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上《大江保卫战》这一课时, 学完“勇救群众”这一部分后, 指导学生朗读“汹涌的激流中, 战士们的冲锋舟飞向……飞向……飞向……”“哪里有……哪里就有……看到了……看到了……就像看到了……”时, 初读效果不太理想。我播放了著名歌手祖海演唱的《为了谁》, 当看到在特大洪灾中无数奋不顾身的解放军战士, 在暴雨中一个接一个跳进湍急的水流, 手拉手筑起一道人墙, 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洪峰, 誓死保卫快要决堤的大坝;看到战士们乘着冲锋舟在波涛汹涌的洪水中颠簸, 冒死救下被围困在摇摇欲坠的楼房屋顶上的受灾群众;看到战士们从洪水中救起饥饿、疲惫不堪的老人和孩子, 脱下救生衣穿到他们身上时……在歌手祖海那深情优美的歌声中, 所有学生包括老师在内, 心灵都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 都热泪盈眶。人民子弟兵一心想着人民, 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已深深植入每个人的心中。接下来无需老师赘言, 再找学生起来读, 感觉明显不一样, 学生用心读、用情读, 不管是个别读, 还是齐读, 都那样地情真意切, 感人心弦。

3. 课尾升华

在学完整篇课文后, 根据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 适当地选用一些歌曲, 可以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让学生再一次受到灵魂的洗礼。如我上完六年级语文上册《爱之链》这篇课文后, 学生初步理解了爱在乔伊、老妇人、女店主之间传递, 明白人人应该得到别人的帮助, 人人也应该给别人帮助这个道理时, 我让大家一起欣赏歌手韦唯的《爱的奉献》一歌, 高潮部分歌词“只要人人都现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反复重现, 再一次让学生充分认识并感悟到“因为有爱, 我们生活的世界才如此美好”。在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 我们应该献出爱而不求回报, 传递爱, 让爱滋润心灵, 温暖人间。再如上完《第一次抱母亲》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 后, 歌手满文军的一曲《懂你》展示的伟大无私的母爱, 也让全班学生再一次满眼晶莹。

4. 课后延伸

苏教版教材里有些课文直接选自歌词, 如三年级上册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六年级下册的《长江之歌》等, 歌词意境优美, 读起来琅琅上口。课后我直接要求学生学会唱, 并在班里进行比赛。学生们特别喜欢唱歌, 这样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用心把歌唱好了, 理解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尤其是三年级学生还把《让我们荡起双桨》编成了舞蹈, 在学校举办的艺术节上进行演出, 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而这也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每当我在课堂上播放歌曲的时候, 学生们都非常开心, 下课后还会拉着我的衣服问:“老师, 我们什么时候再听歌呀?”热切盼望着下一节语文课的到来。而我也总会说:“只要上课内容需要, 我就会播放歌曲。”

巧用情境教学,演绎精彩课堂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精彩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可见,在不同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低学段的孩子具有爱新奇、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遵循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境寓情于教,以促进学生素质的主动协调发展。结合平時的教学,我想从四个方面来探究情境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童趣——音乐创设引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低年级儿童对音乐有着独特的兴趣。在课堂中,我们常发现:低年级儿童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容易涣散等特点。这时,教师如若能适时插入一段符合课文内容与意境的音乐,则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1.巧用配乐入情境。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荷叶圆圆》时,在课堂导入中,学生一边看着满塘摇曳的荷花,一边听着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配上《高山流水》这首古筝乐曲,独有的意境很快地把学生带进了课文当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善用插曲润课堂。如在教学二年级课文《一株紫丁香》时,由于这是一篇抒情课文,没有故事情节,所以学生学习时容易疲惫。因此,我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插入歌曲《老师,我想告诉您》,并让学生边听边自由做动作,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这样,不仅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课堂中,更让学生在音乐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用童知——图画烘托现情境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形象化,适合低年级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挂图、插图、简笔画、剪贴画、多媒体画面等再现课文情境,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

如教学《黄山奇石》时,课文里的语言非常优美,对各种各样的石头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如“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的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里面“陡峭、蹲、翻滚”等词语就不能理解,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课文给我们介绍这么美的黄山的石头,我们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未免也游趣未尽。结合课文的插图,就非常的形象,生动,加上学生的动作表演,更好地再现课文。这样的课堂怎能不让孩子喜爱呢!

三、展童真——角色演绎悟情境

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乐于表演又是孩子创造性的表现。低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对角色的扮演与创造有着独特的想象力。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我常常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的改变,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我曾经运用过几种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方法:

1.朗读感悟角色。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学习课文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读多练、读中感悟。所以在讲解有关人物事迹的课文时,就如《难忘的一天》,教师并不需要做过多讲解,只需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朗读课文,甚至就让小朋友学会进入课文角色,成为文中的人物,感受到为邓小平爷爷做计算机表演的激动与喜悦。

2.模仿进入角色。如《两只小狮子》《小白兔和小灰兔》这类的课文,都把动物和植物拟人化了,这样的动植物之间的对话,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各样的不同声音,有趣而生动,学生也愿意模仿,这样在反复的模仿表演中就增进了对课文的理解。

3.表演体验角色。“口语交际”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这一板块,创设情境的最好方法就是再现图画中的画面,让学生扮演画面中的情景,这样学生就能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锤炼语言,描绘情境。譬如,《这样做不好》是必须让学生来亲身体验的,只有让他们真正成为图画中的人物,他们才能体会出哪些生活习惯是好的、哪些生活习惯是不好的,究竟为什么?

四、找童心——语言描绘创情境

语言是语文情境教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当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的描绘,这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导向性的作用。低年级学生可爱活泼,对事物常常抱有幻想,富有极丰富的想象力。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运用儿童化语言,激发学生主动探知的欲望。

如《夏夜多美》一课,在课堂开始时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瞧,满天的星星亮晶晶的,就像无数的珍珠撒在碧玉盘里,又像许多的眼睛张望着大地。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忍不住说,夏天的夜晚多美呀!让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多想看看美丽的夏夜里发生了什么美丽的故事,自然而然地朗读课文。在生字检查的环节,老师又创设了情境:多么美的星空啊!小朋友,你们看,可爱的小蜜蜂们带着生字宝宝们飞来了。请小朋友们给生字宝宝们找一颗属于自己的星星。爱帮助人是孩子最乐意做的事,孩子们也自觉地开小火车读,其乐融融。既让孩子乐于学习,也达到检查生字的目的。最后总结课文环节,教师也力求完美:“是啊,今晚不仅公园美、星空美、睡莲姑姑、小蜻蜓、萤火虫一起帮助小蚂蚁回家,他们那种爱帮助别人的心比美丽的夏夜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一读最后一句话:啊!多美的夏夜呀!”与课前呼应,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演绎诗词教学的精彩 篇12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研究表明, 学生的兴趣越大, 学到的东西越多。在历史教学中, 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能够充分利用其声、色、形、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历史情景, 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将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出来, 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效益。例如, 在讲授“秦朝的统一”一课时,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先以影片《英雄》中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及深远影响等内容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 创设历史情景, 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接着再提出问题:残剑为什么要无名放弃刺秦呢?这样的提问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他们很快议论起来, 课堂氛围非常热闹, 每个人都踊跃发言, 使得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历史学科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历史是一门包含地理、天文、文化、宗教、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学好历史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单一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对历史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要想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需要找到一个让学生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切入点。比如说, 有些学生对电视剧情滚瓜烂熟, 对相关的人物了如指掌, 但是, 对故事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对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却知甚少, 而且对其中的民族风情、历史渊源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为使教学达到预期目的,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细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知识的魅力,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人类历史的印迹, 进而激发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学生主动学历史的积极性。

三、观看影片,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形象生动的情节必定能加深学生对相关事件的印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教师可以带学生到电教室观看影片, 比如, 《鸦片战争》《我的一九一九》《一九四二》等, 这些影片都以故事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历史风貌, 剧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 此时, 教师可以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贯穿到其中, 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加深对课本内容的了解, 加深对相关内容的印象。这样的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品质, 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学习用辩证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能收入教材中的只是极少一部分。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够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 必定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还可以扩充他们的知识面, 加深他们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方式, 都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比如, 在讲授某些知识点时, 为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可以适当开展课外阅读历史文献传记活动;或者是参观历史博物馆;观看历史影象资料片;或者是通过举办“历史园地”或“历史展览”等活动, 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 丰富他们历史知识, 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通过角色扮演, 强化兴趣

角色扮演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 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 在分析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皇帝时, 教师可以提议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展开学习, 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 宋太祖等各位有名的帝王, 学生们也能够通过平时看电视等课外积累, 演得十分逼真, 角色扮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每一位有作为皇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印象。尤其是看了《汉武大帝》《康熙微服私访记》《武则天》等影片后, 既能使学生对这些帝王在朝时采取的各项措施有一定的了解, 还知道当时有哪些宰相, 以及对当时人们的衣着、服饰、文化等方面也有所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又能很好地启迪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中,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 促使学生的兴趣点达到最高,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在兴趣中获得知识, 在兴趣中提升能力。为此, 要求历史教师要熟读教材, 驾驭教材, 要博学、有丰富的知识, 这样教学时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学生也不再感觉学习是一种负担, 这样的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参考文献

[1]孔一帆.试论文史结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24) .

[2]于长胜.加强乡土教育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1) .

[3]李文棣.巧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7) .

[4]徐兴亮.让学生登上“历史”舞台——浅谈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7) .

[5]高庆星.历史情境材料教学法与能力培养的实践——以《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2 (4) .

上一篇:自主学习的跨文化语境下一篇:公安边防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