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演绎

2024-09-27

故事演绎(精选8篇)

故事演绎 篇1

很多学生抱怨, 作文没有素材可写, 没有合适的内容可写。其实, 在我们学过的课本、看过的著作中就有无数的写作素材可供选择,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平时的阅读中多注意积累和思考, 善于将积累的老素材转化为自己写作的题材, 合理运用。本文结合具体佳作, 谈谈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课本中的老素材。

一、注重描绘巧切入

课本中的素材有两种, 一种内容详细丰富, 这种素材往往只能直接应用, 很少有可以发挥的空间, 多运用于议论文中;另外一种则比较简约, 可以通过扩充的方式来丰富文章的内涵。如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曾经描写过清朝部分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樱花 树下那种不思进取的生活片段, 内容不多, 但仔细想想这对鲁迅人生之路的选择确实有一定的影响。请看作文《钥匙》是如何就这一素材来描绘切题的:

五月的东京樱花烂漫, 蜂鸣蝶舞。

仙台的一所校园里同样樱花烂漫, 蜂鸣蝶舞。在一株挺拔炫目的樱花树下端坐着四五个年轻学子, 皆是齐耳短发, 一袭中山装。每人皆有一根靓丽乌黑的长辫, 或盘于颈部, 活像骇人的乌梢蛇, 令人窒息;或垂直而下, 穿过臀部, 足可以弓腰伸手, 从胯下抓住辫尾, 把自己拎个仰面朝天。樱花树旁有一条小径, 径直通向校外, 隐没于繁华的都市中。

此时, 从解剖室里走出几个中年人, 他们神情严肃, 目露忧愁, 仿佛丢了家门钥匙小孩一样迷茫, 一样无措。

作者对原文中仙台的樱花烂漫进行了描绘, 特别是对清朝留学生的形象在原文基础上, 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很明显形成了两类, 一种是封建思想残留渴望享乐的, 一种是忧愁国家前途而立志追索的, 他们“仿佛丢了家门钥匙小孩一样迷茫, 一样无措”很好地扣住了文题。

二、注重想象巧设计

对原文素材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 必须借助想象这个手段。但作为记叙文的形式出现, 往往需通过细节描写, 如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实现, 只要合乎情理、紧扣文题就可以精心设计。如文中这样写道:

“啊, 仙台的樱花真美!”

“仙台的清酒更美!”

“我看啊, 仙台的女子更令人无法忘怀!”

“何不品酒赏花看佳人?岂不三全其美!”

“对, 还是扶桑好啊, 哪像国内, 军阀混战, 民不聊生, 哀鸿遍野, 咱们就别回国了, 留在这享受生活吧。”

“对, 享受生活, 哈哈哈……哈哈哈……”

笑声肆无忌惮, 震得樱花纷飞, 蜂蝶惊走。

作者为了突出“找钥匙”一类留学生, 先巧妙想象, 设计了樱花树下清朝留学生的一段对话, 留恋仙台的樱花、清酒、女子的丑态在对话中原形毕露, 虽是想象却很合理, 并不显得突兀, 为后文对比作了铺垫。

三、注重延伸巧转折

对素材的扩容, 最本质还是要突出其中的内涵, 这就必须对素材进行进一步阐述。同样为了对比, 也对走出解剖室学医的留学生进行了语言描写设计:

“这帮没骨气的封建遗少!在日本不会有好下场的, 他们连国弱民被欺的道理都忘了。”樱花树下的声音愤慨无比。

“无耻之徒, 无须理会。不过怎样救国救民呢, 这把救国救民的金钥匙在哪呢?”

“民强则国强, 关键要强民。”

“那我们学医算是对了, 回国后可以医治伤病者, 使之身体健硕, 甚至我们可以免费救治贫穷之人。医学知识可以铸就这把金钥匙。”

“可近来发觉医学知识不能铸就这把金钥匙。”

“此话怎讲?”

“前些日子看幻灯片时, 围观者不也是身强体壮吗, 可不也是嬉笑着看自己的同胞被异族砍杀, 他们竟以此为乐。你说身体强健能救国吗?”

一片死一般的寂然, 只听得樱花坠落的声音!

可以看到, 文章的转折出在看幻灯片这一细节上, 而这一素材同样在《藤野先生》一文中, 作者巧妙插入、利用这一细节素材来说明他们找钥匙过程中的转折, 也是文意的转折。将符合文题的相关素材恰当进行延伸运用, 既可以丰富情节, 又可以起到转折文意的作用。

四、注重结合巧立意

对于原有素材的解读, 最科学、最权威的当然还是作者自己, 在这一类素材写作运用时, 要结合作者在其他作品或者场合中的解读, 科学地将文题的内涵寓含在其中突出出来, 这样就显得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了。如文中作者将《呐喊》自序中作者的一些说明和解读巧妙结合进来:

“我们学医只能医治人的肉体, 却无法医治灵魂。伤病痊愈后的人们, 四肢健硕, 却如行尸般奔赴黑暗之屋, 在那里, 他们成为看客, 或冷眼旁观或傻笑一番, 成为屠夫, 寻找羸弱的对象, 举起明晃晃的刀, 成为野兽虫豸, 相互撕咬, 不死即伤, 仍须医治, 治病不除根, 医治者徒劳无功。”

“冰冷的门, 冰冷的锁, 禁锢着直立行走之‘人’, 无边的黑暗吞噬着他们。”

“只有用文化思想铸就的钥匙才能打开此锁, 才能救出他们, 使他们沐浴在阳光下, 重新变为有思想的人。所以我认为只能用学来的思想文化铸就闪光的金钥匙, 去解救国人, 从思想上武装他们, 使他们变得强大, 而不单是肉体。”说着越说越激动, 竟猛地站立起来, 胸口剧烈地起伏着。

作者虽然描绘的是现场对话, 一些语言也是自己组织的, 但主要的思想和内涵还是结合作者在其他作品中的一些说明, 这样读起来就不会有突兀、疑问, 而且也能很好地结合文题表达内涵, 这要比自己去总结说明更加有说服力和信度。

五、注重留白巧收束

因为是课本中的旧题材, 因此作为记叙而言, 其结果是固定的, 不需要特别去求新、求异。读者都知道最终的结果怎样, 那么结尾的收束本身就不需要交代那么清楚和直接, 可以采取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留白, 以达到余味无穷的效果:

“一语惊醒梦中人!”

“与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啊!”

“真知灼见!”

“那, 从今日起, 我们便弃医从文。”

“好!中国有希望了!”

此后, 凡有黑暗的大屋, 冰凉的锁, 便有闪光的钥匙, 温暖的手了。

其实, 读者都知道鲁迅最后弃医从文了, 因此根本不需要去对这个结尾进行详细说明, 而是可以结合文题“钥匙”来进行形象化地说明。“黑暗的大屋”、“冰凉的锁”、“闪光的钥匙”、“温暖的 手”各有所指, 其象征意义也令读者会心思索, 起到了给读者想象空间、留白收束的效果。

在语文教材及一些平时阅读的著述刊物中, 可供写作的素材可以说不胜枚举, 高中生虽然因为学习生活三点一线的枯燥乏味, 但是只要能带着发现与思考的眼光淘宝其中, 真正读懂用好这些素材, 将其重新演绎成新故事、阐述出新内涵, 那么又怎么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抱怨呢?

故事演绎 篇2

襄城县人倪营就是这样的人。得先天性白化病的他,12岁便离开了学校。为了学戏,他需要付出比正常人更多的努力。成年后,为了不荒废技艺,他常常凌晨4时起床练习。外出演出下大雨,他把衣服脱下来保护心爱的乐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自编、自演、自拉、自唱的唱段,获得河南省第七届残疾人艺术汇演戏曲小品类一等奖。现在,他自发成立了襄城县残疾人戏迷艺术演唱团,免费为十里八乡的乡亲带去精彩表演。

在采访中,他很少说及病痛给他带来的折磨。他常说:“我不信残疾人比正常人差。只要我们奋发向上,就不比正常人差!”40多年来,他这样说着,也这样做着。

先天患病,他刻苦学戏

1970年,在襄城县城关镇生产街5号,12岁的倪营辍学在家。他患有先天性白化病。这种疾病除了让他全身发白外,还将他的视力一点儿一点儿地剥夺。12岁时,他的视力只有0.7。

为了让倪营以后生活有着落,爱好戏剧的父亲给他请来曲胡、坠子老师。由于视力不好,他无法找准曲胡上的音区,也看不清戏谱。

刚开始练习时,老师会手把手地帮他找音区。他看不清戏谱,老师会给他多念几遍。

为了学好戏,到了晚上,他常常闭着眼用手拉曲胡,通过声音分辨音区。通过家人念戏谱,他逐字逐句地背诵,忘了再背,直到完全记住为止。

14岁时,他去工地上打零工,晚上下了班,累得躺在床上不想起来。但只要老师来,他立即起来跟老师学习。

“总不能一辈子当建筑工吧!我眼睛将越来越不好使。”倪营说。

热爱戏剧,凌晨4时去练戏

22岁时,倪营的生活出现转机。当年,他的父亲退休,他接了父亲的班,在当时的襄城县房管局上班,主要负责处理废旧房屋,当泥瓦工。

“工作累了点儿,但稳定,我很满足。”倪营说。当时,他已经学戏了,能够熟练地运用曲胡、二胡、板胡等乐器,还能唱越调、坠子等。他几乎每天凌晨4时起床,跟随戏迷朋友到襄城老城墙外的空地上唱戏,切磋技艺。练到将近8时,他就去上班。

倪营特别感谢妻子以及戏迷朋友的支持。他的妻子姚盘特别支持他,从来没有因为唱戏跟他吵过架。

因为他的视力越来越差,戏迷朋友常常会带着他走路。“襄城县文化馆的王本桂老师总是安排人把我安全送回家。谢谢他们!”倪营说。

获得省级一等奖

热爱戏曲的倪营逐渐被大家熟知。在20世纪90年代,他常常到襄城县文化馆举办的消夏戏曲晚会、周末文艺演唱会上献艺。

襄城县文化馆馆长杨春敏还记得当时的热闹场景:“大家搬着小板凳来看。一曲唱罢,观众常常报以热烈的掌声。有的观众还会送饮料、瓜子等物犒劳演员。”

“倪营不仅伴奏得好,戏也唱得好。”杨春敏说。

20,鉴于倪营热爱戏剧,襄城县残联通知倪营参加河南省第七届残疾人艺术汇演。倪营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中。唱戏肯定要写戏谱,但是倪营的视力一个眼是0.25,另一个眼是0.1,写戏谱非常困难。

他没法儿写,就口述戏谱,让戏迷朋友记录;他看不清,就凭声音修改。等戏谱写成后,他拿给襄城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王木桂修改,最后定名为《表表咱残疾人的好心情》。

年11月,倪营自编、自演、自拉、自唱的《表表咱残疾人的好心情》获得河南省第七届残疾人艺术汇演戏曲小品类一等奖。

“残疾人不比正常人差!”倪营激动地说。随后,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当时的唱段:“人人看我不顺心,个个说我不成形。我可没有这样想,我一瘸一拐一咯噔地出了名……”

他有一个心愿:教贫困孩子学戏

倪营在很早之前就有成立剧团的想法,在省里获奖之后,这个想法更强烈了。,他自费买了乐器、音响,开始招收戏迷朋友入团。

在成立剧团之初,倪营本想招收残疾人加入,但后来还有非残疾的戏迷朋友加入。“名字都想好了,就叫襄城县残疾人戏迷艺术演唱团。”倪营说。

这个剧团目前有近10名团员,其中4人是残疾人。他们曾去襄城县的茨沟乡、山头店镇、库庄镇等地演出。

最近,襄城县残疾人戏迷艺术演唱团参加了襄城县文化馆戏迷演唱文化月活动。杨春敏介绍,目前,襄城县的11家剧团参加了该活动。

一个时尚故事的精明演绎 篇3

华人当红歌星阿杜在《他一定爱你》这首歌中唱到:“我躲在车里,手握着香槟,想要给你生日惊喜。”以此为片头曲的电视剧《男才女貌》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时候,投资方北大君士集团旗下的君士影视公司也满怀惊喜,因为《男才女貌》的市场反应也足以让他们手握香槟举杯庆祝。

据国内收视调查的权威机构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发布的《全国收视调查报告》显示:该剧收视率创今年青春电视连续剧新高,在央视电视剧节目中排名第一,全台排名第二,仅次于《新闻联播》。在央视国际网络推出的电视剧风云榜第9期的排行榜上,《男才女貌》以绝对的优势高居榜首。

在央视八套晚黄金档播出后,在长达3个多月的时间里,相继在香港亚视、内地10多个省级卫视上星频道以及10多个省市级电视台晚上黄金强档连续播放,并且在许多电视台多次重播,仅在央视就重播了三次,还远销到美、加、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在《男才女貌》的庆功会上,导演唐季礼认为《男才女貌》的成功标志着国产的青春偶像时装剧迈向了一个新里程。他表示将继续拍摄《男才女貌》的系列作品。

青春剧的破冰之作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有新意的爱情故事,陆毅扮演的CEO邂逅林心如这个落魄的漂亮女大学毕业生,两人已经谈婚论嫁时,林心如发现陆毅非常大男子主义,想把自己当金丝雀养在家里,于是她决定逃婚……

《男才女貌》采取的是当红偶像明星剧的模式(港台地区当红演员林心如、大陆人气正旺的陆毅),大陆公司按这个模式制造的作品还能赢得市场认同,这是很令人意外的。近年来,韩日青春偶像剧以其独特的风格占据着国内市场,国产的电视剧多以武侠古装、历史演义题材见长,而现代题材的青春剧则一直处于低迷状态,鲜有精品产生。

难怪唐季礼后来说“开拍《男》剧之前有压力,许多人劝我拍古装剧,古装剧才有市场,但我偏要挑战市场,幸好成功了!”

《男才女貌》能够在如此多的省市级电视台黄金强档播出,并拥有如此众多的收视群体,这样的电视剧确是凤毛麟角。业内人士认为,《男才女貌》的出现,打破了日韩青春偶像剧垄断国内青春电视剧市场的格局,树立起真正属于中国观众的本土品牌。这一点从收看该剧的网民们的留言中更明显地体现出来,许多观众尤其是香港及韩国等地的观众纷纷表示,该剧不同于以前大陆电视剧的“土气”,而是非常时尚、上进。

北大君士集团董事长兼君士影视公司董事长王新屏的解释是,《男才女貌》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准了市场定位,贴近年轻人的真实生活,表现年轻一代在激烈的竞争中积极奋进、向上的生活经历,这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君士影视公司只是按照市场的规则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因而会被市场所接受。

这部电视剧大力借鉴了在国际上大行其道的青春娱乐片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影视市场对于观赏性强作品的需求,做了一次全新的尝试。在制作队伍方面,该剧聘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海外导演担纲制作,并邀请海内外最新当红明星出演。简单地说,它的成功,靠的也就是这些因素而已,并不出奇。

影视业的民企活力

2002年,全国共播出电视剧489部,共9005集,仅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就达230亿元,其中80%由电视剧产生。

在中国现行电视节目管理体制中,国有影视集团下属的电视剧制作中心是生产和发行影视节目的主体。自1990年代以来,民间资本开始涉足影视界,经过几年的创业和整合,已磨练出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企业。目前获准自由拍片的民营企业数量虽然有限,但在制作能力上却已能够与影视集团分庭抗礼。

“中国的电视剧市场有现在的规模,成熟的商业市场,几乎完全依靠民营资本的活力”,上海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总编陈文说。

王新屏也承认,民营企业由于一开始就是按照市场的规律运作,机制比较活。而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的转变往往受制于体制的惯性,转型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另外,民营的影视公司往往都是从行业外进入文化产业的,往往在其他领域内积累了一定市场经验。像北大君士集团在房地产、基础设施和高科技领域的经验,这有可能移植或转化为市场化程度尚嫌不高的文化产业的专业化能力。

从2001年进军文化市场到《男才女貌》获得市场的认可,君士影视公司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董事长王新屏在谈到此感受颇深。

产业化的链条

在进军文化市场的先期,君士影视公司做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社会活动,比如 “中戏—君士新电影年度大奖”、“北京大学君士影视文化节”等,这些活动都没赚钱,但却是对品牌的一种投资。

王新屏结合君士影视公司的投资运作经验,颇有感触地说:目前我国的电视剧产业链条整体上已经比较成熟,但在细节上,比如资金的投入和产出上还不是很规范。

电视剧市场目前最大的问题出在电视终端。传媒业的活动分为传播和经营两块,他们虽联系紧密,但性质不同。《广播电视管理条例(1997)》明确规定了电视台国家所有的性质,国家控制着电视终端,主要是传播的内容方面。

传统道德故事如何在夹缝中演绎 篇4

一、夹缝的形成及其原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时代的来临, 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激烈冲撞, 现存的价值规范体系、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受到猛烈冲击, 许多人由于不同的原因而丧失了他们对于正确或错误事物的认识, 或者说, 他们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不再相信传统价值;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价值于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作为学校教育灵魂的德育正遭遇困惑和价值失落, 道德教育要在实践中进行, 教师和学生就不能完全脱离现实存在的情境回归非现实存在的情境当中。因此, 在学校的教育中, 传统道德故事的教育价值意义就凸显出来。

传统道德故事是道德教育中重要的教育素材, 我们的学校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在这个大形势下也面临困境。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发展中, 传统道德故事的教育意义对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方面起了很大的整合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 社会的转型, 社会对传统道德故事的演绎提出了要求。要求它要顺应时代潮流, 进行自我扬弃和超越, 赋予道德故事以新的内涵或者是对道德故事进行另类演绎, 从而符合现代大众口味。那么传统道德故事在这样一个夹缝中如何演绎, 既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同时也值得我们深思。

二、沿着夹缝走出去, 寻找平衡点

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大都寓于传统道德故事之中, 主要是建立在儒家的个人伦理道德哲学之上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学习者能从道德故事中熟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伦理准则, 道德故事能使学习者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影响学习道德品质的形成。毋庸置疑, 一个社会是极其重视道德精神领袖的,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来就不乏“道德楷模”, 但随着时境变迁, 榜样的无常与真实可信性使他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其中一些完美的榜样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 往往最后却很难经受岁月的磨练和考验, 其效应也越来越短, 这就形成了一个道德社会的最大怪圈。实践证明, 这些完美的道德是脱离社会现阶段发展的实际要求, 同时也是有违人的本性的。“英雄故事”很感人, 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但它毕竟在实践上很难转化为一般人的道德行为。

在科学技术至上的今天, 我们的传统道德故事的确有些脱离现实生活和大众文化, 一些人认为传统道德故事形成于某一具体年代, 有具体的人物和具体事物的特殊性, 没有看到其中包涵了超越时代的普遍因素;另一些人则是全盘继承和复古, 而夸大了传统道德的普遍性, 看不到不同时代的特殊性。因而, 我们在走出夹缝的时候, 寻找的平衡点就是要找出对现代社会仍有指导意义的精神文化遗产, 而这个对现代社会仍有指导意义的平衡点要求我们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精神内涵转化为生机勃勃的精神, 把文化精神深化为获取幸福的生存智慧, 使学习者兼有民族精神与世界视野。

三、批判地继承, 发掘优秀成分

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认为:“传统意味着许多事物, 就其中最明显、最基本的意义看, 它的涵义只是世代相传的东西, 即任何从过去延传至今的东西。”可以看出传统与现代内在关联, 不可分割。传统内在于现在之中, 它相对于现在来说是无法任意选择、不可逃避的一种历史的与现实的存在。因而五千年文明史中那些蕴含优秀传统道德资源的故事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

传统道德故事繁芜庞杂, 需要我们批判地继承, 同时更要注意创新, 更要贴近、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 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构成学习者由衷需要、喜闻乐见因而卓有实效的具体教育内容系列。

对传统道德故事的筛选不只是几个道德专家学者的任务, 它应该集合社会科学领域的各方面专家组成一个研究共同体, 哲学家、人类学家、伦理学家、法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等集思广益, 发掘传统道德资源的优秀成分, 共同建构具有当代现实意义的道德故事体系。尤其是教育哲学家应该关注道德理论基础的形成, 一方面, 从传统道德资源角度, 对与道德教育相关的概念做意义厘清工作, 重新思考道德教育课程应该包括的内容;另一方面, 从当今全球发展的背景来分析这些传统道德故事, 分离出它们所蕴含的基本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的传统道德因素, 区别开与之交织的封建性糟粕, 赋予新时代的内涵, 使它们成为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

四、方法革新

道德教育在实践中进行, 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中国道德教育方法。新时代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应是在旧的道德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升华, 在升华的过程中, 不断与世界优秀道德文化交流, 随时实现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法的现代性转换。

1. 故事新演绎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化过程, 也是传统道德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补充新的内容、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过程。此时, 传统道德故事以新的内涵进行自我扬弃和超越, 用另类演绎的方式来符合现代大众口味的时候, 同时也要遵循以下原则:生命价值原则、善良或正确原则和公正或公平原则、诚信原则, 之所以需要这些原则, 是为了在道德交往中建立信任, 道德之谓道德, 就在于它是一种真诚的自觉的向善;还有个人自由原则。

动画片《孔子》正是致力于在传统文化和青少年间架起一座桥梁, 通过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了解孔子, 让原来在孩子心中遥远的孔子形象生动起来, 让原来对孩子来说晦涩的儒家思想“仁”的精神逐渐渗透他们的日常生活。可以看出用这种新演绎方法来传授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道德, 转化为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观念形态, 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同时要促使学习者在生活工作中实践这些道德规范, 因为这些道德规范既可以用以调整封建时代的人伦关系, 也可用以调整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

2. 补全故事, 有效引导

故事一般都由一定的情节组成, 是经过人们加工了的、能够引起兴趣的情节。其中正义的力量一般被塑造成可爱和能够引起人们同情的形象, 它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作为学习者, 他们是道德教育的主体, 以及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承担责任的主体。道德学习有别于一般的知识学习, 它更强调学习中的适应和调整, 强调“回到自身”的反思与体悟。因此, 德性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过程, 它需要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

柯尔伯格曾经利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测试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根据学习者对道德的认识和感受, 就要设计出各种令人满意的情节和结局。在补全故事的过程中, 学习者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对道德的认识, 也要使故事情节曲折而有吸引力, 使故事的结尾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引导者通过指导学习者相互比较、共同提高的办法来促进其对道德认识的发展。

3. 实施多元文化教育, 尊重异己, 接受差异

在世界文化的大花园中, 各国家、民族的德育文化共存、相互交流与借鉴, 百花齐放。民族的德育文化都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在自己的特有的土壤上茁壮成长, 开出艳丽多彩的文化之花。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人的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形成的, 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 从而形成自身的人格特征。在社会情境中, 个人的行为因受他人的影响而改变。学习者许多道德行为便是在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模仿中学到的, 而善于模仿、易受感染是人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因此, 在多元化的今天, 我们在尊重异己的同时, 也要发扬我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道德故事的新演绎, 还要注意吸收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 特别是那普遍适用于市场经济、知识社会和解决当代人类共同道德问题的思想观念、伦理规范, 并根据我国国情加以改造, 使之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融为一体, 成为新世纪中国传统道德故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经典的传统道德故事的道德教育, 主题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主线是落实做人与做事, 使教育对象真正成为具有中国气派与世界眼光的年轻一代, 养成他们宏阔的视野, 博大的情怀, 独立坚毅的人格精神。

参考文献

[1]赵兴勤.古代小说与伦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2.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9.

[3]唐凯麟, 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

[4]罗国杰.罗国杰自选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5]段晓明, 陈荟.走向生活体验——教育研究中的叙事.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4 (4) .

[6]傅维利.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教育研究, 2005 (3) .

[7]周福岩.传统道德惯习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社会科学, 2006 (4) .

青岛精彩演绎“名牌的故事” 篇5

1999年,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实施意见中,正式提出了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名牌战略的要求,在全市各行各业中组织开展了“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活动,从此,青岛市的创建服务名牌活动,由最初的一种模糊的、自发的意识上升为一种理性的自觉行动。时光荏苒,服务名牌的活动转眼间已经开展了整整十年。回顾这十年走过的道路,青岛市的服务名牌创建活动,硕果累累、可圈可点,服务名牌在青岛遍地开花,香飘海内外。服务名牌从发掘、培育到形成,再到如今雨后春笋般涌现,反映了青岛这座城市文明程度从不断积淀到全面展现的过程。

品牌经济启蒙了品牌服务意识

青岛是中国实施品牌战略较早的城市,青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具有推动名牌生长发展的丰富历史资源和文化积淀,还具有一片适合名牌生长发展的土壤。青岛文化是一种基于传统的齐鲁文化、又混合了殖民文化、海派文化等诸多文化基因的多元文化,在城市文化的积淀上,带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因此,青岛人在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方面的速度和能力,特别是在学习和借鉴先进文明成果、创新发展等方面,与文化传统比较单一的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推动名牌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意识。同时,青岛作为最早在中国提出经济发展“名牌战略”的城市之一,在经济领域大力开展创名优产品活动,不断做大做强现有品牌,恢复和挖掘历史品牌,推动了品牌建设向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境界迈进,不仅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品牌战略”向经济领域延伸、辐射提供了借鉴。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实施了名牌发展战略,提出“争取用5至10年的时间再发展一批像青岛啤酒那样的拳头产品”。经过近10年的努力,到上世纪90年代,青岛市在全国推出的20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已有5个,占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1/4。

进入21世纪,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又提出新一轮经济发展名牌战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成为支撑青岛市经济发展的骨干。经济发展名牌战略的成功实施,不仅为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推动了精神文明名牌战略的实施。

“服务品牌”的崛起

青岛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创建服务名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3年,青岛市在全市窗口行业开展了以“创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做文明市民”为主要内容的“三优一做”活动,各基层单位结合实际设计开展了一些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名牌项目”和“名牌活动”,海尔集团的“真诚到永远”就是将产品名牌延伸到了售后服务,将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延伸到了市场服务领域;1995年,青岛交运集团在青岛长途汽车站发起了“情满旅途联手大行动”,打造的“情满旅途”服务品牌在短时问内由青岛一地一企扩展到全国50余家客运站,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交运品牌;青岛客运段“青京”列车打出了“海之情”服务品牌,成为从青岛到北京之间的一个传播青岛文明的流动窗口……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争先进、创一流的品牌意识在青岛蔚然成风,为精神文明建设品牌战略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随着青岛市窗口行业为提高服务质量而开展的“名牌”创建活动的深入和普及,青岛市文明委在总结了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有形的产品可以创名牌,无形的服务也可以创名牌”的超前理念,并将其称之为“服务名牌”,以区别于产品名牌。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在1999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实施意见中正式提出了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名牌战略的要求。同年,在全市各行各业中组织开展了“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活动,激励各个行业为群众提供文明、真诚、优质的服务。至此,服务名牌的创建活动,由最初模糊的、自发的意识上升为一种理性的自觉的行动,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跃。

注册服务商标开创全国先河

青岛市是全国实施名牌战略较早的城市之一,而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青岛的名牌战略更是开了全国先河。

1995年7月11日,青岛交运集团长途汽车站创意发起了“情满旅途联手大行动”,并迅速扩展至全国50余家客运站,引领了全国公路客运行业的文明风尚。1998年,青岛交运集团将经过3年市场锻造和考验的“情满旅途”作为自己的服务名牌,到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当时,注册服务名牌在中国没有先例,也没有相关的规定。经过一番努力,“情满旅途”成功地注册为青岛交运集团服务商标,也成为中国道路运输行业第一个服务名牌。

2000年,青岛客运段青京列车车队在全国铁路系统率先注册了第一个列车商标——“海之情”,也是铁路系统全国第一个服务商标,成为中国铁路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晶,城管、公交、燃气、建筑、商业等行业也纷纷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注册服务商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随着“情满旅途”、“海之情”、“海滨小金”等一批服务名牌的涌现,青岛市在短期内迅速掀起了创服务名牌的热潮。

2000年,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在广泛开展创建活动的基础上,评选出海尔“真诚到永远”、交运集团“情满旅途”、青岛客运段“海之情”、海滨食品有限公司“海滨小金”、公交集团“公交张锋”、市政公用局“98111”(今12319)服务热线等第一批6个青岛市服务名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些服务名牌的带动下,青岛市“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活动日益高涨,不断深化和延伸。2002年、2004年、2006年,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又相继评选出第二批5个、第三批12个、第四批17个服务名牌。这些服务名牌都是各行各业服务中的佼佼者,在全国同行业中也同样出色,为推动青岛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升青岛在国内外的形象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规范服务名牌的管理工作,保证创服务名牌活动持续健康发展,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一方面指导各单位运用市场化手段,打造、培育和保护自己的名牌,及时总结推广优秀的创建典型,引导创服务名牌活动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对服务名牌的指导和管理工作。2002年即制定出《青岛市服务名牌创建暂行管理办法》,从创建服务名牌的方法、标准、评审程序及管理要求等方面规范

服务名牌创建工作,这在全国电是首创。青岛市文明委还建立了服务名牌测评体系,成立了专家评审组,制订名牌测评细则,进一步规范、完善了服务名牌测评、命名工作,并建立起服务名牌动态管理机制,重在创建过程和创建命名后的保持,确保服务名牌的先进性。

服务名牌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各基层单位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创建意识和创建氛围日益浓厚,创建活动从最初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车等窗口行业逐步延伸到了全市各个层面各个部门,现在拓展到包括党政机关在内的所有窗口行业和社区农村等。

服务名牌创造经济效益

青岛市各企业在创服务名牌的活动中,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及综合竞争力,而且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青岛航务二公司凭借自己在中国建筑业第一个服务品牌——“浇注明天”,赢得了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海南等省市的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公司产值从2001年的6.6亿元到2004、2005连续两年突破20亿元,2008年一举突破55亿元大关。海滨食品有限公司自实施“海滨小金”名牌经营战略以来,公司的年收入由1999年的1900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6000多万元,其中,海参单品的收入就增长了近20倍。青岛热电集团“暖到家”服务名牌已经成为拓展市场的“名片”和‘通行证”,供热市场辐射城阳、莱西、平度、即墨、青州等地。世界500强企业ABB公司、西门子公司和加拿大益嘉公司也是看中了“暖到家”这个服务名牌,相继与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实现了以名牌品质为基础的增长模式。

服务名牌提升城市文明

名牌是一个企业、一个城市的形象,是文化、技术、管理和素质的凝聚,也是一个企业、一个城市品位与买力的象征。

青岛市通过服务名牌的创建,不仅实现了各创建单位经济效益的提升,更带来了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行驶在全国各地的“情满旅途”客运车和“海之情”列车,将青岛的文明形象持续不断地传播到全国各个角落:“12319”、“海滨小金”、“温馨巴士”、“文档连心桥”等服务名牌,让青岛市民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享受到名牌服务的同时,提高了生活品质,提升了自身素质,通信、电业以及水、热、气等垄断胜行业和党政机关,通过创建服务名牌,进一步加大了服务工作的透明度,强化了社会监督的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了市民的满意度,改善了城市发展软环境,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创服务名牌带动青岛全面发展

青岛市创服务名牌所走过的十年路程证明,创服务名牌活动既是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又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的增长点。通过创服务名牌活动,使得青岛市各行各业的工作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实现了一个大的跨越。人们干工作的精品意识大大增强,人人都在努力“赶超先进,争创一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一些品牌活动不断出现,城市文明交通“三让”、机关建设“双学三创”等;社会文化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企业文化、机关文化、社区文化以及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的建设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加强,对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城市文明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积淀和促进作用。

十年来,青岛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最具风情的城市”、“宜居城市”、“中国品牌之都”等等数不清的荣誉称号。

故事演绎 篇6

两个版本从总体而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首先, 他们演出的侧重点不同, 京版是尽量在最大程度地翻版原著, 带有批判时代阶级斗争的色彩, 而中青版则是立足于展现家庭伦理的悲剧性, 强调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挣扎;其次, 正因为他们的主题侧重点不一样, 所以他们在演出采用的表现手法上也是不相同的, 京版运用的是现实主义, 中青版运用的是表现主义。在这里所提到的现实主义指的是舞台设计和人物演绎遵循的一个准则:营造逼真的场景, 尽量以一种客观的手法展现人物生动丰富的感情, 遵照原著的叙事顺序逐步推进;表现主义是指不以外在的现实现象而直接以人物的情感凸现作为线索展现问题实质。我将从下面的三方面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这些差异并着重对中青版进行分析。

一、人物

由于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两个版本在对人物的塑造上有所偏差。在京版中, 每一个人都是构成整部话剧的重要人物之一, 除去封建专制的周朴园、饱受内心煎熬的周萍、因爱生恨的蘩漪、美丽善良的四凤、直率天真的周冲以及坚强独立的鲁妈外, 尖酸狡诈的鲁贵, 耿直冲动的鲁大海在其中的戏分也相当足。但在中青版中, 不但鲁贵的形像刻画给削弱, 甚至还把鲁大海这个角色给擦除了。鲁大海是《雷雨》中代表阶级冲突的关键人物, 把他擦除也就是把该剧的阶级斗争性淡化, 忽略个人与社会环境的激烈冲突和抗争, 省去了京版中所体现的时代背景, 强调更多的是伦理矛盾下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曹禺说过, 《雷雨》讲的是人在命运中的挣扎与呼号。中青版便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化和创新。这一点在它对人物的内心凸现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它注重人物内心表白, 演员对着台下抒发感情, 用细腻的人物心理特写和慢镜头去体现人与命运的死结。也是因为这种主题, 中青版把某些人物的性格有所软化, 而另外一些则有加强。周朴园, 消解了部分阶级性 (这原本是通过鲁大海来说明的) , 突出的是他作为一个迟暮老人的可悲与可怜。在午夜两点多坐在客厅里突然对正要退下的老女仆发问:“你是谁?”说明了他对周围一切的不确定和一种恐慌, 流露出内心的脆弱。侍萍的倔强也一样, 在周朴园给她支票的时候, 是先说了声谢谢, 然后说不需要。撕支票的动作也是缓慢没有力量的, 失去了原著中的那种对不幸的控诉的愤怒, 而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无奈。对于周萍和蘩漪, 导演将其内心加以扩大和定格。在剧中, 他们的关系始终是处于激烈的冲突中。蘩漪在最后向周萍祈求不要走时, 带着魅惑的笑容说出的一番话, 只有我懂得你, 只有我了解你, 确实勾起了周萍对往昔温情的回忆。悠扬的音乐响起, 他们抱在一块, 明显的展示内心的杂乱和人性纠缠的短暂静止, 仿佛什么都忘了。但事实上周萍马上又回到现实, 在蘩漪摊牌后愤怒地甩出一句“我想要你死!”, 彻底击垮了蘩漪的全部希望。这造成极大的反差, 给观众的欣赏造成强烈的心理情感体验。蘩漪一番独白的叙述, 进一步刻画她爱恨分明的性格, 也是她希望破灭后的防抗渲染了剧情风暴即将来临的气氛, 同时也成了下面更大悲剧发生的导火线。而在京版中, 蘩漪跟周萍的对话中没有对他们俩的这种复杂的感受展现出来, 对话依我们日常的生活顺序均衡进行, 并没有在演绎节奏的快慢上作艺术处理, 给观众自己体会的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中青版中, 周冲的形象也被突现出来, 他念过书, 未曾在社会上受到污染。他的那种坦率真挚和对美好的向往在剧中反复出现, 他对四凤勾勒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中间重复了两三次, 并以此为结局, 更深化了他的人物形象。因此, 在一切真相大白时, 他在混乱中无奈的叫喊, 才会取得震憾人心的效果。

在中青版中, 从演员的动作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它是在向观众展示, 表演性质很强, 富有自创和诗意。而京版不同, 更像是对剧本的一种重演和复述。此外, 在演员班子的选择上两个剧院的标准也有所差异。京版的也被称为明星版, 由著名演员濮存昕扮演周萍、郑榕扮演周朴园、龚丽君扮演蘩漪等, 就演员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不少观众。他们的表演逼真, 尤其是濮存昕和龚丽君多次扮演其中的角色, 经验丰富, 对人物的把握比较成熟和到位。全场演员的服饰安排也接近于现代, 这在中青版中则不同。中青版中的服装对人物有烘托作用, 如周萍的一袭长衫, 跟他的整个造型隐约透露出一种颓废, 蘩漪开场时的白色的一套裙象征着一种苍白和瘦弱, 在后来换上了同样款式的紫黑色套裙, 是她内心变化为报复心理的反映。

二、语言

在语言上, 两者都遵循简练通俗的原则, 其中京版与原著中的差别不大, 中青版则因为对《雷雨》原剧人物有所删改所以在语言上变动较大, 不仅有所减缩, 也有添加的部分。整体而言中青版在语言的选择上倾向于缓和浅白, 把原本含蓄的隐藏的话语说了出来, 降低了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便于观众理解和接受, 但同时也改变了原汁原味的那种表现力。如蘩漪从鲁家回来看见周朴园手里拿着侍萍的照片时所说的话中就省略了这样一段:“萍儿的母亲很好看”“样子很温存的”“”她很聪明“真年轻”, 而是直接就喊出“放在这儿!不会掉的, 我替你守着她。”;而紧接着她跟周萍的争吵中, 也省去了有关周萍母亲的那一段。是从整个剧中消减繁漪对侍萍的冲突关系。蘩漪拉着周冲在挡住周萍和四凤出走时说的一番内心话, 把原版中许多省略不说的潜台词都补充进去, 明确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感受。这种做法可能是因为在表演时节奏较快, 观众领会的时间较短, 出于表现人物内心的需要要求而作的添加。

三、场景安排

在演出中, 灯光和布景也是有生命活力的戏剧元素, 与演员融合在一起, 构成一个整体, 共同反映话剧所要描述的主题。两部话剧中都在矛盾冲突激烈的时候出现阵阵雷声, 就是为了体现雷雨的主题, 营造沉闷压抑的气氛。京版中是比较单一的雷声, 在中青版中为了加强感染力则是充分的借助了灯光、音乐、钟声等。灯光和音响被用来震撼观众的视听, 引领其情感导向。灯光是中青版中一个突出的亮点, 对剧情的推进以及情感的发展都有渲染的作用。舞台时明时暗, 有时是一片漆黑, 只有几盏烛火在后面闪耀, 有时却是倾泻而下的强光。舞台在灯光的操控下有着阴抑的朦胧感, 可以在整体上给话剧的悲剧性蒙上一层基调。周萍从窗户爬入四凤房里的时候, 夹杂着雷声的灯光下是蘩漪惨白的一张脸, 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她伏在地上, 不停的锤打着, 音响也越来越紧密, 房里的两个人也惊慌失措, 这是灯光和音响融合后展示的人物翻天覆地的内心起伏。与此类似的还有在结尾时揭开真相时周萍和四凤跪在地上呼喊这不是真的, 周朴园怒问这是怎么回事, 最后周冲声嘶力竭的喊出:“妈妈!”的镜头, 迅速转换的灯光和烘托气氛的音响配合着情感的喷发和收缩, 在周冲喊出第一句话时, 一切嘎然而止, 剩下回荡着的是第二声无奈的“妈妈”。

京版注重的是演员们的表演效果, 逼真的动作, 从服装到具体的道具, 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背景。它的舞台用具清析地展现出周家的富贵和豪华, 鲁家的贫穷与简陋, 注重景物的外在形式的强化, 如对窗外雷雨的处理。这在一方面方便演员的演绎, 另一方面在省去背景介绍的同时可以让观众直观地感受人物所处的情节氛围, 容易跟随和了解剧情的发展。而在中青版上, 它把舞台上的用具减弱到最基本的东西, 但简洁的形式并不影响到表达的效果, 它是利用了戏剧的象征性, 借助灯光和音响等戏剧元素把剧情链接起来, 以演员自身的表现能力为主体, 通过演员表演的虚拟动作来唤起观众的感情共鸣。如多幅场景中用的设置都是相同的, 一张椅子也可以在别的情况下成了窗户。

出于表现手法的需要, 中青版的舞台设计在处理情节结构时, 采用了种种不同的手段用内省的方式对环境提出主观的解释。这倾向于制造一种氛围, 将现实暂时搁置, 以演员梦幻似的主观内心活动充斥观众的视觉, 使真实的情节与构思的想法和谐地同处在一个舞台中。如周冲在鲁家跟四凤说着理想的时候, 其他灯暗了下来, 只有一个聚焦的灯光打在他的脸上, 映衬着他闪亮的脸庞, 把他内心的单纯和美好全部展露无遗。在他讲述的同时, 另一台昏黄的灯光悄悄地一次打在四凤、周萍和周朴园的身上, 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想逃离和挣脱束缚的渴望。又如鲁妈在初次见周萍时, 导演是安排周萍跪在台上, 鲁妈激动的抱着他, 这种安排是对鲁妈二十多年第一次见亲生儿子却不能相认的痛苦心情的一种特写。

此外中青版还运用了意象的营造的手法。周冲的那一段独白“像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 非常明亮的天空, ……在无边的海上, ……有一只轻得象海燕似的小帆船。在海风吹得紧, 海上空起闻得出有点腥, 有点咸的时候, 白色的帆船涨得满满的, 像一只鹰的翅膀, 斜贴在海面上飞, 飞, 向着天边飞……”在他说的时候重复了两遍, 最后又出现在结尾, 增强了它对更深层次意义的暗示力量——冲破束缚, 奔向美好的明天。那是一种生命的向往。整部话剧用大片大片的黑暗与一些微弱的烛火相对照来暗示的细小的希望和追求是一致的。

中青版要求观众要有一定的文本阅读经验和一定的审美判断, 能够在精神层面上去品味其表现力, 所以中青版对于初次接触者来说不易了解和接受。相应的京版比较注重对情节的描述, 因此不存在这个问题。

当然差异并不是绝对的, 京版和中青版也存在着相通之处。他们都对原著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 因为任何一场演出都不可能完全照原著展示出来, 总要随着实际的各种需要而进行调整。两个版本都省略了原版中的序幕和尾声, 把原著中的那种陌生化效果抹去。京版从开始就直接进入剧情, 以四凤周冲和周萍的死为结束, 没有交代剩下活着的人的后状。但这样也存在特有的艺术效果, 把高潮定在周萍开枪自杀的枪声上, 霎时落幕, 可以留给观众一个想象的空间:在这样一个家庭里, 剩下的还有什么?剩下的人能干什么?中青版则以一个不知名的破败老头引入, 然后又在结尾出现, 交代最后的结局:这家子的人, 死的死, 疯的疯。这没死没疯的, 也已经老了……在展现人物的种种冲突后降下帷幕, 让观众自己去猜测人物的意蕴, 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方式, 这种安排留下了同样是引人沉醉进而去体会和品味的艺术魅力。这两部话剧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观众的审美接受倾向, 使其达到在观看完之后有从紧张到释放后的感叹这样一个过程。

京版和中青版各有其突出的地方, 在展现技巧上采用不同的方法, 着重表现《雷雨》的不同侧面, 给观众们带来了不同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袁国兴.1898-1948中国文学场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2】屈文泽叶雷芬.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2【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5

【3】苏民等编.《雷雨》的舞台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4】钱谷融.《雷雨》人物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如何演绎钢琴曲《兰花花的故事》 篇7

钢琴独奏曲《兰花花的故事》是叶露生先生根据民歌《兰花花》改编而成的, 于1959年正式发表。最早见于1959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钢琴曲七首》之中;二十多年后, 于1985年被收入高等音乐师范院校教材《钢琴基础教程》第三册;1995年, 又被收入由魏廷格主编的《中国钢琴名曲曲库》第四册;1998年, 被收入中央音乐学院周广仁讲解的《中国钢琴名曲集》VCD教学片;2002年, 收入由深圳市艺术学校但昭义编的《中外钢琴变奏曲选》 (上) ;2004年, 收入《21世纪高校音乐系列教材》之《钢琴》 (第一册:民族风格) 。

一首小小的钢琴曲被如此多的教材收录, 收到多位音乐专家的推崇, 并为广大的钢琴爱好者青睐, 在我看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 此曲由民歌改编而成, 民歌是民间风土人情的真实写照, 有着永恒的艺术生命力。特别是作为陕北最具代表性的民歌《兰花花》, 传唱面广, 为大众熟悉接受。大家不仅陶醉于歌曲本身的优美旋律, 而且为其凄美动人的故事而感动。这就为钢琴爱好者们学习、理解、弹奏此曲提供了有利的基础。第二, 此曲本身也是民歌改编曲中的成功之作, 在我国钢琴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作曲技巧和钢琴语言的民族化及钢琴表演技巧的发挥等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钢琴教学中的缺陷, 具有较强的教学实用性。第三, 此曲难易程度适中, 技巧恰当, 难度与车尔尼《钢琴快速练习曲OP.299》相当。一般学琴三到四年就能学习演奏此曲。

钢琴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并弹奏好这首作品呢?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 在布置这首乐曲之前, 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兰花花的资料, 年龄较小的学生应由教师或家长讲述兰花花的故事, 以帮助他们理解此曲所包含的情感。鼓励学生学唱或教师教唱民歌《兰花花》的主旋律。第二, 加强琶音与和弦的基础训练。此曲包含大量的琶音, 带八度的和弦以及快速的分解和弦, 因此教师不仅应该在平常的教学中加以训练, 而且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此曲时进行专项训练。第三, 引导学生认真读谱。全曲共有七个小段, 每个小段都有标题、速度标记、力度标记, 这对理解乐曲、准确的表达乐曲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学生在弹奏时必须重视这些标记。

钢琴曲《兰花花的故事》采用变奏曲式写成, 由主题和六个变奏组成。这七个小段虽然都保留了原民歌的旋律线条, 但又从不同的侧面如力度、速度、节拍、调性、织体等方面强化各变奏之间的对比性和相对独立性, 使用更为多样的变奏手法, 使各变奏之间的音乐情绪、音乐性格和音乐体裁的反差进一步增大, 以达到强化矛盾冲突, 塑造音乐形象的目的。七段音乐七个小标题:兰花花、山歌、说媒、迫婚、秃坟、反抗、自由, 类似于电影和舞台剧的场景切换, 每段表达一段故事, 加强了音乐的叙事性, 使兰花花的“故事”性得到强化。下面, 我就针对各个段落的演奏技巧逐一进行分析。

一、兰花花

兰花花: (1—8小节) 慢板, 优美的, 力度为mf。以双手相隔八度的齐奏呈示出主题, 如歌的旋律勾勒出兰花花那美丽质朴的形象。紧接着从第四小节的伴奏声部用五声音阶填充引出了双音、和弦。演奏时应注意突出主旋律, 音色柔和, 每个句尾做出自然的呼吸。

二、山歌

山歌: (9—16小节) 运用复调音乐写作手法展开变奏, 主题音乐的第一句在右手高音奏出, 左手在低两个八度的低音区模仿右手的旋律, 产生互为答题的效果。双手相隔一拍先后出现, 模仿出兰花花和她的情哥哥用他们熟悉的信天游对山歌的效果。演奏时应注意高低两声部旋律线条清晰, 高声部弹奏出明亮而柔和的音色, 低声部的对位要准确明了。节奏可以处理得有弹性一些, 句尾作出延长和渐慢的效果, 以表现出信天游民歌拖腔的风格和高亢明亮的特点。

三、说媒

说媒: (17—25小节) 曲调由原来平稳的慢板节奏变为中板, 表现出焦急不安的音乐情绪。这段音乐主要描写了媒婆在利益的驱使下, 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劝说、诱惑兰花花的家人把美丽动人的兰花花许配给老得好似一座“秃坟”的财主周老猴子。右手声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和重复的、绕口令似的音调, 刻画出说媒人喋喋不休的形象。左手声部非三度叠置的和弦具有民族调式的和声效果, 固定的八分音符组成了一种模仿戏曲的敲打性节奏, 表现出兰花花紧张不安的心情, 也预示着不幸的来临。弹奏时注意右手的十六分音符要非常均匀、清晰, 一气呵成, 左手和弦需弹得有弹性, 不可手腕下压或粗暴地砸琴。特别要小心24小节左手的一组双音应处理成连奏的效果, 教师应为学生编写好这一小节的指法。

四、迫婚

迫婚: (26—41小节) 这一段的速度又转为沉重的慢板, 在速度和节奏上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左手声部四分音符与两个八分音符的固定节奏首先出场并贯穿整段音乐, 模仿出陕北民间婚庆抬轿子的习俗。弹奏时四分音符要处理成“实”的效果, 而八分音符则要“虚”一点, 模仿出轿子晃荡的感觉。右手声部通过对主题在音调和节奏上的变形, 表现出兰花花的痛苦、无奈与挣扎。音调上运用西洋调式旋律小调的变化形态, 加入了升C、升F、升G形成半音的进行, 造成一种不协和的效果。节奏上运用了十六分音符的休止, 仿佛是兰花花的哽咽和哭泣声。弹奏时应采用高抬慢下的方式, 表现出兰花花被迫出嫁的沉痛心情。

五、秃坟 (周老猴子)

秃坟: (42—49小节) 这段音乐主要由运用双手强奏的琶音与和弦构成。强烈的力度与不协和和声的出现表现出周老猴子的丑陋和粗暴, 以及他所代表的封建势力对兰花花的压迫。此段在演奏技巧上是比较难的, 主要涉及琶音的技巧。在教学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两种不同的琶音形式:一是连接出现的琶音, 应该从左手的最低音依次连续地弹到右手的最高音;二是双手同时出现的琶音, 应双手同时从最低音连续弹到最高音。不论是哪种琶音都应清晰地突出最高音。在练习时要从慢练入手, 逐渐加快速度, 不能急于求成。另外, 踏板要按照谱面的要求做成切分踏板, 使一串一串的琶音既连贯又干净。

六、反抗

反抗: (50—57小节) 这一变奏中作者大胆运用ff的力度, 以及左手低音八度和双手柱式和弦的形式表现出兰花花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从谱面上看整段音乐采用了三行谱的形式, 在保留低音声部八度长音的基础上, 双手同时奏出快速有力的和弦。弹奏时低音声部的长音要有底气, 踏板保持充足, 双手和弦需突出旋律音, 一气呵成。

七、自由

自由: (58—82小节) 将主题旋律的骨干音构成的和弦分解, 用双手衔接合奏的六连音为音型, 左手的交叉点奏音与右手的最高音重叠, 形成一个相差八度的旋律线, 好像是兰花花获得新生后自由的奔跑。因此在弹奏这个段落时, 一定要注意左右手的衔接, 要弹得非常连贯, 就像一只手弹出来的那样。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一是要慢练, 二是要严格遵循书上标注的指法来练习。

音乐的尾声 (73—82小节) 是包含在第七段自由中的。首先用琶音的形式分别在中音区、高音区以一强一弱的力度再现兰花花的主题片段, 然后用分解和弦以四个八度的距离, 由低往高进行, 最后轻轻地落在了主和弦上。演奏中应注意到力度的变化, 三小节的分解和弦应两头松, 中间紧, 结尾的和弦要控制好力度, 并用踏板一直保持到余音结束, 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钢琴曲《兰花花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民间曲调的基础上, 借鉴和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 并继承了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发展手法, 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这首钢琴改编曲在使钢琴这一西洋乐器更具有中国化的内涵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此曲时, 既要挖掘其中国式的内涵, 通过故事展开联想, 又要用西式的音乐语言来准确地演绎它。

参考文献

[1]魏廷格等.中国钢琴名曲30首[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

外国创客演绎中国故事 篇8

这其中有一批特殊的创客。他们不是中国人,但也选择了在这个时代来中国创业。国籍、语言、风俗等差异没有阻碍他们创业的脚步,反而让他们的创业更显特色。

他们不愿被称作“老外”,更愿意被称作“创客”。

外国创客多了

“自从习近平主席在巴黎气候峰会上做出重要承诺以来,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越来越热,我们公司已经有了4个大项目,今年至少要增加一倍员工,才能满足需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威海金太阳光热发电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约翰·文兴奋地表示,他认为中国市场在变大,而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也能出口海外。

能说六七国语言的约翰·文是比利时人,从父亲这一辈开始就做太阳能领域,如今自己也已深耕30多年,在业内早有声望。

他是很早就来到中国的创客,从1992年开始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他组建了包括西班牙、瑞典和法国等多国专家的核心团队35人,研制出了世界领先的产品。多年耕耘,让他仅在2015年就拿到了中国政府“友谊奖”、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等荣誉,还在2015年“9·3大阅兵”时,被邀请到天安门广场现场观看。

约翰·文对记者直言,他感觉这些年来中国创业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美国人尼克·康普顿则是年轻的创业者代表。如今在中关村工作了一年的他,早已熟悉了中国创业者的话语体系,甚至偶尔自嘲为“丝”。他告诉记者,在中国创业,他的公司“我赢职场”专注于专业的IT技能培训,行业处在蒸蒸日上的趋势中。

“随着中国创业浪潮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相继出现,越来越多的钱涌入创业领域,有想法的人很容易获得他们需要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有更多的外国人前来创业,一些创业公司也需要很多外国专家的加盟。”尼克·康普顿坦言,外国创客的数量增多,已经成为非常明显的趋势。

仅仅在他的朋友圈中,就有专注于将美式幼儿经验引入中国的创业者,做科技媒体的创业者,分别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个国家。他们年龄并不大,很多都有在中国生活几年的经历,能与中国创业者打成一片。

在深圳创业的法国人克里斯托弗则看中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条件。从事硬件创业的他发现,深圳有着完整的电子产业链、低廉的人力和设备成本,资源大都集中在方圆几十公里内,这些条件让创业变得更简单。

“对于我们来说深圳才是最适合的城市,这里离所有大城市很近,工厂也在附近,还有资本市场,信息也多。”克里斯托弗说,深圳培育多年的制造业基础,为自己提供了很多方便。

看好中国机遇

创业热的背后,是中国庞大的市场,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会。

“中国的创业氛围太热了。”尼克·康普顿对记者感慨,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领导人对“双创”的提倡,如今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在他看来,与在美国创业相比,中关村更为特别。“这里的变化日新月异,很多公司出现、成长甚至关闭都是几个月之内的事情,所以每个人都很勤奋,工作压力很大,你必须每天晚上工作到10点,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中国强大的人力资源也让他很感慨。他说,与在美国相比,中国的初创公司更少强调建立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工作文化和紧密的团队,人才流动很快,因为符合条件的人真的非常多。

这一点得到了许多外国创业者的认可。有观察者认为,2008年之后,越来越多的海外创业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无论是在高科技行业还是其他领域,中国都有充足的人才供应,这对于许多技术公司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优势。许多创业者认为,在中关村等靠近高校的地方,找到合适人才的确不难。

“90后”外国创业者萨曼莎之所以设立了一家“职位发布平台”JingJobs,以连接雇主与求职者,是因为萨曼莎本人在中国找工作时发现,招聘网站上没有很多适合年轻人的岗位。但她分析后认为,中国有大量增长迅速的初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都希望纳入年轻人才,而数以万计的国内外年轻求职者也渴望获得成功,双方信息的错位,让她感觉到可以向海外年轻人推荐好的中国企业。

而从市场规模来看,来中国创业也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我们把中国视作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这为中国的公司提供了机遇,增加产量、降低价格并提高效率,而这最终将会减少全世界在可再生能源上的成本,并推动世界走向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约翰·文这样认为。

许多创业者直言,在中国政府的主导之下,社会所营造出来的良好创业环境,是他们选择来中国创业的重要原因。

“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山东,我都经常与政府打交道。在欧洲我不认识什么政府官员,但在中国,政府经常会问我需求什么。”数十年的多国工作经历,让约翰·文对政府的服务意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认为这些对公司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约翰·文告诉记者,在看了“十三五”规划之后,他对接下来在中国做可再生能源有了更多的信心。而中国方兴未艾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他看来也是非常难得的机遇。

助力中国发展

“我们推动‘双创’,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富起来,让更多的人实现人生价值。”此前,李克强总理这样解释“双创”的意义。

事实上,外国创业者在中国实现人生价值,同样也是“双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他们也以实际行动,与中国创业者一样,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很多外国创业者不再是来中国推销产品,而是将理念与中国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在这里实现人生与事业的价值。

如今出行,“优步”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网络约车首选,而这正是一家在华创业的公司。“优步”自2013年首次进入中国,现已经成为主流约车软件,低廉的价格和方便的服务,都推动着中国网络约车行业的发展。像这样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

同中国创业者一样,外国创客们也瞄准了市场的“痛点”,其中不少还是带着国外成功的先进经验而来。法国人让·路易·法致的职业生涯专注于识别形形色色的手写体,从签名到医生处方,他的公司如今已经能够应对7种西方语言的识别,然而随着2015年的中法创新加速器来到中国,他决定破解中国的手写体。

致力于扶持创业企业的“中国加速”,用了一个红色的品牌标识,但是团队成员大部分是外国人。这个位于上海的创业“加速器”平台,用非常美式的方法,带动初创企业成长。他们希望将国外的思维带入中国,与中国创业者的精彩想法有机结合。

同“中国加速”一样,Atmel公司市场营销副总裁桑德斯·阿斯希望辅助创客和初创的企业进入市场并且获得成功。来往中国多年的他,希望在中国创造一个更生态型的市场,既与国内企业合作为创客们提供更好的环境,还希望通过将世界上更多有意义、有创意的作品带到中国来,给中国的创客们一些启发,把适用于中国本土的创意实现出来。

“我们有这么多来自政府的、来自技术的、来自生态系统上的支持,我们要做有意义的创新,做能推动世界发展更有用的东西。”桑德斯·阿斯说。

在中国人越来越多走出国门到国外留学的今天,英国人理查德·柯沃德却打起了服务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主意。他帮助外国留学生们了解中国,帮助他们申请,圆一个来中国留学的梦。而不知不觉间,他也做成了可以吸引外国人来华的平台。

约翰·文的公司刚刚赢了一个官司,对方是业内全球领先的肖特太阳能,控诉金太阳公司侵权。这起在美国科罗拉多地区法院审理的专利侵权诉讼,历时两年,经过约翰·文公司的多次举证和专家鉴定,最终以金太阳胜诉告终。

“我们花费了245万美元打赢这场官司,就是为了给外国公司证明,中国公司靠的是自己的知识产权而不是抄袭,我们有自己的创新能力。”约翰·文告诉记者,公司如今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37个、与外国公司许可技术5项,获得诸多行业认证。“中国制造不再是低端的代名词。”

外国创客的中国故事,在这个极为重视创新与创业的国度,有着不可限量的未来。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上一篇:装置级保护下一篇:呵护个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