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教学

2024-08-18

演绎教学(精选12篇)

演绎教学 篇1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课程, 人们用非常规则、严密的方式来阐述数学的定理、法则。传统教学的数学课堂, 其授课方式、数学教师的语言表达都应该是“严密”、“严谨”、“科学”的,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传达知识与信息。于是, 数学课与语文课相比, 就显得枯燥、乏味了许多, 眼前的1、2、3、4、5显得那么刻板、严肃, 它们不会跳跃, 不会舞动, 俨然是一个个让人正襟危坐的警示牌。然而, 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充满幻想的, 如此这般的数学课, 无疑会扼杀孩子灵动的思维, 而让孩子在愉悦的心情当中去感受数学就更无从谈起了!几年来, 本人在“调动课堂, 激活数学”的课题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以为数学课堂生活化是让孩子喜欢数学课的行之有效的不二“法宝”。

一、用生活的心情去对待数学

创设亲切生动的数学课堂, “文章”首先要做在课堂之外: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尝试用生活的心情去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孩子。所谓“生活的心情”, 指的就是快乐的心情、阳光的心情、积极的心情、安全的心情。而“安全”则是所有“快乐”、“阳光”、“积极”的根源, 也就是说, 要建立一种从容、和谐的师生交流, 学习的氛围, 这种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的建立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赞赏。课余时间的交谈,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爱好等都是贴近学生首先要做的工作, 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与众不同的可爱之处, 在平常的游戏中、活动中, 教师作为他们当中的一分子参与其中, 就能真正感受到他们可爱、纯真的天性, 而当你喜欢上他们的每一位时, 你便会从心里、从眼里溢出对他们的喜爱和赏识。在如此平等、尊重、安全的氛围里, 孩子的思维是灵动的, 心情是愉悦的, 数学课也由此变得亲切起来!那严谨的逻辑、不能有丝毫差错的繁杂的计算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会因为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数学的快乐, 变得渴望上数学课, 因为数学课是那么贴近他们, 带给了他们那么多成功的喜悦!

二、用生活的眼光去看待数学

新课程理念强调数学生活化, 倡导学生在生活当中学习数学,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这无疑是试图要剥去数学那层严肃的外衣, 让数学变得可触、可摸、可观、可感。这一目的的达成, 需要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关注生活, 而要把这一目的真正落实到位, 其实质所在就是要用生活的眼光去看待数学。

所谓生活的眼光, 就是数学在你的心里是具体的、亲和的, 什么规律、法则都会被你看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事物, 你所施教的课程会时刻充满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东西和快乐雀跃的心情。

三、用生活的语言去诠释数学

数学语言严谨、严密, 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本人以为, 当孩子第一次去接触它的时候, 不妨先把它们转化为生活语言, 接受了之后再顺势转化为严密的数学语言, 这样能起到相当好的教学效果。

如:小学数学第八册开始教学三步计算应用题, 例题为“要抢修一条2400米的公路, 计划用8天时间完成任务, 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100米, 实际修了多少天?”解题的关键是分析清楚数量关系, 找到中间问题, 于是, 我放弃了刻板的说教, 在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后启发优生进行了以下对话:

“你的第一步列式为2400÷8=600 (米) , 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计划每天修多少米。”

“你为什么要去求计划每天修的米数呢?问题不是求实际修了多少天吗?”

“因为求出计划每天修的米数就能算出实际每天修的米数。”

“哦, 原来你算计划每天修路的米数的目的是为了算实际每天修路的米数, 可你为什么非要算出实际每天修的米数呢?”

“因为问题是求实际修路的天数, 修路的总长已知了, 必须再算出实际每天修路的米数才能解答这个问题。”

“你真能思考!当所给的已知条件不能直接求出问题时, 你先解决了一个中间问题, 再达到解决最后问题的目的, 这叫‘曲线救国’, 你像个军事家那么高明!”

转而我问其他同学:“你们听明白了这位‘军事家’的战略了吗?”

同学摩拳擦掌, 在把自己的“战略”在小组里交流讨论之后, 纷纷举手表示已经明白了这种战略奥秘, 在之后的练习当中, 绝大部分同学掌握了解题策略, 并能正确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了。然后, 再在第二节练习课的巩固拓展练习后, 归纳总结出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严谨的数学表达方式。

四、用生活的方式解答数学

在解答一些较难理解的数学问题时, 我们不妨也采用生活的方式。

如:“果品公司运进苹果, 比运进香蕉的箱数的4倍还多15箱, 果品公司运进两种水果一共多少箱?”部分同学不能理解怎么求香蕉的箱数。于是, 我这样设置问题:

“235箱是香蕉箱数的4倍吗?”

“不是, 比香蕉箱数的4倍要多15箱。”

“哦, 要是刚好是香蕉的4倍就好了。你们有办法让它变成香蕉的4倍吗?”

“235-15”。

“为什么要从235箱中减去15呢?”

“减去15就刚好是4倍了!”

“哇噻!是吗?”我激动地说。

“是的!”学生欢呼起来。

“那么, 现在你会算香蕉的筐数了吗?”

“会了!”

我暗自窃喜又一次成功地运用了生活的方式, 用“不是4倍先变成4倍”的办法带领学生顺利解答了应用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蕴含着数学,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在遵循数学的规律同时更应该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让刻板的知识生动化,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快乐,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演绎教学 篇2

初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社会思维、思辨能力,已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政治课堂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呢?下面,就以个人之见,谈谈对“政治情境”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一.教学中为什么要创设情景? 政治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某些人看来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对于学生来说情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是深远的。问题情境探究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教与学的方式,问题是诱发思维的直接动因,教师将教学的重点置于一个大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让学习者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它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激发创造动机。问题解决可以将原理性知识与一定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可以深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丰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经验的整合和灵活迁移。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对学习实施自我检查和评价,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着眼于整堂课,从其承载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要有利于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以至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中学政治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政治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政治学习活动中”溜走。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政治学习带来什么?

1、游离于政治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这种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任何价值,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政治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不但不能吸引学生的活动,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政治热情。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情境可以虚拟,但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5、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多媒体的使用不能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

三、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创设教学情景的策略有很多种,必须依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选择,因人因时而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问题法创设教学情景。运用提问题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就是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而未决的有刺激性的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在此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相互动性都是非常的强烈, 通过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师生双方的交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学生不但产生了学习动力,也发展了认知能力,特别是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进入初三复习,讲《弘扬青藏铁路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专题时,让学生看时政资料: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胡锦涛出席了庆祝大会……,而后提出问题:(1)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的意义是什么?(2)如何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经济路、政治路、文化路?(3)作为青少年学生如何学习和弘扬青藏铁路精神?这样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使同学们将相关的问题都进行了复习,受到了举一反三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讨论法创设教学情景。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这有很多种方法:教师可以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像是辩论会的形式进行针锋相对的讨论;等等。在教学中,我就“我们如何与父母、老师相处”的问题进行自由辩论。同学们热情高涨,你一言,我一语,争得是面红耳赤。不管结果如何,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敏捷能力,深刻领会了知识点的内涵。

(三)联系生活实际,模拟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模拟生活情景的教学方式,通过设计一些真实的情景,把现实生活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出来,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发权益”时,可设置如下情境:一名中学生到商场买笔,在行使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时,与营业与营业员发生争吵,通过努力使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的表演虽然和专业演员的水平相差悬殊,但会让他们很自然地理解所学内容。又如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乱扔乱弃的行为,在讲“保护环境”这一节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了乱扔乱弃的情境,并派了三个学生负责捡垃圾。做完这一切之后,我请了几个“乱扔乱弃”的学生谈感想。扔垃圾的学生说:“随手扔垃圾的感觉真是好极了,既方便又轻松”。捡垃圾的学生谈到:“捡垃圾真是又辛苦又生气。我前面刚捡完,他们在后面又扔了,气得我都不想捡了。由此,我想到清洁工人,他们每天辛勤地打扫路面,而我们却随手乱丢乱扔,真是不应该”。至此,模拟情境的目的达到了。

(四)注重导课时情境的创设

精彩、生动、有趣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明白学习目的,集中注意力和思维方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趣,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练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熟悉理解教材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心裁的导入,使之景深含于情中,以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与课程有关的故事、名人名言、俗语、笑话、小品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如笔者在讲《善于与人交往》一课时就设计了一个现场招聘会的小品,通过同学们惟妙惟肖地表演,使同学们很快进入角色,懂得与人交往要举止得体、谈吐幽雅的道理。

2、通过报导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注意的焦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采用漫画、图片、幻灯、多媒体等直观导入新课。如笔者在讲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课时,通过一组改革开放前中国落后景象和一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现代化建设新面貌的图片展示,使学生一下进入祖国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情景之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又如在讲授《持续和谐发展》一课时,用运多媒体播放出山洪爆发、洪水泛滥、泥石流成灾的惨景,播放出河水污染、鱼虾死亡、城市垃圾如山、蚊蝇成群的场景,帮助学生懂得了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严重危害,让学生产生“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义务”的心灵共鸣。

(五)注重讲授过程中情境的创设

有了境的氛围,才能有情的产生。情境交融、师生相互沟通的境界,对于教师来讲,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参与和角色进入。有了良好的导入,更重要的还在讲授阶段。要注意作好以下几点:

1、注重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

《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如七年级第二单元,把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常识,能够学会调适自己心理并能体会他人心理。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例如,《学会理解父母》这一课中,我利用课本上的情景设计了这样一个心理体验活动:“初中生小丽,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碟片。爸爸同意了,但要求她八点前回家。小丽想现在已经快七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这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父子冲突。于是,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体验小丽的心理,想办法得到父亲的允许。另一组站在小丽父亲的立场上,努力说服小丽早点回家。小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代表小丽一方的学生说:“不到同学家做作业,会对同学失信,回来太早了又看不到碟片。”代表小丽家长的一方模仿大人的语气焦急地说:“你回家太晚了会让我很担心,一旦遇上坏人怎么办?学生嘛!就应该以学习为主。”很多同学都笑了,因为这正是家长经常说而他们最厌烦听的话。我适时加以引导:“现在你们能体会家长的苦心了?那么怎样找到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这种讨论、争辩,既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既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艺术,又提高了教育实效,有重大作用。

2、构建生活课堂,创设故事情境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在学习《善于与人交往》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一同学把自己因考试不理想而被父母责骂的事作为素材;还有一个同学把自己第一次做饭做糊了而被父母埋怨的事表演出来。在小品表演中,扮演家长的一方越训越生气,扮演孩子的一方越辩越委屈。都明白了争执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后有的同学表示:“如果我当时认真聆听,虚心接受批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一名同学还在小作文中写道:“我曾因把妈妈的项链弄坏而被训斥,当时很委屈。现在我想到,假如当时转移话题哄哄妈妈,妈妈一定会转怒为喜。”

3、鼓励自由思考,创设悬念情境

思想品德新教材在内容的表达上留有适当的思考探究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力求在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在鼓励他们尝试探究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示范性、引领性。如在学习《走进父母心灵》一课,为了让同学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父爱和母爱的重要作用,我给同学们补充了一则材料:“一位母亲在女儿高考落榜后鼓励她去幼儿园 教书,不到一个星期女儿因工作不适应而被学生赶下讲台。母亲又鼓励她去学裁剪,不到一个月女儿又因裁剪不合身的衣服而被老板辞退……”讲到这里,我设计了一 个悬念:“同学们猜想一下这时母亲会说什么,又会对她今后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同学们普遍认为:“如果母亲继续鼓励她,她终将成功。如果母亲责备她,她可能会从此意志消沉。”这种设计悬念让学生探讨的方法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 要好得多。

4、运用多种媒体,创设视听情境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景、浓厚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惑、惊讶感、新颖感,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同在一片蓝天下》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这样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巧用板书,创设情境。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富有艺术性的设问能启发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教师流畅的口语表达,恰到好处的动作,亲和的态度能极大地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景交融,教与学统一的境界。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挈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和过程节奏感,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如《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一课,主要抓住:问题和保护四个字,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就可以把全课内容串连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综上所述,如果教师在这些过程中能创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境的统一。

(六)注重结课时情境的创设

结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设疑引思法、图式说明法、教师概括法、学生自解法,也可采取号召式结束,谈话式结束,诗词抒情式或含蓄式结束。如讲授《学会主宰自己》时,笔者就设计了让学生给一位心理障碍的病人诊治的学生自解法。同学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开出了白云一片、阳光一篓、诚信一袋、平常心一颗、河水一壶煎服的治病良方。使学生把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达到“言尽而意无穷”之妙。以上几方面层层递进,情景交融,教与学都在愉锐氛围中,共同享受课堂,获得进步。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地探索和研究。只要我们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善用合唱教学 演绎精彩课堂 篇3

一、善于利用乐器教学,提高合唱能力

乐器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将乐器引进小学音乐课堂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一项改革,有利于对学生音乐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也是提升学生音乐学习效果的必然需要。因此,教师应把课堂乐器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识谱能力,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综合型人才。

例如,声音比较准确的竖笛,不仅可以独奏、合奏,还物美价廉,在学校可以被广泛采用。再比如,近几年新兴的音乐课堂教学器具——口风琴,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齐奏、合奏、领奏等形式中来,在结合键盘乐和吹奏乐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中培养学生音准、节奏、吐音、气息等难题,在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二、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合唱兴趣

情境教学是教师有目的地设计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心理氛围,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的兴趣。音乐是一门比较抽象而又充满了情感色彩的艺术,需要教师通过角色扮演、节奏旋律、生动的语言等与学生共创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才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叮铃铃》一课时,通过PPT进行情境导入,展现了高山、白云、羊响铃声、牧童吆喝声以渲染氛围,为感受歌曲意境做好铺垫。在接下来的环节,教师的范唱使学生掌握要领,并在学生合唱环节,适当对歌曲进行了处理,抓住歌曲中“响铃声和牧童吆喝声”以及“那就是我们赶羊群”这两个难点部分进行重点解决,以帮助学生做到变化音的音准以及二部合唱的和谐振,在情境中感受歌曲意境。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合唱教学“太虚”的问题,也大大培养了学生对参与音乐合唱教学的兴趣。

三、体验音乐情感,提升合唱水平

学会歌曲并不等于会唱歌,只有让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体验,仔细品味歌曲内涵,才能激发他们内心对音乐的热爱,获得审美满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有所了解,想象出歌曲的意境,让学生抓住歌曲的关键,主动地想唱,创造出近乎完美的音乐。

以《七子之歌——澳门》一课为例,先让学生念歌词,因为歌词是表达歌曲意境的直接“代言人”,素有“曲眼”之称。通过念歌词,学生才能明白闻一多先生是将澳门比作一个日夜思念母亲的孩子,并能深情地读出歌词中“诉说”“期盼”“呼唤”等核心词汇,为后面合唱有感情打好基础。

四、注入生活气息,努力完善合唱课堂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就是教育”,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也应该考虑到小学生天性活泼、积极好动的特点,把生活融入课堂,创造教学生活化的设计,以激发学生合唱的兴趣,丰富音乐课堂。

例如,在简谱识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在音乐的大家庭里有七个成员,他们分别是音符1234567,就像童话《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一样非常奇妙,他们组合在一起就能演奏出非常优美、动听的旋律。”在对学生进行节奏感的训练中,也可以模仿各种动物叫声来让学生模仿并说出动物名称,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这方法也显得高效、有趣。

五、寻求多样化练唱方式,提高合唱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需要的是快乐愉悦的合唱体验。教学方法单一、机械式地反复练唱,只会让学生失去对合唱的兴趣,也让小学音乐课堂进行合唱教学改革走入两难的境地。教师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如小组对唱、二重唱、师生合唱等多种形式,进行多维度教学,提高合唱教学质量。如在学习一首新歌时,教师可以把歌曲中的两个声部分为两首歌曲来学习,待学生熟悉后再进行合唱练习,可有效降低合唱的难度。

总之,二声部歌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音乐素养的提高,也是小学中高年级唱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新课程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一定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相互借鉴成功经验,丰富教学经验,以满腔的热情、不懈的努力投身其中,创设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发展的新思路,引导学生步入真善美的音乐殿堂。◆(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

声乐教学:用心灵演绎真情 篇4

一、转变观念, 树立健康向上的欣赏观

流行歌曲通俗易懂, 朗朗上口, 学生容易接受, 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低级、庸俗、消沉的作品, 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音乐教师, 就应该引导学生, 多听多唱那些思想内容积极健康、旋律优美的作品。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分析, 什么样的歌曲是健康的, 什么样的歌曲是消极的、无聊的。例如在课堂上, 多给学生听一些优秀的创作歌曲, 如《我爱你, 中国》《爱我中华》《父老乡亲》等等, 还有外国的优美的民歌《摇篮曲》《红河谷》之类。大量优秀作品的熏陶, 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我国现阶段, 学习、演唱正统声乐没有形成风气, 面对铺天盖地流行歌曲, 声乐之声更显得苍白无力。流行歌曲演唱方法接近自然状态, 更多的是使用真声演唱, 学生容易接受。而正统声乐发声不同于自然状态下的发声, 它自有规律和方法。学习正统声乐, 要打破原来的自然声音状态, 初学者往往不能接受, 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这样的发声是错误的。有学生就曾经问我:“老师, 我怎么觉得你这样唱歌很别扭呢?跟唱流行歌曲不一样啊。”并且声乐练习又是件非常枯燥、艰苦的事情, 学生会认为声乐学习非常困难, 自己也不是那块料, 对学好声乐就丧失了信心。没有了自信心, 学习就没有了动力, 学好声乐更是一句空话。

自信心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 学习声乐也不例外。面对艰苦的学习生活, 若没有信心, 就会丧失原动力, 要想学好唱得出色是不可能的。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 她平时就很内向, 不爱说话, 而本身的嗓音条件又不太好, 上课时让她面对同学们演唱, 她红着脸低着头不敢唱, 后来在大家的鼓励下她发出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我开导她:“不要紧张害怕, 大家都是同学, 天天相处, 谁也不会笑话你。声音小没有关系, 只要你敢唱、多唱, 将来一定能行。别人也许不如你呢。”同学们也给她鼓掌。在大家的一再鼓舞下, 她渐渐地放开了, 终于敢唱了。但是由于她自身的嗓音条件不好, 她就又产生了自卑感。在教她的过程中, 我从不鄙视她, 也教育同学们不许嘲笑她。我非常耐心地一点点启发、训练她。一旦她有了一点进步, 就马上夸奖她:“恩, 很好很好, 就这样唱。挺聪明的嘛。再来一遍, 你肯定能唱更好。”就这样, 这个女生树立了自信心, 慢慢地越唱越好。她后来对我说:“老师, 是你让我觉得我也不是那么差, 我也有能力唱好歌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 对差生不能放弃, 要有爱心、有耐心, 对他们所取得的一点进步, 应马上表扬, 多鼓励、多引导。“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攀登”, 信心和勇气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有力武器。

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是基础

学习方法正确, 才有可能结出硕果。有些学生初学时常对我说:“老师, 我今天练得嗓子可疼了, 但才练习了一会儿呀, 怎么回事?”我让他给我演示后告诉他:“你唱得方法错了, 你是憋着喉咙唱的, 口腔状态没打开, 应该打开喉咙, 软腭提起来, 吸着唱, 让喉管成为气息的通道, 而不要让喉咙用劲儿。”强调正确的歌唱方法, 在声乐学习中是关系到学生前途的问题。

正确的歌唱方法理论上讲起来容易, 但声乐是一门很抽象的学问, 它不像舞蹈、乐器等那么具体, 而是完全依靠个人体会来学习, 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把学生集中起来, 互相演唱找毛病, 我再示范正确的。我还采用一对一授课形式使学生得到更全面、更细致的指导。有时候让声部相同的学生同上一节课, 一起练习解决。在这样的氛围里, 学生们互相感染, 练习起来劲头更足。再比如呼吸训练。意大利人常常说, “不会呼吸就不会唱歌。”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中更有“唱一辈子戏, 练一辈子气”的精辟说法, 可见呼吸在歌唱中至关重要。歌唱中的呼吸要求气吸得较深, 能够有较长的支持时间, 犹如气功中的“气沉丹田”。初学者往往吸得很浅, 不是吸在胸口, 就是提肩膀把力量用反了, 一个乐句都坚持不下来。为了练习深呼吸, 我让学生用闻花香法, 小狗喘气法等练习。还有的练抽泣, 练习托举重物等等。

这样的教学手段颇见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学生们大都感觉学声乐不是那么难, 也挺有意思的, 进而提高了兴趣, 提高了成绩。

生活化教学演绎精彩课堂 篇5

沈应忠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本文就智障学生的生活语文课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操作性、实践反思等方面作粗浅的探讨。

今天是星期一,我正在七年级上第二节语文课。教学内容是《超市购物》。我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我市几大超市的现场图片和视频资料,想由此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超市。突然有一个学生在座位上大声说了一声:“我昨天和妈妈去过了!”这一叫可让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起意见来:去过的说自己和谁去的,买了什么什么好吃的东西,没去过超市的看着去过超市的同学,目光流露出羡慕的眼神。

我一看,这下课可没办法按原来的备课计划上下去了。按照常规,应该迅速制止孩子们的举动,继续我的课堂教学,但效果肯定不理想。但我灵机一动,反而很兴致勃勃地问了一声:“去过超市的同学举一下手。”全班十四位孩子有八位同学举起了手,还有一位同学从兜里拿出了一张超市的会员卡说:“老师,到超市里买东西用会员卡可以便宜一点,其他小店里不行的。”我接下去就让去过超市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购物经历。在我的鼓励引导下,同学们各抒己见起来。有的说出了超市里各个区里有什么货品;有的说出了货物的会员价与普通价的不同;有的说出了超市是开架售货的,可以向营业员咨询的;还有的说超市里买东西可以不花钱的(其实是刷卡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讲了自己知道的。

我随后问了一句:“现在让你们到超市里购物,你们会吗?”孩子们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几个去过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在超市里购物了。见此情景,我就循着孩子们的兴致,有目的引导他们讲讲超市购物的流程。“谁能说说超市购物的过程?”孩子们一听到我的问话,立即动脑筋想起来。不一会儿,孩子们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接着纷纷举手。小杰被我叫起来回答,他说得不错,我鼓励道:“你说的真好,还有不同的吗?”话音刚落,又有学生举手了,孩子们对超市购物的叙述也更详细更具体了。例如:“要拿购物篮或是购物车。”“要用会员卡,可以便宜。”“刷银行卡可以不付现金。”“要自己看东西的说明,检查东西的好坏。”“超市里可以用代价券的,我爸爸给我用过的。”这时,我深切地感到孩子们年龄虽小,智力虽然有缺陷,但他们在生活中的观察力也是很不错的,生活经验也有许多累积,只需要有一个恰当的途径就能表现出来。

众所周知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它源于生活、以生活为归宿。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社会生活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团结协作。想要让智障孩子回归社会,就必须把他们放进社会这个大课堂。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又对同学们宣布了一项新活动:“明天我们班组织 去超市购物实践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登时沸腾起来。小兰忍不住大声说:“我要买好吃的。”小丽立即说:“我要买薯片。”……喧闹了一阵,孩子们静下来,带着兴奋的眼神看着我。我微微一笑,说:“明天的购物每位同学可以花五元钱,你们要合理地用好这五元钱,购物回来要讲讲自己购物的经过。”小晨就问了:“我可以和小兰合起来买东西吗?那样可以买我们喜欢的东西。”孩子们可真会动脑筋,我及时表扬了她,并告诉他们:“可以和同学合作。”这下几个要好的学生已经开始相互商量合作了。这节课在兴奋与期待中结束了,可我的思考还没有结束。

课后反思:我对这堂发生了意外事件的课产生了许多感受。第一,部分学生有购物经验本不在我的本教时备课安排中,学生的课堂表现暴露了我课前对学生情况了解不足,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我如果回避这个问题,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可能会按我的意图学词识字一步一步地实施,但效果肯定会打折。倒不如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把学习课文上的“超市购物”变成交流生活中“超市购物”,把突发事件变成这堂课的一部分,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

第二,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通过突发事件,让学生回忆真实的生活情境,力图诱导出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能力。并通过后续的实践活动,把课堂向生活无限延伸,尽量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视野,以期获得宝贵的实践能力。使整堂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语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普通学校都大力提倡,何况对于缺乏生活实践能力的智障学生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得到发展,轻松愉快。这种教学方式不是非常好吗!我想: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离不开语文。我们的智障孩子孩子,生活圈比较狭窄,学校一般也是进行封闭式管理教学,学生的知识构筑比较简陋,让他们的语文、生活和学习相互融合,齐步并进,是非常必要的。只要我们找准语文与生活的切入点,让生活永远成为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的课堂必然更精彩。

第三,我们对智障孩子进行“生活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智障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生活语文教学肯定是要为智障学生的生活服务。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开篇就明确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那么,将“生活语文”教学作生活化处理应该是提高生活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这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教育人”,更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这些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堂的执教者要怎样把生活的这潭活水巧妙地与教学结合起来,得好好斟酌。在《超市购物》教学中,我安排的“谈论”环节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在这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唤醒,想法和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自觉的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点拨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

运用教学机智,演绎精彩课堂 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学机智 ;课堂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变化的过程,意外情况和偶然事件的发生在所难免,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亦是如此。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能动的、有想法的、有生命力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当到达兴奋点时,他们的思维会沉浸其中,无法控制,稍不留神就会给你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面对这些意外时,巧妙地发挥我们的教学机智,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变不利为有利,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 随机调整,动态生成

精心的课堂教学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动态的课堂生成则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课堂,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

在进行译林版小学牛津英语2B Unit 8 Keep the water clean教学的时候,由于课文部分句型“Let’s keep the water clean.”生词较多,句子也比较拗口,我示范了几次,学生读起来还是比较困难。这时,我突然想到了曾经在一节课上老师开火车读句子的方法,先是火车咔嚓咔嚓慢慢地开,再速度慢慢加快,一遍做动作,并配上句子的朗读,这样学生读起来就不会那么枯燥。随着火车启动后由慢到快的节奏,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记住了这个句型。而且,这样的朗读充满了趣味性,老师在面临问题时机智地应对,巧妙地修改,使这个即兴环节成了整堂课的亮点。

所以说,老师除了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方方面面的情况,更需要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正视它、解决它,而不是回避它。一堂精彩的英语课应该是英语老师备课时对英语课堂教学生成的精心预设和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完美结合。

2 随机应变,以动制动

在小学英语的课堂中,我们面对的是会随时随地给你surprise的儿童。他们生性活泼好动,时常会给你制造意外。尤其是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学习英语充满着热情,一唱就喊,一跳就舞,看着可爱,但在课堂中,这样的活泼好动往往会给老师带来不少麻烦,让课堂教学秩序无法正常开展。

在进行译林版小学牛津英语3B Unit 1 In class教学的时候,由于本课都是一些祈使句,所以我就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些调皮的男孩子就非常兴奋,做出各种夸张的动作。这时,有个男孩过于激动,凳子翻到了地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教室里一阵起哄。看着这个场景,我正思考者如何化解这场意外。于是,我当机立断,故作神秘地说:“Let’s play a game.”学生的注意力全都转移到了我身上,竖起耳朵,听老师讲做什么游戏。我大声地说:“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木头人。如果我用英语发出指令,你们就做相应的动作,如果我说,一二三,不许动,你就必须保持刚才的姿势。”我边说边做示范,学生一下就理解了游戏规则。课堂恢复了秩序,操练也继续进行,教室里传来了欢乐的笑声。

这个游戏操作简单,却十分有趣,并且自然融入正在进行的句型巩固操练中,增加了操练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进行操练的积极性。游戏中,学生全神贯注地执行老师的命令,提高了操练的有效性。一些调皮的学生迫于游戏的压力,只能认真地参与到操练中。在课堂上,我们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就能找到应对之法,从而制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3 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时常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如果老师没有很好的应变能力,不能很好地应对这些突发事件,就会降低教学的实效。对一名老师而言,良好的应变能力反映了老师良好的教学机智,它能使课堂中的意外化险为夷,使教学过程更加顺利,使一堂课更加完美。

在进行译林版小学牛津英语3A Unit 7 What would you like?教学的时候,我正让学生进行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的操练,不知哪个调皮鬼叫了一声:“外面下雪了。”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些孩子站在凳上,有些孩子伸长了脖子往窗外看去,一个个惊喜地看着外面,根本就无心再操练句型。这时,我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怒,想要发火,突然,一个想法从我的脑海中闪过。我放下书本,重新组织课堂纪律:“孩子们,今天下雪了,让我们来读一读二年级学过的一首关于雪的儿歌吧!”小家伙们顿时兴奋起来,娓娓动听地朗诵起来。随后,我就以雪姑娘为话题,创设了雪姑娘来到了你的家里,你怎么招待她的英语情境,让学生运用本课的句型和食物进行操练,不一会,欢呼声充满了教室,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都被激发了起来,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源于生活,课堂也就源于生活。课堂中,雪姑娘作为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老师让孩子们把课堂当作自己的家,拿出食物来招待她,因此顺水推舟来组织教学,不仅平息了一场小小的风波,而且在课堂上营造了一个真实的运用新知识的情境,为课堂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的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变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还学生主人之地位,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在邂逅意外处理意外时,用动态生成的观点营造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处理意外时及时随即应变,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插柳柳成荫”,让瞬间的闪光照耀课堂,创建小学英语教学的优质课堂、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

课堂动态生成,演绎教学精彩 篇7

一、巧用教学资源———动态课堂生成的基础

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目的,成功教学就是要把课本的知识活化,赋予知识“鲜活的生命”. 在师生互动以及动态形成的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突出知识的活力,现在苏教版数学教材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它把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动漫卡通、游戏等以主题图的方式应用到教学内容当中. 老师在主题图中进行深入的领会、应用,与此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活化.

在进行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们给学生出了这么一道题: 有一张边长66厘米的正方形纸,用它做高22厘米,底33厘米的三角形旗子,最多可以做多少面? 学生一般会想到用正方形的面积去除三角形的面积,还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解答,三角形由长方形分割而来,可以考虑这个正方形里面有多少个长33厘米、宽22厘米的长方形,再求出有多少个三角形,因为33和22都可以被正方形的边长66整除,所以两种解法均可. 然后把66改为70厘米,这样学生利用旧知识进行解答之后发现可以做13个小旗,但事实上最多只可以作出12面,这将使学生面临新的挑战,也会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这样就呈现出灵活生动的课堂氛围.

充分地结合各种教学资源. 其中教材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来源广泛,比如,学生的生活经历,老师的教学经历、方法; 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别,师生之间的交流启迪,还有学生出现的错误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老师们要合理利用并且引申出各类教材以外的文本、非文本课程资源,供给学生更多可能的平台,夯实动态课堂生成的基础. 尽可能多地、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以及处理问题时会遇到哪些问题作出预测,并想好合理的应对措施,提前做好对应的教学方案,当然,这需要老师形成一种可变性的方案,也就是说这套方案不一定要多么详尽,但要留给学生一部分独立思考的空间.

二、精心策划预案———动态课堂生成的前提

老师用心策划预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以及空间去进行生成性资源重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都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知性,而新课堂就需要老师以实施动态生成的课堂为目的去充分地假设,精心地制备灵活生动的预设方案,把以前的以教为目的写教案转换成把主要的心思花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预案上来,多方位地预测学生多种多样的学习情况,预测更多的可能性,针对学生在课堂上会发生的情况作出合理准确的应对策略,进而使得课堂上出现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准确灵活调节教学预案,把预设真正地应用到课堂的有效生成中,以这个理念为出发点,老师们应该精心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 比如说,在“认识公顷”这一课的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他们的知识能力去自学. 在讨论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公顷这个概念的特殊性,我刻意准备了“友情提示”这个模块. 不出我所料,学生们回答: 并不是任何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但公顷和平方米这两个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却是10000. 我正准备夸奖一下同学们,不料平时就喜欢思考问题的学生马上就说,既然其他的平方单位进率都是100,公顷的是10000那么,我想它们之间应该还有另外一个面积单位,这样使它们的进率都是100.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我决定立马解决这个有新意的提问. 因此,我让学生拿出新华字典去查,果不其然,后面的单位进率表中明确写着1公顷 = 100公亩,而1公亩 = 100平方米,学生的猜想完全正确! 课堂结束后,这位老师在后记中激动地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生成,需要精心设计预案. 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的调节控制,适宜的去增减,以确保课堂教学能够动态生成.

三、以生为本———动态课堂生成的重中之重

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去多多了解学生,不仅要洞悉每名同学的心灵秘密,更要及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微妙变化,捕捉学生的各种信息,对不同学生的信息进行判断,并重新组合,把有用的信息应用到课堂的教学中去,适当地做一些调节,灵活运用,着手促使动态课堂的形成.

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这节课时,很多同学对于分数的意义很难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弄懂这个概念,我出了这么一道题: “假如老师手里有半个苹果,那老师把这半个苹果再分给小明一半,那么小明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去列式? 要表达什么意思? 有的同学回答: 用1/2×1/2,表示求半个苹果的一半是多少. 还有的学生说: 我认为应该是1×1/2×1/2. 我停顿了一下说: 那这两个1/2是不是一个意思呢? 学生说: 可以画一个长方形,把苹果看成一个长方形,把长方形分成一半,就是半个苹果,用网格表示,把网格再分成两半,一半图上黑色阴影,也就是说最后涂黑色阴影的那部分就是最后要求的那半苹果. 这个画图说明很好,既简单又直观. 老师充分地利用这一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们在画图的时候,体会了动态知识的产生过程,抽象难懂的知识就很简单的跟大家熟悉易懂的知识串联起来.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因为受到教学活动的计划以及预设的干扰,学生的思维与活动经常被束缚在教案当中,很难生成动态的课堂. 老师在课堂上要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调控课堂教学进程,使学生们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从而促使动态课堂的形成.

有效引领演绎教学之精彩 篇8

一、换一换,引领自辨读音

在教学《梅花魂》“我不小心弄脏墨梅图”时,出现下面的情形。

多媒体出示外祖父训斥妈妈的话:“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我首先让一名学生读这句话,结果有两名学生老把这句话中的“得”和“的”的字音读错。

面对这种情况,我先让该学生坐下,停顿后,把“得”“的”两个字先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把这个句子换一种说法,给他们进一步准确把握句意的钥匙。学生在换句过程中准确解读句意: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不得的。“得”应该读作“dé”音,“的”应该读作“de”音。而如果一开始就把正确的读音告诉学生,似乎走了捷径,学生学得轻松,使教学变得顺畅,但这样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自己解决问题的权利,削弱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添一添,引领读活词语

教学《金子》时,我发现学生对“若有所悟”一词的理解有所偏颇,便请学生再读读相关内容,根据自己的感觉适当给句子加一些感叹词,如“哎”“呦”“哈哈”等。一时间,学生们的思维尽情放飞,灵动精彩的语言随之流出:

生:哈哈!土地这么肥沃!我可以来种花。

生:呦!我得赶快行动才是!

(通过添加,学生有所领悟。)

生:“若有所悟”就是好像有所领悟的意思。

生:就是慢慢地明白过来。

师:(对回答的学生)彼得,你不是来淘金的吗?

生:是的。但我现在改种花了!

师:真好!这是明智的改变,做出这样的改变需要有思想,更需要有智慧。平时,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想到“若有所悟”?

教学中,当发现学生没有真正弄懂“若有所悟”的意思时,我引导学生用添加一些叹词的方法,让他们通过自己咀嚼、品味,真正习得词意。

三、去一去,引领体验情感

《梅花魂》一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都表明了外祖父渴望回国的强烈感情。教学中,在读到“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时,有个学生竟小声笑起来。见此情景,我让他谈一谈自己的理解,该学生认为,七十多岁的老人不可能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针对学生的看法,我将计就计,让学生先去掉“呜呜呜”这个词,再把两个句子放在一起读一读、比一比、议一议。学生在交流中领悟越来越深刻:外祖父是祖国妈妈的一个孩子,他不能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当然会“呜呜呜”地哭泣。从简单的“呜呜呜”这个词中,更能感受到老人一颗不变的中国心,从而明白普通的象声词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四、品一品,引领融入意境

“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学《碧螺春》中品茶一段时,我先和学生一起品尝碧螺春,感受碧绿清茶色香味形的美,然后采取默读、指读、评读、范读的教学方式,当朗诵“那份真诚的情谊随着浓郁的茶香飞溢四周……”这一句时,我有意让声音更轻更柔,悠悠地拉长,再拉长,特别是对“飞溢”一词进行前重后轻的处理,把节奏放得缓慢,再把“四周”这个词化作余音绕梁似轻轻呼出。通过范读,在潜移默化中将文本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起来。然后我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一起动情地读一读这段文字。最后,引导学生感悟:“飞溢”四周的除了茶香,还有什么?就这样,在“品品、读读、想想、说说”中,我引领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领悟江南茶香、景美、人更美的主题。

发挥教学机智,演绎精彩课堂 篇9

一、机智幽默, 化解窘境

幽默是教学机智的润滑剂, 是教师学识、智慧、灵感和思想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我带着教科书急匆匆去上课, 到了教室门口发现门紧关着, 用力推也推不开。等了一会儿, 上课铃响了, 还不见有人开门。此情此景, 着实令我火冒三丈。我转身从后门走进教室, 教室里顿时寂静无声, 学生都在等待“电闪雷鸣”的到来。我和蔼而幽默地说:“当今社会上的确有很多人喜欢走‘后门’。但我不喜欢, 今天是个例外.以后我坚决不走, 也希望同学们不要让我再走了。”学生一下子就大笑起来, 紧张的气氛随之缓和。在课堂教学中幽默运用得好, 不仅能使自己摆脱窘况, 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差距, 增进师生感情, 而且会使学生在有意与无意间受到认知震撼, 由此产生学习热情和动力, 进而掌握知识和增长智慧。

二、深层对话, 捕捉灵感

对话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上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文本是有效对话的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将通过对话, 相互交换对文本解读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如教学《匆匆》一课时, 有学生突然提出: 作者为什么两次用“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疑问句呢? 我敏锐地意识到, 学生对于时间的无情还感受不深, 因为他们还小, 还有很多时间。针对这个问题, 我引导学生讨论:一个人能长生不老吗? 昨天已经过去, 我们还能回到昨天吗?以此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若及时捕捉话题的灵感、火花, 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 强化教学效果。

三、借题发挥, 巧妙切入

有时学生的言行出乎教师意料之外, 但由此给教师教学灵感, 于是教师以此为切入点, 顺着新的教学思路开展教学。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 指导学生朗读:“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 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 那歌声真好听。”忽听有人小声哼唱:“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引来一阵笑声。我笑着说:“赵传的这首歌确实好听, 可是画眉鸟会这么唱吗?”学生纷纷发表看法, 大家都认为:鸟儿们生活快乐, 不会唱这样伤感的歌。于是我顺水推舟:“这样吧, 我们给榕树上的鸟儿们编首歌, 来表达它们快乐的心情。谁开个头?”刚才轻声哼唱的孩子兴奋地开了头:“我是一只快乐的小小鸟。”立刻有学生接上:“榕树是我温暖的家。”紧接着又有学生脱口而出:“这里有我的兄弟姐妹。”马上有人和上一句:“我们无拘无束地幸福生活。”……意外的一幕转换成生成的情境, 我无意间为学生营造了生成的空间,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在异彩纷呈的讨论中深化了情感体验。

四、变换问话, 柳暗花明

教育机智是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与教育实践经验的融合, 是教师优良心理品质和高超教育艺术的集中体现。如果在课堂上能多一些这样的教学机智就会获得更多“无法预约的精彩”。

如《草船借箭》中, 诸葛亮之所以妙计成功是因为他通天文、识地理、知人心,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从哪几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只有几个学生勉勉强强举起手来, 还是参看了手头课外资料。此时我立刻明白是自己设计的问题过于笼统, 大而不当。于是立刻转变提问方式, 改为:“谁能抓住原文中的有关语句或语段来分析一下诸葛亮的才智? 如果你从课外了解有关知识也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只是一个问题的随机转变, 竟让孩子一下子兴趣盎然:有的朗读文中原句, 有的讲解课外段子, 简直滔滔不绝……课堂一下子成了百家讲坛。巧妙转变问话不仅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亲密对话, 而且活生生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 如在眼前。这堂课给我的启发太大了。

五、随机应变, 因势利导

马卡连柯说: 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教师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机智的集中体现。课上,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 利用并调动积极因素, 循循善诱, 使学生扬长避短, 健康成长。例如在一课堂上, 我发现某学生在看小说, 就突然提问他。可这个学生站起来嬉皮笑脸地说:“这个问题嘛, 我可以给全班开个讲座了。”全班哄堂大笑我微笑着说:“好呀! 正好教学计划中有个专题讨论, 下周进行, 你作中心发言。”那个学生一下子泄了气。课后为了下周的发言, 他查找了许多资料, 做了充分准备, 发言时效果很好。我表扬了他, 他也公开向我道歉。正是当时能因势利导,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才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 充分展示了良好的教育机智。

演绎教学 篇10

一、教师的阅读生成

教学案例1(《木兰辞》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

师:你认为花木兰这个人怎么样?

生:花木兰挺爱美的。(教师不置可否)

生:花木兰是个英雄。

师:什么样的英雄?

生:女英雄。(学生笑,听众笑)

课堂教学进行到此,一般教师会忽略那个同学讲的“花木兰挺爱美的”这个闪烁着求知与智慧火花的生成性的理解,虽然与预设的答案和课堂气氛不和谐,但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比“花木兰是英雄”好得多,更值得重视。如果教者紧扣这个生成性的话题,就此问题深入下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发现这首诗里写花木兰为家担忧、思念亲人、见亲人、化妆等,有二十几行,而写打仗的还不到六行。两相比较,引导学生悟出这篇经典之作中的“英雄”的概念和岳飞、李逵、武松这些英雄是不一样的,与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也不一样。本诗中战争不是描述的重点,花木兰承担起家庭里面男性的重担,立了大功,拒绝封赏,怀念亲人,希望享受平民家庭的幸福,这正是一个充当家庭支柱的女英雄,把家庭的天伦之乐看得比当官还幸福的一个英雄。如果在预先与文本对话(备课)时缺少自己对文本全面深入的感悟,上课时就不能及时理解学生的自我感悟,特别是有独创性的理解,让课堂充满活力的及时生成一闪而过,从而丧失了与学生展开有效对话的绝好时机,也让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显得别扭、不和谐。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记。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每每品味于老师的这一段话时,我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悟。对于每一位语文教师而言,倘若没有自身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的解读,他就无法将自己的体验与学生分享,所谓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的缺席,也将意味着课堂生成性的无从展开,和谐共生课堂教学便成了纸上谈兵。

教师备课,首先应该是教师自己在阅读过程之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师通过自己在阅读活动中生成独到而鲜活的教学内容,从而激活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活学生的学习生成,激活课堂教学的和谐共生。

教师通过课前鲜活的阅读生成,设计出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和理解文章的教学环节,无论学生所说的内容与教者所设想的是否一致,学生根据课文感知内容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过程,就是激活学生文本阅读的过程。学生在同一个阅读点的理解常常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正确与否的差异,有的则是同一种理解的不同表达,通过与课文中关键词或句子的比较,获得感悟与思考:我们用了这一个词或一组句子,而课文用了另一个词或另一组句子,为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就是利用教师自己的阅读生成激活了整个教学环节,课堂上洋溢着和谐积极的氛围。

二、学生的学习生成

教学案例2:

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时,组织学生讨论“小标题的作用”,归纳“小标题能够概括相关部分内容”这一特点时,有学生质疑:(1)“他的眼泪”这部分中有的内容没有写“他的眼泪”;(2)最后一个小标题不能概括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

针对这些质疑,我没有立即给出结论,而是顺势一转,问道:“同学们,你们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为什么?”借助学生的学习生成,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原本走向沉寂的课堂,再次步入和谐共生的境地。

经过阅读研讨,结果发现这个学生的理解是有偏差的。首先在写“眼泪”的部分中,有些内容写得比较含蓄,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是与写“泪”相关的。如“据姐夫来信说,他看了这句话,先是大笑,然后跑进洗手间,拿起一块手巾捂住了脸”。第二,文章最后一节的内容是全文的总结,本来就不属于最后一个小标题。虽然这个学生的结论是不正确的,但问题却很有价值。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不仅对文章结构层次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而且在讨论中还有学生提出可以把文章的小标题改得更好,于是大家一起阅读课文并从各部分内容中选择人物的语言替换文章的小标题。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习活动的组织,不是来自教师的教学设计,也不是来自教师自己的阅读生成,而是由一位同学的阅读生成引发的。如果教师当即指出他的不足,其他同学再报之以一阵哄笑,那个同学一定会十分尴尬,求知欲望也有可能被从此抹杀,整个课堂教学相对于这位同学个体来讲就是失败的。

三、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相互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之间,是一个双向作用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同时也在生成教学内容,课堂学习过程也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案例3: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上鲁迅的《故乡》时,有这么一段插曲:

生: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

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

师: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应该有两只脚吧。可是我没见过,你们谁见过?

生:(齐)没有。

课堂教学进行到此处,可能许多教师会感到棘手,甚至简单的一句“课后再去研讨”就越过去了。学生提出“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的问题,显然是我们的课堂教学预设所没有准备的内容。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生成,钱老师没有轻易地放过: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

生: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钱老师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进程,就“跳鱼是否有两只脚”问题“宕开一笔”,通过“可是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一问,既引导学生加深了对闰土的认识,又使课堂教学重新回到了有序和有效的状态,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生成时的能力和素养,也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对话的水平与质量,从而真正体现了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

四、师生“即席创造”的教学生成

教学案例4: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有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在阴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这是真的吗?”话音一落,教室里立即传来一片笑声,同学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一个传说。

对于这样一个临时生成的问题,教师该怎样处置?回避显然过于轻率,明智的教师首先应对这个同学敢于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的勇气和态度进行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从而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其次是要能借助这个不期而至的生成,运用自己的智慧,演绎出一环和谐精彩的片段。

请看这位老师的处置:这个传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现实中牛郎星和织女星的位置分别在哪里?两颗星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这个美丽的传说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抛出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计算,答案出来了,问题也解决了——牛郎星和织女星之间的距离是16光年,如果牛郎打一个电话给织女,织女接到电话需要16年,因此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表达了人们一种渴望真诚爱情的心情。这样处理,学生既感受到个性张扬的魅力,又体验到了动态生成的生命课堂。

关注童真,演绎阅读教学的精彩 篇11

[关键词]阅读教学 童真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28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学科的观点。”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真正关心儿童的心灵了吗?真正从儿童的需要去建构教学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对小学生来说,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合呢?应该是“童真语文”。只有落实童真语文,让童真润泽儿童的内心世界,才能收获阅读教学的无限精彩。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关注儿童的“真学”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风向标,起着导向作用。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大多数教师总是爱从自己“教”的立场出发。这导致教师把自己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学生的“学”无形中被弱化,甚至导致形式主义,走过场的现象产生。因此,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定位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真学”。如,对苏教版《只拣儿童多处行》第二课时的教学,许多教师认为从文本教材来看,教参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从儿童的角度来确定教学目标,他们更关注的是文中小朋友的表现。因为,作为他们的同龄人,学生对文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因此,结合儿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到第九自然段。

2.研读课文,说说文中儿童有什么特点,课文为什么要以“只拣儿童多处行”为题目。

3.从课文的描述中,你可以看出冰心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在这里,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围绕着儿童展开的,可以把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关注童真,就要制定适合儿童实际发展水平的教学目标,让儿童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关注儿童的“真需”

在语文课上,如果教学内容没有选择好,那么,不管课堂如何热闹,都不能称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从儿童学习的需要出发,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只有这样,甄选出来的教学内容才更具教学价值,才符合儿童发展的真正需要的。如,苏教版《神奇的克隆》一文,是一篇说明性的科普文章,文章语言浅显易懂。对小学生来说,要想理解文本的语言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学生对克隆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因此,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他们好奇心强的特点,我把介绍克隆技术的由来及克隆技术的特点等相关知识作为拓展内容,让学生查资料了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才是真正地为学生着想。

在上述教学课例中,针对儿童好奇心强,对一切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的特点,教师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所学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点燃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阅读更加高效。

三、适当拓宽教学过程,关注儿童的“真言”

课堂上,低年级的学生总是叽叽喳喳,踊跃发言,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却沉默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为什么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常常从成人的角度去判断学生,不尊重学生的表达。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从童心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敢于说真话,抒真情。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会迸发出无数精彩的瞬间。如,教学苏教版《云雀的心愿》一课,通过阅读学生知道了云雀的主要心愿是让沙漠变成绿洲,充分显示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对事物的初步看法和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认识,我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或者自己熟知的事情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学生就旅游景点垃圾成堆发表自己的言论;有的学生就乱砍滥伐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说的意识被激活,敢于说真话,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愿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不想说、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思想认识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使阅读教学显得更加精彩。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育的对象是儿童,教师就要关注童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语文,从而使儿童健康成长,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以人为本演绎快乐教学 篇12

一、开展竞猜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材内容,开展竞猜活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放松学生心情,同时,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心,进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例如:在学习“因数和倍数”时,教师和学生共同玩一个竞猜游戏。师:你们随便说一个数字,我就可以知道这个数字到底可不可以被数字2整除。学生在教师说完后,很不相信,觉得老师在吹牛。于是,学生快速地说出了一个很大的数字“1389650”,出乎学生意料的是,在自己刚说出口后,教师立即给出了结果“能够被2整除”。学生很惊讶,经过计算,发现教师说得非常准确。之后,学生又说了几个数字,教师还是迅速地给出结果,而且还非常准确。经过这一竞猜活动,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都很想知道教师是怎么做到的。于是,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学习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由于学生迫切地想知道谜底,于是都很主动地去学习。

要学生学,不如学生要学,竞猜活动的开展,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得学生乐于学习,渴望学习,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

二、适时鼓励赞扬,增强学生自信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多于赞扬,尤其是一些后进生,几乎感受不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因此,教师要试着改变这一教学方式,适时地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赞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愉悦地学习数学。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商场中,有一件衣服的标价是130元,恰逢这家店搞活动,全场商品一律打8折,同学们,要想买下这件衣服,需要付给售货员多少钱呢?学生立即陷入了思考。这时,有一位平时不爱回答问题,学习水平不是很好的学生举起了手。教师立即抓住此机会,让学生来回答问题,学生小心翼翼地说:“我在生活中见过这种问题,打8折的意思就是原来价格的80%,也就是130×80%=104(元)”,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立即给出了学生肯定的评价,并对这位学生进行表扬,同时,鼓励这位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像今天这样勇敢,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并让其他学生向其学习。而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后,信心大增,表现得积极主动,出色地完成了新知学习。

适时的鼓励赞扬,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捕捉课堂细节,提高学习效率

一堂完美的课往往是由一些瞬间偶发的小灵感点燃的。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注重动态的生成,善于捕捉课堂细节,利用一些细节,让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实现高效率课堂教学。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内容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够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学生在思考老师问题的时候,都想到了求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于是大部分学生都开始按照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来探究平行四边形内角和,他们的探究方法都在教师的预想之内。有的学生说可以测量一下,有的学生说可以将这四个角剪下来,拼凑在一起,最后测量这个整体的角度。就在教师准备放弃,将最后结果告诉学生的时候,一位学生举手发言到说:“将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画出来,变成2个三角形。”教师立即捕捉到这一细节。向学生提问:“你能具体地给大家讲一讲吗”学生很快就整理好思路,开始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连,就会变成两个三角形,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样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学生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肯定,对其很是佩服,学生无形中也提高了自信。

细节的捕捉,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也是促使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最好方式之一。教师能够善待细节,会使学生在无形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内容,掌握到更好的思想方法。

上一篇:塑性水泥浆下一篇:变截面薄壁空心高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