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契机演绎精彩

2024-10-10

把握契机演绎精彩(精选5篇)

把握契机演绎精彩 篇1

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精心的设计、组织和实施, 在教学中“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有机结合, 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课前精心预设, 给生成留足空间

1. 预设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预设, 才能使课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 我确立的知识目标是: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 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指向标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力目标是: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发展形象思维。情感目标是: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 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预设相关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预设时, 应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 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 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数学现实, 也体现出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例如教学《认识方向》时, 我设置了学生和小明一起做操的情境, 学生边唱儿歌边做动作:举起小手向上拍, 放下小手向下拍, 伸出小手向右拍, 伸出小手向左拍, 安安静静坐下来。通过复习学过的方位词“上、下、左、右”, 来揭示要学习的新知识“东、南、西、北”, 让学生初步感知“东南西北”和“上下左右”一样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方位词。

3. 预设恰当的课堂提问

教学过程中教师富有针对性、挑战性的提问, 会有效激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 学生在认识了指南针和指向标后, 教师问:“谁能想出尽快记住‘东、南、西、北’的好办法?”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总结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记忆好方法。接着巩固练习:小华住的房间书柜在北面, 你能说说房间里的东、西在哪一面吗?房间里的东、西、北面各有什么? (1) 预设一:南北相对, 东西相对。 (2) 预设二: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是顺时针的。 (3) 预设三:模拟用物品按照生活中的方位摆设, 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调整。

二、课中调整预设, 给生成腾出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师生、生生的互动来整合课前的预设, 机智生成新的教学策略为动态生成提供空间。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 我给学生出示了三个条件: (1) 每箱苹果15千克; (2) 共有20箱; (3) 每箱苹果45元。要求学生自己选择需要的条件来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反馈交流时, 有一个学生回答:“我选择 (1) (2) , 我的问题是20箱苹果一共有多少千克?”又有一个学生回答:“我选择 (2) (3) , 我的问题是20箱苹果一共有多少元?”这两名学生的问题都在我预料之中, 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时, 又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 还有 (1) (3) 也是可以提问的。”我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在思考, 一时又说不出来。这时其他学生纷纷叫起来:“不行, 不行, (1) (3) 没有关系, 提不出问题!”这个学生进入了我设的圈套, 说出 (1) (3) 不行, 这也是我预先准备的, 正当我准备顺着学生的话讲下去时, 意外情况发生了。第四个学生说:“老师, 我不同意, 我认为 (1) (3) 是可以提出问题的。”该学生说:“从 (1) 每箱苹果15千克、 (3) 每箱45元中可以看出, 15千克苹果45元, 虽然不能提出乘法问题, 但我可以提出除法问题‘一千克苹果要多少元?’”多精彩的回答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可以用除法解决呢?学生运用了以前学过的知识, 发现了新的问题, 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

把握课堂节奏 演绎课堂精彩 篇2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也要讲究节奏……从而使课堂教学难易有序、张弛有度、错落有致,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将学习的效率提到最高。”显而易见,调控课堂节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难易有序

有易才有难,难易应有序。一次教学,课本上的内容看起来似乎简单得很,加上孩子们的预习,课堂上教师和孩子的配合很是顺当。看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我知道此前的讲解把握得很是到位。基础的知识,他们已经接受,接下来如果让内容变得“丰富”起来,又会怎样呢?于是,我趁热打铁,将一个颇有深度的问题抛给学生。不出乎预料,课堂上出现了三十秒左右的冷场。就在我快要为自己的设计懊恼的时候,竟然有两三个人举起了手。出现希望,就不应该放弃。于是,我把问题又重复了一遍,并把解决的突破点在黑板上用手轻轻地敲了敲。这一次,效果更明显了,不一会儿,大概有大半的孩子举起了手。我决定提问,不出乎意料,孩子们回答得很精彩,也没有出现尴尬的场景,我和孩子们都沉浸在享受成功的喜悦当中。想一想,本节课中,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铺垫,就没有后来的精彩;如果没有简单的内容引导,也不会有后来的顺利回答!简单也很重要,难易安排恰当一样能演绎出课堂的精彩。

二、张弛有度

一张一弛道出课堂节奏的优美。课堂上一味地“张”,会让孩子的大脑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对一年级那些总是坐不住的孩子而言,更是一种折磨和摧残。课堂上一味地“驰”,也会适得其反,孩子们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一节课就在昏昏欲睡中浪费。“张弛有度”对我们教师的课堂节奏提出了高要求。适度的张弛,既能刺激孩子的感官,又能放松心情,当然,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更是大有益处。

《放小鸟》这篇课文,内容丰富,内涵深厚,要想将课文演绎精彩,与孩子产生共鸣,我很是费了一番脑筋。课文一开始,将孩子置身于小鸟在笼子里不吃也不喝的愁人情境中,并以此作为本课的一个切入口:“我”这样地细心照顾,小鸟为什么不吃也不喝呢?孩子们带着对小鸟的关心,自然而然地对接下来的授课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积极的学习兴趣带领下,乘胜追击,我和孩子们在很是紧凑的教学环节中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并走进了“我”和“小鸟”的内心世界。这时,一个孩子无意的揉眼动作提醒了我,他们开始疲倦了。内容再精彩,总是这么地一环套一环,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讲可能有点太“紧”了。于是,我赶紧调整教学内容,在一段舒缓的音乐中,我们一起闭起眼睛,想象鸟儿飞翔天空时的自由,想象鸟儿对“我”的感谢。音乐结束后,孩子们的脸上重新焕发出光彩。这临时的改变,反而让接下来的课堂变得更为精彩。“鸟儿在天上自由地飞翔,它说,啊!这才是我真正的家呀!”“小鸟一会儿飞到西,一会儿飞到东,激动地流出了眼泪。”……这样的回答超乎想象,也是教者无法主宰的,那是孩子心灵与文本碰撞的灵感,是他们情感的迸发。无法想象,如果我的课堂紧紧地按照原来的计划,还会有这么难忘的经历吗?回答是否定的。一张一弛,张弛有度,让课堂有时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有时像潺潺流动的小溪,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课堂变得高效起来。

三、错落有致

园林有了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花木假山,才有了令人驻足不前的美景。课堂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脉,教者似能工巧匠,将教学内容巧妙编排,教者似出色的音乐指挥家,将整个乐团指挥得跌宕起伏,这样就能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让孩子的灵性得以拓展。

在课堂教学中,要从整体上对教学节奏做到有效控制,使其速度快慢交替,此起彼伏,形成有规律的变化。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欣赏其语言、意境的美,教学时节奏要相对慢些,知识点的讲授则可快些;对于条理分明的说明文,教学时要先弄清事物的特征,把掌握文章结构和说明方法,读懂内容作为重点,课堂节奏宜缓不宜急。如学习《二泉映月》,介绍阿炳小时候的经历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阿炳双目失明、贫困潦倒时,要慢速降调,表达悲伤与同情;讲到阿炳创造乐曲、步步高昂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内心的激愤与力量。这样错落有致、急缓相间的安排,能渲染出与课文情境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者在课堂上适当地调节课堂节奏,“无效举手”的现象肯定能得到很大的改观。课堂节奏内涵丰富,只有不断地思考,学习,实践,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责编 刘宇帆)

把握时机,让细节演绎精彩 篇3

关键词:把握时机,解除疑惑,弥补缺失,顺势而导

【案例一】“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课堂上,在引导学生提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问题并列出算式“34+16”后,我让学生估计一下得数的范围,然后引导学生口算,接着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学生很轻松地列出了竖式,并算出了正确的得数,教学流程显得那么流畅。这时,我想若再追问一句:“十位上的5是怎样得到的呢?”关于进位的教学难点就会突破了。突然,有一个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4+6=10,在竖式上不写10,却写0呢?”这个问题有价值,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进位的原理。“是呀,为什么?”我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学生。

生1:个位上相加满十后,那个十跑到十位上去了,个位上当然就只剩下0了。

生2(跑到黑板前边说边写):如果在竖式上写10,那么就会变成:410。

生3:不可能是这么大的数,因为34+16连100都不到,怎么可能是400多呢?

师:对呀,所以聪明的数学家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就想到了用十位上的1个十代替个位上的10个一的好办法。代替完之后,个位上只有0了,十位上就变成5了。(辅以计数器演示)

生4:我明白了,个位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十位进一。

师:同学们理解得这么透彻,说得这么清晰,我们真的要感谢刚才这位提问的同学。

【案例二】“认识乘法”

在引导学生又一次从现实情境中(有4盘苹果,每盘有2个)抽象出连加算式2+2+2+2=8后,我采用告知的方式进行教学。“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还可以用乘法计算。4个2相加,可以写成4×2=8或2×4=8,‘×’叫做乘号。”我一边说一边板书。这时,一只小手又高高地举起了:“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乘号为什么用‘×’表示?”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得课堂上一下子静得出奇。我故装糊涂,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是啊,乘号为什么用‘×’表示?”安静片刻后,另一只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想是这样的。因为乘法与加法有关系,加号是用‘+’表示的,那么乘号只要把加号转一下就可以了。”

“第一个同学问得奇妙,第二个同学的回答更有创意。是呀,数学家就是这样创造出乘号的,你们真是了不起!”

【反思】

课堂上,我们要把握时机,善于捕捉“意外的生成”,留给学生思考和交流表达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勇敢地提出问题,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演绎出精彩课堂。

1.解除疑惑,生成精彩

学习新知时,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以解除他们心中的疑惑。案例一中,学生对于十位上的5的来历可能会比较清楚,但是个位上为什么不写10而写0呢?这可能是许多学生脑海中的一个结。可是当其他学生从多角度回答了这个同学的问题后,学生脑海中的那个结就会打开,不仅较好地突破了知识难点,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创造出精彩的课堂,生成“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

2.弥补缺失,收获精彩

案例一中,如果忽略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而这才真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或者学生不提问,那么课堂流程可能会“流畅”下去,但有部分学生会一直“困惑”。案例二中,虽然我在课前设定了教学重难点,形成了教学预案,却没有想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关于乘法的数学文化(乘号的由来)。向学生适时地介绍这一数学文化,不仅会凸显数学学习内在的亲和力,提升思考的张力,增强数学学习的丰富性和体验性,而且会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乘法的意义。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好弥补了这一缺失。

3.顺势而导,点亮精彩

课堂上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容易触动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思考的动力,并且使他们的回答变得灵动和睿智,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思考能力。

把握契机演绎精彩 篇4

课堂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智慧、大理念,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有深刻内涵的细节。精彩的细节就来源于课堂中和谐的氛围,来源于教学的整体设计,来源于对学生的倾听,来源于对教学关键点的把握,来源于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应怎样把握这些教学细节,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呢?

一、精心预设,把握细节

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开展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设计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不善于关注细节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一个闪光点,就是一个精彩的细节,它往往能体现一堂课的精彩。而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并用心打造。

教师应该做到深挖教材,了解学生。要对教材、学生、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作自然而巧妙的“创设”。预设教学细节也是教师备课环节中的主要一环。教师既要考虑上课前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能力水平、情感趋向,也要预测学生在课堂上面临问题时的回答和心理反应。新课程倡导“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程序,激励每个学生,讓他们天天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优秀的学生要求方法上有所创新,对中等及偏上的学生则要求能用基础的方法,对后进生则可降低要求。

二、灵动探究,捕捉细节

发现了这些细节后,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讨论。

智慧往往是在碰撞中生成的。当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时,往往希望能从别人的发言和交流中得到启发,这种心态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回答与动作情绪中察觉到。这时,教师如果精心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往往能有比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当学生感知了对称的概念,知道了可以用对折的方法判断某个物体是不是对称物体以后,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有的物体太硬,像茶杯、铅笔盒等,不好对折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可能出乎有些教师的意料。这时,教师应捕捉到这一细节,立即组织学生讨论,不少学生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陆续举起了小手。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有的

说:“可以用眼睛仔细观察。”还有的说:“可以先照物体的样子画下来再对折!”那么,这个出乎意料的问题,就成为了课堂精彩的亮点。

三、巧妙评价,提升细节

教学评价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味剂与催化剂。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学生多激励。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课堂上,学生有了兴趣,才有交流的动机;有了兴趣,思维才会活跃,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就是“激励” 。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不能盲于批评。批评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反而只会招致愤恨。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和老师对着来的原因。因此,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时不要指责他们,让他们从赞扬声中去反思自己的不足。

教师必须抓住一切有利资源,在任何时候都能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要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的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对提出疑问产生兴趣、对探索和解释疑问产生信心。教师在关键处的评价,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其视野,还能引发其探索的欲望。

四、总结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小小的细节。假如我们没有善于捕捉细节的一双慧眼,那么,就如袁振国教授所说“或许我们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而失去的却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的主体”。在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环境下,就让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一个个脱离预设的“细节”,通过努力使它们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共享资源,真正地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关注教学细节,精心打造教学细节,使我们数学教学更自然,更贴近学生,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新华出版社。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3]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

[4]罗恩.克拉克,《教育的55个细节》,电子工业出版社。

把握契机演绎精彩 篇5

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 突出教学的个性化结构, 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 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生成性, 它也就失去了弹性和生命力, 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自然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那么, 应如何在实践中科学有效地构建生成性课堂呢?

一、优化教学设计, 为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构建创设自由的空间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性,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著名教育家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动态生成, 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疆地展开学习, 而是要求教师有效设计, 并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可见, 新课程非常注重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

教学过程的预设, 可以从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面的扩大和活动量的增加入手, 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教师在课堂上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至少1/3的主动活动时间, 用于思考、讨论、课本剧表演、练习等。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实施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小教师上课、情境表演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并同原有的讲授式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选择和综合运用这些形式时, 则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可能而定, 无固定模式。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活动的空间, 释放了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 使他们有机会大胆地表达不同的声音, 说出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 还能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高见”、“高潮”。这样,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调控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和价值的引导者。

如在讲“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时, 安排学生讨论人的本质为什么不是自私的?同学们对此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 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人的本质就是自私的, 只要看一看回家时挤公交车的情景就知道了。”这一回答应该是在教师课堂预设之外的, 但又是从生活中观察得出的结论。如果这时教师用“这是个别现象, 课后再探讨”这样的处理方式一带而过, 就只会使学生们疑窦丛生。为此, 教师巧妙地把它作为课堂生成的起点, 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你对这些挤车不排队的同学是怎样看的? (2) 假如前面是老人和小孩, 这些同学还会挤吗?为什么?通过讨论, 学生不仅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而且还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了一次有效的自我教育, 一举两得。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建生成性课堂的关键

每个人都可能见到过物体落地, 但没有人能像牛顿那样提出问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呢?正是牛顿的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发明的牛顿定律, 直接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因此,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创建生成性课堂的关键。

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可以先从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合理想象做起, 不要轻易去打击、约束他们。当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后, 教师再进一步给予激励、启发、点拨, 促进学生学习, 使他们的心灵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如在“商业银行”一目的讲授之后, 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提问并讨论。一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 我将来可以开一家银行吗?”话音未落, 教室里就传来了一片笑声, 显然, 同学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 简直是天方夜谭。面对这种场面, 笔者首先对这名同学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的勇气和态度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然后再设计了四个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商业银行的性质是什么?开办股份有限公司需要哪些条件?你开办的银行应由谁来控股?怎样经营好你的股份制银行?经过积极的思考、分析, 学生明确了只要具备条件, 每个人将来都可以开办银行。在这个过程中, 同学们感受到了个性张扬的魅力, 尽情体验到动态生成的生命课堂的乐趣。

三、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成性教育资源, 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使生成更加有效

叶澜教授说:“不去认真预设, 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 那是不够优秀。”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经常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生成的亮点。其实, 这些亮点都是学生学习的顿悟, 灵感的萌发, 瞬间的创造, 而这些精彩的亮点稍纵即逝, 这就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来处理课堂即时生成的信息。

首先, 教师要细心观察, 善于应变, 及时捕捉, 把握课堂生成的契机, 对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即时信息要做出迅速反应, 鉴别出生成信息的价值,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提炼出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价值信息, 使之及时转化为新的课程资源。如果生成的信息资源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 可以加快目标达成的步伐, 那么, 教师就要当机立断, 加以利用, 甚至改变预设的教学思路;相反, 如果没有价值, 或者与“目标”无关, 则应坚决放弃, 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其次, 教师要敏锐洞察课堂的学情, 把握新知的切入点和生成点, 驾驭好整个课堂。问题的呈现要灵活多样, 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时间, 调节好教学的节奏, 控制好生成的空间, 在情境中提问, 在舒缓中思考, 在关键处激活, 在灵动处生成, 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上一篇:调查管理系统下一篇:内部审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