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契机的把握

2024-07-22

课堂教学契机的把握(精选11篇)

课堂教学契机的把握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练笔是教师不容忽视的教学内容,更是不容置疑的训练项目。我认为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品悟人物,抒发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许多课文含着丰富的情感,在教师进行精当的讲解之后,学生与课文产生了情感共鸣,有许多话要说,这正是练笔的好时机。如《詹天佑》,学生在充分感受到詹天佑是个杰出人才和强烈的爱国品质后,不由对詹天佑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此时我设计了如下的小练笔:如果此时你站在詹天佑塑像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只见学生们个个挥笔,一番跃跃欲试的模样,我便鼓励他们,多运用好词佳句说出感想。学生们有的说:虽然我们不能像詹天佑那样有那么伟大的业绩,但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和他的优秀品质,让“中国近代工程师之父”——詹天佑的伟人事迹和他那不屈不挠、身先士卒的精神,一代代流传下去。有的说: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他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去信心。他总是把这句话作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他遇到困难总是毫不畏惧。这让我不得不敬佩他。我当场宣读并表扬,学生也就不甘示弱,一个比一个强,从而小练笔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完成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在课堂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训练。

二、发挥想象,补充情节

课堂练笔是学生的一个自主实践过程,它融读书、表达于一体,融思维、想象、情感于一体,学生以笔归纳了自己的思维、想象、情感等,他们对课文语言的理解也就更透彻。一些文章往往会在结尾之处,留下意犹未尽的悬念,让读者无尽的思绪袅袅地散开。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

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课文写到四十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来中国看望当年照顾她的聂将军。对于两人见面的情景,课文只字未写。我让学生对两人见面的情景,特别是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补白,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聂将军至仁至义的高尚品质,以及对中日友谊的重大意义。

三、激发兴趣,模仿作秀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可模仿的例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降低写作难度,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加强学生们对所学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拓展文章内容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了他们的习作能力。仿写可分为仿篇和仿段,在练笔训练中,可以以仿段为主。如教学《东方之珠》一课时,当讲到第五自然段“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如同闪光的长河奔腾不息”时,可先问学生:“你从哪儿看出夜晚的香港是‘灯的海洋’?”学生说道从“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和“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中可以看出,然后再告诉他们:这一自然段以“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这一句为总起句,后面都是写灯的海洋的具体场景,这种结构段式就叫做总分段式。接着,可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活动课,操场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让学生活学活用,当堂掌握这种结构段式。通过仿写,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能积累语言,同时又培养了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契机的把握 篇2

班主任每天都要面对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分轻重,不分场合的遇事就急,遇事就管。这样班主任的工作效果是很低的,而且学生也觉得班主任很啰嗦。如果我们在工作中把握好教育的时机,那么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利用学生学习的学习的转折点把握学习的教育契机。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且有脱不了考试。那么考试前后应该是学习教育的最好契机。初一的学生刚上初中,对初中的学习意识,方法还不熟悉。在期中考试后会有一些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出现了问题。班主任应该利用这个时机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他们不是不想学习好,而是一部分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所以班主任只有抓好了初一的第一个期中考试,那么在后面的学习中才有方向感,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如果过了这个时机,以后再抓再管,效果就不如这时了。二:生活习惯的培养。

在开学第一个月是学生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机。刚上初一的孩子自理能力差,卫生习惯,纪律习惯都不到位。所以班主任一定在孩子一入学就明确教育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每一件班务活动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利用班会,课余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并不断强化反复教育。

三:抓住青春期教育的时机。

初中学生青春懵懂变化的时期,对家长的,老师的依赖逐渐减弱。对同伴交往的渴望,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此时班主任要适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在期末考后放寒假前要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包括:

1:对父母的尊重、理解。避免和父母犟嘴。

2:与同学交往的标准,不要和有恶习的孩子接触,男女同学交往要有分寸。3:正确对待网络,不要形成对网络的依赖。

4:多学习,多看书,丰富自己的阅历。

把握课堂契机 适时切入训练 篇3

记得3月8日那天早晨,天气晴朗,教室外凉风习习,教室内书声琅琅,我一如每天准时出现在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已基本到齐,真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一天的开始,依照惯例,我首先在教室巡视一圈。这时一抹跃动的粉嫩跳入我的眼帘——一朵美丽的粉色的康乃馨。在这万木待发的季节里,它是那样鲜活,那样生动……我除了多看几眼外,也没多想。但刚走几步,我停下来,仔细寻思:“这件东西是什么?它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出现在我们的教室里?其他的学生怎么想怎么看?”于是,我立刻折回去,站在了这一朵小小的娇艳而又粉嫩的康乃馨旁边。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今天教室里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这次观察的任务简单明确,学生的目光很快就集中到了这朵美丽的康乃馨上,并且有知情人介绍说这是本班刘畅同学带来的。刘畅同学为什么带花?还是康乃馨?同学们议论纷纷,将探求和好奇的目光投向她。这时,我灵光一闪,稍加引导,全班同学不知不觉地被引入了问题情境中,进入了一种较佳的写作唤醒状态。

接下来,有同学提出了早已关心也是最想问的问题——刘畅为何带来康乃馨?给谁的?

刘畅的回答简单明了,因为今天是妇女节,她想给自己的老师,像妈妈一样的老师表达一份心意。她的感恩,她的多情,她的细腻,博得了同学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师:“既然大家这么关注这朵康乃馨,那么请大家好好观察它,描述描述它的样子。”

观察能力是体现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留心观察,善于观察,就能够从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由于这朵美丽的康乃馨是教室里唯一的新鲜事物,学生对它非常关注,再加上近距离细心观察,结果大家对它的描述极其生动细致,不少同学用上了许多形象的词语,如:娇艳欲滴、生机勃勃、盎然生机、鲜活美丽……更有不少同学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方法:“像一个跃动的音符,奏出美丽的华章。似一颗火热的心,绽放着生命的美丽。”“它那跃动的色彩跳进我的心,点燃我生命的激情。”“它更像一张美丽的笑脸,诉说着节日的喜悦,洋溢着最美的祝福。”……真是激情四射,竭尽所学,似乎用语言都难以表达了。

此时此刻,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讨论:“康乃馨是一种什么花,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为什么送给老师?这种行为启示我们要有什么之心?”

学生又一次投入到积极的讨论中,最后大家决定开展一次感恩大行动,时值三八节,回家为母亲——自己的妈妈做一件事,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妈妈的感激之情)至此,我适时地切入本次作文训练,题目是《我为妈妈   》,作文准备内容:为妈妈做一件事。

事后,上交的文章语言通顺,感情真挚。学生不但有话可说,而且也做到了中心突出,主题明确,表情达意得体。

我要说的是,此次作文指导课没有预设,没有强制,没有灌输,只是把握住了那稍纵即逝的写作契机,最大化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兴趣,就生发出了这样活泼的课堂,令我有好多思考。“文为心声”,哪个学生没有自己的视觉的范围、情感世界?与其把作文教学搞成一种严肃的、正规的、令人望而生畏的东西,不如把它当作一种轻松的、自由的、可亲可近的谈谈写写。给学生巧设一个跃跃欲试的作文契机——想写每一个作文题目,都没有那种高不可测的神秘面具,从心灵出发,从情感和认识出发,是作文的真正内涵,而把这一幽径指给学生,真正作文教学的突破口,也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根本方法之一。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每一堂课都有精彩的表现,激励、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收获与进步,相信他们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无数惊喜。

此时此刻,我忽然感觉到,这是在家常课上许久以来都不曾有过的精彩呀!一节作文辅导课的教学使我幡然醒悟:准确把握教学契机,适时切入训练放手,才能收获精彩。

数学课堂讨论契机的把握 篇4

一、情景操作中, 应组织学生讨论

例如, 在教学“两个乘法算式用一句口诀计算”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操作, 用圆片摆3个2, 问一共有多少个圆片?列出算式2×3或3×2;接着摆2个3, 同样让学生列出算式3×2或2×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摆好的图形并讨论:为什么图形一样, 圆片个数相等而计算时引出的算式却不相同?通过讨论, 学生懂得同一个实物图可列两道不同乘法算式的道理。

操作学具, 由物质的外部操作活动, 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 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 促使认识内化, 是促进学生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起始阶段, 对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讨论中充分展示了多种方法组建认知结构的思维过程。

二、学生对教材的重难点认识模糊, 持不同意见时, 应组织讨论

例如, 分数除以整数是分数除法的基础, 历来是教学中的重点之一, 应要求学生切实掌握, 教材一开始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是从图形直观上看, 另一种是根据“等分除法”的意义, 将除法转换为乘法计算, 到底哪一种方法较好呢?教师此时不要急于下结论, 再出几道算式, 如等, 要求几位学生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然后组织讨论, 使他们知道第一种方法是有条件的 (被除数分数的分子能被除数整除) , 第二种方法是普遍可行的, 从而确定在今后的实际计算中, 应该采用第二种方法。

又如, 有这样一道判断题:一个圆锥的体积等于一个圆柱体积的1/3, 那么它们一定等底等高。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说法正确, 少数学生坚持“这道题是错的”, 组织学生讨论时, 教师可用橡皮泥搓成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提问: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吗?然后将圆锥的底面搓大, 使高度降低, 或把圆柱的底面搓小, 使其高度升高, 又提问:现在这个圆锥的体积还是圆柱的1/3吗?经过讨论, 都认为是1/3。然后问:“它们仍等底等高吗?”学生一看就知道不是等底等高。这就是说: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是使得这个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的一种情况, 但要满足这种体积关系, 不一定要等底等高。

三、尝试练习时, 为使学生辨明是非, 得出正确结论, 应组织讨论

例如, 学生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在计算中往往出现0.19÷0.03=6……1的错误, 针对此类错误, 教师将它改编成判断题, 给学生一个讨论的空间。学生在问题诱导下, 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 很快找到了三种不同诊断错误的方法:

1.因为余数 1 比除数 0.03 大, 所以它是错的。

2.因为余数不可能比被除数大, 而题中的余数 1 比被除数 0.19大, 所以它是错的。

3.因为 0.03×6+1=1.18>0.19 (验算方法) , 所以它是错的。

在尝试练习时, 使学生明辨是非, 在纠正错误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四、教材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创造能力的问题, 应组织讨论

例如, 在教学“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 教师以作为最后一道口算题, 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一道题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所以人人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把化作小数计算, 有的学生把0.43化成分数计算。教师让学生讨论哪种算法较简便。学生统一认识后自己归纳出运算方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先把分数化成小数, 或者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然后再计算。

这时, 有位学生提出异议, 举出一个例子, 可先将得1, 再用1减0.43即可, 课堂里一下子沸腾了起来。另外一位学生又以为例, 十分有创见地说:“这道题中分数7/8虽能化为有限小数, 但较繁又易错, 还是把0.25化成1/4来计算较简便。”教师不死抠教材, 而是因势利导, 把握课堂讨论的契机,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方法, 还学会了具体问题的特殊处理方法。

从教学实践来看, 要使课堂讨论这一日益普及的学习方式真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在准确把握讨论契机的同时, 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课堂讨论的新形式、新思路。

摘要:数学课堂讨论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 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它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批判思维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讨论,契机,把握

参考文献

把握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殊契机 篇5

2009年4月,记者参加了第10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受金融危机影响,此次广交会的参会企业比上届减少了208家,但记者从广交会机电商会、五矿商会的知识产权投诉站了解到,包括专利、商标在内的知识产权投诉比去年仍然多出不少。金融危机是否加剧了知识产权保护在内的贸易摩擦?在当前这一特殊时期,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又面临怎样的契机?就此,记者采访了国际著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美国飞翰(Finnegan)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宁玲律师。

商机背后是契机

《进出口经理人》:当前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案件有所增加,原因何在?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王宁玲:事实上,金融危机并不必然导致知识产权案件的增加。从美国的发展史看,金融危机下,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可能会增加,但专利等案件的申请量则会降低。金融危机下由于预算问题,企业必然要缩减开支。尤其是电子行业,其发展速度比较快,专利的申请量也比较大,虽然专利申请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垄断利益,但由于面临生存压力,他们可能会放弃一部分专利申请的支出,并且,只有在遇到有损企业生存的纠纷时,企业才会进行相关诉讼。所以,在金融危机下,知识产权案件的总量通常会减少。

金融危机可能会加剧贸易的摩擦,但不会降低对知识产权保护高要求的趋势,而知识产权更不会被当成贸易壁垒的工具,从全球来说,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所有人是公平的。事实上,目前在美国贸易保护委员会打官司的很多都不是美國企业,其中不乏亚洲企业之间的纠纷,他们利用美国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维护自身的权益。

从全球范围来说,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普遍增加了,体现在专利申请的授权率等方面。这与国际经济形势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一种趋势,因为知识产权保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垄断,是剥夺了他人进入这一领域的权利。为了寻求一种权利平衡,对其限制会越来越多,审核程序也会越来越严。

金融危机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商机,对中国企业来说尤其如此。在市场进入方面,目前很多国内的民营公司、新兴公司的老总已经表现出了足够的前瞻性。由于这些公司比国际性大公司更具灵活性,金融危机对他们的影响相对于要小得多。因此这一时期,这些公司开始考虑把规模做大,同时规范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就为进入全球各个角落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需要企业领导层具备一定的全球化思维能力。

在国家政策层面,目前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建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从具体措施上来说,政府对知识产权申请以及一些知识产权诉讼都有相关的补贴措施,如目前各级政府对专利的申请都有不同程度的补助。在很多时候,这种支持对企业来说是关键性的,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利用这种机会。

《进出口经理人》:您所接触的知识产权案例。大部分集中在哪些国家市场?

王宁玲:目前来看,美国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主要市场,它强大的司法系统给企业的启示是,维护知识产权行为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同时也能维护企业本身的市场占有率。如医药类企业,一种药品的维权行动很可能为其带来上亿美元的收入,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也巩固了自身的市场地位。相反,如果置之不理,企业就很可能不得不退出相关领域。

除了美国以外,欧洲和日本也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比较健全的市场,人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很强。

另外一个需要重点提起的就是中国,从总量上来说,中国市场知识产权案件的绝对量是很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近年来人们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同时国外资本的大量涌入,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健全。在全球贸易中,大家必须遵守同样的游戏规则。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个挑战,也是个契机。中国企业可以从国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始,吸取知识产权保护的本土化经验,为最终进入全球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战略眼光,策略应对

《进出口经理人》:中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面对知识产权问题时还有哪些不足?

王宁玲:首先,国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比如国内企业在进口某项技术或产品时,大都不做“尽职调查”,没有分析并确保进口产品或技术未侵犯第三方权利,这对法律专业人士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这可能牵涉到专业常识问题,但国内企业对此往往了解甚少。

另外,体现在对诉讼的应对上。在国外,中国企业在遭遇知识产权诉讼时很多一开始就准备放弃应诉,这等于把知识产权保护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外方,这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体现。可喜的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国内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积极姿态,典型的例子就是珠海“炬力”案件。

2005年,“炬力”快速成长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炬力”的市场份额占据全球半壁江山,直逼美国市场。美国SigmaTel公司(IC行业曾经的“老大”)2005年决定扩大其亚洲市场份额,试图与珠海“炬力”建立商业合作关系,但“炬力”予以拒绝。SigmaTel公司在建立商业合作的愿望落空之后,决定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起诉珠海“炬力”侵犯其专利权。2005年11月,珠海“炬力”的技术专家在华盛顿的国际贸易委员会出庭作证。法庭之外,珠海“炬力”和飞翰律师事务所又发起了多方位知识产权保卫战,涉及规避设计、新产品专利申请、对SigmaTel专利提起复审请求。此外,“炬力”在中国市场利用其自主知识产权对SigmaTel公司进行全面反击。

经过努力,“炬力”的辩护应对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2006年底,SigmaTel公司失去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其股票价格也跌落到两年前的1/10,SigmaTe首席执行官引咎辞职。另一方面,珠海“炬力”继续在亚洲市场独领潮流,并且扩展其欧洲和北美市场。2007年上半年,经过多方斡旋,“炬力”与SigmaTel公司达成对“炬力”有利的和解协议。

珠海“炬力”案件证明,具有高质量产品和技术的中国公司在面对美国专利诉讼时不必畏缩。此外,中国公司应积极聘用有经验的美国律师,采取策略性的应对解决方案,不屈不挠,运用战略眼光去争取最终的商业胜利。

《进出口经理人》:国内中小型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可能没有大型企业健全,对于他们,您有何建议?

课堂教学契机的把握 篇6

一、创设生动情境, 自发产生有效教学的内因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 通过调动其“情商”增强教学效果, 而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

1.利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有思考价值的情境。多媒体技术能把生动的图像、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音乐有机结合起来, 创设出有利于教学的情境。思想政治课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不但能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激活课堂教学, 还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讲到“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课时, 播放张明敏演唱《我的中国心》的视频, 顿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之情。

2.利用分组活动讨论 , 创设探究情 境。教师要放开手脚 , 善于创造各种机会, 帮助学生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 用心营造学习氛围, 从而让学生以活跃和高昂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学习情境。教师在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 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 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 学习知识, 增长智慧, 提高能力。

教师可以针对特定的学习目标, 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容易掌握政治知识, 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政治内容中的情感, 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政治原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使学生向“要我学”转变,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聚焦形成有效教学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认为,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教师是教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达成有效的信息交流, 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互动。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实践中, 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是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显然不单纯是知识传授的过程, 还是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

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十分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让他们使用拥有的课堂发言权、提问权和评议权。事实上,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本质上应是一种双向交流关系, 缺少这种交流, 教师就会被异化成灌输者和说教者, 学生则会被异化成批量生产的规格整齐的“教学产品”, 或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课堂上有了学生讨论的声音、提问的声音、评议的声音、独立见解的声音……我们就会从这些声音中, 了解到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反应, 了解到学生丰富的思想和需求、学生富有创意的灵感、学生对教师的渴求等, 在减少教师和学生误会与冲突的同时, 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联系。同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适时激励、合理评价, 使学生时刻保持探究热情。

思想政治课上, 我们一般采用探究性教学方式。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从“疑”入手, 给学生营造适于“探究学习”的学习氛围, 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在宽阔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探究性教学的一般模式为: 提出问题—搜集资料—组织讨论—合作、交流、探究—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如学习“文化创新途径”这一课之 前, 以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周杰伦的《兰亭序》刮起的中国风切入点, 提出如下子课题:问题: (1) 《兰亭序》的MV与其他一般流行音乐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 这在文化创新方面给我们什么启示? (2) 从文化创新角度看,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具体怎么做?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新课改背景下要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和操作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置身于纷繁复 杂的社会现实中, 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而非埋头于书本的归纳与演绎。教师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式, 请社会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或工作在一线的业务骨干来校讲学, 也可带领学生走向工厂、农田、德育基地等广阔天地中经受锻炼, 不断拓展、深化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以促进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 使学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注重及时反思, 把握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契机

教学反思是一个认识过程, 既是对过去的总结, 又是对今后的启示;既是对一堂课的反思, 又是对教学中一个片断、一种方法、一项活动的反思。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及课堂有效性学习氛围的形成。 一方面, 学生要学会记学习后记, 就是学生要对课堂学习的经历、体验进行总结, 包括本节课获得的收获, 学到的知识、技能, 解决了哪些问题, 还要哪些问题有待解决, 学习方法上有何收获, 哪些方面需进一步改进, 等等。另一方面, 教师要写下教学反思日记, 把自己完成每一次教学活动后, 将实施教学活动的自我感觉记录下来, 反思应包括对本节课教学目标、实现程度、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在教学过程中, 关注哪些问题的讨论还不够深入, 有待下一节课或课后继续进行探讨和研究, 特别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 以便通过沟通交流, 提出个别指导方案与补效措施, 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反思, 促使教师主动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中, 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依据的思想, 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解决面临的问题。如讲到“实现人生价值”这一课时, 教师在新授课结束后给学生留下问题“思维拓展: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学生肯定能结合所学知识, 展开思维, 构建知识体系, 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总之,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师的永恒追求。政治教师应当选择有用资源, 合理配置, 勇于创新, 启迪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迎接时代挑战。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 政治课堂的有效性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教师要对传统政治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 充分利用和创设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 让学生产生喜欢学习的内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聚焦过程,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课后注重及时反思, 把握契机, 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契机的把握 篇7

1 MOOC及其兴起和发展

所谓MOOC, 即“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的缩写, 就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它是一种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网络教育形式, 不仅在线发布优质教育资源, 还为学习者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 注重教学互动, 以期在师生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近两年MOOC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并得到广泛发展, 被认为是“500年来高等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技术变革”。

业界普遍认为MOOC的兴起源于2008年加拿大著名学者乔治·西蒙斯和斯蒂芬·道恩斯联合开设的“连通主义与连通性知识”课程, 其中只有25个学生是面授, 另外2200多个学生接受的是免费在线学习[1]。针对这一新兴事物, 加拿大国家通识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的布莱恩·亚历山大联合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戴夫·科米尔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首创了MOOC这一术语[2]。

2012年, MOOC在美国大规模涌现, 被《纽约时报》称为“MOOC元年”, 其中Coursera, Edx和Udacity被认为是该领域里的三驾马车。Coursera由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学家科勒和吴恩达创立, 目的在于同世界名校合作, 免费提供在线课程。目前合作院校多达116所, 提供984门课程, 内容覆盖计算机、商业、艺术、医学、教育等各个领域, 注册人数高达1100万[3]。Udacity由斯坦福大学教授特龙创办, 目的是为无法进入传统大学学习的学生提供计算机科学、数学和创业方面的在线课程, 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Edx是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联手打造的免费网络教育平台, 目前联盟的顶尖院校已达38所, 包括中国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推出了超过300门网络课程, 并且有超过10万学生获得了相关的课程证书。而在中国, MOOC的发展同样迅猛, 几乎与世界同步。2013年, 清华大学推出“学堂在线”, 目前在线课程已达70多门。2014年4月, 上海交大推出“好大学在线”, 旨在联合西南各高校推进资源共享和学分互认。据称, 北京大学即将推出“华文慕课”, 并尝试给完成课程的学生颁发证书。

2 MOOC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1 机遇

2.1.1 MOOC的优质教育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大学英语教学

MOOC出身名门, 课程覆盖面极广, 可以说集结了世界顶尖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这是任何一所大学所无法比拟的。首先, MOOC的发展为中国大学生营造了一个优秀的英语学习环境。借助MOOC, 学生既能聆听纯正的英文授课, 还能用英语和外籍教师以及世界各地的同学在线交流, 大大增加了英语语言的输入和输出, 对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重要意义[4]。其次, MOOC教学内容丰富, 题材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和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 真实的语言场景, 地道的语言运用, 能够极大的激发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说, MOOC的兴起给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大学师生要充分利用其提供的优质英语资源, 彻底改变一直以来以考试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 使英语回归到其实用语言工具的位置上。

2.1.2 MOOC颠覆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虽历经数次改革, 但中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一直都无法真正摆脱以“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学过程乏味低效, 长久以来饱受诟病。MOOC的兴起“翻转”了课堂, 颠覆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传授部分前移, 鼓励学生课前在网上自主学习要讲授的内容, 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就所学知识进行提问和讨论, 完成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应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及批判性思维, 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课堂的主角。MOOC翻转课堂所推行的“学生自主学习一发现问题一教师引导解决问题”教学模式将一改大学英语教学往日沉闷的一言堂, 实现学生的高度参与。在这种重构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学习更为专注和投入, 所需学习时间也更少, 而效果并未降低。

2.1.3 MOOC能够让大学英语教学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

教育部倡导高校进行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 但实际上由于高校的扩招和生源的增加, 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很多大学仍采取大班授课的模式, 公共英语课堂甚至多达100人。教师无法掌握每位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 学生各自的问题也无法都在课堂上解决, 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材施教”成为一句空话。而MOOC教学平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英语的时间和地点, 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英语课程, 针对自身的英语水平制定学习进度, 这种个性化、人性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增加其学习的成就感[5]。而教师可以通过MOOC平台的系统数据随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 提出针对性建议, 从而解决大学英语个性化、差异化教学的难题。

2.2 挑战

2.2.1 MOOC容易造成““强校愈强, 弱校愈弱”的局面

毫无疑问, 名校名师开设的MOOC对广大学习者更有吸引力, 在争夺生源的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6]。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教授曾说过, 中国高校需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 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否则就可能沦为世界名校的教学实验室或辅导教室[7]。”其实, 大学英语教育也是如此, 高质量的大学英语MOOC课程会为本校吸引更多的生源, 这就意味着这所学校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因此, 中国高校管理者应该积极鼓励其大学英语教师开发大量有特色的、高质量的英语教学课程, 否则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将面临淘汰。

2.2.2 面对MOOC中国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能力亟须增强

首先, 大学英语教师要有能力开发高质量的MOOC课程, 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要完成这个目标仅仅拥有良好的英语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大学英语教师还需要更为宽广的知识结构, 更加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能, 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MOOC课程, 并且利用各种互联网手段在线引导和管理不同专业的学生顺利完成MOOC的学习。其次, 面对MOOC平台上的众多教学资源和庞大的学生群体, 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资源分析和整合能力, 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另外, 大学英语教师还要补充一些数学和统计学方面的知识, 以便利用先进的电脑和网络技术追踪学生的在线学习轨迹, 收集各种数据, 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优点和缺陷, 给出有针对性的帮助[8]。

2.2.3 MOOC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课程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 中国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才能更好的利用MOOC平台上的优质资源。MOOC平台上的课程大都是由世界各地的名校名师提供的, 所用语言基本上是国际通用语言——英语, 而中国的英语教育长久以来都是以考试为导向的, 学生词汇量不足, 尤其是缺乏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方面的词汇, 同时英语听说能力薄弱, 也让他们很难适应外籍教师的全英语授课。其次, MOOC推崇的是自主学习, 这对长久以来习惯于在教师监督下展开学习的中国学生而言无疑是个挑战。而事实上, MOOC课程的完成率非常低, 这就说明很多中国学生需要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MOOC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 它优化了教学资源, 改善了教学模式, 提高了教学效果, 但同时也给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发挥MOOC优势, 探索MOOC和传统英语教学的契合点, 使二者有效结合, 才能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

3 面对MOOC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对策

3.1 力争开设高质量有特色的MOOC课程吸引生源

MOOC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瓦解了大学的围墙, 势必会造成生源的流动。这对于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既是挑战, 也带来了改革的契机。只有设计出高质量且实用的课程才能阻止原有生源的流失, 同时可以考虑开设一些用英语讲授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课程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前来注册和学习, 从而提高本校的对外影响和知名度。

3.2 迅速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

面对MOOC,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来编辑视频, 借助软件内嵌问题和生成试卷, 在线批改作业, 利用网络技术收集和整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从而形成有针对性的建议反馈给每位学生, 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很多MOOC课程的学习人群都很庞大, 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尽快掌握相关的电脑知识和技术, 才能降低其工作量并提高工作效率。

3.3 加强中国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

面对MOOC平台上众多优秀的教学资源, 中国学生只有打好了英语基础才能顺利的选择并学习他们所感兴趣的课程。这就需要有意识的阅读相关专业的英文书籍和资料并积累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英语听力方面的训练。另外, 只有具备较好的学习毅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才能持续的约束自己按照MOOC课程的进度有效地完成学业。

作为一种全球化的教育模式, MOOC主要采用英语传递其教学内容, 因此对大学英语教育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更好地利用MOOC平台上的优质教育资源, 人们更加迫切地要学习英语, 使英语教学市场更加广阔;同时MOOC也给英语学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而灵活的途径, 让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更显僵化。面对机遇和挑战, 每一位教育的相关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理智应对, 做好观念上和技术上的一切准备, 积极投身到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当中, 避免被时代淘汰。

参考文献

[1]George Siemens.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Instructional technology&distance learning, 2005 (1) .

[2]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Massive_open_online_course

[3]Coursera官网[EB/OL].https://www.coursera.org/.

[4]车雪.慕课: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契机[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 (1) :178-180.

[5]戴朝晖.MOOC热点研究问题探析—全国首届MOOC时代高等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 2015 (1) :73-78.

[6]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 2013 (2) :53-57.

[7]樊丽萍, 姜澎.学校成为慕课“受体”让大学有危机感[EB/OL].人民网, 2014.http://edu.people.com.cn/n/2014/0408/c1053-24842603.html.

科学把握小组合作的契机 篇8

那么, 要落实课改, 践行高效课堂, 就必须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还是唯有小组合作学习, 才能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我看都未必。语文教学有其特有的规律, 以学定教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思路, 该由教师讲解的就不能放任学生猜想, 该由学生自己研究的同样也不能由教师替代。笔者认为, 要想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起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作用, 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真正“利器”, 必须准确把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 绝不盲目滥用, 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一、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

1、用在学生出现认知错误, 需要辨明之处。

中学生虽然已经对各类文体都有了一定的接触, 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 形成了相应的语文能力, 但是毕竟知识结构并不系统和完善, 在具体的篇章学习中, 很容易混淆一些常见的语文现象, 形成错误的认知。如混淆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将说明方法中的做诠释误判为下定义等。出现这样的认知错误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 在合作学习中明辨正误, 形成正确的认知。

如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课文《长江》, 引导学生赏析作者所使用的写法时, 很多学生都认为作者使用了“借景抒情”表现手法。我心知学生肯定普遍存在对“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两种表现手法认知不清的问题, 于是借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翻阅手头资料, 探究作者是不是使用了“借景抒情”手法。通过合作学习交流, 最终学生们形成了正确的认知, 认识到:“借景抒情”是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通常是先景后情;“寓情于景”则是将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当中, 常常是情景难分。大家一致认为本文的表现手法用“寓情于景”来描述更为得当。这样的小组合作研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有效的。

2、用在学生对重点问题出现多重理解, 需要探讨之处。

语文教学中, 很多课文, 尤其是经典名篇的重难点往往需要结合作品特殊的写作背景去考察, 才能获得较到位的突破。学生常常会因为预习不够扎实而出现理解片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教师补充与课文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将理解走向深入。笔者认为, 这恰恰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机。

教学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当谈到“百草园是乐园, 那么三味书屋是苦屋吗?”这个问题时, 学生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很显然, 只是依据教材上的选文对此问题进行浮光掠影式地探讨很难将这个问题理解透彻。于是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查找有关《朝花夕拾》的介绍和鲁迅少年的生平经历的资料, 再结合课文中对三味书屋中苦事乐事的描写, 对该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究性合作学习。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学生理解了作者写三味书屋中枯燥乏味的读书经历, 只是隐含着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更多的则是对书屋中发生的趣事的回忆, 而且整篇散文也是以表现童年的快乐为主, 饱含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因此三味书屋并不是苦屋。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深入, 获得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 必然能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一定的提升, 也就真正将高效课堂落到了实处。

3、用在教学中出现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 需要拓展之时。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学生知识的建构, 能力的培养, 素质的提升都是在这个生成的过程中完成的,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特别关注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处理这样的问题, 往往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 处理的怎么样则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信心的建立和正确学习态度的形成。笔者认为, 对待这样的生成性问题,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处理, 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如笔者在教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 有学生提出:“气蒸云梦泽”一句是否蕴含了作者前途不明, 心中迷惘的感情倾向?笔者之前接触到的所有参考资料中都没有与之相关的论述, 听到这个问题时首先是感觉有些突兀, 接着便意识到这绝对是一个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机。为使学生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我组织大家就此问题结合手头资料展开了合作讨论。最终明确了, 此句写景重在表现洞庭湖水势之浩淼, 而水汽迷蒙之景亦是为突出所写之景的浩瀚壮阔。结合作者赠诗求仕又不愿折腰直言的创作背景来考虑, 可以看到孟浩然对自己的才情、能力还是非常自信的, 因而不应是对自己前途不明的迷惘。学生意见虽然最终被否定了, 但这样的探究学习却是对其善于思考的学习表现的最好肯定, 教师这样的处理方式无论是对提出问题的同学还是其他学生都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暗示, 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 学生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语文教师要善于创造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

1、针对教材本身存在的疑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 一些看似失误或矛盾的语句, 往往能够体现作者的匠心独运, 并非一时笔误, 往往是刻意为之。抓住这些文本本身存在的疑点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常常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自然段鲁迅先生写道“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学生读到此处, 免不了心中生疑:到底是不是只有一些野草呢?兴许是作者写了病句吧。我就此设计了“到底是似乎还是确凿?”的讨论话题, 组织学生结合手头资料展开了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从文学大家的文章中找到用词的“失误”, 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纷纷仔细阅读文章, 并翻阅资料, 展开了探究讨论。有学生从句子表意的角度谈, 有学生从文章的主题谈。我适时指导他们结合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背景重新审视这个话题, 结果就有小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用似乎是因为所写内容距离写作时已间隔多年, 记忆早已模糊;而用确凿却是因为百草园给鲁迅少年时期带来的乐趣是印象深刻的。教师再适时点拨:作者正是有意用这样看似矛盾的语句向读者表现了自己对童年的模糊而又真切美好回忆, 这样写恰恰显得更真实。至此, 对该问题的探究落下了帷幕, 但对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却起到了预先铺垫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 突破教学的难点。为更好地展开以后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2、围绕同类别课文的对比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知识的建构, 能力的形成总是在不断的比较分析中更容易达成, 语文学习也是如此。语文教材往往将同样文体或同样题材的文章整合为一个单元模块, 用意也在于此。这样的编排能够为语文教学提供现成的对比文本,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有利于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更好地落实课标提出的要求。因此, 语文教师围绕同类别课文的比较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如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就以“斑斓春色”为编排主题。我在教学完其中的两篇主读课文《春》和《春风》后, 围绕两篇文章写作对象和表现手法异同点的比较, 用一节课时间组织学生就此展开小组合作研讨。通过学习, 学生对南北方春天的代表性景物及其特点, 和两文中使用的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欲扬先抑、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都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切实提高了语文能力。

3、利用增删改补的表达练习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增删改补的表达练习则是引导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材的中也常常会设计这样的练习。如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中的《春》《项链》《孔乙己》等篇目都设计有改动比较、结局续写等练习。利用这些练习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能够让学生开阔思维, 打开思路, 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中分享、借鉴和吸收, 从而把对文本的理解引向深入, 把语文教学延伸向更广阔的视野。

笔者在教学《项链》时, 组织学生进行了“当马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后, 会有怎样的反映?”的话题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 对马蒂尔德的命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交流中很多同学多次发言, 很显然在听到其余同学的意见后又产生了更加成熟的想法。这样一步步将课文的解读引向深入, 使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作品结尾处理艺术的认识也更为准确,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把握契机收获希望 篇9

1. 利用“节庆日”开展活动。

特定的节庆日有特殊的活动氛围, 能产生特有的教育效果。利用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各种生动有益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是一种很好的教育途径。如“六一节”时, 可以通过表彰先进学生、先进集体, 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全面发展, 还可以组织文娱会演, 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欢度节日的平台;教师节时, 可以表彰优秀教师并倡议队员为教师献花……

2. 关注“队员兴趣”开展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原动力”。与其挖空心思想那些学生不一定感兴趣的活动, 不如走近儿童, 亲近儿童, 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 因势利导, 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一年春天, 几个学生带着几朵花送给我, 同学们都挤了过来, 手伸得长长的, 喊着:“给我, 给我!”看了同学们那兴致劲儿, 笔者就顺水推舟教学生怎样种花养花。学生情绪高涨, 积极参与, 不久, 学生都种上自己喜欢的花。之后, 每个月都举行一次花展并让学生分别介绍养花经验。这样, 大家在实践中相互学习, 不仅学会了种花, 而且加强了同学间的团结, 其乐融融。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的兴趣都值得提倡, 有些兴趣还需要教师引到正确的方向上。

3. 发挥“辅导员特长”开展活动。

少先队活动的魅力表现在其特色上, 而学校少先队活动能否“亮”出特色, 还得取决于辅导员有没有特长, 特长能否发挥作用。某小学的校长和个别辅导员善长灯谜, 把灯谜课作为校本课程, 在中高年级每周开两堂灯谜课, 还开设灯谜兴趣小组, 培养了一批灯谜小精英。学校的灯谜知明度打开了, 街道、社区、企业等单位经常邀请他们帮助开展灯谜活动。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到泉州少年宫、晋江敏月公园、新塘黎刹广场等地方参加猜灯谜活动, 这样在愉悦的氛围中,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4. 挖掘“社区资源”开展活动。

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显出乡土特色是开展少先队活动的又一条途径。如某校辅导员充分发挥学校与世界独一无二的摩尼教遗迹———“草庵寺”相毗邻的地理优势, 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意义深刻的活动:首先, 利用每周三下午活动课组织一个中队畅游草庵, 还请庵内一位老尼姑把自己与草庵相知相惜的故事讲给队员们听。其次, 开展一次《爱我草庵》主题队会, 让队员全面了解草庵, 真心爱草庵。在此基础上, 学校组织队员利用课余时间到草庵义务劳动, 净化草庵, 美化草庵。现在, 辅导员还在构思如何培养一批导游“草庵的解说员”, 形成特色小队, 利用假期到草庵寺为游客解说草庵的故事。这样, 队员们便可在快乐的活动中, 体验到草庵、家乡的可爱, 增强队员们保护文化古迹的意识, 同时,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5. 抓住“时代脉搏”开展活动。

充满时代气息的活动是少先队灵魂所在。随着时代的进步, 少年儿童的时代特征和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新世纪的少先队, 必须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 站在时代的前列和实践前沿,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以创新与开拓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如在2008奥运会吉祥物揭开神秘面纱时, 可以举行以《喜迎‘福娃’》为主题的活动, 以生动的活动让队员深刻地认识奥运会吉祥物“福娃”, 增强民族自豪感!为进一步实践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第五次少代会上的寄语要求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举行《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中队课评比活动, 为各校展现教育风采提供一个平台。

课堂教学契机的把握 篇10

当遇到疑难情境,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剧烈碰撞与冲突的时候进行合作学习。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在谈到“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时,学生出现了分歧,这时可以因势利导,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当学生的自主学习逐渐深入,需要思想上深度交流的时候进行合作学习。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学生个体在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再来探讨“为什么人们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这一话题,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做既拓宽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又增加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

当学生的思维固化,需要学生相互质疑与相互启发的时候进行合作学习。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的教学中,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学生能迅速找出文章中的绝大多数比喻句,在说到文中一处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句子“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时,学生知道这是比喻句,但对这个比喻的作用不清楚。这是一个需要突破常规思维进行深入讨论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有些合作学习组内分工存在着机械化、随意化与形式化的现象,进而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所谓“有机分工”是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内每个成员具有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明确自己的职责,都能够为整体任务的完成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并在合作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信赖关系。这种分工,能够有效避免合作学习中机械合作现象的发生。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课本剧的编写,这一合作学习过程中就必须有专职记录员,有小组发言人,有负责构思的编剧,有负责挑刺的观众……在每次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都应指导合作小组推选出核心人物,核心人物可进一步引导组内成员合理分工,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效。

教师要善于把握教育契机 篇11

下午第一节是我的课,我提前朝教室走去。刚走到教室门口,班里的王月同学急急忙忙从教室里跑出来,把我拉到走廊上,伏在我身边,神秘兮兮地说:“老师,我们班梁山戴戒指!”

我听后吃了一惊,但是脸上表现得很平静。在十几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已经修炼到可以用平静的心态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我明白,孩子只有在不断地犯错中才能成长,不犯错误是不正常的。犯错误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形态。有了这种心态,我感觉当班主任美妙极了,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做的一些事,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看到他们纯真的心灵。

我对王月淡淡地回应道:“老师知道了。”

我按原计划讲完课,给学生布置了几道题,下来巡视时,我特意来到梁山身边,表面上是看他做得对不对,实际上是想验证一下王月的小报告。下课后,我把梁山叫到身边,一边摘他手上的戒指一边问:“你的戒指真漂亮,多少钱?”

“两块五!”梁山爽快地说,“老师,还有琥珀色的,很好看,你喜欢吗?我带你去买!”

“我不戴这个,干活不方便。你怎么想起戴戒指了?”我亲切地问。

“我们班李超看着他小舅戴着戒指很好看,就买了一个假的,我们看着好,也就跟着去买了。”梁山心里一点也不设防,滔滔不绝地向我诉说着。

“我们?还有谁?”我很吃惊,平静地追问道。

梁山一连说出了十几个同学的名字。我一听,哇!这么多。幸亏没有草率行事,否则一定会搞得自己很难堪。学生戴戒指,只是一种模仿,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作为老师不能像看见老虎一样,如临大敌,小题大做,这样反而会让学生认为戴戒指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其实戴戒指也是一种美,只是要在适当的年龄才可以。

一连几天,我都没有采取行动,并不是我把这事忘了。而是一直在寻找恰当的时机。如果马上采取行动,梁山一定会有一种上当的感觉,认为老师是小人,欺骗了自己的感情,也有一种出卖同学的感觉。老师在他的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大大折扣,今后可能不会再和老师谈心了,只要谈心就认为老师在当密探。在同学们眼中,梁山也会成为出卖朋友的小人。

两周后,在同学们对班里个别学生戴戒指已经习以为常、不足为奇之后,我召开了“小学生应该怎样穿衣打扮”主题班会。在王月的主持下,同学们纷纷发表见解,班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最后,我用这样的话结束了班会:“同学们,穿衣打扮是每个人的权利,爱美之心人人有之,但是我们作为小学生不能盲目追随流行,不能夸张打扮,要集中精力学习文化知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健康向上、朝气蓬勃才是小学生真正的美。带耳坠、戴戒指、染指甲、抹口红,只能让别人看了别扭,不协调。一个人的形象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一个家庭,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城市。你们现在每个人的形象就代表了良好的家庭教养,代表了我们优秀的班集体,代表了学校良好的校风,和我们潍坊这个文明的城市。同学们,让我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每一天吧!”

在此后的几天里,班里的几个男孩子陆陆续续地摘掉了手上的戒指,最爱打扮的王红也不再披散着头发了,把头发高高的梳起来,扎了个马尾辫,手上的红指甲油也没有了。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如果当初我批评了他们,强行让他们摘掉手上的戒指,可能至今还会对我有意见,骂我老古董呢!

这件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育方法对结果的重要性。教师亲切的言语犹如温暖的阳光,比声色俱厉的批评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教育工作拒绝急风暴雨式的狂轰乱炸,需要的是春风细雨般的心心相印,春风细雨虽然看上去柔弱无力,但是“润物细无声”,能起到滋润万物、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教育需要这种无痕的方式。目前我们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尽管潜意识中知道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的重要性,但对问题学生大多数教师还是不自觉地采取批评、训斥的方式,有时甚至还有侮辱、体罚等行为。这种“反教育”的教育行为严重摧残着学生的自尊、自信,也摧残着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

上一篇:BF533下一篇:慢性阻塞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