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教学机智

2024-07-21

语文课堂的教学机智(共12篇)

语文课堂的教学机智 篇1

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阵地, 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活动。技术型教学课堂中, 教师有新思路, 课堂的特点情境变化, 仍然执着于剧本化教案的执行, 并防止一切意外事件的发生。这样, 课堂教学就在固定的狭窄轨道中滑向一个又一个预定的沟壑, 而智慧型课堂恢复了课堂教学情境的特异性、原则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注重其所处的情境应事应境而变。“机智地教学”是智慧型课堂的外表特征, 这种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机智叫做“教学机智”。

一、成就智慧型课堂中的教学机智

1. 智慧型课堂需要教学机智

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 “教学机智”是指一种根据情况变化,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的才能。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有高度的灵活性, 能随机应变, 能敏捷、果断的处理问题;二是有高度的智慧, 能巧妙地、精确地、发人深省地给人以指导、启发和教诲。教师的教育机智是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经过反复磨练逐渐形成的。教学机智是教师经验、才能和智慧的结晶, 具有灵活性、果断性和巧妙性的特点。

2. 智慧型教师应具备教学机智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突出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活动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 教师如何运用教学机智, 更好的驾驭课堂, 实施创造性教学, 显得尤为重要。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学理念, 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 他就不可能称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传统教学观念中的教学机智, 主要指用来应付教学中的意外事件的“技艺”,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突发事件随机应变, 化解难题的能力。但在新课程理念中, 教学机智则是语文教师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意识, 是语文教师机智灵活地感悟课堂和引领课堂的一种教学行为, 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高层境界的教学智慧, 总之它是语文教师成熟的标志。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机智

1. 面对学生语言认知障碍方面的教学机智

认知是一种从低级逐步向高级发展的认识活动, 它包括动作、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认知能力的要求主要是语言认知能力方面的。小学生在语言认知能力上一定差异, 即有的认知能力好, 有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障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针对语言认知有障碍的学生, 教师应该首先采取鼓励肯定的方式, 提高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兴趣, 并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来认识语言。

2. 面对学生语言表达习惯方面的教学机智

目前, 许多学生的口语表达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平时说起话来, 大都能说会道, 但在正式场合发言却语无伦次, 很难做到连贯、完整、持久。究其原因, 除部分学生由于词汇贫乏、词不达意外, 相当多的学生是由于缺乏自信、紧张胆怯, 造成思想混乱, 难以准确的表情达意。因此, 要顺利的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必须想方设法克服他们口语交际表达中的心理障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表达方面有障碍的学生, 教师可以采用鼓励和示范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增加信心。

3. 面对学生语言学习方法策略问题方面的教学机智

在教师的眼里是没有笨小孩的。有些同学在语言学习能力上弱于其他同学, 多半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者学习兴趣不浓。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生已经能自发的掌握一些简单的语言学习方法, 有的学生能很好的运用这些方法, 而有的学生却不能很好的运用, 这就导致这些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对比较低。学生的学习方法大部分都是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 但是光凭一节语文课, 学生很难将学习方法灵活运用, 融会贯通。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基础上还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课后去继续学习, 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方法的也得以更好的掌握。

三、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机智的提升

1. 教师良好品质是首要条件

面对课堂突发事件, 扰乱课堂秩序、打乱教学计划, 每个教师都是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相对于某些教师的怒不可遏, 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 有的老师则是选择克制和宽容。前一种方式只会是课堂变得更加不愉快, 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保持平静的情绪, 则能感染学生也保持安定, 保证课堂安定有效的进行下去。这种宽容就是教师良好品质的表现, 是加强自身修养的结果。宽容是处理偶发事件的心理基础, 教育实践证明, 宽容比训斥更能感化学生, 有利于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教师也只有给学生更多的宽容与理解, 才能促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从而使得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2. 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是前提

只有做到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全面熟悉和了解, 才能对课堂教学充满信心, 做到胸有成竹。遇到突发事件, 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并能迅速根据教学内容做出判断, 根据学生情况, 尽快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因材施教, 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3. 应变技巧的培养为基础

在课堂时, 教师不仅仅停留于如何化解突发事件, 更应该学会运用突发事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课堂大放异彩。因此教师必须研究方法, 培养的应变技巧。而在应变技巧的背后是教师的学科涵养和专业水平。在教学机智上仍需要教师一方面多阅读相关书籍, 经常听课学习, 观察有经验的教师是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 来丰富自己的教学机智。另一方面, 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慢慢积累经验。

总之,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 面对激烈的竞争, 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 提高自身的教师涵养。要用一颗热爱学生的心, 去关注了解学生, 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 巧妙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不仅使得学生回归课堂教学, 教学计划顺利进行, 更要通过教学机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语文课堂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机智——教学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31~232页.

[2]吴章贵.论语文课改中的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发展课堂, 2007 (8) :12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3页.

[4]周成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75页.

语文课堂的教学机智 篇2

课堂教学机智《,教育大辞典》定义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能迅速、准确、敏捷、灵活地做出判断、处理,并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课堂教学机智是扣动学生心弦的共鸣力与感染力,意味着教师在教学展开中的应变力、组织力、表现力和说服力。日本着名教育实践家斋藤希波认为:教学机智是在教育教学展开过程中时时刻刻对学生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决断和组织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一般呈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流程中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教学的信息,如学生的发言、学生间的评价、学生的闪光点、教学中生成的新的教学内容等,以此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发展;二是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灵活改变教学进程和教学手段,以维持教学过程的动态平衡,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总结自己的经验,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表现教学机智应具备以下四种能力。

一、敏锐的观察能力

这种观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有计划、、有目标的观察,而是一种适时的、动态的观察。观察能力强的教师细致敏锐,能迅速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并及时分析,正确判断,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调整教学容量和教学方法,进而谋求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若对学生上课时反常的行为举止、言语形容熟视无睹,就会造成师生不和谐,教学效率低的局面。反之,如果教师能机智教学,善于观察分析教学对象,就能保证教学效益的进一步提升。有一次,我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发现有位学生目光游离,面容泛红,我发现情况不对,猜想可能是病痛影响了她听课,但是又不能中止课堂教学,于是利用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轻轻询问了情况,而后请其同桌陪她到办公室。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果我此时只顾上公开课而“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教学,可能会导致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二、理智的自控能力

自控能力是一种约束、律己能力,良好的自控能力摈弃感情用事而崇尚理智地处理问题。泰戈尔说,没有理智的情感就像一把没有手柄的剑,它让握着的人伤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突发事件要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能迅速判断事情的性质,尽快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尽快引入正常教学中。

我有一个学生,经常不好好完成作业,且脾气暴躁,。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检查作业,发现他又没有做,我很生气,就责问他:“你为什么又不做作业?”可没想到他却头一昂,眼一横:“我不想做,你能怎么着?”我一听,顿时只感到血一阵一阵往脸上涌,半天说不出话来。此时的教室静悄悄的,所有学生似乎都在看着我怎么应对。我尽量控制自己:“不能发火了,他情绪反常,必定有其他原因。”于是,我慢慢调整了一下自己急促的呼吸,用平静的语调在全班学生面前对他说:“老师看得出来,你今天心情不好,是吗?没关系,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老师也是。不过老师的经验是,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有一个办法,你试一试如何?”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似有所动。我顺势说:“一个人的情绪不好时,要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接下来我们正好要学新课文了,请你静静心,用你的朗读长处,为大家读一遍课文如何?”他慢慢站起来开始读课文了,虽然声音不大。教室也终于恢复了应有的宁静。

面对课堂中的“节外生技”,我尽量控制情绪,冷静理智地分析,通过同情、理解,机敏睿智地调控了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面对课堂的偶发事件,教师若不能自控,而一味感情用事,课堂就可能形成两种局面:一是学生被老师压制,敢怒不敢言,口服心不服;二是师生对峙,陷入僵局,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无论哪种局面都是在教学中要极力避免的。

三、灵活的调适能力

调适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运用一定手段对学生的听讲状态和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调适。其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调适学生听课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二是调整教师讲课速度、方式、步骤和环节,保持传递知识信息的渠道畅通无阻。

我在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让学生体会诗人笔下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时,忽然有位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诗人笔下又是鸡又是狗的,脏乱不堪,我觉得毫无美感可言。陶渊明当官当不成,就说官场不好,这不就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么!”此时,我发现下面有人在窃笑,还有人点头表示赞同。怎么办?这位学生的发言明显背离了我的教学思路。我灵机一动,语气缓缓的,顺着学生的思路说:“是呀,我也有这样的疑问。诗人笔下的景物再平常不过了,可他为什么会觉得如此美好呢?哪位同学可以揣摩一下诗人当时的心情?”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我没有贸然予以否定,通过及时的调适,学生说话的欲望顿时被调动起来,思路也随之被打开……这样顺水推舟之后,我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还使原本有点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四、睿智的幽默能力

教师的幽默能力分为语言幽默能力和形体幽默能力两种,即能够运用丰富、生动、形象、准确的具有幽默气息的语言调控课堂,完成传递知识信息和释疑解惑;能够运用表情举止及具有象征意义的无声语言传递知识信息,调控课堂,组织学生学习活动。

著名语文教师钱梦龙有一精彩例子:钱先生有一次在外地借班教说明文,由于时间仓促,未能进行从容的课前谈话,学生们都很紧张,严肃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教室。如果立即进入新课的学习,准会一上课就闷。于是,钱先生即兴说了一段风趣幽默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课后回到家里,如果家长问起:今天给你们上课的那位钱老师是什么模样?假若有位同学这样回答:„钱老师嘛,不戴眼镜,每只眼睛上都有眉毛,脸上有鼻子,鼻子下面生有嘴巴,头部两侧各有一只耳朵。他五官不缺,四肢齐全……‟”钱先生的话还没说完,教室里已经笑声不断。于是,钱先生接着问:“你们说这个学生傻不傻?傻在哪里?”顿时,学生争着举手,要求发言:“这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的长相,他说的全是废话。”“他没有抓住特点来说,说了等于没说。”钱先生顺势一点:“由此可见,要把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介绍给别人,首先必须抓住特点。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就是:怎样抓住特点说明事物。”在这里,钱先生从具体的课堂情境入手,用幽默风趣的话语,巧妙地扭转了上课之初由于学生情绪紧张而造成的沉闷局面,同时又毫不费力地导入了新课。这种幽默机智的语言,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了,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好。

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机智生成分析 篇3

[关键词] 教学机智;知识储备;教学生成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不具备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教学机智除了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对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的能力外,还应包括教师课堂教学时脑海中突然显现的教学灵感。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抓住教育灵感,发挥教学机智,在教学情景中及时抓住学生和自己的思维火花,及时调整与处理课堂中的有关环节,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教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也体现在教师处理这些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上。教学机智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评价教师专业素质达到成熟的依据之一。那么教师的教学机智与什么有关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注重知识储备的厚积薄发

由于促使教学机智产生的情景总是伴有随机性、突发性,应对课堂上的“小插曲”,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只能“临场发挥”。所以教师必须拥有丰厚的知识,才能镇定自若地面对突发状况,及时抓住灵感,针对当时的课堂气氛、课堂表现,生成应对策略,机智地解决问题、处理问题。

如教学《三顾茅庐》(苏教版第八册)一文,讲的是刘备为求得贤才诸葛亮而三次去隆中诚心诚意地邀请。课文语言浅显易懂,主要是细节描写,让学生从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同时来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上课伊始,教师可以设计自学问题:请你默读课文,同时把课文中描写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句子划下来,再好好读读,体会体会。稍过片刻,学生便纷纷举手。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课堂预设也是大同小异,如“我从‘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这句话中体会到,刘备十分尊敬诸葛亮,他怕马蹄声惊扰到诸葛亮,我感觉得出他连走路都是小心翼翼的。”“我从‘轻轻敲门‘不要惊醒先生‘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等词语感受到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是非常虔诚的”……

学生沿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在慢慢地走进文本,从课文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刘备是个尊重人才的人。在上第一课时时,已让学生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查找资料、咨询长辈,丰富对诸葛亮的认识,学生了解到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人。当学生学到“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在这里教师可以设疑:“诸葛亮是假装睡着的吗?”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此话一出,课堂顿时如被滴了水的油锅,学生纷纷继续说出他们的看法。有的说:“我觉得不可能,诸葛亮是个受人尊重的人,他肯定也是个懂礼貌的人,如果他知道有人在外面等他,肯定会出来的。”有的说:“我认为诸葛亮有可能是装睡的,他想要考验一下刘备的耐心和诚心。”还有的说:“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觉得诸葛亮是个很会用计谋的人,有可能这又是他用的一计,测试一下刘备是不是值得他出山辅助大业。”

学生对文本的再次深度解读成了这节课的亮点,教师突发的教学灵感给自己也给学生一个机会,一个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大脑、自己的体会解读文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教师自己的头脑中储存了丰富的知识,“厚积”才能让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薄发”。在课堂上让自己的灵感自由挥洒,展现教学机智,应对课堂教学的种种变化。

二、认真钻研教材的灵活运用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共同研究文本时的生成过程,课堂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师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有些教师觉得小学语文的内容非常简单,因而对于教材的研究也是浮光掠影,殊不知研读教材是上好语文课的“本”,是一堂好课的“根”,根固才能叶茂。研读教材不仅要读懂课文,看懂插图,了解内容,抓住中心,把握重点难点,还要着眼于这一单元的教材特点,以单元为单位,认真阅读教材。只有把课文烂熟于心,教参、教学的其他资料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把课文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实施课堂教学时才会灵活自在。如在执教《永远的白衣战士》(苏教版第八册)一文时,这篇文章简洁流畅,又饱含深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让学生体会、感受“白衣战士”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精神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体会叶欣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课到一半,都是顺顺当当地按照教学预设进行着。学生的感情也被叶欣的言行所牵引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着叶欣对待工作的认真,对待病人的从容,对待死亡的无惧。正当学习到“叶欣默默地作出了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让你毫无商量的余地”时,有学生举起小手,问道:“老师那个门很紧吗?那么多人都推不开吗?”只听见其他孩子哈哈大笑,都在议论这扇门到底是防盗门还是木质门,这样“插曲”虽然不想见到,但是课堂出现“意外”必须要让它回归到正常的教学轨道上。教师何不在这句话中的“门”字上做做文章。连忙提问:“此时此刻,叶欣把同事们关在了门外,她却坚决地踏了进去,你们说她踏进了一扇怎样的‘门?”笑声戛然而止,学生们开始思考。教师的问题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慢慢理解到叶欣踏进了一扇死亡之“门”、尽心尽职之“门”、高尚品德之“门”、爱心之“门”……

学生精彩的回答已经说明了他们对叶欣身先士卒、舍生忘死的精神感悟得淋漓尽致。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和课文再次对话,用自己与众不同的回答诠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只有教师彻底地消化和吸收教材,才能抓住意外生成的灵感,灵活自在地进行课堂教学的调整,课堂秩序的调控。

三、准确把握学生能力开展教学

对于教师来说,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都觉得课堂乏味,那么学生自然每节课都如坐针毡。课堂教学的魅力在于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对于教师来说永远都是个未知数,每位教师在课前都不可预测课上学生反应如何。教师应该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来让课堂教学展现出独特魅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了这种倡导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就会有所增强,那么学生的一些想法、疑问就会在课堂上大量体现。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课前要潜心研究教材,备课时还要“备”好学生一头,要在把握学生已有知识和潜能的基础上,充分估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会碰到这样的现象:设计的问题远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冷场;提出的问题明显低于学生的水平,又变成满堂闹。其实这些都是缘于对学生的知识和认知能力的把握还不到位。《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课堂上出现新问题时,才不至于惊慌失措,才能轻松驾驭课堂,发挥教学机智。

“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以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刻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合的方法加以正确的运用。”(马卡连柯语)因此,语文课堂呼唤具有教学机智的教师,抓住教学灵感,将意外生成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运用教学机智提升语文课堂活力 篇4

一、“教学机智”的内涵

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 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 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 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 针对偶然事件的干扰, 立即改变教学信息传递系统既定的传输程序 (如教学计划、教案) , 重新拟定教学的传输程序, 维持教学系统的动态平衡, 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只有让学生想学、肯学、乐学,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成为精彩的过程。

二、教学机智的运用

机智, 应该是一个成功的授课者的法宝。灵活地应用它, 整个授课的空间会在无形中得到延展。也许一个灵光闪现就会开启无数智慧的头脑;也许一个妙手偶得就能点亮无数双闪亮的眼睛;机智, 可以是巧妙地设计导语, 可以是智慧地进行对话, 可以是灵活地处理学生的回答, 也可以是无痕地设置过渡与引领, 还可以是聪明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1、巧妙地设计导语。

如, 有一位老师2016年4月在四师61团参加小学语文教师技能大赛, 就大家容易忽视的课前交流作了精彩的展示。因为61团是著名的桃花之乡, 所以这位老师课前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今天, 我是第一次来61团中学讲课。‘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这百花渐渐凋零的四月里, 我们希望在61团这个花园里开出一片绚丽夺目的桃花。请大家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认真思考, 踊跃参与, 为我们留下美丽的瞬间, 好不好?这就是很机智的开场白。

2、倾听“异向交往”的语言。

日本学者佐藤学特别提到教师要注意倾听“异向交往”的语言。所谓“异向交往”的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有他讲授的思路, 但如果教师只顾自己授课, 不顾学生的反应, 就像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中发生的那样, 只有单向交往;如, 在听《鸟的天堂》一课中, 教师在认真地分析课文, 一位哈萨克族小男孩就举手问老师:“为什么是鸟的天堂?”教师让他坐下, 继续讲课, 过了一会, 小男孩又举手问老师:“为什么是鸟的天堂?”教师继续讲课, 仍然没有理会, 此时这个学生的积极性就容易受到打击, 其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 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课后我问教师为什么不去理解学生的想法, 为什么要忽略学生的发言?教师说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 可见这种异向交往下的学生发言就非常容易被教师所忽略。教师要细致耐心地倾听学生, 当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时, 要善于使用“连接性的询问”, 巧妙引发出学生的思考, 让“教学中的交往丰富而深刻地展开”, 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3、恰当使用非言语方式。

主要有目光和情感渲染。俗话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体态语言学家认为:目光和目光交流就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体态语言学告诉我们:目光之间的交流要比语言之间的交流更为真实。因为眼睛反映了内心的想法, 它是一种快速直接的反应, 使人来不及欺骗;在课堂上用目光交流也能避免学生不必要的注意分散现象, 防止对课堂正常秩序的干扰,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连续性, 保证教学应有的节奏感。比如, 我在课堂躁动的时候, 以目光示意同学安静。有时可以用面部表情、各种手势来表示感情。有时, 对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就如同说:“我关心支持你”。竖起大拇指、OK的手势、放松的动作或简单的挥手等, 都可以把承认、接纳和关心的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如何拥有这样的素质?

1、提高语文教师素养。

教学机智不是天生的, 它需要教师经过艰苦磨炼和用心领悟才能形成。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做出反应, 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 更不能寄托于教师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 教师需要积累各方面知识, 俗语说:“厚积才能薄发”。这就需要教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古通今, 具有精深广博的学科知识。如, 在学习了《鸟的天堂》后, 教师拓展训练, 让同学们以“我的家”为题作文, 一位哈萨克族小男孩念自己的作文, “周末回家, 奶奶给我煮羊肉吃, 我感觉羊肉好甜”。评论时, 有学生说羊肉不能说甜, 教师不知如何回答, 非常尴尬。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课堂是出不了彩的。

2、反思教学行为。

教师在漫长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总会经历困难、挫折、甚至失败。教师必须养成在遗憾中反思、在成功中总结的良好教学心态, 随时把教学中的一孔之见、一思之得记录下来, 把在教学中的失误和疏漏记下来。教师要学会放大“创新面”, 一些智慧的火花要及时记录下来, 加入自己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经过不断积累, 会结成一串闪光的智慧“项链”,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议数学课堂的机智教学 篇5

所谓课堂机智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果断的决策处理有关教学的偶发事件的能力,即在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课堂机智教学是一种教学能力,是一种巧妙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教学技巧,同时教学机智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创新思维,也是教师在进行创新教学过程中所特有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也成为点燃创新教学的思维火花。

一般来说,课堂机智教学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冷静理智的自制力、及时有效的调控力、深刻准确的解惑能力、灵活自如的通变力、积极熟练的迁移力、机智幽默的表达能力等。综上表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面对有思想、有情感、有态度、有意志的学生,教师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机智,才能完成数学教学任务。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机智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应变能力,并不是说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随机事件。相反,它总是受数学教学规律和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要体现五个有利于:(1)有利于教育教学原则的落实;(2)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顺利开展进行;(3)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5)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并切实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本人浅议教师课堂机智教学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常言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学生年龄虽小,但由于他们不同的家庭及不同成长环境,所以每个学生心理发展各有差异。因此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观察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处理好在课堂上偶发事件,及时调控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课堂上,我非常希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回答一些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于是就用表扬的手段,夸奖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平时也注意借景生情,用感人的事例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使学生感悟所学的知识。同时,在课内与课外多观察学生表情及一些异常的变化,这样我们教师就能更好的进行机智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要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创设轻松氛围。

熟悉教材,教师就会对讲课满怀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熟悉学生,教师就能从学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做到这“三熟”,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判断,妥善处理;还可以尽快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机智针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数学是一门具有理性美的学科,但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他们往往不能欣赏这种美,相反的觉得比较枯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创设轻松得体幽默的氛围,让学生能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幽默精神。例如:在教学低年级学习解决数学问题(即应用题)时,许多学生对应用题题意理解不清楚,再加上农村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他们感到非常乏味,显得索然无味,心不在焉。这时我就创编童话故事,故事里编几道数学应用题。这样不仅调节了学生课堂气氛及学习积极性,也调整了学生的情绪,更让学生回味无穷。当然,教师在运用教学机智创设轻松氛围时,一定要注意掌握分寸,不能漫无目的夸夸其谈,只有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并在良好的氛围学习,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要充分把握时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一定要对症下药,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一般而言,对于没有偏离教学构思的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尽可能通过教学过程本身的进展来解答,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偏离教学构思的学生提问,要区别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有的可以及时解答,有的可以课后解决。对于当场回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充分讨论加以理解,或待课后查阅有关书籍给予解决。教师要有“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的诚实教学态度。在教学中,学生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就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或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引向问题深处;或把学生的思维“发散”,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去分析问题。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契机,充分把握引导的时机,则是一个数学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的重要表现。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有一道思考题是这样,用1、2、3、4、5、6、7、9这8张卡片组成两个四位数,使它们的和是10000,问你能写出几道式子?一看这题目,很多学生都感到茫然,无从入手,有的学生问:“老师这不能写的”。这时我针对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先从这两个四位数个位写起,从8张卡片中找出两个数字凑成10,如1和9,又因为个位1和9相加满十进1,所以再写十位、百位、千位的数字,即它们分别相加得9就行,很多学生在我的点拨下,纷纷举起小手想说自己的答案,正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就这样应发了学生如此多的创新思考。当然,在很多情形下,教师对于高年级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往往并不能立即作出准确的判定,不能立即进行解答,不能立即引导探究。这时,教师就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或发扬民主,鼓励学生自行探索,协作解决问题,或在课后认真思考,及时作出解答。那种对学生提出的难题采取种种办法敷衍了事,避重就轻,左顾右言决不是我们所说的数学课堂教学机智。

四、适时追问、巧妙追问激发教学机智

每一个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也就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从而难免做题出错。此时,我们教师要掌握追问机智,进行点拨、引导和解惑,课堂才会有实效。学生有了错误,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其错误作为其学习的真正起点,“顺应”认知,掌握其错误思维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巧妙追问,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例如,简便计算210-156-44,有不少学生往往错误地计算为210-(156-44)。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连减中的简便计算原理没有弄懂。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快过年了,爸爸到儿童服装店给小东买衣服,一件上衣156元,一条裤子44元,爸爸付出210元,应找回多少元?”在这样所熟知的情境中,学生很快想到:可以先算出上衣和裤子一共多少钱,算式是(156+44),再算出找回多少元,算式是210-(156+44)。这样缘于错误找根源,根源找准了,学生理解了,难题解决了,误解自然就消除了。教学时,教师如果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将错就错”,拓宽学生思维。例如,应用题:“农场理有91鸡,比鸭的只数3倍多4只,鸭有多少只?”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3×()+4=91;②3×91-4;③(91+4)—3;④(91—4)÷3;⑤91÷3-4;⑥91x3+4.„解法很多,究竟谁对谁错?通过学生合作,结合线段图,学生很快“统一”了答案,①、④是正确的。这时,教师“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如果是其他算式,你能改变原题中的条件,改编出应用题吗?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针对其他算式改编出新的应用题。这样,“将错就错”,举一反三,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浅谈教学机智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机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92-001

1802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次将机智的概念引入到教育议题中来。他在演讲说:“关于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育者的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呢?”那么,什么是教学机智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教学机智是能够拨动学生心弦的表现力,是能够捕捉教育契机的洞察力,是能够消除隔阂、打破僵局面的应变力,是能够画龙点睛、掀起高潮的推动力。在缤纷的语文世界里,教学机智可以表现为:

一、抚慰心灵

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教学《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时,要求学生就“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句,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五分钟后,当大多数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对课文的创造性理解的时候,孙老师发现一位短头发的小男孩,目光下沉,似乎连与之正视的信心都没有。孙老师微笑着走近他,亲切地说:“孩子,你对课文的这句话一定有自己的理解,愿意实话实说?我很想听到你的声音!”他静默着。孙老师把手轻轻放在他的肩膀上说:“聚光灯那么亮,观众那么多,又是第一次上台,紧张在所难免,深呼吸一下,好吗?”深呼吸之后,又是十秒钟的沉默,他才怯生生地说:“家把爸爸、妈妈和我结为一个整体,可是……可是爸爸妈妈离婚了……我跟奶奶过,原来的家里再也没有我的位置了。”说着,他伤心地哭了起来。就在那一刹,孙老师躬身把他抱了起来,抱在怀里。一面用纸巾拭去他脸上的泪水,一面说:“孩子,我很理解你特殊的人生际遇。给你讲个小故事吧:海洋里有一种珍珠贝的小动物,每当有一些泥沙之类的异物进到他软软的身体里,它总是把它们包裹起来,温柔地包裹起来,慢慢地化为一粒珍珠。其实,人有时也要学一学这珍珠贝,能够把波折和磨难用心温柔地包容起来,日久天长,挫折与磨难将会化作内心中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无疑,孙老师是机智的。因为只有机智的人,才能读懂受伤的心灵,才能听到它微弱的声声召唤。“教育机智是一种我们拥有责任的表达方式,我们以此来保护、教育和帮助孩子成长。”

二、打破坚冰

著名特级徐善俊教《赤壁之战》有一个精彩的教学环节:课文教完了,他问学生:“大战结束后,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如果你是周都督,会说什么?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训练,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不论哪个班,每次讲到这里,学生的发言都异常热烈。可有一次,一位学生的发言却差一点使徐老师马失前蹄。他说:“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这一句话,无异于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心中将要喷薄而出的火焰。课堂的气氛顿时像凝固了似的——学生表情一脸茫然,听课者心中“愁肠千结”。只见徐老师先是笑了一声,继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然后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但是,你说曹操回去以后,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咱们现在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行不行?”这一问,课堂气氛顿时又活跃起来。? 学生把曹操的“内省”说得一五一十。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徐老师处变不惊,随机应变,他没有固守自己的一隅之见,而是勇于直面自己的粗疏,否定自己的设计,另寻他路。徐老师顺应学生思维——既然不开会总结,那就在心里反省吧!从而解开学生的“心结”,直抵学生的心灵。成功地打了一场在退却中前进的“迂回战”。最终,殊途同归,理想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可以说,师生共度的每一节课,如同在大海上航行,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充满着挑战、充满精神的历险。只有机智,才能给“意外”抹上艳丽的色彩。只有机智,才能让航船四周的坚冰逐渐消融。

三、推波助澜

教学机智“从来都是在瞬间判断和迅速决定中自然展现的”,它稍纵即逝,无迹追寻。但凭着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教学法的了然于心。尽管,教学机智,是不可能事先计划的。但你完全可以为教学机智做些准备——思想的或心理的。

特级教师陈建先教学《钱学森》时: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读书感受,谁先来说?

……

生:钱学森说:“他是中国人”。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我读了很受感动,我想起了一首歌《我的中国心》。

师;能给大家唱几句吗?来!掌声鼓励!

生:唱“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师:《我的中国心》最初是由香港歌手张明敏在2世纪8年代的时候演唱的。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出了全世界爱国华人的共同心场。会唱吗?来!一起唱!

(师生同唱《我的中国心》,气氛热烈。台下掌声雷动)

师:唱起这首《我的中国心》,有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感觉很激动!

生:感受很自豪!

生:很兴奋!

生:很想大喊一声!

师:喊什么?

生:(大喊)中国,我爱你!

师:多么真挚的情感!多么富有激情的呼唤!你同样喊出了身在美国心系中国的钱学森的心声!有把握把钱学森的心声读出来吗?

生:(读钱学森的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我听到了深情!谁再来?

(一生激动地再读钱学森的话)

师:我听到了深情而又激动!来!一起读!

(全班齐读钱学森的话,群情激昂)

机智的教师,能够知道什么地方随其自然,什么地方一带而过,什么地方需要细心地敲打、不懈地深挖。陈老师谙熟教材,他敏锐地意识到课堂教学中高潮涌动的时刻,便“纵风推之,倾雨助之”,紧扣可遇而不可求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歌之唱之,营造一个育人的“场”。既充分发掘、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接着又乘势而上,生成话题:“唱起这首《我的中国心》,有一种怎样的感觉?”最后,学生蓄势而发,激情朗读钱学森的心声,声情并茂,群情激昂。何故?全仗陈老师非凡的洞察力和强劲的推动力。

让教学机智在语文课堂中绽放精彩 篇7

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 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智能表现, 是细致的观察力, 机智灵敏的反应力, 准确迅速的判断力, 坚定理智的自制力和灵活果断的应变力五种能力综合表现的结果。教学机智, 是课堂精彩的生成, 魅力的绽放!对于课堂上的每一位老师来说, 需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机智去应对课堂教育上突发的偶然性时间, 发挥教育的艺术性, 只有这样才能从容不迫、镇定沉着, 成功排除干扰, 化险为夷。因此, 我学习了一些教学中的机智应对方法, 与大家探讨。

一、有一种教学机智, 叫做“故弄玄虚”

在教学中, 教师或者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 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这时,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故意卖个关子, 放手让学生充分交流, 借以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阅读的积极性。通过师生、生生的心灵碰撞,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失误, 面对这些失误, 教师应学会巧妙把握, 化教学尴尬为“故弄玄虚”, 引导学生“将错就错”,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错中透析文章用词的精妙。假若教师直接承认自己出错, 那教学就显得呆板而缺少生气, 学生也会从心里产生不屑之情, 大大降低教学效果。

二、有一种教学机智, 叫做“润物无声”

课堂教学是一首流动的音乐, 随时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带来新的生成的音符。这个时候, 灵动的教学机智, 会奏出精彩的乐章。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请一位小朋友读生字, 九个生字读对了八个, 只有“搂在怀里”的“搂”字读错了。这个时候, 只见于老师把小家伙搂了一下, 小家伙十分机灵, 立刻大声说:“lou!”

我们在课堂上都曾碰到过类似的学生“卡壳”“冷场”的情况, 我们更多运用的“教学机智”都是请其他同学“代劳”。然而, 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 当学生读错了, 老师没有请其他同学“帮助”他, 也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看, 一个亲切的动作, 就使学生读准了“搂”字的读音, 我们相信, 这个“搂”字会永远刻在学生的心田中, 因为这里包含着于老师“润物无声”的教学机智和“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

三、有一种教学机智, 叫做“顺水推舟”

“课堂教育同样需要艺术性, 不能只是循规蹈矩, 按照既定的路线来进行呆板讲解, 从而使得课堂缺乏激情的氛围。语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叶澜教授形象而精辟地阐明了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现在的学生, 手头上有许多参考资料, 他们阅读书籍的范围广, 汲取知识的途径较多。因此, 他们的课外知识也较为丰富。在阅读教学中, 他们往往会补充进一些知识, 他们的回答常常会出乎教师的预设。此时教师不能选择回避, 而是要抓住契机, 将它们当作一种较好的教学资源, 以学生的回答为切入口, 顺着学生的回答, 及时应用教学机智顺水推舟, 以新的教学思路推进教学, 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有一种教学机智, 叫做“柳暗花明”

语文教学中, 我们老师经常会碰到学生问一些在老师预想之外的问, 碰到这些问题时, 如果老师能够灵活回来或者对学生一些启示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 往往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意外的灵感。教师不妨以此为切入口, 变换角度, 顺着新的思路进行教学。往往会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情境, 给人一种“峰回路转”、“豁然一亮”的感觉。

比如在上《赤壁之战》这一课时, 作为特级教师的徐善俊老师就充分发挥出了教育的艺术性, 在课文学完的时候, 他突然问学生:“在赤壁之战结束后, 作为胜利者的一方, 周瑜会对这次战役的胜利作出怎样的总结?”在提出问题后, 他还让学生结合相关历史知识, 设身处地的去猜想问题的答案, 然后以此为基础, 进而提出作为失败一方的曹操又将会作出怎样的反思。只见此时, 一个小男孩举手发言:“我看过《三国演义》, 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 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一句话使得课堂气氛像凝固了似的, 大家对这突发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只见徐老师先是一笑, 继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 然后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但是, 你说曹操回去以后, 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咱们现在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 行不行?”这一问, 课堂气氛顿时又活跃起来。学生把曹操的“内省”说得头头是道。徐老师灵活机智的引导学生变换角度, 顺着新的思路从文化的角度再次进入课文, 峰回路转式地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丰富提高了认识。

“精彩的生成”看似“信手拈来”, 实际上是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显现!这正验证了“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里, 我不得不为徐老师的“起死回生”的教学机智而喝彩!是的, 在课堂上, 我们随时会遭遇被学生问倒或有学生“唱反调”的突发情况, 这个时候, 我们不少老师往往是来个“高挂免战牌”, 来个“回避肃静”, 这也就算“机智”应变过去了。但徐老师则不然, 他没有轻易向学生“屈服”, 而是来个“回马枪”, 这一招, 使得课堂“峰回路转”“绝处逢生”, 真是一个“无法预约的精彩”啊!

一堂好课告诉我们, 要想在课堂上不断闪现智慧的灵光, 就必须要营造一个宽容以及宽松的课堂氛围, 充分发挥个性教学的作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一位教育者如果没有教育机智, 就不可能成为良好的教育实践者。”语文教师的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和学生发展的共同需求, 更是新课程的深情期盼。

摘要:教学机智, 是课堂精彩的生成, 魅力的绽放!一个真正掌握了教学艺术、善于应用教学机智的教师面对课堂上突发的偶然事件, 才能从容不迫、镇定沉着, 成功排除干扰, 化险为夷。

关键词:教学机智,语文课堂,教师

参考文献

[1]李晓文.现代心理学.2003.4.

语文课堂的教学机智 篇8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语文课堂理应是激发学生母语兴趣、令其感受母语魅力的首要场所。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用语,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启迪学生的智慧, 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而且还要引起学生的美感, 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总导演, 一堂课是否和谐得体, 得益于课前的总体设计和课中的临时应变。例子中的教师是缺乏教学机智的, 在新课程理念下上这堂课, 可以出现多种情形, 引发我们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的一些思考。

课堂教学机智, 《教育大辞典》定义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 迅速、准确、敏捷、灵活地做出判断, 处理, 并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机智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 是一种“应激”的智力活动过程, 它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 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偶然事件的干扰, 立即改变教学传递系统的传输程序 (如教学计划、教案、资源) 。重新拟定教学传输程序, 维持教学系统的动态平衡, 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课堂教学机智是教师教学艺术之树上最为亮丽而鲜活的花朵, 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常常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教学情景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

有一次看电视直播, 主持人给甲、乙两位男嘉宾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女朋友过生日, 当打开你送给她的礼盒时, 发现礼物竟是一个秤砣。你将怎样说, 才能取悦于她。甲:“秤砣恒久远, 一个永留传。”乙:“我俩的这份沉甸甸的爱情是无法用秤砣来秤量的。”很明显, 乙博得了全场的掌声, 这就是机智的精彩。语文课堂教学就如同电视直播, 集艺术性和挑战性于一体, 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活动过程。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面对一个个聪明的颇有点钻牛角尖的脑袋, 面对没有预设的尴尬情境, 你该如何应对且不露痕迹?这就要求教师须具备良好的教学应变能力, 即教学机智。教学机智就是把教育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巧妙结合, 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马卡连柯也曾经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

但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 传统教学机智大多是为了对突发意外事件的“应急”, 一旦问题得到解决, 便马上收场。叶澜教授也认为:传统的课程, 学科教学的内容缺乏生命色彩, 这是造成学科育人价值贫乏的深层次原因。但新课程中, 对“意外”敏察心会, 相机决策之间与之后仍需反思:“你运用的机智是为了救场还是为了学生长远发展负责?”“还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其中有误解, 误会, 误伤吗?”曾有这样一个“教学机智”:“一位教师在黑板上写了错字, 被学生当即指出, 教师‘机智’地回答:‘××同学很好, 这说明他是认真看了黑板, 我有时故意写的一两个错别字, 考考你们是否认真看黑板。’”这个例子显然是运用教育机智的拙例, 但它从反面引起了我们的反思:我们是否有过运用教学机智反而陷入一个更大的错误?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新课程的课堂更加关照学生生命成长, 课堂不再是“传经布道”的场所, 而是溢彩流光的生命之河。同时, 也正是教师教学生命的流动过程。在新型学习方式中, 教师将会面临大量不可预设的复杂问题,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新颖独特的问题, 长期习惯“单向传授”教学方式的教师将会面临极大挑战。而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生成的不确定因素, 给教师选择与运用教学机智提供了契机, 铺设了平台, 把握时机, 充分激发教师的潜能和创造力, 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使教师以其高超的教学艺术与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如坐春风, 让学生既能学会课本上的知识, 又能掌握学习的方法。教要为学服务。在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有困难的时候, 在学生的理解出现错误的时候, 教师必须善于调整自己教的节奏与方法, 甚至有必要临时加进一个课堂环节, 如复习、讨论等。教学过程中, 课堂环节的设置、课堂节奏的调控、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气氛的创设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 富有良好课堂机智的教师总是能够随机调整自己的教, 巧妙地引导学生的学。课堂上有教师的导, 但学生不是教师的配角, 不受教师与教材的束缚, 而能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动地学。课堂上有学生的学, 但教师不是撒手不管, 放任学生, 而是能够巧妙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导向, 适时地为学生指点知识迷津, 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王国, 感受知识的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这样水乳交融, 结合得紧密自然。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品尝到吮吸知识琼浆的甘甜, 获得探求知识奥秘的乐趣, 学生会在乐学中变得会学起来。

发挥好教师良好的课堂机智, 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又有助于学生学会求知与审美。所以, 课堂教学机智不仅是教师的需要, 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更是新课程深情的期盼。培养课堂教学机智, 发挥其深刻的育人功能, 是新课程和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372.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增订合编本.上) [Z].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716.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 2002, (5) :6.

语文课堂的教学机智 篇9

一、在无边的黑暗中穿行

这一节课要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家、女作家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为了使同学们了解这个耳聋、眼瞎继而变哑的残疾人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 以非凡的毅力创造生命的奇迹, 进而走进作者崇高美好的精神世界, 接受真善美的陶冶, 我课前布置了预习。可是, 当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带着庄重的神色走进教室准备面对庄严肃穆的气氛时, 却意外地发现个别同学并不严肃, 有的扮个鬼脸, 有的挤眉弄眼, 还有的装个对眼, 时时引起哄堂大笑。我知道孩子们拥有优厚的生活条件, 健康的身体, 青春花季活泼浪漫的性格, 而这一切距离那个生活在上个世纪初期, 惨遭命运戏弄的巨人已经太远了。俗话说“强扭的瓜儿不甜”, 语文是情感的艺术, 只有他们用心灵去体验、用真情去感悟, 心底才会流淌真爱之泉。于是, 我没有批评同学们, 而是用充满轻松理解的声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捂着耳朵, 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 笑容像退潮的海水, 从同学们的脸上悄悄隐去, 五分钟过去了, 教室死一般的沉寂, 同学们脸上挂满了沉重。随着我的大声叫停, 一个个同学如遇大赦, 长吁短叹, 目光中满是焦灼, 仿佛经历了一段极其痛苦的折磨。我请几位刚才嬉皮笑脸的同学谈谈感受。有的说, 无声的世界比死亡还恐怖, “砰砰”的心跳如同魔鬼的脚步逼近。有的说, 感觉自己被一张大幕包裹, 用尽一切力气也无法超脱, 求生不能, 求死不得, 万念俱灰。有的说, 自己似乎置身于一个黑洞之中, 跑得精疲力竭, 仍然不见天日。……我告诉同学们, 他们经历的“痛苦”仅仅只有几分钟, 而且还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明白这只是一种“游戏”, 而我们今天认识的这位作者却是在无声的世界中穿梭了一生, 但却凭着一颗明亮的心灵, 点燃了生命之火, 扬起了理想的风帆, 取得了正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就。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插曲, 使得课堂教学“峰回路转”, 师生找到了久违的感觉, 拥有了一分求知的渴望, 滋生了一种圣洁的感动。

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 师生间相互对话, 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如果能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多一点“设身处地”的思索, 少一些浮躁和做作;多一点凝神静气的体味, 少一些无谓的说教, 也许等待我们的就会是“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真情。一个成熟的教师总是能以其机智, 细心观察, 及时发现, 牢牢抓紧飘然飞过眼前的火花, 让它在情感的天地燃烧。

二、敲起激情的鼓点

《安塞腰鼓》这篇散文“气势恢宏, 语言简洁有力, 句子铿锵激越”, 它苍劲、雄浑、博大、昂扬激越, 气韵流动, 是生活在古老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上“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粗犷豪放品格的表露, 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厚文化艺术宝库的精华, 预习提示中要求体会“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 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多媒体画面展示, 重点句子的感悟, 分角色朗读, 句子和段落排比手法的认识, 师生间的答疑解惑, 拓展迁移, 仿句练习, 横向类比……一切按预定的教学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老师慷慨激昂, 学生激情满怀, 似乎预示着这一节课的成功。然而, 仍有部分同学眼里露出迷茫, 由文字符号到情感的升华还差“画龙点睛”之笔, 问题被热热闹闹的表面形式所掩盖。怎样找到“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的感觉呢。苦思冥想中, 弥漫于我心中的愁雾烟消云散, 我看到了一片蔚蓝的天空。于是, 我带着几分疯狂, 擂起了讲桌, 瞬间的宁静之后, 同学们也开始了“疯狂”。“宣泄”一翻之后, 我又指挥着全班有层次地敲击起来。虽然有些“不伦不类”, 参差不齐, 但我分明听到了一种强劲有力的声音, 这声音源自一个个富有朝气活力和热情的心灵。后来, 在同学们的作业中, 我倾听到了他们激情的诉说, “敲击鼓点, 有一种野性的力量复苏, 我仿佛在敲击着这个带着辉煌和荣耀, 载着苦难与沧桑的华夏大地……”“聆听着鼓点, 我听到了我们民族沉重的脚步, 它以无与伦比的力量, 告别屈辱的昨天, 走向辉煌灿烂的明天”“鼓声是宣言, 惊天动地诉说着东方巨龙不再沉默的心声;鼓声是号角, 吹奏起西部大开发的进军步伐;鼓声是警钟, 呼唤着我们‘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语文课堂拒绝“四平八稳”, 语文课堂需要真情的碰撞。一个手势, 一句话语, 一次身体力行的举动, 一个不足挂齿的细微情节……尺水兴波, 就会撞开沉封的心灵之窗, 营造一个多彩的世界。

三、奏响真情的旋律

选取辅助教材中经典的篇目别出心裁地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 也是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欣赏现代著名作家王蒙的《在声音的世界里》时, 我们都为奇妙的“声音”所震撼, 作者由古到今穿行于岁月的长廊里, 雨声乐声、三教九流、文学、艺术、政治无所不包, 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 民风民俗风格独特, 弱者强者流泻心曲。读来大气磅礴, 听来荡气回肠。音乐的美妙绝伦, 文字的博大精深让人乐而忘返、如痴如醉。请同学们“照猫画虎”, 适当地进行迁移, 会集情趣、理趣和乐趣于一体。于是, 我问同学们想不想写出自己感受音乐魅力的作品。得到的是一片欢呼雀跃。带着梦想和渴望, 一盘盘精心搜集的音乐磁带汇集在一起,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一场以“听音乐, 悟人生”为主题的写作大赛开始了。在一曲曲悠扬悦耳的音乐声中, 一幅幅“奋笔疾书”的感人场面出现在眼前。一行行清晰的字迹展现出一个个奇妙的精神世界:“《高山流水》流出一段知音佳话, 有友情相伴, 人生便不再孤单。”“《梁祝》的凄美悠扬, 让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万古流芳。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慷慨悲壮, 成为一个音乐家不屈的绝响。在无声的世界里, 谱写最美的声音, 其人格魅力感召日月, 光照千秋。”“《广陵散》的杀伐攻略之声, 听来如百鼠咬心。英雄悲壮的故事, 促我发誓:今生要做一个顶天立地、舍生取义的男子汉。”……经过老师批阅, 学生互评互改的形式, 所有作品全部通过。全班同学精心打印和装订, 一本散发着油墨芳香, 包含着师生共同心血的文集《奏响真情的旋律》“出版”了。在“前言”中, 我写道:

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壤, 我们播下种子, 有阳光的呵护, 有清风细雨的滋润, 更有我们坚定的守望, 今天, 它终于破土而出了。

语文课堂有效预设与机智生成 篇10

一.课堂预设与生成不良现象

其一, 为图省事, 对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都事先作预设。在“课堂教学预设”的时候, 也往往只借助手头的教案或学校统一发放的教学参考书, 不加改动或略作改动。由于没有很好地“吃透”课标和教材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必然导致所作的预设是肤浅笼统, 更谈不上对知识的生成了。

其二, 没能摸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技能。在这种情况下预设的问题要么难度过大频频难住学生, 要么难度太浅激发不出学生智慧, 课堂冷淡。这样课堂教学就不能循序渐进, 更达不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其三, 没有吃透自己。课堂是动态的过程, 课堂上在师生互动的激发下, 能生成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 大大扩容了文本内容。然而, 如果对课堂预设的内容不是了如指掌, 预设不到位, 关注不到“细枝末节”。

其四是, 在课堂推进过程中缺乏随学情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的教学机智。

二.课堂预设与生成原因探究

究其根源, 就是课堂教学缺乏预设与生成的意识, 死板教条, 甚至“独断专行”。教师只顾“按部就班”推进自己的课堂预设。而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偏离预设的问题, 不是避而不谈, 就是批评责备, 甚至训斥学生:只管把老师讲解的记住就行了!好一点的做法是把问题推到课后再讨论———课后大多也是早把此事忘到九霄云外了, 不了了之。其实, 这类教师的这种专制做法, 暴露了他心灵的不自由。心灵上的不自由必然让他不敢越“教参”雷池一步, 课堂内容缺乏创新, 更不必谈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考试暴露出学生有“盲点”了, 再急忙“缝补”。浪费了最佳的教学时机且不说, 它给学生带来的其它方面的负面影响, 不可估量。

三.如何实现课堂中的效预设与机智生成

特级老师李镇西博士的语文民主化教学理念中, 就十分强调课堂预设与生成效果, 给一线教学工作者诸多启发。

在他执教的人教版《荷塘月色》一课中, 他的教案设计程序是这样的: (1) 学生自读一遍课文——— (2) 师生交流对朱自清生平的了解———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交流感受。但在课前, 就有学生询问他本专题学习重点是什么, 他想: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的第一篇课文, 应该先引导学生把握单元学习重点, 从一开始树立单元学习的观念。基于此, 他上课先是引导学生关注单元要求:“整体感知, 揣摩语言。”让学生围绕这八个字思考、讨论, 他在讨论后总结的一段话:“同学们注意, 所谓阅读, 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说完这话以后, 发现自己说的话题已经说到通过揣摩语言进入作者心灵, 正好学生也跃跃欲试, 于是, 要求学生“把自己放进去”朗读, 然后各自谈体会。最后, 才引导大家回过头来交流各自对朱自清的了解。

这样的生成, 简直是“乾坤大挪移”, 充满课堂机智, 教案实施的程序一下子变成了这样: (1) 学生讨论单元教学要求——— (2) 学生朗读课文并谈体会——— (3) 师生交流对朱自清生平的了解。这堂课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使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提倡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要求得到充分体现。师生都把课堂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 教师教学有了针对性, 该讲的地方讲得更充分, 更深入浅出, 易于学生掌握, 布置学生作业也有了针对性。真正达到了教师精讲, 学生精练。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速度快, 学生掌握生成的速度也快。

灵活预设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注重课堂教学生成效果的教师, 心灵总是自由开放的。上海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说过:“有人曾问我:‘为什么你的教学设计常常有些新意?’我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很少看教参。”基于此, 节省下的时间就可以大胆地把课本外的、能激发学生上进心、激活学生心智细胞的充满浓厚现代生活气息的“活水” (李镇西推介给同学们的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 引进课堂, 让课堂内的一方“池水”具有最强的活力。“没有现代教材, 培养现代人就是一句空话。”这值得我们每一位一线的教师反思。

如何打造机智灵动的语文课堂 篇11

关键词 语文课堂;学习方法;机智灵

一、语言机智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教师的魅力、活力和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知识、智慧、灵感、修养在教学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巧妙地在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可使课堂教学熠熠生辉。幽默艺术作为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例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指名一位学生朗读,他读到“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时,把“一根”读成了“一个”。此时,立即有学生指出错误。我随即答道:“果真是一个鲁莽的‘张飞!”既是对那位学生读书草率的一种批评,也是对课本中人物的一个评价,学生也发出了会心的微笑。此时,教师正是运用了幽默的语言,善意地帮助学生。而学生的笑,则是领悟,更是获取知识的快乐。

幽默为课堂注入了一脉新鲜血液,有了它,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有了它,课堂如同一首和谐明快的歌,旋律流畅,荡气回肠;有了它,课堂如同一幅构思不凡的画,精彩纷呈,美不胜收。

二、创新机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教育的成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科学规范与否,而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在教学《夹竹桃》一课时,打破教学常规,先教学第四节的最后一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这一点韧性指什么?”学生来了兴趣,立即在这一个段落中找到了相关句子,纷纷举手要求回答。紧接着我又追问:“‘院子里那些花是指什么花?”学生纷纷在第三节中找到了那十四种花。此时,我适时引读:“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学生齐读第四节。接着,我又引读:“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学生复读第四节。最后,我再读:“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学生激昂地读道:“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在这打乱自然段的一唱三叹的反复诵读中,学生既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也对作者的写法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于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应该归功于对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吧。

三、板书机智

新颖的板书有时不仅让学生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体现了教学的一种机智,让学生在欣赏板书的同时感受到教师的机智。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板书课题时,故意只写了“天游峰”。立即有学生喊道:“老师,错了,错了!”我说:“哪里错了?”学生说:“缺了个‘扫路人!”一下子,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关注在这个问题上,也就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没直接列举人物的特点,而是采用了画图:一支半截蜡烛,里面一个藏着秘密的金属管。在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逐步想办法时,我就在那燃烧的蜡烛上画上一道虚线,以显示蜡烛越来越短,情况越来越紧急。在讲到杰奎琳端走蜡烛上了楼梯时,我把蜡烛的火苗改成了一缕轻烟,学生也因此而长吁了一口气。当他们再读课文时,那种紧张气氛和人物的镇定在学生的朗读中都有了充分的体现。

四、生成机智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正是这种统一,给予教师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的机会,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在教学《九色鹿》的结尾时,我最初的设计是:“如果你是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会怎么处置调达?”学生们畅所欲言,但说的惩罚越来越狠。有的说“我要将他斩首示众”,有的说“我要将他凌迟处死”,还有的说“我要将他五马分尸”……固然,学生的回答是对调达背信弃义的不屑,也是一种对恩将仇报的小人的痛恨。但这难道是我想取得的预期效果吗?这对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引导。因此,在学生回答后,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调达听了九色鹿的话后,他就要离开了,今后他该怎样生活呢?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这个时候,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说:“调达啊调达,以后你可不能再这样恩将仇报了!”有的说:“调达,你知道吗?言必行,行必果。你可不能再做这样忘恩负义的小人了!”……相比之下,学生多了许多宽容,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

谈谈中学化学课堂的教学机智 篇12

一、应用信息反馈原理调整教学

化学教学系统与其他任何系统一样, 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化学课堂教学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 让学生尽快提供反馈信息创设条件, 引导学生注重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 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 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佳传输状态, 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假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 使原来设计方案中信息的传输程序受到冲击、干扰甚至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根据当时的反馈信息果断地采取随机控制的办法, 改变、调整信息的传输程序或信息传输手段, 以保证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二、设计好化学教学系统

化学教学系统的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的环节, 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 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 对不同层次的化学教学系统, 规划出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并猜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要制定出教学行为的“蓝图”必须做到:要熟练地把握教材;要熟悉学生情况;要充分备课;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预备;加强学习, 不断扩大知识面。

三、把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能否做到随机应变, 经常是判定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 能做到这一点, 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外, 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 对课堂教学能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定和恰当的处理方法。化学课堂教学中偶然性的产生因素较多, 教学失控的原因复杂, 但一般出现较多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1) 对学生熟悉能力评价过高, 疑难问题教学处理不好, 课堂教学陷入被动。 (2) 对学生熟悉能力评价过低, 教学过程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陷入“钝化”状态。 (3) 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个别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或远离主题, 或龙头马尾, 不着边际。 (4) 对实验探索不足或设备条件不具备, 导致课堂演示实验失败。 (5) 学生求异思维活跃, 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

如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调控, 下面笔者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

1. 绕道迂回, 调节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 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 应及时调节难度。假如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 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 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假如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 要追加问题, 以调节难度, 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2. 因势利导, 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 使课堂陷入被动, 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重力, 因势利导, 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 扭转被动局面, 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实验时, 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 学生议论纷纷, 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 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 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善于反诘和回避。

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要澄清, 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 要善于反诘, 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找出结果。如当有学生问:硫酸氢钠电离时有H+, 并且具有酸性, 它是一种酸吗?反诘的问题是:硫酸氢钠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吗?假如学生所提问题不属本节课所学内容 (以后学习中还要研究) 或重点时, 应予以回避, 可以婉转加以说明, 适可而止, 避免节外生枝纠缠不清, 小题大做, 喧宾夺主, 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总之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 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

上一篇:中风常见的认识误区下一篇:斑节对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