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2024-06-17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精选12篇)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篇1

在真语文讨论的大背景下, 我们倡导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 拒绝“假语文”、“伪语文”。所谓语文味, 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 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位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把握语文这一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 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要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必须从课堂导入入手, 根据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导入。然而, 综观目前的语文课堂, 充斥了“伪语文导入”、“非语文导入”。

一、“伪语文导入”现象

1.依赖多媒体手段的“假语文”课堂导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逐渐进入语文课堂, PPT几乎成了语文老师上课不可或缺的工具, 于是很多课一开始就展示缤纷的图片、美妙的音乐、生动的视频。这些内容与语文究竟有多大的关系, 需要深入探讨。例如, 一位老师在教《荷塘月色》时这样导入:播放一段“凤凰传奇”的流行金曲《荷塘月色》, 请学生猜猜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并请喜欢这首歌曲的学生谈谈此歌流行的原因。课堂导入的目的是引出所学内容, 从这点看, 这位老师的导入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出课文标题的作用, 但猜歌曲的名字、谈此歌流行的原因, 最后主观地判定原因之一是因为朱自清的一篇同名散文《荷塘月色》, 引出所学内容, 与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有多大联系?恐怕唯一有联系的只是歌曲的名字和文章的名字相同。如果导入的目的只是引出这篇文章的题目, 直接把标题写在黑板上岂不更直观更能诱发学生的认知?这种“伪语文导入”, 不仅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而且有可能把学生的认知引入以歌词中的意境而取代文本中的意境的歧途。此外, 图片、视频导入是当下语文课堂流行的导入形式。其实, 语文课是“语”和“文”的课堂, 不是图片观赏和影视欣赏的课堂, 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 而不是对图片和影片的热爱。当然, 这并不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使用多媒体, 而是要把它当做是课堂导入的辅助工具, 用它把学生引入“语文”的天地。

2.借“语文”之名行“伪语文”之实的课堂导入。这种导入看似与课文内容相联系, 其实本质上与语文教学没有多大关系。例如, 一位教师教《风筝》时, 以诵读一首小诗导入:最是你生命烂漫如花的时节/所有遣词造句的经典/和着万紫千红的风情/在这一季汹涌如潮奔腾而至……接下来的教学流程就是“自由阅读全文, 思考下列问题”, 跟这首诗就没有什么联系了。诗是很美的, 但是引用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应该跟所学内容有所联系, 而以下的教学流程中几乎再没有提及这首诗。这样的导入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又如一位老师在教《沁园春·长沙》[2]时, 以“说说长沙的风土人情”导入。虽说所学课文的标题中有长沙二字, 但是文中的“长沙”跟长沙的风土人情并没有太多联系, 显然这样导入是不恰当的, 是“伪语文导入”。

二、“真语文导入”策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3]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就必须使学生对所学习的语文材料感兴趣。同样语文课堂教学要教出语文味, 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货真价实的语文材料, 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材料。因此, 语文课堂导入从所学文章的标题、作者、写作背景、文章内容等方面入手, 才能保证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真语文”的, 才能体现语文课堂导入的“语文味”。

1.从课题入手导入。课题也叫做标题, 通常被称为文章的“题眼”。作为文章的“眼睛”, 它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与浓缩。好的标题往往能透射文章的内容概要, 使人从“眼睛”中窥探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 如果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导入, 那么学生就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贯穿全文的线索。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在《上公开课偶得》中提到:从课题入手, 等于牵着牛鼻子, 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这样, 不会偏离教学重心, 解读课文时便一气呵成, 不会产生拖沓、冗长的感觉[4]。下面以用一位老师的教例《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这位老师的导入包括: (1) 板书“圆明园”。请同学高高举起写字的手, 一起认认真真地书写课题, 老师一边解说:“圆”是“圆满无缺”的“圆”, “明”是“光明普照”的“明”, 后面这个“园”是皇家园林的“园”, 一边书写“圆明园”。 (2) 读“圆明园”。要求:一起读, 再读, 大声读。 (3) 板书“的毁灭”。老师:同学们, 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 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 被英国和法国两个强盗给毁灭了。 (4) 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齐读, 再读。开门见山, 读题入课, 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迅速展开思考。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把一种无言的悲怆的情感融入其中, 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一节课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一个好的课题导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对于课题导入,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避免毫无意义的问题。问题过于肤浅, 与课文主题要揭示的主题内容联系不大, 老师就没必要浪费时间。

2.从作者入手导入。《孟子·万章下》写道:“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5]主张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及时代背景有极密切的关系, 只有知其人、论其世, 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 在课堂导入时, 介绍作者能起到知人的作用, 为学生了解课文、理解文本打好基础。例如, 一位老师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这样导入: (1) 提问:在外国文学中, 三位短篇小说大师是谁?学生回答: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和俄罗斯的契诃夫。 (2) 进一步发问:请说说他们的代表作? (3) 教师介绍前两位大师写作的独特风格, 进而请同学们根据在初中所学习的课文说说契诃夫小说的主要风格是什么?学生回答:夸张幽默。 (4) 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小说风格。”

3.从写作背景入手导入。通过介绍作者写作时的历史背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情况, 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其思想情感之间的联系, 理解作者的情感如何体现在字里行间。这样的导入既有趣味性, 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文章所表现的深刻内涵。许多文章的写作背景都像是有趣的小故事, 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为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做好铺垫。例如, 教学《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 教师可结合课本注释, 或配合视听设备展现反映当时历史事件和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 或请学生自己收集课堂介绍, 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揭示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是如何发展、如何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4.从文本内容入手导入。有语文味的教学就是教师要教“真语文”, 即所教内容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从文本内容入手导入新课, 就是教师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 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 引起学生的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 做到“课伊始, 意亦明”。教师的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让学生很快进行课文中心的探求, 教学效果显著。一位老师在教学《长相思》时这样导入:同学们, 在王安石眼中, 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 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 在纳兰性德的眼中, 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 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这位教师联系《古诗词三首》中的前两首, 以主题“乡愁”为抓手, 提出“乡愁”之问, 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 又联系了新知识, 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5.从文章体裁入手导入。近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渐渐淡化了体裁知识, 以致某些学生不清楚记叙文和散文有什么区别, 议论文有什么样的特点, 写出来的议论文“四不像”。“真语文”要求教师注重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 但是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教学。同时我们也不能枯燥地讲体裁, 可以在课的开始通过文章体裁知识的讲解过渡到文章内容, 再结合文章内容讲解体裁的特点。这样既不花费太多的时间, 又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还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文体的特点。比如教授小说, 就可以结合篇目的内容和小说这种体裁的特点导入新课。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小说的三要素, 有的篇目人物形象鲜明, 有的篇目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有的篇目语言很有特色, 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特色侧重讲一个方面, 这样零存整取, 几篇课文讲完学生也基本上掌握小说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3和必修5都有小说单元, 但是每个单元的侧重点不一样, 必修3着重欣赏人物形象, 品味小说语言, 那么在课堂导入阶段, 教师就应该强调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必修5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那么教授的侧重点就是介绍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从课题、作者、写作背景、文本内容、文本体裁等入手进行语文课堂导入, 能够向学生呈现贴近生活的语文学科知识, 创造贴近生活的语文学习情境, 体现语文课堂应有的“语文味”。当然, 体现“语文味”的课堂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植根于教真语文, 悉心揣摩和研究真语文蕴含的真意, 就能找到符合语文学科本质的好的课堂导入方法。

摘要:要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必须从课堂导入入手, 根据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导入。本文分析了“伪语文导入”现象, 提出了“真语文导入”策略。

关键词:真语文,语文课堂导入,语文味

参考文献

[1]郭吉成.拒绝碎片化, 呼唤语文味——以《像山那样思考》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 2013 (12) .

[2]赵振翔.语文课堂教学应去伪存真[J].语文建设, 2013 (18) .

[3]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29.

[4]贾志敏.上公开课偶得[J].语文建设, 2013 (9) .

[5]孟子.四书//孟子·万章下 (八) [M].北京:中华书局, 2011:326.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篇2

息烽县三田小学教师

邓真琼

良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一个好的导言可以使学生的情趣油然而生,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可以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来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课文的题目点明文章主要人物的,就采用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

如《詹天佑》的导言:同学们你们知道詹天佑是个什么人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谁又能说出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呢?

二、课文的题目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就开门见山直接释题。比如《伟大的友谊》的导言: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友谊才称得上是伟大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讲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你们想知道他们的友谊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建立在什么之上的吗?请跟老师一起学习课文《伟大的友谊》。

三、课文的题目点明文章体裁的,就在导言中介绍诗歌的文学常识。

如《绝句》的导言:绝句是格律诗体裁的一种。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叫七言绝句。它受平仄和押韵的限制。同学们,请看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几言绝句呢?你想了解这

首诗吗?请听老师读„„.四、课文的题目点明文章主要事物的,就用提问式。

比如《火烧云》的导言:同学们,日出或者日落的时候,你们谁观察过天空出现的红色云霞?那些红色云霞是什么样儿?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五、课文的题目点明文章中人物关键语言的,就创设情景。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导言:同学们,你们会唱或者听过这首歌吗?(老师播放《爱的奉献》这首音乐),听罢,师:爱是伟大的,母爱更是无疆的,文中的孩子在两种爱里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你想知道吗?请读课文„„.六、课文的题目比较含蓄、有象征意义的课文,就用悬念式。比如《金色的鱼钩》的导言:今天在北京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你们知道这个鱼钩的故事吗?知道课文题目为什么把长满红锈的鱼钩叫做“金色的鱼钩”吗?读了这篇课文就明白了„„

七、课文的题目点明文章时间的,就用谈话式。

比如《一夜的工作》的导言:(这是一种轻松自然的导入法)同学们你们看着这个题目《一夜的工作》知道了什么呀?还想知道什么呢?我们一起去思考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八、课文的题目点明文章地点的,就用介绍地点导入。比如《桂林山水》的导言:“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同学们听说过吗?这“桂林”又在哪里呢?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简单介绍“桂林”„„

九、其他

1、复习式。这种方法常常用在第二课时,上课前先复习一下前一节课的重点内容能使知识系统化、链条化。

2、渲染式。老师动情,学生就动心。比如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37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候,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

3、故事式。老师声情并茂的讲故事,讲完后问: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啊?同学们就会兴致勃勃的思考、回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4、实验式。实验导入法是指教师采用直观演示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材料,是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像《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就可以用实验方式导入。

5、谜语导入式

教师采用猜谜语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论是猜对的还是猜错的学生热情都非常高涨,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索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获得成功的体念,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

6、简笔画导入式

用简笔画导入,在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图像导入新课,新颖、直观、醒目,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如教《鹅》这首古诗时,教师画出红掌弄波、曲颈高歌的白鹅。无疑能吸引孩子情绪兴奋,精神专注,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

总而言之,导入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和一成不变的方法,不管运用那种导入方法,导言都应该要紧扣教学目标,讲究知识性和趣味性,富于艺术性,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应坚持以学生为主,因材施教。

励志座右铭大全

1、闪电从不打在相同的地方,人不该被相同的方式伤害两次。

2、善良的人永远是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有忍耐。

3、上有天,下有地,中间站着你自己,做一天人,尽一天人事儿。

4、摔倒了爬起来就好。

5、虽然过去不能改变,未来可以。

6、太阳照亮人生的路,月亮照亮心灵的路。

7、我们必须拿我们所有的,去换我们所没有的。

8、只要你确信自己正确就去做。做了有人说不好,不做还是有人说不好,不要逃避批判。

9、做事成功的要诀就如同钥匙开锁的道理一样,如果你不能准确对号,那麽一定无法打开成功之门。

10、想的多一定没做的多有效,然而不想便做一定没什么效果。

11、幸福就像香水,洒给别人也一定会感染自己。

12、学会下一次进步,是做大自己的有效法则。因此千万不要让自己睡在已有的成功温床上。

13、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愿意做的事情也总能找得出借口。

14、有能力的人影响别人,没能力的人,受人影响。

15、有智者立长志,无志者长立志。

16、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7、勤奋是学习的枝叶,当然很苦,智慧是学习的花朵,当然香郁。

18、不求做的最好,但求做的更好。

19、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2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遇者千虑,必有一得。

21、是金子总会发光。

2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苦自苦寒来。

23、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24、失败是成功之母!

25、人活着就要快乐。

26、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灵感。

2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28、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29、有志者,事竞成;苦心人,天不负。

30、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将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33、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34、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

35、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

36、成功是努力的结晶,只有努力才会有成功。

37、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机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38、人不能创造时机,但是它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时机。

39、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40、眼要看远,脚要近迈。

41、在强者的眼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42、向竞争挑战,向压力挑战,更要向自己挑战时间就是一切。

43、有志者事竟成。

44、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业的征途也充满崎岖艰险,只有奋斗,只有拼搏,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45、人若有志,就不会在半坡停止。

46、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47、学习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48、相信自己的目标,努力,努力,在努力!

49、时间就是金钱。

50、只要更好,不求最好!奋斗是成功之父。

51、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52、没有不会做的事,只有不想做的事。

53、失败乃成功之母。

5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5、成功的道路上充满荆棘,苦战方能成功。

56、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撑起来。

57、一分辛劳,一分收获。

58、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59、成功永远属于一直在跑的人。

60、过程用心,结果随缘。

61、有努力就会成功!

6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63、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64、一份耕耘,份收获,努力越大,收获越多。

65、成功永远属于那些爱拼搏的人。

66、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可以做到。

67、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能不舍。

68、失败乃成功之母。

69、相信自己,你能行!

70、这不是偶然的失误,是必然的结果。

71、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72、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耻于问人,决无长进。

73、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

74、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75、才华是血汗的结晶。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76、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性。

77、成功不是得到多少东西,而是把身上多余的东西的扔掉多少。

78、成功是一种观念,成功是一种思想,成功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心态。

79、成功之前我们要做应该做的事情,成功之后我们才可以做喜欢做的事情。

80、读一书,增一智。

81、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82、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3

好的导入,就像是一本好书的序言,翻开首页,就能激发读者一气读完的兴趣。好的导入,就像是一场精彩演出的序幕,拉开帷幕,就能牢牢吸引观众的眼球。好的导入,在课堂中如同“画龙点睛”之笔,可迅速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积极的思维和高昂的情绪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因素,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在每堂课开始都设计一个巧妙的导入,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新内容新知识的急切要求,从而拉开课堂的精彩序幕。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以及对其他老师课堂导入形式的分析,我总结出语文课堂导入方式的大致分类:

一、开门见山式

课堂刚开始的五分钟是学生记忆力最好的时间段,也是学过后最不容易忘记的一段时间。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做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让整堂课的学习行为都能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喜欢在上课过程中慢慢让学习目标明晰,而有些教师喜欢在课堂的结尾才揭露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在上半节中课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只能在教师引导下被动学习。而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能使学生从始而终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其在整堂课都能进行自主、独立的学习。

如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上课开始,我就规规矩矩地板书好课题,然后告诉学生: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12岁时立下的伟大志向,为什么一个几乎和我们同龄的孩子能够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短短几句话,就让学生迫切地想弄明白同样是十多岁的少年,为什么周恩来却有如此非凡的抱负,从而促使他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探索。

二、温故知新式

这是一般用在第二课时的导入方法,或是用在教学古诗词中。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史安西》这两首古诗,由于两诗都是描写送行临别场面的,我便在上课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同学们,现在我们和朋友分别后,可以运用很多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与朋友见面,可在古时,朋友分开后就很难再见面,甚至永远都无法见面,于是很多诗人在送别时喜欢用诗歌来表达对朋友的情意。我们曾经学过的送别诗有哪些呢?学生说出《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别懂大》等诗,师生共同回顾了这些诗的风格,这样一来,让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去。

三、引用激趣式

课堂上,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对课本外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中教师如能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引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猜谜语、讲故事、唱儿歌等来导入课文,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白鹅》的时候,我先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展开了讨论。在学习《长城》的时候,我先讲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建造长城的艰难。在学习《秦兵马俑》的时候,我又先安排学生看了《兵马俑》的录像,壮观的场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而在低段的教学当中,用歌曲和图片导入则更能激发低段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

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快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因为兴趣才是学生的第一需求。只有面对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才能产生主动探求的欲望。另外,试验、绘画、歌曲,对这些生动、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学生的兴趣更浓。

四、提问导入式

往平静的湖面投入一粒小小的石子,能让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而巧妙的提问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激起的却是层层波浪。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时,我先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在你们眼里,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学生有的说:“猫很可爱。”有的说:“猫很勤劳,喜欢捉老鼠。”还有的说:“猫喜欢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我说:“讲得真好!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老舍先生家里的猫是一只怎样的猫。”我觉得这种方法对引起学生的思考很有帮助。教师找出课文的关键处,就找准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处于兴奋点,通过质疑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另外课堂导入还有创设情境式、悬疑设置式、讨论交谈式、理解课题式等等,这里就不具体阐述了。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篇4

然而, 目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不重视, 甚至忽视语文教学导入的现象较为普遍。具体表现为:导入方法陈旧, 不合时宜;啰嗦冗长, 开口千言, 唠唠叨叨, 却离题万里, 学生听了半天, 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信口随意一说, 缺乏趣味, 平淡无奇;没有导入, 直接开始新课教学……随着高效课堂的大力倡导和推进, 课堂教学导入的科学设计显得比任何时候都迫切, 要改变当前的这种现状, 须熟练掌握和运用以下导入技巧。

一、吃透教材, 为科学设计导入打基础

教师在备课阶段, 要深入文本, 吃透文本, 全面深刻地掌握文本内容、重点难点等, 为导入寻找突破口, 寻找导入和文本之间的最佳切入点, 否则就会导致文本内容和导入环节之间脱节, 起不到引导的作用。

二、熟练掌握运用多种导入方式

(一) 引用式

教师在全面了解文本内容的前提下, 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名人名言、谚语俗语、诗句等作为导入的中心词。如《陈涉世家》一文的导入可这样设计:“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一部史书:‘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可见这部史书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之高, 这部光辉的著作就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它, 学习它。”引用名人名言可增加导入的说服力, 同时会让学生更加重视这部作品, 增加学习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差。

(二) 问题式

一是设问式, 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导入。如《过零丁洋》可这样导入:“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面对元军的封官许愿为什么宁死也不接受呢?是他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不。那是为什么呢?是他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胜过对自己的爱。他是这样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宁死不降, 而被元军残酷地杀害。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位民族英雄的浩然正气吧!”这种导入的好处是一问一答, 一气呵成, 逻辑严密, 让学生能快速抓住文章的主旨。二是反问式, 问而不答。如《鱼我所欲也》一文可这样设计导入, “一位乞丐快要饿死了, 可他为什么不吃别人以不礼貌的方式施舍的食物呢?要知原因, 从本文中找吧。”这样设计, 可以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追根究底的求知欲, 并使他们产生急于知道真相的迫切感。

(三) 复习旧课式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 是强调学习中温习的重要性, 这不仅仅是巩固知识的过程, 更是通过温习做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 从而达到有新领悟、新收获、新发现的过程。因此, 温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也是常见的一种方式。但大多数教师多侧重于检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对于通过“温故而知新”, 并由此导入新课却没有做到, 也就是为温习而温习。久而久之, 相当一部分教师惯用这种导入方式, 以为用起来得心应手, 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这对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是很不利的。那么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首先应对旧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整合, 让其系统化, 然后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由温习旧知识顺畅地过渡到学习新知识。这种导入方式的好处是一举两得, 对于学生巩固知识, 贯通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四) 情境式

一是通过讲故事、寓言、史实等把学生引入到一个特殊的情境中,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和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在感同身受中理解文章主旨。

二是展示图片。如学《沁园春·雪》一文时, 可在课件中展示北国冰天雪地的壮美雪景, 让学生看到一幅红日照耀下红装素裹的妖娆景象, 这样学生心中对祖国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理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自然就不费力了。

三是播放音乐。如学《智取生辰纲》一文时, 可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 学生在雄壮的乐曲中, 感受到梁山好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侠义心肠, 感受到好汉们的胆气、豪气, 为学生正确认识梁山好汉有很大的渲染作用。

四是播放影像资料式。影像资料更具直观性, 学生观看后受到的感染也就趆明显。如学《杨修之死》时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有关杨修被曹操所杀的情节, 让学生在复杂曲折的剧情中认识曹操虚伪、残忍、狡诈、妒贤嫉能而又老谋深算的性格特点;对杨修恃才放旷、耍小聪明、做事不谨慎, 最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也会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

情境导入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他导入法无法比拟的,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很有优势, 但要注意掌握使用的度。

三、语文课堂教学导入三忌

一忌喧宾夺主, 让导入内容冲淡了主题。要知道, 导入部分内容和文章主旨是绿叶和红花的关系, 这一点一定要掌握好;二忌作秀, 所作的导入有明显的做作成分, 是为了别人看的, 其实实用性不强;三忌导入新课占用时间太长, 占用了学习主要文本内容的时间。

总之, 课堂教学导入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创新性。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的科学设计, 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善于摸索、勇于创新, 就一定能够设计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实用性较强的导入方式, 让导入真正为教学中心服务。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学的首要环节, 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教学实践中, 导入环节往往是课堂教学的软肋, 其现状令人担忧。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 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另一方面是有些教师没有掌握导入的技巧和方法。因此掌握一定的导入技巧显得尤为必要, 只有这样才使导入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等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导入 篇5

一、问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成功的一半”,如何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如何有效的进入课堂导入呢?

二、问题描述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基石”就是这个道理。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达到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三、原因追溯

古人称文章的开头为“凤头”,就是说开头要美丽精巧、新颖贴切,要有创造力、吸引力、震撼力。同样一名好的教师要想讲好一篇文章同样要有吸引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导语是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始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方法所设计的教学语言。”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从自己上课、听课及学习优秀课例的过程中,体会到巧妙新颖、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起学生进入学习氛围。虽然说“万事开头难”,可是“好的开头等于一半的成功”。

四、方法

就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导课法介绍给同期的学员们,与同行共勉;

(一)激趣导课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课的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意味着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在教学中通过挂图、音乐、讲故事、多媒体课件等方式,给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情趣、新颖好奇的境界,创造乐学的气氛,激发学生进取的未知欲。语文也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课文中积极的思想情感对育人的重要作用通过“中介”或“折射”而发生作用的。“中介”就是学生当时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好像一个三棱镜,教育的影响只是通过它的折射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生作用。另一方面,学生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美好啊,穿戴一新,亲人团聚,品尝佳肴。可是在另一个社会里,却有这么一个小女孩,她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我的这段富有感情的语言,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悲惨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即促进了课堂交流的艺术效果,又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纯化和升华。

(二).分析标题法

分析标题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生动新颖的标题能诱使学生急于阅读作品;准确凝炼的标题常常对课文的基本思想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定向。如,在上《捞铁牛》这课中的焦点对象是大铁牛。它不但是文章中所有人物关注的对象,而且在课文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通过分析,使学生在任务中跟上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三)旧知导入

万丈高楼从底起。旧知是学习新知的基础。这里的旧知我们可以理解为以前学过的与这节课文有关联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程的基础上,联系以前学过的同类课文,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再针对新课程设计导入。我在讲《题西林壁》一诗时,先介绍了以前学过的《盲人摸象》一课,师生共同回顾了那一课明白的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同样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所以只须一句“以上是我们上节课所学,想要有更多惊喜,更多发现,更多知识吗,请随老师一起迈入新课的大门”便可成功导入。

(四)、名言警句导入法

名言警句导入法 就是就是在讲课前让学生说一些与本课所讲内容有联系的名言警句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在教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我在课前是这样设计导入的:首先,让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个比赛,看哪一组说出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多。然后,让学生们一个接一个说,同一组的可以补充。老师小结:是呀,时间一去不复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五)、设置悬念导课法

根据课文内容,巧设悬念,造成学生渴望求知的心理,就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教学《窗前的气球》一课,教师板书“气球”后问:“同学们,气球除给我们欣赏、玩之外,还有哪些作用?”“到底还有什么作用?让我们马上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如教学《田忌赛马》,教师说:“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举行了一次赛马比赛,但是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试想这样的比赛一般情况谁会胜出呢?”学生回答:“齐威王。”教师制造悬念:“但最后田忌却胜出了。田忌到底采用了什么方法胜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田忌赛马》这篇课文,去寻找其中的答案吧。””将学生带入文本,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悬念的设置,一般要通过一定的情节或某些事例,不是简单直接提问,而是犹如讲故事,说到紧张、激烈、热闹、扣人心弦之处,戛然而止,从而引起听者的强烈兴趣和好奇。

(六)、演示导课法

演示导入法就是演示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或搞些小实验让学生观察,丰富感性知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激发他们获得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愿望,再点明新课的主题。例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师手执大小不一的两个铁球,问:“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掉下来,哪个会先着地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操作演示,再让他们接触课文。这时学生就能带着好奇的心理主动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

(七)、设置悬念导入

小学生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我在讲《惊弓之鸟》这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大家都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了第20课《惊弓之鸟》以后就明白了。使学生急于去探求问题的答案。

(八)、歌曲导入

人类之间种族语言有国度,可音乐却无国界。音乐,能让人心态放松,心情愉快;能让人心绪紧张,心结沉重;能让人有所想,有所悟;能让人喜上更喜,悲至更悲。在上课之初,仔细品味新课的情感基调,选择适合这堂课音乐。我在讲作文指导课《春天》时,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首他们非常爱听的歌曲《春天在哪里》。从歌曲中,学生们知道了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红花,有绿草,有小黄鹂,有青山,有绿水。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春天,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把一向觉得作文难写的同学思路拓展开了。

五、实施过程

六、实施成效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篇6

一、暖余温

兴奋升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使兴奋加值。抓住刚刚过去的,但学生仍沉于余味之中的事情,作导入的一个点,既合学生的口味,也有利于展开教学。例如,教《祝福》这课时,刚过了新年,学生还在回味着热闹的新年,脸上洋溢的那份快乐难以掩饰。一上课我就祝福他们,虽然这是迟来的祝福,但他们还是很高兴,趁机我让他们讲自己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探亲访友的快乐,此时他们都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过新年时的乐趣,很兴奋,这样很快就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也为他们跟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做对比,为理解文章做了铺垫。

二、及时雨

及时的大雨总能让人心生快意,我觉得生活中的巧合也是及时雨,虽然巧合不是生活的长青之树,可遇不可求,但它却是那一点灵动的色彩,仅一点灵动,也能闪耀一时。巧合不是偶然,但偶而遇之,及时利用,也能成为课堂的动听音符。利用生活中的巧合,让巧合也成为课堂导入的一员,有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学中应该尝试这样的导入。

三、历史风

历史是风,从远古吹来,吹到今天,也吹向明天。过去的每一天都成为历史,历史待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待在每一寸光阴里。让历史作载体,让历史作纽带,让历史见证昨天,让历史启迪今天,从而借助历史作语文课堂的导入,学生脑中再现了历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课堂。善用昨天的历史,也要善用今天的历史,让历史的风吹醒沉睡在旧模式下的语文课堂,让历史的风吹出语文课堂导入的新意。

四、百花园

生活是万花筒,花在怒放;生活是多彩笔,五彩纷呈;生活是永不停歇的时光,永远前进。抓住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课堂导入的调剂品,那么,课堂也如生活那样多姿多彩。人人都在生活,每一个人都是一本生活的书,教师在读懂教科书的同时也得读懂学生这本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向前走。在现在生活的银幕上我们发现了很多变化:革命歌曲远去了,流行歌曲在线;图书馆冷清,网吧火爆;四大名著安静地休息,言情、武侠、科幻忙得天昏地暗;传统戏剧难觅知音,电影电视热播,MP3畅销,但这也是生活,五味人生呀!生活的潮流我们阻挡不住,生活的逆流我们防不胜防,既然如此,干脆我们换一种生活方式去适应他们,转变旧的观念,站在潮流的前端,紧跟时代走。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对现在的学生的生活产生恐慌;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现在的教学前止步不前。

学生是百花园中的花,各具特色,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像花一样怒放,像花一样多姿多彩。语文课堂的导入应充分体现生活的丰富美丽,跟时代的步伐走,随生活的脚步前进,在变化中导入,在导入中变化,永远不变的是生活的热情与绽放的激情。

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导入 篇7

一.典故传说导入

这是我经常使用的方式。在讲授枯燥的古文时, 我经常从《东坡志林》、《世说新语》中挑选名人的逸事、趣闻来讲, 让古文不再枯燥而是变得有血有肉。比如在介绍王羲之的文学常识时, 我用“东床快婿”的故事导入, 让学生能够亲密接触历史名人。而学生也非常喜欢听故事, 嘈杂的教室, 只要一听要讲故事, 学生都安静下来, 集中精神来听。

二.图片导入

这种导入方式我通常在讲科普文章时使用。比如在讲《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时,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 她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 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 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佛塔、道观等 (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 , 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到底有什么样的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呢?翘起如翼的屋顶、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构部件、脊吻、瓦当, 小到门窗、门环、角叶, 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原本枯燥的专有名词有了实物的帮助讲起来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音乐和视频导入

在讲授《合欢树》时, 《懂你》的音乐响起了。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 也进入到特定的文章意境中。讲解《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时, 有关王熙凤的视频导入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非常有帮助。演员精彩的表演可以很好地诠释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意思。又比如杜甫《登高》一诗的教学目标可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意境, 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围绕这一目标, 名家的配乐朗诵以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深情的语气给学生展现了文本凄楚悲凉的意境, 对于学生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很有帮助。

四.背景知识及作者介绍

有些文章距离学生太遥远, 那么适当的背景知识对于理解文章的主题很有帮助, 尤其是外国作品, 必须要把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 才能让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理解。关于作者的介绍一定要客观、翔实。尤其是古今中外无法忽略的大家, 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 不要产生畏难的情绪。比如讲授《小狗包弟》这篇文章时, 文革是不能回避的话题。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 以及当时的人们人性扭曲的状况。对于文革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 也可以正确理解巴金先生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

五.设疑和制造悬念

在导入时设置问题, 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引导他下一步的学习, 也可以激发学生想要了解答案的兴趣。比如讲解鲁迅的《药》这篇课文, 我的导入就是“20世纪初叶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 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 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有一位作家, 他用小说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现实。那么什么样的药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呢?他找到这剂良药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在导入时抛出这样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 篇8

1.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是教师通过图片、音乐、视频、语言、动作等手段营造一种意境, 让学生置身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 展开想象、体验情感的一种方法。情境导入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殿堂, 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学六年级的《一夜的工作》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师: (饱含深情) 同学们,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伟人的工作和生活, 去感受他的伟大人格。他, 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伴随着优美的乐曲, 结合周总理工作和生活的图片为学生做声情并茂的介绍) 。通过这些图片及对周总理的了解, 同学有什么话想说?

生:我觉得总理的生活真是太简朴了。

生:晚年总理的病已经很重, 但是他仍然拖着病重的身体日夜操劳, 真是太令人敬佩了!

生:总理处理国家大事的办公室太简陋了!

师:周总理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 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总理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3个小时。3个小时!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们的好总理就是这样夜以继日的工作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夜的工作》。

在这一导入中, 将图片、音乐与声情并茂的话语相结合, 将学生引入周总理工作、生活的情境中, 拉近学生与总理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对周总理的崇敬与热爱之情,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2.释题质疑导入

释题质疑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产生疑问, 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质疑思考, 并带着疑问研读文本的一种导入方式。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从课题入手, 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

(1) 抓住课题的关键词思考

抓住题目中的一字一词不断追问, 学生心中有疑, 就会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望, 就会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主动地获取知识。例如教学六年级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题, 体会一下你会把重音放在哪个词上, 为什么? (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题。)

生: (非常自信) 我会把重音放在“百年”上, 因为它强调时间的久远。 (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与他的观点不同, 我在读的时候, 会把“美丽”一词重读。 (朗读课题)

师 (不失时机地追问) :你为什么抓住这个词?

生:因为我觉得这个题目很有意思, 世上很多东西是可以跨越百年的, 但一个人的美丽怎么可以呢?除非她吃了长生不老药…… (他的话马上被其他同学打断了。)

生: (激动地反诘) 本文的美丽难道单指外貌美吗?它应该还有精神上的美丽。

课堂气氛极其活跃, 学生围绕自己发现的问题潜心读文, 努力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 并直奔主题。

(2) 抓住课题的形式特点思考

很多课题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 蕴涵一定的哲理。例如, 《生命生命》一课, 抓住课题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生命生命》,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老师想问, 你们为什么读课题时自然地停顿了一下?

生:因为题目中两个“生命”之间有空隙。

师:今天, 老师和大家再次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课文, 去聆听作者对生命的呼唤, 去体会这课题间留空的深刻内涵。

此课例通过课题中两个“生命”之间的空隙,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 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领悟课题间留白的深刻内涵。

(3) 抓住人物的关系思考

有些课题体现出课文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关系展开思考, 可以更好地理清课文中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法,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教学《将相和》第二课时, 我这样导入:

师: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请同学们回忆, 题目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围绕他俩课文讲述了几个小故事?

生:题目中的“将”指廉颇, “相”指蔺相如。

生: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是“完璧归赵”, 第二个是“渑池之会”, 第三个是“负荆请罪”。

师:三个独立的小故事为何放在了一起, 想要说明什么呢?请大家从课题中找找答案。

生:课文是讲廉颇和蔺相如和好的事。

师:廉颇和蔺相如如何和好, 他们以前关系怎样?

生:他们好像有矛盾了。

师:他们不是好像有矛盾了, 是确实有矛盾了。是什么矛盾呢?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三个故事, 找到描写他们确实闹了点矛盾的语段……

释题质疑导入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疑思, 触发学生的情思, 开发学生的智力,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不失为一种教学导入的良策。

另外, 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把学生引向新知识的学习, 切忌千篇一律、平铺直叙, 或冗长拖沓、哗众取宠。

摘要:合理的课堂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对顺利展开课程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进行好的课堂导入, 教师必须掌握一些技巧策略, 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篇9

一、利用故事引生入文,提升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性

学生对于周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对于语文学习内容也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新书发下去后,很多学生会快速浏览课本内容,这是学生好奇心强的表现之一。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导入新课,能够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从课下状态转变到课上状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故事导入法实施教学。当学生为教师所讲述的故事吸引时,他们就一步一步地接近了新的学习内容。比如在讲解《沉香救母》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在汉代,有一位叫刘向的书生,他努力读书之后上京赶考,在途中顺便到华山一游。华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有一座神庙,庙神为华岳三娘。她是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女,受到天庭王母娘娘的派遣来到这里。虽然人人称赞,但没有朋友,生活十分孤独。一天,她在庙中吟歌跳舞,打发无聊的时间。这时,书生刘向走进了庙门。她着急地走上自己的莲花宝座,成为一个神仙塑像。”故事讲到这里,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为教师所吸引。这时,教师提出“你们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想象,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以及学习兴趣的提高。用故事导入新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内容上,会让语文课堂的学习更加自由,也能给学生更多的语文学习幸福感。

二、利用音乐引生入文,提升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性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更是情感艺术。音乐作品,能够让听众放松身心。在语文课堂中融入音乐,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新奇的事情,能够激发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创新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教师可以尝试将音乐与课堂导入结合在一起,用音乐导入新知识,让课堂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台湾的蝴蝶谷》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给学生播放《蝴蝶泉边》这首歌。旋律响起时,学生会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快速安静下来。这首歌的发音较为清楚,学生可以通过聆听去品味歌词,联想歌词所描述的画面,创设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情境。歌曲与课文在内容上具有共通之处,利用音乐作品导入,能够让学生换一种方式去理解课本语言,感受阅读之美。又如在讲解《雪儿》时,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雪绒花》这一歌曲,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全体大合唱开启语文课堂之门,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学生在课堂导入环节参与到歌曲的欣赏与演绎中,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让接下来的语文学习更加轻松愉快。

三、利用视频引生入文,提升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性

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来讲较为重要。利用视频资源丰富课堂导入环节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快速建立,这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有效方法。在课堂导入时,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多媒体相关设备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视频资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动画视频去导入课堂。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纪录片式的视频开始一节语文课。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喜好,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比如在讲解《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王二小的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看动画片,是小学生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之一。形象的卡通人物,能够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王二小的个性,通过观看视频让学习课本内容更为简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动画片最有吸引力。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像在讲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的课间,给学生播放关于司马迁的纪录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的伟大,产生敬佩与崇拜之情,以此为前提组织接下来的学习活动。用视频让课堂教学更有庄重感,营造人文氛围,有益于语文教学效果的优化。

四、结束语

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讲究课堂导入的方式与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氛围活跃,让学生乐于学习,高效学习。课堂导入活动是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优秀的导入引生入文,能让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精彩。用故事、音乐与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升,让课堂导入环节的价值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摘要:有效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氛围活跃,让学生高效学习。文章立足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从利用故事引生入文、利用音乐引生入文、利用视频引生入文等方面,论述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艺术,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徐钦亮.浅说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6).

[2]杨岗.未成曲调先有情——浅谈语文课堂导入艺术[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3]冯战军.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艺术[J].河南教育,2012(12).

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10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 如果一节语文课是一件完整的故事, 那么课堂导语则是最重要的, 最能把学生的心统一到一个情节, 所以教师必须精心准备, 力求一鸣惊人, 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迅速安定学生情绪, 集中学生注意力, 兴趣盎然地与教师一起徜徉于语言文学的园林之中, 尽情吸收知识的养分。

1 故事导入

在我国悠久的语言历史长河中, 产生了许多感人至深和机智幽默的故事。我们的语文课往往话出有因, 语中有典, 所以上课时, 改故事为突破口, 开拓学生的想象力, 把与课文有关的故事作为导语, 既能增添课堂的情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走了一条愉快的学习道路, 课堂教学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拿来主义》时, 我这样导入:天津有位当代作家冯骥才, 他到法国进行学术交流时, 外国记者对中国很好奇, 接二连三接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 贵国改革开放, 学习西方资产阶段的东西, 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 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 博得满堂喝彩。的确,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 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同样, 在继承文化遗产时, 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 我们就一定学业上获得很大的帮助。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便乘机引学生导入课文的学习。

2 情景导入。

俗话说:“感人心者, 莫先平情”,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和学生平时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创造出一个与课文相符的情景, 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 将会对提高教学效率产生重要作用。在学习《鸿门宴》时, 我首先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 音乐响起, 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表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所深深吸引, 然后我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 怎样会沦落到这个下场呢?下面我们看司马迁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这样便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3 比较导入

中职语文教学中语文课时相对比较少, 往往采用单元教学, 一次多篇, 使学生改点带面地感悟一种文体的知识, 如在讲授《致橡树》时, 我这样设计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 一路走来, 我们领略了伟大毛泽东的万丈豪情, 感受了郭沫若为祖国奉献的一颗滚烫而热烈的心, 领略了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而今天, 我们还将与一样美丽的木棉树相逢, 倾听一位不平凡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简单的串接不仅复述了前三篇课文的内容而且也交待了新课的内容, 从而使学生投入到新的课程学习中去。

4 标题导入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窗户。美的标题其语言摇曳多姿, 含蓄无限。它不仅能如磐石一般地吸引读者的双目, 激起热烈的学习愿望, 更让读者陶醉于佳文美景之中久久不能忘怀, 语文课本中此类文题举不胜举。无论是鲁迅的《拿来主义》、《药》, 巴尔扎克《守财奴》, 郭沫若《炉中煤》, 司马迁《鸿门宴》等等, 皆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时从含义隽永, 耐人寻味的标题入文, 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一把钥匙。

5 从文眼导入

有些文章特别是散文, 一般有文眼且在文章的开头, 教师在导入这些课时, 可紧紧抓住文眼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及教材特点的意境, 让学生随着文字内容的起伏, 理解感受作者情感的流动。如朱自清《荷塘月色》课文的第一句是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这样导入: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的委婉, 细腻, 风格清新, 隽永而著称。他在欣赏清静, 素雅的荷塘美景时, 为什么流露出“颇不宁静”的情绪?是文人多愁善感吗?请同学们到文中找答案。这样, 抓住文眼, 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自然而然走进课文。

学生学习知识是由点到面的积累, 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变, 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由一般落实到特殊情况的一篇课文上来, 这样使学生逆向思维, 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氛围。例如学习《邓稼先》时我这样导入: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曾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四大发明曾使全世界对我们的祖先刮目相看, 然而从19世纪末期我们不断赔款, 割地, 出让主权, 甚至要亡国, 灭种, 泱泱大国为何如此闭锁?这样在同学们中间既激起了一种强烈爱国情绪, 又产生了很大的疑惑。短暂的空白之后, 我接着引导:是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今天我们的嫦娥探月发射成功, 标志着我国已走在世界科技的前沿, 我国为何在短短的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 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因此课文导入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 千变万化的, 但是无论导入的形式怎么变化都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 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 自然衔接。转轴拔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一座桥梁, 它既能引起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 又能在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 自然, 活泼!

参考文献

[1]许新华, 宋振云.走进课堂的艺术[J].教育艺术.

[2]何锐连.课教学活起来, 质量高起来[J].中国教育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篇11

一.利用课文题目导入新课

一般来说,文章的题目是内容的提炼,二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可以作为我们理解文章内容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章题目来设计导入语,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比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时,笔者在上课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走两步”,学生立刻说:“老师,您写错课文题目了。”我问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啊?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么复杂的题目呢?”这样的问题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又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即“我”在悬崖上遇到困难时,父亲并不是将“我”解救出来,而是让“我”自己一步一步地走下来,而且学生也明白了遇到困难不应该害怕和退缩,而要把它一个一个克服,只要自己坚持和努力,终究会战胜困难。这样的导入设计既贴近文章主题,又为学生深入、准确地理解课文内涵打下了基础,使原本比较抽象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可谓一举两得。

二.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文章,有古文,有现代文,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借物喻人,有的以景引人,有的以情感人……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师讲解的重点也就不相同。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和情感呢?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来营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受到感染,引导学生投入到课文学习中。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来导入新课,能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情绪上的波动。比如,在教学课文《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尤其是在烟雨蒙蒙的春天,人们漫步湖边,荡舟湖上,宛如在人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我们可以到大草原,在广阔天地中驾马驰骋,在蓝天白云间自由歌唱,那么到了秋天和冬天,最美的地方是哪里呢?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给我们找出了答案,那就是济南。今天我们先来看看济南的冬天有怎样的美景,让老舍先生如此厚爱。”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很快就能够进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跟随作者一起感受济南的冬季之美。

三.利用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辩,巧妙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教学流沙河的现代诗《理想》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托尔斯泰曾经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雨果也说过‘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了。生活既然没有目的,精力也就枯竭了。那么究竟什么是理想呢?同学们的理想是什么呢?你将怎样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流沙河的现代诗《理想》,看看作者是怎样来理解和诠释理想的内涵的。”这样的导入虽然话不多,但是能通过提问来创设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内驱力,他们急于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述和诠释“理想”的,对诗歌产生了较浓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

总而言之,课堂导入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第一座桥梁,能为整堂课打下良好的开端,使课堂教学顺利完成。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不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都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使它与整篇课文的教学步骤和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 篇12

一、情感熏陶, 创造佳境

使用形象鲜明生动而饱含激情的语言描绘或赞扬景物, 如教朱自清的《春》, 可以说:在阳光明媚, 东风荡漾, 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中, 同学们不觉得有无限的生机, 无穷的力量吗?短短两句话, 就将学生引入春意盎然的诗一般的境界中去了。

二、巧妙设疑, 激发兴趣

教师的导入有意识地制造悬念, 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于漪老师教学《孔乙己》曾这样导入新课: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 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 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的朋友孙伏园回忆, 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 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 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呢?过去有人说, 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 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 悲剧往往是催人泪下的, 而读了《孔乙己》这篇小说, 眼泪却往肚里流, 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这种导入所设置的悬念既能巧妙地提出学习任务, 又能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兴趣导入, 启发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教师上课, 就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性讲述, 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竞选州长》的导入:美国有个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名叫马克·吐温。有一天, 马克·吐温在街上偶遇纽约州的州长。州长有意刁难马克·吐温, 问:“请教先生, 世界上最坚硬的是什么?最锐利的又是什么?”马克·吐温笑着摇头。州长说:“这个问题挺简单, 最坚硬的是我汽车的防弹玻璃, 最锐利的是我手枪的子弹。”马克·吐温说:“您错了!最坚硬的是您的脸皮, 最锐利的是您的胡须。”这一导入,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又启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初步明确了马克·吐温的语言风格。

四、信息引路, 吸引注意

例如, 有位老师教授《周总理, 你在哪里》, 采用报上的新闻作为导语: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就在最近, 我国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在法国唱了一首歌, 轰动了整个巴黎, 博得了崇高的声誉, 为什么呢?因为他唱的歌, 不仅唱出了我国人民的心声, 而且唱出了世界人民的心声, 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就是这首歌词。用最新信息作为导语, 马上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新奇感, 迫不及待地想学习课文。

五、运用幽默, 创设情境

幽默可以抵消紧张, 促进信任, 适度运用幽默可以帮助创造一种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 而且可以使大家情绪一下子放松下来, 课堂气氛随之活跃起来, 在笑声中师生情感得到了交流。

总之, 语文教学精彩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 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入, 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能起敲山震虎, 顺风拉帆之作用。但无论哪种方法, 都必须针对教材实际、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实际, 因课迥异, 因人不同, 切不可千堂一调, 万课一腔。

上一篇:工业品大客户下一篇: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