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导入例谈

2024-09-24

初中语文教学导入例谈(精选11篇)

初中语文教学导入例谈 篇1

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在授课前,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有计划、有目的地用简洁的语言或其他手段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由此可见, 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的重要性。而科学的导入方式能提高学生求知的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那么, 如何设计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以上的目标呢?笔者结合教学经历, 通过课例介绍几种课堂教学导入方式。

一、直接导入式

直接导入式, 顾名思义, 就是在上课伊始, 教师不避不绕, 开门见山, 通过直截了当、简明清晰的语言阐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要求及重难点等, 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导入方式。直接导入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 便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 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从而节省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以下简称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我的老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海燕》和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时, 笔者均采用的是直接导入方式:“同学们, 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重点和难点是……”直接导入方式的优势是直指主题、节省时间, 但存在着平淡无奇、不易激发学生兴趣等弊端。

二、激趣导入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努力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就会主动地去看、听、想、问。所以, 教师在设计导入方式时, 要善于利用与教学有关的故事、谜语、童话、名言、俗语等内容进行导入, 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 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时, 笔者说:“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游记》的第六回, 前五回讲的是东胜傲来国花果山顶的石头经受日月精华, 孕育出一石猴, 石猴带领群猴找到水帘洞, 并被推选为美猴王。数年后, 石猴拜菩提老祖为师, 获名孙悟空, 学得长生不老, 七十二般变化, 筋斗云的技艺。后来, 孙悟空大闹天宫, 偷吃蟠桃、金丹, 偷喝美酒, 惹恼了玉帝。玉帝派巨灵神、哪吒、二郎神来捉拿孙悟空。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圣施威降大圣》。”通过故事的方式导入, 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一堂语文课就这样开始了。

三、温故导入式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方式。心理学指出, 那些与一个人已有知识有联系的事物以及能增加新知识学习的事物, 容易引起这个人的注意。以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能使学生从已知的领域进入到未知的新境界, 不仅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而且起着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新学课文的题材、思想、表现手法等内容, 寻找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复习学过的知识。这样, 既给学生复习巩固的机会, 使学生感到旧知识不旧, 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思维, 感到新知识不难,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时, 笔者说:“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 文章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 介绍了我国石拱桥的建筑功能、结构特点和艺术价值, 赞扬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聪明才智。今天, 我们学习的内容还是与桥有关系, 学习当代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桥之美》, 感受中国石拱桥的形式多样、多姿多彩。”又如, 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时, 笔者同样采用温习旧知识的方式进行导入:“同学们,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春》, 鲁迅先生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勾勒出了春天的美景。春夏秋冬, 四季更迭。今天, 让我们共同学习和欣赏老舍先生描写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好景色吧!”

四、情境导入式

在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中, 绝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包含了诗歌、散文、小说、剧作等体裁, 这些作品兼具文学性和思想性, 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和深刻的道德内涵, 教师在设计这些篇目的导入方式时, 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情”,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上首先自己进入角色, 用声情并茂的语言, 极富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图片、视频、事例等素材, 把学生带入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和氛围中去, 使学生入情、动情、冶情, 这样才能够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撞击力量, 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如在讲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时, 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导入方式:在出示几组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儿女、起早贪晚操持家务的图片后, 播放了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然后说:“同学们, 歌中唱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每当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 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母亲那瘦弱的身躯、蹒跚的步伐和忙碌的背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离不开母亲的关爱和呵护, 母爱似风, 母爱如水。现在, 请让我们跟随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胡适先生一起了解他的成长历程, 感受他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这种以真情实感打动学生的导入方式, 勾起了学生的回忆, 使学生迅速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设疑导入式

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朱熹也曾说过:“学贵有疑。”这两位思想家、教育家的观点说明有“疑”才能有寻求答案的动力, 才能不断探究新知、学习新知。所谓设疑, 就是教师在上课前, 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故意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 引发思考, 从而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思而不解、欲罢不能的感觉, 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教师在设计疑问时, 切不可不切实际、胡编乱造、故弄玄虚, 应该设置一些发生在学生周围、带有启发性、学生感兴趣的疑问, 这样才能更容易地把学生带入到新课中。针对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 有一句‘彩云之南游赏罢, 踏花归来马蹄香’的古诗, 你们知道古诗中提到的‘彩云之南’是我国的哪个省份吗?你们去过云南吗?云南具有怎样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呢?云南的歌会有哪几种形式呢?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沈从文先生所写的《云南的歌会》, 在一起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风情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六、释题导入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 是作者深思熟虑、精雕细琢的结晶, 具有高度的总结性和概括性。释题导入式就是教师直接从分析解释文章的标题入手, 引导学生通过标题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在释题过程中, 教师应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 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线、理清文章的脉络、领会文章的内涵, 为顺利学习全文、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奠定基础。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下册八年级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时, 学生初看题目, 很难理解课题和课文内容。在导入时, 笔者就直接阐明了“说”是“谈谈”的意思,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裁。告诉学生这篇文章说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 而是以马为喻, 谈的是人才问题, 表达了作者韩愈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 不重视人才, 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之情。又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教学时, 学生容易认为“悲剧”和“伟大”之间是矛盾的。于是, 在上课伊始, 我就解释了题目中的“伟大”指的是科学探险家与死亡抗争、为科学献身、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的伟大。而“悲剧”指的是其中一个科考队在返程的路上, 由于遭到突然到来的罕见恶劣天气的袭击, 不幸长眠于皑皑冰雪之中。所以, 这两个词之间并不矛盾。这里的“伟大”是精神, 而“悲剧”则是结果。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 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发现和总结, 择善而用。但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导入,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教学内容而定, 要体现简洁性、灵活性、启发性、艺术性和目的性。只有“导”得合理, “导”得恰当, “导”得新颖, “导”得准确, 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融合在一起, 吸引每名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每名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开启学生探究的闸门, 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促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教学导入例谈 篇2

广宁县横山镇中心小学

孔令国

邮编:526344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精心设计课堂导入非常必要的。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常用方法作初步探讨。

一、设疑导入法。

疑是提出问题,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只有一个地球》可这样导入: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他为什么这样形容地球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找找答案。这种导入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创设出了探求知识的情境。

二、复习旧知导入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复习已经学过与新知识紧密联系的旧知识,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例如,在教学《梅花魂》时可这样导入:你能背诵我们已学过的赞美梅花的诗吗?我们知道的梅花有着什么样的精神?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梅花的文章——《梅花魂》。这样既复习了已学的知识,又紧密地联系了新授的内容,使知识系统化。这种方法更可广泛地用于第二课时的教学。

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由于学生以前学过很多关于春天的古诗,我引导他们搞了个五分钟的赛诗会,学生情绪高涨,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此时再导入新诗的学习,学生无不跃跃欲试。

学习新知往往离不开旧知。语文教材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虽不如数学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那么紧密,那么明显,但是它是普遍存在的。只要用心我们就会发现教材之间的联系很多:有的题材相同,有的结构相仿,有的主题相同或相近,有的作者相同等。导入新课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趣味导入法。趣味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方法有:

(一)故事导入。

教师运用一些与课文有紧密联系的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甚至自己编写的故事导入新课,这样既可引起学生注意,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尊严》这一课时,教师可讲述汉苏武牧羊的故事来导入。

(二)音乐导入。

借助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歌曲作为导入途径,这种方法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又可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在教学《掌声》时,可播放歌曲《掌声响起来》,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听到掌声想起来的心情怎样?再导入新课。

(三)猜谜导入。

小学生特别喜爱猜谜语游戏,教师可把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编成谜语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画风》时可这样导入:小朋友们,老师让同学们猜一谜语,看谁猜得快?云见它让路,花儿见它低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学生猜完谜后再导入新课。

四、创设情境导入法。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与课文有关的富有激情的语言、精美的彩图、录像、多媒体课件来导入,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气氛感染,把学生带到形象、生动情境中。

(一)背景介绍导入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如《月光曲》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一百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情景导入 所谓创设情景导入是指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课文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它又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激情渲染导入法 2.悬问设置导入法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可这样导入:1976年1月8日早9:57,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噩耗传来,全国亿万人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中,当时,江青反革命集团不许人民悼念总理,但1月11日,总理遗体火化时,人民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满了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长安街送总理实况录像。

1、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就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祖国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现在我们一同来领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教师言简易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激情渲染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五星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他们要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因为从今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32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候,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悬问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悬念式开头是指一堂课的开端,教师设疑布阵,引起悬念,诱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产生迫切的学习欲望。如导入《神奇的克隆》一课时,教师先讲述《西游记》中孙悟空善于变化的神技,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告诉学生孙悟空拔一把毫毛变一群的神话在今天已变成了现实,那就是神奇的——克隆。那么并非神话的高科技“克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此悬念一下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都喜欢孙悟空,现在孙悟空的多变竟与克隆勾连起来,谁不想循此追索下去,探究克隆的方方面面呢?

设疑式导入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或者制造悬念,或者制造一个美好的“圈套”,或者营造一种学习氛围,或者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它既可以是教师的课前的精心设问,也可以是学生面对课题质疑。

4、演示法导入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5、前后知识联系法

“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指在已学过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学知识,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的使用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过渡要自然连贯,既起到调整学生思维方向,又为新课学习创设良好环境的作用;既让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陌生,又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温故”只是手段,而“导入”才是目的。

如:第十册《古诗三首》都是描写春天美丽的景色,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内容,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想起了《春晓》、《咏柳》等古诗,有的学生还一口气把这几首诗背诵了下来。我因势利导,表扬好的,鼓励差的,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充满活力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6、音乐感染法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记得从前一位教师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例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能 篇3

一、导入技能的定义

“导”就是引导,“入”就是进入学习.导入技能就是指教师以教学内容为目标,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用巧妙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上来的教学活动方式. 它是教师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一种教师教学技能。

二、导入技能的主要类型

(一)由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通常利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一种手段。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复习导入一般通过提问、练习、讲述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新知。

以“反比例函数”教学为例,师:“我们所学过的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什么?生:y=kx。师:图像是什么?生: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并且,在k>0时,图像经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师:那么我们猜一猜对于反比例函数又该研究些什么内容?它的图像又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组织大家预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同时通过复习激发学生自主找到了同化新知的旧知,那就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二)直接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新课法又叫“开门见山”导入法,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当一些新授的数学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可开门见山的点出课题,立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快的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例如,在讲《四边形》的内容时,可这样引入:“在现实世界中,四边形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宏伟的建筑物、铺满地板的方形瓷砖、别具一格的窗棂等,处处都有四边形的身影。在小学,我们已经学过一些特殊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这些特殊的四边形与我们的生活关系更为密切。在本章,我们将进一步认识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析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探索并证明它们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三)讲数学故事导入新课

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的介绍有趣的数学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启迪智慧、拓宽视野。

例如,我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这一内容时,采用了以下的故事导入:

古时候,某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并獻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要奖励这位大臣,大臣不好推托,就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放满第64格!”

“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那么多米粒!”

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认为国王能满足大臣的要求吗?

实际上要满足大臣的要求,国库里应有2的64次方减1粒米。以100粒/克计算,约为1844.67亿吨!这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学习“有理数的乘方”就明白了。这样的故事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吸导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

(四)悬念、设疑导入新课

悬念导入是设置情境利用与学生已有观念或知识造成的认知冲突来导入新课的方法。 它使学生置于认知矛盾中, 学生单凭现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暂时无法解决,故容易激起他们解决矛盾的强烈求知愿望,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始探究。

例如在教学“相似多边形”这节内容时(教师给出图形),教师提出疑问:在一块长方形木板的四周, 镶上等宽的木条, 得一新长方形,内外两个长方形相似吗?学生齐答“相似!”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们把日常生活中的“相像”当做了数学中的相似。此时,当教师把学生认为“千真万确”的生活经验否定时,学生十分吃惊, 思维马上被激活起来, 注意力十分集中,由此顺势导入了新课。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以集中注意力,而且有利于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明白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马虎,某些结论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之前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十分有益。

(五)实验导入新课

实验导入是指通过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或引导学生一起动手实验来巧妙地导入新课。通过实验演示导入能使抽象空洞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这样导入印象深刻,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心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我在教学“等式的性质”时就用一架天平实验演示:让学生在天平两边的秤盘里,放着重量相等的物体,然后在两边的秤盘里加上(或拿去)重量相等的物体;或者把两边的秤盘里的物体的重量都扩大到原来的相同倍数(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让学生观察天平加上(或拿去)物体后仍旧是否平衡。学生弄清实验现象以后,随即引导学生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变化后的情况也是否与实验现象相吻合。最后,在学生已掌握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直接引入等式的性质。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导入例谈 篇4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 同时又为形成和发展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感性知识, 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验导入是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的主要方法之一。现结合自己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的经历, 介绍几则新课教学中用于导入的实验。

例1、在《大气压强》这一节课的教学中, 我选择两个实验导入, 首先做一个覆杯实验,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以及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接下来的实验借助一个长条形的薄木板 (宽度约为2cm, 厚度约为3mm) 和一张报纸。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将薄木板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让其一端伸出桌面, 试问学生, 如果用力击打薄木板 (伸出桌面的那一端) , 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会凭借以前所学知识回答, 薄木板受力后会改变运动状态, 果然现象是薄木板受力后改变原来的静止状态飞出去了。同学们看到实验现象正如自己所料, 十分开心。此时再将薄木板按原状重新放置在桌面上, 取一张报纸将其展开, 把未伸出桌面的那一段薄木板盖住, 并用手把报纸压平, 排掉纸与桌面间空气。试问学生如果再次用力击打薄木板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回答薄木板会带着报纸一起运动。再次演示该实验, 让学生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了, 这次薄木板没有带着报纸一起飞出。而是薄木板在桌子边缘的位置处折断了, 意想不到的现象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达到了让学生体会到大气压强很大的目的。

例2、在《流体压强与速度的关系》这一节课的教学中, 可以借助一个漏斗和一个乒乓球来导入。具体操作如下:先将漏斗倒置, 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面用手托住, 然后向漏斗口吹气, 同时将手指移开, 让学生去猜想乒乓球是否会下落。此时再将漏斗正放, 依然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面, 然后向漏斗口吹气, 此时让学生继续去猜想乒乓球会不会从漏斗中飞出。根据第一次实验现象之后, 学生很容易就能判断出第二次实验时乒乓球不会从漏斗中飞出。学生对两次实验中乒乓球所处的状态会感到不可思议, 但是用已学过的知识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例3、在《压强》这一节课的教学中, 当讲到压力以及压力与重力的关系时, 我选择的是一根钢锯条和一个侧面贴有双面胶的铜块。具体操作如下:将钢锯条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再把铜块粘在钢锯条的中间位置, 试问学生, 如果用双手拿起钢锯条的两端, 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学生回答钢锯条被压弯了, 现象正如他们猜想的一样。此时将钢锯条的一端慢慢抬起, 实验现象是钢锯条依然是弯的。通过两次实验, 你们能否说出什么是压力呢?在学生回答结束后将钢锯条继续慢慢抬起直至竖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钢锯条的形变程度便很容易得出压力并不完全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而产生的。实验结束后再向学生说明铜块没有下滑是因为它的一侧贴有双面胶。

例4、在《汽化和液化》这一课的教学中, 可以借助牛皮纸制作一个纸盒, 用纸盒装水, 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当水被烧开时而纸盒没有燃烧。学生会对这个实验既感到新鲜又难以置信,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为讲述汽化现象以及探究水沸腾时的特点做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说明一点就是纸盒中的水适量即可。

例5、在《大气压强》这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展示了一把良心壶, 问道:同学们, 你见过倒酒的酒壶吗?从学生不屑的眼神中可以看出, 学生打心里认为老师的问题真幼稚。接着, 教师继续提问:若有一把酒壶, 想让它倒出红酒, 它就能倒出红酒, 想让它倒出白酒, 它就能倒出白酒, 你信吗?在学生半信半疑时, 教师用良心壶演示了它“神奇”的功能。学生在惊奇之余也增强了学习兴趣。本实验用的良心壶内部有两个独立的容器, 需要倒出哪个容器内液体时, 只需把另一个容器的进气口用手指堵住即可。

初中语文教学导入例谈 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58-1

一、情境导入

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生动良好的课堂情境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如果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这时,教学的最佳时机就呈现出来。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因为情境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情境能促进学生感悟。

语言总是要在一定的场景中使用的。任何外语教学都非常强调创设情境。情境导入法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出新奇、生动、有趣并较为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去接触语言、感知语言、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好的情境导入能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形式、意义和用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运用能力和积极参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中进入主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观、形象、引人入胜。例如,在上七年级上册Unit8 fashion show时,我直接让学生穿上自己做的衣服进行表演,引出本课话题。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很多。又如在学习七下Unit5 Amazing things时,我播放了歌曲a small world.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反响,甚至有学生在跟着哼唱做动作,我抓准时机将学生的思绪拉回课堂,问他们Do you think the world is small?接着讲授新课,学生很感兴趣。

当前的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为了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轻松愉快地生成新知。新课程强调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应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二、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法是指用说话的形式交流感情、发表意见、讨论问题的一种导入方式。这种方法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调动个人和集体的积极性,通过探讨拓宽知识,培养协作精神,发展交流沟通及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讨论的形式导入教学,从传授者变为参与者。学生在讨论时,教师适时给予词汇及句型方面的帮助,并对学生有创意的回答和想法进行点拨和鼓励。

当然,这种方法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谈话主题,通过与学生的自由交谈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如我在上七年级下册Unit3Finding your way?时,是这样导入的:

T:Hi, class. If we are in a strange country and we dont know the way, what should we do?

S1:Why not buy a map?

S2:No, I dont agree with you. I cant understand a map in a new place. I think asking the way is the best choice.

T:If you want to ask the way, who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suitable person you may ask?

S2:The policeman.

S3:Maybe anyone that is near you. People are usually very friendly.

T:OK. In order to help you to find the way successfully, lets learn how to ask the way and give directions in English today.

在这里,我就是通过设置一个语言情境,运用亲切自然的谈话引导学生进入新的话题。

三、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是将学生引入话题的又一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是上好一堂课的首要条件。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明白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等,学生便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思维,达到教与学的成效。

如我在教授八年级下册Unit2 travelling?时,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

T:Do you like travelling? How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have you been to? 我们还可以从这些问题中引出have been to ,have gone to等新句型。

又如,在初一讲动物园这课,设置了Whats your favorite animal? Why do you like?通过一系列学生的积极回答,我又设置了Do you know where we can see these animals?学生都回答in the zoo,所以我又问,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zoo?当然学生说:“yes”,我说:“OK, now lets go.”就这样在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中引出了新的内容。

如何在导入课堂之际就让学生明白教学目的,教学双方进行有效配合呢?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情况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在学情正常的情况下,我常采用轻松、自然的提问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语文教学导入例谈 篇6

目前,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导入方式是谈话导入法。教师通常让学生进行对话或由值日班长提出话题, 学生然后各自自由发表看法, 有时也可分组汇报, 或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内容不限, 可以是天气、日期、学生的日常活动、新闻话题、社会热点, 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如奥运会、足球赛等。而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所讲的内容, 适时地引入主题。教师有时也会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作随意交谈 (Free Talk) , 以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使用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导入新课比较自然。但缺点也比较明显, 即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英语基础作为铺垫, 那么生生之间的谈话或是师生之间的谈话都将很难进行得圆满。如果长此以往, 反复使用同一种方式引出教学内容, 不但不能很好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反而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基础及功能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发展认识论》中, 通过研究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规律, 认为新知识的形成乃是连续不断的构成的结果, 认识过程存在同化 (assimilation) 和顺应 (accommodation) 两种机能。同化是个体 (人) 把客体 (认识对象) 纳入主体的图式 (心理结构或认识结构) , 它是认识的形成;顺应是主体的图式 (认识结构) , 不能同化客体 (未知对象) , 因而引起图式 (认识结构) 质的变化, 促进主体 (人) 调整原有图式 (认知结构) 或创立新的图式 (scheme) (认知结构) , 这是认识的提高。

皮亚杰的心理学发现, 对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话题为前提, 设计情景, 在旧知与新知衔接、认知结构与实际生活结合的“交际剧场”中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言说的导入呈现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导入呈现法可划分为导入话题 (同化) 功能区与情景交际 (顺应) 功能区。导入话题 (同化) 功能是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唤起主体 (学生) 的认知结构的兴趣;情景交际 (顺应) 功能通过话题的延伸和展开, 方能调动主体 (学生) 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广泛联想的积极性, 利用新课知识点的“仿说”表演, 促使主体学生调整原有的图式 (认知结构) 或创立新的图式 (认知结构) , 达到新的知识的获得或认识的提高。

三、实效性导入简介

对不同题材的语言材料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教师都应考虑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要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有时开门见山, 切中要点;有时顺藤摸瓜, 演绎推理;有时设置情景, 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一) 报刊导入法

如在教“Underground Railways”时, 我找了两篇有关上海开通地铁5号线和即将延伸地铁一号线的英语短文来阅读, 并由此作导入来引入新课。再如教到“English Is Widely Used”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九年级第二学期) 时, 我就将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有关F1的英语短文 (from Shanghai Students’Post) 作为新课导入, 说明在F1赛事在上海举行期间, 将会有很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上海, 那么可见英语已在不同场合被广泛使用。经常运用阅读时事报刊来导入新课, 可以自然融合不同的语言技能, 尤其是听、说和读的结合。

(二) 直观导入法

如我在教授“Shopping”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六年级第一学期) 一文时, 就利用课文挂图及课后练习中的插图, 首先让学生观看图片, 然后按图片顺序向他们提出一系列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What are the people doing in the picture?”学生立刻积极起来, 因为这是他们平时生活中购物的场景。同时引出本课的key words:“I want some...”“How many/much do you want?”“How much are they/is it?”“in all”这样, 学生不但自然地进入了角色, 同时还非常形象具体地了解了shopping的过程, 并记住了这些关键词。

(三) 背景导入法

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课文, 如“Do You Know About Edison?”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八年级第一学期) , 教师就可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 (如上Internet) 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 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还可以以课文的时间为序, 采用以介绍、讨论Edison幼年时的学习环境背景为切入口, 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 将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应用 (一般过去时) 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 符合语言的输入大于输出的原则。

(四) 问题导入法

在学习“A Story About Dr Norman Bethune”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八年级第一学期) 课时, 我先出示白求恩的画像, 用英语简介白求恩的生平, 接着提问:“Who was the man?Where does he come from?Why did he come to China?Must he be in the front when the enemy soldiers were near?”再如, “Who Is Right”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实验“Iron ball, Cotton ball and Wooden ball, Which falls to the ground first?”我就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说出理由, 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除了争个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外, 更期待通过亲手实验和学习课文将结果搞清楚。

(五) 游戏导入法

如应用于6A牛津教材复习food课的导入可设置“魔术大转盘”游戏, 主要复习常用问句和社交用语, 学会如何正确应答。教师制作一个转盘, 上面贴满“What are you going to havefor your dinner?”“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your breakfast?”“What do you have for your lunch?Do you want to have...?”等句子, 让学生转动盘子, 当盘子的指针指向其中的一个问句时, 就大声读出问句, 让其他同学作出正确的回答, 如答对者就可以上来转动这个转盘。这个游戏既复习了这个单元的各种句型, 又使知识形象、生动, 易于接受。

四、结语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是一门艺术, 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差异、教材的内容特点和类型, 结合所教学生实际, 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原则, 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使他们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

参考文献

[1]J·皮亚杰, B·英海尔德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2]何安平.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4]姜怡, 姜欣.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6]理卢幼兹.寓学习于游戏.香港:清田教育中心, 1997.

[7]彭秋荣等.初中英语活动课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8]王晓平.教师的语言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9]吴潜龙.英美报刊文章阅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例谈初中历史导入策略 篇7

一、利用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 在历史课堂上, 具有引导性的问题不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思考, 激起学生对于接下来所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因此, 在历史课堂中, 教师可以围绕相关知识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兴趣, 进而引出新课内容。例如, 在讲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 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师: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国民革命为什么没有取得胜利?

生:是因为国民党右派蒋介石和汪精卫等背叛革命, 而共产党也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犯了严重的错误。

师:当时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府?它代表着谁的利益?

生:当时的国民政府是一个具有反动性质的政府, 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性质。

师:在当时的环境下, 各个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对共产党进行镇压, 很多的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都遭到了迫害, 那么, 我们英勇的共产党人有没有被反动派的恐怖镇压吓倒呢?这时候, 幼年的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利用几个简单的问题, 不但回顾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 还引出了新的教学内容。

二、利用成语导入新课

在汉语中, 很多成语是由历史故事、历史传说、历史真实事件演变而来的, 例如围魏救赵、卧薪尝胆、四面楚歌、约法三章、三顾茅庐、破釜沉舟、闻鸡起舞、草木皆兵等, 这些成语故事不但短小精悍, 而且都为学生所熟知。因此, 我们在设计历

如今,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节日大都是为了纪念一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而确立的, 因此, 我们在给学生上历史课的时候就可以依据相关的内容, 用介绍节日的方式引入新课。例如, 在讲到“五四运动”的时候, 就可以通过介绍“五四”青年节引入新课;在讲到“美国独立战争”的时候, 就可以通过介绍美国的国庆日引入新课;在讲到“南昌起义”时, 就可以利用“八一”建军节导入本节内容, 等等。以节日这种新颖的方式进行导入, 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节日产生的背景, 拓宽知识面, 而且可以增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

四、利用实物导入新课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相较于文字形式的知识, 实物会给人的视觉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因此, 人们对于展现在眼前的实物往往会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历史教学中, 展示一些实物, 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因此, 在历史课堂上利用实物导入新课也是一种经常用到的方法。例如, 我在讲“美国独立战争”这部分的内容时, 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展示了一面美国星条旗, 很快学生的眼光被吸引了过来。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星条旗上有多少颗星星、多少道条纹。经过观察, 学生发现共同13道条纹和50颗星星。我给学生解释, 星条旗上13道条纹代表的是美国独立之前北美的13块殖民地, 而50颗星星则代表现在美国的50个州。就这样, 通过实物展示和解释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又如, 在讲到“文艺复兴”的知识时, 我给学生展示了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 通过对画作的分析引出画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 进而引出“文艺复兴”。

五、利用复习导入新课

在课堂教学中, 利用复习旧知识的方式来导入新课是教师最常用的方法。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 前后知识往往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很多时候, 我们在给学生讲授新知识的时候必须以之前学习过的旧知识作为基础, 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不但可以把之前学习过的内容再巩固一遍, 还可以在旧知识的铺垫下自然地引入新知识。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到“中日马关条约”时, 就先给学生复习之前学习过的《南京条约》, 而在后面讲到“辛丑条约”时, 又通过复习《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引出这部分内容。这样, 通过这种导入方式, 可以把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整体的把握, 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时候更加深入透彻。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导入方式, 还有很多导入方式可以采用, 例如多媒体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诗词导入法等。但是无论采取哪种导入方法, 都要注意导入要具有简洁性、针对性及趣味性的特点, 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导入的功能。初中历史教师不但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 还要注意在导入的过程中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 这样才能够对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雷.未成曲调先有情——初中历史课堂导入例谈[J].文教资料, 2007, (25) .

[2]陈江涛.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初探[J].华章, 2007, (Z2) .

[3]吴淑琴.探索初中历史课的导入方法[J].教育改革与实践, 2011, (21) .

例谈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方法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课,导入方法

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 其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有效的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引导学生有效进行之后的学习探究,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 学生只会觉得整个课堂教学索然无味, 从而被动地进行学习, 其效果可想而知。由此,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还应根据教学及学生实际, 巧妙借助新课导入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文章就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此进行简单探究。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有效的教学情境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起点,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水平,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直观再现的实际事物或者其背景。情境不一定要哗众取宠, 也不一定非得华丽而多样, 而要以明确的目的性为前提, 以学生的兴趣激发为出发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乐于阅读文章。

以《散步》教学为例, 要让学生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 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就必须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这样也才有利于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理解课文。为此, 教学中教师以阎维文的《母亲》来导入, 当饱含深情的歌曲让学生内心被打动后, 再以生活中的细微感动谈起, 谈到母亲, 谈到散步, 学生读的欲望增强了, 再设置问题进行引导阅读, 效果会更好。再如在《最后一课》教学中, 要让学生就字面意义来理解“爱国”不免显得空虚, 为此, 教学之处, 教师提出问题“小弗郎士爱国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小弗郎士身上, 阅读后再讨论, “爱国”也就成为了一种体验。

二、巧设疑问, 引发思考

在新课导入中, 这是较为常见同时也是较为有效的导入方法之一。是指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先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置一些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并将这种学习的热情投入到之后的学习之中, 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 教师就可以先通过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新课导入:1.请大家写出自己所喜欢的花儿都有些什么颜色。2.请思考, 花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颜色?相信这两个问题一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一定会议论纷纷并努力寻求答案。这样, 教师就可以顺势进行导入:相信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那么答案到底是什么呢?请打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 我们共同进行探索。这样, 学生们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必定会积极投入到之后的学习中, 学习效率的提高自然事半功倍。

三、介绍背景, 清除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 难免有的知识内容远离学生实际, 学生不易理解及掌握, 对此, 教师就应该在新课导入的部分对相关知识、背景进行介绍, 有效为学生清除学习障碍, 从而更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如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 对于文中所讲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学生确实是知之甚少, 对此,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向学生多介绍相关知识, 如给学生介绍海市蜃楼现象的产生, 就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魔鬼的海”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方法, 既能有效为学生清除学习中的障碍, 从而更好地学习并掌握新知识, 还能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可谓一举两得。

利用背景知识来进行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 通过网络资源来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 再以这些背景知识为基础, 引入对课文的阅读, 让学生做到“胸有成竹”。

四、紧扣重点, 达成目标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中, 教师切记不能将话题扯得太远, 避免太过散乱, 学生不知就里。因此在导入时, 教师还需立足于教学内容, 紧扣教学重点及难点,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 达成目标, 从而才能在课堂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目的明确, 最终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教学《白杨礼赞》一文, 教师在导入时就可以从“礼赞”这一题眼入手, 让学生先明白“礼赞”和“赞扬”、“赞颂”等的区别, 从而以此为线索, 让学生深切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以及作者对白杨树深深的“礼赞”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 相信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更加注重理解文中描写白杨树的语句, 从而更深地体会白杨树的平凡与不平凡。

每一节课都有相应的重点和难点, 利用好导入, 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目标的达成, 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五、温故知新, 学以致用

学习过程总是成螺旋式发展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前后课文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文章的体裁、主题、表现手法等相通之处, 通过旧知识来引导出新知识, 让学生应用旧知识去构建新知识, 从而获得技能的培养。

如在教学《孔乙己》的过程中, 以作者为线索, 引入《社戏》、《藤野先生》、《故乡》的复习, 在了解鲁迅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学习《孔乙己》, 可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学《父母的心》时, 以“至爱亲情”为切入点, 以《背影》为线索, 通过《背影》中的父子情深来引入父母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的曲折情节中所蕴含的至亲至爱, 感人而深刻。此外, 在小说的教学中, 教师可围绕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进行复习引入。

例谈初中生物导入情境的别样设计 篇9

一、初中生物课堂情境导入的作用

初中生物课堂的情境导入,不仅应该设计于课堂教学的开始,而且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即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转折中,都可以用情境作为导入,以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和教学环节的过渡。情境导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以情境导入代替传统的导言,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自身体验,营造平等互动、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境导入是从教学目标出发,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依据学生现实和教学需要来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竞赛、实验、游戏、图片、视频、测试等,有的趣味横生、有的形象生动,有的使人身临其境,自然能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必然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新课标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围绕学生发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设计导入情境,可以确立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体验学习过程,交流探究成果,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4)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参与其中,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要我学习”转变到“我要学习”,从“苦学”转变到“乐学”。生物课堂有效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能以问题解决为驱动,极大地促进学生的生物科学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初中生物课堂情境导入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1)以境促情,创设体验式导入情境。体验是指带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人们经过亲身经历、亲身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活动过程。以境促情,创设体验式导入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这是实现课堂有效性学习的重要方法。①一次竞赛,趣味横生。在学习“水中的动物———鱼类”时,笔者以别开生面的“鱼类知多少”知识竞赛作为导入情境。本次竞赛以四人为一组,要求观察多媒体演示的鱼类生态图片,并写出该鱼名称,最后评比哪个小组写得最多最准确。播放的鱼类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但是由于每张图片仅播放5秒钟,要准确迅速地做出判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竞赛规则一公布,学生都跃跃欲试,积极性极高。因为是小组合作完成,学生还需要分工合作,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充满欢乐、友好竞争的氛围中充分感知了鱼类的多样性。这样的导入情境设计,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理念,能有效达成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②一个实验,形象直观。在学习“传染病的预防”时,笔者没有采用教材中的握手实验,而是设计了一个“换水实验”:给每个学生一个盛有无色液体的小烧杯,其中只有一个学生的烧杯里是氢氧化钠溶液(传染病患者),其他学生的烧杯里装的都是水。然后进行换水实验,即每人吸取1滴管自己烧杯中的液体,找一位同学作为换水对象,把各自滴管中的液体滴入对方烧杯。经几次换水后,用红石蕊试纸来检验结果,很多学生的试纸都变蓝了,也就是说很多学生都被“感染”了,震惊之余,让学生体会到了传染病的“厉害”。教师趁兴转入传染病预防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③一个游戏,亲身体验。在学习“神经系统的组成”时,笔者构思了一个“直尺游戏”:两人一组,1人用拇指和食指捏着尺子刻度最大的一端,另1人将拇指和食指充分伸展,并把拇指端对准尺的0刻度,然后记录食指端的刻度值,比一比,谁测得又快又准。同学们都饶有兴趣地完成了游戏。这时教师引导大家思考:这是什么在起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寻找答案。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再由问题情境导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2)寓情于境,设计感知式导入情境。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他们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所以教学中应注重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官冲击,引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因其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形象性和真实性等特点,更容易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①一组图片,渲染情感。学习“植物的生殖”时,笔者先播放一组桃树花开花落以及结果的图片,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播放到最后一张时,笔者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起来:“再次期待,再次聆听,期待百花争妍的美丽,聆听花开花落的声音,在这一个美好的丰收季节……”。学生仿佛进入了一个绝美的意境,把学生带到了学习的情境中。紧接着以引导学生理解“盛开是一种美丽,凋谢更是一种期望”这句话的内涵为主线,入情入境入理地进入“植物的生殖”这课的学习。②一段视频,引人入胜。学习“动物的行为”时,这方面的视频很多,选择是关键。“动物世界”的片头就非常经典,背景音乐曾经风靡全国,深受人们的喜爱,视频又包含了动物的各种行为,所以笔者选择播放该片头作为导入,深受学生喜爱。在感官的冲击下,学生精神振奋,对视频中的动物行为印象深刻,这时再引导学生谈谈动物的行为,就会听到很多新奇的想法。该视频为接下来的讲解提供了很多实例,可以说视频内容贯穿了整堂课,围绕视频所展开的学习更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③一次测试,回味无穷。学习“耳与听觉”时,笔者安排了一个听力测试活动。动画片陪伴着每个人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所以这次听力测试笔者选用了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的声音,有樱桃小丸子、麦兜、樱木花道和柯南,这些人物的声音都很有特色。课上边放边猜,当猜对后更是唤起了学生对童年时代美好的记忆,学生情绪激昂,热情高涨,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教师的互动也非常愉快,这应该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快乐教学吧?

(3)情境交融,开发生活式导入情境。生活是课堂教学资源的源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才是最真实的,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开发生活式导入情境,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①一张照片,发人深思。学习“传染病的预防”时,正值流感高发季节,很多同学都戴了口罩。笔者事先在学生不经意时拍好了他们戴口罩的照片,上课时就放给大家看。大家在吃惊的同时也很兴奋,课堂的气氛一下就调动起来,很快就进入新课的学习。可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哪怕是点滴的小事,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这是学生所经历的,所迫切需要了解的,这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才是最有效的导入情境。②一个热点,关注社会。

学习“拒绝毒品”时,作为联系社会重大热点问题的内容,引起学生极大的关注,特别是面对吸毒人员年龄低龄化的现实,如何教育学生拒绝毒品,这课的意义重大。笔者用视频和文字介绍了一个吸毒卖淫家庭的生活:该家庭和另一家庭合住一间不到8m2的房间,父亲静脉注射吸毒,母亲吸食毒品,孩子6岁,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一个个发人深思的画面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知道了毒品的危害,从而深切地体会到远离毒品的意义,同时激发了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的情怀。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健康地生活、健全地成长的理念。

别样化的初中课堂导入方法例谈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生活情境导入;操作实践导入;疑问悬念导入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导入的创新化与新颖化,如何借助课堂导入充分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已成为众多基层教育工作者研究与探讨的教学热点话题之一。笔者将自身关于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粗浅认识与看法进行总结、归纳,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教学同仁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一、生活情境创设导入法

初中数学内容其实蕴含于学生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学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践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有利于其以此为基础坚定学好初中数学的顽强决心与意念。

鉴于此,笔者在展开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时,会尽量挖掘其中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联系点。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这一知识点时,笔者特意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不少学生都戴着近视眼镜,可是,大家知道吗,近视眼镜的实际度数与该近视眼镜镜片的实际焦距这两者就呈现反比例的函数关系。大家在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之后,不仅可以明白运用近视眼镜看清远处物体的原理,同时还能快速计算出自身所佩戴近视眼镜的实际焦距。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反比例函数的数学学习世界……

如此一来,就借助近视眼镜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现实生活事物,使得他们充分理解反比例函数这一数学知识点同生活实际之间的密切联系,而这一主观认知的形成也为他们对此知识点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调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发挥课堂导入的良好作用。

二、操作实践演示导入法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其自身的学习活动仍然主要依靠直观化、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因此,实践操作性质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很好地契合初中学生的这一主观认知规律,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具体学科知识点实现由“抽象化”向“直观化”转变。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导入中适当嵌入操作实践演示性质的细节,不失为尊重学生主观学习认知规律、降低数学学习难度的有效措施。如在学习“中心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并没有一上课就将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性质等理论知识点直接讲解、阐述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进行了如下操作实践:裁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将该平行四边形围绕某一点旋转180°,这时,学生就会惊讶地发现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与之前的平行四边形能实现完全的重合。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带领学生进行了圆形、正方形等图形的操作实践。随后向学生点明:类似于上述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圆形一样围绕某个点在经历了180°旋转之后,能实现完全重合的就称为中心对称图形。如此,借助该实践性质的操作活动,既实现了课堂的轻松导入,即巧妙地揭示了该节数学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同时还使得学生从自身的操作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了动手、思考的乐趣所在,而这些都将转化为其日后积极进行数学探究的重要推动元素,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更好展开。

三、疑问悬念制造导入法

教育实践表明,教师若是能在课堂导入活动中为学生设置一些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疑难问题,将会诱发学生对该节知识点的浓厚探究兴趣以及深入了解的欲望。

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这一新知识点之前,笔者特意向学生设置了如下的疑难问题: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某人原本1.8米的身高,其影子被拉长到了3米的长度;假设同等情况下,某栋大厦的影长经测量后为90米,你能大致推算出该栋大厦的实际高度吗?

如此一来,借助上述疑难问题就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疑问、充满悬念的数学学习情景,使得他们内心不断产生“到底是多少”“是如何计算的”“为什么这样计算”等类似的主观探究想法,而这又会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探究的积极性。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制造疑问悬念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

总之,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对学习内容的学习兴趣。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在尊重所教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优化、创新自身的课堂导入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课堂导入有效性的同时,真正将其“奠定課堂教学基调、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黄素芳.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4).

初中语文教学导入例谈 篇11

一、找准切入点,化抽象为具体

生物学概念有很多抽象化概念,如染色体、DNA、基因、激素等,这些概念看不到、摸不着,如果教师照课本提出概念,学生很难理解,更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找准切入点导入这些抽象的内容,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作用。在处理DNA时,我首先出示DNA双螺旋模型导入:“这就是DNA的模型,它对于生物体有何重要作用呢?”利用模型直观地将微观DNA展现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探究热情。

二、游戏激趣,引起有意注意

利用游戏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让“苦学”变成“乐学”。在课堂导入中,应用游戏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有意注意,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课堂学习。例如,在讲授“神经系统”时,利用“反话游戏”导入,即老师说举右手,学生必须举左手;老师说坐下,学生必须站起来;老师说向左转,学生必须向右转……开始可能有些学生做不好,但是经过几次训练之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做好。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可以对这样一些混乱的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呢?”启发学生思考后得出:任何一个动作都需要在大脑的指挥下,身体的各个器官协调配合才能做到。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导学生明白完成这么复杂的活动,不仅需要大脑作为指挥中心、司令官,另外还需要其他的一些器官和结构一起来协调、配合完成,也就是神经系统不只有脑,还有脊髓、神经等,它们构成一个整体,齐心协力才能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精细的活动。

三、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追寻本质

初中生物学科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师要把学生身边的事或自己身边的事作为课堂导入素材,并精心设计,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追寻生物现象的本质。如我设计“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导入:“我班A同学的爸爸妈妈都是双眼皮、大眼睛,而他却是单眼皮、小眼睛,为了这事他很郁闷,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不能解答这个问题呢?”使抽象问题生活化、具体化,大大增强了学生探究热情。

四、实验导入,快速进入新课

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探索生物奥秘的主要方法,应用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例如,在讲人的“感觉器官”这一节内容时,教师首先准备不同的物体,如书、笔、粉笔、笔袋、直尺、橡皮等,让学生蒙眼上台用手摸,说出该物体的名称。教师设问:“为什么这位同学能够不看也能知道物体的名称?”在这个小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人不用眼看,用手摸也能知道某一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于正常人来说,用眼一看都知道,这说明什么问题?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简明的语言导出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五、设置悬念,激发思维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可以针对性地设置科学性的悬念,引起学生思考,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为什么”,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引出课题:“一株玉米出苗到结实需吸收200kg水,保留在整株植物体内及生理过程用水约为2kg,玉米实际用水占吸收水分的百分之几?”学生通过计算得知仅占1%,教师接着设悬念:“那其余99%的水到哪里去了呢?”这样学生渴望知道水的去向,教师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开始研究“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

六、生物科学史导入,探寻前人科学路

生物科学史知识是中学生物教学内容之一。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生物学史或科学家的故事,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在学习“细胞”一节之前,先简介细胞的发现史: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软木是由许多蜂巢状的“小室”构成的,他给这个“小室”起名叫做“细胞”。从此,“细胞”一词便诞生了。其实这个“小室”是死去的软木细胞的细胞壁,只是细胞的一部分。那么,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是怎样的结构呢?引入新课。

七、观察感受导入,顺理成章

观察作为一种感知活动,将其作为一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一节时,教师演示:取一勺白糖放进一杯水中,糖不见了。再尝尝水,水有甜味,展示一个橘子,请同学们谈论吃橘子时,有什么口感,推测一下橘子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这样可以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总之,灵活多样的导课方法,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采用的方法要恰当、贴切,并能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而脱离教学要求。我想,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摘要: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巧妙的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使学生进入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种导入方法。

上一篇:国际旅游城市下一篇:高中历史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