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法

2024-09-24

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法(共12篇)

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法 篇1

教学导入既可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成功的课堂教学就要求有引人入胜的导入.

一、要设置悬念

问题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 问题是学习的根本动力, 没有问题, 就难以诱发求知欲.而设置悬念, 就能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理状态下产生求知欲, 进入学习状态.悬念, 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 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 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上课伊始, 可根据所教内容的性质及教学目标, 把所要讲授的问题化为悬念,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这样就能使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新课, 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识转化过程.初中生的兴趣特点是对具体生动的事物兴趣最浓, 而数学知识的兴趣也首先表现在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上.因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抓住关键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可采用布疑阵, 设矛盾等方法,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识, 随着问题的解决, 学生也会感到学习的乐趣.数学问题情境起着激发动机、诱导提问和引发思考的作用.问题情境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使教学内容、数学结论在相关的问题情境中自然生成, 再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是水到渠成的, 而不是强加于人, 从而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可建立平等合作与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从而可发展学生外在的和潜在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温故而知新

数学知识是系统化、循序渐进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知识的迁移规律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把学生的“旧知”与将学的“新知”相互沟通, 铺平“道路”, 架起“桥梁”, 从“温故”出发, 复习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 以旧引新, 以旧探新, 在“新旧”的衔接点与共同点上充分展开思维、探究规律.例如:在讲八年级下学期“分解因式”这一章第三节的应用公式法时 (八年级数学·下册·54页·北师大版2007年11月第五版) , 先复习上学年学过的平方差公式 (七年级数学·下册·35页·北师大版2005年10月第四版) ,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因式分解.这样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 自然得到新知识, 从而获得解决新问题的快乐感.

三、游戏导入

好奇是探究的起点, 新课导入若能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游戏, 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欲望和探究的兴趣.譬如在新授苏教版必修1“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 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个猜数字的游戏来进行导入.具体引入如下: (上课前教师预先在网上下载了一个猜数的小游戏) 多媒体演示游戏, 游戏规则:给定1~100这100个自然数.计算机随机给出其中一个数字, 通过操作键盘, 让学生去猜这个数.对于学生每次猜测的结果, 计算机的提示是“对了”、“大了”或“小了”.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 一声声“大了”或“小了”, 再加上多媒体画面, 学生很兴奋, 立即进入状态, 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教师根据情况再适时抛出问题:“请问:你们在10次内一定能猜出这个数吗?”立即引起学生的积极讨论, 引发了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经过试验、探究和分析得出只要利用“对半猜”的二分法思想就能猜出, 进而引出了新课.

四、导入的原则

导入方式的选择, 最根本的还是要依据教学内容, 联系学生的实际.在设计导入方式时教师要很好地把握教材内容上的特点, 依据学生心理和知识储备的情况, 来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同时, 选择导入方式的依据, 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特点.因为, 每位教师在性格气质、职业素质上都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 这些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一定的影响.导入要叩动学生的心弦, 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新课的导入不仅要新颖独特, 引人入胜, 使其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 令学生耳目一新, 而且要有艺术, 有趣味, 通过充满情趣的导入, 调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 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导入应当抓住最实质、最主要的内容, 做到少而精, 以少胜多, 以简驭繁.切忌词不达意, 南腔北调, 天马行空, 不着边际, 啰嗦不止.最好能用寥寥数语, 就使学生怀着迫切的心情进入新课, 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识转化过程.导入要讲究启发性, 要让学生从浅显简明的事例中发现问题, 进而从问题着手,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其积极思维, 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运用多种直观手段, 既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 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条件, 又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直观演示式导入能引燃学生好奇心与想象力的火花, 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课本摄取知识营养,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总之, 导课的形式灵活多样, 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课题结合语言、神态等进行艺术创造, 才能使学生从“跃跃欲试”到“意犹未尽”, 以高涨的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去.

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法 篇2

浙江省东阳市吴宁镇第三初级中学 吴晓丽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美术课堂教学一般可分为导入、讲授新知、学生练习、评价、小结几个环节,而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则是整个教学活动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过程;导入;课堂效果

一、竞赛导入

背景: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版)》中指出,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方法:在《手绘图表》这一课中,我创设了游戏抢答进行导入:请看课本第12页中的《道路交通管理图》回答屏幕上的问题……我把学生分为4个大组进行抢答,并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表格(下图)进行统计。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抢答活动,能够最快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增加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本课的学习。

思考:用竞赛导入这种方法时,进行课堂竞赛的时候培养活跃气氛的同时控制好学生的情绪。在上这堂课时有个别班级特别兴奋,不能顺利的过渡到下面的教学环节,这样就对美术教学活动产生负作用。所以在开展竞赛活动之前一定要制定好规则,如纪律不好的组要倒扣分数。在《校园环境标识设计》这类课也可以用竞赛导入的方法,分组竞赛讲出各种不同的标识,看哪一组讲出的种类更多,就使学生有非常主动的学习动机。

二、观赏导入

背景:新课标中提出,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现在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信息技术在美术课中的运用也很常见。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美术课结合起来可以非常生动直观的体现出来。

方法: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优质课评比中吴蓉老师的《漫步中外园林艺术》中,用了昆曲《牡丹亭》既是曲名也是园林中亭子的名字。这段婉转曲折的昆曲深深的把同学们吸引在那个情境中,视频中背景中都是中式园林的体现。曲中“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被引用来描绘苏州园林。这种导入方式正是新课标中提出‘美术课中要体现人文性,涵养人文精神’的体现。

思考:美术是视觉的艺术,视频的选择也要体现美感。美术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视频欣赏活动。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点:1、取材上,体现欣赏审美性、多元性。2、在情感上触动,将欣赏从被动转化为自主。在《盛唐气象》一课中我也用了观赏导入的方法,让同学们欣赏大唐文化,感受唐代文化的精华。

三、文学导入

背景:有人说:文学和美术之不同在于,前者是把形象诉诸与想像,后者则把形象呈现在眼前。通过文学可以让大家通过想象去构筑一个个生动的画面,通过文字让大家进入到想象的美中去。

方法:《苏州园林》一课,我用叶圣陶先生《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导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我用生动富有情感的音调和语速朗读:“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思考:文学导入,首先要注意作品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在《鲁迅》一课中我也用了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进行导入),文学的选择要精准,能充分体现美术课的重点。结合语文课本上的作品相对来说学生比较熟悉,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次文学作品的体现上也有讲究,教师自己有情感的朗读和通过机器的朗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在《鲁迅》一课中我也用了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进行导入。

四、设疑导入

背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通过巧妙设疑,制造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它产生于学生对学习的.心理需要,只有当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真正把学习看作自己的迫切需要的时候,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机那是一节好课的开始。

方法:对于立体主义绘画作品学生非常难理解,要想学生感兴趣就更不容易。在《格尔尼卡》一课中,我用“设疑”的方式来导入。首先出示毕加索14岁时的写实作品《赤足的少女》和立体主义时期绘画作品《哭泣的女人》。然后提问你认为哪一张是毕加索少年时期的作品,为什么?

思考:设疑导入要牢牢的抓住同学们的好奇心,初中阶段的孩子还是很有好奇心的。用设疑导入时我们应该注意问题的难易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初一和初三学生心理就完全不同,教师要掌握这个“度”。

五、学生直接演示导入

背景:直接的演示是美术课中经常会用到的方法,分为教师直接演示和学生直接演示两种,我认为学生直接演示导入效果更好。

方法:美术课中直接的演示对学生有一个很好的示范效果,能明确的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徒手画我家》一课中我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如下图),从学校到家里的简单地图,其他同学在美术作业本上完成。等学生画好后,引出课题《徒手画我家》,明确这就是徒手画,再进一步说明徒手画就是用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画出来的画。

思考:在美术教学中分教师直接示范和学生直接示范两种,在美术教学导入中用学生直接示范效果会更好。学生直接示范时要注意两点:首先,要请美术表现能力好的同学,这就要求美术老师要掌握班里学生美术的能力;其次,教师要注意规范性,如果学生画的不标准,教师应该把好关进行修正。我认为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应具备常态性,而不是像在各种优质课评比中的新、奇、特的课堂导入,“噱头”十足,但准备起来却“劳命伤财”。在《向民间艺术家学习》一课中我请一位会剪纸的学生进行直接演示,等同学一刀剪出一个“囍”后,顿时大家对他非常佩服,而且都对这个“囍”的剪法非常好奇。

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使用“五导入法”要讲究策略,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才可以更好地唤醒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更完满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法初探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无不是扣人心弦的开头,环环相扣的过程,余味无穷的结尾三者完美结合的统一体。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必须要有新颖别致的导语。良好的导入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万事开头难”,虽然是小小的开头,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那么,用怎样的方法导入为好呢?

一、温故导入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意义。我们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应巧妙地联系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故事直观式导入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对与文本相关的故事特别感兴趣。故事本身具有趣味性,容易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理,采取讲故事式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听故事的活跃气氛中体味故事蕴含的道理,在寓教于乐中掌握知识。故事的讲述容易激起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的活跃。学生的直观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很强,形象教学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事物,给学生带来美感,并且从直观感觉中品味真挚的情感以及对事物的看法。教学中,运用讲故事的形式,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将故事的内容与所学的文本材料联系起来,为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拓展延伸。

三、美感导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要努力培养孩子们热爱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把美变为每个孩子心灵的财富。让孩子学会感受、理解、珍惜美,并且创造美,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在新课导入时,可进行美育渗透,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充满美的情绪。如设计《草原》一课的导入时,教师可先朗诵一首与课题有关的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田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情景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浩瀚无边的大草原,唤起了学生急切想知道老舍笔下的大草原是怎样一番风情的学习欲望。接着教师播放《草原风情》录像,再次将学生带进美丽、辽阔的大草原,让他们在观赏中尽情享受草原的美丽乐趣,领略蒙古人民的人情风俗,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当然,设计美感性导入,除用这种借题发挥之外,更重要的是精心修饰教学语言,或借助投影、音乐等教学手段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四、情景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运用语言、电教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因素,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因此,设计“导入”要通过“境”来表现“情”,通过“情”来深化“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但是,导入时,必须恰当地把握好情的“向”和“度”。所谓“向”即喜、怒、哀、乐的发挥趋势;所谓“度”,即恰到好处,不温不火、不矫揉造作、不虚夸浮饰、不生硬牵强,更不能悲喜不分。

五、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讲《背影》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有这样几句歌词:‘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教《愚公移山》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让学生产生一种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放录音――成方圆唱的歌曲《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放学,等待回家的童年。”用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一片清纯而幻美的世界。

总之,语文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形式。一个成功的导入设计如同一把开启学生语文学习大门的钥匙,一个成功的导入设计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陈成龙.让探究性学习与初中生相伴而行.《语文建设》,2006年12期.

初中政治教学导入法初探 篇4

合作探究,掌控精当。针对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环节用时较长,过程复杂,不可预料因素较多。教师要运用多种教法、不断变换语调和教学手段,做到快慢相宜,动静结合,以节奏的变换体现课堂的和谐。

情感升华,引领高潮。依教学发展之势,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充分探究、激情碰撞的基础上,在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教学内容融汇相通之时,教师以教学最强音激荡学生胸怀,掀起高潮,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为例,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推敲和斟酌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和层次:“五花八门的消费现象”、“纷繁复杂的消费心理”、“因时而变的消费观念”,由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入手到分析、探究内在的心理原因,最后因势利导学生树立何种消费观念,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强烈的逻辑性和节奏感。

二、教学节奏要科学运用教材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材每一框题的构成包括正文、辅助文(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等)、活动框等。活动框和其它辅助文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相应的主题思想。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实现活动框、辅助文与正文的合理建构,以体现教学的节奏感,呈现整体性。

在教学中,只有活动框与辅助文的运用数量、容量与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最优的性价比,才能真正体现它们的内在品质,使教学设计最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错落有致、疏密得当。

例如,在《政治生活》“民主监督”一框教学中,教材首先设计了一个活动框,假定了一个情境,并针对情境,列举了当事人可能会采取的种种办法。然后,教材用层层推进的方式提出了四个问题。对这四个问题的依次回答,引领本框题的教学。教师处理恰当就能体现鲜明的教学节奏感和层次感。首先四个问题应分清主次,体现详略,合理分配时间;其次在问题与知识间要动静结合,交替呈现。如在分析第三个问题时,由思考到讨论,再到教材的“相关链接”,通过有效调动活动框与辅助文,实现了教学由静到动再到静的变化过程。

三、教学节奏要体现知识的“冷热”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节奏。现行人教版政治教材大部分框题或框题内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可完成教学目标,这种类型的课适用于活泼欢快、紧张探讨的氛围,体现教学的“热”节奏;有的框题和知识理论性较强、内涵较深,需要理性思考和深入理解,它适用于理性分析的氛围,体现教学的“冷”节奏。而更多的课需要两者结合,不断实现“冷”“热”的变化与交替,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导入法。

一、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的理解

所谓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是教师精心设计并成功实施的、促进了初中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的教学导入。一般而言,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可谓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

以《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一框第二目“市场秩序”为例,教材在提出“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这一知识时,其中涵盖多个知识内涵较深的专业性“名词”。对于这些“冷”知识,如果采取教师讲解的单调方式,就极容易导致死气、沉闷的课堂气氛。我的处理方式是:将这些专业性“名词”所针对的经济问题首先解读为具体的事实性材料,然后预设“启示”类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我理性分析归纳。整个过程实现了冷—热—冷的转换,凸显了教学的节奏感,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教学节奏要结合教材重、难点

从人的生理看,大脑的兴奋经过一段时间会出现一个疲劳的“低谷”,并且依次交替,人在不同阶段的接受能力与效果是不同的。如果教学节奏缺乏变化,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实现这一节奏变化和转换的有效途径就是依据教材的重点和非重点内容。

1. 有效剪裁教材内容,突出重点,把握主次。

针对教材,不能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首先,教学前要根据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明确要点,根据学情,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是强化教学节奏的客观依据。其次,要善于拎出教学的要点。这些要点基本上是教学节奏的波峰部分,需要学生全神贯注地学习思考。教学要点拎准了,就可大胆地删剪枯枝繁叶,使教学重点显露、突出。因无“轻”显不出“重”,无“伏”不易看出“起”。否则,就难以摆脱平板呆滞的气氛,难以形成教学节奏。

2. 依据重、难点做到“强弱交替”。

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重点与非重点。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这一特点,做到“强弱交错”,“强弱”可以理解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程度、强调的力度。“强”,指能够突出教学重点,抓住知识的本质属性,顺利突破难点;“弱”,侧重于教学内容次要的非本质属性的东西。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知识的主次关系,做到突出重点,强化难点,使学生感受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如对于教学重点,可通过加重语气、变化教学手段、齐声诵读等形式,及时强化巩固,重锤敲打,也可通过类比、正反辨析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对于非本质属性的东西,不是学习的重点,强调的力度可以考虑小一点,和风吹拂,做到一般内容简明讲。这种“强弱交替”才能使教学高低起伏、节奏分明,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节奏,不断产生兴奋。

总之,教材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合理掌控教学节奏,让学生每一节课都精神振奋,在充分感受课堂教学艺术美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营造和美课堂。

(本文曾获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选二等奖)第一窗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当学生对教师发射的“信号”高度注意时,才能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走上自主探究学习之路。例如:在上“严格遵守交通法规”这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手段采用情景导入的方法,先播放在马路上录制的交通工具发出的响声。我的设计初衷是:先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实践结果,显然学生被各种喇叭声、车铃声“刺激”了,头不由自主地抬起来,这就达到教师预想的目标;之后,我给学生观看一段公益广告片,大致情景是:一个行人边听耳机边骑车,一路上不是撞电线杆就是撞行人,在他得意忘形时,被迎面而来的汽车撞上,导致生命垂危。实践中,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噢,我看过的这个广告,下面是……”,学生不时交谈着下一个镜头的内容,说明他们的注意力已高度集中了。因此,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

按照认知规律,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已有的旧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自觉地、准确地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使建构的新知识能纳入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从而周而复始地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思想政治课的观点、理论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性,如果学生前面的内容没有掌握好,就不可能学好后面新的知识。即使学生在短期内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一些概念、原理,也会很快遗忘。因此,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是架设于新旧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能更好地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

3. 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学的主导和主体之间共同营造的,其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估量。思想政治课教学曾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因为它理论性强、趣味性少。但初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从内容的选择上,摒弃晦涩难懂、枯燥无趣的说教;知识点的分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实践证明,学生情感投入之时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时候。同样,和谐的课堂氛围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每一个有效导入的环节都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上《守望相助邻里相亲》时,正值汶川地震发生之时,师生们每天都在牵挂着灾区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动情地说:“党和国家领导人、解放军部队、海内外民间组织、个人等,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抗震救灾。”我在课堂上播放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抗震救灾”照片,师生再一次泪流满面。在师生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大家庭无私的爱,那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亲情,“守望相助、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信念深深地植入学生的心田。我接着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帮助灾区同胞呢?”第二天,有的学生捐出积攒的零用钱,有的学生捐出课外书、文具等,他们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教师的问题,这样的举动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守望相助、邻里相亲”的内涵。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常用的有效导入法

1.设疑法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思起于疑。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设疑和解疑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分层设置悬念,使学生形成“打破砂锅问到底”而欲罢不能之势。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欲望,促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幽默法

法国演讲家雷曼麦曾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也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可见,幽默法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巧妙地使用幽默法,能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精神振奋状态;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时事法

时政导入是把相关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当前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巧妙地引入,引起学生讨论,这样既增强了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拓展了政治课的外延,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在教学中,每遇重大国内国际时政要事,我都契机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让学生在上课的最初几分钟里,主动参与讨论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把握好尺度,及时调整讨论方向,不可使之偏离主题。

4. 多媒法

就某个问题的探究学习,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通道的信息,有视觉听觉,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图文并茂。这样通过多种媒介的刺激,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是一本书或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小黑板、投影仪等无法做到的。而运用多媒体能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探究,教学效果良好。

5. 情境法

情境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手段刻意创设一种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这种情境能强烈地激发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浅谈初中英语有效课堂导入法 篇5

四川省简阳市云龙镇百堰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俗话说“良好胡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犹如一本小说中的“引子”、一首交响乐中的“序曲”、一部电视剧中的“序幕”,起着提领主题、渲染气氛、抓住人心、提升效果的作用。导入设计得巧妙、合理,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产生兴趣与求知欲,消除学生对新课、对学业的恐惧、怀疑心理,为高效的课堂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就是对英语课堂导入所进行的探讨。

【关键词】英语课堂 导入 意义 基本要求 方法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 篇6

关键词:导入法 兴趣 复习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教学导入法语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然而,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当然,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 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备课中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入方法,有些课有三种导入方式,在上课时根据班级情况再灵活运用。导入方式重视抓住学生兴趣,重视投入小而收效大,抛弃了以前纯粹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陈旧方法。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2008年举办的中国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51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三、用时事,联系史实

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渗理论,强调观点

对于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的初一学生还不能进行纯粹的历史理论教育,必须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将历史理论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达到教学目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也注意将历史理论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渗透到导入方法中去,这样的导入方法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如我在讲《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是这样导入的: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大家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两种说法,有的说他是暴君,有的说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也就是说,他既有功也有过,那我们上一堂课学了他的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的过。通过这种导入法,既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初步明白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最基本的方法。

五、叙家乡,引起热忱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 比如在讲《动荡中发展的南朝》这一课时,我先投影出常建的著名诗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印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我作出简单解释后指出这首诗所描绘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常熟兴福寺,兴福寺初建于南朝齐代,名大慈寺,到梁代改名为兴福寺,因寺内正殿后有一块巨石上有着奇异的花纹,左看像"兴"字,右看像"福"字,故名兴福寺。它是在南朝齐梁年代修建的,那么齐梁年代是谁在何时建立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运用乡土历史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导入法研究 篇7

“导入”在英语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口和开端, 一直受到重视。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导入, 能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强烈的兴趣, 唤起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 并能巧妙、简捷地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接受新的知识点, 达到激活学生思维及情感活动的目的。

“导入”是指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时, 组织学生进行课前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导入也就是在一节课教学开始时, 教师为有效地导入新课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劳动。

二、导入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 引起注意, 激发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尽管注意本身不是认识过程, 但它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没有注意伴随便无从产生, 因此它是认识过程产生时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 也是每个人掌握知识进行学习的必要条件。因此, 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 教师新颖别致的导入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迅速地将学习主体 (学生) 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展开想象、思考。

2. 承上启下, 温故知新。

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阶梯性特点, 在进行新知识教学之前, 找出新旧的自然衔接, 承上启下, 切题导入, 一方面, 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 便于学生主动把握好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又以旧知识点为依托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使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 从而激发学生自觉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教会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

3. 融情入境, 激活思维。

英语教材中包涵着优美的文学作品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 巧妙地使用电教手段演示一些图片, 介绍一些文化知识, 配上一些小故事, 创设出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 能感染学生情绪, 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

1. 以旧带新的复习导入法。

复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常规环节, 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课有内在联系的学过的知识一般都用检查作业或引导复习两种。这是很传统也较为简单的导入法, 易于设计, 针对性强, 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只有新课与上一节课上有密切联系时方可使用。新课与前几节或上学期的内容有联系时可以用提问、联想来唤起学生的回忆。

3. 直观实物或图片导入法。

这种方法可直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直观的手段要比语言描述更为清晰明了, 尤其适用于认识一些客观具体的事物, 比如, 在讲Christmas Day时,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圣诞树、圣诞老人和一些外国人过圣诞节的图片。对于无法引进实物而又距离学生生活实践较远的内容, 图片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4. 生动有趣的情景表演导入法。

根据教学内容, 由教师设计动作表演, 从而准确切入主题。有时可以让学生配合自己表演, 或者让学生自己设置新课情境。在学习语法形容词比较级时, 找三个身高明显不同的学生站到讲台上说:A is tall.B is taller than A.C is the tallest of all.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现场表演, 学起来更加轻松。

5. 有针对性的提问导入。

利用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好表现的特点, 教师可在开始向学生提出相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或者用对话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思维, 激发兴趣。还有一种提问角度就是利用插图根据文章情节来切入。

6. 现代化的媒体导入法。

一般而言英语课本中的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旅游、娱乐、人文、地理等, 用一般的方法较难引导, 而通过电教媒体的自观效应, 可使学生在开始的第一分钟便进入你所设计的情境。

四、结论

任何一种教学都是高级的情感活动, 英语也不例外, 没有良好的导入方法, 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 而这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 所以导入语言的设计应准确, 恰到好处, 讲课时应运用多种器官, 丰富面部表情及动作, 灵活、达意地把教案上的语言变成课堂教学语言, 以期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调动一切新颖的高效的方法, 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来导入新课, 寓教于乐, 学生感觉上课是一种乐趣, 而不是枯燥乏味, 使他们由被动变主动, 与老师达成一种默契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好的导入就像一幅导游图, 能帮助学生耗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 收到最佳的效果。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教师本身也只有不断学习提高, 不断研究教学方法, 才能设计出更精彩的导入形式,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础。

摘要:导入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 起着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并迅速地带领学生融情入境、激活学生思维, 为讲解新知识作铺垫。在教学实践中, 英语教师应把握导入呈现的逻辑结构, 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从不同角度, 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导入, 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本文主要分析了导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并介绍了初中英语教学中导入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法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

浅谈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导入法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入,策略

课堂导入是教师颇费心思的一件事。文章开头如定调, 教学也是如此, 教课若开头不好, 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后面就很难正常进行教学。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那么, 课堂导入有哪些好的方法呢?下面笔者来谈几点拙见:

一、猜谜娱乐导入法

猜谜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娱乐, 将它们引进语文课堂, 我认为很必要。比如, 在上《赤壁》前, 我让学生先来猜一个谜语:“半边林场半边坡, 一曲牛歌一卷文。” (猜唐朝一位大诗人) 谜语一出, 学生便争着说出谜底, 课堂气氛甚是活跃, 有不少学生能够说出是杜牧。我接着提问:“提起这位晚唐诗人, 同学们会想到他的哪些诗句呢?”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杜牧的诗在晚唐可以说独树一帜, 气势非凡。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赤壁》, 一起来领略一下其诗歌魅力。

二、创设情境导入法

诗词在导入新课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 运用与课文有关的诗词作铺垫, 可以创设出一种优美的情境。比如在导入余光中的《乡愁》时, 我跟学生一起朗诵有关乡愁的诗词:“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并加以提示, 一幅幅带着乡愁的美景画图如在眼前, 学生融入到这种淡淡的乡愁中去学习, 不仅掌握了知识, 而且丰富了情感。

三、联系实际导入法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新课导入,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在教学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 当时正是数九寒天, 一场大雪刚刚过去, 我这样导入:“近几天天气非常寒冷, 此刻窗外虽然阳光普照, 但依然寒气逼人, 天气预报说今晚又将有一场大雪降临, 大家别忘了多加衣服。现在, 让我们暂且忘了冬日的严寒, 跟随张岱去感受一下湖心亭的寒意。”一番热情洋溢的话语后, 同学们已是群情激昂。

四、名人逸事导入法

对于名人, 学生往往对他们的侧面和一些小事不甚了解。但学生常常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致, 所以准备几则名人鲜为人知的逸事, 将之带到语文课上, 定会取得不凡效果。

比如在介绍鲁迅的时候, 可以插入如下逸事:鲁迅很讨厌理发, 有时懒得数月不理。有朋友说:“看你的‘地球’, 怎么还不削一削?多难看!”鲁迅一本正经地说:“噢!我掏腰包, 你们好看!”后来实在看不过去了, 才勉强去理一回。有一次走进一家理发店, 理发师不认识鲁迅, 见他衣着简朴, 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 理发时一点也不认真。对此, 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 还在理发结束后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他。理发师一数给了三倍的钱, 脸上立刻堆满了笑。过了一段日子, 鲁迅又来理发, 理发师见状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 “精雕细刻”地理, 满脸写着谦恭。不料理毕, 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 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 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 今天咋给这点?您上回……”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 我就马马虎虎地给点, 这回认认真真地理, 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点。”理发师听了如坠云雾。又如, 在三味书屋读书时要跟先生“对课”, 有一回, 一个同学偷看了先生的对课题目是“独角兽”, 就悄悄问他对什么好, 鲁迅说:“对‘四眼狗’好了。”孰料那人竟真以此回答先生, 先生是近视眼, 正好戴着眼镜, 听了自然大怒, 而他则在一旁以书遮眼, 憋不住笑出声来。如此, 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鲁迅, 就出现在学生面前, 使他们备感亲切, 进而使学生在愉快中进行学习。

五、故事导入法

我在作文教学———口语交际课《语言表达要文明得体》时, 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请客, 看看时间过了, 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 主人心里很焦急, 便说:“怎么搞的, 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 心想:“该来的没来, 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啰?”于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几位客人, 愈发着急了, 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 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 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 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走了几个。最后, 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亲近的朋友, 看到这种尴尬的场面, 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 否则说错了, 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 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恼火, 说:“不是叫他们走, 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 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样, 有趣的故事很快就把学生引入课堂学习中了。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 篇9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入法, 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入法往往缺少趣味性, 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 利用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 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 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 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 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入效果会更好。

二、悬念导入法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 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 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 是入门的向导, 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抓住学生的内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音响、影视导入法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对中学生而言, 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 适当地播放与讲授内容有关的影片, 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 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发他们的情绪, 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

四、史论导入法

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法 篇10

一、有效导入是激发学生热情的前提

作为教师, 要想很好地控制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就必须符合学生的兴趣。名人托尔斯泰就这个问题说过:“成功的教学依靠的不是强制, 而是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人们都有这样一种心理, 那就是追新求异, 奇特的事物能提升人们的热情, 所以设计的导入一定要满足新奇的要求。学生没有听过才会觉得新奇, 进而产生兴趣, 然后才乐意去学习。在生物课上, 如果导入能提升学生的热情, 学生就能积极自主地在教师的引导下, 去研究生命。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教具进行导入, 例如拿生物标本给学生看, 也可以是模型或者是实物, 还可以借助录像以及演示实验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有效导入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从表面去理解, 主要指一些生物知识以及技巧等, 但是其本质是, 学生在学习生物的基础上所养成的科学思维、理念以及精神。生物教学不仅是为了实现“表面”目标, 最为关键的是要实现“本质”目的, 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包括导入在内, 就要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根本目的。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要尽量使生物科学史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好办法。

比如关于《血液循环》一课的学习, 可以以“小解剖家”哈维开头, 讲述一个敢于与权威抗争的故事、一个血液循环被发现的过程。故事结束, 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及探究精神都得到激发, 在这个时候, 教师可以这样问:“你们是否愿意当一回哈维, 试试看能发现什么?”学生热情高涨, 积极模仿哈维进行实验, 同时观察了实验过程。教师继续问:“你可以分析实验现象吗?结果如何?”在学生交流解答的前提下, 再继续问:“能使用显微镜以及小鱼来对你的结论进行检验吗?”学生开始观察实验, 这时候新课就正式开始了。

三、有效导入的基础是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所学知识

生物学的来源是实际生活, 并对生活具有指导作用, 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目标要求与社会和学生实际接近, 把生物学看作是生活科学。作为教师, 要以实际为出发点, 对学生的实际经验要充分掌握, 在此基础上, 通过学生已有感性认识以及经验来设计课堂导入, 促使生物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

比如关于《人体的激素调节》一课的学习, 由于初二很多学生属于青春期, 其身体发生了很大变化, 可以借助这两个问题对男女生进行分组, 让其交流导入课题:“从初一初二, 你发现身体那些部位变化较大?然后把男女生讨论结果的相同处进行记录。”在学生探讨的前提下提问:“我们的身体发生的这些改变和人体的什么物质密切相关?现在我们就人体激素调节来共同学习。”这就让学生熟悉的情境以及经验成功导入生物学知识以及生命规律等内容。

四、有效导入的内在驱动力是展示生物的学习价值

个人的生存以及发展要求学生不断去学习。就学习者而言, 要想对学习热情高涨, 那么就必须了解生物学科的内在价值。所以, 在课程导入过程中, 要让学生知道生物学科价值, 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而且使该种内在需求一直保持。教师在开展教学时, 可以导入一些和生物学科有联系的日常常识, 如环保以及经济等内容。

比如关于《传染病的流行和预防》一课的学习, 先讲解甲型H1N1流感给社会、学习以及生活带来的不利作用, 让学生介绍何为甲型H1N1流感, 接着让学生就甲型H1N1流感为何可怕进行交流, 最后涉及科学家关于甲型H1N1流感进行的研究。在这个前提下, 师生针对传染病, 一起分析其特点, 以及流行的三个阶段和预防手段。通过甲型H1N1流感导入新课提升了学生的热情以及探究的积极性, 还使学生了解到生物学科对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有效地展示了生物学学习的价值。

五、有效导入的内核激活学生的思维

人类的智力结构中, 思维处于中心位置, 思维会激发知觉、记忆等活跃起来, 因此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领悟,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能启发学生的导语, 可以促使学生就所学知识积极思考并研究, 在带着问题的情况下融入新知识。所以启发教学的重点是活跃学生思维, 由思而疑, 存在疑惑才会去思考。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有效导入法 篇11

一、运用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应用”时,将工人师傅运用三角形相似测量河的宽度的实例引入课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应用”时,将数学兴趣小组测量旗杆高度的实例展示出来,设置这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将数学知识蕴含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提高数学探究的兴趣。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活灵活现,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让学生觉得这种知识也是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和体验到的,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二、灵活运用游戏法导入新课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将数学游戏带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兴趣高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数学问题,激发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课堂教学效率倍增。在学习直角坐标系时,可以设计一个玩坐标的游戏:通过点光源任意落在格点某处,叫其他同学说出它的坐标。再如,学习“概率”知识时,在课堂上让学生两人一组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通过多次游戏后,总结自己输赢的次数等。这样在游戏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并能激起学习兴趣。

三、利用数学故事导入新课

每个数学知识点的形成都有数学家们探究的故事,这些神奇的数学探究活动能够激发学生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比如,学习“勾股定理”(又称商高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时,可以通过图片向学生讲述当时的情境,据说毕达哥拉斯发现了这个定理后,即斩了百头牛作庆祝,因此又称“百牛定理”;学习无理数时,可以结合数学历史上的“第一次数学危机”——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数,原来是指整数,他们不把分数看成一种数,而仅看作两个整数之比,但通过认识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时,他们发现既不是整数,也不是整数的比所能表示,于是产生了“第一次数学危机”。这些丰富的数学史料给了学生更多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迫切想进入今天的课堂学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介绍有关数学史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

四、运用直观教具导入新课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用各种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获取直接经验。比如,在学习“三视图”时,很多教师都带上实物教具,让学生到讲台前面观察,这样得到的直观图形,学生很容易掌握。验证勾股定理时,将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分给学生,通过拼图方法获得结论。通过直观教具形成教学概念的基本认识,再把感性认识转化成为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这就是我们数学学习的规律。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直观教具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入新课,让学生在课件展示的数学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图、声、动画效果,将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课堂引入也可以设计出模拟现实的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以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引入效果,让学生对整个课堂产生积极兴趣。例如,在运用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多媒体放映一段古代将军驰骋疆场的短片,在短片中插入唐代诗人王维的《从军行》里的诗句“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再将短片中的场景虚化为这样的情景:将军观望烽火后从山脚的A处出发,驰向草原上的交河边(直线a)的C处饮马,再回到军营B处,请帮助将军设计最短的路线。这样的导入为教学的展开做了充分的导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对称应用的价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六、运用分层渐进的措施引入复习课

对于复习课的导入,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拿起复习内容开始讲授,特别是中考复习课,教师往往是“一言堂”讲授。复习课堂引入也应该遵循学习复习的认识规律,可以将需要讲授的题目与教材中的例题、练习结合起来,回归到教材中,寻找练习题的“影子”,让学生通过再认识教材中的例题演变成试题的过程,提高复习的效果。复习时,可以将知识点复习分散到练习题中,避免知识点复习的枯燥、无味。

當然教无定法,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无论用哪种方式导入,必须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从而才能真正提高课堂导入的实效性。我们也必须清楚不要出现和课堂教学关联度不大的导入,免得在教学效果上适得其反。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法 篇12

一、以旧知识复习引入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与认知能力.”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新内容都是以前知识的延伸与升华.教师在讲授新内容前, 先复习一下旧知识, 可产生承前启后的效果, 使学生不会觉得新旧知识缺乏联系, 出现知识衔接困难等现象, 反而能将新旧知识系统地组合起来, 有助于学生分析掌握.因此, 复习导入法是讲授新知识当中十分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知识的连贯性, 通过应用这一方法, 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 还为学生接受新知识打下铺垫.教师在授课时, 一定要注重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结合.

如在学习《梯形》这一节时, 教师从先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入手, 让学生回忆并回答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称之为平行四边形.在学生回答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组对边平行, 一组对边不平行, 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四边形呢?预习了梯形内容的学生会脱口而出:是梯形.教师由此导入新课.

二、利用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就是在新课导入时创设悬念,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教学中, 笔者常常会利用悬念导入新课,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 在教学《有理数乘方》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先拿出一张16开的纸, 告诉学生这张纸的厚度为0.05毫米.然后对折一下, 再对折后导入提问:如果对折十次, 纸的厚度有多少?一生答:0.5毫米.另一位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及时设置悬念:如果对折十次, 这个纸的高度绝对不是几毫米几厘米那么简单, 而是你难以想象的.学生瞪大眼睛十分好奇地看着我.紧接着, 我告诉学生:想要知道答案, 可以跟着老师来学习这节课, 学习完了之后, 你就会知道对折之后的纸厚度有多少了.现在我们一起到《有理数的乘方》这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吧!基于前面创设的悬念, 学生十分积极地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中.

三、利用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导入就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导入新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多媒体具有声像图文并茂的特点, 教师设计好课件后, 利用生动、形象的内容导入新课, 会让学生感觉到生动有趣, 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 有一位教师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通过提问来引入新内容.师:大家看过海上日出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将日出的整个经过展现出来, 并用一个圆与一条直线分别代表太阳与海平面, 然后让学生分析直线和圆之间一共有多少不同的位置关系?以几何画版将这些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演示一遍, 最后总结出二者具有相离、相切与相交3种位置关系.由于采用了“生活化”的媒体引入法, 使得这部分的知识内容变得易于理解, 不仅增强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而且又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

四、利用类比导入

一位学者说过, 类比是发现新问题与了解新知识的一个重要泉源.这种导入是经由对比2个或2类不同数学对象的某些属性来引入新知识的.若所选择的类比对象是已经熟悉的, 则新知识可与其进行类比, 就会比较顺畅地引入.著名学者开普勒讲过:“类比是我们最为珍视的, 可将它看成是知识渊博的老师, 它能讲解自然界的奥妙, 在数学中, 它们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初中数学知识有明显的系统性, 前后内容联系密切, 所以在讲授初中数学的新知识时, 常用到类比导入.如在讲解“不等式的解法”相关内容时, 由于学生不太了解, 教师可以利用其与方程的解法类比导入, 如此一来学生便可更轻松地了解不等式的解法, 并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需要注意在导入中所选择的内容一定要紧紧围绕所讲的新知识, 不允许与新知识出现背离或者冲突, 否则就会阻碍学生的认知过程, 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若要增强导入的效果, 须遵循以下的几项要求来导入.一是导入的内容要有针对性.选择的内容最好是学生见过或愿意做的事, 注重将导入的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二是导入的内容要有思考性.让学生在导入的过程中愿意积极思考.增加其中的思维含量;三是导入的内容要有趣味性.要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学习与审美及创造的乐趣.

上一篇:振动液压缸下一篇:《挑山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