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学导入方式(共11篇)
初中政治教学导入方式 篇1
导入, 顾名思义, 就是“引导进入”。课堂导入, 即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它虽然很简短, 不过三到七分钟, 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世界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会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课堂导入好比课堂的一座大门, 优秀的教师能充分发挥这扇门的作用, 吸引学生主动推开大门, 进入门内探究里面的知识世界, 甚至带活整个课堂世界。语文课由于其文化性、综合性的特点, 更需要课堂导入这一环节。
那么怎样设计一个好的导入呢? 笔者虽然教学经历尚浅, 但平时很注意这方面的搜集和整理。笔者认为课堂导入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一种叫做文本式导入, 一种是多媒体式导入, 现分别向大家简单地进行介绍。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 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 他们的知识积累是个递进的过程, 不可能要求他们一下子就有大的跳跃。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 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 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用已知知识做铺垫, 促进知识的延伸, 顺势过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 做到“温故而知新”, 一举多得, 极有实用价值。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比如在讲授鲁迅的《孔乙己》一课时, 可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如《故乡》、《社戏》等, 简单的回忆可让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风格,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 不但重温旧的知识, 而且有助于理解新课文, 从而更好地学习新课文的内容。再如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这一首词时, 先让学生回忆有关月的诗句。笔者是这么设计导语的:“古往今来, 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借月抒怀。它可以让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曾经有人这样说:如果你拿起一本中国古代的诗集, 抖一抖, 叮叮当当, 会掉下好多月亮来。现在, 我们一起回忆有关月的诗句。”学生快速调动自己的积累, 回忆学过的有关月的古诗句, 纷纷举手回答, 课堂气氛活跃。这样既复习原来学过的古诗词, 又自然地与将学习的课文联系起来, 激发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目标展示”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 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 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 就直奔主题, 即“目标展示”导入。如笔者上《谈骨气》一课时, 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 明确告诉学生, 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 就能真正达得“一得”, 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 直截了当, 直切主题, 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三、故事导入法
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比如在讲述《天上的街市》时, 可以让学生先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然后提问在诗人的笔下, 牛郎织女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从而导入课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用故事导课,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四、解题导入法
从分析标题入手, 引导学生接触教材的中心内容。例如教学《比萨斜塔上的实验》时, 笔者就从题目入手, 问道:“这是什么实验呢?是谁做的呢?结果如何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解题导入法, 可以迅速牵住文章的主线, 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历史事件导入法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 有很多课文内容涉及历史事件, 由历史事件导入, 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由2003年的“非典”导入《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由抗日战争导入《纪念白求恩》;由“普法战争”导入《在莫迫桑葬礼上的演说》。
六、“直观演示”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于青少年时期, 偏重感性认识, 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根据这些特点, 在教学中, 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主要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 引发注意力, 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 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卖油翁》一课时, 笔者就拿着一瓶油、一个漏斗、一个空瓶导入新课, 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
七、情境导入法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能创设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 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 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响起, 在激昂的乐曲声中, 笔者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 自此至57岁逝世, 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为祟的时候, 然而, 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 他仍继续创作, 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 贝多芬的伟大, 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 更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 他是心的英雄, 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 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 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 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八、疑问导入法
如教学《为人民服务》一文时, 笔者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大典的盛况吗? 胡锦涛同志亲切慰问:“同志们辛苦了!”战士们齐声高呼:“为人民服务!”那铿锵雄壮的话语, 至今还回荡在耳畔。那么, 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 怎样为人民服务呢?
这种疑问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 直奔课文重点, 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总之, 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 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 但是无论如何设计, 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 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 自然衔接。导入应该切合学生实际,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对象, 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师生双边活动, 强化授课效果。
初中政治教学导入方式 篇2
高小平
中学高级教师
作者简介:
高小平,1965年9月,198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政治组,中学高级教师。原苏州市吴中区中学骨干教师,常年担任初三毕业班政治教学。连年参与编写《苏州市政治中考800题》、《初三政治拓展强化每课练》等参考资料,发表省市级专业论文几十篇,获省教科所等省市级奖十多个。2005年4月19日《苏州日报》发表中考指导性文章《注重基础,关注热点,学会运用》获得较好社会声誉。
作者单位: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邮编:215011 Email:Nmqqgxp@hotmail.com 内容提要:
本文是苏州市高新区2008年区立项课题总结 论文,字数3000
1.在理论上论述双主体教学对课堂互动的要求
2.课堂互动的方式及其具体运用要求
1)重视新教材,“阅读与思考”栏目的意义和运用
2)情景设置法及其运用手法
3)设问法及其特点和运用
4)课堂讨论法的分类及其运用方法
5)引导阅读法的特点及其运用
3.结合运用多种手段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课堂互动、双主体、互动方式
初中政治教学课堂互动的方式及其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在发生着日新月益的变化和发展。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运用展开探讨。
新课程改革是由内容到形式彻底的教育革命,适应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根本性改变,教学方式也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初中政治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及初中学生身心特点,其教学方式也呈现出自身特点,正确掌握初中政治教学科学理念、把握得当的课堂教学方式,必然使教学事半功倍。
理论上,新的教学方式要求发挥课堂教学的“双主体”作用,一方面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武装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的教育技术,努力组织、主导教学,力求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充分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以达到了解、理解、掌握知识,力求提高学习效率。这两方面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因为他们都以知识的传输与学习为目的。
“双主体”理念在现实教学运用中是可以统一的,关键是把老师所要传授的知识以学生愿意接受的、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换一种简单的说法叫做师生互动。这种互动是师生围绕同一教学目标和内容,以一定的形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知识或内容的理解、感悟的过程。初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互动应该具有较直观和形象的特点,以
感性认识为主体、强调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以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理师生互动我们通常采用的方式可以有:情景设置法、设问法、分组讨论、引导阅读法、热点讨论、网络学习、辩论、演讲等。其共同点都在于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以学生可能进行、乐于开展的形式,引导以学生为主展开对知识的探讨和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借助哪种互动方式是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的。以上互动方式中常见于课堂教学的主要有情景设置法、设问法、讨论法、引导阅读法。
1.在初中政治教学课堂上,充分利用新教材中“阅读与思考”,是最基本的师生课堂互动教学方式。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是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教学内容上是教材的延伸;在教法上渗透着教学互动理念与实际做法,是教材理解的过程,所以它必须引起我们全体政治教师的充分关注与重视。总结其形式主要有“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填一填”、“比一比”、“试一试”、“做一做”七种小栏目,此外还有活动设计。这些小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结合教材紧,围绕教材展开。同时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去思考、去说、去讨论、去做。这些栏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而其形式也是我们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互动形式,我们教师组织好、用好这些小栏目,就是对双主体教学互动的最基本实践。
2.情景设置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预先准备,在教学中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兴趣,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或加深对问题认识的教学过程。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具有以情动人,感染力强等教学优势,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教育中具有特别的意义。
情景设置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一段音乐、录音、影视资料来营造。在现代多媒体教学充分发展的今天,在网上收集自己所需的教学背景素材是较为简便的方式。
情景设置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是:情景设置是一种教学背景,它是为达到某一教学目的服务的。每一个情景的后面必须有一个鲜明的教学主题,教师要准确把握切入的时机,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时间上这种设置所占用的时间不易过长,以不超过8分钟为易。而情景熏陶之后的总结和结论是教学的关键,尤如画龙之后的点睛,这是教学任务所在,也是情景设计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
3.设问法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通过准备,把教学内容根据其内在联系,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引导其思维走向,以得出知识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
设问法是最传统的教学引导,也是最简便易行的教学互动方式,抽象性较强、师生交流直接、时间也具有紧凑节约的特点。缺点是形象性不强、缺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设问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反复采用的教学形式,由于其简便和抽象的特点,在讲解一些较抽象的、逻辑性强的问题时,可以连续使
用、层层递进。实际教学时可以配合清晰的板书,或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弥补其形象性不强的缺限,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
4.讨论法通常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在一些具有辨证的、较抽象的知识安排上,教师把教学内容或要解决的问题以设计好的问题提出来,由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去伪存真,由浅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使学生掌握知识,明白事理的教学过程。
通常讨论法有两种形式,即小组讨论和全课堂讨论。全课堂讨论是全班共同讨论一个问题,一般通过举手发言的形式进行,它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速度快、互动面广,能迅速完成思维的交流。但它在实施过程中容易跑题、纪律上也容易“乱”,因此对老师的课堂操纵能力要求高,此外其学生反馈回答的覆盖面也不大,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较少;小组讨论是初中政治课堂较常用的讨论方式,教师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教学计划中设计好的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在全班集中交流,再由教师引导讲解,得出结论,以达到对知识或问题的理解。它的特点是可操作性强,学生参与面较大,组织方便,所占用的教学时间也不长,所以这种互动方式为广大初中政治教师所喜爱并广泛使用。
小组讨论的范围以四位学生最恰当,这样可以就近组织而无需调动座位,节省了时间。讨论时间一般在3~5分钟左右,从讨论结果的集中反馈方面,以全班40人计,十个小组的意见反馈除去重复部分大约能产生3~5 个意向,需用3~4分钟。一个课题的课堂小组讨论预计时间8~10分钟,教师把讨论结果总结一下,再把所讨论部分
与全课知识整合需用2~3分钟。这样,通过课堂讨论的互动方式解决一个教学疑点或难点用时在10~13分钟左右。课堂讨论要注意控制学生的回答反馈,加强引导;教师总结要简明扼要,直切问题结症所在。因为这时学生已经在讨论中形成初步感理性认识,并了解到其它组的意见,教师的总结必须具有权威性,具有指导性。
5.引导阅读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或其它教学资料,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而掌握知识,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它一般用于对比较简单明确的知识的教学。课堂引导阅读必须与设问、总结相结合,引导是阅读的前提,教师要明确阅读的目的,与相应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紧密联系。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必须在阅读中得出一定的结论、得到相应的知识,这是学习的目的。阅读后必须由师生共同得出并整理出相应知识点或知识结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引导阅读时间一般不应超过6分钟,以3~5分钟为最佳,加上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整个过程以控制在8分钟以内为较好。
引导阅读法一般在一个课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易反复运用,以整合其它教学方式综合运用为好。整堂课的阅读引导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与厌倦,会违反我们互动增效的初衷。
总之,课堂互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努力培养其自主学习,努力结合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学生的知识构建。基于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持久,只有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
材施教,因势施教,才能真正做好政治教学的课堂互动,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看、问、想、讲、行,调动他们对学习的参与,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
主要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 《中学政治教学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1997第3、4 期
初中政治导入教学浅谈 篇3
【关键词】初中政治;导入教学;故事导入;诗词名言導入
有效的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上课开始教师优化设计好每一堂课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进行学习,一开始就抓住教材的重点,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导入有法,导无定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要谈谈几种常见的导入方法。
一、故事导入
根据初中生都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结合新课的内容,选择与教材内容相符的神话、传说、典故、名人趣事等,会使学生很快安静下来,从无意注意转移到有意注意,而故事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从而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如讲《新自我新认识》这一内容时,可先给学生讲述马克·吐温的故事:大文豪马克·吐温曾经经过商,做过打字机生意,办过出版公司,可结果亏了30万美元,赔光了稿费不算,还欠了一屁股债。他的妻子奥利姬深知丈夫没有经商的本事,却有文学的天赋,便帮助他鼓起勇气,振作精神重走创作之路。马克·吐温很快摆脱了失败的痛苦,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让学生听完故事后明白:每个人都要正确认识自己。这样引入新课,能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
二、联系旧知识导入
初中政治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其内在的知识点之间都是有着很大联系的。一般是先介绍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的概念,而后通过很多基础概念而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体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政治科目的这一特点出发,在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时适时地导入新知识的学习;或者教师可以利用有针对性的语言表述,把已存在于学生脑海中的概念和知识点激活起来,进而为学习和理解新的内容打下基础。比如:教师在上“尊重和维护隐私权”这一课时,可以采用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的导入法,教师先提出问题:隐私权是什么;接着再问:公民的隐私权为何受到法律的保护,进而合理地抛出本节课的主题:如何尊重和保护隐私权。学生经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很自然地就进入了本课题的学习。
三、联系生活导入
在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时,所选取的视频、画面多半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因为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师通过对身边的发生的事情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出新课,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将政治知识蕴含在其中,并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同时,学生也可以针对自己熟悉的事件展开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大家都很关注中国航母出海试航这一事件,因此在课堂中可讲述建造航母是中国海军几代人的梦想,这充分展示出我国国力的提高,在中华民族人民团结进取、不懈努力中,这个愿望终于实现,我国将成为全世界拥有航母的第十个国家。通过这种方式讲课,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又如,伴随着《婚姻法新解释》的出台,社会上针对婚前房产问题展开了热议,学生也对这一现象表示了很大的关注,同时产生了不少疑惑。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课堂上大家的讨论和分析,加强了学生参政议政的能力,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教师此时也应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鼓励学生继续关心身边的大事小事,学会用政治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分析问题。
四、诗词名言导入
名言警句、诗词歌赋语言简练,生动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寓意深远,既有很强的说服力,又有很高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充分利用学生熟知易懂的名言诗词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爱国情操”,引用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揭示保家卫国人人有责的道理,并在配乐声中让全班学生以激昂的感情齐声诵读陆游的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可激起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正义感。由于被诗的意境所感染,学生听课聚精会神,教学效果自然好。
五、歌曲导入法
歌曲导入法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入方法。如在讲授《公民的国家观念》一课时,可让全班同学齐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慷慨而嘹亮的歌声久久萦绕于耳,学生们情绪会非常激动。然后教师趁机问他们唱完歌曲有何感想。学生们个个都能围绕问题踊跃发言,此时教师再及时导入新课:《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它激励了几代中国人为了国家的尊严、人民的利益及领土的完整,同一切反动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今天这首歌也正在激励着我们新一代中国人为了祖国和人民而辛勤耕耘,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贡献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那么,我们刚才提到的国家的尊严、人民的利益和领土的完整都是属于什么内容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题:公民的国家观念。这样的导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图片漫画导入法
教学中运用图片漫画进行课堂导入,能够很好的呼应教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如沐春风,在不知不觉中情趣得到提高。例如,在讲“家庭保护和学生保护”一节时可出示“孩子怎么没有回来?”的漫画。漫画的大意上屋子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打麻将,时间已是四点钟了,而门外一个小学生蹲着趴在书包上写作业,当这幅幽默生动的漫画一出现时,学生的学习顿时兴趣盎然,议论纷纷,然后教师趁势引导: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他们的性格、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都与家庭教育、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今天咱们就要共同学习家庭保护与学校保护。如此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幽默感。
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导入方式 篇4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兴趣,导入方式
农村的学生, 在小学几乎没有学过英语。进入初中后, 因基础薄弱、科目增多、教学资源有限等原因, 他们普遍认为英语难学、没兴趣学, 这样厌学英语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 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尤为重要, 换言之, 农村初中的学生学习英语更需要兴趣作为最重要的动力。而成功的英语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使导入成功, 就得讲究导入方法。导入是指教师在新的课题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下面, 本人就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歌曲导入方式
农村初中由于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 当每周一节的音乐课到来的时候, 学生很想唱歌, 所以, 如果英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 上新课前让学生先欣赏歌曲, 尤其是适合学生年龄段的歌曲, 然后也教他们唱, 以此导入新课的话, 很适合农村初中生。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英文数字前:先播放或者教唱“十个印第安小男孩”的英文歌曲或者英文数字歌“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begin, again.”在教学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个单元时, 可以由在座学生的生日引出“生日快乐歌”, 假设有学生的生日是上课当天的, 教师和学生就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这首歌即使小学没学过英语的人也会唱) , 这样, 可以调动学生的上课情绪, 引起学生的上课兴趣, 这时教师可抓住时机顺其自然地进入新课。
二、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导入方式
农村初中生有的家里已有电脑, 有的即使家里没有电脑也去过网吧, 总之, 都接触过电脑, 几乎都对与电脑有关的东西感兴趣。再说, 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种电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机、电脑、投影仪等也相继进入农村初中课堂, 英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设备进行教学导入, 利用多媒体技术, 借助声音、颜色和动感画面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例如, 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八年级下册Unit 6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先让学生看愚公移山的录像, 当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 教师就随机引入新课,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新课的状态。计算机辅助教学真的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现行初中英语教材图文并茂, 几乎每一个章节均配有与该材料密切联系的插图, 教师可通过对插图的描述、问答和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导语, 逐步引入本课的话题, 使学生产生阅读课文以了解信息的愿望。实践证明,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进行英语课堂教学, 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小组谈话导入方式
在上新课前, 可通过教师课前设置的前置性作业,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先后到黑板前进行talking活动, 以此来导入新课。小组内每个成员所谈的内容会围绕新课的知识点展开, 令导入环节不至于占太多的时间, 这一点教师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已经考虑到。学生在拿到前置性作业时会以小组的形式, 合理地分工合作, 通过到图书馆查阅等方式为进行小组展示做好充分准备, 让小组里的各成员有话可讲, 乐于讲, 坐在座位上的其他小组的同学也会乐于听。因为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进行对比, 所以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会被调动起来, 都会参与这样的导入活动中。这样的活动, 既可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使学生对即将学的内容有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 也能培养学生的先学、自学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所讲的内容, 适时地引入主题。
四、游戏导入方式
农村初中生的课外活动较少, 因为素质教育实行得不够深入, 学生平时的课外生活也比较平淡, 而他们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天性好动。因此, 英语教师可以设计适合他们的游戏活动来导入新课。在设计游戏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活动因素, 有目的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与教材之间产生通畅的情感交流。游戏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若能将知识融入游戏中, 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里学英语, 学生就会乐学、快学、多学。
导入既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 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集兴趣、思维、学习目标与学习动力为一体的重要表现。成功的导入直接影响课堂45 分钟的教学质量,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农村初中生学习英语更需要兴趣作为重要的动力, 因此, 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就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好的开始是整节课成功的一半。
初中政治教学导入方式 篇5
关键词: 初中政治 课堂导入 导入策略
成功的课堂教学始于开端,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初中政治教学来说也是如此。政治课堂教学过多偏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调动学生胃口,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运用幽默激情的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在政治课堂上,教师需要积极探讨有效的导入方法,如通过多媒体设备抓住学生眼球,使其聚精会神,抑或通过精彩的故事和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进行课堂的导入,等等。当然,为了有效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应使学生准确掌握本节课程的重点并及时实现学习目标。基于新课改的要求,我结合个人经验对初中政治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必要性和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以下探讨,力求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一、良好导入方式的必要性
初中政治教学是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的一门必修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内化课堂知识是社会赋予当代教师的任务。良好的课堂导入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也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内容的关键。采取精彩的艺术导入形式可以为整堂课程注入新鲜血液,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能够有效开发学生潜能,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初中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势在必行。同时良好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愿意跟随教师的思路并配合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有效促进新旧知识形成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综合知识的理解力与良好的导入方式息息相关,教师应全面提高教学能力,采取有效的导入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制造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悬疑电影能极大调动观众的观望欲,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进行悬念设计导入课堂内容也是如此。我通常会故设悬念,把一些罕见的社会现象或热点时事新闻拿到课堂上,当然悬念的主题应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扮演好导演一角色,充分掌控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通过制造悬念帮助学生开拓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悬疑”环境下快速提高知识水平。在课堂上我喜欢利用真实案例结合政治理论知识通过制造悬念导入正文,例如:在讲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课题时,我会引入电影《末日崩塌》,让学生考虑在用完所有自然资源,空气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我们失去呼吸必需的氧气时,那时将面临何种局面,后悔莫及的心情又是怎样。学生会带着悬念,跟着教师思路进行接下来的课题研究。实践证明,制造悬念的导入方式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极大帮助,学生情感投入之时同时是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时期。
三、善用多媒体导入教材主旨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已取代了传统低效率的授课方式,生活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政治理论知识,同时为学生美好情操的陶冶提供正能量。例如:在学习政治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时,我会在开课前备好有关其思想形成的背景的视频作为导入点,《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视频就是很好的导入教材主旨的资源,揭示了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国际、国内环境。这种导入方式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引发学生思考。其授课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另外,多媒体教程能够与时俱进,给枯燥的政治理论注入新鲜血液,其授课方式新颖,深受代课老师的喜爱,极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导入
政治课程标准在讲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鉴赏自然”这一课时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欣赏祖国的美好风光,在美好风光的熏陶下讲述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学生就会身临其境思考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礼物。这样,学生通过走进大自然,看到自然的神奇和环境的美好,强化了环境保护意识。在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时,通过播放《今日说法》中实际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受法律保护,同时明确法律赋予未成年人的权利,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理解,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穿插实际案件,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督促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制造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破坏环境的现象,同时加以阻止却不听劝告,同学们应该怎么办,最后联想到政治课堂所学知识,去有关环保部门投诉,让他们运用法律进行制止。这种创设情境的导入方式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能付诸实践。
总之,政治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需要长期锤炼、提升的过程,要求教师在每次思想政治课的导入方式上多下工夫,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导入规律全面帮助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赵琴.浅谈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06).
[2]周正富.新课改背景下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S1).
[3]卢玉军.善用多种教学资源,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2(31).
初中政治教学导入方式 篇6
目前,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导入方式是谈话导入法。教师通常让学生进行对话或由值日班长提出话题, 学生然后各自自由发表看法, 有时也可分组汇报, 或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内容不限, 可以是天气、日期、学生的日常活动、新闻话题、社会热点, 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如奥运会、足球赛等。而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所讲的内容, 适时地引入主题。教师有时也会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作随意交谈 (Free Talk) , 以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使用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导入新课比较自然。但缺点也比较明显, 即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英语基础作为铺垫, 那么生生之间的谈话或是师生之间的谈话都将很难进行得圆满。如果长此以往, 反复使用同一种方式引出教学内容, 不但不能很好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反而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基础及功能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发展认识论》中, 通过研究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规律, 认为新知识的形成乃是连续不断的构成的结果, 认识过程存在同化 (assimilation) 和顺应 (accommodation) 两种机能。同化是个体 (人) 把客体 (认识对象) 纳入主体的图式 (心理结构或认识结构) , 它是认识的形成;顺应是主体的图式 (认识结构) , 不能同化客体 (未知对象) , 因而引起图式 (认识结构) 质的变化, 促进主体 (人) 调整原有图式 (认知结构) 或创立新的图式 (scheme) (认知结构) , 这是认识的提高。
皮亚杰的心理学发现, 对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话题为前提, 设计情景, 在旧知与新知衔接、认知结构与实际生活结合的“交际剧场”中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言说的导入呈现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导入呈现法可划分为导入话题 (同化) 功能区与情景交际 (顺应) 功能区。导入话题 (同化) 功能是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唤起主体 (学生) 的认知结构的兴趣;情景交际 (顺应) 功能通过话题的延伸和展开, 方能调动主体 (学生) 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广泛联想的积极性, 利用新课知识点的“仿说”表演, 促使主体学生调整原有的图式 (认知结构) 或创立新的图式 (认知结构) , 达到新的知识的获得或认识的提高。
三、实效性导入简介
对不同题材的语言材料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教师都应考虑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要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有时开门见山, 切中要点;有时顺藤摸瓜, 演绎推理;有时设置情景, 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一) 报刊导入法
如在教“Underground Railways”时, 我找了两篇有关上海开通地铁5号线和即将延伸地铁一号线的英语短文来阅读, 并由此作导入来引入新课。再如教到“English Is Widely Used”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九年级第二学期) 时, 我就将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有关F1的英语短文 (from Shanghai Students’Post) 作为新课导入, 说明在F1赛事在上海举行期间, 将会有很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上海, 那么可见英语已在不同场合被广泛使用。经常运用阅读时事报刊来导入新课, 可以自然融合不同的语言技能, 尤其是听、说和读的结合。
(二) 直观导入法
如我在教授“Shopping”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六年级第一学期) 一文时, 就利用课文挂图及课后练习中的插图, 首先让学生观看图片, 然后按图片顺序向他们提出一系列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What are the people doing in the picture?”学生立刻积极起来, 因为这是他们平时生活中购物的场景。同时引出本课的key words:“I want some...”“How many/much do you want?”“How much are they/is it?”“in all”这样, 学生不但自然地进入了角色, 同时还非常形象具体地了解了shopping的过程, 并记住了这些关键词。
(三) 背景导入法
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课文, 如“Do You Know About Edison?”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八年级第一学期) , 教师就可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 (如上Internet) 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 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还可以以课文的时间为序, 采用以介绍、讨论Edison幼年时的学习环境背景为切入口, 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 将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应用 (一般过去时) 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 符合语言的输入大于输出的原则。
(四) 问题导入法
在学习“A Story About Dr Norman Bethune”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八年级第一学期) 课时, 我先出示白求恩的画像, 用英语简介白求恩的生平, 接着提问:“Who was the man?Where does he come from?Why did he come to China?Must he be in the front when the enemy soldiers were near?”再如, “Who Is Right”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实验“Iron ball, Cotton ball and Wooden ball, Which falls to the ground first?”我就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说出理由, 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除了争个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外, 更期待通过亲手实验和学习课文将结果搞清楚。
(五) 游戏导入法
如应用于6A牛津教材复习food课的导入可设置“魔术大转盘”游戏, 主要复习常用问句和社交用语, 学会如何正确应答。教师制作一个转盘, 上面贴满“What are you going to havefor your dinner?”“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your breakfast?”“What do you have for your lunch?Do you want to have...?”等句子, 让学生转动盘子, 当盘子的指针指向其中的一个问句时, 就大声读出问句, 让其他同学作出正确的回答, 如答对者就可以上来转动这个转盘。这个游戏既复习了这个单元的各种句型, 又使知识形象、生动, 易于接受。
四、结语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是一门艺术, 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差异、教材的内容特点和类型, 结合所教学生实际, 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原则, 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使他们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
参考文献
[1]J·皮亚杰, B·英海尔德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2]何安平.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4]姜怡, 姜欣.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6]理卢幼兹.寓学习于游戏.香港:清田教育中心, 1997.
[7]彭秋荣等.初中英语活动课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8]王晓平.教师的语言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9]吴潜龙.英美报刊文章阅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谈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导入教学法 篇7
一、时政热点导入法
政治课是门时政性很强的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能合理安排适当的时政热点作为课题导入, 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及求知欲,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更多的时政事件及问题, 提高学习质量。有效运用时政热点进行教学是思想政治教师必备的课堂教学技能及素质。时政热点导入法就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 充分挖掘教材理论知识与当前时政热点问题的契合点, 将教学理论知识与时政热点问题或事件紧密联系起来, 并巧妙地设置成课题导入, 引出教学内容相关知识。例如在苏教版思品九年《与诚信同行》的教学中, 课题导入可设置为: 视频播放当前网络上广为传颂的诚信事件及人物, 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视频中的感人事件, 并逐步将情绪沉浸于诚信的意义及价值的气氛中, 从而顺其自然地进入新课题的学习。在导入阶段便可引导学生对诚信意义及价值形成深刻理解, 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的导入可有效净化学生的心灵, 使之形成思想共鸣, 增强其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二、生活实例导入法
初中政治教材多以生活化的语言命名课题, 如《笑对生活》、《成长在社会》等。教材做这种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 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教授, 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和领悟理论观点和人生价值。例如在《笑对生活》教学中导入可设置为: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自然灾害视频, 在播放过程中讲解:火灾、地震、车祸、生老病死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中无法预知, 也很难避免的灾害事故。这些灾害事故一旦发生就会给人造成很多的伤害, 导致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挫折。那么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挫折呢? 请同学们讲述自己的挫折故事。然后让学生自由举手进行简短演讲。学生讲述的故事必定源于自己的生活或感受,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易于理解, 并很快将学生引入新课题学习。
三、故事导入法
初中学生个性活泼, 好奇心强, 喜欢听故事。因此, 课题导入可抓住学生这一个性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 巧妙选择相应的故事、神话、名人趣事、典故等作为课题导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识欲望。例如在讲《天生我才必有用》时, 导入部分可安排为:首先引用学生熟悉的俗语。“人贵人自知之明”, 然后讲故事:在古希腊, 有个形如舞台的伟大神殿屹立于帕尔纳索斯山陡峭的斜坡上。这座神殿是古希腊人用于供奉阿波罗神的。在这个神殿中刻着一则箴言“认识你自己”。古希腊这个古老的神谕是当地人长久历史生活的感受的表达与凝结。 古希腊人把它当做人生的最高智慧。实际上, 这则神谕说明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和可贵性。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同学们, 你们认识、了解自己吗? 你们对自己是否有正确的认识与评价呢? 这样的导入运用神话故事丰富学生的想象, 开启学生的心智, 开阔学生的视野, 同时结合设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悬念导入法
所谓悬念, 是指对悬而未决的事情或问题持有关切的心情, 使人们为了探索究竟而迫切进行相应的行为活动。可见, 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悬念, 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 “好奇之心 , 人皆有之”, “学起于思 , 思源于疑”, 有了问题才能催人思考和探索,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能动性, 增强其自学能力。悬念导入法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导入法, 也是具有较好效果的教学导入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在新课题讲授之前可先提出相应的问题, 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苏教版《行为与后果》的教学中, 两只青蛙在觅食的过程中不小心掉进一个牛奶罐里。A青蛙想:完蛋了, 我要死在这牛奶罐里了, 因此, 它在静静地待在牛奶罐里等死。B青蛙想:我有结实的肌肉和坚强的意志, 一定可以跳出牛奶罐, 于是它一次又一次奋起跳跃这两只青蛙各代表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大家猜猜看, 故事的结局将会是怎样的呢?B青蛙在不断的跳跃中使得脚下的牛奶变成奶酪, 最终跳出牛奶罐, 重获自由。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并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总之, 有效的课堂导入设计可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课堂中学生的情绪及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获取知识, 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政治是一门重要学科, 是培养学生形成高尚品质, 陶冶道德情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然而政治学科理论性强, 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也学得辛苦。要改变这种现状,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要从课堂导入着手。有效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主动配合, 有利于师生双向的教学活动。本文探讨了初中政治教学中有效导入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导入
参考文献
[1]岑春云.浅谈政治教学中坚持贴近的原则[J].百色学院学报, 2006 (S1) .
[2]梁益辉.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 (中学) , 2010 (10) .
初中政治教学导入方式 篇8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情境是一种情感氛围。在教学过程中, 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较大的影响。
首先, 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应用, 借助多媒体的文字、图片、视频功能来创设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较好的作用。以八年级上册《自尊与自负、虚荣》教学为例, 教学之初, 教师先通过Flash展示:一个猴子在凸镜前看到自己变大了就得意洋洋, 而在凹镜前的动物看到自己变得如此渺小, 便垂头丧气。再播放《十面埋伏》琵琶曲, 图文兼备地简单描述项羽垓下被围, 四面楚歌的故事, 紧接着提出问题, 猴子的得意洋洋和其他动物的垂头丧气说明了什么?从故事中了解到项羽失败的一大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出自卑和自负两个关键词, 再进入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应用多媒体来导入不仅更直观, 通过动态显示, 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但需要注意, 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只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一种手段, 展示的内容只是为了引出学习的主题, 而不能让多媒体喧宾夺主。如果教师和学生受制于媒体的束缚, 为了单纯的看而看、听而听, 而不是看后思、听后思, 这样, 多媒体的作用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其次, 通过情境活动来导入新课也是较为有效的激趣方法。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他们思想活跃, 个性开始凸显, 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教学中, 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 通过简单的活动组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进入到课题探究中。以八年级上册《关爱社会》教学为例, 该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公益活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到这一主题探究中, 教学前, 教师让不同的小组充当社区的不同服务部门 (如医院、社区服务站等) 。教学中让一个学生趁刚上课时从外面走进教室, 很着急地告诉同学们某地的某同学生了重病, 然后将这一难题交给不同的“部门”来思考解决办法, 从而进入到对社会公益活动的讨论中。很快, 学生就突破了难点。由此也不难看出活动导入的积极意义。
二、讨论导入, 抓住核心
事物的答案永远不止一个。在政治课堂学习中, 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种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反是要让学生用辩证的思想去看待问题, 从而找到不同的解决办法。讨论导入正是基于政治学习中的矛盾、社会热点问题来引导学生在其中运用知识, 从而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
首先,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引入社会热点问题, 让学生在面对热点问题时产生认知上的矛盾,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突出核心问题, 让学生在探究中抓住重点学习。以九年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学为例, 本课时的重点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在教学中, 教师不是先让学生打开书本阅读, 而是以媒体来展示以下材料。来自新闻会客厅的报道:“今天的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 奥运会金牌榜名列第二, 神舟八号、九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经济高速发展, GDP上升至世界第二, 2012年, 中国经济排名超过日本和德国, 排在世界第二位, 仅屈居于美国。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世界因中国而精彩。”坐在电视机前的小王听到这样激动人心的报道非常兴奋, 不禁惊叹:“太棒了, 我国就要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了。”初三学生对于什么是发达国家, 什么是发展中国家只有感性认知, 而没有理论上的认知, 于是, 问题出现了:到底我国是不是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我国的国情是什么?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利用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问题, 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去阅读和讨论交流, 自主性更强, 也能更好地抓住问题的本质。
其次, 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 利用矛盾冲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在解决矛盾中进入学习状态。以九年级《走艰苦奋斗之路》教学为例, 教学中教师直接提出矛盾的论题:今天, 中国社会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我们还需要艰苦奋斗精神吗?然后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讨论中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出:艰苦奋斗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是实现共同理想的根本途径和保证 (并补充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图片资料) 。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 也需要艰苦奋斗。如此, 一堂课在讨论中轻松结束, 正所谓导得好才能学得好。
三、问题导入, 引导探究
问题是师生互动过程中最常见也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沟通方式, 通过师生的问答, 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更好的集中, 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进而促进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在利用问题来导入的过程中, 问题是核心, 学生是主体, 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是基本流程。
首先, 就发现和提出问题而言, 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为交流讨论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 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关键,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 而不应因怕错误或会遭遇批评而选择沉默。在学生极力思考而不能提出问题时, 教师可稍加点拨。如上述案例中小猴子照镜子和项羽垓下被围情境中, 学生就不一定能围绕自卑和自负来提出问题, 此时教师就可进行引导。
其次, 就提问而言, 教师还要注重让问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应该说, 学习过程是系统的, 尤其是在学习同一单元或同一主题的不同课时中, 通过问题来导入更应该注意衔接好前后知识间的关系, 让学生在导入中能复习旧知识, 思考新问题。以九年级《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的教学为例, 本课时是在学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基础上进行的, 目的是要了解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此, 教学中教师可先给出我国进出口的一些相关数据, 然后再给出我国在经济、人才、技术等方面和发达国家的对比数据, 提出问题:1.在经济全球化中, 我国起到了哪些作用?2.面对经济全球化, 我国又将面临哪些挑战?这两个问题将上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 引出学习目标, 再引导探究, 学生的思路明确了, 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
从上述论述和案例中不难发现, 各种方法在政治课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交叉使用的。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 首先,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来导入, 在时间上不宜过长, 一般以3~5分钟为宜, 否则, 导入时间太长容易让学生形成疲劳感。其次, 导入一定要具有趣味性,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再次, 导入要注重材料和引入语等的准确性, 要突出学习目标和学习难点, 让学生在导入中能明确学习目的, 有效地进行探究。最后, 要注重把握导入的实质, 即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学生的求知欲, 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 在应用手段上要灵活多变。
初中政治教学导入方式 篇9
一、导入新课的重要性
良好的新课导入不仅能吸引住学生,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使学生积极思维, 勇于探索, 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从教学效果上看, 导入新课有如下三点作用:一是凝聚指向作用。即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上。学生在课前的活动、思绪是多种多样的。上课铃响后, 需要及时地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导入的首要作用在于运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式,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二是激发深化作用。一次精彩的导课, 能激发和深化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使其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三是消疑置信作用。即消除学生对新课、对学业的惧怕、怀疑心理, 使学生对新课、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友好感,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尊重感和敬佩感。
二、导入新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对于导入新课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认识, 但有时候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究其原因, 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导入方式单一。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囿于旧有的教学方法, 尤其在导入环节因循守旧, “复习导入法”盛行, 但并没有把教学内容与导入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导入时间把握欠缺。当前大部分学校采用每节课40分钟或45分钟的时间设置。为了充分利用时间, 新课导入环节是有严格限制的, 一般限定在5分钟内。由于有些教师不能合理把握课堂教学时间, 不是草草引入就是“收”不会来。三是导入内容流离教学内容。有些教师忽视了导入内容的重要价值, 所引用的内容有的相差甚远, 有的牵强附会, 有的成为累赘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 最终将会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究竟怎样导入新课才有效呢?
三、导入新课的主要方法
1. 复习旧课导入又称温故导入
即通过温习已学过的旧知识, 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导入新课的方法。如, 在讲授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时, 先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 提问归纳得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引导学生看书本第19页的材料, 然后提问:该材料说明什么?引入新课。
2. 故事呈现法
例如, 在九年级教材关于《谁在对我负责》的教学中, 教师呈现了两则故事, 通过两则故事的呈现和学生对事件的讨论、感悟, 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我们要对他人负责, 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 新闻报道法
例如, 在《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教学中, 教师及时展示的一则新闻:中国电影导演为抗议澳大利亚政府邀请“疆独”分子热比娅到澳大利亚访问, 并在墨尔本国际电影节播放介绍“东突”民族分裂分子的纪录片, 毅然退出墨尔本电影节。通过新闻报道及相关背景的介绍, 引导学生感受维护国家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4. 图片展示、音乐欣赏法
例如, 在《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教学中, 教师在课前播放了中国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渲染课堂气氛, 随后分组讨论:在北京奥运, 特别是开幕式上融入了哪些中华文化元素?接着在《北京欢迎你》的背景音乐中, 多媒体展示一组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相关图片:《击缶而歌》、《水墨画卷》、《太极拳》、《京剧》……
通过音乐、图片的呈现, 创设了精彩、生动的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北京奥运充分融入了充满魅力和生命力的中华文化元素, 震撼了世界, 彰显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四、情境导入法运用中应遵循的原则和采用的程序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 综合运用各种情境导入方法, 创设指向主题、目标明确的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生动、形象、实用、高效, 达到预期的目的, 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一是启发性原则。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 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教材。二是针对性原则。教师在设计导入时, 一定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而设计。导入要具体、简洁, 一开始就把学生带进新知识的视野之中, 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求。三是趣味性原则。设计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 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兴趣, 引导和促进学生接受新内容, 防止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五、导入新课的基本要求
导之有法, 导无定法。导入新课毕竟是一门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 再好的导课方法如果一而再, 再而三地使用, 那么其结果是不但起不了启思激趣的作用, 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因此, 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与反思, 努力提高导入新课的水平。
初中政治教学导入方式 篇10
关键词:政治课;导入方法;效率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提倡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课余空间,减轻学生的学业包袱。这实际上就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更好地、高效地利用好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过程的优化就得从课堂导入抓起。众所周知,我们政治课的知识点相对来说,理论性的东西较多,而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对于活泼好动的初中生来说不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从而为提高整个课堂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主要总结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温故导入
温故导入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习,过渡到对新知识的讲授。孔子云:“温故而知新。”上课后用三、五分钟将上节内容简明扼要地复习一遍,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二、问题导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古今中外的哲人是很重视发现、提出问题的。费尔巴哈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我国宋代的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李政道博士说:“学生最主要的就是学会提问,否则将来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特定问题情境,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然后因势利导,自然地进入新课,这样就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时,我首先展示了一个塑料袋并问:“这是什么?”,同学们回答:“是塑料袋。”然后我把它扔到地上,又问:“现在它变成了什么?”同学们便回答:“是白色垃圾。”然后我拿出一张废纸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废纸”,我又问:“它是由什么做成的?”一部分同学抢着说“木头”,接着自然而然地引导到乱伐森林问题,学生兴趣十足,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习兴趣,这就给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创设了一个较好的问题情境。
三、故事导入
中学生的求知欲强,颇具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科学性、哲理性都比较强的寓言、典故以及传说等,把比较深奥、抽象的理论故事化、简单化,使其生动具体、通俗易懂,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采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往往能够起到活跃思维、增大兴趣的作用,同时,还能营造一个比较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礼貌显魅力》时,我先给学生讲故事:说的是一位年轻人骑在高头大马上向路边一老者问路:“哎,老头,到××镇上还有多远?”老者答:“还有八百九十五亩。”年轻人奇怪并怒道:“问多少里地,怎么说是有多少亩?”老者答:“要问里先有礼。”由此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四、利用视频短片导入
调动学生情绪,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才能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我利用学生对视频材料感兴趣的特点,在教学中选用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视频材料为切入口导入,既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轻松地导入新课。
例如,我在讲《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时,上课就播放了1997年7月1日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一段视频,当同学们看到英国米字旗落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冉冉升起,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庄严的场面时,激动、喜悦、神圣之情溢于言表。这时,我趁势导入新课: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是遵循哪一项基本方针?它是谁首先提出的?有哪些内容?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本课所学的内容。
五、创设情境导入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身临其境、集中注意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殿堂。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例如,在讲授《消费者权益受法律保护》内容时,我创设了“旅游者在商店购买商品”这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购买商品的活动知晓了消费者应享有的权利,懂得当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应采取什么形式保护自己的权益。这种寓教于生活中的形式,正是生活教育的理念,体现了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要求。
六、诗句名言导入
名言警句、诗词歌赋,语言精炼、生动优美,读来朗朗上口、寓意深远,既有很强的说服力,又有很高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熟知易懂的名言诗词导入新课,这样有助于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例如,在讲授《难报三春晖》一课时,我运用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导入新课,这样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使学生对母爱有一定的理解,牵引住学生的思维。
七、时政导入
时政导入就是把教学相关内容与时事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教学本身就和时事政治密切相关,如果课堂教学离开了时事政治,单纯地去上思想品德课,那也就失去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意义,失去了说服力,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我结合教材内容,利用新闻报道导入新课,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印象,而且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
如在学习《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时,给学生出示我国政府、人民和社会各界积极支援汶川,进行抗震救灾的一些资料,让学生进行讨论:在救灾过程中哪些人承担了责任?他们分别承担了什么责任?以此来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初中政治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误区 篇11
误区一: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和交流,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机会增多了, 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但一些教师却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 无论难易, 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 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 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 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 把学生往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而学生方面, 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 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 他们更多时候在做听众, 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 在小组汇报时成绩差些的学生的意见往往被忽视。总之, 当前大多数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和随意状况, 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 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误区二:对话有内容却无深度
师生“互动对话”变成“程序问答”。对话是一种交流方式。教学中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包括人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和自我对话。对话既是一种精神, 又是一种方法。从精神的角度说, 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利和共同发展的理念, 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从方法的角度说, 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 走向互动和交流, 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可以说, 新课程所提倡的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独自式教学的超越。但实践上, 却有不少教师把对话等同于师生问答。实际上, 发生在课堂上的有些师生问答, 其实并非真正的教学对话。
误区三:活动有温度却无体验
活动教学形式活泼, 学生乐于接受;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能面向全体学生, 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挖掘潜力, 张扬个性;活动教学过程突出探究, 让学生大胆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内容开放性强, 给学生设置了更多的思考研究的空间, 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活动教学重视活动中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 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在封闭式教学中, “闷课”是思想品德课较为普遍的现象。闷课的主要特征是, 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 学生昏昏欲睡, 闷课的结果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 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 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 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 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针对以往教学中过分夸大内隐的、观念的活动, 而忽视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活动的状况,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 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外显活动。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 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 思维空气浓厚, 情理交融, 师生互动, 兴趣盎然。这是合理的、正常的。但当前的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 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 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浅层化和绝对化倾向。课堂上, 学生一会儿忙活这, 一会儿忙活那, 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 却称之为“动中学”, 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 动手与动脑相脱节, 目的性差, 为活动而活动, 有活动却没有体验, 没有反思。一些课堂虽有温度, 却没有深度, 虽然让人感受到活跃, 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 究其原因, 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因此, 当前应努力提高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水平, 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对活动的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视有机结合起来, 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关系。
【初中政治教学导入方式】推荐阅读:
初中政治兴趣教学10-20
搞好初中政治教学05-20
期末教学总结初中政治07-04
初中政治体验式教学05-18
初中政治的创新教学06-08
初中政治教学优化研究06-08
初中政治创新教学策略08-12
初中政治课堂快乐教学10-03
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10-06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学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