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学

2024-11-19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学(精选12篇)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学 篇1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 思品学科及其教学与其它课程相比较, 对学生实行教化的属性、特征和功能是毫无争议的第一排序。但是, 由于应试教育形成的功利主义影响, 这种理论性内涵在实际教学中却大打折扣。令人担忧的是, 如果对这种现象还不作出一定力度的纠偏改错, 那么课程及其教学的应有功能将会走向最后的衰退。因此本文认为, 加强和突出思品课程的教化功能是一封火烧火燎的“鸡毛信”, 是学校教育及其执教者应当着手解决的急件!既然如此, 应当怎样考虑和如何着手呢?对此, 笔者结合初中思品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粗浅阐述一些简要之论, 与志同道合者商榷探讨。

一、分析教化功能衰退的原因, 为实现还原教育寻找抓手

根据新课标制定的内容和要求来看, 初中思品课程有三大教育层面, 即品质道德和思想方法的教育、法律法规常识的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从理论上讲, 这样的教育对正处于思想塑造期的初中生来说, 不但十分重要而且恰逢必要。然而, 由于传统教育体制的习惯性留存, 社会上“重学轻教”依旧盛行甚至愈演愈烈, 加之教育承载者——学校及其教师的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 诸如此类的复杂因素综合形成了教育中的简单现象, 那就是课程内容知识化、丰富内涵学科化和教学行为传统化, 直接使得身处课改时期的初中政治教学“只见阳光、不见灿烂”。具体分析, 有以下三种因素:一是新课程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 传统教育的丧钟业已敲响, 但后者犹如“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 残存的各种影响还依然作用于各个层面的社会心理。比如, “成绩决定素质、知识重于能力、结果打压过程”, 还在一如既往地作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绝对性优势标准。二是社会上甚至在校园内部, 里外互应地高举着“重理轻文”的大旗, 普遍认为包括政治在内的都是“三多”学科, 即多知识少技能、多记忆少创造、多考前突击。所以, 根据需要, 初中政治教学普遍存在“压缩和脱水”。三是部分执教者在理念上“涛声依旧”, 在思想上不思进取, 在教法上不求变化, 使得政治教海里死水一潭、难见活泛, 自然就形成了课程教学的恶性循环现象。以上所说, 必须引起相关层面的高度重视, 并施以积极性的研讨对策和实践对策。

二、紧扣爱国词眼, 丰富学生情感, 放大还原教育的效应

在初中思品课程的三大层面中, 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其灵魂和精华元素。因此, 我们要始终抓住爱国主义这根红线, 对学生进行课程本质精神和丰富内涵的还原性教育。一是以教材为本, 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课程教学活动互相渗透。如在教学“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内容时, 要概要讲述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重点是新中国成立后, 祖国在党的领导下,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把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逐步而又快速地发展成为一个政通人和、社会稳定、国强民富的社会主义大国;目前党正领导中国各族人民, 满怀信心地朝着“先富带动后富,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既定发展目标昂首阔步。这种对历史的简要回顾和鲜明对照, 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感悟过程, 学生们能从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二是丰富教学内容, 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如教学“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时, 可以补充讲述朱自清先生“宁可饿死, 也不吃嗟来之食”的感人事迹, 这种维护“国格”和民族尊严的伟大举动最终赢得了对手仇敌的敬重赞叹。通过对历史人物事迹的学习, 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灵魂意识。三是优化教学手段, 开展历史与国情的联系教育,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如在教学“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时, 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演示一些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纪录片, 促使学生加深对祖国地大物博和锦绣山河的客观认识等等, 以此让他们从心底里增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和骄傲情怀。

三、注重链接社会, 有效拓展空间, 使得还原教育实在化

宋代陆游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据此本文认为, 在学校教育中, 我们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以期取得更加明显的教育教学效果。所以说,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 向社会生活攫取生动活泼的教材, 来延伸课堂环节、拓展教学内容, 让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实在化和鲜活起来。此外, 还要创设平台和条件, 让学生从中了解一些如近代史上折射出来的“弱肉强食、落后挨打”之类重大的社会道理, 因为这种屈辱和挫折也是进行激励教育和爱国教育的不可或缺元素。

摘要:“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师说》中慨然说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此观之, 自古以来教育者“三大天职”的常规排序是——传经布道、讲授学业、解疑答难。而在现代国家和社会里, 从法律法规和规则习俗上, 把承载人才造就工程的学校及其教师的工作任务说成是——教书和育人。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无论什么时候,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时代性任务。然而, 由于应试教育的魔力素影响, 在当今学校教育中, 普遍存在着“重教而轻育”的“一条腿走路”现象。就连特征最明显、教化功能最强的思品课程教学, 同样免不了陷入此俗套。

关键词:初中政治,功能特征,强化教育,实践与探讨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学 篇2

------浅谈情感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新时代、新课程背景下,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而且其作用日益凸显。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德育教育的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执行情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政治信念 情感教学 职业道德

我国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日益受到重视,而情感教育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了。那么,在新的时代、新课程背景下,情感教育,尤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情感教育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初中《思想品德》课,既是一门智育课,又是一门德育课。其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强。而我们的教育对象由于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浅、知识面有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对社会缺乏足够的关注,故对所学的思想品德课知识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和热情,甚至产生畏难心理,厌学情绪。特别是中考所占的分值小,要求识记的内容多,每年考试的范围经常变动,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和主动性。几年的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使教师对学生做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首先必须“动之以情”、“寓教于乐”。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一个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缺乏情感艺术,枯燥乏味地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说教,又怎能激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情感呢?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又怎能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达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教学目的呢?因此,我认为思想品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创设多种情境,注重情感教学,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所谓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热爱和尊重学生出发,以积极的情感,引人入胜的教学语言和手段,去激发和诱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振奋学生的精神,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学生受到陶冶,思想得到感染,进而形成情绪记忆,促成信念的产生,行动的转化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学呢?本文就此问题中的教师因素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旨求抛砖引玉。

二、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自身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所谓信念,就是一个人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它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精神支柱。政治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化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教学之中。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才能向学生托出一颗赤子之心;当阐述马克思主义真理时,才能吐露出自己虔诚的信念;当讲到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巨大变化和描绘伟大祖国宏伟蓝图时,才能怀着一种由衷的喜悦和自信;当分析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时,才能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等问题上,旗帜鲜明地袒露自己的态度,才 1

能在教学中怀有浓厚而炽热的情感,散发出巨大的潜移默化的能量去感染熏陶学生。相反地,在讲到“社会主义民主是广泛的、真实的民主;资产阶级民主是虚伪的、不真实的民主。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等问题时,如果思想品德课教师自身对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态度,那只能是机械地平铺直叙地照本宣科,强塞予学生。有些教师对上述问题甚至持怀疑的态度,不难设想,“自己不信,何施人信”。这样的教学是难以打开学生的心灵,激发其内心的情感,达到树立正确的观念和崇高理想效果的。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思想、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同教师的教育活动紧密相联的,具有自身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要求教师的理想信念、言行举止、品格仪表、情感智慧等都能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时时处处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教师的职业道德,首先要求教师要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英国著名思想家罗素说得好:“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爱自己的学科,是良好教育的前提。因为只有真诚的“爱”,才会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使整个教学活动富有情绪色彩。生动的讲解,恰切的比喻,激昂的表情,深情的语言„„都会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深深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理智感,使教学内容更容易领会,使学生的思维、想象、记忆活动更加活跃,从而启迪学生的智力。

其次,要求教师真诚地热爱学生,时时处处以关心爱护的情感对待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品行、智能方面不断提高,建立起平等、民主、友善的师生感情,使学生逐步形成对教师的信赖和尊敬的心理定势,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接受教师传输的知识信息和提示的要求,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活动达到师生互动,实现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同步提高的目的。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轻视、鄙夷、训斥、粗暴等情绪,便会激起学生的反感和憎恨,学生一旦对你有了成见,就会对你的教学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即使正确的意见和要求也会遭到拒绝。可见,教师的情感因素在我们教育中是具有何等的重要!再次,还要求教师努力学习,博览群书,刻苦钻研业务,与时俱进,不断进取,自我“充电加氧”,拓宽和加深知识面,充分运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达到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把真理和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满足学生广博的求知欲望;同时,要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学习现代教学论,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教育规律,掌握教育艺术,使教育活动处于情理交融的交汇点上,从而将“理”逐渐转化为学生的观念,形成他们的道德感。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教学的艺术。

三、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教学,也要求教师要有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艺术

语言是人类交往思想感情所不可缺少的工具。语言是一种艺术,同一语言用不同的讲法,可以使人们有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也会产生出截然不同的效果。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知识和理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积极活动是连接语言和思维的桥梁”。“求知兴趣的首要和头一颗火花,包含在教师对课堂讲解材料,对被分析的事实采取的处理方法之中”。“教师的言语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这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传授教材内容时,恰到好处地付之以情感语言,灵活地掌握语言的轻重缓急,或轻快舒展,或紧张急促,或慷慨激昂,或低沉庄重。这样使语音铿锵有力,语调曲折跌宕,节奏抑扬顿挫,以教师之情动学生之情,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感知教知的最佳效果。如果一个思想品德教师缺乏良好的语言素养和表现力,而是机械生硬,平铺直叙,一个频率地讲课,定会使学生大脑活动功能受到抑制,产生沉闷、呆板、厌倦或不耐烦等消极情绪,课堂上要么昏昏欲睡、死气沉沉、一 2

问三不知;要么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甚至故意讲话捣乱等。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和表现力,来表达课文内容和内心的情感,让全体学生在45分钟内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和情绪体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思想品德课情感教学,还要求教师善于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有的放矢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和表现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促使学生智能发展的动力。诚然,思想品德课教材本身较为抽象、难懂,既没有诗歌、散文的声情并茂;也没有音乐的悦耳动听;更没有美术作品的诗情画意„„,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具体的教学任务、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有选择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能为学生创设感知教材的种种有效环境,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如教学电影、电视、幻灯等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为学生设置直观形象的情境,展示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生动画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生动、形象、真实的故事、案例,能使学生以趣入境,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和动机;音乐、诗歌能起到以情入境,渲染气氛、深化课题、调节大脑和情绪、激发学生心灵的情感,受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寓言、漫画、典故、谚语、幽默小品等能唤起学生以奇入境,产生好奇的心理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求知欲望的升华;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巧妙地设疑提问,又能达到以疑入境,勾起学生的悬念,形成疑惑、矛盾的心理,从而激起学生迫切释疑解惑的求知思维,使课堂教学任务顺利而有效地完成等等。可见,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力做到生动、形象、有趣、含情、幽默,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形成轻松、愉快、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其景。长期陶冶感化,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对象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型公民。

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在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年代,如何面向全体,发展个性,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原则,充分运用现有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情感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情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资料索引或参考文献】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年第5期第41页。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73-01

思想政治品德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如何实现对其教学方法的创新,已经成为了初中思想政治品德教师所面临的重要教学难题。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的特殊性,使得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习惯于墨守成规。然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却实实在在的告诉我们,墨守成规的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只会让学生原本就不太高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想要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必须要对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一、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学习条件

在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自身就要具备积极性,这样在课堂教学氛围中才能够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更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第一,当教师踏入课堂的那一刻,其所带着的情绪是怎样的,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的脸上应当是充满笑容,给学生一种和蔼亲切感,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这样会直接的感染到学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快乐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礼貌显魅力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向别人问路、借东西、归还物品时你需要怎么做、怎么说,组织学生根据这个情境开始表演,这样不仅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对于学生道德感情和培养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二、运用真挚语言,产生学习共鸣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流方式,可以促进人们彼此之间心灵相通。但是要使语言可以产生打动人心的作用,其语言就要具有一定的情感。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首选要注意自己的讲课运用的语言,自己的语言要具有情感和感染力。同时还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配有生动的表情、语调和动作,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流露,这样学生才能够真实的感受到发自教师内心的热情,从而有效的增强教师教学的感染力,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也真正的发挥出了自身的作用。在学习关于逆反心理产生的危害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画面,并生情并茂的配有动作和语言,为学生们朗诵在课前准备的资料。读过后班级是非常沉默的,学生们被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带入了情感世界中。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教师学生的感情沟通和心灵交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时刻保持昂扬的精神面貌,运用发自内心的情感,调动起学生们的情绪,使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这样不但可以充分的发挥出情感导向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三、巧妙运用情感,引发学生共鸣

在初中思想政治品德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是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然而,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自身所产生的防御心理和叛逆性,往往很难让人真正的了解他们,去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但是如果无法进行心灵交流,教师就很难完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任务,这为初中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带来了极大的考验。笔者认为想要让学生放下对自己的戒备,实现与自己的心灵交流,教师就必须要采取一些教学策略,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巧妙的运用情感,来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可以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开始去关心他们、体贴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从班级的小事开始或者教师以自己的故事开始,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寻求学生的帮助,让学生来帮助教师解决问题。在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能够被教师信任的人,进而从学生的内心当中产生相互信任情感,使他们愿意主动的将积压在自己心头的事情倾诉出来,实现他们对自己情感的正确表达,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学生看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是一门十分“枯燥”的课程,不仅学起来没意思,以后生活中也根本用不到,这种错误的认识及思想观念,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十分薄弱,教师想要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保障,必须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在笔者看来,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实现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其自身所具备的视听功能是任何教学辅助手段所做不到的。对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让学生通过视听来实现对思想政治品德教学内容更深层次的了解,让他们明白社会中的生活百态都与思想政治品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高人一等的思想政治品质与德行才能够帮助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才,才能够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够使自己将来的生活过的快乐、精彩,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除此之外,多媒体信息技术还能够将学生学不懂的知识点以视听形式展现给学生,做到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为学生在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学习水平的提升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性课程,其教学效果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成长方向,因此教师必须要实现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实现对课堂教学效果的突破,从而使学生们通过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孙自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创新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3,12:109.

[2] 何雅清.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2,32:92.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学 篇4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通常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不同, 表现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世界观。当前有中国特色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是科学、正确的世界观最具体、最生动、最集中的表现。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来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来就开始了痛苦的探索。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有“人间天国”的构想;康有为、梁启超有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体的设想;孙中山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构想。所有这些都遭到了失败, 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依靠广大工农走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 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而使中国正在小康之路上向前奔走。因此,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正确的世界观, 在教学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向学生进行灌输。

二、让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 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现在的中学生, 独生子女居多, 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对人生问题的看法在许多地方有偏颇, 如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比较盛行, 衣食无忧, 不思进取在他们许多人身上都有体现, 对家长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 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时, 加强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方面的教育。首先, 要教育学生做到自立。在日常生活中, 许多学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要家长接送;有的学生值日让家长代劳;有的学生自己穿脏的衣服让家长洗涮, 自己的家庭作业要家长三番五次地加以督促等等, 这些情况不一而足。所有这些都是学生缺乏自立意识的表现。教育学生要懂得什么是自立?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 是学生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 也是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 锻炼自己的能力, 离开家长和教师的呵护, 独立自主地去做事, 做到不依赖别人。其次, 教育学生有自强精神。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气馁, 勇于开拓, 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铸的民族精神。古今中外有不少关于自强的例子。牛顿小时候读书不用功, 学习成绩较差, 一次他把自己精心制作的风车拿到学校, 同学们讥讽他, 还打碎了他的风车, 从那以后, 牛顿变得肯动脑筋, 爱学习了, 终于成为举世公认的科学巨人。梅兰芳小时候想学戏, 别人说他天生不是唱戏的料, 他刻苦练习自强不息, 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只要我们能战胜自我, 超越自我、就能成为强者。

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 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 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 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倡导的价值观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因此,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之中, 集体是个人成长的园地, 个人的活动都离不开集体。个体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曾经有一个人问哲学家:“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哲学家回答说:“把它放进大海里去。”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 个人离不开集体, 关爱集体, 人人有责。要教育学生自觉地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在学校要维护班集体和学校的荣誉, 明白自己时时刻刻地代表班集体和学校的形象。在日常的交往和活动中, 做到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互相理解。

四、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在了解这些举世瞩目, 众所周知的辉煌成就背后, 要让学生了解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我国坚持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毫不动摇地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所有这些都显示了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 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坚定社会主义不动摇, 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渗透, 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但是始终不能放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学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研究》课题,是思想品德学科组为了科学实施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总结和反思前期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础上,于2011年12月开始酝酿、今年3月申报的无锡市教育学会“十二五”立项课题。作为本课题主持人,我代表课题组,把课题的准备情况和研究规划做个汇报,请大家审议。

在本课题正式开题之前,课题组已完成了以下准备工作:①成立了《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组,明确了项目专题研究分工;②确定了与本课题研究项目相关联的部分课题实验班级;③学习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对标准进行了解读讨论;④组织课题组老师参加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重点课题《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会议,并参加了思维可视化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讨活动;⑤课题组部分老师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组织的课题培训活动。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按照“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构建新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广大学生发自心底的呼唤。如何科学地“建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使“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需求,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建立自信,发现和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促进学生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发展健康、积极的人格”就成为我们推进新课程关注的问题。提出这一问题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1.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进入21世纪,知识门类激增,大量的边缘科学涌现,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信息化特征明显。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更加注重开发人类自身资源、潜力与价值的时代。面对这样的时代,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常言道,育人犹如种树,凡参天之树必有深植厚土之根,根深才能叶茂。学习也是同理,成绩是“果”,自主学习能力是“根”。教学的第一要务是教会学生会学习,为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2.构建高效课堂的需要。高效课堂的标志之一就是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的主导,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其中的秘诀不是教师“拼命教”,不是“霸占”课堂,而是站高一线,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境界,为学生指方向、给方法、通阻塞,把学知识、练能力的主阵地留给学生。引导并支持学生“主动学”而非“被动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实现教师从“教书”上升到“育人”,从“教书匠”蜕变为名副其实的“教学专家”的转变。

二、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思维可视化技术来源于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英国的东尼·巴赞。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大量的500强企业。东尼·巴赞也因此以大脑先生闻名国际。

中国应用思维导图大约有20多年时间。中国思维导图第一人,东尼·巴赞先生的学生董海韬先生,中国思维导图第一人,中国的“大脑先生”,从2003年引进思维导图,创立HEARTMAP新生活方式,创办全国脑力锦标赛,创办京师大学堂思维导图北京公司,创立和构思【京师大讲堂】带领团队矢志不渝坚持教育和推广。

2009年由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专家组联手一线教师共同开发了高效学习(教学)模式——“思维导图全脑快学模式”。它是以“思维导图”为主体工具,融合当前国际最前沿的思维技术、记忆技术、心理技术,并结合了我国中小学各科学习规律。2010年5—8月,专家组在上海、重庆、江苏、浙江、辽宁五省市分别进行了“思维导图高效学习法”教学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11年常熟市一中(初中)对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全脑快学模式”培训。9月开学后,该校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介入实验。他们将思维可视化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条件

1.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期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运用思维技术、记忆技术和心理技术,整合信息技术,变“学生学会”为“学生会学”;变“知识灌输”型课堂为“学习力培养”型课堂,教师少讲多问,学生多思多练;变“空洞说教”为给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

本课题研究期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现真正“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技术、记忆技术和心理技术,整合信息技术,“站高一线”,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境界,为学生的学习指方向、给方法、同阻塞,把学知识、练能力的主阵地留给学生,从教知识的低层面教学上升到“给方法—练能力—育人格”的高层面教学。

本课题研究期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现“以学习力训练为主线”。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技术、记忆技术和心理技术,整合信息技术,把“学习力训练”作为核心目标。将“知识”背后的规律、方法、思维方式作为比知识还重要的“关注点”,清晰地呈现出来,并在训练中得到强化,形成学习力,并在进一步的训练中得到迁移。

2.条件分析

本课题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理念先进,目标明确,设计思路清晰,研究方法选择得当。研究团队集中了学校思想品德教学有课堂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优质的科研、教研和教学资源。学校另有19位老师参与的《初中学生思维可视化学习技术的应用训练研究》子课题为本课题研究营造了研究氛围和交流互动平台。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与天一中学匡村实验学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有教育学会各位专家指导。

四、课题研究的界定和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在感知觉、表象、语言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图示、符号、表格、动作、多媒体等多种手段直观、深入浅出地将思维的过程表现出来。思维可视化技术是指运用思维导图,直观的将思维过程表现出来,从而促进知识的积累、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与技巧。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大量的500强企业。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东尼·巴赞。中国应用思维导图大约有20多年时间。这种思维可视化学习技术包括记忆技术、思维技术和心理技术等。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是指根据初中学生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引入思维可视化技术,将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有序、优化的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2.支撑性的理论

(1)有效的教与学,必须关注思维。传统教学过度关注“知识”却忽视知识背后的“思维”,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思维比知识更重要!”离开“思维”的知识就是“死知识”,而学“死知识”的过程当然就变成“死学习”,死学习靠的是“机械重复”,所以必然是枯燥的、低效的、令人厌倦的,更重要的是“死学习”,会使学生长期处于“浅思考”,甚至“不思考”状态,从而导致思维能力发展受阻。因此,提高教学效能的关键在“挖掘与呈现知识背后的思维规律,并训练学生掌握它。”

(2)有效的教与学,必须关注思维的可视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加工”和“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往往是不可见的,而且师生更多关注答案,忽视答案的生成过程。然而,学生思维的发展并不来自于“答案的积累”,而来自于“生成答案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因此,提高教学效能,要求我们必须把“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

(3)一图胜千字。图是最直观的语言,易读、易懂、易记而且记得牢。因此,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最有效方式便是用“图”把“思维”画出来。经过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师可以运用相关技术提高教学设计的效率和品质,使“教”变得更清晰。同时,学生也可以运用相关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使“学”变得更轻松。

(4)全脑学习效果好。右脑以“图像映入”方式记忆;左脑以“逻辑建构”方式记忆,右脑是“照相”,左脑是“串联”。化抽象为具像,化零散为系统,化平淡为新奇,记忆效率提高3—5倍,记得牢,过程不枯燥。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将教学活动整个设计过程建立在系统方法的基础上,教学手段、过程等变成可传授的技术和程序,以实现教学高效。

(2)通过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学生学习自信、提高学生学习效能。同时,帮助学生学会记忆、学会思考、学会心理自我调节,从而形成较高的学习力,发展健康、积极的人格。

2.课题研究内容:

(1)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设计。思想品德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要在了解学生实际、研究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将掌握思维导图快学方法,提升学习力纳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更贴近学生需求、教学要求与教学条件,以取得教学的高效。

(2)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设计。

依据中学思想品德新教材可视性较强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着眼于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经过实验与探索,逐步形成“五步教学流程”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包括五个教学环节:注意、组织、联结、总结、迁移,这五个教学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

(3)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设计。

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将“三主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升学习力为主线)、全脑记忆技术、系统方法、人本主义认识理论与“五教学法”(自主性学习教学法、合作性学习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教学法、体验性学习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有机整合,探索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思维导学教学法”。

(4)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的评价充分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评价从关注“结果”走向关注“过程”,从关注“缺陷”走向关注“改进”,从关注“知识”走向关注“思维”,为每一个学生的全脑快学建构激励性机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1.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通过对有关科研情报资料的检索、分析、研究、评价把握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研究的动态和研究成果,从中得到启发,获得课题研究的线索,使研究范围内的概念理论具体化,为科学论证研究结果提供有说服力的丰富事实依据和数据资料。

(2)行动研究法:以思品课堂作为统摄研究全过程的枢纽,发挥课题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协同攻关、共同研究,为提高学生学习效能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同时,对思品课程进行应用性改革研究,将思维可视化技术实施于思品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的支持模式,即由我们自己提出并选择需要研究的问题,自己决定行动的方案,专家则作为咨询者帮助我们形成理论假设,计划具体的行动以及评价行动的过程和结果。

(3)跟踪调查法。不定期对实验对象进行跟踪调查,通过自然观察、访谈、问卷、图表统计等形式,获取科学的实验样本,取得研究所需要的实证性数据,把课题研究从经验层次深入到理论层次,进一步把握研究策略的效果、发展特性和存在问题。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为:①确定调研目的、对象、类型、方式。②拟定调查计划。③做好各种准备,制定调查内容。④实施调查。⑤整理分析。

2.课题研究过程

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达成预期,将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2012.1——2012.4),本课题信息收集整理,课题组熟悉课题研究内容,确定研究目标。各成员分头查找搜集有关资料、信息、文献,三月:课题组成员集中,信息资料汇综归类,同一研究领域动态与趋势分析。课题组确立研究目标,各成员明确研究任务。

四月:课题开题。

(2)实施阶段(2012.5——2014.6)

以课题组为单位对课题内容的具体研究,实验。

课题组每月集中活动一次,交流信息和研究情况,布置阶段工作。2013年9月组织阶段性小结及成果展示。(3)总结阶段(2014.7——2014.12)

整理成果,探讨理论,汇编资料,组织评估等系列结题工作。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人员保证

本课题是实践应用性的研究课题,强调科学的理论指导与研以致用的实效性相结合。我们课题组邀请了华师大的教授,作为课题研究导师。核心组成员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其中多人是市、区级学科教学能手或教学新秀,大多发表过多篇论文并在省市或全国发表或得奖。应该说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教研能力。目前课题组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全体成员对研究目标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对所研究的课题的重要意义有清楚的认识,决心为完成这一研究课题而不懈努力,能很好地相互合作,严肃认真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2、制度保证

市教育学会和学校关于课题研究都有完善的课题管理制度,我们会遵守教科研工作规范,接受领导、专家对科研课题的管理,将依据有关研究课题管理规范制定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制度,自身做好本课题的过程管理,用来保证课题的正常和深入进行。

3、组织保证

本课题从策划到申报,始终得到市、区教育学会和学校领导的指导和支持,正是因为各级领导对教育科研的重视,注重于对研究型的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培养,才让我们有信心参与课题的研究,我们相信在研究的过程中,各级领导一定会始终给予课题组帮助和支持。

4、机制保证

本课题研究过程努力体现开放的特点,研究的主题内容是明确的,但围绕主题的研究过程是开放的;研究的目标要求是明确的,但研究的途径和方法是开放的;在研究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基于课题研究内容的开放与自主,各阶段的研究内容既体现一定的序列性,也根据研究的进程生成的研究内容,开发和调动多方面的智慧潜能,有一定扩伸,循序渐进。

八、课题成果形式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学 篇6

关键词:实现德育教育;趣味性;明辨是非;行为指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094-02

在当今经济社会中,中学生的思想也极大的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思想品德课堂对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尤为重要。在教学中适当融入时事政治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以此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一、更有利于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思想品德《课标》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世界,而时政内容能以其丰富真实的社会信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内化成为自身的認知,用以自觉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

例如:我在复习教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的内容时,把钓鱼岛问题作为一个热点进行专题复习,提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阅读关于钓鱼岛问题的历史由来及相关新闻报道,要求学生以“爱我中华,保卫钓鱼岛”为主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论文。我在阅读学生论文时发现很多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的学生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有的学生从理性爱国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保钓爱国,抗击日本窃我钓鱼岛之无耻行径,需要的是有组织有策略、有智慧的行动,而不是无理地蛮干。当然,其中有些同学的观点有点过激,需要给予正面引导,帮助他们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观点。

总之,通过这种途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而且促进了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理性行动,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时政内容的融人更好地实现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二、有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政治课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抽象性。这种客观形势,势必要求思想政治教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结合教材适时地引入相关的鲜活的时事材料进行教学。时政教育的内容丰富新颖,有的就是几天前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十分适应中学生求新、求变、求活的心理特点。信息的新颖性自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优质。例如,我把几天前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的“世界气候大会”的时政新闻引入初三思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一单元的教学,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信心,也有助于学生落实保护环境的行为要求。

三、有助于学生明辨是非

现在初中生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又是纷繁复杂的。生活中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往往交织在一起。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初中生很难迅速做出判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这就需要明理。许多时政材料真善美与假恶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这些引入思品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标准,提高辨别是非善恶能力,增强自控力,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在教“看社会,辩是非”一课时,我把新疆乌鲁木齐“7.5”严重打砸抢烧暴力犯罪的视频材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歹徒穷凶极恶、灭绝人性的暴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愤慨;广大公安、武警和人民群众奋不顾身保护人民群众的善义之举,强烈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在耳闻目睹正义战胜邪恶的情景中,明辨了是非善恶,增强了追求真善美的信心与勇气。

四、对学生的行为有指引功能

初中思品课程是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塑造人的灵魂的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高教育目标是否达成落实,关键看学生是否把明确的做人道理,内化成为自身的认知,并用以自觉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许多时事政治材料,都蕴含着如何做人的道理,渗透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方面的知识,把这些时事政治材料引入思品课堂教学,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我在教授 “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课时,把祖国六十周年华诞之际,国家十一个部门联合组织评选出的全国“双百”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引入思品课堂教学。他们热爱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学生,像英雄模范那样生活,做英雄模范那样的人,成为学生的共识与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娄方应.如何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强化时事教育[J].吉林教育,2010,(1).

[2]张帮改,黄明.以时事政治为依托创设高中思政课堂教学情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学 篇7

一、教师自身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政治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政治教师首先是一个忠实的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者, 是共产主义的忠实的拥护者, 在政治思想方面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怀和崇高而远大的政治信念, 只有具备这样的思想政治意识才能在政治教育的课堂中把正确的政治思想传递给学生, 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到思想政治的教育当中。在思想政治的教学当中, 首先教师应对自己所教学科怀着热爱的心情, 热爱自己的职业和所教学科。

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所教学科全身心的热爱, 真诚的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 让整个教学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配合生动的肢体讲解, 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配合自己的体态语启发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 加深学生的印象, 让学生的记忆、思维都跟随教师的讲解, 从而开启学生的智力。其次, 教师要用心对待学生, 真诚对待学生, 用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对待学生的成长, 在学生的品行和价值观的形成方面做出正确的引导, 提高学生的智力,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课堂融洽氛围的营造奠定基础。在与学生相处得过程中, 让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信赖教师, 从而尊重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 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 才能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的提升。再次,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博览群书, 在面对学生的疑难提问时可以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改进教学的手段, 把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的教授给学生。另外, 政治教师还应该学习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融入自己的情感, 善于启发学生。

二、教师要有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艺术

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情感因素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学生的知识的形成和思想道德教育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 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艺术后和语言方面的素养。在课本内容的传授过程中, 要在注意课堂语言的使用, 做到张弛有度, 富有情感, 注重语言的节奏和频率, 并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 力求使思想品德教育课堂生活活泼,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在政治教育的课堂中照本宣科, 语言生硬, 只是机械的给学生灌输政治理论知识, 学生不但觉得枯燥乏味, 还会失去对政治的学习兴趣, 出现厌学的情绪。因此, 在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中, 教师应当运用丰富的语言艺术, 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把语言的素养表现出来, 表达课文中政治理论知识和教师内心的情感, 才能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学习中掌握政治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从而达到高效的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师善于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 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

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概念抽象难懂, 且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大, 对于小学的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政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分析教材,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入手, 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选择合理的教材内容进行讲解, 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对应的学习目标, 有效地选择正确的教学手段, 能从课本中的知识中, 为学生创设情境, 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生动有趣的创设问题问题情境, 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四、总结

在小学的思想政治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它对于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行素质教育的社会, 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把教师的情感注入到课堂教学中,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摘要:在我国的小学思想品德课中, 知识的传递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的表达。因此如何培养广大小学学生的情感智商使小学教师关注的一个话题。通过思想道德课的教学实践,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运用情感教学的方法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情感教学,思想品德教学,运用

参考文献

[1]吴晓燕.浅谈情感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3, (06) :143-144.

[2]刘奕能.情感:情感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7) :108.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探索 篇8

一、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插图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素材, 它对课文可以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和教材中的文字相比, 插图更加生动形象, 传达出的信息也更为丰富。然而, 在当前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这些插图的真正作用, 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浏览, 而不进行深入的观察、研究。

2.教材中的资源没有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教材的资源分为教材中的资源和教材外的资源。教材中的资源包括课本的正文、插图、案例分析等;而教材外的资源则是教师自己收集的信息, 包括生活中的实例和当前的时政热点。教材中的资源固然重要, 但教材之外的资源更能结合实际、联系时政, 同样值得重视。思想品德跟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实事动态, 同时也要求教师要能够将教材中的知识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3.传统教育观念对思想品德教学的束缚。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教师只重视对学生传授知识, 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品德的教育并不是很注重。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仍然对学生进行着单一的知识灌输, 把取得高分作为教学的目标。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夸夸其谈, 但是在生活中却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实际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

4.不能正确处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当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 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尽可能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不难发现, 不少课堂也因此出现了“满堂电”的现象, 用鼠标代替了粉笔, 用大屏幕代替了黑板, 教学内容完全成为了资料的堆积、画面的交替, 以多媒体的视觉冲击取代了学生的思考, 导致课堂上教师手忙脚乱, 学生眼花缭乱;课后沉淀甚少, 弱化了教学效果。

二、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策略

1.要结合思想品德的内容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并将当今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对思想品德产生兴趣, 从而加深对课本中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2.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 自己提出问题并结合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合力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 从而对学生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打造多样化的教育体系, 从而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 也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

3.改变师生之间传统的交往方式。传统的交往方式是教师教、学生听, 现在可以改变这种方式, 让学生也当一回教师。在这之前需要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 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并收集所有相关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方便, 同时学生也应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样既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 让学生执教还更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思, 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 在学生执教的过程中, 他们对自己要讲的内容肯定会掌握得特别扎实, 对其中的思想观念也会有深刻的理解, 这样就有力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增设一些活动课, 在活动课中把任务安排给学生, 这样知识的传授就可以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了, 学生有了兴趣自然会对学习充满渴望。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把课堂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组织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勇于探索, 科学地安排一些对学生有帮助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充分发挥思想品德的积极作用, 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

4.要及时有效地进行课堂评价。初中生对世界是充满好奇的, 他们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肯定, 所以在课堂上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对与错。教师应该接受学生不同的观点, 采用灵活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 运用恰当的、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励学生, 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如何看待学生会直接影响其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全面客观地研究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看作是具有独特个体和生命活力的人。

5.让学生把名人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培养自己坚强的学习意志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师可让学生自觉地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自己的行动, 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从而实现目标。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中, 不可能不碰到困难, 而要克服这些困难, 就要依靠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态。思想品德的学习内容比较枯燥, 理论知识也比较抽象、难理解, 时间一长学生容易对它感到厌倦,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学生是不会学好这门学科的。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还要经常给学生举一些伟人在逆境中坚持学习、刻苦钻研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 以此来激励学生, 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无论何时, 思想品德教育始终都会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而要使思想品德在德育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最主要的就是要创新, 只有这样思想品德才能发挥它强大的影响力。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一个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分享, 共同成长。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在初中教学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行为模式、品德修养、生活态度的培养都有深远的影响, 所以上好思想品德课尤为重要。但是, 当前的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进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学思想品德教师需要共同研究、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沟通,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浅议 篇9

一、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提高

我们常说, 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了, 需要更多的水。作为教师, 我们要坚持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 让自己的专业知识过硬, 拥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当今社会瞬息万变, 知识更新速度快, 发展日新月异, 思想品德教师不能满足于自身原有的知识, 要博览群书, 不断学习, 汲取新知识, 不断提高, 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合上时代的节拍。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 良好的修养, 教起学生来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 求知的欲望增强了, 学习的速度提高了, 学习成绩自然优秀。

二、多给予激励

激励的方式很多, 如期中、期末奖励, 课堂口头表扬先进, 选拔学习和道德品质好的学生当课代表、班干部, 让学习好的学生周一班会上讲台介绍学习经验。总之, 实施激励的声势要大, 影响要大, 激励机制的效果就好。一般来说, 学生都愿意显示自己, 授课教师就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改变环境, 使学生内因发生变化, 使其树立起远大理想, 产生上进心和进取心, 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 学先进、赶先进, 使学生学出新成绩。

三、处理好心理辅导与日常教育的冲突

虽然目前不少的学校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却是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 但是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 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初探 篇10

一、创设生活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生活的眼光来看待教学, 要本着新课改所提供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验的原则出发, 将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 从心理上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熟悉感与亲切感,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新知的学习中来。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时, 教材中有两幅具有强烈反差的图, 一幅绚丽多彩, 生机勃勃;一幅水源干涸, 土地荒瘠, 没有生命, 通过强烈的对比来让学生感受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正是因为有了生命, 世界才充满生机与活力。如果只是照本宣科, 只能使教学更加枯燥无味, 无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 更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生命的真谛,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如破坏环境、滥砍滥伐导致沙尘肆虐, 动物生存环境与食物链的破坏导致动植物濒临灭亡等。这些现象有些就发生在学生身边, 有些是学生从电视等媒体上所看到的, 是他们所熟悉且触及心灵的, 从而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每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如果肆意践踏最终会损害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让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学习道德、体会道德, 真正实现了理论教学与道德行为相结合, 更利于学生将道德准则转化为行为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识冲突,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集中学生的精力, 使学生在求知欲与好奇心的驱动下围绕着问题展开积极的认知行为。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 设计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 使学生处于“口欲言而弗能, 心欲求而未通”的愤悱状态, 从而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如在学习《做情绪的主人》这一内容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当自己和最要好的朋友发生冲突吵架时, 如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被同学误解时如何来排解委屈?自己做错事时如何来调控情绪?等等。这些问题大多数同学都遇到过, 更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引发学生的关注,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会主动思考, 展开积极地讨论与交流,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就会被顺利地引到新知的学习与讲解上, 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活动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提出了许多活动建议, 这既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 同时又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与教学目标的完成。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提倡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自主探究中完成知识的构建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本地办学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具体学情, 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与内容, 以期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在创设活动情境时, 要做到一是突出学生主体性, 提高学生参与度。只有学生亲身参与, 主动探究, 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才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转变教师角色, 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是活动情境的创设者, 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更是学习的共同参与者。在活动情境的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挖掘。

四、创设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图文并茂, 形神兼备、动静结合, 可以通过图文声像来为学生创设带有一定情感色彩与的形、声、色的多媒体教学情境, 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来参与教学, 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从而将学生顺利地带入多媒体所展现的情境中, 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 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时, 我并没有照搬教材进行枯燥的讲述, 而是用多媒体播入某游乐园缆车坠落事故的相关报道, 直观的画现外加沉重的解说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 学生深深地融入到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中, 此时我再将引入新课:我们要如何来避免这样的事件的发生?当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我们要如何拿起法律武器来自我保护?这样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触目惊心的案例来引发学生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关注, 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 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举例发生在身边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例子, 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使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学习, 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情境教学能够吸引学生更多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这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深入研究与实践情境教学法,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加精彩。

摘要:情境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这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够促进学生将道德准则与行为相结合, 促进学生在情境中提升认知, 促进道德的内化,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汪伦梅.初中思想品德课创设教学情境的探索与实践.新课程学习, 2011 (3) .

[2]李文生.初中思想品德课创设情境教学的几点尝试.科教探索, 2008 (8) .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学 篇11

关键词:政治 思想 教育

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明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校做为培养人的场所有着一定的责任。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索与研究,下面浅谈自己的下些体会和感受。

一、优化课堂教学

〈〈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这要求我们要真正抓好课堂教学这一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和作用,提高任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的渗透意识。在政治课教学中,其真正把学生看成是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去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强化行为规范

认真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是思想道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要尽量避免一般化,成人化的说教式的教育方法,按学、讲、记、做、查、评的系列进行教育。将〈〈规范〉〉和〈〈守则〉〉发给学生,在班会上组织学生学习,开班会上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举办相应的“知识竞赛”和“小品演出”等,人人都来参与,以此形成大家都讲〈〈规范〉〉按〈〈规范〉〉去做事,提高师生贯彻〈〈规范〉〉和〈〈守则〉〉的自觉性。为让学生的良好行为成为习惯,每月由学生用量化的方式对照〈〈规范〉〉,自评行为。学期未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同学互评,最后评出行标兵,给予表彰。这样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制度化,系列化,达到多次反复练习,形成习惯的目的。

三、优化育人环境

环境对学生成长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自然环境建设。校园要净化,不要脏、乱、差;校园要绿化、美化,多种树种花,创建花园式的学校。二是人文环境建设。学校要按规定悬挂名人画像,国旗地图,有醒目的校训、班训,处处能见到教育人激励人的标语,绘画、格言、警句等,在班级建立一个图书角、卫生角、行为评比栏等。应根据实际,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知识教育。三是优化师生关系。爱是教育的基石,只有真挚的爱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爱和严”是校园中人际关系的主旋律,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生活上要无微不至的关怀,学习上要耐心热诚的辅导,思想上要严格要求,因势利导。学生要尊重教师,热爱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受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的身教会在学生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也会效仿教师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学校还要要求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做学校的小主人。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的作用。

四、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各有其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主导作用。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依托和补充,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联贯学校和社会的纽带。中学生以“课内滲透”为立足点,以“课外延伸”为增长点,着力拓展中学生的德育空间,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为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打下基础,学校应屐社会力量,聘请校个辅导员,请他们配合学校搞好思想品德教育,举行英雄事迹报告会,法制报告会,开展军训等,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五、重视实践活动

我们要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性,实践性,使学生在体验中发展道德水平。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决定思想品德不是光靠灌输就能解决问题的,它必须要靠受教育者,在活动和实践中的亲身经历与体验才能加深对行为准则的理解和认可,才能实现真正的内化。因此,学校无论是组织学生活动,还是搞社会实践,都应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活动,实践的真正主人,不要怕他们遇困难,受挫折,甚至做点错事,困难,挫折同样都是教育学生的宝贵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艺术 篇12

一、课堂导入

1.音乐导入, 心旷神怡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音乐导入往往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身临其境,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自强自立”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选取有关自立、自强的歌曲 (如, 《爱的代价》) 作为课堂导入。通过合唱, “走吧, 走吧, 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的唱词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强自立的含义。又如, 在教学“人生当自强”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选取《水手》这首励志歌曲作为课堂导入, 并为学生讲述这首歌的演唱者郑智化的故事, 以使学生感受自强不息、孜孜不倦的含义。总之, 音乐导入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思想品德教学更加丰富, 课堂氛围更为和谐。

2.故事导入, 简单易行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故事导入一般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根据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的故事, 使学生在听完故事后, 便初步领会本课将要展开的内容。这样, 既可拓展学生的思维, 又使他们主动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例如, 在教学“学会负责”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通过《一个小数点酿成的悲剧》这个故事引入课堂教学。这个故事讲述的是:1967年8月23日, 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独自一人驾驶“联盟1号”宇宙飞船返航时, 发现降落伞无法打开, 最终飞船爆炸, 宇航员牺牲。后来, 经调查发现, 由于地面人员责任心不强, 忽略了一个小数点, 所以造成了这次事故。听完这个故事, 学生既感慨颇多, 又充分体会到责任心的重要意义。又如, 在教学“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 每个人都须正确地了解自己 (不过分自卑或自傲) , 教师可引入这样的故事:一个富翁送儿子去闯天下, 儿子来到热带雨林找到一种树, 这种树很高, 而且木质好, 还能散发香气。于是, 儿子砍了树, 拿到集市上出售。可是, 在集市上, 一直没人买他的树, 倒是旁边卖木炭的小贩生意很好。儿子想:大概是这带有香味的树木不及木炭。所以, 他把香树烧成木碳拿到集市去卖, 结果一会儿就卖光了。儿子很得意地回家, 并把这件事告诉父亲。父亲听了, 忍不住落下泪来。原来, 被儿子烧成木炭的树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树——沉香。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木炭。听完这个故事, 学生通过讨论, 逐渐认识到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以免过分自卑或自傲而盲目行事。藉此, 教师可转入课堂教学。

3.视频导入, 形象直观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若能恰当利用视频导入创设特定情景, 并借助这些形象、直观的情景引导学生, 便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例如, 在教学“认识自己”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采用《中国雨人, 生命的奇迹》这一视频作为导入。视频讲述的是:一个患有孤独症的人, 虽然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 但却在某一方面有着过于常人的天赋。这个视频立刻让学生陷入沉思。

当然, 教师在运用视频导入时须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挑选的视频不宜过长, 最好控制在五分钟之内; 二是颇具意义的公益广告也是很好的视频导入材料。例如, 在教学“孝敬父母”这一内容时, 笔者选取了一则名为《父亲藏饺子给儿子》的公益广告。视频的大致内容是: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在吃饺子时, 偷偷把饺子藏进口袋, 为的是留给儿子, 因为儿子喜欢吃饺子。这个视频感动了学生, 他们深深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

4.小品导入, 主动参与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也可采用小品导入的方法, 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例如, 在教学与“法律”或“道德”相关的内容时, 教师可采用小品导入的方法, 让一个学生扮演“法律”, 另一个学生扮演“道德”, 并要求他们在了解各自特点的情况下进行表演。这样, 既可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 小品导入的方法相对比较灵活, 在运用的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指导, 以便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即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与知识相关的情景, 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发他们的思考, 从而提高他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适应学校新生活”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情景:你们觉得这里和小学有什么不同?并针对刚入学的困惑进行讨论。又如, 在教学“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讲述关于挫折的故事。在故事讲完后, 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情景:如果你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你会怎么做?在讨论完这个问题后,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挫折?你当时是怎样面对的? 如果你现在遇到同样的问题, 你会怎样处理?

三、师生互动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师生互动具体包括三个内容。其一, 在问题探究中互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不仅能较好的创设情景, 更能使师生之间较好的互动。例如, 在教学“学会休闲, 培养情趣”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采用提问学生 (你们如何安排课余生活, 平时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与自我畅谈 (和学生畅谈自己的业余爱好) 的方式。这样, 既可实现课堂的互动, 又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其二, 在课堂总结中互动。让学生既接受知识, 又进行思考, 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例如, 在教学“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总结, 于是, 一个学生这样总结:遵守规矩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如果没有这些规矩的约束, 我们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然后, 教师追问: 你觉得“规矩”具体指的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 教师进行总结, 并将“规矩”具体化为“社会规则”“社会秩序”等。其三, 在课堂延伸中互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以真正体现思想品德教学的知行统一。例如, 在教学“合理利用资源”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引领学生开展收集废纸、废旧器皿的活动, 并鼓励他们废物利用 (如, 制成艺术品自我欣赏或参加比赛) 。

上一篇: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下一篇:政府绩效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