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准备(共10篇)
风险准备 篇1
一、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概述
(一) 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含义
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是指由企业管理层和纳税筹划相关人员实施的, 通过识别、评估纳税筹划风险并用科学方法制定、执行和改进纳税筹划风险的应对策略, 来将纳税筹划风险减低至可接受的范围内, 从而实现企业纳税筹划目标的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二) 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减少因纳税筹划失败而产生的经济损失;二是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纳税信用, 会使税务机关对企业留下很好的印象, 以致于能够获取税务检查以及税收优惠政策运用上的宽松待遇等;三是有利于树立良好企业信誉, 不仅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信誉损失, 而且可以得到供应商和顾客的信任, 增强自身竞争力;四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和减少企业管理层以及纳税筹划相关人员对纳税筹划风险的焦虑, 增加安全感,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三) 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流程概述
第一, 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准备阶段。具体包括确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目标、成立纳税筹划风险管理小组、收集纳税筹划风险管理信息、制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计划。第二, 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实施阶段。包括纳税筹划风险识别、纳税筹划风险评估、纳税筹划风险应对。第三, 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监控阶段。具体包括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监督与评价、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总结与改进。
二、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准备阶段需进行的工作
(一) 确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目标
1、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
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是企业纳税筹划活动的一部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目标也是为了实现企业纳税筹划的目标。而企业纳税筹划的目标又是为了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即企业价值最大化, 因此, 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目标应当服务于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企业整体目标。
2、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具体目标
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具体目标分为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损前目标和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损前目标。
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损前目标, 是在纳税筹划风险导致的损失发生前的风险管理目标。是避免或减少纳税筹划风险事故的发生, 从而降低纳税筹划风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健全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机制, 培养相关人员纳税筹划风险意识, 准确核算纳税金额, 正确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税收法律法规, 选择经验丰富的纳税筹划人员等。
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损后目标, 是在纳税筹划风险导致的损失发生后的风险管理目标。具体措施包括:企业遭受纳税筹划风险损失后, 要尽量地补救, 承担应尽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尽量维护自己的纳税形象, 为自身营造良好的继续生存发展环境;同时, 进一步处理好和税务机关的关系, 将纳税筹划风险损失额尽量降到最低。针对纳税筹划风险的特点, 应将第一个目标, 即“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损前目标”作为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
(二) 成立纳税筹划风险管理小组
成立纳税筹划风险管理小组, 主要是成立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核心小组。企业在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后, 应根据项目需要组成纳税筹划风险管理项目核心组, 选定风险管理项目组长和工作人员。必要时, 可聘请其他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纳税筹划风险管理小组的工作。同时确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小组各成员的权利、任务和责任, 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三) 收集纳税筹划风险管理信息
1、外部信息的收集 (1) 税收环境信息
企业涉及的税种及各税种的具体规定, 特别是税收优惠规定;各税种之间的相关性;税收征纳程序和税务行政制度;税收环境的变化趋势、内容。
(2) 政府涉税行为信息
纳税筹划博弈中, 企业先行动, 因此, 在行动之前, 必须预测政府可能对自身行动产生的反应。这主要包括:政府对纳税筹划的态度、政府的主要反避税法规和措施、政府反避税的运作规程。
2、内部信息的收集 (1) 实施主体信息
任何纳税筹划方案必须基于企业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必须充分了解企业自身的相关信息。这主要包括: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企业纳税筹划目标企业经营状况、企业财务状况、管理人员对纳税筹划风险的态度、纳税筹划人员的素质等等。
(2) 企业涉税问题调查与评估
在实施纳税筹划管理之前, 应当对企业进行涉税问题调查和纳税评估。该步骤的工作应重点分析、整理、调查、评估涉税资料:纳税筹划内部控制制度、纳税会计处理、主要税种及税负率、近三个年度纳税情况分析、主要涉税问题、税收处罚记录、税企关系情况等。
3、内、外部信息的反馈信息
对内、外部信息的收集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企业在实施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过程中, 会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同时, 实施结果需要及时反馈相应部门, 以便对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实施进行调整和完善。
(四) 制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计划
制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计划, 是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是对纳税筹划风险管理实施的全过程所做的综合安排。纳税筹划风险管理计划涉及的内容是全局性的, 是对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目的、范围、重点、流程等基本内容进行规划, 是进行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也是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的手段。
总之, 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准备是必要的, 它为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实施和监控阶段的工作打好了基础。
摘要: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准备阶段是纳税筹划风险管理首要步骤, 通过做好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准备工作, 有利于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纳税筹划,风险管理,准备
参考文献
[1]、李三喜, 徐荣才.3C框架——全面风险管理标准[M].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 (8) .
[2]、蔡昌.企业纳税筹划方案设计技巧[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风险准备 篇2
香港,二零一零年五月二十八日
随着2009年下半年金融业出现复苏和增长的迹象,多家保险公司已重整其业务营运,以抓住未来的增长机遇。然而,保险公司的成就将取决于它们审慎的投资选择和更全面的风险管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亚太区内的保险公司现正开始密切审视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保险业的业务正变得更加复杂,”驻香港办事处毕马威保险业咨询服务合伙人徐淑怡(Mary Trussell)说,“这不仅是由于新产品的推出,亦因为保险集团从事其他领域的金融服务、进军新市场和物色新合作伙伴和联盟以分销产品。这意味着在整个业界中,一个有效和全面的企业风险管理架构比以往变得更为重要。”
毕马威近日进行了一项调查,是有关中国内地和香港保险公司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关注度,结果发现,企业对风险管理已有更深的了解。根据该项调查,73%的受访者 声称设有企业风险管理计划,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8%)的受访者都没有一个清晰的风险偏好陈述。
毕马威企业风险管理服务亚太区负责人黎志权说﹕“透彻了解风险偏好,从而能够有效地沟通来自内部及外部的一切风险,是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一个关键因素,这包括对上升和下跌风险的管理。因此,企业应该视之为捕捉机遇、防范风险和损失的方法。”
调查发现受访者对于影响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因素的回应较为平均,有26%认为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其他监管机构的期望;26%认为是整体业务的复杂性;22%认为是股东要求;另外22%是为了提升收益和财务实力。其中几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领域包括︰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45%)、风险评估(29%)、风险管理框架(13%)以及风险监管和报告(13%),这清晰地表明了企业了解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演变的过程。
“监管机构正越发关注企业风险管理,路径是非常清楚的,”徐淑怡说,“正如银行界自从引进了《巴塞尔资本协议II》以来的这些年。那些较早引入企业风险管理的企业,不仅在监管机构、评级机构和投资者中树立了有利的公司形象,更有机会在监管方面作出影响。”
毕马威注意到国内各企业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某些负责企业风险管理职务的受访者并不直接向董事会汇报。这个情况令毕马威不禁会问:作为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管理是否仍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一个现实,即许多企业视企业风险管理为一个演变的流程。
留学也有风险,你准备好了吗? 篇3
其实留学同做其他事情一样,有风险也很自然,只是需要在做决定的时候考虑好这些风险我有没有办法应对、能不能承受,如果答案肯定,走就是了。留学业内对这种“三思而后行”的做法有个术语,称之为“理性留学”。
出国时的踌躇满志与小心应对风险的准备,两者并不矛盾。
多数人自信可以承受留学风险
在参与调查的人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留学的风险很多,准备承受最坏的结果”,而有63.16%的人点击了“可能有一些风险,相信一定能克服”的选项,另有5.94%的人“不认为留学有太大的风险”。可见,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出国留学的风险是客观存在、而且是需要认真面对的。
对留学费用和将来就业的忧虑最多
调查中,我们列出了八项留学可能会遇到的风险,涉及到就业、资金、安全、艰苦的生活和学校、情感、受骗以及其他不可预测的风险等。在以上风险中,人们比较集中的忧虑是“学成后未必能有好工作”和“花费超出原计划,后续费用跟不上”,前者占了27.31%,后者占了20.51%,这分别反映了多数人出国留学的目的和目前实际的经济状况。
国外时不时传回的一些“坏消息”让一些人对出国留学后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产生忧虑,仅就着一个方面来看,15.29%的比例应该算挺高的了。因为每个学生身后都连着一个家庭,这种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有11.78%的人将“学习、生活太苦,不能忍受”列入到他们认为的留学风险中;至于“所上学校为‘野鸡大学’,文凭不被国内承认”这样的风险显然是存在的,9.96%的人对此持有警觉。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留学“对感情和婚姻影响太大”是一个事实,6.29%的人是冒着这样的风险而出国的。还有5.36%的人担心“被骗出国,无学所上”,3.50%的人对不可预测的风险持担心态度。
化解风险更多靠自己
在回答如果要把留学的风险降到最低,你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时,一半以上的人将主观因素放在降低和化解风险的方法。
首选:28.31%的人相信“了解足够多的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留学之路”是最重要的,有26.54%则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作为抗风险的“内功”,首当其冲。
风险准备 篇4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急准备,应急能力评估,风险
应急准备(emergency preparedness)成为应急管理的核心任务[1]。美国的“州应急准备能力评估表(CAR)” 定义了13个“功能项”、209个“属性”1014个“特征”,用于评估州的行动准备和应急管理能力[2]。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台湾等国家或地区也有类似的应急能力评估[3,4,5]。我国在城市应急能力评估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6],城市重大事故应急能力评估[7,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估[9],地震应急准备能力评估[10],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综合评价[4]。其中,城市重大事故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包含18类项目、76项属性和405项特征,并在若干城市得到实际运用[7,8]。但是,应急工作与灾害损失之间的量化关系不易计算,在灾害风险评估基础上进行灾害应急准备评估可能更有代表性[3]。目前,美国国土安全部正在开发“国家准备系统(NPS)”以支持基于能力的规划和评估,包括37项目标能力及其关键任务[11]。
笔者拟考察突发事件风险水平的地区差异,以省级人民政府为对象,建立以突发事件固有风险为基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评估模型。
1 应急准备和能力的概念
应急准备过去被作为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减灾、准备、响应、恢复的一个组成部分。“9·11事件”之后,美国《国家应急准备指导方针》(以下简称“NPG”)将应急准备定义为“一系列事先精心设计的关键任务和行动,以建立、保持和改进国内各类事件的预防、保护、响应、恢复所必须的操作能力。应急准备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含各级政府的努力,政府、私人部门和非政府组织间的协调行动,以识别危险、确定脆弱性和识别所需要的资源”[12]。国家应急准备的周期包括计划、组织、装备和培训、 演练、评估和改进等关键环节[11],从而把应急准备提升为“预防、保护、响应、恢复”之外的基础性、全过程的行动。
NPG明确定义能力是指为完成以下工作提供手段: 通过在规定条件下完成关键任务并达到预期目标来执行某项任务或履行某项职责并获得理想结果。能力提供的是履行职能或使命的途径,这种途径需要依托在特定条件下完成一项或多项重要任务并达到预期标准。能力由实现预定结果所需的各种要素构成,如规划、组织和领导、人员、设备和系统、培训、演练、评估及完善[12,13]。
因此,应急准备是指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与行动的总称,包括意识、组织、机制、预案、队伍、资源、培训演练等各种准备。应急准备已经从应急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演化为一种支撑应急全过程的基础性行动[14]。
2 评估指标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一案三制”的基本框架以及城市重大事故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7,8],建立基于突发事件风险水平的,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评估模型,定量评估是定性评估的补充,风险评估是应急准备能力评估的基础。经过多轮次的专家访谈,考虑评估的可操作性,所建评估指标如下。
2.1 定性和定量指标
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指标体系由12个一级指标、48个二级定性指标和40个二级定量指标构成,见表1。
2.2 风险水平指标
风险是在一定区域和给定时段内,由于某一自然灾害而引起的人们生命财产和经济活动的期望损失值[15,16]。突发事件固有风险是指滤除随机因素影响后的突发事件风险。此处随机因素是指因社会、经济等影响突发事件风险的因素,如危险源普查、产业调整等。如不特别说明,文中的风险均指突发事件固有风险。选择指标遵循以下3个原则: (1)科学性。考虑突发事件风险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各项指标相互之间既不重复,又无矛盾。 (2)权威性。所用数据均来源于国家权威部门规定的标准值或公布的统计数据,并且可以校验。 (3)可操作性。指标意义明确,易理解,易收集。经过多轮次的专家访谈,考虑评估的可操作性,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口死亡和经济损失等方面选择风险指标,见表2。对这些指标采取滑动平均方法消除随机因素的影响后可计算突发事件风险水平。
自然灾害类包括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7,18]:
第一步,针对某一具体风险指标,将各省市指标值按照大小排序,即得到各指标的秩次。
第二步,确定各突发事件风险水平指标的权重。本次分析认为上述风险指标对衡量某地区的突发事件风险水平而言同等重要,因此将不考虑指标的权重。
第三步,计算秩和比ERIj。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4)
式中,n为评估对象的数量,m为突发事件风险指标的个数,Rji是第j个省市的第i个指标的秩次,ERIj是第j个省市的秩和比。
第四步,分别对各评估对象的ERI作滑动平均处理,仍记为ERI。
第五步,排序分档。求解ERI与ERI累积频率对应的概率单位值的回归方程。将常用分档数代入回归方程得到各档ERI值[17,18]。文中根据ERI值将突发事件风险水平分为高、较高、一般、低风险四个类别。若ERI大于1.4,则为高风险地区,得4分; ERI小于1.4且大于0.8,则是较高风险地区,得3分; ERI小于0.8且大于0.4,则属一般风险地区,得2分; ERI小于0.4,则属低风险地区,得1分。风险水平得分记为SC。
3.3 综合评分
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评估得分按式5计算,然后将全国所有省市的S按式6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最后的标准分,记为Ss(保留两位小数)。
undefined (5)
undefined (6)
式中,Smax和Smin分别为S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目前,对于单个省市的评估,Smax和Smin分别默认为72.0和0。如果全国各省市的评分S都已计算得到,则用S的最大值和S的最小值分别代替原默认值。
根据各省市的Ss,按如下规则对各省市的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进行评判: (1)Ss≥0.90,优。用蓝色标识,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符合现有风险需求。 (2)0.70≤Ss<0.90,良。用黄色标识,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较符合现有风险需求。(3)0.60≤Ss<0.70,中。用橙色标识,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较不符合现有风险需求。(4)Ss<0.60,差。用红色标识,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不符合现有风险需求。
4 应用分析
选择A、B、C三地作试点应用,模拟评估其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以检验本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的有效性。
4.1 风险分析
笔者收集了2004-2008年的各风险指标的相关数据,对全国31省市突发事件风险水平进行分析比较。文中采用相对风险值来衡量各地区的突发事件风险水平,其计算是根据2004-2008年各省市各风险指标值,计算出各风险指标的全国平均值,混合编秩后按式4计算得到各省市的突发事件相对风险水平,取2004-2008相对风险水平的平均值(此处相当于滤除随机因素的影响),给出各省市突发事件风险水平得分,见表3。A、B、C三地的风险水平得分分别为1、1和3。
4.2 总体分析
采用t检验法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分别对A、B、C三地的定性指标得分、定量指标的两总体平均值进行一致性检验。首先,对于定性指标得分,A与B有显著性差异,p=0.0000; A与C有显著性差异,p=0.0000; B与C有显著性差异,p=0.0000。其次,对于定量指标得分,A与B无显著性差异,p=0.8876; A与C无显著性差异,p=0.4112; B与C无显著性差异,p=0.3954。
图1为A、B、C三地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得分之和,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α=0.05),p=0.0267,说明A、B、C三地中至少有一个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与另两个有显著差异。
此外,总体而言,试点地区的应急预案制定与管理、应急法制和制度化建设、应急组织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建设等方面建设得较好,特别是在应急组织体系方面。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协调、应急恢复、宣传、教育和培训、应急演练、应急救援队伍、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建设较差,特别是A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协调、应急恢复、应急演练等方面,更显不足。
由此看来,定性指标能够很好地评判试点地区的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状况,虽然定量指标在此试点地区无显著性差异,原因很可能是我国正在开展应急体系建设,这些试点地区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应急基础保障和关键基础设施和资源保护的投入在量上较接近。但作为定性指标的补充,定量指标显然会影响评估结果。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评估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
4.3 要素分析
分析具体的二级指标可以详细地掌握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之处。试点地区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得分的详细情况分别见图2和图3。
图2中,对于A,77.08%的定性指标得分小于1.5,大于等于2的指标仅占6.25%,为10.1应急指挥平台和12.3重点保护地区; 对于B,25.00%的定性指标得分小于1.5,大于等于2的指标占43.75%,特别是6.1重大突发事件统一指挥和11.1军队武警指标的得分大于等于2.5; 对于C,2.08%的定性指标得分小于1.5,为11.5志愿者队伍,大于等于2的指标占91.67%,特别是1.1应急预案制订小组、1.4应急预案评审、1.5应急预案的修订改进、8.1应急管理培训和9.1演练规划指标的得分大于等于2.8。
图3中,对于A,7.50%的定量指标得分等于1,分别为3.1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人员到岗率、6.1应急指挥平台覆盖率和6.3与相邻地区互助协议签订率; 7.50%的定量指标得分等于2,分别为8.4应急管理干部培训率、9.3应急预案演练部门参加率和10.1避难场所避难人均面积; 得分等于0和3的定量指标均占42.50%。对于B,15.00%的定量指标得分等于0,分别为9.1应急预案演练频率、10应急基础保障和11应急救援队伍; 42.50%的定量指标得分等于1; 30.00%的定量指标得分等于2; 12.50%的定量指标得分等于3,分别为1.2地级总体应急预案制定率、3.2县级应急管理领导机构组建率、3.3县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组建率、4.1风险评估覆盖率和4.2重大危险源普查覆盖率。对于C,17.50%的定量指标得分等于0,分别为6.2应急救援人员安全、7.1恢复计划制定率、8.1中小学应急知识课开设率、8.5应急管理干部培训率和11应急救援队伍; 50.00%的定量指标得分等于1; 30.00%的定量指标得分等于2; 2.50%的定量指标得分等于3,为3.1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人员到岗率。
上述内容简要分析了单个地区的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状况,可以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为加强应急准备能力建设指明方向。同时,作为上级主管部门或机构,可以据此进一步统计分析每个指标反映的应急准备能力建设情况,为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4.4 综合排序
按式5-6计算A、B、C三地的综合评分,并对其得分进行排序,见图4。在图4中,A、B、C三地的定性与定量指标得分之和比较,A
必须指出的是,上述结论是从2004-2008年相关年鉴统计数据分析得到的。虽然未获得更多的官方统计数据,评估指标及其权重仍需完善和改进,但本次分析提供了一个客观定量评估各地区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评估的新思路。
5 结论
(1)评估指标体系总体结构合理,抓住了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的主要方面和重要观测点,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反映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的薄弱和不足之处。
(2)基于风险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方法是可行的,能够较客观地反映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能力与突发事件风险需求之间的关系。
风险准备 篇5
【论文摘要】随着人们对自身权益认知的不断提高,五险一金的合法需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住房公积金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住房贷款提供帮助,因此备受关注,但是与金融机构相比,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准备金提取和使用体系仍然不够完善,所以本文就是基于此项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和具体的解决办法,期望可以为减少风险,更科学的做好贷款风险的管理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公积金贷款 准备金提取 风险管理
前言:
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风险准备金是抵御风险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当前对其准备金的金额总数是否完备、提取的方式和使用是否合理的这些方面的问题还是有很多的不同意见。可想而知这些问题处理的妥善与否直接关系着贷款风险管理的合理与否。所以,本文就是基于住房公积金贷款需要面临的风险和其机构当前拥有的风险管理的系统问题考虑,分析研究合理的准备金提取的办法,从而找到贷款风险管理的相应策略和办法。
1. 住房公积金业务发展状况及风险分析
1.1住房公积金当前发展情况
自1992年以来,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全国设区城市陆续建立起来,不仅深受广大城镇职工的欢迎,而且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截至年底,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达11184.05万人,缴存总额20699.78亿元,累计为961.17万户职工发放个人住房贷款10601.83亿元,住房公积金使用率达到72.81%。住房公积金制度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随着住房公积金使用率的不断提高、个人贷款业务的不断发展,其风险也不断加大。
1.2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分析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住房公积金本金用于缴存职工的提取、个人住房贷款和购买国债。因此,住房公积金在运作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个人贷款风险、利率原因造成的国债投资亏损风险、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进行资金操作时的违规形成的损失及具体操作人员工作失误产生的损失等运行风险。因为住房公积金这样的贷款还贷款的时间较长,所以随着时间的逐渐推进,贷款人的实际收入、还款金额的出处和房产市场这些多方面的因素的变化,都是使住房公积金贷款面临的风险更加的多样和复杂化的因素。所以做好这些方面问题的处理,找到更好的规避风险的处理策略才是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风险系统需要做的,需要面对的问题。
第一,住房公积金有其自身的政策特性,这就制约了其发放贷款的人员不可能像商业性的银行那样可以随便的.选择,它依靠的是那些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广大职工,更加重要的是很多职工收入不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用工制度的发展,职工的工作调动变化逐渐的加快,工资的收入自然也就不能稳定,在加上其贷款的时间很长,还款人员在此期间有着不能预想的变化,这样势必会影响贷款的安全和质量。
可见正是因为住房公积金贷款这样的特征,其贷款人员特殊的类型,以及还款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着住房贷款管理的成果和贷款质量的提高,那么这就需要相应的策略和计划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尽量减少这些不确定因素对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风险管理的影响。
第二,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中,比较严重的风险就是信用,那是因为当前国内没有对职工个人建立一个完善的资信情况的研究,估计组织,这样在具体的借款中就只能依靠借款人提供的具体信息作为资信的情况来实行检查,这样对于借款人真正的收入情况没有一个确切的评估,即便是合同签订之时借款人是有还款的能力的,但是正是因为住房公积金规定还款的时间较长,那么这样期间还款人的收入变化和信用情况是不能估计的,所以对于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来说是不能对贷款的具体内容予以说明和控制的。
第三,住房公积金必须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运作,贷款业务单一、动作范围狭窄,不能像银行那样可以根据自己的资产状况及风险水平设计相应的贷款品种,以分散风险。房地产市场的波动直接影响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房地产业直接受宏观经济和政策的影响,因此,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也是一种宏观性的、系统性的风险。他的产生是按照时间不同来分布的,这就是说有可能某一个时间段内什么都不会发生,这个时间段甚至可以是十年,但是在其他的时间内发生了。正是因为整个系统存在这样的不稳定的发生危险的概率,所以对于将要发生的风险的可能和具体损失的情况都是很难进行估计的,从而对于这样的系统存在的风险没有比较合适的办法进行防范。
第四,很多不能够预见的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所造成的伤病残疾或者人员的失踪、死亡等这些不能控制的因素都是会影响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的那些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
2. 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的研究分析
现在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很重视公积金的使用和安全问题,加强对贷款人员的严格的审查,做好贷款之后的全面资产管理,建立完善了全逾期贷款方面催收的制度等等这些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对风险管理的工作提供了帮助,但是因为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建立的时间不长,所以还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于个人贷款方面风险的防范管理能力不是很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地方。
2.1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
风险准备 篇6
随着国际经济下行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钢铁、煤炭、水泥等传统资金密集型产业暴露出产能过剩的问题,经济效益下滑带来的偿债风险上升,连锁触发了融资担保公司的担保风险。2014年,海鑫钢铁因无法偿还银行贷款导致为其提供担保的河北融投因拒绝代位偿债而爆发违约案。这一事件为融资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据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融资担保公司数量比2013年减少了10%左右。
2015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5]43号)提出,要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提出了完善会计准则、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要求。本文结合实地调研,具体探讨融资担保公司准备金的会计处理问题,希望为完善融资担保行业的会计管理提供参考。
一、风险准备金的会计处理现状
我国融资担保公司长期以来执行的是《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但自2007年1月1日《企业会计准则》开始实施后,融资担保企业的会计处理开始逐步遵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2010年7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明确指出,融资担保公司应当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并参照保险公司的有关规定列报。
担保分为融资担保和非融资担保,融资担保包括银行融资担保和非银行融资担保,非融资担保主要包括工程履约担保和诉讼保全担保。在融资担保业务中,融资担保公司因其承担了担保风险而获取收入,并将未来的担保风险匹配为成本,在会计上该部分成本可通过“未到期责任准备金”(Loss Reserve)反映。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本质上是一种递延收益,融资担保公司通过该项目将保险收益分摊在不同的会计期间。从计量上看,该项目代表着担保承诺在未来可能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
如果被担保企业很可能出现到期无法偿还银行贷款的情况,融资担保公司将承担连带的担保风险,在担保赔偿发生之前,融资担保公司需要就此类风险计提担保赔偿准备金(Unearned Premium Reserve)。一方面满足及时披露风险的要求;另一方面,满足权责发生制下的费用配比要求。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担保赔偿准备金共同构成融资担保公司的风险“拨备”。
2010年,银监会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第三十一条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并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这项规定满足了监管部门的管理需要,操作性强且容易掌握。
实务中,我国融资担保公司计提准备金的会计处理采纳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按比例提取的规定。但这种做法在当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国际惯例,部分在海外上市的融资担保公司遇到会计准则差异问题;二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贷款担保风险放大,按照传统方法计提的准备金无法满足未来赔付的需要。例如:2014年年末,河北融投提取的准备金合计7.77亿元,到2015年5月末准备金合计22.63亿元,较2014年年年末增长了191%。
二、风险准备金会计处理中存在的困惑
1. 准备金的计提遵从监管规定还是会计准则?
《融资性担保公司暂行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准备金提取标准反映了监管部门的风险控制要求,适用于担保行业发展初期企业会计基础薄弱、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融资担保公司,简单易行。缺点是不利于反映融资担保公司彼此间的业务差别,而且与会计准则的规定不一致。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规定:融资担保公司发生的担保业务应参照保险合同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财政部在《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中明确指出:“保险人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以如实反映保险合同负债”,“保险合同准备金应当以保险人履行保险合同相关义务所需支出的合理估计金额为基础进行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应当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上述规定意味着准备金的计提金额是以对未来的“合理估计”为基础确定的,需要企业会计人员进行必要的职业判断,而并非按某一个特定的比率来计算。
如果融资担保公司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则必须按照“合理估计”提取准备金。其优点是提高了会计准则的可比性,使融资担保公司的会计处理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处理方法一致,并使得海外上市的融资担保公司不必再面对中外会计准则存在差异的问题。但是,这样做显然对融资担保公司会计人员的会计估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使监管部门或审计机构不得不面对更复杂的会计职业判断。
鉴于我国融资担保行业的发展现状,可以采用会计准则分类处理的对策。具体做法是:参照企业会计处理规范单列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做法,将融资担保企业划分为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两类。大中型融资担保企业可以按照“监管与会计准则孰高”的方式列报准备金,如果按照监管规定计提的准备金高于按照会计准则计提的准备金,则列报按监管规定计提的准备金;反之,列报按会计准则计提的准备金。我国早期融资担保企业赴香港上市就曾采用此类方法协调会计准则的差异。小型融资担保企业继续沿用监管规定计提准备金,以减少会计核算的成本、提高会计上的可操作性。当然,鼓励和允许具备条件的各类融资担保企业(包括小型企业)采用企业会计准则计提准备金。
2. 准备金的测算方法类似银行还是保险公司?
从会计的视角来看,融资担保公司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体现了利润表观下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具体而言,为了使利润表中的担保收入与相关成本配比,会计上需要估计并确认未来的担保赔偿成本,并对应形成资产负债表中的准备金负债。担保赔偿准备金则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产物,是在担保合约期间因很可能发生的担保赔偿责任而确认担保负债,进而形成本期的利润表费用。
我国融资担保公司的业务特征介于银行、保险和非金融企业之间,其主管机构是各地银监局。融资担保是融资担保公司的主要业务,贷款担保收入一般达到融资担保公司收入总额的70%以上,这决定了融资担保公司和银行都以贷款的信用风险为管理对象。担保风险被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级,并据此测算担保风险。然而,国际上担保公司通常采用保险公司的会计处理方法,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对准备金的测算采用基于大数据的保险精算方法。这就造成了融资担保公司与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会计准则层面需要给予解释和协调。
融资担保企业融资业务和非融资业务混营的业务特点决定了融资担保企业的会计处理不宜简单地照搬保险公司适用的会计准则,应当允许融资担保企业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贷款担保业务继续采用与“五级分类”类似的方法测算准备金,非融资业务采用保险测算的方式测算准备金。
3. 准备金的预测是使用“历史经验模型”还是“预期损失模型”?
金融机构“五级分类”的方法在会计上被称为“历史经验模型”,也就是说,它是基于不同层级的贷款历史上发生违约的概率来预测未来风险。这类方法在经济平稳发展的时期可以作为管理手段,但当经济环境出现较大的不确定性时,使用此方法得出的结果不够准确。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提出以“预期损失模型”替代“历史经验模型”对金融资产的预期损失进行确认。即从以往按照历史经验确定损失率的方式改为根据未来预期经济利益流出的确认方式,使得资产负债表中的“准备金”项目更符合负债的定义要求。预期损失模型对金融企业产生重大影响,以致新修订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 9)生效日被推迟到2018年1月1日。
保险企业准备金的计量采用的是预期收益模型。准备金在资产负债表中属于负债要素,要符合负债定义中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出”的标准。IASB在21世纪启动了保险会计的改革,其要点之一就是重新确立保险准备金的计量方法,改革的核心是从“历史经验法”转变为“预期模型法”。融资担保公司与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方法的差异仅在于技术层面,最终统一为使用“预期损失模型”,融资担保公司按照最佳估计数确定担保准备金,是最符合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
三、完善我国融资担保公司准备金会计处理的建议
1. 行业管理办法与会计准则相分离。
会计是反映经济信息的一种方式,对企业各项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换言之,会计是用自身的技术手段和语言方式,力求客观描述经济业务和事项,以满足内外部各类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需求。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不断融入国际惯例,准则制定者不断调整对会计学科的定位,弱化会计准则的监管职能,突出其客观、清晰和及时披露企业信息的功能,会计准则的功能逐步从“市场的守护者”转变为“透明度的生成者”。管理理念的变化反映了会计准则学科规律的内在要求,会计准则要体现自身内在的逻辑标准。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并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开始执行这些文件。目前,该套会计准则已经推广至我国所有大中型企业,包括金融保险行业的企业。我国的会计制度执行“后法否定前法”的原则,新的规则发布后,原来的同类规章不再执行,这就意味着融资担保公司的会计标准应转向新的会计准则。2010年4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的通知》(财会[2010]10号),确定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总体路线,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
2. 适时采用预期损失模型计提准备金。
我国融资担保公司的传统业务主要以银行的“垃圾”债权为担保对象,本身风险就很高。在当前经济下行周期内,融资担保公司面临更大的风险压力,将准备金的计提转向“预期损失模型”,有利于揭示实际的担保风险。
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的“预期损失模型”中,金融企业计提的损失准备金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需要考虑未来12个月和整个存续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未显著增加的金融工具(包括在报告日风险较低的金融工具),只需考虑未来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此为第一阶段;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显著增加的金融工具,如果未发生信用减值(不存在表明发生信用风险损失的事件的客观证据),则需要考虑整个存续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此为第二阶段;在报告日发生信用减值(存在表明发生信用减值的证据)的金融工具,则需要考虑整个存续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这就是第三阶段。
例如,在当前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去产能的背景下,为此类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融资担保公司信用风险显著上升,准备金的测算应以第二阶段,甚至第三阶段为宜,考虑整个存续期内的预期损失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3. 分层次推进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融资担保行业整体发展并不均衡,既有资本超过百亿的上市公司,也有实收资本不足千万的地方企业,其内部管理水平和会计处理能力参差不齐。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需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对于中小融资担保公司来说,完全采用企业会计准则将面临会计人才和专业技术不足的障碍。另外,融资担保公司的业务不完全等同于银行或保险公司,不能直接照搬银行或保险公司适用的相关会计准则,应当考虑在企业会计准则的框架下,结合融资担保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业会计制度。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分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方式,鼓励那些管理基础好、达到上市条件的融资担保公司率先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准备金的提取采用国际通行的“合理估计”技术。对于非上市的中小融资担保公司,继续以类似行业适用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方法规范、指导会计管理,准备金可以采用相对简化的按比率计提的方法,以避免此类公司产生过高的准则执行成本。
参考文献
保监会.关于保险业做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实施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16]6号,2010-01-25.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财政部.关于印发《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09]15号,2009-12-22.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靳如全,张登方.担保企业会计实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
银监会等.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政部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工商总局令2010年第3号,2010-03-08.
张利胜.信用担保管理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国务院.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5]43号,2015-08-19.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的通知.财会[2010]15号,2010-07-14.
风险准备 篇7
现阶段, 银行处理坏账损失的对策是以五级分类为基础的, 就是预先估计贷款损失额, 计提相应的贷款损失准备, 并在坏账发生时直接对账目进行冲销, 其实质是由银行自行消化不良贷款所造成的损失。这种方法在处理由一般事项所引起的坏账时较为合理和有效, 但当面对由特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巨额不良贷款时, 银行却必须自行吞下由不可抗力因素所带来的一切恶果, 这样银行将可能无法承载由自然灾害所引致的损失, 银行业的持续经营将受到致命的打击。这主要是由该类坏账的特殊性所衍生的。
1. 坏账产生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
特大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坏账损失有着很大的偶然性、突发性和巨大灾难性, 与借款人自身的状况无关。商业银行既没有办法预先判断受灾企业的范围而拒绝发放贷款, 也没有办法凭借科学的手段估计可能发生的坏账额度, 提前计提坏账准备。因此, 一旦灾害爆发, 大量没有预先防范的坏账短时间内同时产生, 必然会对银行当期的业绩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同时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 阻碍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2. 贷款人往往失去潜在的还款能力且银行无法通过追偿变现抵、质押物减少损失。
企业在遭受灾害时, 其厂房、设备、存货等生产资料往往会遭受到严重的损毁, 其作为一个经营主体的创利能力或清偿能力已基本丧失, 这时的企业已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且, 当企业受到自然灾害侵袭时, 其贷款的抵、质押物也往往遭到损毁, 这就意味着银行失去了另一种降低不良贷款损失的途径即第二还款来源。总之, 相比一般的不良贷款, 特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不良贷款的追缴工作必将面临真空状态。
3. 保险业在某些项目上存在着保险盲区。
目前, 个人住房贷款已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主要私人业务。目前的自然灾害保险业务的赔款对象基本上排除了地震、海啸、台风、战争等不可抗力的索赔要素。在现行的个人借贷保险条款中, 也明确规定地震、洪灾、海啸、台风、飓风、战争等重大事件造成的损失适用于“责任免除”条款。也就是说, 类似事件一旦发生, 后果只能由借贷人单方面承受。尽管少数保险公司也提供专门的附加险业务, 如地震附加险等, 但由于此类附加险的收费畸高, 且第一受益人为银行, 同时银行和投保人基于融资成本的竞争压力并不积极, 而且国家也没有强制性的投保限定, 因此投保率极低。这也就意味着, 由特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个人住房贷款损失最终往往会由于贷款人失去偿债能力而被完全转嫁到银行身上。而对于一般性项目贷款和经营性商业贷款, 银行以借款人的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抵押或存货抵、质押。即使对抵、质押物进行了投保, 也可能面临着保险公司所谓的“责任免除”条款, 最后的损失也必将转嫁到银行身上。
4. 信用担保机构在特大自然灾害后担保代偿的能力缺位。
银行业授信除了信用、保证 (抵押、质押) 贷款, 还有担保 (属于保证) 贷款即通过第三人担保取得贷款。其中大多数借款人会通过地方信用担保机构向授信行提供信用担保, 并由借款企业向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反担保措施。但是, 如果遭受大范围的特大自然灾害, 信用担保机构必将出现担保代偿的能力缺位问题。首先, 各地方信用担保机构一般都是有限责任公司性质的企业, 其资本金一般为5 000万元至数亿元人民币, 实际业务中信用担保机构依据《担保法》规定, 基本上都放大担保额5倍或5倍以上, 这时即使信用担保机构愿意代偿也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清偿只能限定在有限责任范围内, 最终的数倍损失还是转嫁到贷款银行。其次, 作为信用担保机构登记备案的所谓反担保措施, 如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抵押物或存货抵、质押物, 由于特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毁损和灭失, 其代偿后形成的追偿处置权已经不可能实现。即使进行了抵、质押物的投保, 也面临着上述“责任免除”条款的瓶颈, 其损失额最终还是直接或间接地传递到贷款银行身上。
二、银行业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准备金制度的框架设计
由于采用目前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贷款的手段无法恰当地处理由于特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坏账损失, 并可能给今后的授信业务带来显性的抑制作用, 因此出于减少对银行的利润侵蚀、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信贷工作效率、保证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我们在此提出建立银行业自然灾害风险准备金的新思路。
1. 银行业自然灾害风险准备金的定义。所谓银行业自然
灾害风险准备金, 是指从各家商业银行经营取得的授信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收入中, 以季度为时间单位在税前按一定比例提取, 然后上缴国家、省、市三级中国人民银行并由其分别统筹管理使用的, 用于核销由不可抗力所造成的坏账损失的一项专用基金。
2. 银行业自然灾害风险准备金的计提、会计处理与上解比例。
该项基金, 是以市级 (分行级) 各类商业银行为基本核算单位, 依据财务核算的贷款利息收入和签证、保函等手续费收入 (非中间业务手续费收入) 累计额, 按季度在税前以0.5%~1%的比例提取。而基金的提取比例可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税务总局进行测算和核定并报国务院批准, 同时根据该项准备金的结存总量, 每年动态地核定次年的计提比例, 以保证该项基金的充实、有效性。而商业银行在计提基金时, 可以通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自然灾害风险准备”科目, 贷记“统筹贷款损失准备——自然灾害风险准备”科目进行核算, “统筹贷款损失准备”科目期末无余额。
自然灾害风险准备金的上解比例可设计为:通过省辖市级人民银行逐级上解, 其中:市级统筹管理使用20%, 省级人民银行统筹管理使用30%, 中央银行统筹管理50%。
3. 银行业自然灾害风险准备金的管理、使用范围与运用方式。
该项基金根据各自的比例由对应的各级人民银行进行管理, 统筹补偿相应区域内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额。省级人民银行和中央银行结存的基金额平时可规定适当比例用于购买金融债券、国债或国家重点建设债券等, 以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 一定的比例可用于灾后重建地区或对不发达地区授信的再贷款和再贴现业务, 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补充。
而自然灾害风险准备金的使用范围应严格限定在地震、台风、飓风、洪灾、海啸、森林火灾、特大冰雹、沙尘暴、大范围瘟疫、泥石流、火山爆发等不可抗力造成的自然灾害等方面。
其运用方式是:当自然灾害发生后, 经核实后各市级人民银行在上报省级人民银行批准后, 可直接使用手中掌握的基金部分冲销不良贷款;如果市级基金无法完全弥补损失, 则由省级人民银行上报中央银行批准后, 从省级基金中拨款弥补差额, 仍无法弥补的部分, 则从中央银行基金中抽调相应款项。若坏账贷款总额超过已计提基金累计额, 则将差额部分透支由中央银行从各大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后划拨, 并通过以后持续计提按比例分成的自然灾害风险准备金来弥补并偿还透支额度。
三、自然灾害风险准备金制度的优势
1. 能够减少银行营业利润的波动, 避免银行资产价值受损, 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根据现代企业经营理论, 判断一个金融企业的营业状况是否良好, 不仅要考虑营业利润的数额, 还要考虑其在不同经营期间利润变动幅度的大小, 即获利能力的稳定性。因为利润的波动往往会影响社会公众对企业经营前景的信心, 而其中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影响企业股票市值的预期和变动。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 这将会直接带来银行资产价值的损失。
银行业自然灾害风险准备金制度的建立, 意味着事先将一部分可能发生的坏账从往年的利润中加以扣除, 把由于冲销不良贷款所造成的损失分散到不同的会计年度。这样一来, 银行利润在灾害发生期的变动幅度将会大大减小, 这将减小银行的股票价格发生大幅变动的可能性, 进而减少甚至避免银行资产遭受由此所带来的损失。
2. 为自然灾害多发区域的银行业和受灾地的地方性银行机构提供了有效的生存防护堤。
自然灾害多发的区域尤其是遭受巨大自然灾害的地方性商业机构, 其自身遭受的资产毁损和信贷资产的损失足以使其处于破产的边缘。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稳定金融市场、保障金融机构信用, 只能采取核销坏账、财政补贴、退税免税、重新注入资本金等方式予以输血, 这样就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而计提银行业自然灾害风险准备金正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这样也能够大大减轻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救济、补助负担。一般而言, 对于居于自然灾害多发区域的银行机构, 可以通过该项基金的汇聚使用, 使之处于较为平等的经营环境中。
3. 提高授信效率, 降低资金融通成本, 实现稳健经营。
由于自然灾害风险准备金的使用限定在地震、台风、飓风、洪灾、海啸、森林火灾、特大冰雹、沙尘暴、大范围瘟疫、泥石流、火山爆发等不可抗力造成的自然灾害范围内, 这样银行业在进行授信核查审批时, 就可以打消上述顾虑, 能够提高授信核查审批的工作效率, 降低由于上述因素派生的投保、第三人担保、责任连带等资金融通成本。该基金足以弥补一般情况下出现的自然灾害所导致的不良贷款损失。这样, 就能使各类商业银行轻装上阵, 实现稳健经营的既定目标。
4. 增强了中央银行对银行业自然灾害损失弥补及灾后重建信贷支持的宏观调控能力。
该项基金由对应的各级人民银行根据各自的比例进行统筹管理。首先, 统筹补偿、核销相应区域内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额。其次, 省级人民银行统筹补偿、核销省域内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额, 运用该项结存的基金额调剂支持灾后重建地、市区或对辖内不发达地、市区授信的再贷款和再贴现等金融业务。再次, 中央银行统筹补偿、核销全国区域内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额, 并运用该项结存的基金额调剂支持灾后重建地区或对不发达地区授信的再贷款和再贴现等金融业务。最后, 省级人民银行和中央银行结存的基金额平时可规定适当比例用于购买金融债券、国债或国家重点建设债券等, 以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 并可以作为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补充。这也增强了中央银行系统对银行业自然灾害损失弥补及灾后重建信贷支持的宏观调控能力, 同时加强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何德旭.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5——中国服务业体制改革与创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风险准备 篇8
1 设备选型与管道焊接控制
1.1 回拖钻机选型及钻具组合
1.1.1 穿越管道回拖力计算
依据《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施工规范》GB50424-2007[2],
F=πLfg[250D2γ-7.85δ(D-δ)]+kπDLg
计算:780mф813×14.3管道最大回拖力F=139t,由于本次回拖管线为“四接一”形式,按2.5倍安全系数计算最大回拖力为347.5吨,本次穿越回拖采用GD4000-L水平定向钻机,最大回拖力为400吨,符合施工作业需求。
1.1.2 回拖钻具组合
5寸半双台肩钻杆+900mm桶式扩孔器+500T分动器+500TU型环+780mф813×14.3回拖管道(四段管道累计780m)。
对使用的钻杆、钻具在使用前派专人进行逐根检查,对扣型、丝扣磨损、钻杆、钻具是否有裂纹进行检查。管线回拖前要仔细检查各连接部位是否牢固。
1.2 回拖管道组对焊接及焊口检测
管道组对及焊接选用焊接经验丰富的管工、焊工,以保证焊接质量,确保焊接一次性合格;焊口组对以前准备厚度不一的枕木6块,以便组对时调整管道高度;管道组对吊装需提前预备型号小松220挖掘机7台及3台小松360挖掘机,;管道回拖时出入土两端使用对讲机有效沟通,当回拖到管道最佳焊口组对位置立刻停止回拖,然后进行管道组对、焊接;
采用两人对焊,手工下向焊打底,半自动填充盖面的方式,2人完成根焊,2人填充盖面焊。执行已经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根焊采用下向焊、填充盖面采用手工半自动焊。根焊必须焊透,背面成型良好,根焊完成后,焊工应仔细检查是否有裂纹,如有应消除后重焊;焊接接头点,应略加打磨,相邻两层的焊条接头不得重叠,应错开30mm以上;每遍焊接完成后应认真清渣,除去表层气孔、夹渣等缺陷;焊接完成后清除表面的熔渣和飞溅。
焊接发电机及电焊机均准备两套。无损检测单位为缩短检测时间,曝光后,现场洗片,及时反馈检测结果;为保证检测质量,采用拍摄双片的原则。
2 防腐层与回拖控制
2.1 防腐层保护措施
为保证回拖的顺利和防腐层不受破坏,管道回拖将采取的保护措施:
(1)回拖前,准备好补口、补伤材料和器具及15KV电火花检漏仪,安排专人视察管线;管道两侧各安排一名防腐工,发现防腐破损及时修补,必要时暂停拖进,防腐补好后再进行拖管施工;
现场补口补伤可采用如下工艺:
a.补口采用进口定向钻专用热收缩套;
b.应严格执行《三层结构现场补口热缩套施工作业指导书》施工作业;
c.热收缩套与直管防腐绝缘层搭接宽度100mm;
d.施工方法:用喷砂机除锈,除锈等级为Sa2.5,并将3PE距补口处100mm表面打毛,用毛巾将表面浮灰擦干净,刷环氧底漆,先用加热喷枪对Φ813×600的热收缩套加热收缩成型,再对Φ813×200牺牲套加热收缩成型。
(2)在管道进洞前,设置4m长的悬空段,以便在管道进洞前,最后一次进行检漏补伤。两面挡水墙绝对不能含有任何硬物;为防止在回拖过程中,管道随着自身移动造成在挡水墙下沉,使得水或泥浆从管道上部流入检漏沟内,造成无法进行检漏补伤,还应有单斗挖掘机在旁边待命,随时加固挡水墙
(3)在管道回拖中,泥浆在定向钻施工过程中起护壁、携砂、润滑、控温的作用,使用高润滑泥浆,减小回拖阻力,保护防腐层[3];
(4)本次回拖场地受地形限制,所以采用组合式发送管道,具体如下:
a.出土点后挖60米发送沟并注水,发送沟深不小于1米,宽不小于1米;
b.90米长斜坡打土堆:首先用挖机把钢管分段吊起,每隔钢管长度距离15米处搭一个土堆,用挖机把土堆压实。拖管时在管道上采用浇水方式,使土堆泥土松软,同时土堆上用人工放置膨润土,利用膨润土的润滑性减小管道与土堆的摩擦。在拖管的过程中要有专人在拖管的场地内来回巡视检查钢管,以防钢管从土堆滑落。如果出现滑落应及时重新做好并通知现场负责人暂停回拖,重新做好后再进行管道回拖;
c.100米长坡顶吊装:坡顶平面处回拖管道每15米使用1台挖掘机吊装发送管道,坡上与坡顶之间的拐点处每10米使用一台挖掘机,管道吊装高于地面20公分以上,管道吊装时吊带禁止安放在管道连接焊口处。吊装发送时出入土两侧使用对讲机进行有效沟通,当坡顶管道全部吊离地面后入土侧在现场总指挥的命令下进行回拖作业,保证防腐层不因摩擦拖拽导致损坏。
3 结语
定向钻回拖前必须作出充分前期准备,考虑作业的风险,找出符合实际情况的风险控制对策,从地质条件、施工工艺、施工设备、施工地理环境、天气情况等因素分析,找出回拖过程中的风险源,制定合理规避和降低风险的施工方案
参考文献
[1]刘盛兵,向启贵,刘坤.水平定向钻穿越施工及其风险控制措施探讨[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8,37(4):353-356.
[2]续理,魏国昌,石忠,等.GB/T50424-2007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施工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风险准备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评估议题
确定需要关注的风险要素,评估全省卫生应急准备情况,提出风险管理建议。
1.2评估方法
采用专家会商法和一轮德尔菲(Delphi)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估,对各风险因素识别、分析、评价。
1.3评估前准备
1.3.1专家团队组建
本次风险评估专家由福建省卫计委领导,省疾控中心领导,应急所、免规所、结防所、性艾所、干预科、病毒科、细菌科、自然疫源科、寄生虫病防治科、卫生科、消杀科、药械科、健教科以及福州市疾控中心和南昌铁路局福州疾控中心相关专业人员共33人组成。
1.3.2评估材料准备与要求
评估材料由福建省疾控中心各相关科室分别准备与报告。各相关科室根据工作现状、技术能力与保障情况、经验与教训,提出2015年可能发生的洪涝、台风、赤潮等灾害所导致的主要公共卫生风险因素,描述发生的可能性、后果严重性及其地域、人群、可能时间分布特征,结合现有资源和应对情况,提出风险管理与应急准备建议。见表1。
1.3.3风险分析识别工具
采用台风、洪涝等公共卫生风险评估专家评分表,风险要素来源于卫生应急准备、生物、化学、物理威胁和疾病机构卫生服务项目五个方面。针对各风险要素分别从风险发生威胁强度(T)、人群脆弱性(V1)、资源脆弱性(V2)和资源控制力(A)四个要素进行评估。威胁强度、人群脆弱性、资源脆弱性和资源控制力赋值标准见表2-表6。通过风险计算公式得到风险分值(R)。即:R=T×V1+V2-A。
2 评估结果和分析
2.1评估背景资料
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2015年防汛气象水文会商会预测:今年登陆或影响福建省的台风或热带风暴约6个,比常年略少,无早台风影响,有秋台风登陆或影响。今年雨季(5~6月份)降雨北多南少,北部可能出现较强持续性暴雨过程;夏季(7~9月份)降雨量略偏少。全省各江河洪水量级正常偏高的可能性较大,闽江上游出现较严重洪涝的概率较大。因气候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各主要江河和中小河流,特别是南部地区仍可能发生较大洪水。
2.2主要风险因素及风险水平
通过专家会商筛选,认为福建省发生台风和洪涝等自然灾害后可能导致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因素涉及卫生应急准备、生物、化学、物理威胁、疾病机构卫生服务项目。重点关注的风险要素有:卫生应急准备中应急专家与队伍组建和培训及演练、应急物资储备目录编制与落实和急救自救知识与健康教育;生物威胁指标中宿主生物与媒介昆虫威胁。一般关注的风险要素有:生物威胁指标中肠道微生物、呼吸道微生物、血源性疾病主要微生物、自然疫源性微生物、医院感染主要微生物和新发传染病;疾控机构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免疫规划、艾滋病防治和结核病防治项目。见表7。
2.3 主要风险因素分析及建议
2.3.1 特别关注
无。
2.3.2 重点关注
2.3.2.1卫生应急准备
卫生应急准备不足,原因是:(1)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预案未及时修订,缺乏可操作性。(2)卫生应急队伍未接受系统的有关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置培训,缺乏知识与经验;卫生应急队伍装备未统一配置,灾害状态下没有备用疾病监测辅助系统。(3)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缺乏,针对常见灾害缺乏宣传教育知识库;人群急救自救知识宣传力度不够,群众防病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建议:(1)相关单位近期修订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2)组织全省各类卫生应急队伍人员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开展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和野外生存训练。(3)制作常见灾害避灾防病急救自救宣传材料库。
2.3.2.2宿主生物与媒介昆虫
由于洪水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蚊、蝇、鼠类将大量繁衍或迁移,可能造成登革热、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风险上升,1998 年闽西北山洪暴发后有钩体病暴发的案例。建议:(1)做好各地区蚊虫、鼠类等生物媒介基线调查工作,掌握蚊虫、鼠害的分布特征及季节消长特征。(2)加强病媒生物的动态监测。(3)做好四害的消杀灭药械与防治技术准备工作。
2.3.3一般关注
生物威胁和疾控机构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设施破坏,水体遭受粪便、污物、病菌等污染,霍乱、细菌性痢疾等疾病暴发或流行的风险升高,如2000 年莫桑比克在洪灾后细菌性痢疾发病率显著上升,2010 年海地地震后发生霍乱暴发流行。临时集中安置点条件简陋、居住拥挤,人员接触频繁,流行性感冒、麻疹、结核病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风险升高。疾控机构卫生服务项目可能由于交通中断等受影响。2006 年,福州、宁德、南平等多地遭遇台风及洪涝灾害,影响疫苗、药品及时配送,使局部地区免疫规划项目、艾滋病干预工作、结核病防治工作一时受到影响。建议:(1)加强卫生应急队伍人员有关肠道、呼吸道、自然疫源性等疾病防控技术的培训工作。(2)做好传染病和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系统的培训、维护工作,以便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启用该系统,及时掌握灾情、疫情进展,为卫生应急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支撑。(3)各地做好项目管理资料备份工作。
注:a.R=T×V1+V2-A;b.分值说明:威胁强度:1~10分威胁强度逐渐增大;人群脆弱性:1~10分人群脆弱性逐渐增大;资源脆弱性:1~10分资源脆弱性逐渐增大;资源控制力:1-10分资源控制力逐渐增强;c.风险分值(1~100),其中特别关注(80~100),重点关注(60~),一般关注(40~),了解跟踪(1~)。
3 讨论
近年来,风险评估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环境卫生、精神卫生、灾害后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3,4,5]。但是,将风险评估的理念引入自然灾害发生前的卫生应急准备阶段在我国还很少。本次风险评估是在灾害发生前,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历史资料、相关政策和文献扫描的基础上,专家根据所评估的内容及相关证据,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充分讨论,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对今后开展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风险动态评估、早期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6]。
本次风险评估提出的风险管理建议涉及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预案编写、卫生应急队伍人员培训,健康教育宣传,蚊虫、鼠类等生物媒介监测等,也可为卫生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洪荣涛,严延生,李群,等.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方法初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29(2):154-158.
[2]李静,王靖飞,吴春艳,等.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风险评估框架的建立[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0):2114-2117.
[3]陆永昌,张家祝,邵亚平,等.虫媒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指南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6,29(增刊):20-23.
[4]张瑞美.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2006,22(9):70-71.
[5]贺天锋,钱旭君,许国章,等.沿海城市超强台风“菲特”灾害的公共卫生系统应对[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30(5):690-691.
风险准备 篇10
近年来,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积极鼓励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积实现了较平稳快速发展。辽宁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和创新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08年,辽宁颁布实施了《辽宁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和省政府28号文件,在财税支持、金融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和权益保护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定,初步建立起辽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目前,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呈现出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的态势。2009年,全省中小科技企业共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9100万元,280家中小科技企业实现了科技创新,81家中小型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开发新产品956个,实现新产品产值增长17.6%,销售收入增长17.7%,利税增长23.1%。
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政府采购项目,逐步扩大业务规模。此外,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对外招商,曾多次组团到美国、西欧、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招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韩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势头强劲。2009年全省中小企业销售收入实现了316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1.34%;固定资产投资484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6.54%,这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渐增强,以高科技企业、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非常重视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先后成立产学研技术联盟535家,积极开展产学研项目对接。目前,辽宁的中小科技企业已与40所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1+100”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据不无安全统计已实现产学研签约金额超亿元。
2 制约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虽然,辽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就整体实力而言,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广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诸多原因限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企业自身因素导致,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长期发展规划等等;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企业长期得不到金融支持,有潜力的项目开发滞后、科技创新缺乏资金支持,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植力度有待提高。
综观诸多限制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融资难仍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当前情况下,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已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在外源融资中,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门槛较低且能够行之有效的融资途径还是主要依赖于贷款这种间接融资方式,但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很大。金融单位为规避风险,要求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但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无法提供有效、足额的担保物或担保人。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种所占比例较高,可作为抵押品的不动产比例较低,使得科技型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加大。为了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中小科技企业的总体实力,辽宁有必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准备金制度。
3 关于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准备金制度的建议
3.1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准备金制度的目的
当前,资金短缺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准备金制度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风险指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好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准备金制度的背景
广东省已经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准备制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2007年,广东省中小企业厅和科技厅联合出台了《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准备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两年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大力倡导下,辽宁非常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辽宁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辽宁省信用担保机构贷款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辽宁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文件,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一直没能缓解。因此,我们建议在辽宁省创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准备金制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准备金作为一项制度长期执行下去,从制度层面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
3.3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准备金的筹建渠道
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准备金的筹集渠道应以公共财政为主导、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以政府的资本金投入为引导,带动民间创投的发展,筹建风险补偿的风险准备金。
首先,政府公共财政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由公共财政出资筹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准备金,以“政府信誉”为担保向金融机构申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贷款,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如广东省财政出自1亿元设立风险准备金,用于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100亿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贷款。辽宁应从财政划拨专项资金用于筹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准备金,由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部门、聘请专业人员管理该风险准备金,存入银行专用账户,使其切实发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
其次,民间资本广泛参与,发挥“抱团增信”的作用。目前担保机构多是有民间资本组建的,可以将民间资本集中起来,构建统一有效的风险补偿体系。辽宁的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达到259家,政府应从从制度层面强化民间担保机构的行业管理,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种形式参与、多层次结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提高行业整体的信誉度,鼓励担保机构以民间资本筹建风险担保准备金,既为自身的发展谋求出路,也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由财政资金和民间资本共同筹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准备金应由政府成立的管理部门统筹管理,但要区别对待,要严格控制财政出资部分的使用,对民间资本的出资部分可以适度放宽使用范围。
3.4 产学研相结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创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准备金制度旨在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全面推进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搭建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不仅能够及时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价值,同时也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一批高科技企业,增加财富的积累。政府部门可以引导同行业、同类别的中小科技企业将从产学研项目利润扣除一部分用于筹建自己的融资风险准备金,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使中小科技企业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3.5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准备金的范围及管理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准备金主要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创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金融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对放款银行或担保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损失进行补偿等等。
辽宁应对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准备金实行层级管理制度。具体来说, 可以以省中小企业厅、科技厅、财政厅为主体成立专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 (简称促进会) , 各级地方政府设立相应的机构, 各级促进会具体负责管理各种来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必须存储在国家开发银行 (或其他商业银行) 的专门账户, 严格按照其设立的目的、使用范围进行管理和审计, 并及时向有关方面公开使用和管理情况, 接受社会的监督, 使风险准备金切实起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 从而为中小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条件。具体来说, 该项风险准备金的使用可以效仿广东省的做法, 即由政府牵头以风险准备金作为抵押向国家开发银行或者其他商业银行以1:100的比例申请贷款, 该项贷款获批后由政府委托的专业机构负责管理。该专业机构对申请贷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审核、评估, 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经核准后发放贷款, 在贷款使用期间该专业机构要进行跟踪调查, 保证贷款用于真正中小科技企业的产学研项目和技术研发, 物尽其用。在贷款到期之时, 该专业机构负有催还义务, 在贷款企业不能如期按数偿还贷款的时候, 根据贷款企业的具体情况向促进会申请动用风险准备金代偿, 以弥补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损失。
摘要:长期以来,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成了限制其发展的瓶颈。近年来, 辽宁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先后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为了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方面要逐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实力, 另一方面尝试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准备金制度, 为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