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准备

2024-09-18

学习准备(精选12篇)

学习准备 篇1

摘要:小组学习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是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学习模式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想让学生能适应这种教学变革, 必须让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

关键词:小组学习,准备工作,研究

小组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 被人们誉为近十九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学习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是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活动好处多多, 那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直奋斗着、追求着的目标不是近在眼前吗? 我们应该走进小组活动, 让学生充分享受小组活动带来的愉快的学习体验。但是, 我们绝不能盲目冲动, 想直接走进去, 我们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那么, 小组学习你准备好了吗? 笔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 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思想上, 要求学生加强对小组学习的认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小组学习成为当下的一种学习模式, 可以让学生之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 不断扩大和完善自我认知, 而且可以学会交往, 学会参与, 学会倾听, 学会尊重他人, 这是以前传统教学模式薄弱的地方, 新课程改革倡导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让学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交往更加方便、灵动。同时, 小组学习又是共同学习, 又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又增强了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的几大要素包括, 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 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 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 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 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显然, 这些要素在课堂上都要具备, 那么这样的小组讨论就是完全形式的。我们不能做那种, 老师一喊: “开始小组讨论”, 于是班级立刻如飞机轰鸣般”嗡嗡”起来, 然后就是小组长汇报成果, 这个成果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晶吗? 不尽然。因此, 小组学习, 必须实实在在地有成效的进行, 绝对不能搞形式化。

1. 既要有倾听的习惯又要有主动表达的能力

小组学习一般为4 ~ 6 人组, 选定完内容之后, 就制定学习顺序, 学习方法, 然后就开始学习了, 这个过程包括质疑、提问、交流、探讨、展示。每一名同学都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发表自己的简介, 这就需要其他组员耐心倾听, 只要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 才能知道别的组员的解答, 了解别人的想法, 对比自己的想法, 让自己的答案更完美。同时, 也要有流畅的表达能力, 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让别人了解你的见解和主张, 那么要想小组学习, 倾听习惯和主动流畅的表达能力是必须的。

2. 要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

小组学习不同于学生的自学, 它是一种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和进步的过程。因此, 参与小组学习时必须有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分组时教师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几方面的因素, 保证每个小组成员是互补合作的动力, 增强取胜的信心, 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小组各成员之间的特点, 然后分工合作, 各司其职, 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成员身上的优势。在合作的过程中心情是愉快地坦诚相处, 合作才能比较有效, 但是各小组成员之间出现了分歧, 作为教师要及时出面协调 ( 也可以有协调员, 同学自己承担) , 这样慢慢磨合下来, 合作学习的能力就养成了。

3. 学会归纳, 总结他人的意见或成果, 寻找解决答案的最佳方法的途径

小组学习的目地是让每一个同学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树立信心, 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 在这个小群体的学习过程中, 必须有倾听的好习惯, 只有学会分析、归纳、总结他人的意见或成果, 寻找解答问题的最佳答案, 才能提供更先进的思想, 也才能达到共赢, 因为小组学习是交流, 分享成果为目的, 如果你只死守自己的想法不想说出来或者对别人的见解不加以分析、接受, 那么你也无法进步, 无法融入小组学习中去, 所以小组学习要求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 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 必须具有“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二、只有在知识的储备上有一定的量的积累, 才能更好地进行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这样在小组学习中才会和别人达到一定的平衡, 学习水平差不多才能达到均衡的发展, 否则你差, 只能听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发言, 而有时你的知识储备不足, 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 你就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 怕出错, 让学生笑话, 渐渐地你就会淡出高层次的小组, 越走越远, 越走越低, 成长后, 就更加不均衡, 渐渐地与人拉开距离。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人。

因此, 如果你想借助小组的形式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那么你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让合作学习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形成了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全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 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也养成了倾听他人的好习惯, 整个学习过程在一种愉悦互相刺激着的氛围中进行, 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提高学习效率, 最终达到学生心智健康地发展。

学习准备 篇2

山东省寿光市文家街道幼儿园 张雪燕教学目的:1、 让家长了解孩子入学前应该准备做好哪些工作?并帮助还做好入学前的准备。2、 引领家长多看一些家教方面的书籍,激发家长自觉探讨一些帮助孩子做好学前准备的知识。教学重点:1、 健康的心理。2、 有熟练驾御手部肌肉的能力。3、 发育年龄与实际年龄是否匹配。教学难点:良好的思维方式,这方面对一般家长来说比较抽象,从字面上难以理解,也不会太在意,所以我把这方面定为本讲的难点。教学方法:谈话法/案例分析/讲述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过程:1.问好 各位家长: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有几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1)上学前,我们要不要帮孩子做一些学前准备呢?(2)我们应该为孩子准备些什么?(3)我们直接把一年级学习的内容提前交给孩子,你认为这样科学吗?请说出你的理由。教师总结:刚才,各位家长的发言各有各的道理。目前,对学前准备存在不同的观点,传统的教育理念一般只考虑知识和学习技能方面的准备,很多家长都让孩子直接学习意念机的知识,孩子提前接受一年级的知识,上小学几乎不用怎么努力也会考很高的分数,这让家长和老师都感到非常满意和轻松,但实践证明这样做弊端很多,那么,学前准备都要准备些什么呢?是不是这些孩子都适合上小学呢?这就是今天我和大家所交流的问题。一、健康的心理如果孩子有心理问题,应该让孩子入学吗?(家长讨论)孩子年龄不够,也没有心理问题应该让孩子入小学吗?(家长讨论——教师总结)二、良好的思维方式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做学前准备时,提前将小学的内容教给孩子,觉得孩子上小学之后就可以领先一步,迎在起跑线上,以后学习就会轻松,这样做到底科学不科学?(教师讲解)三、有熟练驾驭手部肌肉的能力。怎样练习呢?四、发育年龄与实际年龄如果不匹配,是否让孩子上一年级呢?五、总结学前的孩子要准备好的基本能力。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探讨了怎样帮助孩子准备适合学习的心智的常见问题,相信在座的家长通过讨论、交流,对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也希望您把您的收获介绍给您身边的家长朋友,让更多的宝宝在快乐中成长,让更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学习准备 篇3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教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创设“有准备”的环境,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营造轻松的区域氛围

教师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尽力营造自由、宽松、开放的环境,以消除幼儿的顾虑与压力,帮助幼儿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参与活动。

1、用幼儿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学习方式

幼儿学习方式多种多样,这些学习方式也会与任性、顽皮等联系在一起,常常以一反常规、钻牛角尖、刨根到底的提问等等形式表现出来。3到6岁的幼儿自主性学习的意识蒙眬、脆弱,需要老师给予鼓励和保护。

2、宽容幼儿在自主性学习中的失误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常常会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去尝试着探索、操作,但是由于幼儿经验的缺乏,想法并不完善,常常以失败而告终。这时候,教师应当主动地去了解幼儿产生那些想法的直接动机,并及时地帮助幼儿树立重新尝试的信心,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支持。

二、拓宽思路,创造灵活多样的物质环境

创造一个能够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引发幼儿主动思考,与幼儿产生互动的“有准备”的区域活动环境,是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的沃土。

1、灵活的时间安排

“有准备”的区域活动对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挑战,它要求变固定的时间设置为灵活机动的设置,幼儿园的课程设置要随着课程实施的情况而灵活变动,无法事先一一固定。教师在课程目标的导引下,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灵活选择时间、空间及方式。

2、高效能的空间布局

“有准备”区域活动倡导的是区域活动与幼儿园其他各种活动形式之间的互生、互补和互助的关系,因此,改善幼儿园区域活动间的空间设置,实现空间的优化,必将促进区域活动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区域活动与非区域活动之间的有效互动。

合理地区域布局,不仅发挥了每个区域的重要功能,也促进了相邻区域之间产生积极互动;通透的隔离物,便于幼儿通过视觉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从而影响幼儿活动内容和进程;区域的动态变化,促进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内容的互动;栅栏、橱柜、软墙的有效运用,其暗示作用对于促进幼儿内在目标感的形成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空间的拓展使用,打破了原来以班级为单位的区域活动形式,幼儿可以走出班级,与其他班级幼儿产生更多的交流,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使活动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3、参与式的情境创设

区域活动的情境能激发幼儿自主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参与区域活动情境的创设,是自主性学习的开始。在创设区域活动情境中,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大胆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参与的过程,更是自主性学习的过程。当幼儿对区域活动的情境喜欢了、熟悉了、理解了,自主性学习的内容会更加丰富,方法会更加多样。

4、多样的材料提供

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称“环境是第三位老师”,环境更多的是通过材料、设备等来呈现的。材料的投放直接关系到幼儿园区域活动成效的显性与幼儿的发展,所以在材料投放时可以考虑如下策略:根据目标投放材料,让材料有效体现教育目标;依幼儿兴趣和需要投放材料,一物多用;依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具有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对原有材料进行抽取或添加,适时增强材料对幼儿的挑战;依主题活动的需要,投放相关适宜的材料;材料要有探索性;注意区域之间材料的组合、使用;材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变化性;材料投放者应该多元化。

三、因地制宜,恰到好处地支持与引导

在区域活动中,要增强幼儿学习的生活化、自主性,教师则需要因地制宜,恰到好处地给予支持与引导。

1、明确自己的角色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明确自己只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而不是指挥者。教师在幼儿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时,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去感受幼儿开展活动的实际情境、实际动机。当幼儿需要你的肯定与支持时,适时地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

2、善于观察与倾听

任何指导都建立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之上。在“有准备”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诸如“幼儿玩了什么”、“如何玩的”、“水平如何”等方面的常规性观察外,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关于“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社区与家庭等非区域活动之间的关系”、“各区域活动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互动”、“区域活动的材料”等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关于“各区域活动之间的关系”方面的信息观察,更是区域活动之间有效互动的重要基础。

3、适时鼓励强化

幼儿非常在意自己的游戏行为是否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应不断强化和鼓励幼儿的自主性学习行为,如教师通过积极的话语来激励幼儿,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适时的直接参与,很大程度上激发与促进不同区域活动之间的积极互动。

4适当分享交流

分享交流在区域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起着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可帮助幼儿在不断总结与吸收之前经验的基础上,积蓄力量,在更高的起点与层次上开展新的活动。因此,适当的分享交流同样有助于引发与促进区域活动之间的互动,进而有助于区域活动的不断丰富与深化。

总之,我们必须意识到“有准备”的环境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价值,把握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表现行为,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与引导,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对数学学习准备的实践和探索 篇4

一、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认知心理学认为, 如果没有预先存在的、可利用的、可区分的, 清晰的认知结构, 就不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已有知识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中的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 是在第八册“数的整除”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因此在教学新内容前, 必须先复习“整除”加以概括。使学生对整除意义的理解在已有的基础上加深一步。这时才能引出约数和倍数的概念。这个单元的五节内容其联系更是显而易见的, 而他们又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来看每一个内容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每个内容都是其后续知识的基础, 如果没有必要的知识基础, 就很难学习有关的新知识。其实我们在总结差生形成原因时, 很多老师都这样说:“今天落 (la) 点儿, 明天落 (la) 点儿, 积少成多, 就越来越差。”这也就说明差生头脑中的知识并未形成体系, 只是一些零散内容杂乱无章的堆放, 当需要用某一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就不能很快找到相关内容来解决, 这样杂乱无章的堆放不可能建构更大的数学知识体系。

要有效的把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链接起来, 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点上滋生出新知, 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要在平时就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条理化和结构化。

二、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当教师和学生情感融洽, 学生爱戴老师, 往往对教师所教学科发生兴趣, 而当师生关系不和, 学生对老师反感, 往往对老师所教学科就会失去兴趣。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与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有着密切关系。数学知识体系严密, 逻辑性强, 不是很容易就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而且哪个环节掌握不好, 就会与以后将要学习的知识脱节。因此, 在数学学习准备时, 教师就应努力调整课堂教学气氛。营造轻松, 愉悦的课堂, 调动学生的一切非智力因素, 发挥学生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的作用。

学生的情感因素对本学科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想让学生好学、乐学, 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来调节, 学生喜欢教师, 学生就会喜欢教师说话, 听教师讲课, 喜欢做教师安排的事情, 喜欢数学这门学科。我想“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想堂学生好学、乐学, 自己首先要善教、乐教。要把自己的情感投注学生身上, 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应特别关注教材编写意图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 深研教材, 深入领会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精神实质, 熟练地驾驭教材, 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效率。

理解教材、弄清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 掌握好本节课新内容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 衔接点在哪里。新内容才能在课前的铺垫练习和引入新课时抓住知识的生长点, 真正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去思考探索。教学中常用的迁移规律就是在深研教材的前提下进行的。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 先出示“3/4”, 将它看作分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作如下填空:4/3= ( ) /6=12/ ( ) = ( ) /15=24/ ( ) , 再让学生将“4/3看做比4:3, 将上述连等式用”比“的语言读出, 教师作适当点拨。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 比与除法, 比与分数有着类似的性质, 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比的基本性质。这样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的网络。所以, 只有深研教材, 才能在课前铺垫、在引入新课上下大力气;才能以旧探新, 为后续知识打基础。也只有努力挖掘教材, 合理把握教材的尺度, 才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

四、应关注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从智能入手, 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一直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主线, 但教学实践表明, 仅从智能角度入手, 其发掘的潜力也是有限的, 并且稍有不慎, 极易产生诸多副作用, 影响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15%取决于它的智商, 85% 取决于它的人际关系。他所说的人际关系我认为主要就是指一个人的合作协调能力。现在, 要求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在校的学业成绩, 更应该关心学生离开学校后的发展。因此, 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与传授知识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甚至有着更重要的位置。

在实践和探索中, 我认为在数学学习准备的时候, 教师应着重考察每个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因为这方面的能力并不只是教师培养出来的, 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是受多方面影响潜移默化形成的, 如:父母为人处事的方法、社会的影响、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 及其对教师的态度等。所以考查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才能灵活运用教法。

学习准备 篇5

http://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天利中考网更新时间:2011/9/1 11:25:33新学期将至,对于新学年,特别是刚升入初中和高中的新生,如何转变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适应新环境的学习生活显得十分重要,本版从本期开始开设中学生专栏,从学习方法、名师辅导、试题分析等不同角度为广大学生提供帮助!

对新升入初三的学生来说,英语学科应该安排三个内容。第一、复习、巩固、梳理所学过的知识,并在这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知识面拓宽和加深。第二、预习些新知识,要对初三阶段的一些重要的知识有所了解。第三、要扩展思路和视野,拓宽吸取知识的渠道,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对学过的知识复习、巩固、梳理初二是个很重要的学习阶段,英语学科初中部分的知识点,在初二年级都有很大的覆盖面。因此把初二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梳理,是很必要的。可以按课文或单元的顺序从初二开始。让单词、词组彻底过关。单词、词组是最最基础的学习英语元素,没有这些,学好英语无从谈起。每天至少用20分钟时间,跟录音读单词、课文,并进行背诵。这样既锻炼了听力,培养了正确的语音语调,又对单词、词组和一些习惯用法进行了复习巩固。结合上课时的听课笔记,复习每一课的重点。一般来说,每一课的课后练习,都会安排一些对本课重点有针对性的操练。可以再做一遍,进而能进一步地巩固。可以到书店去挑选一本与教材相配套的、题型较新颖的同步练习册。完成以上步骤之后,可以做一套相应的综合练习,检验一下最后还有哪些没掌握,还有哪些薄弱环节。把做错的题再重新整理到一起,自己再好好梳理一下思路。如果还是找不到问题所在,可以找同学一起探讨,或者向老师请教,直至弄懂。

总之,复习梳理这一过程,一定要仔细认真,不能遗漏每一个知识点。如果对教材中的重点不太清楚的话,可以找一些相应的辅助教材,里面会有较详细的讲解,帮助掌握重点。

对所学的知识面适当拓宽与加深对知识面的拓宽与加深,这对于提高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来讲,是十分必要的。拓宽与加深,必须以夯实基础为起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的拓宽与加深,实际上就是一个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把理性认识转化为学习能力的过程。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扩展词汇量。每个初三新生都面临着一个扩展词汇量的任务。除教材外,可以买其他教辅书的词汇手册作为补充。一定要有意识地去扩大词汇。

在复习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语法和用法上的拓宽。比如:need:作情态动词时,常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作行为动词(Vt.)时,它后面的宾语可以是一个名词。再往下拓展,它的宾语也可以是不定式或动名词。其后两种宾语常和主语有关。

一般来说:somebody(主)+need+to do,some-thing(主)+need+doing。这时doing也可用to be done代替。那么也就告诉我们,something作主语时,和need后面的动词通常构成了被动关系。例:The trees need washing/to be washed,从这引申出:如果主语是somebody,但和need后面的动词也构成被动关系,那么也应该用to be done。试看:The sick man will need to be sent to a hospital。

学习准备 篇6

[关键词]学习品质;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入学准备

1990年,美国总统和各州领导人提出了面向2000年的全国教育目标,其中第一条即为“2000年时,所有美国儿童都为人学做好了准备”。随后,“入学准备”(school readiness)在政策制订、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等多个层面都受到了相当的重视。

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中专门负责“目标1”的工作小组在其提交的报告中指出了我们所熟知的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五大领域,即身体与动作发展、社会与情绪发展、学习品质、语言发展、认知与基础知识。同时,“入学准备”研究小组成员凯兹(L.G.Katz)等提交了他们关于“学习品质”领域的报告。至此,“学习品质”作为一个独立的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领域,最终得以确立,并成为随后美国各州制订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入学准备标准(指南)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随后的十多年里,美国各州基本上都开展了本州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的研发工作。这些“标准”虽然名称不一、形式各异,但都从各自的角度清楚地展现了人们对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期望。

一、“学习品质”的含义

与其他四个领域相比,“学习品质”的含义要模糊得多,其研究基础也相对较为薄弱,研究队伍较小。在西方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等教材、著作所提供的“索引”中,通常很难找到有关“学习品质”(approaches toward learning)的词条;在EBSCO、ELSVIEWER等数据库里也较难搜索到以“approaches toward learning”为题名或关键词的文献;在goole等搜索引擎中能搜索到的,也更多的是“学习方法”(learning approaches)这一概念,而不是“学习品质”。

凯根(Kagan)等人认为“学习品质”是一个经常与身体发展、社会性发展、情绪发展等一起出现的术语,但与这些领域相比,“学习品质”没有得到较好的定义,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杂,如态度、习惯、风格等。在所有有关“学习品质”的定义中,以华盛顿州的定义最具代表性:“学习品质指能反映儿童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它不是指儿童所要获得的那些技能,而是儿童自己怎样使自己去获得各种各样的技能”。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学习品质”通常包括与学习有关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特质等。它不指向具体的方法、技能,而指向儿童是如何获得又是如何使用这些方法和技能的。在理论上,人们倾向于采取“不仅仅是……更是”的语句定义“学习品质”,因为显然“学习品质”不可能将具体的学习方法排除在外。但在具体研发学习与发展标准时,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不是……而是”的定义,这主要与教育实践中人们过于强调儿童成长、学习的一些具体方法有关。

“学习品质”通常会受到如下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先天因素或早期倾向,包括性别、气质、文化模式、价值观等。比如,有的文化鼓励儿童与成人交流、对话,并在此过程中学习;而在有的文化中,儿童更可能扮演一个接受者的角色,他们只是安静地坐着,倾听着成人的教导;而在其他文化里,儿童可能仅仅是通过观察、模仿来学习,甚至不使用任何口头语言。诸如气质、文化这样一些要素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有很大影响,但却很难直接成为标准中的指标,而只能渗透于标准或指南之中;第二,学习风格,包括动机、态度、对问题的认知风格等。具体而言,学习风格表现在对新任务与新挑战保持开放、好奇,主动性、坚持性和集中注意,反思和解释的倾向,想像与创造,认知风格等方面。这些内容是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应该重点考虑的。

需要指出的是,“学习品质”作为一个单独的学习与发展领域,人们对它的研究还不多。但对它所包含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风格等的研究还是非常多的,同时这些研究已经比较深入。比如,《渴望学习》(Eager to Learn)一书就有对这些方面的广泛讨论。

二、“学习品质”的重要性及其单独作为一个领域的理由

当谈到早期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时,我们更倾向于关注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与情感发展、语言发展、艺术发展等,而并不一定会想到“学习品质”。“学习品质”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要么是一些被教条化的“方法”“技能”,要么是一些不着边际的大话、空话。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凯根指出,“学习品质”是一个“最不为人们所理解,研究者最少,但或许又是最为重要”的领域。

一般认为,“学习品质”是儿童社会性、情绪、认知发展及其交互作用的核心。家庭、社会、早期教育一线工作者、研究者、政策制订者都越来越倾向于将“学习品质”视作儿童学习、入学准备的一个相当重要和关键的领域。随着对这个领域的重要性的不断认识以及广泛传播,不断有研究者进入这一领域,以理解儿童的“学习品质”及其发展状况。然而,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触与体会:“学习品质”与其他几个领域之间不是平行的关系,这些学习品质应当被分解到其他各个领域中去,并不存在一种脱离具体发展领域的抽象的学习品质。

但凯根博士坚持将“学习品质”作为一个单独的学习与发展领域来看待和研究,他的理由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儿童仅仅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并不一定导致其发展的成功,他们还必须学会如何使用这些已获得的技能和能力。这也就是说,拥有一种能力并不一定意味着会使用这种能力。比如,儿童具有听的能力(听觉器官没有问题,能听得见),他可能成为一位好的听者,也完全可能不会;第二,仅仅关注技能,将技能视作教育的一种最终结果,可能会使儿童不倾向于去运用这些技能(哪怕已经获得)。凯兹就曾指出,纯粹的早期阅读训练(而不是将阅读技能渗透于活动之中)会阻碍儿童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

那么,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有人在2003年调查了29个州的“标准”,发现只有8个州的“标准”将“学习品质”单独作为一个领域。这8个州包括阿肯色州、加利福利亚州、弗罗里达州、明尼苏达州、密苏里州、俄克拉荷马州、罗德艾兰州、佛蒙特州。其中,密苏里州正在制订自己的“标准”,不过相关制订者已经在考虑“学习品质”这一

领域了。这一调查还发现,“认知”领域是采用最多的领域(29个州中有27个州采用),而“学习品质”领域是采用最少的领域(29个州中只有8个州采用),“社会性与情感”领域也是较少采用的领域(29个州中只有19个州采用)。

笔者以NCCIC (National Child CareInformation Center)提供的网址为主,结合其他方式,对美国各州的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或入学准备等)进行搜索(搜索时间为2006年6月),共发现35个州的标准,其中将“学习品质”单独作为一个领域的有14个,它们是:特拉华州、弗罗里达州、爱达荷州、爱荷华州、明尼苏达州、内布拉斯加州、北卡罗莱纳州、俄克拉荷马州、罗德艾兰州、南卡罗莱纳州、弗蒙特州、华盛顿州、威斯康星州、怀俄明州。从中可以看出,将“学习品质”作为一个单独领域的标准已从2003年的8个增加到2006年的14个。考虑到前述研究提到阿肯色州、加利福利亚州和密苏里州的标准是将“学习品质”作为一个独立领域来考虑的,而笔者尚未找到这三个州的“标准”(因而未计算在笔者的统计内),因此,采用“学习品质”的标准实际上已从8个增加到了17个。根据这一发展趋势,我们可以这样说:与健康、认知、语言、社会性这些领域相比,“学习品质”仍然是较少为人们所采用的领域,但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采用。

三、学习品质的具体内容

一般说来,“学习品质”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好奇心与兴趣

具体包括儿童具有好奇感,有寻求新信息的兴趣,有对新知识的敏锐,渴望学习等。在具体撰写标准和指标时,通常会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强调“新”,即儿童面对新的人、事、物时,有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好奇与兴趣;二是强调儿童的好奇与兴趣,而且儿童的好奇与兴趣应该不断地从对物、人的探索兴趣,逐渐拓展到对主题、思想、任务这样一些社会性领域的好奇与兴趣。以华盛顿州的《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为例,在好奇与兴趣这一指标上,该州的标准认为儿童应能“参与讨论新事物或一些突发事件(如‘怎么会这样呢?’);对周围环境中的变化产生疑问;对野外活动或到一些新地方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他人帮助下,寻求新信息”。

(二)主动性

具体包括肯接受任务,愿意参与学习活动,学新东西时会进行合理的冒险(take-reasonable risks)等。合理冒险既指儿童敢于尝试一些有难度、有挑战性的活动,也指向那种有风险的活动(如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的活动)本身。此外,儿童设立目标、形成计划、实施计划的能力(或称自我组织的能力)也被视作主动性的重要表现。以华盛顿州的《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为例,在主动性这一指标上,该州的标准认为儿童应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动进行选择;基本不需要帮助,就能形成一个方案(计划),并按方案做事;在他人帮助下,能说出适宜的冒险和不适宜的冒险(或者危险)之间的区别”。

(三)坚持与注意

具体包括在完成任务时,表现出坚持性,能够,集中注意,不容易被干扰或被弄得很沮丧。在这里,非常强调儿童的任务意识,在面对干扰、困难甚至失败时能够有自我调节的机制,从而保证完成具有一定持续性的任务(如持续3~5天的任务)等。以华盛顿州的《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为例,在坚持与注意这一指标上,该州的标准认为儿童应能“在完成任务以前,保持对方案或活动的兴趣;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设立目标,形成计划,并根据计划行动;其他同伴和成人集中注意时,自己也能保持注意(如在故事活动中集中注意);能较长时间地完成某一任务,或在中断一段时间后还能重新回到原来的任务上;在受到干扰后,能将注意重新转移到原来的活动上,或在受到干扰时也能集中注意;能接受合理的挑战,并在沮丧中坚持不放弃”。

(四)创造与发明

具体包括儿童能够利用想像等拓展知识,进行新的学习。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不是指向儿童创造与发明的具体表现,而是指向利用想像、创造与发明来进行学习。以华盛顿州的《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为例,在创造与发明这一指标上,该州的标准认为儿童应能“用戏剧游戏或象征游戏进行假装;用新的方式组合活动、材料与设备;用与其他儿童不同的方式来完成活动(如在积木游戏或绘画活动中用了与众不同的方法);通过添加动作或角色等改编一个熟悉的故事;通过多种方式表征现实(如假装游戏、绘画等)”。

(五)反思与解释

浅析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准备 篇7

一、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享有“近代自然科学之父”尊称的伽利略认为,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宇宙像是一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大书, 如不掌握数学的符号语言, 就像在黑暗的迷宫里游荡, 什么也认识不清。数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 数学又是现实的数学, 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它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小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知道:买卖商品要算价钱, 做生意要计成本、利润, 存钱要计利息, 家里装修房子要算面积和材料的多少等等, 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因此, 小学生必须人人都要学有价值的数学和必要的数学。

二、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 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怎样才算一个好学生呢?在应试教育下, 学生心目中一致公认为:遵守纪律、考试成绩优秀, 听老师话的小绵羊式的学生才是一个好学生;有点小调皮、考试成绩一般、勇于给老师提意见的学生就一定不是乖孩子。诚然, 遵守纪律、成绩优秀的学生固然不错, 但也必须承认, 与老师持不同意见的学生也是很有发展潜力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探究性学习的需要,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应该具备以下优良品质:

1. 善于听讲, 不唯书不唯师, 具有敢于质疑的精神。

现在的课堂不再是一言堂, 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成了学生的群言堂, 这就要求学生更要善于听讲, 不仅要听老师的引导、点拨, 更要听同学的分析、讨论、评价, 不局限于教材和老师的讲解, 要敢于质疑, 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 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从而推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是 (长+宽) ×高÷2。老师在点拨时指出:在运用梯形面积公式时特别不要忘记除以2这一步。这时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梯形的高如果是2, 能不能不乘2也不除以2呢?”多勇敢的孩子, 他问出了许多同学想问而又不敢问的问题, 然后, 通过同学们自己讨论, 把这个疑惑消除在课堂上。

2. 勇于猜想, 勇于尝试, 具有独到的创新意识。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没有数学家歌德巴赫的猜想, 数学家陈景润也不一定去证明这个猜想, 从而数学上也就少了这个发现。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 大胆尝试, 在尝试中不断去其糟粕, 留其精华, 从中探究出新的知识, 只有具有了这种创新意识, 创新的火花才有可能在数学学习中迸发。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 师生共同讨论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分米。”老师借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要量学校操场的面积用平方分米做单位合适吗?这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又是怎样规定呢?学生经过猜想、讨论、验证, 准确地形成了平方米的空间观念。

3. 学会合作, 学会交流, 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操作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 要进行探究性学习, 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基本技能, 首先要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掌握探究学习的思维方法, 逐步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的过程, 演绎了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全过程:即从具体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再把理性认识具体化这两个认识阶段。在探究学习的知识形成、把理性认识具体化时, 体现着创造学习的特征。在这两个阶段中, 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 逐渐学会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思维方法。如:从个别具体事物中寻求一般规律时要用归纳法;从一般规律去认识同类事物的特例时要用演绎法;把若干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时要用分析法;研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时要用分析——综合法;在同类事物中区分它们的共性与个性时要用比较——分类法;从现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时要用抽象——概括法等等。学生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的学习思维方法, 才能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减少思维活动的盲目性, 增强自觉性, 提高学习效率。

四、持之以恒探究不懈, 逐步形成探究品格

浅谈声乐学习中的课前准备 篇8

一、歌曲的谱面准备,包括歌曲的节奏,歌词,表情术语。

这三者是歌唱者最直观的第一感受。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很多人由于缺乏良好的读谱习惯,往往使得他们事倍功半。我认为一首声乐作品完成的好与坏,要看他对乐谱仔细分析的深浅程度。

1、节奏。在这里,我们不去讲那些基本的音符时值。只讨论那些典型的,容易被忽视的节奏问题。当我们浏览全谱时,应该首先把重难点的节奏勾画出来,先掌握节奏,在加入字词,最后在音符上唱词。例如:由杜志学作词,刘聪作曲的《故园恋》。对于谱例中多次出现的三连音和符点八分音符,是作者想借这种特定的节奏型来表达一种连绵,内在,思绪万千的故园情感。但是如果我们不仔细读谱,就很容易把三连音全部唱成前十六分音符或是后十六分音符,把符点八分音符唱成八分音符,这样的话,我们就把作者想表达的意图唱的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2、歌词。歌词是声乐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具体体现,对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因此我们要通过朗读歌词,认真斟酌曲中的语气来贴切的表现歌曲。使歌词由无声的语言变成活跃生动的有声语言。因为相对歌唱来说,朗读可以不受旋律,乐句,时间,空间的限制,拖腔可长可短,音域可高可低。如:在节奏中进行朗读,就是在朗读歌词的时候,不唱音高,只是加上歌曲中的节奏进行反复朗读,或者是把歌词中的每个字词的元音单独挑出来进行朗读,然后再结合字音的规律,根据歌曲情感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完整的读出每一个字,词所包含的情感。可以说,不论是新老作品,熟悉与否,必须先要认真读熟歌词。这个方法在演唱外国歌曲的时候尤其重要。

3、表情术语。很多人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都容易忽略歌曲正谱伴奏上的表情术语,我们知道,乐谱中标明的每一个术语或是记号都是有意义的,它不是无中生有的,它是歌曲艺术处理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歌唱者可以透过这些术语和记号得知作曲家对歌曲各部分的具体要求,通过这些记号来揣摩歌中人物角色的内心活动,正确诠释作者的意图。

例如:在《这颗冰冷的心啊》这首歌曲中,中文意思不足一百个字,歌词不断的反复,如果不深入理解歌谱中的每一个表情记号,就不能很好的表现主人公的内心感情。歌曲一开始给出Con dolorosa espressione"悲痛的表情",首先告诉了歌唱者在演唱时整体上应把握的情绪,而这个悲痛的情绪是指,一方面,柳儿对图兰朵公主的冷酷,无情感到痛心;另一方面,为了保护深爱的卡拉夫王子,柳儿即将死去而永远告别一切,感到无比的悲痛。在第八小节时出现r it"渐慢",是因为这一句是前一句的重复,意思是强调"你会爱上他",表达出柳儿内心对卡拉夫王子的依依不舍和无限爱恋;歌曲2 4小节处"我将要闭上疲惫的眼睛"中出现的cominciando a r all渐慢,表达了柳儿内心的难舍和悲伤痛苦的感情。在27小节处,e allarg逐渐变宽,a tempo sostenendo回原速,保持着。表现了柳儿将再也看不见深爱的王子,以及对图兰朵公主那冷酷,残忍的手段感到悲愤的临终绝唱。这里的表情术语表示这种感情应持续至结束。在歌曲中出现了许多的poco rit(稍慢),molto rit (很慢)a tempo(回原速)等记号,这些都是作者通过精细的速度上的变化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可见表情术语在歌曲中的提示作用,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塑造角色,贴切的表现作品。

二、歌曲的内涵准备,包括歌曲的背景,风格。

为了唱好一首歌曲,我们需要深入地熟悉和了解词曲作家的许多相关情况,以便更好地把握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与手法,为准确理解演唱作品提供启示。因为每一首声乐作品,总是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作者总是因为特定的时代背景而产生特定的创作思想,表达特定的创作情感,从而使作品具备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我们在整体上感知和把握作品的同时,还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词曲作者的生平,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正确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这就是要真正的理解原作,这是能否成功诠释音乐及歌曲的基本保证。如: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伯爵夫人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演唱时我们首先要了解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以"神童"著称。他的音乐典雅,明朗,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费加罗的婚姻》取材于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P.A.C.de博马舍的话剧,描写了作为平民的费加罗,同垂涎于他未婚妻苏珊娜的美貌的贵族主人之间的斗争,最后以他的机敏幽默而取得胜利。这部歌剧着重描绘了人物的性格,对人物进行了详细的心理刻画,进一步增强了歌剧的抒情性。因此在学习伯爵夫人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时,一定要知道这是伯爵夫人在发现丈夫的不忠后所唱的,由于她的教养与矜持,使得她只能向爱神诉说自己的痛苦。因此歌唱时声音要求具有典雅,忧郁,温柔的气质,唱的时候声音要求不要唱的过重,音阶之间要平稳过渡,不能有突强突弱,每次换气后要"弱起"。吸气要均匀,声音线条要平稳,连贯。

三、歌曲的外延准备,包括歌曲的字对字翻译,伴奏织体的分析等。

1.字对字翻译。我们在学校系统的声乐学习过程中,会学习大量的外国歌曲,以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如:意大利语的,德语的,法语的,俄语的歌曲等等。为了给学习和演唱西洋歌剧及艺术歌曲的专业和业余歌唱者,在理解歌词内容方面提供方便,我们使用的教材大都把它们译成了中文,但是我认为,如果歌唱者想细致入微的演绎歌曲,仅仅凭一句中文意思,来完成对原文歌曲中每一句,每一个词的语意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在学习歌曲中,我们知道,了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也未必了解某个单词的意思,要知道有些句子中的某一个词,对整个句子有着至关重要的情感推动作用,而且我们歌唱时,每一句都会有强调的字词和特定的语气,因此我们在了解全句词意的同时,还需要对每一个字的意思做出翻译,以便能更生动,贴切的表达句意。如歌曲《献身艺术,献身爱情》中的vissi darte vissi damore中文意思为:献身艺术,献身爱情,字对字译为:vissi我生活darte为艺术vissi我生活damore为爱情,了解了意思后,我们知道女主角的无助,可怜的内心,就不会把这句唱得很重,就会从内心唱出主人公无助,痛苦的倾诉。就能更好的进入角色。

可见,字对字翻译不仅能帮助我们诠释作品,理解歌曲内容,而且可为我们增强音乐感觉,充分的演绎歌唱角色。

2、伴奏织体的分析;这也是我们课前准备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通过正谱看出:一首好的歌曲,它伴奏织体的选择是十分讲究的。当我们演唱艺术歌曲时尤其如此。好的艺术歌曲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器乐部分被赋予了独特的品质和艺术表现力:它不仅仅是作为伴奏来带动、烘托演唱者的表演,而且在节奏、和声、情绪、意境、音乐形象等诸方面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是作曲家为塑造完美音乐形象,表达深刻情感而与声乐旋律一起进行整体构思的一种展示想象力、丰富表现力的一种创作方法,它们一起构成了一种精致的富于诗意的互动关系,共同刻画音乐意象。无论是大到歌曲的风格,还是小到细节的处理,无处不是经过了作者深思熟虑的思考,目的就是为了揭示音乐场景,渲染艺术氛围,使得整个音乐形象更为完整。例如:黄自的《春思曲》歌曲的前奏是主和弦的连续弹奏,描绘出春夜细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为歌唱部分的展现创造了氛围。结尾处出现的一系列强音和弦,左手伴奏使用振音奏法,增加了音乐的紧凑感,描绘出主人公呼唤般的哀诉,表现了盼望恋人归来的炽热情感。

声乐学习既是"脑力活儿,也是一项"体力活儿",它要求声乐学习者下大量工夫去深入钻研。其实,课前的准备工作还有很多内容,本文也只是把声乐课前最基本的案头工作介绍出来,以供大家参考。声乐课前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既是声乐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好声乐的基本前提。这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很多声乐学生经常因为课前的准备不充分而遭到老师的不满和批评,此时学生也很委屈。因此,声乐课前如果没有充分的课前案头准备工作,就不能唱好一首歌曲,不能较好的诠释音乐作品,更不能较高质量的完成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因此,充分的课前准备对声乐学习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课前准备,声乐学习,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李晋玮李晋瑗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2].《中外声乐曲选集》胡郁清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高师声乐教学法》张婉编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4].《歌唱与聆听——中西方歌唱技术的历史研究》周映辰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

[5].《走进音乐——歌唱艺术与实践》赵淑云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学习准备 篇9

全书共有八章, 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 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 分析了有准备的教学的含义。第一章是对有准备的的教师和有准备的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本章首先对有准备的教师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 指出有准备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儿童主导的学习经验和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同等重要, 二者的整合是促进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方式。有准备的教师会思考两种学习经验分别对某一领域的哪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最为有效, 并且考虑如何提供进一步优化儿童学习的教学策略。此外, 本章对本书中的一些关键术语如“有准备的”“教学”和“内容”等进行了界定并阐明如何将它们结合在一起。第二章有准备的教学的最佳实践, 讨论了教师的最佳实践和有准备的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章主要论述了有准备的教师如何在课程中实施最佳实践, 用最佳实践来支持有准备的教学。有准备的教师将最佳实践原则运用到其职责内有六个关键领域:设计课程、构建学习的物理环境、安排一日活动流程、与儿童互动、与家长建立联系、评估儿童的发展。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七章, 就具体课程内容讨论有准备的教学问题。每一章就一个领域探讨了有准备的教师如何推动儿童的学习, 第三章是语言和读写, 第四章是数学和科学探究, 第五章是社交能力和理解能力, 第六章是身体运动, 第七章是视觉艺术。每一章首先都是内容领域的总体介绍, 然后指出哪些知识和技能儿童可以通过自己主导的学习经验获得, 哪些知识和技能需要通过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获得。以语言和读写领域为例, 作者把这个领域的学习内容分为了语言 (包括听和说) 、阅读和书写三方面, 在每一具体方面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适宜性和游戏性。比如在语言领域关键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中, 儿童主导的学习更适宜于儿童对声音的意识以及发声和会话技能的获得, 而教师主导的学习对儿童语言意识、词汇、叙述和理解能力的获得更为重要。在阅读领域关键知识和技能获得中, 儿童主导的学习经验对于视觉区分能力、文字意识以及与文字互动的动机等尤为重要, 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对儿童理解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以及获取有关字母的知识方面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书写领域关键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中, 儿童主导的学习对儿童获得良好的精细动作技能、认识到书写的目的和功能特别重要, 教师主导的学习似乎对儿童掌握字母知识、单词拼写规则、语法等有重要意义。在每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 作者都提出了具有实践价值的具体策略, 有助于教师在早期读写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

最后一部分就是本书的最后一章, 是作者对于有准备的教学的反思。作者首先提出了有准备教学的一些普遍性原则, 帮助教师在各个领域和各种情况下运用这些理念。随后, 作者与读者分享了在写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想法和信念。

学习准备 篇10

一、学具准备

学具准备主要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 有利于知识重难点的突破和思维流畅发展而做的一些学习用具的准备.如学习中心对称, 学生准备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动手进行实际拼图, 从拼图形找出平行四边形, 再利用中心对称的知识分析思考.这样, 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一些性质就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再如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 引导学生准备一副扑克 (无大小王) , 规定游戏规则, 进行“二十四点”游戏, 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混合运算, 寓教于乐, 达到运算的快速高效.因此学具准备使问题变得更直观、形象, 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对知识就已经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了.可见, 学具准备过程实际上就是直观学习过程.

学生充分利用学具准备的成果进行学习, 会感到直观、生动、轻松、愉悦, 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就十分流畅、自然, 并有成功感.奥根认为:“以感觉、悟性及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必须体现着由直观到抽象、从抽象到实践的原则.如果忽略了给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认知形式, 教师尽是以语言 (包括文字语言) 的抽象方式进行, 教学就会令人生厌, 学生使用知识背后不会隐含内容丰富的客观现实.”

学生接受的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记忆和观察事实的层面上, 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实践机会, 来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可以说学具准备不但满足了上述要求, 而且体现了教学直观性原则, 活跃了课堂、丰富了实践活动, 使学习轻松自如、富有情趣, 同时还减少了认知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使“教和学”同时具有开放性, 促进了知识的拓展、创新.

二、知识准备

知识发生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揭示知识发生的前因后果, 感受知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零散到概括、由概括到扩充、由扩充到再概括的发展过程.知识准备主要基于此而进行的, 它能激活学生最近发展区、探索知识来源和发展方向.教材呈现的知识都有它存在的立足点.这些立足点是知识正迁移的最佳切入点.准备知识主要来源四个方面:其一是“学具”准备时获得的结论, 其二是前一学段的知识, 其三为学生的生活经验, 其四为亲历的实验 (调查) 结论.如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后, 学生明确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路和方法, 即消元转化为x=a的形式是解决问题关键.于是, 对于三元一次方程组学生就必然知道先消元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再如“线段、射线、直线”在小学《数学》中已经简要地介绍了.学生只要把这部分的知识准备好, 就能迅速而又顺利地完成了认知任务.“测量旗杆的高度”只要立足于生活经验, 实际动手操作., 联系已学知识, 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完成新知识的探究, 并且还会有更多的创新发现.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打折销售”时, 指导学生走进购物中心, 通过调查对比, 提取生活经验作为准备知识, 放手学生分析处理问题, 基本可以完成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突破认知障碍, 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知识准备过程, 要遵循渐进性原则.首先由教师提供准备知识来源, 让学生加以准备.随着学生能力增强、知识范围扩大, 逐渐放手让他们自己在预习的基础上去筛选准备知识这样就培养了学生搜集、获取、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 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同时知识准备还能起到“知新温故”的效果.

三、心理准备

学习过程是在健康心理条件下的主动建构过程.没有良好的心理, 就没有良好的学习.心理准备就是指学生能快速、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 从不良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 用健康的心理去迎接每一节课.课前预习新课内容, 了解重难点, 在心理有预见性设疑, 从而带问题去思索, 使学习更具目的性例如对于“从三个方向看物体”学习时, 给学生心理暗示“从三个方向看物体”本质就是生活中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学生从内心会产生自信, 也就消除了畏难心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心理调整的空间, 在课前做一些怡情的小活动, 猜谜语、唱歌或者播放一些具有调节作用的“心理体操”音乐, 让他们做心理体操, 调适心里不安情绪, 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学习心理去探索知识, 建构知识.只有如此才能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到位.

四、能力准备

能力准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涅认为:“学习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学习所必需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 就不可能有任何意义的学习.”因此说某一年级、某一阶段甚至某一堂课的学习, 总是以此前业已形成的能力为基础的, 这种能力称之为“初始能力”.经过一定时间学习终结时, 表现出来的、新的学习能力, 谓之“终结能力”, 它又成为下阶段学习的“初始能力”, 如此这样循环下去.学习过程中, 学生能以“学具、知识、心理”准备为基础, 形成实验能力、知识信息的搜集加工能力、归纳能力、演绎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使之不断地成为初始能力为高层次的自主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万事俱备”并使方法达到最优化, 再加上教师“引导点拨”的东风, 一定会使自主学习得到实现, 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各种潜能得到开发, 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10, 第15页.

浅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学习的准备 篇11

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整体发展,在更高层面上实现语文素养质的飞跃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无可非议。关键在于如何为这两个断裂的层面之间搭建起一个递进的台阶,让大众的学生能够到达更高的层面而不是被阻隔。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普通高中教学内容渐次展开之前,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心理准备,物质准备,组织和制度准备在内有机的学习准备体系,以弥合这个断裂。

一、心理准备

一名初中生成长为一名高中生,仅通过两个月的暑假摇身一变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借助学生自我学习水平的认定和高中学习状况的系统认知来完成转换角色,也即心理准备。

所谓自我学习水平认定,即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身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正确的认识。需要区分的是,许多学校的入学考试并不是对这一概念的实践。因为大多数学校举行考试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学生分出好坏,贴上标签,分层教学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成绩,于是考察形式,试题内容和结果都与笔者定义的自我水平认定相差甚远,现实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自觉地帮助学生完成认定,应通过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区分度的学业水平测试来完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课程目标的相关规定,学业水平测试应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方面内容,分别以笔试,面试,报告三种形式实现。既要有全面反映现有知识水平的区分度,又应该具有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挖掘的开放性。教师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测试结果,完成对相对自我和绝对自我的学习水平认定。

二、物质准备

除了心理准备外,初入高中的同学们需要做一些切实的物质准备工作,方便未来三年的学习,它们是:字典,摘抄本,周记本和建立班级的图书角。

普通高中阶段,更高层次的阅读需求当然不能满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的3500常用字,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学会灵活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视学生的经济状况,建议学生准备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和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课程目标中积累作为其中一项,占有重要地位,要学生明确语言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这个道理,认识并实践摘抄要求,而不是应付了事。关于摘抄内容,可由老师推荐,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大家名篇乃至歌词广告,生活语录等,以交换阅读的方式敦促学生长期坚持下去。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独立思考,适当排解自我的能力方面,记周记是个不错的途径。但是周记的内容和数目不宜作硬性规定,更不应该由教师检查,让周记成为作业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课标中提出“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的要求,并对课外读物的总量做了具体规定。建立班级的图书角,可以降低阅读费用,提高图书使用效率,扩大阅读覆盖面等。关于图书角的建立,涉级以下几个问题:关于图书来源,可由学校或其他公共图书馆租借轮换,向学生征集借阅,以班级的名义订阅或由社会善心人士捐赠等诸多途径加以解决;而关于图书的选择,可以是《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刊,《论语》《哈姆莱特》等中外文学名著,《谈美书简》等理论著作,《明朝那些事儿》等流行读物,自然,社会等其他科学类读物等,要以宽容的视角以满足学生的阅读为前提,教师可通过推荐卡片,星级评价等方式积极予以指导;而管理方面,可以让学生自行管理,让他们学会管书,学会借书,还书的一套规矩。

三、组织和制度准备

普通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时期语文学习的一个显著不同在于主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的机会明显增多,配合新的学习体制,学习方法和组织教学的方式,等方面也需要有相应的调整变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的观念。自主读书是这一观念的很好体现。但是自主读书并不等于教师的不作为,相反,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通过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敦促学生读书,读好书和好好的读书。结合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自行组建报刊小组,戏剧戏曲小组,书画摄影小组等兴趣小组,确定明确的小组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小组活动计划,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有益的课外活动,巩固学习成果。以戏剧戏曲小组为例,可设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全组工作统筹,组员若干,协同完成小组活动。活动方案可参照选取学生喜欢的戏剧戏曲作为切入点整体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戏剧戏曲赏析为始,配以表演台词训练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会观察认识生活并在台词表演层面欣赏戏剧戏曲。然后将学习兴趣重新导向文本分析,掌握戏剧戏曲集中的人物场景和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和戏剧戏曲的思想倾向。继续深入对戏剧戏曲发展历史,戏剧戏曲批评和创作理论进行探讨,积淀学生文化素养。继而开展评论及剧本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最后,以戏剧戏曲汇报演出做结,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全面展现小组活动成果。

学习准备 篇12

书面语的产出是二语学习者语言学习中最复杂的认知任务之一,需要大量的认知注意力资源和过程(如工作记忆)以及其他认知心理表征过程(如语义过程、语法过程)的参与。以往认知视角的研究大多从工作记忆容量方面入手,考虑其对书面语产出的制约与影响。如何采取措施减轻学习者在产出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提高书面语产出水平,尚待进一步研究论证。本研究通过书面语产出测试的形式,考察工作记忆容量水平不同的英语学习者在有无准备时间的情况下书面语产出水平的差异,进而探讨准备时间对书面语产出中工作记忆负荷的影响。

2 文献综述

2.1 工作记忆容量对书面语产出的影响

基于Baddeley和Hitch(1974)的工作记忆模型和Levelt(1989)的口语产出模式,Kellogg(1996)提出“书面语产出模型”,他认为,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器、语音环和视觉空间板都参与了书面语产出,并分别从言语工作记忆、视觉和空间工作记忆广度论证了书面语产出受到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Randsdell和Levy(2001)使用三种不同广度的工作记忆容量测试(阅读广度、口语广度和写作广度)来测量受试的工作记忆容量和书面语产出的关系,结果均显示密切相关。但也有研究者提出质疑。Lu(2010)发现工作记忆容量和学习者书面语产出之间并无相关性。

2.2 准备时间对书面语产出的影响

在广泛探讨准备时间对于二语学习者口语产出的影响的基础上,研究者发现写作前的准备同样对语言的流利度和复杂度产生积极的影响。Rahimpour&Jahan(2011)研究了准备时间和语言水平对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产出的影响,发现准备时间因素对于低水平学习者书面语产出流利度、复杂度的影响更为明显。Keivan,et al.(2013)的研究结果表明,准备时间对受试书面语产出的准确度没有影响,但会促进产出的流利度和复杂度。

2.3 工作记忆容量水平与准备时间对于书面语产出的交互影响

研究者尝试将Kellogg的书面语产出模式与基于任务的二语习得研究方法联系起来。Skehan和Robinson的假设均预测了准备时间对文本产出复杂度和流利度的影响。Ellis和Yuan(2004)基于Kellogg的书面语产出模型和早期关于准备时间对口头叙事产出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准备时间对产出的流利度和语法的复杂性有一定影响。他们认为准备时间减少了对工作记忆资源的需求,从而使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了书面语产出的翻译过程中。

综上所述,尽管研究者已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探讨,但关于工作记忆容量与书面语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仍然有待丰富。此外,研究者对书面语产出过程中准备时间的作用仍未达成共识。故而本研究设计回答以下问题。

1)工作记忆容量与准备时间是否均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书面语产出?

2)工作记忆容量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产出的制约作用是否受到准备时间的影响?

3 实证研究

3.1 受试

本研究的受试是来自中国某理工科大学的40名非外语专业全日制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年龄在18岁至20岁之间(M=18.643,SD=.906),其中男生24名,女生18名。所有受试在实验前均参加了同年全国大学生四级等级考试,成绩在426分到620分(M=520.88,SD=52.282)之间。研究者将40名受试随机分为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第一组与第二组无显著差别(t(40)=-.665,p>.05)。

3.2 实验设计及材料

本研究设计采用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2(准备时间:有、无)双因素设计来探讨工作记忆容量和准备时间对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产出的影响。其中,工作记忆容量数据由中文版阅读广度测试测得,书面语产出有关数据则来自限时看图作文写作任务以及有准备时间的受试所做笔记。

3.2.1 阅读广度测试

本测试采用中文版阅读广度测试测量受试的工作记忆容量。题目改编自戴运财(2010),测试内容分为练习部分(5个句子)以及正式测试部分。正式测试包括5组,共计70个中文测试句。测试句在电脑屏幕上随操作逐个呈现,从每组2句至每组5句递增,每个测试句后会出现一个判断句。受试需在充分理解测试句含义的基础上记下句末词语,并判断判断句内容是否与相应测试句相符。每组句子呈现完毕后,受试需回忆并用键盘打出组内所有测试句句末的词语。

3.2.2 看图作文写作任务

本研究采用看图写作任务测量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产出。任务中,受试根据八张图片完成写作任务。所有测试均在教室完成。最后写作材料由两名研究生输入电脑并进行仔细核对,得到本研究使用的作文,共42篇。

3.3 实验过程

正式实验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工作记忆容量测试。所有受试在电脑上完成阅读广度测试后,研究者根据受试的成绩,将他们平均分到两个工作记忆容量组,各20人。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水平组之间差异显著。研究者将两个工作记忆容量组内的受试随机平均分为有准备组和无准备组。第二部分是书面语产出测试。两个不同测试组分别在不同教室完成写作任务。有准备组有10分钟时间进行准备,过程中需根据提示做出笔记,准备完成后上交笔记,并开始10分钟的写作;而无准备组则有20分钟时间用来写作。

3.4 数据整理和分析

3.4.1 工作记忆容量数据

本研究工作记忆容量测量结果分为三个部分:句义判断得分、词语回忆得分以及判断正确反应时间。判断与回忆两部分总分为140。根据Leeser(2007)的研究,在各部分分数被转化成z分数的基础上,得出最终结果(Z综合=Z判断+Z回忆-Z时间)。

3.4.2 书面语产出数据

本研究从流利性、复杂性和准确性三个维度来审视书面语产出,具体指标的选择主要参照Wolfe-Quintero et al.(1998)提出的写作质量衡量的有效标准。准确度由无错误小句比测得。流利度采用每百字错误数测得。复杂度包含句法复杂度和词汇复杂度。其中,句法复杂度由小句总数与T单位比率测得,词汇复杂度由类符/形符比率测得。

4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受试书面语产出各项指标在准确度、复杂度(词汇复杂度、句法复杂度)维度上的数据基本为正态分布。Levene误差方差齐性检验发现,受试书面语产出各项指标数据均满足方差齐性假设,符合双因素方差分析的使用条件。

4.1 工作记忆容量和准备时间对书面语产出准确度的影响

结果显示不同工作记忆容量水平组准确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36)=8.985,p=.005<.05。其中,高工作记忆容量水平组均值比低水平组高.13,表明工作记忆容量越高,写作准确度越高。但不同准备时间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F(1,36)=.078,p=.782>.05。

4.2 工作记忆容量和准备时间对书面语产出流利度的影响

结果显示,不同工作记忆容量水平组流利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F(1,36)=0.050,p=.825>.05。然而,不同准备时间组之间则存在显著差异,F(1,36)=27.370,p=.000<.05。其中,有准备时间组均值比无准备时间组均值低2.443,由于流利度指标为每百字错误数,故而数值越高流利度越低,据此可以推断:在有准备时间的情况下完成写作任务的流利度高于没有准备时间。

4.3 工作记忆容量和准备时间对书面语产出复杂度的影响

结果显示,不同工作记忆容量水平组之间词汇复杂度存在显著差异,F(1,36)=5.953,p=.020<.05。其中,高工作记忆容量组均值比低水平组高.04,表明工作记忆容量水平越高,写作词汇复杂度越高。然而,不同准备时间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F(1,36)=.502,p=.483>.05。不同工作记忆容量水平组句法复杂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F(1,36)=1.083,p=.305>.05。然而,不同准备时间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36)=11.159,p=.002<.05,其中,有准备时间组均值比无准备时间组高.17,据此可以推断:在有准备时间的情况下完成写作任务的句法复杂度高于没有准备时间的情况。

5 讨论

5.1 工作记忆容量与书面语产出

本研究结果表明:工作记忆容量水平对书面语产出水平具有一定制约作用。书面语产出需要大量复杂的认知资源与技能,包括工作记忆。高工作记忆水平受试有更多注意力资源可投入到任务中且更好的控制注意力,使其有效投入到构思、翻译、修改各个过程以及更高阶细致的措词上,更多注意书面语产出的形式,从而提高准确度与词汇复杂度。本研究回收的受试笔记便有力证明了这一点。二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增加一定量的词汇、句法知识指导,敦促学习者练习记忆常用表达,从而占用较少注意资源、降低信息提取难度,提高二语写作质量。

5.2 准备时间与书面语产出

本研究结果表明:准备时间对书面语产出水平同样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充分的准备时间减轻了任务的难度与在线处理信息的压力,使得受试更倾向关注意义,并对产出内容进行构思,达到更强的流利度与句法复杂度。相反,准备时间不足,受试将受制于有限的认知负荷程度而妨碍语言产出流利度。这些推测同样可以从回收的受试笔记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在二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准备时间来操纵注意力资源的分配,关注写作技巧与语言使用,实现意义与形式的平衡。

5.3 工作记忆容量水平与准备时间对于书面语产出的交互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书面语产出流利度指标上,一定量的准备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工作记忆负荷产生影响,从而提高书面语产出的流利度水平。任务前如有充分时间进行准备,则能够减轻在线信息处理的负担,减轻工作记忆的负荷,使受试有更多的机会注意意义的表达,从而提高书面语产出的流利度。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工作记忆容量和准备时间在书面语产出的准确度和复杂度上没有显著效应,原因可能在于单一的研究材料导致结论可能存在片面性,其科学性尚有待进一步检测验证。

6 结束语

本研究考察了工作记忆容量和准备时间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作记忆容量水平对书面语产出水平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工作记忆容量水平越高,书面语产出的准确度以及词汇复杂度越高;准备时间对书面语产出水平同样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拥有准备时间的受试在书面语产出的流利度、句法复杂度两个指标上,均高于没有准备时间的受试;在书面语产出的流利度指标上,一定量的准备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工作记忆负荷产生影响,从而提高书面语产出的流利度水平。

由于受试样本量有限,且写作测试题材略显单一,本研究的仍需进一步补充与完善。研究者可以采用不同体裁的写作任务来对受试的书面语产出进行衡量,从而使研究结果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与更深刻的实践意义。

摘要:本研究探讨工作记忆容量和准备时间对书面语产出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作记忆容量水平影响书面语产出的准确度以及词汇复杂度;准备时间对书面语产出水平的流利度、复杂度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准备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工作记忆负荷产生影响,从而提高书面语产出的流利度水平。

关键词:工作记忆容量,准备时间,书面语产出

参考文献

[1]Baddeley A D.,Hitch G J.Working Memory.In G.Bower(Ed.),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J].Advances in Research&Theory,1974:125-173.

[2]Levelt W.J.M.Speaking.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M].Cambridge,MA:Bradford/MIT Press,1989.

[3]Kellogg R T.A model of working memory in writing[J].Science of Writing,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6.

[4]Ransdell S,Arecco M R,Levy C M.Bilingual Long-Term Working Memory:The Effects of Working Memory Loads on Writing Quality and Fluency[J].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2001,22(1):113-128.

[5]Lu Y.Cognitiv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Chinese EFL learners’L2 writing performance in timed essay writing[OL],2010.

[6]Rahimpour M,Jahan R.The effects of planning on writing narrative task performance with low and high EFL proficiency[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2011,4(1):120-127.

[7]Keivan S.,Shaik A M M I.,Maryam O,Maryam S.N.The Effect of Pre-Task Planning Time on L2 Learners’Narrative Writing Performance[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2013,12(6):1-10.

[8]Ellis R,Yuan F.The Effects of Planning on Fluency,Complexity,and Accuracy in Second Language Narrative Writing[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4,26(1):59-84.

[9]Leeser M J.Learner-based Factors in L2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Processing Grammatical Form:Topic Familiarity and Working Memory[J].Language Learning,2007(57):229-270.

上一篇:定量化评估下一篇:高职高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