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问题

2024-09-18

准备问题(共12篇)

准备问题 篇1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五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 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计入当期损益”。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体现了会计计量的稳健性。稳健性原则总的要求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收益不记账, 而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则要记账。存货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 可以在由于过时、跌价等因素引起存货市价低于成本时, 将发生的跌价记为当期的损失, 而不是递延到存货出售时才予以列账, 这样就使企业在以后的竞争中有了一定能力抵御物价变动引起的风险。但是, 此方法也有些需要思考的不足之处, 笔者从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存货计价的三种计算方法以及计价方法本身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可变现净值确定的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六条规定:“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 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因此, 在确定可变现净值时应该取得的确凿证据应当有存货的市场售价或同一时期类似产品售价、存货的采购成本以及加工成本方面的资料;对不同目的的存货应当按照不同的计算方法, 如表1所示。从可变现净值的定义及其计算可看出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存货的市场售价、至完工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三方面。

一是市场售价确定方面的问题。从计算方法中, 可以看到“估计”二字, 由于存货的销售是将来发生的, 在没有销售合同规定的售价时, 则需要对其进行估计。因此存货市场售价的确定往往具有较大的主观成分与可操作性, 使市价的确定缺乏足够的可信性。而且, 影响市价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其他各单位的交易动机以及各单位的背景不同,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价格;另外各单独企业存货的售价是市场售价的决定因素, 而各自售价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存货的成本与一定的预期利润, 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以及不同的目标利润所影响的市场售价来计算本企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并且与本企业的存货成本进行比较会缺乏相关性, 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准确。二是至完工发生的成本的确定问题。当企业持有的存货不是用于直接销售而是用于继续加工时, 则需要确定其继续加工的成本来计算可变现净值。然而准则没有明确成本的确定方法, 到底是根据本年度的平均成本抑或是近几个月的平均成本又或者是预计的下年度成本, 企业具有灵活的选择性, 从而达到多提或少提跌价准备的目的。

二、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三种计价方法的分析

存货在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时, 有三种计算方法:单项比较法, 即按存货的每一项目逐项比较其成本和可变现净值的方法;分类比较法, 即按存货的每一大类逐类比较其成本和可变现净值的方法总额比较法, 即按全部存货比较其成本和可变现净值择其较低者为存货价值的方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八条规定:“企业通常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 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 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采取不同的方法, 产生不同的计价结果与损益。

注:表中“单位净值”=库存商品单位售价-估计得单位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注:表中“单位净值”=库存商品单位售价-估计得单位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

根据上例数据可知:若采用单项比较法则存货的期末价值为32600, 有C、D、E三项库存商品计提跌价准备, 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的为34800-32600=2200;在采用分类比较法时, 存货的期末计价为33900, 类别1不需计提跌价准备, 跌价损失发生在类别2上为34800-33900=900;若采用总额比较法, 则存货的期末价值为其成本34800, 不需计提跌价准备。

据此作出以下分析: (1) 一般情况下, 企业确定选用那种方法, 应前后保持一致, 不得随意变更。但准则并未作出此规定, 只是对企业在选择方法时给予了模糊的确定标准。如准则中的“通常情况”则是模糊的说明, 另外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 可以对“数量繁多、单价较低”有不同的解释。这些都可以是企业钻准则的空子来操作成本的手段。 (2) 无论企业选用哪种方法, 都需要计算出单项存货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 无疑提高了计算过程的复杂性, 不免融入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 为人为调节跌价准备提供了条件。另外, 都需要计算单项可变现净值的情况下, 利用分类法与总额法则显得缺乏必要性。 (3) 实务操作中, 在对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存货进行出售或其他处理时, 需要冲减已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然而对于分类比较和总额比较两种方法来说, 对某项存货的处理, 则比较难以确定其应冲减的跌价准备数额, 这为人为的调节提供了条件。

另外,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七条规定:“为执行销售合同或者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 其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合同价格为基础计算。企业持有存货的数量多于销售合同订购数量的, 超出部分的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一般销售价格为基础计算”。但准则并未规定, 对于同一种存货, 合同中所订数量的存货与超出部分的存货在单独计算可变现净值的基础上是否应当单独与成本进行比较。此疏漏会为计提跌价准备提供操纵空间。如例2所示:

[例2]甲企业的一份不可撤销合同中, 某客户订购甲企业A产品12台, 每台不含税价格30万元, 客户于下年1月20日取货。本年末, 甲企业结存A产品14台, 账面单位成本为28万元, 市场销售价格为每台27万元, 估计每台发生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为0.1万元。要求确定该产品年末是否计提跌价准备。

[解]有销售合同的库存商品年末计价:有销售合同的A产品年末可变现净值=12× (30-0.1) =358.8 (万元) ;无销售合同的A产品年末可变现净值=2× (27-0.1) =53.8 (万元) ;有销售合同的A产品年末账面成本=12×28=336 (万元) ;无销售合同的A产品年末账面成本=2×28=56 (万元) 。

[分析]若分别比较, 则有销售合同的12台A产品的年末可变现净值358.8万元大于账面成本336万元, 选其成本价进行计价, 不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无销售合同的2台A产品的年末可变现净值53.8万元小于其账面成本56万元, 选其可变现净值计价, 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6-53.8=2.2 (万元) 。若有销售合同的与无销售合同的A产品合计进行比较则A产品的年末可变现净值=358.8+53.8=412.6万元, 账面成本=336+56=392 (万元) 。其可变现净值大于账面成本, 选择账面成本进行年末计价, 不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三、改进建议与设想

首先, 应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使其客观公正的对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等做出判断;其次, 完善会计准则规定, 减少会计准则中模糊性的语言和概念, 或对“数量繁多、单价较低”“通常情况”等词做出明确的界定, 使会计人员在选择三种计提方法时有明确的依据, 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再次, 对至完工发生的成本的确定, 可以明确规定采用本年度11、12月的平均成本从而去除可操控性;最后, 存货跌价准备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在通货膨胀时期的失灵, 可以考虑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价。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朱学义:《中级财务会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3]谷栗、梁丽媛、王骞:《期末存货计价方法探讨》, 《财会通讯》2008年第2期。

准备问题 篇2

1、身份证(夫妻关系提供双方)

2、户口本(夫妻双方提供双方)

3、婚况证明(结婚证/无婚姻证明)

4、收入证明(借款人提供)

5、银行流水(借款人提供近6个月)

6、供款帐号(借款人提供)

7、套数证明(以家庭为单位)

8、公积金缴存证明及明细(借款人提供)

房产准备资料问题

1、由于本人办理房产证需户口本复印件及未婚证,请问如何办理?是否可托人代办?

RE:户口本及未婚证

你好,可以代办,代办人需带上:人事代理合同书、身份证、委托书、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小一寸相片(办理未婚证所需)。

2、如何从广州南方人才市场借出户口卡?需要哪些手续?好像听人说要抵押?是不是当天去当天就可以借出来的?能不能找人带办的啊?

答:可以借,但是要拿你的毕业证,学士证去抵押,可以代办,要拿你的身份证和写一份委托书。

3、银行流水账如何处理?

答:不一定要是工资里面的卡(中行)打印流水账,也可以是其他行如(工行、招行)。

4、是不是那个无房证明和未婚证明可以迟点交的?然后那个户口本就要快点?

5、如何办理未婚证?

地址:较场西路东关讯3号越秀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中华广场左边那条道路,直走约5分钟,路过一电信营业厅,看到一指示牌——越秀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以及一块光溜溜的姻缘石。右拐进这条胡同小道,前行100米,就看到婚姻登记所了。交通:烈士陵园(地铁),附近就有大名鼎鼎的中华广场和地王广场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四工作时间,周五、周六8:30~12:30

所需材料:常住人口登记卡、户口本首页(即从人才市场借出的材料)

需要做的事情:进入登记处大门,跟工作人员说明办理未婚证明,取号。搭乘电梯至4楼,等候叫号。

办理结果:凭号到专门柜台办理,将身份证、常住人口登记卡、户口本首页交给工作人员,填写一张未婚声明表,签名。然后,去旁边复印身份证、常住人口登记卡(5毛钱)。最后,把复印件交给工作人员,顺利领取一张A4纸大小的、盖有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未婚证明。

6、从大塘如何去南方人才租赁中心

现在的南方人才租赁中心在:环市中环大厦27、28楼。地铁淘金站和小北站的中间,广东电视台对面。

7、如何办理套数证明?

准备留学前先问自己七个问题 篇3

1、我为什么要留学?

我一直秉承“留学不仅仅是留学,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现在很多学生考虑事情都是正向推理,就是说“我留学想去学这个专业,然后可以找什么工作”,我建议学生要这样思考: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以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自己具备哪些技能→学习这些技能要选择哪个专业→这个专业是否真的需要去国外学习→然后再确定自己要不要留学。

2、我的工作规划是什么?

留学不是为了留学而留学,一切都是为了以后的工作,你是留在留学所在地工作、进而移民,还是回国发展?还是以后创业?其实这个问题和我的第一个问题有些类似,只是考虑得更细一些。目前出国热,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出国,或者是为了逃避目前的就业压力而出国。其实在美国40%的研究生都是在职研究生,多半的美国人本科毕业之后是选择工作的,当工作遇到瓶颈或是别的原因(如2009年金融危机很多人去读MBA)才选择去深造。这个时候的选择是经过实践且深思熟虑的结果。由于国内的应试教育,很多中国大学毕业生刚入学时选择的专业都是非理性的,或是被迫的,在选择这个专业之前,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以后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或许有部分学生很幸运地上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或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起了对这个专业的兴趣,不管什么情况,留学之前都要好好思考一下,未来自己计划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样在留学专业的选择上才会更加理性。

3、我会损失什么?我会得到什么?

几年的工作经验让自己养成了一种习惯:即做重大决定的时候,通常都会拿出一张白纸,列出决定做出前后的利与弊,然后一条条地去衡量。留学不啻为每个人一生中的大事情,我建议每个学生也都这么做,好好思考一下。如果去留学的价值真的大于在国内工作或在国内考研、或别的选择,那这个时候就不要犹豫了,立即决定,马上行动。

4、留学要读到什么学位?硕士?博士?

这个和自己的职业规划有很大的关系,你是喜欢工作还是更喜欢做研究,决定之后自己会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概念。

5、自己有很强的独立能力吗?

以前在国内,有家人为你计划一切,但是出国后没有人能替你做这些事。出国留学更大程度上不是家长的事儿,而是自己的事儿。如果自己没有真正独立的心态,出国后很容易遇到问题。国外的大学从课堂到课外,都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优秀的学生更受欢迎。”

据了解,目前还是有很多的家长只是抱着让孩子出去“镀镀金”的单纯想法让他们去留学,对其独立生活能力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估,很多高中生由于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对自己未来的蓝图也不明确,直接导致到国外生活很艰难,不懂独立、不懂沟通、生活空虚、不知道毕业后该怎样发展。因此,我建议,学生出国深造不应该盲目跟风,在出国前就需要确定一个基本目标,并且应该有极强的独立自理能力,这都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国外留学的质量和将来的发展。

6、出国留学是你自己的选择吗?

从业的几年,我遇到很多家长都是背着孩子过来咨询,或是一手包办了孩子的留学。留学之前一定要搞清楚:是你自己要留学还是爸爸妈妈要你留学。因为在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无法预知的困难,如果不是自己真正的决定,你是不是会选择在这些困难面前放弃?

7、你了解自己将要去的这个国家吗?

咨询中,我常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选择去美国?很多学生会说:美国很好啊。但是其它方面一概不知。我建议每个计划留学的学生仔细具体地衡量自己各方面的情况,如:我是个畏难的人吗?(美国留学的标准考试和书面材料比其它国家复杂,如英国只需要个雅思成绩就可以了)我的预算有多少?我的留学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奖学金吗?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核算问题 篇4

(一) 降低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由于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 发出商品, 开出销售发票, 货款却不能同步回收, 而销售已告成立, 这种没有货款回笼的入账销售收入, 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销售业务损益、销售税金上缴及年内所得税预缴, 如涉及跨年度销售收入导致的应收账款, 则可产生企业流动资产垫付股东年度分红。企业因上述追求表面效益而产生的垫缴税款及垫付股东分红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 久而久之必将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 进而导致企业经营实际状况被掩盖, 影响企业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 无法实现既定的效益目标。

(二) 夸大企业经营成果。

由于我国企业实行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 (应收应付制) , 发生的当前赊销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 企业的账上利润的增加并不表示能如期实现现金流入。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来提取坏账准备, 坏账准备率一般为3%~5% (特殊企业除外) 。如果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超过提取的坏账准备, 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 企业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 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 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三) 加速企业的现金流出。

赊销虽然能使企业产生较多的利润, 但若企业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采用大量的赊销方式, 势必导致应收账款风险的增加, 同时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 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 加速企业的现金流出, 主要表现为: (1) 企业流转税的支出。应收账款带来销售收入, 并未实际收到现金, 流转税是以销售为计算依据的, 企业必须按时以现金交纳。企业交纳的流转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以及城市建设税等, 必然会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2) 所得税的支出。应收账款产生了利润, 但并未以现金实现, 而交纳所得税必须按时以现金支付; (3) 现金利润的分配, 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四) 影响企业营业周期。

营业周期即从取得存货到销售存货, 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 营业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营业周期为两者之和。由此看出, 不合理的应收账款的存在, 使营业周期延长, 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 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 致使企业现金短缺, 影响工资的发放和原材料的购买, 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五) 增加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的出错概率。

企业面对庞杂的应收款账户, 核算差错难以及时发现, 不能及时了解应收账款的动态情况以及应收账款对方企业详情, 造成责任不明确, 应收账款的合同、合约、承诺、审批手续等资料的散落、遗失有可能使企业已发生的应收账款该按时收回的不能按时收回, 该全部收回的只有部分收回, 能通过法律手段收回的却由于资料不完整而不能收回, 直至到最终形成企业资产的损失。

二、完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核算问题的对策

(一) 实施应收账款追踪分析。

应收账款一旦形成, 企业就必须考虑如何按期足额收回的问题。这样, 赊销企业就有必要在收款之前, 对该应收账款的运行过程进行追踪分析, 重点要放在赊销商品的变现方面。企业要对赊购者今后的经营情况、偿付能力进行追踪分析, 及时了解客户现金的持有量与调剂程度能否满足兑现的需要。应将那些挂账金额大、挂账时间长、经营状况差的客户的欠款作为考察的重点, 以防患于未然。必要时可采取一些措施, 如要求这些客户提供担保等来保证应收账款的回收。

(二) 认真对待应收账款的账龄。

一般而言, 客户逾期拖欠账款时间越长, 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 成为呆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也越高。企业必须要做好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 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和出现的变化。通过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可以掌握以下信息:有多少客户在折扣期限内付款;有多少客户在信用期限内付款;有多少客户在信用期限过后才付款;有多少应收账款拖欠太久, 可能会成为坏账。如果账龄分析显示企业的应收账款的账龄开始延长或者过期账户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那么就必须及时采取措施, 调整企业信用政策, 努力提高应收账款的收现效率。对尚未到期的应收账款, 也不能放松监督, 以防发生新的拖欠。

(三) 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做得好,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信用政策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 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个方面。

1、信用标准是企业同意向用户提供商业信用而提出的基本要求, 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

如果企业的信用标准较严, 只对信誉很好、坏账损失率很低的用户给予赊销, 则会减少坏账损失, 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 但这可能不利于扩大销售量, 甚至是销售量减少;反之, 如果信用标准较宽, 虽然会增加销售, 但会相应地增加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用户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 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

2、信用期限是企业为用户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 折扣期限是为用户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 现金折扣是对用户提前付款所给予的优惠。提供比较优惠的信用条件能增加销售量, 但也会带来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现金折扣成本等额外的负担。

3、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 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比如, 当企业应收账款遭到客户拖欠或拒付时, 企业应当首先分析现行的信用标准及信用审批制度是否存在纰漏, 然后对违约客户的资信等级重新调查摸底, 进行再认识。对于恶意拖欠、信用品质差劣的客户应当从信用清单中除名, 不再对其赊销, 并加紧催收所欠, 态度要强硬。催收无果, 可与其他经常被该客户拖欠或拒付账款的同伴企业联合向法院起诉, 以增强其信誉不佳的有力证据, 对于信用记录一向正常甚至良好的客户, 在去电发函的基础上, 再派人与其面对面地沟通, 协商一致, 争取在延续、增进相互业务关系中妥善地解决账款拖欠的问题。企业在制定收账政策时, 要在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比较、权衡, 以前者小于后者为基本目标, 掌握好宽严界限, 拟订可取的收账计划。企业如果采用较积极的收账政策, 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成本, 减少坏账损失, 但要增加收账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 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成本, 增加坏账损失, 但会减少收账费用。在制定收账政策时, 应权衡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之间的得失。合理的信用政策应把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结合起来, 考虑三者的综合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收账成本的影响。

(四) 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有些企业在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得不够细, 比如对用户信用状况分析、账龄分析表的编制等。 (1) 做好基础记录, 了解用户付款的及时程度。基础记录工作包括企业对用户提供的信用条件、建立信用关系的日期、用户付款的时间、目前尚欠款数额以及用户信用等级变化等, 企业只有掌握这些信息, 才能及时地采取相应的对策; (2) 检查用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企业对用户提供的每一笔赊销业务, 都要检查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记录, 并注意检验用户欠债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 (3) 掌握用户已过信用期限的债务。密切监控用户已到期债务的增减动态,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与用户联系, 提醒其尽快付款; (4) 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看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水平, 企业可通过该项指标, 与以前实际、现在计划及同行业相比, 借以评价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成绩与不足, 并修正信用条件; (5) 考察拒付状况。考查应收账款拒付的百分比, 即坏账损失率, 以决定企业信用政策是否应改变。

摘要:为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 加速资金的周转, 企业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目前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做出说明, 从公司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办法。

关键词: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参考文献

[1]纪淑杰.对应收账款与坏账准备核算的分析.飞 (素质教育版) , 2013.12.

[2]冯相森.浅谈应收账款在核算中应采取的积极措施.吉林会计, 2012.12.

面试常见问题准备 篇5

1.请你自我介绍一下。

2.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

3.你能为我们做什么?

4.你是应届毕业生,缺乏经验,如何能胜任这项工作?

5.你在前一家公司的离职原因是什么?

6.对这项工作,你有哪些可预见的困难?

7.谈谈你的缺点。

8.说说你的某一次失败经历。

9.如果我们录用你,你将怎样开展工作?

10、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

11、谈谈你近五年在工作上的打算?

12.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你从前的实践经历和学业情况

13、你如何看待成功?

14、如果你被淘汰了,你有什么要说的?

15、悟空、八戒、沙和尚谁是好员工?

16.你的短期目标是什么?2年后和5年后你的目标是什么?

17.你怎么看待这份工作和职位?

18.你最满意/不满意的经历是什么?

19.你的长处/弱点是什么?

20.你为什么适合这份工作?

21.你怎样缓解压力、怎样保持生活平衡?

22.你最喜欢/不喜欢什么课程?为什么?

23.从你的兼职/暑期/公司/实习经历中,你学到或者你得到了什么?

24.如果我让你的朋友描述你,你认为他们会怎么说?

25.为何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

准备问题 篇6

企业具体会计准则扩大了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要求对资产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并具体列示了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参考性条件,但是,减值准备的计提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扭曲,企业已把其当成了调节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的手段,

存在问题

计提减值准备旨在削减泡沫资产,却未能实现资产价值的准备再计量 针对诸如应收余额百分比法,赊销百分比法等按百分比计提的准备,企业多用百分比做文章.有关笔者统计了2003年491家公布年度的上市公司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发现随着账龄的增长,越来越少的公司选择较高比例计得坏账准备,其中:1-2年段应收款项,有72%的公司采用了5%的比例;2-3年段应收款项,有48%的公司采用的10%的高比例;4-5年段应收款项,则仅有26%的公司采用50%以上的较高比例.更有甚者,对于账龄超过5年的应收款仍有上市公司按0.3%-0.5%的低比例计提坏账准备.显然,虽计提了减值准备资产却仍然增虚。

随意变更减值准备计提的会计政策,调节利润,逃避税金 允许企业对存货单个或分类计提跌价准备,允许对短期投资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而企业正好利用两种计提方法的差额来满足”填补”或”削减”利润的需要.为了盈利年份少纳税款,通过骤然抬高备抵法的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账龄分析法下的某账段比例增加减值准备的计提额,减少本年利润.按制度规定,长短期投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并且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在制度中灵活性较大,而此成为企业可钻的又一年空子,典型的如一知名证券商在香港报亏,而在国内是报盈,原因是在于对承销配股被套的股票投资由短期投资转为长期投资,少提了减值准备。

减值准备的实施背离初衷, 发生扭曲的原因

减值准备的实施背离初衷,成为新的会计造假工具,追其根源,既包括相关会计理论上欠缺,又由于实施监控上的误区:

确认资产减值标准物多重性 在原制度下,资产减值有三种认定标准:其一,永久性标准,即只对永久性的资产减值予以确认.此标准适用于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其二,可能性标准,即对可能的资产减值予以确认.其适用于应收款项,长期投资和在建工程;其三,经济性标准,即对资产负债日发生的任何资产减值进得确认.其适用于短期投资和委托贷款.前两种标准的应用给会计人员的判断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同时也为企业粉饰经营成果提供了工具。

资产减值确认方式的多样性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收款项,短期投资的减值确认就即可按单个资产计提,也可按资产类别计提,也可按全部资产计提;对存货的减值确认,可按单个资产计提,也可按类别计提,也可按现金产出单位的方式计提.确认方式的多样性,加大了主观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管理者极易通过机会主义的会计政策选择,提供虚假信息,误导使用者。

资产减值核算可选择的方法多 可选择的会计方法多,即表现在计提准备的方法多,比如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包括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赊销百分比法;又表现在资产自身计价方法居多,例如存货价值的核算,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加强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那么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采用先进先出法,存货受计提准备的影响就会经采取其他方法所受影响小一些。

可收回金额计算复杂,准确再认定资产价值难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制度将”可收回金额”定义为”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多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进度处理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简称”使用价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其难计算性在于:首先,可收回金额缘于销售净价””使用价值”较高者,但两者的计算均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复杂;其次,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又涉及到折现率的选择,误差率增高;再次,旧准则中没有提出资产组的概念,同时预测单项资产预期现金流量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只能凭空估计。

进一步完善资产准备的对策

新准则确实拉开了遏制减值准备扭曲和误用的帷幕,但仅以上变革不足弥补资产减值理论与制度的欠缺,也不能完全封死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通道.鉴于此,再做以下完善:

拿“可收回金额”做文章 可收回金额,作为判断资产减值的直接依据和计提减值的必要因素,其作用举足轻重.为此,笔者认为尽快根除以资产评估值充当可收回金额的错误行径,确定以固定资产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为目的的专门的评估规范,填补国内会计核算中的这一空白。其实,《国际国会计准则》第16号—厂场设备,早已将厂场设备的价值“通常是市场价值”的措词,修改为“公允价值通常由具有专业资格的评估师通过分析市场数据确定”。因此,结合国际会计界与评估界融通的大好形势,国内评估界与会计界联合率先展开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为目的的评估规范标准的单项研究已势在必行。

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 新准则已关掉了减值准备转回的若干关口,但坏账准备等仍可能转回,这样要防止企业继续利用减值准备操控利润,必须另辟蹊径.上市公司能够操纵利润恰好反映了政策监管政策一定的疏漏:现行退市分两步:暂停上市(近三年继续亏损)和终止上市(近3年半连续亏损).此致命缺陷在于”连续”二字,如将连续三年每年亏损1000万,虽然三年净亏损总额相同,但现行政策下结局完全不同.完善此类条款不难,只有辅以经营性现金流量,净收益指标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等其它指标,企业利用资产减值粉刷利润就难寻用武之地。

创建资产减值管理的良性环境

1.树立对资产减值准备的正确认识,纠正许多企业因对减值准备存在着抵触情绪,少提或不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不良现象.

2.进一步培育和完善信息和价格市场,促使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价能得到合理的确定和公证。

3与加强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并进,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有关问题探讨 篇7

一、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估计售价的确定。

关于估计售价的确定, 会计准则规定有销售协议的以协议价为准, 由于很多企业年末的大部分存货可能并没有签订协议, 因而只能以预计的市场价格为准, 但市场价格的估计难度较大。 (1) 相同产品的质量存在差别, 因此其价格也必然存在差别。 (2) 相同质量的产品在各个地域的价格不同, 主要是各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某种产品在不同地域的供需状况不同。 (3) 企业在不同地域的营销策略不同。如某企业的产品在某些地域占有率较高、知名度较大, 则其销售价格往往相对较高。如某企业的产品在某些地域占有率较低、知名度偏低, 企业为了占领市场, 其产品价格一般相对较低。 (4) 由于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同行业其它企业的产品真实售价难以获得, 而很多公开的价格资料难以反映真实的成交价格。基于以上原因, 企业为了达到少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目的, 往往可以选择比本企业质量高的产品的价格, 或选择价格相对较高地域的价格, 或以某些不能反映真实水平的公开价格资料为依据。而要达到多计提跌价准备的目的, 则可采取相反的策略。

2. 加工成本的确定。

如果企业的半成品和原材料的持有目的不是出售, 而是加工成产品后再对外销售, 则其可变现净值确定为: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笔者认为加工成本的确定主要应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合理预计。但准则上并没有明确加工成本是以历史成本为准, 或是以预计的下年度成本为准;也没有明确历史成本是参照会计年度的平均成本, 还是参照近几个月的加工成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很多企业一般以会计年度最后一个月的成本为准。企业为了达到少计提或多计提跌价准备的目的, 往往可以对12月份的成本进行人为调整。

3. 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品种的确定。

在企业产品品种很多的情况下, 企业对原材料和半成品跌价准备的计提存在很多人为调整方法。 (1) 各种产品盈利能力不同, 有些品种可能盈利水平很高, 有些品种可能亏损较大, 企业为了达到少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目的, 可以预计现有库存原材料主要生产盈利能力较高的产品。 (2) 如果各产品均处于亏损状态, 企业甚至可将某些主要产品人为调整为微利水平, 从而确保与生产这些产品相对应的原材料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4. 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很多企业在产品生产时, 需要的原材料往往种类较多, 根据准则规定:与具有类似目的或最终用途并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 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 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按上述规定, 企业必须按每种原料的单价和单耗计算出综合原材料单位成本, 再与可变现净值比较, 然后再计算出是否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大型制造企业存在以下问题。 (1) 产品需要的原材料品种很多。 (2) 企业产品品规繁杂, 甚至成百上千, 如钢铁企业。 (3) 生产各种产品的原材料单位消耗都不一致、加工成本也不一致。 (4) 每种产品都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5) 库存原材料不匹配。例如某企业的产品由甲、乙两种主要原材料构成, 库存的甲原材料可加工成产品1000件, 库存的乙原材料仅可加工成产品500件。

由于以上情况的普遍存在, 企业原材料和半成品跌价准备的测算就变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计算过程越复杂, 主观的职业判断就越不能保证客观性和真实性, 也就为人为调整跌价准备的计提提供了方便。

二、原材料跌价准备计提案例

1. 假设某钢铁厂2008年末原材料库存及约当产量如下 (表1) :

2. 假设某钢铁厂共有四种产品 (钢材甲、钢材乙、钢材丙、钢材丁) , 预计这四种产品2009年元月份的售价、产量、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等见下表 (表2) :

表中预计生产成本以2008年12月每种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为准。

由于该企业原材料加工成产品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钢铁厂一般有炼焦、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主要生产工序, 并且需要风、水、电、汽等辅助工序) , 其加工成本难以准确测算, 为了简化计算, 该企业对于存货跌价准备的测算公式略作修改。准则规定:可变现净值=售价-至完工时的加工成本-销售费用—税费;如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则需计提跌价准备。

案例计算公式为:可变现净值=售价-销售费用—税费;然后再用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比较, 如生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 则生产该种产品的原材料需要计提跌价准备。

从上表可以看出, 该厂库存原材料加工成钢材后, 只有钢材甲的可变现净值低于生产成本, 需对生产钢材甲的原材料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3. 钢材甲的成本构成如下 (表3;单位:元/吨) :

4. 由于2008年末库存原材料中, 以矿石的数量为最多, 其约当产量也最大, 以2009年元月份的预计产品结构进行分析, 期末库存矿石生产各种产品的约当产量如下 (表4) :

从上表可以看出, 由于预计库存矿石生产钢材丙的约当产量为28.4万吨, 高于表一中库存煤的约当产量16.67万吨, 也高于库存废钢的约当产量20万吨。该钢铁厂可以认定期末库存的煤和废钢均是为生产钢材丙而储备。在表二中, 库存原材料加工成钢材丙后, 其可变现净值高于加工成本, 因此该钢铁厂可以认定库存煤和废钢不需计提跌价准备。

5. 通过以上分析, 该钢铁厂只需对为生产钢材甲而储备的矿石计提跌价准备, 不需对煤和废钢, 以及为生产钢材乙、钢材丙、钢材丁而储备的矿石计提跌价准备。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由于钢材甲的生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340元/吨, 矿石消耗在原料成本中所占比重为57.74%, 库存矿石用于生产钢材甲的约当产量预计为5.7万吨, 因此该钢铁厂2008年末需对原材料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如下:见表5

三、关于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思考

现有会计准则对于存货跌价准备的有关规定, 与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差不多, 在理论表述上很精确很完整。但如上所述, 由于实际工作中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需要大量的合理预计和职业判断, 在企业原材料品种繁杂、产品品规很多、工序复杂的情况下,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算难度较大。目前国内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在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的把握上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实际工作中, 难以保证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准确性, 同时也为人为调整利润提供了空间。

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有必要由财政部门等对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做出较为详细的操作指南, 可以明确以下事项:

1. 年末在计算存货跌价准备时, 如果存货没有相关的销售协议价, 应该以下年度元月份和二月份的预计价格为准。因为大部分企业的年末产成品一般会在下年度的年初实现对外销售, 库存半成品或原材料也一般会在下年度的年初加工成产品对外销售。

为了保证预计价格的合理性, 可以规定计算存货跌价准备所估计的价格, 与下年度元月份实际价格 (或元月份和二月份的平均价格) 的增减变动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如±5%。

2. 计算原材料可变现净值时, 必须确定原材料加工成产成品的加工成本, 在合理预计加工成本时, 可以明确规定必须以报表年度的平均加工成本为准。

3.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在计算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存货跌价准备时, 预计的产品品规十分重要。

为了避免企业通过产品品规人为调整存货跌价准备, 在预计年末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加工品规时, 可以明确必须以报表年度各品规的比重为准。

外资银行贷款减值准备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贷款减值准备,一般准备,“两者孰高”原则

一、现行监管政策与会计政策存在差异

外资银行, 是指依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 经批准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下列机构: (1) 1家外国银行单独出资或者1家外国银行与其他外国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的外商独资银行; (2) 外国金融机构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外合资银行; (3) 外国银行分行; (4) 外国银行代表处。

目前外资银行在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面执行的监管政策是2002年4月颁布实施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 (简称《指引》) , 以及2012年7月颁布实施的《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管理办法》 (简称《办法》) 。在会计制度方面, 外资银行从2008年起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编制财务报告。由于政策制定背景、立场和角度有所不同, 导致以上政策在贷款减值准备的概念、计提方法等方面出现一定差异。

1.《指引》与《办法》从准备金定义模式相关内涵到监管实践方面存在的差异。

(1) 贷款损失准备的含义不同。《指引》中的贷款损失准备指的是与贷款相关的准备金项目, 包括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而《办法》中的贷款损失准备只是针对贷款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仅包括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 因此比《指引》中贷款损失准备范围更窄。

(2) 一般准备的性质不同。《办法》中的一般准备是指金融企业按照一定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 此处的一般准备作为利润分配处理, 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而《指引》中的一般准备虽然未明确是在当期损益还是在利润分配中计提, 但在目前的非现场监管报表设置中, 贷款损失准备所包括的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均放在当期费用在税前列支, 属于资产类备抵科目。

(3) 一般准备的资本属性不同。《指引》中的一般准备为不低于年末各项贷款余额的1%, 而《办法》中一般准备为不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5%, 两者规定的计提性质和抵御风险步骤不同, 导致两类一般准备的资本属性存在差异。按现行《巴塞尔协议Ⅲ》监管要求, 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 《办法》中的一般准备纳入核心一级资本计量, 而《指引》中的一般准备则纳入二级资本计量。

2.《指引》与会计准则在贷款减值准备计提上的差异。

(1) 计提范围有所不同。在《指引》中, 对于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损失的贷款应计提专项准备, 对于减值证据尚未识别、但未来有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应计提一般准备, 同时对于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者某一类贷款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应计提特种准备。而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 仅对有客观证据表明已经发生减值的贷款计提减值准备。

(2) 计提技术存在较大差别。《指引》对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建立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 并规定了计提比例。而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采用单笔减值测试和组合减值测试技术计提贷款减值准备。

(3) 贷款抵押担保处理方式不同。根据《指引》要求, 银行应按《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并计提专项准备, 但其中的贷款分类并未明确担保因素的处理。而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贷款本息的偿还情况、抵质押物的合理价值、担保人的实际担保能力等测算贷款的现金流量现值, 以此为基础计提贷款减值准备。

二、外资银行计提准备的不同做法

1. 认可税前计提一般准备且按“两者孰高”原则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的银行。

此类银行的代表是部分日资银行, 这些银行从审慎经营角度出发, 认为不仅在税后利润分配中应计提一般准备, 同时应在税前计提一般准备。

2. 认可税前计提一般准备且按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的银行。

此类银行的代表是一些港资银行, 这些银行认为《办法》和《指引》中的一般准备存在差别, 因此在税前也应计提一般准备。

3. 不认可税前计提一般准备且按“两者孰高”原则计提

贷款减值准备的银行。此类银行的代表是一些欧美银行, 这些银行自2005年以来, 将《办法》和《指引》中的一般准备合而为一, 仅在税后利润分配中提取, 税前只计提专项准备。

4. 不认可税前计提一般准备且按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的银行。

此类银行的代表为少数港资银行, 这些银行认为, 应以《办法》为依据在税后利润分配中提取一般准备, 税前无需再重复计提一般准备。

三、对外资银行准备计提差异的监管思考

各外资银行在净利润、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计算存在差异, 这不利于监管部门进行横向比较及科学研判银行业整体风险状况。因此, 澄清认识、消除差异、统一标准已成当务之急。

1. 关于一般准备。

各银行应从审慎经营角度出发, 认可税前计提的一般准备。首先, 从政策制定角度看, 《指引》和《办法》定义的一般准备存在根本区别。《指引》主要从银行业抵御风险、稳健经营的角度来定义一般准备, 要求银行业真实核算经营损益, 由此已暗含要求银行通过税前计提一般准备来做实利润之意。而《办法》主要是从资产计量、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角度来定义一般准备, 明确规定了一般准备按照一定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 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其次, 从近年监管政策导向看, 相关政策支持银行业在税前计提一般准备。2009年以来, 根据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判断和预测, 银行监管部门提出了大幅提升银行业拨备覆盖率的政策要求, 如果仅靠税前提取专项准备, 多数银行拨备覆盖率将无法达到要求, 由此银行需在税前计提一般准备。

此外, 从国际金融监管的最新进展看, 反周期资本监管框架要求银行业增加资本拨备。为缓解资本的经济周期效应, 国际金融监管界提出了建立反周期资本监管框架的设想, 采取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引入动态损失准备金制度, 要求银行在贷款减值准备计提中引入对未来经济周期的预测因素, 并从确认损失的资产减值规则转向基于预期损失的损失准备金计提规则, 在现有监管框架下如实行该制度, 可能使得我国银行业在计提专项准备之外, 大幅增加一般准备或特种准备。

2. 关于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法。

基于以上对一般准备的理解, 并从促进外资银行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实现稳健经营的角度出发, 本文认为外资银行在执行现行企业会计准则时, 应当选择更为审慎的方式来计提或评估贷款减值准备。

首先, 对于按“两者孰高”原则确定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法的银行, 应当在认可税前计提一般准备的前提下, 选择更为审慎的计提方法。在“两者孰高”原则下执行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银行, 在填报非现场监管报表时, 可先按《指引》要求计算专项准备, 并记入专项准备栏目;同时将按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减去专项准备, 差额记入一般准备栏目, 并作为计算二级资本的项目。其次, 对于严格执行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银行, 在填报非现场监管报表或评估贷款减值准备的充足性时, 应将按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计提的组合减值准备和个别减值准备分别与《指引》中的一般准备和专项准备对应。

四、完善贷款减值准备监管的建议

监管部门应从促进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 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进一步完善《指引》及相关政策。本文提出以下两种完善方案:

1. 保留《指引》原有定义模式, 缩小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

《指引》对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采取了固定比例法, 各银行在执行上较为简单清晰, 同业间可比性较强。因此可以在保留原有定义模式的基础上对部分条款进行适当改进。

一是修订《指引》中关于一般准备的定义。对贷款损失准备中的一般准备应明确在税前计提, 计提比例可由原来的1%调整为具体比例由监管部门定期根据对银行业总体风险的判断进行确定。同时, 为避免与《办法》中的一般准备混淆, 此类准备可改名为监管准备或普通准备。在《指引》定义模式不变的情况下, 监管资本的计算可沿用原有规定。二是适时修订《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在下一步修订中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充分接轨, 进一步明确抵押担保因素的作用, 对抵押担保因素的评估、处理和扣除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三是要求外资银行按“两者孰高”原则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在监管标准与会计政策存在一定差异的情况下, 监管部门应要求银行在每月的内部会计核算和非现场监管报表填报中, 除严格按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计算贷款减值准备外, 还应按《指引》要求同步计算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 并根据“两者孰高”原则确定最终拨备数额, 确保各银行审慎经营、做实利润, 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2. 进一步完善《指引》, 使得监管计提标准与会计计提标准逐步统一。

一是修订《指引》关于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在加强对计提方法监管的基础上, 允许银行按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自主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同时增设一个税前列支的准备科目, 用于反映监管部门对我国银行业总体信用风险的判断, 此类准备的计提方法可按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确定, 并由监管部门定期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进行调整。同样, 为和《办法》中的一般准备区分开, 该科目可命名为监管准备或普通准备。二是调整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下的监管资本计算。应进一步修订《指引》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相关条款, 尽快明确各类准备的资本属性。将税前提取的组合减值准备和监管准备合并记入二级资本;而按《办法》规定在税后提取的一般准备可计入核心资本。此外, 对已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银行, 可允许银行将税前计提的准备金总额与内部评级法下计算的预期损失总额进行比较, 如果准备金不足以弥补预期损失, 不足部分将从核心资本中予以扣除;如果会计减值准备高于预期损失, 高出部分可在一定比例范围内计入二级资本。

参考文献

[1].王建军, 杨坤.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上海金融, 2008;1

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问题的探讨 篇9

一、对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新旧会计处理比较

旧规范规定:企业计算的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如果高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 应按其差额补提资产减值准备;如果低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 应按其差额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但冲减的资产减值准备, 仅限于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 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 冲减已提的减值准备。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二、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合理性

1. 规避恶意操纵利润的现象

旧规范允许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经常被滥用, 许多上市公司将其变成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例如, *ST民丰 (600781) 凭借3610.2万元的非经常性损益, 在连续两年巨亏之后, 2003年实现盈利206万元, 而公司扭亏的法宝是将已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转回, 公司在2003年的此项收益高达3274.1万元。上述操纵妨碍了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并影响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的公平性。新会计准则不得转回的规定, 将上市公司操纵资产减值准备这一利润调节的手段进行遏制, 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2.“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有利于会计信息披露

旧规范将资产减值准备按不同资产计入“管理费用”、“投资收益”或“营业外支出”, 这容易将资产减值损失与其他费用混淆, 不便于对资产减值进行单独分析, 新准则设立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再按各资产项目设置二级明细科目, 这即可区分由资产减值和生产经营活动引起的费用和收益, 抑制管理者混水摸鱼, 滥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 也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和经营成果, 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3. 与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相适应

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和新准则引入的“公允价值”都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 从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来看, 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新准则不允许转回资产减值损失, 谨慎对待公允价值, 减少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

三、建议与总结

1. 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

资产减值准则突破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账面余额时, 以可收回金额计量, 将差额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但当资产价值得以恢复时, 即账面余额<可收回金额时, 又不能恢复资产价值, 使资产减值的计量标准不同, 不利于真实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如果为了规避可能发生的通过资产减值准备恶意操纵利润的现象, 而使资产价值不能得到完全真实的反映, 无疑放弃了公允价值的理念, 允许减值损失有条件地转回可

2. 限制转回的范围不全面

资产减值准则适用范围不包括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资产及金融资产等, 不得转回是针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长期股权投资及其他资产。而事实上, 哈高科 (600095) 在2002年以高达6630.4万元的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扭亏, 其中冲回的坏账准备就高达5985.1万元;本文对40家上市公司2004年~2006年的各类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及转回情况进行了粗略统计, 表明上市公司提取和转回的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要远远高于长期资产减值准备 (见表) 。可见, 虽然新准则限制了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 但企业仍可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操纵利润, 且这部分占了很大比重。因此, 增加对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限制性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3. 与会计估计变更的确认思想不统一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 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的重估和调整, 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采用未来适用法予以确认。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就是对资产价值估计的变更, 类似于会计估计变更, 限制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无疑与会计估计变更的确认相违背。

4. 改进上市公司的监管机制

根据《证券法》规定, 企业连续两年亏损将ST处理, 三年连续亏损将暂停上市及退市, 于是一些公司在亏损的第二年, 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争取盈利, 避免ST处理;或在三年连续亏损的最后一年大幅度转回资产减值准备, 让公司最终盈利避免退市, 此条款应修改完善;此外现行规定的控制参数单一, 亏损多以净利润指标考核, 使上市公司一味追求净利润, 若引入考评指标体系, 如以营业利润为主, 辅之的资产状况、持续经营能力、经营现金流量等指标, 以减少操纵利润的外在制度动机。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年

[2]李映照陈妮娜:资产减值会计问题探讨[J].财务月刊 (理论) , 2007.1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若干问题的探讨 篇10

一、我国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计提减值准备是为防止资产计量不实、企业虚盈实亏和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 但从实际年报披露的相关信息来看, 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普遍存在问题。

1. 资产减值准备已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主要方法

《会计制度》要求企业从谨慎性原则出发, 对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这有利于增强资产相关性, 挤掉“泡末”, 避免以虚增资产和利润来降低资产的真实性。企业管理层一般会在会计制度或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使用以下调节的方法:

(1) 提取较低比例资产减值准备, 甚至注销资产减值准备来达到提高当期会计利润, 以实现扭亏。

(2) 某些公司为了扭亏, 实现盈余, 避免连续亏损而被ST或PT, 巨额冲回以前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或巨额计提而造成年度业绩平平, 为以后转回增加利润打下基础。

2. 资产减值准备在操作中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1) 资产减值确认标准不统一。现行会计制度和准则的不完善给资产减值的确认带来难度。显然, 各项资产确认标准的不同导致对如何判断一项资产是否存在减值产生了不确定性。

(2) 资产减值准备确认时间不明确。会计制度规定“对于计提减值准备的时间, 企业应定期或者于每年年度终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杳, 合理预计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 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并且必须每年至少一次。”在操作中, “年度终了”较好把握, 而对“定期”的概念没有具体规定。

(3) 计提减值准备金额依据不明确。由于确认标准不统一导致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存在较大弹性。

对于计提多少资产减值准备, 《会计制度》中分别规定按照各项资产的成本、相关市价、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等确定, 但“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是对未来而言的, 在确定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一定程度上依赖主观判断, 依据相关数据估计。

3. 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报表中信息披露不充分

《会计制度》并未对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做明确的规定, 企业报表只列示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冲回的金额, 如存货准则中只要求披露当期计提和当期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及确定可变现净值的依据;固定资产准则仅要求企业披露当期计提的减值损失和转回的减值损失;无形资产准则也仅要求披露当年提取的减值准备。这些信息并不足以让会计报表使用者充分理解报表, 不符合会计目标——决策有用原则。

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改进建议

1. 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

(1) 制定统一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我国尚缺乏统一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现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约定缺乏系统性, 对产生的共性问题没有统一规定。鉴于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复杂性, 因此制定一个系统、完善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己迫在眉睫。

(2) 加强确认与计量的规范。应当借鉴国际会计准则, 明确地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方法和提取转回时间, 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

在减值准备的确认时点、减值迹象判断标准, 减值准备转回的时点和标准, 销售净价的计量、现金流量、折现率的估计等, 都应做出具体、细化规范。

2.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因此, 决不能忽视对企业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否则资产减值会计制度将难以顺利推行。

(1) 加强自律性管理。会计人员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 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现实会计实务中, 业务素质、本位利益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会计人员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可见, 对会计人员自律性管理的重要性。

(2) 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在资产减值政策的颁布和实施的同时, 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制定与减值准备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

资产减值准备极大地增加了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因此, 制定与减值准备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极其重要, 这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

为了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处理, 应强化审计师职责, 尽快制定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 明确各项减值准备的具体审计程序, 努力通过独立审计遏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

4. 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由于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存在较多的主观因素, 所以加强对减值信息披露的规范, 充分披露资产减值信息尤显重要。

企业除在财务年报附注中披露本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金额、计提比例、计提依据和方法外, 还应详细披露导致资产发生减值的事实及环境、减值准备确定的具体方法及其理由, 这样才能确保相应的财务指标具备可比性, 以限制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

5. 建立完善信息与价格市场

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不健全, 不能定期、及时地公布各种资产的最新市价, 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较差, 绝大部分商品及股权难以确定其可收回金额。

准备问题 篇11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规范操作;解决措施

本学院的无机化学实验室供应用化学、化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用。应用化学、化学专业为大一学年用。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为大一上学期用。每次只能容纳大约20人同时做实验。每个班分成2~3组。在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学生重复犯。先把问题解决措施总结如下,以便教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生更好地规范操作。

一、酒精灯的使用和玻璃管(棒)的加工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选用挂式酒精喷灯比较方便,不用频繁地加工业酒精。坐式酒精喷灯作为演示的道具,让学生明白原理即可。实验室用的挂式酒精喷灯构造有:(1)酒精喷火杆;(2)酒精预热盘;(3)活力调节阀;(4)挡风片;(5)酒精输送管;(6)酒精壶;(7)铸铁底座;(8)酒精注入阀。

1.活力调节阀漏液。解决措施:用扳手把螺母拧开。把旧的生料带清理干净,用水冲洗干净,吹风筒吹干后用重新缠绕新的生料带,按照原来的样子装回去。

2.喷火杆内酒精喷口被玻璃渣等杂物堵住。教科书介绍用长针把喷口刺通,很难清理干净。解决措施:打开活力调节阀和酒精注入阀门,把软管一端连在水龙头上,开自来水,杂物就冲出来。这个方法还可以检验喷口是否被堵住。

3.酒精喷灯的木质手柄在使用过程中受热开裂或者烧焦。解决措施:使用前用湿布缠绕。

4.自来水管连接酒精壶和铸铁底座的部位不够紧,漏酒精。解决措施:用细铁丝缠绕几圈,用铁钳选择加固。这样学生在移动时,或者摔在地上,也比较牢固,不会漏液。

5.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或玻璃棒时感觉加热很久,玻璃管和玻璃棒也不变软,很难弯曲。解决措施:首先,把酒精壶挂高,比底座高1.3米,这样底座里的酒精压力很大,喷得很猛。其次,要把活力调节阀调到最大,同时调整挡风片,声音越大证明火力越猛。最后,加热玻璃管或玻璃棒时要靠近火焰一些。虽然说酒精喷灯的火焰从外到内由氧化焰,还原焰和焰心三部分组成,最高温度点位于氧化焰的顶部,但是尖端比较尖,而且有风吹,这样子火焰接触玻璃面积比较小,加热所需的时间比较长。靠近火焰一些可以迅速地加热。

二、摩尔气体常数的测定

氢气是用磨亮的镁条与过量的6 mol/L的盐酸反应生成的。实验通过测定氢气的体积来确定R的数值。实验装置有量气管、漏斗、试管(反应器),软管。在反应过程中,由于产生氢气的压力不断增大,使量气管的液面不断下降[1]。

反应过程中,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必须要移动漏斗,使漏斗中液面量气管内液面和量气管内液面相同。原因:由连通器原理可知,同一液体的同一水平液面上的压强是相等的。为了使量气管内的气体的压强为大气压,必须要移动漏斗,使漏斗中液面量气管内液面和量气管内液面相同。这样还可以避免量气管中的气体压力过高,从反应器与量气管的连接处漏出。

三、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二氧化碳是通过大理石与6 mol/L的盐酸在启谱发生器中反应制得。反应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硫酸铜溶液、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目的是依次除去硫化物气体、盐酸气体、水,用干燥洁净的锥形瓶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最后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

1.启普发生器随着反应的进行,关闭旋塞希望停止产生气体,但是中间球体的液体不能与固体分离。原因和解决措施:启普发生器由球形漏斗和葫芦状玻璃容器组成。放大理石前必须用玻璃纤维把球形漏斗下端缠绕,组合时刚好插到两球容器的中间部位。这样大理石不会掉在底部。其中,缠绕时不能太松。如果太松,随着反应的进行石块变小后也会掉在底部。缠绕时也不能太紧,太紧后,随着反应的进行,石块变成微粒后把缝隙堵住,中间球体的液体下不去。如果遇到大理石掉在底部或者玻璃纤维堵住了,都需要拆开,重新缠绕玻璃纤维。

2.学生把橡胶塞用打孔器打孔,把孔打大了,插入玻璃管时漏气。解决措施:剪一小段乳胶管放入孔中,再把玻璃管插入,这样乳胶形变贴合了玻璃管和橡胶塞。

3.学生检验锥形瓶中是否充满了二氧化碳气体时用火柴,灰烬容易掉进锥形瓶,造成实验的误差,而且浪费很多火柴。解决措施:利用干燥的竹子,用刀破开,削成10 cm 左右的细长的竹条,类似牙签大小。使用时用酒精灯点燃,用嘴巴吹熄,成为带火星的竹条,放到锥形瓶瓶口,火星熄灭,证明锥形瓶充满了二氧化碳。这种竹条可以用很久,而且产生的灰烬不容易掉。

四、醋酸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pH计的使用

使用pH计前必须用标准缓冲溶液标定[2]。根据使用说明书操作即可。每测一次,必须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玻璃电极并用剪碎的滤纸吸干净。通常使用的是E-201-C复合电极。

1.测定过程中的数据不稳定,摇动电极,数据不停跳动。原因及解决措施:如果前面测的数据正常,这次很可能是玻璃电极与塑料栅之间有气泡,把玻璃电极取出,缓慢插入,观察是否还有气泡,没有气泡,便可正常读数。

2.很多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把电极保护帽打翻了,往电极帽加的是去离子水。解决措施:电极保护帽装的是3 mol/L的氯化钾溶液。从电极上端小孔加入的复合电极的外参比补充液也是3 mol/L的氯化钾溶液。新购置的电极带有一个塑料小瓶子,里面装的是氯化钾粉末,往里面加去离子水到刻度线即可得到3 mol/L的氯化钾溶液。

五、放水瓶的改进

实验室常用的是10 L玻璃用的放水瓶。里面装的是去离子水,供学生的洗瓶装水和教师准备实验用的。下口放水瓶的玻璃活塞很容易被碰烂。损坏后,整个玻璃放水瓶作废了。市场上有塑料做的放水瓶,塑料的如果水有杂质,很难看出来而且很难清洗。现在模仿日常饮用的五加仑桶的手压泵水器,做一个饮水瓶的泵水器。具体做法:取一个10 L透明小口的试剂瓶,清洗干净。然后选用一个规格为13号的橡胶塞,选用一个 11.25 mm 的橡胶塞打孔器钻一个孔,把从市场买的手压泵水器插入橡胶塞,检查是否紧实,然后装上取水管,调整好合适的高度。橡胶塞塞到试剂瓶里,此时整个体系是密封的。手压气囊往里面压气体,水从取水管里出来。整个装置简单实用,只作为去离子水的容器。

参考文献:

[1]蒋毅民.无机化学实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7—69.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组.无机化学实验[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44—46.

基金项目:

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问题与对策 篇12

关键词:保险合同,准备金,会计计量

一、保险合同准备金概述

1、保险合同准备金的涵义

保险合同准备金是指保险公司为了履行保险合同上的规定, 对其事故所支出的保险赔偿基金。政府部门为了保障保险客户利益不受侵害, 其保险合同准备金均以保险立法的形式存在。一般情况下, 保险合同准备金包括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以及未决赔款准备金。

保险人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 以如实反映保险合同负债。寿险保险合同准备金包括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分别由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组成。非寿险保险合同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

所谓保险责任准备金, 是指保险公司为了承担未到期责任和处理未决赔偿而从保险费收入中提存的一种资金准备。是保险公司按法律规定为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履行赔偿或给付保险金义务而将保险费予以提存的各种金额。保险责任准备金不是保险公司的营业收入, 而是保险公司的负债, 因此保险公司因有与保险责任准备金等值的资产做后盾, 随时准备履行保险责任。

2、保险合同准备金的特点

现行保险合同准备金具有三大特点, 即估计性、不确定性以及未来性。

(1) 估计性。精算假设是保险公司经营原理的显著特征, 其主要表现在预期费用率、预期利率、预期死亡率以及退保率, 而保险合同准备金主要依据保险公司经营原理进行计量, 因此, 其计量核心为计算假设, 所以, 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具有明显的估计性特点。

(2) 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保险合同准备金的主要特点, 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保险公司各项经营业务存在着不可控风险, 其诸多风险难以预防;另一方面是在保险业务中, 其事故发生概率和损失大小无法预计, 现行依据精算结果计提保险合同准备金, 其将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3) 未来性。与其他投资不同的是, 保险投资是个“收入确定先于成本确定”的运作过程, 这种运作机制条件下, 造成保险责任准备金只有在经营业务完成后才能够进行准确核算, 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会计要求。所以, 保险公司需要根据确认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的金额实现其收入确认。

二、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因素

我国现行保险公司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因素包括未来现金流、货币时间价值以及边际, 以下将针对于其因素做出详细阐述。

1、未来现金流

未来现金流包括两个部分, 即由保费收入引起的现金流出和因保险事故发生产生费用赔偿引起的现金流出。通常情况下, 保险合同的未来现金流具有三大特征:一是仅针对于现有保险合同, 与未来合同无关;二是致力于无偏的基础之上, 分析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等相关信息;三是有效反映计量日所有而获取的信息。

2、货币时间价值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在一定的投资时期内, 货币所增加的价值。货币时间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折现率的择选, 我国现行保险合同折现率具有三种选择:一是特定资产的预期收益率。由于相当一部分保险合同负债的现金流与特点资产收益率没有直接关系, 以至于该方法难以准确反映出保险合同负债的特点;二是保险产品设计时的预期利率。该方法极易造成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与公允价值计量资产错配, 究其原因在于其负债不能够随着市场利率发生变化;三是当前市场可观测的市场利率。该方法不仅与现值计量属性保持一致性, 而且还有效缓解了上述两种方法的薄弱环节, 但在该方法使用过程中, 应切实防止折现出现锁定行为。

3、边际

边际是指为确保保险合同准备金计算项目的平衡, 而附加和调整的项目。现行保险公司具有两种边际, 即风险边际和剩余边际。

(1) 风险边际。为了补偿保险人承担的估计现金流低于最终现金流的风险, 保险公司开展风险边际。现行保险公司的三种风险边际方法, 即置信区间法、分位数法以及资本成本法, 此三种方法均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风险边际目标的实现。着眼于实物角度上来看, 保险公司风险边际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概率区域分布与风险调整金额呈现正相关;二是未来现金流量的发生频率与风险调整金额呈现负相关;三是保险覆盖期间与风险调整金额呈现正相关。

(2) 剩余边际。保险公司为消除保险合同准备金在初始计量日产生的首日利开展剩余边际工作。其判定保险合同是否具有首日利得的方式为: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现值和风险调整值的差, 若差为正, 则表现为保险合同中存在首日利得, 若差为零或负, 则表现为保险合同中无首日利得。

三、保险合同准备金潜在的问题

保险合同准备金潜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投保人行为和保单取得成本。

1、投保人行为

保险公司投保人行为可以划分为两种形式, 包括有利投保人行为和不利投保人行为。有利投保人行为是指投保人行使保险合同期权时, 能够为其带来净收益的行为;不利投保人行为是指投保人行使保险合同期权时, 对其造成净损失的行为。保险公司投保人行为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投保人过于注重长期合同, 忽视了短期合同, 将导致现金流入的可行性较大, 不利于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另一方面是有利投保人不能够正确区分净收益的来源, 以至于对其资产的确认存在着较大的冲突。

2、保单取得成本

增量保单取得成本和非增量保单取得成本共同构成了保单取得成本。通常意义上讲, 保单取得成本是指保险合同在销售、签发以及启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费用。其中, 非增强保单取得成本是指投保人在销售保险合同时将会产生保单取得成本, 即包括间接费用和直接费用。反之, 则为增量保单取得成本。保险公司保单取得成本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取得成本确认金额无标准限定;二是取得成本的用处不明确, 不知应当将其费用化还是后续摊销;三是若将取得成本进行资本化, 那么尚未明确将其资产代表何物。

四、完善保险会计新规定的建议

1、坚持保险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积极参与国际准则制定工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我国会计准则近年来一直坚持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尤其是保险会计, 更是在借鉴了国际保险会计准则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是我国保险会计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应该看到的是, IASB仅仅发布了征求意见稿, FASB对征求意见稿还有很大的异议,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为了保险会计国际准则还会根据反馈做出改动, 并不排除有较大改动的可能。

我国应该抓住保险会计新规定实施的有力契机, 大力培养保险会计专业人员, 加强调研保险会计实务中遇到的问题, 结合我国保险业的特点分析和总结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IASB反馈。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准则制定工作, 加强我国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切实维护我国保险业的利益。

2、加快有关实施细则的出台,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保险会计新规定试图更加公允地反映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但目前规定的内容原则性规定较多, 可操作性的细则较少。例如, 对保费要求进行分拆并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 然而并没有明确分拆的标准和重大保险风险的标准。

保监会应对保险会计新规定的相关细则进行深入研究, 尽快出台切实可行的操作细则。例如, 针对保费分拆标准的问题, 可以根据不同的保险产品类别, 规定不同的比例, 按规定的比例将产品收入计入保费收入。通过细节的出台, 减少保险会计处理过程中的人为主观判断, 增强保险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3、加强会计规定与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 兼顾会计目标和保险监管目标

保险公司作为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其经营的好坏不仅关系企业的自身, 更涉及规定公众的利益。保险公司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两种准则来规范其会计行为:一种是公认会计准则, 服务于投资者、投保人等一般信息使用者, 提供公司公允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种是监管会计, 服务于监管机构, 提供满足监管要求的信息。会计目标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更注重保护投资者利益。监管目标以偿付能力指标为核心, 更注重保护公众利益。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一般是在编制一般财务报告外, 还要定期编制偿付能力报告。

我国之前的保险会计准则一直以基于监管的法定精算假设为基础, 在保险合同准备金的计量等方面过于保守和谨慎, 不能满足会计目标。新保险会计规定的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会计规定与监管规定的分离。为了使我国保险业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 有关部门应顺应保险业发展规律, 兼顾会计目标和保险监管目标, 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与衔接, 出台符合我国保险业实际的会计、税收、外汇等政策。

参考文献

[1]王彧、尹梅:构建社会基本医疗監兆急附鹬贫鹊纳柘隱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09 (4) .

[2]汤洪波: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公司治理[J].金融研究, 2008 (7) .

[3]陶琳:我国保险责任准备金披露及列报的处理[J].商业会计, 2006 (18) .

上一篇:腹腔镜引流管下一篇:钢琴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