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前准备

2024-08-29

采访前准备(通用8篇)

采访前准备 篇1

在没当上记者之前我经常在想, 白岩松、撒贝宁、柴静、鲁豫这些人到底是通过什么方法在新闻界取得那么高的成就的;在面对国家领导人、各国政务高官和应对突发事件报道时, 他们又是如何做到保持从容不迫、随机应变的呢?如今, 我走上了新闻岗位, 做了8年的一线记者, 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 逐渐感觉到, 要想采好一个新闻、做好一个报道, 除了本身要有好的新闻基础以外, 更重要的是对所采访的新闻事件做好大量的、有效的采访准备工作, 才能在采访过程中得心应手, 将所需要的信息都采回来, 做出好的新闻。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 浅谈一下采访前应该做的准备工作。

说到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我先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奥林埃娜·法拉奇是意大利著名的记者, 一生采访过邓小平等众多大人物, 每次采访前, 她都要花上好几个星期做准备, 甚至还会花时间去仔细阅读受访者的书籍并随时做读书笔记。用法拉奇的话说, 我能通过搜集与采访者有关的资料, 形成自己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找出人物的闪光点以及读者会感兴趣的地方, 最后再围绕总结出来的重点想出应提的问题, 这样采访就能事半功倍。像这样优秀的记者都要如此认真地准备每次采访, 就更不要说我们了。

我们再来谈一下准备不足会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美联社著名记者尤金·莱昂斯就出现过后悔一辈子的采访。一次, 莱昂斯对斯大林进行采访, 事先约定只能采访两分钟, 可两分钟后斯大林并没有结束谈话的意思, 而尤金·莱昂斯却提不出更多有准备的问题。事后莱昂斯后悔道:“尽管我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呆了近两个小时, 但使我一辈子后悔的是, 当时没有趁机提出更多富有意义的问题来。”还有一次, 莱昂斯采访伊朗前国王巴列维, 约定只能谈五个书面提出的问题, 几分钟就谈完了, 而采访时巴列维谈兴正浓, 等待继续提问, 可莱昂斯却没有准备更多的问题。事后, 莱昂斯懊恼地说:“我当时就在国王的办公室发下誓言, 今后, 哪怕约定只有1分钟的采访, 我若不事先准备好供一两小时谈话的问题, 便绝不再来到世界伟人的面前。”

与莱昂斯未做准备工作不同, 有一些特殊的采访不是想采就有, 不想采就不存在的, 地震、泥石流、爆炸等自然灾害, 往往在发生之前是没有任何征兆的, 如2015年8月12 日发生的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 还有2008 年的“5·12 汶川大地震”。如此新闻事件发生后, 我们一线记者需要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 而在之前真的没有任何时间做采访的事前准备工作, 只能凭借自己的基本功和实际经验进行采访。另外, 在有些新闻现场还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 这就对记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 如采访震区或暗访时遇到暴力分子的阻拦等等, 所以怎样才能避免或者说尽量降低发生意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就成了我们今天要谈的话题。

第一点, 采访前要做好访前计划。任何事情有了计划、有了任务目标, 做起来就会简单很多, 几年的工作经历使我了解到, 采访不都是对临时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有很多新闻是提前预约和设计的, 像会议报道、人物专访、专题报道等等, 这些都是事先通知到记者本人的, 所以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这个采访, 甚至是去计划采访中的每个细节。比如, 一年一度的“两会”采访, 会议日程都是提前发到记者手中的, 按照会序提示, 在这几天, 每个时间段开什么会、都有什么领导参加、会议都研究什么内容等, 我们都要提前掌握到, 我们只要按照这个日程计划, 提前预约采访对象, 提前摆放摄像机位置, 不出意外的话, 我们还可以提前拟好新闻稿件的初稿, 这样, 我们在采访时就会顺利很多, 很容易就完成了采访任务, 避免和减少了失误的发生。

第二点, 采访前要搜集相关资料。这里我们要先确定所采访的是新闻事件还是新闻人物, 如果是新闻事件, 那就需要搜集与新闻事件有关的背景资料和其他相关内容。这些东西都上哪里去找?其实, 现在网络发达, 报纸、报刊的印刷也很及时, 而且我们身边始终都不缺少有识之士, 可以向他们请教诸多难题, 所以想要寻找一些好的素材应该不是难事。另外, 如果我们采访的对象是新闻人物, 那我们就要提前打听好他是什么样的身份、做过什么样的事情、出过什么样的书刊、获得过什么样的奖项和喜欢什么样的事物等等, 将与其有关的生活和工作信息都提前捕捉好, 这样你对这个人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在沟通时就会很简单, 就能够找到共同话题, 减少彼此间的陌生感, 这样采访就容易顺利进行。

第三点, 采访前要准备好问题提纲。提问是采访活动的重要环节, 作为记者, 绝对不能用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去判断事情的真伪, 看到的事情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更多详实的信息需要我们去请教专家、学者或询问现场的目击者, 只有这样才能把事件还原, 确保采访的真实性。如果对所采访的事件和人物不了解, 没有准备好问题提纲, 那么当面对陌生人的时候, 难免会不知所云, 提的问题也会东一撇、西一块的。准备充分, 便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记得第一次采访, 那是刚当上记者的第三天, 领导派我跟单位一位老记者去乡里采访秋整地工作。到了乡里, 老记者被熟人找到别的屋里说话, 走时告诉我, 让我先做农业副乡长的采访, 十分钟后, 老记者回来了, 我给他看了看我的采访笔记, 看到写着密密麻麻字体的记录本, 他露出了诧异的表情。其实我知道, 这都是因为我提前做好了问题提纲, 所以也就不用担心问不出来问题了。

第四点, 采访前要准备好应急预案。这一点对我们灵活应对突发事件和保障我们自身安全都很重要。比如, 我们在两会期间做采访, 如果遇到设备出故障怎么办?被采访人突然有急事着急要走,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怎么面对?采访负面新闻遇到不讲理的人要抢夺摄录机或者对我们进行人身攻击又怎样处理?等等。这些情况我们都很难预料, 虽然我所列举的事情没有发生到我们身上, 但是往往却有很多实例, 会时不时出现在报纸、电视和网站上, 那么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提前设计好应急预案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办法, 而且这种预案是长远的、没有时效性的, 你设计的预案越早, 能够避免的矛盾就越少, 设计的预案越全面, 发生的危险就越低。

第五点, 采访前要检查好物质工具。物质工具也需要准备?无非就是纸、笔和机器吗。有的人会感觉这没什么必要。可是如果不信, 你可以问问身边的老记者们, 有谁采访没忘带过笔和纸、忘拿采访证, 甚至有的只拿了摄像机没有拿磁带, 这些情况都不是我们主观想落下的, 只是有的时候确实是因为采访时间太急, 或者准备工具时别人正跟你说话和接听电话等因素的干扰, 难免会忙中出错。所以, 在采访前要仔细检查摄像机是否好用, 电池电量是否充足, 麦克风、纸笔等用品是否齐全, 采访提纲、准备资料放没放到身边等等, 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在我看来, 跟战士上战场前准备好枪支弹药一样重要, 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养成在采访前检查好物质工具的习惯, 否则真的出现只拿机器不拿磁带的情况发生, 所有的工作就都白做了。

总之, 有了充足的准备工作, 加上采访时灵活运用提问的技巧, 注意多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 那么好的新闻采访就会变得轻松容易许多。

摘要:要想采好一个新闻、做好一个报道, 除了记者要有好的新闻基础以外, 更重要的是对所采访的新闻做好大量的、有效的采访准备工作, 这样才能在采访过程中得心应手, 将所需要的信息都采回来, 做出好的新闻。

关键词:采访,准备工作,访前计划,搜集资料,问题提纲,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新闻传播学》, 黄旦,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5。

[2]《新闻理论基础》, 甘惜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3。

[3]《新闻原理的思考》, 梁衡, 人民出版社, 1996。

采访前准备 篇2

在学院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通过联络各地校友并对杰出校友进行访谈这样一种社会实践形式,不仅有助于促进我校学生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还可以在社会与学校之间构建温馨和谐的校友网络。通过对一些成功校友身上的成功特质的描述,给我们中大学子一个学习的方向。寻访校友成长足迹,挖掘校友感人业绩,倾听校友心声,让在校同学能够分享校友成功的喜悦。

涉及到一些新闻撰写和人物采访方面的东西。今天我就将我这方面的一点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稿子普遍存在的问题:

优点:内容丰富、详实

不足:

1、总结报告;涉及方方面面,2、感受太多,走访校友行的酸甜苦辣

二、如何写好一篇稿子

采访的准备程序

明确采访目的,二,确定采访对象,三,搜集对象资料,四,列出采访提纲。预约采访——谈话一般情况下有浅入深——采访结束。

在确定了采访对象后,需要尽可能多的搜集对方的资料,资料越多我们对他的了解也越深入,越有利于我们设计出具有良好效果的问题进行采访,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尴尬场面。

通过合理的设问,通过细节的观察,将一个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的形象描绘出来,再在其中总结出中大人的特质。切忌不着边际地发问。身份认同感

人物最真实的坎坷,综合成一篇故事

个人成长经历与所获经验,交大的哪些事物令其难忘,运输人的哪些品质对其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有所帮助,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对母校的寄语等问题。

采访前准备 篇3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之一,是记者为得到真实的新闻材料而通过采访对象进行相应的调查活动,是记者与被访者之间的一种社会活动。提前的准备可以加大获取事实资料的效果和效率。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之前做好准备工作,需要从新闻的新颖性、时效性、灵活性、广泛性等特点出发。新颖性是新闻最基本的特性。例如,《衡水晚报》曾刊登的《生意人徐守领和他的健康环保梦》,这个新闻的题材就比较新颖,环保与生意的完美结合,能够一下子吸引群众的眼球。时效性是新闻“新”的重要体现,新的题材才能够达到新闻预期的效果,例如《树立“大平安”理念推动“平安衡水”建设再上新水平——访衡水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国华》这篇文章,符合当时大平安建设的时间,符合时效性的特点。新闻采访的灵活性是指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根据采访的情况随机应变,这有助于提升采访质量。广泛性是指适当地增强观众的阅读兴趣。

二、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新闻采访也是一样,只有做好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才能够保证新闻采访的效果。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较多,主要包括熟练掌握采访对象的资料、拟定详细的采访提纲。下面以采访衡水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国华的这次新闻为例做具体说明。

(一)熟练掌握采访对象的资料

推出《树立“大平安”理念推动“平安衡水”建设再上新水平——访衡水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国华》这篇新闻采访之前,我们对被访者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了解。通过网上搜寻、询问领导,对采访对象的个人资料做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下载了其相关演讲的视频以及其所出的文献,对采访对象的观点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采访的顺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拟定详细的采访提纲

在熟悉掌握了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以后,我们就结合本次采访的题目制定了相应的采访提纲。有明确的提纲有助于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占据主动位置,这样才能够不慌张,以提高采访的质量。制定提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需要有明确的目的;第二,层层深入;第三,时刻的换位思考;第四,准备好采访用的物件。例如本次采访,我们确定了以下采访的主要内容:最近中央和省对深化平安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衡水市在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工作中有什么样的目标和思路?平安衡水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衡水市将采取哪些举措实现平安建设工作的突破?在平安建设工作上,衡水市已经明确了一系列的规划、措施、重点和目标,对于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将有什么样的保障措施?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抓住了平安建设的中心,层次分明,而且符合被采访者考虑问题的思路。

三、新闻采访前的准备与新闻采访成功的关系

采访前的准备与新闻采访成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系着采访能否有效地进行;第二,关系着能否明确采访的主题;第三,关系着对采访对象的尊重程度。第一个方面直接决定采访的成功性,第二个决定采访的针对性,最后一个直接体现的是记者的职业素养,所以采访前的准备是不可以缺少的。

(一)采访前的准备关系着采访能否有效地进行

进行采访的目的很明确,通过采访以了解新闻的材料,然后整理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但是在采访之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的话,很难挖掘出有用的信息,甚至在进行面对面交流时,很容易出现胡乱提问的现象。

(二)采访前准备关系着能否明确采访的主题

做好采访内容的准备,能够很好地引导被采访者进行问题的回答,会使得采访效果事半功倍,也可以使被访者心理舒适;如果不通过准备就进行采访,很容易导致双方的谈话不顺利。

(三)采访前的准备关系着对采访对象的尊重程度

采访前的准备,会根据被采访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准备,避免出现使被访者尴尬的问题,这是记者的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而这也为下次的采访做好准备,使其更加顺利,不会导致拒采访的事情的发生。

新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记者需要采集新闻的相关材料,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有职业素养,能够发掘题材,并及时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刘京林.新闻采访成功的影响因素[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2).

浅谈怎样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篇4

我认为, 一个成功的新闻采访它的前期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所以论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新闻采访也是一样, 只有做好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 才能够保证新闻采访的效果。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比较多, 主要包括:熟练掌握采访对象的资料、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拟定详细的采访提纲、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一、熟练掌握采访对象的资料

知识素养是一个记者最重要的素养之一, 但是有良好知识素养的记者在采访某个具体问题时总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因为, 进行特定的采访, 就意味着记者要涉足某一特定的领域。记者并不是百科全书, 对于某一专门领域, 其知识难免会有所欠缺。面对这种情况, 记者应该在访前准备中“临阵磨枪”, 抓紧时间, 突击学习。

许多著名记者采访前都很重视资料的准备。《南方周末》记者孙亚菲曾经在对知名学者李敖进行专访前, 特地用了大量的时间阅读了李敖的多本著作。孙亚菲说:“只有了解他, 熟悉他的作品, 在采访时我的心中才有底, 采访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可见, 采访成功与否和资料准备是否详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具备新闻敏感性

所谓新闻敏感, 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 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泰勒曾指出:“没有新闻鼻、新闻眼, 请滚蛋。”新闻看不见、摸不着, 我们要如何才能够具备新闻鼻、新闻眼呢?那就需要在采访前做到:第一, 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较强的工作, 就要在平时锻炼我们记者的政治素养, 能够用政治家的眼光和态度去认识事物。第二, 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在西方新闻中, 要吸取受众眼球, 一般采用的是“黄色新闻”, 即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官刺激的手法, 集中渲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 旨在赚取高额利润的新闻样式。但我们倡导的是健康、高尚的趣味, 力求有趣不俗、有益无害。第三, 透过一般现象去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所说的那样:“记者是一个勘探者, 他要挖掘、钻探事实真相这个矿藏。没有人会满意那些表面的材料。”

三、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对采访对象心理的分析往往直接决定了采访的大体安排, 也决定了记者采用何种采访方法以及提问的内容。面对记者, 采访对象的心理是比较复杂的。他们不知道记者会问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回答和配合记者的采访。记者对此进行分析, 将采访对象的心理结构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层面, 因为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不同, 每个人的性格都会不一样, 有的人是理性外向型有的人就会是理性内向型, 而有的人是感性外向型有的人就会是感性内向型, 这样的个性分类也促进了记者与采访对象更好地沟通。二是因事而异的社会心理层面, 每个人在社会当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也有着各自的社会利益, 所以当他们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 有的人就会热情的配合记者的采访、有的人会消极的应付记者的采访、有的人会借故回避、有的人则会故意阻挠, 发生这些情况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当中的角色不一样, 所要代表的利益也不一样。下面我们以作品《诚信为贫困户打开创业路》为例, 来进行分析:

当我们在确定这个采访内容时, 我们就对采访对象马红彬做了前期的了解, 在前期的谈话过程中, 我们就注意到他是一个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人而且对人也热情大方, 所以我们在后期采访时不论是对他工作上了解还是生活上的交谈, 他都很积极地配合我们, 这对我们的采访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我们对采访对象没有做过多的了解, 不清楚他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立场, 而只是一味地去采访新闻, 那只能会给采访工作带来阻碍和不便。所以说, 只有了解了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我们才能更好地展开工作, 获得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和资料。

四、拟定详细的采访提纲

在熟悉掌握了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以后, 我们就结合本次采访的题目制定了相应的采访提纲。有明确的提纲有助于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占据主动位置, 这样才能够不慌张, 以提高采访的质量。制定提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需要有明确的目的。二是层层深入。三是时刻换位思考。四是准备好采访用的物件。

在作品《一个瑞典华裔医生的中国梦》中, 我们首先确定了采访的主要目的, 就是要通过表现主人翁蒋重和的爱岗敬业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以及工作对他的不断挑战和磨炼, 来体现他优秀的品格。并且通过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也可以更好地带动观众的情感。其次, 我们使用分层次推进式的采访方法, 从紧绷思想弦到紧扣责任弦、从紧扣责任弦到弹出质量弦, 一步一步推进层次的分明, 层层深入。也不会让被采访者感觉太紧张。最后, 是时刻的换位思考, 看似最简单但却是最不容易把握的一个环节。有些记者往往只顾得到自己想要的资料, 不考虑被访者的需求, 穷追不舍, 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 有可能会造成被访者拒访或者是采访中止的情况。所以我们在采访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跟被访者的换位思考。

五、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在当今时代, 记者为了争取到采访机会, 可以说是动足了脑筋。没有采访的机会就绝不可能有采访的成功。那么怎么样才能得到采访的机会呢?这就要记者想方设法的去创造采访机会, 以下几点就是比较实用的方法:第一, 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第二, 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第三, 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第四, 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第五, 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在采访过程中这些方法不需要全部都具备, 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选择适当的采访机会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采访。

在《扶贫驻村干部离开以后》这篇新闻稿的创作中, 一开始我们就遇到了因为时间关系没法进行采访的情况, 但是我们的编辑并没有放弃这个新闻选题, 而是一直不断地去找采访对象, 努力争取采访的时间, 他利用采访对象在工作和休息的空档进行新闻采访, 可能是看到他的努力, 采访对象最终还是接受了采访, 并且采访的过程也很顺利。而这次的采访经验也让我知道, 并不是所有的采访都能顺风顺水, 我们要学习要经历的还有很多。而了解和掌握各种能够创造采访机会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我深刻地认识到, 一个记者需要采集新闻的相关材料, 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个优秀的记者, 必须具有职业素养, 能够发掘题材, 并及时做好采访前的准备。这样才能做好新闻, 做好自己!

参考文献

[1]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67-86.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26.

采访前准备 篇5

总结一下这些失败采访的原因, 大多在于采访前的准备环节上——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材料, 提不出问题;提问时颠三倒四, 缺乏逻辑性;自始至终被动式采访。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要使采访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如何充分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让采访达到最佳效果?结合工作实际, 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不殆

如果对要采访的人和事、要采访什么问题一无所知, 必然如一只无头苍蝇, 撞到哪儿算哪儿, 何谈采访的逻辑性?知己知彼, 就是要理清采访逻辑。

拿到一个选题, 首先要思考, 这件事或者这个人, 我们要让大家了解到什么。尤其是企业报的记者, 其稿件的写作, 通常与企业重点工作息息相关, 只有明确稿件主题, 才能确定写稿重点和基调, 才能为随后收集的采访资料、设定的采访提纲奠定基础。曾经写过一篇《暖气, 到底怎么了?》 (载于《兰州石化报》2011年1月30日第1版) 的企业宣传稿件, 拿到采访任务时, 笔者首先询问相关人员, 了解事件的发生原因和背景。当时正处于这个企业供暖异常艰难的时期, 一边是员工家中的暖气不热, 一边是提供蒸汽的热电厂运行不佳, 虽然各方做了很多努力, 但客观因素决定要改善这种情况比较难, 因此笔者在总结稿件主题时明确:一是要向读者说明现实状况, 解释清楚为何暖气不热, 给员工一个交代;二是突出企业在解决问题时所做的各种努力, 阐述客观困难, 寻求员工家属的谅解。紧扣这两个主题和目的, 笔者在随后采访中设定采访提纲和写作基调, 终稿在实际中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使读者了解事实, 也得到了员工的谅解。

总而言之, 在采访之前, 先思考、归纳主题、明确报道方向, 然后围绕主旨收集资料、拟定提纲、理清思路, 采访会顺利很多。

二、收集素材, 不打无准备之战

无论是采访人还是事, 与之相关的材料都应该有意识地去收集、分析, 这些素材主要包括被采访单位的会议材料、工作总结、相关知识性资料, 以及相关的宣传报道材料等, 这便于我们初步了解事件背景、基本概况、产生后果等。如果采访对象是人物, 就涉及人物的基本情况、事迹和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等, 让人物在你心里有个大概轮廓, 便于实现与采访对象的沟通, 让采访顺利进行。

笔者写《光荣与使命——记消防支队战训科科长赵玉强》 (载于《兰州石化报》2012年5月22日第4版) 一文前, 对采访对象一无所知, 非常陌生, 于是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备课, 熟悉采访对象的相关背景和事迹。然而, 在看过收集到的他的事迹材料后, 认识还是非常空泛, 远远不够, 于是笔者又通过侧面先期采访赵玉强身边的人, 更多了解这个人工作和日常工作的状态。一方面可以在采访中消除陌生感, 另一方面也利于采访中挑起话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在写作中, 笔者将这些外围采访内容融入其中, 开篇起笔感觉非常顺手——在我没见到赵玉强前, 关于他的传说有不同的版本。一种是说他工作非常敬业, 在各种救援现场总是冲锋在最前沿, 义无返顾、无所畏惧;还有一种, 是说他很严肃, 对工作要求近乎苛刻;另外还有说他为人特实在、重义气, 如果有什么困难找到他, 准是没错儿。5月18日下午, 我终于在消防支队的战训科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人物……

对于收集素材可以算是前期的采访, 当对事件或人物有了初步了解后, 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 进一步深入采访就会水到渠成。

三、拟定提纲, 头脑清楚地去战斗

对采访所涉及的背景资料有所收集后, 过多的素材可能会如同乱麻, 需要进一步梳理, 拟定一个详细具体的采访方案和提纲, 不仅可以帮助你理清思路, 也可以提前让你的采访对象清楚你的采访意图, 有所准备, 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

举例来说, 企业报道中最常遇见的典型事件采访提纲拟定中, 先要确定好采访对象, 是当事人还是外围人员, 是采访领导干部还是技术人员、班组员工, 基层员工是采访老员工还是新进厂员工, 还是采访哪个岗位的员工。因为岗位、年龄、工作经历不同, 看待一件事的角度和观点都有所不同, 要全面展示一个事件或者典型, 不同层面的人当然采访得越多越好。采访对象错了或者漏掉了, 都会给采访带来缺憾。

稿件《效益从哪儿来?》 (载于《兰州石化报》2014年5月16日第1版) , 笔者根据得到的素材制定了四个层面的采访, 设定出各有侧重点的采访提纲:一是兰港公司总经理, 从宏观上叙述, 体现思想理念, 体现高度和深度。二是主管科室负责人, 主要展示具体举措的制定, 包括制度、方案等, 体现制度层面。三是生产厂的负责人, 主要体现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将制度转化为行动, 形成可行的措施。四是采访员工对保效益的看法认识, 在工作中怎么具体实施, 有什么具体的事例能够体现。这几个侧面从上到下, 相互印证又各有侧重, 层次清晰, 对成稿很有帮助。

拟定采访提纲时, 问题的设定也非常关键。笔者的看法是, 问题设置不能太空, 不能太泛, 也不能太抽象, 最好从既定目标出发, 抓住重要性事件, 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特点来设置问题, 好的问题必然是具体、明了、切中要害的。

当然, 采访过程也是个随机应变的过程, 我们也不能局限于提纲中的问题, 要边倾听边思考, 当采访对象传递出有价值的新内容、新思想时, 就要迅速捕捉, 往往能找到新的收获点。

四、日积月累, 时刻准备要战斗。

写作不是一日之功, 日常积累可以说是采访前的一个宏观准备, 一般可以通过读书看报广采博取, 或者结合工作重点攻关。日常工作生活中, 需要关注理论政策, 多方面增长知识, 扩大视野, 做好思想积累、情况积累、信息源积累、业务资料积累、知识性资料的积累等等。作为企业报的记者, 主要传递的是企业各个阶段的重点工作、好的经验做法、成绩荣誉等, 宣传的是企业在某个时期的中心工作, 颂扬的是有企业时代风采的典型人和事, 这更需要记者对企业关注的工作重点, 宣扬的主基调, 在实际工作中涌现出的成就、经验、矛盾、主攻方向, 干部员工在一个时期内的思想活动, 以及各个领域涌现出来的典型、冒尖的人和事等有所了解。因此, 平时就要有意识地针对自己经常或者需要报道的重点范围, 有针对性地收集储存一些资料, 如上级领导的讲话材料、重要会议的相关资料、业务性资料, 包括不同体裁、题材的优秀稿件等, 日积月累, 才能做到随用随取。

摘要: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做得好, 直接关系到采访效果, 特别是企业报的记者, 不仅需要考虑采访效果, 还需要考虑企业宣传的目标和要达到的效果来设置采访方向。只有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充分, 采访成功的把握性才大, 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

采访前准备 篇6

一、隐性采访前做好知识准备

(一) 知识准备要做足功课

凡事都应该有事先的计划, 在隐性采访前做好知识准备, 即所谓的“做功课”。在隐性采访之前不但要做好功课, 还应该在这方面下大力气。不少人会忽视这一点, 他们以为在信息化时代, 只要网上百度信息, 就什么都能找到, 知识准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尽管百度之类的搜索引擎十分强大, 可以有效帮助记者简要地做好知识准备, 且可以应付一些简单的隐性采访。可是, 搜索引擎也不是万能的, 网上搜索出来的知识毕竟有限。在有的深度报道或者对专业细节特别重视的隐性采访中, 只依赖搜索引擎通常会导致采访失败。例如, 记者假装盗墓贼混入摸金校尉中暗中采访, 尽管可以从网上搜索出一些盗墓工具的用法, 也可以对盗墓过程进行一定了解, 甚至还可以假装专业盗墓者, 对古墓位置、风水朝向等进行研究。可是只具备这些常识就以盗墓者身份进行隐性采访相当危险。稍不小心就可能泄露身份, 以盗墓者抽烟为例, 通常普通人的烟是用食指与中指来夹, 而盗墓者是倒夹在拇指与食指间点烟, 烟头藏于手心, 其余三根手指则稍微靠拢手心, 而且手心是面向胸口的, 以便于烟头的亮光不会太明显。这些内行人的细节是在网上难以了解的。因此, 隐性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关键的是准备到什么程度就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知识水平要和扮演的人身份相符。身份不需要多完美, 有助于暗中采访就行。

(二) 知识准备要实事求是

隐性采访前的知识准备不仅要做足知识功课, 还应该符合生活实际, 与群众贴近。事实上, 不少新闻事件报料人就是记者最好的老师, 特别是在揭露一些社会黑暗腐败的报道中, 报料人通常就是行业中的人。记者在深入进行隐性采访时, 较好的选择就是跟着报料人学习有关专业知识, 或者让报料人帮忙安排接触渠道。

二、隐性采访前做好形象准备

所谓做好形象上的准备就是要做易容准备, 武侠小说的易容术可以改变人的容貌, 神秘感十足。然而, 隐性采访中的易容则并非是如此, 它主要有两个目的:首先是保护记者人身安全, 对于那些很少做隐性采访而出镜率较高的记者尤其重要。其次就是将自己的形象气质改变成符合采访中扮演的角色。第一个目的较为简单, 男记者只要变化发型, 女记者化点妆、戴上眼镜都容易改变容貌。能够认得出的人通常都只有与记者最亲密的人, 不然, 其他没有接触过或者接触极少的人是很难认出来的。原因还是在于记者在镜头上的形象与平时有差别, 另外, 外貌相似的人较多, 走进人群中是不容易被发现的, 何况是记者还十分注意改变自己的形象。相对较难的是要顺利达到第二个目的。在某个角色中扮演的时间长了也就具有了该角色的气质, 气质最难模仿。可能有人会认为气质是很虚的东西, 但是俗话说得好“穿上龙袍都不像太子”。原因何在呢?就在于太子的角色是万人之上, 傲视群体的, 有着很霸气的气质, 这种气质难以用语言说清楚, 不过的的确确存在。

但是, 隐性采访的调查对象不是太子, 不过人的气质因身份的不同而不同。要成功模仿并混入隐性采访对象的圈子, 难度还是比较高。因此, 记者必须对生活有特别的感悟, 要深入采访对象的生活中去真实体验, 并反复模拟对方的气质。因为隐性采访需要, 在一些重大新闻暗中调查中, 记者必须要长期地去适应某个虚构的身份, 甚至不当自己是记者, 去深刻体验别人的生活。[2]花费大量时间学习采访对象的气质固然重要, 但还可以学习一些小技巧。比如说笔者的一个同事, 曾经想混入地下黑作坊, 以当小工的方式进行隐性采访。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琢磨怎么扮演一个进城打工者。后来, 他一个月不洗澡并让自己身上充满汗熏味儿, 并让自己天天在太阳下暴晒, 使皮肤变黑, 然后再混入地下黑作坊, 并成功地进行了隐性采访。还有一个同事为了调查地下赌场, 他绞尽脑汁让自己的言行举止看起来很像赌徒, 可是就是难以神似。有一天, 在进行隐性采访之前, 他熬夜看小说, 让自己眼睛通红, 然后同事们觉得很神似, 他才开始暗中调查采访并取得了成功。隐性采访的记者十分不容易, 为了成功采访, 他们要付出极大的牺牲来配合隐性采访。

三、隐性采访前准备好拍摄设备

隐性采访的拍摄设备准备是成功实现采访目的的关键环节。当前的科学技术十分发达, 新的偷拍机也花式百样。怎么选择与恰当运用偷拍设备, 是保证隐性采访节目顺利出片的核心。在各种各样的隐性采访设备选择中, 具有一定的讲究。要是扮演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却选择大气的偷拍手表, 或者背着运动背包型的偷拍机扮演潲水油收购老板, 都是不行的。要根据隐性采访场合来选择设备, 录像手表偷拍灵活且十分隐蔽, 但是难以长时间续航。在长期的隐性采访中, 这样的选择是行不通的。要是在光线昏暗的地方进行隐性采访, 那么偷拍设备应该具有红外夜视功能。要是在场地开阔的地方进行隐性采访, 那么就应该选择有广角功能的包型录像设备, 而不是使用小型偷拍设备, 如摄像眼睛或者摄像笔等等。要是在喧闹的地方隐性采访, 那么既要利用偷拍机, 还需要根据情况来决定是否应该带上有降低噪音功能的录音笔来录音。记者在隐性采访中经常会使用到暗访设备, 不过怎样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与搭配, 对于记者来说的确值得深入考究。

四、结语

对于隐性采访记者来说, 在进行隐性采访之前, 必须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这和一般的新闻采访有很大区别的。所以, 从事此类工作的记者应该在采访前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各方面的准备, 为隐性采访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浅论新闻谈话的采访准备与技巧 篇7

关键词:新闻记者,谈话访问,业务技能,实战经验

谈话采访是新闻采访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广播电视记者、报纸杂志记者还是新媒体记者, 采访时一般都提前做好了准备, 对采访对象的情况都有深入的了解, 也设计了相应的问题。但更多的时候, 面对突发新闻事件需要现场采访相关人员时, 就是考验记者职业素养的时候了。新闻记者如何能够通过有效的谈话采访获得相应的新闻信息,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采访中, 创造良好的谈话气氛

新闻记者大多数时候要面对的是突发事件的采访任务, 没有事前的资料准备, 采访对象也会是各行各业的人员。并且, 有的采访对象善于谈话, 交谈起来轻松自如;有的采访对象, 或因为敏感害怕, 或因为其他原因, 不愿意与记者交谈。那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首先, 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 创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面对一些敏感话题, 不要着急采访, 而应该采取曲线的方式, 旁敲侧击地获取新闻信息。

不久前, 本市 (清远市) 各局要求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 每月定期向公众发布信息, 唯独市交通局没有实行。笔者的采访任务是采访负责人, 找到原因。因为此话题比较敏感, 在记者说明来意后, 交通局领导都说没空、不愿接受采访, 有的甚至把门反锁起来。后来, 笔者找到该局的一位负责人, 但并不急于谈起这一敏感话题, 而是与其谈论市内的交通问题, 向他咨询相关问题, 他也来乐于回答。在谈话进行得很好的时候, 笔者顺势问起:“这些信息怎么没有向公众发布?是因为比较忙, 忽略了吗?”随后, 该负责人将局内的一些情况向笔者作了介绍, 也回答了交通局对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看法;笔者也获取了信息, 完成了此次采访任务。

创造良好的谈话氛围, 要从采访对象的性格、所处的环境入手, 不能千篇一律, 套用模式;记者态度要和蔼, 保证气氛的和谐。笔者入行第一次作采访时, 没有想到、做到这一点, 以至于第一次采访以失败而告终。当时, 笔者去连南瑶族自治县采访一位每天坚持爬着去上学的残疾小孩, 那孩子很紧张, 笔者也没有进行任何铺垫, 就单刀直入地问他:“你靠的是什么毅力才能坚持每天爬三公里路去上学?”结果孩子害怕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之后还是因为有记者前辈指点:“孩子小, 你要跟他亲近。”笔者才意识到自己采访时的态度和语气让孩子感到紧张、害怕。于是, 在第二次上门采访时, 笔者带上一本笔记本作为礼物, 并且帮他做一些事情, 和他随意聊天, 气氛越来越和谐;不知不觉间, 笔者获得了想知道的新闻素材, 完成了相关新闻的写作。并且, 此篇新闻稿获得了广东省残疾人好新闻三等奖。

二、采访中, 认真倾听, 从谈话中深挖新闻

在谈话访问中, 记者要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回答。采访对象的有些回答就是新闻线索, 甚至是重大新闻或重要新闻的线索。同时, 认真倾听也是对采访对象的一种尊重, 其会在记者的认真倾听下很乐意继续聊下去;记者也会因此获得额外的新闻线索。

2016年上半年, 我市 (清远市) 多个县区发生特大洪灾。笔者到市三防指挥部采访, 以便获取第一手的相关资料, 及时发布新闻信息, 安抚群众情绪。但是有关工作人员只提供了一些灾情的简报, 没有具体说清灾情, 并要求记者返回。其他记者都无奈离去, 但笔者决定留下来继续采访。后来, 笔者与三访指挥部的一位负责人交谈起来, 在谈话中, 这位负责人感慨了一句:“关键时刻军队重要啊!”笔者意识到这是一条重要的新闻线索, 便立即问:“重要在哪?军队都做了哪些工作?”负责人继续说道:“今早解放军官兵翻山越岭步行30多公里, 进村解救了被洪水围困了两天两夜的几百个村民。”笔者根据这条线索对受灾群众、军队负责人进行了深入采访, 当天写成一篇题为《清远遭遇特大洪水袭击、军民奋起抗灾》的新闻。该新闻稿不但在省台播出, 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采用。

三、采访前, 选择合适的访问时机

笔者在多年的采访中发现有这样一个情况:有时被采访者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会出现精神不集中甚至心情恍惚情形。后经过分析得知:是记者访问的时机选择得不合适。采访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有时采访对象若有急事要处理, 这时强行采访只会适得其反;但若是错过了这次机会, 又很难保证新闻不会被别人抢先。面对这种情况, 记者要把握采访机会, 有时需要“见缝插针”。

那么, 什么样的访问时机才是合适呢。首先, 征求采访对象的意见, 然后由双方协商确定。一般来说, 采访对象认可的时机, 是采访对象心理、情绪都比较良好的阶段。其次, 预约采访时间, 记者可以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对采访对象的情况了解清楚, 问题设置得当。在这个时间段访问, 采访对象能够保持心情愉悦, 若记者的提问有理有据, 会使双方的交谈更容易深入、融洽, 更有利于记者挖掘内在的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此外, 通过电话、电邮、上门预约等方式确定好采访时间, 也是对采访对象的尊重, 更容易获得采访机会, 完成采访任务。

现在也有很多记者只在意新闻的时效性, 他们所关心的是拿到第一手的新闻素材, 而往往忽略了采访对象所处的境况、情绪等等, 强行采访, 结果产生不愉快。2014年马航空难发生后, 罹难者家属心情悲痛。这时, 一些电视记者在北京首都机场强行将镜头对准他们进行采访, 遭到了家属及网友的强烈反对。不久前, 北京摔婴案发生后, 女婴在医院抢救, 危在旦夕, 其母亲在抢救室门口悲痛欲绝。这时一些记者忽视采访对象的心情, 强行采访提问, 对方不做回答, 只说一句:“你有孩子吗?”让采访记者尴尬不已。

有时采访对象会是公务人员, 尤其是领导。他们工作繁忙, 无法确定采访时间, 而采访又不能再拖下去, 那怎么办呢。这时记者就要善于捕捉采访时机, 见缝插针。笔者有一次的采访任务是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采访市长, 提前预约了多次皆因市长工作繁忙未能成功。第四天“人民代表大会”就要结束了, 笔者在台下看到市长离开席位走出去时, 也立马跟了出去, 在卫生间门口等到市长出来后, 利用回到会议室的这小段时间向市长提问, 完成了采访任务。

采访前准备 篇8

1 新闻选题的确定方法及主要依据

确定新闻选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要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考虑,从而确定采访题目;第二,选题要具有典型性,从典型性的事件中找到题目和确定题目;第三,在采访的过程中选取最好的角度,从而确定事实与题目。

对新闻选题进行确认首先要对新闻价值进行确认。新闻价值,就是对新闻产生的时间与重要性进行分析,再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进行定位等[2]。根据国家政策的需要对新闻价值进行定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2 明确新闻采访选题的几点原则

在新闻采访选题的确定中,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坚持新闻事件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新闻政策的统一性原则。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新闻记者对整个新闻事件进行概括的重要原则,新闻政策即依据国家所规定的尺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剖析,重要的方面包括对新闻事件的方向报道及重要原则等,有一般报道和特殊报道等。对于最近发生的事件能够判断其新闻价值,还要看其是否符合相关政策,两者缺一不可。

3 新闻采访选题的关键性原则

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自身的思维,灵活转变思维方式,避免自身的思维进入误区,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新闻采访的顺利性。

在新闻主题的选择上,要避免主题先行。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首先要分清楚选题与主题的区别,很多时候并不是确定了选题就直接确定了主题。每个人对每件事的理解角度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新闻工作者,更要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独特的新闻触角,要学会根据自己的节目定位和节目风格进行选题,即使是同一个选题,也要尽量选取新颖的、更有新闻价值的角度去采访,这样能极大地避免新闻的同质化。例如,在对一个老奶奶卖瓜子的报道中,有的记者会呼吁大家都来帮助她,有的记者会核实新闻的真实性,而有的记者则会考虑老人的儿女去了哪,她为什么会天寒地冻摆地摊卖瓜子。由于新闻记者对新闻事件的采访目不同,因此新闻的报道结果也有所差异。

3.1 避免受到微观思维的局限,应用宏观的思维模式

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要多运用宏观思维,运用宏观思维能及时对新闻事件进行详细的分析,能打破新闻事件的局限性,将对新闻事件的看法置于一个大环境下,更深层次地挖掘新闻事件的重要意义,赋予其更深层次的历史含义。宏观思维的运用还可以让新闻记者在新闻事件中进行比较,能更好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与预测。

3.2 摆脱传统经验思维的禁锢,运用理性思维

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新闻记者要适当地摒弃惯用思维,运用理性思维。运用理性思维可以不受自身经验的约束,对新闻事件的关注不仅在事件表面,更可以将体制化内的东西剔除,运用自身的经验与思维外的一些客观存在来对新闻事件进行判断。

3.3 新闻选题的深度要直至纵向发展

在进行新闻采访工作前,要对新闻选题进行挖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对突发新闻的选题时,要考虑其重要意义,注重突发事件的及时有效性,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与后果进行仔细分析,对突发事件的内在原因进行挖掘,预测新闻事件发展的方向等;第二,要对新闻选题的背景进行研究,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开头和结果,还应注重新闻背景,否则新闻的导出将平淡无味,对新闻内容要进行深度报道,引发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思考;第三,新闻事件要确保“典型性”,挖掘具有“典型性”的新闻事件及人物等,新闻事件的报道要依从重大原则,从重大的新闻事件中进行选择,抓住社会的热点话题。

4 结语

新闻选题的明确是新闻记者在正式采访之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对于新闻活动的有序开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新闻的选题中往往出现一些制约因素,采访人员应该主要从采访形式、内容、表现形式及可行性等方面出发,对选题要进行一定的构思与分析,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还应与上级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与交流,使新闻选题能够进行顺利的报道,编辑制作环节要进行相应的加强,让观众能够及时了解新闻事件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袁松鹤.凤凰城大学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参与和能力提升[J].中国远程教育,2016(4).

上一篇:改造设计规划下一篇:汽车零配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