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前的准备

2024-10-08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通用7篇)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 篇1

一、新闻采访的内涵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之一,是记者为得到真实的新闻材料而通过采访对象进行相应的调查活动,是记者与被访者之间的一种社会活动。提前的准备可以加大获取事实资料的效果和效率。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之前做好准备工作,需要从新闻的新颖性、时效性、灵活性、广泛性等特点出发。新颖性是新闻最基本的特性。例如,《衡水晚报》曾刊登的《生意人徐守领和他的健康环保梦》,这个新闻的题材就比较新颖,环保与生意的完美结合,能够一下子吸引群众的眼球。时效性是新闻“新”的重要体现,新的题材才能够达到新闻预期的效果,例如《树立“大平安”理念推动“平安衡水”建设再上新水平——访衡水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国华》这篇文章,符合当时大平安建设的时间,符合时效性的特点。新闻采访的灵活性是指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根据采访的情况随机应变,这有助于提升采访质量。广泛性是指适当地增强观众的阅读兴趣。

二、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新闻采访也是一样,只有做好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才能够保证新闻采访的效果。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较多,主要包括熟练掌握采访对象的资料、拟定详细的采访提纲。下面以采访衡水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国华的这次新闻为例做具体说明。

(一)熟练掌握采访对象的资料

推出《树立“大平安”理念推动“平安衡水”建设再上新水平——访衡水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国华》这篇新闻采访之前,我们对被访者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了解。通过网上搜寻、询问领导,对采访对象的个人资料做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下载了其相关演讲的视频以及其所出的文献,对采访对象的观点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采访的顺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拟定详细的采访提纲

在熟悉掌握了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以后,我们就结合本次采访的题目制定了相应的采访提纲。有明确的提纲有助于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占据主动位置,这样才能够不慌张,以提高采访的质量。制定提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需要有明确的目的;第二,层层深入;第三,时刻的换位思考;第四,准备好采访用的物件。例如本次采访,我们确定了以下采访的主要内容:最近中央和省对深化平安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衡水市在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工作中有什么样的目标和思路?平安衡水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衡水市将采取哪些举措实现平安建设工作的突破?在平安建设工作上,衡水市已经明确了一系列的规划、措施、重点和目标,对于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将有什么样的保障措施?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抓住了平安建设的中心,层次分明,而且符合被采访者考虑问题的思路。

三、新闻采访前的准备与新闻采访成功的关系

采访前的准备与新闻采访成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系着采访能否有效地进行;第二,关系着能否明确采访的主题;第三,关系着对采访对象的尊重程度。第一个方面直接决定采访的成功性,第二个决定采访的针对性,最后一个直接体现的是记者的职业素养,所以采访前的准备是不可以缺少的。

(一)采访前的准备关系着采访能否有效地进行

进行采访的目的很明确,通过采访以了解新闻的材料,然后整理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但是在采访之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的话,很难挖掘出有用的信息,甚至在进行面对面交流时,很容易出现胡乱提问的现象。

(二)采访前准备关系着能否明确采访的主题

做好采访内容的准备,能够很好地引导被采访者进行问题的回答,会使得采访效果事半功倍,也可以使被访者心理舒适;如果不通过准备就进行采访,很容易导致双方的谈话不顺利。

(三)采访前的准备关系着对采访对象的尊重程度

采访前的准备,会根据被采访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准备,避免出现使被访者尴尬的问题,这是记者的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而这也为下次的采访做好准备,使其更加顺利,不会导致拒采访的事情的发生。

新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记者需要采集新闻的相关材料,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有职业素养,能够发掘题材,并及时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刘京林.新闻采访成功的影响因素[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2).

[2]赵世恒.如何把握新闻采访的主动权[J].科技传播,2013(5).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探讨 篇2

在我国, 作为一种宣传、教育和鼓舞大众的舆论工具的新闻, 一方面它要把党和国家的声音正确无误地传达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 另一方面它要独立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舆论监督职责, 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实现。因而, 对于我国新闻工作的从业者而言, 如果没有较强的政治素质、职业素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作为支撑的话, 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就新闻采访这项工作而言,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是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的根本素质。

2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的具体措施

2.1 日常资料收集及针对性资料收集

记者时间和精力有限, 不可能各行各业十分精通, 因此, 在日常根据自己经常报道的重点范围收集储存资料十分必要。一般来讲, 记者应积累的资料应包括:政治性资料, 如党的政策、国家法令、政府政策性文件、重要会议的相关资料以及所从事采访领域的有关规章、条例等;业务性资料, 如采写经验, 好稿评价等;知识性资料, 如历史地理知识以及分工采访的部门、行业的知识、资料等;语言资料, 如格言、名句、典故、群众语言等;地域资料, 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等。而采访对象确定后, 记者还应着手对采访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 深入研究采访对象的“档案”。这里的“档案”, 包括人物采访对象的经历、性格、爱好、兴趣、成就等;事物 (事件) 采访对象的背景、来源、目的、意义等。对人物采访对象“档案”的了解, 有助于找到与人物采访对象的共同语言, 缩短双方之间的距离, 打开人物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如果对人物采访对象的“档案”一无所知, 提出一些不恰当问题, 极可能引起人物采访对象的不耐而导致采访中止或提前结束, 无法完成写作资料的采集。比如, 采访一些众所周知的知名人士时, 却仍旧一一提问, 让对方将自己的基本简历再一次复述, 这样的采访取得的写作资料将会是毫无新意可言的老生常谈, 甚至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对事物 (事件) 采访对象的了解, 有助于快速溶入到事物 (事件) 中去, 挖掘出与不一样的新闻。比如在对运动会网球比赛的报道前, 先对代表队有个深入的了解, 就可以在完成赛事报道的同时, 给读者带来丰富的幕后故事报道, 增强新闻的立体感, 增强新闻的可读。

2.2 从大局上把握新闻事实的时空价值

接到一个采访任务, 发现一条新闻线索, 记者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这条新闻的价值有多大, 它在现实时空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是记者采访的前提。因为价值的判断, 决定了记者采访投入的力度、采访的范围。所以, 采访一个事物, 报道一个新问题, 要有大局观念, 背景意识。否则, 就可能把大问题当小问题去抓, 或者把小事情当做大问题去采访。

2.3 熟悉采访领域的知识

无论记者的学科背景怎样, 无论记者的知识多么广博, 在采访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的时候, 都会感到自身知识的不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对所有领域的知识都熟悉。特别是采访专家、教授、科学工作者, 他们所从事的不同专业, 要求记者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所从事的工作、专业知识, 有一些了解和熟悉。否则, 连提问都不知从哪里入手。

研究采访对象的“档案”。这里的“档案”, 主要包括采访对象的经历、性格、爱好、兴趣、成就等。这种对采访对象“档案”的了解, 有助于找到与采访对象的共同语言, 缩短双方之间的距离。而对对方的“档案”一无所知, 找不到共同语言, 不仅双方距离难以拉近, 而且有时因问题提得很鲁莽, 令对方尴尬。比如, 对一个没有结过婚的人, 记者贸然地请她谈谈她的孩子的情况, 是一件多么令人难堪的事, 采访效果可想而知。

2.4 人脉上的积累也是十分重要的

而这些人脉中应该不拘泥于上层或中层, 因为基层的劳动人民也是新闻重要的来源。上层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场, 记者有责任走“上层路线”, 学会与上层部门和上层领导打交道, 要学会与他们交朋友, 这样才能获得大量的独家新闻。而在此, 中层力量也不可小觑, 它可是各类信息传播的中介。在基层的群众中间, 那里有最原始、最生动、最丰富的新闻素材。记者的采访主要靠记者的普通人际交往, 从普通民众那里最广泛的得到最真实的声音。而在平时, 记者要想多得到一些新闻线索, 还可以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公之于众, 这样, 在第一时间里, 你就有可能较别的记者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 所以, 在平时的积累中, 打好人脉战是很重要的。

2.5 准备采访方案和提纲

对采访所涉及的背景、资料有了初步了解后, 记者还应对采访做一个较为具体的规划, 即准备采访方案和提纲。这种采访方案, 可以熟记于心, 也可以写成书面提纲, 当然, 越是重大的采访活动, 计划越应该周密, 提纲越应该细致。采访方案一般应该包括:第一, 采访对象, 即, 要采访哪些人。如记者采访某一先进人物的事迹, 这一先进人事肯定是记者的主要采访对象, 而人物周边的人, 如人物的亲友、领导也可能是记者应采访的对象, 采访对象确定错了, 或漏掉了, 都会给采访带来缺憾。在采访对象比较多时, 还应本着“有利于新闻素材的挖掘、有利于缩短采访忙人的时间”的原则, 拟定采访的顺序及轻重。第二, 采访内容。记者应根据报道意图和已掌握的新闻线索, 拟出所要采访的具体内容, 即谈话的题目。拟定的内容要尽可能多一些, 有些设想性提问不一定在现场采访时用得上, 但仍应列入, 以备不时之须。

2.6 采访的事物准备

这个毋庸置疑, 包括采访本、笔、包、证件等, 这是采访的基本常识。

3 结论

总之, 记者要在短时间内认识采访对象不是一件容易事。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丰富而复杂, 记者采写新闻既要客观、真实、准确, 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还要选取精巧的采访角度, 没有事先的充分准备, 短时间内达到采访目的是很难完成的。我对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的认识大概就是这些。平时生活中, 我们要善于积累和学习, 而在正式采访前, 我们也要做足功课,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克服工作中的很多问题, 才能将采访做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刘秋霞, 韩晓敏.新闻采访和写作的角度[J].新闻传播, 2009 (6) .

[2]王雪春.重新认识新闻采访的组织运作方式──兼议开辟信息源有效挖掘新闻线索[J];新闻爱好者, 2001 (8) .

[3]赵世恒.如何把握新闻采访的主动权[J].科技传播, 2013 (10) .

浅谈怎样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篇3

我认为, 一个成功的新闻采访它的前期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所以论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新闻采访也是一样, 只有做好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 才能够保证新闻采访的效果。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比较多, 主要包括:熟练掌握采访对象的资料、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拟定详细的采访提纲、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一、熟练掌握采访对象的资料

知识素养是一个记者最重要的素养之一, 但是有良好知识素养的记者在采访某个具体问题时总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因为, 进行特定的采访, 就意味着记者要涉足某一特定的领域。记者并不是百科全书, 对于某一专门领域, 其知识难免会有所欠缺。面对这种情况, 记者应该在访前准备中“临阵磨枪”, 抓紧时间, 突击学习。

许多著名记者采访前都很重视资料的准备。《南方周末》记者孙亚菲曾经在对知名学者李敖进行专访前, 特地用了大量的时间阅读了李敖的多本著作。孙亚菲说:“只有了解他, 熟悉他的作品, 在采访时我的心中才有底, 采访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可见, 采访成功与否和资料准备是否详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具备新闻敏感性

所谓新闻敏感, 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 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泰勒曾指出:“没有新闻鼻、新闻眼, 请滚蛋。”新闻看不见、摸不着, 我们要如何才能够具备新闻鼻、新闻眼呢?那就需要在采访前做到:第一, 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较强的工作, 就要在平时锻炼我们记者的政治素养, 能够用政治家的眼光和态度去认识事物。第二, 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在西方新闻中, 要吸取受众眼球, 一般采用的是“黄色新闻”, 即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官刺激的手法, 集中渲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 旨在赚取高额利润的新闻样式。但我们倡导的是健康、高尚的趣味, 力求有趣不俗、有益无害。第三, 透过一般现象去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所说的那样:“记者是一个勘探者, 他要挖掘、钻探事实真相这个矿藏。没有人会满意那些表面的材料。”

三、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对采访对象心理的分析往往直接决定了采访的大体安排, 也决定了记者采用何种采访方法以及提问的内容。面对记者, 采访对象的心理是比较复杂的。他们不知道记者会问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回答和配合记者的采访。记者对此进行分析, 将采访对象的心理结构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层面, 因为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不同, 每个人的性格都会不一样, 有的人是理性外向型有的人就会是理性内向型, 而有的人是感性外向型有的人就会是感性内向型, 这样的个性分类也促进了记者与采访对象更好地沟通。二是因事而异的社会心理层面, 每个人在社会当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也有着各自的社会利益, 所以当他们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 有的人就会热情的配合记者的采访、有的人会消极的应付记者的采访、有的人会借故回避、有的人则会故意阻挠, 发生这些情况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当中的角色不一样, 所要代表的利益也不一样。下面我们以作品《诚信为贫困户打开创业路》为例, 来进行分析:

当我们在确定这个采访内容时, 我们就对采访对象马红彬做了前期的了解, 在前期的谈话过程中, 我们就注意到他是一个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人而且对人也热情大方, 所以我们在后期采访时不论是对他工作上了解还是生活上的交谈, 他都很积极地配合我们, 这对我们的采访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我们对采访对象没有做过多的了解, 不清楚他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立场, 而只是一味地去采访新闻, 那只能会给采访工作带来阻碍和不便。所以说, 只有了解了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我们才能更好地展开工作, 获得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和资料。

四、拟定详细的采访提纲

在熟悉掌握了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以后, 我们就结合本次采访的题目制定了相应的采访提纲。有明确的提纲有助于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占据主动位置, 这样才能够不慌张, 以提高采访的质量。制定提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需要有明确的目的。二是层层深入。三是时刻换位思考。四是准备好采访用的物件。

在作品《一个瑞典华裔医生的中国梦》中, 我们首先确定了采访的主要目的, 就是要通过表现主人翁蒋重和的爱岗敬业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以及工作对他的不断挑战和磨炼, 来体现他优秀的品格。并且通过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也可以更好地带动观众的情感。其次, 我们使用分层次推进式的采访方法, 从紧绷思想弦到紧扣责任弦、从紧扣责任弦到弹出质量弦, 一步一步推进层次的分明, 层层深入。也不会让被采访者感觉太紧张。最后, 是时刻的换位思考, 看似最简单但却是最不容易把握的一个环节。有些记者往往只顾得到自己想要的资料, 不考虑被访者的需求, 穷追不舍, 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 有可能会造成被访者拒访或者是采访中止的情况。所以我们在采访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跟被访者的换位思考。

五、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在当今时代, 记者为了争取到采访机会, 可以说是动足了脑筋。没有采访的机会就绝不可能有采访的成功。那么怎么样才能得到采访的机会呢?这就要记者想方设法的去创造采访机会, 以下几点就是比较实用的方法:第一, 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第二, 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第三, 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第四, 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第五, 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在采访过程中这些方法不需要全部都具备, 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选择适当的采访机会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采访。

在《扶贫驻村干部离开以后》这篇新闻稿的创作中, 一开始我们就遇到了因为时间关系没法进行采访的情况, 但是我们的编辑并没有放弃这个新闻选题, 而是一直不断地去找采访对象, 努力争取采访的时间, 他利用采访对象在工作和休息的空档进行新闻采访, 可能是看到他的努力, 采访对象最终还是接受了采访, 并且采访的过程也很顺利。而这次的采访经验也让我知道, 并不是所有的采访都能顺风顺水, 我们要学习要经历的还有很多。而了解和掌握各种能够创造采访机会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我深刻地认识到, 一个记者需要采集新闻的相关材料, 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个优秀的记者, 必须具有职业素养, 能够发掘题材, 并及时做好采访前的准备。这样才能做好新闻, 做好自己!

参考文献

[1]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67-86.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26.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 篇4

电视新闻记者的使命是通过采访报道还原事实真相, 捍卫民众的知情权, 捍卫正义。所以,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必须做好镜头前的采访工作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然而做好镜头前的采访工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它也讲究方法与技巧, 通过总结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笔者通过借鉴学习名记者的采访经验技巧以及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特总结出以下几点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 希望对从事新闻采访的同仁们有所帮助。

1 做好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 是保证采访成功的必要前提

俗话说,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就好比古代在行军作战时要事先备好粮草一样,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同理, 要想打赢新闻采访工作这场“战斗”, 也要先备好“粮草”, 即正式进行采访前要对采访的对象有一定的了解, 对采访的流程、问题设置作好规划, 对采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突发状况要有一定的预防与准备。

具体来说, 如果采访是以人物为主要对象, 就要在采访前了解清楚该受访人物社会背景以及性格特点等问题, 还要特别注意受访对象的反感禁忌点, 以免在采访中触碰到受访者的“雷区”, 使得采访不能顺利进行[1]。如果采访是以新闻事件为主要对象, 那么就要在采访前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清楚事件的发生时间, 地点, 人物, 最重要的是明确透过事件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 以便明确采访的中心。另外, 无论是采访针对人物还是事件进行采访, 都应当在采访前对涉及到采访对象专业领域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 以便在采访时能够及时作出相应的判断分析或与受访者进行对话交流或帮助观众理解。

此外, 对于采访过程中的突发意外状况, 记者应在准备工作时纳入考虑范围内, 并制定相应的方案, 以备不时之需。记者在平时要注重自己临场发挥能力的培养, 训练自己面对意外的心理素质, 提高综合素养。

2 采访过程中的技巧把握

2.1 提问问题要有重点, 提问方式要灵活

新闻采访的一般形式是记者向受访者发问, 所以记者提问问题的选择以及发问的方式的选择需要慎重周密地考虑[2]。问题提的好, 采访的效果才会好, 那么要如何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呢?核心就是找准问题的关键点, 抓住主题, 有重点地提出问题。不要提那些大而空, 模棱两可, 含糊不清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问了也等于没问, 不仅给受访者回答造成困扰, 而且也影响观众对事件的了解。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 记者应该在采访前在对采访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基础下, 围绕问题的核心设置提问的内容。当然, 提问的内容并不是只局限于采访前的设定, 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可以根据受访者的回答或是其他具体情况对提问的问题进行调整, 但是一定要遵循服务于新闻主题, 突出问题重点这一原则。

好的问题还需好的提问方式才能发挥效果。那么何谓好的提问方式呢?笔者认为合适的就是好的。具体来说, 就是提问方式要根据采访的具体场合, 具体采访对象来选择。像企业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提问时可以开门见山, 简洁有力地直切问题要害。如果是对人物进行专访, 则要根据采访前对人物的了解选择符合人物性格, 容易让受访者接受的提问方式, 比如, 如果受访者是幽默随和的人, 就可以选择比较轻松的提问方式, 像话家常一样自然地引出问题。再比如, 对于一些不好从正面直接发问的问题, 记者可以采取迂回提问, 引导提问的方式。总之, 提问的方式要根据具体的人和事件灵活选择, 只要能够有助于采访顺利进行, 有助于挖掘事实真相就是笔者认为的好的提问方式。

2.2 采访过程中要学会察言观色, 尊重受访者

新闻采访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 只是在这个交流过程中记者占有相当大的主导地位, 记者引导着交流的方向。然而, 既然是交流就是一个双向的活动, 因此, 记者在平时的采访中要学会察言观色, 考虑受访者的感受, 尊重受访者。注意在采访过程中观察受访者的语言, 动作, 面部表情, 穿着等细节, 并能够从这些细节中分析判断自己的提问是否给受访者造成心理上的不适感或者是排斥感, 反思自己的提问是否做到了有重点, 有分量。

在受访者回答问题时, 记者要适时予以点头, 微笑等回应, 还可以就有关问题进行适当的插话提问, 引导受访者进行更加深入的回答, 也有利于观众深入了解采访对象。当然,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是应当以倾听为主, 不要过多的打断受访者的谈话, 扰乱受访者思路。

此外, 记者要注重与受访者的心灵沟通, 学会从受访者角度思考问题, 适时地对受访者的处境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 比如, 当采访受灾地区的民众时, 要表达自己的同情关心, 并安慰鼓励他们, 让受灾民众感受到记者作为采访者并不是单纯的无情的新闻事件旁观者。如果你报道的事件是让人高兴的事件, 比如说运动员在比赛时取得了好成绩, 在采访时要表达自己的祝贺与喜悦, 拉近与受访者之间的距离, 这样有助于提高受访者的热情, 达到预期的采访效果。

最后, 记者作为新闻事实的挖掘者, 当然不能忽视保持客观理性这一立场。将事件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客观理性地分析评价事件, 不歪曲事实, 不散布谣言, 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是一个记者进行新闻采访基本立场与目标。

2.3 真实记录采访, 保证采访的真实准确性

新闻采访的记录是采访报道中保证采访的准确性与真实性的重要保障, 是新闻后期制作的重要参考标准, 因此在采访过场中记者要及时做好记录工作[3]。采访过程中的记录方法一般有手记, 脑记, 录音录像等, 各种方法也是各有利弊, 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方法应该根据记者的个人习惯与采访的实际情况而定, 但都应遵循不影响到正常的访谈交流的进行。记录一定要保证准确性, 可以简要记录采访的要点, 重点记录关键的词句, 采访结束后在进行文字的加工整理。

3 结论

总之, 电视新闻记者首先应该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了解采访对象, 规划采访流程, 考虑采访细节, 然后灵活选择适合的提问方式提出紧扣主题的问题, 采访过程中注意倾听, 察言观色, 尊重受访者, 同时做好采访记录, 确保采访的准确性, 本着客观理性的立场还原事实真相, 捍卫民众知情权, 捍卫正义。

摘要: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是观众了解社会热点的重要窗口, 是形成新闻报道的重要依据, 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必须做好镜头前采访工作, 保证新闻的质量, 为此笔者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到采访过程中的方法技巧进行了探究总结。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技巧

参考文献

[1]刘金榜.电视记者采访技巧探析[J].新闻世界, 2013, 5:95-96.

[2]祝洁.名记者采访技巧之研究[J].文学教育 (下) , 2013, 1:58-59.

浅论新闻谈话的采访准备与技巧 篇5

关键词:新闻记者,谈话访问,业务技能,实战经验

谈话采访是新闻采访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广播电视记者、报纸杂志记者还是新媒体记者, 采访时一般都提前做好了准备, 对采访对象的情况都有深入的了解, 也设计了相应的问题。但更多的时候, 面对突发新闻事件需要现场采访相关人员时, 就是考验记者职业素养的时候了。新闻记者如何能够通过有效的谈话采访获得相应的新闻信息,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采访中, 创造良好的谈话气氛

新闻记者大多数时候要面对的是突发事件的采访任务, 没有事前的资料准备, 采访对象也会是各行各业的人员。并且, 有的采访对象善于谈话, 交谈起来轻松自如;有的采访对象, 或因为敏感害怕, 或因为其他原因, 不愿意与记者交谈。那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首先, 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 创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面对一些敏感话题, 不要着急采访, 而应该采取曲线的方式, 旁敲侧击地获取新闻信息。

不久前, 本市 (清远市) 各局要求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 每月定期向公众发布信息, 唯独市交通局没有实行。笔者的采访任务是采访负责人, 找到原因。因为此话题比较敏感, 在记者说明来意后, 交通局领导都说没空、不愿接受采访, 有的甚至把门反锁起来。后来, 笔者找到该局的一位负责人, 但并不急于谈起这一敏感话题, 而是与其谈论市内的交通问题, 向他咨询相关问题, 他也来乐于回答。在谈话进行得很好的时候, 笔者顺势问起:“这些信息怎么没有向公众发布?是因为比较忙, 忽略了吗?”随后, 该负责人将局内的一些情况向笔者作了介绍, 也回答了交通局对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看法;笔者也获取了信息, 完成了此次采访任务。

创造良好的谈话氛围, 要从采访对象的性格、所处的环境入手, 不能千篇一律, 套用模式;记者态度要和蔼, 保证气氛的和谐。笔者入行第一次作采访时, 没有想到、做到这一点, 以至于第一次采访以失败而告终。当时, 笔者去连南瑶族自治县采访一位每天坚持爬着去上学的残疾小孩, 那孩子很紧张, 笔者也没有进行任何铺垫, 就单刀直入地问他:“你靠的是什么毅力才能坚持每天爬三公里路去上学?”结果孩子害怕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之后还是因为有记者前辈指点:“孩子小, 你要跟他亲近。”笔者才意识到自己采访时的态度和语气让孩子感到紧张、害怕。于是, 在第二次上门采访时, 笔者带上一本笔记本作为礼物, 并且帮他做一些事情, 和他随意聊天, 气氛越来越和谐;不知不觉间, 笔者获得了想知道的新闻素材, 完成了相关新闻的写作。并且, 此篇新闻稿获得了广东省残疾人好新闻三等奖。

二、采访中, 认真倾听, 从谈话中深挖新闻

在谈话访问中, 记者要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回答。采访对象的有些回答就是新闻线索, 甚至是重大新闻或重要新闻的线索。同时, 认真倾听也是对采访对象的一种尊重, 其会在记者的认真倾听下很乐意继续聊下去;记者也会因此获得额外的新闻线索。

2016年上半年, 我市 (清远市) 多个县区发生特大洪灾。笔者到市三防指挥部采访, 以便获取第一手的相关资料, 及时发布新闻信息, 安抚群众情绪。但是有关工作人员只提供了一些灾情的简报, 没有具体说清灾情, 并要求记者返回。其他记者都无奈离去, 但笔者决定留下来继续采访。后来, 笔者与三访指挥部的一位负责人交谈起来, 在谈话中, 这位负责人感慨了一句:“关键时刻军队重要啊!”笔者意识到这是一条重要的新闻线索, 便立即问:“重要在哪?军队都做了哪些工作?”负责人继续说道:“今早解放军官兵翻山越岭步行30多公里, 进村解救了被洪水围困了两天两夜的几百个村民。”笔者根据这条线索对受灾群众、军队负责人进行了深入采访, 当天写成一篇题为《清远遭遇特大洪水袭击、军民奋起抗灾》的新闻。该新闻稿不但在省台播出, 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采用。

三、采访前, 选择合适的访问时机

笔者在多年的采访中发现有这样一个情况:有时被采访者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会出现精神不集中甚至心情恍惚情形。后经过分析得知:是记者访问的时机选择得不合适。采访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有时采访对象若有急事要处理, 这时强行采访只会适得其反;但若是错过了这次机会, 又很难保证新闻不会被别人抢先。面对这种情况, 记者要把握采访机会, 有时需要“见缝插针”。

那么, 什么样的访问时机才是合适呢。首先, 征求采访对象的意见, 然后由双方协商确定。一般来说, 采访对象认可的时机, 是采访对象心理、情绪都比较良好的阶段。其次, 预约采访时间, 记者可以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对采访对象的情况了解清楚, 问题设置得当。在这个时间段访问, 采访对象能够保持心情愉悦, 若记者的提问有理有据, 会使双方的交谈更容易深入、融洽, 更有利于记者挖掘内在的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此外, 通过电话、电邮、上门预约等方式确定好采访时间, 也是对采访对象的尊重, 更容易获得采访机会, 完成采访任务。

现在也有很多记者只在意新闻的时效性, 他们所关心的是拿到第一手的新闻素材, 而往往忽略了采访对象所处的境况、情绪等等, 强行采访, 结果产生不愉快。2014年马航空难发生后, 罹难者家属心情悲痛。这时, 一些电视记者在北京首都机场强行将镜头对准他们进行采访, 遭到了家属及网友的强烈反对。不久前, 北京摔婴案发生后, 女婴在医院抢救, 危在旦夕, 其母亲在抢救室门口悲痛欲绝。这时一些记者忽视采访对象的心情, 强行采访提问, 对方不做回答, 只说一句:“你有孩子吗?”让采访记者尴尬不已。

有时采访对象会是公务人员, 尤其是领导。他们工作繁忙, 无法确定采访时间, 而采访又不能再拖下去, 那怎么办呢。这时记者就要善于捕捉采访时机, 见缝插针。笔者有一次的采访任务是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采访市长, 提前预约了多次皆因市长工作繁忙未能成功。第四天“人民代表大会”就要结束了, 笔者在台下看到市长离开席位走出去时, 也立马跟了出去, 在卫生间门口等到市长出来后, 利用回到会议室的这小段时间向市长提问, 完成了采访任务。

浅谈新闻采访准备工作的必要性 篇6

关键词:新闻采访,准备工作,主题,时效

随着我国公众知情权意识的不断增强, 对新闻质量、新闻时效、新闻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能否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决定采访的成功与否。尽管多数记者都给予新闻采访准备工作高度重视, 认真做好新闻采访各项准备工作, 但仍然有部分记者不重视甚至忽略新闻采访准备工作, 导致新闻采访效果不好甚至失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新闻记者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新闻采访准备工作必要性的认识, 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一、新闻采访的要求

要分析新闻采访准备工作的必要性, 首先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新闻采访的具体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对新闻采访的必要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新闻采访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 新闻采访必须主题鲜明

主题鲜明是对新闻采访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如果新闻采访没有明确的主题, 就无法对受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采访, 如果主题不鲜明在采访过程中就会出现无的放矢甚至“打乱仗”的现象。特别是在采访前, 新闻工作者必须通过新闻主题来凸显既鲜明又正确的立场, 才能使新闻采访更加具有导向性。

(二) 新闻采访必须重视时效

时效性是新闻最鲜明的特点, 任何新闻如果失去时效性也就失去了新闻的真正价值。因此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 必须把时效性作为重中之重, 既要把握采访时间, 又要把握采访内容时效, 特别是在向受访者进行采访过程中的提问、交流等也必须体现时效性。

(三) 新闻采访必须灵活多样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 新闻采访与过去相比形式更加灵活。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不能拘泥于一种采访形式, 而是要在综合考虑采访主题、采访内容、采访目标、采访对象、采访背景等情况下, 确定符合采访实际的采访形式, 比如在采访提问过程中, 既可以“一问多访”, 也可以“一访多问”, 更可以“多问多访”。

二、新闻采访准备工作重要性分析

(一) 有利于明确采访主题

本文通过对新闻采访三个方面的要求进行分析, 明确新闻采访主题是新闻采访的重中之重, 而新闻采访主题的策划工作则是新闻采访前的重要准备工作。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新闻资源呈现出更加开放化、多元化、同质化的趋势,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之前必须确定鲜明的采访主题, 不仅有利于提升新闻采访的针对性, 更有利于体现新闻采访内容的标新立异。特别是当前新闻采访的时间越来越短, 如果新闻工作者采访前不明确新闻采访主题, 就会导致采访效果不佳甚至无的放矢。

(二) 有利于提高采访效率

新闻采访是为了制作新闻, 特别是为撰写新闻稿件提供更加真实有效的新闻素质, 如果在采访前不做好思想上、行动上、素材上的准备, 就无法在采访过程中挖掘出符合采访需要的新闻素材。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前做好充分的政策、理论、知识以及新闻采访背景资料的各项准备工作, 对新闻采访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特别是对于新闻工作者在短时间的采访过程中获取有的放矢、把握自如、具有深度的采访内容极其重要, 这种充分的准备不仅能够保护采访顺利进行, 更重要的是能够大大提高采访效率, 对于提高自身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 有利于采访顺利进行

众所周知, 由于新闻采访具有偶然性、突发性的特点,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随时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 有时甚至造成采访中断甚至导致采访失败。新闻工作者只有在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根据采访内容、采访主题、采访对象进行周密而深入的思考, 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采访的预见性, 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突发事件, 新闻记者都能够通过灵活的采访方式予以应对;反之, 如果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思考, 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使新闻记者手忙脚乱甚至语无伦次, 不仅影响新闻记者的形象, 更不利于达到采访效果。

三、新闻采访准备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 掌握采访资料

做好新闻采访资料的收集, 是采访准备工作的首要环节, 对于做好新闻采访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前必须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重要准则, 通过互联网、报纸等媒介大量收集有关采访资料, 并找出各类资料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确保资料准确无误。

(二) 确定采访主题

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必须确定采访主题, 这是新闻采访准备工作最为关键的环节。新闻工作者必须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观点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 绝不能就事论事地确定采访主题, 而要深入挖掘出与我国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等之间的内在联系, 确保立意具有时效性、层次性和吸引力, 确保主题选得准、选得好、选得对。

(三) 撰写采访提纲

撰写采访提纲是将各项准备工作进行“集合式”整理, 也是新闻工作者综合能力、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重要体现。新闻工作者在撰写采访提纲过程中, 必须对采访的目标、内容、形式、对象、背景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整理,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采访提纲清晰明确、更具指引性。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 篇7

一、新闻采访的前期准备分类

(一) 对已知事件采访前的准备

这多属一种预约式采访。由于这类采访针对性强, 目标明确, 所以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相对更具体、更好做一些。

采访前, 一定要吃透对你所要采访对象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政策方针, 了解国家相关部门

对某项工作、某事件的具体规定, 从而考虑采访什么, 报道什么, 怎样报道。这都是采访前必须考虑的问题。把握住了方向之后, 对采访什么人、在何处采访、记者的介入方式、采用的报道形式和节目的结构安排, 也应事先有所考虑, 以便使采访有的放矢。

采访前, 必须了解和采访对象有关的知识。比如, 你要采访一位美术家, 就必须了解美术知识;要采访一起司法案件, 就要了解法律知识……以避免采访中出现卡壳或知识性错误。

因此, 查阅与事件有关的资料不可忽视, 它使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事件的走向和未来, 有些资料还可直接写入报道中。采访人物时, 除了应了解所处的时代背景外, 还要对其采访对象个人的情况全面掌握。

(二) 对未知事件采访前的准备

这是采访中常见的一种情况, 某一事件还处在发展阶段, 结果无法预见, 或对某一事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这种情况下, 准备工作更显重要。有些问题无法预见, 又不可妄加推测, 这就要求记者在实际采访中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给“新闻”更多的“背景”, 使新闻事件给观众以立体的展示。

(三) 平时准备即平时积累

记者的采访活动往往要涉及各个领域, 这就要求记者努力成为一名“杂家”。无论是政治、经济, 还是法律、文史、科技, 哪方面都要能讲出子丑寅卯, 这是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都应自觉重视平时积累。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 使得这种积累又是无止境的。所以, 新闻记者一定要经常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充实提高自己。

二、新闻采访的具体准备工作

(一) 资料的准备

笔者刚刚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时, 对采访前资料的准备没有足够的认识, 一有采访任务就直奔现场, 采访时没有条理性, 常常弄得自己很被动, 其实, 许多中外著名记者, 他们在采访前都是很重视资料的准备的。我国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有一个习惯, 当年他每到一地采访, 总是先搜集、查阅当地的地方志和史书。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每次采访前, 总是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做准备, 阅读与采访对象有关的材料和书刊, 还要做笔记, 写研究心得。她说, 每一次采访之前都要象学生准备大考一样, 准备几个星期甚至一两年。从这些著名记者的经验来看, 采访成功与否和资料准备是否翔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 需要准备的文字资料有直接的资料和间接的资料。

所谓直接的资料。是由被采访者自己所能提供的与其有直接关系的现成文字资料, 如被采访者写的回忆、文章等。如果我们采访的是一个单位或某个部门, 就应搜集与报道内容有关系的资料, 如该单位的内部文电、档案记录、会议记录等。

间接的资料, 一般是指与采访对象有关的一切文字的东西。如果我们进行体育比赛项目的报道, 那么我们就要翻阅该项目的有关资料, 如它的发展史、历史记录的创造者, 以及各参赛队的风格、特点等;如果我们采访一个地方, 除了要报道的内容外, 翻看一下该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民风民俗等资料, 对写作也会有所裨益。如果我们采访的是某一个工程项目或生产企业, 那么我们就要翻阅一下与此有关的专业书籍。这样可以避免说外行话, 容易与被采访者找到共同的语言。对此, 笔者深有体会。有一次, 笔者去采访一家大型的外资企业, 负责接待我们的部门经理见我们几个小记者, 一开始并不十分热情。当我们跟他聊起企业运转, 产品性能等比较专业的话题时, 部门经理娓娓而谈, 在随后的采访中, 对我们表示了极大热情和支持, 采访十分顺利。我们知道, 在采访之前, 如果不是翻阅了该企业的有关资料, 那么我们的采访可能会受到阻碍。

(二) 采访提纲的拟定

1. 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是对将要进行的采访活动的一个大致规划。它可以规划我们的采访程序, 保持我们清晰的思路, 做到按计划进行采访、写搞, 快捷的完成任务。一般说, 在采访提纲里, 应该有以下几个内容:

首先, 明确报道思想, 也就是说采访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宣传要达到什么效果。

其次, 规划好行走路线和采访地点、时间。

第三, 采访步骤, 比如说打算采访什么人, 是一个还是两个、三个, 谁先谁后。

第四, 采访要问的问题。

总之, 好的采访提纲要成为采访的“蓝图”, 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当然, 经过一段时间锻炼, 这种写在纸上的采访提纲就可以写在心里了。

2. 采访提纲的设计

采访提纲并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 可粗可细。只要提前对即将进行采访有个大致的规划就行了, 一般说包含报道思想的确立、采访顺序的安排、采访时间和打算撰写体裁的确定, 也可以单独对采访时打算要提出的问题进行设计, 等等。

(三) 对采访对象的了解准备

采访前要了解被采访者的历史和现状。比如我们去采访某一个人, 就要通过不同的方式, 不同的渠道事先了解他的经历、性格习惯、特长等等。笔者曾对一村委会干部进行采访。之前, 我们手头已经有了现成的文字资料, 但是, 我们还是通过向镇领导了解, 与村民攀谈、闲聊、与其同事进行座谈等形式, 多方面地了解这位村民干部是如何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以及他本人的创业历程、家庭现状、为人处世等情况。在采访中, 我们捕捉到了这位主人公的思想闪光点, 这是我们手头文字资料未曾发掘的。

三、采访中需注意的事项

电视社会新闻的采访要求记者必须有驾驭全局的能力, 能够及时把握机会, 准确捕捉信息。 (下转115页)

(上接117页) 及时抓拍。时下新闻的程序化使记者很容易按照程序连续或间断拍摄, 完全可预见。但社会新闻一般情况下不可预料, 所以要求记者必须具有抓拍的技能。

要和新闻当事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社会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多数是平民百姓, 对电视媒体的认识仅限于看电视节目上, 这就要求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沟通中, 记者要始终把自己扮演成为普通人, 不要高高在上。

不能刻意拔高新闻事件或去本地化。新闻事件本身有其发展规律, 不可逆转, 不可导演, 更不能为扩大影响随意去拔高当事人的思想或提高中间的数字, 也不能因为某些社会新闻“土气”而想当然地去本地化, 教当事人说话, 替当事人思想, 整个新闻拍出来不伦不类, 处处显示出“导演”的痕迹。

采访是一门综合性运用的学科, 要求很高的自我调试, 既要做到“临急抱佛脚”, 也要做到“平时多烧香”, 更要两者相结合, 把采访推向最佳境地。我们要做好平时的准备, 包括理论的准备, 政策的准备, 情况的准备, 知识的准备, 还要有临时的准备, 收集好相关的资料, 打有准备的仗, 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找准心理差异, 拟定采访计划, 和调查纲目, 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等。这样才能尽职尽责地做好新闻采编工作。

参考文献

[1]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

上一篇:成本监控下一篇:网络地址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