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

2024-08-18

新闻采访(通用12篇)

新闻采访 篇1

一、新闻采访的内涵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之一,是记者为得到真实的新闻材料而通过采访对象进行相应的调查活动,是记者与被访者之间的一种社会活动。提前的准备可以加大获取事实资料的效果和效率。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之前做好准备工作,需要从新闻的新颖性、时效性、灵活性、广泛性等特点出发。新颖性是新闻最基本的特性。例如,《衡水晚报》曾刊登的《生意人徐守领和他的健康环保梦》,这个新闻的题材就比较新颖,环保与生意的完美结合,能够一下子吸引群众的眼球。时效性是新闻“新”的重要体现,新的题材才能够达到新闻预期的效果,例如《树立“大平安”理念推动“平安衡水”建设再上新水平——访衡水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国华》这篇文章,符合当时大平安建设的时间,符合时效性的特点。新闻采访的灵活性是指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根据采访的情况随机应变,这有助于提升采访质量。广泛性是指适当地增强观众的阅读兴趣。

二、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新闻采访也是一样,只有做好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才能够保证新闻采访的效果。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较多,主要包括熟练掌握采访对象的资料、拟定详细的采访提纲。下面以采访衡水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国华的这次新闻为例做具体说明。

(一)熟练掌握采访对象的资料

推出《树立“大平安”理念推动“平安衡水”建设再上新水平——访衡水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国华》这篇新闻采访之前,我们对被访者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了解。通过网上搜寻、询问领导,对采访对象的个人资料做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下载了其相关演讲的视频以及其所出的文献,对采访对象的观点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采访的顺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拟定详细的采访提纲

在熟悉掌握了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以后,我们就结合本次采访的题目制定了相应的采访提纲。有明确的提纲有助于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占据主动位置,这样才能够不慌张,以提高采访的质量。制定提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需要有明确的目的;第二,层层深入;第三,时刻的换位思考;第四,准备好采访用的物件。例如本次采访,我们确定了以下采访的主要内容:最近中央和省对深化平安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衡水市在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工作中有什么样的目标和思路?平安衡水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衡水市将采取哪些举措实现平安建设工作的突破?在平安建设工作上,衡水市已经明确了一系列的规划、措施、重点和目标,对于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将有什么样的保障措施?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抓住了平安建设的中心,层次分明,而且符合被采访者考虑问题的思路。

三、新闻采访前的准备与新闻采访成功的关系

采访前的准备与新闻采访成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系着采访能否有效地进行;第二,关系着能否明确采访的主题;第三,关系着对采访对象的尊重程度。第一个方面直接决定采访的成功性,第二个决定采访的针对性,最后一个直接体现的是记者的职业素养,所以采访前的准备是不可以缺少的。

(一)采访前的准备关系着采访能否有效地进行

进行采访的目的很明确,通过采访以了解新闻的材料,然后整理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但是在采访之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的话,很难挖掘出有用的信息,甚至在进行面对面交流时,很容易出现胡乱提问的现象。

(二)采访前准备关系着能否明确采访的主题

做好采访内容的准备,能够很好地引导被采访者进行问题的回答,会使得采访效果事半功倍,也可以使被访者心理舒适;如果不通过准备就进行采访,很容易导致双方的谈话不顺利。

(三)采访前的准备关系着对采访对象的尊重程度

采访前的准备,会根据被采访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准备,避免出现使被访者尴尬的问题,这是记者的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而这也为下次的采访做好准备,使其更加顺利,不会导致拒采访的事情的发生。

新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记者需要采集新闻的相关材料,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有职业素养,能够发掘题材,并及时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刘京林.新闻采访成功的影响因素[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2).

[2]赵世恒.如何把握新闻采访的主动权[J].科技传播,2013(5).

新闻采访 篇2

口述历史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学界的一个热点与亮点,口述历史有助于普通民众书写历史,展示历史叙事的多元性,有助于深入认识人类思维及叙说方式的特质,中国当代口述历史抢救和创造了鲜活史料,弥补了文献历史的缺漏与局限,为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可能。

【摘要】口述历史近年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新方法,也成为媒体和图书市场上出现的新标签。但是,以问答形式出现的文章或影像都是口述历史吗?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有何异同?本文对口述历史研究与新闻传播的互动关系进行梳理,从人物关系、工作方法、职业伦理道德以及具体的提问方式、价值判断标准等方面,对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访谈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比较。

一、口述历史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国外学者认为最早的历史记录都是口述历史,但现代口述历史始于上世纪40年代,并直接受益于传播学的兴起。从物质条件上看,它依赖于现代传播技术。录音是现代口述历史研究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录音技术特别是便携式录音机的出现,现代口述历史便不存在。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数字化影音技术更让口述历史研究如虎添翼。

口述历史研究与新闻业关系密切,美国最早的口述历史学者艾伦·内文斯就曾是一名新闻工作者。1948年,艾伦·内文斯于哥伦比亚大学创立第一座口述历史档案馆,开始进行“有系统地从还活着的美国风云人物口中和文件上,套取他们最近60年来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全部记录”。这被认为是现代口述历史研究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正是由于这种渊源,口述历史在访谈方法、人物对象选择等诸多方面与新闻报道有相似之处。

口述历史研究者在访谈中直接借用新闻采访的现成经验。曾任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会长的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写了一本《大家都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其中关于“如何提出尴尬问题”等访谈技巧主要借鉴名记者的采访方法。口述历史访谈强调与受访者建立良好关系,要求访谈者尽可能倾听被访者的谈话,这些有助于提高访谈质量的基本方法和观念大都来自于新闻采访。

二、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定义

(一)关于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为搜集新闻素材、撰写新闻稿件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采访是新闻的前提和基础,记者每写一篇稿件.都要首先进行采访活动。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的定义,新闻采访是一个通过观察、推理和核实而进行的采集事实的过程。这些事实组织在一个新闻报道中,就可以给读者和听众一个关于某事件的完整的说明。记者的工作就是寻找隐藏在表层之下的真相。

(二)关于口述历史

20世纪40年代,具有现代意义的口述史学在美国产生,六七十年代在欧洲和其他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利用。近年来,口述史越来越被中国大陆史学界所重视。口述史首先是一种研究方法,口述史学能否作为历史学一个分支学科尚待实践和研究。如果仅仅作为一种方法,口述史方法应当具备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史学家搜集史料的方法;其二,史学家利用口述史料撰写历史的方法。①如司马迁的《史记》,就 是依据大量实地考察得到的口述访谈资料与丰富的文献记载相互引证而撰写的。在古希腊时期,“历史”一词的含义就是“根据事件目击者所做的证词去推究事实真相”②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在《大家都来做口述历史》一书中说:“那些能够被提取和保存的记忆是口述历史的核心。简言之,口述历史是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口述历史访谈指的是一位准备完善的访谈者向受访者提出问题,并且以录音或录影记录下彼此的问与答。”口述史最大的特点是“拿来主义”,基本上是原汁原味地把口述内容用文字反 映出来,并冠名以“口述史”。③

三、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的异同

(一)相同点

二者都为探求“真相”,都以调查方式工作,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记者采访相似,也是向对象进行采访,然后把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有以下的相似点

1、事件、人物与访谈对象

口述的叙述对象是人物和事件。口述历史访谈也相应地分为以人为主和以事件为主两大类。以人为主者,或是个人叙述一生或一段经历者,对于访谈中这一对人物,口述历史界称之为“访谈者”和“受访者”,新闻界称之为“采访者”和“被 ①②梁景和,王胜《关于口述史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里特尔.历史学概念辞典(W.Ritter,Dictionary of Concepts inHistory)[Z].纽约,1986.③梁景和,王胜《关于口述史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采访对象”。名词不同,角色却极为相似:一个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一个回答问题;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都严重依赖采访对象的话语,但口述历史的依赖程度显然更大,因为新闻记者在对方不开口的情况下还可以观察采访。

2、目的相同——寻求真相

真实是口述历史的价值所在。口述历史要求的真实,不仅仅是口述访谈录音整理的“真实”,更重要的是受访者所口述的“历史内容”的真实。后者显然远比前者更重要。因此,整理访谈录音无论再“真实”、再“原汁原味”,也无法保证口述“历史内容”的真实;口述历史的真实与否,主要取决于受访者口述“历史内容”的真实与否,而不完全决定于整理者是否忠实于访谈录音。要求受访者所讲的一切都符合“客观事实”,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口述者无意作伪造假,而是抱着实话实说的真诚,但因为其当时的见闻条件、历时记忆在一定程度上的必然失真、以及不可能不加进的主观因素等,对历史事件的忆述也不可能符合已逝的客观真实。有人说:“口述中包含各种不真实成分,几乎是难以避免的。二者都以忠实记录为最高标准,都认为正在书写历史或记录历史,都试图颠覆人们已经形成的固有认识,向读者揭示一个原本不被知晓的真相。因此,它们在获取信息的手段上有很大相似性,都采取了面对面访谈、资料搜索等方式。

口述历史的访谈者也是“发问专家”,也要事先精心准备,罗列问题提纲。他们也要取得受访者的信任,让受访者以坦诚的态度讲真话。二者都要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打破彼此间的陌生感。

新闻采访要对信息核实,口述历史访谈也要去伪存真。唐德刚为李宗仁做口述传记《李宗仁回忆录》时曾查阅了大量资料,证明李宗仁所说的某个细节是错误的,李宗仁看到佐证后不得不承认记忆有误。口述历史的作品并非有言必录,按照唐德刚的看法,口述访谈所获得的信息只能在最后的作品占一半或三分之一的比重。

3.职业伦理道德相似

在职业伦理道德方面,二者都要求尊重受访者、保护受访者个人隐私或其他利益不受侵害。口述历史工作者在与受访者签订的协议中明确标出哪些内容是目前不能发表的以及发表的时限,并承诺在一定情况下隐匿受访者姓名。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口述历史协会都有详细的工作手册,其中重要内容是访谈者对受访者应尽的义务。

新闻采访也遵循类似规则,如果被采访对象不愿意公布某事(对犯罪新闻的揭露性报道除外)要尊重对方的选择,在法制报道中要保护未成年人„„为了保护被采访对象可以采用匿名消息来源的形式,美国《华盛顿邮报》在“水门事件”报道中将重要线人化名“深喉”,其真实身份和名字一直被保密。

(四)、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的差异点

尽管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有诸多相似之处,但记者与口述历史工作者之间却不能划等号。口述历史有一整套规则与标准,只有符合规则的访谈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历史。所以,大量的电视访谈类节目并非口述历史。

1、时效性方面

新闻采访关注刚刚发生的事情或者早已发生但未被了解的事情,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口述历史则相反——更关注过去的事情,访谈者要有足够耐心倾听被访者讲述几十年前的故事。

关于被访者,新闻采访更关注名人,强调受访者的“异常性”。在新闻的“数学公式”中,名人+平常事=新闻,普通人+不寻常事=新闻,但普通人+普通事=0。而口述历史不仅仅关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更关注普通人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生活命运,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中被访对象多是文革中的普通人。关注普通人是口述历史的重要特征,也是口述历史研究与以往文献研究之间的重要区别,它让没有话语权的弱者说话。笔者对伪满洲国时期作家进行访谈,他们大多因为受审查等原因长期失去发表文字的权利,是不能“发声”的弱者。

2、时间安排也不同

口述历史访谈的目的是抢救活态信息,探究历史真相,是从学术研究角度拟定问题提纲。新闻报道讲究速战速决,记者对于信息挖掘的深入程度与预先确定的报道篇幅、报道形式有直接关系。除调查性报道外,新闻采访都有很强的时间限制,提问针对性强,直接目的是为完成报道任务。而口述历史的访谈则可以从容进行,针对一个人物的访问一般是几天、几周甚至更久,访谈者的态度是多多益善。

3、采访过程的不同

记录方式不同。录音,对于口述历史访谈来说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对于新闻采访来说则是可选择性的。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记者一般都不录音,或者录了音也没有时间整理文本。而口述历史的标志就是以录音或录像记录谈话,如果没有留下影音资料而仅仅是笔录,一般不能称为口述历史。对于访谈的原始记录,记者以个人方式保管(是否长期保存全凭自愿),而口述历史学者以档案管理的方式长期保存。在新闻采访中,记者一般不让采访对象漫谈,而口述历史访谈则让对方尽情述说。新闻采访是一问一答,记者要进行大量的追问。而口述历史以受访者讲述为主,访谈者以眼神与对方沟通、很少插话。

4、采访提纲设计不同

二者在问题设计方面也大不相同。口述历史是“过去时”的,要求受访者回忆多年以前的事情;而新闻报道是“现在时”的,要求采访对象讲述刚刚发生的事情。口述历史访谈多以人物为中心——研究受访者的“生命史”(即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者王铭铭提出的“人生史”研究),而新闻采访多以事件为中心。新闻采访的提纲针对性很强,而口述历史的采访提纲比较宽泛。

对于受访者所掌握的大量情况,新闻记者只要其中一部分,而口述历史访谈者则想要全部。

5.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

新闻采访 篇3

关键词:新闻采访;角色定位;采访权具体来讲,记者的角色定位指的是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身份,采取合理的采访方式,要让被采访者接受报道。记者的权利指的是在将自己的职责严格履行下去的基础上,对有利于报道的规范进行享有。简单来讲,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通常由角色定位和采访权体现出来。因此,人们需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1新闻记者角色的新内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新闻节目日趋成熟,对新闻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那种模式下,新闻记者只是完成采访工作,播音员来完成报道工作,那么就可以了解到新闻记者主要是将那些新闻采访进行报道的。近些年来,传媒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技术设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那么新闻记者往往将现场报道和现场直播的方式应用过来,以便促使新闻节目的时效性、真实性以及现场感得到增强。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机结合节目现场采访和节目播出。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需要第一时间站在镜头之前,同时将主持人和播音员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样就给现代新闻记者赋予了一个新的内涵,新闻记者除了要单一进行新闻报道之外,还需要语言发声、语言调整以及播讲等等,在采访提问的基础上,评述和分析新闻事件,将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给挖掘和发表出来,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矛盾

新闻记者的工作职业性质以及其他的一些附加权利都是其职业角色所决定的,但是对于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来讲,需要其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并且对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承担。因此,在对自己的职业要求进行履行时,就可能会有矛盾存在于其和社会角色之间,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

(1)记者角色定位错误。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大部分的新闻记者都将自己单纯的作为一名记者,完全客观中立地进行新闻报道,没有及时地加入到社会管理中来,将事件真相客观准确地报道出来,向公众尽可能地还原新闻事件的全貌。在这一个过程中,新闻记者只是一个叙述者,针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发表自己的建议,以此来力求真实客观地进行报道。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种角色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那就是报道事件产生的结果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有矛盾存在于基本人权以及绝对客观之间;针对这种情况,新闻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就可以将自己定义为一名参与者,把自己融入社会事件中,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有机地联系新闻报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记者角色的越位。除了上面一个问题,记者角色的越位也是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所采取的采访方式、语言习惯以及对人态度等都与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不相符合;新闻记者往往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忽略,对自己的作用过分强调,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程度的干预作用,甚至新闻信息的价值趋向都由自己引导,这样就存在着严重越位现象。特别是近些年来,新闻记者的角色越位问题日益严重。众所周知,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能就是对正确的信息进行传播,以此来对公众舆论进行合理地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客观、公众以及全面都是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3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和职责义务

(1)新闻记者的采访权。简单来讲,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指的就是他们对新闻信息自由搜集的权利。新闻记者就是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采访报道,但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却是对信息进行搜集。也就是说,新闻记者要想履行自己的采访权,就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搜集。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自由采访是新闻记者的权利,可以自主采集新闻信息。同时,为了保证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新闻记者需要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社会和公众:首先是在報道事实过程中,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中立客观地报道,将更加准确的信息提供给社会公众。其次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需要将新闻知识和新闻背景给提供出来,对大众舆论进行合理地引导。另外,对政治社会开明自由进行介绍和阐述,对社会法律正义进行有效地维护。在这些要求下,新闻记者就需要合理行使采访权,认真履行采访责任。因此,广大新闻记者就需要深入到第一线基层之中,对相关情况进行具体了解,如果有人干预到了这个过程中新闻记者的采访行为,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权造成了妨害。因此,新闻记者享有的首要权利就是采访权。具体来讲,为了保证新闻记者可以正常享有社会权利和职业权利,那么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政府的合法权益不受新闻记者自由新闻采访活动的影响,那么就不能够限制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

(2)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通过笔者的研究和调查发现,新闻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记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主要变化体现在这些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就在于新闻记者。因此,新闻记者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新闻媒体工作者来讲,必须要履行守法义务。所以,新闻记者就需要结合具体要求来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具体而言,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性的维护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职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新闻行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记者权利义务带来了一定的改变;记者的权利和义务通常由角色定位和采访权来体现的,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对于新闻记者来讲,需要找准自己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履行相关的责任义务,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促使新闻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参考文献:

[1] 李娜,贾都督.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的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3,28(15):188189.

[2] 孟旭舒.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语用角色定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26(19):192193.

[3] 袁雪梅,李嘉,王亮.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J].中国地市报人,2013,19(10):103104.

[4] 田林.浅谈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J].新闻传播,2012,26(15):111112.

新闻采访 篇4

1 传统新闻采访理念的关键

1.1 采访活动中的经验性特征较为明显

传统意义的新闻采访注重采访活动中的基本环节、原则和方法。早期的新闻采访大多是依照自身的采访经验进行一定的加工而成, 因此其中的精辟论述可能会受到业界的推崇。纵观优秀的新闻采访理念书籍, 大多是对采访活动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 并对新闻采访记者有着一定的帮助、指导作用, 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1.2 传统的采访理念回避了一定的理论问题

在传统的新闻采访理念中, 对新闻具有的准确、客观以及新闻价值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争论问题, 但争论的关键又是新闻界始终坚持的基本性理念和原则。例如, 对新闻的客观性争论, 主要是对新闻职业道德和报道的准则, 其中李良荣教授在自己的著作中对新闻的客观性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他认为客观性是记者要完全不到任何偏见进行事实的选择, 使新闻只提供事实, 意见是在有评论的情况下才提供。这是对新闻事实的基本尊重, 同时也是一种正确的具有盖度责任感的新闻传媒的态度。但在实践当中, 新闻的客观性受到诸多因素的挑战, 同时还会受到采访记者自身主观性的限制, 从而造成对客观事实的歪曲或误读。但对于这一问题, 传统的新闻采访理念没有进行深层探究。

对新闻的价值与准确性来讲, 在实践当中也会受到很大的挑战。在现代化社会中, 新闻的时效性很重要, 因此在新闻的实践活动中会存在牺牲新闻准确性来实现其时效性的现象。在传统意义的新闻采访价值中, 新闻的价值要素存在一定的缺点, 因此容易导致新闻发展的异常, 新闻报道极易偏向暴力、战争或饥荒等等。可见, 正是由于新闻采访理念的问题与缺陷, 因此也得不到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

1.3 传统采访在理论上具有内向微观的特征

传统新闻采访的理论体系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实际研究再来进行新闻采访的阐述和探究。无论从采访对象、采访案例, 还是到采访者自身的总结和反思, 虽然都对其环境条件、时代背景以及自身修养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但都是建立在实践操作当中的, 并对经验进行总结与提升, 从而使传统新闻采访的理论具有实用性。但采访是新闻活动中的环节之一, 而对其他学科或传播活动却没有有效的涉及或参照, 因此还不够系统完整。根据研究发现, 新闻采访的理论研究受条件的限制, 因此很难在众多领域中有所突破, 所以呈现出明显的内向微观性特征。

当然, 传统新闻采访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具有概括性、总结性和指导性的优势, 但同时也具有微观性和封闭性的弊端, 缺乏宏观与系统的视角。

2 现代采访的理念突破及活动变化

2.1 现代新闻采访理念的进步

现代新闻采访在理念上有效突破了传统的视域, 吸收了大量的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与统计学等学科研究成果, 同时也广泛吸收了科学技术的成果, 从而使新闻采访在手段和方式上有了新的飞跃。正是众多学科优秀成果的有效导入, 因此才使得现代新闻采访能够在研究领域中有所突破, 有效吸收其他学科的精华, 在采访理论和实践中都能够有所突破, 进一步开拓眼界, 而不仅仅限于新闻采访中的个人体验。现代新闻采访需要将视野建立在当前众多学科背景之下, 思维也逐渐从单一走向立体多元化, 拥有更加宏观的研究视角。

2.2 现代新闻采访活动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采访会认为, 没有对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就不能成为新闻采访, 同时也被禁止和批评。例如QQ采访、网络意见到发表等, 只是因为这些交谈都没有真正深入现场。而在现代化社会中, 新闻采访活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2.1 采访对象与环境的变化

现代社会的社会构成变得更加复杂, 但媒体却相当活跃。因此, 采访作为新闻会活动的前方阵地, 不再以社会政治背景作为单一的采访环境, 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的社会背景。这包括经济、社会、社会舆论及科技等背景。例如, 2011年的重大动车事故既有相当复杂的背景:工程建设抢进度来赶工期, 科研部门在审查、监督上的缺失, 铁路部门在技术的使用和审查上的缺失, 还有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等背景。但对于这种重大新闻, 如果对采访的环境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就会导致新闻报道的片面性, 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新闻报道在采访对象上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 而且还会存在很多顾虑, 有很强的保护意识, 也会出现消极的态度。同样是2011年的动车事故, 其采访对象有目击者、当事人、救援人员、施工管理者以及事故调查人员等, 但每个采访对象都会考虑从到自身的利益与目的, 因此在采访的过程中会有所保留。因此, 新闻媒体在对事实进行描述的时候会在事件真相的探索中遇到很多困难, 进而给新闻记者的正确报道和分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2.2 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有偏差

在现代社会中, 媒体的话语权比之前有很大了开放性和自主权。再加上, 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使媒体摆脱了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 媒体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 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对于2011年的动车事故, 多家媒体进行了尖锐犀利的直接性提问, 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和接近事故现场, 也不断提出质疑。正是媒体可以对事故从不同角度、场景、视点的切入, 为媒体的报道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2.3 记者采访的主题、目的及技术上有所变化

在新闻的报道中, 采访记者对新闻继续有效的辨别, 将信息性新闻放在首位, 要直奔主题, 只报道事实不发表任何评论。而需要刨根问底的新闻则应坚持预测性和分析性的原则进行深层挖掘, 进一步接近事情真相。

在新闻采访技巧上, 可以通过资料收集。网络以及众多现代化通讯设备等进行采访, 为了时间和操作上的便捷, 这是当前记者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的一种全新采访样式。但这不等于对创痛采访形式的否定, 而是将现代与传统有效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现代社会在新闻采访中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3 新闻采访的新视域

在当今社会的息传递中, 传递形式上要尽可能灵活处理, 以便对信息进行提炼或延伸。信息的提炼就是由于社会和媒体的快节奏, 要对报道事件进行高度的浓缩, 间断概括;而信息的延伸就是要借助网络等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和普及, 从而为信息延伸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然而, 观众对信息的关注是发展变化着的, 因此新闻媒体与记者需要关注人们的真实诉求来处理信息, 从而获得最佳的信息传播效果。

4 总结

综上所述, 采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前提, 只有存在采访才会有相关的新闻报道。在现代社会中, 新闻媒体和记者也在逐渐认识和探究新闻采访理念, 并且不断付诸实践, 充分发挥新闻活动的价值, 保证新闻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不管是从业务操作上还是从理论上, 当代新闻采访都在逐渐突破新闻采访理论传统意义上的结构框架, 改革创新了很多新的方法和观念, 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现代新闻采访理念的生成和改革创新。本文旨在对现代新闻的采访理念进行有效的阐述和探析, 并对其实践应用进行深层研究, 不断拓展新闻采访的新视域。

关键词:现代新闻采访,理念,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赵颖.怎样当好基层记者[J].记者摇篮, 2009 (11) .

[2]王立凤, 谢雷.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J].新闻传播, 2009 (11) .

[3]杨韬.新闻报道如何避免法律错误[J].新闻窗, 2011 (1) .

《新闻采访人物小传》 篇5

被采访人王闯,今年25岁,家住河南省周口市,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学。现任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协和医院医助,月薪4000到5000。最大的理想是希望在自己工作范围内提升自己的技术,能有一个更大的平台提供给自己。生活圈子及交友基本在同事之间,毕业以后就没有谈过恋爱,并表示不相信网络交友。平时基本不看电视,也不经常使用纸质媒介,比较喜欢通过手机和电脑来获取信息,日常购物也几乎是使用网购的方式。

据王先生说,刚毕业的时候生活十分艰苦,好不容易进入到一家大型专科医院工作,却发现那里的工作环境并不适合刚毕业的自己。工作压力与日俱增,与同事之间的交往也较为紧张,毕竟是大城市,人与人的关系比较疏远,利益之争太多,工作之余还要提防同事的王先生生活的不太开心。他希望能有一个平稳一点的平台供他边学习边工作,于是就从这家大型专科医院辞职,并在网络上发布投递简历。不久便有两家医院回复了他,一家是在甘肃的市级医院,一家是在湖南南县的县级医院。于是跟随自己的想法,他选择了湖南的县级医院。工作到今年他觉得这里的压力不太大,而且能和医院里的同事相处的很融洽,待遇也还不错,生活的越来越开心。

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 篇6

记者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这一环节很重要。要做好新闻报道,可以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采访前,需要了解整个事件和人物的有关材料,了解事件的背景,初步掌握一些人物从事职业的常识,为采访做好准备。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

新闻作品要想生动还应注意细节,做到机智应变。现在的电视新闻采访主要分报道式、谈话式两种,其中谈话式的采访对记者的要求更高一些。记者在采访时必须善于挖掘出那些细微的闪光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才能写出好的新闻。因此,采访时,记者的提问要具体,要根据采访的进展和当时的实际情况随时变换提问方式,要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找到被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并作为切入点,然后再逐步引导,进一步了解自己想得到的采访内容。当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后,经过筛选、分析、判断、提炼,思路才会逐渐清晰,主题才会明确,采写的作品才能内容充实、主题突出、详实而又具体、丰腴而又生动。

新闻采访要有针对性。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问题,要深入到采访对象所在的环境中去,和采访对象心心相映、打成一片。比如采访一位农民,记者千万别不要把他叫到乡镇办公室,而是要到他的家里或田间地头,和他唠唠家常,谈一些农民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消除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隔阂,才能采到你所需要的东西。还有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的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

电视采访以人的活动为主体,记者必须善于做被采访对象的心理疏导工作,告诉他接受电视采访的一些常识,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情绪。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都会影响采访的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需要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求记者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采访气氛。

有一次,在县“人代”会之前要采访一位人大代表、环卫工人,他叫周甫魁。小周是个转业军人,不善言谈。于是,我们决定到他清运垃圾的地点对他进行采访,顺便拍摄一些现场的进行时画面。清运垃圾又脏又臭,可周甫魁一点都不怕脏累,和他聊天,他只是报以一笑。情急之下,记者随手拿起一位清洁工人的铁锹帮他往车上装垃圾。这时,他赶紧跑过来笑着说:这可不是你干的活。我也一笑:那你就陪我聊会儿天,帮我完成采访任务。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顺势就和他聊起了清运垃圾的事情……谈到工作,他的话匣子打开了……我也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新闻播出后,反响很好,我也深深地感觉到,即兴采访的语言技巧和气氛场合的把握对于一名电视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个被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有一年春播现场会,按照先前制定的采访计划,要采访一位农村干部,于是就把目标锁定在召开现场会的村支书王三红身上。可是会后,这位村支书就是不接受采访,因为他对于今年的种植结构调整不理解,而且这个人性格僵直,对所观种植模式颇有微词。无奈中,我只好定定神,然后撇开采访一事,和他聊起去年的收成,又以晚辈的姿态,向他咨询怎样安排种植才能让农民感兴趣。这样一来,他的抵触情绪消除了,很自信地给我讲起了今年的种植计划和安排,我顺势发挥记者循循善诱的特常,示意摄像开机,很圆满地得到了我想要的采访内容。由此可见,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化解,让采访在融洽的氛围中得以顺利进行。

总之,记者在采访中要能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气氛,才能使采访获得成功,为下一步的新闻写作收集到丰富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新闻采访 篇7

1 新闻采访现状

1.1 无法充分掌握提问重点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环节。采访有多种提问方式,需要新闻记者选取适当的提问方式来采访提问。而在实际采访中,很多记者因为采访经验较少、自身素养不足等,无法充分掌握提问的重点,导致所提问题缺乏深度且针对性较差,相对盲目,也导致采访对象所回答的内容也缺乏准确性,新闻整体质量较低。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提问时要能够准确掌握采访重点,采用适合的采访方式,更好地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使采访对象感到舒适,回答的内容更加准确,有效提升采访效果。

1.2 缺乏充足的准备工作

充足的准备工作是记者采访前的必要环节。准备工作的不充足,会使采访任务和事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通过翻阅资料等方式对采访内容进行适当了解,减少对被采访者的陌生感,并通过分析选择合适的采访方式,以保证采访顺利。例如,在进行法律方面的采访时,若是记者未能对事件进行详细了解,也未能认真分析相关法律条款,在采访中便极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导致新闻真实度降低,甚至造成事件双方的不满,引起严重后果。

2 采访技巧的运用

2.1 做足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新闻记者需要在采访前,对所要采访的人和事进行适当的了解,以便在采访过程中,能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更深入地对采访对象的资料进行挖掘,使其有话可谈、有问能答。新闻记者首先需要通过网上查询、图书翻阅等方式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找到有价值的资料,并拟定采访提纲,同时结合采访任务设计问题,以保证采访过程顺利,避免出现尴尬的气氛和提问无价值的情况。

2.2 合理使用提问技巧

提问是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十分重要的沟通方式,一定的提问技巧是保证采访对象回答内容价值性和对话延续性的关键。提问技巧运用不当,不仅会使采访内容缺乏价值,甚至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而合理运用提问技巧,则能够为采访双方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提高采访效率。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例如,面对性格直爽、较为健谈的采访对象时,记者只需准备好相应的问题请对方回答;而面对性格内敛、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时,记者则需要事先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为其营造轻松愉悦的交谈氛围,使其能够身心愉悦、放松,积极回应记者的提问。

2.3 灵活应对敏感问题

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往往会遇到较多的敏感问题,面对这类问题,很多记者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被采访者也会处于戒备心极强的状态。因此,记者要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灵活应对敏感问题。例如,记者在进行敏感问题采访时,可以先转移采访对象的注意力,从其他方向入手,逐渐引导其向敏感问题靠近,最终实现采访目的。

2.4 善于观察采访现场

新闻的主要来源是人们的生活,记者应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善于观察采访现场,找出更具价值的新闻内容。现阶段很多刚入门的新闻记者由于经验缺乏,不注重对采访现场的观察,导致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被遗漏,降低了新闻质量。因此,记者要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采访过程中,通过对事件本质的思考,在采访现场用最快的速度找到最具价值的信息,从最好的角度进行新闻报道,实现采访效率的提高。

3 结语

新闻采访本身具备一定的技巧性,需要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合理使用提问技巧,灵活应对敏感问题,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采访技巧的合理运用,从多个方面实现新闻价值的提升,并有效提高新闻采访效率和新闻整体质量,以促进我国新闻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伟.关于采访技巧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8).

新闻采访 篇8

1 电视民生新闻的采访现状

电视民生新闻主要涉及到基层群众的生活, 关系到时事政治、科教文化、卫生医疗等多个方面, 着眼于基层百姓的生活和视角, 具有采访对象复杂, 新闻线索隐蔽的特点。在采访的过程中, 需要通过走访群众获得线索, 也需要相关部门的领导的配合, 当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具有以下特点。

1.1 采访资料缺乏客观上的真实

在电视民生新闻的采访中, 被采访者往往是基层的群众, 他们对高端信息的接触较少, 理解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种情况导致民生采访的结果存在着讲述者所讲述的事实、客观存在的事实、采访到的资料是否客观, 掌握在被采访者手上。记者在进行资料总结的时候, 不应该把采访者所讲述的事实等同于客观事实, 在关系到自身利益的情况下, 被采访者可能会有意无意地表达出与客观事实不一致的意愿, 针对这种情况, 采访者要多走访, 多观察, 以敏锐的视角和恰当的提问方法尽量靠近事实, 得出客观的采访材料。

1.2 报道体制尚不够健全

在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下, 新闻自由由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保障, 但是针对民生报道而言, 在采访方面一旦确实发现有关问题, 都是针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 具有极强的针砭时弊的作用。这使得往往在采访过程中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配合, 民生采访要获得有效资料的成本较高。也有部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过于注重吸引观众眼球, 缺乏必要的社会价值, 奇闻怪趣一般无法真实反应民众的生活状态, 边缘题材的新闻不具有普世价值, 在民生新闻的报道中, 记者在采访时要注意题材的选择。

2 民生新闻客观性的重要性

新闻应该是针对现在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 进行及时的客观报道。新闻工作者应该从政治高度上与党和国家的方针保持高度一致, 电视民生新闻从出现之初, 即成为政府和民众关心的对象, 肩负着说真话传实情的责任, 在采访的过程中, 更应该注意新闻事实的真实性。

2.1 以真实的材料才能发出底层的声音

媒体工作者的工作任务, 其中就有对政府的工作进行舆论监督这一项, 民生报道的出现, 也是媒体合法行使监督权的一种具体表现。在民生新闻的采访过程中, 必须以既定事实为基础, 利用真实的材料做出推断, 表达基层群众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看法, 让来自社会底层的声音得到有效地传达。

2.2 以真实的过程才能表达民众的意愿

电视新闻本身就应该具有真实性, 具有独特的传播方式和表达形式, 能达到传统平面媒体以及新兴的网络媒体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真实的新闻事实和采访过程, 不应该因传播手段和形式而出现问题, 对既有事实的高度再现就体现在新闻传播过程的真实性上, 真实的新闻过程可以使新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得到保证, 以正规的渠道使民众的意愿得以有效表达。

3 在采访中怎样如何把握民生新闻的客观性

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采访的过程中坚持理性的职业思维, 电视民生新闻的采访信息大多数都来源于基层的人民群众, 他们提供的信息一般都带有极强的个人感情色彩, 要体现民生新闻的客观性, 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掌握真实的新闻线索, 确保素材的有效性。

3.1 准确选题, 体现新闻价值

电视民生新闻从产生之初, 就受到新闻界的广泛研究, 在取得较大的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不少问题。不少的民生新闻为了吸引群众眼球, 导致选题上的偏差, 使整个采访内容流于低俗, 缺乏新闻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许多电视台都有同城的民生新闻报道, 这类报道一般都是针对已发生的新闻线索进行采访, 在无法准确定位采访主题的时候, 就会产生较多内容基本相同, 形式上也没有太大差异的同质化民生新闻, 造成民生新闻的内部竞争日益恶化。

3.2 深入群众, 获得第一手资料

电视民生新闻实际上就是以群众的视角反映出社会问题, 在进行采访和资料收集的时候, 必须深入群众, 注意采访对象的地域性和广泛性, 不能以偏概全, 需要以体现群众的意愿和发出底层的声音为宗旨。电视民生新闻的发生地和受众, 一般都位于同一个地域, 具有极强的同一性, 要想真实地体现其新闻价值, 就要深入群众中间, 主动发掘新闻线索, 获得第一手资料, 在广泛收集材料的基础上, 再进行分类和整理, 记者在平时更要积极关注民生问题, 为民生采访打好理论基础。

3.3 理性甄别, 避免主观臆断

民生新闻的采访对象, 一般都是普通的群众, 采访的内容具有广泛性, 民众在面对采访的时候, 在敏感问题或者关系到自己的利益的问题上, 都无法讲出实情。面对这种情况, 进行采访和材料整理的记者就需要理性甄别, 以冷静的心态对所收获的资料进行筛选和分析, 避免主观臆断, 不带有色眼镜, 以保证民生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记者在进行新闻材料的整理时, 需要一定的思维策略, 但是一旦在采访之前, 就对相关事件形成了某种固定认知, 必然会对民生新闻的客观性带来巨大影响。

3.4 巧妙提问, 获得可靠材料

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 因为种种原因, 被采访者所讲述的情况与事实情况之间会有一定的不一致, 这种情况会导致新闻报道缺乏客观真实性, 要想通过获得准确的资料, 来保证新闻事实的客观性, 就需要记者在提问过程中, 注意提问的方式。一般的被采访者在面对采访时, 因性格和经历的原因, 往往不能直接坦率地表达出采访所需的材料, 在采访之前, 要对被采访对象有一定的了解, 避免因提问的问题过于尴尬造成冷场局面, 使采访陷入僵局。

3.5 及时报道, 保证新闻的时效性

电视民生新闻的时效性是保证其客观性的重要因素, 也能具体体现其新闻价值, 事件发生的时间与报道的时间越接近, 就具有越强的时效性, 相关的线索也能越清晰, 越具有新闻价值。一旦错过了事件发生的最佳采访时机, 脱离了新闻时效性, 被采访者在提供线索的时候会缺乏主动性, 不能积极配合采访从而使新闻材料失真。在保证新闻时效性的前提下, 应该对事件进行全面的调查, 避免采访中的噪音, 达到良好的采访效果。

4 结语

作为能够反应普通民众意愿的电视民生新闻, 已经成为政府管理人员与百姓之间的沟通桥梁, 民生新闻的失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必须保证新闻内容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进行采访时应该主动到基层去, 到民众中去, 寻找新闻的发源地, 通过让事实说话保证民生新闻的客观性。

摘要: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客观真实, 在采访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新闻事实的客观性, 一直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工作重点。电视民生新闻从出现之初, 即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 将贴近百姓生活的新闻客观描述, 进行及时准确地传达, 是电视民生新闻采访的责任。本文主要介绍新闻采访工作中客观性的重要作用, 以及采访中的注意事项, 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采访,民生,客观性

参考文献

[1]李宏波.小议新闻采访中如何把握客观性——以电视民生新闻采访为例[J].才智, 2012 (17) .

[2]杨天陶.新闻采访中的讲述真实和客观真实[J].理论月刊, 2006 (7) .

[3]邓萍.对民生新闻采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活力, 2010 (2) .

[4]师晓宁.如何让采访对象“真实地讲”[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12) .

新闻采访 篇9

一、新闻采访活动的主要特征分析

新闻采访的活动过程其实是记者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 对新闻事件的采集过程, 同时也是调查、挖掘新闻事实的研究过程, 这是一种社会活动过程, 这个过程有着一定的特性。

1. 新闻必须具有时效性

抢新闻这个词, 非常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新闻工作者的态度, 采访的过程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新闻记者必须做到要准确的把握新闻事实, 有新闻敏感度, 并且要擅于发现生活, 以提取现实生活中新事物或是新事物的发展方向。

2. 新闻报道的基础是真实性

记者发掘新闻的过程, 进行传播的过程, 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因为新闻传播是人们持续认识世界的过程, 因此, 新闻报道的前提必须是事实。没有事实的新闻是不合理的。事实构成了新闻的生命所在。采访是了解事实的手段, 是完善事实的一个过程, 一篇真实的、完整的新闻报道, 至少需要经历采访、写作与编辑等过程。任何媒体形式都是如此。

二、基于新闻采访特性之上的采访技巧探讨

1. 新闻的采访工作必须进行准备工作

进行采访之前, 我们的新闻工作人员要采取多线并行的制度, 也就是要采取摄像记者、文字记者、编辑要同时按照自己工作性质进行不同的分工, 并按照一定的组合来完成工作。突发新闻的现场采访之中, 采访人员要特别注意事前的沟通工作。从最初的线索中要擅于更全面的获取信息, 这样就能够在采访的现场中拥有较多的主动权与话语权。例如:杭州市档案馆前日发生爆炸事件, 我们的记者去采访, 事故责任人已经在现场了, 我们的记者如何在第一时间找出相关的负责人呢?我们可以通过热线报料人, 也就是档案馆的工作人员, 因为往往爆料的人很可能是与责任的事故有一定关系的当事人, 在爆料的时候就要跟对方进行沟通, 这样做的好处是, 可较为容易地获取一些信息, 如责任当事人相关的背景资料或体貌特征等信息, 到达现场后, 我们就能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和采访。

2. 新闻采访要接近第一现场

在新闻采访中, 要尽最大可能接近事件的第一现场。距离新闻事实的距离越近, 新闻的价值就会越高, 同步报道是新闻报道的最高点。如, 常见的交通事故播报, 若只报道汽车被撞后的惨况, 其新闻价值会打折扣, 可如果是报道新闻事故发生时候的环境、施救人员状态, 伤者情况, 则能有效的增强新闻的真实度和震撼。

3. 端正新闻采访的动机与相应的策略

新闻报道要遵守真实、客观, 必须把握好自己的采访动机。带着一定的动机去采访, 那么得到的信息则是不真实的、没有价值的。以吹捧作为动机或是以敌意为动机, 都是错误的。正确的采访动机是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的。新闻工作者要在新闻采访中注重采访的策略。新闻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采访的对象差别, 要根据被采访者的阅历、学历、性格等特点来选择相应的采访技巧。新闻工作者必须平等对待每个被访问者, 要保持平等、中立和冷静的采访态度。对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采访对象, 访问前必须做出详细、深刻和充分的准备, 选择适宜的采访技巧和提问方式。这种采访最容易展现记者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对普通人的采访, 有时候不能直接说采访, 需要借助其他技巧与手段, 可以借助于聊天、喝茶等迂回方式, 在大家坦诚以待的情况之下, 进行真正的采访工作。

4. 在新闻采访环节要避免产生假新闻

新闻的生命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的, 在新闻采访的环节中, 要避免假新闻的形成。首先, 不要对突发性新闻的采访工作急于求成。突发性的新闻都是突然发生的, 具有时间紧迫的特点, 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时间要快。怎样做到又快又好, 在“快”的过程之中来避免“假新闻”的出现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过硬的采访素质, 要求新闻记者不可以急于求成, 在极短的事件内, 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探寻, 要对多位目击证人, 或者是亲历者进行证实, 才做新闻报道。要在看到事实或者是拍到事实, 明确事件的形成原因, 包括一些处理结果之后, 再来进行及时的后续性报道。这样的报告就能够避免主观猜测, 才能够有成效地控制假新闻的产生。如, 2009年杭州发生的70码事件, 当晚发生车祸, 由于犯罪人的身份特殊, 媒体接到报料后, 杭州只有一家报纸《都市快报》在当晚就进行采访, 第二天具体报道了此事, 此后还一直进行跟踪报道, 随后其他媒体才敢报道这次事件。《都市快报》做到了一个媒体所具有的公正性。其次, 纠纷类新闻报告中不能有带有感情色彩的偏向。通常, 这类民生新闻是受众喜爱的, 也是百姓茶余饭后议论的热点。这类新闻的报道对于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影响重大, 这要求记者在报道之中要尽量避免出现情感的偏向, 否则会削弱新闻的真实性。最后, 就是避免这类新闻中的假新闻出现, 对于这类新闻, 记者要多走动, 多采访, 多调查, 并且在有必要的情况之下, 咨询相关的一些法律人员, 这样就不会因为涉及到法律方面问题最终导致失实的假性新闻出现, 因而对舆论导向进行错误引导。假新闻、假报道会对我们的媒体造成伤害。

三、结论

新闻采访过程中的采访技巧分析 篇10

1 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1.1 采访要讲程序, 尽量预约, 尊重采访对象的时间和工作安排

作为一个聪明的记者, 在进行采访之前会去了解受访者的时间安排, 为了表示对受访者的尊重, 安排好采访时间, 给予受访者最大的方便, 所以进行采访之前要提前预约。预约的一般方法是电话联系, 约定具体采访时间、地点。

1.2 明确报道思想, 获取新闻线索

分析选题, 确立要点, 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

1) 确定这个采访的要点以及采访选题。确定采访的选题也就是采访的中心点, 记者可以深入这个点顺藤摸瓜, 挖掘出采访点的内涵以及受访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寻找最合适的采访提问角度。这是每一个记者在采访前都应该学习的准备性工作。

2) 以采访要点为据拟定全方位、详细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 有了一个详细的采访提纲, 记者就可以根据这个提纲去了解采访的过程, 也可以给自己带来自信和勇气, 得到一个有效的完善的采访结果。

1.3 了解背景, 深化报道主题

背景材料是指一切与采访对象有关的非直接性资料, 包括与选题相关的业务知识、政策法规等。记者采访前认真研究了解背景, 能够丰富, 加深对采访对象的认知, 深化报道主题, 拓展节目内容, 引发观众收视兴趣。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 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 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

1.4 研究采访对象

以利交流采访前, 记者要全范围地去了解受访者的经历、职业生涯、专业特长、文化素养, 还有受访者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个人性格等。

2 采访之初的注意要点

1) 要给采访对象留下好印象。因此要提前到达, 注意仪表大方得体。

2) 必问采访者是否介意录音。

3) 须说明自己的身份, 采访的目的。

3 采访过程中的注意要点

1) 态度和蔼, 气氛和谐。受访者有拒绝或选择不回答的权利, 所以作为记者不可以太过于强制受访者回答自己的问题, 哪怕受访者的回答没有自己预期的效果, 也不能训斥或是职责对方, 这是不礼貌的。作为记者, 态度和谐是最基本的素养。“伸手不打笑脸人”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笑容满面的人。

2) 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作为两个不相识的人在一起交谈多多少少会有距离感和陌生感, 所以都很难做到交谈自如, 两者之间都感觉到陌生。作为有经验的老新闻记者, 一般不喜欢单刀直入, 而是想方设法同被采访对象套近乎, 营造和谐融洽的采访气氛, 以便于沟通与交流, 常常从采访对象最关心、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谈起。

3) 由近到远、由浅入深。再者, 在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需要结合“由近到远、由浅到深“的采访方式, 根据最近发生的事情来让你的采访对象谈谈自己的见解, 然后再步步深入, 逐步完成采访工作。利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 能够提高你的采访技巧, 有利于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4) 要学会随机应变。记者在采访的时候, 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没有人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可能进行顺利的采访工作突然出现意想不到的事端, 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不是看他采访过多少厉害的人物, 也不是看他采访的数量, 而是要以他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对问题解决的方式为衡量标准, 去考验他的采访水平。

5) 学会提出问题。很多记者在进行采访时, 多半的问题都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不懂的提问题的技巧, 导致被采访的对象感觉不是很舒服。怎样提出问题, 如何提出问题, 怎样提出好问题, 这些都是一名记者应该考虑的事。在采访进行之前, 记者应该备好自己的问题, 不能等到采访的时候才去思考问题, 这样只会让你的采访枯燥乏味, 毫无技术上的提升。记者在提出问题的方式上, 还需要多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考虑, 这并非一日之功, 需要记者自身提高综合能力来完成这方面的挑战。

6) 记者要从多方面来提升自身的采访水平, 观察和倾听也是记者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在采访的时候, 记者需要根据采访对象的一言一行来捕捉采访问答中不能收获到的信息, 这对提高记者的采访水平很有帮助。有些采访对象, 不一定愿意和记者实话实说, 有时候的回答也只是只言片语, 这时候就需要记者发挥自己另类的观察能力, 在采访对象所说的话语中, 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 这对记者的采访能力非常重要, 有利于记者的采访水平的提升。

4 结束语

在记者跟受访者之间的采访交谈中, 巧妙地应用采访技巧是能起到很大的帮助的, 实现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信息交流, 记者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合理的策略与采访技巧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高效采访, 形成高质量的采访和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刘庆春.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J].科技传播, 2011 (4) :45.

[2]王志新.浅谈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J].新闻传播, 2010 (12) :91.

一堂别致的新闻采访课 篇11

当我用英文大声地朗诵出“南京,中国电——在南京荒废的开罗酒店里的一间昏暗的密室里,坐着一位疲倦的老人,他负责将国民党的首都移交给胜利的共产党”时,西蒙·托宾眉毛一挑,眼睛忽然睁开,双手颤抖地接过阅读材料。周围的学生都听到了他“天啊”的惊叹声。这是前《纽约时报》总编辑、普里策新闻奖管理委员会主席、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授西蒙·托宾和夫人——自由摄影记者、作家奥黛丽·罗宁·托宾(Audrey Ronning Topping)访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第二天。这天,我的老师李希光请托宾夫妇来到他的课堂上,与他共同上新闻采访写作课。上课前,李老师神秘地把他头天夜里在互联网上搜集来的这篇故事交给我,让我准备在上课一开始就朗读,说“这是给托宾老人的一份礼物”。

此刻,每一个英文字符仿佛都牵动着老人的每一根神经,带他回到1949年的南京。

我朗读的是一篇写于1949年4月24日,关于南京解放前夕国共两党政权移交的新闻。作者就是当时身为美联社记者的西蒙·托宾。然而,在他向美联社发送完稿子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这篇稿件。

二战服役结束后,西蒙·托宾受雇于国际新闻社,于1946年开始报道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通讯。1948年,他又加入了美联社驻南京记者站。他不仅是第一个报道国民党败走南京的记者,而且还在此后六个月见证了新旧中国的交替。

然而,中国带给西蒙·托宾的远不止首份新闻记者的职业荣耀,而且还使他结识了自己的妻子。看到同学们对自己的新闻兴味盎然,托宾马上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起身为战地记者时的随身必需品:一台小型打字机、塑料雨披、35毫米相机、手电、军刀、磺胺类抗感染药品(因为当时没有抗生素)、止泻药、一口袋银元和一顶毛纺帽子。“作为战地记者,帽子可不是装饰,很有用。晚上睡觉盖在脸上,可以防止老鼠的骚扰”。

1921年11月11日,西蒙·托宾出生在美国纽约。他是美国记者的摇篮——密苏里新闻学院毕业生,并于1993年获得了“杰出校友奖”。他曾担任过13年的美联社驻外通讯员,先后到过中国、印度支那、英国和德国。1959年,他加入《纽约时报》,开始了34年的时报生涯。先后担任驻莫斯科记者、东南亚首席记者、海外编辑,直到最后荣任总编辑。

面对新一代中国记者对于“成功记者需具备哪些素质”的提问,西蒙·托宾用自己在中国的亲身经历来说明了“敏锐的观察力”的重要性。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西蒙·托宾被派往徐州采访杜聿铭。路过战场时,他被一具国民党士兵的尸体所吸引,这名士兵的后颅骨上有个小拇指指甲大小的子弹洞眼。他判定这是趁士兵不备,从后方打来的子弹,也就是国民党打死了自己的士兵。他马上俯身检查尸体,发现这是个伤势较重的士兵,由此排除了逃兵的可能。

于是,托宾马上转身问随行的国民党军官:“你们为什么打死他?”

军官被问蒙了,一时语塞。托宾又加强了语气追问:“到底为什么要打死自己人?”

军官申辩道,“我们实在没有医生,也没有医疗设备和药品,只能把他打死”。

由此,托宾得到了确切的答案,也了解了当时的战局和实力对比。

但是,令西蒙·托宾一直引以为豪的是,在与法新社记者的竞争中成为全面报道南京政权移交的第一人。

1949年4月23日深夜,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4月24日晨解放军先遣部队直奔“总统府”,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蒋介石“总统府”的门楼上。当时,法新社记者比尔·关(Bill Guan)和西蒙·托宾一起采访完毕,但是,发报机只有一台。这时二人决定投币猜先后。猜中的人先发,剩下的人再发。结果,托宾输了。

激动的比尔·关以最快的速度用英文发出“共产党占领南京”,然后将发报机交给了托宾。但是出乎关的意料,托宾并没有匆忙发报,而是充分利用没有限制的时间,字斟句酌地发了长篇特写。这篇特写最终传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成为新旧中国政权移交的见证。而清华学生朗诵的、令托宾激动不已的也正是这篇新闻特写。

静静聆听丈夫讲话的奥黛丽·托宾,出生于南京,曾就读于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而且由于拍摄关于长江及长江三峡的图片与纪录片,多年来她一直往来于加拿大与中国。

很多人知道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与埃德加·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关于“中美关系应该解冻”的谈话。但鲜为人知的是,当时在场的还有周恩来陪同下的奥黛丽·托宾与她的父亲——20世纪40年代的加拿大驻华大使切斯特·罗宁(Chester Ronning)。此后不出半月,1970年10月13日,加拿大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至今我还珍藏着一张与加拿大前总理贝鲁多以及敬爱的周总理的合影。这是个关于山羊毛的故事。”奥黛丽·托宾也加入了与同学的交流。“当年我得到贝鲁多总理访华的消息时正在内蒙古草原上拍摄山羊的照片。于是,我马上返回北京。一下火车,我来不及换衣服,就与贝鲁多总理热情拥抱,结果弄了他一身羊毛。之后,贝鲁多又与周恩来亲切拥抱,我从内蒙古带来的羊毛又从贝鲁多身上粘到了周恩来身上。可是大家毫不在意,我们三人就一身羊毛地合影留念了。”

托宾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随即宣传:“我也有两部关于中国的书,《在新旧中国间旅行》(Journey Between Two Chi-nas)(1972)和《北平书信》(The Peiking Letter,A Novel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1999)就要出中文版了。”《北平书信》是一本带有强烈自传体色彩的书。

新闻采访 篇12

一、新闻采访活动的主要特征

新闻采访活动是一种以记者为主导的调查研究活动, 这种调查活动一般必须具备客观、真实、完整的特点, 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活动。目前, 新闻采访活动主要有两方面的特征:真实性、时效性。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和新闻内容必须符合实际, 其所报道的是真实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 才能形成新闻。发生新闻事件是新闻报道的前提, 没有事件发生, 新闻就成了绯闻、谣言, 新闻报道也就失去了合理性。因此, 真实性是开展新闻采访活动的前提, 新闻工作者如需报道一则新闻, 就要深入调查事件缘由,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剪辑和后期处理, 不能擅自更改新闻主体内容。时效性是指新闻工作者在事件发生后, 以最快的速度到达采访现场或进行实时报道。可以说, 新闻工作者就是在和时间赛跑, 第一手新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很多新闻的价值就体现在时效性上。所以, 新闻工作者要拥有更高的新闻敏感度,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新鲜事, 并预估事件未来的发展趋势, 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价值。

二、新闻采访中的技巧运用

(一) 尽可能快地到达新闻现场

新闻的第一现场是还原新闻事件最重要的地点, 事件最重要的证据往往都保存在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 观众也希望通过新闻现场的报道获得第一手新闻信息。因此, 只有抓住新闻现场才能抓住观众的眼球。第一现场的报道是对新闻记者速度的考验, 其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 通过及时有效的报道, 提升新闻的价值, 还原事件的真实过程, 并得到观众的认可。例如, 在报道交通事故时, 只报道事故发生后的车祸过程是没有说服力的。在这种情况下, 记者要及时赶到事故现场, 记录车主或伤员被抢救的过程, 还有周围的环境, 这样新闻才具有吸引力, 才能增强新闻的震撼力和真实性。

(二) 把握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高超的新闻采访技巧是顺利完成新闻采访任务的前提。在新闻采访中, 首先, 记者要根据既定的主题设置问题;其次, 还要围绕主题引导被采访者回答问题。这些技巧包括正面提问、迂回提问、引导性提问。“正面提问”指针对某些新闻事件, 记者直入主题, 在现场直接对当事人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方式在一些正式的发布会场合比较适用, 当事人的性格一般比较开朗, 而且对新闻采访没有多少抵触情绪。当然,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采访, 也不能超过正常的交流范围和新闻伦理的底线, 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去采访。不能使用具有侮辱性和歧视性的言语, 以免受访者心理受到伤害导致采访无法进行下去。迂回提问以及引导性提问是指直入主题不能达到很好的采访效果, 采用间接的提问方式却能得到想要的采访效果。这种方式要求记者抓住采访时机, 一边采访一些周边新闻, 在适当的时机切入主题, 引导受访者回答问题。这种旁敲侧击的方式考验记者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采访技巧。

(三) 在倾听的过程中探寻线索

在倾听的过程中探寻线索非常考验记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因为倾听的过程就是获取新闻事件的过程。倾听技巧主要包括善于听取事件全貌、重点倾听被访者所阐述的关键点、善于倾听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以及受访者重点阐述的内容。通常采访时, 受访者会着重强调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这些代表性的事件都是能吸引读者和观众注意力的话题。因此, 在采访时应该保持高度的兴致, 并且善于倾听受访者的叙述。在倾听过程中探寻新闻线索, 寻找最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通过不断倾听还原事件真相。

(四) 加强对非语言符号的认识和实践运用

通常情况下, 在采访中, 受访者在表述事情的同时还会有一些肢体语言。这些肢体语言包括神态、表情、姿势、情绪等, 这些都表达出受访者内心的情感波动。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这些细微的动作, 并结合语言发现这些动作背后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探寻被访者这些非语言符号的内容, 并通过这些信号判断其心理状态。同时, 记者在采访时, 也可以运用非语言符号来表达或提出问题, 这样能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沟通交流模式, 拉近受访者和记者的距离, 促使受访者更积极地交流和阐述新闻事件。

三、结语

看似简单的新闻采访中蕴含了丰富的技巧, 而要更好地应用这些技巧则要注重把握其特征。因此, 相关人员要深刻把握新闻采访的特征, 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采访技巧, 更好地发挥出新闻采访的功效, 让新闻采访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摘要:新闻采访一直都是新闻栏目的重要环节, 做好新闻采访可以让新闻栏目更加有深度, 更加符合民心民意。通过掌握新闻采访特征、应用采访技巧可以让采访更具时效性, 并提高采访效率, 对于优化新闻采访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采访技巧, 期望可以为新闻采访的优化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新闻采访,采访特征,采访技巧,优化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云凤.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05) :176.

[2]吴兵兵.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分析[J].科技传播, 2012 (08) :11+9.

[3]谢蔚.地方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采访技巧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16) :207.

[4]依雅萍.浅谈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和后期的编辑工作[J].新闻传播, 2013 (12) :148.

上一篇:阅读辅导下一篇:领导者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