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的技巧

2024-08-23

新闻采访的技巧(共12篇)

新闻采访的技巧 篇1

采访是新闻工作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与被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才能得到需要的信息。在采访的过程中, 如果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 获得有效的信息, 都需要新闻工作者掌握采访技巧。

一、新闻采访活动的主要特征分析

新闻采访的活动过程其实是记者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 对新闻事件的采集过程, 同时也是调查、挖掘新闻事实的研究过程, 这是一种社会活动过程, 这个过程有着一定的特性。

1. 新闻必须具有时效性

抢新闻这个词, 非常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新闻工作者的态度, 采访的过程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新闻记者必须做到要准确的把握新闻事实, 有新闻敏感度, 并且要擅于发现生活, 以提取现实生活中新事物或是新事物的发展方向。

2. 新闻报道的基础是真实性

记者发掘新闻的过程, 进行传播的过程, 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因为新闻传播是人们持续认识世界的过程, 因此, 新闻报道的前提必须是事实。没有事实的新闻是不合理的。事实构成了新闻的生命所在。采访是了解事实的手段, 是完善事实的一个过程, 一篇真实的、完整的新闻报道, 至少需要经历采访、写作与编辑等过程。任何媒体形式都是如此。

二、基于新闻采访特性之上的采访技巧探讨

1. 新闻的采访工作必须进行准备工作

进行采访之前, 我们的新闻工作人员要采取多线并行的制度, 也就是要采取摄像记者、文字记者、编辑要同时按照自己工作性质进行不同的分工, 并按照一定的组合来完成工作。突发新闻的现场采访之中, 采访人员要特别注意事前的沟通工作。从最初的线索中要擅于更全面的获取信息, 这样就能够在采访的现场中拥有较多的主动权与话语权。例如:杭州市档案馆前日发生爆炸事件, 我们的记者去采访, 事故责任人已经在现场了, 我们的记者如何在第一时间找出相关的负责人呢?我们可以通过热线报料人, 也就是档案馆的工作人员, 因为往往爆料的人很可能是与责任的事故有一定关系的当事人, 在爆料的时候就要跟对方进行沟通, 这样做的好处是, 可较为容易地获取一些信息, 如责任当事人相关的背景资料或体貌特征等信息, 到达现场后, 我们就能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和采访。

2. 新闻采访要接近第一现场

在新闻采访中, 要尽最大可能接近事件的第一现场。距离新闻事实的距离越近, 新闻的价值就会越高, 同步报道是新闻报道的最高点。如, 常见的交通事故播报, 若只报道汽车被撞后的惨况, 其新闻价值会打折扣, 可如果是报道新闻事故发生时候的环境、施救人员状态, 伤者情况, 则能有效的增强新闻的真实度和震撼。

3. 端正新闻采访的动机与相应的策略

新闻报道要遵守真实、客观, 必须把握好自己的采访动机。带着一定的动机去采访, 那么得到的信息则是不真实的、没有价值的。以吹捧作为动机或是以敌意为动机, 都是错误的。正确的采访动机是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的。新闻工作者要在新闻采访中注重采访的策略。新闻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采访的对象差别, 要根据被采访者的阅历、学历、性格等特点来选择相应的采访技巧。新闻工作者必须平等对待每个被访问者, 要保持平等、中立和冷静的采访态度。对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采访对象, 访问前必须做出详细、深刻和充分的准备, 选择适宜的采访技巧和提问方式。这种采访最容易展现记者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对普通人的采访, 有时候不能直接说采访, 需要借助其他技巧与手段, 可以借助于聊天、喝茶等迂回方式, 在大家坦诚以待的情况之下, 进行真正的采访工作。

4. 在新闻采访环节要避免产生假新闻

新闻的生命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的, 在新闻采访的环节中, 要避免假新闻的形成。首先, 不要对突发性新闻的采访工作急于求成。突发性的新闻都是突然发生的, 具有时间紧迫的特点, 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时间要快。怎样做到又快又好, 在“快”的过程之中来避免“假新闻”的出现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过硬的采访素质, 要求新闻记者不可以急于求成, 在极短的事件内, 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探寻, 要对多位目击证人, 或者是亲历者进行证实, 才做新闻报道。要在看到事实或者是拍到事实, 明确事件的形成原因, 包括一些处理结果之后, 再来进行及时的后续性报道。这样的报告就能够避免主观猜测, 才能够有成效地控制假新闻的产生。如, 2009年杭州发生的70码事件, 当晚发生车祸, 由于犯罪人的身份特殊, 媒体接到报料后, 杭州只有一家报纸《都市快报》在当晚就进行采访, 第二天具体报道了此事, 此后还一直进行跟踪报道, 随后其他媒体才敢报道这次事件。《都市快报》做到了一个媒体所具有的公正性。其次, 纠纷类新闻报告中不能有带有感情色彩的偏向。通常, 这类民生新闻是受众喜爱的, 也是百姓茶余饭后议论的热点。这类新闻的报道对于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影响重大, 这要求记者在报道之中要尽量避免出现情感的偏向, 否则会削弱新闻的真实性。最后, 就是避免这类新闻中的假新闻出现, 对于这类新闻, 记者要多走动, 多采访, 多调查, 并且在有必要的情况之下, 咨询相关的一些法律人员, 这样就不会因为涉及到法律方面问题最终导致失实的假性新闻出现, 因而对舆论导向进行错误引导。假新闻、假报道会对我们的媒体造成伤害。

三、结论

采访可以说是获得新闻报道的手段之一, 不论是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新闻工作者, 都需要进行必要的卓有成效的采访, 否则他是不可能做出优质的新闻报道的。因此, 我们探讨如何利用采访的技巧来进行高效的新闻采访, 这对于提升新闻报道素质与价值,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闻采访的技巧 篇2

摘 要: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实事的报道,电视是媒体传播新闻最常用的途径,由于它图文并茂,表现力强,便于口说耳听,优势比较突出,给受众带来的是耳目一新的直观影响,让受众一目了然,老百姓容易接受和理解,在所有新闻传播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如何在这稍纵即逝的荧屏上传递大量具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从事电视新闻采访的工作者具备较高的采写水平,掌握一定的采写技能。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写;技巧

在媒体中有这样的说法,“七分采,三分写”,说的就是我们在从事新闻采访活动时,要把重点放在现场采访上,尽量获取第一手资料,掌握现场的情况,收集大量信息,为接下来的写稿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在拿到一个采访报道题材或到达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后,首先就是要寻找新闻当事人或现场目击者,从他们手中或口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要做到准确及时,尽量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为下一步的写作奠定基础。电视新闻注重的是画面和解说词,我们先来说说画面的拍摄技巧。画面拍摄首先要讲究用光,根据不同的环境来调整摄像机,要保证画面清晰,色彩自然真实,让受众尝心悦目。第二要选择拍摄的角度,一般的`拍摄顺序就是远、中、特。远就是远景,向观众交代新闻事件现场的整个盖帽。中就是中景,拍摄的是部分现场情况,让观众初步了解新闻事件的情况。特就是特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来的特写,在拍摄这类镜头时,镜头一定要稳,抖动或摇晃都是不符合拍摄要求的。对于我们电视新闻记者来说,画面的拍摄很重要,因为它也向受众传递了大量信息,他不仅是一幅图,一幅画,同时也传递了丰富的人文关怀以及人间冷暖。现场采访结束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写稿子。有了丰富的资料,写稿就是轻易而举的事情,只要现场采访仔细了我们就有信手拈来的感觉。写新闻拟标题很关键,因为标题是吸引受众眼球,夺人眼目的最关键环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编辑在编稿,观众在看新闻时,一般只看新闻标题,不会全文通读。所以我们在写新闻稿件时,一定要拟好标题,要一针见血、简明扼要的用十多个汉字把整条新闻的意义进行高度浓缩,观众一看就大概能明白新闻的90%。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由导语、主体和结尾组成,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一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如何写好新闻导语,方法很多,有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有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有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有化静为动法,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有拟人修辞法,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导语的写作方法很多,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导语写好了之后,写主体就要简单得多了。因为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写主体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主干突出。消息的主体是主干,典型材料要用在主干上。要去头绪,减枝蔓,与主题无关的要舍弃,次要材料要简略。

二、内容充实。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必须具体、充实,这样才有说服力。导语提出什么问题,主体就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紧扣中心,突出重点。

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恰当地划分段落,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二是逻辑顺序,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三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这样写严密而有条理,活泼而不紊乱。最后就是新闻的结尾了,因为它有总结全文,可以起到和前文自然的衔接的作用,很自然的收尾,还有画龙点睛作用。这是我从事电视新闻宣传多年积累的经验,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篇3

如何达到我们采访的目的,如何得到我们想要的言语和状态,提问就显得很关键了,提问采访的基本形式大体分两种。

一种是开放式提问,这种方式使用较为普遍,被采访者不受什么约束,可以泛泛而谈,回答的内容可多可少,这样的提问给了被采访者很大的发挥空间,也可以使采访的气氛活跃、协调。这种采访形式的不足之处是,我们要获得实质性内容的难度较大,采访所花费的时间也较长。

另一种是闭合式提问,又称定向式提问。记者的提问比较具体,针对性很强,被采访者的回答只能是记者提问所限定的内容,往往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这种提问比较明确,一般都能回答出你所需要的实质性内容。

一般来说,我们通常的采访大多都是这两种采访方式的结合,开放式提问多用于缓和气氛,融洽感情,启发对方。闭合式提问多用于采访中突破问题,深度挖掘和收集细节。从开放式提问开始,这样可以沟通感情,尽快造就一种和谐气氛,然后直接切入,进行闭合式提问,这样提问可以提高采访速度,而且很好的掌握到新闻素材。用这样采访得来的素材写出的新闻才会全面、有深度。

在平时的采访中,我们会遇到各种身份、各种职业、各种层次的被采访对象,我们如何才能达到采访的效果呢。

第一、要与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新闻记者采访某个对象,大都是第1次接触,熟悉与信任无从谈起。在采访对象的心目中,记者就是一个陌生人。而怎样使得这个陌生人开口说话,吐露心思,这是记者们在每次采访中几乎都会遇上的问题。按照人际交往的原则,只有当人们彼此熟悉产生信任之后,才会向对方吐露自已的心事。向一个不熟悉的人透露自已的情况,人们会觉得极不安全。因此,有经验的记者在采访时并不急于提问,而是先着力于同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当对方心理上的距离拉近了时,再向其作提问,从而顺利地问到自己所要了解的情况。

第二、将提问融入到交谈之中。有的记者在提问时,先将问题写在本子上,然后向采访对象一一提出。这样做当然是有充分准备,能对提问的结构作充分的考虑,但极容易将整个提问过程弄成“一问一答”,缺乏人情味,使人觉得像是在审讯犯人,自然会使得采访对象不情愿作回答。其实,人一般都是乐于交谈的,因为与人谈话往往即是对他的一种尊重。有的人沉默寡言,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意说话,而是因为他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一问一答”式的采访,记者居高临下,采访对象的自尊心得不到满足,又哪来回答问题的热情?因此,记者在作提问时切忌只顾自己发问,而应该是与采访对象作交谈,乐意倾听其谈话,将提问融入到谈话的过程之中。

第三、提只有采访对象才能作答的问题。作为新闻记者,最看重的是“独家新闻”。因为独家新闻是独此一家,为别的报纸所不能发布,最具新闻价值。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情所作的报道,相对于受众而言,它必须是未知的,如果是已知的那就不是新闻了。因此,记者在采访时要努力从采访对象身上去寻求独特之处,从提问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提出只有采访对象才能作回答的问题。这种独特性的提问,保证了所采访到的事实的唯一性,从而能获得较大的新闻价值。

第四、将问题化抽象为具体。新闻记者采访的目的,在于从采访对象那里得到具体事实及材料和观点,因此其提问切忌笼统抽象。因为面对笼统抽象的问题,采访对象往往不知从何谈起,只好应付其事,很难深入下去。这种情况责任不在于采访对象,而在于记者本人,因为在采访的过程当中,记者的问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即你如何提问,人家就会如何作答,提问不当则自然影响到回答问题的质量。

第五、用提问来激将采访对象。记者采访要达到预期效果,前提是采访对象必须乐于作答。但事实上因为各种原因,比如采访对象心存顾虑,怕说出事情来对自己不利,他就会对记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甚至明确对记者表示“无可奉告”。面对这样的采访对象,记者该怎么办呢?有的记者苦口婆心,极言采访对象顾虑之不必要,但采访对象自有主张,并不是你三言两语就能解决问题的,遇上生性固执的采访对象,更是弄得作记者的束手无策。其实在此种情况之下,采用提问来激将采访对象,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俗话说:“点将不如激将。”使用激将法提问,记者从反面提出问题,或者有意误解对方的意思,以刺激对方,激发其情绪,使其感觉不吐不快,或认识到不说出来反而会对自己构成不利。在国际新闻史上,有的名记者就是以善于提问激将而著称。

在采访中还有一些技巧,对采访有很大的帮助。

1.平等的视角——记者不能有“见官矮三分”之感,也不可以“无冕之王”自居。不论是对高层领导政要,还是对普通人都应摆在相同的位置上来看待,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视”。 特别是在采访高层领导人时不要奉承,更不要以部下的卑微仰视提问。因为以记者身份出现的采访者是大众的代表。

2.仔细的观察——观察就是“用眼睛采访”,就是“察言观色”。被访者的举止言谈、性格神情、嬉笑怒骂、兴趣爱好都是我们访谈时需要观察的。有人说,记者的全部生涯就是一个提问者、聆听者和记录者。实际上,一个称职的记者还是“眼观六路”的观察家。他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容易被常人忽视的细节。观察中特别不要忽略能反映本质的细节,细节描写能增强现场感。把采访现场和生活中捕捉到的人物的动作、声音、笑貌等细节加以再现,会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人物的真实性。

3.巧妙的提问——由于采访对象不同,提问方式也因人而异、因人而问。在采访中记者常用的有启发式诱导法、含蓄点拨法、间接探问法等。有人把采访比喻为“提问的艺术”。有好的提问,才会有好的回答;问得巧妙,答得精彩,才有可能写出高水平的人物专访。

4.认真的倾听——记者要始终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回答。认真倾听是获取更多信息的一种方式;是识别和证实间接材料的一种手 段;是访问者的一种虚怀若谷之情;是对被访者的一种尊重。由于

你的认真倾听,被访人自然乐于同你对话,乐于回答你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从对方的回答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刨根问底,以免错失良机。倾听时,千万不能左顾右盼,要把目光注视到对方的面部,千万不可流露出对被访者的谈话不感兴趣的神情。当非常健谈的被访者把话题扯远,谈话“跑题”时,千万不要急于打断被访者的话,要见机行事,巧妙地把话题再拉回来。当被访者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叙述不清时,千万不要显现焦躁的神色。要善于引导被访者疏理思路,抓住要点提问,使谈话言之有物。

新闻采访过程中的采访技巧分析 篇4

1 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1.1 采访要讲程序, 尽量预约, 尊重采访对象的时间和工作安排

作为一个聪明的记者, 在进行采访之前会去了解受访者的时间安排, 为了表示对受访者的尊重, 安排好采访时间, 给予受访者最大的方便, 所以进行采访之前要提前预约。预约的一般方法是电话联系, 约定具体采访时间、地点。

1.2 明确报道思想, 获取新闻线索

分析选题, 确立要点, 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

1) 确定这个采访的要点以及采访选题。确定采访的选题也就是采访的中心点, 记者可以深入这个点顺藤摸瓜, 挖掘出采访点的内涵以及受访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寻找最合适的采访提问角度。这是每一个记者在采访前都应该学习的准备性工作。

2) 以采访要点为据拟定全方位、详细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 有了一个详细的采访提纲, 记者就可以根据这个提纲去了解采访的过程, 也可以给自己带来自信和勇气, 得到一个有效的完善的采访结果。

1.3 了解背景, 深化报道主题

背景材料是指一切与采访对象有关的非直接性资料, 包括与选题相关的业务知识、政策法规等。记者采访前认真研究了解背景, 能够丰富, 加深对采访对象的认知, 深化报道主题, 拓展节目内容, 引发观众收视兴趣。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 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 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

1.4 研究采访对象

以利交流采访前, 记者要全范围地去了解受访者的经历、职业生涯、专业特长、文化素养, 还有受访者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个人性格等。

2 采访之初的注意要点

1) 要给采访对象留下好印象。因此要提前到达, 注意仪表大方得体。

2) 必问采访者是否介意录音。

3) 须说明自己的身份, 采访的目的。

3 采访过程中的注意要点

1) 态度和蔼, 气氛和谐。受访者有拒绝或选择不回答的权利, 所以作为记者不可以太过于强制受访者回答自己的问题, 哪怕受访者的回答没有自己预期的效果, 也不能训斥或是职责对方, 这是不礼貌的。作为记者, 态度和谐是最基本的素养。“伸手不打笑脸人”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笑容满面的人。

2) 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作为两个不相识的人在一起交谈多多少少会有距离感和陌生感, 所以都很难做到交谈自如, 两者之间都感觉到陌生。作为有经验的老新闻记者, 一般不喜欢单刀直入, 而是想方设法同被采访对象套近乎, 营造和谐融洽的采访气氛, 以便于沟通与交流, 常常从采访对象最关心、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谈起。

3) 由近到远、由浅入深。再者, 在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需要结合“由近到远、由浅到深“的采访方式, 根据最近发生的事情来让你的采访对象谈谈自己的见解, 然后再步步深入, 逐步完成采访工作。利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 能够提高你的采访技巧, 有利于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4) 要学会随机应变。记者在采访的时候, 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没有人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可能进行顺利的采访工作突然出现意想不到的事端, 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不是看他采访过多少厉害的人物, 也不是看他采访的数量, 而是要以他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对问题解决的方式为衡量标准, 去考验他的采访水平。

5) 学会提出问题。很多记者在进行采访时, 多半的问题都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不懂的提问题的技巧, 导致被采访的对象感觉不是很舒服。怎样提出问题, 如何提出问题, 怎样提出好问题, 这些都是一名记者应该考虑的事。在采访进行之前, 记者应该备好自己的问题, 不能等到采访的时候才去思考问题, 这样只会让你的采访枯燥乏味, 毫无技术上的提升。记者在提出问题的方式上, 还需要多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考虑, 这并非一日之功, 需要记者自身提高综合能力来完成这方面的挑战。

6) 记者要从多方面来提升自身的采访水平, 观察和倾听也是记者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在采访的时候, 记者需要根据采访对象的一言一行来捕捉采访问答中不能收获到的信息, 这对提高记者的采访水平很有帮助。有些采访对象, 不一定愿意和记者实话实说, 有时候的回答也只是只言片语, 这时候就需要记者发挥自己另类的观察能力, 在采访对象所说的话语中, 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 这对记者的采访能力非常重要, 有利于记者的采访水平的提升。

4 结束语

在记者跟受访者之间的采访交谈中, 巧妙地应用采访技巧是能起到很大的帮助的, 实现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信息交流, 记者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合理的策略与采访技巧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高效采访, 形成高质量的采访和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刘庆春.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J].科技传播, 2011 (4) :45.

[2]王志新.浅谈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J].新闻传播, 2010 (12) :91.

新闻采访的技巧 篇5

我们知道,公益性的新闻报道承担着传播公益的社会责任,这方面的报道内容更需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今天,就和大家交流一点慈善公益类新闻报道一点体会。

现在,公益传播作为一个热点,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我们媒体人也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公益传播方面具有导向作用。现在,很多电视台和新媒体平台都纷纷推出了不同形式的公益类新闻行动,而且所报道的角度从过去的旁观者变成了现在的新闻主导者,并且以此延伸创设了大量的公益性节目。不少媒体开始正视自己的公众形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媒体精神,让媒体树立该有的媒体责任意识。做新闻的都知道,新闻类节目想要长远发展,就需要具体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就应该是公益性节目,节目的终极目标应该转变方向,改为公益性上的追求,而不应该只是临时博取观众的关注。这样的节目才能够更加充实,并具有独特的意义,才能够长远发展。相对于其他报道来说,公益性报道总是能引起广大人民的关注与支持。例如,今年6月份,我们在节目中报道了绥化市应急救援队为老人免费发放身份黄手环,避免老人外出找不到家的情况,象这样敬老爱老的问题总能引起给人们的关注,后来救援队的队员也和节目组反馈,有人看到新闻后和他们联系,也想爱心捐赠一些这样的黄手环,说起这手环还不是太昂贵,就是一个塑料橡胶的表带上面有一个密封防水的空间,里面可以放一个写着家庭住址的字条,虽然简单但真的可以帮到 一些老人。象这样的公益活动的报道,只要真实,一定能引起社会的反响,同时也能使广大未能参与此次活动的人们也开始关注相应的社会问题。

那在设置、制作公益性新闻节目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是应该注意处理好节目中的知识性问题:在常规观念中,节目主要目的是以新闻知识为看点,可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让观众感到好奇的话题和让观众从中得到启发这两层含义是不同的。新闻节目的设计应该以观众的好奇心以及自身的情感同感,让人们能够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这就是常说的节目的知识性,所以,在进行节目设置时,应该注意有机地将知识性与节目的新闻点结合起来。就是常说的采取合理的方法,正确地处理知识性与新闻点之间的关系。

在节目的安排上,电视传媒的引导功能要和观众的接受目的要保持一致,所以,不可能是单纯的新闻报道节目,需要结合励志的功能。例如:通过公益性报道使人更加积极、主动、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从而能够自主地缓解不良情绪。通常情况下,励志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确定一个积极的目标来展开,通过比较,突出节目中的励志精神。不光是专题类的公益节目,现在就是很多娱乐节目都会安排公益性活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激发人们的公益意识,提高人们的积极性。

对于公益性节目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公益性为目的,通过策划真人真事来让人们感同身受,从而对观众成正确的引导。通常情况下,在节目策划中会采用“小题大做”的方式把平时不起眼的看点放大成大事来做,以制造观众与节目的情感共鸣效果。有时节目中为了 制造看点,常常使用指东打西的方式,从而当人们反应过来时,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有可能是惊喜,也有可能是惊讶,从而让观众从节目中感受到公益精神。当然在进行公益性节目制作时,更应该注意观众的情感走向,要注意适度,不然有可能将公益性导向弄反,从而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可以容忍节目犯一些低级错误,但是,绝对不会允许节目的虚伪与不友好的情况发生,所以,节目在进行公益性设置时,要注重处理好真诚和开玩笑的分寸。

公益性报道大多都以讲述的方法为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去掉“形式化”,多点“故事化”,那如何让采访对象信任你,将自己的故事倾盘而出,这就需要采访动记者要注意转变自己角色。

咱们平时去采访的时候拿着镜头对着别人的时候一个感觉,反过来镜头对着自己的时候,那就另一个感受了,可以说咱们记者在采访现场的时候多少都会自带点气场,但是在进行公益性采访时,要尽力把姿态放低,以平等的身份去尊重当事人,多以一个“志愿者”或者听众的角度去开导当事人,在开导与安慰中让对方对你产生信赖。尤其是若当事人是女性和乡村孩子,这一点就尤为重要。在这点上,我们平时看电视里,很多著名的主持人都给我们做了一个好的榜样,可以回忆一下,象撒贝宁、汪涵都在一些节目的现场采访中用半跪的方式去采访当事人的孩子或是坐在椅子上的老人或是轮椅上的残疾人,这不是做秀,就是一种尊重。

那在采访的话题,我们也应该多从细节入手

让采访对象“无话不谈”首先要引起对方的共鸣,话题的引入可 以从身边的具体事物和细节入手。一封信一张照片都可以成为引发当事人情感涌动的开关。采访氛围营造适宜,采访者与采访对象达到情感共鸣,这个时候的采访出来的效果是最好的。例如,采访抗战老兵,一枚勋章就可以引起一个话题;再如,采访一个孤儿,他最喜欢的歌可能就是采访的切入口。

在我们的新闻中,一些和情感、内心思想有关联的报道内容,多少都会有点煽情的成份,煽好了催人泪下,煽不好,就会恶心做作,公益类报道的目的是引发观众的共鸣,伸出援助之手,来帮人解决难题,适当的眼泪是情感波动的催化剂。但让当事人落泪不能一味简单粗暴,用“撒盐”的方式来刺激伤口,达到流泪目的,而应层层递进,让采访对象的情绪慢慢回到难过的瞬间。煽情也要有尺度,如果采访对象从头哭到尾则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外溢,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带来负面效果。

那在公益事件、公益活动类报道采访中我们也要注重“生动性” 公益事件、公益活动,尤其是公益活动采访应多为“动态式”,应避免采访时一动不动。公益事件、公益活动随着事件进展、活动进展,采访的场景应是多变的,那么采访也可以采用移动式采访,可以“边走边聊”,通过由动到静的采访过渡,来带动整个采访的节奏。17年春季我们采访过一些绿色出行,千人键步走的活动,就是用的这种行进式的采访,那么在采访中适当加入“动态采访”,陪着采访对象走一段路,一路走一路采访,将增加稿件的可视性,突出稿件的主题特点。将观众带入活动氛围。在公益性采访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就是采访对象的隐私性。

公益性报道的采访对象多为“未成年人”“残疾人”“敏感人士”,如自闭症儿童、身患重病、怪病的未成年人等。在进行这类采访的时候,要注意为采访对象保密信息,如画面打马赛克、名字用化名等。不然极容易在社会上发酵,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还有就是辨别公益采访的“陷阱”

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公益”来谋名谋利的个人和事件也不少。虽然我们的公益性采访都是带着善意进行的,但是防备的心也应保留,如目前很多公益组织层出不穷,有些公益组织没有经过民政注册,没有主管单位,而是打着道德牌设骗局,诱骗观众的爱心和金钱。我们最常看到的就是那种骗捐行为,说谁谁得啥病了,再整几张在病床上的照片或是录个视频再加上个假病历,再编造点故事细节,这都是常见的公益采访陷阱,因此采访前要注意核实采访对象信息,这是采访前应做的基本功课。采访中对于前后逻辑、故事细节的反复确定也是辨别信息真假的方法之一。另外,采访中要多询问,除了采访对象外,也要多对周围的人物进行侧面采访,一来可以丰富人物形象,二来可以侧面核实采访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想让新闻类公益性节目与观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就必须得让节目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就要从节目的公益性出发。这也是公益性节目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节目栏目作为公益的载体,从实际出发,从表达公众利益出发,以谋求社会利益为出发点,更好地推动和鼓励人们参与 到公益行动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在慈善公益活动当中的新闻报道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在实际的慈善公益活动报道当中,由于大部分的新闻媒体选用的报道形式较为单一,而且不能够从本质上对慈善公益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所以、不能够很好地传达慈善公益活动的意义,进而使得民众对于慈善公益活动无动于衷,很多媒体往往都是对富人或者名人的行为进行跟踪报道。而对于普通民众的慈善公益活动并不重视。有时也没有对慈善公益活动进行公开、对于募捐资金的走向也没有进行详细的报道,从而使得人们对于慈善公益活动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使得大部分的民众不愿意支持慈善公益活动,甚至民众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媒体在对个人或行企业的慈善行为进行报道时,往往都是对慈善行为作出质疑,大多数报道以批评为主,某些报道还带有恶意攻击的意味以及小市民的狭隘心态。这样的报道将会引来社会舆论,从而使得民众对慈善公益活动产生错误的认识。另外、过度注重娱乐化和形式化的新闻媒体报道丧失了慈善活动报道的深度。甚至会给人作秀的嫌疑,从而使得部分民众对慈善公益活动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新闻媒体报道。就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慈善公益活动宜传报道的目的。

新闻媒体应根据社会各界不同人士的需求来展开慈善公益活动的报道,从而有效地增加慈善公益活动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新闻媒体在进行慈善活动的宣传时,也需要加强慈善文化的直传,要不断地 以文化内涵感染众人,从而有效地传播慈善文化,促进慈善公益活动更好地开展,通过加强慈善公益活动的传播。能够很好地在社会当中直传慈善文化。同时还能全面地培养公民的慧善意识和慈善精神,进而构建较为良好的慈件公益活动环境。同时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慈善意识,在慈善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部分的民众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只有有钱人才能参加慈善公益活动,普通的民众参不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并没有任何影响,这种观念不仅会影响慈善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会对公民人格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新闻媒体必须从公民的情感方面入手进行宣传,在充分了解慈善活动的意义和内涵之后,对一些小型的慈善公益活动进行宣传。这种公民力所能及的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公民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不断壮大慈善公益活动的队伍。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了解慈善活动的真谛。从而全力支持慈善公益活动。

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研究 篇6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技巧;注意事项

中途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93-02

1.前言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方向的工作人员,我们时时刻刻都是在和采访者之间进行沟通,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自己所提问的方式,既应该保证相关的新闻热点能够包含在内,又要尊重当事人的回答,向公众如实的展示采访的成果。但是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对于采访过程中提问的技巧和话语没有过多的进行研究,使得采访的质量受到了影响。新闻采访是否能够顺利的进行,最终得到的采访答案是否行之有效,对于我们的电视新闻来讲非常重要,而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就需要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和采访者进行接触和沟通,这其中所蕴含的提问技巧也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电视新闻采访的重要性及表现形式

2.1电视新闻采访的重要性

很多新闻工作人员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都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可能会使得被采访人员不便作答或者是提问的指向并不明确,因此我们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采访问题,使之更加容易回答。一般来说,工作表现比较优秀的采访人员在采访过程中只是提问几个问题,并没有过多的话语参与到采访之中,将重点放到了倾听采访者的声音上面,这是一种成功的提问方法。怎样实现这样的采访情况,就成为了我们研究新闻采访技巧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通过研究这个方面,我们才能找到适合采访的方式和方法,最终有利于实现电视新闻采访的进步。只有采访人员在采访之前进行相关的研究,对这些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范围之后,我们才能更加顺利的完成采访过程。

2.2新闻采访的表现形式

采访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直接提问的方式。我们根据一个社会热点或者话题对民众进行采访,就应该开门见山的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能够得出最为直接的结论,同样也比较节省时间。这样的形式对于一些知识水平比较高的人来说比较适合,毕竟他们的理解能力稍微要好一些,同时对于提问时间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我们直接将问题提出来,他们就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不管是直接的回答还是通过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都能得到很好的采访效果。

还有一种方式也比较常见,就是侧面的进行提问。这种方式就是由相关的采访人员对被采访人设定一个场景或者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背景的时间段,这样就可以让被采访者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得到一些感悟或者启示等,从而顺利的进行采访。也有一些采访过程中会陈述一些与事实有一定出入的故事,激发人们发言的欲望,这样就可以顺利的推进新闻采访过程。

3.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注意事项

3.1采访前需要做好准备

很多专业的新闻采访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一个经验,就是我们采访的过程其实并不重要,最为重要的是采访之前我们需要做的相关工作,这才是采访的关键之处。得出这个结论看似不符合逻辑,实际上是很好的概括了我们新闻采访的工作情况。如果没有在进行采访之前就已经做好了相关的功课,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我们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就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甚至对于一些不知道的情况我们也没有办法进行接下来的提问和回答,这都会影响实际的采访质量,因此我们说采访的时候并不是最为重要的,我们应该多多关注采访之前进行准备工作。

我国现在的电视行业发展越来越迅速,各个电视台都推出了具有自己电视台特色的访谈类节目,其中比较受到民众喜欢的访谈类节目包括《焦点访谈》、《鲁豫有约》等电视节目,这些都属于脱口秀或者是访谈类型的节目,因为其中提问的问题是我们民众比较关心或者感兴趣的,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掉他们这些节目的主持人才采访或者提问的环节之中的失误等问题。比如有些主持人采访明星的时候,会问到一些艺人父母的情况,但是很多年纪偏大的明星的父母都已经过世了,主持人仍然提出这样的问题,就会影响采访的氛围,形成一种尴尬的气场,而采访也进入了僵局。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持人并没有认真的对这些问题进行之前的准备,就随口这样提问出来,既是对于提问的一种不负责任,对于热心的观众朋友也是一种伤害。

因此,我们采访人员应该在节目开始之前对提问的问题以及涉及到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解,将采访的主题确定下来,明确我们进行采访的目标,使得提问更加具有目标性。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采访人员也应该对采访的过程进行规划,到了哪个阶段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都应该有所区别和不同,因而我们应该通过掌控提问的进度来确定采访的进程。

3.2了解采访者的心理

我们要想顺利的进行采访,需要明确采访者的心态和所面临的问题,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才能得到我们采访所需的结果,并将之呈现在观众面前。采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需要进行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我们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他人,就不能实现沟通的顺畅。因此我们在准备了一些问题之后,应该将采访准备的重点放在当事人的身上,让他提供给我们更多的信息,这样才是采访进行的目标。

一些节目的采访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脾气和性格的人员,要想从他们这里得到更多的新闻内容,就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采访。比如在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农民工话题上面,采访人员就需要关注自己的采访技巧。和农民工进行交流的过程一般不是非常的顺畅,他们沉默寡言,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实现采访的目标,就成为了采访人员必须克服的困难。于是很多的采访工作人员放弃了言语方面的交流,直接在行动上做出表率,他们在几天的采访过程中都一直和农民工朋友在一起,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感受和体会他们的生活,也就能够拥有更多的交流话题,这样再进行交流和沟通就会减少很多的障碍。

3.3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的提问方式有很多,但这些方式的使用都必须建立在了解实际采访情况的基础之上,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提问方法。针对性格比较开朗活泼的人员,我们就可以直接进行提问,在他们回答之后还可以提问一些其他方面的开放性问题,这样能够很好的提升实际的采访效果。针对性格比较内向的人来说,需要我们设计好采访中提问的步骤和环节,回答了相关的问题之后,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挖掘,能够得到更多有效的信息。如果我们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而选择了不合适的提问方式,最终的采访结果是会非常让人失望的,而且这样也会使得采访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双方都感觉非常的紧张。

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注意在实际的提问过程中应该减少提问上的失误,尤其是一些比较笼统或者模糊不明的提问问题。一些采访人员在采访的时候会用“是”或者“不是”来进行提问,这样给予接受采访的人员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他们只需要按照你这个思路进行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就完成了,没有其他能够拓展的地方,这样的提问方式是比较失败的。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比较具有内涵的提问问题来进行采访,让他们既能回答问题,又可以没有压力的进行这个阶段的采访。

4.小结

新闻行业是一项特殊的行业,承担着向公众传达真实消息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只有在进行实际的采访之后,才能更好的做好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相关的工作人员也应该明白采访对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性,掌握提问之中的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促进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出受到广大人民欢迎的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 杨军,黄炎春.谈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J].理论观察.2012(02):11-12.

[2] 甄陈.浅谈新闻采访中提问的技巧[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1(02):13-14.

新闻采访的技巧 篇7

一、新闻采访活动的主要特征

新闻采访活动是一种以记者为主导的调查研究活动, 这种调查活动一般必须具备客观、真实、完整的特点, 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活动。目前, 新闻采访活动主要有两方面的特征:真实性、时效性。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和新闻内容必须符合实际, 其所报道的是真实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 才能形成新闻。发生新闻事件是新闻报道的前提, 没有事件发生, 新闻就成了绯闻、谣言, 新闻报道也就失去了合理性。因此, 真实性是开展新闻采访活动的前提, 新闻工作者如需报道一则新闻, 就要深入调查事件缘由,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剪辑和后期处理, 不能擅自更改新闻主体内容。时效性是指新闻工作者在事件发生后, 以最快的速度到达采访现场或进行实时报道。可以说, 新闻工作者就是在和时间赛跑, 第一手新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很多新闻的价值就体现在时效性上。所以, 新闻工作者要拥有更高的新闻敏感度,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新鲜事, 并预估事件未来的发展趋势, 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价值。

二、新闻采访中的技巧运用

(一) 尽可能快地到达新闻现场

新闻的第一现场是还原新闻事件最重要的地点, 事件最重要的证据往往都保存在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 观众也希望通过新闻现场的报道获得第一手新闻信息。因此, 只有抓住新闻现场才能抓住观众的眼球。第一现场的报道是对新闻记者速度的考验, 其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 通过及时有效的报道, 提升新闻的价值, 还原事件的真实过程, 并得到观众的认可。例如, 在报道交通事故时, 只报道事故发生后的车祸过程是没有说服力的。在这种情况下, 记者要及时赶到事故现场, 记录车主或伤员被抢救的过程, 还有周围的环境, 这样新闻才具有吸引力, 才能增强新闻的震撼力和真实性。

(二) 把握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高超的新闻采访技巧是顺利完成新闻采访任务的前提。在新闻采访中, 首先, 记者要根据既定的主题设置问题;其次, 还要围绕主题引导被采访者回答问题。这些技巧包括正面提问、迂回提问、引导性提问。“正面提问”指针对某些新闻事件, 记者直入主题, 在现场直接对当事人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方式在一些正式的发布会场合比较适用, 当事人的性格一般比较开朗, 而且对新闻采访没有多少抵触情绪。当然,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采访, 也不能超过正常的交流范围和新闻伦理的底线, 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去采访。不能使用具有侮辱性和歧视性的言语, 以免受访者心理受到伤害导致采访无法进行下去。迂回提问以及引导性提问是指直入主题不能达到很好的采访效果, 采用间接的提问方式却能得到想要的采访效果。这种方式要求记者抓住采访时机, 一边采访一些周边新闻, 在适当的时机切入主题, 引导受访者回答问题。这种旁敲侧击的方式考验记者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采访技巧。

(三) 在倾听的过程中探寻线索

在倾听的过程中探寻线索非常考验记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因为倾听的过程就是获取新闻事件的过程。倾听技巧主要包括善于听取事件全貌、重点倾听被访者所阐述的关键点、善于倾听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以及受访者重点阐述的内容。通常采访时, 受访者会着重强调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这些代表性的事件都是能吸引读者和观众注意力的话题。因此, 在采访时应该保持高度的兴致, 并且善于倾听受访者的叙述。在倾听过程中探寻新闻线索, 寻找最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通过不断倾听还原事件真相。

(四) 加强对非语言符号的认识和实践运用

通常情况下, 在采访中, 受访者在表述事情的同时还会有一些肢体语言。这些肢体语言包括神态、表情、姿势、情绪等, 这些都表达出受访者内心的情感波动。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这些细微的动作, 并结合语言发现这些动作背后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探寻被访者这些非语言符号的内容, 并通过这些信号判断其心理状态。同时, 记者在采访时, 也可以运用非语言符号来表达或提出问题, 这样能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沟通交流模式, 拉近受访者和记者的距离, 促使受访者更积极地交流和阐述新闻事件。

三、结语

看似简单的新闻采访中蕴含了丰富的技巧, 而要更好地应用这些技巧则要注重把握其特征。因此, 相关人员要深刻把握新闻采访的特征, 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采访技巧, 更好地发挥出新闻采访的功效, 让新闻采访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摘要:新闻采访一直都是新闻栏目的重要环节, 做好新闻采访可以让新闻栏目更加有深度, 更加符合民心民意。通过掌握新闻采访特征、应用采访技巧可以让采访更具时效性, 并提高采访效率, 对于优化新闻采访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采访技巧, 期望可以为新闻采访的优化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新闻采访,采访特征,采访技巧,优化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云凤.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05) :176.

[2]吴兵兵.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分析[J].科技传播, 2012 (08) :11+9.

[3]谢蔚.地方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采访技巧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16) :207.

[4]依雅萍.浅谈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和后期的编辑工作[J].新闻传播, 2013 (12) :148.

民生新闻的采访技巧 篇8

民生新闻采访的独特性

1.民生新闻线索来源众多强调对真实性的把关

民生新闻本身关系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因而群众基础比较雄厚。在现代移动通讯设备不断普及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民生新闻线索的提供者,甚至充当第一个把新闻报道出来的记者。民生新闻线索来源众多前提下,采访过程里强调对新闻真实性的把关成为当代民生新闻的独特特点。

2.民生新闻采访报道更强调对舆论方向的把握

民生新闻其内容关系到民众的基础生活,同时其关注的对象也是基层民众。针对民生新闻的采访报道更加容易形成社会舆论效应,进而影响社会整体结构的微观变化。因而,民生新闻采访报道更需强调对舆论方向的把握,以此引导社会整体发展的有序进步。

民生新闻采访的主要技巧探析

1.尽量选取平民化的视角作为切入

民生新闻报道的是民众日常关注的热点,因此在采访与报道民生新闻时必须尊重民生新闻的发生基础以及观众基础,尽量选取平民化的视角作为切入。记者本身处于社会精英阶层,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思维方式有时都与普通民众存在较大差距。要保证民生新闻采访与报道的公正、公平性,民生新闻记者要时刻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尽量结交各个不同阶层的社会人士,吸收不同阶层的看问题视角以及日常关注视角。当发生民生新闻时,要采取冷静、客观的视角,暂时放下自己作为精英阶层的价值判断视角,尽量以底层民众的视线作为切入点,将新闻内容呈现给新闻受众。

2.应对复杂的新闻现场环境要随机应变

民生新闻本身涉及到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领域都有突发新闻的可能。有时民生新闻本身涉及到的社会领域众多,新闻现场比较复杂。在采访此类重大的民生新闻时,民生新闻记者要懂得采取随机应变的方式快速的判断和审视新闻的主体走向,选取最值得切入的新闻视角对新闻事实进行采访报道与呈现。采访的过程里,要分清新闻价值的主次程度,尽量多视角,全方位的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与描述。随时采取各种设备记录下新闻重点,采访结束后认真整理采访资料,重新审视与分析新闻切入点是否为最佳。针对不同的新闻事件导向,随机应变的将新闻与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对接,从而引导成熟的民生新闻舆论。

3.强调团队合作确保新闻线索的可靠性

上文我们提到了,在通讯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的线索与来源环境变得纷繁复杂。虽然这保障了民生新闻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其覆盖社会生活范围的扩大,然而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判断却成为了难点。媒介市场化的背景下,社会中各种制造“新闻”,炒作的事件层出不穷,如果不慎选用了假新闻将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舆论影响。虽然新闻的时效性成为现代新闻竞争的关键,但是通讯技术使得实效的差距越来越小,反而民生新闻的真实性才是赢得新闻报道竞争的关键。在民生新闻的采访过程里,为了更谨慎的确认新闻真实性,必须强调高效的团队合作以确保新闻线索的可靠性。现代通讯设备的便捷使得采访过程中,可以同时与其他同时形成连线,从多渠道核实并确认新闻的真实性再进行后续的采访报道。

民生新闻采访需避免的问题

1.过分拔高新闻的价值

民生新闻其存在的基础价值就是反映真实的民众生活现状。在针对民生新闻的采访过程里,切忌刻意及过分的拔高新闻价值,造成非必要的恶劣社会舆论影响。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报道新闻事实,而不是为了提高新闻的收视蓄意扩大新闻本身的价值。

2.过分煽情甚至滥情式的采访报道

这是一个过分强调“以人为本”的时代,个体化的叙事成为了很多媒介的公用叙事方式,部分新闻采访报道也不例外。媒体改革推行的前提下,为了维持新闻节目的收视而采取过分煽情甚至滥情式的采访报道方式采访与报道民生新闻,实际上是对新闻真实性的歪曲, 需要警惕。

新闻采访报道的技巧 篇9

关键词:新闻采访,概念,技巧

采访是记者为获取新闻素材、了解客观情况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调查活动。为了向人们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记者必须对新闻素材进行广泛的采集,去伪存真,并对采访对象进行深入地访问。采访是记者工作的必备条件,是了解事件真相的必要手段。为了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记者必须重视与被采访者的沟通和交流,以人性化采访为前提,注重创建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只有把握好新闻采访报道的技巧,才能提高新闻价值。

1 新闻采访的概念

作为新闻活动的起点,新闻采访是一切新闻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新闻写作的必备前提。它具有新闻性、公众性、时新性和广泛性。新闻采访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是记者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也是记者为了完成新闻报道,根据相关的客观事实对新闻素材进行采集、分析、传播的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

2 新闻采访报道的技巧

新闻采访是传播新闻信息的必要手段,是一切新闻活动的源头。新闻采访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在采访过程中要讲究艺术手法。新闻记者必须深入细致地对新闻素材进行广泛采访,才能深刻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具有技巧性的采访方式不仅能提高新闻采访报道的质量,还能为新闻工作者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2.1 把握正确的新闻采访动机

新闻具有迅速和真实的特点,在新闻采访中记者采访的内容不能偏离这两个特点,必须紧紧结合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在新闻采访报道中一定要坚持新闻真实性的特点,并将其作为新闻采访的依据,做到对受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在坚持真实性的同时,还要坚持新闻报道的健康性,不能传播淫秽无良的新闻信息,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进行新闻传播;此外,新闻记者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决抵制有偿新闻。

2.2 提问应满足受众的需求

采访是新闻记者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新闻在采访报道中传递出的不仅是信息,还有受众对新闻事件了解过程中思想及心灵变化的过程。采访技术的高低不仅能够体现一个新闻记者的职业水平,还能展现其个人魅力。在新闻采访报道中要有目标对话,还要根据受众的需求进行有价值地提问。这样才能与受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进而引起受众的关注。

新闻记者提出的问题必须目的明确,问题要准确、鲜明、具体。同时,还要从既定目标和受众的角度出发,避免采访时冷场的尴尬。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必须做到时刻紧贴新闻报道的主题,在采访提问中和后期编辑中要时刻想着受众,做到“想受众之所想,问受众之所需”。

2.3 采访对象不同,方式也不同

无论是新闻采访的哪个环节,都要围绕报道的主题进行采访。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新闻记者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语言,采用不同的提问技巧,提出的问题不仅要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还要随机应变。

在新闻采访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所以采访前一定要做好基本准备。在采访中还会遇到不愿意透露信息的采访对象,如对矿难的新闻采访。在这样的采访报道中,当采访对象是矿主或管理者时,他们都只会对事故发生后人员的营救情况进行强调,对受众关心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状况则闭口不谈。因此,为了使采访对象表露心声,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必须采用具有技巧性的采访手段。首先,要顺着采访对象的思想进行简单地提问;然后,对其进行由浅入深的语言引导,进而提出受众想要了解的矿难伤亡人数及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只有这样提问,记者才能得到有效的信息。

2.4 注重采访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新闻采访来说更是如此。在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记者要善于观察、要抓住采访的细节,在采访前必须先表明身份,并将采访的具体动机告诉采访对象,才能给采访对象留下好感,采访对象才会积极地配合。同时,在采访中,新闻记者不能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必须公平、公正地看待采访事件。在提问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提问方式和语气,注意简明扼要。当采访时间有严格限制时,可以围绕新闻主题选择一两个细节问题进行提问,不能长篇大论地一直问个没完,这样只会遭到采访对象的拒绝。

3 结语

新闻记者必须深入细致地对新闻素材进行广泛地采访,才能深刻、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在新闻采访报道技巧的选用中,要正确把握新闻采访的动机,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受众的需求。还要特别注重采访细节,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采访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才能确保新闻信息的质量,才能采访成功。

参考文献

[1]许利敏.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技术手段应用的多样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2]李京芳,李长江.浅谈新闻采访提问技巧[J].长治学院学报,2005(6).

[3]刘小渡.素质·技巧·激情——新闻工作者三要素[J].军事记者,2011(9).

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 篇10

1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采访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这样才会在采访中应变自如。一档好的新闻报道,是通过七分采、 三分写或八分采、二分写来完成的。做好访前准备工作,通过搜集有关材料或掌握一些事件背景,做好访前全方位准备工作,才会在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或事物读懂、吃透,达到采访的最终目的。如果没有做好访前准备工作,对采访的对象或事物相关的一些信息不了解、不知晓,势必会在采访过程中没有话题,进而造成冷场局面。为此,只有做好访前准备工作才会对采访的对象人或事物,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具体做法是: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列出采访提纲。当确定采访主题之后,通过网络查询、搜集所要采访内容涉及到的一些资料或背景,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采访提供正确的采访方向。通过所查资料的提供,可以帮助整个事件的了解, 列出清晰的采访提纲后,研究采访的方式和角度及内容,有利于下一工作环节的开展。另一方面,准备工作要有针对性。 采访提问的方式很重要。一般情况下, 采访提问根据不同的人访问不同的问题, 也就是说,根据采访对象而采取不同的问法。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谈一谈您以后的规划或打算,或者您对我们的现场观众想说点什么等。 这样的提问方式根本就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由此可见,电视新闻人员在采访前要抓住采访的重点,提出的问题要紧密联系采访的核心话题,这样才会体现新闻报道的魅力价值。

2注重采访现场,巧妙运用采访技巧

做好准备工作之后,就是采访现场。 采访现场中,采访技巧的巧妙运用,直接决定了采访的成败。

2.1与受访者拉近距离,根据受访者的兴趣点进行逐步深入。

大多数时候,新闻工作人员与受访者都是第一次合作,对于受访者来说会感到陌生。要想在短时间内得到受访者的信赖,使他们说出真实的故事,就要在采访中让受访者在短时间内对话题感兴趣,受访者只有对话题感兴趣才会打开话匣子,并产生对新闻工作人员的信赖,这样为深入采访主题做了基础铺垫。

2.2采访中要尊重对方,并营造和谐气氛

营造和谐平等的采访气氛是新闻工作采访的成功秘诀,更是采访中的润滑剂。 对于受访者来说,平等和谐的氛围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媒体对他们的尊重。随着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人们很注重自我价值。尤其是对受访者来说,新闻采访人员态度是否和蔼、是否尊重受访者,其言谈举止和说话方式都会影响受访者的采访情绪和采访效果。在采访中,新闻采访人员要尊重受访者,不要盛气凌人,怎么问、 如何问,需要新闻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地磨炼,对受访者提出的问题方式万万不能用生硬的口气提问或交流。

2.3要注意细节

新闻作品生动的原因之一是细节。 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如果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设置的问题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觉如何?” 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

3结语

一档好的电视新闻报道,采访程序至关重要。做好访前准备工作、在采访中与受访者拉近心的距离、制造和谐平等气氛; 同时,要注意细节,这样才会通过采访发现和挖掘更有价值的新闻资源。

参考文献

探讨民生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篇11

民生新闻与政治、法制、娱乐性的新闻有不同之处,也就决定了它的采访工作的特殊性。因此,要想得到让受众感兴趣的素材,要想民生新闻更加受欢迎,就必须在采访上下功夫,那么,如何对民生新闻进行采访呢?笔者结合自己实践的经验,对民生新闻的采访方法和技巧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 新闻采访从选题开始

新闻选题是新闻采访的基础。对于民生新闻而言,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是选题的标准。

1.新闻选题的接近性

新闻媒体报道民生新闻,如果新闻的产生地、新闻的内容,新闻所体现的利益与受众在一定程度上相关,满足了受众在地域、心理、利益上的接近性,就能更好的体现新闻价值,也就更受百姓的欢迎。

2.新闻选题的平民化

民生新闻是关系百姓生活的新闻报道, 与其他新闻相比,其报道角度更加平民化。记者只有站在百姓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选取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这样,能得到更多的新闻素材,也就能得到更多的受众。

二、 民生新闻采访方法和技巧

民生新闻的采访有其特殊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完善的新闻采访可以使新闻报道内容更加充实,增加受众的关注度。

1.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深入了解新闻事件。记者在采访前,要对确定好的新闻选题有一定程度的把握,要对新闻事件有详细的了解,能够保证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把握全局,遇到问题时能够灵活应对。

其次,要明确采访对象。了解采访对象是新闻采访准备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是保证采访顺利进行的基础,记者可以根据对采访对象的认识,在采访过程中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这样,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新闻素材。

再次,要列好采访提纲。提纲在采访过程中起着重要指导的作用,因此,采访前,记者要列出应该提出的问题,做到“胸有成竹”。如果没有提纲,记者的采访就会缺少逻辑性,严重的话可能导致采访“冷场”,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

2.采访时,不卑不亢、灵活应对。

记者要明确自己的位置。作为民生新闻的记者,要学会转变角色,从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与百姓平等亲切的沟通,深入交流,做到不卑不亢。记者要尊重被采访者,与之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采访氛围,在良好的气氛中采集新闻素材。

制作民生新闻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可能对面对不用的采访对象,要根据不同的新闻事件,采访对象的不同性格特点进行提问,采访过程中必然也会遇到不同的状况,新闻记者要能随机应变,捕捉关键的、甚至是全新的信息。

在采访中,我们需要了解的是采访过程的有限性,所以,在采访时,记者要有对重要性的把握,要能突出重点,分明层次,根据采访前的提纲,保持清醒的头脑,抓重点、抓细节,对于重要问题要花更多的时间了解,而对于次要的问题,可以适当减少时间,甚至部分问题可以忽略,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全局。

3.提问时,简洁明了,创造性、多角度提问。

对于民生新闻,采访时的语言很重要,记者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能预设立场,不能夹杂私人情感,提问时,问题要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不能过于复杂深奥,与被采访者的谈话可以以寒暄的方式展开,采访也要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进行,这样才能获取到最真实,最重要新闻信息。

如果采访时的语言不够清楚、问题过于复杂深奥,采访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记者希望通过采访得到有用的信息,因此,在采访时,记者可以多角度的提问,提出一些创造性的、开放性的问题。采访并不是你问我答的死板形式,而是要把握被采访者回答的重点,在被采访者的回答中发现新的问题,使整个新闻采访过程变得鲜活。也只有这样,被采访者才能提供者采访这独一无二的信息,新闻素材越丰富,新闻报道越能取得好的效果-。

最后,谈谈多角度提问。在整个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不能仅限于某一种形式的提问方式,不能总是以同一种风格提问,这样,会使采访变得枯燥,也会引起被采访者不耐烦的情绪,对新闻素材的获得有害而无益。多角度提问方式就是要求记者在采访中就同一事件采取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这样,可以更生动全面地了解到新闻事实的全部过程,使新闻内容更充实。

4.作为电视台记者,要有团队意识,注重记者与摄像的合作。

众所周知,电视台的新闻报道,文字记者或者摄影记者是无法独立完成采访任务的,那么,在采访之前,文字与摄影记者要有良好的沟通,在采访时,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民生新闻的采访任务。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民生新闻记者,亲切感是主要的也是必须的。亲切感是不仅体现了记者的个人魅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记者获得有用的新闻信息。这是民生新闻采访的小技巧,记者的亲切感可以化解被采访者的紧张情绪,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让被采访者消除戒备心理,让他们说出更多地关于新闻事件的真心话。这样,不仅降低了采访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能获得更多更好的新闻信息。

5.民生新闻的圆满句号——追踪结果

民生新闻是关于百姓的新闻,受众不仅要看到新闻事件的表面,更想要了解事件的结果,而现实的大多数新闻记者只是注重发现和解决问题,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一步——解决问题。任何问题在报道后都必然地有一个结果,民生问题的解决可以让百姓更受益,因此也就更受关注。所以,记者在制作完成新闻报道后,要将追踪新闻结果作为一项工作内容,对事件的进一步发展或者是结果进行了解。对于民生新闻,原因、过程、结果,一样都不能少。

民生新闻是立足于百姓的新闻报道,来源于百姓,服务于百姓。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要找到适合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民生新闻的新闻价值,做出百姓爱看的民生新闻。

参考文献:

[1]民生新闻采访的方略和技巧[J].新闻传播.2009(01)

[2]电视民生新闻的采访技巧[J].新闻前哨,2012(03)

[3]地方台民生新闻的采访技巧[J].青年记者,2011(07)

[4]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采访技巧[J].新闻窗,2009(02)

舆论监督新闻的采访技巧 篇12

一、提高法律意识

提高法律意识, 是做好舆论监督新闻的重要基础, 也是提升舆论监督新闻采访技巧的根本前提, 更是对舆论监督新闻记者的要求。无论交通事故还是突发事件, 无论是家庭纠纷还是土地争议, 无论是社会保障还是社会服务, 如果舆论监督新闻记者缺乏法律意识, 不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很难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采访, 有的甚至无从下手。舆论监督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新闻采访过程中, 必须牢固树立法律意识, 坚持以法律为准绳, 加强对我国宪法以及其他基本法律的学习和研究, 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 同时还必须加大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知识的学习, 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有关政策和相关文化。舆论监督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还必须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不仅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和身份, 而且在采访过程中还必须依法行事, 绝对不能违背任何法律规定, 否则就会使新闻记者置于被动局面。

二、做好充分准备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是开展舆论监督新闻采访的有效保证, 也是提升舆论监督新闻技巧的重要保障, 舆论监督新闻记者只有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才能取得预期的实效。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必须在撰写舆论监督新闻采访提纲上狠下功夫, 特别是要针对时下老百姓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来进行, 根据新闻要素来撰写采编提纲, 这方面要突出做好采访目标的明确、采访内容的细化、采访突发事件的应对, 着力提升主动性。舆论监督新闻“采访难”, 难就难在采访对象的邀请上, 因而在采访前必须做好采访对象的邀请特别是对相关部门人员的邀请工作, 在这方面就必须具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通过“软磨硬泡”和“以诚感人”的做法开展邀请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够邀请到采访对象。还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由于舆论监督新闻采访难度较高, 很多时候都会发生采访中断, 因而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同时还必须明确自己的立场, 采访必须体现真实过程, 而不是做出评判。

三、完善采访艺术

记者是新闻工作者, 不是行政部门的管理者, 更不是政法系统的执法者, 即使在采访“被监督方”的情况下, 也只是正常的采访而已, 绝对不能超越记者的身份和权力, 否则就会出现问题。舆论监督新闻在采访过程中, 必须本着“一手托两家”的原则, 不必要也不可以把采访对象当作“坏人”来看待, 心平气和的采访既是对采访对象的起码尊重, 也是确保采访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正确心态, 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注意把握采访技巧。面对“负面”新闻的采访, 很多采访对象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抵触情绪, 很多时候都具有很强的被动性, 主动配合的相对较少, 这就必须发挥采访艺术的功效, 进而实现采访目标。比如某局机关干部存在公务员经商的情况, 找到该局领导采访时, 可以谦虚向该领导请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有关公务员不允许经商做买卖的条款, 然后再对其单位公务员经商做买卖问题进行采访, 最后再反问公务员经商做买卖违法之事宜, 这样更能够达到采访目的。

四、强化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新闻采访的重要方法, 即不公开记者身份, 或者通过公开记者身份但不说明采访意图, 以达到获取新闻事实和真相的目的。舆论监督新闻采访记者应当合理利用隐性采访这一技巧, 但在运用隐性采访过程中必须慎重, 同时也必须谨慎和小心, 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 真正通过隐性采访来提升舆论监督新闻的采访效果。在隐性采访过程中, 最为关键的就是必须把握法律这个“红线”, 绝对不能以违犯法律来达到采访的目的, 否则新闻采访记者不仅会触犯法律, 同时也会使自己陷入尴尬境地。在隐性采访过程中, 还必须注意对自身安全的保护, 时刻保持“警惕”, 及时发现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 特别是在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 必须要与公安部门取得联系, 获得公安部门的保护, 避免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胁和迫害。

五、结论

上一篇:企业培训理念下一篇:注射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