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中的记者提问

2024-06-03

新闻采访中的记者提问(共12篇)

新闻采访中的记者提问 篇1

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最能够衡量其岗位基本技能的就是记者的提问技巧。这就对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下的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更注重与被采访人的沟通与交流, 而提问是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一项重要手段, 记者在为被采访人营造宽松舒适的氛围同时还要把握问题的切入点和顺序性, 在关注被采访人心理变化的同时还要把握新闻的核心,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本人就在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提问从三个方面进行粗浅的分析研究。

一、前期准备阶段

要从现状、历史和转化认识被采访者, 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指出“三个阶段”是基本的采访方法之一, 可操作性高,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 对事物横的认知在这一阶段要做到初步完成, 可以完整的了解事物现状;第二阶段, 对事物纵的认知在这一阶段要得到完善, 要了解到事物的历史性, 通过了解了事物的历史行可以加深对事物现状的认知;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目的是完善对变的认知, 具体来说就是要去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的转换形式。通过这整个一系列的流程可以使得采访者思路更清晰, 这样可以避免丢掉一些重要的采访话题。因此, 我觉得这三个阶段正是我们在采访中进行提问前所应该去深入了解的。

(一) 敏锐观察、抓住热点、还原真相

新闻采访是电视记者通过观察询问和倾听记录, 获取新闻资源的活动也是新闻报道流程中难度最大的, 记者作为新闻采访工作的核心, 需要和被采访者直接接触, 提问是展现新闻资源的开端。电视新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如果记者不能把握住这个“热度”, 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 记者就是新闻传播的主角, 要成为千里眼、要做顺风耳, 调动洞察力、敏锐力, 善于观察、悉心了解, 在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探寻新闻内在的根源所在。

(二) 调查研究、抓住关键、了解历史

一个熟练的记者常常因为提问技巧得当, 赢得被采访者的信赖和配合, 从而获得真实可靠的新闻资料, 然而这个技巧就需要记者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对被采访者、对新闻事件背景历史的了解程度等因素所决定, 新闻采访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得来的, 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新闻资料, 就需要记者了解被采访者周围的人和事, 深入调查研究, 探寻历史背景, 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才能抓住新闻事件的关键环节有的放矢。

(三) 明确目的、制定计划、准确提问

新闻记者每次采访活动都要做到目的明确, 准备充分;针对不同对象提前做好采访提纲, 始终要本着想观众所想、问观众所需这一理念, 列出采访提纲, 制定采访计划, 确保采访问题清晰明确, 直击新闻本质。拟写采访提纲, 有利于记者在采访中根据提纲发问;也可以提前沟通, 把采访的目的、内容告诉被采访者, 便于对方提前做好准备, 达到心中有数, 方便沟通的目的。

二、新闻记者的采访技能

(一) 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研究

社会活动是采访活动的基础, 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社会活动是专门和人打交道。记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 看似只是在向对方搜集材料, 但事实不仅仅是这样, 采访过程中还需要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还是一个心理交流的过程。若想获得事实的一手资料, 取得信任是前提, 只有在被采访者可以真诚的与记者交流与合作的时候才能更顺利地进行采访。每一个被采访者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 脾气性格也完全不同, 有爽快的有不善言谈的还有因为各种原因回避问题的。面对各种类型的被采访者, 记者要做到用最短的时间去分析对方的心理活动, 然后根据分析的结论去灵活运用提问方式, 尽可能的达到彼此谈话以一种融洽的氛围进行。在采访过程中, 无非会遇到两种被采访者, 一种是合作的, 另一种是不合作的。

(1) 采访对象乐意接受采访而又善于同记者交谈。这类被采访者往往善于言谈, 头脑灵活、思路清晰、落落大方、毫不拘束, 或者被采访者刚刚也需要这次采访。例如, 采访是支持他们工作, 报道的本身就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当然, 还要包括信任, 信任的产生可以从两个方面阐述:大的一方面可以是信任采访的机构或者单位;另一方面是信任记者, 谈到对记者的信任, 这个信任来自两方相互交流过程中产生的那种友谊, 或者是记者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的风度、修养等。所以, 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言谈举止、行为态度以及对待被采访者的态度等。记者要善于调动轻松、稳定、愉快的情绪, 对方可以在宽松的环境下打开话匣, 敞开心扉。

(2) 不合作的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1) “谦虚”, 一些先进人物, 尽管身上有许多先进事迹, 他们一般都有谦虚的品德, 不大愿意宣传自己, 比较低调。2) “紧张”, 许多人一看见摄像机就觉得非常紧张, 有的不善言谈, 有的没有做好思想准备, 这些都会产生紧张心理。3) “反感”, 有些人对采访有反感的心理, 产生反感的原因很多, 曾经吃过新闻报道的亏, 觉得接受采访就是出风头, 怕接受采访后, 遭本单位同事的孤立, 一些违法人员怕被曝光等等。

(3) 社会群体影响心理的因素。1) 行政官员、机关干部:比较善谈, 政策性强, 善于分析问题, 但往往比较正统, 官话、套话多, 实质性的东西很少。2) 农牧民、居民群众:很容易接近, 朴素直爽, 实话实说, 但受文化程度的影响, 有些面对镜头紧张, 方言重, 也有语无伦次的情况, 需要记者用平和的口语和他们交流, 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3) 专家学者:这类人群有自己的专长, 工作繁忙。因此, 记者才采访中就要对他所从事的专业有所了解, 如果对他们的成果、著作等一无所知, 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就会觉得你对他不重视、不尊重, 不乐意接受采访, 草草了事。

(二) 提问技巧

(1) 要学会听, 听全面、听关键。全面是相对而言, 对事件的来龙去脉, 问题的发展变化。例如, 去单位采访要听全面情况, 要听领导说, 也要了解职工的所思所盼, 增加感性认识, 避免片面。听关键是在考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思维敏捷程度, 有没有敏感的嗅觉和洞察力, 能不能听到关键问题, 新鲜观点, 得力措施等, 记者要听出关键的有用的信息来。

(2) 常见的提问方式。1) 开门见山正面提。开门见山顾名思义就是直接从正面入手, 直截了当, 提问题提的快, 单枪直入, 直接阐明主题, 不拐弯抹角,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采访的效率。这种方式一般常用于和作者比较熟悉了借的被采访者身上, 直来直去到更显得彼此之间相处的融洽;另一种就是对于一些有着丰富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的人, 假如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记者表现的拐弯抹角反而会让场面非常的尴尬, 相反开门见山的方式就会使他们觉得记者很坦诚。记者在提问时要做到察言观色, 在适当的时候给对方一些引导, 或消除被采访者话题中断或避免被采访者谈话脱题, 起到消除顾虑、畅所欲言和引入正题的作用。2) 迂回曲折侧面探。这种方式相对于开门见山的直接要显得很委婉, 主要是运用的方式是聊天攀谈、起发和引导等, 从而达到在聊天的过程中使被采访者可以很自然的接受提问。如果开门见山的方式在采访的过程中没有效果的话可以采用这种迂回的方式。如果记者对被采访者不是很熟悉的话建议可以先使用这种方式, 可以先交朋友, 先去关心被采访的对象, 可以关心其工作、生活等很多方面;也可以先引起共鸣, 找到共同话题, 然后一步一步再深入去沟通。3) 逆向提问反面激。反面激用的是激将法, 它从逆向设问, 通过一定强度刺激的问题, 激起采访对象由“要我谈”变成“我要谈”, 从而打开采访通道。这种方式通常适合于那些不善谈、不屑谈的采访对象。但不能过激, 针对承受能力较差的采访对象, 如果过了就会引起反感, 或不欢而散。4) 追问。沿着对方谈话的线索、思路、紧紧追问, 扎住一起机会, 追问事实真相, 记者要问得对方开动脑筋, 越问越感兴趣, 即能达到目的, 切记不要把“追问”搞成“审问”, 要做到换位思考、对方乐于接受。选择恰当时机的发问, 问题一针见血, 抓住实质, 切中要害。

三、采访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提问是采访的核心, 由于采访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 记者的提问方式、时间、地点、口气和尺度以及问题的设计都应有所讲究, 以下几方面是不能忽视的:

(一) 采访提问要简洁通俗

对采访对象要有充分了解, 提问围绕主题、有的放矢, 找到被采访者感兴趣的话题。每个要提问的问题, 事先应当精心设计、推敲, 宜短勿长易懂。如果提问不当, 采访对象难以理解, 回答问题就敷衍了事, 有时答非所问。

(二) 根据受访对象特征, 适当转换语言表述方式

提问要“口”、“眼”并用, “口”、“眼”并用意在强调观察得深、观察得细, 力求生动、逼真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来。很多记者同时到一个现场去采访, 写出来的报道大不一样, 除了基本水平以外, 主要就在于会不会或善不善于用眼睛采访。当然, 用眼睛采访是配合用“口”提问的, 不然, 如果只用眼睛就能窥探到采访对象的全部, 采访艺术也就不存在了。在采访时, 记者应认真观察被访者的反应, 如果受访者不善言辞, 记者应抓住提问时机, 善于找出突破口, 即兴发问, 跟上话题变化, 及时捕捉谈话过程中出现的新闻信息点。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新闻爆炸式发展的全新社会,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使生成舆论、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 信息流通渠道的增多提高了大众的对新闻的关注度。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人来说, 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做好电视新闻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将党的意志和人民心声有机结合, 使节目形成良性互动成了我们当前的任务。

关键词:新闻采访,记者提问,新兴媒体

新闻采访中的记者提问 篇2

地址:台北市基隆路一段156号

联络人:庄明煌秘书

电话:2753-5968#211,0911271906台北市立松山高中稿请转交文教记者

发稿日期:94年12月6日

【主题:2005年新加坡高中学生文化交流访问团访台,北市松山高中等五校接待家庭热诚接待】

持续23年的中星高中生文化交流活动,今年由松山高中承办,并协同大同高中,丽山高中,成渊高中,百龄高中等五校共同接待.2005年新加坡高中学生文化交流访问团,由国立淡马锡初级学院郑丽增院长担任团长,率领师生共87人将於12月7日抵台,进行为期十八天的台湾高中学校及接待家庭的生活体验,并将於8日上午由教育局吴局长亲自接见全体团员.8日下午主办学校特别安排目前高中生最想体验的「漆弹射击」;9日开始,由每校负责接待16位新加坡学生,各校亦安排16位同学负责接待家庭,让新加坡来访同学不但和台湾学生一起带便当上学,同时也参与接待家庭的假日户外活动,真正体验台湾一般高中生的生活.各校除了安排一般正课外,另提供了认识台湾地理,了解台湾历史,学习烹饪台湾传统美食,及制作台湾传统手工艺品等等课程,大大提升了中星两国学生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及情谊上的交流目标.在学习交流的后期,安排全体新加坡师生旅游有台湾最后净土之称的东部花莲,参观太鲁阁国家公园世界级壮丽的峡谷风光.为让新加坡交流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亦安排了参观台北故宫,新加坡师生将於12/24日带著满行囊的美好回忆,离开台湾.各承办学校联络人:

松山高中:庄明煌秘书2753-5968#211,0911271906

大同高中:何叔渝秘书2505-4269#102,0935146886

丽山高中:张宗源主任2657-0435#300,0939070943

成渊高中:潘瑞根秘书2553-1969#105,0939003786

百龄高中:郭全成秘书2883-1568#602,0932332840

松山高中中星交流接待日程

日期

星期

时间

重要行事

备注

负责学校

01

12/05

1900-2030

接待学生家长行前会议

(生活,学业,休闲注意事项)

参与人员办理误餐或加班费

准备饭盒

各项资料

停车安排

学务处

会计室

总务处

02

12/07

1545

1900

2100

接机

(餐点,行李,停车安排)

欢迎宴(参加人员确认)

住宿安顿(学生至接待家庭)

办理各项接待工作(流程,司仪,桌次安排,桌上牌),车辆

西点(接机及行李安排工作人员)

海霸王餐厅

福华国际文教处

总务处,会计室

学务处

03

12/08

0940-1000

1010-1140

1230-1300

1330-1600

1450-1530

1600-1700

局长接见(全团)松山高中

参观天文台

松高用餐(游览车)南港高工漆弹

漆弹射击(南港高工)

师长拜会驻台代表处游览车20人座

师长拜会国际文教处

学生返校

各校学生0930至松山高中大会议室

*学生穿著星国制服

各校

学务处

总务处

会计室

04

12/09

1000

师长参访百龄高中学生上正课

百龄

05

12/10

台北随团教师餐宴学生由家长接待

尤鹏雄督学

林石得校长

地点/时间/出席人员

06

12/11

学生由家长接待

07

12/12

1000

师长参访成渊学生上正课

学务处

总务处

会计室

教务处

08

12/13

1000

师长参访丽山学生上正课

学务处

总务处

会计室

教务处

09

12/14

1000

师长参访大同学生上正课

莺歌(百龄,丽山学生)

学务处

总务处

会计室

教务处

12/15

1000

师长参访松高学生上正课

安排参访行程及工作人员(附件)

学务处

总务处

会计室

教务处

12/16

0820-1630

明山(师长)

郑丽增院长返新

学务处

总务处

会计室

教务处

12/17

0820-1630

学生由家长接待

陈嘉嘉教官

张瑞丰教官

12/18

0730-1700

学生由家长接待

林宜虹教官

初志

坚教官

12/19

0820-1630

九份(师长及成渊,大同学生)

(松高)

师长局长餐会

各校学生大型行李置放安排

学务处

总务处

会计室

教务处

教师会馆

12/20

0630-0700

花莲之旅(全团)

松高集合大型行李集中於松高

松高

12/21

花莲之旅(全团)

美仑饭店

松高

12/22

20:00

花莲之旅(全团)

搭火车返回台北

(游览车至教师会馆)

台北教师会馆

松高

1223

0900-1130

1200-1300

1500-1700

1900-2100

参观故宫

午餐

彩排

晚宴

台北教师会馆/天成大饭店天成楼

松高

松高

大同

松高

12/24

1300

出发往机场

中正机场

12/29

0930-1100

松高行政大楼三楼

各学校

新闻采访之提问中的语言技巧 篇3

一位普利策奖得主曾说:“人是没有能力保守秘密的”,而提问则是获得秘密的钥匙。一个熟练的记者常常由于提问巧妙得当,赢得了采访对象的信赖和配合,从而获得丰富的、可靠的事实及其材料。

下面是笔者在参阅新闻传播界的许多著作之后,总结出七种提问技巧。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个记者面临采访对象的一种创意,一种策划,一种应变。只要新闻还在发展,新的采访技巧就会不断产生,产生在你我他的创造中。我们所希望的,是能给你一些灵感。

1.切中要害法

这种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拿一些现成的结论去同采访对象查证核实,为了让对方对自己的观点作出某种评价而不是为你解难释疑;采访对象虽然不喜欢这次采访,但出于某种利益关系又不得不接见记者。例如,1969年9月,在利比亚发生了由卡扎菲一手操纵的“革命”,但实际上它不过是一次政变。著名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在访问卡扎菲时抛出了一串令卡扎菲难以回答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革命的?”“利比亚的事情如果是革命,怎么解释到处可以看见你的照片,甚至在过去的教堂里?”“你禁止了很多事情,为什么禁止不了个人崇拜?”“人民爱戴你,你为什么住在军营?”把这些问题串起来,简直是一篇对卡扎菲的讨伐檄文。而卡扎菲的或支吾或躲闪或辩解的回答,又无一不是这篇檄文的生动注脚。

2.追根究底法

深入追问,常常可以搞到细节,挖掘出意想不到的新闻价值。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的著名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在访问中就很善于运用追问法。当采访对象企图避开主题,扯到离题较远的话题时,他往往当机立断把他打断,甚至采访对象一句话尚未讲完,他就设法打断,拉回到点子上来。采访对象往往在这种步步紧逼的追问中措手不及而说出实话。

3.大智若愚法

记者在采访时不必摆出一副聪明伶俐、知识渊博的样子。事实上,有时充一下“傻子”并非坏事。科尼利厄斯·瑞安说,“愚笨是记者最大的财富。不要怕说‘我不懂’。人们一旦相信你对他们诚心诚意,他们乐于提供的帮助会使你吃惊。”如果采访对象语无伦次或是模糊不清,可以用自责的口吻来引导他:“对不起,可是我没听懂”;“我不太明白,你可以给我举个例子吗?”如果他还是讲不清楚,那就换个话题,试试从另一个角度把原来的问题提出来。不要让对方觉得,无论他怎么费劲也说不清自己的意见。

4.复句单问法

新闻采访中有一种“报酬递减率”:问题越长,回答越短。因为问话长到一定程度就会有去无回。例如,曾有位记者固执地问乔治·马歇尔一些纠缠不清的问题,马歇尔答道,“请你把刚才说的话再重复一遍行吗?”如果必须提一个复杂的问题,而对方看来迷惑不解,也决不要问,“你懂了吗?”而应该说:“我说清楚了吗?”提问尽量要简短,即使欠婉转。也就是说,如果提问是一个长长的复句,那么在提问时就不要连起来问,而要把它拆分成两个或三个问题,一次只问一个就可以了。

5.诱导问题法

这种提问的特点是记者提出一结论或建议,接着让采访对象自己去得出结论。以1980年4月11日美国记者罗德里克访问邓小平为例,他这样提问:“我(66岁),要和你(75岁)竞赛,到85岁才退休。”小平同志回答说:“你不能完全与我竞赛了,因为我计划80岁时退休。到了1985年,我已经81岁了,甚至到那时,我还不可能完全退休,可能还要当顾问。”就这样,记者通过诱问,得到了要采访的材料。

6.沉默如金法

在所有的采访技巧中,我们大都在关注有声语言的技巧,殊不知无声有时却胜有声。沉默不问,也可以作为一种采访技巧。美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麦克·华莱士曾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你可以做的唯一最有意思的事就是:提一个巧妙的问题,在对方答复之后,停上它三、四秒钟,好像你还在等待他再说点什么。你说怪不怪?对方会觉得有点窘迫,于是谈出更多的东西。”因此,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谈话家,就要做一个注意听话的人。

7.寓问于谈法

在采访过程中,用聊天的方式开篇可以说是打开访问局面的万能钥匙。常言说:“有意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时你危襟正坐地进行采访,倒使被采访者产生了心理障碍,未必能收到“货真价实”的效果。

我们的谈话访问也应该注意在特定的场合用此技巧。只有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才可以激发他的积极性,调动起其兴奋点,使他愿意同你继续交谈下去,而不会产生厌倦反感的情绪。

总的来说,采访的技巧和方法还有很多,这些都可以拿来作为参考和借鉴,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采访。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布雷迪著.采访技巧[M].新华出版社,1986.

[2]戴尔·卡内基.人性的弱点[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3]艾丰著.新闻采访方法论[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王 洁(1984-),女,河北邯郸人,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华侨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记者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分析 篇4

一、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活动简介

(一) 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地位

新闻采访是写作、编辑、刊播等一系列环节运作的基础工作, 也决定了每个环节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而提问是采访工作的中心。提问就是与采访对象通过谈话的方式来实现新闻的采访工作, 看似只是“谈话”, 实则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 新闻采访中提问工作的特点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记者对采访对象的首要态度就是尊重,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事件采访活动中, 在尊重采访对象的人格和维护其法律义务的条件下, 可以提问尖锐性的问题, 这就形成了新闻采访中提问工作平等性和尖锐性并存的特点。

(三) 问题的类型及特点

新闻采访中问题的本身也需要记者深入的探究。首先, 问题的提出要直接明了, 不能带有个人偏见。例如在对一位著名画家的采访中, 记者问道:“这幅是您最喜欢的作品, 能说一说您当时绘制这幅作品时候的心态吗?”在这句提问中, 记者自作主张将一幅作品作为采访对象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这并不一定是作者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其次, 问题还有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之分。封闭式问题一般问得比较具体, 是以采访对象对问题进行详细、具体的回答为提问目的, 例如:“事情发生时大约是几点?你周围的人都是什么反应?”开放式问题就是在比较大的范围将问题定义, 让采访对象对回答的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 例如:“事情发生的大概情况是怎样的, 您能讲述一下吗?”最后, 从提问的顺序来看, 提问的形式有“漏斗式”提问, 即从具体到整体, 或者从整体到具体, 都呈漏斗形式。

二、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一) 尊重采访对象, 投其所好

尊重采访对象是记者的基本职业道德, 另外还要尊重采访对象的风俗习惯, 要多观察、多了解, 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建立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 制造共同话题, 这样展开提问是保证提问顺利进行的基础。

(二) 提问“道具”的巧妙使用

所谓采访中的“道具”, 其实是指采访提问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也可以说是记者对采访工作做出的具体化的提前准备, 从细微之处深入采访, 引领提问的方向。例如在对一位嘉宾的采访中, 用一张照片、一个小故事或者是一个有深刻意义的小物件来带出嘉宾的情绪, 从而展开提问。

(三) 在提问中融入情感, 用真情打动采访对象

像时事采访等类型的活动, 记者在提问之前对采访对象了解很少,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使对方推心置腹, 所以记者的提问技巧可以从“真情”出发, 在情感上与采访对象产生共鸣, 使采访氛围变得友好、和谐, 在这种气氛中, 记者更容易从提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四) 问题的设置要有策略性

关于问题的设置也需要一定的技巧。第一, 提问时所用的措辞要科学合理, 不要过于官方, 尽量做到自然、真诚, 但是也不能过于轻挑肤浅;第二是提问用语要温和亲切, 对于一些话题的切入不要过于强硬, 要注重循循善诱, 把握提问节奏的分寸和程度。例如就河流污染的话题对周边居民进行采访时, 记者可以从孩子的上学时间、住在这里多少年、某些生活习惯等方面入手展开采访, 这样既可以在短时间内与群众拉近关系, 也可以在居民的生活状态当中很自然地将提问话题转移到水污染对他们的生活造成的影响和威胁。

(五) 提问前准备阶段的技巧

提问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展现采访价值的基础。首先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 如社会民生事件发生之后, 记者要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必须要有很好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确保采访的对象发言有一定的准确性, 可信度要高, 还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记者可以从观察对象的言谈、外貌和行为上来了解其性格, 在观察和判断的过程中, 要考虑到符合观察对象的相应问题, 根据采访对象的情况来设置问题的措辞用语、词义深浅、提问范围等, 这样才能保证提问的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新闻采访就是在提问中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科学的问题、合情合理的提问, 是提升记者采访效率和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记者应该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探索采访提问的技巧, 提高采访的提问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静妍.试论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J].科技风, 2011 (9) .

新闻采访中的记者提问 篇5

【摘要】

在新闻工作中,记者的作用不可小觑。记者作为向大众传递消息和引导舆论导向的核心,应该对自己的角色有很好的定位。作为新闻记者,在掌握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本文就新闻采访中记者的定位问题作出分析。

【关键词】新闻采访角色定位

引言

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介的功能不断增强,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已经不单单是记录者的角色。记者的采访内容传递给社会大众的不仅仅是最新的信息,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传递。所以,针对一些特殊的事件,新闻记者所扮演的角色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新闻记者在角色的扮演上会产生一些冲突并且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

一、角色扮演产生冲突

在传统的观念中,新闻采访中记者就是扮演着记录的角色。他们复杂记录采访过程中涉及的重要话题以及一些小的细节,将事件的本身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社会大众的面前。但是,如今的大众媒介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它更多的是传递出了一种道德观和价值观。所以,很多时候记者要做的就不仅仅是记录新闻事件,传递最新信息。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与道德伦理发生冲撞的行为,这个时候新闻记者是要以普通群众的身份直接进行干预,还是以一个专业的新闻从业者的身份将这种事情报道出去,引起更大的社会效应。这些都是对记者角色定位的一个考验。虽然,对于遇到与道德伦理相悖的采访,记者本身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这种行为,普通群众可能会觉得记者的这种行为显得很冷漠。但是,作为一名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这恰恰是必备的素质。实际上,记者某些时候看似冷漠的行为能够引起更多的来自社会大众的关注。最后,得到的效果会比单纯的直接干预好得多,这也是新闻记者所追求的以小见大的报道效果。

二、记者角色定位的误区

就目前而言,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发问、记录上了,更多的时候记者在采访报道中的态度、语言、行为方式都超出了采访、记录的范围。这就是现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普遍存在的角色定位上的误区。

在很多的民生采访报道中,记者会对轻生者进行劝说,对消费者的投诉进行调解,对拖欠工资的事件进行走访等等。在这些采访事件中,记者充当的就不仅仅是采访者的角色。他们更多的充当了警察、劝和者、工商执法人员的角色。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的超出作为一个事件记录者的原本角色,导致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慢慢接受了记者的越位角色,逐渐形成了“遇事找记者”的印象。

另一方面就是出现记者角色的错位。这主要表现在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不是以记者的身份来表达对事件的态度。在言行方式上也不自觉的向采访的对象靠拢。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一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扭曲事件的真相。反而站在受访者的角度,利用新闻记者的优势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这样不仅会对社会大众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降低媒体的公信度。

三、如何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

1、明确记者本身的职责

要想对记者的角色做出正确的定位,就必须了解在一个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职责到底是什么。新闻记者的主要职责就是报道新闻,传递最新信息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记者,在采访新闻事件的时候,一定要站在一个采访者的角度。在遵循新闻事实的过程中,记者要有不畏强权、不受利诱的精神,还原新闻事件的本身,遵循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记者的工作不仅仅是记录信息、传递信息,更多的时候是通过信息传递出一种价值观、道德观。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的记者在采访中为了追求收视率,迎合大众的口味,进行大规模的炒作,传达出错误的舆论观点。这样既隐瞒了事实的真相,更是向人们传达出了错误的价值观,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作为记者,作为价值观道德观的传递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舆论观。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追求轰动效应进行错误的舆论引导。

3、新闻采访要合乎时宜

新闻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采访过程中的新颖之处,找到能引起受众关注的点。新闻采访中的时机如果把握的准确,就能够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和重视。反之,就会使社会大众的兴趣减弱,甚至反感。所以,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的时候要注意采访的环境以及背景,根据环境、背景的不同来设置相应的采访话题。同时还要注意的就是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以及报道的过程中不能违反新闻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更加要注意的就是不能违反国家法律,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

结语

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是否恰当,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素质的问题,它涉及到了新闻事业的积极发展以及社会大众的娱乐导向。在新闻的采访中,记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很好的定位,并且担负起作为一名记者的责任。向社会传递出真实的信息,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做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新闻记者采访的语言智慧 篇6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智慧是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获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甚至也不只是心理学概念中的智商,智慧实际上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关于采访语言

新闻记者采访主要是通过提问、同采访对象交谈等言语交际形式实现的。正如美国记者杰克·海敦所说:“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别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是采访活动的重要载体。我们把用于新闻采访活动中的语言称为采访语言。

关于采访语言智慧

记者的采访语言智慧是记者政治素质、生活阅历、能力性格、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新闻敏感、新闻素养、采访知识、社会经验等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采访语言智慧是记者的一种内在品质,它渗透、内化于包括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活动及采访目的、采访价值、采访过程、采访环境在内的采访的一切方面。一位优秀的记者在采访时的一言一语都会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由于记者是采访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采访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因此在具体的采访情景中,记者语言智慧主要是通过记者的采访行为来体现的。从这一角度来看,记者语言智慧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记者对于采访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采访对象、采访情景,面对采访新的变化和突发性的情况,记者能不能敏锐洞悉,能不能作出灵敏的反应、灵活机智的应对、恰当的现场语言策略调整,都能真实反映一个记者的智慧水平。

采访是一门交谈的艺术。有经验的记者都会说,一次成功的采访七分在说,三分在写。如何在采访中与采访对象进行融洽的交流与沟通,尽量“撬”开对方的嘴巴使其敞开心扉,说出真话,便成为记者们终身要学的一种本事。这种本事说得更明确些,就是现场交际行为,更确切地说就是现场的语言智慧。那么记者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智慧呢?

采访时“第一句话”的智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现场采访中,至关重要的是精心设计采访的“第一句话”。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往往用“第一句话”开启采访对象的心扉。万事开头难,因此现场采访的“第一句话”更是关键,它关系到采访能否顺利进行下去。

必须要熟悉采访对象的身份、背景。采访前记者应尽量搜寻与研究有关被采访人的身份、背景等信息。在采访前,如果对采访对象的相关情况有透彻的了解,头脑中有十分清楚的立体线索,那么采访时就能知道从什么角度接触对象,表现主题,否则效果不佳。如1939年,举世闻名的电影《飘》正在美国放映,女主角赫思嘉的扮演者费雯丽从英国飞抵美国表示祝贺。费雯丽到达纽约机场后接受记者的采访。当时一个初涉新闻界的记者问道:“你在《飘》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十分不满地回答:“我无意同你这样无知的人交谈。”多么好的采访机会呀,就被这个拙劣的“第一句话”提问给断送了“前程”。如果这位记者这样问:“您扮演女主角非常出色,请问你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或者“您扮演女主角赫思嘉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那结果一定大不一样。

应该明白自己想要获得什么样的信息。有些记者往往忽略采访的第一句问话要获得的信息,认为只是个开始的形式,以至于匆忙上阵,或明知故问,或故弄玄虚,或海阔天空不着边际,使采访对象产生厌烦心理,影响了采访的顺利进行。高明的记者大多重视第一个问题的设计。反之,不恰当的提问,造成不良的“第一印象”,会给采访带来尴尬的气氛。比如内地有一架民航飞机被歹徒劫持到台湾,后来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飞机又顺利地飞回原定的地点,当最靠前的两名乘客走出飞机的舷梯时,有很多记者围上去,其中有一名记者迫不及待地问:“请问你们是乘坐这架飞机回来的吗?”观众哗然。

了解采访的特点,研究现场提问的规律。这一点对于记者现场采访“开好头”是十分有益的。《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者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第一句话”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采访愉快地进行下去。

这些都说明了采访“第一句话”是很有讲究和学问的,因此,记者采访时必须说好“第一句话”。

采访中提问的语言智慧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提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记者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功底,并不等于就会采访。衡量一个记者业务素质的关键,还要看他会不会用活语言,也就是巧问。

著名记者柯天在《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一文中曾经指出,提问是采访中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学最微妙而又最困难的技术。说起来并没有什么一定的格式,只可说“运用之妙,存乎其心”。因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整个采访活动顺利进行,记者必须掌握提问的技巧。

巧选话题,激起谈兴。卡耐基曾说过:听众感兴趣,是因为你的谈话内容与他们有关,与他们的兴趣有关,与他们的问题有关。这种与听众最感兴趣之事的联系,也就是与听众本身的联系,将稳获听众的注意,并能保证沟通畅通无阻。所以话题选得巧,可以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由“要我谈”变成“我要谈”。所以话题选得巧才能使采访做得巧。美国记者怀特·汤姆索采访尼克松,就是从他最感兴趣的话题——足球谈起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是从他的生日谈起。在那次短短1小时的采访中,法拉奇向邓小平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包括中苏关系、中美关系及中国现行政策等许多敏感甚至尖锐的问题,并都得到圆满的答复,这和法拉奇善于将严肃话题融入轻松自然的交谈中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巧选话题,选择听者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话题才能引导其开口畅谈。

巧妙地借题发挥,吸引采访对象。西方记者在总结采访经验时特别强调,一般情况下别提让采访对象只回答“是”与“不是”的问题,这样的设问几乎毫无信息量。记者要谨慎地提出采访问题,尽量避免问一两个字就能回答的问题。如果你问一个人:“你喜欢工作吗?”你很可能会得到一个“是”或“不是”的回答;但是,如果你问:“你喜欢哪一种工作?”你可能会得到一个完整的答案。如果你问一个事故的见证人:“你看到刚刚发生的事故了吗?”他很可能用一个字来回答,但是,如果你问:“你看见了什么?”就得到一个更长的回答。所以巧妙地借题发挥,才能吸引采访对象。

提问要紧扣主题。采访中记者应该多提能切中要害、有所创新、能触动被访者的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整个采访的灵魂。为了使采访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所提问题要有深度,有针对性,不要在一些不疼不痒的问题上浪费时间。比如采访一位参加比赛的体育运动员,如果老是问你想拿金牌吗,拿到了金牌,你高兴吧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触及实质,没有典型意义,绝对吸引不了观众。

语言通俗,简洁明晰。记者在提问时,如果多用朴实自然、生动活泼的口语,采访对象就可以准确理解记者的问话,以便作答。新闻采访语言首先要做到简洁。现代化社会节奏加快,记者采访应该懂得采访对象的心理,节约采访对象的时间,尽量用最简短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信息,使采访对象能迅速把握语言的信息内容。其二,采访语言要明晰。明晰表现在用准确明了的语言去表达采访内容,做到言辞明明白白,不可含含糊糊,吞吞吐吐。这样才能获得采访对象的好感,有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要使说话简短,就要学会浓缩。浓缩就是对语言的提炼,浓缩的语言是语言的精华。

巧用隐性语言辅助自己的语言智慧。新闻采访工作需要掌握和利用公关吸引、移情效应等公关交往艺术。要获得最佳采访效果,记者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有时可以运用一些“隐性语言”或者叫做“无声语言”来辅助采访,必要时,还要精心设计一个富有人情味的见面方式。如有位记者曾采访过原南京师范大学女校长、百岁未婚老人李美筠博士,按照习惯第一次见面应给老人带一些水果,但从校办工作人员那里得知,老人曾在美国著名大学执教十年,精通六国语言,获得3个博士学位,曾是罗斯福总统的门上客,有着深厚的西方生活习惯,且尤其喜欢鲜花。当笔者叩开老人房门时,首先献上的是一大束鲜花,老人看到鲜花显得格外高兴,那次采访也格外顺利。

总之,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来讲,将采访的问题变得简单,是其语言专业功底的表现;有能力驾驭好每一句采访语言,是具有较高语言智慧的表现。

记者提升自己的语言智慧的策略

在采访现场,记者是整个采访的驾驭者,要用语言艺术引领采访对象逐步进入采访状态,以便捕捉到想要获得的信息,这就要求记者平时在采访语言上要注意“修炼”,注意方方面面语言能力的积累,锤炼语言“功夫”。

练好一口流利的语言。这要求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不断培养良好的新闻意识,特别是要练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平时每天都应该练习大声朗读,使自己口舌灵活,有弹性。从语言学角度看,音频、音速、音量的不同,会表达出不同的信息,这些都与采访效应紧密相关,也应加强训练。平时练习提问时宜多用平等商讨性的祈使句为佳,诸如“请您谈谈……好吗?”“您能不能告诉我您对此事有什么看法”等,这样,能缓解对方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使采访进入积极活泼的境地,取得良好的效果。

平时有意识锻炼自己即兴话语编码能力。优秀的新闻记者—定会有较强的即兴话语编码能力。因为新闻采访的环境、采访对象千变万化,各有千秋,所以在实际运作中要真正取得预期效果,记者就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采访语言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简洁明了。采访语言能否获得良好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新闻采访的成败、优劣。为此,新闻记者必须重视语言的锤炼,把提问作为一种艺术技能来加以研究。对语言锤炼可以是随时随地的进行,如果平时有这方面的储备、训练,则到现场就容易挥洒自如。比如多练习即兴演讲、即兴评论、即兴命题作文,平时多做模拟“采访”等。

锻炼驾驭语言的能力。采访主要用自己的语言来问,要问得有学问,问得有技巧,这就要锻炼记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向生活学习,向优秀新闻记者学习,努力培养和创造自己的语言特色,才能驾轻就熟,锻造出流畅、得体、恰当的采访语言来。

威廉·梅茨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即使你不是一位天才的作家,却可做一个很好的记者;但是如果你不善于采访,就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这段话很精辟地概括了采访语言的重要地位。的确,没有采访就没有现代的新闻事业,没有采访也就没有记者工作。而没有丰富的语言智慧,就没有成功的采访。记者采访的语言智慧是采访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②骆小所:《现代修辞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作者为广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新闻采访中的记者提问 篇7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出于新闻传播的目的,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知,进而运用访谈、观察的方式,对新闻客体的倾听、记录的采访活动,它是一切新闻作品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活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新闻稿件的质量[1]。

新闻采访的特点包括真实性、及时性,同时也涵盖了灵活性和机动性。首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只有记录真实,才能捕捉到事件的灵魂,因而对事件进行客观深入的了解是一切新闻传播的前提,而采访这一活动正是记录真实、探索真实的环节。完整的新闻活动必须建立在新闻采访活动的基础上,先有采访,后有编辑。

其次,及时性是采访的重要一点。现代新闻讲究“快”,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体的崛起,使新闻更显得尤为重要。新闻的及时性要求新闻与时间赛跑,记者能够在事件发生后抢到第一手新鲜的资料,从而获得新闻播发的时效性。这要求记者具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和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具有在众多事件中发现新闻价值的“新闻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受众的新奇性和新闻需求,保证新闻活动的快速、高效和准确。

2新闻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2.1新闻采访准备不足

记者在新闻事件、人物的采访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将会影响采访活动的质量和后续稿件的整理。首先,一些记者对需要进行采访的事件、人物的认识停留在肤浅的阶段,即没有全面深入了解就开始了采访,从而导致在采访过程中存在很多盲点,不能进入深入的交流和完整的表达,采访过程僵硬随意,不能触及事物的关键点和核心。

其次,对于一些新闻事件,记者在已有的认知体系下,没有对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就利用自身的经验定势和固有成见引导整个采访过程。这样的采访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和社会偏见,不仅严重影响新闻的真实客观,对当事人也会造成影响和伤害。

2.2提问抓不住问题的重点

提问是新闻采访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采访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的精准和巧妙是采访质量的关键要素。很多记者由于自身素质不高或者欠缺实战经验的缘由,在采访中抓不住问题的核心,只停留在粗浅的表面,导致被采访者也只能泛泛而谈。还有一些普遍的“假大空”的问题,比如“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你的期待是什么?”让被访者摸不着头脑,只能硬着头皮回答,而且丝毫没有特点可言,使新闻陷入平庸。

特别要提的一点是,当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记者赶赴一线采访,往往提出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例如,记者去地震灾害现场采访,不顾受灾群众失去亲人的苦痛和心理承受能力,贸然提问,“请问你当时和亲人离别是什么感受”“你能和我们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2],这种问题无疑是在受灾者伤口撒盐,记者犹如一个冷漠、事不关己的旁观者。这样的提问不仅严重伤害了采访对象,也是对新闻职业伦理的亵渎。

3提高新闻采访活动的质量

3.1认真对待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先人告诉我们的道理,采访活动也是一样,只有进行了充分、完善、全面的准备工作,才能做到在采访过程中的游刃有余。采访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新闻事件的了解,新闻政策和新闻理论知识的熟悉,新闻采访问题的准备和提问方式的考虑等。例如,在每年两会召开招待记者会之前,各个新闻媒体单位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进行新闻专题会的研讨,对相关背景资料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搜集,对提问问题的详细记录并一一列出,挖掘问题的关键点和独特之处,以及分析提问技巧,如何提出老百姓关心的问题等。只有进行万无一失、周到的准备,才能保证提问过程的高效。

在对新闻人物的采访中也要做详细的准备工作。在一般社会新闻中,记者要对采访对象有一个基本了解,结合事件发展列出有价值的问题。在人物专访中,前期准备尤为重要。例如,采访一个作家,需要对作家的生平、作品、艺术思想、兴趣特点、脾气秉性等进行挖掘式搜寻,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只有了解得越深入,才能越好控制采访节奏,调动被访者的兴趣,跟上被访者的思维,让整个采访过程精彩、游刃有余并且兴致盎然。

3.2善于运用新闻采访技巧

3.2.1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寻找与被访者的共同点

新闻采访活动应建立在一个融洽的交流氛围中,才能收获有价值的回应。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尴尬的采访环境,不仅影响现场收音效果,而且采访活动质量不高。在采访活动中,由于双方是第一次见面,被访者面对镜头不免紧张、激动,导致采访活动陷入尴尬。而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记者就会充分调动沟通技巧,通过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拉近两者的距离,营造一个融洽、轻松的交流氛围,避免生硬、抗拒的心理状态出现。例如,在对作家进行专访时,可以利用兴趣相投、籍贯上的接近性奠定一个“亲近”的交流印象,从而有效提升采访质量。

3.2.2适时抓住疑点,并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在采访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的准备工作,认真的聆听和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信息爆炸和同质化信息泛滥的时代,只有有价值、独特的新闻才能很好地吸引人们的视线。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抓住事件的疑点和关键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提问。而大部分记者对新闻事件中的细节只是一掠而过,没有严谨地思考和细致地分析,对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也没有做到独家的报道,从而浪费了有用信息,也使新闻报道消失于大量的同质化报道之中。

3.2.3认识倾听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性

一些记者认为在采访中只有提问是重要的,倾听不重要,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采访过程是否高效。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只有善于倾听、发挥倾听的作用才能使采访过程走向深入。在采访的过程当中,应认真倾听被访者的回答,在字里行间挖掘出问题的疑点或者有进一步挖掘的价值的信息点,从而抽出话语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更加深入的采访。这样的采访才是高效的、有意义的,因为它能够脱离报道框架和思维定式,开辟新的报道闪光点,而这对于一篇独特的新闻是至关重要的。

3.2.4在采访中重视创新性的提问

对于一个特定的新闻话题和新闻事件,大多数记者提出的问题都是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的,很难调动读者的兴趣。因此,在采访中要善于抓住有效信息,创新性地提出问题,不仅能刺激被访者的访谈兴致,也是形成独家新闻的关键。而提出创新性的问题,不仅需要丰厚的知识储备、充分的前期积累,也需要一个记者具备灵敏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独特的视角。这些都需要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

4结论

对于一篇优秀的新闻稿件来说,好的采访过程至关重要,不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能够挖掘新颖的报道角度。对于采访能力的锻炼,不仅在于技巧的捕捉、采访艺术的运用,更在于平时对新闻敏感的训练和知识素养的提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充实。总之,采访是一门艺术,只要记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总结、提高,就能形成自己的采访风格,锻炼出自己的提问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庆春.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J].科技传播,2011(4).

新闻采访中的记者提问 篇8

1 新闻采访中提问的地位、特性、类型特点

1.1 提问在整个新闻采访中的地位

新闻采访是由多个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工作。提问在这一系列的环节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是采访环节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问,就是新闻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沟通,沟通中夹杂着一些有目的性的提问,从而在沟通中获取信息,完成采访工作[1]。

1.2 采访中提问的特性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在思想上是平等的关系,所以新闻采访者与采访对象沟通提问时应保持尊重态度,在绝大多数情况这都是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对一些特殊事件的采访中,有时有可能需要提出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但也应该保证对被采访者的尊重这一基本前提。

1.3 采访的问题类型及特点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不能只单单对被采访者进行沟通了解,还要对自身的采访提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第一,在采访提问时,应该保证客观、公正,既不能附带任何的个人感情,更不能主观臆断。第二,采访提问的问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封闭式,指新闻记者提出具体问题,希望得到被采访者的详细描述和具体的回答;另一种是开放式,相对于封闭式提问,开放式的提问就给了被采访者一定的回答空间,但回答的内容也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第三,从采访提问的一般顺序来看,大多数都是从具体到整体式的提问。

2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2.1 尊重被采访者,有针对性地提问

作为新闻记者,尊重被采访者既是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个人素养的一种表现。在采访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被采访者,由于文化素养、社会地位等的不同,需要采访者根据受访者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与被采访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建立坦诚相待的沟通前提,保证顺利完成采访。

2.2 提问中巧妙使用“道具”

这里的道具,是指在采访前做的一些准备工作和一些细节上的处理,让新闻采访者能逐步引导被采访者,把握好大方向。例如,在一些采访情况下,提供现场照片或者一些现场物品能帮助被采访者回想自己经历的场景,使提问变得更加有利。

2.3 动之以情

因采访类型的差别,需要的感情投入也不同。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新闻采访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会让被采访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让采访气氛更融洽,无形中降低了被采访者的防备心理,方便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

2.4 具有谋略性的设置所提问题

提问需要相应的技巧,设置的问题也应有采访的先后顺序。首先,说辞必须科学合理才显得专业,也要让被采访者能感觉到你的真诚与自然;其次,保持提问语气亲切温柔,把握好提问的时间和节奏,循循善诱地将提问拉入主题。

2.5 提问准备阶段的技巧

提问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也是高效进行采访工作的前提。在提问前,根据自己作为记者的洞察力和判断能力选取合适的被采访对象,确保采访的可信度和准确度;在提问过程中,根据自己和被采访者沟通中了解到的性格特点、喜好等,随时调整语气、措辞,从而得到高质量的提问回答。

3 提问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询问要具体化,不能太过空洞

在采访中,提出过于空洞的采访问题很容易失去回答的意义。采访者要珍惜每一次沟通的机会,将问题细分化、具体化,才能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

3.2 采访要善始善终

新闻采访要善始善终,不能在采访的最后阶段就放松警惕,对于细节问题和具体化问题要与被采访者再三核实,避免出错。最后,还应积极询问和了解被采访者的感受,以便提高自身水平和质量。

4 结语

新闻采访看似简单实属复杂,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有效的新闻传递给大众,是对一个新闻记者能力的考验。只有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提问、采访技巧,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采制出更有价值的新闻。

摘要:伴随着新闻行业的迅猛发展,它已经成为了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新闻媒体的传播去了解世界。而其中新闻采访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新闻记者而言,采访是了解发生事情真实情况的最佳方法与途经。在这个环节中,新闻记者只有不断地提高提问质量,才能从采访中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从而顺利完成采访。本文主要思考和分析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提高提问质量。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提问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巍.关于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J].魅力中国,2014(9).

新闻采访中的记者提问 篇9

1、采访前准备要充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先人留下的遗训。许多中外记者的采访经验证明。很多采访的成功都取决于你在提第一个问题前所做的准备工作,这种准备是提问的根据。一位外国记者曾出过这样的洋相,在电影《飘》重新播映之际,影星费雯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位记者抢先问了第一个问题“请问你在电影《飘》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位电影《飘》中的女主角轻蔑地回答:“我无法和你这样如此无知的人交谈”。由于这位记者没有事先对这部电影及被采访者做任何的了解,导致采访失败,此事也被新闻界传为笑柄。在此事件的背后也警醒着我们的记者,提问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这种准备包括收集新闻采访的相关资料,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做好采访题目和采访提纲。

2、交流氛围要和谐

全国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著名女记者郭梅尼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座宝库,都有一肚子心里话希望向人倾诉。一个好记者,就是要尽快推倒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那堵墙,使自己的心和采访对象贴近,掌握打开人物心灵宝库的金钥匙。”无数成功的经验证明,最快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记者暂时不要“索取”,不要急于挖掘材料,而是先付出,先进行必要的感情投资,再在轻松和谐的交谈中切入正题。

第一印象决定成败。采访对象对采访者的第一印象如何,往往会直接影响其对采访活动的态度,影响采访质量的高低。营造和谐的交流气氛,使记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交谈”这是记者的一种特殊本领,是记者从提问中能获得更多有效信息的环境基础。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是一种同志的协作关系。在采访提问中记者不能有高人一等或者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在采访中记者要做到谦虚谨慎、礼貌待人,在互相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开始工作和交谈。

采访对象不同,谈话气氛也应不同。当采访领导、学者、成就者时过于夸夸其谈或指手画脚,言语过于随便,称呼过于简单,会给人留下浅薄、缺乏素养的感觉,从而使被采访者产生轻视,不信任感,出现不愿与其交谈的情况。相反,在采访普通百姓,尤其是农民朋友时,记者要过于重视言谈举止的礼仪和提的问题过于文绉绉,就容易拉开与被采访对象的距离,在采访一些农民朋友时,一些邻里间的称呼“伯伯”、“大妈”“叔叔”“婶婶”等,是他们最能接受的,也使他们感觉亲近,并且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最好使用地方方言和百姓易于接受的语言,尤其是土生土长的记者回到家乡采访时,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百姓会敬而远之,不会有人愿意和你交流。

倾听是营造和谐的有力武器。倾听是对采访对象的一种尊重态度。没有人愿意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更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形象在电视上被矮化,倾听是与人为善的外化,也是请被采访对象打开言路的一种期待,是对采访对象的一种鼓励。倾听是一种采访的技巧。当记者遇到采访阻力时,真诚的倾听就变成了与采访对象沟通的点化剂,记者的倾听会逐渐为对方培养起美妙的成就感,他会认为你是一个愿意倾听他故事,愿意接受他思想的人。倾听会让记者获得意外的收获。倾听让记者真正地投入到采访中去,这样也与采访对象之间有了一种共鸣和默契,也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使采访者打开“话匣子”向记者讲述更多的新闻背后的信息,记者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新闻点。记者倾听的本身还是一种胸有成竹的表现。这是记者传递给受众的很重要的非语言信息,这种信息的传播效果,远远胜过你滔滔不绝的叙述,言之确凿的结论。

3、主题思想要明确

记者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采访主题,并始终围绕主题发问,记者要把握好采访的方向和主动权,不要跑题,对采访对象脱离主题的谈话要及时、适时加以制止。主题明确后,记者在提问中不能满足于采访对象回答的第一二句话,浅尝辄止,那样得到的信息必定有限。对于新闻事件的一些基本要素、典型情节、细节记者要细致了解。尤其是根据采访对象的谈话,抓住话头和线索,深入挖掘,多层次、多角度探寻,了解更多有用信息。

4、提问内容要有逻辑性

从采访的目的性及事物的逻辑性出发,记者提出的问题也要有逻辑性。既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漫无目的乱问,也不能大问题铺天盖地,不着边际。记者应该根据主题事先设计好提问的问题,然后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排列好要提问的问题。如果采访的是突发事件,记者也要根据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在提问前,快速地在脑海里缕清采访思路。然后按着自己的采访思路提出一个个问题,即使在交流的过程中问题被打断,只要记住逻辑关系就能提出下一个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件进行回忆和讲述,才能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保证向受众条理清晰地传达新闻事实的本身。

5、提问方式要灵活

新闻采访的提问方式灵活多样,一句话有百样说,问什么,不问什么,用什么的方式问,都会影响提问的效果。提问方式主要有开门见山式,启发引导式和激发式。记者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和采访阶段灵活运用不同方式。

开门见山式。即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不要转弯抹角兜圈子。这种方式是提问的最基本的方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等。

启发引导式。即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地促使采访对象对以往的新闻材料产生回忆。这种方式通常用于想谈但是一时对往事不能产生回忆的对象。在与采访对象交谈的过程中,要像朋友间的谈心和讨论问题一样。对他们不愿回答的问题,最好巧妙回避,不要想当然,坚持问个水落石出,让采访对象有强迫感,从而产生误解,是采访陷入僵局。对于对新闻事件十分有价值非问不可,而采访对象又不愿谈的问题,可以采用迂回的引导到该问题上。

激发式。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此方式通常用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害怕谈或自恃地位和身份高而不屑谈等采访对象。一般来说,人的任何活动都依赖于感觉,对于某种活动,人们对它不感兴趣,感觉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无关紧要,那就不会积极配合。有关实验证明,感觉是不固定的是变化的,它依赖于刺激。针对这种情况,记者可采用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对方在感觉上发生变化,从而使采访活动顺利进行。

总之,采访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对于采访者来说,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有道是,文无定法。采访中的提问也同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采访者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用善于分辨的耳朵去倾听,用善于思考的头脑去体会,就一定能总结、提炼出适合自己的提问方式来,以便更好地提高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质量。

摘要:目前记者可谓越来越多, 记者所接触到的采访范围也越来越大, 上到领导, 下到百姓, 而且同一事件所前去采访的记者更是云集,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机会内了解到更多的新闻信息, 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视角, 关键在于你所提出问题的含金量的多少, 因此提高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质量是记者必修, 而且需要持之以恒的一门学科。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高提问质量

参考文献

[1] (美) 布雷恩.S.布鲁克斯, 等.新闻报道与协作

[2]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第二版

新闻采访中的记者提问 篇10

关键词:电视记者,新闻采访,提问,问题

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离不开成功的新闻采访, 更离不开电视记者出色的提问方法与技巧。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在整个新闻报道编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从某一方面来讲, 新闻采访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一种沟通形式, 因而,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采访者的提问方法和技巧至关重要, 没有出色的采访方式和技巧则不会有优秀的新闻报道。因此, 分析与探讨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和技巧对提高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原则

一位电视新闻记者除了要具有基本的专业素质外, 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目标、做好准备, 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并与被采访者主动沟通, 进而获取想要的新闻线索。实际上,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提问是运用谈话方式研究采访对象的一种方法, 过程中需要记者熟练应用各种采访方法和技巧, 并不是随意进行的。为此, 新闻采访规程中电视记者应遵守一定采访原则。

1.1 计划原则

采访前, 电视记者要明确报道思想、确定采访目标, 按照事前规划循序渐进进行采访。简单地说, 就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必须清楚“想要什么、怎么获取”, 在此基础上才能好好地准备采访问题。

1.2 研究原则

会见采访对象前, 必须搜集与采访对象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结合资料对其进行研究, 以便掌握其性格、处事原则等各方面的信息。

1.3 倾听原则

俗话说, “沉默是金”, 往往不多话的电视记者能做出好的采访、好的新闻报道。为此, 记者在采访中滔滔不绝并不见的是一种有效的采访技巧, 应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声音。

1.4 同情原则

同情, 并不是要求记者喜欢采访对象, 而是要求记者应深入了解采访对象, 在此基础上认真考量自己所提出问题可能为采访对象带来的影响, 以此来确定采访问题。

2 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2.1 封闭式问题

所谓封闭式问题是指能够用“对”或“不对”来回答的, 也指比较敏感问题的相关事实或意见, 可以简而答之的问题。比如, “你目睹了事实过程吗?”—“是”。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直截了当地知道想知道的答案, 简单明了, 主题明确。

2.2 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的提出, 需要记者用更多的话来获取答案。比如, “你收到入取通知书什么感觉?”、“什么时候开始想要西部支教的?”、“西部支教对于你的意义在哪?”。开放式问题在记者不断丰富下往往能够的到更多信息, 是采访过程中经常才用的一种提问方式。

2.3 引导式问题

当采访对象对于某件事实不愿直接说明的时候, 记者便可以采用引导式提问方法。比如, 一位电视新闻节目记者正在采访事件关系人, 不知处于何种原因采访对象不愿与记者多谈, 但是记者发现其似乎有话要说可又不说, 这种形势下记者可以进行引导提问。“你知道谁做的吗?”“他和这件事有没有关系”—“没有”, “你怎么知道”—“就是了解一点”, “能告诉我吗?”, 通过一系列问题渐渐从采访对象口中得到想要的答案。

3 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3.1 对话型采访中要“善”提问

一般情况下, 对话型采访经常要在采访对象积极配合的语境下进行。为了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采访氛围、提高采访对象的积极性, 采访过程中电视记者要善于提问, 始终使采访保持在良好的交流环境下, 只有这样才能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更多的、更好的新闻线索。在这种采访类型中, 电视记者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采访技巧。

第一, 开门见山, 直接入题。在合适采访语境下, 电视记者可以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 让采访对象立即明白采访的目的、自己要回答的问题及怎么回到提出的问题;第二, 漫谈引导, 营造和谐的采访语境。之所以采取这样一种技巧主要在于营造一种和乐融融的氛围, 利于采访者对采访对象之间达成良好的沟通。想要有效实施这一采访技巧, 通常应从采访对象最熟悉、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第三, 抓住线索, 寻根究底。采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事前预想不到的新闻线索, 这种情况下, 一个有经验的记者应该善于抓住这些线索, 寻根到底, 进一步挖掘更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3.2 诱导型采访中要“巧”提问

诱导型新闻采访中, 由于采访对方不愿直接将事实或线索告知记者, 记者必须能够熟练应用采访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才能将此类型新闻采访中做到巧设提问, 循序渐进地得到想要的新闻线索。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巧设问题和提问方式。

第一, 侧面入手, 迂回提问。鉴于正面提出屡屡碰壁, 采访对象不愿回答问题。为此, 记者可以抓准机会从侧面入手, 迂回采访后再回到正题上, 也许会得到想要的;第二, 巧设机关、借代反问。在采访中记者可以巧妙地借用他人言论提出一个敏感话题, 甚至可以是采访对象不喜欢的问题, 激起采访者一种反驳的欲望并将其付诸行动, 从而得到想要知道的, 所以说这是一种激将法。

3.3 论辩型采访中要“严”提问

论辩型采访中往往氛围比较严肃, 为了达到采访目的, 电视新闻记者必须严厉地进行提问, 并确保提出问题为严密性, 使采访对象发现不了漏洞, 进而跟者记者思路进行访问。为了做到这一点, 不仅要求记者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素质, 更有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素质, 采访中应采取以下几种技巧。

第一, 单刀直入, 先发制人。直接进入主题, 掌握引导权, 进而掌握采访节奏;第二, 旁敲侧击, 声东击西。之所以采用这样一种采访技巧, 原因在于采访对象企图掩盖事实真相, 为了知道真实的事实需要采用这种采访技巧。比如, “出事的人和你有什么关系?”—“领导和下属”, “你为什么凌晨2点出现在他家?简单上下级关系不会出现这中情况”;第三, 明知故问, 后发制人。这种采访技巧通常在记者知道答案情况下采用的, 比如, “你认为杀人的人是疯子吗?”—“不知道”, “你现在就是一个疯子”。

4 结束语

新闻采访作为一项较为复杂而系统的工作, 采访活动并不是随意进行的, 在前期阶段应做好搜集、策划等重要工作, 否则难以保证问题提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是, 不同类型的新闻采访应采用不同形式的问题, 才能使采访顺利进行, 达到采访目的。另外, 部分记者比较轻视采访结束后的工作, 其实这种习惯并不好。采访结束后, 应与被采访人认真核对采访内容, 保证材料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

[1]王志新.浅谈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J].新闻传播, 2010 (12) .

[2]高文平.采访提问要讲求艺术[J].记者摇篮, 2010 (3) .

[3]黄晓丽, 孙艳艳.试论采访提问[J].新闻传播, 2011 (5) .

[4]姜玲玲.浅谈新闻采访工作的几项基本功[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10) .

关于新闻记者采访技巧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 记者采访 新闻信息 采访技巧 访问艺术 对象与环境 采访风格

许多新闻界的老前辈对记者在新闻工作中的采访环节都有过非常精彩的言论。穆青同志说,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安岗同志说,到基层看形势,脚底板下出新闻。南振中同志说,采访不仅是记者的工作,而且是记者的生活。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段存章以自己多年的新闻经历总结说,在改革的时代,开放的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带来的思想方式的变革、千百万人心灵深处的变化才是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经常、最大量地表现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之中。为此,提倡记者下大海,到“深水区”采访。努力采写出富有时代精神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好稿子。

采访作为新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如何采访到最需要的东西?如何与被采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注意些什么?这就需要记者掌握一些必要的采访技巧。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运用的一种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记者获得真实材料、了解事实真相的一把金钥匙。段存章说,采访学是一门科学,采访学也是一门艺术。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

当然,新闻采访并无定法,不同的记者喜欢采用不用的访问形式和技巧,因此采访时也要因人因事而宜,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总的来说,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或艺术。

1. 采访前要做足准备工作

特別是进行一些重大策划报道、技术性强的报道,以及名人访谈时,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网上搜索等途径,找到有关采访对象的所有资料,并判断哪些资料有价值。接着要拟订好采访提纲,根据已掌握的材料,结合自己需要得到的内容,制作采访提纲,这样才能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如果准备不充分,则会直接影响采访效果,有时甚至会造成尴尬的局面。

2. 深入采访是记者抓到“活鱼”的重要途径

新华社资深记者王景和认为,“最优秀的报道往往来自记者的直接观察”。为此,记者必须要坚持“四多”:多跑基层,多到现场,多接触群众,多用眼睛采访。尽一切努力了解群众的要求和兴趣,捕捉有特色的新闻。记者要在调查研究中广泛勘探,重点开采,顺藤摸瓜,刨根问底。深入采访可以使报道的路子开阔。“只要脚上功夫深,不怕笔下没有好新闻。”同时,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毛泽东同志说:“记者到下面去,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就反映什么,要有冷静的头脑,要作比较。”对新闻事件和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再进行报道。

3.记者在采访时应注意提问的技巧

提问是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提问的技巧是对话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双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氛围。相反,如果记者东拉西扯,不着边际,不仅令被采访者无所适从,甚至可能产生反感。因此,采访提问是对新闻记者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知识储备、社交能力的综合体现。记者在提问时,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采访技巧。就采访对象而言,有的人比较健谈,而且思路清晰,只要记者提出问题,对方就会进行相应的回答。这种采访比较简单,记者只需把准备好的问题告诉对象即可。相反,有的采访对象则比较拘谨,不善言谈,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只做简单的回答,或干脆不吭声。这时就需要记者首先要同被采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让对方彻底放松,并逐渐进入记者所营造的采访环境中,然后记者再逐一抛出问题。

4. 就采访环境而言,也有不同的采访方式

新闻事情林林总总,记者总会面对不同的采访环境。一般情况下,记者进行正常的采访即可。但有些时候,采访环境就比较特殊了,这就需要记者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就特殊情况采取特殊办法进行采访。

5. 要善于观察和倾听

观察,就是记者用自己的眼睛采访。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要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一些细节获取信息,丰富写作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及时调整话题内容,学会捕捉细节,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倾听,也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方法。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被采访者的信任感,让对方打开话匣子,并在对方的叙述中找到新闻的亮点。当对方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记者可适时地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当对方由于愤怒、悲痛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感情时,可用温和话句疏导对方焦虑的情绪;当对方叙述不清又急切想让你理解他的意思时,可帮助他梳理思路,使谈话顺畅。

采访不到第一主角时,可以采访周边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邻居等熟悉他的人。通过多个渠道、多个方面进一步了解被采访者,只有掌握大量的事例材料,才能在随后的写作过程中有所分析、选择,让新闻作品更真实、丰满。

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作为记者职业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采访一定要讲究技巧、方式、方法。一名优秀的记者,要运用好采访的技巧和方法,必须加强学习,关心政策,视野开阔,眼光远大,知识广博,阅历丰富,并具备纵横驰骋的思考能力和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这就要求记者深入生活实际,深入到群众中去,时时将自己处于采访的环境中,事事留心,勤于积累。只有这样才能采访到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 段存章著.独家新闻这样采写.世界知识出版社.

[2] 王景和著.记者眼中的.新华出版社.

论记者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篇12

一、明确采访目的, 主题明了

新闻最终的目的是要把新闻信息传递给人民群众, 因此, 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之前, 要对这一目的加以明确, 对要采访的新闻主题加以明了。采访的内容始终围绕主题, 才能使得最后采访的内容符合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 引起人们的共鸣。

二、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不殆。在进行采访之前, 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在采访过程中同被采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那就必须对被采访者的相关信息加以了解, 同时对提问的内容事先拟定提纲, 在采访时按照提纲内容进行, 做到有条不紊。也可以事先同被采访者做好交流, 对于要采访的内容同被采访者做好沟通, 使其事先准备。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 采访的进程就会越顺利, 同时, 对新闻素材的挖掘也就会越深。在进行提问大纲的准备时, 要使其言简意赅, 简单明了, 切记不要连篇累牍, 言语拖沓①。

三、提问方式

一个好的提问方式可以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由于被采访者的性格、学识等差异, 所以其提问方式也要因人而异。同时, 对于采访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也要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

(一) 巧妙初问

在对被采访者加以提问时, 有些采访对象容易紧张, 因此, 在进行采访之前, 可以通过一些其感兴趣的话题来降低其紧张感, 从而使采访对象的思维得以打开, 获得想要的新闻素材。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 记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措辞以及语气, 同时, 要对被采访者的背景加以了解, 避免对被采访者说出忌讳的话语。

(二) 诱导式提问

在进行采访之前, 要对事件本身以及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加以充分了解。在进行采访时, 可以借助于一些科学合理的方式对采访对象进行循循善诱。在进行采访时, 要多对采访对象感兴趣或者与其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加以提问, 并且要尽量将事件细化, 避免大而空。在提问过程中, 如果遇到采访对象不想提及但是新闻采访需要的问题时, 记者可以对一些事先掌握的材料对其加以提问, 然后慢慢深入。但是, 在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诱导时, 一定要掌握分寸, 切记不要触碰到道德以及采访对象的隐私底线②。

(三) 激将式提问

采用激将式提问不失为记者进行新闻素材采集的一种好办法。在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时, 对采访对象的回答故意扭曲或者误解, 使得采访对象对这一问题加以纠正, 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回答。在进行激将式提问时, 应考虑到场合以及情景需要, 以及记者自身是否能够进行激将式提问, 同时, 要把握好对方的情绪, 当采访对象出现反感情绪时应当立即停止。

除此之外, 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的方式还有很多种, 比如追问式提问、迂回式提问等。在进行提问时, 采访记者应当根据现场以及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采访方式。同时, 提问方式要多采用开放式的提问, 避免闭合式的提问。

四、记者提问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 提问要有逻辑性

在进行提问时, 记者的采访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符合人们正常的思维方式, 避免采访内容上的跳跃。采访内容的提问应当按照由表及里, 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根据新闻素材采访的需求以及主题加以合理提问, 使得新闻采访的素材条理清楚, 逻辑严谨, 思维清晰。

(二) 提问时分清主次

在进行提问时, 新闻记者一定要将提问的主次顺序加以明了。在进行采访时, 要先以次级内容加以提问, 然后慢慢地将其引到主题上去。同时, 在进行采访过程中, 要注意采访内容以及采访时间的合理性, 在次级内容上避免花费太多时间以及问题设置。在采访对象的话题内容偏离主题时, 采访记者应当及时地对其加以纠正, 使其回到采访主题上来。

(三) 学会倾听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当采访对象对问题进行解答陈述时, 记者应当学会倾听。在进行倾听的过程中, 对采访对象的话题内容加以理解, 同时, 在其基础上想出其中一些针对性问题加以进一步提问, 挖掘新闻素材的深度。在采访对象的思路不清晰时, 也可以对其思路加以引导梳理, 使得采访能够顺利进行③。

结语:

在记者采访完成之后, 还要对素材的整个采编过程加以回顾, 对采访内容的准确性同采访对象进行核对, 对于其中遗漏的问题加以补充, 以保证素材采集的完整性, 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

摘要:在进行新闻采编的过程中, 对采访对象加以提问是记者普遍采用的方式。在提问过程中, 掌握提问技巧极其重要, 其提问技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记者对新闻价值的挖掘程度。本文就针对新闻采访过程中的提问技巧加以解析, 以供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参考。

关键词:记者,采访,艺术

注释

11 王崇彬.浅谈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J].才智, 2014, 19:284.

22 秦勇.关于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研究[J].科技传播, 2013, 14:10+12.

上一篇:虚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下一篇:石油企业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