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中的技巧分析

2024-06-11

新闻采访中的技巧分析(精选12篇)

新闻采访中的技巧分析 篇1

所有新闻人都知道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 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信息交流, 采访对新闻写作来说极为重要, 在采访中需要找到被采访者有兴趣的话题, 给被采访者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有“三分写作, 七分采访”之说, 采访的基本任务是迅速地了解典型的、有新闻价值的、真实的事实。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必须全面掌握, 只有做好了新闻采访, 才能做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新闻。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新闻采访的技巧。

1 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1.1 采访要讲程序, 尽量预约, 尊重采访对象的时间和工作安排

作为一个聪明的记者, 在进行采访之前会去了解受访者的时间安排, 为了表示对受访者的尊重, 安排好采访时间, 给予受访者最大的方便, 所以进行采访之前要提前预约。预约的一般方法是电话联系, 约定具体采访时间、地点。

1.2 明确报道思想, 获取新闻线索

分析选题, 确立要点, 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

1) 确定这个采访的要点以及采访选题。确定采访的选题也就是采访的中心点, 记者可以深入这个点顺藤摸瓜, 挖掘出采访点的内涵以及受访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寻找最合适的采访提问角度。这是每一个记者在采访前都应该学习的准备性工作。

2) 以采访要点为据拟定全方位、详细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 有了一个详细的采访提纲, 记者就可以根据这个提纲去了解采访的过程, 也可以给自己带来自信和勇气, 得到一个有效的完善的采访结果。

1.3 了解背景, 深化报道主题

背景材料是指一切与采访对象有关的非直接性资料, 包括与选题相关的业务知识、政策法规等。记者采访前认真研究了解背景, 能够丰富, 加深对采访对象的认知, 深化报道主题, 拓展节目内容, 引发观众收视兴趣。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 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 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

1.4 研究采访对象

以利交流采访前, 记者要全范围地去了解受访者的经历、职业生涯、专业特长、文化素养, 还有受访者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个人性格等。

2 采访之初的注意要点

1) 要给采访对象留下好印象。因此要提前到达, 注意仪表大方得体。

2) 必问采访者是否介意录音。

3) 须说明自己的身份, 采访的目的。

3 采访过程中的注意要点

1) 态度和蔼, 气氛和谐。受访者有拒绝或选择不回答的权利, 所以作为记者不可以太过于强制受访者回答自己的问题, 哪怕受访者的回答没有自己预期的效果, 也不能训斥或是职责对方, 这是不礼貌的。作为记者, 态度和谐是最基本的素养。“伸手不打笑脸人”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笑容满面的人。

2) 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作为两个不相识的人在一起交谈多多少少会有距离感和陌生感, 所以都很难做到交谈自如, 两者之间都感觉到陌生。作为有经验的老新闻记者, 一般不喜欢单刀直入, 而是想方设法同被采访对象套近乎, 营造和谐融洽的采访气氛, 以便于沟通与交流, 常常从采访对象最关心、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谈起。

3) 由近到远、由浅入深。再者, 在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需要结合“由近到远、由浅到深“的采访方式, 根据最近发生的事情来让你的采访对象谈谈自己的见解, 然后再步步深入, 逐步完成采访工作。利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 能够提高你的采访技巧, 有利于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4) 要学会随机应变。记者在采访的时候, 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没有人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可能进行顺利的采访工作突然出现意想不到的事端, 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不是看他采访过多少厉害的人物, 也不是看他采访的数量, 而是要以他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对问题解决的方式为衡量标准, 去考验他的采访水平。

5) 学会提出问题。很多记者在进行采访时, 多半的问题都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不懂的提问题的技巧, 导致被采访的对象感觉不是很舒服。怎样提出问题, 如何提出问题, 怎样提出好问题, 这些都是一名记者应该考虑的事。在采访进行之前, 记者应该备好自己的问题, 不能等到采访的时候才去思考问题, 这样只会让你的采访枯燥乏味, 毫无技术上的提升。记者在提出问题的方式上, 还需要多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考虑, 这并非一日之功, 需要记者自身提高综合能力来完成这方面的挑战。

6) 记者要从多方面来提升自身的采访水平, 观察和倾听也是记者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在采访的时候, 记者需要根据采访对象的一言一行来捕捉采访问答中不能收获到的信息, 这对提高记者的采访水平很有帮助。有些采访对象, 不一定愿意和记者实话实说, 有时候的回答也只是只言片语, 这时候就需要记者发挥自己另类的观察能力, 在采访对象所说的话语中, 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 这对记者的采访能力非常重要, 有利于记者的采访水平的提升。

4 结束语

在记者跟受访者之间的采访交谈中, 巧妙地应用采访技巧是能起到很大的帮助的, 实现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信息交流, 记者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合理的策略与采访技巧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高效采访, 形成高质量的采访和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刘庆春.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J].科技传播, 2011 (4) :45.

[2]王志新.浅谈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J].新闻传播, 2010 (12) :91.

[3]张连英.浅谈广播新闻中即兴采访的技巧运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 :158-159.

新闻采访中的技巧分析 篇2

主要内容:

一、火炬“祥云”行军路线图

二、台湾选举词典

三、07年国际传媒业动态

四、新闻采访的基本技巧(重点)

一、“祥云”行军路线图

北京(中国08年3月31日)——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 4月2日)——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4月3日)——圣彼得堡(俄罗斯 4月3日)——伦敦(英国 4月6日)——巴黎(法国 4月7日)——旧金山(美国 4月9日)——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4月11日)——达累斯萨拉姆(坦桑尼亚 4月13日)——马斯喀特(阿曼 4月15日)——伊斯兰堡(巴基斯坦4月16日)——新德里(印度 4月17日)——曼谷(泰国 4月19日)——吉隆坡(马来西亚 4月19日)——雅加达(印度尼西亚 4月22日)——堪培拉(澳大利亚 4月24日)——长野(日本 4月26日)——首尔(韩国 4月27日)——平壤(朝鲜 4月28日)——胡志明市(越南 4月29日)——香港(中国 5月2日)——澳门(中国 5月3日)——海南省(中国 5月4日)

二、中国台湾选举词典

1、割喉:杀人快狠准,不择手段

2、奥步:违反公平竞争原则,非正义或者是非法的手段,阴招损招。

3、奥援:多指公开的支持,而且是有力的靠山。

4、站台:总统候选人会举行的各类造势活动,知名人士到场为候选人加油助威。

5、西瓜效应:观望后靠大边。

6、钟摆效应:选民自觉做出的“政治制衡”,避免一党连胜独大。

7、票仓:票源集中而且稳固的地方。

8、拜票:候选人在选举前到处拜访,请求选民给自己投票。

9、桩脚:选战中在基层为选举人固桩的工作人员。

10、变盘:选举各方的支持率胜负在短时间内急剧变化。

11、切割:快刀斩断令自己不利的人际关系和议题,摒除不利的因素。

12、抹红:“红”指的是共产党,和共产党关系密切。做票、走路工(买票)、马英九的“新三不”、入联公投和返联公投

07年国际传媒业动态概述

1、十年殉职过千,新闻工作者成为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三月六日,国际记者保护协会公布一份调查显示,过去的十年见,全球记者及新闻机构的工作人员殉难总数超过一千人。

2、全球报纸发行量不降反升,“报业寒冬论”不攻自破

六月三日,世界报业协会在其调查报告中透漏,2006年关求报纸发行量上升2.3%,每天超过5.51亿人买报纸,而读报的人数估计超过14亿。

3、Google yahoo 大局扩展与报业的广告合作,新老媒体竞合进入新阶段

6/9/2013 七月十八日,Google宣布,其始于2006年11月的报纸广告计划将扩展至225家报纸,覆盖一半的美国报纸读者,其中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等知名报纸。同一天,Yahoo也宣布,同其建立广告销售合作伙伴关系的报业集团已经达到17家,设计400多家报纸。

4、默多克鲸吞道琼斯,汤姆森联姻路透社

五月十五日,加拿大媒体巨头汤姆森集团与英国路透社集团联合发表声明,宣布汤姆森集团将以87亿英镑的价格并购路透社,合并后汤姆森——路透社集团公司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

八月一日,新闻集团和道琼斯公司发表声明宣布,双方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默多克以56亿美元购得拥有华尔街日报和道琼斯新闻社的道琼斯公司。

5、《纽约时报》改“窄报”,全球报纸“瘦身”热方兴未艾 八月六日,美国《纽约时报》开始采用30.48厘米的纸张印刷,宽度比以前缩减了3.8厘米,该计划实施后,报社每年可以节省1000万美元成本。

6芬兰、瑞典电视传输,全部转化为数字方式,人类进入全面数字电视时代步伐加快。

07年9月1日,芬兰全国五个模拟电视频道全部关闭,转为数字电视频道。七个新的数字电视频道也开始播放节目,这意味着芬兰成为全国首个全面进入数字电视时代的国家。

10月15日,瑞典成为全国第二个进入数字电视时代的国家。

7、著名报纸网络纷纷免费,网络媒体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07年9月19日,美国纽约时报副总裁兼总经理斯齐勒宣布,从次日起,《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和其他作者撰写的“时代精选”文章将免费出现在网络上。此外,旧报纸的搜索查询业务也将免费开放,每月将减少上百万的每月收入。

8、BBC近三千员工可能丢失掉饭碗,媒体融合带来有喜有忧。

07年10月18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总经理马克 汤普森宣布BBC今后6月的发展计划,提前要把预算开支消减20亿英镑,为此将裁剪至少2800名员工,这将是BBC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裁员行动。

四 重点:新闻采访的基本技巧

(美国新闻界流行的一个说发)

成功的采访依赖“双P”,坚持和准备面对挑战:

要接触完全陌生的人

要面对可能全然无知的领域

要问你通常没有自然权利要求对方回答的问题

要看那些别人并不想让你看到的东西

采访心理准备: 准备遭受冷遇和无礼 准备遭受敷衍和拒绝

准备与你并不喜欢的人接触、交谈 准备听你意想不到的情况 准备见到你意料之外的场景

6/9/2013 采访最佳时间:下午、午餐、晚饭时间也是很好的选择。

(一)准备

A:

1、对访问的题目和采访的人进行研究。

2、为你要写的消息报道设想一个假定的主题。

3、事先写一个问题的提纲----写得越多越好。

4、如果采访的是敏感问题,要事先估计一下被采访者可能采取什么态度、各种场面处理措施。B: 物质准备

1:物品.名片、笔(各种性质)两支以上,录音机(带)备份、电池、手机、受访者地址、电话号码、A5的笔记本、你们的出版物。

2:穿着:不要太时髦,也不要太简朴,庄重大方,政治人物及商业人士多半穿套装。一般性外出采访,轻便。女记者不可与采访对象争奇斗艳。

3:出发:提前出发,一定 不要迟到。

(二)进门:介绍:单位、姓名、名片、感谢采访。面带微笑(迅速观察:比如书桌上的书,风格,穿衣),灾难,同情。

位置:一般不要坐正对面,正对采访者90°的地方

(三)原则:

(1)倾听并鼓励:不要把目光移开,点头,前倾,同情心。坐姿(2)运用沉默:给与思考的时间,沉默四秒定律(3)掌控全局,掌握主动权

(四)提问:

1、原则:

(1)简洁明了,问的越少,答的越多(2)问题具体

(3)不要带有倾向性(4)追问(5)确认

2、分类:a、封闭式:一般对于初访者,受访者比较紧张内向。确认某种事实。

b、开放式:比较常用的方式。

采访小技巧:

1、奉承:赞美永远不嫌多

大多数人都很谦虚,或者喜欢给人这种印象,所以,如果你要将他们置于众所瞩目的焦点,他们会说不要,但他们并非真的不喜欢,他们是在等你一再的要求,因此他们可以很优雅的投降,表示谦虚--------

——菲利普 莱利《星期日报》

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采访:

“尽心个博士,您简直变得比总统名望还高,你怎么解释这个事实呢?”

“您总是给我们一些令人惊奇的鲜活的话。”

“您不应该把您的成功藏私。”

“没有人能够像你一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可以获得如此高的成就。”

2、名人比较爱说童年

(五)特殊情况分析

A、问难题:(1)先从轻松的话题入手,营造轻松的谈话环境

(2)尖锐的问题放在最后

6/9/2013

(3)保持怀疑但不敌对,不要攻击,不要批评,不要列消息来源

(4)坚持追问,有时候态度要强硬 应对方法:

1、反面激。

例:“有人诽谤你说-----------”

“你的对手说---------”

“记不清在哪里听说了,你们厂今年二月份因为安全措施没落实,曾经触电死过一个人,是不是?”

“你是否注意到了这么一个流言,人们说你是一个嗜酒狂?”(对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妇人的采访)

2、分几步,先从别处入手:

“毕业之后做了一些什么工作呢?你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什么呢? “请问,这和我的案子有关么?

“你毕业之后有没有再向家里要过钱?”

“没有,逢年过节的还会给家里一点,毕竟,念了这么多年的书,花了家里很多的钱。”

“据我所知,你在那个公司并没有工作多长时间,第二年你就辞职了,然后进了东大继续学习。我再重复一下我刚才的问题,你的经济来源是什么?毕竟,现在读全日制的成人教育,而且是在那么著名的一个高校,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吧?”

3、先奉承之后再提问:

“你的唱片发行量很高,很多人都喜欢你的歌,但是有人说其中一首歌曲风很像俄罗斯民族歌曲----,你怎么解释这件事?”

B、不愿意回答 :“无可奉告”

“这个问题对你来说很难吗?”

“为什么不愿意回答?有什么顾虑?你在担心什么?”

“你不怕跟我说,不是吗?” C、岔开话题:

表现:提出不相干的事物,左右言他

沉默

质疑这个问题,攻击这个问题

重复之前的回答

声称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

直接拒绝回答

给你一个不完整的回答,只透漏一点点,不说重点 应对:“我就当你说是喽。”

“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这样子不行,很明显我没有问对问题,我们再开始一遍好吗?”

“你刚才说的,并没有真正回答我的问题,因此我再问一次。”

“这样子刊出,好像对你不利,所以,你可以再重新说一次吗?”

“外界一直有这样的传闻,为了你自己的权益,你应该提出你自己的看法。” 注意:

如果你问的问题经过两次直接的拒绝,就不要再问了,但是你可以在报道体现你的受访者拒绝回答。

6/9/2013 D、絮絮不止,不得要领 应对:

动作方面:转移目光,盖上笔帽,合上笔记本,看时间 言语方面:“好像刚才我问的不是很清楚,我再重复一遍我的问题?”

“我刚才仔细得听了听,好像是我在问我的问题,你顺着自己的思路说自己的事,其实,我的问题特别简单,就是--------(崔永元《实话实说》)打断:慎用

“你说的真令人惊讶,不过,关于------,你可以解释一下吗?” “有趣,但我真正想知道的是------”

“哇,真的吗?还是让我们回到我们的下一个问题。” E、喜欢说术语的受访者:

“请你对一般人做一下解释好吗?”

“我们的读者可能一下子不能够理解,你可以用通俗一点的话说一下吗?”

注意:采访结束后,不要放松,有一些关键,经典的引述语就是此时说出来的。强调:采访一定不要迟到

对于名人政要至少要准备五十至一百个问题,不论给你采访的时间有多长,哪怕只有几分钟

开始要从轻松的话题问起,尖锐的问题放在最后

不要问名人政要重复的问题

打断受访者一定要慎重

不要用尖刻的语气,不要攻击

关键问题要,追问,反复确认,态度有时要强硬 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 门彻对记者采访的建议:

1、在采访一开始就说明自己的身份。

2、阐明这次访问的目的

3、对那些不经常被人采访的人讲清楚,这些材料都要在报道中使用。

4、是采访对象在思想上对这次访问将进行多久有个时间上的概念。

5、尽量缩短采访时间。

6、问题要提的简短、具体、明确,应该是消息来源有能力回答的问题。

7、给采访者留有充足的时间来回答问题。

8、请消息来源重复或进一步解释那些复杂的或含糊、不明确的问题。

9、对关键材料上消息来源的说法有怀疑时,要把采访笔记中的这些疑惑之处念给采访对象本人听,请他进一步确认。

10、对公众有权知道的那些东西要坚持让采访对象作出回答。

11、避免对采访对象进行说教和辩论。

12、不要求列出消息来源的时候,要遵从并且替人保密。

参考:《新闻与传播》,《南方周末》,《新闻采访:第一线采访手边书》,《新闻采访教程》,《新闻写作精要》,《描述世界:国际新闻采访与写作》,《外国新闻史》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篇3

摘要:在采访中,如何让被采访者由勉强说,不愿意说,到最后滔滔不绝地说与你听呢?最关键的问题恐怕就是要提高采访技巧或者说是提问技巧了。本文从环环相扣式追问、合理联想式提问、情感感染式提问等方面就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提问技巧;环环相扣式;合理联想式;情感感染式

在整个新闻采写中,提问技巧往往决定了一篇报道是否采写成功的前提。那么如何问,怎么问才会达到相对好的效果呢?

一、环环相扣式追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个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基础本事,那么追问则是在提问基础上的一种提高与深入,而环环相扣式追问则更像是一环套一环的链条,是针对被采访者讲述的某一层面的问题,像剥笋似的,一层一层地剥开,直至它的中心,这个时候,每一个问,都是剥去一层的笋,是更为深入的细节与鲜为人知的故事的继续与内容的深化。这样的追问方式通常不大给对方充分思考的机会,利用的原理是,人在精神高度紧张与集中的状态中,会调动起全身的细胞,使那些沉睡的或者是那些懒洋洋的细胞都参与到整个肌体思维的快速运作中,而这个时候的人,往往是最聪明的,反应最快捷的,许多闪光性的语言,许多经典的、让人震撼的、启悟性的表述通常都会在这个时候产生。所以用运好追问,不仅会让稿件生色、提气,而且还会深化主题。环环相扣式追问没有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模式,它是一种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是一種机敏与临场发挥的结合,它需要平时不断地总结每次采访中的缺憾和漏洞,需要不断地积累方方面面的知识,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快速思维的能力,还需要迅速了解对方的思维特点与兴奋点之所在,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和生活的细致观察者,才会在采访中形成最适合自己的追问风格。

二、合理联想式提问

翻开词典,我们会看到,对联想的解释是:由于某人或者是某事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和事物;由某概念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联想是有前提的,不能是无的放矢的瞎联想。合理的联想式提问的好处是可以把采访对象已经忘记或者觉得不重要、不值得一提的细节想起来,并讲给你听,这样你就会得到别的采访记者所得不到的鲜为人知的一些细节和某种很感人的情节故事,在这些故事里,往往透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让人牵系的感动,更主要的是还可以让我们一窥当事人复杂生动的心像图景。去年,我们的记者去采访一位孤儿院的院长,在采访一个孤儿学生时,她说,她管院长叫爸爸。“爸爸”一词,让我们的记者迅速展开了思维联想:院长爸爸和生身父亲有没有区别呢?生身父亲在生孩子孩气时,可能会动手打孩子,那么这个院长爸爸会不会呢?想到这儿,记者问,“你有没有惹院长爸爸生过气?”她说,“有啊。”记者又问:“有没有气到他想动手打你的程度?”那个小女孩笑了,接下来她就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她和同学跑到邻校的一个农户家的院子里,把人家的萝卜都给拔了,农户找到院长,院长知道后怒气冲天,他罚她们在院里站着,她还看到气得说不出来话的院长把手了抬起来。小女孩吓得闭上了眼睛,可是等了半天,也没有感到手落在她身上,于是,她把眼睛启开一道缝,偷偷地看院长,原来院长把手放下了,放下后,又慢慢地抬起来,可手快到孩子身上时又放下了,最后院长的手也没打到孩子的身上。故事讲到这儿,一个又疼又气又恨又不知道在当时如何管教这群惹祸孩子的父亲形象是不是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呢?一个既是院长又是孤儿孩子们爸爸所产生的复杂心理活动是不是生动地展示于脑际呢?可以说,合理的联想式提问是获得灵动细节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是让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起来的一个不可绕过去的台阶,如果没有这种合理的联想式提问,我们就有可能少听到一个故事,少知道一个细节,少体味一个心理活动,少体悟一种人生味道。

三、情感感染式提问

记者首先是富于情感的人,那么在整个采访中,或多或少的,自觉不自觉的都会有情感的投入,当记者的情感与采访对象的情感共鸣时,走向被采访者的心路历程就缩短了,当记者用自己的心音去弹拨采访对象心灵深处的情感之弦时,被采访者展示给你的,就不再是一个没有音调起伏的句子,没有感情波浪的情节,更不会是置身事外的讲述人,这时的他(她),应该是一个真情的浪潮嗜,一个彼情彼景的再次亲历者。记得有一次,我们要采访一个已经被一些媒体相继采访了多次的人,他的父亲牺牲在东北这块土地上,作为烈士的后代,当他来到父亲牺牲的这片土地时,我们很想知道他的真情实感。于是,我们用情感感染式的方法提问。记者说,您的家在吉林的南面,温度要比东北热多了,当您生活的地方还是阳光明媚的时候,您的父亲却已经躺在了东北的冰天雪地里了,您想没想过,您的父亲会冷吗?想没想过,这里的人会为您地下的父亲添衣加被呢?记者问到这儿的时候,被采访者说他担心过,可是令他吃惊令他没想到的是,在他来到吉林后,每次祭拜亲人时,不管清晨他去得有多早,都会发现亲人墓前有鲜花与蜡烛。他还说,东北天是冷,可人心却热。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的眼中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烁,那是泪水。采访结束后,他的这段话成为我们稿件中最动人的音响。

参考文献:

[1] 张欣.广播记者的提问方略[J]. 新闻窗. 2011(03).

[2] 李长军.浅论新闻采访中的现场观察与提问技巧[J]. 黑河学刊. 2009(04).

[3] 李晓东.浅谈记者新闻采访的艺术[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4] 薛远萍.对新闻采访细节把握的认识[J]. 东南传播. 2009(03).

新闻采访中的技巧分析 篇4

关键词:新闻,采访,技巧

新闻采访活动就是新闻记者出于新闻传播的目的, 首先通过对相关事务的客观认识, 然后再通过对相关事件的观察或访谈等形式, 对采访客体进行的观察、询问、思索、倾听以及记录等采访活动, 它是任何一项新闻写作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从本质上来说, 它就是一种采集、挖掘新闻事实和线索的调查研究活动, 同时它也是一项需要实证研究的社会活动。

一、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新闻采访一定要有目的性和期望性, 因此要让采访在自己可控范围内, 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准备内容可以包括采访的背景理论、相关政策、心理准备以及采访对象的具体信息等。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 我们必须在采访前做到胸有成竹, 对新闻背景和新闻资料进行充分学习和了解, 整理出最有价值的信息, 准备最有代表性的问题, 这样才能避免采访过程中没有中心、画圆圈谈话或者陷入采访僵局, 对方拒绝回答问题。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对采访的对象进行深入准备, 要认真选择合适采访对象, 根据采访目标制定, 如采访一位教师, 首先要对这位教师的学习背景进行, 了解他的经历、毕业学校、重点事件观点等, 对其的准备工作越详细, 访问就能越畅通, 访问也更加有质量, 访问结果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二、要注重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 少不了提问, 很难想象一个不善于提问的记者能够做好采访, 这也是采访最重要的一步。某种意义上说, 记者采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新闻作品创作的过程, 而唯有进行深入的采访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这个时候就显示出提问的重要性。

(1) 正面提问。对于某些新闻事件如新闻发布会, 记者往往采用直接正面提问的方式, 直入主题, 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这需要提前与受访者有好的沟通, 需要确保受访者不会有抵制情绪。正面提问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提问的度, 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面对受访者, 要注意不要触碰受访者的心理警戒底线。

(2) 引导性提问。正面提问容易引起受访者的抵触情绪和不信任想法, 往往起不好合理的效果。因此, 这时候需要记者们能围绕主题采用一些迂回式的提问方式, 进行引导式提问。采访时可以从轻松愉快的话题开始, 降低受访者的警惕情绪, 拉近二者之间感情。例如, 记者柴静在采访电影明星姚晨关于离婚的问题时, 并没有直接问她关于离婚的感受, 而是问姚晨对于感情的态度, 一步一步地引导, 这种旁敲侧击的迂回提问法十分考验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灵活转换提问方式的能力。

(3) 其他技巧。除去以上比较常用的方法技巧外, 经常使用的还有激将法、反问法、假设提问法等,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 都要注意提问要循序渐进, 从简单问题入手, 层层推进, 要尊重受访者, 规避敏感性话题, 创造开放愉悦的采访环境。

三、倾听技巧必不可少

作为记者, 要让自己随时保持采访的状态, 要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在采访过程中更是要注重倾听的技巧, 以获取良好的沟通效果, 具体说来,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要听取事件的全面介绍。记者要想搞清楚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听取事件的全面介绍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到一个单位采访时, 被采访单位也希望记者去了解全部情况, 这也是采访者应尽的义务。听取全面介绍, 不但可以增加感性认识、了解细节过程和整体情况, 还能够有效避免重要新闻线索的遗漏。

(2) 要重点倾听突出问题。记者在采访倾听过程中, 不是要求全过程都平均使用精力, 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记者要不断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新闻嗅觉, 善于把握倾听的突出问题、得力措施、新鲜观点以及生动感人的事迹或者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等, 不断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

(3) 要听典型事例。对新闻采访从业者来说, 事例不分大小, 只要感人的、典型的, 就应该激起采访者的兴趣, 吸引采访者的注意力。例如, 在倾听过程中要考虑反映问题的角度和不同侧面, 要多听众人关注的事例;多听能够触及灵魂、容易引起共鸣的事例;还要听有结果、令人信服的事例。

(4) 记者还要学会听取分歧意见。采访过程中遇到分歧意见是很正常的事情, 有时甚至应该特意多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这有利于发现新的新闻线索, 挖掘更好的事例和新闻素材。

四、做好新闻采访的记录

新闻采访中的记录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记者要根据新闻采访的形式对做记录的方法进行灵活选择, 并掌握一定的记录技巧。新闻采访的记录方法主要有笔记、心记、摄像、录音等。一般情况下, 主要使用笔记和心记的方式, 但在人物访谈或者会议讲话时, 会同时采用多种方式。例如, 在做笔记时, 记者一定要边理解边记录, 并且要善于把握重点, 可以缩记, 也可以用简单代替复杂, 但是一定要记录清楚、保证速度, 对于时间、地点、人物、数字、事件前因后果等一定要记录清楚。

五、做好验证求实工作

因为在采访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判断的事实和情节, 这时记者的求实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记者更是要注意核实的技巧, 在求实过程中尽量以巧妙、自然、不容易被对方察觉的方式进行, 否则将不利于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 也会影响新闻采访的质量。

新闻采访有很多技巧需要我们去揣摩和学习, 新闻采访的形式、方法, 要根据被采访的事件和对象进行灵活的调整, 要认真处理好新闻采访事前、事中、事后的每个工作环节, 多掌握一些新闻采访的技巧。唯有如此, 才能不断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曹莉.提问是记者的天职——电视新闻采访技巧探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4) .

[2]程彦华.浅谈电视新闻采访技巧[J].新闻传播, 2010 (06) .

[3]徐晓凤.浅议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J].品牌 (理论月刊) , 2010 (03) .

[4]李江虹.新闻采访技巧探讨[J].社科纵横, 2007 (07) .

电视新闻报道的采访表现及其技巧 篇5

电视新闻报道不同于传统形式中的报纸和杂志期刊等文字式的新闻报道,而是一种声画结合与图文并茂形式下的实时媒体,它在为观众传播新闻图像的同时还需要有声音的同步传送。具体来说,电视新闻报道主要是由记者采访和电视摄影以及后期的剪辑制作等程序组成的,同时在新闻节目制作完成后还要配上合适的解说词,这样才可以把最完整的新闻报道展示给广大观众。此外,电视新闻报道在时间上也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较短的电视新闻报道不宜有太长的采访时间,而对于一些特定场合下的大型新闻报道,则需要新闻记者充分把握采访的原则和采访技巧,以获得最佳的新闻报道视角和传播效果。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的采访表现和采访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的采访表现

当前各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节目涉及的题材大都是一些重大和复杂曲折的新闻事件,要提炼出好的新闻报道主题 就需要新闻采访人员积极做好新闻采访的策划与准备,并注意在采访中有效把握电视采访的原则,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采访记者要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随着现代新闻传媒的发展,当前的电视采访不再是过去的单人采访,而是由两个以上新闻记者组成的采访小组。同时根据新闻事件和采访任务的需求,采访小组中还要有摄像、录音和采访等不同的分工,必要时还需要有主持人、灯光师和相关的技术人员。这就需要采访小组的成员在进行电视新闻采访时要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力求最优化的完成新闻采访的任务,进而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2.加强采访模式的革新,强化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一般来说,较为成熟的电视新闻报道常常有其固定的采访模式。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或避免采访中出现较大的错误,许多新闻记者在采访时经常依照电视新闻采访的固定模式和基本规律。这种采访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采访工作的效率,但另一方面又限制了采访人员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在实际的电视新闻采访时,新闻记者要注意摆脱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加强对采访模式和采访手段的创新,并有意识地激发自身的创新精神,从而以创造性的思维来做出更多有新意的新闻采访来。

3.加强采访中的理性思考,避免空洞浮泛的报道

由于新闻采访记者自身水平的差异性较大,再加上实地调查研究精神的缺乏,使得许多新闻记者在采访时由于信息量不足而出现空话和套话较多的问题,导致缺乏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的深度分析,从而失去了新闻采访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新闻采访时,采访人员要注意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的具体考察和了解,加强新闻采访中的理性思考,注重自身对新闻事件的独特认识和见解,从而避免新闻报道的空洞浮泛。

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应注意的采访技巧

与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相比,电视新闻报道最大的优势即在于能够再造或者重现新闻事件的发生场景。在新闻报道强调临场感和时效性的今天,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要切实提高自身的采访技能才能做出更好地新闻报道采访,从而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竞争力。1.重视调查研究,加强人脉关系的建立

调查研究是提高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主要途径,也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和新闻现象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新闻采访之前,记者要能够深入生活,注重对社会事件的调查与研究,并在调查研究中培养自身的观察力和新闻敏感度,从而为观众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新闻来。此外,由于新闻记者职业的特殊性,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免不了要与社会上不同的人群打交道,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从而为更好地进行新闻采访提供信息保障。

2.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善于捕捉精彩的新闻画面

真实而精彩的画面是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新闻记者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从而能够在采访时捕捉到精彩的新闻画面,以扩大新闻表现的视觉张力。同时,新闻记者在采访时还要善于捕捉新闻事件中的典型场景和现场精彩的画面,从而增强电视新闻传播优势。

总结

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体验 篇6

一﹑要准备充分

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比喻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采访前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和相关信息进行了解,进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采访收获不大,结果写出的新闻作品必然干瘪无味。

二﹑要注意细节

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概况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泛泛而谈,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

三﹑要有针对性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问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一次,笔者到农村采访,想了解农村干群关系方面的一些情况,于是问一位农民:“你认为当前新形势下,该如何处理好干群关系?”结果那位农民立在那儿,嗫嚅半天也没说出什么东西来,后来,我改口问:“你认为要做一名受农民欢迎的村干部,他应该怎么样?”这下,这位农民反应过来了,马上谈了起来,而且讲得还很生动。但如果当时是就这个问题询问乡镇领导,那么第一种问法就比较合适了。

四﹑要尊重采访对象

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现在,人们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中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对记者来说既是有利的,但同时也要求记者更加要重视现代生活中人们交往时遵循的礼节礼貌。特别是被尊重的需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以免引起对方不快。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所以更要尊重采访对象,在征求对方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最后,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笔,或是手机响后,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旁若无人的接听,这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五﹑要营造气氛

记者要求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记者有一种特殊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比如笔者有一次前往江西省采访一位经济园区负责人,由于是外地媒体,对方不大配合,笔者听他说话,觉得好象有点安庆口音,一了解,这位园区负责人曾经在宿松县插过队,于是笔者就从宿松县这几年的发展聊起,渐渐地他就打开了话匣子,使这次采访获得圆满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当对方因为性格内向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记者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的坚冰消融,让提问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总之,记者在采访时,要准备充分,设法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的气氛,使采访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记者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分析 篇7

一、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活动简介

(一) 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地位

新闻采访是写作、编辑、刊播等一系列环节运作的基础工作, 也决定了每个环节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而提问是采访工作的中心。提问就是与采访对象通过谈话的方式来实现新闻的采访工作, 看似只是“谈话”, 实则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 新闻采访中提问工作的特点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记者对采访对象的首要态度就是尊重,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事件采访活动中, 在尊重采访对象的人格和维护其法律义务的条件下, 可以提问尖锐性的问题, 这就形成了新闻采访中提问工作平等性和尖锐性并存的特点。

(三) 问题的类型及特点

新闻采访中问题的本身也需要记者深入的探究。首先, 问题的提出要直接明了, 不能带有个人偏见。例如在对一位著名画家的采访中, 记者问道:“这幅是您最喜欢的作品, 能说一说您当时绘制这幅作品时候的心态吗?”在这句提问中, 记者自作主张将一幅作品作为采访对象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这并不一定是作者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其次, 问题还有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之分。封闭式问题一般问得比较具体, 是以采访对象对问题进行详细、具体的回答为提问目的, 例如:“事情发生时大约是几点?你周围的人都是什么反应?”开放式问题就是在比较大的范围将问题定义, 让采访对象对回答的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 例如:“事情发生的大概情况是怎样的, 您能讲述一下吗?”最后, 从提问的顺序来看, 提问的形式有“漏斗式”提问, 即从具体到整体, 或者从整体到具体, 都呈漏斗形式。

二、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一) 尊重采访对象, 投其所好

尊重采访对象是记者的基本职业道德, 另外还要尊重采访对象的风俗习惯, 要多观察、多了解, 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建立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 制造共同话题, 这样展开提问是保证提问顺利进行的基础。

(二) 提问“道具”的巧妙使用

所谓采访中的“道具”, 其实是指采访提问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也可以说是记者对采访工作做出的具体化的提前准备, 从细微之处深入采访, 引领提问的方向。例如在对一位嘉宾的采访中, 用一张照片、一个小故事或者是一个有深刻意义的小物件来带出嘉宾的情绪, 从而展开提问。

(三) 在提问中融入情感, 用真情打动采访对象

像时事采访等类型的活动, 记者在提问之前对采访对象了解很少,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使对方推心置腹, 所以记者的提问技巧可以从“真情”出发, 在情感上与采访对象产生共鸣, 使采访氛围变得友好、和谐, 在这种气氛中, 记者更容易从提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四) 问题的设置要有策略性

关于问题的设置也需要一定的技巧。第一, 提问时所用的措辞要科学合理, 不要过于官方, 尽量做到自然、真诚, 但是也不能过于轻挑肤浅;第二是提问用语要温和亲切, 对于一些话题的切入不要过于强硬, 要注重循循善诱, 把握提问节奏的分寸和程度。例如就河流污染的话题对周边居民进行采访时, 记者可以从孩子的上学时间、住在这里多少年、某些生活习惯等方面入手展开采访, 这样既可以在短时间内与群众拉近关系, 也可以在居民的生活状态当中很自然地将提问话题转移到水污染对他们的生活造成的影响和威胁。

(五) 提问前准备阶段的技巧

提问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展现采访价值的基础。首先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 如社会民生事件发生之后, 记者要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必须要有很好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确保采访的对象发言有一定的准确性, 可信度要高, 还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记者可以从观察对象的言谈、外貌和行为上来了解其性格, 在观察和判断的过程中, 要考虑到符合观察对象的相应问题, 根据采访对象的情况来设置问题的措辞用语、词义深浅、提问范围等, 这样才能保证提问的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新闻采访就是在提问中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科学的问题、合情合理的提问, 是提升记者采访效率和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记者应该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探索采访提问的技巧, 提高采访的提问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静妍.试论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J].科技风, 2011 (9) .

新闻采访的技巧分析 篇8

关键词:新闻采访,技巧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 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 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并且目前知道的人比较少的信息的搜集活动。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我们在进行新闻工作时, 通过采访活动才可以获取各种事实, 进而进行接下来的新闻活动。所以, 新闻采访可以说是新闻活动的基础, 必须加以重视, 而新闻采访的形式又比较多样, 在采访时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 为了保证采访活动的正常进行, 我们在进行新闻采访活动的时候就要注意一些技巧的运用。

一、采访前准备

在做采访之前, 记者应该对受访者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家庭背景以及性格习惯都大致了解一点, 甚至对受访者会如何作答, 都可以做一些预估, 这样既可以在采访陷入被动时反客为主, 又能让受访者对这次采访产生极大的兴趣。访谈类的节目大家应该都很熟悉, 有很多由于双方不恰当的互动, 导致采访陷入僵局甚至是不欢而散的局面。对于受访者本身来说, 有些问题就属于敏感话题, 不能谈, 不好谈, 不方便谈, 而往往这方面的信息才是最有价值的。记者应该根据受访者的反应, 把话题慢慢往热点事件上引导, 最后让受访者倾情流露。

二、巧妙开场

我国自古以来就很在意礼仪的问题, 双方初次见面, 往往先互相问候, 顾左右而言其它, 最后才慢慢切入主题。新闻采访也同样如此, 先对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做有针对性的沟通, 或者适当地赞美对方, 让受访者在感情上不排斥采访者的时候, 就可以阐明主题, 告知受访者这次采访的目的, 以及访问的性质及影响力, 不用等受访者明确表态即可发问,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双方的第一次沟通上的。

三、引导受访者回答

时事热点新闻大多都是突发性的, 想要拿到第一手的信息, 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实地采访。采访对象的身份是五花八门, 涉及的人群也是方方面面, 针对不同的人群要有不同的话术技巧。例如, 受访对象是一个万众瞩目的明星, 开门见山的提问会造成对方的心里戒备, 得到的结果往往是拒绝回答, 那么这毫无疑问是一次失败的采访。如果使用引导的方法, 既能使受访者放下戒备心理, 也可以让对方说出对某热点事件的看法, 从而拿到第一手的信息, 这才是一次成功的采访!

四、刨根问底

有时候受访的对象是第一次接受访问, 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紧张, 面对记者专业提问的时候往往答非所问, 如果记者掌握不到主动就很难有深入采访。这个时候不能过分着急, 可以先聊些相关的话题, 化解受访者的紧张情绪, 再慢慢将话题延伸到采访的主题上, 将采访深入下去。新闻报道重视真实, 而真实就是建立在充分的事实基础上的, 在采访时必须追根究底, 掌握足够充分的事实材料, 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报道。

五、提问方式类型

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 一般分为正面提问、引导性提问、追问、设问。具体来说, 正面提问就是直截了当, 不拐弯抹角地直指问题核心。问题一般分为“开放”和“闭合”两种类型, “开放型”就是让受访者畅所欲言, 不限定答案;“闭合型”问题则是要受访者给出是或不是的答案。所以正面提问这种方式是有其局限性的, 在采访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用哪种提问方式, 比如原则性问题就要用“闭合型”提问法, 而不可开放提问。引导性提问, 是指记者为了尽量还原事实, 让受访者更多地给出相关信息, 一般是记者给予一个话题, 引导受访者慢慢说出事实。追问则只是在为了更多地了解细节情况, 一般都在正面提问之后补充提问。设问是一种假设性提问, 因为不存在事实依据, 受访者也不存在心理负担, 所以更愿意回答在设问条件下的问题。根据不同受访者的身份及时组织好自己的语言, 把握好提问方式才可以为成功的采访敲开大门。

六、提问要简洁

在采访时要尽量言简意赅, 最好不要使用太过复杂的句式, 容易影响受访者的逻辑思维, 同时也会浪费采访时间。尽量将问题简化, 直指中心, 这样也可以让受访者最直接地表现对于事件的认识和态度。如果一个问题比较复杂, 不妨将其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 这样还可以挖掘出更丰富的新闻材料。

七、注意倾听

善于聆听是一门艺术, 从采访者开始说话时, 记者就要做好聆听的工作, 不时地与之语言互动, 肢体互动, 甚至是褒奖赞美, 会让受访者更有表达的欲望, 让受访者有一种想说的冲动。同时, 在倾听的过程中, 记者还可以找寻更有新闻价值的线索, 这比单纯地提问效果要好得多。

结论

采访是记者的主要工作, 是新闻活动的起点, 是牵动一切新闻活动的龙头。采访是保证新闻特点的基础, 也是写作的基本任务。每一次成功的采访都离不开事先的准备, 一名优秀的记者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及职业基础, 还要有广泛的知识积累。要学会深入到社会中去, 了解每一个阶层的情况, 时时刻刻留意身边巨大的信息量并择优筛选, 这样才能发掘出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参考文献

[1].张晓锋;新闻职业精神论[D];复旦大学;2008年1.张晓锋;新闻职业精神论[D];复旦大学;2008年

[2].张欣;广播记者的提问方略[J];新闻窗;2011年03期2.张欣;广播记者的提问方略[J];新闻窗;2011年03期

[3].刘静妍;试论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J];科技风;2008年09期3.刘静妍;试论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J];科技风;2008年09期

[4].李晓东;浅谈记者新闻采访的艺术[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年04期4.李晓东;浅谈记者新闻采访的艺术[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年04期

[5].薛远萍;对新闻采访细节把握的认识[J];东南传播;2009年03期5.薛远萍;对新闻采访细节把握的认识[J];东南传播;2009年03期

新闻采访中的技巧分析 篇9

一、新闻采访活动的主要特征分析

新闻采访的活动过程其实是记者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 对新闻事件的采集过程, 同时也是调查、挖掘新闻事实的研究过程, 这是一种社会活动过程, 这个过程有着一定的特性。

1. 新闻必须具有时效性

抢新闻这个词, 非常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新闻工作者的态度, 采访的过程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新闻记者必须做到要准确的把握新闻事实, 有新闻敏感度, 并且要擅于发现生活, 以提取现实生活中新事物或是新事物的发展方向。

2. 新闻报道的基础是真实性

记者发掘新闻的过程, 进行传播的过程, 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因为新闻传播是人们持续认识世界的过程, 因此, 新闻报道的前提必须是事实。没有事实的新闻是不合理的。事实构成了新闻的生命所在。采访是了解事实的手段, 是完善事实的一个过程, 一篇真实的、完整的新闻报道, 至少需要经历采访、写作与编辑等过程。任何媒体形式都是如此。

二、基于新闻采访特性之上的采访技巧探讨

1. 新闻的采访工作必须进行准备工作

进行采访之前, 我们的新闻工作人员要采取多线并行的制度, 也就是要采取摄像记者、文字记者、编辑要同时按照自己工作性质进行不同的分工, 并按照一定的组合来完成工作。突发新闻的现场采访之中, 采访人员要特别注意事前的沟通工作。从最初的线索中要擅于更全面的获取信息, 这样就能够在采访的现场中拥有较多的主动权与话语权。例如:杭州市档案馆前日发生爆炸事件, 我们的记者去采访, 事故责任人已经在现场了, 我们的记者如何在第一时间找出相关的负责人呢?我们可以通过热线报料人, 也就是档案馆的工作人员, 因为往往爆料的人很可能是与责任的事故有一定关系的当事人, 在爆料的时候就要跟对方进行沟通, 这样做的好处是, 可较为容易地获取一些信息, 如责任当事人相关的背景资料或体貌特征等信息, 到达现场后, 我们就能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和采访。

2. 新闻采访要接近第一现场

在新闻采访中, 要尽最大可能接近事件的第一现场。距离新闻事实的距离越近, 新闻的价值就会越高, 同步报道是新闻报道的最高点。如, 常见的交通事故播报, 若只报道汽车被撞后的惨况, 其新闻价值会打折扣, 可如果是报道新闻事故发生时候的环境、施救人员状态, 伤者情况, 则能有效的增强新闻的真实度和震撼。

3. 端正新闻采访的动机与相应的策略

新闻报道要遵守真实、客观, 必须把握好自己的采访动机。带着一定的动机去采访, 那么得到的信息则是不真实的、没有价值的。以吹捧作为动机或是以敌意为动机, 都是错误的。正确的采访动机是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的。新闻工作者要在新闻采访中注重采访的策略。新闻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采访的对象差别, 要根据被采访者的阅历、学历、性格等特点来选择相应的采访技巧。新闻工作者必须平等对待每个被访问者, 要保持平等、中立和冷静的采访态度。对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采访对象, 访问前必须做出详细、深刻和充分的准备, 选择适宜的采访技巧和提问方式。这种采访最容易展现记者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对普通人的采访, 有时候不能直接说采访, 需要借助其他技巧与手段, 可以借助于聊天、喝茶等迂回方式, 在大家坦诚以待的情况之下, 进行真正的采访工作。

4. 在新闻采访环节要避免产生假新闻

新闻的生命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的, 在新闻采访的环节中, 要避免假新闻的形成。首先, 不要对突发性新闻的采访工作急于求成。突发性的新闻都是突然发生的, 具有时间紧迫的特点, 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时间要快。怎样做到又快又好, 在“快”的过程之中来避免“假新闻”的出现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过硬的采访素质, 要求新闻记者不可以急于求成, 在极短的事件内, 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探寻, 要对多位目击证人, 或者是亲历者进行证实, 才做新闻报道。要在看到事实或者是拍到事实, 明确事件的形成原因, 包括一些处理结果之后, 再来进行及时的后续性报道。这样的报告就能够避免主观猜测, 才能够有成效地控制假新闻的产生。如, 2009年杭州发生的70码事件, 当晚发生车祸, 由于犯罪人的身份特殊, 媒体接到报料后, 杭州只有一家报纸《都市快报》在当晚就进行采访, 第二天具体报道了此事, 此后还一直进行跟踪报道, 随后其他媒体才敢报道这次事件。《都市快报》做到了一个媒体所具有的公正性。其次, 纠纷类新闻报告中不能有带有感情色彩的偏向。通常, 这类民生新闻是受众喜爱的, 也是百姓茶余饭后议论的热点。这类新闻的报道对于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影响重大, 这要求记者在报道之中要尽量避免出现情感的偏向, 否则会削弱新闻的真实性。最后, 就是避免这类新闻中的假新闻出现, 对于这类新闻, 记者要多走动, 多采访, 多调查, 并且在有必要的情况之下, 咨询相关的一些法律人员, 这样就不会因为涉及到法律方面问题最终导致失实的假性新闻出现, 因而对舆论导向进行错误引导。假新闻、假报道会对我们的媒体造成伤害。

三、结论

新闻采访中的技巧分析 篇10

1 新闻采访的主要特征

1.1 新闻采访的真实性

新闻,最大的一个特征便是具有真实性。新闻的传播就是让人们用另一种方式去认识、了解世界的一个过程,所以必须先有事实,由事实引导出新闻,也就是说事实就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作为采访者,要把握的第一点新闻采访特征就是真实性。要想顺利且完整地做出一篇新闻,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要经过多个环节来逐步实现。但在采访环节中,真实性是最重要的环节,若采访本身没有具备真实性的话,那后期的所有环节都显得毫无意义。故此,在采访中,一定要将新闻的真实性作为根本,确保整篇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

1.2 新闻采访的时效性

时效性也是新闻的主要特征。对任何一家新闻媒体而言,越早地掌握新闻信息,其价值就越大。换而言之,新闻就像是在与时间做一场激烈的比赛,作为一名新闻采访者,在得知新闻消息后,应立即赶赴新闻现场进行采访,才能保证新闻的鲜活,才能充分体现出新闻的价值所在。

2 新闻采访的技巧分析

2.1 采访前的充分准备

采访者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采访前,要与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等做好沟通,并进行妥善的分工组合,才能在采访过程中应对自如。采访者在采访前也应该对采访对象、采访地点和采访事情充分了解,达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采访过程中掌控全局,进而更顺利地进行采访。

2.2 拥有端正的采访动机

在采访者进行新闻采访时,必须拥有一个端正的采访动机。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公正与真实。好好把握采访动机,如果带着动机或个人感情色彩去采访,是不可能做出真实且有价值的新闻。作为一个新闻采访者,不能因夸大、敌意或者受人贿赂而扭曲采访内容,这些不端正动机都是采访者应该避免的事情。不以个人感情用事,公正、真实地进行新闻采访,才是一个采访者应该拥有的采访动机。

2.3 采访应尽量接近第一现场

在采访中,采访者应皆尽可能地接近第一现场,这样才能够真实地了解现场的相关情况,从而采访到与事件存在利害关系的人士,得到第一手的新闻采访资料,最终报道出更真实、更有价值的新闻。

2.4 应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相应合理的采访策略

每个被采访对象都是独立存在的,因被采访对象的千差万别,这就需要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针对被采访者的知识层面、社会地位、性格特点等,运用自己的采访技巧,只有选择正确合理的采访方式,才能在短时间能获取更多的信息。

2.5 采访过程中的深入洞察与思考

采访者在采访时,不但要进行深入采访和思考,还要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力,判断出大众所关注、想了解的信息。采访者对采访事件思考的深度是观察的关键,不但要求采访者了解事情的表象,而且能由表及里地看出事情本质,最后将深入挖掘出来的本质展示给大众。由此可见,拥有高超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思考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采访者。这样,采访者做出来的新闻才能吸引大众大眼球,满足大众对新闻的需求。

2.6 在采访环节中避免假新闻

真实性是新闻采访的主要特征。应对突发性新闻和纠纷类新闻,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附带感情偏向,更不能出现采访者的主观臆断,一定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处理结果,尽可能地接近真实,避免假新闻。

3 结语

只有通过有效合理的采访才能获得具备真实价值的新闻,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采访的特征。新闻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应牢记新闻采访的特征,充分利用自己的采访技巧去展开采访。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采访技巧,并能熟练地运用,才能促进采访顺利地进行,最终给大众一个真实、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摘要: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前提,即任何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都需要优秀的新闻采访作为基石。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采访者只有具有一个良好的采访思路、合理的采访技巧,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高质量。因此,拥有优秀的采访技巧显得异常关键,笔者将在本文对此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新闻采访,特征,采访技巧

参考文献

[1]郭晶.新闻采访中的倾听与提问技巧分析[J].科技传播,2014(4).

[2]李美楠.电视新闻采访技巧与情感因素分析[J].科技传播,2015(11).

新闻记者现场采访的技巧 篇11

众所周知,新闻是否能获得观众朋友的喜欢,决定权就在采访的成功与否。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新闻作品成功的关键便是采访的成功与否,并且,作为新闻作品撰写的基础也是采访,而采访中尤为至关重要的就是现场采访。一般来说,新闻记者在进行现场采访时,会通过各方面的观察、交谈等去挖据更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新闻事实。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撰写出更具特殊魅力的新闻,让观看新闻的广大观众加深对新闻的记忆,并产生情感共鸣,促使新闻节目取得良好成果。

一、新闻记者现场采访还存在那些问题

未能做好现场采访的准备。众所周知,采访的成功与否,是影响新闻节目成功的因素,而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否达标,则是影响采访成功的关键所在。理论上来说事前准备资料新闻记者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要求,但是在实际中,新闻记者往往会为了节省时间,而不去充分的准备资料,因为现场采访的前期准备是极为复杂的,它包括了被采访对象的了解和选择、在采访环节中提问的顺序设计,或是在不同的情况下被采访对象必须要回答相应的答案等。可是事前的准备不周,或是对相关事件的流程不清楚,常常会导致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出现偏题的现象,使得所采访的新闻内容既不全面又缺乏真实性,从而失去了新闻原本的价值意义。

对情感的控制不到位。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所表达的情感也就不同,这一点对于进行现场采访的新闻记者来说是极为关键的,因为在进行现场采访的过程中,新闻记者可以说是面对面的去感受这些情感的相互碰撞过程,同时还要将真实的情感交流呈现出来。所以,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时既要投入相应的情感,又要保持平静的心态,但是实际上人都是属于理性动物,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新闻记者的情感波动往往更高,特别是对于现场的声音情境味道,都会致使新闻记者产生兴奋的心情,最终阻碍了正常开展现场采访的工作。

语言技巧不到位。在进行现场采访的时候,如果语言技巧不到位会直接影响采访的质量。很多时候由于对采访的过度重视或紧张等原因,新闻记者极有可能会在对被采访者进行提问时产生顾虑,无法更清晰直白的表达出进行新闻采访的主题,而这样的心态最终会影响到语言的艺术感和逻辑性,无法对现场进行一个很好的掌控,既表达不出主题,影响到新闻的最终质量,还降低了观众对新闻的兴趣度,最终导致新闻的失败。

二、如何提升新闻记者现场采访的技巧

准备好现场采访所需的资料。现场采访的事前准备是极为繁琐的,他有着多方面的要求,首先就是对被采访对象的选取和了解,在进行现场采访的时候,新闻记者一定要对被采访对象的各种资料进行研究了解,以确保在进行采访时达到预期效果。另外就是采访过程的问题设计,由于不同的被采访对象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新闻记者在进行现场采访之前,务必要针对被采访对象的性格特点设计相关提问,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采访素材。其次,也就是对采访资料的收集,因为在进行现场采访时,针对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都是无法通过现场知情人的采访,而呈现给观众的,所以,这些资料的呈现就要靠我们的新闻记者自身去收集整理,再通过新闻最终呈现给我们的观众。

深入本质,凸显主题。一般现场的采访都要求新闻记者深入事件的本质,毕竟停留在事件表面的采访,是不可能凸显出事件的主题的。但新闻的主题却是在采访过程中才会逐渐形成的,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时随着主题一步步更深入的进行采访,因此对主题进行深化提炼,就要进行更深入的采访,要从现象透过本质。一旦明确了具体的采访观点,就能挖掘出典型题材,为后期能否顺利的做剪辑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控制感情的投入。由于每个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其情感是不同的,所以新闻记者要在采访过程中投入并表达出相应的感情,但是新闻记者不能感情论事,不管面对现场的重大还是微小事件,都要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新闻记者一旦产生过大的情感波动,就会影响到敏锐观察现场的能力,造成采访的正常开展,因此,在进行现场采访时,虽然需要投入情感,但新闻记者务必要保持平静的心态,进而真实真诚的将新闻呈现给观众。

作为连接公众和新闻的记者而言,具备高尚的品格和丰富的情感是极为关键的,要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的采访,才能挖掘出更多的新闻价值。而且真挚的情感不仅能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拉近观众的心,还能使被采访对象更放心的进行采访,加强新闻的真实性。

仔细的观察。作为有计划目的的视知觉行动,观察是一种主动认知现实感的形式,而在现场采访时,观察指的是新闻记者的整个感知器官,包括眼耳口鼻等,只有这些感知器官同时运用,才能使得新闻记者完成对新闻的采访。而这里面新闻记者常用的就是以眼睛为主的采访模式,通过对被采访对象的举动、仪表等进行观察,新闻记者能够更好的进行现场的采访。但观察不是简简单单说说就行了,这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事先心中要有数,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并选择合理的时空和角度,把眼睛当成扫描仪,对各个细节,以及极富特色的事物进行扫描认知,最终反应出新闻事件采访的主题所在。

语言技巧的处理。其实语言技巧是最为简单的采访,他要求新闻记者具备良好的逻辑性,强烈的艺术感,现场采访的组织者就是我们的新闻记者,所以在进行采访时新闻记者无需拘泥忌讳,大胆直观的问出与希望事件有关的问题,在面对现场各种可能发生的事件,新闻记者更要发挥出事件对新闻有利的作用,来提升现场采访的质量。此外,现场采访的动感是极强的,现场采访是将事件的发展同步到观众的眼中的,因此新闻记者要多呈现事件的动感,并进行相应的解说,以达到现场采访的真实感和即兴特征。

在信息时代发展的今天,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其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之一就是采访技巧,也是新闻记者赖以顺利完成采访的重要技能。

电视新闻采访常用技巧分析 篇12

1新闻采访的重要性

新闻采访是电视新闻作品能够有效完成的基础, 而前期的新闻采访策划是基本准备工作, 后期的编辑则是电视新闻作品完成的最后制作。新闻采访是电视新闻作品素材的来源, 可以有效的收录到新闻画面与现场同期声资料, 让电视新闻能够有更为清晰明确的内容展现。新闻采访所获得的素材将直接影响后期制作完成的效果, 同时也是前期策划准备工作的有效执行。新闻采访是记者自身主动积极的获取新闻内容的行为, 只有通过采访才能有效的获取与其他媒体差异化的新闻素材。报纸媒体只能采集声音, 不能采集画面;报纸新闻不能展现动态的新闻现场情况;网络媒体更多的是对其他传统媒体的转载, 缺乏媒体自身的素材来源。在一定程度上, 电视新闻可以获取到其他媒体不能获取的影像素材, 能够通过采访获取到自身独特的采访内容, 而后通过对素材的组织制作出自身独特的新闻作品。

2电视新闻采访常用技巧

2.1做好采访对象调查

一般在采访前可以获取采访对象的一定资料, 相关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或者个人关系网获取到相关信息。尤其是社会新闻记者, 对于纷繁复、多变性的采访内容, 并不能全面掌握其背景信息, 因此通过必要的网络调查和相关人员的了解可以高效的做好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 避免采访中提出不当问题或者提出没有价值的问题。一般情况下, 部分采访对象会有多次采访情况, 例如:典型代表人物, 为了让采访内容具有新颖差异化, 需要对过往的报道做一定的了解, 从而能够在面对采访对象时提出差异性的问题, 或者在原有报道问题上进行问题的升级, 让采访更加具有深度性和新闻价值。同时充分的了解采访对象, 可以有效的拉近记者与受访者之间的距离, 让采访对象对采访有更多的配合度。 特别是当记者提出较为专业性和关键性的提问时, 受访对象会表示更高的重视程度, 会更认可记者的专业性。或者提前了解采访对象的提问禁忌等, 避免提问时导致彼此的不愉快不配合。

2.2采访提问具有针对性和得体性

记者的提问在一定程度并不仅仅代表了记者个人, 而是代表了媒体的形象, 在采访提问上要充分的保持专业与针对性, 提问避免粗糙随意语言, 甚至可以运用一定专业性语言来提升提问具有的专业素养。同时提问也要充分的通过对现场情况或者事件了解的程度做针对性的设计, 让提问符合对象情况或者事件核心问题, 避免漫无目的地讨论与核心主题没有太多关系的花边新闻或者八卦。同时提问要具有阶段性, 避免一次性问完而导致受访对象遗忘问题。可以抛出数个提问, 提问之间可以存在一定逻辑关系, 但是不要一次性抛出, 可以随着受访对象的回答来针对性的选择抛出。避免受访对象回答的突兀性, 尤其不要过于专注的按照提问提纲进行逐一提问。要培养出一种良性的提问回答氛围, 让交流达到顺畅与舒适感。对于尖锐性语言, 尽可能可以采用礼貌柔和的方式提出, 可以是个人语言的柔和态度, 或者个人姿态的柔和, 让受访对象能够有充分的放松, 避免对记者的过多戒备而导致采访氛围紧张。一般受访对象过于紧张就无法自如且具有智慧的回复, 甚至会由于害怕说错话而拒绝回答。让受访对象能够放松, 同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对于不当回答可以进行剪辑, 减少受访对象过于的谨慎或者防范意识。

2.3注重细节信息的把控

在采访中, 有许多的细节可以反应出受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以及采访现场情况的反映。对于受访对象, 如对方的眼神、手势、穿着打扮、突出的个性化动作等, 都是反应受访对象心理状态, 从而有效的通过对受访对象的心理状态适度的进行交流方式的调整。如果对方表现的过于紧张, 可以放缓提问的尖锐性, 如果对方比较放松, 可以适度的提升提问的深度性。现场环境的细节观察, 如温度、秩序、 摆放的物品等都可以反映现场环境, 甚至由于细节问题的反应来了解现场发生事情的状态。同时要积极抓取细节性画面, 通过细节画面的抓取来反应采访内容的实质。但是所有的内容的把控需要建立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 避免过多的感性元素而导致对客观性的误导。

3结束语

电视新闻采访对记者自身有更多的挑战, 出镜记者需要注重个人形象, 同时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与清晰性也较为重要, 采访提问等临场应变能力, 采访对象的把控引导能力, 采访对象的选择, 重要画面的选择等都是导致新闻采访成果高低差异的重要元素。因此, 对于电视新闻记者而言, 要积极的积累多方面的采访经验, 提升采访应对能力。

摘要:电视新闻具有自身声画一体的媒体特点, 在传统媒体中属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一种形式, 但是由于新媒体的影响, 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受到影响。正由于严峻的媒体市场环境, 电视新闻要想更好的发展生存, 需要通过更专业的新闻采访来提升新闻质量。具体的采访操作中, 需要严格的把控采访时机、采访对象和采访提问组织等, 有效的获取具有关注点与闪光点的新闻素材。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常用技巧

参考文献

[1]廖志勇.电视新闻采访技巧及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9) :83.

[2]徐玉文.浅谈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J].大观周刊, 2012 (2) :218.

上一篇:公路施工设备下一篇: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