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采访技巧小议

2024-07-17

新闻记者采访技巧小议(通用12篇)

新闻记者采访技巧小议 篇1

无论是从业资深人士还是新闻爱好者, 都知道要圆满地完成新闻报道, 采写工作是关键性的环节, 是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因为成功的新闻报道, 不仅仅是要有效地传播新闻事实, 而且还要新鲜、重要, 还要具有可读性、时效性。在此基础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不断变化, 对采写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发现新情况、呈现新事实, 而是要求新闻采访具有鲜明的特性, 目的是更好、更快、更灵活地进行传播活动。

套用时下较为流行的一句话:“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保障新闻传播特性和新闻事实呢?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障新闻传播特性和新闻事实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因此, 如何又好又快地开展新闻采访, 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统筹谋划做好各项准备

毛主席曾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打无把握之仗”。这句话对于指导记者如何开展新闻采访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新闻采访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到位, 是新闻采访技巧的重要一环, 做好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 势必对随后开展的新闻采访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做好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 必然会让随后开展的新闻采访“诸事不顺”甚至疲于应付。

在新闻采访中, 一般情况下记者要采访的对象是人物, 所要采访的内容是事件。那么, 对于记者而言, 在还没有实施新闻采访之前, 就要对采访对象及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真正做到了如指掌、了然于胸, 一定要避免“盲目出马”、“无的放矢”。因为没有或缺乏准备, 当在新闻采访中遭遇这样或那样的突出情况、意外事件等, 很多记者必定会手足无措、顾此失彼, 出现采访不顺利, 难以掌握和了解新闻对象及内容的情况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造成主观臆断或者带有偏见等, 必然致使新闻事实被掩盖, 新闻传播失真失实。

因此, 要有宏观全局观念, 将采访对象及事件进行筹划, 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设计提问, 罗列关键问题及内容的纲要, 避免采访和提问随口而言、毫无目的, 努力抓住采访的关键环节和部分, 促使新闻采访“马到成功”。在此基础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采访手段也是日新月异。作为一名新闻记者, 要懂得和学会采用网络等现代技术, 查找背景资料, 掌握动态情况, 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 让真实可靠的资料和最新最真的情况为新闻采访“添砖加瓦”, 保障顺利、圆满地完成新闻采访任务。

二、灵活巧妙实施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真正体现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如何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灵活、有效地运用新闻采访技巧, 才是“重头戏”。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做到善倾听、多观察、深挖掘, 发现新变化, 找到新情况, 掌握新问题。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 要牢记“兼听则明”的古训, 善于倾听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新闻采访技巧。当出现在采访现场时, 要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 迅速进入记者角色和采访状态, 对周边出现的新事物、产生的新变化要多加留意和关注, 从而挖掘具有实在价值和典型意义的新闻, 绝不能躲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 要走在“阳光道”上“道听途说”。当然, 这里只是形象的比喻, “道听途说”还是要在新闻真实可靠的前提下进行, 要求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全面掌握新闻事件的时间人物、前因后果、关键信息等等, 实现由感性获取到理性理解、静态体验到动态把握的飞跃。需要特别提出的是, 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能够精确分析和有效判断, 从各个层面和内容中准确无误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 不断发现新闻线索。新闻记者在采访中, 面对的是新闻现场、新闻事件等, 必须立即有效地获取事实和真相, 而善于观察者能够更直接、更迅速、更便捷地获取新鲜的新闻现场、鲜活的新闻人物、真实的新闻事件。并且善于观察能够锻炼新闻记者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针对复杂多变的事物和现场做出正确选择, 而不是简单盲目地记录, 要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

此外, 还要学会做一个“斤斤计较”的“小人”, 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新闻事件中有价值、有意义的细节。究其原因, 新闻事件发生具有突然性、连续性, 不少关键要素都是由“零敲零打”的琐碎片段组成的, 如果不会深挖“细枝末节”, 便不可能真正掌握新闻事实, 更不可能体现新闻的真实, 还原新闻的事实。

三、学习积累不断历练成长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新闻记者要想采写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稿件,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 勤学习, 多积累, 在辛勤努力和倾情付出中不断成长。

因此, 新闻记者要注重实际, 学会观察典型人物、寻找新鲜事例、听取各方意见等等, 让新闻采访富有生活气息, 反映生活实际, 体现真实感情, 呈现新闻事实。同时, 新闻记者要学会在新闻采访实践中不断吸取失败教训, 总结成功经验。在这里, 以采访提问为例。新闻采访中, 新闻记者提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要学会问的关键、问的简洁、问的得体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学习积累, 尝试各种不同的提问, 包括问答法, 即一问一答、有问必答, 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新闻素材和新闻事实;座谈法, 通过征求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以免采访有失偏颇;诱导法, 凭借讲述身边经历、共同探讨生活等方式, 做到循循善诱, 逐步启发兴趣, 促使被采访者打消顾虑, 积极配合……这些提问方式的尝试和积累, 都是新闻记者掌握采访技巧的必由之路, 能够帮助新闻记者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有效挖掘新闻素材, 撰写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报道。

在此基础上, 新闻记者还要养成积极核查新闻事实、努力探寻新闻真相的习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 采访中常常会遇到复杂多变的新闻事实和琐碎零星的新闻细节, 往往会影响新闻采访的实施, 甚至让新闻记者做出错误的判断, 导致新闻失真失实。所以, 努力做好核实和求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婷.探究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J].新闻传播, 2015 (16) .

[2]赵金江.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J].科技传播, 2013 (14) .

新闻记者采访技巧小议 篇2

摘 要:新闻的播报离不开信息的采集,也就是相应的新闻采访工作,对于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员来说新闻采访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本文根据我国目前新闻行业的实际情况,对相应的采访技巧进行深入的分析,希望对相应的新闻行业从事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采访;技巧;新闻;

新闻报道首先是对需要采访信息的认知,然后通过对时间的一系列研究探讨或是相应的采访工作,对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相关问题的询问,对采访对象话语的记录,对采访者的细致观察,从而思考采访者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写作将采访信息进行整理以及阐述相关的观点。从实质上来讲,新闻采访就是找寻新闻热点,查找事实真相的调查活动,可以说是对对于社会事件的研究活动。

一、采访中需注意的事项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并及时把握机会,准确捕捉到有效可靠的信息资源,及时抓拍重要图片。但社会新闻一般情况下是不可预测的,因此,要求记者必须掌握抓拍的技能和具有善于发现的眼光。要和新闻当事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和互动联系,这就要求新闻采访者在采访被采访对象时进行进一步沟通,沟通中记者要始终把自己扮演成为普通人的角色,不能刻意拔高新闻事件或篡改新闻事件的本质内容。新闻事件本身有其发展规律,不可逆转,不可导演,更不能为了提高效率而随意去改变当事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因此,在平时生活中就应做好理论准备、政策准备、情况准备、知识准备及应急准备,收集相关资料,打有准备之仗,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对方的心理动向和弱点,拟定采访计划,调查纲目,检查相关文件等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尽职尽责地做好新闻采编工作。

二、新闻采访所需要的准备

(一)收集被采访者的资料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会面之前,必须先收集被采访者的基本资料,对其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或文化程度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才能与被采访者在采访规定的短时间内,进行顺利有效的交流。

(二)遵循客观公正的采访原则

调整心态,把握正确的采访动机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而言,是采访的重要前提。正确的采访动机,需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采访内容的真实性,要求自己做到认真负责,报道出来的内容也要做到健康向上,为社会传播正能量。

(三)全面考虑采访的过程

新闻采访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紧急的突发情况,这就需要采访者对采访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对采访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设想,并进行相应的备案。在工作时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确保采访工作能够顺利地完成。尤其需要根据采访内容,抓住问题的真相,做出吸引大众眼球的报道。

三、采访提问时需要的技巧

(一)拉近距离,投其所好

采访过程中需要我们了解被采访者的基本情况,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提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消除被采访者紧张拘谨的心态,营造一种和谐友爱的交谈气氛,促进采访的顺利进行。

(二)平心静气,欲速则不达

为了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有效的新闻素材,一些记者经常会一开始采访就唐突地问采访者自己想问的问题,过于开门见山,多少会让被采访者反感。所以要新闻记者要谨记欲速则不达,不要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采访方式有利于双方进行愉快的交流。

(三)学会随机应变

采访者要学会如何根据采访对象的情况来转换采访方式。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要注意观察采访对象的情绪和态度。例如,采访对象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此时就需要耐心引导,循循善诱,适当放慢采访节奏;如果采访对象的性格比较外放,就可以抓住时机,适当问些大胆的问题和敏感的话题。

(四)注意场合和时机

新闻事件常常五花八门,发生的地点也各有不同。采访环节的差异性也是需要采访者注意的。例如:在采访重大自然灾害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时,采访者要尽量体谅被采访者的心情,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采访方式,注意自己的措辞,不要加重被采访者的痛苦。

(五)站在对方角度思考

学会换位思考是采访者需要具备的采访技巧。不仅要尊重被采访者的身份和地位,还要尊重采访者的情绪和心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记者和被采访者地位是平等的,要做到不因被采访者身份低微而瞧不起他人,也不因被采访者位高权重而过分谄媚。被采访者的情绪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该被尊重。

(六)切忌不懂装懂

采访前应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只有全面了解了采访对象的特征才能根据这些资料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而当采访时遇到不曾涉足的领域或话题时,可以谦虚的向对方请教,切忌不懂装懂。

(七)控制自身情绪

要顺利地完成一次采访,需要采访者保持良好的情绪。过于紧张可能导致采访过程中错误频出,影响采访的质量;态度不够和蔼,用词不够恰当可能会影响到被采访者的心情,使采访无法顺利进行。双方只有在亲切和谐的氛围中,才能愉快地交流,也方便采访者在适当的时机引入更多的提问技巧。

(八)正确的提问方式

采访者在与被采访者的交流中,是通过提问这种方式来实现新闻的采访工作。提问就是采访工作的中心。学会正确的提问方式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们顺利完成采访工作。首先,要认识到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然而,在尊重被采访者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其次,提出的问题要直接明了,不要冗长复杂,这样既节约采访的时间,又不会让被采访者产生厌烦情绪。再次,提问不要带有个人偏见,要保证报道的公正和公平。最后,问题一般分为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在大范围将问题定义,使被采访者的回答有一定选择性;封闭式问题是让采访对象对问题进行详细具体的回答。采访者要合理利用这两种提问方式来进行采访。

新闻采访的时间虽然是短暂的,但它也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一个过程,想要做好新闻采访工作,需要新闻工作者长期的经验积累,运用娴熟的采访技巧,具备独特的思维方式,同时表现出自己真诚与热情的态度,才能保证一份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吴兵兵.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分析[J].科技传播,,(8):11,9.

[2]沈艳玲.浅析如何提高电视新闻采访技巧[J].中国科技博览,,(27):214-214.

[3]陈卓.试论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J].新闻研究导刊,,5(5):48.

新闻采访技巧研究 篇3

[关键词]三个;分号连接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新闻内容和新闻写作的资料来源,改进新闻采访的质量,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新闻记者在采访工作中,需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掌握发问、倾听等采访技巧,有效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只有不断改善新闻采访的相关技巧,才能够摆脱传统的新闻采访模式,满足新时期的新闻采访要求,提高新闻采访的意义和价值。所谓“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而要想做到有价值的新闻采访,首先要有良好的准备工作。

1.充分做好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

1.1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为了保障采访工作的顺利与成功进行,记者在采访前应充分了解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准确把握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和接受采访时的心理状态。还应该明确采访思路,预先制定采访计划。在采访报道突发事件时,更要求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获得最真实的信息。例如突发交通事故,只有记者及时赶到现场,才能够获得受访人较为清晰的描述。因此,新闻记者要加强与各界人士的联系,构建起有效的新闻热线和市民热线,以能够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获得及时而准确的资料。

1.2有针对性地设计采访问题

恰到好处的提问,是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做到足够精彩的提问,就要在进行准备工作时,有针对性地设计采访问题。只有根据受访人的性格、工作、经历、情感等具体情况来设计采访问题,才能提高新闻访谈的质量,否则会对新闻采访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对于地位较高的受访人,如过未能进行充分的问题准备,容易因敬畏心里产生紧张情绪,从而提出水平过低的采访问题;而对于普通群体采访时,又可能由于其对记者工作的新奇和崇拜,对记者的正常采访工作产生了干扰和约束。

2.采访过程中的技巧运用

2.1非语言符号的实践运用

非语言符号是指人的神态、姿势、表情等能够透露出内心情感的信号。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不但要准确理解采访对象的有声语言,更要善于把握受访人的非语言符号,并在采访场合能够正确使用这样的信号。这样的无声信号又叫做体态语言,是用表情、手势、姿态来传递信息的工具,对于加强记者和受访人的沟通交流有着莫大的作用。在进行实际的新闻采访时,记者可以自身的微笑与眼神和受访人互动,从而有效地构建受访人的沟通、理解、认知的模式。借助默契配合、相互理解与尊重的新闻采访非语言符号,以及借助这样的语言形式对受访人给予支持、肯定和激励,以确保记者能够更有效地提高采访成效。

2.2掌握发问与倾听技巧

发问与倾听是记者与受访人交流的主要方式。记者应具备过硬的发问技巧,才能有效的挖掘受访人的个人经历。记者在提问时要注意分清主次,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不可提问过于笼统的问题,如“你的感想是什么?”“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这样的问题只能得到泛泛而谈的答案,降低了提问质量和效率;在从小的问题发问时,要紧密围绕访谈主线,保持发问的鲜明生动,但要避免提出对于受访人过于敏感的问题;最后,要控制提问语气,保证提问的氛围相对轻松,以使受访人配合采访工作。合理的提问技巧,可以使受访人敞开心扉,与记者进行深入交流。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不仅需要具备有效发问的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新闻采访中的倾听不仅仅是单纯地听受访人的描述,而是根据受访人的话语,分析其中的内涵和受访人的心理状态。记者在倾听时,一方面不要纠结于受访人所讲的个别字词语句,而应该从大方向上分析受访人的思想情感,从而避免采访时对受访人形成过于感性的认知;另一方面,在记者在采访时对于不同的采访事件,不应区别对待,只要受访人愿意叙述,记者就应该认真倾听;同时,记者应正确对待受访人与自己在认识观点上存在的分歧,尽量换位思考,求同存异,从而更有效地挖掘新闻素材。

2.3做好采访的记录工作

良好的记录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是后续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采访時,记者应当懂得运用合适的采访记录手段,并且应当学会运用多种采访记录技巧,以提高记录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避免信息的遗漏。一般情况下,新闻采访的记录手段包括了录像、录音、笔记和心记等。其中最为常用的采访记录手段为笔记和心记,特别是一些比较简短的人物采访和会议采访中运用更为广泛。记者在进行采访记录时,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先是有效理解受访人对问题的描述,抓住受访人描述的关键内容。还可以根据记者的自身习惯做好采访记录,借助缩记等方式,确保记录的速度。同时需要保证采访笔记的条理性,清晰地记录受访人的描述、实际情况等要点信息。

3.有效提高新闻记者的自身素养

3.1培养深厚扎实的语言功底

记者作为新闻工作者,是使用文字进行服务的职业,因此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培养深厚扎实的语言功底,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学素养,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练笔,只有坚持常常写作,积累素材,才能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文字驾驭能力。同时,新闻采访的受访人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了确保新闻采访的效果和新闻价值,记者应当加强自身新闻语言功底的培养,以保证采访过程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清晰客观地将采访结果呈现给新闻受众。

3.2树立吃苦耐劳的工作意志

记者作为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要有吃苦耐劳的工作觉悟。新闻采访常常会面对比较恶劣和危险的工作环境,因此记者应该具备不畏艰苦的工作意志。同时,在内心观念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坚持自我,面对采访的种种困难,要有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的精神。

3.3坚定客观公正的采访立场

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时,要明确自身的政治观念和道德立场。对于采访立场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直接关系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客观态度。因此,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采访立场,以政治观念和职业道德自律,用事实说话,客观公正地进行新闻采访。

结语

总而言之,新闻采访的技巧运用,是新闻记者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实际的采访工作中,受访对象千变万化,这就要求记者能够不断地吸收和学习新的知识,灵活运用相应的采访技巧。只有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充实、提高、历练,才能具备对受访人的观察力和对新闻的发掘能力,相应地才能在采访工作中获得有价值的新闻要素,打造出有水平、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实现新闻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明辉.对新闻记者采访技巧的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120.

小议新闻记者采访技巧的培养 篇4

一、新闻采访时常遇到的问题

(一)采访前缺乏准备

新闻采访是一个环环相扣、有机统一的过程,需要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开展真诚交流和有效沟通,才能顺利地获取有价值信息和第一手资料。如果在采访之前新闻记者缺乏相关的准备,轻则很难与采访对象和谐沟通,重则造成主题与实际不符、采访陷入尴尬,更为甚者导致矛盾纠纷激化、歪曲客观事实等,致使新闻真实性、客观性荡然无存。如果新闻记者采访前缺乏准备,难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和角度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势必对新闻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阻碍,给新闻事业造成损失。

(二)采访中沟通不足

新闻采访是你问我答、心灵碰撞、交流沟通的过程,让新闻记者有效掌握信息,全面挖掘事实。所以,在新闻采访中运用技巧尤为重要,精准地选取问题、良好的沟通是重中之重。当前,不少记者存在经验不足、准备不够、盲目跟从、素质较低等问题,沟通缺乏真诚,提问缺乏针对性,无法营造宽松愉悦、相互信任、沟通流畅的采访环境和氛围,甚至无法开展正常的新闻采访,就算搜集到“一枝半叶”,也不可能顺利有效地完成新闻采访和稿件撰写,保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更是无从谈起。

(三)采访后马虎了事

新闻现场采访结束之后,并不代表新闻记者就全面掌握了新闻事实、了解了信息真相,能够马上撰写稿件、传递新闻信息。要想有效地形成新闻报道,采访之后还需要开展大量的核对事实、问询证明等相关后期工作。不少记者自我感觉良好,或者对现实估计不足,不具备应有的严谨、务实的态度。采访后就认为万事大吉,遇到问题马虎了事,要么在办公室“闭门造车”,要么竖起耳朵“道听途说”,根本不注重核对事实、问询证明等,缺少新闻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甚至个别记者综合素质低下,完全无法胜任新闻采访工作。

二、新闻采访需要培养的技巧

(一)明确采访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新闻采访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新闻活动,如果盲目开展势必“全盘皆输”。采访前,要明确采访目的,制定周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这是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和掌握的技巧。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要向受众有效传递事实信息和传播社会“正能量”。因此,新闻记者开展新闻采访,要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基本政策的指引下开展,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坚持理论学习,讲求职业道德,坚守良心底线,绝不能做有损国家和人民的事。同时,要积极做好准备,制定详尽计划。例如,根据采访提纲,规划和统筹事实内容、采访流程,让接下来的采访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通过连接信息网络、请教前辈同事等,尽可能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掌握事实情况和对象动态,进一步挑选和甄别等。采访前的准备是环环相扣、层层相连的系统工程,只有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才能保障新闻采访高质量、新闻事实全呈现。在前期准备过程中,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技巧还包括理清采访思路、搜集资料信息、保持心态平稳、确保持续可控等,在适时选择和灵活运用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信息和动态,避免新闻采访出现主题偏差甚至重大差错。

(二)巧妙设计问题,精准把握过程

采访中,提问是记者使用最多的技巧之一,问题设置的巧妙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新闻采访的好坏与成败。因为记者能否有效运用提问技巧,直接影响着被采访者心情的好坏,严重的话甚至会激化矛盾冲突,导致正常采访无法继续,新闻质量更无从谈起。要学会巧妙设计问题,有效引导被采访者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采访。例如,采访提问要做好铺垫,问题开放让人易接受,营造宽松适度的环境和氛围。

前面已提到,新闻采访是你问我答、心灵碰撞、交流沟通的过程,也是存在变量和跌宕起伏的过程,记者要学会精准把握过程,才能确保新闻采访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所以,要时刻关注相应问题,适时提出关键问题,切实掌握被采访者的心理和心态,哪怕被采访者拒绝回答或回答得模棱两可,也能够迅速有效地化解尴尬、打破僵局,并让采访活动及时回到正常轨道,保持良性互动和友好沟通。

(三)做好记录备份,注重日常积累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采访后还有大量事实要核查、情况要问询,如果不能完整、客观地记录事实,写明情况,后续的核查、问询等都是“纸上谈兵”。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不影响正常采访活动的前提下,能够及时、有效、准确地记录新闻事实和采访信息。为此,记者要在选取记录的技巧方面下功夫,大脑强记、用笔速记、音像记录等方式和技巧有机结合,确保新闻要点、采访重点和信息关键点等不出现纰漏和偏差,让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得到“原汁原味”的呈现。

新闻记者要注重生活和工作的积累,明白“水滴石穿”的道理和真谛,而语言和文字的积累又是重中之重。语言流畅、有感染力,能够让提问更易于被采访对象接受,让记者对新闻采访过程的把控更到位;深厚的文字功底能够让新闻稿件更生动活泼,新闻事实更通俗易懂。所以,新闻记者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提升业务能力,在总结经验、日积月累中实现飞跃。同时,新闻记者还要加强精神锻炼,增强道德修养。一方面,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应对新闻采访的种种考验;另一方面,要坚定信念,增强责任意识。

摘要: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新闻信息真实性和时效性日益凸显,对新闻记者采访能力和水平要求更高,掌握相应采访技巧对于一名新闻记者至关重要。只有恰到好处地运用采访技巧,才能获得富有价值、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

关键词:记者,采访技巧,培养

参考文献

[1]田丽.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J].新闻传播,2013(09):286-288.

新闻记者采访技巧小议 篇5

教案设计

教 师: 姜兰花

工作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内容:新闻采访中常用的提问方式、方法(教材第四章第一节)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实现有效性、艺术性的采访提问 教学目的:1.理解、并能运用各种提问技巧,提高新闻采访的效力和效率;

2.培养新闻敏感性,善于观察、发现采访现场的变化性;

3.在采访过程中能抓住采访重点,提高制造谈话气氛的能力;

4.人际沟通与提问技巧得到提升。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课时:1-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程】关于“我”的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姜兰花,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教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与艺术系。

【问题】1.对于我的介绍,你是否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学生进行多种情境的假设,比如是求职面试中、社交沙龙场合、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会等等,并进行情景模拟练习。)

2.你会怎样跟一个不太相识的人开始你们的聊天?

3.你善于打开他人的话匣子吗?你通常是怎样做的?

4.在交谈中,你通常能有效的主导谈话氛围吗? 【新课讲授】

新闻采访界的“铿锵玫瑰”的魅力

——奥里亚娜〃法拉奇

世界第一女记者、国家政治采访之母 法拉奇 向世界投不信任票 《纽约时报》评论 《面对面》王志如是说 法拉奇自己如是说

(在本讲中我们将以法拉奇的传奇故事来领略新闻采访的艺术魅力)

【情景创设】大胆假设: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在G20峰会上分别向中美领导人提一个问题,你将怎样把握这次机会?(让学生明确记者的职责,具有提问的意识)回顾98年两会中朱镕基总理钦点吴小莉的提问。【导入】采访提问之问题意识(目的明确)

采访提问之环境意识(主客观、宏微观环境)

采访提问之角色意识(提问者倾听者观察者)【重点、难点】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艺术(案例)

(一)、对话型采访“善”提问

1.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问明确,使被采访者一听就明白自己应该回答什么)案例:记者“员工跳槽”之问 法拉奇访霍梅尼、阿拉法特 2.漫谈引导,融洽气氛(营造和谐、融洽的谈话氛围,便于双方的交流与沟通)

案例:“你回答的真棒!请再说得具体点儿好吗?” “能否谈谈你在嗜酒的15年中总共喝掉了多少酒精呢?”

法拉奇与邓小平的第一次会面

3.抓住线索,寻根究底(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案例:法拉奇访基辛格(主谈越南问题)

(二)、诱导型采访“巧”提问 1.侧面入手,迂回提问 案例:法拉奇访阿拉法特 2.巧设机关,借代反问

案例:芭芭拉沃尔特斯访伊朗国王

法拉奇访南越“总理“阮文绍 3.充当对手,展开讨论

案例:法拉奇访基辛格(基辛格的中国策略)

(三)、论辩型采访“严”提问 1.单刀直入,先发制人

案例:法拉奇访利比亚统治者卡扎菲(对“革命”的理

解)

2.旁敲侧击,声东击西

案例:外滩画报访法国第一夫人卡拉〃布吕尼〃萨科奇 3.明知故问,后发制人

案例:法拉奇之问卡扎菲“一句话整个世界就能爆炸” 【总结】一个创造性、艺术性的采访应是:

充分的准备,开放的态度,倾听的愿望,对话题的热情,以及一些交际技巧的结合。【课后练习及作业】

1. 发掘不一样的你、遇见另一个自己(人物采访)生活中的你什么时候最快乐?什么时候最沮丧? 什么样的事情、境况会令你感到生气、悲伤、高兴或害怕?

什么让你大笑或大哭?

你还记得童年时发生的大事吗?什么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今天的你——你的成功、失败、观念、信仰、个性、特点?

你最好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能否列个单子出来?

你所拥有的物质财产都有哪些?这些财产对你的意义是

什么?如果你家着火了,你会尽力挽救什么? 你经常阅读什么?

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你“最景仰的十大人物”是谁?为什么?

你经常去哪里,以及怎样度过你的闲暇时间? 在事业上以及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观念、哲学思想对你最重要?你愿意为何而战?为何而死?为什么?你采取了(或将采取)什么行动来维护你的信仰? 在生活中你感到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2. 实例练习:进行采访提问设计 何人:一个失踪三年的七岁小男孩儿 何事:被发现 地点:台中县秀峰乡 何时:星期一晚上 为何:还不知道

如何:一个在网络上看到寻找失踪儿童广告的中年妇女,觉得其中一位很想附近的一个小孩

其他:警方逮捕了和小男孩住在一起的王姓男子,该男子正在打另一场监护权的官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采访提问设计)

【拓展训练】(可经常运用的采访练习)姓名、地址、年龄、籍贯、职业 列出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和爱好

说出去过的非常有趣的一个地方 说说对未来的打算

列出一两个自己认为可以发表的“幻想”

列出一项自己喜爱的儿时活动

说出自己经历过的最害怕或最烦恼的一件事

列出自己最擅长的一两个话题(如对老式汽车的专业知

识、鬼故事、用虫饵钓鱼、或者文学作品等)说出一项有趣的关于自己的事实,对此很少有人知道 说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最棒的一件事 【推荐阅读】

《采访,城市里唯一的赌轮》(the interviewer, or the

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体验 篇6

一﹑要准备充分

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比喻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采访前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和相关信息进行了解,进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采访收获不大,结果写出的新闻作品必然干瘪无味。

二﹑要注意细节

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概况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泛泛而谈,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

三﹑要有针对性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问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一次,笔者到农村采访,想了解农村干群关系方面的一些情况,于是问一位农民:“你认为当前新形势下,该如何处理好干群关系?”结果那位农民立在那儿,嗫嚅半天也没说出什么东西来,后来,我改口问:“你认为要做一名受农民欢迎的村干部,他应该怎么样?”这下,这位农民反应过来了,马上谈了起来,而且讲得还很生动。但如果当时是就这个问题询问乡镇领导,那么第一种问法就比较合适了。

四﹑要尊重采访对象

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现在,人们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中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对记者来说既是有利的,但同时也要求记者更加要重视现代生活中人们交往时遵循的礼节礼貌。特别是被尊重的需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以免引起对方不快。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所以更要尊重采访对象,在征求对方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最后,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笔,或是手机响后,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旁若无人的接听,这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五﹑要营造气氛

记者要求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记者有一种特殊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比如笔者有一次前往江西省采访一位经济园区负责人,由于是外地媒体,对方不大配合,笔者听他说话,觉得好象有点安庆口音,一了解,这位园区负责人曾经在宿松县插过队,于是笔者就从宿松县这几年的发展聊起,渐渐地他就打开了话匣子,使这次采访获得圆满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当对方因为性格内向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记者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的坚冰消融,让提问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总之,记者在采访时,要准备充分,设法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的气氛,使采访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新闻记者采访技巧浅析 篇7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技巧

前言

在当前的社会当中, 新闻事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要想抓住新闻事件, 挖掘其中的新闻价值, 离不开新闻记者的采访。新闻记者采访就是对新闻事实真相的挖掘, 也是记者对新闻素材进行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因此,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 必须具备良好的采访技巧, 灵活地运用新媒体工具, 能够在采访获得的信息当中, 对事件的真实信息进行提炼。新闻采访对于新闻传播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 新闻记者采访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新闻记者采访的前期准备

1.1 确定采访内容

在采访内容的确定中, 包括了采访问题、采访方式、采访思路等。新闻记者在实际采访受访者之前, 利用微博、QQ、微信、以及各类门户网站等新媒体平台, 获取一定的新闻材料或新闻线索, 掌握大体的采访情况。同时全面了解受访者情况, 构思出完善的采访思路, 对受访者进行正确引导[1]。在这一采访思路的指导下, 对采访问题进行设计, 从而能够挖掘出更多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1.2 分析受访者心态

新闻记者在获得一定的新闻材料之后, 为了确保后续新闻采访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应当全面地研究和分析受访者的心态, 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新闻采访策略。在采访中, 要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 准备不同的采访提纲[2]。另外, 新闻记者应把握受访者的实际情况及身份, 从而预测受访者的心态变化情况, 提前做好准备, 确保新闻采访能够顺利地进行。

2. 新闻采访记者的技巧运用

2.1 观察技巧

察言观色是新闻记者一项重要的技巧之一, 也是新闻记者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的根本要求。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 受访者在接受采访时, 大多会存在防备、紧张等心理, 因而在情绪、心情等方面, 难免会产生一些变化和波动[3]。新闻记者对事件全貌进行把握, 才能够获取观众的信任。在采访过程中, 对于一些深刻问题的提出, 应该认真观察受访者, 把握其心理状态, 根据受访者情绪变化, 提出合适的问题, 从而得到更多的新闻信息。新闻记者应当观察和把握受访者的情绪及反应, 善于安抚受访者情绪, 从受访者口中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2.2 沟通交流技巧

在采访过程中, 可以利用新媒体工具, 通过网络平台等形式与受访者进行交流, 同时, 新闻记者必须确保二者之间的公平性, 言语、心态都不能存在任何偏离[4]。在采访过程中, 倾诉、倾听对于新闻记者十分重要, 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 能够帮助新闻记者对受访者信息进行更为充分有效的挖掘和获取。体现出对受访者的尊重, 让受访者放松心态, 轻松回答新闻记者提出的问题。此外, 新闻记者应摆正自己中间人的位置, 循序渐进、耐心地和受访者进行沟通交流, 对受访者心中真实的想法进行挖掘, 从而实现新闻采访的目的。

2.3 引导提问技巧

在新闻采访中, 受访者对问题的回答, 以及最终的采访效果, 与新闻记者的引导提问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 新闻记者在采访当中, 应当对提问的节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通过网络连线、视频采访等新媒体的方式, 在全面分析受访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并在采访中做到随意应变, 适时深入。记者对受访者提出的问题, 应充分注重方法与技巧, 提出的问题不能偏离新闻事件的重点, 抓住关键, 从而获得更多真实准确的新闻信息[5]。

3. 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新闻采访的技巧

3.1 利用社交网络与信息受众进行互动

在新媒体环境下, 网络是一个十分便捷、迅速的新闻信息来源, 新闻采访记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实际采访过程中, 记者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采访, 或是利用社交网络与受众进行互动。此外, 通过对接网络平台, 能够开展栏目间的互评讨论, 以及运行新闻调查模块, 让读者能够在评报当中积极参与。还可以专门设置热线, 听取受众的意见, 然后集中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和看法, 在网页或门户网站上发布。针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新闻记者在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应当能够积极发现新闻线索, 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敏感度。同时强化自身观察能力, 不断提高新闻意识。

此外, 要注意善于倾听, 并对自己在采访中的提问方式加以注意。新闻记者应当不断提高自己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和熟练度, 从而能够在采访当中灵活、正确、高效地运用新媒体工具。新闻记者在运用新媒体进行采访的过程中, 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 应对会议报道、思维报道内容等方面进行积极创新, 不断提高新媒体环境下自身的采访技巧和能力, 从而更快地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信息。

3.2 运用新媒体丰富采访形式

新闻采访记者应当对新闻事件的环境、性质等进行灵活的运用, 应采用多样化的采访风格、采访技巧、采访渠道, 选择合适的采访形式, 有针对性地开展新闻采访工作。对于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多样性特点, 可以利用微博、朋友圈、QQ空间等社交网络新媒体工具进行了解, 对受访者的信息进行充分的研究, 并且进行充分的把握, 避免采访方式的单一性。[6]对于不同类型的新闻事件, 要做到灵活应对, 抓住新闻事件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 对不同风格的采访技巧进行合理运用, 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采访效果。例如, 在对学科专家或教授进行采访的时候, 应对其在相应领域取得的荣誉和成就进行了解, 在采访中摆出求知、求教的姿态, 从而取得受访者的好感。

4. 结论

在新闻当中, 新闻采访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及新闻信息, 大都是通过新闻采访获取的。在新闻采访当中, 要想更好地达到预期的采访效果, 与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是密不可分的。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主要是记者采访新闻的技巧, 其对于记者的综合素质具有很高的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应充分运用手、脑、眼、耳、口等采访要素, 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新闻采访效果。

参考文献

[1]蒋敏, 冯莉.特殊群体的新闻采访技巧——以留守儿童为例[J].传播与版权, 2014 (08) :30-31, 36.

[2]张铸.如何让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浅谈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03) :131-132.

[3]董悦琪.浅析新闻采访语言的运用——以法拉奇采访邓小平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0) :224.

[4]欧其尔·萨日娜.新时期提升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6 (09) :125-126.

[5]郝抒雁.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与电视记者的现场采访技巧[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117-119.

[6]李英平.舆论监督新闻的采访技巧——一位摄影记者的采访经历[J].中国地市报人, 2013 (08) :40-41.

浅析新闻记者采访技巧 篇8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技巧

成功的新闻报道, 往往是“七分采访, 三分写作”, 采访对于新闻写作的重要性不言喻。采访就是要发现新情况、新事实, 以便更好地进行传播。同时, 新闻采访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时效性、真实性上, 并包含机动性、灵活性等。这是因为, 新闻传播必须建立在了解和掌握事实的基础上, 事实先于新闻, 没有事实, 新闻只能是“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新闻采访作为保证新闻传播的重要环节, 对于保障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具有决定性作用。那么, 如何才能做好新闻采访工作呢?迅速、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具有典型意义和价值的新闻事实。因此, 要求新闻记者能够熟练、自如地运用新闻采访技巧, 既具有采访的时效性, 又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一、采访前的准备

“成功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新闻记者要开展好新闻采访, 必须高度重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以便保证随后的新闻采访顺利进行。如果新闻记者在采访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将会对随后的新闻采访工作造成巨大的阻碍。

当前, 少数记者在采访前没有对所要采访的人物、事件等予以充分了解和掌握, 甚至对人物、事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披挂上阵”。在这样的情况下, 提问毫无目的, 双方交流不畅, 更为严重的会带有主观臆断和偏见色彩, 掩盖事实真相, 导致新闻失实。无论是针对成功人士、社会名人的访谈, 还是面对普通民众、小摊小贩的街采, 都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方面, 运用网络等现代化方式掌握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和情况, 挑选出价值较高或关联度较高的资料和情况备用;另一方面, 要对整个采访内容和流程进行统筹规划, 列出采访提纲, 准备有针对性的问题。如果提问随意, 缺乏目的性的话, 就无法触及采访的关键点, 很可能影响后续采访, 甚至导致整个新闻采访失败。由此可以看出, 新闻采访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有多么重要。

二、采访中的方法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 在新闻采访中要做到“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具体而言, 就是要眼睛发现新情况, 嘴巴善问新问题, 耳朵听出新变化。

一方面, 善于观察是新闻记者采访中获取新闻素材、掌握新闻事实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究其原因, 新闻就是现场的人和事, 记者有效截取的现场情景, 就是新闻事实。善于观察, 能够更快捷、更直接地获取最新鲜、最真实的新闻素材和新闻事实, 从而保证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同时, 善于观察能让新闻记者对较为复杂的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 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如果不善于观察, 只能够单纯地记录事实, 甚至使新闻报道偏离事实, 致使报道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甚至出现失真的情况。因此, 记者要讲求实际, 深入生活, 练就“火眼金睛”的功力, 在新闻采访中体现生活气息, 反映生活现状, 富有真情实感, 展现新闻事实;另一方面,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要少评论、多提问, 而且要做到问题关键、问话得体、问法简练。这看似简单, 但实际操作绝非易事, 要求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实践中不断吸取失败教训, 总结成功经验。至于提问的方式, 可谓多种多样, 各有不同。最为常见的是问答式, 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以交谈的一问一答、有问必答, 能够获取充足的新闻素材和新闻事实。同时, 讨论式是在获取一定的新闻素材和新闻事实的基础上, 尽可能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以免“偏听偏信”;诱导式则是通过打比方、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进行诱导和启发, 让采访对象消除顾虑, 畅所欲言, 有助于新闻采访的顺利进行。此外, 还有回忆式、宽松式、开放式、闭合式等等提问方式, 都是新闻记者应当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的新闻采访技巧, 对于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写出更好、更多的新闻报道大有裨益。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新闻记者要有一双“顺风耳”, 时刻保持采访状态, 留意和关注身边的新事物、新变化。因为, 真正具有典型价值和意义的新闻, 不可能来自“闭门造车”, 而是要借助“道听途说”。当然, 要对“道听途说”的内容“去伪存真”, 务必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由此,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要认真听全面介绍, 包括事件的因果关系、问题的来龙去脉、人物的方方面面等等, 不仅增强感性认识, 掌握整体动态, 而且避免遗漏关键及有价值信息。同时, 要认真听“细枝末节”。绝大多数情况下, 新闻记者都是在新闻事实发生才出现的, 很多事件的关键要素要通过听采访对象的细节回忆、琐碎介绍才能获得, 并且能够更好地体现新闻真实性。另外, 要认真听关键问题。新闻记者采访中, 听到的“声音”方方面面, 要学会分析和判断, 不断提高新闻敏锐性, 从中抓住关键性的问题, 发现新的线索, 做出正确选择。在此基础上, 新闻记者还要认真听典型人物、新鲜事例、不同意见等等, 做到听得有意义, 听得有结果, 听得出成效。

三、采访后的要求

现场采访结束后, 并不意味着新闻记者就能立即写稿发稿, 形成新闻报道了。因为, 还要做好核实和求证等相关工作。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常常遇到难以判断的事实和情节,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采访对象拒绝透露或者有意回避造成的。为此, 要随即开展核实和求证工作。这里, 就一定要注意核实和求证技巧, 一方面坚持对事实真相的探索, 肩负新闻真实的职责;一方面理解和照顾采访对象的处境和难处, 尽可能地做到巧妙、得体和自然, 让采访对象容易接受, 免受伤害, 以保证在和谐、友好的环境中完成核实和求证工作, 使新闻采访各个环节有效衔接, 保障新闻采访完整和流畅, 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金榜.电视记者采访技巧探析[J].新闻世界, 2013 (05) .

新闻记者采访的技巧分析 篇9

1 新闻采访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 记者用观念的形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事实的主人身份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就新闻采访来说, 记者就是其活动的主体。身为新闻工作者, 记者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素养:学、识、才。也就是说记者不仅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 还要具备较高的学识, 同时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作为记者在采访中, 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才能和被采访者进行有效沟通, 只有这样被采访者才能充分了解记者的采访意图。同时必须让受众看懂采访的内容, 也就是说在采访过程中, 提问的问题必须具有浅显易懂又具有特点的问题, 在提问中, 不仅要进行有效概括, 还要把握好细节。

从新闻事件来看, 常常出现突发性事件, 这种情况下事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及随机性, 无法对结果进行预测。同时, 就采访对象而言, 其所回答的答案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基于此, 为确保新闻的质量, 记者在采访中必须具备对现场进行控制的能力, 还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只有这样记者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才能从容应对, 才能确保新闻的及时性。

2 访前做好准备工作

采访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这也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 采访是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围绕某一事件或话题进行的交流与沟通, 也可以说是两者在思维上的交流, 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由此可见在新闻采访中前期准备工作对整个采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采访常常需要几十分钟或2个小时以内, 为了做好采访工作, 记者可能需要花费几天、甚至更多的时间进行前期资料的收集。只有对被采访者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才能增加问题的有效性。在采访过程中, 对被采访相当了解的记者, 才有可以获得被采访者的好感, 才能缩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 提高采访的质量。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对新闻采访的顺利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采访工作进行的可靠保障。

在新闻采访中, 因其采访对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可以是普通人、可以是学生、可以是官员、可以是企业家等等。这种情况下, 就大大增加了采访的难度。更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记者必须遵循不同被采访者的心理及事件的具体情况, 选用与之相适应的采访方式及提问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被采访能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回答。为确保采访顺利进行, 记者在采访前可以多草拟几个问题, 以此确保采访的成功。作为新闻采访重要技巧, 在进行采访准备工作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 必须让采访对象感受到记者的公正性;第二, 通过有效途径激发采访对象的自豪感;第三, 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发现新问题。只有在新闻采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提出好的问题, 才能让被采访者敞开心扉, 才能确保采访能够成功。

3 善于抓住细节

细节是确保新闻作品生动的主要来源,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挖掘细微之处的闪光点, 积累丰富具体的新闻素材。新闻就是用事实说话, 只有确保新闻事件的具体性, 才能对事件有更深入的认识。在进行问题提问时, 经验较少的记者, 往往会提的较为含糊、笼统, 这种问题往往让被采访者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为对新闻事件进行真实还原, 记者必须根据不同被采访者的身份等, 进行不同问题的提出, 只有明确采访目的、采访对象, 还能确保提出的问题能够让被采访者所接受, 才能确保采访对象所说的话具有可靠性。在采访中必须找到兴趣点, 才能逐步深入访问。由于被采访者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采访中不能选择被采访者。如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 事件为上海复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 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恰恰是被害人舍友林森浩。名校、投毒, 这两个元素组合起来的案件新闻迅速引发全社会关注。当年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2014年12月8日, 该案二审在上海市高院第五法庭开庭审理。庭审持续13小时, 未当庭宣判。针对此案二审中林森浩变供, “我没有故意杀人的动机, 而且我要澄清一个事实, 我在投毒后对水进行了稀释。”一审中沉默少语的林森浩, 在二审更换了辩护律师, 庭审中也更加主动的这一行为, 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少热议。在对本案关键人物采访时, 部分被采访者往往表现出不愿配合的状况。为此, 记者应尽量激发采访对象的访问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采访的顺利进行, 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体现本案家属的心理, 才能完成核心问题的访问。

新华社资深记者王景和曾说:“最优秀的报道往往来自记者的直接观察”。为确保采访内容的深度, 记者必须进行四个坚持, 也就是坚持多跑基地、多到现场、多接触群众及多用眼睛采访。对受众的需求及兴趣进行最大限度地了解, 选择具有特点的新闻。在调查采访中记者必须广泛勘察, 重点开采。只有深入采访才能确保新闻的可观性。毛主席曾说:“记者到下面去, 不能人家说什么, 你就反映什么, 要有冷静的头脑, 要作比较。”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在新闻采访中, 记者必须具备冷静的头脑, 科学分析、对比新闻事件与素材的真实性,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4 掌握访问的节奏

目的决定行动的方向, 为取得有价值的新闻, 在进行新闻采访时, 必须围绕着新闻中心进行访问, 不能没有目的性地任意访问, 提问时必须确保问题具有逻辑性。在新闻采访中其采访是否成功, 关键要看记者是否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是否遵循预期采访方向进行。在新闻访问中, 记者必须掌握访问的节奏, 对采访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当采访对象对问题进行笼统回答时, 记者应及时提出具体问题, 回归正题。如访问气氛较为紧张时, 记者应随机应变进行气氛的调节, 并调整自身的状态, 适时地拉近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 如换一个轻松点的话题, 让被采访者感到亲切感, 这样才能使被采访者感到放松, 才能确保采访的顺利进行。同时, 记者还要注意采访环境的变化。通常情况下, 记者只需进行正常访问就可以了, 但新闻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 随之新闻环境也将发生改变。如2005年山西新闻奖一等奖的《瞬间, 大爱永恒》这篇作品, 主要讲述的是沁源“11·14”特大车祸中一个名叫姜华的老师因勇救学生而不幸遇难的事件。在采访中因姜华老师已经过世, 所以, 记者只能从其他人那里对其事迹进行更多的了解, 为做好这次新闻访问, 记者去姜华老师家里了2次, 第一次, 是追悼会时, 因家属悲伤过度, 无法进行访问, 因此, 只能通过其他人, 如学校同事, 学生等进行了解。第二次, 记者达到姜华老师家时, 家人正在吃早饭, 如这个时间段进行采访只能增加他人的厌烦感, 因此, 记者必须确保时机成熟时, 在进行访问, 在访问开始阶段, 应插入一定的安慰语, 再逐渐进入采访的主题,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采访对象能够敞开心扉, 为记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5 结论

综上所述, 作为新闻整体工作中最主要的环节,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必须掌握良好的访问技巧、。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深入生活, 到群众中去, 将自己时时融入到采访环境中, 注意观察, 善于积累。在掌握采访技巧的同时, 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理念, 加强学习、关心政治, 开阔视野, 只有这样才能采访到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才能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杨芳.掌握采访技巧是记者必备的基本功[J].新闻传播, 2010 (7) .

[2]王旭东.雷不倒·唬不住·挡不住——从“官腔”谈采访官员技巧的与时俱进[J].新闻世界, 2010 (8) .

[3]曹红.“暗访”使我更接近真相[A].完善图片机制、提高履职能力——第十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 2004.

探究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 篇10

一、记者采访之前的准备工作

(一) 熟悉采访对象

采访开始前, 新闻记者首先要了解采访对象的信息, 掌握采访对象各项基本情况。新闻记者要做足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充分了解采访对象, 这样有利于记者更好地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 并在交流过程中, 记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 确保采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新闻记者通过事先了解采访对象, 能够清楚地知道采访对象的爱好所在, 并了解其具体工作情况, 这样有利于在采访中与采访对象找到共同话题, 拉近和记者间的距离, 能够将自己内心话对记者倾诉。

(二) 明确采访方向

新闻记者必须要有明确的采访方向, 在采访前提前设计好问题, 这样方便记者及时将问题融入到采访中, 并且也能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合理提出问题。提前设计好采访问题, 能够让采访活动有的放矢, 提升采访效率 (1) 。另外, 记者还要深入认识采访对象以及相关的新闻事件, 要在进行采访前细致收集与采访内容有关的资料。这是由于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是密不可分的, 新闻人物能够真实反映出新闻事件。新闻事件产生后, 记者运用一定采访技巧, 能够及时掌握事件发生原因以及社会影响。

二、记者提高采访技巧的策略

(一) 掌握提问技巧

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要注意运用合理的提问技巧, 做好对采访对象的引导。比如, 在提出尖锐问题前, 需要做好铺垫, 和采访对象谈一些愉快的话题, 然后再将采访对象引入问题中。记者要善于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 掌握好提问技巧的使用, 通过提问达到采访目的。因此, 较高的提问技巧, 是实现采访活动顺利完成的基础。此外, 记者根据事先掌握到的采访对象信息,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比如, 若采访对象善于言辞, 谈话思路也很清晰, 记者就不必做太多铺垫, 直接提出准备好的问题;若采访对象较为内向, 不愿意多说, 记者就要根据其爱好, 从其兴趣点谈起, 逐步引导至问题;当然, 记者在提出问题前, 也要对问题进行思考, 分析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合适, 是否会让采访对象反感。

(二) 掌握采访主动权

采访对象能够了解整个新闻事件, 记者在向采访对象提问时, 必须将采访主动权掌握在手中 (2) 。记者的提问目的性要强, 方便采访对象更好地理解记者的提问并作出回答。若记者的提问拖沓啰嗦, 就会给采访对象带来困扰, 让采访对象不能明白记者的提问。所以, 记者要充分掌握简单明确的提问方式, 并且也应综合使用各种提问方式。比如开放性提问方式和闭合性提问方式是比较常用的, 其中开放性提问是让采访对象随意谈话, 不限制其内容, 营造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 采访对象也才能提供更多新闻信息, 但是开放性提问的谈话重点不明确, 时间也很长。而闭合性提问能集中采访对象的思维, 明确回答记者所提出的问题, 有利于提高采访效率, 但是闭合性提问谈话气氛相对紧张, 谈话范围很局限。

(三) 记者要善于倾听

在进行采访时, 记者要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谈话, 仔细观察其反应, 掌握其谈话过程中的变化, 从而判断采访对象的谈话是否真实有效, 是否对于事实真相有所隐瞒。记者通过观察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的反应, 并结合前期准备的信息资料, 分析判断采访对象的回答是否准确合理。因此, 记者在采访时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讲述, 既能够增进采访对象对自己的信任, 还能够认识到谈话中的漏洞, 然后使用合适方法向采访对象求证, 这样记者所得到的信息更加真实有效。此外, 在采访对象谈话中, 记者要分析其谈话内容是否与新闻事件有关, 并第一时间引导采访对象回归问题的中心, 避免偏离主题。同时记者还可以在倾听中, 发现采访中的闪光点, 比如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件的深刻评论, 并将这些融入到新闻稿件中, 提高新闻的质量。

(四) 学会察言观色

学会用眼睛观察也是记者所要具备的能力。记者要认真观察采访对象所反映的情况, 观察新闻事件所能造成的影响力。记者要通过眼睛观察, 发掘更多高价值新闻线索, 不断在日常生活中丰富新闻素材。此外, 记者要认真观察新闻现场, 可以获取第一手新闻资料, 让新闻更加具有可读性与时效性。记者在采访时, 必须深入新闻现场, 通过敏锐的眼光, 以最快速度发现新问题, 并留意观察采访对象的感受, 作为提升新闻报道质量的一种手段。

三、结语

总之, 新闻记者不仅要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 还要具备扎实的工作作风, 丰富的知识储备, 这样才有利于新闻传播活动顺利进行。因此, 新闻记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要在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 并在采访中灵活运用多种采访技巧, 从而实现新闻采访质量的提升。

摘要:我国新闻媒体事业的快速发展, 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应在采访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采访技巧, 可有效保证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实现采访活动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本文首先阐述了记者在采访之前应做的准备工作, 然后提出了记者提高采访技巧的策略。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技巧,对策

注释

11 黄译慧.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13:130+145.

媒介融合下新闻采访技巧初探 篇11

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以下问题:

1.对于被采访的对象、内容了解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无从设问。

2.对象婉拒或谢绝采访,或是有难言之隐,认为采访者的报道,会对他产生不利影响。

3.对媒体报道有反感情绪,对采访对者不信任。

4.不愿抛头露面,怕接受采访后,遭到孤立或打击。

凡此种种,对于一位有经验的记者来说,都可以运用采访的技巧使之化解。笔者曾在暑假期间与本省各大媒体一线记者多次接触,意在对他们的经验技巧加以总结,在此活动过程中,收益颇多,愿与初临采访一线的朋友们分享。

做足功课

采访前尽可能多地了解被采访对象的有关信息,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思考研究对话方式和采访话题,预测采访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并准备好应对措施,这是新闻记者的必要功课。鲁迅先生说过:“急不择言的病源,不在没有想的功夫,而在有功夫的時候没有想。”不少初上岗位的新闻记者往往是接到采访任务,带上设备就走了,而见到采访对象,则无从谈起,导致在采访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甚至出现尴尬的局面。特别是电视新闻的出镜记者,由于功课准备不足,心理压力很大,会在镜头前显得很局促,影响新闻的播出效果。

做足功课一般包括几个方面:

1.了解对象信息。包括新闻事件中可以在采访前了解到的新闻要素和主要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事件发生的背景等等,其中一项重要功课就是国家法令、当前新闻纪律对该类事件报道的有关规定。对于来不及准备功课的突发性新闻报道,也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事件的进度,被采访人的现状等等。

2.确定对话方式。采访者事前要根据事件或被采访人的情况,确定是随机采访还是深度挖掘,根据需要选择交谈或询问方式。

3.设定话题。采访者在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最好预先能设计出几套话题,以备不时之需。这样便可做到胸有成竹,根据自己的需要掌控采访现场或过程。

正面引导

对于采访对象不愿配合的问题,要首先摸清其心理,用正面引导的方式,设法“攻心”,争取他们的合作和信任。许多人婉拒采访,都是心里存有“疙瘩”,记者首先要获得采访对象的好感,帮助采访对象解开心结,从而实现进一步的沟通交流。还有的采访对象不愿将自己的情况公开报道,以免“自我吹嘘”之嫌,这时记者就要说明自己采访的原因,公开报道的作用和意图,引导采访对象实事求是地介绍情况,配合完成采访。

采用正面引导方式可以运用以下几个小技巧:

1.发现被采访者的长处并说出来。这种技巧不能简单理解为说好话,因为好话说的不当,对方的戒备心理就会更强,而是要发挥记者善于观察的本事,真正发现其长处,很真诚地表达出来。这样被采访者才能增强自信,以平等的姿态与采访者进行交流。

2.真诚解释报道目的。在遇到不予配合的采访对象时,新闻记者要说出采访的目的,用真诚打动采访对象,让其不自觉地开始配合采访。

3.及时鼓励。在采访中发现采访对象的观点明晰、立意新颖,要及时予以赞赏,进而引导他们围绕新闻报道的中心内容展开论述。

触及要害

对于那种戒备心很强的采访对象,记者要了解真实情况,打破采访对象的思想禁锢,激发采访对象接受采访。美国一知名记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记者掌握了一点被采访者不打算让记者知道的情况,那么这个记者就走运了。在采访中,记者巧妙地把这个情况抛出去,那就足以使被采访者停止盛气凌人或者捏造事实。”这句话充分说明,记者要注意研究自己的采访对象,特别是那种可能不会与自己很好“合作”的对象,既要明确需要采访的内容,又得掌握采访对象的“弱点”,必要时“施以小计”,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触及要害的方式实际上是对被采访者心理的一种掌控,其中的技巧性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1.激将法。对那些总想占据强势地位的被采访者,就故意让其觉得你总认为他对新闻事件的内容不甚了解的话语刺激他,让他在不经意间说出真实情况。

2.“哪壶不开偏提哪壶”。找准被采访者谈话中的漏洞,并指出来,这样对方会迫不及待地作出解释,而记者采访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咬住不放”。西方一位有经验的记者曾说:“对于一个大忙人,最好不要说你想采访他,只说想和他见见面。”现在,有的记者一碰上采访对象忙,表示没有时间接受采访,就打“退堂鼓”放弃采访,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而是要掌握采访对象的作息时间和工作规律,选择恰当的时机。越是这样,往往越是能够获得有价值的新闻。

4.“迂回包抄”。有的先进人物,绝不谈自己的成绩,新闻记者就可以先从采访对象的周围和侧面向他的同事、战友、朋友、家属进行了解,从而掌握大量生动的、有说服力的材料。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应增强防范意识,特别是进行批评性采访报道,不可避免要触犯采访对象及相关利害人的利益,因此在进行报道时也一定要注意自我保护。总之,在采访实践中,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规律,针对不同的心理,运用不同的技巧,以接近采访对象,打开采访局面,是采访成功的必由之路。

|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编校:宋娟娟

新闻采访技巧刍议 篇12

(一) 采访中提问的技巧

1. 加强自我沟通能力

要与被采访者顺利地交流, 记者的语言沟通能力必须要强, 只有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才能快速得到被访对象的配合。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 应做到既不盛气凌人也不低人一等,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和平等的交流。记者在采访时如能以亲切示人, 营造一种和谐的采访气氛, 就能使采访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 合理分配提问

为了搞清一个事实, 会产生许多必不可少的提问, 但所提问题一定要简洁明了, 具有封闭性。

提问, 是记者与被采访者通过对话来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 提问得法与否, 是对话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 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 还可融洽双方感情, 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氛围。

3. 提问的类型和方式

采访中的提问, 是对记者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采访时的提问可分为正面提问、引导性提问、追问、假设性提问及激将法式提问等。提问的方式有面对面交谈、侧面问、体验式访问、书面采访、电话采访和隐身采访等。

4. 提问的注意事项

(1) 提问前要做好准备; (2) 提出的问题要简洁; (3) 提问宜具体; (4) 提问要“口”“眼”并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 新闻记者的工作就是问的工作, 尤其是对于电视新闻而言, 被采访者精彩的叙述和评论, 往往是一篇新闻作品的点睛之笔, 是成就好作品的关键之一。所以记者只有认真地研究提问的艺术, 才能让采访成为真情实感的交流、思想文化的碰撞, 才能更好地实现采访意图, 取得最佳效果。

(二) 掌握采访中的语言技巧

一名称职的记者要运用好采访的技巧和方法, 在与被访对象交谈时态度要不卑不亢、谦虚、庄重, 如见了名人、领导、外宾不低三下四、阿谀奉承, 见了普通百姓也不要眼睛朝天、盛气凌人。时时将自己处于采访的环境之中, 事事留心, 随机应变, 遇到对方精神紧张时, 要设法缓和气氛, 遇有难言之处, 要巧妙引导。

为此要做到, 和什么人说什么话。如采访农民, 你就要掌握农民的语言习惯, 从家庭情况、种几亩地、收入多少钱等家常事入手, 一步步地引导;采访教师、工人或是法制工作者等, 要熟悉他们的业务语言, 才能交流和谐。其次, 要精心设计提问, 把了解到的内容经过概括、归纳后, 设计出能够触动被采访者兴奋点的提问, 使是被采访者按照你的要求说出你想要的内容。再次, 要尊重采访对象, 上至党政领导, 下至平民百姓, 都要从心理上尊重对方, 把其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采访是一门艺术, 要让自己在采访中获得成功与好评, 除了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之外, 还必须具备更多的综合学科的知识。首先, 就是对新闻敏感度的培养。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可以做成新闻, 作为一名记者应该有发现新闻的意识, 除了靠热线电话搜集新闻素材外, 还要自己寻找新闻素材, 这锻炼的就是新闻敏感度。当你有了一定的新闻敏感度, 就会有发现更多好新闻的机会。其次, 笔头上的功夫一定要扎实。作为电视新闻记者, 你要将所看到的实事求是地告诉观众, 而不需要用太多华丽的语言去修饰。笔头上的功夫怎样锻炼?就是天天写、天天学。第三, 一定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 同时善于总结经验。另外, 保持一个好的心态, 在采访现场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以前我总认为, 记者是一个受人尊重、光鲜亮丽的好职业, 可是在亲身体验后才发现其实不然。当我们报道负面新闻, 要给某些企业或个人曝光的时候, 有些人的态度十分恶劣, 甚至会发生强抢摄像机、辱骂记者、出口威胁等等现象, 使我们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打击, 如果记者现场应变能力强, 表面配合他们、跟他们交谈, 但继续偷偷地录制, 我们就会拍到更真实的真相。

毋庸置疑, 记者的修养、素质是靠长期工作实践形成的, 这种素质的积累成就了记者的个性化魅力。在这个注重个性和特色的时代, 记者在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同时充分拓展自己的个性, 这既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新闻记者走向成功的关键。■

上一篇:网络借贷平台信用风险下一篇:在线参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