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2024-06-16

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技巧(通用10篇)

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篇1

电视新闻采访是记者为了调查了解新闻事实并发挥其内部联系而进行的职业活动。它在整个新闻采访、写作、制作、播出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记者采访中的提问是获得信息的最主要方式。通过提问, 记者可以在其中获得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 而且提问的深度越高, 新闻事实就被挖掘的越透彻, 提问的技巧掌握好的话, 还能加深记者和采访者直接的关系, 能与采访者敞开心扉。怎样在采访的时候掌握技巧呢?下面简单谈一下。

一、精心准备灵活机动

访前准备是记者的基本功, 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著名主持人杨澜:“我非常相信采访一个人如果没有做好功课, 作为记者是非常失职的。”“特别是采访一些著书立说的文化人和大家时, 首先要对他的作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才能保证在采访中不至于问出一个很低级或愚蠢的问题。”在采访前做好“功课”就会避免在采访中找不到话题, 避免出现冷场, 避免作出的新闻作品干瘪无味。记得数年前, 笔者供职广州一家报社时, 有一次去采访茂名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 因为事先没有对当地农业做深入了解, 采访提纲准备也不充分, 致使采访还没到20分钟就匆匆结束了。这次采访的失败, 至今深深印在脑海里不能忘怀。

二、记者采访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具体明确的内容

我们知道, 制作一期电视新闻节目往往要采访许多人, 对待同一件事,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层次的人会有不同的思想、观点和看法。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时要根据其个性特点来提问, 同样的问题, 应选择不同的思考角度, 提出不同的问话, 提出的针对性越强, 越便于采访对象回答。同时提问的内容要具体、明确, 不要大而抽象, 笼统而宽泛, 让采访对象抓不住要点, 理不清头绪, 难于驾驭。笔者作为一名在基层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媒体人, 平常在采访中经常要与不同职业的同志打交道。在采访农民时, 考虑到他们文化水平较低, 提问时的问题尽量简单化, 同时尽可能用地方话提问, 避免交流困难。在采访专家、学者时, 则要在采访前认真研读他们的成果或作品, 采访时尽量提问他们擅长、熟悉的领域, 这样专家、学者就很乐意接受采访, 交流时也会很融洽、愉快。在采访大小官员时, 注意引导他们尽量介绍些实实在在的内容, 避免使用官话、套话。

三、尊重采访对象的话语权

记者采访时要注意礼貌, 尊重对方。记者的言谈举止, 对采访对象的态度, 不仅影响采访效果, 而且也将影响采访对象对记者甚至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因此, 记者在外出采访时不仅要尊重采访对象风俗习惯, 还要注意采访对象的地位身份, 提问得体, 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记得有一次笔者带实习记者去采访刚因病去世的某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 在采访其遗孀时, 面对她悲痛欲绝的精神状态, 实习记者却不顾实际情况, 不断向她提问其夫生前生活上的点点滴滴, 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四、营造和谐友好气氛

中外记者普遍认为, 最好的采访是在一种自然、友好、非正式气氛中进行的。好的采访氛围, 可以使双方进入最佳心理情绪。

美国著名记者海伦·斯诺:“要采访一个人, 尽可能先了解他, 了解到像一个未见面的老朋友一样, 待见了面, 又要有捷径, 找一个沟通对方思想的桥梁。”因此记者在采访时, 不要急于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 而要着重采访氛围的营造, 只有在良好的氛围下, 采访者和受访对象的交流才能顺畅、融洽。当采访对象因性格内向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 记者应巧妙搭进一座心理沟通的桥梁, 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 往往可以使隔阂消解, 让采访在融洽气氛中进行。今年上半年, 本台与当地妇联合作开办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专题节目。没想到记者下到农村采访留守儿童时, 却遇到了困难。由于不少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关爱, 性格内向、孤僻, 不愿与外人交流。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就带领记者主动与这些留守儿童交朋友, 玩游戏、讲故事、送文具……不到一个星期, 记者就和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采访提问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 提问是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重要环节, 熟练掌握、使用提问的有关技巧, 可以获得更加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 挖掘更加深层丰富的新闻内涵, 是成功完成新闻采访的强有力保障。

摘要:提问技巧是电视新闻采访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是新闻采访成功的有力保障。本文理论联系实际, 着重阐述了新闻采访时有关提问的技巧, 以及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参考文献

[1]张天来;感性材料和观点采访[J];新闻战线;1980年02期

[2]张煦棠;谈话的艺术[J];新闻战线;1980年02期

[3]马元和;电子新闻采访[J];新闻战线;1980年02期

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篇2

电视新闻报道不同于传统形式中的报纸和杂志期刊等文字式的新闻报道,而是一种声画结合与图文并茂形式下的实时媒体,它在为观众传播新闻图像的同时还需要有声音的同步传送。具体来说,电视新闻报道主要是由记者采访和电视摄影以及后期的剪辑制作等程序组成的,同时在新闻节目制作完成后还要配上合适的解说词,这样才可以把最完整的新闻报道展示给广大观众。此外,电视新闻报道在时间上也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较短的电视新闻报道不宜有太长的采访时间,而对于一些特定场合下的大型新闻报道,则需要新闻记者充分把握采访的原则和采访技巧,以获得最佳的新闻报道视角和传播效果。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的采访表现和采访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的采访表现

当前各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节目涉及的题材大都是一些重大和复杂曲折的新闻事件,要提炼出好的新闻报道主题 就需要新闻采访人员积极做好新闻采访的策划与准备,并注意在采访中有效把握电视采访的原则,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采访记者要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随着现代新闻传媒的发展,当前的电视采访不再是过去的单人采访,而是由两个以上新闻记者组成的采访小组。同时根据新闻事件和采访任务的需求,采访小组中还要有摄像、录音和采访等不同的分工,必要时还需要有主持人、灯光师和相关的技术人员。这就需要采访小组的成员在进行电视新闻采访时要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力求最优化的完成新闻采访的任务,进而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2.加强采访模式的革新,强化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一般来说,较为成熟的电视新闻报道常常有其固定的采访模式。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或避免采访中出现较大的错误,许多新闻记者在采访时经常依照电视新闻采访的固定模式和基本规律。这种采访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采访工作的效率,但另一方面又限制了采访人员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在实际的电视新闻采访时,新闻记者要注意摆脱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加强对采访模式和采访手段的创新,并有意识地激发自身的创新精神,从而以创造性的思维来做出更多有新意的新闻采访来。

3.加强采访中的理性思考,避免空洞浮泛的报道

由于新闻采访记者自身水平的差异性较大,再加上实地调查研究精神的缺乏,使得许多新闻记者在采访时由于信息量不足而出现空话和套话较多的问题,导致缺乏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的深度分析,从而失去了新闻采访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新闻采访时,采访人员要注意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的具体考察和了解,加强新闻采访中的理性思考,注重自身对新闻事件的独特认识和见解,从而避免新闻报道的空洞浮泛。

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应注意的采访技巧

与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相比,电视新闻报道最大的优势即在于能够再造或者重现新闻事件的发生场景。在新闻报道强调临场感和时效性的今天,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要切实提高自身的采访技能才能做出更好地新闻报道采访,从而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竞争力。1.重视调查研究,加强人脉关系的建立

调查研究是提高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主要途径,也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和新闻现象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新闻采访之前,记者要能够深入生活,注重对社会事件的调查与研究,并在调查研究中培养自身的观察力和新闻敏感度,从而为观众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新闻来。此外,由于新闻记者职业的特殊性,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免不了要与社会上不同的人群打交道,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从而为更好地进行新闻采访提供信息保障。

2.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善于捕捉精彩的新闻画面

真实而精彩的画面是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新闻记者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从而能够在采访时捕捉到精彩的新闻画面,以扩大新闻表现的视觉张力。同时,新闻记者在采访时还要善于捕捉新闻事件中的典型场景和现场精彩的画面,从而增强电视新闻传播优势。

总结

小议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篇3

【关键词】采访准备;技巧;尊重;真诚;氛围

现代社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每天会带给你最真实的第一手的新闻材料,同时,他们的工作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的。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做新闻采访时提前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并且在做新闻采访时要注意提问问题的技巧,能够准确有效的抓到自己想要的点,同时在采访提问的过程中要尊重对方,时刻要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和被采访对象交流,这样才能和被采访者更好的拉近距离,并且能够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从而让被采访者能够畅所欲言。这样新闻工作者才能在采访时得到自己想要的新闻材料。

一、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前要提前做好采访准备。

我们每个人在某一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计划准备往往会进行的比较顺利,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前提前做好准备会给其在采访时解决不必要的困难。首先,在新闻采访前要明确将要采访的对象,然后对采访的对象做一下初步的了解,其次,要根据采访的对象设置采访的问题,在整体上要整理一下自己采访的思路以便在采访时能够进行的比较顺利,相比之下比在采访时随机应变要好很多。因为只有这样有目的的去做某一件事事往往会事半功倍,所以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前一定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这是采访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 新闻工作者要注意采访时的提问技巧

新闻工作者在从被采访者身上获得新闻材料时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提问的形式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材料,这就要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要注意提问问题的技巧。首先,设定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和被采访对象息息相关的,提问的问题不一定要多但是一定要精炼,提问问题的本身要以被采访者为主,争取用最少的问题获取最多的材料。其次,要提问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当問题具体时这样被采访的对象会更明白问题的意思,同时,问题的具体性也使得被采访者能够更全面的回答你提问的问题。最后,提问的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前的准备一定要做好,对采访的对象能够深入的了解,这样在采访问题时才能更有针对性,提问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抓去被采访者身上的点,要时刻的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采访者要设置不同的问题,同时,同一问题也可以在不同采访者身上做出不同的问法。新闻采访者只有能够在采访时运用有效的提问技巧才能获取重要的新闻材料。

三、 在新闻采访时要时刻尊重被采访者

新闻工作者的言谈举止,礼节礼貌往往会影响到采访的效果。首先,作为一个新闻采访者是社会的公民,在当下社会要遵守公民道德,同时要树立自己的职业道德,在做新闻采访时一定要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其次,当和采访的对象交流时,一定要抱着尊重的态度去采访他们,可以说你在采访他们时一定要以平等的姿态来进行采访,这样才能拉近你和被采访者的心理距离。同时,在采访时要注意自己的礼节礼貌,这样可以让被采访者知道你是一个尊重人的人,才能形成彼此的尊重,有利于采访的进行和效果。再就是要对采访者提问的问题不能太唐突,不咄咄逼人,提问的问题要得体,不能让对方太难堪。所有问题的提出都是要以尊重采访对象出发,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最后,当被采访者回答你的问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的倾听,同时要认真的记录,不要去随意打断被采访者的思路,让采访者能够侃侃而谈。

四、 在新闻采访时一定要态度真诚

在现代社会态度真诚往往是和别人沟通的关键,新闻工作者要想从采访对象那里得到想要的材料,必须要以真诚的态度去沟通,这样才能得到被采访者的信任。只有得到他们的信任之后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从而,被采访者能够讲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采访者就能更好的进入到被采访者的心灵深处,随而能够更好的获取更真实的更具有价值的新闻材料。要相和采访者拉近彼此的距离就必须要在情感上真诚的沟通和交流,要自觉的站在被采访者的角度上想问题,同时,要在采访时不能缺少亲和力,这样被采访对象就能更好的配合你的采访。

五、 在采访时要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记者在采访时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是采访成功的基本条件。 记者和被采访者可能不是一见如故,但是如果你能够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消除彼此的陌生才能够让被采访者更好的在一种和谐的提问环境中和你交心。所以,记者在和被采访者交流时一定要在良好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这样记者才能获得很有价值的新闻材料。

结语:总之,本文通过对对新闻采访时的有效提问技巧的论述,让我们认识到新闻采访的提问本身是一门艺术,只有在新闻采访时做好准备,掌握提问的技巧,并能够在尊重被采访者的基础上真诚的去沟通,积极去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氛围,才能保证采访的顺利和成功,从而能够获取最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新闻材料。新闻采访掌握一定的技巧,必定能更好的适应当下新闻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立凤 等.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J].新闻传播.2009.11

[2] 牛翠翠.浅谈新闻采访中如何打开采访对象心扉的技巧[J].魅力中国.2009.8

[3] 雷海涛.试析电视新闻采访技巧[J].2010.4

(作者单位:富锦市广播电视台)

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篇4

记者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新闻报道, 前提是要采访, 通过采访获取大量的材料, 在此基础上, 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取舍素材, 才能成就一篇好的新闻稿件。“记者不开口, 材料难到手”。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 成功的采访离不开记者的提问技巧。提问是有艺术的, 有技巧的。精心设计, 环环相扣的出色提问能引发出丰富的回答内容, 是采访成功的关键。因此,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 掌握若干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一、提问中的若干技巧

提问是记者采访的基本功, 它是检验记者逻辑思维、判断事物反应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最好尺度。美国新闻学家阿伦森认为, 提问的艺术是这样一个问题:记者怎样才能使采访对象讲出能够写出一篇新闻报道的新闻事实来。这样概括, 听起来简单易懂, 但在实际采访中怎样开口提问, 提什么问题才能让采访对象讲出事实是需要一定的提问技巧的。在某种程度上, 提问技巧包含着记者的创造性劳动。

1. 漫谈引导, 迂回深入

记者在采访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 有的人习惯接受记者的采访, 而有的则感到紧张不适应。前一种人很好采访, 而后者却只能采取“漫谈引导, 迂回深入”的方式。这种提问技巧的运用方法是:选择与报导题目关系不大, 但却是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 进行漫谈, 然后逐步深入正题。

2. 抓住线索, 寻根究底

在采访中, 往往会出现许多事前料想不到的新线索。一个富有经验的记者能够抓住这些线索, 将采访引向深入。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在2003年“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后, 对中科院院士中南山的提问就是如此:

记者: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要搞国际协作?

钟南山:这个病本身的病源搞不清楚, 我们需要两个层面的协作:流行病学的协作, 国际上的大协作, 需要综合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才能解决问题。

记者:现在看起来你说的协作是对的, 但在当时的情况下, 你提出来是很有压力的, 而且对你来说有非议, 你知道吗?

钟南山:当时我们首先跟香港大学合作、协作的时候, 有一些人是反对的。

记者:那这种批评和压力对你没有影响吗?

钟南山:有影响, 但我不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我是在做一些学术上的互相支持, 同时我希望把这个病更快地搞清, 这没有什么错。

记者提的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 并都能从采访对象的回答中找出新的线索, 特别是钟南山说自己曾经遭遇过反对, 记者马上追问这种“反对“对他有没有影响, 钟南山的回答, 为记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工作作风。

3. 旁敲侧击, 随机应变

旁敲侧击, 随机应变———即采访时不直接切入正题, 而是从对方正在从事的活动入手, 观察并寻找出与主题相关的细节, 再从侧面设计提问, 一步步引出采访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这种采访方法适用于批评性报道或揭示社会问题的调查采访。这些报道采访往往带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成分, 所以记者不可能准备得很充分、很周全。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依据事态的发展, 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 改变话题, 讲究策略, 旁敲侧击, 随机应变。如果善于应用这种技巧, 会发现“难以采访”的却变成了“最精彩”的。

二、提问语言几忌

1. 忌提问语言没有信息量

新闻事实内容主要包含在采访对象的回答之中, 而通过采访对象的回答是否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要求, 关键在于记者的提问语言有没有一定信息量。记者的提问绝不能“以问代答”, 只让采访对象答“是”或“不是”。

例如:问:你们学校这学期实行了岗位聘任制, 你很赞赏, 是吗?答:是。这种采访显然是干巴巴的, 满足不了对新闻的要求量。但是如果换一种提问就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问:听说你们学校这学期实行了岗位聘任制, 你参加了吗?答:我参加了。问:到底怎么个聘任法, 介绍一下好吗?答: (详细介绍了岗位聘任制) 。看来提问时把问题具体化、明白化、逻辑化, 是避免提问语言没有信息量的有效方法。

2. 忌“万能式”提问

“你有什么感想?”“你此刻的感受是什么?”等, 这些“笼统型”的提问, 似乎用在哪都能对付。由于万能式的提问笼统而没有针对性, 所以对方往往很难回答。如果记者将问题具体化, 则能够使对方既不好回避问题, 又能提供具体情况。

3. 忌提问“外行话”

例如, 有一位记者在采访一名小学生时, 问:期末考了多少分?小学生则答:我不知道。这个回答让这位记者感到莫名其妙。原来, 这个学校已经取消了百分制, 而是实行“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制度。这位记者的尴尬就在于他没有了解现阶段小学教育的相关信息, 造成了提问说“外行话”。

总之, 电视新闻采访中, 提问的技巧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我们每一位电视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 善学多思,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从点滴实践中发现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电视采访与写作》2009年浙江大学出版社

[2]《电视经济新闻》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体验 篇5

一﹑要准备充分

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比喻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采访前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和相关信息进行了解,进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采访收获不大,结果写出的新闻作品必然干瘪无味。

二﹑要注意细节

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概况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泛泛而谈,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

三﹑要有针对性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问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一次,笔者到农村采访,想了解农村干群关系方面的一些情况,于是问一位农民:“你认为当前新形势下,该如何处理好干群关系?”结果那位农民立在那儿,嗫嚅半天也没说出什么东西来,后来,我改口问:“你认为要做一名受农民欢迎的村干部,他应该怎么样?”这下,这位农民反应过来了,马上谈了起来,而且讲得还很生动。但如果当时是就这个问题询问乡镇领导,那么第一种问法就比较合适了。

四﹑要尊重采访对象

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现在,人们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中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对记者来说既是有利的,但同时也要求记者更加要重视现代生活中人们交往时遵循的礼节礼貌。特别是被尊重的需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以免引起对方不快。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所以更要尊重采访对象,在征求对方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最后,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笔,或是手机响后,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旁若无人的接听,这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五﹑要营造气氛

记者要求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记者有一种特殊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比如笔者有一次前往江西省采访一位经济园区负责人,由于是外地媒体,对方不大配合,笔者听他说话,觉得好象有点安庆口音,一了解,这位园区负责人曾经在宿松县插过队,于是笔者就从宿松县这几年的发展聊起,渐渐地他就打开了话匣子,使这次采访获得圆满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当对方因为性格内向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记者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的坚冰消融,让提问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总之,记者在采访时,要准备充分,设法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的气氛,使采访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分析 篇6

在进行新闻采访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既包括经常性的准备工作, 也包括临时性的准备工作。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任何一个新闻采访都可被视作一场战斗, 在战斗之前就要做好战斗前的准备工作。新闻采访要明确自己采访的方向, 针对自己这个方向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 避免在采访中偏离主题, 或者只是对于事情的表面进行阐述, 不能够深入透析到事情的内部, 让人索然无味, 这样的提问并不是一个合格新闻工作者的提问。新闻素材的有效方式就是采访, 根据实际情况点出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问题, 就能与采访对象建立一定得信任基础, 创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从而得到很好的采访效果。在选择新闻采访对象时, 一定要选择对新闻事件有绝对发言权的对象进行采访, 在新闻信息准确充实、采访对象的绝对发言权下, 记者才能在真实资料中提炼出新闻事件的重点。在新闻现场采访时, 尽量选择衣着得体、逻辑清晰、表达能力较好的受访者, 这样不仅能提高新闻现场采访的效率, 得到好的采访效果,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新闻的可信度。最后, 采访时还应该对所需要的电源等进行检查, 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2 常用的采访提问方式

2.1 启发引导式的提问

启发引导式的提问是指在采访提问的过程中采用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提问, 我们知道, 在采访的时候, 被采访者可能刚刚面对着镜头, 难免会产生紧张的状态和情绪, 有想说的问题也不知道该从哪说起, 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其进行一定量的引导, 有利于提问的展开, 新闻的获得, 从而完成采访的任务。

2.2 直接切入式的提问

直接切入式比较适合用于经常受到采访的新闻人物或者自己比较熟悉的人, 因为彼此的熟悉, 委婉的提问方式就可不必了。采访对象为文化程度高, 阅历丰富的, 也可以进行直接切入要点提问, 使得问题更简洁, 主题更明确, 这样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取得采访任务的完满完成。

2.3 委婉方式的提问

对于一些敏感问题, 如不熟悉的采访对象, 要尊重对方, 提问要适度的委婉, 将过于刺激的问题温和地提出, 就避免了尴尬。也可以站在对方立场考虑的方式来提问, 让对方可以减少采访时的敌意, 从而可以回答出更符合问题的结果。

3 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提问的注意事项

电视新闻采访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 我们要给与对方足够的尊重, 对方才能够跟我们很好配合, 得到大量的信息。在电视新闻采访中, 从语言组织、语气、采访时机、采访对象和其他相关因素, 都要严格掌握把控, 确保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例如, 记者采访时要做到态度要端正, 语气要亲切, 给采访者营造一个比较谐的氛围, 这样才能让被采访者卸下心里包袱, 放松心态, 逐渐的进入采访的氛围。电视新闻采访一般在采访前会做好事先的沟通, 是让对方能够了解本次采访目的, 做好采访内容的准备工作, 不要让采访对象在面对镜头时表达不清晰, 实现的沟通就给予对方充分思考和组织的时间了。采访中提问要把握主题, 问题要问得恰到好处, 也必须要问到采访主题的关键点上。所有的刺激性问题不一定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一般采访都没有采访到新闻的实质内容, 刺激性提问容易诱发采访对象的心情激动, 会导致自己的人身安全处于危险中, 可能发生不堪的后果, 这样的结果不是采访工作希望得到的。所以, 如果采用委婉的提问方式来表达, 可以对自身产生保护作用, 可以避免被采访者由于刺激性提问出现过激行为, 这也是电视采访人的一种自身保护。因此, 在采访前将提问技巧的基础工作要好充分的准备, 不然就得不到很好采访的结果。采访前的准备及采访中的技巧、注意事项, 是需要从长时间的新闻工作历练中去历练、磨合, 了解行业的发展特点, 做到快速地熟悉、了解人, 做好了这些才能对采访对象心理状态准确捕捉, 只有慎重的选择采访时机, 合理地提出采访问题, 最终才能达到采访最佳效果。采访活动结束时, 记者尽量将将涉及到的人名、地名、时间、关键问题、事情经过等, 再同受访者核实一下, 避免遗漏一些问题。

4 结束语

电视新闻采访是灵活多变的, 一直不局限于某一种提问方法或技巧。在实际中, 需要在采访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采访中面对不同的对象恰当地运用采访的技巧, 并且营造良好采访的氛围, 学会倾听, 注重细节, 面对突发状况也要具备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 以保证采访能达到理想效果。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的熟练掌握并不是一时就能掌握的, 需要新闻记者不断地学习, 在学习和反思中提高, 最后熟练地掌握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摘要:电视新闻采访是获取新闻信息的一种主要渠道, 是电视新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采访不仅是对于信息的采集, 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思想交流, 因此在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所以采访中的提问技巧就变的非常的重要了。如何能够使人感受到亲切, 避免难堪, 这就需要对提问的技巧进行把握, 要考虑到所提问的对象、心里等综合因素。本文针对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进行了分析, 希望对于提高自己的提问技巧有所收获。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参考文献

[1]王衍宁.电视新闻现场采访中提问方法的应用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3 (5) :39-40.

[2]石蕴璞.社会新闻采访线索获取途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4, 10 (6) :11-12.

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探究 篇7

1 电视新闻采访中提问技巧的重要性

新闻采访中提问技巧的掌握对于记者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整个新闻采访是否紧扣主题,还直接关系到新闻节目制作成功与否。新闻工作者常需要实地收集新闻素材,所以采访的过程也决定了新闻的有效性、全面性。可以说,采访工作在整个电视新闻中起着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业内人士大都认为一篇新闻稿件70%的内容需要通过采访得来,剩下的30%才是由编辑进行整理和完整。由此不难看出,新闻采访对于新闻稿的决定性作用。一次电视新闻采访共包括前、中、后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需要记者在采访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即整体采访条件的创造,需要的采访设备,以及对整个新闻线索的掌握,和采访思路的梳理等;第二个阶段,需要记者运用自己的专业素养,采用熟练的谈话技巧,通过有效的提问触及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获得自己所需的新闻素材。由于采访过程中的情况可能复杂多变,所以如何充分调动被采访者的情感,把握好采访的节奏,抓住提问时机对于记者来说非常重要。这个阶段做好了,才能有第三个阶段,即后期整理稿件的成功。因此,电视新闻采访的成败由提问技巧决定。

2 提高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技巧的建议

2.1 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一个新闻记者要想在第一时间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不是依靠急于求成就能得来。虽然电视新闻是一种快餐文化,时间对于电视新闻采访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一些记者为了争取采访时间,获得自己最想要的提问效果,而一上来采访就开门见山的问自己想要的问题,会让被采访者感觉非常不舒服,这种情况在一些娱乐节目采访中的表现很明显。比如,采访刚开始,记者就发问:“对xx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能否针对这个问题谈谈你的见解?”这些提问方式都会让对方感觉非常唐突,可以说这样的采访方式是失败的。因此,可以尝试以下的采访方式。比如:“您好,对于这次足球比赛,我知道您已经期待已久了,但是天气这么热、人又这么多,只需要在家里看直播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坚持与朋友第一时间到现场来看呢?”这种采访提问的方式就会让被采访者感觉非常激动,可能就会说:“这个比赛非常难得,为了记住这个重要的时刻,我就想和朋友一起分享这份精彩,于是就直接过来了。”可见,采访的速度直接关系到采访的效果。

2.2 以情动人

大多数的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难免出现紧张情绪,这个时候就需要记者运用自己良好的职业素养改善这种紧张的氛围。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要学会以情动人,时刻注意被采访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同时,调整自己的措辞、语气、语调等,必要时还需要配合一定的肢体语言。只有改善了采访的氛围,把握局面,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新闻采访工作。只有实现了与被采访人感情上的共鸣,才能获得更多的采访内容和素材。

2.3 采用灵活的、多元化的采访方式

电视新闻采访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常规式的采访;二是隐蔽的采访;三是现场的即兴采访。当前的新闻采访很少只采用一种采访方式,因为任何一种采访方式都不能满足当前新闻采访的现实需要。因此,需要记者充分结合三种采访方式,运用多元化的采访方式做到随机应变,根据现场和被采访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访方式,提问要具有随机性,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比如,在采访一些揭露社会问题的新闻时,需要记者根据事情发展的脉络调整采访方式,不断旁敲侧击,变化提问方式,采访方式运用得当,必然会让新闻事件更加扣人心弦。

2.4 学会换位思考

除了需要注意采访方式外,记者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因为记者与被采访人都是公平的社会主体,所以采访前必须要做到尊重被采访者,不仅表现在尊重被采访人的社会地位或者社会身份等,还需要尊重被采访人的情绪。一个优秀的记者不会因为被采访者社会地位高而献媚,或者过分夸大,也不会因为被采访者社会地位较低而蛮横无理。在所有新闻采访中都应做到尊重被采访者的情绪。比如,在采访灾难现场中,记者避免出现一些再次刺激被采访人情绪的问题。

2.5 忌提问“外行话”,话不投机

半句多

对于教育电视台记者来说,就是要熟练掌握教育系统的语言。避免在新闻采访中出现“外行话”或弄出笑话来。例如:有一位记者在采访一名小学生时问:“期末考了多少分?”小学生则答:“我不知道!”这个回答让这位记者感到莫名其妙。原来,这个学校已经取消了百分制,而是实行了“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制度。看来,对采访对象的情况事先一无所知或不作采访前期准备便前去采访是一种危险的尝试,即使采访对象是一名小学生。

2.6 保持良好的情绪

一些记者在采访时,由于紧张导致错误频发,不仅影响了被采访者的心情,也降低了采访的质量;有的记者在采访时,情绪表现得盛气凌人,不注重采访语气和采访用语,刺伤了被采访者的自尊心,导致了采访终止。所以,要实现采访的顺利进行,必须合理地控制自身情绪,做到不卑不亢,和蔼谦虚。只有营造出了和谐的采访环境,才能适时引入多种提问技巧,挖掘出更多的新闻素材。

2.7 把人文情怀恰当地注入提问中

如何恰当地将人文理念纳入采访提问中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要深入理解什么是人文情怀,还要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修养,以良知和正义为准则,将善良与大爱传递给受众。比如,面对一个高位截瘫的被访者,如果记者对其谈游泳、跑步、跳舞等问题,还对其谈游泳经验,“在水中我要是两脚不着地、站不起来的话,我就会失去平衡。”这些提问谈话都缺乏人文情怀,再好的口才与访问技巧都不能弥补这一缺陷。

3 结语

总之,记者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掌握了提问的技巧,是做好电视新闻采访的前提。只有在长期经历和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两者的结合下,才能够做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这需要电视新闻记者积极思考,不断总结和反思。

摘要: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电视新闻媒体已成为一个重要并逐渐成熟的媒体方式。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问。记者如何发问要讲求技术性、艺术性,只有环环相扣、紧密连接的提问才能引出丰富的答案,所以提问技巧是新闻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掌握提问的技巧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至关重要。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参考文献

[1]李宝战.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效性提问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2,(20):182-183.

[2]李建勇.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J].新闻世界,2013,(8):36-37.

[3]潘旭光.探析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J].新闻窗,2014,(2):75.

试论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篇8

1 采访前要做充分的准备

有人说, 采访的关键并不在采访的当时, 而是在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这话一点不假。一位记者在采访的时候, 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技巧,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记者在采访前所做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只有对采访对象有了充分的了解, 记者才能根据需要, 提出相关的问题, 同时避免一些尴尬的发生。准备工作是采访提问的首要技巧。

著名的访谈节目《鲁豫有约》的主持人陈鲁豫, 就曾经在此方面犯下过许多错误。一次, 她采访台湾地区的著名主持人蔡康永, 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 她抛给了蔡康永这样一个问题, “那你的父母现在知道你的性取向吗?”事实是, 蔡康永的父母老来得子, 在多年前, 其父母就已相继过世。另一次, 在采访著名歌手周华健时, 陈鲁豫问对方数学成绩怎么样, 一向喜欢开玩笑的周华健顺口答道不好, 而陈则信以为真, 事实是, 周华健毕业于数学系, 曾经的志向是做一名数学教师。还有一次, 采访舞蹈艺术家杨丽萍, 杨介绍自己在70年代的时候吃饭补助7元, 以当时的物价来看, 很自然是每月7元, 而陈鲁豫则问到是不是每天7元。提出这些或不礼貌, 或令人尴尬, 或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 都是由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的不到位。

因此, 记者在采访前, 应自行对采访对象进行了解。这其中最重要的, 就是要知道采访的主题是什么。如果没有设定的主题, 采访势必就只能是杂乱无章的进行, 而最终所呈现出的新闻作品, 也会给受众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其次, 记者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 对需要采访的事件和人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只有有了了解, 才会发掘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才会有深度, 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浅尝辄止, 也不会问出上述陈鲁豫般不靠谱的问题。第三, 记者要围绕设定的主题和了解到的资料, 进行问题的设置, 列出采访提纲, 使整个采访过程了然于胸, 这就可以让记者掌控住整个采访过程, 而不至于被受访对象牵制, 令采访目的无法达成。

2 做事先做人

人之所以称之为人, 就是因为人具有一种动物不具备的属性———社会属性。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当中, 社会是一个人与人打交道的地方, 因此, 如果不会做人, 那么事情是不可能做好的。采访更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过程, 所以, 在学会采访之前, 记者首先应该学会的, 是怎样与人交往。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一项能力, 才能使受访者放下心理的戒备, 回答更深刻更详细的问题, 从而挖掘出更多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因此, 学会与人交往, 也正是新闻采访提问的过程中, 一项非常重要的技巧。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可谓是一档新闻界泰斗级的栏目, 十几年来, 始终如一日, 源源不断的创造了大量有价值的优秀新闻, 同时也对社会起到了监督的作用。《焦点访谈》栏目曾经播出过一期“幕后的故事”, 采访的对象主要是该栏目组的记者, 由他们讲述一些曾经采访的经历。其中的一位记者对于一次农民工讨薪的采访经历记忆犹新。那是一位比较内向的农民工, 话语很少, 直接的采访显然得不到记者想要的答案, 于是, 记者放弃了采访的念头, 而是转为与该农民工交起了朋友。几天之内, 两位记者与这位农民工吃住都在一起, 陪着农民工一起奔波讨薪。在这个过程中, 农民工已逐渐对两位记者产生信赖, 并且聊天的内容也更加的丰富。恰逢此时, 这位农民工接到了家里打来的电话, 得到了家人生病却无钱医治的消息, 而此时此刻, 他却讨薪未果, 这样一位铮铮铁骨的汉子, 竟流下了无奈与焦急的眼泪。如此珍贵的画面, 全部被摄像记者用镜头记录了下来。是什么让这位农民工, 从一开始的沉默寡言, 到后来对于两位记者毫无隐瞒呢?正是两位记者用真心与这位农民工交往, 使其慢慢的卸下了心理的防备, 才得以对两位记者如此的真诚相待, 才会有了上述珍贵的画面。

做事先做人, 记者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放下架子, 真诚的与人交流, 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喜欢用仰视的角度去与另一个人交谈的。因此, 新闻记者在提问的过程当中, 一定要采用平和的态度, 只有“接地气”的作风, 才能获得群众的青睐。

3 提问方式的选择

对于采访, 有多种多样的提问方式, 要根据受访对象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 并加以组合, 从而达到采访的目的。

提出的问题的类型主要有开放式问题和闭合式问题。记者在采访提问的过程中, 应注意将两种问题穿插开。对于一些比较健谈的受访对象, 可以多提一些开放性问题, 以便得到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同时, 也要适时适当的运用闭合式问题, 以便掌控住采访的节奏, 将受访者的思路引导至主题的周围, 而不能让受访者毫无目的性的漫谈。对于一些比较木讷的受访者, 则要先多运用一些闭合性问题, 以此来引导受访者, 同时拉近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消除紧张感与距离感, 为之后受访者介绍更多信息进行铺垫。

4 小结

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篇9

一、新闻采访中提问的作用分析

提问在新闻采访中是获得新闻素材的有效方式,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点出问题发生的时间、原因、地点、人物、结果等关键性材料, 同时也可以与采访对象建立一定信任基础, 打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制造有效的新闻现场感, 为整个新闻采访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而提问中所使用的语调、语言组织、态度等表达方式上, 对整个提问的有效性起到关键性作用。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是开门见山就能得到良好结果的, 需要通过提问的技巧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让对象真实、深入地进行解析。

二、常用的采访提问方式

(一) 引导启发

一般采访对象会因为面对镜头或者没有相关经验而有紧张情绪, 或者一时对想说的问题没有充分的准备, 不知道从何说起, 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记者进行适当引导, 让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进行联想, 抓核心内容进行深入地讲述, 同时根据时间情况进行适当地简化或者扩展, 让采访的节奏随着记者而把控, 避免采访陷入失控状态。

(二) 刺激性提问

可以通过一些严肃的提问来达到刺激采访对象的效果, 让其将内心所积累的情感充分爆发, 从而说出内心最真实想说的内容, 而不是浮于表面的虚假回答。可以展现出采访对象最真实的情感, 以及展现出新闻内容更加深入社会现实。

(三) 直接切入要点

在采访对象较为熟悉、关系情况比较友好的情况, 或者采访对象为文化程度高, 阅历丰富的人时, 可以进行直截了当地切入要点提问, 开门见山。但是提问不能过于复杂, 要便于对方回答, 提问的切入点要专业到位, 不要难度过大。

(四) 委婉提问

对于有些敏感问题, 或者不熟悉的采访对象, 在对方需要尊重的情况下, 提问需要适度的委婉, 可以将过于刺激的问题更加温和地抛出, 让对象不至于非常的尴尬, 同时也可以站在对方立场考虑的方式来提问, 让对方可以减少采访双方所产生的敌意, 从而可以回答出更加切实专业的效果。

三、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提问的注意事项

电视新闻采访中无论是语言组织、语气、采访时机还是其他相关因素, 要严格设计把控, 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一般在采访前最好做事先沟通, 让对方了解本次采访希望达到的效果和目的, 做好采访内容的基本准备, 不至于让采访对象在面对镜头时不知如何表达, 给予对方充分思考和组织的时间。采访的语言组织上尽可能的通俗易懂, 让对方能够充分理解, 没有语言障碍。采访的问题内容要根据采访对象的角色不同而进行有效的变换, 要适合个人的工作岗位、身份、性格等, 避免提问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出现。提问要找准对象, 找最清楚情况的人进行询问。同时采访时机要抓准, 避免在采访对象过于紧张的时机下进行, 最好选择其时间较为宽松, 精神状态最好的情况, 同时可以跟随其他采访人员一同进行, 可以减少采访对象问题的反复回答而导致的厌烦感。同时也可以单独采访, 提出特别性问题来拉开与同业媒体人间的距离, 避免低级问题反复出现。采访提问上也要注意个人的语言态度, 最好不要用过激的言语刺激对方, 主要还是以亲和的状态进行沟通, 让采访对象能够较为自如地敞开心胸进行沟通, 避免由于不信任感而讲官话, 讲套话的情况, 从而无法采集到核心深入的内容, 让采访浮于表面, 与其他媒体采访没有差异性。特别是需要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让对方知道自己不会乱报道, 从而不会对自身有更多的防备, 能够将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说明, 避免过多的隐藏和虚假言论。采访提问时机上, 有时是稍纵即逝的机会, 可能对方情绪和感情的表达就在很短的时间上, 要充分把握对方的表达时间, 留意其表情、态度等变化, 采取针对性的提问。有时错过了对方表达的最佳时机, 可能就无法激发出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提问方式委婉的表达有时可以对自身形成保护作用, 避免刺激性提问导致对方出现过激行为, 这也是电视采访人自身保护能力的一种。并不是所有的刺激问题都可以产生较好的节目效果, 往往是节目并没有采访到实质内容, 而自身的人身安全可能就处于较危险的状况, 甚至发生难以挽回的局面, 这并不是采访工作希望得到的结果。刺激性的提问要能确保自身有足够保护自己能力的情况下进行, 如在较为安全保障的公共场合, 而不是私人场地。采访要想提出出色的问题, 首先需要有深入的准备, 对整个事情的了解有清晰全面的认识, 从而针对问题的产生原因、发展影响进行深入的提问, 同时也可以针对采访对象所说的内容进行矛盾分析, 辨别出对方所说的真假问题, 从而进行深入的提问, 而不是浮于表面的问题让对方可以轻易隐瞒。一般情况下, 对事件发生行业、对象人特点等有深入了解, 所提出的问题才不会外行, 这样采访对象才会对记者有充分的尊重, 回答也会更为专业。这就是为什么资深记者可以获得难得的采访机会, 而资历浅的记者难以获得的原因, 主要是专业性。专业性有记者素养的专业、态度的专业、知识理解的专业等等。因此, 采访提问的相关基础工作一定要做扎实, 否则就无法得到有效采访的机会。这需要记者在长时间的新闻工作历练中去磨合、体会, 从中感悟出行业发展的特点, 对人有更多的认识, 懂得快速地熟悉、了解人, 这样有利于对采访对象的准确捕捉, 时机的慎重选择, 问题的合理抛出, 采访效果的最佳化。

摘要:电视新闻采访提问属于新闻采编的基础环节, 好的提问可以展现最真实、深入的效果, 而提问的技巧可以是委婉、开门见山或者引导的方式, 但是一定要考虑到对象的性格、身份和多种综合因素, 避免一刀切的笼统方式, 从而减少采访对象的不配合、不理解等问题而导致的采访阻碍或者不成功等情况。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技巧,采访评估

参考文献

[1]李利天.电视新闻采访中提问的重要性与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1) .

[2]李宝战.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4) .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篇10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准备,具体,针对性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记者在采访提问时应做到哪几点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记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的经验时,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认为可以将之归纳为“五要”。在此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要准备充分

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这意指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已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给自己定的规矩是在进行专访前,至少准备好三十至四十个“扎实”的问题;而在通常情况下,他在纸上会记上一百个问题。

二、要问具体

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

我国高校扩招的头一年,记者在去吉林大学采访时,谈到该校为扩招进行的保障工作时,接待的工作人员大谈特谈,但所说的都是些大政策方面的东西,偶然说起新修的一座澡堂,记者马上追问,澡堂有几层?有多少间?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人洗澡?每周的开放时间是多少?还有没有其他的新设施?那位负责人很快就将一些数据提供出来。如果当时记者不问具体,对方很可能就一语带过,那么就得不到具体的材料了,而只有概括性的东西。

三、要有针对性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问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

四、要尊重对方

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现在,人们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中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对记者来说既是有利的,但同时也要求记者更加要重视现代生活中人们交往时遵循的礼节礼貌。特别是被尊重的需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

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以免引起对方不快。

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所以更要尊重采访对象,在征求对方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

最后,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笔,或是手机响后,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旁若无人的接听,这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五、要营造和谐的气氛

记者要求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记者有一种特殊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比如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采访毛泽东时,所用的媒介是斯诺珍藏的一张毛泽东的照片,她说这照片好比桥,把她与毛主席联系了起来;在采访王震时,她找的媒介是自已与王震同年和歌曲《南泥湾》,这使得采访气氛活跃了起来。

由此可以看出,当对方因为性格内向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记者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的坚冰消解,让提问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上一篇:动态演绎下一篇:反应测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