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写作的技巧(精选10篇)
电视新闻写作的技巧 篇1
一、电视新闻导语的定义和内涵
电视新闻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导语, 导语的关键之处是能够深刻地反映电视新闻的内容所要暗示的主题, 它确定了电视新闻导语的感情色彩, 对于电视新闻导语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它包括两个子系统, 第一, 电视新闻导语的文字部分, 第二, 电视新闻导语的画面部分, 新闻的主旨和内容很大程度上确定了新闻导语的产生, 新闻导语不具备全面阐述新闻内容的实际效果, 但它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条好的新闻导语应该具备这样几个效果, 从内容方面来说, 第一, 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新闻内容, 第二, 最生动的说话方式表达最强烈的感情色彩, 从格式方面来说, 它处于消息的开头部分, 即最显眼的位置。
二、电视新闻导语的类型
电视新闻导语具体包含以下类型:第一, 以记叙为主的导语, 即依据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全过程地记叙一件事情, 用讲故事或者其他记叙方法, 来说明一件事情, 达到吸引受众眼球, 唤起社会注意的效果。第二, 提问式导语, 即首先向受众提出一个问题, 该问题必须具备引起受众关心与共鸣作用, 并且与新闻主题内容紧紧呼应。第三, 参与型导语, 即记者必须置身其中, 参与程度高, 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现场感, 使新闻更具真实性与可靠性。第四, 混合式导语, 即同时具备上述三种导语类型的一种导语, 即导语的融合。
三、电视新闻导语的要求与限制性条件
目前, 国内外许多专家对于电视新闻导语的要求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 但基本上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新闻导语对于新闻主题与内容的重要性, 即消息在重要程度上有主次之分, 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 在时效上有新旧之分, 所以, 好的新闻导语应该有鲜明的主题性和概括性, 应该很大程度上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二, 新闻导语必须通俗, 生动, 即应该选择与受众之间关系最密切, 最关心, 与受众之间有直接利益关系的角度, 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可以是比喻, 拟人或者一句通俗的谚语、歌词、广告语等等, 应该是受众喜闻乐见的, 为受众所熟知的, 第三, 文字与画面之间的双向互动, 文字内容必须有一些亲切的画面予以配合, 好的画面应该具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带给受众强烈的画面感和色彩感。
四、电视新闻导语和其他传播媒介导语的区别与联系
电视新闻导语类型和其他传播媒介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即是个性和共性的同一体, 大众传播媒介一般来说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 在这里不一一叙述, 选择报纸的导语, 着重与电视新闻导语进行一个比较, 首先, 我们应该知道它们各自的定义, 电视新闻导语有以下几个要素:电视新闻文字;电视新闻画面;电视新闻声音。报纸的导语相对于电视新闻而言, 只有文字, 最多有一些插图和漫画, 没有画面这种传播途径, 也就缺少了视听性和可感性。
五、电视新闻导语写作面临的挑战
电视新闻导语的挑战是相对于目前的问题而言的, 那么, 电视新闻导语目前面临哪些问题呢?第一, 不具备电视新闻的电视性质的特点,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没有将电视新闻和其他传播媒介很好地区分开来, 具体表现为, 新闻文字与新闻画面存在两面性, 即是你走你的阳关道, 我过我的独木桥, 没有很强的关联性。第二, 新闻语言显得过于书面化, 晦涩难懂, 受众不能很好地理解记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影响了传播效果, 造成效果的大打折扣。第三, 导语的内容过于麻烦, 在篇幅上显得极其的不合理, 在开头段落上显得本末倒置。第四, 导语类型的重叠性, 即多种导语类型混合使用, 使文章显得不知所措, 字数过长, 能够吸引受众的开头部分很少见, 不能够给予受众很强的引导, 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被受众。
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的改变与进步
电视新闻导语的未来将有着三个基本不变的使命与任务:第一, 它是电视新闻内容的关键所在, 它所呈现出来的应该是新闻内容的主旨与最为核心的概念, 它是了解电视新闻内容的一个窗口, 透过这个窗口, 一个丰富的、全面的、精彩的电视新闻展示在你的面前。第二, 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能够调度受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第三, 电视新闻导语应该越来越多样化, 这样可以避免电视新闻导语走入死胡同, 这样就需要更多地对于新闻导语的尝试与探索。总而言之, 电视新闻导语应该是更全面, 更有趣, 有更多的变化。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 电视节目逐渐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就需要对电视新闻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最为重要的是对新闻导语的切实把握, 一条好的新闻导语应该有一段言简意赅的文字内容, 应该有一个不言而喻, 记者与受众之间心领神会的画面内容, 二者相得益彰, 从这两方面把握电视新闻导语, 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质量, 才能使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得到一个强有力的体现。
摘要:社会信息纷繁的今天, 大众对于通过电视节目获知信息的欲望并没有因互联网兴起受到很大的冲击, 相反, 受众与日俱增, 所以, 对于电视新闻而言, 节目的质量显得特别重要。提高电视节目质量的途径有很多, 但是首先要抓导语, 换句话说, 电视节目导语是重中之重。基于此, 就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作以阐述, 以期促进电视节目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电视新闻导语,写作技巧,导语类型
参考文献
[1]唐德君.因事而异, 因时而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色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 2007, (27) .
[2]孙慧丽.电视新闻导语写作[J].新闻前哨, 2012, (5) .
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体验 篇2
一﹑要准备充分
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比喻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采访前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和相关信息进行了解,进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采访收获不大,结果写出的新闻作品必然干瘪无味。
二﹑要注意细节
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概况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泛泛而谈,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
三﹑要有针对性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问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一次,笔者到农村采访,想了解农村干群关系方面的一些情况,于是问一位农民:“你认为当前新形势下,该如何处理好干群关系?”结果那位农民立在那儿,嗫嚅半天也没说出什么东西来,后来,我改口问:“你认为要做一名受农民欢迎的村干部,他应该怎么样?”这下,这位农民反应过来了,马上谈了起来,而且讲得还很生动。但如果当时是就这个问题询问乡镇领导,那么第一种问法就比较合适了。
四﹑要尊重采访对象
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现在,人们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中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对记者来说既是有利的,但同时也要求记者更加要重视现代生活中人们交往时遵循的礼节礼貌。特别是被尊重的需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以免引起对方不快。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所以更要尊重采访对象,在征求对方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最后,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笔,或是手机响后,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旁若无人的接听,这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五﹑要营造气氛
记者要求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记者有一种特殊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比如笔者有一次前往江西省采访一位经济园区负责人,由于是外地媒体,对方不大配合,笔者听他说话,觉得好象有点安庆口音,一了解,这位园区负责人曾经在宿松县插过队,于是笔者就从宿松县这几年的发展聊起,渐渐地他就打开了话匣子,使这次采访获得圆满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当对方因为性格内向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记者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的坚冰消融,让提问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总之,记者在采访时,要准备充分,设法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的气氛,使采访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浅析现代电视新闻写作技巧 篇3
一、培养新闻敏感, 新闻题材要活
新闻敏感, 又称新闻嗅觉, 也称新闻眼, 是记者迅速发现与识别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一种特有素质, 是记者对社会形势敏锐的洞察能力。新闻敏感也可以说是记者的新闻生命, 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显现出来的活力。如没有新闻敏感, 尽管新闻事件摆在眼前, 却仍然意识不到。新闻敏感包括思维的直接性、自动性、快速性、非逻辑性、突发性、创新性等。这也是记者职业个性的体现, 正如中央二套栏目, 常说的一句话, 新闻每天发生, 视角各有不同, 就取决于每名记者的新闻敏感。
要想写出好新闻, 必须培养新闻敏感和新闻触角, 能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 敏锐地察觉到它, 比如在生活中, 工作中, 与朋友交谈中要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发现新闻线索, 要从平凡之中看出不平凡, 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
二、力求真实, 反映事实
记者采访的新闻事实必须完全真实。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基本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失实是新闻的死敌”, 这是记者必须牢记在心中的。用事实说话, 作为一条报道原则, 是一种实践方法和技巧。如中央台《焦点访谈》栏目, 就是一个以深度报道、用事实说话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现在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一个电视栏目, 也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其播出的《巨额粮款化为水》, 就是以事实为依据, 整篇稿件写作时围绕画面语言, 真实反映了农民的粮款都用以修矿泉水厂, 变成了矿泉水;以及农民的血汗钱换回一纸白条, 犹如东流之水, 有去无回的现状。虽无华丽语言, 但却能深深地吸引观众眼球。
三、重视口语化、简明化的特点
电视新闻能否被大多数人理解接受是新闻作品实现有效传播的基本标准之一, 就是注意新闻语言的口语化与通俗化。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接地气。例如本台采写的《哥俩地挨地, 垄挨垄, 新老做法, 收益不同》的稿子, 文中用群众语言叙述, “老大李明头脑灵活, 善管会算, 学啥啥会, 是个有名的庄稼汉, 老二李刚老实本分, 浑身是劲, 做事守老本本……”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 与画面语言相给合, 使观觉得众亲切入耳。
四、拓宽报道空间, 突出信息、知识和思想
电视新闻是由许多镜头和文字组成的。在新闻写作时, 你的心中要有对象感, 明确这条新闻为什么而写, 报道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的, 通过它要引导或影响读者到什么目标上去。这样在写作时, 就大大增加了信息量, 满足了受众的需求。要学会多侧面地进行报道, 即立体化新闻, 要求客观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 透过多种角度, 避免只取所需地报道事实的某一个侧面, 杜绝有的文稿写成单纯的“文章”, 说说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结果, 这样写观众就没有想看下去的兴趣了。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单位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什么要求、什么人员参加会议等方面撰稿。应该多发掘新闻背后的故事, 挖掘思想深度。比信息、知识更高一层次的是思想, 读者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 他们不仅需要信息、知识, 还需要分析与理解信息和知识, 这里就包含着对思想方法的需求。也就是说, 读者已不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还要了解发生的原因, 甚至不仅要了解原因, 而且要理解事实的“意义”。例如本台曾采访一个草原休禁牧的会议消息, 通过会议消息了解相关新闻事件后, 深入多个乡镇采写一篇题为《草原休禁牧草红花绿》的稿子, 反映在畜牧部门、各乡镇政府及农民的共同努力下, 我县草原休禁牧取得的成效, 也交待了休禁牧对植被的保护, 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使播出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 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大众关注, 要想呈现给观众一篇好的新闻报道, 记者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平时多积累知识, 多积累文笔, 才能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李艳霞.《记者摇篮》.电视新闻消息写作技巧2008, 2
做好新闻写作的技巧和体会 篇4
一、信息要对称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要写新闻首先解决写什么,也就是找新闻写作素材。新闻顾名思义,要新要实,不能过时,不能闭门造车。平时提高抓住新闻敏锐性:一是从文件中找,方针政策、重大决策措施、当前工作重点、具体事情开展多通过文件、通报、简报反映,多读文件能有收获;二是多看报刊,掌握“晴雨表”,了解当前形势和新闻关注重点、要点,更要多看行业内部报刊,结合工作实际找亮点;三是留心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关心关注热点问题;四是在各种形式的会议中找,看领导讲什么、强调什么,领悟当前行业、领导关心什么,哪些是大事情。掌握丰富信息,经过过滤处理,就有了写作的点子和由头。
二、写作有技巧
专业才能专注。新闻写作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写作知识,在能写的基础上多练习,最终进入会写、擅写的境界,成为专业人才。平时加强新闻写作培训,学习新闻写作、标题艺术等专业知识,增强新闻写作技能。还应该掌握一些诗词、贤文、对联、声律等国学知识。一是标题写作要有意趣。标题好比人的眼睛,要有新意,要鲜活、简洁、吸引人,让人过目不忘。对一些新名词和网络流行语要学会拿来使用,比如“给力、正能量、吐槽、不差钱、气场”等等新名词,往往用在标题上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主体写作变简报为讲故事。切忌语言描述枯燥,按照新媒介技巧,对“五个W”灵活处置,避免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顺序固化,千篇一律,可采取倒叙、顺叙、插叙、引用、抒情等多种写作手法,服务于新闻主体,使新闻稿件更灵活、更跳跃、更有悬念、更吸引人。三是学会模仿他人。通过多看其他报刊和向老新闻人学习,结合行业特点,对别人好稿从肩题、主标题、副标题、导语、主体、结束语等进行剖析,吸取精华,进行模仿,“依葫芦画瓢”,先学会写小稿件,待“手脚灵活”后再逐步写深度新闻,做到“画虎画皮能画骨”。四是抓住灵感。在各种机会和场合中,听到、看到、想到的新鲜由头,要立即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个标题或者一个提示词,便于后续写作。五是形式要多样。根据不同刊物的“胃口”,写作不同特点的稿件,可以通过文字新闻、图片新闻、随笔评论、诗歌散文等多形式写作和宣传,注重收集新闻报刊的电子邮箱,专发、群发尤为方便,被采用稿件多起来,通过与编辑后删改部份对比,学习领会写作技巧便有立竿见影效果。
三、内容重务实
新闻写作的内容要严格遵照本行业宣传工作要求,贴近工作、贴近群众、贴近事实。一是写会议稿件,切忌就会议而写会议,应该深刻挖掘会议的意义、作用和影响效应等方面的内容,会场具体的程序、参会规模、议题等,则只是新闻报道的从属部分,避免木本倒置。二是写领导调研的稿件,应该按照省联社转变作风和关于新闻报道要求,尽量写领导调研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指示和工作要求以及清新工作作风等重点内容,对领导行程、陪同等从属报道或不报道。三是写研究类稿件,要在深入调研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体现研究主题、存在哪些问题矛盾、解决方法建议等内容,要言之有物、语言简洁、符合逻辑、参谋实用。
四、创作有激情
一个新闻写作人员确保新闻写作的激情尤其重要,只有爱好才能激发兴趣和保持常态创作。一是要嘴勤:多问多记,刨根问底,旁敲侧击,意外收获。二是要手勤:勤于写作,大小皆宜,日积月累,自见华章;三是要腿勤:深入调研,多跑现场,多接地气,方有由头;四要脑勤:夜有所思,强化记忆,心动行动,立成所文。
五、机制促长效
一个单位要保持长效的、员工积极写新闻的氛围,需要有领导重视、人员落实、培训跟进、考核到位。省联社绵阳办事处一直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明确了分管领导、科室部分、新闻通讯员,订阅各种报刊,加强与新闻部门的勾通协调,搭建了展示新闻宣传工作的各类平台,出台了信息新闻考核管理办法,对新闻写作有功人员和优秀新闻稿件,按照不同层次奖励,每年至少1-2次新闻写作专业培训。同时,畅通写作人员的职业生涯通道。
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写作方法技巧 篇5
1 整理采访中的素材,注意新闻导语的处理
导语作为新闻中的一个核心部分,它需要把新闻内容通过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而广播电视新闻中的导语与报纸新闻中的导语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只需提供信息,满足信息发生的要素:何人、何时、何地、发生何事,这其中的“人”如果不是非常重要或者是具有特殊身份,有时可以不出现,而直接将事件所发生的地点写出,这可以让受众了解信息来源的真实性[1];而报纸新闻中的导语则要对新闻信息的内容概括出来。
在导语的写作中,必须保持导语语言的简练、语句通顺并且易懂,因此,采访写作中需要仔细地整理采访内容,从采访内容的多个角度叙述导语。例如,在发生一些纠纷的新闻事件,可以从观众群的角度或是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因素这些方面入手,避免写作本人工作的角度出发,要挖掘出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2 注意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应用
新闻写作中的语言一定是真实可信的,此外,还应注意语言层面在新闻稿件中的核心层次。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时刻保证话筒、文字及镜头的画面是相一致的,各个镜头之间的组合给人们带来的是视觉的效果,而文字则是增强人们的听觉。在广播电视新闻中,不能出现一些文字性的介绍与画面不一致的情况[2]。例如,在采访交通情况时,一边说着交通如何拥堵,而画面中却出现蔬菜或者水果等,这会让受众难以了解新闻实际所展示的信息。再者就是要注意新闻文字稿内容、语句的通俗易懂。例如,在民生类新闻的采访中,如果出现一个不明身份的人在镜头前,那么记者需要获取这个人物的基本信息,如姓名、职业、体重、身高等这些表面内容的叙述,然后再挖掘其中的新闻信息,不能单纯叙述某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或者是看到何事的发生,而要进一步的对新闻的背景故事以及来龙去脉进行梳理,这样才能够提供给广大观众一条完整的新闻信息,同时也使新闻的内容出现枯燥、乏味,即使是采访贴近民生的日常生活的信息,也会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之感。
3 加强对广播电视新闻中稿件逻辑顺序的安排
广播电视新闻的报道中,稿件中语言的优美及语句的通顺,能够给观众带来良好的听觉感受,再配上恰当、清晰的电视画面,让观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可以得到良好的视觉感受,通过视觉的刺激,还能够增加观众对新闻信息的印象。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写作中,需要记者紧密地结合所采访的素材,快速的将其组成文字,在内容与新闻画面之间的切换上可以实现地点、时间与人物在逻辑上的一致性,从而增强新闻报道中内容与画面之间的合理顺序,同时带给观众画面、文字是“合乎情理”的感受。在广播电视新闻的稿件整理中,记者不仅需要具备良好写作的功底,还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与洞察力,从而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此外,在条件与时间都可以使用的情况下,新闻采访记者还要与电视的幕后剪辑工作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使新闻信息的报道中可以体现出更好的文字与画面之间的结合,如果发生突发状况,记者还可以在新闻的稿件中做出调整,如标明新闻的框架,然后结合采访中所拍摄的内容,实施分镜头设定等办法处理这一突发情况。
4 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中承载许多信息的传播,其中不乏有的内容可能会引起人们共鸣,也有的会带人们带来一些恐惧,如某地发生袭击事件、严重的惨案等,但这些信息基本上属于文字内容方面所带来的信息,而具有专业水准的新闻工作人员,不仅要在信息的捕获方面具备良好的洞察力,而且还需要具有十分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这样才能在采访中引导受访者说出具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在文字材料的真理中,新闻工作人员要摆正位置,严格地根据相关的文字信息进行合理的写作,有的采用开门见山,有的采用推陈出新,有的采用朴实、流畅的语言,从而表达出新闻中最核心的信息。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技巧探究 篇6
1 注意导语及新闻要素的处理
新闻由导语、主体和结尾组成。导语是整个新闻的核心环节,它是将新闻的内容精简概括为最真实、最客观、最重要和最具吸引力的事实。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和报纸新闻导语不同,报纸新闻导语要概括消息的重要内容,而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则只需要提供一个信息。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信息包括有:五个W,也就是何人、何地、何时、何事、为何。导语中“人”可以不安排,除非该“人”知名度高或者是重要人物;切记不要忽略地点,交代地点应具体;告知受众消息来源出于谁。总的来说,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处理是精炼、简洁、顺畅和易懂。
导语写作不应拖泥带水,必须避免大话、空话、套话、废话在其中出现。导语应该言简意赅,让受众易懂且不落俗套,提高导语的精炼度以及吸引力。为了避免导语写作的俗套,应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来对导语进行阐述。写导语时可以考虑受众、生活、其他等因素,避免从工作角度写出导语的枯燥、一般化。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可以开门见山,也可以全局性铺开,亦可以推陈出新。另外,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应增强新鲜感,将新闻之中最有利的因素呈现,抓住受众的好奇心,带给他们不同的视听感受和信息满足感;增强视听体验,转变以文字为基础的新闻资讯获取,以听觉和视觉的双重输入,将口语化的导语输送给受众,让受众更能理解新闻的内涵和意义。
2 注意广播电视语言的应用
新闻采访写作过程中,应保证语言的真实可信,更要将语言提高到整个广播电视新闻的核心层次。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中,话筒、镜头和文字是相辅相成的。镜头组成了一个个视觉效果,而文字稿就组成了一串串动听的听觉效果。当视觉效果足够满足大众时,文字稿却犹如嚼蜡似的解说,将大大降低受众对其的兴趣。比如,在民生新闻中,一个个不同人物的出现,记者只是对人物进行简单的人物介绍,或者将背景进行笼统的概括而已,亦或者写作过程中只注重5个W和1个H,这样的写作技巧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的呈现而言无疑是失败的。语言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能够将不能完整呈现的视听效果通过文字语言的形式进行加工再处理。对于新闻而言,摄像头不能完整的记录事件的每一瞬间,这就需要语言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对于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稿件而言,记者应进一步理解广播电视的语言魅力所在,将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最大化,拓宽有限镜头的无限信息。以著名的《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为例,其语言简洁唯美,准确无误且优雅地将各种美食、生活环环相扣,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听觉上也感到无比的愉悦。
3 注意视觉逻辑的遵循
视觉逻辑是新闻文字与画面相一致,且受画面支配的现象。在广播电视新闻文稿中,文字在写作过程中自认为辞藻优美、语句顺畅、朗朗上口,但当文字和电视画面匹配时,往往会发现这些文字并不能和电视的动态画面相契合。换言之,记者文字稿件受到视觉逻辑的制约,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的文稿是不一样的,广播新闻可以将时间、地点等逻辑顺序变更,而电视新闻却无法将时间和地点进行变动,一台大型的夜间晚会不可能配合白天的人物采访,并将镜头切换至晚会上。电视新闻中的时间和地点是不能随意切换的,电视新闻应该按照逻辑性来进行播报。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不仅需要扎实的写作功底,还应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写作功底扎实固然好,但还必须配合电视画面,将镜头中的画面一一呈现在脑海中,并配以合适的文字,做到“快”“准”。当画面的出现需要解释文字时,在跳转这一画面时就要尽快以字幕或者播报的形式来解释这一人物、场景或者时间,不要让画面留下大多的空白,让观众去猜测,更不要出现画面和文稿不契合的情况,造成视觉逻辑错误。记者在拍摄新闻时,应尽可能的注意视觉逻辑,并处理好相应的文稿。
4 结论
作为新闻工作者,应注重新闻采访写作带来的作用,让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从导语、广播电视语言、视听逻辑出发,完成易懂、真实可信、完整、有思想深度的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稿件。
摘要:广播电视是媒体传播新闻最常用的途径,也是当前受众群最多的媒体传播途径之一。广播电视新闻不像传统的报纸新闻,仅将文字呈现在纸质平台上。广播电视新闻将文字稿件与镜头话筒相契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和听觉感受。新闻工作者要想把稍纵即逝的文字语言简单易懂地传播给受众,就要具备扎实的新闻采访写作技巧。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电视新闻的编排技巧 篇7
目前, 国内电视新闻节目在编排上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是“常规法”, 即是时政新闻在前, 经济、文教、体育新闻在后, 重要新闻在前, 次要新闻在后, 国内新闻在前, 国际新闻在后, 这在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中常见。
二是“归纳法”, 即把内容有内在联系或主题相同的数条新闻编排在一起, 形成一个小单元, 集中播出, 可以造成一种传播强势。
三是“对比法”, 即把披露正面现象和反面现象的新闻排在一起播出, 通过鲜明对比, 使矛盾突出, 正面的得以肯定, 反面的自惭形秽。
四是“统一法”, 即在一档综合性新闻节目中, 编排应力求内容上、风格上的统一, 使之有一个整体基调。
五是“按领导职务编排”, 即在一组新闻节目中, 按照领导职务的高低排列每条新闻的顺序, 并没有考虑每条新闻的价值。这在地方电视新闻节目中常见。
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 电视新闻编辑在编排新闻过程中, 还有一些局限性, 导致在新闻编排中存在各种问题。
二、电视新闻编排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为因素的干扰。有时为了达到某种播出效果, 提前安排规定播出一些特定稿件, 形成所谓的宣传效果。实际上, 这种新闻既不是新近发生的, 更没有什么新闻价值, 纯粹是某些新闻策划者为了某种需求而安排的。
二是领导考察、调研等活动太多。这在地方新闻节目中很明显, 导致整组新闻领导活动占的篇幅过长, 与普通百姓生活相关的内容太少, 观众不仅没有兴趣, 甚至会切换频道。
三是编排没有特点。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地方台中, 由于人员、素质等方方面面的原因, 导致稿件数量不多, 质量有限, 有时编辑只能有什么米, 煮什么粥, 根本谈不上编排的技巧, 整组新闻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编排过程中, 要遵循新闻价值, 但同时也要考虑观众的心理, 要充分体现编排的技巧、艺术, 让整组新闻鲜活起来, 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电视新闻编排的技巧
一、确定新闻头题。头条新闻是编辑思想的集中体现, 是整个节目的重心。要用当天最重要的、最新的、突发性的新闻做头题。达到先睹为快的效果。
二、选准内容提要。将整组新闻节目中最重要的时政、经济、民生等稿件提练几条形成内容提要在节目开头播出, 激发观众观看的兴趣。
三、突出一个主题。一组新闻要时政、经济、文教、社会新闻兼顾, 但是在实际编排中, 如果面面俱到, 就不容易突出一个主题, 如果将相关的新闻内容集纳在一起, 形成一个小单元, 就会使新闻的内容更丰富, 更有分量, 观众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量, 激发观众的收视兴趣。
四、加强节奏感, 避免收视疲劳。
最重要的新闻要放在头题, 然后是次要的新闻, 在观众收视疲劳的时候再编排一些有趣的社会新闻等, 从而再次形成收视高峰, 不断吸引观众, 提高收视效果。
五、加大信息量, 控制单条新闻的长度。
当今, 各媒体间的竞争尤为激烈, 信息的新、快、多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观众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国内外大事和各种信息, 因此大多数观众要求消息短, 简明扼要。同时, 消息短了, 整组新闻的数量也就多了, 就可以多传递一些信息, 保持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鲜感。这也正是观众所希望的。
六、适当混排, 兼顾其它。
长新闻与短新闻, 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互相兼顾。让整组新闻节目节奏鲜明、形式活泼、错落有致, 刺激观众的兴奋点, 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观看节目, 提高收视效果。
七、适时加播编前话、编后话。
用编前话调动观众的思维, 编后话则以短评的方式, 提示和深入图像新闻, 以引发受众对新闻内蕴的理解和把握, 引起受众的思考。
以通化电视台《通化新闻联播》栏目2011年12月28日的节目编排为例:
本市新闻
1. 通化市获中国医药城称号
2. 新闻链接:我市医药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 我市普降大雪各相关部门采取措施确保市区道路畅通
4. 我市长途客运全线停运铁路未受影响
5. 大雪致部分蔬菜大棚受损
6. 暖房子工程惠及5800多户居民
7. 走基层:三道江村的致富路
8. 佟江小区发生一起燃气爆炸事故
9. 编后话:安全意识不能放松
1 0. 雪后气温明显下降提醒市民注意保暖
“通化获中国医药城称号”是当天最具价值的新闻, 下一条是新闻链接, 通化医药城取得显著成效。按照“归类式”的编排方法将这2条新闻串编在一起, 显得很有分量。
“我市普降大雪”是观众关注的一条重要新闻, 在当天的新闻节目中, 编辑把降雪给城市带来影响的几条消息组合在一起, 形成较好的播出效果, 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组报道长短相间, 详略得当。
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 篇8
1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采访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这样才会在采访中应变自如。一档好的新闻报道,是通过七分采、 三分写或八分采、二分写来完成的。做好访前准备工作,通过搜集有关材料或掌握一些事件背景,做好访前全方位准备工作,才会在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或事物读懂、吃透,达到采访的最终目的。如果没有做好访前准备工作,对采访的对象或事物相关的一些信息不了解、不知晓,势必会在采访过程中没有话题,进而造成冷场局面。为此,只有做好访前准备工作才会对采访的对象人或事物,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具体做法是: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列出采访提纲。当确定采访主题之后,通过网络查询、搜集所要采访内容涉及到的一些资料或背景,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采访提供正确的采访方向。通过所查资料的提供,可以帮助整个事件的了解, 列出清晰的采访提纲后,研究采访的方式和角度及内容,有利于下一工作环节的开展。另一方面,准备工作要有针对性。 采访提问的方式很重要。一般情况下, 采访提问根据不同的人访问不同的问题, 也就是说,根据采访对象而采取不同的问法。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谈一谈您以后的规划或打算,或者您对我们的现场观众想说点什么等。 这样的提问方式根本就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由此可见,电视新闻人员在采访前要抓住采访的重点,提出的问题要紧密联系采访的核心话题,这样才会体现新闻报道的魅力价值。
2注重采访现场,巧妙运用采访技巧
做好准备工作之后,就是采访现场。 采访现场中,采访技巧的巧妙运用,直接决定了采访的成败。
2.1与受访者拉近距离,根据受访者的兴趣点进行逐步深入。
大多数时候,新闻工作人员与受访者都是第一次合作,对于受访者来说会感到陌生。要想在短时间内得到受访者的信赖,使他们说出真实的故事,就要在采访中让受访者在短时间内对话题感兴趣,受访者只有对话题感兴趣才会打开话匣子,并产生对新闻工作人员的信赖,这样为深入采访主题做了基础铺垫。
2.2采访中要尊重对方,并营造和谐气氛
营造和谐平等的采访气氛是新闻工作采访的成功秘诀,更是采访中的润滑剂。 对于受访者来说,平等和谐的氛围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媒体对他们的尊重。随着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人们很注重自我价值。尤其是对受访者来说,新闻采访人员态度是否和蔼、是否尊重受访者,其言谈举止和说话方式都会影响受访者的采访情绪和采访效果。在采访中,新闻采访人员要尊重受访者,不要盛气凌人,怎么问、 如何问,需要新闻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地磨炼,对受访者提出的问题方式万万不能用生硬的口气提问或交流。
2.3要注意细节
新闻作品生动的原因之一是细节。 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如果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设置的问题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觉如何?” 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
3结语
一档好的电视新闻报道,采访程序至关重要。做好访前准备工作、在采访中与受访者拉近心的距离、制造和谐平等气氛; 同时,要注意细节,这样才会通过采访发现和挖掘更有价值的新闻资源。
参考文献
解析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 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解析
一、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必要性
广播电视新闻是我们国民了解国际动态和国家重要举措的重要平台,新闻编辑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的核心工作,适当的进行相关技能的强化是非常必要的。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是一个难度系数较高的工作,它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准确性和实效性,要给予大众关注的消息,在新闻内容上进行不断的丰富,同时完善新闻编辑相关的规章制度,这对于提高新闻编辑人的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都是十分重要的。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编辑人员的各种技能也是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必要途径。
二、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的方法
1.加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能力
(1)善于把握并突出新闻事件的核心价值
新闻编辑处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新闻核心价值。在进行新闻编辑处理时,编辑要一定要把握并突出新闻事件的核心价值.比如,发生了撞伤老人逃逸事件,事后老人被路人扶起来挽救了生命。在这类事件中,新闻价值体现在肇事司机的无良逃逸和救死扶伤者的社会良知两个方面,就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新闻价值:对逃逸的肇事司机进行批评,引发公众对社会功德的思考;同时,对救死扶伤者进行赞扬认同,弘扬一种社会公德心和救死扶伤的理念。
(2)正面引导舆论
新闻编辑要注意舆论引导新闻事件,要强化新闻的正确导向作用。比如,相关时政类新闻如各级政府的相关会议、开展的某项活动,下乡送温暖或者慰问贫网儿童等活动,其在新闻导向上是积极、阳光、温暖、人性化的,颂扬党和国家、政府对民众关怀备至,对弱势群体关爱有加等正向的宣传。而对于一些打黑除恶、不尊老爱幼、违背道德观念、官员收受贿赂等新闻事件,在进行新闻语言编辑时,除了要突出报道违背法律或道德观念的这类人,还要突出其给国家、政府、民众、社会、家庭、亲友等带来的不良影响。
(3)与时俱进
电视新闻编辑要具有与时俱进、发展革新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能力,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喜好,从而编辑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内容。另外,电视新闻编辑还要拥有丰富全面的知识,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生活素材、编辑素材,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编辑出来的新闻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吸引力,真正服务于大众。
2.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
(1)新闻题目以及结构的编辑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稿件与报纸稿件不同,其感染力更强,具短小精干的特点。广播电视新闻的编排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视频、文字以及图片的拼凑,而是一种艺术行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考虑新闻受众听觉的规律,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在对新闻进行编排的过程中,只有注重新闻题目以及结构编辑的技巧性,才能够创作出好的新闻,从而使新闻的传播更加广泛,影响力也能够随之增加。
(2)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文字处理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标记的文字通常需要运用在两个方面,即画面文字与播报文字。在编辑新闻的过程中,画面文字运用较多,因此在文字处理方面也应当讲究一定的技巧。首先,新闻主播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文字显示的处理技巧应当清晰明了,注重文字与背景颜色的反差,突出字眼的清晰度。总体来说,新闻标题还应当生动形象,以此吸引受众关注。另外,在广播新闻电视中,虽然新闻本身属于一种消息的传达,但新闻也属于一种舆论工具。因此,无论是画面文字还是播报文字,广播新闻的文字都应当注重语言的情感色彩,选择恰当的词语。
(3)模糊化处理新闻稿件的技巧
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是广播电视媒介的关键,但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当对特殊信息进行模糊化处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模糊处理技巧对象通常包括:
①图像稿件的模糊化处理。图片新闻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载体。图像通常具有直观、真实的特点,但较容易侵犯他人的权利,因此新闻编辑应当对图片稿件进行模糊处理。例如,使用马赛克以及进行侧面拍摄等,以免侵犯他人隐私。
②急发稿件的模糊化处理。新闻的主要特性就是时效性,因此广播电视企业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对于急发稿件进行模糊化处理时,新闻编辑不仅仅需要重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还应当考虑到稿件发送的时间,因此对于这些新闻需要进行模糊处理。
③道德类稿件的模糊化处理。社会道德问题是人们讨论的焦点,也是广播电视媒介传播的重点话题。新闻编辑在模糊处理时应当把握道德新闻的主体,关于道德利益类新闻应当谨慎对待例如,在犯罪新闻的报道中,为了有效保护犯罪人员的隐私,编辑在模糊处理时可引用“化名”等。
基于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和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者,必须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素养和新闻编辑的技巧。在进行新闻编辑的过程中,注重新闻趣味性和艺术性的把控,同时重视新闻处理的技巧和文字、图片的搭配,善于找出重点和热点话题并以简洁的方式阐述出来,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为大家传递正确的、科学的时事新闻,为我国的国民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刘振杰.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运用与艺术性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2(24)
电视新闻标题的写作 篇10
新闻标题具有简洁性、准确性, 它是受众了解新闻内容的窗口, 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 既可以明确地表达新闻的主题, 也可以增强新闻的表达效果, 吸引受众地眼球, 使受众产生好奇心, 有兴趣阅读新闻内容;而不当的标题, 比如以偏概全、夸大其词、词不达意等, 只会错误地引导受众。新闻标题必须力求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与概括性, 才能引人入胜, 增加信息量, 加重读者的印象。标题是新闻的重中之重, 它需要记者和编辑运用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来进行提炼和总结。写出好的新闻标题是每个新闻人的目标。
2 新闻标题的写作技巧
2.1 好的标题要贴近群众
人们都知道,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宣传的基础, 受众最关心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消息, 因此在新闻标题的写作要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关键是作为新闻核心内容的标题更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群众。曾经有位通讯员的新闻标题是“伊犁发现鹿茸化石”, 稿件内容介绍是某企业从牧民手中收购了一具鹿茸化石。据专家介绍, 一般情况下鹿茸化石很难形成。原因在于鹿茸生长期间不会自行脱落, 保留完整的概率很小, 而且, 远古时期人工饲养马鹿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编辑将标题改成“伊犁惊现罕见鹿茸化石”不仅点明了主题, 更吸引了受众的眼睛, 抓住受众的好奇心理。
还有一篇新闻稿件, 内容大概是伊宁市共发放小额创业贷款超过2 000万元, 创下了就业贷款发放的历史新高, 帮助很多大中专毕业生实现了自主创业的梦想。原标题为“伊宁市发放小额创业贷款”而编辑将标题改为“伊犁:小额贷款圆大学生创业梦”这样的标题, 不仅点明了主题和此次活动的意义, 同时也引起了受众的关注, 吸引帮助了更多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
2.2 好的标题寓意要有新意
新闻要有新鲜性, 是人所共知的, 那么作为新闻之“眼”的标题, 必须兼具创新的特点。为了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闻标题, 常常需要列出几个甚至几十个题目, 反复地分析、比较和鉴别, 从中挑选出一个精彩的标题。有记者写互联网以其强大的传播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闻, 标题为“电子商务进农村”, 这个稿件的标题概念不清, 没有点明主题。于是, 编辑将标题改成“互联网助农增收”, 与之前的标题相比, 既点明了主题, 也说明了互联网给农村人的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
2.3 好的标题要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语言要幽默诙谐, 赏心悦目, 使受众回味悠长, 从而产生强烈的观看欲望。曾经有这样一条新闻, 原标题是“我州5A级景区知多少”, 内容是说某地新增3处5A级景区, 但这标题使人感觉模糊, 没有表达出主题, 编辑将标题改为“我州再现3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这样一来, 就设置了悬念, 让受众有进一步了解事情发展的欲望。还有一条新闻的标题是“姐妹情深”, 讲述的是一对不同民族姐妹之间相互帮扶的感人故事。可这标题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于是编辑将标题改为“超越血缘的姐妹情”, 这样一改, 就生动形象, 一目了然。有这样一篇新闻稿件的标题名为“远冬草场的牧民乐了”既妙趣横生, 又耐人寻味。受众见到这样的标题, 肯定会产生这样的联想:远冬草场的牧民为什么会乐呢?于是就会产生强烈的了解观看欲望。这些电视新闻的标题或含蓄, 或明朗, 做到有藏有露, 藏则让受众兴趣盎然, 露则使受众产生震撼。
3 结语
电视新闻标题对观众来说, 它是画面和声音的传播, 对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正确地引导舆论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 电视新闻人, 特别是记者和编辑都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学习钻研, “读书破万卷”, 才能写作出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标题。同时, 由于电视新闻的广泛传播, 写作新闻标题还要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结构的观众的需求。因为电视新闻题目只能在屏幕上出现短暂一瞬。所以, 必须根据电视传播的特点, 用最精炼且通俗易懂语言来写作新闻标题, 使之既准确鲜明, 又亲切朴素,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引起受众的观看了解欲望。
电视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准确概括。如果一条好的新闻, 没有与之相配的标题, 往往会画蛇添足, 使之丧失了魅力。而一个好的标题, 加上流畅的文字和引人入胜的画面, 这样的电视新闻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新闻工作者必须努力克服“重新闻内容撰写、轻新闻标题写作”的倾向, 在实际工作中, 以电视的传播特点和新闻标题的要求为基础, 精心提炼和推敲, 写出好的电视新闻标题, 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摘要:电视新闻的文字稿件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 构成了既可看又可听的电视新闻。所以, 电视新闻稿件的写作不仅仅是为听而写, 同时也是为看而写。如何结合“听”与“看”, 使电视新闻稿既有别于广播新闻, 也不同于报纸新闻, 是电视新闻记者和编辑应关注的首要问题。因此, 电视新闻记者和编辑应该抓住电视新闻视听兼备的特点, 充分发挥想象力, 多练习、多推敲, 反复琢磨, 不断创新, 才能提炼出让人惊艳的标题。
【电视新闻写作的技巧】推荐阅读:
电视新闻稿件写作技巧09-05
电视新闻的写作方法09-04
电视新闻的采编技巧05-12
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05-15
电视新闻的拍摄技巧07-23
电视新闻摄像的技巧08-17
电视新闻编排技巧06-21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05-26
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技巧06-16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技巧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