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共12篇)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 篇1
摘要:分析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特点, 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高度概括性、个性化、语言形象化;探讨构筑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特色的策略, 内容有从“视”觉方面突出导语的特点、从“听”觉方面突出导语的特点。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导语写作
1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特点
1.1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要有高度的概括性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要做到简明扼要、提纲契领, 用在新闻开头的导语是整个新闻报道的纲领, 报道能否引起受众的兴趣, 导语起着决定性作用。导语的高度概括性主要体现在写作文字的简洁性、凝练性,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通篇新闻的中心思想一定要在导语中突出出来, 不能只是文采飞扬, 却把中心思想完全掩盖在散乱的文字中。高度概括性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导语要运用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形式上不落俗套、新颖别致, 在理论指导上也要务求创新。
1.2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化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在我国新闻行业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 但是, 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写作文风却不是导语写作的要求。现在的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经常能看到为了突出“为什么”这个新闻要素, 而大肆套用各种政治性口号和术语去表述新闻的主体思想, 这种导语虽然在形式上很标准, 但是缺乏个性色彩。新闻报道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取决于新闻事实本身的分量, 空洞的套话和缺乏个性的口号式导语只会让电视受众感到厌烦。
1.3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语言要形象化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本身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以多元素图像方式传播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导语作为新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写作风格也要具备形象化的特点, 才能与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相得益彰。在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中截取新鲜的画面、抓住新闻事件本身的特征, 并且选取最佳的表现角度, 才能满足形象化特点的要求。抓住新闻事件中最能体现本质的场景, 在导语写作中描述一系列生动的形象, 这样, 就可以既突出新闻主旨也能让导语更加形象化。描写式导语的写作方式最能体现广播电视新闻生动、活泼以及形象的特点, 但是, 这种写作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典型性、代表性的新闻事件中可以很好的运用, 在一些重大时政题材的新闻事件中却不适合。
2 构筑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特色的策略
2.1 从“视”觉方面突出导语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之所以能够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 是因为其能够给人们带来视、听、读多通道同时感知的效应。传播学研究的成果显示边听边看的传播方式, 可以让受众对传播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而单一的看或听, 不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广播电视新闻借助现代电子技术手段将图文、画面和声音同时传播给受众, 这是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区别于其他传播方式的特点, 也是构筑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特点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
从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中“视”的特点出发, 导语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去表现自己的特色。首先, 导语内容以字幕的形式在播音员播报时显示在屏幕下方, 这样, 不仅可以起到强化传播效果的作用, 还能避免受众可能出现的听觉障碍, 还可以运用现代抠像技术去交代地点、时间等新闻要素, 不仅可以省略烦琐的说明, 还能起到补充说明导语内容的作用。其次, 用纪实性的语言去完成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 纪实性导语在广播电视新闻中的运用可以让整个新闻报道变得简洁明朗。纪实性导语既能巧妙提示新闻内容, 还可以充分展示整个新闻画面。在纪实性导语的撰写中不能把新闻中重要的事件写进去, 这样, 受众就会有一种未看先知的感觉, 新闻传播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2 从“听”觉方面突出导语的特点
电视是一门以现代数字技术为手段的综合性视听艺术形式, 画面和声音这两类符号是电视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内容必须通过电视声音去体现, 从“听”这个电视新闻特有的优势出发, 导语应该通过以下途径去体现自己的特点。
第一, 在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中多用响亮的词语。广播电视新闻是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的线性传播, 观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观众是否能全神贯注的去接受新闻信息, 不会因为偶尔分神而不知道新闻的内容。受众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只能按照新闻的编辑顺序从导语开始, 而后是标题、画面以及解说词等新闻内容, 这个过程要求导语的用词必须响亮, 在兼顾用语的趣味性和刺激性的同时, 力求新闻的内容可以时时刻刻抓住观众的心, 收到最佳的效果。
第二, 用简洁的语言去构筑导语。广播电视新闻是用形象表达方式去表现各种新闻事件, 对于受众来说, 这种面对面传播的方式是最直接的一种认知方式。形象表达方式的传播要求新闻画面丰富而真实, 导语的语言风格要简洁明快, 尽量减少专业术语和书面用语的出现, 生僻词句更要少用, 多用直白的口语的短句, 这样的导语写作风格才能充分体现出广播电视新闻“听”的优势。
第三, 巧用悬念式的短语去写导语。新闻报道最常用的是平铺直叙的方式, 但是,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来说, 这样平铺直叙的方式会让通篇报道显得平淡, 在导语写作中巧妙的使用一些悬念式的写作方法, 用新闻开头出现的悬念设置, 来激发受众心中的猎奇欲望, 这样更容易让广大受众接受新闻报道的内容。事件的发展都有因果, 平铺直叙就是先因后果的写作方法, 而悬念式的写法就是先果而后因, 用事件发展的结果, 一步一步揭开事件发生的起因, 让受众感觉到悬念迭起, 更多的受众关注新闻, 传播的效果自然会更好。
参考文献
[1]秦殿杰.怎样写活新闻导语[J].新闻爱好者, 2002, (06) :12-19.
[2]新闻导语探新[J].新闻传播, 2002, (08) :36-45.
[3]川妹.也谈第二代新闻导语写作[J].今传媒, 2004, (03) :22-26.
[4]孙景春, 于爱泳.新闻导语写作谈[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3) :33.
[5]孟凡志.电视新闻导语的通俗化[J].记者摇篮, 2007, (10) :39-41.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 篇2
一、电视新闻的定义: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变动或正在变动的事实信息的传播。
二、电视新闻的特点:传播内容生动;范围广;线性传播;共时传播
三、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1、电子传播手段的介入:“带机采访”和“脱机采访”两种方式
2、时间同步性
3、其采访方式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形式
4、记者的角色定位更加丰富
5、对设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6、形象的画面报道,有价值、有特色——“屏幕意识” ●“屏幕意识”(“画面意识”)——电视记者对电视屏幕变现出来的感觉、认知、思维的总和。
7、复杂的工作环节
●前期:确定选题、整体构思、定向采访、画面拍摄 ●后期:文字写作、画面编辑、播音解说、混录合成
8、集体工作的方式
●对记者的要求:坚守好自己的位置、熟知他人的位置、有全局观念
前期:记者、主持人、摄像、灯光、声音
后期:编辑、制作人员、技术人员
四、电视记者及其工作方式:
1、电视记者:在电视机构中从事电视新闻素材收集工作的专业从业人员,是一个集体概念。
【包括:编导 出镜记者 摄像师 录音师 灯光师】
编导:前后期全程策划。决定素材采集范畴,把握节目的整体结构;决定应变方针;负责现场资料、尤其是理性素材的收集。
2、电视记者的工作方式:采摄合一制和采摄分离制
采摄合一制的弊端:容易造成顾此失彼。记者在现场为拍摄画面抢镜头而忽略了对采访的各种环节的考虑;采访中不能全力深入挖掘事实,报道的水平不高;记者难以进入画面,难以进行画面描述。
第二节 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
一、“ENG”方式——“电子新闻采集”【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
制作特点:前期拍摄、后期编辑(使用便携式摄像机)
二、“EFG”方式——“电子现场制作方式或即时制作方式”【Electronic Feild Production 】制作特点:多机拍摄、同时编辑 设备要求:3台及3台以上的摄像机 能够简化节目制作工艺,现场性强
三、“ESP”方式——“电子演播室制作”【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优势:完善的照明设施、音响设施;设备要求:摄像机只能放在三脚架和云台上使用,通常是使用三台以上的设备。
四、“SNG”——“卫星新闻采集”【Satellite News Gathering】优势:新闻发生与新闻播报的零时差。“TNT”——“Today News Today”;“NNN”——“Now News Now” 特点:现场拍摄、现场编辑、即时播出
●现代电视新闻的基本特征:追求新闻事件的现场同步报道,扩充单位时间内的新闻信息含量、满足观众的现场同步感受和参与感。
第三节 电视记者的素质和素养
一、电视记者的素质要求:
1、专业素质:新闻业务知识 现场报道的能力 新闻敏感 讲故事的能力 对话或提问能力
2、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3、勤于学习、拓宽知识面
4、要独立思考
5、要具备法制意识,现代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6、政治素质
7、社会活动能力【与采访对象的交往、与合作部门的合作能力】
二、工作作风
1、协作分工 团结作战
2、勤奋工作 不怕吃苦
3、雷厉风行 严谨快捷
4、爱护电视摄录设备
5、勇敢顽强 不怕牺牲
6、廉洁自律
第二章 采访限速挖掘及选题确立
一、新闻线索的定义:
1、指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反映新闻事实的简略轮廓和片段,新闻线索是记者追求新闻的方向和依据。
2、特点:简单、短暂、有待证实、变动性大
3、作用:新闻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可以确定采访的去向;新闻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的质量。
二、新闻线索的来源:
1、记者本人的观察和积累:首先多看、多听、多问、多想;其次,善于捕抓有价值的信息;第三,要做有心人
2、会议、政策、文件、简报、领导人的讲话
3、受众的信息
4、其他媒介的信息【网络、报纸】
五、挖掘新线索的技巧
1、从一般当中找特殊
2、从正常当中找异常
3、从消极中找积极
4、从沙子中找金子【大众化生活中找到闪光点】
第二节 采访选题的确立及论证
一、选题:新闻记者确立新闻报道对象的过程;对新闻价值的再理解。
1、对新闻价值的在理解: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即客体对主体作用。新闻价值是客体的新闻要素、属性对新闻主体所产生的实际效应(作用、影响)传播主体:必须让观众知道的信息 接受主体:(要符合受众审美、接受信息的需要;通过信息了解社会,知道信息的表面、背后及我如何如评价。更多的是新闻背后的信息和价值)
2、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选择新闻的标准:对象感
善于把握受众心里和受众的需要
从受众角度看新闻线索的价值有:知晓价值
激励或启迪价值
实用受益价值
娱乐价值
意见表达价值
3、信息传播者的角度选择新闻的标准: A、新闻政策标准:(党和政府做出的决议)包含政治标准(宪法、法律、风俗民情、民族习惯等)和新闻宣传思想两个方面
B、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和定位
C、从新闻可能产生的社会意义角度去考虑
二、选题论证的方法和步骤:
1、对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考查
2、对表现形式进行构思【用语言和画面进行整个报道的构思】
3、可行性论证
第三章 新闻采访的策划和准备 第一节 广播电视采访前的策划
一、新闻采访策划的概念
1、新闻报道策划:为使报道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采编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接受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
2、新闻采访策划:
采访思路—记者采访活动所要遵循行动路线或思维路径。
二、拟采访思路的作用
1、设计采访行动方案
2、确定采访思路的运行范围
三、采访思路拟定方法
1、非突发性新闻的采访思路:以线索对象为中心设计采访路线
2、突发性新闻线索的采访思路:问明情况,发出简讯—持续采访—深入采访、深入报道(了解事件原因、挖掘事件逻辑递进)
3、重大新闻线索的采访思路:发散
延伸
四、确定采访思想应注意的问题
系统性:在联系中寻找切入点
注意现象之间的联系 层面性:不可越过事物应有的层面 多侧面性:不满足事实表层的现象
五、采访提纲的撰写
采访目的采访时间
采访思路
采访方法(路线的确定、环境的确定、对象的确定)
采访问题(针对采访对象、围绕采访目的的展开)
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方法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准备
●什么样的采访需要准备:采访那些已被无数次采访和写作过的人物或事件;采访那些重要的人物、复杂的人物时;做综合性总结性报道时;做深入报道时;
●新闻采访的准备有两种:面对某一具体采访任务、有针对性的准备;平常的积累(实践、读书)●
一、资料准备:
1、收集背景资料(采访重大会议、采访特殊事件、采访典型人物、采访不熟不懂的问题及去生地采访)
2、学习和掌握相关政策
3、补充相关知识
4、熟悉采访对象(学习工作个性爱好)
二、确定介入现场的方式
1、现场定义及类别
现场: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的类别
2、现场的类别:
第一现场: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
第二现场:由于记者的采访而出现的现场 A、记者、主持人参与报道的现场 B、记者、主持人参与报道的现场 第三现场:追述的现场
引用间接引语 引用直接引语
再现模拟
●再现模拟—深入现场、请不相干的人模拟表演当时的情景(情景再现)、利用图画、电子图像、动画模拟当时的情景
●记者对现场的介入方式
旁观式: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尽量保持现场的原生态,对现场的干预很少,降到最低 记者主要是通过观察和记录
优点:A、较完整地保留现场原生态的信息;B、充分突出被采访对象
缺点:记者不能够直接出面掌控、使其增加了难度 参与式:A、声音参与式(同期声参与)
电视记者在现场拍摄的镜头中只出现声音,但隐藏记者自己的形象。
好处:突出采访对象,避免记者喧宾夺主;避免现场节奏过于缓慢和信息冗长
问题:记者声音干扰现场;不利于节目的构成与意义的表达
可以有的选择:保留有价值的信息,去除记者的提问环节;拍下记者的提问画面,变现记者提问过程。B、出境参与式
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将自身形象、言行表现在镜头中的现场介入方式,也称“出境式采访”。●电视新闻采访报道方式发展过程。
第一代模式:口播模式——沈力
第二代模式:图像+解说
第三代模式:现场采访报道 ●镜头前采访应具有的内涵:
A、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进行出图像的采访报道
B、新闻事件必须是正在发生、发展的,报道与事件同步在现场完成 C、报道要有完整而连贯的同期声、画面和声音缺一不可
注意选择出镜采访方式要恰当
出镜采访根本目的之一是加强报道的现场感
三、设计采访问题
提问设计的优劣关系到采访的成败 斯诺 麦克华莱士
问题的标准:有的放矢、准备、深入、细致、简明扼要
1、“GOAL”方法——吉尔兰德 G=goals(目标)【通过提问得到具体的例子和有趣的信息。直接提问:问话语气委婉。】 O=obstacles(困难)A=Achielvements(成就)【再次捕抓细节、如何解决困哪的】 L=logistics(背景)“GOSS”
目标—goals 障碍—obstacle 解决—solution 开始—start
2、采访提纲策划方法:
A、列出采访人员、确定采访顺序
B、拟定采访问题、标题重点、明晰提问目的 ●记者设计的问题有七类:
引导性问题:与采访无相干或相干的问题
概括性问题:了解一般性面上的大概情况
实质性问题:
探讨性问题
敏感性问题:与采访对象有一定的厉害关系。不要莽撞,慢慢的去试探
印证性问题:请被采访者回答
结束性问题:请被采访者回忆补充一下
第四章 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方法
分类:现场观察和现场采访
第一节 现场观察
一、定义
1、“现场”对新闻传播的意义
2、“现场”索义:观察的含义:细查事物的现象、动向;考察或调查
3、“现场观察”的定义——是广播电视采访方法第一步,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的有表及里的查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收集素材,获得第一手资料。●记者观察通常分为三种类型:采集性、核实性、找寻性(找细节、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找问题)●新闻现场观察的特点:直接性、综合性、客观性、经常性、敏感性
4、现场观察的内容:新闻事件进程及变动趋势;把握现场环境和气氛;把握人物个性和特点;抓取表现事物、人物特征的细节;发现问题(何人何地为何,与此相关的人,事件的下一步如何发展;判断现场有那些新闻价值、会对受众产生什么影响;定位观众、希望知道什么)
三、现场观察的方法:
1、同步观察、事前观察、事后观察
2、概览与细察结合:
概览(鸟瞰法):是对某一事物做大略的、全景的观察
细察:是对事物的某一局部或细节,做重点的、仔细的观察【足够的观察时间、观察的近距离】
3、在观察中思考:善于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善于发现事物的特征;善于运用联系的方法分析思考
4、恰当的角色定位:目击者、记录者、参与者
五、现场观察的要求:
1、观察要全面
2、观察要细致
3、观察要深准
4、观察要提问
第二节 现场采访
一、采访对象选择的标准:准确 愿讲 善于表达 权威人士
二、话筒前采访要求:
1、尽量消除现场干扰的因素【人员较多;有机器设备存在;话筒运用不当】
2、记者的语言【精炼、口语化、通俗化、有感染力】
3、注意话筒对声音采录的自然和清晰
三、镜头前的采访要求
1、记者要有画面意识
2、“一次最佳”原则【记者和被采访者在镜头面前的行为举止具有即时性;记者的现场报道应尽量一次完成;提问与回答一气呵成、情绪连贯】
四、提问的技巧:
1、采访提问语的使用原则:单一原则 具体原则 开放原则 逻辑严密原则
封闭式的提问方式是指所提问问题比较矮哦具体,需要被采访者的回单范围小、指向性强
开放式提问方式是指记者提示某一话题或言谈范围让采访对象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2、善于追问——追问是一种提问的方法 A、彻底弄清某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的时候 B、挖掘典型的事例和生动的细节
C、探寻关键的实质性材料或访谈中的疑点
3、倾听与沉默 A、倾听的内涵
B、采访中如何去倾听:做好倾听的准备、倾听没说出的话或说一半的话、保持安静、显示你正在倾听、培养倾听时的好奇心
第三节 出镜采访
一、出镜记者: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 新闻故事或新闻调查与主持人
电视节目中,在新闻事件现场以报道新闻事件为目的,同时结合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传播信息的电视工作者。主持记者的特征:
1、出镜头
2、报道新闻
二、出镜记者的电视新闻的特点
1、同时同步的报道手段
2、人本化的采访形式
3、形象的画面报道
4、综合复杂的制播过程
●在出镜采访时要比广播报纸有更多的问题,更应注意
1、捕捉感觉,并且在现场的环境氛围中引出信息
2、要让自己与采访对象不紧张
3、不要让人有“假”的感觉、不要摆拍
4、电视采访是以人为基本对象的采访活动
三、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方式
1、报道由出镜记者独立完成
2、出镜记者在现场采访嘉宾
3、出镜记者与演播室主持人交流
4、现场体验报道
四、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语言要求
1、使用口语
2、对事件报道进行引导
3、目标集中、提问具体
4、具备很强的理解力,能灵活应对
5、明确目的,思路清晰
6、善于调整对话节奏
五、记者出镜报道法则
1、注意现场的潜信息【现场气氛的描绘,电视记者可通过近景、特写来描写潜信息】
2、注意典型环境的选择【与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直接联系的现场】
3、多样的出镜形式
4、调动其他感官机能弥补语言的不足
5、注意与后方直播的密切配合
6、出镜记者的仪表仪态要得当
六、记者出镜的拍摄方法 抓重点 抓全局 抓细节
1、交代性镜头
2、采访对象镜头【过肩镜头、近景镜头】
3、出镜记者镜头【倾听镜头、反向提问时】
4、间隔镜头
七、记者出镜现场述评的拍摄
1、画面构图—近景:记者主体;中景:记者走动
2、介绍性镜头
3、拍摄中心镜头
4、摄像记者的主动性——突破画面束缚
5、镜头对出镜记者采访述评的补充
第五章 消息类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第一节 消息类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
一、消息类广播电视新闻(动态新闻)的传播特性 新:时间、题材、角度、立意、手法 广:题材
短:内容 篇幅
二、消息类电视新闻的分类
1、短消息【一分钟左右,300字左右,画面不到20个】电视新闻少用长镜头:画面15-20个左右
2、长消息【800字左右,画面在60个左右】反映的主题一般都很重要:政治、民生;头条作用 ●导语的写作:
1、导语的定义:是整篇消息的第一个单元,它以凝练简洁的语言,告知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2、导语的作用 A、导读或导入新闻
B、串联作用【程序式串联—承前启后,过渡作用;悬念式串联;口语式串联—主持人对新闻的总体认识以及对新闻编排的理解体现出主持人的主持意识】 C、吸引受众
3、导语类型:直接式导语:有两种做法一是晾衣绳式导语或五要素俱全法,直接陈述新闻事实、开宗明义的导语,一般直接陈述新闻最主要的内容;二是只只交代最重要最新鲜的部分要素。
延缓式导语—【不直接陈述事实,而是运用描写、气氛、渲染,先写一些相关的情况,在引出新闻事实】
三、消息导语写作的特点、选材精辟 具体形象 简单精炼 照应主体
第二节 电视新闻主体的写作
一、必须介绍事实的基本情况
1、五要素
2、背景—揭示事件的意义,引起受众的关注;利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实特点,显示变化高度;用背景语言作为暗示,表达某种不便严明的观点;用背景给事实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事实更可读
二、结构要求
1、结构线索要单一:A、时间顺序(时效性比较强的事实新闻中)B、逻辑顺序(层次单纯、便于观众观察)C、层次清楚
2、中心突出
三、电视消息的常用结构
1、倒金字塔结构:优点—便于受众迅速掌握报道重点;确定—程式化【善于判断观众感兴趣】
2、时间顺序结构:按新闻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事件的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保持事件的完整性,但容易形成流水账。【注意每个环节找到报道的重点】
3、逻辑关系结构: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或问题的逻辑而组织材料安排层次【因果、对比、并列、递进】
4、金字塔结构:最重要最精彩的放在后面,按新闻事实或事件的因果关系而安排组织材料【悬念性、趣味性强】
第三节 消息类新闻习作
一、短消息的写作技巧
1、写作原则:一事一报、精炼事实、提取价值、选取一点
2、短消息的写作技巧:准确的切入点、画面语言与文字语言相结合、注重安排兴奋点【利用导语、运用对比、突发事件】、善于运用同期声
二、长消息的写作技巧
1、整体式长消息:从头到尾只说一个人或一群人
2、集纳式长消息:有一个新闻主题统帅,分段写多个人的事迹 ●人物性长消息的写作原则
1、运用电视画面语言【电视画面的三大要素:图像、声音、色彩】
2、运用具体情节细节【新闻故事化】
3、运用现场同期声
●事件性长消息的写作原则
1、把握好事件的新闻性【新鲜、重要等】
2、把握好事件的典型性【形象、细节等】 ●长消息的写作技巧
事实、再现场景、背景材料、同期声、巧妙的构思和深层次的描写
第六章 广播电视专题新闻采访与写作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专题新的定义及特点
一、广播电视新闻定义
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通过对重大新闻题材或围绕重大主题的详尽、深入或独特视角的报道,为观众提供深度信息的新闻报道形式。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
1、重大性
2、内容取向专一集中【选题内容:重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阐述分析;如何去拓展延伸(多侧面、多视点、多角度、多层次);报道时间上的延伸和拓展(多个时空的内容进行表现和挖掘)】
3、表现手段丰富:【视觉手段:照片、图片;听觉手段:同期声、解说、录音资料、音乐;播出手段:对播、交谈、嘉宾的参与】
4、报道深入:专题新闻贵在求深、以深度和广度取胜
三、电视专题新闻的分类
1、调查类专题新闻
2、评论类专题新闻
3、评述类专题新闻
第二节 广播电视专题新闻叙事构成
一、叙述者:
1、记者—旁观者、参与者、2、采访对象
3、编辑——纸上预编(考试20分)
二、视角
1、全知视角
2、限知视角
3、主观视角
4、客观视角:叙事者是客观公正的、中立的
三、结构
1、内部结构—内容
不同层面的内容要如何组合在一起
A、纵向结构:指按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编排材料的一种结构的形式。有两种情况:一是按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二是按生活中一连串故事的时间
B、横式结构:有两种情况:同时异时空结构(同一时间段不同空间材料拼接组合在一起);多侧面拼接结构(风声)C、递进式结构:——剥笋式;通过现象层层深入到事件背后,环环递进,从现象到本质的结构。广播电视新闻结构通常以单线条
2、外在结构(节目的宏观设计)故事化、悬念、细节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 篇3
关键词:电视 消息类新闻 导语 写作技巧
观众看电视新闻,主要是为了获知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新鲜而有意义的事情。通过电子媒介,在几分钟内,传遍全世界。由于消息往往是简明扼要地、直截了当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变动,广大受众用很短的时间,便能够获得有关的新信息,了解核心的新闻事实内容,它是其它任何传播渠道都无法匹敌的。消息是报纸的主角,也是广播和电视节目中的主角。
一、电视消息类新闻导语的重要性
新闻界往往把新闻五要素甚至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把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为了更适宜于激烈的竞争,导语要写得简明扼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看电视的时间不充裕,要求消息的节奏也要快,要求尽快地获得主要新闻事实。而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便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第三代导语”诞生,也叫软式导语。
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新闻报道能否抓住读者,取决于新闻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导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二、软式导语要灵活多样 新颖别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丹尼斯说:“好的导语可以简短而明快,可以细细道来,将读者徐徐引入正文,也可以热火朝天、气势如虹。导语可以产生悬念,也可以蓄力而发,导语应当适应稿件的特殊需要。它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可以传达信息,而且可以为稿件确定情绪与基调。”因而导语在其写作手法上应灵活多样,切忌陷入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使一些套话、空话、老话充塞其间。在新闻导语中运用求异思维,打破陈旧的思维方式,指向一种岐途寻觅,意在设计出不同寻常、新颖别致的导语,才能满足观众收看的心理需求。
浏览国内外的优秀新闻作品,大多都有一个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导语,这些导语或抒情、或描写、或政论,其灵活多变的笔调紧紧抓住观众,使受众欲罢不能。下面,我就列举几个常用的软式导语:
1.数字对比式导语
许多新闻导语,由于受“导语必须用事实说话”、“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等规范约束,又不得不渗入一些说明问题的数据。特别是有的反映成绩方面的报道,离开了数字,可以说新闻将不能成立。所谓数字对比式导语,就是把新闻中主要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如《【回眸2009】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 2009年,全球经济寒冬的冷意尚未褪去,我国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暖意融融。2009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高达17%,高于GDP增长速度。文化产业不仅成为经济领域的“新亮点”,更为全年中国经济“保八”的顺利实现贡献了重要力量。
2、概括式导语
概括式导语,它是围绕主题概括,把新闻内容精华先告诉观众,在两三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读者,起到提示要点的作用,尤其在短新闻中,导语就负有揭示主题的责任。一条优秀的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了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住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写作新闻导语、提供新闻背景需要概括叙述;新闻语言要求凝练准确,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概括语言。
3、议论式导语
议论式导语,这种导语是对新闻事实作开宗明义的评价,可以将消息内容的结论直接告诉观众,然后再阐述和交待议论的论据和论证,充分提示新闻事实的内容,恰到好处的“画龙点睛”式的议论能使新闻增色。
4、参与式导语
参与式导语,就是消息开头就说明记者参与什么新闻事件或活动,以其耳闻目睹的方式报道新闻,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它既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更容易吸引观众了解新闻事件和活动的过程。它是目前电视新闻采用较多而且又适合电视新闻特点的一种较好的导语形式。如特写:《寒夜中坚守新年第一班岗》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辞旧迎新之夜,除了欢乐与激情,还有对工作的坚守与奉献。我们的记者和这些坚守在工作岗位的人一起,体验了他们新年的“第一班岗“。
5、悬念式导语
悬念式导语,对读者来说,既像一份菜单,写有具体的事实,也是一种承诺,预告好戏在后头.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正如新华社记者郭铃春所说:“平实、缺少个性的导语会使新闻流于一般。文章刚起头我就想把经过我观察得出的结论或看法告诉读者。”在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能激起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和欲望。在导语中设置悬念,能在引起读者思考的同时,激发了解新闻事实的欲望。比如《浙江德清:民间自设“草根”奖》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浙江省德清县日前举办了一场特别的颁奖,说它特别,是因为设置奖项的人,是当地的一位普通老人。
三、软式导语的入手技巧
1、从突出最新的时间上入手
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在导语中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比如《内蒙古:因雪滞留近30小时旅客列车 今天平安抵达终点站》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 现在是5号凌晨的3点30分,受大雪影响,由哈尔滨到包头的1814、1815次列车在途中经过30多个小时的滞留,今天终于安全抵达包头,列车上1400多名乘客全部获救。
这篇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观众由导语引发关注。
2、从运用散文化的笔法上入手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运用散文化的白描笔法写导语不仅可以使新闻的开头部分更加灵活,而且还能够把读者带入现场,令人长久难忘。因此,高明的记者总是在许可的场合,一落笔就运用白描的手法,用生动的形象吸引读者。如:《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年》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火红的灯笼,璀璨的灯光,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年的到来 。
3、从突出观众关注点上入手
突出观众关注点,把与观众利益相关或观众关心的、感兴趣的事写出来,能抓住观众,这是导语设计和写作的技巧之一。
比如《河北保定:高科技让百姓享受低碳生活》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这里是河北保定的一座普通的旅游饭店,看起来它和其他的饭店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它的確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能够发电,秘密就在于它的玻璃幕墙上。
此导语找准观众想知道玻璃幕墙秘密的心理,引导观众探索这普通饭店不同之处的欲望,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
4、从“为耳朵而写”入手
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内容,除开画面传递外,还依赖声音传送。在写作电视新闻导语时,要考虑听觉因素。为耳朵而写是电视新闻导语的一个特点。这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化。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
(2)朴实自然。观众用耳朵接受信息,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如果拐弯抹角,卖弄文字游戏,观众就会感到费解。朴实无华,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
(3)形象生动。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汉语中同义词非常丰富,有较大选择余地。比如,将“气候”改成“天气”,将“立即”改成“马上”等。多用双音词。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一闪而过。双音词两个音节,音波存在时间长,给人印象深刻一些。例如:“曾”换成“曾经”“虽”换成“虽然”等。
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读者是否愿意继续往下读,导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美]威廉.梅茨 ,苏金琥等译,《怎样写新闻》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2] 孙世凯,《新闻记者入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3] [美]杰克.海敦,伍任译,《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4]海德.格兰.特米尔纳 ,《新闻报道》。
[5] [美]约翰·钱塞尔、沃尔特·米尔斯,《记者生涯》,新华出版社。
[6] 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
[7]洪天国,《现代导语写作技巧》,1985 年版。
[8] 贾刚为,《 新闻采访技巧》,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3年版。
[9] 南振中,《我怎样学习当记者》新华出版社,1985 年版。
[10] [美] 罗.彼.克拉克《美国优秀新闻写作选》,新华出版社,1986。
[11] [美]威廉.梅茨 ,苏金琥等译,《新闻写作:从导语到结尾》,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12] [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广播出版社,1981。
[13] [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14] [法] 安布诺斯·拜厄斯,《疑难问题辞典》。
[15] 尹德刚、周胜 ,《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作者单位:嘉鱼电视台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技巧探究 篇4
1 注意导语及新闻要素的处理
新闻由导语、主体和结尾组成。导语是整个新闻的核心环节,它是将新闻的内容精简概括为最真实、最客观、最重要和最具吸引力的事实。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和报纸新闻导语不同,报纸新闻导语要概括消息的重要内容,而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则只需要提供一个信息。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信息包括有:五个W,也就是何人、何地、何时、何事、为何。导语中“人”可以不安排,除非该“人”知名度高或者是重要人物;切记不要忽略地点,交代地点应具体;告知受众消息来源出于谁。总的来说,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处理是精炼、简洁、顺畅和易懂。
导语写作不应拖泥带水,必须避免大话、空话、套话、废话在其中出现。导语应该言简意赅,让受众易懂且不落俗套,提高导语的精炼度以及吸引力。为了避免导语写作的俗套,应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来对导语进行阐述。写导语时可以考虑受众、生活、其他等因素,避免从工作角度写出导语的枯燥、一般化。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可以开门见山,也可以全局性铺开,亦可以推陈出新。另外,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应增强新鲜感,将新闻之中最有利的因素呈现,抓住受众的好奇心,带给他们不同的视听感受和信息满足感;增强视听体验,转变以文字为基础的新闻资讯获取,以听觉和视觉的双重输入,将口语化的导语输送给受众,让受众更能理解新闻的内涵和意义。
2 注意广播电视语言的应用
新闻采访写作过程中,应保证语言的真实可信,更要将语言提高到整个广播电视新闻的核心层次。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中,话筒、镜头和文字是相辅相成的。镜头组成了一个个视觉效果,而文字稿就组成了一串串动听的听觉效果。当视觉效果足够满足大众时,文字稿却犹如嚼蜡似的解说,将大大降低受众对其的兴趣。比如,在民生新闻中,一个个不同人物的出现,记者只是对人物进行简单的人物介绍,或者将背景进行笼统的概括而已,亦或者写作过程中只注重5个W和1个H,这样的写作技巧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的呈现而言无疑是失败的。语言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能够将不能完整呈现的视听效果通过文字语言的形式进行加工再处理。对于新闻而言,摄像头不能完整的记录事件的每一瞬间,这就需要语言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对于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稿件而言,记者应进一步理解广播电视的语言魅力所在,将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最大化,拓宽有限镜头的无限信息。以著名的《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为例,其语言简洁唯美,准确无误且优雅地将各种美食、生活环环相扣,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听觉上也感到无比的愉悦。
3 注意视觉逻辑的遵循
视觉逻辑是新闻文字与画面相一致,且受画面支配的现象。在广播电视新闻文稿中,文字在写作过程中自认为辞藻优美、语句顺畅、朗朗上口,但当文字和电视画面匹配时,往往会发现这些文字并不能和电视的动态画面相契合。换言之,记者文字稿件受到视觉逻辑的制约,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的文稿是不一样的,广播新闻可以将时间、地点等逻辑顺序变更,而电视新闻却无法将时间和地点进行变动,一台大型的夜间晚会不可能配合白天的人物采访,并将镜头切换至晚会上。电视新闻中的时间和地点是不能随意切换的,电视新闻应该按照逻辑性来进行播报。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不仅需要扎实的写作功底,还应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写作功底扎实固然好,但还必须配合电视画面,将镜头中的画面一一呈现在脑海中,并配以合适的文字,做到“快”“准”。当画面的出现需要解释文字时,在跳转这一画面时就要尽快以字幕或者播报的形式来解释这一人物、场景或者时间,不要让画面留下大多的空白,让观众去猜测,更不要出现画面和文稿不契合的情况,造成视觉逻辑错误。记者在拍摄新闻时,应尽可能的注意视觉逻辑,并处理好相应的文稿。
4 结论
作为新闻工作者,应注重新闻采访写作带来的作用,让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从导语、广播电视语言、视听逻辑出发,完成易懂、真实可信、完整、有思想深度的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稿件。
摘要:广播电视是媒体传播新闻最常用的途径,也是当前受众群最多的媒体传播途径之一。广播电视新闻不像传统的报纸新闻,仅将文字呈现在纸质平台上。广播电视新闻将文字稿件与镜头话筒相契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和听觉感受。新闻工作者要想把稍纵即逝的文字语言简单易懂地传播给受众,就要具备扎实的新闻采访写作技巧。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篇5
杨征南 黔东南电视台
电视新闻是一门艺术,它是声画的结合,也是光和影的结合,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所需的新闻消息,也给人们以视觉享受。但电视新闻采访却不是一门容易完成的功课。需要付出许多辛勤的劳动和心血。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看起来容易,作起来即较难。
记者要使新闻出新出彩,写到位写出味,主要着力点就是要做到“三贴近”。真正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新闻的灵魂和源泉。同时要做到:
一、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新闻工作贴近实际的具体体现。“三贴近”思想,为政治家办报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作为地方党组织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把当好喉舌的积极性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政治家办报的责任所在,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站在党的立场上,从政治高度考察掂量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意义,同时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客观及时的传播读者想知道的事,把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使新闻媒体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起到桥梁和疏通作用。
二、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让新闻充满生活气息。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生动活泼是坐在办公室里无法体会的。只有贴近生活,新闻作品才有鲜活蓬勃的生命和直指人心的感染力;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让新闻线索源源不断。
三、贴近群众,拉近新闻与读者的距离。贴近群众是新闻的落脚点和新闻媒体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只有贴近群众,才能让新闻广泛传播;贴近群众,可以体察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深切理解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记者俱备两种能力十分重要,即观察能力和综合能力。观察能力:记者在采访时要利用嗅觉、视觉、味觉去获得全面的事实,要学会眼观四方耳听八路,特别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善于用镜头现场捕捉各种细节,各种新闻要素,给观众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同时耳朵要随时听取现场各种声音信息,选取有用的材料进行牢记。
记者在现场采访报道时,要求做到“全感受采访”。要把自己在现场的各种感受全方位地进行报道,尤其是那些画面无法直接体验的现场感受。
电视的本性是记录,记者要有我在现场的意识。通过记者的视点传达给观众一种信息。
记者还要会综合各种材料,从材料中选择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新闻素材加以整理。记者要始终保持新闻的敏感性,善于发现捕捉到最具新闻价值的材料。善于从纷纭的材料中选择出最好的报道角度,最佳的创作切入点。用心灵的感悟去选择。记者不一定是一个专家,但一定要是一个翻译,要把微观的东西翻译成宏观的东西。要能有效解答群众难已理解的话语,这就要求记者具有较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对各行各业的工作职能、职权范围、工作成绩等都要了解,同时要能够熟练的运用各行业的工作术语和常用语言、词汇。只有这样,写作时才不会无从下手,下手困难。电视记者的采访视角不能极左也不能极右,一个人物是复杂的,采访时不要偏向于说教,对错不是记者说了算,而要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观众去想,去感受,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事情。
要以平和心态接近拍摄对象,着力反映其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使观众通过一个个“细节”和一段段“过程”去感受一种生存空间。电视是看和听的艺术,首要的是看,画面是一种语言,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因此电视不需要解说词也能看得懂。
目前我们的电视大部分是解说词加画面进行的。特点是教育人,说教,是在愚弄观众,效果是有限的,是编导让我看什么,而不是我看到了什么。我们要尊重观众,给观众提供更大的视觉空间。现在大多数电视,有时一个很好题材,往往容易拍成一个说教片,让一大群人上电视说教,让观众反感。
目前我们的新闻不吸引人的关键是新闻工作者没有新闻创新意识,观念无法改变。拿外省相比,我们的采访视角,采访方法,都非 常落后,新闻即要为党委、政府工作服务,也要为群众服务,而我们的新闻刚好忽略了群众这一最大的观众团体。
目前,“快餐”式的新闻较为流行,在记者队伍中普遍存在浮躁情绪,记者采访的任务过大,追求高发稿量等因素,使新闻单位存在浮皮草率抓新闻,到部门拿材料照葫芦画瓢写新闻,道听途说做新闻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新闻稿件思想没有深度,不可信,语言干巴,新闻不可读,不可看。
新闻需要灵感,作为从业人员保持一种职业的激情、对生活的热情以及积极参与的态度十分重要。同时,从事新闻工作不仅要有理智的头脑,还要有对生活、对新闻事件感性的认识。这种认识会使记者新闻意识增强,灵感迸发。
作为一名记者,要到新闻现场去找灵感,到新闻现场去抓细节。特别是电视新闻,现场信息十分重要,画面有细节才能吸引观众。新闻的细节是要通过记者现场去感受的,只有记者亲眼见到,亲身感受到,才能准确、形象地传达给读者。
新闻要动起来,不论是通迅、专题、还是信息。活泼的语言、生动的细节、新颖的表现手法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新闻有故事性,有现场感受,无疑可增加可读性。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力量是事实,新闻写作应当着眼事实,着眼事实本身新闻价值的开采。
电视新闻要淡化主体意识,淡化主观意识,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观众,要客观的再现生活。
新闻记者要从习惯于说概念转变到习惯于说事实,要从只会说一般的事实转变到善于表达自己理念的事实。记者在采访中要有质询精神,要逆向思维,不能顺着理,要逆着搓。
新闻是一个中心点向外辐射的,是通过一点来反映社会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现象。
电视新闻也讲求故事化,要有故事情节:故事要人物化,每一个故事他都有一个主人公。故事没有主人公,就不可能生动,但要想故事生动,首先要说清楚故事主人公,即要从细节描写入手,通过细节表现来对一个人的好坏进行说明。让观众了解这个人,了解这个人身边的故事。
电视的播放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次过。“一次过”如何使观众看清楚画面,听清楚场音、读懂故事情节、领会主题思想。最根本的在于电视片的结构必须脉络清晰,即主线明确,贯穿始终;辅线陪衬,点缀其间;情感真切。
一要确立主线和辅线,用主线来说明主体,用辅线来进行辅助说明。二要“点”“面”结合,既有“面”的辅垫,又有“点”的抓取。要舍弃许多次要的生活细节,抓取具有本质特征的材料。要对了解到的材料进行筛选。
三要善于观察捕捉细节,细节的捕捉与表现,是电视节目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滴水里见太阳”着眼要高,落脚要小,所谓
着眼高,落脚小,是指其意义大,故事小,即以小见大。许多相关的著作都从不同的侧面强调过这个问题。细节最真实,最有信息量,细节最表现特征,细节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捕捉细节首先需要有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光,通过对画面的细节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发现一般人不容易看出的形象特征。细节描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场面细节。场面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小的部位来刻画人物,渲染气氛。
二是时间细节。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经历,都在一维时间发展线上有序展开,有始有终。时间细节越真实,主题突出越鲜明。
三是心理细节。心理细节,是指人物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想法、情感、意识的细枝末节。
四是行为细节。行为细节,指人物通过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新闻一定要抓住几个人物的描写,要把新闻事件化,要依托于事件,事件要故事化,要讲述故事,故事的动态、进展、节奏;故事要人物化,要选取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外围的关系:人物要个性化,突出事件中的人性,人的精神、行动、细节、同期声,利用外围相关资料来讲故事,突出人物。新闻不能泛泛而谈,要以人物来讲述中心事件。要选取特殊人物。平常的人十平常的事等于零,平常的人十不平常的事等于重要新闻。电视新闻采访同时也要以点来说故事,以点面表现整个事件。点要有代表性,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或者更多。点即是某个故事的一个细节或者几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描写的怎么样,生 不生动,能不能吸引人,决定了新闻的好坏。能吸引人的新闻必定是好新闻。
电视表现要善于发现事实,捕捉细节,用事实表达观点,用细节传达理念。要用生动感人的细节深化主题。好比一座大厦,结构就是楼梯框架,细节就是水泥、沙子、砖块。没有大量的水泥、沙子和砖块的垒砌,大厦不可能崛起、建成。
要用生动、感人的细节,表现人与事的特征。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特别是画面细节,通过画面中的细节拍摄,让人有一个直观感受,这比说上百句解说词还管用。常言道“细微之处见精神”。要让每一篇新闻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关键是运用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运用好一个生动典的细节,有时会使一条新闻顿时灵动起来,题材特征就会显示出来,人物的风采会栩栩如生。
运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增添消息情趣。使消息富有情趣,有声有色。同时,新闻的细节运用一定注意以一当十,要能够忍痛割爱。有的细节虽然很精
彩,脱离主题,就必须下定决心舍去。因此在细节描写时一定要注意提炼有典型意义的、有说服力的细节,真正使这些细节为主题服务。
新闻语言也要诚,诚是儒家思想的中心,“诚”最初的意思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言之真实不欺,是个实践道德的概念。从情感方面看,情感在新闻中有着重要作用。有两家报纸报道了同一则消息,情感受因素多的总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受众作为社会的主角接受新闻的主体,因时间、对象而异,会对不同的新闻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而使新闻价值在他们那里形成不同程度的现实性。这样,新闻价值的大小也就和新闻的情感因素直接联系起来。新闻借助于情感会使受众更快地形成态度,实现新闻传播的一系列社会功能。所以凡是富于情感因素的新闻都能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产生心灵的交感,把受众的思维力调动起来。达到与受众进行思想的交流和行为的指导。一篇好的新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新闻事实,一是真心实意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就是我们所说的“诚”的一种外化形式。从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来看,需要对受众“以诚相待”。
电视新闻采编要突出构思;构思是文章写作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新闻采访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包括如何提炼和表达主题,选用材料,安排文章结构。构思主要包括三项内容:第一主题构思;第二选材构思;第三结构构思。
每一篇新闻稿件都要经过构思这一阶段,特别是电视新闻,构思十分重要,不仅在新闻文字解说词上要提前构思,在画面的拍摄方面,在取景、构图、拍摄角度方面,题材的选择方面都要提前构思,只有作到提前构思,采访才会有的放矢,一篇新闻才会有血有肉,才会丰满。构思从过程来讲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构思和表达阶段的构思。
构思的基体原则:第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较高的认识水平;第二要有针对性。有较高的认识水平,才会使我们居高临下地指导整个构思过程。认识水平不同对于同一个事物的深刻性和全面性的考虑也会有所不同。新闻构思,首先要有正确的立意思维方法。这里介绍几种思维方法。
一、原因分析法。原因分析法是一种先后性、历史性的因果关系分析,原因分析法是从“结果”到“原因”的分析方法,这里的“结果”是一种“现在
时”的东西--“现象”,而“原因”则是“过去时”的东西---“本质”。“原
因”之所以是“本质”,是因为它导致了新的“现象”的产生。当我们分析出一种事物的“现象”所以产生的“原因”时,我们就开始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在新闻策划过程中,为了获得最深刻、最理想的立意,我们必须多次运用原因分析法,进行剥笋式的分析,探索出事物现象的最终原因、最深刻的本质。
二、是背景分析法。所谓背景分析法,就是思考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产生的大背景、大气候,发现两者之间的隐形因果关系,这种大背景、大气候就成了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的原因。三是功能分析法,所谓功能分析法,即分析当前发生的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作用、意义。运用功能分析法,我们不仅可以进行正面的功能分析。思考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会带来的好处、利益,还可以从反面的、不利的方面来分析其危害、灾难等。原因分析法面向新闻事件之前的因果分析,是过去时;背景分析法面向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社会环境的因果分析,是现在时;功能分析法则是面向新闻事件之后的因果分析,是将来时。思维方法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形成新的思维方式,获得深刻的、新颖的立意,只有通过长期的煅练。
民生新闻
关注民生是媒体的生存发展之道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新闻媒介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求得生存与发展,关注民生,不仅是明智之举,也是必然选择。关注民生就是要媒体站在百姓立场树立平民意识,采用平民视角,聚焦百姓生活,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要求。媒体只有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才能羸得受众信任,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可亲、可敬的良好形象。
作为民生新闻的记者,要具备较高的素质,第一要有深入民众、深入生活的作风。记者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能捕捉到鲜活的新闻。深入到普通百姓中去,耳闻目睹百姓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了解百姓内心的愿望和要求,才能搞好民生新闻报道。第二要有坚持真理、敢说真话的精神。民生新闻的报道对象是普通百姓,而老百姓的生活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面对这些就需要记者讲真话、讲真理,有勇气为百姓说话。
第三要有质朴无华、平易近人的文风。民生新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报道形式上。要做出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新闻,就要求记者强化平民意识,站在受众的立场上,从新闻的视角记录民生,从百姓的视角解读新闻,运用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加强互动性、参与感,提升报道的贴近性、人情哧、亲和力。让群众真切的关注自己的新闻。民生新闻的独特内涵主要包括:
1、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一般地说,民生新闻所聚焦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生命。民生新闻的题材十分广泛,除了日常社会新闻外,可以涵盖于地方百姓最直接相关的政策服务资讯,困此,就民生新闻来说,可以说是“对最新的有关人民大众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命安全及其相关心态的事实的报道。
过程、报道立场的平民视角。传统的新闻,往往过分注重自上而下的指导性,将受众看成是需要教育的对象,高高在上,存在着脱离 群众的倾向。平民视角即意味着新闻工作者摒弃那种居高临下的心态,更多地聚焦平民百姓和困难群体,意味着记者站在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上来。
3、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民本意识就是把人民作为国家的根本,充分反映民众生活。关注民生疾苦,为民排忧解难,表达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
4、在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这里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报道民生内容;二是让民众在新闻报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采访时特别要注意三戒。一戒“看热闹”报道。如今,属于“热闹”类新闻缺乏思想内涵比比皆是,而有见地、有思想性的新闻比较少。我们要从“看热闹”的新闻中走出来。应下大力气,下苦功夫、去追 求“看门道”新闻。
二戒无主题报道,一篇文章要有主题,一部作品要有主题,电视社会新闻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大都与“俗”有关,报道的内容“平”、“偏”、“奇”、无创意、无新意,说到底,就是新闻无主题。要想使电视社会新闻总有魅力,总是吸引观众,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实践中,去观察体会,思考问题,拍摄镜头,组织报道。
三戒“尴尬”报道。作为新闻报道,应引领社会,在实践过程中要处处体现人文关怀,那种居高临下,指手画脚、盛气凌人的习气,受众难以接受。只有以人为本,关注社会,才能增强电视社会新闻的亲和力,树立电视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现在电视新闻越来越受到领导重视,社会关注,百姓喜欢,从业人员追求。这就更加要求我们,从政治觉悟、政策观念、文化修养、业务本领方面,要不断磨练自己,以提高执行能力和驾驭业务的技能。同时在采访中要扎实、深入、理性、不应人云亦云,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多侧面的展示,更大限度地彰显新闻力量,使新闻更显出人文关怀的情怀。
这里我们来谈谈会议新闻的写作
最容易写的是会议新闻,最难写的也是会议新闻,说它容易,是因为它是程式化的东西,按八股方式“炒”,为报会议而报会议,说难写,是采到“会海”中的富矿不易,写法创新不易,让读者爱看更不容易。新闻在会里:记者要在会海里找到“鲜鱼”、“干货”,首先必须学会“泡会”。所谓“泡会”就是指记者要全身心地投入会场里,这是一名记者工作作风的体现,也是获取新闻的需要。
开会,顾名思义就是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事件、讨论工作、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不可能亲临会场,但他们有了解情况的强烈欲望,新闻媒体就是要让大众了解此次会议的内容,特别会里的重要信息。
功夫在会外 在各种会议中一般都深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稍不留意,许多线索就被丢掉了。信息量大且集中在短时间释放是会议报道的一个特点。要获得更多的相关资料,要让稿件内容厚实全面,有时往往要让记者吃自己平时积累。平时注重知识积累,注重磨练功夫,注重交际的记者,往往能在会议报道中大显身手。
磨练的功夫首先是学习。记者能把握大局,把握宏观,就要认真 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只有在政治上成熟才能达到新闻上的“老道”,理论水平的提高,才能增强对复杂事物的判别能力和洞察力。磨练功夫其次是注意收集资料。了解会议的背景,写好新闻背景靠的是资料。就是要靠平时的积累。磨练功夫再次是要多交友。记者应成为社会活动家,要多踏进会议这一“沙龙”,通过这里去结识一批人,去累积社会关系,以达到方便采访的目的。
里应外合 不可还认,由于会议性质所决定,有些会议新闻只能就会写会。但有些会议需要记者将会上的有关内容与会外的有关情况结合起来,这种“里应外合”的写作方法,用好用巧了可以增强新闻报道效果,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里应外合”一是会上有所呼会外有所应。二是要会上知其然会外知其所以然。三是会上主角亮相,会外记者“旁白”向读者提供他们一些基本情况,使读者知其曲又知其人,让宣传效果倍增。
典型报道的创新
典型报道是我国主流媒体进行正面宣传的主要形式,要在弘扬社会正气、高扬时代精神、营造舆论氛围、引导观众更新思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思想
道德深入人心,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的共鸣。典型报道要注重挖掘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特点,去影响受众的感官,让群众如见其人,如
闻其声。典型所体现的个性越鲜明,反映时代精神的共性就越突出,典型的说服力就越大,普遍的指导意义就越强。
先进典型来源于生动的社会实践,来源于平凡的社会生活,来源于普通的人民群众。要找典型报道与群众思想的结合部,使典型报道充满生活气息,让“平民化”的先进典型在群众中引起共鸣。群众的需要就是典型报道的根源所在。典型报道虽然是从群众中来,如果没有与群众的视角相结合,就无法回到群众中去。因此,普通而不平凡、平实而不平淡的典型报道,与群众的视角相吻合,使人感觉真实亲切,可敬可学。
塑造真实形象 增强感召力量。典型报道必须遵循“三贴近”的原则。用鲜活、通俗的群众语言,用平常心、平常事描述刻画人物生动的形象,从平凡的举动中捕捉深刻的内涵,达到以事感受人、以情动人效果。
记者外出采访时,决定采访对象要注意四个因素:身体、亲和力、表达能力、长像。记者问话要开放式的问话,问话时不要问概念式的问题,要让采访对象能自由发挥。问题要简单明了、具体、明确、清晰,并且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对方是否有能力回答出来,问话超过三句就不要问了,概念式的问题往往让采访对象无法回答。千万要注意不要在采访对象面前显出傲慢或粗鲁,不要高高在上,这样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使采访无法进行下去。要学会提问,掌握提问技巧,提问要能吸引对方打动对方,使对方与你谈话亲切自如。采访开始。记者应提一些中性的问题,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向采访对象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逻辑性,不能使自己所提问题互相矛盾,要注意谈话过程中收集那些能够启发你提出新问题的信号和暗示,善于发现对方的疑问点始终保持灵活敏捷的思维。
采访过程中就开始打腹稿,这样可帮助你确定现在掌握的素材是否已能写一篇报道,以便及时调整采访思路,保征采访的成功。
采访时不要怕向对方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因为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行业。对这些行业的一些术语或其它不了解的知识应不耻下问,直到你完全了解。
要讲究采访技巧,要研究采访对象,尽可能的祥细占有材料。包括采访对象有关历史的和现实的背景材料。尤其注意采访题目所涉及 的资料文献。更要了解采访对象的工作性质、职务、兴趣爱好、周围环境等等。
三种简单的采访错误:
1、明知故问,表现采访记者的愚蠢。
2、少问对方是与不是的问题,3、不要诱导对方说出供词。
记者出现场有三条基本要求:认真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现场,2景别最好是中景、中全景、大全景,要能很好地展示现场环境。
3、努力传达现场感。
记者在现场要有很好地发现、挖掘和思考能力,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在记录节目中强调在过程中在运动中采访。
采访中提问记者要有主导性,要围绕主题提问。要注意细节选择的倾向性。电视新闻选材:
1、要选视觉、听觉好的。2 有没有创作价值;
3、能这能给人以新鲜的角度和想象。
4、反映深刻的问题;
5、、是否能表达人性,6、画面信息量大小;
7、人物形象是否更利于表现。选材要点:1、选择看得见的事实。2、选择“点到穴位的事实,也就是
要选择能够强有力地说明和表现主题,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3、选择以小见大的事实。有些东西表面看起来不显眼,背后却有大文章。4、选择与表现主题密切相关的事实。所有素材的选择都要围绕主题展开,主题表达和深化往往依靠一系列有说服力和表现力的事实来完成。5、要选择具体的、生动的事实。
电视的四种语言:解说词、同期声、字幕、背景。
一,解说词:
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严格地说电视解说词并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写作,他与报纸新闻稿、散文、小说、传记等写作方式都有所不同,文字运用也没有那么讲究。但是,真正使用好,处理得当,能够符合电视创作的特点和规律,也并不那么简单和容易。从字面上看,电视解说词无非是“解释说明”的压缩。是帮助观众深入认识和理解电视节目的一种电视语言。它的一切写作、处理、安排的思路,首先从画面出发。它依赖画面、来自画面、补充画面。同画面的关系处理得当,与其他手段的配合就能够迎刃而解。要知道电视解说词从何入手,必须了解电视画面的局限。电视解说词使用最基本的原则是: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使用解说。如果电视画面可以表现,并且能够充分表现的地方,应该尽量发挥画面的作用,少使用解说。因此解说词的写作使用首先要了解画面的局限性。
一、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难以完整再现。对那此曾经出现和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未能及时拍摄到或保留下来相关图像,试图用画面再现过去,再现历史的,电视画面无能为力。所以在画面资料不足的情况下,解说词在回顾历史,报道过去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也是它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
二、画面无法对尚未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预测和展望,画面报道最基本的特点和要求是形象、具体。事情还没有发生,事物还没有出现,画面进行展望既不可能形象,更不可能具体。所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利用解说的虚拟性和想象的能力,调动观众想象。
三、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人是万物之灵,世界上最复杂的、最微妙的,莫过于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而画面传达信息有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不准确,画面对人的内心活动只能做表面肤浅的揭示。有些就需要解说来完成,而解说对人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应该十分慎重。特别要注意对心理揭示分寸感的把握。它可以配合适当的采访、人物内心独白、主人公自述,恰到好处地做直接的揭示或剖析。
四、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画面对抽象的意义和无形的概念,难以表达,这样就需要解说词解说。
五、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创作意图与观众接受程度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而画面自身难以填补这种差异。观众往往根据自己的体验和需要去解释画面,由于对画面内涵理解的不一致,往往会出现许多歧见。因而解说在这里,主要就起到引领、点拔、启示的作用,通过解说,既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又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接受。
六、无法全部回答新闻记录的基本要素。画面无法满足观众了解全面信息的需求。观众要求对现实生活作全方位的了解,仅仅靠画面一种手段,许多必要的信息无法传达到位,会使观众感受到遗憾。因而就需要解说词来补充。
电视解说但也不仅仅指对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它所涵盖的内容和作用要宽泛得多,也复杂得多。电视解说词写作是一门基本技能的训练课,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性和操作性。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没有一定之规。不能绝对的说,必须这样写,不能那样写。具体情况一定要在具体环境和条件下才能叛别;写好解说词,首先要了解解说词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电视创作的规律和解说词的使用特点;要撑握比较丰富的语汇和修辞方法,比较多的文字格式,比较充分的表达方式;也时甚至连播音员个人的语速风格,栏目对象的接受情况,栏目的性质,都要考虑在内。
电视解说词不能天马行空般地任意挥洒,它必须注意到同画面的对位、交汇、碰撞、借力的时机,注意到画面长度的容纳字数和解说词的语速。解说词与针对性的画面形象同时出现,才能取得声画结合的预期效果。否则,不仅这种交叉、碰撞、借力的效果难以实现,而且关键地方的错位,还会带来非常恶劣的后果。因此采访时我们必须要多拍摄画面,集聚素材。
一、电视解说词段落的划分尽量要细,要短小,不宜长篇大论。段落短小,计算时间字数比较容易,播音员也便于调整语速,找准画面和同期声的准确位置。
二、解说的句式尽量使用短句,有时七八个字,顶多十几个字,句式过长,不仅同画面的配合困难,太长的句子,甚至连换气的地方都不宜找到。
三、解说的针对性要强。解说无论长短,只是为某段画面服务的。解说词写完以后一定要注意结合画面掌握一下时间和字数,不适当的地方应及时进行调整。为了便于临时进行修改,电视解说词尽量写得有一定弹性,语句有可伸缩性,需要时,可以随时填充;不需要时,可能及时压缩。这种弹性主要体现在那些附加语和修饰语上,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增加它,可以多一些色彩气氛,去掉它们也不影响关键信息的传达。
解说词要为看而写,就是能使观众通过解说,自觉地将听觉信息与眼前的视觉信息相联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画面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使观众充分领悟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
要学会运用浅白直观的语言播报新闻,记者在采写电视文稿时要学会抓观众的兴奋点,要言之有物,不仅让人听懂,还要让人愿意听下去。只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打动各个层次的观众,用生动、准确、明白的语言文字对画面进行诠释、补充和提升,配合声音画面来冲撞观众的视、听觉等感官,才能与观众进行感情交流,使观众在收看时形成强烈的思想感受。
电视解说为“看”而写的特点,在文字处理上起码包涵有两层意思。
一、电视解说的文字中应该包含有一定量的潜台词,即没有直接说出,但可以感觉得到这样的意思,随时把观众的注意力向画面上引导。这样的潜台词就是“请看画面”。
二、电视解说词在表述过程中应该有大量的、足够的指代性语言,如“这个那个”。
电视新闻的文字解说词写作尽量口语化。电视新闻不同于报纸新闻,报纸是给人看的,面对的是有文化的读者。电视既是给人看的,又是让人听的,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观众。要让所有的观众都能看的懂。所以解说词不能象报纸那样书面化,而应该口语化,贫民化。要从观众的习惯出发,力求通俗易懂。
解说并不去具体描述画面形象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方式,也不用详细交代画面充分交代的内容。解说仅仅用一个指示性的代词一带而过,给观众一个提示。利用语言的借代特点,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观众通过它,去留神画面的形态特征与发展变化,为解说的展开提供画面依据。
电视解说无非是讲三个方面的话,写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讲必须要讲的话,该传达的信息不讲不行,不讲观众就弄不清楚,看不明白,它对画面起到一种补充说明的作用。
二、讲令人感兴趣的话。语言要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说得机智巧妙,使人感受到愉快兴奋。
三、讲令人信服的话。真实、诚恳、合情合理、不虚饰,不空洞; 电视解说在电视作品中的地位,决定了它自身形态的不完整性和非独立性。解说从手法上说只是一种“镶嵌”的艺术。而不是自我堆砌。它不承担所有“画龙”的任务,只承担其中“点睛”的任务。电视节目需要的内容信息,能够用画面表现的,尽量用画面表现。要善于使用画面讲故事,提高画面自身的叙事能力。只有在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再考虑使用解说。因为画面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也有很出色的叙事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解说的量越少越好,解说的分量少了,说明画面的表现力提高了。
电视解说不是画面的简单的说明和解释。解说与画面的关系不是一种表面关系,而是一种深入的,内在的联系。解说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去挖掘画面内在的含义。它应该是画面因素的扩充、延伸、概括与升华。解说应当给观众画面之处更多的信息,尤其是那些无形的信息,及与画面有一定内在联系,但观众又直接看不出来的信息。电视解说不去简单解释说明画面,更侧重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这种深入的理解与感受,一方面准确传达了编导的创作意图,同时为观众的思维和联想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解说词不要写口号,要写背景,写内容;解说词不能过多地加形容词。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解说词要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解说词最好能够中性一点。
二、解说词强调不完整,它与画面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解说词是画面的解说,只有画面无法给观众信息时,才需要解说词解说;解说词与同期声互为补充,不能重复,被采访人说话表述清楚就不需要解说,解说在电视片中只能是配角,解说与主持人的话相互配合与字幕互为补充,解说词的抒情写意段落可以加配音。
三、电视画面往往是具体的,解说词为了与画面相配合,一般应从具体的事物一步步的写到抽象的概念。从看得见的事实写到看不见的道理、思想和观念。
四、解说词写数字时,表达应选用合适的视听元素,数字报道十分准确,观众往往记不住,用解说词报道数字时宜粗不宜细,粗略简单的数字便于记
忆,而精确的数字只靠播报一次,是无法被观众记忆的。那样,报道的目的和效果就无法达到。
五、解说词是为看而写的,解说词要为观众观看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解说词应引导观众观看和思考画面上的重要内容。补充画面上无法表达的内容。
六、解说词为了避免重复画面的内容,常用较多的指示性代词。如;这儿、那儿、这样、那样、这些人、那些人等,指示性代词能吸引观众看屏幕,不看屏幕就无法知道这些指示性代词指的是什么。指示性代词能直接接替代名词、省却了复述名称之累。
七、运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资料时,应选择合适的画面,选择一段包含相关信息的画面,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讲述相关的背景资料。
八、解说词表述过去或未来时,应寻找一个与画面相宜的契合点。电视画面最擅长表现的是“现在进行时”,对过去和未来的阐述往往借助于解说,但这类解说应立足于“现在”,也就是说最好从现在的细节说到“过去”或“未来”。解说词适当压缩“过去时”和“未来时”的表现范围。设法多用今天的事实,使今天与往事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画面所拍摄的“今天”的场景与解说词所讲述的“过去”的事件形成有机的联系。
九、用解说词表达理念时,应选择合适的事实,并落实在具体的细节画面上。
电视节目脚本的写作
电视节目脚本的写作,也和一般的文学创作不同。它必须符合电视的特点和规律,起码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前期拍摄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充分考虑它的可操作性。
二、要注意画面表现的形象性与可视性。文字脚本的写作要充分考虑电视形象化传播的特点。要侧重那些具有可视性、画面感染力强的材料。
三、在文字脚本阶段,最好确定下将来节目的叙事角度和叙述人称。
四、不要追求解说词自身表面文字形式的完美。因为电视画面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五、解说不要描绘自然景色、描写人物形象。因为有画面这个更有力的手段存在,所以解说没有描绘的必要。
六、画面细节是展开解说的支点和契机。电视解说应该来自画面,又回到画面,解说词的撰稿人应该有敏锐的眼光,善于观察画面,仔细捕捉那些适合展开解说的画面细节。画面与解说互为支撑,又相互补充。
解说的功能:
画面没有完整的情节,常常呈现为无序状态,不具备准确的叙事功能,需要画面外的解说承担一部分叙事任务。虽然电视节目主要是给人看的,尽量利
用图像画面传情达意。但是,完全没有解说的配合,画面的表现力和感受染力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主要功能;
一、弥补画面不足,完善电视形象报道。对画面传达不充分、不准确、不清楚的地方,给以必要的补充,说明和解释:对画面无法直接传达的而又不可或缺的信息,尤其是那些间接的信息,比较抽象的问题,利用解说,给予充分的说明,借以提高信息传递的精确度和明晰性。
1、对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总体社会环境的介绍。
2、对新闻事件各个要素的介绍,对人物关系和事件各方面联系的介绍,都需要解说完成对基本事实的陈述。电视画面只能反映具体的场景氛围,对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新闻人物的姓名、关系、事件的背景联系,很难一一展现,而这些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
3、通过解说调动观众的再造想象,使他们从无形的画面上感受到有形东西的存在,以充实画面形象,弥补现有画面形象的不足。
二、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画面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为具有多种解释可能性的画面,创造一个明确的指示关系,给它定向。
1、放大画面的信息点强调突出关键性细节。引导观众的视觉关注,使他们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2、对无序的画面信息进行整合,对多义的画面指向进行规定和引导。特别在一些纷乱的场面中,信息含量特别丰富,画面的指向很不明确,任何一个画面形象或细节,都可能引发不同观众的不同感受,这里就需要解说。
三、挖掘画面内涵,丰富提升画面表现力。由于画面转瞬即逝“一次过”的特点,观众对画面表现的生活一般也容易如此。尤其对那些司空见惯形象,总习惯于用先前的经验用简单的理解,容易陷入表面形象的束缚之中。这就是需要借助解说特有的抽象概括的能力,深入挖掘画面的内涵,帮助观众加深对画面的理解,使他们由“熟知”变为“真知”。
四、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电视解说词应能够调动观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令其结合画面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这样才能为观众的思维开拓更广阔的空间。解说的技巧在于借助语言的准确性,诱导甚到“逼”着观众进行想象,对眼前的画面形象不由自主地加工改造成,形成全新的视听感受。
五、连接画面,顺利过渡转场。在画面编辑时,需要场面的不断转换。为了使作品层次和画面段落之间顺利过渡转接,就需要一种弥合“跳接”和“隔断”痕迹的润滑剂,为观众创造畅达的语言环境。
六、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解说表达感情,一种是通过对感人细节的动情
表述感染观众;一种是通过感情的直接抒发打动观众。
电视解说词要注意:(1)不要出现明显的逻辑混乱。(2)不要出现明显的常识性的错误。(3)不要出现语言感情色彩或分寸感的失误。(4)电视解说词段落划分尽量要细,要短小,不宜长篇大论。(5)解说的句式尽量使用短句,有时七八个字,顶多十几个字,(6)解说的针对性要强。这段解说无论长短,只是为某段画面服务的。不要笼而统之,放在这里也行,放在那里也行。
标题:
标题是一条电视新闻或一遍文章的门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观众是否想看你的节目。不少记者认为电视新闻中的标题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事实上,电视有稍纵即逝的特点,要加深观众的印象,帮助观众理解好新闻的内容,标题和导语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条好的标题,能让观众一看便知消息的基本内容,把新闻的重要价值和报道意图体现出来。在有限的时空中更有效地传播信息。取标题要注意:
1、新颖,独特、有吸引力。能够一下子抓住观众,激发他们的收视兴趣。
2、准确、具体、恰当、到位。尽量避免产生误解或歧见。不要大而不当,空洞无物。最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题或题材,使观众通过标题大体知道节目反映哪方面的内容。
3、标题的字数不宜过多,但是信息的涵盖量要大。一般情况下,电视节目或栏目的标题不要超过七个字。
4、标题要求音节和谐,琅琅上口,好呼易记,便于流传。
5、起标题要多使用动词。因为动词是实词,并具有动感,比较活跃生动。少使用形容词或程度副词,因为这些词是虚词,往往传达不了什么信息。
导语
导语,就是新闻用简要语言说明全文目的或结论的开场白。导语是择其文章最中心、最精彩之点,不要与文章重复,又要避免抽象的公式,引人入胜。电视导语要有效地吸引观众看画面,要引人入胜,导语活泼生动,形式多样,能准确将每条新闻最精彩、最吸引人、最 富悬念的部分提炼出来,就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感受电视画面的冲击力,融入情景中。但不能面面具到,要为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要突出新闻的中心思想。也可是一条稿件的总的概括。导语一定要把新闻的实质内容,用短小文字,作生动表达。读者看了导语,略知全文甚至引起观看的兴趣。常见的导语有:
一、概括式:用很少的文字概括全文。
二、描写式:通过场面入文。
三、提问式:抓住读者关心的事情,以提问的方式作为导语。
四、结论式:展现实际成效,通过导语,首先把新闻要反映的问题结果告诉读者。
五、悬念式:问题引而不发。露出事情的头,留下事情的尾,引起观众的兴趣。
六、因果式:道出前因后果。
导语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多用概括性语言。要善于突出重点。
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紧接导语之后,要用足够的、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对新闻内容用周全、确切的阐述,充分表达出通篇消息的主题思想。主体的写作有以下几种方式;
1、依时运笔:即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依从时间的顺序,把来龙去脉搏写明白。写作中运用材料要繁简得当,不要有闻必录,写成一本流水帐。
2、依事运笔:按照事物本身发展规律,抓信内在联系,顺着脉络下笔,不受时间顺序的约束。根据事物的发展逻辑来考虑主体的层次结构。由于它确切地掌握了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主次关系,或点面关系,能更为生动地表现主体。
3、依人运笔:按照人物出场顺序,有分寸地把握主题,刻画人物,表达主体。特别是写典型人物的消息,往往是从先进人物本身写起,一直写到他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4、依境运笔:按照客观事物的环境展现在人们眼帘的先后,开展写作。
背景
新闻背景就是与新闻产生联系的历史环境与客观条件。背景的用场在于丰富主体,突出主题。起着衬托作用。(1)对比性:现在和过去、正面和反面、正确和错误、这里和那里,都可以找出材料比一比,看是否有差别,以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2)说明性:介绍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思想状况工作与生产面貌、物质及文化条件等,说明事物所处的特殊环境。(3)注释性:新闻里头有许多新事物,如人物身世、工具性能、产品特色、名词术语、历史典故、风土人情、方言土语等等。新闻作者要考虑观众对象,应该让更多的人明白,免得人们瞎猜。
新闻背景要始终围绕主题,文字宜简不宜烦,切忌故弄玄虚,无事生非;或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喧宾夺主,冲淡主题。它应该围绕主题的实际需要穿插其中。解说词背景的用场:
一、说明前提,通过背景材料说明新闻产生的前提,或对画面无法表达的背后的事情进行说明。
二、利于对比,运用背景材料作对比,便于说明问题。
三、用作解释,新闻中涉及到读者不大熟悉的某些历史典故,地理知识、经典著作,方言土语、自然现象、科学原理,专业技术、等方面,需要加以解释,观众方知其意。解说的开头:
电视要吸引观众关注的目光,让他们有兴趣继续欣赏下去,开头的几句话非常关键。最先出现的解说词要承担任务重大。
1、选择整个节目的切入角度。解说传达的信息,是从什么角度,利用哪些细节、哪个故事、哪个人物展开报道的?选择的切入点是否新颖、独特、具有接近性和吸引力?是否能带动后面的报道顺利进行?需要仔细地斟酌。
2、确定整个节目的基调和解说的基本风格。节目的风格基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解说词体现出来的,甚至节目的时代感都同解说使用的语言有关。
3、先声夺人,出手不凡,给观众以新鲜的感受或强烈的冲击,展现出解说的水平与语言技巧。
解说的结尾:
结尾的解说,承担着节目是否能圆满收场的任务。如何通过最后的解说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如何避免片面,少留缺憾,都是结尾的解说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1、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是对作品主题的概括的升华。使观众在过程中感受到彻悟。
2、引人思考,发人深省,给观众留下回味无穷的韵味。
3、说出观众能够感觉到但表达不好,想说却说不清楚,朦朦胧胧又把握不定的意思,通过解说给他们一种准确明了、精彩的说法。
4、对于多集系列节目或连续报道,最后结尾的解说经常要起到承上启下,为以后铺垫悬念的作用。数字的形象化处理
电视报道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数字,尤其是经济报道、成就性报道、统计检查等报道中,数字出现得相当频繁,而这些信息非常抽象,很难用画面做准确的说明,基本上是通过解说词进行介绍的。然而,解说词中的数字听起来相当枯燥,往往影响解说词的艺术感染力。要介绍数字的同时,增加一个参照系和可比量,进一步说明这个数字。这个参照物或可比量最好用观众比较熟悉,比较形象具体的东西,能够迅速理解数字的基本量度。
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难做,难就难在怕做不出鲜活生动的人物来,尤其是电视人物报道,虽然通过电视镜头报道的是不同环境、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面孔的人物,但往往做出的人物报道千人一面。电视人物报道如何吸引人,就是要选取典型场景中的典型事件,通过结构和叙述典型事件来描写和刻画人物的典型特征。
首先是选取典型场景,选取场景,简单地说就是对所报道的人物的周边环境取舍,就是要舍弃对人物来说无关紧要的方面,把人物置于典型的场景中,去粗取精。电视人物报道所选取的典型场景包括人物当时当刻所处的宽阔时代背景,广泛的社会背景,鲜明的地域背景,生动的工作或生活背景。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在电视人物报道中往往淡代在镜头以外,但在典型场景的选取中不要忽视了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场景。镜头可以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同样声音也可以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比如用某一时代的音乐等。人物的地域背景、工作背景、生活背景则是具体的,体现在人物报道中镜头中,人物报道中典型场景的选取不但事关人物报道呈现给观众信息量的多少,也关系到人物报道是否鲜活生动、真实感人。
二是选取典型事件,通过典型事件带出活生生的人物来。这时的典型事件就好比是一个优质的载体,人物厚重的一切都负载于其中。选取典型事例一定要选取亲历或亲为的典型事件,让有关人在相关的现场“说事”尽可能的真实再现。让人物在矛盾中、冲突中展现出来。三是捕捉典型细节,捕捉人物的一些典型细节特征是做好电视人物报道很重要的方面,典型细节包括人物的典型外貌、典型话语、典型动作等能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典型细节特征的捕捉同样关系到电视人物报道的成败。细节党被称作“新闻的细胞”,“通讯的血肉”。要想形象、真实、生动地表现人物,就让细节说话。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渲染,才能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传达人物的神韵,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典型人物报道要有几个富有个性的细节作支撑,才会使整篇报道活跃。在电视人物报道中,首先应该重视人物典型外貌特征的拍摄与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要符合典型场景典型事件中的人物本身。
在电视人物报道中,同期声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期声运用的好会给人物增色不少,人物报道中的同期声应该选取符合人物本身典型话语,这些话语必然要打上时代、社会、地域、工作、生活和典型事件的烙印。让人物在事件中说话,让这些话语更富有感受染力。同样人的手势和姿态等其他肢体动作也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和传情达意的作用,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手势可以直抵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所观看和认识的人物是丰富的而非单薄的。
电视解说的创作构思
电视解说的创作构思,是对电视节目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考虑,不可能离开节目整体创意,离开其他因素的影响,单独进行解说的创作。所以,电视解说也是对整个节目的创作构思,只不过从解说这个角度考虑得更多一些而已。电视解说的创作构思,关键是要把握四个环节:占有材料;先择角度;安排结构;捕捉细节。
1、占有相关材料
电视节目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丰富多采,涉及的题材五花八门,而电视解说又承担着向观众传达信息的主要任务,如果解说词的撰稿人对所要报道的问题一知半解,甚至稀里糊涂,不去深入地调查研究和学习,对所报道的问题没能真正的把握,结果会闹出许多令 人哭笑不得的错误,误导观众,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担人的能力最强,技巧再高明,也不能无中生有。所以,“多多益善”地占有材料对是最重要的。一般来说,搜集相关材料是节目创作的必由之路。占有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资料。可以围绕题材想材料,创作节目,撰写解说,应该想到的问题必须尽可能想到,想到的材料越多,越丰富,才能在创作过程中游刃有余。如一个无影无踪的“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办?凡是和“风”有关系的材料先尽可能想到,再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材料使用。
为了锻炼自己的构想能力,平时我们可以自己做一些联系。比如。围绕一个字,象“农”字看你能想到多少相关的材料。多想,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素材选择,而且可以使我们选择出新鲜的切入角度和灵活的表述。
2、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
角度选择的成功是成功的一半。类似的八股腔,观众早已耳熟,很难产生真正的感人效果。但新的角度从何而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其实选择的角度越小,越具体,越能够接近观众。所以,最好通过具体的人物,具体的事件,具体的故事,具体的细节入手展开叙述。再重大的题材,再宏观的事件,也可能通过很小的切入点展开,以小见大,由实入虚。越重大的题材,越要寻找和普通观众的心理接近性。这样,切入点看起来很小,却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3、合理组织安排结构
电视解说是一种叙述方法,其叙述方式会对节目的组织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同一般的文字叙述不同的是,电视解说的叙事的特点在于它的间断性。解说词需要通过和其他电视手段的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述体系。因此,撰写电视解说首先需要看电视画面提供了哪些信息,其他手段可能提供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是需要解说传达,在画面的什么位置传达这些信息。解说词是时断时连,若隐若现的。是充分利用语言准确、清晰、变化灵活的特点,对画面和其他信息进行整合。因此,安排结构十分重要。电视片的结构分为线型结构和块状结构。
线型结构是用一条线来把故事连接起来,线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某种环境,它贯穿于整个影片始终,一个片子可以有两条线,一主一副,以主线为主,也可以以主持人为主。块状结构是围绕一个主题,一个中心或立意来展开。
时空也是一种结构手法,故事完全按照一种时空转换和手法来叙述,矛盾冲突也可以做为一种结构手法,按照冲突发展描述事件的进展。电视节目的结构方式有许多类型。比较基本的结构方式有三种;(1)、按时间的顺序演进安排结构;(2)、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安排结构;(3)、执照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来安排结构。
电视节目是具体生活和形象的再现或表现,必须有具体的形象载体作依托。不仅是事件性的报道,任何人物、话题或现象的报道,都必须注意其叙事结构的过程性和情节性,尽量找到一个具有承载力和牵动力的主干事件。把你所要叙述的话题的各个环节,通过这个主干事件串联起来,使整个叙事结构线索清楚,脉络明晰。
电视解说在叙述时,一定要注意突出事件过程的层递感。使事件的过程层层递进,电视结构在这里我们把它分成两种,一种可称为“瓜藤法”以藤带瓜。再一种可称为“以点带面法”。从具体延伸价值和发展空间的一个小点切入,采用“滚雪球”或“扯棉絮”的方法,选出一个最适宜展开延伸的生长点,把需要反映的问题都带动起来,有机地组织起逻辑合理的叙事结构。
4、善于观察捕捉细节
细节的捕捉与表现,是电视节目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它不仅仅使节目表现更加具象化,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解说词创作的基础和起点。细节最有真实感受,最有信息量,细节最表现特征,对电视节目来说,细节最重要的还有一个特点,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这个细节只能是彼时彼地特有的,只能在这个特定的场合、特定的环境下出现,它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够发生,不是可以出现在许多人身上的。是不可复制,不可复现,甚至不可模仿的。那么怎样去捕捉细节?捕捉细节,首先需要有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光,通过对现场、人
物、环境的观察,通过对画面细节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可能发现一般人不容易看出的形象特征。因为画面细节为解说词的展开提供了一处处声画结合的最佳支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巧妙利用这些“支点”展开解说,也就很好地解决了如何根据完成的画面撰写解说的问题。电视片的表现手法:
1、纪实手法:也叫原生态的记录手法,特点是强调事物的原生态的记录,注重表现过程,常常表现出一种无意性,只是客观的随意表现,不靠近主题,目的是强调生活真实感和自然的味道。是生活过程的真实再现,情节不能虚枸。
2、白描手法:不加任何修饰,强调写实性,注意突出重点,有所选择一般不强调表现事物的全过程而是抓住几个点来记录。
3、对比手法:对比更有利于突出事物的特性,特点是两种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内容表现形式的组合,对比反差越大越强,对人的感受也就越强烈。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整体对比。
4、象征手法:镜头展示的形象具有象征意味,它强调想象空间的拓展,表现的是画外之意,但象征物一定是原本就存在的,不能编造。
5、模拟手法:最初是一种模糊表现手法,用现在来表现过去,用局部物体的表现动态主观和客观地模拟过去发生的事情。演示过程不出现对话,只通过解说来介绍当时的情景。新闻线索的获取:
(1)、平时注意观察,政府文件、决议、指导、讲话等。
(2)突发事件。记者现场要有挑、等、抢、的意识,要时时注意现场动态的消息,抓取观众喜闻乐见的信息。三种方式抓取信息,1动态的把末知事件变成已知事件。2记录过程。3随机结构。是记者自己的逻辑,按照预设的主题,推动事件的发展,不能先入为主,否则故事不生动。不要从生活当中去寻找你要的东西,而是要去感受生活。(3)、通过各个部门提供新闻线索,但要注意不要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去做,要有自己的新闻观念。要从部门提供的材料里去发现线索。(4)、从其它媒介中获取新闻线索,但要跳出原来的新闻,挖掘新的事实,用电视语言去表现,去深化新闻内容。电视不是报纸的电视版,电视有电视语言,写法是不同的。能否从一般的现象中挖掘新闻价值,能否从大家都报道的新闻事实中换一种角度报道。
(5)、从新闻发布会和媒体座谈会了解新闻线索。电视新闻采访现场信息是舜间即逝的,现场信息是全方位的,采访中应有选择性,题材的选择大部分有偏向性的。
(6)、会议、情况反映:我们现在的新闻往往强调会议的规模,没有对会议内容进行报道,我们首先要淡化会议的程序报道,跳出会议来看会议,召开会议的作用,意义。
1、挖掘提炼信息,不用会议画面。
2、加入大量的字幕、图标丰富新闻内容。新闻的策划
1、要有超前的编辑意识,采访要问什么,要表达什么记者在采访前就要策划好。
2、是要把采访的内容,活动的项目了解清楚,进行分类,进行选题,确定操作方案,3、选题应以政策为依据,以事实为基础。
4、要对新闻信息进行过滤,为观众提供所需要又不违反政策的信息,5、了解新闻的背景资料。同期声采访
同期声采访是新闻中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使新闻显得比较客观。凤凰卫视的总裁刘长乐曾经说过,播音员的千句万句不如新闻中人物的原声一句,这就说明了同期声在新闻中的重要性。同期声的采访,是电视节目非常重要的报道方式,在各种电视报道和节目中的使用十分普遍。但是为什么使用,怎样使用、如何使用得当,许多人并不明确。其实,如果同期声采访不能同解说有机的地结合,采访突如其来,忽然又去,不仅没能解决问题,还会形成生硬的“夹心饼干”的现象,与解说词之间缺少过渡和呼应。因此,在采访时,采访内容首先要想清楚,不要与将要写的解说词发生矛盾。
电视解说在电视媒介中的广泛作用,还应该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一、在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通过解说提高观众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使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磨炼。
二、借助电视巨大的传播能力,通过电视解说,把大众生活中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语言词汇、表达方式,进行选择、提炼、规范、确定和传播。
三、电视解说有助于语言的跨行业、跨地域的交流,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四、摒除语言中的糟粕,净化语言环境,倡导纯洁规范语言。
电视新闻消息
为什么电视新闻稿可以先写?因为电视新闻消息一般报道的内容 比较单一,没有复杂的旁枝末节。在撰写新闻稿的时候,脑海中已经对未来的画面有了形象的储存。可以根据脑海中的画面处理和安排新闻稿的文字。
电视新闻文字稿应当特别注意;
1、突出新闻事件的时效性。电视新闻报道要求准确及时,所以要求文字稿一定要准确交代时间要素,突出强调新闻消息的时效性。
2、交代新闻事件的背景因素:新闻消息的文字稿应该用简洁概括的语言,直接交代新闻事件的时代、社会、历史背景、主要的因果关系以及新闻人物的基本情况。
3、突出主要新闻信息,确定报道的角度、方向与主题。
4、帮助画面突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文字解说虽然不能直接呈现现场的气氛,但可以配合画面形象,突出画面特征,可以对现场气氛起到一种强化与渲染的作用。尤其是对现场同期声和现场采访的使用,更需要解说的牵线搭桥,作为积极的策应。
5、根据不同的播出时段,相应调整不同手段的使用程度和比重。如晚间新闻节目要突出画面信息,强调画面的冲击力,要有不可替代的画面细节,充分满足观众全方位感受新闻现场的需求。
电视解说词质量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1、内容力求充实具体,“水分”不能太多,可说可不说的话坚决不说,在提高解说的信息量上下功夫。
2、语言要富于创造性和感染力,具有时代特征和现代气息,避免文字八股和陈词滥调。
3、形成鲜明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表述方式,与电视其他手段配合默契,风格和谐统一。
4、有独特的见解和一定的深度,能给人以启发和思索,切忌老生长谈。
5、解说词不要描述人物的心里动作、人物心里应通过采访获得。(同期声)。
6、画面语言能说清楚的东西,解说词不要描述。解说词不要描述对象的形状、色彩、速度。电视中动作是用画面来承载的,不需要解说词来描述。解说
词不要通过动作来表达心情。画面有足够的说服力时,解说词最好少写或不写。
7、画面语言足够精神的时候,配音最好少用或不用,不要主观地干扰电视观众。
8、解说词不要与同期声重复。不要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传达重复信息。解说词与画面配合之后应避免产生不同的意思。
9、解说词习惯从具体写到抽象,从事实写到理论,电视解说词与报纸不一样,是反其道而行之。解说词在解说新闻和经济类数字时,宜粗不宜细。
10、解说词应引导观众思考和观看画面上的重要内容。它永远是画面的解说,画面需要解说时才有解说词,解说词段落之间不需要必然的联系,11、解说词要围绕画面的细节展开、深化和升华,它是为看而写,要为观从留下思考的时间和思绪回旋余地、空间。解说词常用指示性代词去替代名词,人物、环境、场景、事件、物体等。
12、解说词应根据画面的内容、镜头的顺序、镜头的长短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期声的功能
1、舆情调查,收集社会的真实反映和普通群众的心声。
2、突出报道的现场感,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突出采访人物的个性特征。
4、作为一种叙事因素。对过去发生的事画面难再现,除了空间表现时间我们经常用当时的过来人或目击者采访进行回述
5、权威论证,利用采访对象的特殊身份进行说服。
6、采访时应采用平角度拍摄被采访对像,应在人物的视觉前方留出较大的空白。主体应放置在五分之三的黄金分割线上。主体背景不要重叠,而且应有色调和影调上的差异。过肩镜头,最好的采访镜头。采访时不用侧面角度,一般选用正面或正斜方45度角。不能在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放置装饰物。如果确定需要,应确保装饰物只出现在单人镜头里。
7、记者在采访时问话要开放式的问话,问话时不要问概念性的问题,问话不要重复,关键词没有被观众听清,或在极大的震憾力时才需要重复。采访时被采访对象说不下去时,记者只能用眼神去鼓励,而不要动嘴。
8、决定采访时要注意四个因素:身份、亲和力、表达能力、长像。
9、记者要从被采访者身边看得见、摸和着的事实去提问题,使观众看完画面得出理念。
10、在记录节目中强调在过程中,在运动中采访。采访中提问记者要有主导性,要围绕主体提问。采访中要注意细节选择的倾向性。11、电视工作者在现场报道时,一要善于在现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深入挖掘。二要学会用事实说话,尽力用事实阐释理念。三是设法使提问具体、生动,引导被采访者表述事实。采访问题的设计不应该是概念化的、空洞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具体的、有事实、有细节、有血肉的。四是现场报道,重在现场的展示和现场感的传达。现场环境应经过认真选择。现场环境的交待有助于主题的深化,有助于事实的揭示。
采访同期声最忌讳没头没脑地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跟解说词之间缺少过渡和呼应。
电视画面
电视是用画面说话的,没有画面就不成为电视,画面的好与坏关系到整个电视节目的成败。电视工作者要学会用画面语言与观众交流。画面图像是电视语言中最基本的元素,视觉形象是电视传播中最重要的因素,电视语言的特点也主要体现在活动的影像之上。因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大部分来自视觉器官,因此,提高画面的表现力,加强画面的信息量,重视画面的形式美感,一直是电视节目编导们刻意追求的目标,画面可以使抽象概念具象化,使那些散漫的、无序的印象确定下来,为人们再造想象提供一定的基础,使人们相关的想象和联想有了可靠的依据,但画面又可以把人们的思维局限在它提供的图像上面,只是去被动地感受既成的图像,无限广阔的思维天地被具体形象紧紧束缚,使人们主动创造的审美情趣大大减弱。因此,电视画面还需要其他要素来完善。电视画面的拍摄 摄像的机的操作
摄影人员要想拍好各种条件下的景物,在操作摄像机时,必须注意;平、准、稳、匀、多五个字。
“平”是指摄像要保持水平,不能倾斜。手持摄像机进行创作时,要注意从取景器中随时观察画面是否水平。
“准”
1、拍摄时,画面构图要准确。
2、在拍摄中不论景物的亮度变化多么复杂,采用哪种拍摄形式,都应该做到画面曝光准确。符合创作中造型艺术效果和气氛的要求。
3、拍摄运动物体时,画面要跟准,起幅落幅也要准确。
4、利用变焦距镜头拍摄,焦距、焦点应调准,只有做到准才能确保画面的质量。
“稳”即摄像机在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拍摄时,要保持平稳,不晃不抖。
“匀”指拍摄时摄像机运动速度要匀,要掌握好摄像机移动的节奏,不能忽快忽慢,注意上下镜头之间节奏的关系。
“多”指采访当中要多拍画面,多了解情况,多听、多记、多问、多看、多占有素材,只有这样,我们在写作当中才能得心应手,才会作出好的新闻。
画面构图
画面构图的好坏,决定画面的美感,画面吸引观众与否,与构图有着重大的关系。构图我们首先得了解构图的“黄金律”。
构图的“黄金律”指的是一张照片或画面上主体的位置,人们在观看第一眼时最受注意的部位。在美术上称之为“黄金分割线”,在分割线的四个交点其中的任何一个,被认为最适宜安置主体,这四个交点都是引人注目的焦点。但在电视画面的拍摄上它又与角度有关。有时虽然依照黄金律取景,也不见得获得好的效果。因为,尽管有时把构图搞得突出,但是,却把主题和背景等粘在一起,整个画面主次不分,引不起人们的注意。有时角度选择太差,也体现不了构图的效果。取景构图时还要运用好点、线、面的结合。点、就是拍摄的目标,是主体;线、就是利用线条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向主体集中,使它的表现得到加强。
面、就是景物的全面,对于面的处理,除注意画面的线条,构图,突出主体之外,还要表现景物的气氛,增强感染力。这样,画面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这种思想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艺术作品,就能扣住观众的心。
画面构图要记往五个字“前、后、左、右、修”。前;在主体的前面,将不必要的东西,会影响主体及画面的,都要摒弃。后;在主体的后面,也即背景,尽量让它干净、美观。左、右:是否应用些前景,或用一些陪体来衬托,使主体更有美感。修:就是构图要修整好角度,最好在前后左右多走几步,看看哪个角度最理想。
画面构成
画面构成的七大要素:画面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均衡、动态。
1、画面的主体;主体是主题内容中心,在构图上是结构中心,从视觉心理角度来分析是趣味中心。每一幅画面都应该有一个主体,除空镜头以外。
画面的视觉通道,通道阻塞会造成视觉停止、间断。画面是要在有效的时间、空间内吸引观众的视觉。
一幅画面可分为有型线条和无型线条,两条线都会影响画面的视觉效果。
画面的主体是构图的支点,远景画面更需要支点。
主体的表现一种是直接表现一种是间接表现,间接表现主要要调动环境的作用。
2、陪体;在画面当中起到一种映衬、宣染、反衬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主体来说明主体内容。陪体能使画面的视觉语言准确完整。同时防止画面产生其他意思。
画面空间的表现等于画内空间十画外空间,形成更大的画面外延。
3、前景;位于主体之前靠镜头最近的景物。前景成象大,视觉深,它交代了环境特征,表现环境特点。
拍摄时要充分利用环境来突破画平面的线路,交代和展示画面的纵向空间,前景具有一个点题作用。前景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具有一定的暗喻色彩。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能很好的装饰美化画面。前景有一种让观众有一身临其景的感觉。前景的线条结构要与画面的其他部分开成呼应的关系,不能和其他部分割裂开来。
4、背景;背景与主体相伴而行的机会最多。画面没有前景的时候却有画面的主体和背景。背景交代环境特征,表现环境气氛。画面语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形画面。背景是提高画面质量的一个有效路径。
无型的、过去时的、静态的、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不适合电视表现。有型的现在进行时的、动态的东西适合电视表现。
1、通过环境和背景不断增加画面的信息量。
2、通过环境和背景增加画面的时代信息,时代信息根据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
3、通 过环境和背景来增加新闻片的价值,时效性、亲临现场感。新闻采访要注意环境。
拍摄以人为主的画面,环境与背景能够间接介绍被拍摄人的职业、性格、爱好、信念、追求。如何处理好背景 艺术表现 单纯 简单
电视画面应简单为好,画面简单不一定是信息量少。
1、突出主题,简化背景。首先要解决视点问题,也就是角度问题,拍摄角度的变换,表现的形式也不一样。
2、长焦镜头拍摄,镜头焦距越长特征越明显,虚实变化明显,背景范围小。如果画面需要背景衬托用短焦镜头走近拍摄。如果画面不需要背景衬托用长焦镜头拍摄。要注意选择有景调、色调的环境作背景,要注意选择光线。
画面的动态 画面动态表现的三种形式;画面的内部运动,画面的外部运动,画面的综合运动。内部运动,摄像机不动被摄体产生运动,内部运动镜头语言比较清楚,这种画面也叫固定画面拍摄。外部运动是画面中被摄体基本不动,摄像机和镜头产生运动。推、拉、摇。根据摄像机运动的方式可分为推镜头、拉镜头、移镜头、升降镜头、跟镜头及综合运动等几种主要形式。
运动镜头的长处:
1、通过动能使画面语言流畅自然。
2、通过镜头运动能使镜头与镜头,场景与场景,段落与段落相接过度,流畅自然。
3、通过镜头的运动能够交代典型细节。
4、通过镜头的运动不断增加画面的信息量。摇摄;
摇摄是以点为轴心,作弧线形运动。它的方式:
1、连续摇摄,即摄像机进行在左右或上下摇摄,中间过程不停顿,这类镜头多用于展示环境中静态和动态等大场面。
2、快速横摇:即追踪运动速度较快的物体进行拍摄。摇动速度和运动速度相等。
3、间歇摇摄,根据物体变化中间插入几次短暂的停顿。使镜头出现一些节奏变化。4;倾斜摇摄,即从违背正常视觉的拍摄角度,在摇摄中使摄体出现倾斜效果。
5、环形摇摄,6、甩摇,是一种特殊镜头。摄像机从起幅急速摇到落幅,中间过程呈虚像效果。
摇摄时要根据拍摄要求,掌握好摇摄的速度。摇摄要注意运动方向。方向可与动体的方向相同,也可以相背。移动摄像 移动摄像是以线为轨迹,随运动轨迹不间断地立体展示空间。可跟随被摄体的运动进行移动拍摄,形成伴随移动的视觉效果。方式:
1、横移拍摄,即摄影机机位进行左右移动拍摄。横移拍摄可使画面框架向两侧依次延伸,让被摄体在镜头不停的运动中形成一个整体。
2、纵移拍摄,即摄像机机位进行前后移动拍摄。这种移动拍摄突破了画面平面的局限,增强了画面的纵深空间。
3、跟移,即摄像机跟随运动的被摄体一起进行运动的拍摄。跟移与横移、纵移不同,它的被摄体始终是一个运动的主体。摄像机与主体一起移动,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画面景别。移动拍摄可以增强画面的主体感、空间感,能够表现较大的场景,有较强的视觉效果。推、拉摄影
推镜头是指摄像机沿光轴方向向前移动拍摄,或用变焦距镜头改变焦距来拍摄,即从短焦距慢慢调到长焦距部位。位镜头是指摄像机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拍摄,景特由近到远。运用推、位镜头进行拍摄时要注意:画面结构应当有明确的目的性,画面布局要严谨,掌握好推拉镜头的节奏变化。拉镜头的起幅画面主体形象鲜明突出。一般来讲,推镜头速度可快一些,拉镜头的速度则应慢一些。
新闻写作技巧初探 篇6
(一)选择好角度
新闻写作角度是作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报道都是事实的一个“片断”,一个“剖面”。选择新闻写作角度方法可以从由小见大、以旧见新、全局高度这三方面去把握。新闻作者要敢于创新、探索新闻表现角度的新形式,通过对材料的巧妙安排和新颖构思,写出别具一格而又能充分体现报道意图的新闻作品来。
以从全局高度找角度为例:《大众日报》曾刊登过一篇名叫《他猜错了书记的心》的通讯,获全省好新闻一等奖,并被收入《山东好新闻集》一书。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个别干部乱拿、乱要的不良现象。为此,党和政府及时发出干部要廉洁奉公、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号召。该文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抓住了这个特点,找到了最佳角度完成了这篇时代感较强的文章。
我们身边发生的变化都蕴藏着很多新闻信息,问题在于我们看到、听到这些信息之后能不能放到全局的角度上加以衡权,从中提炼出好的内容。报纸、电视、广播是党和政府赖以指导工作的舆论武器。正因为如此,新闻报道必须与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经发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有导向的作用。
(二)注重语言表述形式
新闻语言应该是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上的新闻语言,即具备新闻性的语言。而新闻性除了新奇,还应包含其震撼、独到的待点。因而,新闻性中暗含了表达的修辞性,于是就产生了对生活语言的超越与提炼问题。例如,作为新闻事件的主体,往往是一个区域生活空间中存在个性的个体,他的语言表述当然会带有浓重的地域色彩与方言述语。而新闻作品是借助大众媒介进行传播的语言文体,应该是符合公众思维的大众语言,也就要求新闻作者在实地采访中,对于所涉及的新闻事件以及主体的人物语言及叙述语言作相应的调整,以促使其能为大众所接受。
媒介在极力倡导新闻的国际化时,除了民族的大众化,还有一个国际化接轨的问题。语言传播不仅仅是一个事实的传播,更是一种话语的传播。而话语传播所涉足的问题还包括话语的语境、文化等问题。实行大众化语言,就是采用能被大众接受的语言模式。因此,对新闻事件中新闻主体的个性化语言进行必要的改造、修正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这里亦有一个本质真实与历史语境中的本质性,即将新闻的信息有效传播给受传者。合适的表述语言是促成其有效传播的技术保证。
(三)要善于运用模糊语言
新闻总是强调准确和精练,但在长期的新闻创作实践中,人们发现准确的语言并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某一事物的本来面目。然而有时“模糊”的语言却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模糊语言是一种语言概念,同时又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反映了客观事物在外延和内涵上的一种不确定性。在新闻报道中,很多人不太清楚这种不确定性,喜欢把它同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立起来。事实上,新闻报道要求真实、及时地反映现实变动,这使得我们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必须遵守“真实”和“及时”这两个基本原则。但在现实的新闻创作实践中,新闻现象是运动和变化的状态,精准的词语在反映这种变化的状态时显然不及模糊语言贴近事实。如模糊时间、模糊标题、模糊结论、模糊数字、模糊对象、模糊称谓等,有时会给新闻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要有善于捕捉细节
由于采访的特殊性,我们要利用一切直接或间接的提问机会获取细节。对广播记者来说,记住选取的细节的录音位里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在活动结束后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录音素材的搜索、选取、编辑、剪辑、合成和传送。细节不能脱离主题,细节要力争独具慧眼。
广播要发挥自己的特色,比如扬声音之所长,用语气表现出字面所表达不出的更多信息,或记者用个性化语言来讲述细节。细节的描摹必须惜墨,不能让细节抢了主要内容的风头,否则会有失偏颇。还有一点要讲清楚,新闻中的细节必须完全真实,来不得半点合理想象。细节一旦掺假,就完全失去了生命力。
(五)现代新闻写作要有创新性
新闻写作要勇于创新。新闻写作不仅要讲究时间新、内容新,而且体裁形式也要富有变化。现在有的新闻作品缺乏可读性,关键问题是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框框。因此,必须大力提倡不拘一格,大胆借用散文等其它文学体裁手法写新闻,可以说,这是新闻写作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
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写作方法技巧 篇7
1 整理采访中的素材,注意新闻导语的处理
导语作为新闻中的一个核心部分,它需要把新闻内容通过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而广播电视新闻中的导语与报纸新闻中的导语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只需提供信息,满足信息发生的要素:何人、何时、何地、发生何事,这其中的“人”如果不是非常重要或者是具有特殊身份,有时可以不出现,而直接将事件所发生的地点写出,这可以让受众了解信息来源的真实性[1];而报纸新闻中的导语则要对新闻信息的内容概括出来。
在导语的写作中,必须保持导语语言的简练、语句通顺并且易懂,因此,采访写作中需要仔细地整理采访内容,从采访内容的多个角度叙述导语。例如,在发生一些纠纷的新闻事件,可以从观众群的角度或是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因素这些方面入手,避免写作本人工作的角度出发,要挖掘出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2 注意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应用
新闻写作中的语言一定是真实可信的,此外,还应注意语言层面在新闻稿件中的核心层次。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时刻保证话筒、文字及镜头的画面是相一致的,各个镜头之间的组合给人们带来的是视觉的效果,而文字则是增强人们的听觉。在广播电视新闻中,不能出现一些文字性的介绍与画面不一致的情况[2]。例如,在采访交通情况时,一边说着交通如何拥堵,而画面中却出现蔬菜或者水果等,这会让受众难以了解新闻实际所展示的信息。再者就是要注意新闻文字稿内容、语句的通俗易懂。例如,在民生类新闻的采访中,如果出现一个不明身份的人在镜头前,那么记者需要获取这个人物的基本信息,如姓名、职业、体重、身高等这些表面内容的叙述,然后再挖掘其中的新闻信息,不能单纯叙述某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或者是看到何事的发生,而要进一步的对新闻的背景故事以及来龙去脉进行梳理,这样才能够提供给广大观众一条完整的新闻信息,同时也使新闻的内容出现枯燥、乏味,即使是采访贴近民生的日常生活的信息,也会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之感。
3 加强对广播电视新闻中稿件逻辑顺序的安排
广播电视新闻的报道中,稿件中语言的优美及语句的通顺,能够给观众带来良好的听觉感受,再配上恰当、清晰的电视画面,让观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可以得到良好的视觉感受,通过视觉的刺激,还能够增加观众对新闻信息的印象。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写作中,需要记者紧密地结合所采访的素材,快速的将其组成文字,在内容与新闻画面之间的切换上可以实现地点、时间与人物在逻辑上的一致性,从而增强新闻报道中内容与画面之间的合理顺序,同时带给观众画面、文字是“合乎情理”的感受。在广播电视新闻的稿件整理中,记者不仅需要具备良好写作的功底,还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与洞察力,从而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此外,在条件与时间都可以使用的情况下,新闻采访记者还要与电视的幕后剪辑工作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使新闻信息的报道中可以体现出更好的文字与画面之间的结合,如果发生突发状况,记者还可以在新闻的稿件中做出调整,如标明新闻的框架,然后结合采访中所拍摄的内容,实施分镜头设定等办法处理这一突发情况。
4 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中承载许多信息的传播,其中不乏有的内容可能会引起人们共鸣,也有的会带人们带来一些恐惧,如某地发生袭击事件、严重的惨案等,但这些信息基本上属于文字内容方面所带来的信息,而具有专业水准的新闻工作人员,不仅要在信息的捕获方面具备良好的洞察力,而且还需要具有十分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这样才能在采访中引导受访者说出具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在文字材料的真理中,新闻工作人员要摆正位置,严格地根据相关的文字信息进行合理的写作,有的采用开门见山,有的采用推陈出新,有的采用朴实、流畅的语言,从而表达出新闻中最核心的信息。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与报纸新闻写作之异同 篇8
一、隐忧:当今新闻写作的怪现象
目前新闻界存在一个普遍的怪现象, 就是所谓的发“通稿”。广播用, 电视用, 报纸也用, 仿佛随便一个啥新闻都可做成国家通告和决议的报道, 一个报纸新闻稿, 加个录音采访就用于广播, 加个配音、同期声就用于电视。这样的怪现象, 中央级媒体不能幸免, 省市级的更不用说。这从本质上来说其实都是违背媒体传播规律的。但它们之间也的确有相同之处。
二、三者的相同之处
广播、电视与报纸传播新闻信息的本质相同。无论广播、电视、报纸, 对记者新闻理念、新闻功底的要求是相同的。
在社会主义中国, 记者作为党的喉舌, 都应该遵循以下五个写作原则: (一)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自觉执行党的宣传纪律; (二) 实事求是, 用事实说话; (三) 迅速及时, 讲求时效; (四) 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 不要动笔去写; (五) 、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三、广播与电视新闻写作的区别
广播与电视二者的传播符号是不同的, 广播的载体是声音, 电视声画合一, 而且更主要的是画面, 画面包括图像、图画、字幕、动画、示意图等等。所以, 从根本上来说, 广播是为“听”而写, 电视是为“看”而写, 由此决定: (一) 思维方式不同。广播是听觉媒体,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发挥声音的叙事表意功能;电视是视觉为主的媒体, 记者运用的是画面表意叙事的能力。比如, 要报道一个文艺汇演, 广播记者着重从开场的锣鼓声音、中间的声情并茂的歌声与结尾的乐声、掌声去传递汇演情况, 而电视记者则会通过运用不同角度的镜头, 表现开场的气势, 运用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拍摄手法, 表现观众观看阵势、歌者的如痴如醉的演绎并同时录下声音。 (二) 过渡方式不同, 文稿连贯性区别很大。广播稿, 包括录音文字, 加上声音转场, 其文稿一定是连贯的;而电视稿, 它有许多转场, 包括空镜头转场、画面转场、特写转场, 不看镜头, 文稿一般是无法连贯的。 (三) 内容区别很大。广播需要通过声音描绘各种需要的细节、场景, 而电视稿不需要, 这些主要是通过画面去看, 解说词更多地是去说明与画面相关而在画面之外的信息。电视新闻稿写作, 要在脑中带着画面写作, 防止“声画两张皮”。
四、广播电视与报纸新闻写作的不同
如果说, 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只是有所区别, 那么, 报纸与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则是天壤之别。
(一) 广播电视新闻口语化, 而报纸新闻则是书面化, 写作风格截然不同。广播电视是“听与看”的艺术, 而报纸则是“读”的艺术。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具有即时的一次性特点, 而报纸新闻则可以随读者心意, 或快或慢阅读领会, 也可多次重复细品。这样的传播特点, 决定了广播电视的文稿采用浅显易懂的口语化;而报纸新闻如果口语化, 则会让读者感觉平淡乏味。
(二) 报纸、广播的文字可以描绘过去、现在、未来, 大展其长;而电视的文字必须建立在画面的基础上, 为了拓宽报道面, 有时要适度利用空镜头和写意画面, 发挥文字的特殊张力, 反映不能扑捉的画面之外的真实情况。
(三) 写作格式区别很大。报纸有主标题、副标题、导语、倒三角等写作格式, 而广播电视则一般只有标题, 外加口播、配音、同期声、字幕、转场、实况等表现形式。
五、结论
广播电视与报纸新闻, 由于其传播工具各有其特点, 所以, 其新闻写作表现出“为听而写”、“为看而写”、“为读而写”三种不同形式。一个新闻功底扎实深厚的广播、电视、报纸记者, 只要把握三个传播工具的特点, 是可以在三者中互相促进且游刃有余的。
参考文献
[1]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孟建.《广播电视新闻写作》,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出版
谈谈电视新闻标题的写作 篇9
电视新闻标题是新闻标题的电视化表现形式。确切地说, 电视新闻标题就是指在电视新闻栏目中出现在每一条、每一组电视新闻 (含口播新闻和新闻提要) 的画面上, 专门用于概括、提示、评价新闻内容, 同时又区别于其他提示性字幕图版的简短字幕形式。因其区别于传统纸媒体的传播特性和技术特征, 其撰写制作同传统媒体既有一脉相承的联系, 也有特色突出的区别。因此, 在电视新闻的写作和制作上, 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要求, 同时兼顾标题写作的创新精神, 才能撰写出优秀的电视新闻标题。
一、电视新闻标题对形式的基本要求
和报纸、杂志的新闻报道一样, 电视新闻的标题也有着丰富的形式, 笔者通过近十年的电视新闻实践并借鉴电视新闻的相关理论, 总结出电视新闻标题对形式的几点基本要求。
1、电视新闻标题的时间、位置、字体、颜色等元素要合理选择, 审慎确定。
电视新闻标题是和电视新闻的声音、画面基本同时出现, 却提前结束的特殊字幕形式。在出现的时间上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 长了则影响画面信息传达, 短了则影响观众对标题含义的理解。比较合理的时间是以正常语速 (约300字/分钟) 读两遍为宜。
目前国内外电视媒体基本采用在屏幕最下方上标题字幕, 但是也不乏在左侧栏或右侧栏上标题字幕的例子。无论在何处, 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过多干扰画面信息。标题字幕需选择较为鲜艳同时又不失庄重的颜色, 而字体则要选择比较正规的适合视频表现的形式。
2、电视新闻标题不宜过长, 要尽量控制标题字数。
电视新闻标题必须以字幕的形式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和标题同时出现的不是主持人画面就是新闻内容的视频画面。如果标题字数过多, 就会带来两个最直接的问题:一是字幕员要为设计屏幕上的标题字幕煞费苦心, 设计不好就会严重破坏画面的整体感觉甚至影响电视画面信息的传达, 二是过长的新闻标题必然会引导观众花费精力去读全它, 因为电视新闻的线性传播特点, 声音和画面信息作为数据流已经在动态变化中, 读全了标题的观众一定会失去某些新闻信息的接受。因此, 电视新闻的标题以短小精悍为佳。
3、尽量避免使用复合型标题 (引题、主题、副题等的组合) 的形式, 要尽量以单一型标题为主。
相对于报纸、杂志等媒体较多使用复合型标题的特点, 电视新闻标题只能以单一型标题为主。当然也不排除偶尔出现的“主题+副题”或“引题+主题+副题”的标题形式, 它一般只应用于重大时政报道、主题性报道、少量的新闻特写或新闻专题片中。这是因为对于在画面中仅仅停留不足十秒的新闻标题字幕来说, 观众根本无暇像读报一样认真研读、分析新闻标题;而在重大主体性报道、专题片中, 不是新闻标题停留时间很长就是标题需要重复出现, 观众有时间结合内容来品评标题。在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0年度中国电视新闻奖132件获奖作品中, 仅有一件新闻作品使用了复合型标题。
二、电视新闻标题对内容的基本要求
1、电视新闻标题内容要实, 少文采, 多实际。
电视新闻标题区别于报纸新闻标题最大的特点即是“实”。报纸新闻的标题更加注重修辞和文采, 广播标题更加注重口语化和表述的顺畅流利, 而电视新闻的标题更加注重实际内容的准确传达和表述。这也是因为电视与报纸、广播等媒体特性的区别而产生的标题表述内容的差异。2011年2月24日, 《南方周末》第1410期刊登了一篇关于阿里巴巴公司的报道:《“阿里巴巴”与两千大盗》, 而同期在诸多电视媒体上, 同样内容的新闻, 标题却基本上都是:“阿里巴巴是否遭遇信任危机”, “阿里巴巴面临的困境”等等。
2、电视新闻标题内容要通俗易懂, 尽量少使用生僻词汇。
电视新闻标题要想在短时间内传达准确的信息, 通俗易懂是基本保证。有些新闻从业者担心通俗易懂的新闻标题会降低新闻作品的水准, 显得不那么“有文化”, 其实不然!最好的新闻标题往往就是那些看起来通俗易懂、最容易被记住的浅显词句。
笔者在担任电视新闻节目主编时曾经有记者报新闻选题:“海上飘来咚咚锵, 梨园巨擘至龙江”。内容是上海京剧院名角来哈尔滨举办京剧专场演出。试想如果是这样一条新闻标题出现的电视屏幕上, 观众要么是聚精会神琢磨一会才能明白, 要么是不看标题直接看内容。遂将此标题改为:“上海京剧院名角来哈献艺”, 这才是符合电视新闻的标题内容, 相比之下, 记者所报新闻题目其实很出色, 但是仅仅是不适合电视新闻, 更适合报纸或杂志新闻的标题而已。
3、电视新闻标题内容要选择好切入角度, 尽量避免直接缩写新闻内容。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概括或评论, 而不是简单的缩写, 正是因为电视新闻标题停留时间短、形式简单、线性传播不可逆转等特殊属性, 才要求我们在撰写标题的时候要选择巧妙的切入点, 形成高度概括和精当的评论。一个新闻标题如果提炼精确, 概括全面, 评论精当, 就能够起到新闻作品“眼睛”的作用, 否则, 就会使我们的新闻作品有名无实、挂羊头卖狗肉, 成为“标题党”。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黑龙江电视台选送的电视新闻评论一等奖作品:《干部图政绩, 普九变儿戏》讲的是某县教育部门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竟然让多名小学生冒名顶替已经辍学的孩子来完成本县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这个标题既准确概括了新闻内容, 也对新闻内容作出了精当的评论, 而且是一个通俗易懂的好标题。
电视新闻导语个性写作浅析 篇10
1 电视新闻导语的形式与作用
1.1 电视新闻导语的常见形式
电视新闻导语的形式的第一种也是最被人熟知的一种是, 主持人、播音员在演播室里的新闻导语。这也是综合性的电视新闻栏目制作时常见的手段, 是由播音员于演播室播报, 从新闻的要点、看点进行概括, 描述新闻主题及其有价值内容, 或是一些能够起到串联、过渡等的结构性话语。第二种:解说与新闻画面紧密联系的电视新闻导语。此种情况播音员、主持人并不出镜, 声音伴随新闻标题出现, 播音员幕后播送新闻稿的内容, 配以新闻画面的电视导语。最后一种:现场同期声电视新闻导语。一般分为记者现场出镜导语、新闻人物或采访对象的同期声导语、现场声画为主等三种类型。这三种形式是较为常见, 还有一些形式应用较少, 所以笔者在此不做介绍。
1.2 电视新闻导语的作用
我们常说的电视新闻导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一、介绍新闻事件的事实核心, 以达到让观众一目了然的效果;二、揭示新闻的主题, 使观众充分了解此新闻事件的主旨;三、激发起观众兴趣, 吸引观众的眼球。
2. 电视新闻导语个性写作具体方法
2.1 多角度选择新闻导语的写作
新闻导语的角度较多,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得到的感受是不同的, 选择新闻导语的角度很重要, 它决定了新闻导语的内容及思想, 要想写出惊人的导语, 就必须多角度看待问题, 选择最适合的角度展开写作。对于不同类型的事件也有不同的角度, 比如对于严重刑事案件新闻就不可采用搞笑恶搞等方法创作导语。
在新闻导语角度选择中, 应采用多角度的写作方法, 从不同方面真实反映新闻事件的始末。在写作新闻导语时作者要善于将具强烈反差的事实、背景以及原因、结果等矛盾对立面相统一为一体来进行思考表达, 原因在于此角度为矛盾最集中突出之地, 这也是最能引导读者了解事件的本质的关键点。从此种角度报道, 将会产生强烈的震撼力与冲击力效果。抓住重点才能赢得人们的关注力。
进行导语角度选择时, 应选择具新意之角度, 新事物会更好地引起读者好奇心, 因此新闻导语应有新意。这种新意, 不仅体现在时间的概念上, 更多还体现于新闻内容上, 记者所报道的内容, 应该是许多读者并不知晓, 甚或是想象不到的情况才具新意;另外一些新闻信息, 尽管已被人知晓且极容易被人预料, 但如若能从中筛选出不为人知且出人意料之处, 同样也具有新意。这里说的新意不仅是指新闻事件具有强烈吸引力, 还是最具诱惑力、最能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而且具有新意的导语还会增加新闻的价值。
2.2 写得要有人情味, 融入真情实感
新闻报道的事件大多是家长里短一些生活中发生的事, 这样不可将新闻导语表述得过于生硬, 应在语言中体现出人情味。导语不但反映新闻事实, 而且应表达出真实的思想情感, 使作品充满着浓厚的人情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抓住人们的心理, 用这个社会渐渐流逝的人情味来温暖观众。要达到这一点, 不仅需要记者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还需怀有同情心, 新闻采写过程中能全心投入, 用心感受新闻事实。第二, 还需注意抓住冲突的关键点, 以一个不同于百姓的身份去看待事件, 将感情倾注笔端。第三, 还需注意研究群众的阅读心理, 在写作时尽量达到故事情节表述奇峰突起才能吸引观众。
2.3 语言表达上的突破
很多新闻导语语言选择不合理, 导致整个导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导语语言尤为重要, 现今很多新闻导语太过生硬, 用了许多标准化语言, 使得很多老百姓难以理解, 觉得导语写得晦涩难懂, 其实新闻的观众都是普通老百姓, 不是专业的新闻撰稿人员, 要把导语写的“大众化”一些, 这个大众化不是要求导语千篇一律, 而是要求导语可以让大部分人都能看懂看明白, 不可加入过多的专业名词与过于华丽的辞藻, 让观众读懂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新闻语言决定了新闻导语的成败。”这句话恰如其分。要努力将新闻语言表述得具有美感, 不是将华丽辞藻表现在字面上, 同时也不是每句话都用名言警句, 确切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认识的能动表达, 达到读者在何种阅读环境下都能通过新闻语言, 而联想出一幅幅形、色、声、味皆生动的画面这才是最重要的。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 新闻语言的功夫不仅体现于文字表达上, 而且体现在笔者观察客观事物是否仔细和认识是否深刻。特别是多年从事新闻写作者, 习惯于新闻语言现话套话, 语言模式僵化。如若使用群众语言, 它的反叛性、鲜活性, 极易激活从前固有的语言模式, 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导语的写作要求常写常新, 因此想要写出一篇好新闻稿, 应返朴归真, 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表达方式, 为了防止自己的语言出现过于模式化僵化等问题, 就要多走近群众, 汲取大众语言中的营养, 以人民大众的新鲜、活泼、有生命力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
参考文献
浅议新闻导语写作 篇11
导语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记者整体写作水平的标准。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往往是用简洁的文字扼要地叙述事实,提示全文的主题,给人以完整的印象。它在新闻中起着“一锤定音”、“一叶知秋”的作用,担负着提示主题和吸引读者的重要任务。
西方新闻提出新闻五要素即“五个W”(Who什么人、When什么时间、Where什么地点、What什么事、Why怎样发生的)。一般写作时,五个要素俱全,这就是第一代导语。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广播电视新闻,与之相适应,导语要求更加简洁,在写导语时只交待关键的东西,突出其中二、三个W,这时的导语被称为第二代导语。发展到今天,新闻结构出现多样化,导语更加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现在的导语变称为第三代导语。
和写文章一样,导语写作也有它的章法、基本要求、开头、结尾、疏密详略、伏应断续。新闻导语写作也要讲究因情应体,随物赋形,根据内容来决定写作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有经历的记者十分重视导语写作,将三分之一开更多的时间去设计和写作导语。导语一写出来,一下子就抓住读者。导语不仅是新闻的开关,而且是整体新闻的主脑,甚至是消息的浓缩。
导语发展到今天,经常采用的导语写作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十种:
一、叙述式导语
这类导语直截了当,用客观事实表达,通过摘要、归纳的方法,简明扼要的反映出新闻最主要的、最新鲜的内容,突出新闻要点,给人一种整体的形象,便于阅读全文。这种导语以概述为基本方法,导语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导语本身可成为独立的短新闻,叙述极为明白,而且直接,是倒金字塔结构新闻的典型形式。
例如:为打响“萨”文化品牌,办好“萨玛节”,榕江投入1000万元精心打造“萨玛节”主会场。
二、提问式导语
把新闻报道中已经解决的问题用疑问句的形式明确的提出来,然后用事实解释。一般采用设问的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和深思。在写作中,一要抓住读者关心或群众生活联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二是抓住读者欲知而未知的新鲜事,针对读者存在的疑问和一些模糊的看法来提问;三是从读者已知的引出不知的事实,从熟悉的引出陌生的新闻事实,促使读者了解新闻的事实。
例如:办企业为了什么—是追求最大效益,还是追求最高产量?
写好提问式导语要注意问题不要太多,不要连续设问;回答问题时不要拖泥带水,绕弯子;提问内容还要具体。一般消息中,没有必要最好不要用这种导语。
三、描写式导语
归纳的说法就是对新闻事实作简练而有特点的描写。一般是对事实所处的特定时间和环境作简要的描述,再引出报道的内容,用叙述、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特定意义的侧面,作有特色的描写,以造气氛,引人入胜。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例如:我国第一艘跨海火车渡船——粤海铁1号,像漂移的陆地,载着火车驶向海南。
描写式导语要象电影中的快镜头,节奏要快,不能拖泥带水。另外,在篇幅上不能冗长。一长,就会放慢消息的节奏,显得平板和不够明快。
四、评论式导语
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作出评议论,提示其内涵和重要意义,增加宣传效果,常用于经验性、问题性、对比性新闻或连续报道。
例如:一位高级经济学家近日指出,人民币可能贬值的谣言是某些国际基金公司有意制造出来的,其目的是扰乱市场,浑水摸鱼。
评论式导语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一般在报道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和各行各业取得重要成就时,应用较多,而平时则尽可能少。因为许多情况下,事实摆在那里,道理不言自明,过多饶舌反倒不讨好。
五、结论式导语
就是把新闻事实的结果放在导语里安排,这种导语也叫倒悬导语,比较多的反映新变化,报道某项新成就或者是某项重大的发明创造,用符合事实本身特点的形容词,唤起读者的好奇心,从而激发阅读的欲望。
例如:一种神奇的刺绣在苏州诞生,绣工在同一底料的两面,一次乡出地一生中不同的画面,画面的形象、针法和色彩都不相同。
六、概括式导语
对新闻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作准确而生动的概括。概括式导语其实是叙述式导语的更进一个层次,写作时要抓住最主要、最新鲜的事,要求记者提炼出事实的特点,用朴实的评议概括地表述。一句话,就是使地新闻有先睹为快的感觉。
例如:要发达,先拨168。这是广州新近流行的口头禅,人们亲切的称168为电话秘书。
七、引述式导语
直接或间接的引述和新闻内容密切相关的人物的话作导语或作导语的主要部分内容,这种导语是转引别人对事实的评论、叙述和看法。记者不加评论,转引的论点要具有权威性。引用要求准确,忠于原意,可用可不用的最好不用。
例如:温家宝总理明天在震中汶川说:“汶川大地震死了8万人。”
八、对比式导语
所谓对比式导语,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且富有对照反衬的新闻事实,置于同一体中进行分析对比、相反相成的导语。对比,能让新闻释放出强烈的撼人能量。有经验的记者每每在导语中使用对比的手法,来增加新闻的信息量,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其做法是:在交代主要新闻事实的同时,将另一在重要性方面与前者相近、或在意思方面与前者相反的轶事、典故或新闻事件也写入其中,为读者提供一种对比,帮助他们更容易地理解新闻。
例如:几年前还是水草不长,螺蚌不生,水鸟不停,鱼虾绝迹的鸭儿湖,现在又复活了!记者亲眼看到经过治理的湖面碧波粼粼,渔舟点点,成群的野鸭在湖里嬉戏。
导语所用笔墨不多,但今昔对比鲜明,使得新闻的价值从新闻事实的前后变动中得到了体现。加上文字简炼,节奏感强,增加了读者的阅读情趣。
九、比喻式导语
采用比喻的修饰手法,应用于导语的写作里面,一般是用事物的两个极差来作比喻,以突出新闻事实,烘托主题思想,另外,新闻写作用借代、拟人等修饰手法的也叫比喻式导语。
例如:中国最后一个专制王朝——蒋介石政府,象一艘破船一样从历史上沉没了。
十、歌谣、谚语、顺口溜式的导语
与引述式导语有所不同,它显得活泼、网址、幽默,把歌谣、谚语、顺口溜作开关宇导语,引用它的前提是有助于提示新闻主题,在助于新闻主题的发挥。
例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浪淘沙古今同。记者最近沿江采访时,发现江中有不少采砂船采掘江中的沉积的江沙,两岸干部群众意见很大。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语旨意识探讨 篇12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语旨意识,探讨
广播电视新闻是社会信息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 并且在社会职能方面也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更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成为社会舆论导向的引导者。在当前的国际市场环境当中, 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 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多种信息, 广播电视新闻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就非常突出, 广播电视新闻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写作的方式以及技巧。新闻需要引导人们对事件进行更多的关注, 以此揭发出事件的事实性。新闻遵循真实性原则, 并且有特色, 这样才能让广播电视的收视率更高。
1 保障新闻稿件写作的真实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 新闻记者的眼睛应该是雪亮的, 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很多群众只是关注新闻, 并没有真正地投身到新闻当中, 因此对于事件的真相不是十分了解, 这样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生动性、形象性。
1.1 使用陈述的方式让新闻的真实性得以体现
新闻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陈述, 根据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切身感受到的进行信息的收集, 并编辑加工成为新闻, 以此保障观众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有置身现场的感觉。新闻的核心就是对新闻信息的传递, 信息的内容需要编辑和记者进行编写, 因此符合受众的需求并且平等客观真实的叙述事实已经成为新闻编写的基本要求, 在新闻事件当中要将有用的信息传达给受众, 以此避免受众在心理上出现诸多的反感, 还需要保持信息的真实性, 让新闻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传播。
1.2 用主动句和生动逼真的形象呈现新闻内容
在新闻的编写过程中, 需要使用一些主动句来编辑内容, 这些句子非常容易让人们接受, 并能在新闻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将真实情况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编辑和记者的写作要赋予新闻材料更多的生命力。在主动句式当中, 新闻表达更简洁、有力, 在新闻行为中当事人的心态非常重要, 需要在一系列的新闻信息当中更加自然地呈现出来。新闻使用主动句, 叙述生动形象, 对受众的感染力更强, 也能够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2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语旨意识
2.1 考虑新闻播报的制约性, 不断地提升新闻的价值
新闻播报受到时间的限制, 需要受众在短时间内接受并理解信息。。为了能够让观众获得更好的视听效果, 就需要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 保障播音的有序性和播音的准确性, 使用更多的短句子展现出长句子的意义, 让新闻播报的效果更好。在进行新闻写作的过程中, 需要使用数字, 以及利用大数据技术, 提高新闻的精确性。
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时, 合理有效、适度地挑选词汇, 可以使新闻播报更加流畅、通俗易懂, 使新闻的价值得到了提升[1]。
2.2 完善表达方式, 用事实说话
新闻写作的过程中, 需要关注形式上的选择以及表达的方式, 以建立起多种合理性的关系, 使新闻更具可读性及流畅性。新闻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新闻的具体播报, 这就需要对新闻的选择进行更多的关注。表达形式是观众关注新闻事件的要素之一, 因此科学、生活化的表达加上合理的阐释才能更加符合观众的思想和需求。例如:新闻记者在撰写一些关于人文性和社会科学性的稿件过程中就需要在事件当中提供多种信息数据, 让新闻的表述更加严谨, 逻辑性更强, 也更加生动形象, 并且给观众更多的想象和表达空间。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过程中, 需要进行科学性的布局, 并且熟练掌握各种写作的手法, 这样才能让稿件的质量得到整体上的提升, 以此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价值[2]。
3 结语
本文对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语旨意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新闻写作过程中, 最为基本的就是秉承新闻的真实性, 让新闻真实地传递给观众, 才能得到观众的信任, 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在信息时代, 广播电视新闻还需要和新媒体之间进行融合让新闻媒体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真正地提升新闻的影响力。在新闻写作过程, 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才能在融媒时代吸引更多的受众。
参考文献
[1]王凡华.对话理论下新闻写作的“对话性”研究[J].新闻界, 2012 (21) .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推荐阅读:
广播电视新闻学求职信写作10-21
广播电视新闻08-21
当代广播电视新闻05-28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09-01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05-31
广播电视学术写作05-30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技巧10-16
广播新闻写作09-13
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的区别05-16
谈广播电视英语新闻撰稿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