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广播发展

2024-08-30

电视广播发展(精选12篇)

电视广播发展 篇1

广播电视是传播社会舆论最有效、快速的途径。经过几十年的改革,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广播电视行业使用发送设备的科技含量是越来越高。而高科技的设备就应该由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人才来操纵, 并且对于设备的应用要懂得先进的维护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使设备发挥事半功倍的能力。所以, 在新时期下, 广播电视行业所面临的新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对新型科技设备的应用、维护和管理, 使之发挥自身最大的工作能力。

广播电视维护理论内容

1.维护的定义

设备维护指的是为了避免设备出现故障而去做的所有可能必须的工作。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 为了维持或者保护某种秩序或状态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 避免他们因为一些原因而可能遭到破坏而做的有用工作就称之为维护。

2.维护理论与故障的关系

所谓故障指的是某一设备或其自身的某些部位不能按照正常的程序完成自身的功能。因此, 在广播电视传输设备的应用中, 只有明确了设备的具体功能, 才能在遇到问题时, 明确的判断出设备发生的故障, 进而才能更好地对设备进行维护。在广播电视工作中, 工作人员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就是熟悉并掌握设备的性能和功能, 为广播电视的维护工作做好准备。

3.现代维护理论的发展

现代广播电视维护理论的观点之一就是设备发生故障次数的多少与设备的新旧没有必然的联系, 即设备发生故障时没有规律可循的, 这与它自身的使用时间长短并没有很大的关系。现代维护理论认为, 维护理论的存在是有了科学依据的, 即如果对设备发生故障的原因不明确, 那就不用去追究其发生的物理原因和所属的类型, 间接的对广播电视设备的预防性的维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此外, 现代维护理论观点认为设备是有潜在故障的, 那么对其最佳的维护是使设备不发生功能故障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地利用, 从而达到安全、经济运行的目的。

广播电机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 广播电视技术已经向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化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先锋技术, 因此, 数字化技术在广播电视中有着很大的应用空间。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数字化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的画面质量和信息传播速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在我国, 有线电视的全网覆盖也是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并且几乎如今所有电台的电视制作都是用数字化技术对画面进行处理的。

2.网络信息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时代发展的趋势已经表明, 广播电视技术必将与网络信息技术结合应用和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色彩, 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 所以,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网络技术一定会遍布于全球任何地方, 在生活中, 人们对网络技术的毅力啊也会更加的强烈。因此, 网络信息技术必将应用于广播电视技术中, 两者协调合作, 使广播电视实现信息的全面化和快捷化。以便于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技术的特点。

3.卫星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直播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多, 并且发展的越来越成熟。所以, 在今后, 为了满足人们对广播电视更多的需求, 如要求电视节目能够更加的真实、可信, 电视直播成为广播电视发展的又一方向。卫星技术是实现广播电视直播最好的技术。目前, 我国是无线广播电视技术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稳定的发展, 所以, 广播电视信号频率的远距离接受已经成为可能, 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都将有利于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直播卫星市场和巨大的从标准到芯片的产业链, 卫星领域是我国投入资金和精力都比较丰富的领域, 其技术研究也正朝着先进的方向发展, 所以, 这对卫星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结语

目前, 广播电视的发送设备已经向着固态化、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因此, 传统广电发送设备的维护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新型设备对维护的要求, 目前的维护理论已经发展到了使用维护人员同新型的广播电视发送设备的磨合阶段, 因此, 为了拓新广电设备的维护理论, 推动广播电视技术的新发展, 广电工作者就要不断的寻找维护规律, 转变原有的维护观念, 探究出适合新时代的广播电视维护理论, 使广播电视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

摘要:广播电视是多媒体应用最为广泛的行业, 因此, 广播电视技术对网络技术的应用是比较多的。随着科技的发展, 高精尖的技术产品层出不穷, 这也大大的刺激了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广播电视必将向着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广播电视的维护理论以及未来广播电视的发展空间和方向。

电视广播发展 篇2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随着国家的兴旺、科技的进步,已经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广播电视传播网。广播电视已经深入社会,深入每个家庭,另外我国的对外广播电视也稳步发展,成为世界上较有影响的媒体之一。

第一节 旧中国的广播事业

一、中国早期的广播事业(P7-11)

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是由美国人奥斯邦于1922年底在上海创办的。奥斯邦与一位旅日华侨合作,为了推销无线电器材,在上海建立“中国无线电公司”,办起一座无线电台,1923年1月开始播音,播送音乐和上海《大陆报》上刊登的新闻。由于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此电台只开办了三个月。

此后不久,美商开孚洋行于1923年5月在上海又开办了一座广播电台,内容以播送音乐为主,也仅维持了半年。

1924年,美商开洛公司在上海建造了开洛电台(呼号KRC,发射功率100瓦)。该台与《申报》、《晚报》合作,在报馆安装广播室,报告新闻。这座广播电台是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直至1929年10月底才停止播音,前后播出历时五年。

此后,外国人相继在中国办广播,其中一部分是单纯为 推销无线电器材服务的;但也有不少是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进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侵略作宣传的,是思想文化渗透的工具。

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是“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该台在1926年10月1日开播,是在奉系当局的支持下建立的,这也是我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办的私营广播电台,是上海的“新新公司广播电台”。该台于1927年3月18日正式播音,主要内容是播送商业行情、时事新闻和中国音乐。“新新广播电台”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装配、安装及施工,并且由中国人自己独立经营。

在“新新广播电台”开播后不久,天津、北京等地的广播电台也相继建立。1927年5月1日,天津无线电报局创办的“天津无线电台”开始广播;同年9月1日,北京广播无线电台也开始播音.此后,广播事业在我国蓬勃兴起。

二、国民党统治下的广播事业

广播作为一项事业,是从国民党创办的“中央广播电台”开始的。1928年8月1日,“中央广播电台”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大礼堂开始播音。这是国民党在办起《中央日报》之后,建立的又一个中央宣传机构。这座电台的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功率500瓦。

国民党为了扩大宣传,在1932年11月将“中央广播电台”发射功率扩充为75千瓦,使其成为当时亚洲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

在1928年,国民党政府还成立了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理处,积极从事全国广播网的建立。据1937年6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统治区内已有广播电台78座,其中官办的有20多座,其余大多是商办的。

抗战爆发后,我国的广播事业受到很大摧残,一批广播电台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或破坏。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在1937年11月23日中止播音,由汉口、长沙两地的电台接替播音任务,成为抗日宣传的喉舌。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央广播电台随国民党政府迁往陪都重庆,1938年3月10日在重庆恢复播音,发射功率减为10千瓦。

国民党政府最早的对外广播电台是设在南京的短波广播电台,于1936年2月23日开播。1938年汉口短波电台开播。1939年初,位于重庆的中央短波广播电台开播,每天用多种外语(英、德、法、俄等)和中文向世界广播。1940年1月5日,该台改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名为”Voice of China”(中国之声),简称VOC.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广播电台迅速恢复发展,但主要是国民党控制的官方台。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广播 电台1946年5月迁回南京,又于1949年迁往台湾。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P10-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于延安。1940年春,党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主任,负责筹建工作。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开始试验播出,呼号为XNCR,这是共产党领导建立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当时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该社的语言广播部。

由于处在战争坏境,广播设备简陋,经常发生故障,因此广播播出时断时续,在1943年被迫彻底停止,直到1945年,经过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并于1945年9月5日正式播音。当时播出的主要内容有国内外时事新闻、解放区消息、解放区建设情况、文艺节目等等。

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部进攻延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3月14日停播,当天由设在瓦窑堡的战备电台接替播音,21日,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随着日本的投降,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各地陆续接管和新建了许多地方人民广播电台,一般称为“某地新闻广播电台”。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随着党中央迁往北平,并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6月5日,党中央决定把语言广播部与新华总社

分开,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和领导全国的广播事业。从此,广播电台成为独立的新闻机构。9月27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由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领导。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仍然是我国广播宣传的中心。随后,各地的新华广播电台也先后改为“某地人民广播电台”。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广播电视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广播电视由不完善、不发达的传播网发展成为以无线广播电台、无线电视台、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种类、多功能的较完善的传播网。截至2002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视30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3.21%;全国现有电视台36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到达94.54%。

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文革”前的广播电视事业(1949-1966)这一阶段接管了国民党的电台,修复、改造了民营广播电台,重点建设了新中国的中央电台和省市电台,建立起中国大陆第一座电视台,调整、巩固了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

(一)新中国广播网的形成与发展

从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各地人民广播 的发展为共和国广播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截至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各解放区坚持播音的各级广播电台共有39座。到1952年12月,全国地方电台增加到70座。除西藏外,各大行政区、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了广播电台,一个无线广播网在全国初步建立起来。到1960年,全国各级地方电台发展到135座。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一批电台在调整中下马。1964年前后,地方台逐步恢复和发展。

地方各级人民广播电台是在原有各解放区广播事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级地方广播电台除了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重要节目外,还根据当地的特点和情况,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节目。一些民族自治区除开办汉语普通话广播外,还开办了适合本地听众的民族语言广播。到1965年底,全国共有地方电台84座。这个规模稳定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以上我们说的是无线广播的发展情况,我国的有线广播,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农村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发展逐步兴盛起来的,以农村的有线广播网为主。同时,一些没有无线电台的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区也陆续建成了有线广播站。据统计,到1965年底,全国共有有线广播站2365座,广播喇叭872万只。

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广播。建国以后,由于党中央和政府的重视,我国的对外广播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50年4 月10日,为了加强对国外的广播,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了国际广播编辑部。从这一天起,对外的外语广播开始使用“北京广播电台”(英文名Radio Beijing)的呼号开始播音。到1965年底,“北京广播电台”的对外广播语言达到27种,每天累计播音100多小时,覆盖了除南极与北极外的大部分地区。当时,中国对外广播的规模、语种和播音时数,在世界上仅次于苏联和美国,名列第三位。

至此,中国已初步建成了无线与有线相补充、对国内与对国外相结合的广播网,并且日益完善。

(二)中国第一座电视台的诞生与早期的中国电视 20世纪50年代是世界电视事业大发展的时期。到1958年底,已有67个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借助其他国家的援助开办了电视。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开始了创办电视的准备。但真正促使中央广播事业局下决心尽快上马的是一件偶然事件:

“1957年下半年,我们得到台湾将在美国的帮助下建立电视台,并定于1958年‘双十节’开播的消息。我们坐不住了,下决心要争这口气,一定要走在他们的前头。”

——梅益《荧屏岁月记》》(注:梅益曾任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这可以说是中国电视诞生的国内背景。虽然台湾直到1962年10月10日才借助日本的力量开办了第一座电视台— 台湾电视公司,但是这种带有政治意义的紧迫性却加速了中国电视的诞生。

问题:思考一下创办一座电视台需要作那些准备?

1957年,北京广播器材厂开始试制电视发射机和播送系统设备。1958年4月,北京广播器材厂试制成功1000瓦图像发射机一部,500瓦伴音发射机一部,播控室低周波控制设备一套,摄像机七台,这些为我国建立电视台作了必要的物质准备。

1958年5月1日,我国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实验广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正式诞生。第一天试播从晚上7点开始,持续了1个小时左右,播出的内容有:先进生产者的谈话、纪录片《到农村去》、诗朗诵《工厂里来的三个姑娘》、《大跃进的号角》,舞蹈《四小天鹅舞》、《牧童和村姑》、《春江花月夜》。同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当时电视播出采用直播方式,技术员放影片,播音员对着画面解说,录音员同时放送事先准备好的音乐,节目直接播送出去,不能保留。这种直播方式一直延续到1965年。

1958年10月1日,中国第二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建成并开始试播,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播出。

广播电视技术应用发展分析 篇3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应用;发展

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时围绕超清晰映像呈现、二极管缩小,电视屏幕离子化,信号接收强度调整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进行解决分析,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研究,我国的广播电视技术集合国外先进技术于一身成功的发展出了现今的电视技术领域,但是在2012年初,全面的信息化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产生了对碰,2013年信息化网络完全横扫广播电视成为我国家庭主导,2014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广播电视市场占有从过去的96%一路跌至37%,现今只能锁定中老年观众,2015年最新一轮的普查结果表示,电视广播市场占有率同比去年缩水3%,可以说这一主导媒体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因此剖析他的技术成果,并分析其竟来的发展方向,对其有着重要意义。

一、广播电视新技术应用

固体化发射技术的引进。我国的信号覆盖主要技术手段有广播电视的发射、调频以及短波这些发射体统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有着体型庞大、耗能高、设各老旧、工作效率低以及小力便进行维护维修等缺陷,所以对于广播电视系统的维护工作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其工作量繁重,而且发生故障风险的几率大,对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维护与检测是广播电视节日播出的最终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如何有效、全而的解决这种安全隐患受到了各部门的重视随着科技的小断进步,广播电视引进了固体化设各技术,其具有高效节能低维护的优点,全国各地的电视广播信号发射台都纷纷引进了这一技术这项技术的引进小但缩小了机房的占地空间,较低了耗能,而且其高技术含量与可靠性也使广播电视的播出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动力

电视广播系统向数字化与多功能化的演变。有传统信号广播向数字音频广播(DAB)过度,而电视则过度向高清电视和DVH,综合来讲就是由模拟信号向数字化的过渡与转型在这个过渡期中,监控系统、播放系统、传输系统等将进行全而的数字现代化建设,而数字化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也将进化成为短时高效的数字压缩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也使传输信道成为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渠道,多通道的信息传输技术随着传输容量的递增、传输内容的扩大,而被广泛应用,在信息数字化的科技发展大趋势带动卜,广播电视技术中的图像、传输技术、信息技术等都迅速发展崛起,广播电视的功能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

国际卫星电视技术的发展。在80年代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卫星电视技术开始从C波段到Ku波段的过渡,从大口径集体接收到小口径卫星直播接收,由公众广播改革为收费电视体制,由于HDTV的技术进步,推动了卫星电视广播从模拟标准清晰度向数字高清晰电视过渡的中间阶段

二、广播电视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多元发展。这一方面我国发展最好的就是乐视TV,乐视TV是由乐视公司开发,针对现代互联网时代进行的一次大胆的创新改革,是我国本土唯一一家将广播电视技术,做到国际IPO的公司,因此其成功的现今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乐视在对广播电视技术进行改良的过程中,就最大程度的集合了智能化多元发展这一策略,乐视公司认为,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已经到达了它生命的尽头,先进的技术无非是在此提升电视的质量与品质,并不能将其从复杂的互联网环境当中解救出来,因此想要在此提升电视广播技术,再次让电视广播成为主流媒体,就要改变电视广播的模式,从多元化角度出发,从围绕智能化信息化角度出发,将电视广播技术于信息化互联网结合,做到网络同步观影无障,因此乐视公司在新一代的乐视电视技术当中参入了电子信息化技术,加入了游戏元素,加入了互动元素,成功融合了平板电脑以及电视机的优点,并提出多维立体影像构思,以及无触感红外线控制等先进的技术理念,将电视技术真正的推向了多元、趣味、智能、信息化的领域,反观长虹、TOC、佳能等国际知名品牌,依然停留在超越自身电视技术极限,呈现高清晰影响这一层次,发展本身受到了局限,因此近年来在技术市场当中屡屡败北,这是发展模式带来的硬伤。

符合信息化发展的专一领域发展。电视广播技术领域囊括方向过广,有些公司在困在传统的模式当中,虽然做到了针对专一领域发展,如长虹电视的稳定、佳能电视的成像等等这些都是单一领域当中的极致,但是这并不是符合信息化技術发展的领域,因此这些品牌现在在的市场竞争中往往输给一些互联网公司做出的电视品牌,并非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水平超越了以往的大牌公司,而是他们设计的理念全部贴切互联网,如广播技术当中“喜马拉雅”重新奠定了广播收听,依托互联网将所有的听众都变成了广播人,只要你的段子新鲜、口齿清晰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广播,即使没有扎实的广播功底,也可以凭借诙谐幽默的广播手段进行广播,它抓住的就是人们都可以成为广播人的这样的理念,结合信息化技术在这一领域当中做到极致,2015年上半年统计,喜马拉雅的用户已经超过2.3亿,这就是新理念带来的新革新。再比如百度影音在2013年推出的升级版“百度盒子”就是针对院线大片进行的升级改良,只是时时刻刻能够让用户搜索到最新的院线电影,就得到了热卖,而其配套产品可以适应任何的电视方面的厂商,这就将用户心态以及互联网理念进行了成功的融合。而其他软件方面百度影音并没有超出现有的广播电视技术范围,其热卖的原因就是符合时代发展复合信息化理念。

三、结语

传统的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已经不适用于现今的发展潮流,想要在这一领域当中做到最好已经不能单纯的比拼技术,重点在于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网络,对用户的心态进行把握衡量,如此才能使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发展得到新的升华。同时才能反方向的带动这一技术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1]尹贻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刘伊生.电视广播技术基础理论与发展方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3]李慧明.电视广播技术在新时代的发展前景[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研究 篇4

据CNNIC在京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见图1) , 截至2009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 已有超过80% (83.2%) 的网民在家上网。同时, 网民上网时长继续增加, 平均每个网民每周增加了2.1小时。

互联网用户的发展, 极大促进了网络音视频业务的发展。目前, 国内网络视频行业主要分垂直类视频网站和门户视频两大类, 垂直类网络视频主要以优酷、土豆、酷6、PPLive、PPS、激动网等为代表, 门户则以搜狐为主力。在垂直类网络视频中, 优酷、土豆、酷6等因网友上传共享模式视频而备受盗版指责;激动网、乐视网以及搜狐等主打正版视频;PPLive和PPS依靠客户端, 主打长篇电视剧。另一方面, 从音视频网站提供的业务角度出发, 可以将这些网站分为音视频分享类、在线点播直播类、音视频搜索类和流媒体类网站:音视频分享类包括以土豆网、优酷网等为代表的专业音视频分享网站、新浪播客等门户类音视频频道, 以及以凤凰网等为代表的数字电视媒体音视频网站。在线点播直播类指提供音视频点播或直播的网站, 如互联星空、电视、天天在线等。音视频搜索类包括百度音视频搜索等提供音视频搜索服务的网站。流媒体类则指迅雷为代表的采用流媒体技术提供音视频下载和浏览服务的网站。

为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国内包括中央电视台和上海文广集团在内的众多广电媒体也开始进人网络音视频领域。自1999年6月1日, 中国虹桥网 (www.bridge.net.cn) 开通网络电视服务以来, 广电行业开始大举进军网络音视频领域。2001年新华社与中国电信合作推出网络电视平台;2004年, 北京电台推出网络电视台“北京网视”;同年, 中国最大的网络视频运营商——央视网络开通了中央电视台的网络电视服务;2005年春节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网络电视台。2005年5月, 上海文广旗下的上海电视台获得了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一张IPTV、手机电视全业务牌照。随后, 上海文广投资组建了百视通、东方宽频等公司, 发展以网络视频为主的新媒体业务。东方宽频还在2009年正式推出了“上海网络电视台”;2008年1月, 湖南卫视新媒体平台“金鹰网”上线, 并立起了其“视频门户”的市场地位。2009年金鹰网旗下的芒果网络电视分离, 面向市场以独立品牌运营。

2009年, 新华社正式播出网络视频专线, 包括现场直接播报、多点电视连线、演播室访谈等多种节目形态, 有着“现代、时尚、活力”的风格, 这是与新华社文字新闻线路、图片新闻线路并列运行的视频新闻播发线路, 每天24小时滚动播发, 并在时下非常流行的社交网站开心网开通了中文电视新闻服务, 新华社英语电视新闻线路每日首播内容为90分钟, 通过卫星线路向中国的用户传送,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接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旗下的“中国广播网”正以丰富的新闻信息资源和音频节目资源为基础, 建设一个以中央台为中心、全国各地电台为依托, 面向全国、全球的“中国广播网”, 共设有新闻、财经、体育、音乐、书院、汽车、旅游、军事、民族、台湾等64个专业频道, 400多个栏目, 网站音频数据总量2TB。网站以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流媒体音频广播技术, 提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9套节目网上直播、270多个重点栏目的在线点播服务。

2009年12月28日, “中国网络电视台” (cntv.cn) 正式开播。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开播是我国新兴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伴随着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正式上线, 央视、上海文广、凤凰卫视、湖南广电、浙江广电这几家具有官方背景的广电军团在网络视频市场版图上的布局已初见规模。

二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政策依据

我国政府从1999年开始对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进行管理, 国家关于不同平台上的音视频技术融合的相关政策法规也在不断变化中。并朝有利于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方向发展。

自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数字电视网络建设管理的意见》 (国办发82号) , 开始对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服务进行管理以来, 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管理政策、管理法规, 对视听节目传播服务进行规制和引导。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 网上传播数字电视类节目的活动越来越普遍, 政府的管理政策从管理的理念、管理的范围、管理的强度到管理的方法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变化: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概念的内涵从《关于加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广播电影电视类节目管理的通告》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1999年发布) 中的规定发展到现在已经比较完善, 接收终端包括电视机, 计算机扩展到手机、MP4等各类电子设备;网络类型包括以互联网协议 (IP) 为主要技术形态的电信网、电视网和互联网等各种信息网络;服务类型也从简单的直播、转播、点播发展到集成、下载、上载和传输等多种形式;信息网络功能由单向传输向双向交互传输方向发展。

同时, 国家从政策层面开始逐步打破行业保护壁垒:从“82号文”中规定“电信不得从事广电业务, 广电不得从事通信业务, 双方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到国务院十六个部委2006年颁布实施《互联网站管理协调工作方案》中提出“鼓励数字电视机构利用国家公用通信网和数字电视网等信息网络提供数字电视服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在符合国家有关投融资政策的前提下, 支持包括国有电信企业在内的国有资本参与数字电视接入网络建设和电视接收端数字化改造”, 直到国务院2010年召开会议, 提出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和推进三网融合的重点工作, 明确指出“符合条件的数字电视企业可以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和部分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部分数字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鼓励广电企业和电信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该政策的出台意味着笼罩在广电与电信之间的壁垒彻底被打破, 按照国务院精神, 2010年在全国一些城市将开展三网融合试点, 鼓励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电视进行融合。

三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技术融合发展的基础

1. 节目源上编码技术的统一性

当前主流的媒体数据编码标准, 有国际上流行的ISO/IEC JTC1制定的MPEG系列标准。其中MPEG-1 Layer 3 (简称MP3) 主要应用于音频压缩技术, 视频压缩标准如MPEG-2、MPEG-4和ITU针对多媒体通信制定的H.26x系列视频编码标准如H.263, H.264标准, 与H.264标准对应的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先进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 GB/T20090.2-2006, 简称 (AVS) , 主要瞄准的也是高清电视领域, 这些编码标准在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领域被广泛采用, 从节目源上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达到了融合与统一。

2. 新的压缩编码技术为广播级质量音视频节目在宽带网络中的传输提供技术支持

以国际标准H.264/MPEG-4 AVC、国家标准AVS和微软公司WMV9为代表的下一代视频压缩编码标准提高了系统容错性及鲁棒性, 在保证相同图像质量前提下, H.264/MPEG-4 AVC所需的编码带宽仅仅是MPEG-2的36%, 换句话说, 按照现行MPEG-2体制下, 标准清晰度节目编码带宽3Mbps~6Mbps, 1080p高清晰度节目编码带宽18Mbps~25Mbps的标准进行换算, H.264体制下的编码带宽则分别仅需1Mbps~2Mbps和6Mbps~8Mbps (参见表1) , 原先传输广播级质量视频节目存在带宽瓶颈的接入网络, 例如:XDSL、LAN等, 也将具备传输的能力, 并且带宽的下降, 对于IP骨干网络的压力也呈现几何级的下降。上述结果的出现意味着电信网络从带宽的角度而言, 也将具有传输广播级质量视频节目的能力。

3. 基于IP协议的流式传输技术保证了网络电视实时传播的服务质量

随着电视数字化进程的深入, 电视节目从制作、存储、播出、分发、交换、传输、接收等各个环节均可以构架于IP协议之上。千兆以太网技术的成熟为节目的存储、迁移、播出创造了条件, 目前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和播出系统、以及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无一不是构架在GE网络和连接之上。以IP over DWDM or MSTP为代表的各种IP over Optical传输方案以及光交换机的成熟对音视频的网络传输提供了基础支持。IGMP (互联网组管理协议) 、RTP (实时传输协议) 、RTCP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RSVP (带宽预留协议) 、RTSP (实时流协议) 、MMS (微软流媒体服务协议) 、MIME (因特网邮件扩展协议) 等协议具有调度的灵活性、管理的智能性和传输的融合性, 解决了IP网络上传输视频存在的延时、抖动以及广播等Qo S问题, 使得IP网络的服务等级得到质的提高。

基于IP协议的流媒体技术主要指通过网络传送媒体 (如视频、音频) 的技术总称。其特定含义为通过Internet将电视节目传送到PC机。实现流式传输有两种方法:实时流式传输 (Realtime Streaming) 和顺序流式传输 (Progressive Streaming) 。播放方式分单播、组播、点播与广播三种。一般说来, 如视频为实时广播, 或使用流式传输媒体服务器, 或应用如RTSP的实时协议, 即为实时流式传输。如使用HTTP服务器, 文件即通过顺序流发送。采用哪种传输方法依赖你的需求。当然, 流式文件也支持在播放前完全下载到硬盘。

4. 下一代宽带接入技术通过接入网带宽为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前, 各种新的宽带接入技术正在兴起并即将掀起新一轮宽带浪潮。这些新的宽带接入技术有:

● Docsis3.0技术是在Docsis1.1/2.0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应用于有线电视网络上的数据传输技术, 相对于后者而言, 它通过频道绑定技术至少能够提供上行200Mbps/下行120Mbps的接入速度。

● ADSL 2+技术在电话线上的传输带宽达到了2.2MHz, 在1524米的电话线上比ADSL2拓展了双倍的下行传输带宽, 最高达到上行1Mbps/下行27Mbps。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 (LMDS) 传输速率高达155Mbps, 可提供话音、数据、图像等任何种类业务。

● Wimax技术以其无线宽带、非视距城域传输、支持移动接入的技术特色以及具备后3G时代技术相当的全业务支持能力, 近年来迅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分为室外固定专线接入 (对应协议为IEEE 802.16) 、宽带无线接入 (对应协议为IEEE 802.16a) 和移动宽带无线接入 (对应协议为IEEE 802.16e) 三个应用阶段, 802.16a的接入带宽可达70Mbps (64QAM调制) 和100Mbps (256QAM调制) 。

无源光网络 (PON) 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性价比的光纤接入方案。目前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为EPON、GPON, 其中, GPON在支持多业务与传输效率上较EPON具有优势, 支持625Mbps/1.25Gbps/2.5Gbps的可变下行速率, 上行速率达到1.25Gbps。

5. P2P网络互联技术增强了网络电视的传播能力

P2P和P4P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网络电视的发展, 由于P2P、P4P的最终实现是基于软件的, 因此, 只要在开发双向互动数字电视机顶盒版本的终端软件中加入支持P2P、P4P的技术, 就可以在具备双向功能的数字电视中应用P2P、P4P技术, 从而为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在传输方式上达到融合, 这样, 每个数字电视用户的接入终端既能收看数字电视节目和网络电视节目, 同时也参与音视频数据的传输甚至控制任务。从用户的角度看, 由于互联网并不是专用的音视频数据服务网络, 存在各类数据业务争抢带宽的现象, 无法很好地保证所接收的音视频媒体数据质量, 而广电系统的有线数字网络是作为音视频数据的专用传输网络, 带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保障, 对应到基于流媒体的网络音视频服务上来看, 用户的体验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6. 终端系统融合

技术的融合以及接入网带宽的提高催生了“BB3-PLAY”终端的出现, BB3-PLAY (Broadband Triple Play) 也就是集高速Internet服务、语音服务和数字电视服务为一体的终端。Samsung、Pace、Thomson、Humax等世界知名家电巨头纷纷推出具备上述功能的终端产品, 例如Samsung SMT-3000C和Thomson DC1-1500, 国内的TCL网络电视等。终端产品将重点向移动多媒体终端方向发展, 这将加快终端厂商之间的整合, 给终端厂商带来新的市场, 如电视机将与机顶盒一体化, 个人电脑将具有电视及机顶盒功能, 手机及笔记本电脑具有电视及网络终端功能等。

一个处在商业探索阶段的产品就是3Gstb互联网电视机顶盒。3Gstb针对电视机屏幕的分辨率制作个大量网络Widgets供用户直接订阅使用, 使用这些被称为TVidget的插件用户可以订阅各种音视频内容。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媒体服务系统。通过定制, 消费者可以观看任何视频网站的节目, 同时所有界面内容均来自3Gstb的服务器, 保证了音视频网站内容发生变化时的更新升级, 同时Widgets模式的采用及平台开放保证了源源不断的新内容更新, 目前3Gstb可提供的服务包括视频电视节目、电影、股票查询、航班查询、新浪报纸等几百项, 从商业模式上已经摆脱了传统互联网电视只能观看视频节目的局限, 丰富的互联网内容也可以保证未来更多的内容应用到3Gstb机顶盒上。

当前, 数字电视机顶盒 (或未来的一体机) 是以音视频业务为主的数字终端。机顶盒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和计算机都有很大的相似性, 也就是说机顶盒可以理解为是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计算机。事实上, 计算机现在已经可以通过特定的外部设备 (如:配高频头和CA接口的接收器) 实现收看数字电视的目的。从这个角度讲, 机顶盒与计算机都可以作为收看数字电视的终端设备。从融合角度上讲, 数字终端必然也要从音视频业务延展到接入网络适配、语音及数据业务的提供或转发。这就引出了“第二代数字机顶盒”的概念。

第二代数字机顶盒属于跨网络、多格式、全业务的家庭综合网关, 具有多种接入模式, 提供广泛业务并具备综合处理能力。典型的特征为: (1) 实现动态的图形图像显示, 交互式EPG、Flash应用, 互联网浏览器及主动下载功能等。 (2) 兼容互联网上流行广泛的流媒体格式, 具备跨Cable、IP、移动等网络的多格式视频解码与应用。 (3) 具备与不同网络的通信功能。如终端上能够实现视频可视电话, 遥控器集成电话机的呼叫功能, 实现对手机, 固定电话用户的呼叫, Web网页的快速访问, 互联网信息搜索等。 (4) 对家庭消费电子产品互联提供支持。包括MP3、U盘、游戏手柄、摄像头、电话功能设备、信用卡等金融支付设备等。在与其他消费电子产品的内容交互和应用交互中, 形成数字客厅的多媒体应用。

四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主流模式

1. 广播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模式

网络电视对传统音频的冲击必然要促使电台进行思考和改变, 并在制作、播出、传输环节、以及在媒体资产管理等方面, 推进广播媒体和网络电视的融合发展。

(1) 在音频广播制作领域注意取长补短

尽管数字化进程已经渗透到了音频制作的方方面面, 极大地改变音频广播节目的全过程。但是最佳音质仍然靠模拟音频提供, 数字化采样、量化不可避免地造成音质损失, 网络音频制作必须利用提高量化比特数以降低量化步长等各种办法减少损失。对音频的质量上来说, 数字音频通过模数/数模转换后, 越接近模拟音质就越好。目前世界上公认音质最好的调音台, 如AMEK9098和SSL9000J系列, 就是模拟数控台, 即模拟信号流加数字化的控制系统。国家标准GY/T156建议录音棚原版录音和高清制作选择24bit量化, 为保证添加音效特技后的最终效果, 应该采用32bit内部处理精度, 这样才能保证音频质量在整个制作环节中不受到任何的损失。但大部分非线性产品都使用16bit音频, 这个数字甚至低于主流的数字录像机使用的20bit音频。所以, 网络数字化时代的音频技术, 并不是弃模变数, 而是两者有机地结合, 取长补短, 用数字化技术去追求模拟的音质, 用数字化手段来弥补传统音频设备的弱点。

(2) 在传播环节,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传播传统广播内容

流媒体技术给网上广播带来的全新气象固然势不可挡, 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媒体就此失去了生存机会。其一,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广播媒体已经建立起自己独有的、其他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优势, 这种优势将转化为流媒体时代下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其二, 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上广播在实现上还面临着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 在网上广播从技术到内容的全面完善过程中, 传统广播必将找到与因特网结合的最优化模式, 从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另外, 网络广播的挑战对广播事业更是一种宝贵的机遇,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 传统的广播业呈现出与网络传播一体化整合发展的趋势, 逐步向数字化和网络多媒体的方向发展。数字化广播具有智能化、高清晰度、双向互动性特点, 开辟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新纪元。

数字化的广播信号既通过无线电、卫星向全球播出, 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全球播出, 从而大大扩大了广播原有的影响力。另一方面, 线路介质的一致性也为网络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体的一体化整合发展提供了可能。计算机网络与广播网络的数据传输线路具有较大的兼容性或相似性。因此, 计算机网络从传播电视资料的角度看, 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有线电视网。通过网际网络也可以接收到国内外的广播电视节目。而有线电视网线路也具有连接网际网络的功能。

利用网络电视开展广播直播点播系统, 突破了电台作为传统媒体的传输方式, 通过互联网在电台和听众之间搭建了一个崭新、互动的交流平台, 使原有的听众成为观众, 让新闻、会议和活动更加直观、全面。这样既节省大量的资本投入和人员成本, 又实现了一个真实具有高质量、经济实惠的网上广播系统, 电视台、广播电台和通讯部门都可以使用葵花网络电视直播点播系统部署传媒新模型。

2. 电视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模式

广播电视媒体在音视频信息内容提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音视频技术和节目资源优势、渠道优势、用户基础、采编权利和原创信息, 这些无不是其他网站所梦想的资源。需要基于自身资源, 抓住网络电视发展带来的机遇, 做好音视频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做好音视频资源的系统化和数字化的工作, 通过向网络电视传播延伸, 发挥自身潜在优势, 扬长补短, 力求在网络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前, 中国广电媒体网站还没有实现真正个性化、成熟实用的交互式音视频服务。随着宽带、流媒体等技术趋于成熟, 广播电视媒体网上音视频业务的应用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目前和将来比较切实可行的业务有:网上音视频点播直播、点播式教学、交互视频网络游戏、网上商城、股市实时行情、音视频聊天等等。可以预见, 未来广播电视媒体将成为最大的宽带内容/应用提供商。一般而言, 广播电视媒体的统合大致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1) 广播电视媒体开展网络广播和网络电视业务

电台、电视台开办自己的网站是传统媒体向新领域进军的重要途径。其实际意义在于一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了一个新的传播平台, 把一部分网民纳入自己的受众群体。二是能够在同一传媒的旗下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通过台网互动和多媒体的经营过程, 使广播电视的内容资源得到充分、复合性的使用, 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央视国际, 对12套节目实现网上同步直播, 并对400个栏目的主要内容实现了图文视频上传, 提供了直播、点播、下载、搜索等业务, 成为集新闻、信息、娱乐、服务为一体的具有视听互动功能的综合性的网络电视。

(2) 积极主导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优势, 一是利用数字传输技术使用广播通道, 可以节省投入资金, 并能提供高质量的电视信号。二是费用相对比较便宜, 适合大众消费。三是接受终端多样, 包括手机、数码相机、MP3、MP4、掌上电脑、笔记本、7寸以下小屏幕便携式的移动终端、火车、轮船、飞机上的接受终端等等, 能够随时随地收看。四是利用无线通讯网可以面向高端人群开办手机电视服务, 提供点对点、个性化交互服务。

(3) 发挥广播电视的内容资源优势与通信网络合作开展业务, 主要是IP电视和手机电视

IP电视能够提供比传统电视更为丰富的内容, 在高端用户中有较大市场与增值潜力。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已向央视国际、上海文广集团、广东南方集团和浙江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发放了开办IP电视的营运执照。电视与手机的结合是填补与网络融合更为新兴的空白点, 可以有效细分受众群, 获得较高的回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费用的不断降低, 在全新的商业模式下, 手机电视可能带来较单一媒体更优越的流量和盈利增长, 但手机电视发展两年来进展缓慢, 主要原因是图像质量不高而费用又过高。但我国手机电视用户已经达到6亿, 市场需求非常大, 手机电视的前景非常可观。

(4) 共同发展网络高清业务

目前, 数字电视在高清晰传输方面占优, 而网络电视则在交互性方面领先。电视技术经历了长时间发展, 高清传输与显示是其代表性需求。而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网络的蓬勃发展, 带来了人们沟通和娱乐方式的革命。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虽然技术迥异, 但有相同的目标, 即通过网络实现远程交互, “网络化”和“高清化”是二者的共同发展方向。“网络高清”主要通过电视机或机顶盒与数字网络相结合, 融合高速网络传输、交互式操作和高清显示技术, 可以向用户提供交互式高清晰数字视频、远程教育、网络游戏、可视电话、网上银行等多种服务, 使网络生活渗透到每个家庭, 最终彻底变革人们生活方式。

高清电视内容可以通过有线电视网和地面数字电视网以广播方式播出, 也可以通过宽带互联网以P2P模式广播、点播或下载收看等网络电视模式分发。发展生产同时支持高清电视和网络电视的平板电视机和机顶盒将形成一个从集成电路, 面板到整机的产业链, 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 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和途径, 都需要以数字化为基础, 以不同媒体的合作、融合为前提。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是必然趋势。但目前政策性、体制性的壁垒仍然是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主要障碍。广播电视媒体自身基本是公益性、非企业性的, 所以目前与其他媒体实现深层次的融合仍有困难。当然媒体融合并不意味着取代, 而是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互联互动、互补互惠、共存共赢。

五中国网络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融合的案例分析

1. 中国网络电视台基本情况

中国网络电视台是由央视网承办的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 它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网络视频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正在实现央视网向中国网络电视台的过渡。其上线的内容包括首页、新闻台、体育台、综艺台、播客平台爱西柚、视频搜索服务爱布谷以及视频播放客户端CBox。还将陆续上线电影、电视剧、纪录片、财经、探索、健康、气象、家居、旅游、教育、民族、音乐等系列内容服务。在视频资源方面, 深度挖掘中央电视台45万小时历史影像资料, 汇集全国电视机构每天播出的1000多个小时的视频节目;同时, 将我国各个领域的历史文化进行影像化、数字化保存, 建立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以网络视频为核心的多媒体数据库, 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网络视频正版传播机构;在播出形式及地域上, 汇集网络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移动传媒等各种媒体终端 (汽车、火车、民航、地铁、楼宇、广场大屏幕等) , 打造多语种频道, 通过部署全球镜像站点, 覆盖北美、欧洲、东南亚、中东、非洲等近百个国家及地区的互联网用户, 形成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节目分发体系。

(1) 定位

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核心任务是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传播先进的网络文化。在功能上, 它有视频直播、视频点播、视频下载、视频搜索、视频上传、用户分享等;在内容上, 既要集纳网民拍摄和上传的海量DV节目和创办适合网络传播的网络自制节目, 还要集成传统电视媒体的精品内容;未来国家网络电视台的目的是要抢占视频资源、新媒体、手机电视、“三网合一”等制高点, 在终端上, 它既包括网络电视, 还包括手机电视、IP电视以及移动电视 (包括公交、地铁、机场、医院、酒店等) ;在地域上, 它既要覆盖国内, 也要制作传播多语种内容和建设海外镜像站点, 逐步实现全球覆盖, 目前, 央视网已经分别在2009年7月25日和9月推出了阿拉伯频道与俄语频道。并计划到2012年建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朝鲜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8个外语语种的网络视频平台并不断拓展新语种。

中国网络电视台定位是传统电视台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型播出机构, 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 融电视特色与网络特色于一体的, 多终端、立体化传播平台。它具有国内领先的视听节目内容资源、视听节目点击率、综合经济实力和CDN流媒体分发体系、QDS保障系统及网络技术支持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核心特征, 对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科技等活动和事件负有以视听节目的表现形式通过互联网进行快速、真实报道或转播的义务与职责。

中国网络电视台通过“台网捆绑”的模式融合“电视”与“网络”的双重特性。通过充分利用中央电视台的影响力, 把现有的20个频道, 包括750小时的播出节目实行实时的网络直播并提供点播、搜索、下载、互动评论等服务。在此基础上, 整理45万小时的历史库存节目, 建立网上影像博物馆;同时建设网络视频节目生产基地和手机视频节目生产基地, 为国家网络电视台提供原创节目。并会策划大型的创意活动, 增加跟网民的互动性, 较大程度地把网民吸引过来。此外, 还鼓励网友上传视频内容, 建设视频分享和互动平台, 鼓励他们上传海量节目。

另一方面, 中国网络电视台还计划整合全国电视节目的资源, 牵头建立“全国网络视频联盟”, 形成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将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平台向各个省市电视台以及拥有合法社会资质的制作机构开放, 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频道, 打造自己的品牌。

(2) 技术平台建设

央视网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 完成了视频生产的主控系统、播控系统、媒资系统、网络覆盖、安全系统、版权系统、办公网络等基础平台建设, 使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技术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并为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a.在传播终端方面

2006年12月11日, 央视网手机电视正式开通;2007年12月18日, 央视网又开通了车载电视, 覆盖全国30多个城市, 5万辆公交车, 10万块显示屏。IP电视也已经开始试运行, 从而使央视网的平台数由单一的互联网站拓展到网络电视、手机电视、车载电视、IP电视四个平台。

b.在制作与存储能力方面

央视网建设了一整套节目采集、收录、编辑、存储、搜索的视频制播平台, 系统存储容量已经达到250T, 存储了5万小时的8M的精品视频内容, 日均节目制作能力达到500小时。

c.在播出与分发能力方面

央视网建立了自主知识产权P2P网络直播平台, 可以同时承载800万人在线观看网络直播;以合作开发的方式, 建立了FLV流媒体点播平台, 可以同时支撑10万人在线点播访问, 还推出了网络视频客户端测试产品CCTVBOX, 已经拥有超过1000万次的下载量。服务器、带宽镜像站点都有大幅度增加。

d.在研发能力方面

央视网在成都建设了国家重点新闻网站首个研发基地, 从事P2P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服务。FLV流媒体点播平台、CCTVBOX都是央视网主导开发。同时, 央视网还创新合作机制, 分别与微软、AMD、英特尔等跨国公司联合成立新媒体应用实验室, 在新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共同进行联合定制研发。

e.在终端服务方面

目前, 央视网已经推出具有国内行业领先技术的700K码流高清直播。直播页面采用蓝色眩光效果为背景, 4:3和16:9的标准播放尺寸分别达到720×608和720×406像素, 实现全屏模式下较高质量的画面清晰度。CCTV-1、CCTV-2、CCTV-新闻和CCTV-高清频道在央视国际网络上已应用700k高清直播技术, 将覆盖CCTV-5、6等频道及其他地方台精品节目。同时央视国际网络推出海外免插件模式直播服务, 即无需下载安装插件便可收看开路频道节目的网络直播, 解决了部分海外网友及网络受限用户因无法下载P2P播放插件, 而不能正常收看网络直播的问题。而且直播页面还提供今日看点、视频点播、电视剧库、纪录片库等栏目, 并与标清、高清、蓝光3种直播页面互相链接。央视国际CCTV.com同时推出视频搜索引擎, 根据互联网由文字图片向视频发展的趋势, 依托央视巨大的电视节目资源, 全面借助新媒体技术 (包括视频搜索引擎、P2P流媒体传播、即时通信、视频会议等技术) , 实现央视国际视频搜索零的突破, 逐步建立最强大的视频搜索中心。开办了众多网上视频增值服务, 如提供比电视节目更丰富的内容, 对优质电视节目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包装后转化为丰富多彩的网上视听产品, 适时推出付费订阅服务。

(3) 核心技术建设

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核心技术建设项目包括四大基础技术平台和四项应用技术研发。其中, 四大基础技术平台是网络视频分享互动应用技术平台 (用户上传和分享视频以及互动交流的平台) 、全球镜像站点和内容分发技术平台 (内容传输平台) 、多终端的视频制作存储技术平台 (网络视频、手机视频制作生产基地, 视频数据库系统) 和多终端的内容集成播控技术平台 (集成播出平台) ;四大应用技术研发是视频搜索技术、定制下载技术、网络视频播放器技术和桌面客户端软件技术。

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建设核心可以归纳为“一张网、两个库、三块屏”。一张网指的是全球网络视频的分发网络。两个库指是海量的视频数据库和网络视频用户。三块屏指的是: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和电视屏幕。

(4) 运作模式

具有内容、资源、后台等绝对优势的央视网, 面对互联网这样的新兴领域, 央视网计划抛弃原有的传统媒体的思路, 实施“拿来主义”, 学习外界经验以实现快速成长。引入外部资本, 以市场化方式去做国家网络电视台, 借资本能够带来更多的互联网上的优势、战略和经验, 使国家网络电视台更好运营。

2010年3月, 盛大网络宣布与中国网络电视台 (CNTV) 展开全面战略合作。根据这一框架的约定, 双方将整合优势资源, 形成全方位的合作。其中, 横向上涉及网络视频、游戏、影视、文学、音乐、无线、在线平台等业务;纵向上包括内容制作、技术支持、授权合作等领域。而双方的合作重点在网游和视频两个方面。

根据盛大方面的计划, 将和CNTV组建联合运营公司, 盛大在网游的开发、运营、推广等业务方面向CNTV提供帮助;而CNTV将给予盛大在重大体育赛事、优秀节目制作等内容方面以支持, 同时双方还将在推动网络视频领域的正版化、版权保护方面进行交流合作。盛大方面9亿注册用户和中国网络电视台覆盖美、英、法、德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这两个数字已经让两者未来的长远合作颇具想象空间。

2. 网台融合, 2010年春节晚会显成效

在2010年春节报道中, 中国网络电视台与央视通过媒介内容、媒介形态等多种方式的融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央视拥有丰富的视频内容资源和品牌优势、绝对优势的内容制作、大批名主持、名记者、名编辑等人脉资源以及长期以来的高覆盖率和方便性, 使这种传统媒体依然占据着媒体界不可撼动的地位;中国网络电视台充分利用央视内容, 制定有效的整合传播方案, 提升了自我品牌价值, 从而借助央视的舞台“一举成名”。在2010年春节中, 央视的内容优势、品牌优势, 通过中国网络电视台走台网联动、互通有无的报道方式, 得到了更好的展示。

根据CSM 31省会城市数据显示, 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收视率总计为38.26%, 市场份额总计为81.74%, 收视继续攀升, 比2009年增长3.75个百分点。其中CCTV-1播出的春晚平均收视率高达28.42%, 平均市场份额高达59.8%。与此同时, 中国网络电视台春晚直播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点击量为2.46亿页次, 相比去年增长21.2%。中国网络电视台还联合新浪、搜狐、腾讯等网站直播春晚, 视频累计观看人次达7850万, 最高同时观看人数达786万。CCTV手机电视国内用户访问量达821万次, 海外直播访问量达387万次, 根据第三方咨询公司CNZZ统计显示, 除夕当天, 国内视频网站在与电视的直接竞争中一败涂地。其当日站点访客数和页面浏览量均较前一日下降了超过50%以上, 特别是当晚8点春晚开始、热点节目播出以及凌晨0点左右人们集中走到户外放烟花时, 流量降到了近期以来的最低值。下面我们简单分析这种网台融合的优势。

(1) 特色化定位

作为中央电视台每年最重要的节目之一——《春节联欢晚会》到目前为止仍是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晚会节目。针对2010年春节晚会, 中国网络电视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 搭建了春晚台 (http://spring.cntv.cn/) , 突出春节的内容。

与一般网站比较, 中国网络电视台春晚台最突出的特点是原创性、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和实时性, 从“春晚祝福语征集”到“虎年中国跳”一系列活动, 为广大网友提供参与和展示的平台。原创节目使中国网络电视台进一步拉开了与其他网站的差距, 取得了明显的领先优势, 更多更吸引人、更具特色的节目也为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突出网络电视的特色

中国网络电视台春晚台坚持发挥连接电视与网络、连接观众与电视台和网站、连接网民与网站和电视台的桥梁及纽带作用。在春晚台主题页面上, 汇集来自央视从1983到2010年的春节的精彩视频节目, 供海内外网友点播收看;“第一飞报”则提前展示春节亮点和春晚花絮, 在除夕当晚, 与央视同步直播春节晚会;同时还提供2010年春节的重点节目的视频点播, 向海内外网民提供同步标清 (380k) 和高清 (700k) 的两种格式切换入口以及CCTVBOX客户端软件下载, 让网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随时随地看春节节目。

(3) 节目策划功能

开门办春晚、创新办春晚是历年春晚剧组的口号, 但是要做到创新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却又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为此, 中国网络电视台春晚台开通春节晚会论坛, 开办一系列电视节目主创人员的在线互动交流访谈节目, 听取观众的批评、建议, 网友们所提供想法、创意点得到了剧组的特别重视, 例如请小虎队在虎年怀旧就是网友的点子, 从而为成功办好春节晚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网上互动功能

中国网络电视台春晚台凭借着先进的平台基础与网友、电视栏目进行互动。运用博客、播客、论坛、边看边聊、评选、征集、征文等互动手段, 配合电视栏目, 开展与春节有关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 开办《我们的节日·春节》书画、摄影大赛, 为网友提供广阔的互动空间, 凭借新媒体的平台优势, 拓展了电视媒体中你播我看传播方式。通过互动, 电视栏目也掌握了观众的收视动向, 实现双方互赢。

(5) 信息反馈功能

春节节目播完之后, 有多少人曾经看过?是哪些人看过?这些人分布在哪些国家或地区、哪些城市?那些节目比较受欢迎?有哪些成功和不足?诸如此类的问题, 都可以通过中国网络电视台春晚台推出的“春晚快铁”、“春晚调查”和“春晚我来评”等栏目中网友的反馈找到答案。在网上获得反馈信息后, 再进行分析评估, 并将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反馈给电视台领导和相关部门, 实现了电视节目播出后的信息反馈功能。为下一轮的节目策划和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6) 国际传播功能

在传播全球化的今天, 作为中国国家电视台创办的网络新媒体, 中国网络电视台担负起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使命——全面介绍中国悠久的春节历史、优秀的春节文化, 中国网络电视台在办好简体中文内容的同时, 还努力开办了外语节目, 在丰富节目内容的同时也初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传播, 在让世界了解中国和让中国走向世界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使中国网络电视台可以更为理性、更为充分地把电视同互联网融合在一起, 从而进一步实现电视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双赢, 不断探索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相结合的新型传播形态, 形成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传播的新格局。

(7) 多种媒介终端互通

电视广播发展 篇5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优势,大力支持全市服务业发展

*市广播电视局

2006年4月19日

服务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经济国际化的先导产业,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服务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推进全市服务业发展,是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素质和运行质量,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服务业,必将对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人才、发挥和利用人才,加快全市第三产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产生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服务业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产业,涉及诸多行业、领域和部门,广播电视部门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文化信息产业——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发展服务业的进程中,广播电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作用,推动全市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效能

全市广电系统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加强管理创新,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快捷服务、贴心服务,提高服务效能。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严格依法行政,实施统一、透明、规范、高效的管理与服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就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制定出台的相关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转变职能,推进依法行政,增强服务观念,为全市服务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从而为推动全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支持,推动全市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提高舆论宣传水平,营造浓厚的服务业发展氛围,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全市广电系统要紧扣“服务”主题,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全市服务业发展制定的相关鼓励政策和举措,为推动我市服务业大发展加油鼓劲,为全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全市各级广播电视宣传部门要在更新服务理念、激活服务主体、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诸方面找准切入点。要在全社会树立服务业发展的榜样,树立服务优先、服务至上、争创一流服务的先进思想,通过典型引导和舆论监督,在全社会营造创办服务企业、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赢效益的良好氛围。在宣传中要把握新闻宣传规律,创新宣传形式,找准切入点,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尽量反映身边的典型,使受众感到所树立的典型言之有物,从而引导更多的人自觉投身到讲服务、重服务、以服务赢效益中去。可采取“新闻报道、”“专栏论坛”、“互动访谈”等形式,采访一些本市服务业的成功人士,以典型开路、以典型引导,并着重反映服务业成功人士的服务理念、服务方法以及通过提高服务赢得市场、赢得效益的成功经验及有效做法。要通过大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营造投资兴业的诚信环境,激发更多有创业能力的人士投资兴办服务业项目,把服务业作为就业的主渠道,创业创新创优的新空间。要加强舆论监督,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要适时适量地开办一些舆论监督类栏目,对一些阻碍和影响服务业发展的人和事,对那些有悖服务公德或服务意识不强和重收费、轻服务、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以及一些地方和单位出现的自己不提供优质服务,又看不得别人服务、挑刺找毛病、甚至恶意中伤等歪风邪气,要切实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用辩证的观点、从帮忙的角度、教育引导人的愿望出发,进行批评报道,推动全市上下形成讲服务、重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主业,积极延伸拓展服务业

近年来,全市广电系统不断强化广播电视的服务功能与服务质量,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全市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在今后几年,全市广电系统将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服务业发展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结合广播电视行业特点,因地制宜,着眼市场,确立发展方向,明确发展重点,在大力发展广播电视网络、广告、内容为主的广电产业的同时,积极延伸拓展广电服务业。

一是立足发挥广播电视资源潜力和优势,抓住关键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文化传媒业,努力形成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广播电视资源,按照市场要求进行优化配置,积极鼓励现有的文化产业做强做大,进一步加快“村村通”工程建设、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建设和无线数字广播电视建设等工程建设步伐,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

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引进先进文化,精心打造品牌,逐步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广播电视产业。进一步做好广播电视延伸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做大做精电视购物服务栏目,为扩大市场消费起到指南引导作用;抓紧创办广播电视少儿艺术团,为培养少年儿童的文化艺术兴趣,开启青少年一代的智慧天地提供舞台,以拓宽满足广大市民多渠道精心培育下一代美好愿望途径。

四是积极探索利用无线广播电视固态化和数字化覆盖手段开僻楼宇电视、广场电视、公共场所大屏幕电视和车载电视,丰富信息服务;同时,利用广电现有人员、技术和设备优势,开展计算机等专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演播厅的功能,发展演艺业;结合新区实际,探索其他服务业,鼓励广电富余人员兴办各类服务性实体。努力形成以广告服务、有线电视用户服务、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业为龙头,众多两个效益结合较好的延伸服务业为支撑的文化产业。

电视广播发展 篇6

广播移动电视的前景

诺基亚公司称:“移动电视正在全球蔓延,电视产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移动电视是个重要的新理念,它即将改变电视的消费方式。”近期来,产业和媒体都看到移动电视的巨大发展潜能,并做了极为乐观的预测。

DVB-H移动电视设备制造商诺基亚公司援引Agency Informa、Strategy Analgtics和ABI Research等公司的调查报告称,预计2010年全球将有近1.25亿移动电视用户,所销售的全部数字电视接收设备中1/4以上是移动电视接收机,移动电视市场将产生270亿美元的收入。

Juniper Research公司最新调查显示,接收广播移动电视服务的用户将从今年的不足1200万增长到2012年的1.2亿。2012年,全球手机用户在广播移动电视服务方面的支出将达到66亿美元。调查报告称,2012年全球将有40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采用占优势地位的DVB-H传输标准。

调查报告指出,欧委会对DVB-H移动电视标准的支持会极大推动这一标准的普及。但报告也告诫说,在移动电视构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之前,仍将面临许多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报告还指出,在整个移动广播电视的收入中,虽然广告收入的贡献将越来越多,但它只是移动电视收入的补充,主要收入仍然依靠订购和按次付费。

最近,另一家市场研究公司Datamonitor公司的调查报告称,付费用户数将从现在的440万跃升到2010年的6560万,增长近14倍。预计2010年后订户数继续强劲增加,如果内容提供商加强营销,并制作移动电视专用内容,预计2012年全球移动电视用户将达到1.556亿,这意味着年增长率高达66.2%。

Datamonitor公司题为《2006-2012年广播移动电视市场中的机会》的报告中指出,这一产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使消费者相信这一技术的重要价值。内容提供商需要使其产品适合手机屏幕,而不要把移动手机屏幕看作是对传统电视的代替。在试验中,体育和新闻短片是最受欢迎的,但内容必须完全适合人们的生活方式。报告称:“内容的确需要全新打造,因为人们将与他们对待传统电视的不同的方式与移动电视互动。”

在产业能有效地向公众推销移动电视服务之前,也需要拟定出可接受的价格模式。Datamonitor公司预计,大多数移动公司最初每月收费4-12美元;3-5年后,将向提供更多由广告取得收入的服务推进。报告指出,为了取得可观的广告收入,产业必须首先使广告放置的方法适应移动电视平台。这是一个还没有被公认业务模式的领域。但近几个月来,运营商开始实验在视频播出的同时使广告沿屏幕底边播出。他们也在视频短片播放前插播5秒钟的公司商标图案。

调查报告称,就用户数而言,亚太地区将是领先者(图1)。2012年这一地区将有7630万移动电视用户,占全球用户总数的49%,其中大部分是在韩国、日本和中国。在韩国,已经推出采用S-DMB和T-DMB标准的商业性广播移动电视服务。虽然这一服务的购买率未达到预期,但已经有了数十万用户。此外,越南和菲律宾也已正式开播商业性DVB-H移动电视服务。还有许多亚太国家(地区)的DVB-H移动电视试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欧洲是最早开播DVB-H移动电视服务的地区,许多试验也是富有成果的。Datamonitor公司预计,欧洲在2012年将成为第二大移动电视用户基地,届时移动电视用户将达4270万;北美的移动电视用户将达3560万。

DVB-H移动电视在欧洲的发展

欧洲许多国家,包括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瑞典、芬兰、荷兰、葡萄牙、瑞士、奥地利等都进行了DVB-H移动电视试验,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诺基亚公司去年公布了在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芬兰进行的基于DVB-H标准的广播移动电视的试验结果,明确的显示出消费者对DVB-H移动电视服务的需求愿望,也显示出未来商业性移动电视服务业务模式的某些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英国牛津进行的试验中,83%的参加试验者对试验提供的服务表示满意,72%表示在12个月内购买这一服务。试验结果还显示,最受欢迎的服务的定价方式是一套频道的按月订购方式。在法国,68%的参加试验者愿意为移动电视服务每月支付7欧元。在英国,午餐时间是收看移动电视比普通电视还多的高峰时间,这表明观众愿意在午餐后休息时享受他们的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在法国,显示3个收视高峰时段:早上、午餐时间和晚上早些时候(表1)。

在这4国的试验都显示出一个令人感兴趣而未曾预料到的问题,即许多参加试验者在家中收看移动电视。法国和西班牙的参加试验者近50%主要是他们的家中收看移动电视。

这些试验还显示出下面一些重要信息:消费者既希望有广泛可收视的频道,也希望有适合在移动手机上观看的节目内容。最受欢迎的节目内容是新闻、体育、家庭连续剧和纪录片。交互性也是很受欢迎的,在西班牙,58%的参加试验者希望能有适合于较短收视时间和特定的交互式内容。

意大利3 Italia公司于2006年6月率先开始广播实况移动电视服务———Walk TV,这是在欧洲也是世界上开播的第一个基于DVB-H标准的广播移动电视服务。Walk TV服务提供Rail、La3 Live、La3 Sports、Canale5和Sky TG24等频道,能收看2006年足球世界杯。据3 Italia公司称,之所以采用DVB-H技术,是因为它比DMB支持更多的频道,它也是专为移动广播设计的。3 Italia公司2007年6月宣布,接收其DVB-H广播移动电视服务的用户达到60万。但据M-Metrics公司称,接收这一服务的实际的用户只有19万。3 Italia公司提供的数字可能是参考已销售的具有DVB-H功能手机的数字,而M-Metrics公司提供的是实际使用这一服务的用户数。

意大利电信移动公司(TIM)于2006年晚些时候推出DVB-H移动电视服务。沃尔丰公司于2007年早些时候也推出基于DVB-H的移动电视服务。因而意大利移动电视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在芬兰政府确定给予Digita公司DVB-H网络许可证之后,Digita公司和诺基亚公司于2006年5月签订了世界上首个DVB-H移动电视平台的内容供给协议。同年11月,Digita公司在芬兰开通DVB-H移动电视网络,提供一个音乐频道———The Voice。

法国在进行DVB-H移动电视试验和公开咨询之后,政府三部委于2007年9月24日联合签署协议,确定将DVB-H作为法国移动电视标准,并希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开播商业性移动电视服务。瑞士于2005年进行DVB-H移动电视试验,管理机构联邦通信委员会建议接受DVB-H标准,并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给予移动电视国家特许。奥地利于2006年5月开始DVB-H技术试验,现已结束,计划2007年底前开通DVB-H移动电视网络。最近,德国反垄断机构批准由移动运营商T-Mobile、O2和沃达丰3家公司联合开发基于DVB-H标准的技术平台,这意味着德国接受DVB-H标准。此外,西班牙和瑞典也已明确表示,将DVB-H作为他们的移动电视标准。

DVB-H移动电视在

亚太地区的发展

DVB-H走出欧洲,积极向亚太地区渗透。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新西兰等已经进行了DVB-H移动电视试验,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越南和菲律宾已正式开播商业性DVB-H移动电视服务。

澳大利亚广播管理局于2004年批准进行基于DVB-H的移动电视试验,试验在2005年年中开始。澳大利亚广播公司(Broadcast Australia)、Bridge Networks公司和诺基亚公司合作进行试验,选择500名用户参加此次试验。试验分为3个阶段,到今年6月已全部结束,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这次试验称作“移动媒体”,参加试验的还有电信运营商Telstra公司、内容提供商FOXTel、ABB、SBS、第9网络和Sky Channel等。

诺基亚公司提供有专用软件的能接收移动广播的Nokia7710智能手机。此款手机也能直接接入互联网,以便接收关于电视节目的背景信息或体育比赛的结果。诺基亚还提供端对端的解决方案,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移动电话和服务器平台。据称,该解决方案的中心点是服务系统,它管理对消费者手机提供的各不同内容提供商的内容的广播。Bridge Networks公司是广播和电信产业方面的技术系统集成公司,专门从事传输系统的设计、供货、安装、测试和试运行,包括模拟和数字电视、模拟和数字无线电广播、点对点的微波和光纤。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负责移动电视的总经理Martin Farrimond说:“令人感到惊奇的主要是消费者如何使用移动电视。移动电视不仅是对他们提供的移动性服务,而且他们把移动电视像个人电视那样用作家中的第二或第三电视,我认为,这反映出人们消费媒体的方式正在起变化。”

在参加试验的用户中,相当大的多数对订购这样的商业性服务表示感兴趣。据称,80%的参加试验者喜欢这样能随时随地收看的电视节目,特别是在候车、旅行、家中或乘车的路途中。电视的总收视时间也明显增加了。与传统电视不同,周一至周五,移动电视收视的高峰时间是早晨、午餐和下午晚些时候,特别是早晨和午餐时间;在星期日下午是高峰时间,参加试验者,平均每天收看2-3次,每次持续时间平均为25-30分钟。当然,具体的收视情况是很不同的,试验显示,收视比较密集的是非付费电视用户和乘车上下班的人群。体育频道在午餐后休息的观众中是最受欢迎的,在星期六晚上也是最受欢迎的。

据诺基亚公司称,试验表明,在对移动电视感兴趣的消费者中,76%想以可接受的价格在12个月内订购。各个试验的满意率达到73%—83%,最重要的是要有广泛的频道选择,其次是良好的图象质量。据Farrimond说,这些试验表明,消费者愿意为移动电视服务每月支付10美元,如果内容特别有吸引力,也可支付20美元。

诺基亚公司在试验中发现,移动电视是对传统广播电视的补充,它既是提高收视率的机会,也是创造新的黄金收视时段的机会。这使内容拥有者能打造新的市场,允许在新的分销平台上再使用内容,从而增加新的内容收入机会。

对澳大利亚来说,DVB-H商业性移动电视的开播取决于何时获得频谱。可能用于移动电视的所谓Channel B频谱预定今年晚些时候或2008年早些时候拍卖。

在新加坡,诺基亚公司与当地广播机构Media Corp公司和电信运营商MI公司合作,在2005年6月的亚太广播贸展会期间进行了首次DVB-H技术演示。观众能用Nokia 7710手机收看Media Corp的亚洲新闻频道和移动电视传送的实况联播节目。从2007年亚太广播贸展会开始,新加坡PGK Media公司与Zentek Technology及其它公司合作再次进行数字移动电视广播试验。此次试验服务称作TV2GO,采用DVB-H广播标准,并得到新加坡媒体开发局的支持。实况频道包括新闻、体育和娱乐,额外付费节目来自CNBC Asia Pacifie、ESPN STAR Sports和WOW!TV等主要广播机构。这些试验频道在任何地方都能接收,包括行走中、公园里、公共汽车上、咖啡馆或家中。试验服务也支持实时交互服务和新的电视平台。

在马来西亚,付费电视运营商Astro—5移动运营商Maxi Communications公司和诺基亚公司合作在2005年8月进行了Merdeka Day独立日庆祝活动的DVB-H移动电视实况演示。在此次试验中,Astro公司提供TV1、TVE、Astro Ria和AEC4个实况频道;Maxi Communications公司提供通信和网络服务;诺基亚公司提供演示中所使用的网络设备和移动服务。据悉,广播机构MiTV Corporation公司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商业性DVB-H移动电视服务。Astro公司也计划推出商业性移动电视服务,该公司商务主任Azran Osman Ranic说:“移动电视广播是我们提供广播服务的有特色的扩展,它使我们能把电视服务范围扩大到起居室以外的观众。”

在印度尼西亚,诺基亚、PT MECA和SCTV等公司合作于2006年下半年进行为期6个月基于DVB-H的移动电视试验。PT MECA公司是提供视听内容的主要集成商,广播平台运营商SCTV是广播内容提供商,诺基亚为试验提供有DVB-H功能的N92手机。此次试验的目的是评价移动电视服务在印度尼西亚的可行性,试验广播服务覆盖的接收质量和探究支持不同服务计划的选择方案,包括广告、基于订购和交互服务,以及判定消费者未来对移动电视服务的态度,据称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

据Thomson公司日前宣布,中国台湾公共电视文化基金会选择Thomson公司的移动电视解决方案进行基于DVB-H标准的移动电视试验。此次试验将由台湾中华电信、台湾移动和FarEastone3家移动电话运营商同时进行。此外,新西兰也在今年4月开始首次DVB-H移动电视试验。据悉,香港也将进行基于DVB-H的移动电视试验。

DVB-H技术上新的开发

卫星移动电视标准DVB-SH诞生

DVB-SH标准是由数字视频广播(DVB)技术模件特别工作组再2006年开发的。DVB集团执行机构已批准这个移动电视广播的新标准,并将之转交欧洲电信标准协会进行标准化。无疑,这是DVB项目在2007年可交付使用的最大成果之一。

DVB项目将DVB-SH称作是一颗新星诞生了。DVB-SH是能向移动电话和PDA之类的个人移动终端传送媒体内容和数据的系统。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可由一颗卫星覆盖大区域或全国的用户。在终端和卫星之间无视线的地方,可由地面补点发射机提供缺少的覆盖。因此,DVB-SH为移动电视提供DVB-H之后的第二个解决方案,它与DVB-H既是相互竞争又是相互互补的。

Alcatel-Lucent技术公司与Jersey Telecom公司合作于2007年晚些时候在伦敦开始采用新的DVB-SH标准的移动电视试验,试验将向约250名用户提供45个频道。Jersey TelecomG公司于今年6月初宣布,它计划使用卫星好地面混合传输技术在Channel Island上开播完全的移动电视服务。

据Alcatel Lucent公司称,这一技术能提供90个频道。伦敦试验将提供全部主要公共和商业广播机构的45个频道。在威斯敏斯特的5台地面发射机能提供对许多大学校园的覆盖。

内容保护解决方案的开发

移动电视将采用新的使其内容赚钱的业务模式,包括按次付费和其它更灵活的理念。但开发中的传输机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例如非法拷贝已取得版权的内容或者截取广播内容。因此,需要有保护内容购买过程和确保内容安全的解决方案。两年前,欧洲开始了两个关于DVB-H内容保护方案的开发工作。

移动电视的主要业务模式

虽然移动电视在快速发展,但仍处在初始阶段。因此,对移动电视运营商来说,业务模式的选择是困难的。Informa Telecoms&Media公司的报告指出了以下4种模式

第一,分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运营商只通过自己的蜂窝网提供电视服务,没有与移动电视广播网的互动。这种分离模式使运营商能持续提供自由品牌的视频与音乐下载服务,而不必共享收入。在韩国,KTF公司的1xEV DO收入的90%来自视频点播服务。CDMA运营商对蜂窝网电视热情最高。

第二,主角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运营商控制内容集成,同时担任服务提供商,并供给返回路径。运营商也倾向置身于广播技术的主要提供商之外,而努力控制广播网的开通。欧洲许多移动运营商,例如意大利的TIM公司,不情愿与DVB-H供应商诺基亚公司合作。在意大利,3公司购买广播机构Canal 7,并开通独立的DVB-H网络,以便控制整个价值链。但在大多数国家,广播频谱是有限的,因此开通自己广播网的蜂窝公司不得不选择窄频率段,要与其它蜂窝公司或广播机构共享频谱,以便广播较广范围的频道。

第三,融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运营商和价值链上的其它公司共同利用蜂窝和广播网的互补特性,以确保最终用户的良好体验。在这种模式下的运营商不仅提供返回路径,而且也与内容集成商一道提供电视服务。运营商也管理订购、账目、服务活动、条件接受、数字权利管理和安全。广播网公司可以向不同方面批发网络容量或频道,以便将网络开通费分摊给全价值链。

第四:绕过模式:这种模式对蜂窝公司是最糟的,而有益于广播网络运营商。实施绕过模式的主要原因在于通过正常移动网络进行广播的容量受限制。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但运营商不能直接从滚广播移动网获得收入,而且用其手机收看电视的移动订户也较少可能使用移动娱乐服务。移动运营商只能通过为付费和交互性提供点对点的上行链路连接来获得收入。

Informa公司称,融合业务模式是大多数服务部署中使用的一种模式,例如在美国,Qualcomm公司向运营商提供批发服务。该公司预计,从长远来看,无论分离模式还是主角模式都不会广泛使用,但有迹象表明,一些强大运营商品牌将采用这样的模式,因为他们预计有高购买率。主角模式可能主要是在广播移动电视市场的初级阶段采用,少数移动运营商愿意负担网络开通的大量支付。该公司还预计,产业最终将向融合业务模式推进。为了使这样一种模式起作用,价值链上的所有角逐者必须接受这样的观点:蜂窝网和广播网可以是互补的,而不是竞争的。但这是困难的,特别是考虑到某些移动和广播媒体品牌的强大。

结束语

诺基亚公司相信,开放标准准是移动电视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正像开放的GSM标准是移动电话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样,移动电视也将是如此。从当前来看,DVB-H在全球范围的试验与部置,无论从范围来看还是从速度来看,都远远胜过其它移动电视标准。

然而,移动电视标准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尤其是DVB-H、Media FLO和T-DMB(或S-DMB)都试用图争夺国际市场中的霸主地位。本文已清楚地说明DVB-H的雄心。MediaFLO技术目前在此美占有优势,同时也在向欧洲和亚太渗透,并已在一些国家试验。T-DMB(或S-DMB)也在向亚太及其它地区渗透,据报道,非洲加纳准备今年开播基于T-DMB的移动电视服务。

广播电视网络发展介绍 篇7

随着智慧广电建设、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 在融合媒体发展的背景下, 广电行业不仅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 未来更应成为社会的信息中心枢纽之一, 成为家庭的媒体和信息的智能中心。面对人民群众对获取信息的方式手段的变化, 广电应加快构建支撑融合媒体发展的新型广播电视网络, 形成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条件。

因此, 建设高带宽、高可靠性、可运营管理、具备多种业务综合承载能力和扩展性的广播电视网络, 实现对现有广电有线、无线的网络资源、用户资源及内容资源的智能管理以及多种业务和应用的接入, 完成广电业务从单一单向传播形态向全媒体、全业务、全功能的转变, 是广电行业向融合媒体发展的必经之路。

2 广播电视网络的业务承载需求

未来的广播电视网络应能支撑全业务运营, 融合网的业务承载将基于传统广播电视音视频业务, 并面向媒体融合大背景下网络融合、业务融合及用户终端的跨网联动, 积极拓展广播电视新业务和新服务, 具体需承载的业务如图1 所示。

(1)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构建和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传播方式和手段, 推动形成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2) 实现有线业务无线化

基于广播电视有线网络资源构建无线双向网, 推动传统有线广播电视业务向无线领域延伸。打通有线、无线传输通道, 构建二者在系统架构、业务部署、内容传输及呈现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协同, 实现传统广播电视、互动电视、融合通信等业务的有线无线一体化承载。

(3) 打造传统广播电视的双向化和交互化

通过广播电视无线双向网构建数据回传通道, 解决目前有线电视和无线广播电视的双向化问题, 实现内容资源在异构网络前端、平台和终端上的协同关联, 推动传统单向广播电视业务向双向化、交互化业务演进。

(4) 丰富广播电视的展现形式和呈现手段

基于融合网, 丰富广播电视的展现形式和呈现手段。在室外, 借助于无线广播网和无线双向网实现广播电视、互动电视内容的无线化和移动化承载, 保证用户随时随地地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在室内, 通过多屏业务实现多样化内容服务在电视、手机和平板等媒体终端间的互动和传播。

(5) 助力行业信息化应用

依托互联互通、宽带交互、天地一体、智能协同覆盖、可管可控的特点和优势, 广播电视融合网可以实现跨行业服务, 通过和重大行业需求结合, 应用IPv6、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 提供应急系统、行业专网等业务服务, 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促进广播电视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支撑广播电视融合网业务的发展。

3 广播电视网络的承载网络需求

3.1 以IP技术为基础构建广播电视网络

从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电信、互联网、广电网络等多种网络的融合是未来网络架构的主流发展趋势, IP技术使得信息汇集和现有网络整合成为可能。采用IP网构架的有线电视数据网具备高传输带宽、通道的双向性, 协议的统一性和流量的不对称性和对多点组播协议等特点, 可以完成视音频信号的传送, 实现网络之间的无缝连接, 它在支持双向网络, 开展VOD等双向业务的时候就有极大的优势。

基于IP的广播电视网络具备以下特点。

(1) 标准化和开放性

基于IP的广播电视网络在开放的架构和标准的协议之上, 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 符合国标及广电总局制定的相关行业标准。

(2) 安全性和可靠性

广播电视网络在考虑技术先进性的同时, 还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性能、系统管理及维护等方面重点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 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按照全网数字电视l P平台规划, 系统设计可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3.2 以有线、无线融合构建广播电视网络

广播电视网络将以有线、无线、卫星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协同的多种广播电视网络为承载, 面向广电网络一体化业务需求, 实现有线无线融合接入, 合理实现有线电视网络、无线广播网、无线宽带数据网的优势互补, 从而实现广播电视网向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演进。

在传输方式上, 广播电视网络将通过有线无线融合接入,实现有线无线卫星综合承载, 构建全方位立体的承载网络;在协同机制上, 实现天地一体服务保障;在业务服务上, 实现个人、家庭、车载、楼宇、户外等多场景覆盖, 提供涵盖“电视、宽带、通信、物联网”等服务的综合业务;在功能支撑上, 支持以广播、组播、单播等形式实现不同类型的广播业务;在覆盖范围上, 通过有线无线卫星传输网络的智能协同覆盖, 实现农村、山区、海岛等传统技术不易建设地区的广域覆盖, 以及城市小区的热点覆盖;在系统容量上, 支持热点地区和非热点地区多用户多业务流混合传输模式, 解决在数据传输方面的瓶颈效应;在发展模式上, 立足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 面向宽带通信领域和物联网领域, 为物联网的建设提供一个安全、高效宽带的平台, 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广电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创新现代传播模式。

4广播电视网络逻辑架构

从网络功能纵向分层的观点来看, 根据不同的功能可将网络分解成4个功能层面, 如图2所示。

(1) 业务和内容层

处理业务逻辑, 其功能包括业务逻辑、业务管理 (认证、鉴权、计费) 和地址解析, 且通过使用基于标准的协议或接口来接入广电业务内容。

(2) 控制层

负责业务逻辑控制, 并指示传送层建立合适的承载连接, 控制层需要支持众多的协议接口, 以实现与不同类型网络的互通。

(3) 传送层

NGB的承载网络, 负责建立和管理承载连接, 并对这些连接进行传送执行用以响应控制层的控制命令。

(4) 边缘接入层

由各类媒体网关和媒体设备组成, 通过各种接入手段将各类用户连接至网络, 并将信息格式转换成为能够在分组网络上传递的信息格式, 用户终端在接收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同时也能享受双向互动、随时随地接入的互联网业务和双向通信服务。

5广播电视网络物理架构

5.1网络总体架构及特点分析

如图3所示, 广播电视网络将以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为物理传输网络, 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将是有线电视网、无线广播网、卫星广播网、无线广播电视双向交互网的有机结合, 四张网络通过重叠互补实现室内室外全覆盖, 形成广电特色的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的广播电视网络。无线广播电视双向交互网面向未来的双向、交互、移动的融合媒体需求, 连接传统的隔离的广播网络, 形成融合覆盖、业务协同的广播电视网络。

融合网络的建设应充分发挥有线电视网、无线广播网、卫星广播网、无线广播电视双向交互网和各自的优势, 合理分布, 达到用尽量少的投资实现尽量好的覆盖效果。

广播电视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中无线双向网络有无线双向网和自适应Wi-Fi两种技术方式。

5.2无线双向网

广播电视无线双向网络考虑了广播电视特定的信道划分方式, 广播/组播为主的业务应用, 低频段部署对终端天线数量的限制等因素。基于这些考虑, 方案的设计主要包括:基于广播电视频率划分的8MHz的系统带宽利用方案、灵活的广播/组播方案、提供相比于OFDMA更高频谱效率的多址方式、面向视频传输更有效率的调制方式。

5.3广电自适应Wi-Fi技术

广电自适应Wi-Fi无线网络是融合网技术体系中的一部分, 是广播电视为充分开发频谱资源在Wi-Fi技术领域的有益探索。广播电视自适应Wi-Fi网将采用认知无线电 (cognitive radio) 技术, 在UHF频段内, 无线收发系统可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 动态辨识、感知并自我调整收发参数, 以优化通讯效果。收发参数包括发射频率、信道带宽、发射功率、调制方式、动态自适应编码等。网络拓扑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配置, 可以采用主从方式或网状网方式, 网络部署快捷简单。

6 广播电视网络的特点

广播电视网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支持广电业务聚合和新媒体业务的融合

融合网的业务承载将基于传统广播电视音视频业务, 并面向媒体融合大背景下网络融合、业务融合及用户终端的跨网联动, 积极拓展广播电视新业务和新服务。

(2) 延伸传统广播电视的覆盖

融合网构建了广电无线双向网, 推动传统单向广播电视业务向双向化、交互化业务, 通过打通有线、无线传输通道, 构建二者在系统架构、业务部署、内容传输及呈现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协同, 实现传统广播电视、互动电视、融合通信等业务的有线无线一体化承载。

(3) 采用基于IP协议的分组传输模式

广播电视网络采用基于IP协议的分组传输模式, 有别于传统的基于TS流的传输网络, 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适配性, 并与其他控制协议具有良好的兼容特性。易于与其它异构网络进行数据交换, 对于多种业务的兼容性和多种终端的适配性能较好。

(4) 可管、可控、可信

广播电视网络的安全管理平台具备对有线无线融合网络的安全管控, 对网络中内容安全和内容运营进行监测和管理, 确保网络可管理、可控制、可信任。

(5) 鲁棒、灵活、易扩展的网络架构

广播电视融合网提供了鲁棒、灵活、易扩展的网络架构, 具有自组织、自愈合的能力, 可为用户选择最优的接入方式并提供随时随地、统一的融合媒体业务。

7 结语

广播电视网络是国家信息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需结合广电自身特点伴随技术演进不断创新, 为广电业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需要结合广电视频业务传输的主要特点, 并考虑增值业务发展的需要, 采取扁平化逻辑架构, 根据广电自身用户发展规划建设一个可靠、灵活、满足业务发展的数据网。

摘要:本文分析了广播电视网络的业务承载需求和承载网络需求, 总结了数据网的逻辑架构和物理网络架构, 介绍了数据网的特点, 并对广播电视网络在未来广电业务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描述。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探析 篇8

1 网络电视和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

1.1 制作音频广播领域应该做到取长补短

近年来,虽然数字化发展越来越快,音频制作中已经引进数字化技术,使音频广播节目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最佳音质仍然主要是通过模拟音频来提供,数字化的采样及量化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音质。网络音频制作一定要通过提高量化比特数来减少量化步长,尽可能减少损失。在音频质量方面,数字音频经过模数/数模转换以后和模拟音质越靠近就表示音频质量越好。当前,SSL9000J系列、AMEK9098系列模拟数控台是世界上公认的音质最佳的调音台,也就是数字化模拟信号控制系统。按照国家的标准规定,高清制作以及录音棚原版录音应该采用24bit量化,为了有效确保加了音效特技后效果,还应该选择32bit内部处理精度,这样才可以确保整个制作环节中不会出现损失。但是大多数非线性产品中都采用的是16bit音频,这比主流数字录像机中采用的20bit音频甚至都低。网络数字时代中的音频技术并非弃模变数,而是有机结合两者,做到取长补短,利用数字化技术来达到模拟音质,通过数字化手段很好地克服传统音频设备的缺点。

1.2 合理应用网络技术传播传统广播内容

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以及发展为网上广播带来了新气象,但并不代表其完全取代广播媒体。因为广播媒体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具有自身非常独特的优势。而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上广播,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网上广播从完善技术、内容的过程中,传播广播肯定会找到能够结合因特网的最佳模式,进而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广播事业而言,网络广播是一种很好的机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传统广播业未来必然会和网络传播实现一体化整合,慢慢朝着网络多媒体、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广播信号可以通过卫星、无线电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途径向全球播出。同时,广播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传输线路的相似性很大,从传播电视资料分析,计算机网络应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有线电视网。借助网际网路也可以很好地接收到国内外的一些广播电视节目。通过网络电视建立广播直播点播系统,可以打破电台的媒体传输方式,利用互联网为听众和电台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使之前的听众都变成观众,使活动、会议、新闻等都变得更全面、直观。

2 电视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模式

2.1 广播电视媒体组织网络电视业务、网络广播业务

电视台和电台想要从传统媒体打入新领域,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开办自己的网站,即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新的传播平台,然后将部分网民都收纳到自己的受众群体中。同时,在相同的传媒旗下进行资源整合以及共享,经过多媒体、台网互动的实际经营过程能够复合、充分应用广播电视的内容资源,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2 积极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主要优势在于采用数字传输技术应用广播通道,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投入资金,也可以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电视信号,同时费用低廉,因此比较适合广大人民群众消费。此外,接受终端包括笔记本、MP3、MP4、数码相机、掌上电脑及手机等小屏幕的便捷式移动终端,在飞机、轮船及火车上的接受终端都可以收看。另外,通过无线通讯网可以为高端人群提供个性化交互服务、点对点服务以及手机电视服务等。

2.3 发展网络高清业务

现阶段,我国数字电视传输非常高清,但网络电视具有非常强的交互性。通过长时间的不断发展,电视技术能够高清传输并且清晰显示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沟通以及娱乐方式发生了很大改革,虽然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的技术有很大差异,但目标都相同,也就是通过网络渠道来实现远程交互,两者未来都会朝着“高清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网络高清利用电视机或者机顶盒有机结合数字网络、高清显示技术、交互式操作及高速网络传输有机结合,为广大用户提供多种服务。例如,可视电话、远程教育、网上银行、交互式高清晰数字视频及网络游戏等,使每个家庭都能够实现网络生活。

摘要:网络电视是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产物。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增多,网络数据电视形式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肯定,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网络电视的发展。这对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带来了巨大挑战,有机融合广播电视和网络电视必然成为未来电视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网络媒体成长的一种必然选择。本文针对广播电视和网络电视的融合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广播电视,网络电视,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电视广播发展 篇9

1 网络电视的发展趋势分析

1.1 网络电视的优势分析

网络电视作为新媒体的代表,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有点和传统的广播电视不能相比的优势。

(1) 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的自由选择。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一旦错过就只能棋赛重播, 但是网络电视就具有电视节目播出时间自由选择的优点, 方面观众对工作时间和娱乐时间的自由安排。

(2) 非常强的互动性。观众在观看网络电视节目的同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发表在网络上, 虽然现在发表意见大都通过留言的形式, 方式比较单一, 但是这也是传统的广播电视没有办法比拟的。互动性可以增进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参与意识。

(3) 强大的检索功能。与传统的广播电视相比, 观众从被动的节目接受者变成了电视节目的选择者。网络电视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需要, 通过关键词来检索电视节目, 相比以前的传统遥控器换台来说, 给予了广大网络电视用户极大的方便。

(4) 海量的电视信息。网络上有海量的电视节目信息, 有品种繁多的节目类型供用户选择。网络的电视的节目是通过硬盘来实现存储的, 可以大量存储而且不会出现信号失真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 网络的资源共享性让网络电视受益匪浅, 全球各个时期的电视节目都可以实现在线观看。

1.2 网络电视的发展趋势在总体上来说前途是十分光明的, 然而道路是曲折的

(1) 首先, 网络电视的发展前途十分光明的。第一, 中国的网络化还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 有很大的潜力尚待开发。无线网络的建设又为网络电视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途径。现在中国有大量的网民和潜在网民, 由此看来, 网络电视面临的最大问题——市场问题已经被解决了, 不仅如此, 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第二, 技术上也比较成熟。目前, 中国的有线网络建设已经成熟, 无线网络的建设正在高速发展的阶段, 各种网络电视的终端设备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商品化, 由此看出, 网络电视发展的已经没有了技术瓶颈。

综合分析看来, 网络电视拥有了广大的市场和成熟的技术支持, 它的发展前途十分光明的。

(2) 网络电视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网络电视作为新生事物, 它的发展还要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第一, 有关网络电视的产业链条还不完善, 针对这种情况, 有关的政府部门要抓紧时间订立相关的政策法规, 把网络电视的管理规范起来, 使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第二, 广电行业和电信行业要打破传统的行业壁垒, 使两者的业务融合起来, 网络电视在这个时候应该发挥出构架广电行业和电信行业桥梁的作用。第三, 节目的丰富化要得到重视, 虽然我国的网络电视发展的历史比较短, 成功的经验不多, 但是从国外的经营商成功开发网络电视的经验来看, 保证电视节目的丰富性以及电视节目来源的多样性是十分重要的, 网络电视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生存就必须保证以上两点, 这也是网络电视的特点和优点。此外, 网络电视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 要利用现在技术上的优势, 制作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类节目, 以吸引更多的观众。第四, 注意与数字化电视的差异化竞争。与现在各个网络运行商大力推进网络电视的发展形成对比的是, 目前的广电部门也在升级着传统的广播电视——全力扶持数字化电视的发展。因此, 网络电视要对自己的定位进行正确的分析, 与数字化电视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局面。数字化电视的优点是信号的抗干扰能力非常强、音频效果好、画面清晰;网络电视的优点是个性定制功能和互动功能。网络=电视既可以支持直播电视、视频点播和节目时移, 还能够提供可视电话、网页浏览、在线游戏、网络交易等各种增值业务。因此推广网络电视必须正确定位, 大力推广它的实时点播、时移回看与强大的互动功能, 与数字电视形成差异化竞争。[2]

2 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完善和卫星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广播电视获得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网络的出项, 让传统的媒体支柱广播电视有点无所适从, 但是在随后的自我调整过程中, 广播电视的发展呈现着新的趋向。

第一, 数字化技术应用让广播电视的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数字化电视的信号的抗干扰能力非常强、音频效果好、画面清晰等优点基本上满足了当代观众的视觉和听觉要求。

第二, 与网络的联合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 绝大部分的广播电视媒体已经在互联网上开设了自己的网站, 并对自己的节目进行实时的更新和提前预告, 不仅借网络扩大了自己的信息传输面, 还利用自己原有的品牌效应, 增强了自己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同时广大的广播电视迷也可以在网络上反复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 并可以进行收藏, 这也是在网络环境下, 广播电视进行自我完善的表现。

第三, 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集团化可以充分整合的自己的资源优势, 取长补短。虽然在目前看来, 这种趋势不明显, 但是面对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激烈竞争, 广播电视会在慢慢的竞争当中联合起来, 相互利用各自的竞争优势去面对其他媒体的竞争, 以期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摘要:中国现代化的趋势之一就是网络化。在网络化进程加快的过程当中, 以网络电视为代表的网络媒体迅速崛起, 在短短的几年过程当中, 网络电视便获得了大量的受众, 对传统的媒体领袖广播电视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颇有一番后来居上的势头。那么, 将来网络电视和广播电视这两种媒体在激烈的较量当中是谁赢谁输呢?笔者将在本文当中对网络电视与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分析。

关键词:网络电视,广播电视,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楠.网络电视发展趋向分析[J].科技信息, 2009, 6:39.

[2]李玉梅.网络电视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华章, 2010 (13) :183~184.

[3]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电视广播发展 篇10

1 网络电视的特征

(一) 网络电视充分利用网络的及时性以及交互性, 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理。观众可通过点击自己所喜欢的节目来进行观看。而传统的广播电视则存在很大的弊端, 节目的局限性使得受众不能依照个人喜好来进行节目的筛选, 播放时间局限性也影响了观众的观看欣赏。网络电视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此类问题的出现, 受众可以依据个人喜好来挑选节目。 (二) 网络电视创新型的经营模式对于网络电视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在传统的有线电视收费模式下, 用户只需要缴纳月租费用即可, 没有特订的收费细则。而网络电视的收费固定则是根据受众所选频道与网费经行特定收费, 观众可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取相应的电视频道, 而电视频道、内容的不同则具有不同的收费标准, 这就使得网络电视的收费标准更加多样性、自主性。与此同时, 受众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的不同开通不同的增值服务, 例如雕饰导购业务等。 (三) 高品质的视听效果。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传统广播电视的音效画面已不能对受众产生更为强烈的试听效果。而网络电视的则是在传统试听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其视听效果更为清晰, 生动。现如今的3D、4D音像效果更为网络电视画面的丰富、真实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2 网络电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网络电视虽然具备互动性、个性化、高视听等方面的优势, 发展态势良好, 但我们在网络电视的发展过程中, 任然能发现很多方面的问题。

(一) 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的迅速普及, 使得人们还不能真正消化网络电视这些突如其来的新型产业。面对网络服务的众多种类, 网站区域的繁多, 在线注册的复杂流程等多方面都可能让受众望而生畏, 不能参与到网络电视中去。 (二) 网络化的发展普及迅速, 使得我们的网络环境尚未得到规范, 从而出现一些本没有节目播放权的网站擅自播放节目却没有交付相关节目及其工作人员相应的费用, 出现重大版权问题以及各网站之间的版权纠纷问题。 (三) 网络电视的发展虽然使得观众可以不用受到电视台的限制自由选择节目, 但仍旧受到网络宽带的限制。例如在周末休息的时间段期间, 就常常出现因为上网人数过多导致网络拥挤的情况, 导致网络连接慢或是出现网络连接中断的现象。 (四) 由于99年颁布的电信与广电禁止互相渗透的条例, 使得广电与电信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环境中, 而这种现象的持续不仅严重阻碍了网络技术的发展, 还阻碍了网络电视的发展。

3 网络电视的发展趋势

早在十几年前, 网络电视就以渗透到发达国家的日常生活中, 因此, 早为新兴起的电视产业, 我们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首先, 作为新兴产业, 我国尚未发展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产业设备, 国家相关不能应该加强相关产业设备的研发, 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以此来确保网络电视的健康、快速发展;其次, 由于我国的网络电视尚处于发展阶段, 没有充足的经验, 在此环境下, 我们就更应该将受众放在首位, 根据观众的兴趣爱好来设定、丰富节目的内容, 通过吸引观众的主意来确保网络电视的快速发展;最后, 广电与电信作为我国网络事业的龙头企业, 只有相互帮助, 相互合作, 才能做到真正地互利共赢, 才能获得真正地发展。

网络电视虽然刚刚崛起, 但其独特性、互动性却吸引了很多受众的眼球, 并且其潜力尚未挖掘, 还有很大的潜力。与此同时, 无线网络的蓬勃发展也为网络电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因此, 只要我们重视网络电视的发展, 抓住其优势进行完善, 定会取得辉煌的成果。

4 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与分析

网络电视的出现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广播电视的发展, 但还有一定的观众喜爱传统广播电视的形势。近年来卫星通讯等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台不断地自我优化, 也为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开拓着崭新的局面。首先, 数字化电视的出现为受众提供了良好的视听体验, 其强大的信号功能, 也是吸引广大观众的一项重要原因, 也就很大程度缓解了网络电视视听效果极好的冲击, 确保了广播电视的受众人群。其次, 世代的进步不可阻挡, 不能改变它, 我们只能去适应它。因此, 在传统的广播电视的发展过程中, 也要积极吸取先进的技术以及理念, 可以将广播电视与网络相互结合, 依靠网络技术可提前公告近期的节目花絮, 增进电视信息的传播。还可以更具观众的反馈信息来制定节目播放时间的安排, 以此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在大力发展外部工作的同时, 广播电台还应充分内化自身的结构, 正确审视自身发展的相关因素。加强强强合作的意识, 做到资源互动, 扬长避短。只有整个广播电视体系团结起来, 才能发挥其真正地力量, 完善广播电视的发展, 开通美好的未来。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电视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电视模式渗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娱乐生活, 传统的广播电视则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冲击。本文通过对网络电视特征的概述, 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较调查, 对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提出来自己的分析、看法。

电视广播发展 篇11

关键词:广播电视;传输;业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00-01

在我国,广播电视是完成各项方针政策的主要宣传阵地,也是人民娱乐生活当中总要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有几座短波和中波的广播电台。发展到今天,我国广播电视领域已经进入了大国的行列,成为了我国一项规模较大的事业,在我国是影响颇大的传播媒介,是我国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卫星广播电视在广播电视行业当中以先进的传输手段、大覆盖率、内容丰富、信号质量好等优势,为我国的广播电视业发展贡献着力量。

一、我国卫星广播电视的业务的应用现状

卫星广播电视业务在全世界的普及和应用应该归功于数字卫星电视业务的成功,为了促进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各国政府针对需求对电信法作出了相应的修改,并且为了对其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规范,还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规定。卫星制造商和投资者们也纷纷的看重看卫星广播电视这一巨大的商机,纷纷投入到其建设当中来,使得卫星广播电视在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使其一跃成为了整个卫星产业当中最高的增长点,西方媒体将这一迅猛的发展势态称之为“改变世界的卫星广播电视革命”。

我们也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样的一场革命式的我国的卫星广播电视业务也发展了起来,卫星传输技术应用于我国的广播电视业务,使得其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我国目前用于广播电视业务信号传输的卫星主要是中星6B及鑫诺6号。随着我国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范围不断扩大,也带来了数字电视接收机、影视广告业务、体育宣传、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产业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

二、我国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前景

我国地域辽阔,但是地形条件却是比较复杂的,居住比较分散,人口分布不均,很多的偏远地区还无法实现调频广播信号的接收,有限电视覆盖不到,所接收到的频道相对较少,即使是接收到频道,但是信号质量也是比较差的。卫星传播的广播电视业务的主要特点是信号质量好、覆盖范围大、见效快等优势,所以这样的居住情况是比较适合使用卫星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的。也就是说卫星广播电视业务在我国是具有无限商机的。

(一)扩大节目传播容量及覆盖范围的需求

我国目前使用的广播电视传输的卫星是中星6B及鑫诺6号,其安全传输的性能是比较高的,保证了传输过程当中的信号稳定,我国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扩大卫星节目容量及覆盖范围的努力,例如用鑫诺6号替代原来的鑫诺3号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二)建设安全播出的传输体系

虽然我国使用卫星开展广播电视业务,但是一般的情况下一颗卫星的使用周期都是在十几年的时间,并且在使用的过程当中还会出现故障和失效的情况,这就有可能导致卫星传输节目的停止。例如在2008年发生的卫星失灵事故,尼日利亚的通信1号卫星,在使用开始的18个月的时候太阳帆板发生故障,出现失效情况。还有我国的中星6BS所发生的一次故障,导致了在这一卫星上进行传输的数量高达150套的节目停播时间达到了47分钟,所以在将卫星作为节目源的时候,要采取一定的备份手段,要建立起一个保障,要建立起一个能够保障节目安全播出和传输的安全体系。这一点在中星6B出现故障之后引起了广电总局的高度重视,做出了这样的规定,广播电视传播必须将地面有线电视干线传输和“中星9号”作为“中星6B”的备份,“鑫诺3号”的信号传输也需要进行备份。

直播卫星节目购买的费用是比较昂贵的,目前“中星9号”的寿命是15年,但是其所具有的18个转换器由于费用的高昂使其功能没有发挥出来。所以为了能够更为有效的利用资源,我们可以考虑开发出更多的数字电影节目,增设付费频道,构建自播卫星宽带平台,拓宽自播卫星的受众范围,发挥出“中星9号”自播卫星的巨大功能,让其更好的为国民提供服务,实现用卫星造福于民的愿景。

(三)更好的发展S频段业务

S频段的卫星广播电视业务具有的主要特点是:发射功率较大、增益大,能够很好的满足地面上人们对于移动设备以及车载设备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在致力于发展面向手机、IPAD、MP4、导航仪等这些移动设备的终端建设。CMMB这一卫星广播电视业务就能够实现将卫星上的信号和地面上的网络结合的目的,节目是可以通过S频段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覆盖。对于卫星遮挡的地区我们可以采用同频增补的方式来进行卫星广播电视所存在的不足,在人员较密集的地方可以采用U频段增补的方式。U频段增补的建设目前已经在我国的地市级城市当中全面铺开,这项举措对于我国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意义是重大的。同时我国还将致力了S频段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发,主要是为了实现移动终端,能够提供更为快捷、可靠、有效的通信。

(四)Ka频段直播卫星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卫星的制造技术不断的进步,Ka频段的直播卫星采用的主要点波束、高功率型的天线,这种天线能有效的克服雨衰这种现象,在频率的复用方面具有优势,能够实现将本地的节目传输上卫星的功能。Ka频段的频谱相对来说是比较宽的,可以实现人们对高清电视节目的需求,同时Ka频段的卫星还具有回传等待、双向、交互等特点,这些对于交互广播业务的开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经济和科技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发射的Ka频段卫星数量是非常可观的,在全美范围内能够实现全覆盖,并且每一个Ka频段的卫星都都能提供80-150套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日本发射的Ka频段卫星已经在进行传输实验,我国在十一五的规划当中也有建设Ka频段卫星的规划。

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未来的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主要向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从业务的角度上来讲,卫星广播电视业务将逐渐的从清晰电视节目向着高清的方向发展,同时3D立体电视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2)从技术的角度上来讲,将向着条子编码率提高的方向、频谱使用效率提高的方向迈进。

(3)从频率使用的角度上来讲,卫星使用的频段将逐渐的向着Ka频段的普及方向发展。

我国的卫星广播电视业务正在不断的革新和发展,致力于为人民提供更为高质的服务,是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业务类型。

参考文献:

[1]朱云怡.卫星广播电视业务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卫星与网络.2010年7月:14-19

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策略 篇12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加上人们思想态度的转变, 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等多个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 对广播电视产业进行创新管理, 对发展社会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尤其是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

就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现状来看, 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是一项比较严重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 对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或多或少的经营问题。例如, 管理机制不健全、产权处理不清造成各种纠纷, 甚至是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造成产业发展后力不足。这些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2.产业结构不科学

产业结构不科学是广播电视产业存在比较广泛的一种现象, 单位不能对产业链条和产业领域进行有效规划, 造成产业运营模式不合理。现在普遍存在产业不能跟随社会发展形势对结构进行调整, 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广播电视的需求, 很多广播电视存在形式单一、内容老套、缺乏创新等问题, 制约广播电视产业进一步发展。

3.新媒体冲击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逐渐出现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 对广播电视产业造成很大冲击。新媒体因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以及受众群体大等特点逐渐成为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而传统电视广播因为缺乏创新逐渐呈现弱势, 想要在新媒体冲击下做好广播电视产业, 就必须要进行创新管理。

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策略

1.改革产业体制

发展广播电视产业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原有体制进行改革, 提升产业发展动力。我国电视产业是由广播电视事业体制转变而来的, 虽然现在逐渐形成产业体制, 但是还不完善, 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完善。对产业体制进行改革, 第一就是要更全面深入的将电视台事业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区分开来, 如保留新闻类节目播出的事业体制, 其他服务类、生活类以及综艺类等节目则全部纳入产业体制, 按照市场经营特征对其进行组建, 保证在市场中正常运行。第二, 对产业进行股份制经营管理, 增强产业资源资本化和流动化。第三, 对传统地区性运行进行改革, 实现跨区域运营。想要实现实现这一点, 就需要摒弃传统经营理念, 对经营结构进行创新。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下文化安全与舆论安全的新实践, 将产业管理重点转移到监管、调控和引导上, 进一步推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基本就是地区经营, 产业资源比较分散, 整个市场分割成多个小部分, 产业规模比较小。因此, 想要有效发展广播电视产业就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对相关政策进行创新管理, 放松管制为产业发展开通前路。首先, 国家应该针对市场情况对政策进行管理, 鼓励各区域产业进行创新。为避免国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对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要求在正式实施前必须要进行市场调研和评估, 并对结果进行修整, 保证产业结构优化顺利。其次, 各产业主体应该积极进行整合, 无论是对产业资源还是产业链。产业应该对分区域、分层级的市场资源进行整合, 根据市场机制来对产业资源进行配置, 改变传统资源分散以及产业链断裂的现状, 并在国家政策影响下, 实现广播电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与新媒体进行融合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产业带来很大冲击, 但是, 也应该认识到这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人们收看电视的时间在逐渐减少, 广播电视广告却在不断增长,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就是广播电视与网络媒体的整合。广播电视产业与新媒体进行融合, 在服务形式以及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 将受众进行细化, 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进而可以获得更多发展空间。广播电视产业与新媒体进行融合, 可以在体制融合、内容融合、服务融合、主体融合以及用户融合等多方面进行, 即借助新媒体发展来对广播电视产业进行拓展, 又能将新媒体化作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促进广播电视产业不断发展。

结束语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模式下一篇: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