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融合(共12篇)
广播电视融合 篇1
一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现状
据CNNIC在京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见图1) , 截至2009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 已有超过80% (83.2%) 的网民在家上网。同时, 网民上网时长继续增加, 平均每个网民每周增加了2.1小时。
互联网用户的发展, 极大促进了网络音视频业务的发展。目前, 国内网络视频行业主要分垂直类视频网站和门户视频两大类, 垂直类网络视频主要以优酷、土豆、酷6、PPLive、PPS、激动网等为代表, 门户则以搜狐为主力。在垂直类网络视频中, 优酷、土豆、酷6等因网友上传共享模式视频而备受盗版指责;激动网、乐视网以及搜狐等主打正版视频;PPLive和PPS依靠客户端, 主打长篇电视剧。另一方面, 从音视频网站提供的业务角度出发, 可以将这些网站分为音视频分享类、在线点播直播类、音视频搜索类和流媒体类网站:音视频分享类包括以土豆网、优酷网等为代表的专业音视频分享网站、新浪播客等门户类音视频频道, 以及以凤凰网等为代表的数字电视媒体音视频网站。在线点播直播类指提供音视频点播或直播的网站, 如互联星空、电视、天天在线等。音视频搜索类包括百度音视频搜索等提供音视频搜索服务的网站。流媒体类则指迅雷为代表的采用流媒体技术提供音视频下载和浏览服务的网站。
为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国内包括中央电视台和上海文广集团在内的众多广电媒体也开始进人网络音视频领域。自1999年6月1日, 中国虹桥网 (www.bridge.net.cn) 开通网络电视服务以来, 广电行业开始大举进军网络音视频领域。2001年新华社与中国电信合作推出网络电视平台;2004年, 北京电台推出网络电视台“北京网视”;同年, 中国最大的网络视频运营商——央视网络开通了中央电视台的网络电视服务;2005年春节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网络电视台。2005年5月, 上海文广旗下的上海电视台获得了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一张IPTV、手机电视全业务牌照。随后, 上海文广投资组建了百视通、东方宽频等公司, 发展以网络视频为主的新媒体业务。东方宽频还在2009年正式推出了“上海网络电视台”;2008年1月, 湖南卫视新媒体平台“金鹰网”上线, 并立起了其“视频门户”的市场地位。2009年金鹰网旗下的芒果网络电视分离, 面向市场以独立品牌运营。
2009年, 新华社正式播出网络视频专线, 包括现场直接播报、多点电视连线、演播室访谈等多种节目形态, 有着“现代、时尚、活力”的风格, 这是与新华社文字新闻线路、图片新闻线路并列运行的视频新闻播发线路, 每天24小时滚动播发, 并在时下非常流行的社交网站开心网开通了中文电视新闻服务, 新华社英语电视新闻线路每日首播内容为90分钟, 通过卫星线路向中国的用户传送,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接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旗下的“中国广播网”正以丰富的新闻信息资源和音频节目资源为基础, 建设一个以中央台为中心、全国各地电台为依托, 面向全国、全球的“中国广播网”, 共设有新闻、财经、体育、音乐、书院、汽车、旅游、军事、民族、台湾等64个专业频道, 400多个栏目, 网站音频数据总量2TB。网站以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流媒体音频广播技术, 提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9套节目网上直播、270多个重点栏目的在线点播服务。
2009年12月28日, “中国网络电视台” (cntv.cn) 正式开播。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开播是我国新兴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伴随着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正式上线, 央视、上海文广、凤凰卫视、湖南广电、浙江广电这几家具有官方背景的广电军团在网络视频市场版图上的布局已初见规模。
二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政策依据
我国政府从1999年开始对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进行管理, 国家关于不同平台上的音视频技术融合的相关政策法规也在不断变化中。并朝有利于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方向发展。
自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数字电视网络建设管理的意见》 (国办发82号) , 开始对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服务进行管理以来, 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管理政策、管理法规, 对视听节目传播服务进行规制和引导。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 网上传播数字电视类节目的活动越来越普遍, 政府的管理政策从管理的理念、管理的范围、管理的强度到管理的方法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变化: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概念的内涵从《关于加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广播电影电视类节目管理的通告》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1999年发布) 中的规定发展到现在已经比较完善, 接收终端包括电视机, 计算机扩展到手机、MP4等各类电子设备;网络类型包括以互联网协议 (IP) 为主要技术形态的电信网、电视网和互联网等各种信息网络;服务类型也从简单的直播、转播、点播发展到集成、下载、上载和传输等多种形式;信息网络功能由单向传输向双向交互传输方向发展。
同时, 国家从政策层面开始逐步打破行业保护壁垒:从“82号文”中规定“电信不得从事广电业务, 广电不得从事通信业务, 双方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到国务院十六个部委2006年颁布实施《互联网站管理协调工作方案》中提出“鼓励数字电视机构利用国家公用通信网和数字电视网等信息网络提供数字电视服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在符合国家有关投融资政策的前提下, 支持包括国有电信企业在内的国有资本参与数字电视接入网络建设和电视接收端数字化改造”, 直到国务院2010年召开会议, 提出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和推进三网融合的重点工作, 明确指出“符合条件的数字电视企业可以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和部分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部分数字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鼓励广电企业和电信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该政策的出台意味着笼罩在广电与电信之间的壁垒彻底被打破, 按照国务院精神, 2010年在全国一些城市将开展三网融合试点, 鼓励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电视进行融合。
三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技术融合发展的基础
1. 节目源上编码技术的统一性
当前主流的媒体数据编码标准, 有国际上流行的ISO/IEC JTC1制定的MPEG系列标准。其中MPEG-1 Layer 3 (简称MP3) 主要应用于音频压缩技术, 视频压缩标准如MPEG-2、MPEG-4和ITU针对多媒体通信制定的H.26x系列视频编码标准如H.263, H.264标准, 与H.264标准对应的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先进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 GB/T20090.2-2006, 简称 (AVS) , 主要瞄准的也是高清电视领域, 这些编码标准在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领域被广泛采用, 从节目源上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达到了融合与统一。
2. 新的压缩编码技术为广播级质量音视频节目在宽带网络中的传输提供技术支持
以国际标准H.264/MPEG-4 AVC、国家标准AVS和微软公司WMV9为代表的下一代视频压缩编码标准提高了系统容错性及鲁棒性, 在保证相同图像质量前提下, H.264/MPEG-4 AVC所需的编码带宽仅仅是MPEG-2的36%, 换句话说, 按照现行MPEG-2体制下, 标准清晰度节目编码带宽3Mbps~6Mbps, 1080p高清晰度节目编码带宽18Mbps~25Mbps的标准进行换算, H.264体制下的编码带宽则分别仅需1Mbps~2Mbps和6Mbps~8Mbps (参见表1) , 原先传输广播级质量视频节目存在带宽瓶颈的接入网络, 例如:XDSL、LAN等, 也将具备传输的能力, 并且带宽的下降, 对于IP骨干网络的压力也呈现几何级的下降。上述结果的出现意味着电信网络从带宽的角度而言, 也将具有传输广播级质量视频节目的能力。
3. 基于IP协议的流式传输技术保证了网络电视实时传播的服务质量
随着电视数字化进程的深入, 电视节目从制作、存储、播出、分发、交换、传输、接收等各个环节均可以构架于IP协议之上。千兆以太网技术的成熟为节目的存储、迁移、播出创造了条件, 目前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和播出系统、以及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无一不是构架在GE网络和连接之上。以IP over DWDM or MSTP为代表的各种IP over Optical传输方案以及光交换机的成熟对音视频的网络传输提供了基础支持。IGMP (互联网组管理协议) 、RTP (实时传输协议) 、RTCP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RSVP (带宽预留协议) 、RTSP (实时流协议) 、MMS (微软流媒体服务协议) 、MIME (因特网邮件扩展协议) 等协议具有调度的灵活性、管理的智能性和传输的融合性, 解决了IP网络上传输视频存在的延时、抖动以及广播等Qo S问题, 使得IP网络的服务等级得到质的提高。
基于IP协议的流媒体技术主要指通过网络传送媒体 (如视频、音频) 的技术总称。其特定含义为通过Internet将电视节目传送到PC机。实现流式传输有两种方法:实时流式传输 (Realtime Streaming) 和顺序流式传输 (Progressive Streaming) 。播放方式分单播、组播、点播与广播三种。一般说来, 如视频为实时广播, 或使用流式传输媒体服务器, 或应用如RTSP的实时协议, 即为实时流式传输。如使用HTTP服务器, 文件即通过顺序流发送。采用哪种传输方法依赖你的需求。当然, 流式文件也支持在播放前完全下载到硬盘。
4. 下一代宽带接入技术通过接入网带宽为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前, 各种新的宽带接入技术正在兴起并即将掀起新一轮宽带浪潮。这些新的宽带接入技术有:
● Docsis3.0技术是在Docsis1.1/2.0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应用于有线电视网络上的数据传输技术, 相对于后者而言, 它通过频道绑定技术至少能够提供上行200Mbps/下行120Mbps的接入速度。
● ADSL 2+技术在电话线上的传输带宽达到了2.2MHz, 在1524米的电话线上比ADSL2拓展了双倍的下行传输带宽, 最高达到上行1Mbps/下行27Mbps。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 (LMDS) 传输速率高达155Mbps, 可提供话音、数据、图像等任何种类业务。
● Wimax技术以其无线宽带、非视距城域传输、支持移动接入的技术特色以及具备后3G时代技术相当的全业务支持能力, 近年来迅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分为室外固定专线接入 (对应协议为IEEE 802.16) 、宽带无线接入 (对应协议为IEEE 802.16a) 和移动宽带无线接入 (对应协议为IEEE 802.16e) 三个应用阶段, 802.16a的接入带宽可达70Mbps (64QAM调制) 和100Mbps (256QAM调制) 。
无源光网络 (PON) 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性价比的光纤接入方案。目前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为EPON、GPON, 其中, GPON在支持多业务与传输效率上较EPON具有优势, 支持625Mbps/1.25Gbps/2.5Gbps的可变下行速率, 上行速率达到1.25Gbps。
5. P2P网络互联技术增强了网络电视的传播能力
P2P和P4P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网络电视的发展, 由于P2P、P4P的最终实现是基于软件的, 因此, 只要在开发双向互动数字电视机顶盒版本的终端软件中加入支持P2P、P4P的技术, 就可以在具备双向功能的数字电视中应用P2P、P4P技术, 从而为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在传输方式上达到融合, 这样, 每个数字电视用户的接入终端既能收看数字电视节目和网络电视节目, 同时也参与音视频数据的传输甚至控制任务。从用户的角度看, 由于互联网并不是专用的音视频数据服务网络, 存在各类数据业务争抢带宽的现象, 无法很好地保证所接收的音视频媒体数据质量, 而广电系统的有线数字网络是作为音视频数据的专用传输网络, 带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保障, 对应到基于流媒体的网络音视频服务上来看, 用户的体验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6. 终端系统融合
技术的融合以及接入网带宽的提高催生了“BB3-PLAY”终端的出现, BB3-PLAY (Broadband Triple Play) 也就是集高速Internet服务、语音服务和数字电视服务为一体的终端。Samsung、Pace、Thomson、Humax等世界知名家电巨头纷纷推出具备上述功能的终端产品, 例如Samsung SMT-3000C和Thomson DC1-1500, 国内的TCL网络电视等。终端产品将重点向移动多媒体终端方向发展, 这将加快终端厂商之间的整合, 给终端厂商带来新的市场, 如电视机将与机顶盒一体化, 个人电脑将具有电视及机顶盒功能, 手机及笔记本电脑具有电视及网络终端功能等。
一个处在商业探索阶段的产品就是3Gstb互联网电视机顶盒。3Gstb针对电视机屏幕的分辨率制作个大量网络Widgets供用户直接订阅使用, 使用这些被称为TVidget的插件用户可以订阅各种音视频内容。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媒体服务系统。通过定制, 消费者可以观看任何视频网站的节目, 同时所有界面内容均来自3Gstb的服务器, 保证了音视频网站内容发生变化时的更新升级, 同时Widgets模式的采用及平台开放保证了源源不断的新内容更新, 目前3Gstb可提供的服务包括视频电视节目、电影、股票查询、航班查询、新浪报纸等几百项, 从商业模式上已经摆脱了传统互联网电视只能观看视频节目的局限, 丰富的互联网内容也可以保证未来更多的内容应用到3Gstb机顶盒上。
当前, 数字电视机顶盒 (或未来的一体机) 是以音视频业务为主的数字终端。机顶盒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和计算机都有很大的相似性, 也就是说机顶盒可以理解为是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计算机。事实上, 计算机现在已经可以通过特定的外部设备 (如:配高频头和CA接口的接收器) 实现收看数字电视的目的。从这个角度讲, 机顶盒与计算机都可以作为收看数字电视的终端设备。从融合角度上讲, 数字终端必然也要从音视频业务延展到接入网络适配、语音及数据业务的提供或转发。这就引出了“第二代数字机顶盒”的概念。
第二代数字机顶盒属于跨网络、多格式、全业务的家庭综合网关, 具有多种接入模式, 提供广泛业务并具备综合处理能力。典型的特征为: (1) 实现动态的图形图像显示, 交互式EPG、Flash应用, 互联网浏览器及主动下载功能等。 (2) 兼容互联网上流行广泛的流媒体格式, 具备跨Cable、IP、移动等网络的多格式视频解码与应用。 (3) 具备与不同网络的通信功能。如终端上能够实现视频可视电话, 遥控器集成电话机的呼叫功能, 实现对手机, 固定电话用户的呼叫, Web网页的快速访问, 互联网信息搜索等。 (4) 对家庭消费电子产品互联提供支持。包括MP3、U盘、游戏手柄、摄像头、电话功能设备、信用卡等金融支付设备等。在与其他消费电子产品的内容交互和应用交互中, 形成数字客厅的多媒体应用。
四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主流模式
1. 广播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模式
网络电视对传统音频的冲击必然要促使电台进行思考和改变, 并在制作、播出、传输环节、以及在媒体资产管理等方面, 推进广播媒体和网络电视的融合发展。
(1) 在音频广播制作领域注意取长补短
尽管数字化进程已经渗透到了音频制作的方方面面, 极大地改变音频广播节目的全过程。但是最佳音质仍然靠模拟音频提供, 数字化采样、量化不可避免地造成音质损失, 网络音频制作必须利用提高量化比特数以降低量化步长等各种办法减少损失。对音频的质量上来说, 数字音频通过模数/数模转换后, 越接近模拟音质就越好。目前世界上公认音质最好的调音台, 如AMEK9098和SSL9000J系列, 就是模拟数控台, 即模拟信号流加数字化的控制系统。国家标准GY/T156建议录音棚原版录音和高清制作选择24bit量化, 为保证添加音效特技后的最终效果, 应该采用32bit内部处理精度, 这样才能保证音频质量在整个制作环节中不受到任何的损失。但大部分非线性产品都使用16bit音频, 这个数字甚至低于主流的数字录像机使用的20bit音频。所以, 网络数字化时代的音频技术, 并不是弃模变数, 而是两者有机地结合, 取长补短, 用数字化技术去追求模拟的音质, 用数字化手段来弥补传统音频设备的弱点。
(2) 在传播环节,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传播传统广播内容
流媒体技术给网上广播带来的全新气象固然势不可挡, 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媒体就此失去了生存机会。其一,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广播媒体已经建立起自己独有的、其他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优势, 这种优势将转化为流媒体时代下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其二, 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上广播在实现上还面临着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 在网上广播从技术到内容的全面完善过程中, 传统广播必将找到与因特网结合的最优化模式, 从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另外, 网络广播的挑战对广播事业更是一种宝贵的机遇,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 传统的广播业呈现出与网络传播一体化整合发展的趋势, 逐步向数字化和网络多媒体的方向发展。数字化广播具有智能化、高清晰度、双向互动性特点, 开辟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新纪元。
数字化的广播信号既通过无线电、卫星向全球播出, 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全球播出, 从而大大扩大了广播原有的影响力。另一方面, 线路介质的一致性也为网络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体的一体化整合发展提供了可能。计算机网络与广播网络的数据传输线路具有较大的兼容性或相似性。因此, 计算机网络从传播电视资料的角度看, 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有线电视网。通过网际网络也可以接收到国内外的广播电视节目。而有线电视网线路也具有连接网际网络的功能。
利用网络电视开展广播直播点播系统, 突破了电台作为传统媒体的传输方式, 通过互联网在电台和听众之间搭建了一个崭新、互动的交流平台, 使原有的听众成为观众, 让新闻、会议和活动更加直观、全面。这样既节省大量的资本投入和人员成本, 又实现了一个真实具有高质量、经济实惠的网上广播系统, 电视台、广播电台和通讯部门都可以使用葵花网络电视直播点播系统部署传媒新模型。
2. 电视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模式
广播电视媒体在音视频信息内容提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音视频技术和节目资源优势、渠道优势、用户基础、采编权利和原创信息, 这些无不是其他网站所梦想的资源。需要基于自身资源, 抓住网络电视发展带来的机遇, 做好音视频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做好音视频资源的系统化和数字化的工作, 通过向网络电视传播延伸, 发挥自身潜在优势, 扬长补短, 力求在网络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前, 中国广电媒体网站还没有实现真正个性化、成熟实用的交互式音视频服务。随着宽带、流媒体等技术趋于成熟, 广播电视媒体网上音视频业务的应用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目前和将来比较切实可行的业务有:网上音视频点播直播、点播式教学、交互视频网络游戏、网上商城、股市实时行情、音视频聊天等等。可以预见, 未来广播电视媒体将成为最大的宽带内容/应用提供商。一般而言, 广播电视媒体的统合大致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1) 广播电视媒体开展网络广播和网络电视业务
电台、电视台开办自己的网站是传统媒体向新领域进军的重要途径。其实际意义在于一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了一个新的传播平台, 把一部分网民纳入自己的受众群体。二是能够在同一传媒的旗下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通过台网互动和多媒体的经营过程, 使广播电视的内容资源得到充分、复合性的使用, 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央视国际, 对12套节目实现网上同步直播, 并对400个栏目的主要内容实现了图文视频上传, 提供了直播、点播、下载、搜索等业务, 成为集新闻、信息、娱乐、服务为一体的具有视听互动功能的综合性的网络电视。
(2) 积极主导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优势, 一是利用数字传输技术使用广播通道, 可以节省投入资金, 并能提供高质量的电视信号。二是费用相对比较便宜, 适合大众消费。三是接受终端多样, 包括手机、数码相机、MP3、MP4、掌上电脑、笔记本、7寸以下小屏幕便携式的移动终端、火车、轮船、飞机上的接受终端等等, 能够随时随地收看。四是利用无线通讯网可以面向高端人群开办手机电视服务, 提供点对点、个性化交互服务。
(3) 发挥广播电视的内容资源优势与通信网络合作开展业务, 主要是IP电视和手机电视
IP电视能够提供比传统电视更为丰富的内容, 在高端用户中有较大市场与增值潜力。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已向央视国际、上海文广集团、广东南方集团和浙江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发放了开办IP电视的营运执照。电视与手机的结合是填补与网络融合更为新兴的空白点, 可以有效细分受众群, 获得较高的回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费用的不断降低, 在全新的商业模式下, 手机电视可能带来较单一媒体更优越的流量和盈利增长, 但手机电视发展两年来进展缓慢, 主要原因是图像质量不高而费用又过高。但我国手机电视用户已经达到6亿, 市场需求非常大, 手机电视的前景非常可观。
(4) 共同发展网络高清业务
目前, 数字电视在高清晰传输方面占优, 而网络电视则在交互性方面领先。电视技术经历了长时间发展, 高清传输与显示是其代表性需求。而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网络的蓬勃发展, 带来了人们沟通和娱乐方式的革命。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虽然技术迥异, 但有相同的目标, 即通过网络实现远程交互, “网络化”和“高清化”是二者的共同发展方向。“网络高清”主要通过电视机或机顶盒与数字网络相结合, 融合高速网络传输、交互式操作和高清显示技术, 可以向用户提供交互式高清晰数字视频、远程教育、网络游戏、可视电话、网上银行等多种服务, 使网络生活渗透到每个家庭, 最终彻底变革人们生活方式。
高清电视内容可以通过有线电视网和地面数字电视网以广播方式播出, 也可以通过宽带互联网以P2P模式广播、点播或下载收看等网络电视模式分发。发展生产同时支持高清电视和网络电视的平板电视机和机顶盒将形成一个从集成电路, 面板到整机的产业链, 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 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和途径, 都需要以数字化为基础, 以不同媒体的合作、融合为前提。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是必然趋势。但目前政策性、体制性的壁垒仍然是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主要障碍。广播电视媒体自身基本是公益性、非企业性的, 所以目前与其他媒体实现深层次的融合仍有困难。当然媒体融合并不意味着取代, 而是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互联互动、互补互惠、共存共赢。
五中国网络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融合的案例分析
1. 中国网络电视台基本情况
中国网络电视台是由央视网承办的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 它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网络视频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正在实现央视网向中国网络电视台的过渡。其上线的内容包括首页、新闻台、体育台、综艺台、播客平台爱西柚、视频搜索服务爱布谷以及视频播放客户端CBox。还将陆续上线电影、电视剧、纪录片、财经、探索、健康、气象、家居、旅游、教育、民族、音乐等系列内容服务。在视频资源方面, 深度挖掘中央电视台45万小时历史影像资料, 汇集全国电视机构每天播出的1000多个小时的视频节目;同时, 将我国各个领域的历史文化进行影像化、数字化保存, 建立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以网络视频为核心的多媒体数据库, 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网络视频正版传播机构;在播出形式及地域上, 汇集网络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移动传媒等各种媒体终端 (汽车、火车、民航、地铁、楼宇、广场大屏幕等) , 打造多语种频道, 通过部署全球镜像站点, 覆盖北美、欧洲、东南亚、中东、非洲等近百个国家及地区的互联网用户, 形成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节目分发体系。
(1) 定位
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核心任务是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传播先进的网络文化。在功能上, 它有视频直播、视频点播、视频下载、视频搜索、视频上传、用户分享等;在内容上, 既要集纳网民拍摄和上传的海量DV节目和创办适合网络传播的网络自制节目, 还要集成传统电视媒体的精品内容;未来国家网络电视台的目的是要抢占视频资源、新媒体、手机电视、“三网合一”等制高点, 在终端上, 它既包括网络电视, 还包括手机电视、IP电视以及移动电视 (包括公交、地铁、机场、医院、酒店等) ;在地域上, 它既要覆盖国内, 也要制作传播多语种内容和建设海外镜像站点, 逐步实现全球覆盖, 目前, 央视网已经分别在2009年7月25日和9月推出了阿拉伯频道与俄语频道。并计划到2012年建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朝鲜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8个外语语种的网络视频平台并不断拓展新语种。
中国网络电视台定位是传统电视台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型播出机构, 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 融电视特色与网络特色于一体的, 多终端、立体化传播平台。它具有国内领先的视听节目内容资源、视听节目点击率、综合经济实力和CDN流媒体分发体系、QDS保障系统及网络技术支持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核心特征, 对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科技等活动和事件负有以视听节目的表现形式通过互联网进行快速、真实报道或转播的义务与职责。
中国网络电视台通过“台网捆绑”的模式融合“电视”与“网络”的双重特性。通过充分利用中央电视台的影响力, 把现有的20个频道, 包括750小时的播出节目实行实时的网络直播并提供点播、搜索、下载、互动评论等服务。在此基础上, 整理45万小时的历史库存节目, 建立网上影像博物馆;同时建设网络视频节目生产基地和手机视频节目生产基地, 为国家网络电视台提供原创节目。并会策划大型的创意活动, 增加跟网民的互动性, 较大程度地把网民吸引过来。此外, 还鼓励网友上传视频内容, 建设视频分享和互动平台, 鼓励他们上传海量节目。
另一方面, 中国网络电视台还计划整合全国电视节目的资源, 牵头建立“全国网络视频联盟”, 形成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将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平台向各个省市电视台以及拥有合法社会资质的制作机构开放, 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频道, 打造自己的品牌。
(2) 技术平台建设
央视网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 完成了视频生产的主控系统、播控系统、媒资系统、网络覆盖、安全系统、版权系统、办公网络等基础平台建设, 使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技术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并为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a.在传播终端方面
2006年12月11日, 央视网手机电视正式开通;2007年12月18日, 央视网又开通了车载电视, 覆盖全国30多个城市, 5万辆公交车, 10万块显示屏。IP电视也已经开始试运行, 从而使央视网的平台数由单一的互联网站拓展到网络电视、手机电视、车载电视、IP电视四个平台。
b.在制作与存储能力方面
央视网建设了一整套节目采集、收录、编辑、存储、搜索的视频制播平台, 系统存储容量已经达到250T, 存储了5万小时的8M的精品视频内容, 日均节目制作能力达到500小时。
c.在播出与分发能力方面
央视网建立了自主知识产权P2P网络直播平台, 可以同时承载800万人在线观看网络直播;以合作开发的方式, 建立了FLV流媒体点播平台, 可以同时支撑10万人在线点播访问, 还推出了网络视频客户端测试产品CCTVBOX, 已经拥有超过1000万次的下载量。服务器、带宽镜像站点都有大幅度增加。
d.在研发能力方面
央视网在成都建设了国家重点新闻网站首个研发基地, 从事P2P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服务。FLV流媒体点播平台、CCTVBOX都是央视网主导开发。同时, 央视网还创新合作机制, 分别与微软、AMD、英特尔等跨国公司联合成立新媒体应用实验室, 在新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共同进行联合定制研发。
e.在终端服务方面
目前, 央视网已经推出具有国内行业领先技术的700K码流高清直播。直播页面采用蓝色眩光效果为背景, 4:3和16:9的标准播放尺寸分别达到720×608和720×406像素, 实现全屏模式下较高质量的画面清晰度。CCTV-1、CCTV-2、CCTV-新闻和CCTV-高清频道在央视国际网络上已应用700k高清直播技术, 将覆盖CCTV-5、6等频道及其他地方台精品节目。同时央视国际网络推出海外免插件模式直播服务, 即无需下载安装插件便可收看开路频道节目的网络直播, 解决了部分海外网友及网络受限用户因无法下载P2P播放插件, 而不能正常收看网络直播的问题。而且直播页面还提供今日看点、视频点播、电视剧库、纪录片库等栏目, 并与标清、高清、蓝光3种直播页面互相链接。央视国际CCTV.com同时推出视频搜索引擎, 根据互联网由文字图片向视频发展的趋势, 依托央视巨大的电视节目资源, 全面借助新媒体技术 (包括视频搜索引擎、P2P流媒体传播、即时通信、视频会议等技术) , 实现央视国际视频搜索零的突破, 逐步建立最强大的视频搜索中心。开办了众多网上视频增值服务, 如提供比电视节目更丰富的内容, 对优质电视节目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包装后转化为丰富多彩的网上视听产品, 适时推出付费订阅服务。
(3) 核心技术建设
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核心技术建设项目包括四大基础技术平台和四项应用技术研发。其中, 四大基础技术平台是网络视频分享互动应用技术平台 (用户上传和分享视频以及互动交流的平台) 、全球镜像站点和内容分发技术平台 (内容传输平台) 、多终端的视频制作存储技术平台 (网络视频、手机视频制作生产基地, 视频数据库系统) 和多终端的内容集成播控技术平台 (集成播出平台) ;四大应用技术研发是视频搜索技术、定制下载技术、网络视频播放器技术和桌面客户端软件技术。
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建设核心可以归纳为“一张网、两个库、三块屏”。一张网指的是全球网络视频的分发网络。两个库指是海量的视频数据库和网络视频用户。三块屏指的是: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和电视屏幕。
(4) 运作模式
具有内容、资源、后台等绝对优势的央视网, 面对互联网这样的新兴领域, 央视网计划抛弃原有的传统媒体的思路, 实施“拿来主义”, 学习外界经验以实现快速成长。引入外部资本, 以市场化方式去做国家网络电视台, 借资本能够带来更多的互联网上的优势、战略和经验, 使国家网络电视台更好运营。
2010年3月, 盛大网络宣布与中国网络电视台 (CNTV) 展开全面战略合作。根据这一框架的约定, 双方将整合优势资源, 形成全方位的合作。其中, 横向上涉及网络视频、游戏、影视、文学、音乐、无线、在线平台等业务;纵向上包括内容制作、技术支持、授权合作等领域。而双方的合作重点在网游和视频两个方面。
根据盛大方面的计划, 将和CNTV组建联合运营公司, 盛大在网游的开发、运营、推广等业务方面向CNTV提供帮助;而CNTV将给予盛大在重大体育赛事、优秀节目制作等内容方面以支持, 同时双方还将在推动网络视频领域的正版化、版权保护方面进行交流合作。盛大方面9亿注册用户和中国网络电视台覆盖美、英、法、德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这两个数字已经让两者未来的长远合作颇具想象空间。
2. 网台融合, 2010年春节晚会显成效
在2010年春节报道中, 中国网络电视台与央视通过媒介内容、媒介形态等多种方式的融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央视拥有丰富的视频内容资源和品牌优势、绝对优势的内容制作、大批名主持、名记者、名编辑等人脉资源以及长期以来的高覆盖率和方便性, 使这种传统媒体依然占据着媒体界不可撼动的地位;中国网络电视台充分利用央视内容, 制定有效的整合传播方案, 提升了自我品牌价值, 从而借助央视的舞台“一举成名”。在2010年春节中, 央视的内容优势、品牌优势, 通过中国网络电视台走台网联动、互通有无的报道方式, 得到了更好的展示。
根据CSM 31省会城市数据显示, 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收视率总计为38.26%, 市场份额总计为81.74%, 收视继续攀升, 比2009年增长3.75个百分点。其中CCTV-1播出的春晚平均收视率高达28.42%, 平均市场份额高达59.8%。与此同时, 中国网络电视台春晚直播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点击量为2.46亿页次, 相比去年增长21.2%。中国网络电视台还联合新浪、搜狐、腾讯等网站直播春晚, 视频累计观看人次达7850万, 最高同时观看人数达786万。CCTV手机电视国内用户访问量达821万次, 海外直播访问量达387万次, 根据第三方咨询公司CNZZ统计显示, 除夕当天, 国内视频网站在与电视的直接竞争中一败涂地。其当日站点访客数和页面浏览量均较前一日下降了超过50%以上, 特别是当晚8点春晚开始、热点节目播出以及凌晨0点左右人们集中走到户外放烟花时, 流量降到了近期以来的最低值。下面我们简单分析这种网台融合的优势。
(1) 特色化定位
作为中央电视台每年最重要的节目之一——《春节联欢晚会》到目前为止仍是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晚会节目。针对2010年春节晚会, 中国网络电视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 搭建了春晚台 (http://spring.cntv.cn/) , 突出春节的内容。
与一般网站比较, 中国网络电视台春晚台最突出的特点是原创性、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和实时性, 从“春晚祝福语征集”到“虎年中国跳”一系列活动, 为广大网友提供参与和展示的平台。原创节目使中国网络电视台进一步拉开了与其他网站的差距, 取得了明显的领先优势, 更多更吸引人、更具特色的节目也为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突出网络电视的特色
中国网络电视台春晚台坚持发挥连接电视与网络、连接观众与电视台和网站、连接网民与网站和电视台的桥梁及纽带作用。在春晚台主题页面上, 汇集来自央视从1983到2010年的春节的精彩视频节目, 供海内外网友点播收看;“第一飞报”则提前展示春节亮点和春晚花絮, 在除夕当晚, 与央视同步直播春节晚会;同时还提供2010年春节的重点节目的视频点播, 向海内外网民提供同步标清 (380k) 和高清 (700k) 的两种格式切换入口以及CCTVBOX客户端软件下载, 让网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随时随地看春节节目。
(3) 节目策划功能
开门办春晚、创新办春晚是历年春晚剧组的口号, 但是要做到创新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却又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为此, 中国网络电视台春晚台开通春节晚会论坛, 开办一系列电视节目主创人员的在线互动交流访谈节目, 听取观众的批评、建议, 网友们所提供想法、创意点得到了剧组的特别重视, 例如请小虎队在虎年怀旧就是网友的点子, 从而为成功办好春节晚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网上互动功能
中国网络电视台春晚台凭借着先进的平台基础与网友、电视栏目进行互动。运用博客、播客、论坛、边看边聊、评选、征集、征文等互动手段, 配合电视栏目, 开展与春节有关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 开办《我们的节日·春节》书画、摄影大赛, 为网友提供广阔的互动空间, 凭借新媒体的平台优势, 拓展了电视媒体中你播我看传播方式。通过互动, 电视栏目也掌握了观众的收视动向, 实现双方互赢。
(5) 信息反馈功能
春节节目播完之后, 有多少人曾经看过?是哪些人看过?这些人分布在哪些国家或地区、哪些城市?那些节目比较受欢迎?有哪些成功和不足?诸如此类的问题, 都可以通过中国网络电视台春晚台推出的“春晚快铁”、“春晚调查”和“春晚我来评”等栏目中网友的反馈找到答案。在网上获得反馈信息后, 再进行分析评估, 并将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反馈给电视台领导和相关部门, 实现了电视节目播出后的信息反馈功能。为下一轮的节目策划和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6) 国际传播功能
在传播全球化的今天, 作为中国国家电视台创办的网络新媒体, 中国网络电视台担负起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使命——全面介绍中国悠久的春节历史、优秀的春节文化, 中国网络电视台在办好简体中文内容的同时, 还努力开办了外语节目, 在丰富节目内容的同时也初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传播, 在让世界了解中国和让中国走向世界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使中国网络电视台可以更为理性、更为充分地把电视同互联网融合在一起, 从而进一步实现电视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双赢, 不断探索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相结合的新型传播形态, 形成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传播的新格局。
(7) 多种媒介终端互通
中国网络电视台在春节报道中, 以视频为核心, 推出独具特色的2010年春节报道专题, 把央视的精彩内容传到网上, 除了电视终端和网络终端参与外, 还融入了手机电视, IPTV, 移动媒体等, 借助新媒体报道优势, 实现了互换流通, 互通有无, 把传播效果达到了最大化。全新打造出2010年春节多媒体电视台, 为各种媒介用户奉上精彩纷呈的春节大餐。
广播电视融合 篇2
摘要:“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网的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维护方便、适应性广泛的多媒体平台。不同形态的传播形式赋予新闻记者不同的角色形象,本文将这对三网融合语境下的传播工具、传播方式、传播职能分析广播电视记者的角色变化,探讨新形势下的记者角色建立。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播电视记者;角色;研究
前言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民主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普通群众也可以参与到记者的工作当中,大众传播、分众传播与人际传播被整合起来,人们的交流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社会生活形态不断丰富。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记者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改变,从新闻t望者到舆论监督者、从信息沟通者到信息整合者,不仅是群众意见的发声平台,也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责任义务,可见新闻记者的角色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一、三网融合语境的广播电视传播
广播电视是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无论是在传统的模拟限号时代还是新型的数字信息时代,广播电视一直肩负着信息传播的重要使命。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媒体形式日新月异,新的媒体不断涌现,从推广到流行再到被淘汰经历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和消失对广播电视带来巨大影响,让广播电视受到一定冲击的同时也促使广播电视发生了新的改变。首先,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的传送手段更加先进。全面应用数字技术的数字电视对人们来说已经并不陌生,地面、有线、卫星三种传送渠道保证了传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广电业和通信业密切配合,传统的单相传播变成双向可互动传播。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内容输送,提高了输送带宽,使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其次,广播电视的接收终端也趋于多样化,车载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广播电视的接收形式。还有交互性电视业务的应用,例如电视购物、视频点播、电视银行等,让观众在看电视的同时通过互动操作享受服务,广播电视在生活中的应用得到拓展,带给人们给多的生活便利和精神享受。另外,用数字信号代替模拟信号,降低了天气因素等对信号传播的影响,做到无损耗信息传播,让观众接收到高音质、高画质的视听享受。所以说,广播电视在三网融合的新形势下仍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广播电视本身有稳定的收视群体、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在三网融合时代,仍然会肩负起新闻传播的主要责任[1]。
二、传统广播电视记者的角色形象
广播电视的新闻记者具有鲜明的角色特点,与他们的职责功能、工作内容息息相关。记者这一职业的形成最初是为了有专门的人负责电视新闻机构的新闻采集工作,记者通过摄像机和录音设备完成原始新闻资料的采集,经剪辑、后期制作在新闻节目里播出,为社会大众提供时事播报。记者的工作职责使群众对于记者的形象认知有一定的依赖性和信任感,记者常给人一种“应该如何做”、“怎样做才是对的”的观念引导。这是新闻记者在观众心目中建立的核心角色形象。从国内外的许多文献总结出,大众媒体的基础功能是环境监测、社会化功能、解释与规定以及提供娱乐。作为大众媒体的直接衍生物,新闻记者承担着大众媒体的四个功能,这也是比较直观的记者职业角色认知[2]。
三、三网融合语境下广播电视记者的角色变化
(一)记者的传媒工具变化
三网融合时代的开启告别了渠道稀缺的传媒旧时代,内容成为核心竞争力。广电传媒不仅要提供丰富的内容,还要让观众得到满意的体验感受。这就要求记者使用更先进的传媒工具,进行新闻采集、后期制作工作,以满足更加复杂的新闻传播运作模式。全媒体记者是媒介融合时代的必然产物,记者必须掌握各种传媒工具的使用方法,根据不同是事件和采集方式,选择合适的采集工具,给观众提供多样性的新闻形式。三网时代的到来还意味人人都可能成为记者,参与到新闻传播工作中,极大的提高了新闻发布者以及新闻接受者的互动性。业余记者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媒体工具参与新闻采集工作,比如手机、摄像机,再把采集到的原始上传资料上传网络,经媒体编辑加工处理后发布,补充新闻内容[3]。
(二)记者的传播渠道变化
在三网融合语境下,发布新闻的权利正在发生转移,逐渐从记者集权转变为公众分权。越来越丰富的新闻传播渠道是造成权利转移的主要原因,新闻传播正在趋于民主化。普通民众不再局限于提供新闻线索,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下,新兴媒体的出现让民众可以成文新闻发布者。通过使用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向指定人群发布信息,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对接收到的新闻信息发表看法、抒发感慨。职业记者要适应这种传播渠道变化,善于利用新兴媒体,对公众传媒进行引导和总结,让新媒体更好的为新闻传播工作服务,进一步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4]。
(三)记者的职能、角色变化
无论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技术手段如何变化,新闻记者传播新闻的基本功能不会改变,在三网融合语境下,面对全民参与的新闻传播新形势,记者更应该突出自己的职能作用,加强信息整合,同时做好传播的中介者。民众参与到第一手新闻资料的采集工作中,强化了新闻采集工作的力度和全面性。专业的新闻记者在继续一手信息采集工作的同时,也要兼顾整合民众上传的新闻材料,做好编辑、制作工作。民众是新闻的接受者,他们在采集新闻材料时更善于挖掘有吸引力的新闻素材,充分利用这部分素材可以提高新闻质量,提高竞争力。在三网融合环境下,记者的主导者形象得到加强,把关者形象则被弱化。民众在新闻工作中的广泛参与,使民众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急剧加强。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对公众舆论的正确引导,记者肩负着首要责任。由于新闻传播的大众化,新闻信息的监控审查工作也加大了难度,而且网络传播的主要特征就是开放自由,记者作为把关者的角色形象被弱化,但依然存在,并且具有存在价值[5]。
结束语
在三网融合语境下,电视广播的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记者应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在三网融合语境下树立新的良好职业形象,为广播电视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高青.三网融合下传统电视新闻的嬗变[D].华中科技大学,.
[2]张爽.我国三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
[3]肖叶飞.媒介融合语境下广播电视经济性规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4]曾云.论“三网融合”语境下公民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12.
[5]吴信训,吴小坤,高红波,王建磊,李珠,靳子亭,江凌,宋超.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趋势研究[A].《世界传媒产业评论》第七辑[C].:69.
广播电视融合 篇3
【关键词】价值链;融合趋势;电信行业;产业结构;竞争力
电信产业与广播电视产业等价值链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从当前行业情况来看,网络融合是在信息技术催化下促进通信行业跨领域沟通与交流的重要趋势,这种融合将技术、市场、业务、服务终端、网络管制及相关政策等构成一个有机多元整体,通过三网融合(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的趋同作用促进新时期业务体系、网络体系、控制平台等系统的集成,从而更加优质、高效的完成资源整合与交流,实现资源管理效益的提升,更好的适应用户个性化需求[1]。电信产业、广播电视产业的融合发展会对价值链产生深远影响,下面我们对产业价值链未来的融合发展趋势略作分析。
一、电信行业产业价值链融合的影响
电信产业、广播电视产业等价值链的融合入发展会促使其竞争能力得到提升,产业价值链结构发生变化。三网融合是未来电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合带来的集成作用会更加高效的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将更多的企业纳入高效管理体系参与产业价值链的增值活动中,生产经营环节自身高度的技术可分性将企业置于不同的管理位置并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这对于未来顺应市场发展潮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积极作用,也为企业调整转型提供了较大的转圜空间。三网融合下的产业链能够使企业顺利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基础,完成快速整合,在经营、运行的各个环节形成快速集成,降低成本,获得竞争力的提升。未来各行业产业链的国际化使得竞争链条局限性降低,整条产业链参与的竞争会带来更激烈的筛选与淘汰,企业在这种竞争环境中不积极振作就无法生存,因此,会极大的提升体系内企业的竞争能力。
竞争会促进企业改革与转型,从而调整自身经营态势,调整自身产品结构与经营方向,这种聚沙成塔的积累效果最终会导致整个电信行业价值链结构的变化。未来产业竞争链条内的企业依赖性更强活跃度更高,涉及各个环节的供应商也会在角色定位上更加清晰、多元化,形成具有专业优势的产业构成要素[2]。产业价值链条结构的变化会促进产业链的裂变,开始不断延伸,在未来经济活动中担任更重要的角色。电信行业的内涵和外延都会受到影响,不断扩大、深化,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潜力好的发展产业,拥有更多的合作伙伴,积极合作明确分工,更好的提升产业价值链的增值能力。
二、电信行业产业价值链融合发展趋势
4G时代的来临对电信行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亟待解决的课题,产业价值链的融合发展就是其中之一。电信行业顺应发展潮流在机遇下积极参与竞争,使得整个产业链条在结构上发生变革,带来更庞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融合,为电信行业产业价值链的未来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趋势。下面我们对电信行业产业价值链融合发展趋势略作分析。
1.用户需求为核心
作为服务行业,电信行业未来的发展将会越来越重视满足客户需求,利用集成资源的多重优势为满足用户需求积极创新和开发。这类服务已经不仅仅再满足于单纯的语音、网络服务,而是在三网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等基础上针对客户个人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服务。尤其是3G牌照、4G牌照的发放和竞争,会促使行业内部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为占据市场份额赢得客户喜爱积极开拓、实践,从长远来看,客户资源决定了企业竞争成败,所以,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产业链必然是未来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之一[3]。
2.各环节联系更加紧密
产业价值链结构的变化后使更多元素积极参与竞争,产业服务和发展范围的拓展与深入会使产业结构越发复杂化,各部分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情况下发挥着影响与制约作用。围绕行业发展前景和客户需求,产业链内各环节都需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与价值链内处在各个环节的企业部门相互协调合作,共同完成运行,对于整个电信行业来说,无疑会使各环节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运营商、用户、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等互相之间会形成战略联盟,在技术、资金、信息方面实现交流、共享,促进产业链的高效整合。
3.CP、SP的崛起
三网融合趋势下电信产业价值链结构的变化会使为其提供增值业务的提供商CP、SP迅速崛起,用户核心需求的变化促使整个行业不断进行调整,更多个性化的业务出现,为用户提供服务必须依靠大量的CP、SP,无疑整个价值链中其地位会不断提高,进而在行业中崛起。运营商角色的变化,会使他们与银行、企业等联系加强,比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就要求其与证券金融机构、银行等联系加强,为用户提供娱乐服务,就必须与影视公司、音像公司、出版社联系加强,所有这些增值服务都会加重CP、SP在产业链中的比重,促使其崛起[4]。
4.价值链重心变化
未来电信行业的发展中价值链重心的变化是必然。传统电信行业运营商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但是对着用户资源决定竞争成败、三网融合发展、市场开拓和技术革新等,产业链内的各个企业将会更直接的面对自己的客户源,甚至拥有能够直接影响用户行为的潜在能力,这就会使传统主导重心发生变化。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用户、终端厂商、运营商、软件开发商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主导重心,比如美国出现了以终端厂商主导的价值链APPLE公司,这对于未来的发展实践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参考经验。伴随着CP、SP的崛起和日益专业化,其所掌握的用户资源无疑也会增加它们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这种以CP、SP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也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总之,无论是终端运营商还是CP、SP为主导都会带来才产业价值链的重心转移,这对传统运营商的地位无疑是挑战,提升了行业价值链的掌控难度,也会给运营商发展带来巨大的危机感,促使其积极与各方合作,提供更优质、个性化的服务。
5.利益分配模式趋向合理
产业价值链的存在就意味着链条中存在着相应的利益分配模式,价值链结构一旦出现调整,必然会带来利益分配结构的变化。
未来三网融合驱使下电信行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产业价值链的调整,在利益分配模式方面无疑也会出现相应变化。从其发展趋势来看,融合的深入发展,会使更多的传统企业加入到增值服务提供者的行业中,比如互联网内容提供商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增值业务,成为电信运营商的内容提供商,广电提供电视节目,成为电信增值业务提供商,这种服务内容的变更会促使利益重新分配,对于原本处在价值链地层的服务商来说,无疑能够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5]。最终,只有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科学、均衡的利益分配模式,才能够促使产业链长久、良性的发展。
电信产业和广播电视产业价值链的融合发展会给促使价值链结构调整,竞争力得到提升,容纳更多的参与者,形成更加复杂、统一的价值创造系统,在未来发展中出现更多鲜明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曾剑秋,罗枫.网络融合下基于运营服务的企业竞争力提升[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李苑,曾剑秋.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移动通信,2010(9).
[3]罗亮.“网络融合”趋势下电信业市场结构、商业模式与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D].东南大学,2005.
[4]常庆,唐守廉.电信运营业协调发展战略探索——竞合时代的来临[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网络电视和广播电视业务的融合 篇4
在当今时代, 网络电视正在慢慢地发展壮大, 并且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人们可以利用电脑或者移动终端等设备观看电视、进行网上购物和点播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随着宽带网络、流媒体、编解码、信息加密和存储技术的发展, 基于TCP/IP协议网络为承载基础的视频业务开始步入商业运营阶段。为了与基于DVB的数字电视广播业务区别起见, 我们将以IP及其相关技术为基础的视频业务称为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是指基于因特网将电视机、电脑以及移动终端等作为显示终端, 实现移动电视、互动电视、高清数字电视等服务于一体的一种新兴业务。网络电视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新的电视观看方式, 打破了原有的用户只能被动收看电视节目的固定模式, 实现用户基于因特网可以根据需要主动观看、随看随停的便捷模式。国家广电总局关于网络电视的官方定义如下:网络电视是以互联网协议作为主要技术形态, 以计算机、电视机、手机等各类电子设备为接收终端, 通过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微波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或其他城域网、广域网、局域网等信息网络, 从事开办、播放 (含点播、转播、直播) 、集成、传输、下载视听节目服务等活动。
1 网络电视的发展现状
三网融合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成为全球ICT发展的趋势。而网络运营商也在逐步向信息服务进行转型。而网络电视这种三网融合的典型体, 则成为了网络运营商发展的契机。
首先是宽带用户数量的发展带动了网络电视。近几年宽带接入用户飞速增长, 包括ADSL, 以太网, 光纤等网络接入用户群体增长十分迅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 截止2013年6月, 我国共有宽带网民数量5.91亿, 手机网民数量4.64亿, IPv4使用量3.31亿。如此大的用户基础为网络电视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庞大的用户基础。
其次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基于网络传输, 清晰度和流畅性十分依赖网络带宽和传输速度, 尤其是720P, 1080P高清网络电视以及mkv等格式的无压缩视频流对网络环境的要求尤为苛刻。而当今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则为网络电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随着用户家庭宽带带宽的迅速拓展以及光纤技术的普及, 网络电视向着流畅, 高清的方向稳步发展, 优秀的用户体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 使得网络电视变得更加普及。
到如今, 网络电视已经在公众中形成很大的知名度, 包括运营商、内容提供商、设备商、终端厂商在内的产业链内各个环节均在积极推动IP产业的发展。目前在政策层面和网络技术层面上网络电视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 未来网络电视的发展前途光明。截止目前, 中国的网络电视用户数已经过亿。在如此之大的用户基础的前提下, 网络购物, 网络点播等服务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而如此大的市场成为了网络运营商等商家纷纷发掘的对象。
2 广电运营商的应对策略
2.1 广播电视的现状
作为国家的主要宣传媒体平台, 广播电视是国家必不可少的公益性事业。而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 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的无线电广播却可以发挥巨大的优势, 无论是在传输还是接收上都有很强的适应性, 成为灾区与外界联系的纽带, 为人们传输着灾区的第一线消息, 最大程度上辅助救援工作的展开。
而随着互联网的流行与迅速发展, 广播电视业面临了极大的挑战。现在日常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 互联网搜索便利, 信息资源广, 自主性强的优势慢慢显现出来。用户往往只需要用鼠标轻轻一点, 就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新闻的第一手资料。相比静静坐在广播电视前, 等待着整点新闻相比, 互联网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移动互联网这个互联网的分支则又成为个中翘楚。用户通过Wi Fi或者3G网络就可以尽情浏览互联网上的信息, 在地铁上, 车上就可以掌握天下动态。据目前的资料显示, 超过35%的用户每天使用手机获取信息。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 移动互联网这个媒体平台已经一跃成为我国媒体界的龙头老大。
不仅是在新闻时事的获取途径上, 在娱乐方面互联网则更是优势明显。相比坐在电视前看电影电视剧, 在网络上游戏放松更受普通用户, 尤其是中青年用户的欢迎。同样的, 手机移动网络, i Pad等平板电脑的用户也成急速增长模式。使用智能手机下载各种娱乐应用程序放松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用户每天的习惯。调查研究显示, 中国城市是全球五大智能手机普及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达35%;受访者中, 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拥有两部或两部以上的手机, 比例在亚太地区最高。中国城市用户使用智能手机最广泛的用途为浏览网页、听音乐, 每个用户安装的APP平均数量为15个, 付费APP的平均数量为6个。由此可见互联网应用成为了现在人群的普遍需求。
在互联网带来的如此大的冲击下, 如何推进广播电视业的发展, 保住不断缩水的用户量, 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求创新, 成为广播电视业当前的重中之重。
2.2 广电运营商的应对策略
2.2.1 广播电视和网络电视融合的必要性
不难看出, 网络电视的发展势不可挡, 给传统的广播电视业务带来巨大的冲击, 广电运营商如何保住不断流失的用户量, 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求创新?广播电视业务是否走到了生命尽头?
所谓祸兮福所倚, 是挑战, 也是机遇。广电运营商如能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网络电视业务, 以广大的受众为基础, 大力发展网络电视业务, 挑战也能变成广电运营商业务创新的机遇。
一直以来, 广电运营商的增值业务不管是高清广播电视业务还是VOD业务, 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不能大幅的为广电运营商创收, 究其根本原因有三点:一是业务前端投入大, 二是业务开展缓慢, 三是用户接受度低。
网络电视业务作为新兴的基于互联网的视频点播业务, 依循TCP/IP协议, 摒弃传统的IPQAM方式, 大大降低了业务前端的投入;另外网络电视可搭载在智能开发的Andriod系统上, 绕开了中间件, 无需终端繁琐的集成工作, 使得业务能迅速的开展, 从目前成功的案例来看, 网络电视业务从部署初期到最后投入使用, 大概需要三周的时间, 其中还包括服务器的采购等环节;最后, 网络电视业务得到了几乎所有的网络视频内容运营商的青睐, 各内容运营商也纷纷积极向网络电视靠拢, 和七大牌照商各自达成战略同盟, 一时间, 网络电视内容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与此同时, 收益最大的仍然是用户, 丰富的网络电视资源也逐渐挤占了用户的业余时间, 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
若其他运营商大力发展网络电视业务, 必会成为压倒广播电视业务最后的一根稻草。反而, 若广电运营商大力发展网络电视业务, 网络电视业务又将成为广电运营商扶摇直上的踏脚石。因此, 网络电视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必须要融合。
2.2.2 广播电视和网络电视融合的充分性
首先,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 广播电视是刚需, 是用户必不可少的需求。近年来, 随着电视开机率的逐步下降, 广播电视业务似乎正逐渐衰落。其实不然, 电视开机率虽然在下降, 而电视节目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 只是用户不再限制只通过电视终端观看电视节目, 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观看电视节目。所以, 虽然电视开机率每况愈下, 但电视节目的丰富多样, 蓬勃发展正说明了广播电视是用户刚需。
其次, 通过条件接收系统可实现网络电视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的捆绑。可将网络电视业务同高清广播电视业务同等对待, 利用条件接收系统实现用户端网络电视业务的打开和关闭, 这样广电运营商就可对网络电视业务可管可控。用户对广播电视业务刚性的需求, 可促进网络电视业务初期的发展;用户对网络电视业务的接受度高又可反过来促进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 在保住了现有用户的同时, 能吸引更多的或已流失的用户, 也会促使用户购买第二终端, 广电运营商现网用户因此会得到快速增加。
网络电视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的融合将大大提升用户开机率, 网络电视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相辅相成, 互惠共利, 相互促进, 这也是网络电视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的融合的充分条件。
2.2.3 DVB和网络电视业务融合
本文提出的业务融合是面向广电网络, 搭建网络电视业务平台, 包括媒资的注入、打包、EPG、分发、推流、多终端适配、码流自适应、DVB融合等各个环节, 终端承载于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DVB_C智能终端。
广电运营商运营网络电视业务, 可实现牌照商提供的网络电视服务在运营商内网做落地, 搭建全镜像播控平台和内容库, 内网搭建CDN分发平台, 引入互联网播控平台牌照商的服务, 以及在播出安全, 系统管控, 内容管理对接等方面的设计和系统协调。公网上的网络电视服务平台商提供的海量网络视频点播内容镜像式的接入到内网, 并通过安全接口进行增量服务, 从而实现丰富的视频点播和IP式的网络服务, 且优于公网网络电视服务的是内网带宽有充分的保障, 用户体验效果非常优秀, 响应用户请求不超过1秒。
通过视频检索实现广播电视业务和网络电视业务的融合, 用户可在电视直播和视频点播中自由切换, 实现被动遭遇式向主动获取式的电视体验新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推进新的发展战略, 在文化产业、新媒体、对外投资等领域进行多元化拓展, 延伸产业链, 形成集广电网络建设运营、数字电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传输与接入、用户服务等为一体, 具有一定市场控制能力的业务产业链。
2.2.4 更多业务的融合
结合现有的业务融合特点, 广电运营商应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宽带网络, 实现广电运营商固有的单纯的有线电视网到功能强大的综合网络的转变。
一直以来, 广电宽带由于其出口带宽低导致用户接受度低, 发展缓慢, 而网络电视业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带宽质量。
目前, 基于广电运营商内网搭建网络电视业务运营播控平台, 全镜像或部分镜像牌照商网络电视内容, 能最大程度的吸引用户在广电宽带内网活动, 降低了广电宽带出口带宽的要求, 网络电视业务和广电宽带业务得到了完美融合, 因此网络电视业务又可和广电宽带业务进行业务融合, 大幅度的促进了广电宽带业务的发展, 提升了广电运营商的整体竞争力。
2.2.5 业务的可管可控手段
智能终端方案种类多样, 对广电网络来讲能够安全管控是产品的核心要求。在业务层和应用层的安全, 我们使用CAS系统智能卡的控制字作为私钥。通过加密机进行签名后的系统和应用使用智能卡的私钥作为验证, 保证业务、应用和系统的管控安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网络电视的迅猛发展同时, 在给新媒体产业带来一定的冲击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定的机遇, 通过融合网络电视业务, 广电运营商可从一个原来的单纯的广播电视业务到现在成为了一个集广播、电视、网络、点播、数据等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提供商, 同时广电公司的网络也从可原来单纯的有线电视网改造成为了一个功能强大的综合网络, 并且通过CAS系统和Android系统安全机制实现对业务和管道的可管可控。
摘要:本文从网络电视发展的背景、现状和前景等各方面对网络电视进行深入分析, 总结网络电视的特点, 探寻网络电视的发展之路, 并且就广电运营商如何面对网络电视对传统广播电视业务的冲击做了简单阐述, 利用Android操作系统安全机制、安全芯片机制及CAS系统形成可管可控的安全智能终端和基于IP方案的内网接入式网络电视业务, 并统一外网接口进行内容审核、同步和把控, 这样不仅有效防止了用户流失, 并且可以进一步通过提升平台、管道、运营和服务能力来适应新形势。
关键词:网络电视,广播电视,可管可控,安全智能终端
参考文献
[1]林华明, 徐青, 罗琛.三网融合下新业态电视技术实践[J].广播电视与技术, 2012, 39 (6) .
广播电视融合 篇5
2.1网络协议的风险
网络协议自身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问题,而随着当前三网融合的发展,网络协议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也就越来越大,同时技术上欠缺成熟,制度上的不健全都是问题所在。例如,网络技术在对其技术进行认证的时候会产生相应的漏洞,而在这个时候以及危险分子就会蠢蠢欲动,他们虎视眈眈的盯着这一漏洞,然后对其进行破坏以及信息的盗取。在未来的发展中,电视网和电信网日趋IP化,这种安全风险自然也带来了一定的威胁,由于IP协议自身的缺陷性,导致危险分子通过欺骗、病毒等手段实现破坏、盗窃等目的。而在三网融合彻底实现的情况下,这种安全隐患就会随之增加,拓展到另外两个领域中。
2.2网络信号遭到攻击
广播电视网中对于网络信号的传输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传输的过程中极易受到攻击和威胁,例如,在传输的过程中出现的中断现象,就是入侵者阻止了信号的传播,使得广播电视不能够正常的对信号进行接收;还有的不法分子会对其进行非法篡改,他们会运用一些技术把非法的内容安插到网络中,从而达到控制信号内容的目的;再就是伪造现象,入侵者在电视播出的过程中,找取空余间隙,把非法信号传入到网络中,进而对一些图像进行虚假的伪造。
2.3网络的开放性导致跨网传播
电视之殇 融合之机 篇6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有资料显示,在2016年第一季度全国卫视黄金档电视收视平台分析,第一季度1月1日—3月31日期间,湖南、江苏、浙江等一线卫视共播出9部电视剧。拼星电视剧有2部,占比22%,全都是古装剧。独播剧有7部,占比78%,其中情感剧有4部,占比57%;古装、年代、军旅各一部。上海东方、北京、山东、天津、深圳、安徽等二线卫视共播出23部电视剧,拼星电视剧共11部,占比48%,类型上分别有情感剧、抗战剧、古装剧、年代剧、战争剧等。独播剧有12部,占比52%,其中情感剧有7部,占比高达58%……
第二季度4月1日—6月30日期间,湖南、江苏、浙江等一线卫视共播出12部电视剧。拼星电视剧有4部,占比33%,全都是情感剧。独播剧有8部,占比67%,其中情感剧有6部,占比75%,其余古装、谍战各一部。上海东方、北京、山东、天津、深圳、安徽等二线卫视共播出27部电视剧,拼星电视剧共17部,占比63%,情感剧有11部,占比64%。独播剧有10部,占比37%,其中情感剧更是高达40%……
不只今年上半年,结合2015年度全国卫视黄金档电视收视平台分析(1月1日—12月31日)的数据来看,我们看到,现实题材和生活题材普遍缺失。业界人士认为,这有韩流的影响,也受到从业者的判断左右,但毋庸置疑,这一脱胎于生活、着眼于实际、给观众带来最真实的感动的剧目是不应该缺席的,值得反思。《小别离》的导演汪俊更是放话,“现实主义题材一定会死,《小别离》算是最后一部。”这样一位曾经以现实主义见长的导演也选择了向市场妥协,去拍了古装大IP,他说对当前的现状何止痛心疾首,简直痛不欲生。
当然,也有很多人选择了坚守,比如制作《十送红军》用时14个月、《平凡的世界》用时16个月、《爱人同志》用时70个月的毛卫宁导演。他一直主张精耕细作,并坚守在创作的第一线,对行业存在的棘手的问题也颇为关注。余飞也认为,现在主要还是收视率和点击量这两个东西的造假,评价体系完全是烂的,其他审查机制、资本追利的属性都可以忽略,即使这些存在我们都还有很大空间做文章,都没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评价体系的问题。
正如每个硬币都有正反,每件事情都有两面。行业面临着无数挑战的同时,绝大部分的电视台、视频网站及制作公司也从中嗅到了融合之机,从“先网后台”再到“台网联动”,行业一直在寻求下一个风口,比如SMG影视中心主任王磊卿谈到未来台网如何的趋势时便预言道:“第一,内容趋同,审查一体化。网剧审查与电视剧将会统一标准,电视台不能播的网络就不能播;第二,播出方式融合;第三,台网盈利模式共赢,当视频网站与电视台的播出效应实现叠加之后,播出效应也能够达到最大化,台网盈利模式也将更加成熟。”
广播电视融合 篇7
关键词:科技进步,媒介融合,广播电视产业,创新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随着通讯技术、互联网科技等传播方式的快速发展, 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与网络的传播趋势愈演愈烈, 各种媒体之间界限逐渐被打破, 人类社会进入媒介融合的时代。
1 媒介融合理念
1.1 媒介融合的概念
美国学者浦尔教授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 意指不同的媒介会出现一体化融合的发展趋势。在我国, “媒介融合”通常指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下, 由传统单一的媒介平台融合成新的传输平台, 使得不同媒体之间相互交融, 相互借用, 共同发展。媒介融合是传播技术的融合, 即多种传播模式融合为一种新的传播技术, 这种新的模式既融合了原有模式的特点, 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功能性。
1.2 媒介融合的原因
同世间的万物一样, 媒介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随着科技的发展, 受众群体发生了改变, 媒介原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影响, 媒介组织走向联合。一方面, 网络科技不断在进步, 在广播电视、通信领域得到全方位应用, 使得传统媒介的界限逐渐模糊, 新媒体传播不断涌现。另一方面, 经济条件的发展与文化潮流的不断进步使得社会阶层分离, 之前的大众化逐渐演变为分众化, 过去单一传统的受众也随之转变为需求独特的、定制服务的用户, 媒体与大众间的互动更加充分。
2 广播电视产业创新原因的分析
广播电视产业与新媒体相比, 具有传播速度快, 受众广, 感染力强等明显优势。但是, 电视媒介发展动力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电视产业的创新迫在眉睫。
2.1 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优势
1) 传播速度快, 受众范围广。电视作为传统的大众化传播媒介, 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 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等特点。电视的受众群体不受条件约束, 不论职业、年龄、文化程度, 都可以通过电视娱乐。同时, 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居民使用最多的媒介依然是广播电视。
2) 视听兼具, 感染力强。视觉与听觉都是人类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 视听兼具, 可以使人们更加真实的、具体的感受到事物的特征。通过电视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 听到不同的声音, 享受身临其境的视觉盛宴, 从而拉近人与人的空间距离。
3) 信息来源广, 影响力大。广播电视媒体有着强大的信息采编网, 大到国家机关, 小到基层组织, 广播电视工作者都有完整的信息采编渠道, 呈现丰富的资讯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每天收看电视的观众已过亿, 电视传播显然已成为影响巨大的传播媒介。
2.2 广播电视媒介发展动力不足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传播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传播已成为十分广泛的传播模式, 具有广大的传播面, 而广播电视媒介在互联网传播的发展下, 受到很多限制。
1) 电视媒介反应慢, 不利于保存。电视媒介要借助电视信号传播电视信息, 稍纵即逝, 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按照节目顺序收看节目, 被动的等待喜欢的节目播出, 不能灵活的选择节目内容, 不利于保存。互联网媒体不受地域限制, 反应速度快, 时效性强, 可以随时收到新闻资讯、电视节目, 比起传统媒介更加灵活。
2) 单项传播, 制作单一。与互联网可以随时参与、评论相比, 广播电视的传播是单向的, 不能随时让大众参与其中, 接受意见反馈。同时, 广播电视传播是对受众群体共性的捕捉, 所传播的内容与想法, 根据各个电视台制作者的意见统一制作, 播放给观众, 想法较为单一。同时, 不同群体之间兴趣爱好的不同, 在接受电视节目的方式上也略有不同。
3 未来广播电视产业的创新之路
3.1 政企分离, 加强管理
在媒介融合的发展下, 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自身存在很多缺陷, 急需创新。最明显的是政企不分, 管理单一, 使得广播电视在运营过程中, 难以明确运营与宣传之间的责任, 政府往往会参与广播电视的运营管理。在这种情况下, 电视广播媒介应该积极改革管理体制, 保障电视业的持续发展。相关人员, 应明确改革目标, 调整现有体系, 建立问题台账, 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减少成本, 避免资源浪费, 提高广播电视媒介的传播质量。
3.2 明确发展目标, 扩大经营范围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 广播电视产业要想实现本质的提高, 必须改变运作模式, 扩大经营范围。在电视产业体制改革下, 明确企业发展的定位与方向, 根据实际发展的需求, 分析发展的本质, 并对现有资源整合,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同时, 在电视媒介采取市场化创新机制的同时, 要加强与各界的联系, 争取各界的信任, 提高新闻、资讯的效率与质量, 打消政府机关各部门的疑虑。
3.3 建立监督体制, 统一管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联系性, 电视产业为了未来更好的发展, 应从实际出发, 配合各部门建立监督与管理机制, 实现统一管理。从而更好的解决过去存在的经营管理模式重复、效率低的问题。
4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 我国的电视产业要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机制, 发挥行业优势, 弥补动力不足, 不断创新, 找到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 实现广播电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玥.电视与网络的媒体融合与发展对策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2]让电视荧屏更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就《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答新华社记者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1 (11) .
广播电视融合 篇8
1.1 未来电视行业总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说明了广播电视想要继续发展, 就必须借助网络媒体的这一传播渠道帮助自身打开市场, 逐步拓宽自身的空间领域, 让广播电视更具影响力。其次, 如果将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相互融合发展,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当下由于基础技术条件的限制或地区技术条件的影响造成的转播覆盖区域范围较小的问题, 帮助广播电视打通网络传播市场, 使得电视节目得到有效推广, 甚至连接国内外市场, 不断对外宣传中国本土的文化并吸收国外元素, 提高广播电视的国际化水平, 加速广播电视国际化发展进程。
1.2 提高广播电视信息流量, 实现优势互补
传统的广播电视容量有限, 理论上都是某一时间段对应某一节目, 以天数为单位, 每一天的节目信息流量都是固定且有限制的, 流量基数最大为24小时。而推动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相融合, 则能够扩宽传统广播电视的基本流量, 增加节目信息量, 使其受众对于节目的选择更加多样化, 并且可以做到实时点播互动的效果, 充分了解受众的信息反馈, 更好的实现节目的改进。而广播电视的进一步发展本身也是网络电视发展需要依靠的基础, 两者的融合能够有效提高节目质量, 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2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路径
2.1 以广播电视为基础开展网络业务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相融合的最重要途径, 通过开设广播电视自己的网络宣传媒体帮助自身构建一个适当的平台, 就目前而言, 如央视就主办了央视国际这一网络媒体平台, 实现同步直播, 并开设了相应的网络业务, 逐渐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集视听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电视, 为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的融合指明了方向, 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2 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模拟音质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实际上是进行资源优势的互补, 来共同促进两者进步, 最终为未来电视行业发展奠定基础。而通过数字化技术来构建模拟音质弥补音频广播在实际制作过程中的不足。在实际音频制作中, 通过对模拟信号流加数字化, 通过音效特技提高音质效果, 最终实现音频质量的无损展现。
2.3 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的开展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的融合的另一重要途径, 就是通过数字传输技术, 实现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的开展, 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广播电视的高质量播出, 还能够促进一定的网络消费, 拉动大众进行同一水平线消费, 最终形成成本最低化的开展模式。同时, 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的开展也使得终端媒体接收的形式越发多样, 人们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浏览电视节目, 不论是在火车、飞机的旅途中, 还是运用手机、平板等媒体作为载体, 都可以实现同步直播, 极其有利于观众受众群体的分类和观察。
另一方面,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关系和资源优势互补的关系, 如在网络实际互动中, 网络电视明显优于传统的广播电视, 而就电视节目清晰传输的程度方面, 则是数字电视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 两者的共同目标本身是共同实现网络化、高清化的, 因此两者在互补过程中, 能够共同进步, 实现双赢的局面。
3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的策略探究
实际上,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本身就是未来电视行业发展的最终趋势, 因此, 在实际融合过程中, 要始终明确各自在市场竞争中所占的优势资源, 并将两者相互交换, 即通过上述内容所述的融合路径为主, 纵向发展, 在横向方面则是扩宽基本内容, 对于音乐、影视等受众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的满足。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提高质量和传播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 广播电视必须要在发展过程中树立网络理念, 即了解当下信息时代对于信息传递的苛刻要求, 一旦不满足受众需求或者落后于受众需求时, 就会立刻被市场淘汰, 因此, 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网络电视, 树立网络理念作为发展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鞭策自身成长, 不断创新去迎合受众需求, 最终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
4 总结
综上所述, 网络电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比广播电视更加繁荣, 发展更迅速, 使得广播电视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一定程度的停滞, 但是实际上, 两者在发展过程中, 势必将融合在一起, 两者都有各自的优势并且不可替代, 通过两者优势的相互学习与融合, 能够使其未来电视在发展中, 更加具有时效性、丰富性、广泛性以及创新性, 也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参考文献
[1]吕艳萍.2010年网络电视发展与研究综述[J].新闻世界, 2011 (7) :68-69.
[2]马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融合的重要性和发展策略解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 (13) :74.
[3]陈廷燕.传统电视媒体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数码世界, 2015 (3) :31-32.
[4]王崇鲁.三网融合时代网络视频网站的生存发展之道[J].移动通信, 2011 (7) :69-72.
[5]李文清.电视受众行为分析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28) :226-227.
广播电视融合 篇9
1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优势
1.1 是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广播电视媒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 广播电视传播要想快速发展, 必须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 借助于网络传播这一平台。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 广播电视传播的功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二者融合后, 广播电视传播可以借助网络传媒等诸多功能和优势 (如文字、图片、图表、动画等功能) , 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 为提升广播电视传播的影响力奠定基础。另外,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 可以使广播电视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传统广播电视传播中,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 如发射主体的技术条件影响, 用户的接收条件影响, 覆盖区域的转播条件影响等, 使得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区域较小, 覆盖范围受到限制。一般情况下, 能够把节目传送到更广大的区域, 只有那些实力雄厚的广播电视公司才可以做到。如果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 任何广播电视节目均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网络的地方, 就可以看到广播电视节目, 广播电视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会获得很大的提升。
1.2 可以有效提升广播电视传播的时效性, 增强受众接收节目的针对性
另外,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 可以使广播电视传播的容量进一步扩大, 传统广播电视信息流量非常有限, 一个频道一天的信息容量只能局限在有限的时间段内, 信息容量只有24 个小时。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 可以使广播电视播出的信息容量大大增加, 传统广播电视线性播出流程被打破, 所有信息都可以呈现在网上, 信息容量大大增加。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后, 广播电视传播的时效性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广播电视节目通过数字技术编码压缩后, 受众不仅可以自主选择收听、收看、复制, 还可以随时点播、随时更新以及长期保存, 极大的克服了稍纵即逝的不足。由于网络传播的交互性, 在网络传媒中, 受众既是接受信息者, 也是传播信息者, 并且可以在网上交流互动,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传统的广播电视传媒可借助网络传播的交互性, 提升自身的信息反馈功能, 根据用户的反馈, 改进节目、栏目, 赢得更多受众。
2 广播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模式
2.1 取长补短, 用数字化技术追求模拟音质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 可以取长补短, 用数字化技术弥补音频广播制作领域不足。虽然, 近些年, 音频制作的方方面面已经渗透了数字化技术, 音频广播节目的全过程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 仍然靠模拟音频来完成最佳音质, 数字化采样、量化很容易造成音质损失, 要想减少损失, 必须利用降低量化步长、提高量化比特数等办法来完成。通过模数/ 数模转换后, 数字音频越接近模拟音质就越好, 当前, AMEK9098 和SSL9000J系列, 属于公认的世界上音质最好的调音台, 这两个调音台的控制系统, 就是模拟信号流加数字化, 国家标准GY/T156 建议, 为保证添加音效特技后效果, 录音棚原版录音和高清制作应该采用24bit量化, 32bit内部处理精度, 这样, 在整个制作环节中, 音频质量才能不受到任何的损失。然而, 使用16bit音频的非线性产品非常多, 所以, 对音频的质量来说, 音频技术在网络数字化时代并不是弃模变数, 是取长补短, 是两者有机地结合, 用数字化技术追求模拟音质, 弥补传统音频设备的弱点。
2.2 开展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 共同发展网络高清业务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优势, 就是可以利用互联网, 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业务。广播电视通道利用数字传输技术, 不仅可以提高信号质量, 还可以节省投入资金, 极大地降低使用费用, 促进大众消费。开展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 还可以使接受终端多样。不仅可以拓展笔记本、手机、掌上电脑等小屏幕便携式移动终端, 还可以拓展火车、轮船、飞机接受终端, 受众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电视节目。和传统电视相比,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 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 电视与手机的结合, 可以有效细分受众群, 使广播电视传播获得较高的回报。在全新的商业模式下,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 有利于共同发展网络高清业务。在交互性方面, 网络电视领先, 而在高清晰传输方面, 数字电视占优, 经历了长时间发展, 电视高清传输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宽带网络的蓬勃发展, 使得人们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 沟通更加便捷。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在技术方面虽然存在差距, 但是, 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者的共同发展方向就是“网络化”和“高清化”, 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交互。“网络高清”主要融合高清显示技术进行高速网络传输, 向用户提供高清晰数字视频等多种服务, 高清电视内容可以通过宽带互联网以P2P模式广播, 还可以通过广播方式, 利用地面数字电视网、有线电视网播出, 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和途径, 广播电视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 都离不开数字化, 都需要以数字化为基础, 因此, 三网融合是必然趋势。媒体融合并不意味着取代, 是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 发挥各自的优势, 互补互惠、共存共赢。
3 结语
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正式上线, 给中国广播电视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 同时, 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是广播电视业发展的趋势, 只有实现二者的一体化融合, 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才能更强, 开创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 是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广播电视媒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 也是优势互补, 促进网络媒体成长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广播电视,网络电视,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融合的重要性和发展策略解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 (13) .
广播电视融合 篇10
现在, 互联网和数字化的飞速发展, 使得广播电视的生态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 新媒体普及之迅速、渗透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极大的冲击了广播电视媒体的现有生存状态。从媒体发展格局、舆论生态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等多个视角来看, 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已经到了一个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面对这种严峻形势, 推动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刻不容缓。党中央也一再强调要把“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这一主题作为近年媒体工作的重点。
更重要的是, 最新的数字技术发展正在向智能化方向演变,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万物互联、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引发的技术浪潮, 正在影响大众的生活方式, 描述出信息化社会的美好愿景, 数字化与日常生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广电媒介不但是资讯的产生和传播源头, 也是新生活形态的发动、提供和组织方, 并形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重点之一。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 使用智能化方式来引导广电媒体的趋势越加显著;面对智慧化的新浪潮, 开展广播电视媒体智能化融合发展的专题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 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 显示出强大的传播力、动员力和影响力, 已成为媒体中的制高点。用户听广播看电视的习惯也在发生变化。来自华尔街日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的统计发现:各年龄段人群观看传统电视节目的时间在日趋下降。从2010 年到2015 年, 18 岁至24 岁的人群, 观看时间减少了32% ;25 岁至34 岁的人群, 观看时间减少了23% ;35 岁至49 岁的人群, 观看时间减少了10%。可以看出, 越是年轻的人群, 观看电视的时间减少得越多;也就是说, 传统的电视节目与服务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小。来自Business Insider的调查还表明:从1997 年到2015 年, 互联网服务的价格下降了33%, 而有线和卫星广播电视的价格却上升了75%, 按照经济学最简单的供需价格模型来分析, 互联网的使用人群会日益增多, 而广播电视服务的使用人群必然下降。从市场研究机构IHS的数据来看:到2015 年第二季度, 无论是有线电视、卫星电视、IPTV还是付费电视的总体订阅用户, 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如图1 所示。这说明人们的工作、休闲和娱乐时间和兴趣, 已经从观看广播电视转向了更为多元、丰富的互联网服务。
现在, 广电媒体面临四个流失。
第一, 受众流失, 电视人口正在下降。近5 年来观众收看电视的时长不断下降, 2015 年上半年观众每天收看电视时长156 分钟即一个小时35 分钟, 相比2011 年上半年的168分钟下降了12 分钟。同一时间, 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25.6 小时, 每天约3.66 小时, 是电视观众每天看电视时间的两倍。另外, 有线电视用户在减少, 截至2015 年6 月30 日, 全国有线电视用户数2.3 亿户, 比去年年底减少了515 万户。
第二, 近几年我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增势明显放缓。使用广播电视服务的用户流失, 必然就会带来运营收入的下降。2012 年以前, 中国广播电视广告的增幅多年都保持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 2010 年达到高位20.23%, 2013 年开始, 增幅降为一位数。2013 年和2014 年我国网络广告市场连续保持同比40% 以上的增长, 2014 年达到1540 亿元, 而同期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分别只有9%、6% 的增长。现在, 在绝对值上网络广告已超过广播电视广告。而根据CTR媒介智讯的数据:2015 年1 月至8 月, 我国广播的收入下降了1.2%, 电视的收入下降了4.3%。相比而言, 截止目前为止, 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6.68 亿, 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完全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移动视频和移动广告的未来增长潜力空前巨大。
第三, 人才流失。2014 年以来, 广电历史上出现最大规模的人才出走潮, 这种出走呈现出全方位、高层级特点。
第四, 话语权流失。这是以上3 个变化的直接结果, 广电媒体作为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在削弱,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未来的广播电视媒体如何应对这些现状?未来的发展之路在哪里?都是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为什么广播电视的用户会流失?用户流失率这么高, 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防止用户的继续流失呢?用户还有没有可能再回来?如何挽回流失用户呢?可以说, 让广播电视媒体走智能化融合才是一条必由之路, 才能黏住现有用户并找回流失用户。从纵向来说, 深入研究“智慧广电”, 如智慧城市、信息集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管理等新兴技术, 可以从实现手段的保障方面, 满足扩展广播电视媒体服务能力的需求。从横向来说, 统筹规划“广电+”, 从电子商务、医疗、教育、游戏、交通、家庭信息中心等多个相关行业入手, 才能有效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从功能上深度绑定用户, 如图2 所示。
2 智能化融合的研究内容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来使用, 必然有其自身的原因。因此, 我们不妨把目光转移到互联网身上, 通过比较研究, 找出其值得借鉴之处, 来改善、改革广播电视媒体, 达到发展的目的。具体而言, 需要研究如下四个问题:
1. 平台智能化融合研究
互联网最大的特征是“连接”——连接了人、连接了物、连接了全世界, 从而消除了时空的限制。“在线”、“上网”成为了互联网实现服务的首要特征, 也是广播电视媒体需要首先改变的地方。
也就是说, 智能化融合要先搞清楚如何从广播电视的专用网络向完全联通IT平台进行转变;在内容方面, 如何从以往的单纯制作转化为全流程平台, 实现内容整理、聚合、运营、管理的一体化。
2. 生产智能化融合研究
互联网的第二个特征是善于形成有机生态链。用一句流行的话来形容当下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就是:“互联网公司怎么赚钱呢?羊毛出在狗身上, 猪来出钱”。这句话非常形象的把互联网、用户和商家之间关系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 智能化程度足够高的广电媒体, 从怎样从传统的“采编播”改造流程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值得考虑。
3. 传播智能化融合研究
互联网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用户需求至上”。面对用户的任何需求, 高效的互联网公司都会想尽各种方法, 调动各类资源来满足。这与广电传统的事业与产业并重的思路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 智能化融合也需要把握, 广播电视媒体如何改变“只重传播不重交互, 只重发送不重反馈”的现象, 做到以用户为根本, 充分使用大数据、场景分析等先进信息研究方法和手段, 如何在用户记录和内容管理的基础上, 做到“按需定制”的传播方式, 提供用户需要的内容、满足个性化需求。
4. 融合发展服务及运营模式研究
结合以上三个方面, 智能化融合的研究还需要通过调研相关广电媒体机构, 了解它们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方面的运营现状, 分析广电媒体智能化融合的具体需求, 总结如何通过业务流程上的重大变化, 充分发挥智能化融合媒体手段的各自特点和优势, 全媒体策划协同生产和发布, 实现多来源汇聚、多样化生产、多渠道分发的智能化融合媒体内容融合生产与服务模式, 最大化节目传播影响力, 探索未来内容服务模式的演进方向, 探索“全媒体汇聚、共平台生产、多平台发布”的一体化媒体智能化服务运营模式, 如图3 所示。
3 智慧广电
所谓智慧广电, 就是以智能化的新型广播电视网为特征, 融合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手段, 推进数字技术与人民日常生活的深度耦合, 达到信息可管可控和相关服务的安全化、智能化, 让社会的整体信息化程度达到更高水平, 最终和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达成一致[1]。
建设智慧广电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程建设过程。其主要业务板块包括内容建设、信息互动、生活资讯等三大部分构成, 这三大板块业务还支持多屏联动、实现了互联互通。
互联网是从云、网、端三个方面来实现先进的生产过程。“云”指的是通过云计算来提升传播能力、完成构建商业模式, 在数据加工的基础上, 实现低成本运营。“网”指的是网络实现“泛在”, 提升网络的应用能力, 加大其附加值。“端”则指的是终端, 包括个人电脑、移动手持装置、可穿戴设备以及传感装置等。这些终端既可以提供服务, 也能够收集各类数据。互联网的商业逻辑主要体现为能够使用高维度的能力来调整低维度的能力, 重新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和生态链, 从而达到改善整个社会生产的目的。
广播电视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信息传播, 而实现传播智能化的重点就在于运用大数据来智能匹配各类信息。智慧广电的工程, 必须要在“云、网、端”等环节下功夫。一是建设云端平台服务, 从大量的资讯中进行筛选、分类、加工和精编;二是建设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 通过挖掘大数据, 从而精确掌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三是智能化匹配用户需求与服务, 低成本且便捷的给与商业支持。智慧广电需要在核心资源的基础上, 构架“一云多屏”的模式、传输资讯的平台, 利用新媒体, 把观众和受众变为用户, 重塑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 从“中央式作坊”往终端转发内容。
“中央式作坊”是一整套新型的内容产生平台, 它不单单是技术性的工具, 还负责生产内容。该平台包括内容创作、内容推广、内容定制等分工, 具备筹划、编辑、发行、创作等多种职能。创作就是使用技术工具对内容进行可视化创作;编辑就是把用户和记者上传和收集到的内容, 进行剪辑, 制作出能够在多种途径传播的产品;发行即推广, 一是把内容推送给机构内部的各个终端, 二是为机构外部的媒介提供服务;筹划就是联络, 通过呼叫系统, 把编辑需求和记者报题、传达目的与接收反馈进行无缝对接, 避免重复或无效劳动。
智慧广电云服务体系不仅是一个业务体系, 而且是一个综合化的管理体系, 同时还是一个open的社会服务体系。在此体系中, 可以双向传播信息, 用户既是内容传播者, 又是内容生产者, 可以最大限度的让用户得到参与感, 进行品牌分享传播。UGC (用户生成内容) 与PGC ( 专业生产内容) 进行对接;大数据可以让广告用户实现精准投放, 同时监测广告投放的实时效果, 全样本分析还能产生新业态。如图4 所示。
建设智慧广电, 还要求是向拓展业务的类型与范围, 与人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接轨。其中, 打造电子政务网, 建立生活服务平台, 是两项最为重要的工作。例如, 在智能管理方面, 就可以发挥广电网络电子监控和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作用。一是利用广电网络组建城市管理监控平台, 对环境卫生、能源环保、车辆交通、重点场所等实行监管, 运用网络技术建立电子监察系统, 进行全面跟踪和监督, 做到全城监控、全方位管理;二是利用广电提供的有线和无线网络, 搭建智能化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 进行网上办事和电子政务的智能化管理, 建立“一站式”服务系统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业务协同处理系统。
4 广电+
用“广电+”来概括广电的全面转型升级, 主要有三个意思:一是, 这个“+”, 代表着升级现有广播电视业务, 也就是要构建广播电视业务的“升级版”。比如, 从模拟到数字, 从单向到双向、互动, 从标清到高清、超高清, 此外还有3D电视、3D电影等。二是, 这个“+”, 也有增加的含义, 就是对广播电视业务进行扩展, 添加广电行业以外的功能与业务。包括:增加游戏、电子商务、数字政府、医疗、教育等。三是, 这个“+”, 就是加入网络因素, 也就是占领主要战场——Internet。连接到Internet后, 尽力实现广播电视内容、功能、技术、业态的全面升级, 大幅度提高广播电视的竞争力、传播力、影响力。
那么, “广电+”要求广播电视媒体如何发展与转变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节目要变产品。在这个转变过程中, 核心是知识产权IP的品牌建设与运营。一方面, 广电媒体要通过购买自制合作等多种途径, 聚合、储存大量优质IP原创内容, 并不断开发其长尾效应, 打造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自生品牌, 并在不同平台上, 对IP进行多次曝光、增值, 即面向不同介质改编和授权, 如衍生出电影、综艺、手游等。另一方面, 广电媒体要对原创IP内容进行独立的市场化运营, 要引入互联网思维将其变成产品, 围绕内容产品, 设立产品经理及产品线。
第二, 渠道变平台, 找到吸引用户的业务模式。从传播方式上看, 广播电视是通过地面卫星、有线等单行线将节目传递给用户, 而新兴媒体则致力于为用户制造一种活动空间, 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5A级服务。目前, 部分广电媒体开始吸纳互联网思维, 搭建平台。如山东广播电视台的手机电视台APP, 聚合了广播电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综合业务, 总访问量3 亿。
第三, 由业态转变为生态, 进行生态式布局, 建设家园式产业圈。以腾讯为例, 腾讯通过视频与新闻信息、社交平台、游戏、娱乐等其他业务的联运互动, 实现整体盈利, 2014 年总收入789 亿元, 盈利300 多亿, 增幅59%。除引进、买进各种电视剧、电影, 还生产网络自制剧等——这块业务为什么没有盈利, 还要不断投钱?因为要为用户营造更好的使用环境, 吸引他们留在这个平台上。这对广电媒体很有启发。
第四, 观众变用户, 生成用户价值。囊获来自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用户, 黏住用户, 扩充平台功能。按照互联网思维, 一个电视观众一旦成为互联网思维下的用户, 这个平台的运营者就可以以节目为中心来整合用户的生活、商务、娱乐等各类需求, 一再提升用户的价值。例如, 湖北广播电视台已基于电视节目运营, 拓展出一批“广电+”产品, 如广电+ 农业、广电+ 汽车、广电+ 中小企业服务、广电+ 美食、广电+ 婚恋, 广电+ 美食等, 通过广播节目的延伸, 拓展线下服务, 如图5 所示。
“广电+”有多种的实现形式, 同时也有一些新的业态在不断产生。大体而言,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模式[2]:广电+社交、广电+ 智能终端、广电+ 电商、广电+ 实体经济、广电+ 聚合、广电+ 互联网。
5 未来的趋势与对策
广播电视媒体的未来发展要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 着力创新内容产品、创新业务模式, 努力推出更多有效益有影响力的融合型产品业务和服务。
在“智慧广电”与“广电+”的时代, 广播电视媒体的技术发展也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
1. 封闭式传统专业音视频设备进行节目制播的阶段;
2. 半封闭式专业音视频设备结合传统IT技术的节目制播阶段;
3.通过IT技术打造的数字化网络化节目制播阶段;
4.由IT技术和云技术结合的半开放式节目制播阶段。
与此同时, 广播电视媒体的内容形态发展也将存在四种类型[3], 如图6 所示。
1. 渠道独播模式
代表了企业产权的单边治理模式, 如湖南卫视的节目网络上只在芒果TV播出, 是渠道中的一方对另一方拥有所有权而产生的控制权利。
2. 资源垄断模式
是基于企业优势的单边权利治理机制。央视春晚、国外大型体育赛事、国外的盛典等, 由于渠道本身的品牌、网络、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对渠道另一方形成压力, 容易存在价格溢价的情况。
3. 节目同播模式
这种是卫视与网站之间临时性的关系, 以制作方节目售卖为出发点, 比如灿星的《中国好声音》在浙江卫视与腾讯同步播出, 台网两个渠道在平等权利的原则下, 用契约来定义运作规则、交易关系和交易条件。
4. 战略联盟模式
是一种平等权利的双边规范机制。成员在平等权利的原则下, 共同参与双边合作。央视与湖南的电视剧联盟, 京东与爱奇艺, 阿里巴巴与优酷的资本联盟, 也有相同的意义。
在“互联网+ 媒体”发展创新的诸多任务中, 一个重要的课题方向就是解决广播电视媒体在互联网条件下的“渠道失灵”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升级换代内容产品。
众所周知, 传统的内容产品构成包括两部分——“形式”和“内容”两部分, 即通过形式和内容之间的有效互动, 形成信息产品, 供用户使用。但是今天在互联网时代, 内容产品的构成模式必须随着社会传播领域的“新常态”的到来, 转型升级为四个部分, 就是再加上“场景”和“关系”两部分。在网络时代,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兴起后, 信息已经大量过剩, 也不缺乏有价值的信息, 但缺乏的是能够吸引人的信息。
那么如何提升内容产品的魅力, 强化其被用户选择的概率呢?研究表明, 构成内容吸引力的有效方法是:在内容本身及其表现形态要素方面, 加入关系 (Social) 要素和场景 (Scene) 要素。所谓关系要素就是要使内容产品建立起一整套内容、形式与用户心理上的一种可感知的关系关联规则, 使人们感受到一个信息、一个主题、一个概念、一个政策、一个事件与他们之间的紧密关系, 使每一条内容产品所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信息, 在这一信息之上还有一种温度, 有一种生命的脉动, 有一种生活的质感。在这个关系规则再造之下的内容产品, 哪怕很普通的内容质料, 也会在关系要素所构造的魅力之下化腐朽为神奇。
其次, 我们再来看看“场景”这个要素。“场景”是对于用户使用传播时的一种基于时空环境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既对于人们接触、选择和使用内容产品加予一定的“屏蔽”和限定, 也为某种与“场景”需求相吻合的信息提供了长驱直入的可能性。譬如, 最近微信开发了一个新的功能叫做“摇一摇看电视”, 就体现了上述所谓的场景的主动设置。它的基本原理是针对看电视是人们的一种普遍需要, 便通过摇一摇看电视的功能的技术实现, 形成人们了解更多电视节目的资讯、预约看电视以及在看电视过程中与网上微友吐槽互动等等基本服务的一系列功能。微信正是采用这种以基本服务聚揽人气, 形成规模和人为设置的场景平台, 以便于嵌入更多的功能和更多的要素。
6 结论
广播电视媒体智能化融合发展就是要让广电媒体朝更加丰富的媒体形态方向演进发展, 朝着适配更多的传输网络和更多的接收显示终端方向演进发展, 朝着更多的呈现方式、交互手段和操控体验演进发展。支撑广电融合媒体生产方式、服务方式、传输方式和监管方式的智能化以及开发、融合、协同的可持续创新;加快向全媒体智能云服务平台转型升级, 并实现终端的标准化、智能化。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广播电视服务面临的形势与问题。然后指出, 针对广电媒体受众、收入、人才、话语权等流失的现状, 必须走智能化融合的发展道路。随后, 本文在详细阐述了智能化融合的具体研究问题后, 进而从纵向考察“智慧广电”, 扩展广播电视媒体服务能力;以及横向统筹规划“广电+”, 从功能上深度绑定用户等两个视角, 延展了智能化融合的意义与内涵。最后, 本文提出从内容产品构成模式上加入关系要素和场景要素, 为广播电视媒体的未来业务发展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媒体融合,智慧广电,广电+
参考文献
[1]张君昌, 熊英.试论智慧广电的功能建设与协同发展.声屏世界, 2015 (6) :5-8.
[2]吕岩梅, 董潇潇.“互联网+”“广电+”和广电媒体未来转型发展.声屏世界, 2015 (8) :5-8.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创新 篇11
关键词:媒介融合 中国广播 创新 流程再造 机构重构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变革,有时会是深层次、大规模的。我想把这个话题分为三个部分。
一、媒介细分与融合大潮流
总体来看,整个中国媒介行业的收入明显增长。但是,不是所有的媒体日子都会过得很好。报纸和杂志广告,还有音频、视频产品的市场份额都是明显下降的。广播广告持平,这是指总体,并不是指某一家电台。移动媒体处在增长的过程中。行业增长平均在14%。但是,此消彼长是非常明显的。如图示:
三年前,图书出版业占到整个中国传媒行业份额的36%;三年以后就降到了28%。期刊和广播,三年前占市场份额是2%,三年以后市场份额还是2%。电视影响力很大,感觉吸引了很多的眼球,但实际上2003年市场份额是10%,2006年也才增长了一个百分点。报纸广告下降了一个百分点。网络媒体从4%增加到了6%。尽管只有6%,它的增幅达到了50%。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移动媒体”三年前占市场份额只有7%,但是三年以后,它达到了21%。这就是说,在整个中国媒介产业的大结构图中,或者叫“大蛋糕”上,切掉最多的仍然是图书出版,接下来就是移动媒体。
今天的时代,网络媒体特别是移动媒体,对于我们传统媒体的冲击非常大。现在包括学生,你问他“听不听广播?”说自己听广播的学生大概一个班级不会超过5个人。你问他“听什么?”他会说最多也就听听音乐。但是他消费不消费音乐?消费不消费新闻?回答一定是“消费。”是在另外一些平台上,不是在我们传统的AM和FM之中。所谓的智能手机和所有的移动平台都会是年轻人利用的平台。
音乐主要是面向中青年人,特别是青年人,这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青年人代表了未来的消费者。未来媒体要把握住三个关键:
1.便携的、移动的,这点非常重要。现在智能手机和各种各样的平板电脑(pad)为什么会如此流行?特别是在年轻群体里,便携、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个人和个性化的服务,目前我们的音樂广播它的个人性还不够。
3. 需要有参与和互动,这是未来媒体的一个关键。不管内容还是服务,都是需要让听众、观众去参与的。
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先的媒体,当时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只有一个频率频道的时候,都是综合媒体。在广播电台的频率里面,新闻也播、音乐也播、广播剧也播、小说也播,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们就进入到了一个细分媒体时代;到了90年代末期,我们国家才开始进入到媒体融合的时代。媒体融合之前是先有细分的,没有细分就不可能有融合。实际上,通过细分占据市场的区隔,通过细分才完成了市场区隔的占有。
第一,细分。
对于广播来说,首先它是细分的,从综合到系列、系列到专业、专业再到类型。面对13亿听众,2000多个广播频率实际上是远远没有满足市场需求的。有3亿人口的美国,它的广播电台频率数是1.2万个。作为广播来说,被电视和新媒体冲击,基本上是围绕着三个领域在做:音乐,谈话,新闻。实际上,今天的新闻实效性和深度,已经比不过新媒体了。美国最主要的广播电台类型有两类。第一类大部分都是音乐,有各种各样的音乐,成人、流行、爵士、新乡村、怀旧、另类,80年代经典、90年代经典、成人经典,摇滚、老歌等等,还可细分为古典音乐、古典乡村、古典摇滚、西班牙、拉丁都市、墨西哥、城市流行等等,还有一些宗教的,福音音乐,当然也有全新闻台、全体育台、儿童广播,包括谈话台和一些有特色主持人支撑的栏目频道。广播走到今天,它基本上已经细分到如此程度了。
我们看一个比较新的数字,统计到2010年为止,对老百姓影响力最大的一些媒体或者是平台有哪些?在美国所谓的本地广播影响力已经是最小了。第一个是手机,第二个是宽带、互联网,第三个是iphone,第四个是智能手机,第五个是电视,然后是卫星广播,它比通过AM和FM听广播影响力要大得多,等等。
我再举一个例子,类型广播在美国提供广播服务做得最多的一家公司,到2010年年底的时候,在美国大概有2000万用户,即2000万台收音机,如果一台收音机按三到四个听众计算,就有七八千万听众。七八千万听众是什么概念呢?全美国的人口数是3亿,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人是可以听广播的。它2010年的总收入是28亿美元,比较有吸引力的是频道的服务。如图示:
这个广播电台是收定制费的。这么多的频率,基本上没有人全定,都是挑自己喜欢的。它现在在美国跟以下牌子的汽车进行一种联合营销。
这些牌子的汽车上现在已经不装模拟的、传统的收音机了,它直接装的就是这家公司的收音机。装了之后就可以定了,最便宜的一个月大概6元多。如果都定下来,最贵的大概是十几、二十多元。
这种广播由于频率数的增加,所以不可能免费播出,那么就必然涉及到要听众按需要去定制。所以就要根据听众的需要去设计频率,这个就有点像我前面讲到媒体的个人和个性化服务。
这个电台的营利模式已经从简单的依靠广告走向了收取定制费,定制费收入现在占到总收入的96%,听众群看上去不是很多,但是这家电台的特点非常明显,听众的构成中收入是非常高的,有四分之一的人群收入是在十万美元以上,因为大部分的听众都是在车上听。
我们发现,这是到目前为止提供频率数最多的一家电台,实际上它提供的是一个平台,是一个内容集成商。现在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汽车里收听互联网广播的人大幅度增加,2009年的时候只有10%,到了2010年就达到了27%。美国最大的互联网广播的提供商叫“潘多拉”。这家公司提供500个频道,大量的都是音乐,既然是音乐当然要细分了。
第二,融合。
在大量细分的基础上可能会出现三种融合的方式。
nlc202309021118
第一种叫同业融合,同业融合更多的是指广播和广播、电视跟电视的联合,可以在区域来融合,或者以专业来融合。
第二种叫跨媒体融合,是广播和电视的融合,或者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网的形成,或者叫全媒体网的形成。
谁都期望未来的老百姓不管通过手机、PC,还是通过机顶盒,还是通过其他的移动平台,随时都可以接收到我给你传播的音乐、新闻,或者其他的内容和服务。但是,你要让老百姓在所有的终端平台都能接收到你的音乐服务、新闻服务,起码在中间的终端就要联合起来。所谓中间终端就是把所有的信息资源集纳到一个内容管理平台和内容发布平台上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多媒体时代的信息集成,或者叫内容集成。前端所有的素材和资源是来自于多元的,不管你是来自于哪个渠道的,最后都集纳到这个制作平台,然后通过分发平台分发出去。
二、广播的创新空间与机会
1.音频的内容更需要细分化和多样化
我用了音频这个概念。这是一个概念的变化,比如说像美国、英国,更多的人把“广播”这个词已经不叫radio了,而是Audio Services,称为“音频服务”。这个音频服务可以是通过传统的收音机,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手机,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其他的平台,只要是通过人的听觉去接受的,都叫做Audio Services。这就意味着做广播的音频内容可以更加细分化和多样化。
2.音频的载体和平台日益融通
广播电台是做内容为主的,以内容为王,结果我们却固守在一个渠道上——AM和FM上。在发达国家,广播越来越不再被称为“广播”(radio),而被称为Audio,所以它在做统计的时候,已经不单打radio这个概念,直接用Audio的概念。Audio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呢?互联网上和手机的音乐,或手机上、互联网上的新闻下载都属于Audio部分。
2011年5月份我看到美国的一个研究报告提出来的观点,我觉得是有价值的。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广播是更加适合于数字转化的媒体。为什么呢?成本低。广播跟视频媒体相比,成本是非常低的。现在通过广播、手机、互联网都可以听,而且对带宽的占用要比视频小得多。这是第一。第二,声音和音乐是流动的,所以便于在新平台之间流动。传统的调幅和调频仍然是现在广播业的主导,但是通过电脑收听广播的人大量增加,使用移动平台的人大量增加,包括还有一些播客、卫星等等。我们再看,数字广播在各个国家发展的速度也是比较快的。传统广播需要平台多样化,但实际上,大量的新形态的音频媒体也在出现,卫星、互联网、播客、高清、移动大量出现。对于广播面对新媒体融合创新的机会来说,第三个就是消费者,前端是内容,终端是渠道,下游是消费者。我们现在面对的消费者形态是更加细分化和交互式的,内容要细分,渠道要融合,老百姓越来越交互式了,应该说30岁以下的年轻人是典型的生产消费者。面对已经发生细分和交互的听众群,我们怎么去生产?
音频媒体对所有的传统媒体来说,因为数字化转型、新媒体转型比较容易,未来会比较少的受冲击。但是前提条件是,必须要越来越多去细分化,要满足不同受众群的多样化需求。作为音频媒体来说,特别是广播,它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让听众随时听到自己喜欢听的内容。
音频媒体将日益成为一个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个人化的媒体,就是定制式的。请大家看一下这个图表:
四个柱子构成一个组,每一组是一个年龄段,不同年龄段的人接受新媒體的程度是不同的。四个新媒体在不同的年龄段里面表现明显不一样,65岁以上的人所有的新媒体使用率都很低。25岁到44岁,是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所有的新媒体使用率都很高。三年前,智能手机还不是特别普及,所以那个时候主要是靠MP3。MP3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内容进行下载。所以对于24岁的年轻人来说,个人化是他的首选。国内的情况也是一样,根据赛立信的调查,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听众,也已经不是通过调频调幅收听,而是通过便携性的收听设备来收听广播了。现在国内上网的电台数增幅也比较快,在线收听广播的点击率一年的增幅达到百分之七八十。传统广播不可能有这么大增幅。
2011年5月美国的一个研究报告显示,美国47%的成年人获取信息,特别是本地信息、新闻最主要的渠道就是手机和各种各样的平板电脑(pad)。国内现在的手机用户是9亿,用得最多的第一是实时通讯,第二是看网络新闻,第三在手机上搜索,第四是听音乐,之后是看看文学、社交网站、回帖等等。
国内拥有pad的比例也大量增加。美国是全世界媒体最发达的国家,截止到2010年年底,全美国媒体的受众发生了一个变化:网络媒体的受众增长17%,这个网络媒体包含固定和移动,Online媒体。其他媒体受众都是负增长,最明显的是有线电视负增长13.7%,为什么有线电视负增长最严重呢?因为有线电视在美国细分得非常厉害,它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但是互联网把它大量的细分受众都抢走了。
内容做得再好,内容以外的渠道不打通也不行。
三、业务流程再造与组织机构重构
面对这样一个媒介融合的时代,我们的组织机构应该是按业务流程去划分。业务流程分三大块:制作、播出和营销。简单来说就是你有内容,然后传播出去或是集成发布出去。具体来说,就是六个环节:资源,内容制作,生产,集成包装和发布,流通发行和营销,展示。
所有媒体的生产流程基本都是这样几个环节,由此,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以后应该是这样一个格局,一个大的内容制作部分,一个渠道播出部分,一个整合营销部分。
英国广播公司(BBC)已经将三大部门的功能重组为两个部门,一个叫多媒体新闻部。多媒体新闻部专门做滚动新闻,向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发布。再一个部门叫多媒体节目部,专门做深度新闻。比如,综述类的、调查类的、评论类的,然后也给广播、电视、互联网做成不同的版本,所有的采编人员集合到一个大的新闻编辑系统。BBC新闻总监说:“新的编辑部结构将有助于我们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在BBC新闻方面节约投资,我们将开发更多的新闻需求。例如将内容制作的平台延伸到手机以及移动电视方面,来开创个人的定向服务,为网络提供声音和视频的支持。”
这是一个媒体的发展规律,必须要走一个平台融通、打通,内容集成的一个渠道,只有这样,媒体的发展才有可能是好的。
广播电视融合 篇12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播电视产业,创新
近年来,媒介融合逐渐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社会热点问题。媒介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拓宽了受众的信息获取渠道,满足了受众对媒介传播内容多样性的需求。这种媒介融合的趋势一方面为我国传统广播电视业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其创新工作提供了机遇。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形势下要想切实促进广播电视产业创新,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推行媒介管理制度的创新,最大限度地支持广播电视行业创新。
1 革新产业管理体制
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下,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媒介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管办一体、政企不分的情况,使广播电视产业在运营过程中难以明确区分媒介经营工作与媒介宣传工作,政府不但对媒介宣传工作有着管理的权利,还对媒介经营工作有着参与的权利,影响着媒介融合下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自主创新工作[1]。
传统媒介管理体制下政企不分的现象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应当积极革新产业管理体制,实施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管理体制,从而保障、维持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正常的产业运营,保证广播电视行业的产业稳定性。相关管理人员对传统媒介管理体制的革新,可以建立起有效、科学、合理的治理机制,构成健全的产业内部治理体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确保媒体经营工作与媒介宣传工作的有序开展,增强广播电视产业的自主创新性,提高广播电视产业信息传播的质量及效率,从而在成本上减少传统媒介管理模式下资产浪费的现象,避免国有资产不必要的流失。
2 明确媒介产业属性
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下,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若想实现产业创新,不但要明确广播电视为广播电视产业体系中的事业属性,还要认识到广播电视产业所具有的商业性与经营性,利用适当的企业化运作管理与经营模式[2]。
第一,在广播电视产业进行产业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企业单位同事业单位的定位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矛盾,广播电视行业在资源配置方面仍以行政配置为主,难以实现预期的市场价值。针对这一现象,在进行广播电视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媒介市场大环境下的客观发展规律与受众的实际需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思考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本质,对现有的广播电视产业的传播资源与传播途径进行整合,从而明确广播电视产业的产业属性,为广播电视产业创新打下基础。
第二,在广播电视产业进行产业创新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障碍和主要问题就是政府相关部门存在的犹疑。如果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运营中进行了创新,采取了产业化的运营模式,政府思想与新闻的传播质量会不会受到影响,遏制新闻、政府措施宣传的时效性,从而影响到人民的国家主体地位。这就需要媒介在进行广播电视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在采取市场化措施的同时,提高对新闻、政府措施宣传工作效率与质量的重视度,打消政府相关部门的顾虑。
第三,在广播电视产业进行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切实从受众对媒介的需求出发,在明确广播电视产业的产业属性的同时,强化媒介的宣传效果,以受众需求作为广播电视产业的导向与发展方向,从实际出发,寻找媒介融合发展形势下广播电视产业的创新路径。
3 创建统筹性的媒体管理机构
广播电视产业若想要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企业发展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还需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与监督职能,联合创建统筹性的媒体管理机构,实现统一的传媒管理。具体可以通过成立监管电信、互联网电视、广播电视的独特监督机构,解决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管理模式重复、经营模式冗杂等问题,打破媒介融合的一系列阻碍,实现我国媒介融合形势下广播电视产业的创新。
4 结语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进行媒介融合符合时代发展下广播电视产业的客观规律,媒介融合不但能发挥广播电视产业的行业优势,也能在融合过程中对自身的不足进行修正,增强产业经济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因此,媒介融合下广播电视媒介面临的不单单是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发展契机,只有把握这一发展契机,对广播电视体制做出一定的调整与创新,才可以在信息时代下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道路,从而实现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