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与网络的融合

2024-09-25

广播与网络的融合(通用12篇)

广播与网络的融合 篇1

摘要:笔者概述了宽带网系统及多媒体数据广播的组成结构, 并对各自的特点展开讨论, 将PC作为中心实现宽带网和多媒体数据广播系统的有机结合, 确保多媒体设备的交互式应用得以实现。

关键词:广播网络,通信网络,融合技术,多媒体数据

现阶段网络通信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 广播电视行业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逐步由模拟信号转变成为数字信号。 这样的变革大幅度提升了其声音、图像清晰度, 也使得其信息量更加丰富、交互性更强。 现阶段, 数字音频广播、数字视频广播及高清电视已经距离我们越来越近。

1 有线电视网络多媒体数据广播的定义

继音频广播、视频广播之后, 多媒体数据广播将文字、音频与视频成功融于一体, 其已经成为新一代广播方式。 数据广播分为两种, 其一为正程数据广播, 也成为多媒体数据广播;其二为逆程数据广播, 也被称作图文电视。

有线电视网络多媒体数据广播将数字信号充分利用, 并从一点逐渐向更多点完成数字化信息的传送。 其将有线电视网络当作传输媒体, 有效地发挥了有线电视网络价格低廉、宽带速度快、覆盖面较广泛、稳定可靠的优势, 为众多的电视用户提供远程教育、数字音频、影视节目、网站广播、金融资讯、电子报刊及杂志的订阅、证券信息、因特网游览及高速点播下载等服务。

与有线电视网大致相同, 高速数据广播也采用单向传输机制, 自上而下完成新号的传输。 因为其常常采用数字信号, 所以用户端能够借助部分功能较为完善的软件, 选择性地对广播数据进行接收, 并按照个人需要浏览、存储、分析这些信息;其交互方式是典型的虚拟交互, 其实是由PC事先在本地硬盘中完成数据的存储, 再让用户从本地对所需的内容进行选择, 如果提交的需求内容不在广播内容的范围内, 那么将不能取得信息。

2 何为“ 宽带通信网络”

宽带通信网络即等待时间小于几十毫秒, 速率超过1.545Mbps的较快的数字通信网络, 其为计算机网络之一且往往建立在IP协议的前提下。 仅仅在十年之内, 用户接入宽带的速率逐渐从最早时候的9.6kbps逐步发展至现阶段的1Mbps、10Mbps甚至100Mbps, 速度增长了成千倍甚至上万倍, 而且接入方式也很多样化, 例如WLAN、x DSL等。

现阶段至关重要的接入技术为电力线上网。 用户端大多为PC端, 操作系统也往往选择微软的平台, 在平台上可以点播和下载各类视频、音频, 还可以开展网络游戏、远程教育、网页浏览、即时通信等有着强交互性的业务, 而且各类网站数量过亿, 几乎没有任何信息是找不到的。因为内容这样丰富, 所以网络也逐渐变成人们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其有着实时性、双向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这些也是速度较快的多媒体数据广播不具备的。 现阶段很多宽带网在传输多媒体内容的方面并不完善, 例如, IPTV的用户要求接入带宽达到3- 4Mbps, 一些清晰度非常高的视频类节目对带宽有更高的需求, 而这些需求很难通过宽带网满足, 这也正是多媒体数据广播的典型特征。 因此, 将宽带网与多媒体数据广播有机融合十分重要且必要。

3 有线电视网络多媒体数据广播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论述

此系统主要由如下部分组成:用户子系统、数据播出子系统、视频直播子系统、外交互子系统和卫星接收子系统。 各部分有着如下功能:

3.1 数据播出子系统的功能。 在多媒体数据广播系统中数据播出子系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 其主要功能往往是将各类信息资源进行高效率组合, 使用特定的播出软件与设备转化数据资源, 让数据资源变成能够播在有线电视网上的信息, 而且将信息送入电视的播出相关设备上, 而且实时监控数据的播出状况并有效管理系统用户。 数据播出子系统有如下重要设备:播放服务器、位于系统前端的调制器和数据播出管理相关网络等。

3.2 用户子系统的功能概述。 用户为了完成多媒体广播数据的接收或者通过宽带网完成因特网接入, 需要配置相应的应用软件及硬件设备, 种种软件及硬件就组成了用户子系统。

3.3 外交互子系统的功能概述。外交互子系统有如下重要功能:其能够实现接入业务的双向性, 其数据广播业务方面是在单向前提下的重要扩展。 外交互子系统包括如下主要部件:网管服务器、骨干路由器及城域网的汇聚层交换机等。

3.4 视频直播子系统的功能概述。 视频直播子系统有着通过视频采集模块完成视频信号的采集, 再将其送到播出系统中, 进而在广播系统中保证视频信号能够实时直播或转播。

3.5 卫星接收子系统的功能简述。 卫星接收子系统常常用来接收来源于卫星信道的不同信息资源, 再把接收的各类数据直接通过播放服务设备实现在有线电视网上的转播或者送入数据播出管理网络完成存储。

4 分析多媒体数据广播和宽带网传输技术

分析网络流量统计结果表明:用户在连接网络后, 往往从网上下载很多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 而传输到外界的信息量却并不大, 这就导致了下行数据流量远远大于上行的数据流量。 针对某一区域的用户, 其在信息的需求方面往往是个性与共性并存, 在很多情况下, 用户有着较为强烈的信息共性需求, 用户想获取的个性化信息并不多。 多媒体数据广播系统充分利用了调制技术, 能够在所有8MHz的频道上实现速度达到40Mbps的下行传输速率, 能够为用户大量传输音频、视频信息以及图片、文字等相关内容。

现阶段, 接入宽带网往往采用电缆调制解调器、非对称用户数字环路和以太网接入三种方式完成, 而光纤到户的接入方式有着其他接入手段达不到的传输速率, 且安全性能比较高、传输距离较远、抗干扰性较好等种种优势, 毫无疑问会是未来阶段接入的极好选择, 然而因为其线路布设复杂、造价较为高昂, 现阶段还不是主流接入技术。 笔者针对这三种接入手段作了简单的比较。

非对称用户数字环路的传输速度最小, 很难满足质量较高的视频服务需求;电缆调制解调器往往用非对称传输方式完成传输, 上行速率有限;以太网采用了双向对称传输的方式, 且升级方便、速度较快, 传输效果也更好。

5 思考多媒体数据广播和宽带网的有机融合

现阶段, 网络正逐渐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合理利用数据广播的特点, 充分结合宽带网的种种优势, 可确保宽带网及有线电视网的价值有所提高, 带来更高的利润。 而且两类业务的相辅相成能够让用户感受信息科技带来的惊喜, 例如, 某广电机构按照受众的差异实现节目内容的分类制作, 按照受众所处的年龄阶段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育节目。

6 结论

现阶段数字音频、数字电视、高清晰电视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宽带网的发展也逐步成熟化。 笔者对通信网络和广播网络的融合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 希望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申呈洁.广播与通信融合网络能量效率的研究与计算[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 2014.

[2]毛矛.广播网络与通信网络融合技术研究[J].广播电视信息, 2011 (1) .

[3]张奇勋.认知无线网络中导频信道设计和自组织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1.

[4]陈扬帆.基于数字广播和移动通信融合网络的手机电视业务平台及个性化业务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1.

[5]申呈洁, 芮, 钱国明, 黄飞, 李明齐.广播通信融合网络能效分析[J].通信学报, 2014 (5) .

广播与网络的融合 篇2

当新世纪的曙光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同时,新兴的第四媒体——Internet也正在异军崛起,这已成为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

4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杨正泉在“第三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会议主题是‘网络与媒体革命’)”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由于因特网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面临一场革命。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一登上舞台,就显示了它的巨大的信息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也显示了它自身的激烈竞争性。

因特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到底,全世界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上了因特网,上网用户大约259亿,其中我国网上用户近3000万。因特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正以指数增长的方式迅猛发展。有专家的预测,到底,网上用户将达5亿。现在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个新网络与因特网相联,每过一个月就有100万新的使用者加盟。网络媒体以惊人的速度膨胀,无疑是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强大的挑战,加快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各大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继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台、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音视频业务之后,许多省、市级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也纷纷效仿,一批批广播电视网站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么,这么多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如何面对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才能使自己在新世纪媒体革命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健康发展?这是非常值得广播电视部门领导和广电网站从业者们认真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的各自特性进行客观分析,从而探寻它们实现相互融合的发展前景及其方式、方法。

1 从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的特性及发展态势看融合的必要

报纸、刊物具有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而且几乎不受场所、环境等条件限制,即使在将来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人们还需要报纸杂志,所以它仍有其生存的空间。

广播的特点是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泛,声情并茂,而且受众不受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等条件的制约,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边干活边听广播。广播的不足之处是:稍纵即逝,这耳进、那耳出,不便于保存和仔细琢磨或深入研究。网络媒体和广播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竞争,恰恰相反的倒是广播可以在网上播出。上网后的音频广播,不但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加了听众,而且还弥补了广播致命的弱点——看不到文字、不便于保存的严重缺陷。

电视是20世纪的一大发明,是当今社会拥有受众最多、最现代化的新闻宣传、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工具,它除了具有与广播相同的优缺点之外,形象直观、老少皆宜是它的最显著的特点。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交互性、大容量和易检性,多媒体化及个性化特征,无疑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电视媒体受网络媒体的冲击最强烈,因为,任何一个新兴媒体的横空出世,受到冲击最大的应当是与它传播方式最接近的媒体——如同当年受电视冲击最大的广播一样,今天受网络媒体冲击最大的当是年轻的电视媒体。据上海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上网,上海青年对传统媒体的消费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少,35%的青年表示他们在听广播上的消费减少了, 42.4%的青年看电视的.消费减少了。而且,这些年轻人大多为35岁以下、高中以上的“知识青年”。电视观众每天关注新闻信息的时间大多又集中在晚上的黄金时段,所以,先天注定了电视和网络媒体两者之间存在着冲突性矛盾。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人们已逐渐习惯适时从网上获取最新新闻信息。电视作为首选新闻宣传工具的地位将日益受到影响。但是,目前网络媒体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电视作为文化娱乐工具的魅力犹存。

在各种媒体网站中,广播电视网站有其特殊性。因为,网络的特性可以弥补广播电视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线性传播等劣势,使之易保存、可点播。这相对于报刊、通讯社建立的网站,更有其拓展的空间,也能发挥其特长。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需要经过一个“起步——发展——成熟”的过程,它虽然兼备报刊、广播电视的诸多特长,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的所有功能。专家认为,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媒体之间能够和平共处,互为补充。笔者认为,尤其是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更应该抓住机遇迅速地联起手来,加快媒体之间的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奋力开创网上音视频广播的一片新天地。

2 加速融合、努力将“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办成前景广阔的新型传播媒体

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加快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已成为末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特网音视频广播(以下简称网上广播)作为网络与广播电视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正受到国内外广播电视机构的普遍关注。资料表明,到20底世界上已有94个国家的3000余家电台、电视台开展了网上广播业务。国内网上广播业务也有了快速发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视频广播业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重庆广播电台等多家电台开展了网上音频广播业务;建立文字网站的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则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到年底已达数百家。

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给广播电视事业提供了一个新天地。利用因特网所具有的信息丰富、传播迅捷、声像俱全、交换传播等特点,广播电视与其融合形成“网上广播”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网广播”众多的栏目可为受众提供众多的选择;广播电视可以利用因特网的互动性特点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交流及沟通,并加强国内外新闻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可利用网站庞大的信息源,调阅新闻资料、传送新闻稿件等。可见,“网上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播电视整体工作的全面推进,也有利于扩大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

目前,全球广播电视机构已纷纷上“网”,并日益显示出两者融合传播的新态势。广播电视媒体与广电网站的相互融合——形成的“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将迅速崛起,不远的将来可望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体。

3 广电网站和广播电视实现相互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初探

我国广电媒体的建站速度和网站规模远不及纸质媒体。而且由于体制、技术、人力、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广电媒体网站总体质量不高,特别是既有网络特点,又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屈指可数。

2000年,在许多商业网站被淘汰出局的同时,广电部门出于外部压力和内部改革、重组、整合等动力因素的影响,建站数量明显增多。据笔者考察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广电网站得知,广电部门建立的网站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分别由电台、电视台与社会力量联办的网站;二是由电台、电视台内部开办的网站,附属于原媒体的母体;三是由省、市厅(局)或广电集团牵头创办的网站,它们与同级广播、电视媒体以兄弟相称。

纵观这些网站,特别是第一、二类网站,要么混同于一般社会网站;要么只是简单的栏目导游导视、局台概况、广电动态、主持人简介等名片式介绍;有的网站本来就是电台、电视台的附庸,由于人员大多来源于原媒体,故所办的网站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束缚,始终跳不出母体的框框,网络媒体的特征难以体现;办得稍好一些的网站,也只不过是广播电视新闻和主要栏目的翻版(网络版)。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空站、死站,真正具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为数甚少。网络技术具有将信息的各种元素——声音、图像(照片)、数据、文本融为一体的特征。广电部门之所以要办网站,就是看好这一特性,才纷纷行动起来,目的是希望通过和网络的逐步融合,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传播阵地、社会影响和相应的经济效益。笔者思考认为,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融合的方式方法及其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加快融合的步伐,做到互为补充。

广播电视可以从网络中下载有关信息、图像(照片)、资料,充实自己的节目内容,然后播出;网站可以将广播电视的视听节目转成文字和图片,上网传播。这样,既增强了网页的视觉冲击力,又增加视听节目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可以将音视频信息压缩上网,但是鉴于目前网上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可以多采用一些音频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音频节目的内容,让网民点击,供热心受众了解、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既弥补了广播电视的不可保留性,又使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区域更加广阔。

(2)争取广播、电视、广电报、网站多媒体联动,促进相互融合。

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尽可能多搞一些同步直播节目,也可以异步传播一些重点节目和重要信息。这样,对于网民来说,你今天没有听广播、没有看电视,却能从网上清楚地知道广播里说了些什么,电视里正在播出什么节目;对于广播电视受众来说,你可以不上网,却知道“网民”们的见解,甚至还可以通过主持人和他们进行交流。广电系统内部四种媒体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不断促进融合,信息传播的范围越广,影响力越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

(3)增强互动性,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

广播电视与受众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我播你听(看)的点对面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和被动的接受方式;而互联网则不同,网民与网站、网民与网民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在互联网上,视听受众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参与视听节目,突破电话热线交流的时空局限,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媒体和受众的良性互动,可以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亲和力。

(4)广播电视媒体可借助广电网站来包装自己,树立视听媒体的新形象。

例如在网上开设导听导视、精典节目简介、新片预告等栏目,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形象策划宣传,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广电媒体的知名度。

(5)在广播电视网站内建立广播电视信息资料库。

将较为重要的播出节目制作成网页,并定期更新整理,以便受众查找、调阅、点播、复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广播电视媒体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的弱点。

广播与网络的融合 篇3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特点

【作者单位】陈静,湖北科技学院文传学院。

一、三网融合的技术背景

近年来,随着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的通过,三网融合改造工作在全国各个试点城市和地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三网融合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体验三网融合技术带来的丰富多彩的视听作品,但同时,三网融合也给广播电视和电信企业的节目制作、信息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网融合技术指的是通过同轴电缆技术和同一根光缆为用户提供同时包含广播电视网信号、电信网信号和互联网信号三方面网络信号的技术。就实现功能来说,三网融合技术能够在用户广播电视网络和电信网络上提供相同的服务和娱乐内容;对广播电视网络和电信网络服务提供商来说,则是意味着双方业务的融合。广播电视网络能够通过三网融合为用户提供电信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互联网业务和电信通信业务。电信网络则通过三网融合从广播电视网络中得到更丰富的节目资源,为自身的手机电视或IP电视业务增强竞争力。

广播电视节目是指电台、 电视台(或其他制作机构)为播出和交换而录制的表达一定内容、可供人们感知和理解的视听作品。电视图像、音频信息和文字信息是构成广播电视节目的三个基本元素。广播电视节目按性质划分,可以分为以传播新闻信息的节目、以教育为目的的节目、以娱乐为目的的节目和以生活服务为目的的节目四大类。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其出发点都是确保对国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是背离主流价值观。在三网融合的技术背景下,节目越来越多样化,传播途径也越来越多,把握三网融合技术背景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的特点对于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传播的新特点

1.高质量的影像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清晰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国内的高清晰度电视(HDTV)技术还没能得到有效推广,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以及广播电视网络与电信网络的竞争,高清电视节目将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广播电视企业应提高电视节目画面的清晰度,加快频道高清化建设的步伐,推动高清电视节目的发展。同时,媒体还应关注3D电视的发展,加大其开发和推广力度,使人们能够足不出户就能享受3D电视节目带来的乐趣。

2.节目播发途径多样化

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体开始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除了家里,人们还可以在电梯里欣赏电视节目,在手机和电脑上观看电视节目。网络提供了人们所需的大部分信息,网络电视和微博、微信等形形色色的网络新媒体遍布人们的生活。随着这些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电视节目播放终端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再是单一的电视台。

随着三网融合技术的推进,网络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和移动电视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网络电视是传统电视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产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网络电视在网站观看或者上传视频,也可以通过网络收看直播的电视节目。交互式网络电视则是将电视机作为互联网协议的交互终端,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节目之外的视频节目。移动电视搭载在交通工具上,通过交通工具上的接收设备来接收广播电视网络信号,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节目。还有一些新兴的媒体如微视频,这些新兴媒体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人们借助移动记录设备如手机、DV等录制视频,然后通过互联网上传并传播,微视频的形式通常为小短片、小电影或小广告。

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节目播发途径也有了新的变化。直播类节目开始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播放选择。网络直播使人们不仅能够通过电视机观看节目,还能够通过电脑和手机观看节目。

3.节目制作主体多样化

传统的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单位只能是电视台、广播电台或者是专业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新媒体时代,随着广播电视制作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门槛在降低,其专业化界限逐渐模糊。比如新华社为其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设立了电信网络有限公司,以广播电视短片的形式传播新闻。目前,新闻类广播电视节目已经成为国际各大通讯社中影响力最大且最被看好的业务之一。随着三网融合的推广,更多符合条件的非专业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开始开展电视节目制作业务。

新媒体更注重节目的个性化,其节目非常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如新浪、搜狐、 网易等互联网公司开始打造具有个性的网络节目。移动新媒体的节目制作单位也在移动电视平台上为人们提供生活服务类的电视节目,比如公交车上的广播电视节目和地铁上的广播电视节目。此外,由于视频制作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到节目制作中,人们通过DV或手机等便携设备记录身边的有趣见闻,或是制作微电影、短片等。人们采集相关视频后,只要简单学习视频制作技术就能够对采集视频进行后期加工,进而通过视频网站发布自己制作的短片。此类的视频节目由于亲民而受到广泛关注,部分网络视频节目如《万万没想到》《暴走大事件》等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4.节目表现形态多样化

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只是单纯的节目播出。在三网融合背景下,这种单一的表现形式走向融合,呈现多样化特点。

首先,融合式的节目形态。其主要有:(1)传统的电视节目借助新的技术,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呈现到观众面前。例如文艺类电视节目与flash技术结合,使观众更有带入感,给予观众与传统电视节目不同的观看体验。(2)电视媒体与其他新媒体节目融合,这种节目形态是以电视为表现主体,同时承载其他新媒体资源,从而创造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目形态。

nlc202309082330

其次,交互式节目形态。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互动网络越来越受到认可,其大大提高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参与度,也改变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是单向对观众传播,而是演变为电视节目制作与观众参与的双向传播方式。交互式节目形态主要有:(1)观众通过场外互动参与电视节目,或通过手机短信投票影响节目的进程。如选秀类或竞赛类的娱乐节目,此类节目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通过手机短信或是网络投票的方式来决定选手的去留和名次,增加了节目的吸引力,同时也提高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2)互动点播式。在传统的电视节目中,观众只能单方面接收,而互动点播的方式,则能够让观众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类型。IPTV和数字电视的点播功能,能够提供即时的电子政务、股票、天气、交通信息等服务,也可以提供在线点播、 在线游戏等娱乐服务,使受众有大量个性化、 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可选择。在用户点播的同时,可收集和跟踪用户的偏好,为用户推荐符合其喜好的电视节目;甚至能够在节目中设置留言板的功能,让用户提出对节目的建议或是推荐电视节目播放;同时也可以开通实时的“观众席”,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到电视节目的讨论中。电视节目的制作机构则能够通过观众的反馈意见,适当调整电视节目或对电视节目进行整改。为了增加观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交互平台还开通了观众制作节目的上传版块,制作单位通过对这些节目择优播放,充分调动观众与电视节目互动的积极性。

5. 节目内容监管的新变化

(1)监管范围的扩大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布平台从单一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发行的渠道也更多样化。电视节目可以在互联网、IPTV、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楼宇电视、公交移动电视等新媒介平台上发布和推广。对于这些发布渠道的电视内容,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进行监督和管理。例如前段时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网络上传播范围较广的“papi酱”节目内容要求整改。可见,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正在加强,监管对象的范围正在扩大。

三网融合催生了大量新的传播渠道,在这些传播渠道中,大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他们成为参与节目制作的主动方。面对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各类新传播主体、海量的传播内容和全新的节目内容,监管单位仍面临着严峻挑战。

(2)监管难度的加大

三网融合背景下,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电视节目快速增长,对其内容的监管难度也大大增加。一是内容监管主体的配合失调,会导致管理低效。网络的爆炸式发展,使得节目内容的限制逐渐模糊,也使得媒体监管的主体界限逐渐模糊。这导致监管部门之间职责不清,配合失调。二是对电视节目内容监管对象不明确,导致监管成本增加。以往监管电视节目内容,实际只需要监管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对象明确。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人人都是自媒体,到处都是平台和渠道,这使得监管部门对监管对象无法正确定位。是选择管理内容还是选择管理媒体?相对于传统的监管模式,如何确定监管对象成为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三是内容源头管理的失控,导致监管职能下降。就传统的媒体传播而言,传播者和受众都比较固定,因此采用源头控制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而在三网融合背景下,节目传播者和传播地点变得很不确定,并且传播者的身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采用传统的源头监管方式不能覆盖所有的电视节目内容,导致管理失控。四是网络侵权凸显法律监管难题。三网融合使人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进行内容生产。有些人会通过小型DV和手机拍摄他人隐私,一台电脑和一条数据线就可以把这些隐私公布到网络上。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成为内容监管的又一难题。同时,内容共享和自由传播是数字技术赋予新媒体的特权,也是新媒体生存发展的基础,这与传统版权的专有性和地域性是相悖的,因此,版权保护也是内容监管的一个难题。

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节目的播发途径不断拓展,不再是单一的电视机;节目内容和制作主体越来越多样化;内容上更加关注互动性和新技术的运用;制作主体的专业化界限越发模糊。同时,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监管部门对电视节目的监管难度也大大增加。目前的广播电视企业要适应时代发展环境,就要不断提升技术、管理和制作能力,这样才能在三网融合环境中站稳脚跟,成为信息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

[1]张建敏. 电视节目形态发展中的融合现象分析[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5).

[2]丁俊杰,张树庭,李未柠.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电视节目影响力评估体系创新初探[J]. 现代传播,2010(11).

[3]戴雅楠. 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市场创新策略[J]. 企业导报,2009(3).

[4]傅雪鹏,彭洁颖,任天铮. 三网融合下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发展[J].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0(8).

[5]胡丹. 浅析三网融合的法律规制[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6]赫蔚. 广电新业务在三网融合下的发展思考[J]. 广播电视信息,2010.

[7]韦乐平. 三网融合的思考[J]. 电信科学,2010(3).

广播电台与网络的融合之道 篇4

1 理念先导——借网发力,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

在媒介品牌化时代,传媒产业发展更多的就是品牌经济。早在1995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汉斯教授曾预言:15年前,各公司在价格上竞争,今天在质量上竞争,明天将在品牌上竞争。媒体品牌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综合能力,即媒体品牌竞争力,是由于个性的定位、独特的表现方式以及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动态优势而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核心竞争力。传统媒体的品牌竞争力一一强大的影响力、社会公信力、成熟的新闻团队、多年积累的政府关系网,作为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在传统媒体与网络融合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融合的大环境下我们要明确媒体市场战略层面定位,借助网络发力,塑造鲜明的媒体品牌形象,形成全方位、以宽带网络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整合各种传播媒介的跨媒体平台。

2 技术为本——积极关注新技术应用

技术是互联网的核心,据业内人士分析,Social (社交)、Local (本地化)和Mobile (移动)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三大趋势。传统媒体与网络融合应牢牢把握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三大方向,利用品牌频率和品牌栏目的资源建立网络平台,使得传统媒体内容和新业务在新媒体领域得到不断创新和拓展。

2.1 发展社交型广播电台

随着Web 3.0时代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的到来,传统媒体的社交之路显然不止于简单植入社交网络,而是基于自身的改变,创建社交型电台。社交型网络电台可以理解为一个融合社交服务概念的平台,广播节目在这个平台上成为音频产品,供用户自觉主动地全方位使用,而音频产品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营销。社交型网络电台基于电台内容,在网络电台的网站上吸引、聚集相同爱好、品位的网友收听,并根据用户喜好进行音频推送,帮助用户发现他们有可能感兴趣的新的音频内容,建立属于用户自己的个性化电台。此外,还可以加入社会化标签功能,如在线聊天、推荐推介、分享等。

如豆瓣电台通过设置一个音乐取向的插件来区别听众不同的音乐喜好。听众听过一首歌,就可对此做出评判,其插件独特的记忆功能可以根据选择播放听众喜欢的歌曲,自觉屏蔽不喜欢的歌曲,最终掌握某一听众的音乐品位。同时,网友的收听痕迹会在个人的豆瓣网页上显示,这样更易于结交对音乐志同道合的朋友。用户以感兴趣的音频内容为基础,建立自己的社交圈,进行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互动。另外,社交型网络电台还可以融合最初出现在互联网的播客技术,鼓励用户上传音频,发展平民广播员。美国的BlogTalkRadio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创立于2006年8月的BlogTalkRadio (BTR)是一个免费的、基于Web的平台,它使任何拥有手机或计算机的用户都能主持直播的互动收音机节目。主持人通过手机进入服务,并在基于网络的主持人面板上管理呼叫者。节目直接从主持人的BTR网页现时播放。自从2006年公司创立,已有数千名主持人在BTR上播放了超过44000个节目。著名主持人包括FlyLady家庭和生活组织者Marla Cilley、前NBA球员Doug Christie和LAFD。

2.2 高度关注各类新终端

对传统媒体来说,终端始终是传播链条和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电子管收音机发展至半导体收音机,才实现了听众可在移动中收听广播。黑白电视机发展至彩色电视机,进而发展至平板高清彩色电视机、网络电视机、3D电视机,才不断扩大了观众的视听享受和信息需求。新媒体时代,一个终端设备同步连接着浩瀚的信息世界,对除收音机、电视机之外的新终端给予高度关注,满足用户对不同终端的要求,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为传统媒体与网络融合开辟了新道路。

克里安,安德森在其著作《长尾理论》中指出:“广播电视有一个了不起的地方,它可以用无可匹敌的功率将一个节目传送到数百万人面前。但是,相反的事情它却做不到——将数百万节目传送到同一个人面前。而这一点正是互联网的强项。”这句话道出了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一个重要差异:新终端往往是个人终端,能够满足不同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和用户对信息呈现新形态良好体验的需求。

目前我们使用比较多的是手机终端,伴随通信技术、3G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由最初的点对点双向语音通信终端一举变成了媒体终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内容均可借此传播。特别是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所具备的App Store功能,为传统媒体的音视频节目内容进入手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移动互联网为视听节目、游戏、电子书籍等数字内容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用户消费数字内容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2002年成立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TuneIn此前是一个专注于网络电台广播导航的iPhone应用,为140个国家的70万个用户提供55种语言的广播。用户可以录制、暂停和回放网络广播,也可以按照歌手的姓名、广播的风格和特定的歌曲搜索相应的电台。被RadioTime收购后,此前积累的广播资源在移动端得到了迅速地延伸。除了最初的PC网站和iPhone端,TuneIn现可以在超过200种类型的设备上提供服务,包括移动端的iOS、Android、Palm、黑莓、Windows Phone和Bada设备,甚至还有Gogle TV、Sonas、宝马和福特汽车,但主要的听众依旧来自移动端。此外,TuneIn Radio还进行了广播可视化的探索,电台频率、节目名称、节目Logo、主持人头像、节目进度等可视化列表在播出界面直接展示,甚至通过可视化地图,用户还能搜索定位自己身边的电台位置。未来针对用户层面,TuneIn还要基于庞大的用户群和收听行为开发出更智能的广播内容提供方式。针对商业层面,提供新的广告形式和更高的广告转化率。

W underRadio是一款由美国地下气候有限公司(Weather Underground)开发研制、集纳全球60000家广播电台节目,以中文、英文、阿拉伯文等30种语言为听众提供互联网流媒体音频服务的应用程序。与TuneIn Radio一样,WunderRadio也可以应用于iPhone、iPad等苹果电子产品和安卓操作系统的手机上,其界面设计简洁大方,菜单分类清晰,听众可以在搜索栏查找自己喜欢的电台频率进行收听。WunderRadio的个性化服务首先体现在用户不仅可以收听到电台频率的音乐节目,还可以实时查询到当地的天气情况。该应用程序依靠美国地下气候有限公司的丰富联网资源以及提供滚动天气预报的电台信道,随时随地为移动用户提供当地最新的天气变化情况。此外,WunderRadio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地址位置,搜索出当地电台并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的流媒体播放。最后,WunderRadio还内置有“收音机警方扫描器”,用户可以通过该功能搜索到当地发生的重要应急新闻,了解到身边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提前做好适当防范。

“可移动收听”是广播与生俱来的属性,这种天然的联系使得广播在移动互联网大环境中比较容易寻得发展机遇。传统媒体与网络融合,需对新终端的最新发展、各自特点、普及程度、用户需求、市场规模深入了解和认识,抓住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开创传统媒体与网络融合的新方式。

3 内容为王一一整合资源、拓展渠道

内容资源是传媒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在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融合之后,信息内容的平台将变得更加强大,互联网的技术均等原则不断削弱着传统媒体原本具有的技术优势,惟有从内容入手才能提升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有效促进传统媒体与网络的融合。

众所周知,网络传播多为碎片化传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传输技术的大量应用,大大强化了受众作为传播个体处理信息的能力,碎片化现象不但让受众群体细分呈现为碎片化现象,也引发着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整个网络传播呈现为碎片化语境。正如美国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负责人约翰·拉文所说,“碎片化”是“遍及所有媒体平台最重要的趋势”。碎片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碎片化是受众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必然发展,是传播者从事传播活动的主要依据。

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为例,NPR节目库共储备760档节目。知名新闻节目《Talk of Nation》始终保持30段音频文件供听众在线订阅,节目容量达到900分钟。NPR播客数量巨大的音频储备依赖于当初建立的音频资源联盟,在美国共有201家电台为NPR播客节目提供音频资源,基本覆盖美国全境。众多专业电台的支持作为NPR播客海量资源存储的保证,听众只需打开软件,订阅NPR播客,全美各地公共电台的优质信息即可一网打尽。此外,NPR对播客音频文件进行了细致分类,听众可以通过栏目名称(Title)、主题(Topic)和提供者(Provider)三大分类展开任意查询。NPR播客还提供了多元的个性化服务,其“短音频”和“个人播客混便器”服务能够满足用户订阅的个性需求。

由此可见,传统媒体应对生产的内容进行再包装和营销。对内容的多次开发利用成为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的重要方式,即由传统媒体为新媒体提供适应各种新媒体特征和要求的内容服务,使过去只使用一次的内容实现多次开发利用,积极拓展播出渠道。

4 资本融合——实现盈利手段的可持续发展

网络媒体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更离不开资本的运作。技术产品与资本的协调发展,才能够推动有效的融合。由于网络媒体的运营模式与传统媒体有很大的区别,传统媒体需要不断根据网络媒体的特征进行有效调整,有计划有步骤地多渠道全方位获得回报。

以广播为例,目前广播网主要依靠电台投入,走“广播为体、新媒为用”之路,没有创造利润。作为未来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发展空间也十分巨大。成功的广播网应尽可能适应受众细分现象,从新的增值业务中获得更多的收入。此外还可以通过投融资收购一些与广播有交叉点的网站,比如虾米网、豆瓣电台等,利用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核心人才,做到最大程度弥补自身不足,为我所用。

5 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媒体发展的关键

在传统媒体与网络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媒体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都发生了改变,但文化的核心始终是内容。如何发掘“传媒核心产品一—创意”的巨大潜能,是传媒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文化创意产业无需消耗更多的能源和自然资源,却可以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这一特征使其极具吸引力。媒体如能借助原有的新闻内容专业化和公信力优势,促进文化创意进入媒体的产业环境,达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无形资产的价值提升,便能由此形成崭新的核心竞争力。在传统媒体与网络融合的大背景下,让传媒在创意产业中充分显示其在文化内涵方面源源不断地发展动力,将使中国传媒业形成新的文化引导力,实现文化内容上的新突破。文化创意产业也将在媒体的引领下,融合中国文化之精髓,呈现出自身独特的风貌。

摘要: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本文结合国内国外多例广播电台成功发展的案例,从理念、技术、内容、资本运作等方面分析了广播电台与网络的融合之道。

网络广播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篇5

人们对于这个新的传播工具十分喜爱,1995年7月,RealAudio第一次测试版测试结束,有超过20万份的试用版被下载。接下来的3个月,这个数字增长了3倍。1996年初,下载人次超过100万大关。到1996年10月,下载人次超过1000万。进步网络在这段时间内持续着改良RealAudio。1995年9月,ESPN的网站利用这项技术架设了一个新的棒球游戏。几天后,美国广播公司也用相同技术架设第一个现场新闻广播网站(辛普森杀妻案,也因为在此网站广播而更为渲染)。

随着RealAudio品质的提高,很多网站使用RealAudio来增添网页上的可看性,凸显网页的特色,并且吸引更多的人上网。许多新闻媒体(如美国广播公司和国家广播公司)也率先采用,许多原本没有传统广播电台的新闻机构特别是科技类),开始借此机会建立自己的传播渠道。

Real系统发展到现在风靡网上的RealPlayer G2,可以说已经形成了音视频一体的、完整的网络流媒体解决方案,它在所有带宽上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流媒体的体验。对于网络广播来说,Real系统是可靠的、多功能的、经过充分测试的系统。它传输高品质的音频和视频,支持种类繁多的因特网、局域网和电子商务应用;对于节目制作来说,该系统功能强大,大大丰富了应用多媒体表现形式的网上广播。

(图1:Realplayer的最新版本RealOne的播放界面 2003年4月)

(图2:WindowsMedia 播放界面1)

(图3:WindowsMedia 播放界面2,WindowsMedia为用户提供了超过28种播放界面选择。)

三、网络广播的发展历程

广播与网络的融合 篇6

网络动漫是动漫艺术与网络传媒融合的产物。网络的普及,带来了网络传播的爆发;网络传播催生了动漫艺术的新形式;而网络动漫,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科学技术与漫画艺术的完美融合,并借助新的传播方式,使艺术得到升华。在全世界范围内,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自1969年期至今只有不到50年的时间,但是其发展速度却无比迅猛,特别是近20年来,互联网技术已经主导世界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它的应用深深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动漫作为大众文化传播形式之一,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成熟阶段,其传播渠道与创作形式也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了新的变化。

网络世界巨大的空间为创造者提供了无限可能,许多漫画创作者及爱好者通过互联网找到创作灵感,动漫作品网络化已成为一种趋势。2010年7月31日是全球互联网最热门的网路连载漫画《疯女科学家》诞生十周年,它是世界上由女性创作的最早的网络漫画作品之一。或许,十年之前的网络动漫还略显青涩和稚嫩,但如今,网络动漫已俨然成为全世界最受大众欢迎的娱乐形式之一。网络动漫在中国的兴起是以老蒋2000年2月创作的《强盗的天堂》为标志的,风靡全国为广大网民所熟知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为网络动漫做了一次成功的广告宣传,特别是片中的歌词“翠花,上酸菜”,更是成为2001年中国十大流行语之一。

我国最早使用Internet是从1986年开始 ,当时是为了与国外的一些科研单位进行沟通交流、数据查询的。1994年,我国接入Internet,正式被国际承认为拥有Internet的国家,我国网络事业开始蓬勃发展。1996年,网络进入商业应用阶段,1998年商业网络迅猛发展。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在初期主要由基于web1.0技术构建起来的门户网站组成,利用互联网的共享功能,早期的网络用户可以通过电话线上网访问固定的网址,在静态的网页上进行信息的浏览、下载、搜索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如今,web2.0技术已发展臻熟,实现了从核心内容到外部营运的革命,成为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网络革命所带来的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是由专业人员织网到所有用户参与织网的创新民主化进程的生动注释。

在我国网络动漫发展的最初,来源主要是门户网站的新闻漫画。门户网站是我国早期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这种形式的网络动漫,其局限性体现在读者与创作者之间是单向交流,作品形式缺乏吸引读者的新鲜元素,读者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些作品而不能有所创造发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日益丰富,互联网络开始注重市场细分,漫画相关网站和专业网站爆发式出现。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火神网、中国新闻漫画网、南方动漫网、千龙动漫娱乐网等一批如今有影响力的漫画门户网站开始建立。火神网是在清华大学支持下于1999年成立的,是我国最早的视觉艺术网络社区,它开创性的将网络漫画创作、作品展示、作者交流、漫画交易等诸多功能集于一身,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漫画艺术交流学习网站。涂鸦王国建立于2003年3月,是以涂鸦为主的交流性质的自由网站。网站的理念在于超越传统的绘画思想,接近绘画最初的自由与表达。涂鸦王国作为中国最大的涂鸦网站,是中国插画界有名的人才汇集中心,让喜欢涂鸦和插画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展现自己的平台,吸引了不少畅销杂志编辑的目光。

除了门户网站之外,BBS等论坛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网络用户可以在所熟悉的各种论坛上自由发表观点、共享资源,与其他用户沟通交流。在这种更加自由和宽泛的空间中,网络用户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无限制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BBS是人们熟悉的各种网上论坛的英文缩写,早期的BBS具有公示板的用途,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网络用户与其他用户沟通交流的地方。2002年被大众熟知的慕容引刀的“刀刀狗”,便是国内最早通过论坛流行的网络漫画之一。

2002年,个人主页——“博客”这一新兴网络技术开始进入中国。它的出现让每一个网络用户无需花费大量资金便可以拥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网站。个人网站向用户提供稳定的平台来展示自己,用户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博客这种新颖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的网络用户,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为网络动漫的发展提供了潜在市场。右手的《漫画兔的自杀》系列、黑背的《黑背日记》系列、盒子创造社的《张小盒》系列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网络动漫点击量最大的作品。

门户网站的发展、BBS的走红、个人主页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让网络原创动漫越来越受到网友们的欢迎。网络成为了各类新动漫作品最佳的展示场所,在扩大动漫作品发行渠道的同时,有利于中国动漫形式的多样性、多元化发展。2004年之后,我国网络动漫发展势头逐渐强劲,特别是在网络文学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盛大文学进军动漫领域之后,我国网络动漫发展便呈现出势如破竹之态。在盛大文学的带领之下,越来越多的大型商业集团开始向网络动漫领域进军。2008年,著名网络企业“完美时空”创办了原创网络漫画平台“纵横动漫”;2009年,盛大网络收购国内知名动漫论坛“有妖气”,开始商业化运作,成为原创漫画网络平台。专业网络运营机构的进入在加剧市场竞争的同时,也提升了国内动漫网路媒体平台的整体实力。

网络动漫之所以在我国有如此强劲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大众娱乐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迅速普及和应用。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革命性的技术必将催生革命性的文化现象。网络动漫的发展使艺术创作与技术发展紧密结合,两者之间的联姻,实现了网络动漫的走红。从专业的门户网站到BBS论坛,再到个人主页,进而到专业的动漫网站与动漫频道的建立,网络动漫发展的每一步,无不彰显着我国经济发展、技术革新的成果。正是在这样一种彼此完美融合的境况下,网络动漫成为动漫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国文化产业和动漫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播与网络的融合 篇7

相关的融合解决方案将主要包括以下6个需求:1) 在室内/室外移动等应用场景中,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移动智能终端扩展;2) 为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增加交互功能、提供部分非线性内容所需的下行链路/带宽;3) 及时而灵活地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媒体与信息消费习惯;4) 具有很高的服务质量与可接入性, 力争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5) 充分利用470~790 MHz频段的优良传播特性, 具有高的频谱效率;6) 融合网络的部署成本要低。

目前, 国际上出现的广播与移动通信网络融合架构解决方案共有4种, 以下分别介绍并进行简要分析。

1 基于UHF频段的4G电视广播及其研究现状

这是针对未来电视传输而主要由电信阵营提出, 正在快速发展的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4,5]。该方案的设想是:1) 传统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最终将会被运行于470~790 MHz频段、基于IP的4G电视广播所代替;2) 未来的广播接收机的形态将是内置LTE-A/B (LTE-Advanced/Byond, 高级/后LTE) 接收模块的包括电视机顶盒、智能电视机等产品形态在内的各种视听终端。

该方案中所涉及到的主要技术是增强型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 (evolved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简称e MBMS) 及其单频网SFN (下文统一称为e MBMS) 。事实上, 据笔者一直以来的观察, e MBMS与传统经典广播的竞争在2014年已经开始加速。高通与爱立信就曾在2013年向ATSC提交了基于e MBMS的ATSC3.0物理层PHY的建议书。

e MBMS所具有的广播/组播能力在传输实时与非实时多媒体内容方面相较于传统的单播具有很大的优势, 其利用新一代无线网络架构“天然”的广播品质, 将相同的内容一次性地同时传输给很多个终端用户, 从而具有更高的频谱效率、更低的比特成本。

而且, 对于是否要启用e MBMS (当网络内无广播/组播服务需求时就不启用) , 还可以实时、动态、自动地进行配置, 这就保证了无需为e MBMS单独配置网络资源, 而是与4G LTE的其他单播型业务 (如移动数据业务) 灵活共享, 在部署了e MBMS的4G LTE网络里面, 载波等资源可以被灵活地分配给广播或单播业务所用。

一些移动通信运营商和移动网络芯片商、设备制造商等认为, 由于具有先进的蜂窝传输技术, 加之采用e MBMS, 相较于现有地面数字电视广播, 4G电视广播可以以更少的频谱达到与之相当的内容传输质量, 因此, 在实际部署中与一些特定应用方面, 可以节省频谱资源。

该方案的相关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目前国际上4G电视广播的相关研究与商用主要考虑了两种应用模式:一是在由多个移动通信基站所组成的单频网SFN中, 广播所有的电视节目;二是对一些很受欢迎的电视节目采用广播模式进行分发, 而对其他电视节目则使用单播链路传输。

上述第一种模式曾由Jörg Huschke、Joachim Sachs、Kumar Balachandran等人为美国ATSC与LTE所深入研究过, 而且在加利福利亚州的一些城市作了实地场测, 其结论是:最新的e MBMS技术在节约频谱方面拥有巨大潜力, 若使用e MBMS来广播所有电视节目, 则仅需84 MHz宽度的频谱 (而现在已部署的ATSC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则占用了300 MHz宽度的频谱) 。

不过Jörg Huschke等人所得出的上述结论仅适用于美国, 可能并不适用于欧洲和其他地区 (尤其是部署了诸如DVB-T2, DTMB-A等下一代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的地方) , 欧广联最近的研究结论就证明了这一点。

瑞典皇家技术学院相关研究人员在2014年4月所发表的研究结论是:根据在大斯德哥尔摩地区的实际场测, 目前看来, 在城市地区, 4G电视广播相比于现有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具有大幅节约频谱资源的潜力, 而在偏远地区则虽然也节省频谱但节省得很少, 城郊结合部的频谱节省量则介于上述两类地区之间。在不远的将来, 4G电视广播能有效地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电视业务消费的需求。

总之, 4G电视广播与传统经典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哪种方式在未来会更好, 目前还没有到下定结论的阶段。接下来的相关研究尚需包括面向各种应用场景与用户需求的4G电视广播的性能、系统的最佳设计、以卫星电视传输作为补充覆盖的考量 (需要相关技术的进步发展) 。

2 叠加型网络及其研究现状

与上文所述第一种方案相比, 该方案为LTE/LTE-A/LTE-B与传统的地面数字电视网络的协同打造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 旨在节省频谱而且减小成本 (比如可以通过多个移动通信运营商共享资源等方式减小网络部署成本) [6]。

该方案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 (以DVB-T2为例) 与移动宽带相融合的叠加型网络架构。

该架构中, 视频内容既可以通过高功率发射的高塔网络传输, 也可以通过低功率发射的低塔网络传输——由部署于前端的智能决策引擎事先根据用户的需求、行为、内容类型 (线性还是非线性、“冷”还是“热”等) 决定。对于需要通过高功率发射的高塔网络传输的内容, 先将其封装为e MBMS帧, 再将其封装到DVB-T2的未来扩展帧 (Future Extension Fframes, FEF) , 然后与DVB-T2的帧在同一个复用器里进行复用, 最后通过同一个高功率塔广播出去。而在终端侧, DVB-T2只是对解复用以后的DVB-T2视频内容进行解码, 而4G终端只是检测并解码由FEFs所承载的内容。对于需要通过低功率发射的低塔网络传输的内容, 则直接通过移动运营商的4G基站传输。

智能决策引擎还能为广播传输与移动宽带实时、动态地分配470~790 MHz频段内的频谱。

但这种模式目前也存在一些待解决的挑战性问题:1) 由于要使用DVB-T2的单频物理网络来承载LTE e MBMS, 因此需要e MBMS设计更大的保护间隔;2) 如何让4G终端发现、检测到FEF帧并进行后续处理;3) 仅限于DVB-T2, 而不适用于采用其他标准的地面数字电视网络, 因为只有DVB-T2才定义了FEF。所以如何在采用其他标准的地面数字电视网络中应用这种叠加型架构, 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之, 这种解决方案如果要引起移动运营商及移动通信设备商等的兴趣及关注, 尚需进一步研究可行性、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等。

3 共用广播系统及其研究现状

共用广播系统旨在探索对现有的地面数字电视网络系统 (如DVB/DVB-T2) 与LTE e MBMS广播系统进行修改, 单独打造一个共用的广播系统标准, 以达到高效地融合地面数字电视网络与4G电视广播网络, 并解决如何最高效地传输分发内容的目的[7]。

该方案的架构如图3所示, 其中, 大椭圆部分是利用高塔高功率地广播符合经过一定修订的LTE e MBMS规范的e MBMS信号, 小椭圆部分则是利用低塔低功率地辐射需要单播的移动数据等内容 (仍沿用现有的4G, 4.5G标准) 。

这就为DVB, FOBTV等广播电视标准组织提供了机遇, 比如可以将相关的研究文档/建议草案提交输出给3GPP (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伙伴计划) 等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组织, 将其作为下一代LTE标准版本, 或者将这种可以长期演进的共用广播融合型系统提议纳入相关标准组织的5G研发里面。

后续的相关研究将可包括:1) 高塔高功率传输LTE e MBMS广播信号需要部署大规模的单频网, 这就需要e MBMS的修订版本能够支持更长的循环前缀;2) 基于实际需求的广播与单播的转换策略 (相当于智能引擎) ;3) 相关e MBMS载波的设计;4) e MBMS的多层多入多出技术 (Mutiple Input Mutiple Output, MIMO) 传输;5) 组播/广播单频网 (Multicast Broadcast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 MBSFN) 物理层PHY的测试报告;6)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与移动宽带协作使用地面频谱的方式。

下一代地面数字电视相关需求是单向大容量、适应媒体发展需求的高性价比双向服务、一定要能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求。技术需求方面, 支持多种组网模式、达到与4G相当的频谱效率、有利于业务的快速部署与用户群的快速形成、可管可控可信。

NGB-W[8,9,10,11,12,13]的总体架构如图4所示, 可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引擎来充分利用广播网与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互补 (比如广播大塔与交互小塔的协同等) , 前端主要是智能引擎 (用于有机协调单向广播与双向网络) 、传输网络是高功率发射与低功率发射相结合、接收端可用WLAN组网, 单向双向设备均覆盖。NGB-W的核心是智能引擎, 融合电视广播与各种新媒体应用, 大塔小塔协同补充覆盖, 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列车、民航、固定全业务型、室内增补型、信息“加油站”等) , 可以快速部署业务, 而且系统可管可控安全, 可建立起高效、灵活、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同时NGB-W也综合考虑长期技术演进和泛在网演进的可能性。

据悉, 国内已有一些小型试验网, 中播也准备先将其NGB-W相关业务推进到美国市场进而拓展至全球其他地区。

5 总结

广播与网络的融合 篇8

1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优势

1.1 是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广播电视媒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 广播电视传播要想快速发展, 必须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 借助于网络传播这一平台。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 广播电视传播的功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二者融合后, 广播电视传播可以借助网络传媒等诸多功能和优势 (如文字、图片、图表、动画等功能) , 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 为提升广播电视传播的影响力奠定基础。另外,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 可以使广播电视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传统广播电视传播中,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 如发射主体的技术条件影响, 用户的接收条件影响, 覆盖区域的转播条件影响等, 使得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区域较小, 覆盖范围受到限制。一般情况下, 能够把节目传送到更广大的区域, 只有那些实力雄厚的广播电视公司才可以做到。如果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 任何广播电视节目均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网络的地方, 就可以看到广播电视节目, 广播电视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会获得很大的提升。

1.2 可以有效提升广播电视传播的时效性, 增强受众接收节目的针对性

另外,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 可以使广播电视传播的容量进一步扩大, 传统广播电视信息流量非常有限, 一个频道一天的信息容量只能局限在有限的时间段内, 信息容量只有24 个小时。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 可以使广播电视播出的信息容量大大增加, 传统广播电视线性播出流程被打破, 所有信息都可以呈现在网上, 信息容量大大增加。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后, 广播电视传播的时效性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广播电视节目通过数字技术编码压缩后, 受众不仅可以自主选择收听、收看、复制, 还可以随时点播、随时更新以及长期保存, 极大的克服了稍纵即逝的不足。由于网络传播的交互性, 在网络传媒中, 受众既是接受信息者, 也是传播信息者, 并且可以在网上交流互动,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传统的广播电视传媒可借助网络传播的交互性, 提升自身的信息反馈功能, 根据用户的反馈, 改进节目、栏目, 赢得更多受众。

2 广播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模式

2.1 取长补短, 用数字化技术追求模拟音质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 可以取长补短, 用数字化技术弥补音频广播制作领域不足。虽然, 近些年, 音频制作的方方面面已经渗透了数字化技术, 音频广播节目的全过程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 仍然靠模拟音频来完成最佳音质, 数字化采样、量化很容易造成音质损失, 要想减少损失, 必须利用降低量化步长、提高量化比特数等办法来完成。通过模数/ 数模转换后, 数字音频越接近模拟音质就越好, 当前, AMEK9098 和SSL9000J系列, 属于公认的世界上音质最好的调音台, 这两个调音台的控制系统, 就是模拟信号流加数字化, 国家标准GY/T156 建议, 为保证添加音效特技后效果, 录音棚原版录音和高清制作应该采用24bit量化, 32bit内部处理精度, 这样, 在整个制作环节中, 音频质量才能不受到任何的损失。然而, 使用16bit音频的非线性产品非常多, 所以, 对音频的质量来说, 音频技术在网络数字化时代并不是弃模变数, 是取长补短, 是两者有机地结合, 用数字化技术追求模拟音质, 弥补传统音频设备的弱点。

2.2 开展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 共同发展网络高清业务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优势, 就是可以利用互联网, 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业务。广播电视通道利用数字传输技术, 不仅可以提高信号质量, 还可以节省投入资金, 极大地降低使用费用, 促进大众消费。开展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 还可以使接受终端多样。不仅可以拓展笔记本、手机、掌上电脑等小屏幕便携式移动终端, 还可以拓展火车、轮船、飞机接受终端, 受众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电视节目。和传统电视相比,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 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 电视与手机的结合, 可以有效细分受众群, 使广播电视传播获得较高的回报。在全新的商业模式下,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 有利于共同发展网络高清业务。在交互性方面, 网络电视领先, 而在高清晰传输方面, 数字电视占优, 经历了长时间发展, 电视高清传输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宽带网络的蓬勃发展, 使得人们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 沟通更加便捷。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在技术方面虽然存在差距, 但是, 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者的共同发展方向就是“网络化”和“高清化”, 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交互。“网络高清”主要融合高清显示技术进行高速网络传输, 向用户提供高清晰数字视频等多种服务, 高清电视内容可以通过宽带互联网以P2P模式广播, 还可以通过广播方式, 利用地面数字电视网、有线电视网播出, 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和途径, 广播电视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 都离不开数字化, 都需要以数字化为基础, 因此, 三网融合是必然趋势。媒体融合并不意味着取代, 是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 发挥各自的优势, 互补互惠、共存共赢。

3 结语

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正式上线, 给中国广播电视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 同时, 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是广播电视业发展的趋势, 只有实现二者的一体化融合, 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才能更强, 开创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 是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广播电视媒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 也是优势互补, 促进网络媒体成长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广播电视,网络电视,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融合的重要性和发展策略解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 (13) .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探析 篇9

1 网络电视和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

1.1 制作音频广播领域应该做到取长补短

近年来,虽然数字化发展越来越快,音频制作中已经引进数字化技术,使音频广播节目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最佳音质仍然主要是通过模拟音频来提供,数字化的采样及量化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音质。网络音频制作一定要通过提高量化比特数来减少量化步长,尽可能减少损失。在音频质量方面,数字音频经过模数/数模转换以后和模拟音质越靠近就表示音频质量越好。当前,SSL9000J系列、AMEK9098系列模拟数控台是世界上公认的音质最佳的调音台,也就是数字化模拟信号控制系统。按照国家的标准规定,高清制作以及录音棚原版录音应该采用24bit量化,为了有效确保加了音效特技后效果,还应该选择32bit内部处理精度,这样才可以确保整个制作环节中不会出现损失。但是大多数非线性产品中都采用的是16bit音频,这比主流数字录像机中采用的20bit音频甚至都低。网络数字时代中的音频技术并非弃模变数,而是有机结合两者,做到取长补短,利用数字化技术来达到模拟音质,通过数字化手段很好地克服传统音频设备的缺点。

1.2 合理应用网络技术传播传统广播内容

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以及发展为网上广播带来了新气象,但并不代表其完全取代广播媒体。因为广播媒体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具有自身非常独特的优势。而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上广播,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网上广播从完善技术、内容的过程中,传播广播肯定会找到能够结合因特网的最佳模式,进而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广播事业而言,网络广播是一种很好的机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传统广播业未来必然会和网络传播实现一体化整合,慢慢朝着网络多媒体、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广播信号可以通过卫星、无线电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途径向全球播出。同时,广播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传输线路的相似性很大,从传播电视资料分析,计算机网络应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有线电视网。借助网际网路也可以很好地接收到国内外的一些广播电视节目。通过网络电视建立广播直播点播系统,可以打破电台的媒体传输方式,利用互联网为听众和电台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使之前的听众都变成观众,使活动、会议、新闻等都变得更全面、直观。

2 电视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模式

2.1 广播电视媒体组织网络电视业务、网络广播业务

电视台和电台想要从传统媒体打入新领域,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开办自己的网站,即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新的传播平台,然后将部分网民都收纳到自己的受众群体中。同时,在相同的传媒旗下进行资源整合以及共享,经过多媒体、台网互动的实际经营过程能够复合、充分应用广播电视的内容资源,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2 积极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主要优势在于采用数字传输技术应用广播通道,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投入资金,也可以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电视信号,同时费用低廉,因此比较适合广大人民群众消费。此外,接受终端包括笔记本、MP3、MP4、数码相机、掌上电脑及手机等小屏幕的便捷式移动终端,在飞机、轮船及火车上的接受终端都可以收看。另外,通过无线通讯网可以为高端人群提供个性化交互服务、点对点服务以及手机电视服务等。

2.3 发展网络高清业务

现阶段,我国数字电视传输非常高清,但网络电视具有非常强的交互性。通过长时间的不断发展,电视技术能够高清传输并且清晰显示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沟通以及娱乐方式发生了很大改革,虽然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的技术有很大差异,但目标都相同,也就是通过网络渠道来实现远程交互,两者未来都会朝着“高清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网络高清利用电视机或者机顶盒有机结合数字网络、高清显示技术、交互式操作及高速网络传输有机结合,为广大用户提供多种服务。例如,可视电话、远程教育、网上银行、交互式高清晰数字视频及网络游戏等,使每个家庭都能够实现网络生活。

摘要:网络电视是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产物。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增多,网络数据电视形式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肯定,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网络电视的发展。这对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带来了巨大挑战,有机融合广播电视和网络电视必然成为未来电视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网络媒体成长的一种必然选择。本文针对广播电视和网络电视的融合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广播电视,网络电视,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广播/移动宽带融合网络的再思考 篇10

1视听技术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接下来的10年时间里,向广大终端用户传输视听内容的网络( 既包括经典的广播网络,也包括宽带网络) 的性价比将发生显著变化。笔者认为,视听技术的后续发展呈现出以下四大趋势:

1) 考虑到总体发展趋势以及对于未来性能增益的预期, 与基于物理频谱的( 经典) 广播网络相比,固定宽带网络的性价比将得到大的提升。

2) 相对于固定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单播服务的角色将会继续受限。从每千兆字节数据流量的增量成本上看来, 移动通信网络要比固定宽带网络高出一到两个数量级。虽然在目前,人们对于面向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基于单播方式的个性化移动视频传输的需求明显较强,而且仍在持续增长,但是,相关需求将受限于移动宽带传输更高的单位带宽成本。

3) e MBMS标准可能将成为在一个单个的小区或者多个基站中满足传输相同视频内容这一高需求的重要方式。

4) 预计,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共热点区域,Wi Fi网络接入服务的覆盖范围、无线接入速率以及系统容量都将得到巨幅的提升。这主要是由于,新兴的Wi Fi路由器技术正在快速地取代传统的路由器。此外,下一代Wi Fi技术被认为是未来5G移动通信的重要演进方向之一。

2对于未来的视听内容消费的展望

综合考虑到上文所述的视听技术在接下来10年的四大发展趋势,可以作出如下的预计:

1) 未来,在电视内容的传输方面,固定宽带接入网络将会扮演中心角色。此处所指的固定宽带接入网络,将既是传统电视广播网络的补充,也可取代传统的电视传输平台。

2) 随着平板PC与智能手机的市场普及率不断提高,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Wi Fi网络观看视听内容,因为Wi Fi网络具有廉价地代替移动单播视频的潜力。

然而在未来,人们的视听消费习惯将会如何变化,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例如,产业界人士对于以下四大问题尚存在不同的观点:

1) 消费者的视听消费习惯从线性观看转变为点播观看的快慢程度将会如何,能够达到何种程度?

2) 平均看来,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是否仍将能保持其现有地位,还是被纯OTT视听服务或者IPTV服务“掠夺”走巨量的市场份额?

3) 在家中,平板PC代替传统电视机,被用于二度观看的程度将会发展到哪种级别?

4) 在接下来的10年,室内观看与室外观看之间的平衡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广播/宽带融合型服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在发生着替代效应的同时,宽带网络在视听内容消费中的角色不断得到强化,从而正在形成一种“融合”效应: 经典广播服务与宽带服务的互补式融合,创造了向人们提供各种视听业务增值服务的诸多新机遇。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确定了4种类型的广播/宽带融合服务。

1) 发生于用户终端设备层面的内容融合

通过这种形式的融合,可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相同的终端设备观看由传统广播网络和宽带网络所传输的视听内容。

2) 发生于用户终端设备层面的应用融合

通过这种形式的融合,可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同一终端设备的相同界面观看由传统广播网络和宽带网络所传输的视听内容。

3) 发生于业务层面的融合

通过这种形式的融合,可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多种视听终端设备,无缝地接入相同的线性视听内容及非线性视听内容。

4) 发生于基础设施层面的融合

通过这种形式的融合,服务提供商就可以通过相同/统一的网络基础设施向终端用户传输广播及宽带服务。

联网电视以及诸如广播/宽带混合电视( Hybrid Broadcast / Broadband TV,Hbb TV) 等混合型服务的发展,使得目前的融合型服务主要聚焦于广播服务与固定宽带服务的结合。 但是,将此种融合形式扩展至广播服务与移动宽带服务的结合,潜力将会如何?

在现有正常的市场机制之下,内容、应用以及业务层面的融合将可能会成功或者失败。但是考虑到现有的政府规制约束,广播与宽带在基础设施层面的融合将需要公共政策的干预。因此,在确定任何此类举措之前,就有必要考量广播/宽带融合型平台的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在进行相关评估的过程之中,必须要考虑到这样的事实: 即使没有融合型的视听内容传输平台,终端设备以及业务层面的融合也可能会发生 ( 目前已经有相关的迹象) ,而且,在没有融合型视听内容传输平台的情况之下,相关的融合型服务也将能获得很大一部分的收益。

4融合型视听内容传输平台的技术考量

关于融合型视听内容传输平台的技术考量,需要考虑到满足以下5点需求:

1) 为了保持现行的视听业务模式,需要为几乎所有的公民提供免费覆盖,即融合型的视听内容传输平台仍然要履行提供相关公共服务的社会责任,而且还要提供更好的视听公共服务。

2) 利用低于700 MHz频点的频段( 具体而言是由广播电视行业现行使用的470 ~ 698 MHz频段,背后存在广播电视行业与移动通信行业的博弈问题) ,前提是以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

3) 要能提供足够数量的直播电视频道。

4) 要能提供双向的移动宽带服务。

5) 要能“释放”出大量的低于700 MHz频点的物理频谱, 以创造出一定的增量效益,来对传输成本作出调整。

相关解决方案之中,在470 ~ 698 MHz频段范围内,一种部署示例方案为:

1) 广播网络下行频段。这一频段主要用于以广播方式传输直播电视频道。在这一频段之中,可能部署: ( 1) 现有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及其演进; ( 2) 4G电视广播网络( 可通过增大循环前缀的长度、载波仅用于下行传输等技术手段, 来面向偏远地区免费提供直播电视节目覆盖) 。

2) 单播下行频段。这一频段主要用于4G LTE网络。

而作为上述两大类下行频段的( 重要) 补充,单播上行链路将可部署于470 ~ 698 MHz频段的高端物理频段或者之外的更高频段( 例如,900 MHz频段中的某个频段) ,具体取决于未来融合型视听内容传输平台的各种商业模式。

该解决方案之中,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平台相比于4G电视广播平台具有以下两大显著优势:

1) 不会增加电视接收机 / 设备的升级成本。

2) 相比于4G电视广播网络,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的频谱利用效率潜在地更高。这就使得向融合型视听内容传输平台的迁移更为容易,无线频谱的释放量也得到了增大,可以节约出更多的无线频谱资源用于LTE单播。

另一方面,4G电视广播平台相比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平台具有以下三大显著优势:

1) 4G电视广播是一种单一的技术,这意味着,网络的总体拥有成本将会更低、用户终端设备的成本也将会更低;

2) 单一的技术意味着,对于广播 / 宽带集成服务的处理需求将不再那么大;

3) 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来重新指配用于广播网络的无线频谱以及用户移动宽带网络的无线频谱将会更容易。

5融合型视听内容传输平台的成本与经济考量

在考量融合型视听内容传输平台的经济可行性时,还需要综合考虑以下4个定性的问题:

1) 融合型视听内容传输平台是否能满足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的射频辐射标准? 巨幅地增加( 无线) 载波数量,尤其是在低于1 GHz频点的物理频段,将极大地增加无线发射塔台附近的禁区,从而也将会提高在城市区域部署融合型视听内容传输平台的成本。

2) 融合型视听内容传输平台的网络可靠性( 以网络的正常运行时间来度量) 是否足够的好?

3) 当部署了融合型视听内容传输平台之后,服务提供商是否会提高向广播商所收取的节目传输费用?

4) 当部署了融合型视听内容传输平台之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是否会更具灵活性? 相关定性分析表明,答案是肯定的,因为:

( 1) 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相比,在满足电视节目内容传输市场的演进需求方面,融合型视听内容传输平台可以相对低的成本实现转型;

( 2) 在白天,可以将用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的部分 / 大部分无线频谱“释放”出来,用于提供移动单播服务。

6结语

广播与网络的融合 篇11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的课文。为老舍先生于1931年初所作。本文,笔者将尝试用网络环境的优势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分析该篇课文的教学实践。具体如下:

一、导入新课

师:在朱自清眼中,江南的春天,朝气蓬勃,多姿多彩,花木争荣,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郦道元的笔下,三峡的四季,色彩鲜明,动静相宜,欢快明朗,令人感同身受。那么,老舍先生眼中济南的冬天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他曾在《济南的秋天》中说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济南的冬天》,看看上帝赐给了济南怎样绝妙的景致,竟令作者那样心醉神迷。

展示:PPT展示朱自清《春》、郦道元《三峡》两篇文章中有季节特色的文句。

二、检查预习

(一)了解作者

展示:链接关于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等的网页(先由学生相互讨论,自由发言自己在网上所查到的相关情况,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在PPT中展示部分重点内容)

(二)整体感知

1.展示:PPT展示冬景图,让学生对冬天先产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2.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①学生自由读。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示:PPT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在学生自由朗读结束后展示)。

②教师范读,共同体会朗读的情感把握。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朗读本课的方法:语速较缓、语调温和、读出喜爱之情等。

③学生展示读,可采用自由竞争或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展示:在多形式朗读环节,链接一曲班得瑞的钢琴曲《初雪》贯穿整个环节。通过这段音频的播放和欣赏来刺激学生的听觉,加深学生对冬天的视听感受。

3.整体把握,理清全文脉络

要求学生默读,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A.可从不同角度,简要描述对全文的总体印象。

B.你认为济南冬天的总体特征是怎样的?

C.文中具体描绘的景物有哪些?

参考:全文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文章先总写“响晴”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个画面:阳光下的济南、雪后的山景、济南冬天的水。(以上问题学生可自由发挥,有自己见解即可)

教师小结: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知,我们可明确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深入文本

(一)赏析精彩片断

1.再次听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写法的独特

展示:链接优秀朗读范文音频,学生跟读。

问题:文中描绘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画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展示:PPT上放映济南冬天的山、水、城、雪等图片,在学生欣赏图片的基础上使其明确自己的见解,喜欢的理由尽可能详细且对自己喜欢的段落需要熟读成诵。

2.品读感受,揣摩作者优美、平实的语言特点及其独特的抒情方式

教师示范:

①“就是下点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明确:该句有与老天爷商量的口气,表面写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则是赞美小雪过后济南小山的秀美。“太”字,则使赞美之情完全流露。

②“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紧扣济南冬天的“晴”。因为晴,万里无云,才“空灵”;因为晴,天空湛蓝湛蓝的,才像块“蓝水晶”。

(教师范结束,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自己喜爱的语句,每组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在热烈的讨论中品味文本。)

3.教师小结

作者在描绘济南冬景时,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喜爱与赞美,那山、那水、那雪、那阳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整片作品带有一种悠长、绵远的味道。

四、拓展延伸

展示:PPT展示多幅最切合济南冬天的雪景图,以及师生相互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冬天的诗文。

通过图片展示让整个课堂充溢着冬天的气息,从视觉及文学的角度使学生再次形象生动地感受济南冬景的美妙。

环境:播放班得瑞的钢琴曲《初雪》或《雪之梦》。

通过音频调动学生的感官。此情此景,学生更易进入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视觉、听觉和口语表达的结合。(进行多方位,多感官的刺激,创设恰当的学习环境,这正是网络环境下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势。)

内容:布置作业——当导游。

师:假如你是一名导游,根据整堂课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要给从未到过济南的人介绍济南冬天的特点,你准备怎样解说?请用自己的语言结合文本大胆尝试。

(该环节重在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文质兼备的写景散文。笔者尝试摆脱教材作为唯一教学内容的限制,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多媒体手段的应用等),将其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以期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但在此强调,笔者并未完全否定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没有完全肯定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依靠视觉、听觉获取的知识占知识总获取率的94%,视觉组合使用的效率远远大于单项媒体的运用,单一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疲劳,而多种方式交替刺激有利于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1]因此,笔者认为,恰当的将网络贯穿于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能够达到更理想的效果,本文的最终落脚点就在于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来完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促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广播与网络的融合 篇12

广播自20世纪初期诞生以来,就一直是世人瞩目的焦点。20世纪30年代的“火星人入侵地球”,更成为传播学界研究的重要范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尽管当时电视已经诞生,但广播依然占据着主流地位,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广播的普及率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直到二战后,电视迅速崛起,才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广播的发展势头。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被终结。互联网凭借其内容极其丰富、受众广泛参与等优势,迅速俘获了一大批受众。在这样的形势下,广播媒体自然不可避免要面临受众流失的难题。如何突破这样的困境?纸质媒体通过与互联网结合,利用自身的权威性,与有着迅捷、互动等优势的新媒体相配合,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自己的新的发展道路;电视媒体则利用自身在视频方面的优势,开办网络电视,以获取更多的受众。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媒介融合的典型范例。

而传统的广播媒体原本就面临着电视等媒体的强力竞争,此时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而,选择与网络结合,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也就成了广播媒体摆脱困境的不二之选。

二、网络广播优势何在

首先,网络广播可以有效突破时间的限制。一方面,网络广播节目不需要像普通广播节目一样只能在特定的时段播出,而是几乎可以随时制作,随时收听,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时效性的限制;另一方面,受众的选择也获得了极大的便利。据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席伟航介绍,截至2011年年底,北京广播网累计存储共计2.9万个小时、10万个节目,其中包括小说、评书500多部,音乐专题1000多个,相声笑话1万多段。并将各个专业广播的优秀作品以及电台的库存资料按照内容进行整理,划分为小说、文学、戏剧、教育、笑话、曲艺、健康、人物、经管、音乐、综合等11个大类,使海量的原创节目资源以结构化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在用户面前,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与查询。[1]这就克服了传统广播受众只能被动收听的问题。

其次,克服地域限制,信息容量增大。传统广播由于技术限制,其覆盖面被限制在了一定范围内。而网络广播通过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可以使其覆盖面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空间。而在信息容量方面,传统广播只是单一的音频传播,其传播内容有限,而网络广播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内容供听众搜索获取。另外,听众通过网络广播不仅可以获得传统广播的内容,还可以浏览该广播相应的文本内容,如主持人信息等。这就使得广播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第三,网络广播可以有效地优化广播内部资源。例如,在制作节目的花费上,传统广播媒体需要架设发射塔,建立相应的转播点,而网络广播则省却了这些建设,而且对制播设备的要求也相对较低,这就为广播节省了大量的经费;再者,网络广播可以有效地实现内部人员的更新。一般来讲,较年轻的采编人员掌握相关技术更为容易,这也就使得广播机构的内部人员年轻化,也就相应地充满了活力,这对于广播事业今后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

三、网络广播仍有不足

尽管网络广播有着种种优势,但也并非尽善尽美,我们对其存在的问题还是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一,网络广播的内容基本上是复制的源媒体的内容,并没有充分开发多媒体报道的优势。实际上,这样的问题在报网融合中同样存在。听众收听网络广播大多是看中了其可选择性和可保存性强,但其内容并无太多创新之处。所以,可以说这种融合仅仅停留在传播渠道融合的表层上,而传播内容与媒介功能的融合却少之又少。

第二,网络广播总体水平较低。对于开办网络广播,一般只有相对较有影响的传统广播电台才能有实力把网络广播做得专业。在我国,也就是省级以上的广播媒体才能有这样的技术和财政实力。而对于大多数的地方广播和自由网络电台来说,虽然听众有着几乎不亚于省级以上广播的需求,但对于广播媒体,尤其是自由网络电台,专业化程度却远远不够。这在节目音质、剪辑、主持人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

四、如何克服网络广播目前的困难

首先,加强技术力量,提高网络广播的专业化程度。尤其是对于地方上实力相对较弱的广播媒体来说,应毫不吝啬地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即使不能与大媒体争雄,但却可以依靠本地特色抓牢用户,通过相对专业化的节目提升用户体验,这样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其次,要充分实现传统广播与网络媒体的内容融合。不应简单地把传统广播的内容照搬到网络上来,而应在原有节目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媒体的传播特色,探索出更为听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例如,在一档节目的下方,可以使用户与节目制播人员、主持人在线互动,用户与用户之间也可以及时交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网络媒体的优势。

最后,无论怎样发展,网络广播的核心内容都应是广播。传统广播与网络的融合不应让广播的内容被网络所掩盖,而应注重广播内容的特色,追求“内容为王”,这也是网络广播发展的长久之道。

参考文献

[1]哈艳秋,刘华.新媒介语境下网络广播的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1):68-71.

[2]胡海军.新媒体时代网络广播发展探议[J].新闻世界,2012(01):36-37.

[3]柳芳.网络广播的发展现状分析[J].新闻前哨,2007(Z1):88-90.

上一篇:采访提问下一篇:随堂小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