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的融合

2024-07-15

西部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的融合(共10篇)

西部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的融合 篇1

西部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的融合

我国西部经济跨越是在网络经济蓬勃发展和西部地区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传统产业尚具有一定优势的背景下提出的。在这种条件下,西部的现实之举是传统产业主动融入网络经济,在融合中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西部经济跨越。

一、西部经济跨越的提出背景

(一)网络经济迅猛发展

从20世纪后期以来,处于“朝阳”阶段的网络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我国也不例外。从10月到6月,我国网站数量增加17倍,上网人数激增26倍.据高盛咨询公司预测,到,中国的上网人数将达到8000万[1]。另据 1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数达到1245万台,比20同期增加40.6%;国际线路总容量达到7597.5M,比年同期增加1.7倍;网民数量达到3370万人,比2000年增长1100万人[2]。上网人数的成倍增加是发展网络经济的良好契机。这组数据还阐明,网络经济的快速成长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系统的高新技术改造热潮,最终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网络经济的核心是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周振华撰文指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经济,具有高强度创新性、广泛渗透性、高度效率倍增性和深度产业关联性等四个明显特点[3]。因此,网络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排斥传统产业部门,相反,却是对传统产业部门的深度改造。也就是说,一方面,传统产业必须在主动接受网络经济改造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网络经济也只有在聚敛了大量的资本、知识等资源后,依托于现有传统产业实体,才能寻求进一步的扩散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整合传统产业及其资源,从而带动产业调整,并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这一形势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解:一是西部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二是经济跨越对西部提出的严格要求。

1、西部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

经过建国后5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来的大规模建设,西部地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总量扩张、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嬗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改善[4]。但西部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并有逐步扩大之态势。主要表现是:(1)西部地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呈下降态势。东部GDP占全国的比重不断提高,在1978、1990、1995和四个年份分别是50.1%、15.9%、57.7%和58.3%;西部地区该指标则呈下降趋势,在上述四个年份分别为15.6%、15.9%、14.0%和13.9%。(2)人均收入差距加大。东西部人均 CDP之比,由1978年的1:0.52(以下东部地区为1)扩大到1995年的1:0.43和19的1:0.42。(3)综合差距扩大。东西部在经济发展、观念、体制、管理、信息、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距,全国近600个贫困县,90%以上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以上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落后了整整一个阶段。西部面临的艰巨任务主要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以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等。一句话,西部地区必须奋起直追,实现经济跨越。

2、经济跨越对西部经济增速的要求

经济跨越式发展是指欠发达地区为快速缩小其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引进、吸收和应用发达地区甚至是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和人才,聚合成高成长性的区域主导产业,从而高起点地发展本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这种发展模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本地区整体经济水平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经济跨越式发展客观要求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根据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朱欣民教授的测算,四川要实现经济跨越,在―每年至少要有11.42%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全国同期预计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7%而言,四川必须有4.42个百分点的超额经济增长速度。这就是说,经济跨越式发展迫切要求寻求增长依托。对西部地区而言,这种依托有两种:一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地域依托,即必须依赖部分重点地区进行重点区域开发;二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产业依托,即必须依赖一些区域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进行重点产业建设。而后一点对西部地区而言,更有现实可能性。因为,着眼于传统优势产业及其与网络经济的融合,可以实现经济后发优势,从而实现经济腾飞,满足跨越式发展对超额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

四川是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西部要真正实现经济跨越,所需的发展速度确实要求四川传统产业必须要有所作为。

二、西部地区的产业特征

整体讲,我国西部的产业特征决定了其必须接受以网络经济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改造,主动融入网络经济,从而提升西部传统产业优势,实现西部经济跨越。

西部的产业结构目前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1、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层次低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地区先后经历了“一五”、“二五”等几个五年建设时期、大小“三线建设”时期以及西部大开发时期国家的大规模投入和建设。其结果是,西部地区基本形成了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

但是,毕竟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起点较低,而且,“一五”、“二五”等几个五年建设时期和大小“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西部地区的投入形成的产业体系没有及时进行结构调整与升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梯度演进理论的盛行,西部地区主动接受了相当数量东部地区和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转移出的产业,但这些转移的产业层次多半不高。西部大开发的起点虽然较高,但毕竟刚刚开始。所以,西部地区的产业层次总体较低。

就目前而论,西部地区工业技术老化,产业结构畸形,基础设施薄弱,自我积累能力差,储蓄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沿海省份。从表1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储蓄率、投资率和人均投资额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不用说东部沿海省份了。

表1  我国东中西地区储蓄和投资指标的比较

储蓄率(%)

投资率(%)

人均投资额(元)

全国平均

42.0

48.2

2039.8

东部地区

52.1

57.8

3662.6

中部地区

40.6

40.5

1237.9

西部地区

33.4

46.4

1218.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5)》各省数据整理得出。

2、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西部地区的部分省区劳动力资源尤其丰富而资本资源缺乏。基于这一现实,西部地区发展起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表1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储蓄率、投资率都既远远低于东部,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投资额也是如此。因此,西部地区的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相对地偏低。而且,不容忽视的是,这是在西部地区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显著偏低。这几项指标综合地说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水平较低而且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征。

3、传统产业占据主导成分

西部地区虽然在各个时期陆陆续续地都有国家的大规模投入,但是在“一五”、“二五”和大小“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投入形成的产业部门,到今天基本都已经成为了传统产业部门。而改革开放以来,在产业梯度演进理论的影响下,西部地区主动接受东部地区和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和转移出的产业,其产业层次也多半不高。所以,目前相对于世界各国和国内其他相对发达地区而言,西部地区仍然是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三、西部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融合的理由

西部提升传统产业优势,实现经济跨越,有两个基本途径。其一是西部传统产业实现自身的升级,或者通常所说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其二是西部传统产业接受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融入网络经济,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西部经济跨越。

应该说,西部地区在当前条件下,更应该着眼于第二个途径。原因如下。

1、发展网络经济已成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的潮流

网络经济的载体是网络产业,其内核是网络信息技术。有不少学者指出,网络经济的发展,粗略地讲,就是信息化过程。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化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经济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网络经济及其产业的建设可以助跑西部经济跨越,或者说,西部要实现经济跨越应该借助于网络经济的发展;而且要与信息化同步推进。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有学者分析道,西部经济跨越必须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5]其主要论点,一是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工业化实现方式,二是信息化为高起点推进工业化提供了可能。网络经济的发展使我们有可能不再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不再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某些技术发展环节,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而是必须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缩短时间,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的渗透、增值和应用特性,为高起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是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了可能,使我们能够跨过某些发展阶段,节约巨大的研究并发投资和宝贵的时间,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跨越。直接地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在新的起点上用更短的时间和更低的成本,实现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现代工业化,这正是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跃的合理内涵。

2、西部地区的传统产业优势决定了我们不能舍本逐末

一方面,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可能指望一蹴而就,大规模地发展网络经济;另一方面,也不应该一味地步别人后尘,这难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更别说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个性化突进以及创新性发展。西部地区必须依托现有优势,现实地选择经济发展模式。

网络经济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的过时或淘汰,相反,它将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巨大动力。实际上,众多学者认为,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传统产业目前仍保持着相对优势。[6]所谓传统产业,目前通常是指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农林牧业、机械设备、汽车、冶金等产业部门。我国目前仍然是一个传统产业占主体地位的国家,传统产业部门对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极为重要。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是我们重要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也只有在传统产业部门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3、传统产业融入网络经济可以发挥更大优势

改造传统产业的目的是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新经济增长理论并不否定比较优势理论,单纯为技术而技术的改造不可能培育出新的竞争优势,相反有落入技术追赶的陷阱。因此,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循环,乃是问题的关键。[7]这一关键问题很好地体现于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的融合,其着眼点是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或是重塑竞争平台基础,培养核心竞争力。正是在此基础之上,传统产业融入网络经济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因为传统产业融入网络经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传统产业的过程,就是不断采用新技术、使用新设备、增加产品技术含量的过程,也就是在更高起点上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的过程。

四、西部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融合的形式

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融合的形式正在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从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的融合关系角度讲,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传统产业向网络经济新产业延伸,具有网络产业的某些特点。一些传统企业如汽车产业借助网络开展柔性制造和形成全球营销服务网。二是网络经济向传统产业渗透,具有实体经济的相应依托。比如电子商务顺应潮流而发展起来的物流业。三是二者结合创造新兴产业,形成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到目前为止,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结合已经培育出了一些新的行业,比如某些ICP (内容提供商)、ISP(服务提供商)等。

参考文献:

[1)于立.我国网络产业制度建设探讨(上).[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12.

[2)汪洛萍.CNNIC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四大趋向[N].北京:经济日报..1.24.

[3)周振华.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基本内涵及其实现机制[J].天津:天津社会科学.2000.6.

[4)李诗白.关于综合运用经济杠杆,实施我国西部开发战略之研究[J].北京:金融与保险 2001.9.

[5)王亚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北京:经济要参2001.46.

[6)樊刚.传统产业仍是中国经济的支柱[N].北京:中国经营报.2000.5.23;陈庆修.在新经济时代旧经济如何再现活力[J]。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1.4.

[7]别传武  张乃平.知识经济和传统产业改造[J].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 2001.7.

西部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的融合 篇2

关键词: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地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偏离份额分析图

在世纪之交, 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它是我们党面向新世纪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部地区资源丰富, 市场潜力大, 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199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8%, 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 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任务之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要抓住我国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时机, 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 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值此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 研究其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怎样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找出各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势和不足, 为将来各地结构调整提供理论参考。

1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

1.1 含 义

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 Method, 缩写为SSM) 是美国学者Dunn, Perloff, Lampard, Muth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 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 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SSM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的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1.2 基本原理

其基本思想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 以其所在更大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 (本文以国家为参照系) , 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 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 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势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 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 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1.3 数学模型

西部各省市GDP用b表示, 国家GDP用B表示。基期用0表示, 末期用t表示, 将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部门, 用j表示, 即用bj0和bjt (j=1, 2, 3) 分别表示西部各省市三次产业在基期和末期的增加值, 用Bj0和Bjt分别表示全国三次产业在基期和末期的增加值。则西部各省市某产业从基期至末期的变化率为rj= (bjt-bj0) /bj0 (j=1, 2, 3) , 全国某产业从基期至末期的变化率为Rj= (Bjt-Bj0) /Bj0 (j=1, 2, 3) 。以全国各产业部门所占份额将西部各省市各产业部门的规模标准化为b′j=bj0×Bj0/B0 (j=1, 2, 3) 。设西部各省市从基期至末期某个产业部门的增长量为Gj, 3个分量分别设为Nj、Pj和Dj, 则Gj=Nj+Pj+Dj, 其中Nj=b′j×Rj, Pj= (bj0-b′j) ×Rj, Dj=bj0× (rj-Rj) , Gj=bjt-bj0。区域总的经济增长量G=N+P+D, 这样就把区域经济总的增长量分解为3个分量:

1.3.1 地区份额分量

地区份额分量Ν=j=1j=3Νj=j=1j=3bj×Rj表示特定区域如果能够按照与全国同比例增长, 到计划期末应该增加的数量。地区份额分量N>0, 说明该地区的经济增长高于全国的实际增长水平;反之, 则说明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低于全国的实际增长水平。

1.3.2 产业结构偏离分量

结构偏离分量Ρ=j=1j=3Ρj=j=1j=3 (bj0-bj) ×Rj也被称作同比例增长偏离分量, 是指特定区域产业部门比重与所在大区相应产业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该产业部门增长相对于所在大区标准所产生的偏差。结构偏离分量如果为正值, 则说明该区域产业结构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之, 则说明该区域产业结构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1.3.3 竞争力偏离分量

竞争力偏离分量D=j=1j=3Dj=j=1j=3bj0× (rj-Rj) 也称为差异偏离分量, 是指假定特定区域各产业部门实际的增长率与按全国对应部门相同比例增长所产生的偏离。竞争力偏离分量如果为正, 则说明该区域产业部门的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之, 则说明该区域产业部门的竞争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个产业结构较差的区域, 如果努力增强其竞争力, 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发展成绩。

偏离分量Ρ+D=j=1j=3 (Ρ+D) j=j=1j=3 (bj0-bj) ×Rj+j=1j=3bj0× (rj-Rj) , 可以说明特定地区与全国在发展上偏离的程度及其形成的原因。

2 偏离份额计算结果分析

2.1 数据说明

本文以西部12省市和国家三次产业增加值为实例, 以1999年为基期, 2007年为末期,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0, 2008) , 根据GDP指数将基期和末期的经济数据换算成以1999年=100的不变价格的数据, 这样能保证经济数据具有可比性。

2.2 计算结果

将西部12省市和国家相应经济数据分别代入偏离份额分析模型计算出偏离——份额各分量, 其结果见表1。

2.3 结果分析

2.3.1 西部地区整体情况分析

实施西部大开发10年来, 重庆、四川、内蒙古、广西的实际经济总的增长量依次为106、267、103.5、115.4亿元, 分别大于按全国份额应该达到的增长量77.6、171、57.67、92.71亿元, 它们的总增长为正值分别为28、95.4、45.82、22.71亿元, 其中四川实际经济增长总量超过按全国份额应该达到的经济增长量最多。其余地区的实际经济总的增长量均小于按全国份额应该达到的增长量, 其中甘肃实际经济增长总量低于按全国份额应该达到的经济增长总量最多, 其次是新疆。从结构偏离分量来看,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都为正值, 说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 各个省市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四川的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最明显, 西藏最弱。从竞争力偏离分量来看, 各个省市的竞争力偏离分量都为负值, 说明整个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都非常差。相对于结构优势来说, 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8省市的产业竞争力非常差, 足以抵消他们的全部结构优势直接导致总偏离分量为负值。

2.3.2 各个省 (区、直辖市) 情况分析

重庆市的实际经济增长量106亿元, 大于按照全国份额应该达到的经济增长量77.6亿元。总偏离分量是28亿元, 其中产业结构所产生的偏离分量是142亿元, 由于竞争力偏离分量-114亿元, 大大抵消了产业结构优势最终导致总偏离分量只有28亿元。从三次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看, 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高达-148亿元, 足以抵消第一、二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的正值导致总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值。这说明重庆市经过直辖以后的发展, 产业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关键是增强第三产业竞争力。

四川省结构偏离分量最高达到311亿元, 同样由于负的竞争力偏离分量的抵消作用而降低了总偏离分量只有95亿元。从三次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来看, 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高达119亿元, 但是由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较弱的竞争力分别为-26、-308亿元的抵消作用导致总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值。四川第二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在西部地区最大, 同时第一、三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在西部地区最小。当前还需增强第一、三产业的竞争力。

内蒙古和广西的结构偏离分量分别为105.4、173.7亿元, 竞争力偏离分量均为负值, 分别为-59.6、-161亿元。从三次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来看, 都因为第二、三产业较弱的竞争力分量抵消第一产业较强的竞争力分量导致最终竞争力分量均为负值。当前需增强第二、三产业的竞争力。

云南省结构偏离分量较高为158亿元, 竞争力偏离分量为-160亿元。从三次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来看, 第二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为8.48亿元, 第一、三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分别为-9、-159亿元, 总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值。当前需增强第一、三产业的竞争力。甘肃省结构偏离分量为80亿元, 竞争力偏离分量为-92亿元。从三次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来看, 第一、二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分别为3、0.7亿元, 第三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为-95亿元, 总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值。目前需继续增强第一、二产业竞争力, 提升第三产业竞争力。青海省结构偏离分量为24亿元, 竞争力偏离分量为-29亿元。从三次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来看, 第一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 第二、三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值。

陕西和新疆两地结构偏离分量分别为140、107亿元, 竞争力偏离分量分别为-145、-118亿元。从三次产业结构的竞争力偏离分量来看, 第一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均为正值, 第二、三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均为负值, 当前需培育第二、三产业的竞争力。

贵州、西藏、宁夏3省区结构偏离分量分别为75.8、10.9、22亿元, 竞争力偏离分量分别为-84、-14、-27亿元, 总偏离分量为负值。从三次产业结构的竞争力偏离分量来看, 第一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均为正值, 第二、三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均为负值。

3 偏离——份额分析图分析

以表1中西部各省市的总偏离 (P+D) 为横坐标、地区份额分量 (N) 为纵坐标绘制区域优势分析图。用2条45°倾斜线把坐标系分为8个扇面, 然后根据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和广西的总偏离分量、地区份额分量标出在图中所处的位置, 分别以字母A、B、C、D、E、F、G、H、I、J、K、L表示 (如图1) 。用同样的方法以竞争力偏离分量 (D) 为横坐标, 结构偏离分量 (P) 为纵坐标绘制区域偏离分量图, 如图2所示。

在图1中, 8个扇面 (S1, S2, …, S8) 反映了区域在总增量、区域增长优势方面的几种不同类型: (1) 较好区域, 指处在第1、2扇面中的区域, 为具有区域增长优势的增长区域。 (2) 一般区域, 指处在第3、4扇面中的区域, 其中处在第3扇面者为虽具有区域优势, 但却为衰退区域, 处在第4扇面为增长区域, 但不具有优势。 (3) 较差区域, 指处在第5、6扇面中的区域, 这些区域, 在总量上为负增长, 扇面5虽为增长区域, 扇面6虽具有优势, 但都不足以抵消因区域劣势或全国性衰退造成的负贡献。 (4) 最差区域, 指处于第7、8扇面的区域, 为既无优势又无增长的区域。西部地区集中分布在第2、4扇面中, 其中重庆、四川、内蒙古和广西处在第2扇面, 相对于全国发展速度来说属于具有增长优势的区域, 其中四川的增长速度最快, 总偏离超过全国份额高达95.4亿元。贵州、云南、西藏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省市区分布在第4扇面, 属于经济增长区域, 但产业相对于全国来说不具有优势。

在图2中, 各扇面代表的涵义如下:扇面1, 原有基础很好, 竞争力较强的区域;扇面2, 竞争力很强, 原有基础较好的区域;扇面3, 基础差但发展快的较好或一般区域;扇面4, 基础较好但地位处于下降的较好或一般区域;扇面5, 基础较好但竞争力很差的区域;扇面6, 基础很差但发展很快的较差区域;扇面7、8, 基础差且缺乏竞争力的区域。西部地区集中分布在第4、5扇面中, 整体表现为产业结构较好但竞争力较弱。重庆、四川、内蒙古和广西处在第4扇面, 相对于全国来说, 属于基础较好但地位处于下降的区域。贵州、云南、西藏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省市区处在第5扇面, 属于基础较好竞争力很差的区域了, 提升产业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4 结语及建议

通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西部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以来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看出, 总的来说,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是有成效的,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 产业结构转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我国经济学家周起业也曾说, “任何区域, 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 才能保证经济顺利发展。”所以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并赶上国家水平, 这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西部地区各省市区产业结构分量均为正值, 结构调整已初见效益, 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西部省区的产业竞争力却不容乐观, 表现为产业竞争力分量全为负值, 足以抵消部分区域结构分量的正值导致总偏离为负值。

四川结构偏离分量最大为311亿元, 是重庆的两倍多, 理应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领头羊。其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别为23.7、51.2、236亿元, 第二产业结构分量太小,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当前四川正实行“工业强省”战略是非常及时的。四川应紧紧围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包括航空、航天、核工业和现代生物制药业等) 、以重大装备制造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优势资源产业 (水电、钢铁、金属铝、稀土、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等8个产业) 和农产品加工业四大产业, 加快技术改造, 延伸产业链。此外, 还应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高层次现代服务业, 促进产业结构整体素质的提升。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一个直辖市, 具有整个西部别的地区没有的政策体制优势, 加上占据长江上游独特的区位优势, 有能力成为西部地区的又一经济增长极。重庆应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以汽车、摩托车及相应的装备制造业、能源和钢材等传统主导产业基础上, 大力培育和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制药和环保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发挥区域优势, 提升产业竞争力。此外, 还应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研等高层次现代服务业, 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广西超过按国家平均发展水平应该达到的经济增长总量位居西部第二,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拉动作用。当前广西正全面实施“工业兴桂, 努力建设富裕广西”战略, 今后除大力发展资源型工业和现代制造业, 着力抓好制糖、铝工业、汽车和工程机械、钢铁、石化、建材、林浆纸、锰业、医药、食品等优势产业外, 还应在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环保、现代中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孵化、辐射和带动作用, 促进工业优化升级。第三产业以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和商贸中心为目标,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 加快发展房地产、会展、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业, 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工业良性互动。

内蒙古超过按国家平均发展水平应该达到的经济增长总量22.71亿元。今后应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展大产业, 形成大集群。着重巩固和提高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特色优势产业的主导地位, 积极发展非资源型等其它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发展循环经济, 延伸产业链条, 促进产业升级。继续巩固和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 着力调整结构,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 实现农牧业结构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 围绕乳、肉、绒、粮油等主导产业, 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牧业, 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云南应在继续保持现有的烟草制造业、茶叶发展的同时, 积极发展以磷化工、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加工制造业, 延伸产业链;培育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具有优势资源制造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除巩固现有的旅游优势产业外, 还应加快交通、通讯及其他传统服务业及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促进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贵州应抓住当前国家重化工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不断加快贵州重型化工支柱产业的发展, 优化产业间关联机制, 从深层次上提升产业结构素质, 努力延伸产业链,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第三产业除继续抓好境内旅游资源开发 (如努力把黄果树瀑布打造为世界自然遗产) 等传统服务业发展, 还应注重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余西部省区可参照表1中的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数据, 结合本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实现本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周起业, 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12 (1)

[2].崔功豪, 等.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6 (1)

[3].徐捷锦, 等.重庆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软科学, 2008, (9)

[4].安中轩, 等.西部大开发前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8, (6)

[5].刘小辉, 张航天.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J].学术交流, 2006, (4)

[6].陈群元, 宋玉祥.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 (4)

西部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的融合 篇3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我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将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包括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和广告服务四个方面,大体涵盖了国民经济涉及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活动。相关融合产业选择了下列重点行业,包括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

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和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牢固树立绿色节能环保理念,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增强创新动力、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提高我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整体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为扩大国内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实施产业融合政策,必须坚持三条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协调,重点突破。统筹各类资源,加强协调配合,着力推进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广告服务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根据不同地区实际、不同产业特点,鼓励先行先试,发挥特色优势,促进多样化、差异化发展。

二是市场主导,创新驱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扶持引导,实施支持企业创新政策,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促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促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满足新需求。

三是文化传承,科技支撑。依托丰厚文化资源,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拓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促进创意和设计产品服务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在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中,始终坚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创业、创意、创新的主体,是整个经济生机活力和蓬勃发展的基础这一基本理念。在增强创新动力方面,要注重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鼓励企业、院校、科研机构成立战略联盟,引导创意和设计、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大联盟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建设,推行知识产权集群式管理。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鼓励国有文化企业引进战略资本,实行股份制改造,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鼓励行业组织、中介组织和企业参与制订国际标准,支持自主标准国际化。

西部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的融合 篇4

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改造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改造面临许多矛盾,但就当前看,必须处理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以及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六大关系.

作 者:彭洁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经济贸易系,陕西,723000刊 名:喀什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KASHGAR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0324(5)分类号:F062.9 F061.5关键词:西部地区 传统产业改造 关系

西部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的融合 篇5

王玉祥

互联网的出现带动起一个新兴的产业,人们称其为IT产业,还带动起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网络经济,成为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IT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尽管出现时间不长,但其企业已表现出全新的极具时代特点的企业文化。而网络经济对传统产业企业文化有什么影响呢,本文试图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一是在传统产业企业中造就了一支准IT业从业人员。在近一两年的企业上网工程推动下,大大小小的企业纷纷建起了企业自已的网站,虽然这些网站规模不等、水平各异,多数只是一个虚拟主机网站,但是,只要有网站,就要有专、兼职的网站运行、监管人员和网页内容设计制作人员。这些专业人员多数来自传统产业企业中原来的管理层白领岗位和IT行业转行的专业人员,多是新毕业不久的高学历人才,这些与新技术密切相关的岗位职工往往是企业中令人羡慕的一族,其追求新知识、接受新思潮的主动性往往也会在职工中起到推进作用。

二是拉近了传统产业企与社会的距离。近几年虽然门户网站经营业绩不理想,但政府网、行业管理部门网、社会团体网等专业网越来越普及,过去许多部委信息企业不能及时下达,即便传达下来,也要按级别传达,一般职工很难及时得到,许多职工一辈子守在流水线上,即便对本行业的现状、前景也不了解。现在部委信息、行业动态,只要不是特别的国家机密,普通职工也能及时了解,对参与企业决策、提高民主意识,大有好处。民智是民主的基础,网上信息与传统媒体的新闻相比,往往可以对传统行业反映得更有深度,更具专业特点,因此也更有实用价值。

三是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行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方式和经营理念。虽然一些IT专业网站设立电子商务平台的计划屡屡受挫,但许多传统产业企业立足于自已的产品或服务,却使电子商务真正开展起来,特别是一些有特色的传统产业产品更是如此。不少媒体报道过地处边远的农村小厂通过互联网卖出了自已的土特产品。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和经营理念。过去乡镇企业推销员流行一种说法,叫“四千四万”,就是说干推销要说“千言万语”,想“千方百计”,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 等。如今,许多传统行业的推销员学会通过互联网搞销售,他们最推崇的是以新技术为后盾的巧于,而不是一味的苦干。

四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产业职工的择业观。过去,传统产业职工“从一而终”,一辈子在一个行业以至一个企业中就业的情况比较普遍,网络经济造就一大批准IT行业从业人员的同时,也使职工学习新专业新知识更快了,特别是在年轻人中,职业流动性很大,不仅在企业间流动性大,而且自已专职兼职创业的机会也增多。依托传统产兴办起的服务性行业,如专业的产品经销、运输、广告、咨询业务等,由于有了互联网而降低了创业的资本门槛,使更多的传统产业

职工有机会在职场上问鼎企业主人位置。靠 一 台电脑,一两个员工起家创天下的小企业比任何时候都多。

如此等等。

西部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的融合 篇6

冲突・融合・超越-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之间

钱穆先生曾经指出,“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中国百年来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问题正是这一判断的真实写照。本文试图对文化作广义的.超历史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文化的传统与现代”问题的思路。 现代化本身到底有没有含义?这是我们切入问题时首先碰到的不容回避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对任何时代的人来说,其所生活的时代就是现代,又怎么能使其现代化呢?……

作 者:佘俊臣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法学院刊 名: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CHINA年,卷(期):“”(12)分类号:G04关键词: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与融合 篇7

1.1 广告市场的挑战

传统媒体一般指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媒介,它们长期占据着国内主要广告份额,到2004年中国网络广告规模才不足20亿,仅占国内广告份额的2%,然而随着外资的投入及国内网络终端的迅速增长,网络媒体迅猛发展起来,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也上演了一起广告界的蛇吞象的商业大战。在2004年到2013年不足10年的时间,国内网络终端数量超过了5亿,而这个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也很快吸引了广告商的眼球,各个行业纷纷在网络投入巨额广告资金,而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则急剧下降。截止到2013年,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增长幅度已经连续9年下滑,传统媒体在广告份额上所占的比例已经不足50%。以传统媒体报刊为例,2013年全国报刊广告额只增长了0.75%,广告收入总量减少了3.1亿元。网络媒体对广告市场的抢占让传统媒体措手不及,传统媒体不得不开源节流,积极寻找新的出路。

1.2 受众市场的挑战

根据一项舆论论研究调查显示,在2003年,网络对报纸读者的影响只有5%左右,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受众市场影响微乎其微。但是截止到2013年,中国的网民,包括手机网民在内数量已经超过了5亿,年轻一代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络媒体来获取各种资讯和信息,而报纸读者的群体已经越来越小。传统媒体的用户群体的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根据北京一项数据调查显示,在300名随机抽取的受访者中,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依旧保持着阅读报纸的习惯,而这部分有阅读报纸习惯的受访者平均年龄达到了40岁以上;而35岁以下的受访者中,超过五分之一的人表示几乎不看报纸,他们主要依靠手机、电脑和移动电视等新兴网络媒体来获取资讯和信息。由此看出,传统媒体面临着网络媒体的严峻挑战,传统媒体的生存市场将越来越小。

1.3 人才市场的挑战

传统媒体的资金在广告收入锐减的情况下开始短缺,无法给予媒体人才提供优厚工作报酬。而拥有丰厚的广告收入的网络媒体则通过提供优厚的工作待遇的手段不断挖角传统媒体的人才,传统媒体的人才纷纷向新媒体分流,如搜狐网挖角南方周末主编王子恢和新京报副总编王跃春。传统媒体的人才的加入进一步强化了网络媒体信息内容的加工和处理,提高了网络和信息的深度和可读性。网络媒体通过人才和资金迅速成长并壮大,不断挤压着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甚至已经进入尴尬的微盈利甚至负盈利时代,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如此强势的冲击下也不断缩减规模。然而最终会出现网络媒体最后取代传统媒体的情况吗?我们将进一步分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发展未来。

2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

2.1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的可能性

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传播的信息量具有大数据性,信息传播范围具有全球性,它能集成传统媒体上的所有信息,能逐渐消除传统媒体的边界,能通过网络有效实现国家间、社群间、产业间的实时互动。网络媒体深刻变革了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传统媒体开始积极探索与网络媒体相互结合的道路,纷纷降低对实体刊物的投入,转而推动传统媒体网络化的发展,如报纸纷纷发行电子版报纸,建立新闻门户网站,而读者可以通过网络终端及时对新闻进行浏览、点评和互动,甚至可以作为新闻发布终端自己发布新闻。但是传统媒体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性。从近十年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关系的演变历程来看,他们仍然可以建立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合作的双赢关系。网络媒体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它能够融合传统媒体,实现网络与传统媒体的结合,例如平面媒体与网站的结合,有线电视与网络的结合,传媒机构与网络公司的联合等,在传统媒体面临生存危机时,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成了大势所趋,未来二者之间的融合更倾向于以网络媒体为传播工具而以传统媒体信息为内涵的融合模式。

2.2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内部因素分析

第一,网络媒体具有的优势。网络媒体的传播主要有传播信息数据化、传播途径多线性、传播媒介多融合、传播信息海量和传播范围全球化的特点。网络传播将传统的广播窄播发展为到如今的点播,实现了大众传播的单向传播向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的转变,建构出现代信息社会的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这种及时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模式,如微博监督,又充分发挥了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客观上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然而人们过多地夸大了网络媒体的传播信息的优势,而忽略了传播内容本质上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没有为经济的增长提供可靠的现实基础,很容易诱发投资泡沫。第二,传统媒体的优势。虽然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上相对于网络媒体稍显不足,然而传统媒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具有强大新闻资源优势,如新闻人力物力资源、传媒新闻经验、社会信用资源、媒体品牌资源、信息渠道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网络媒体在短短时间内无法形成传统媒体成熟的产业链。

2.3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整合。

第一,传统媒体的整合。传统媒体可以在同网络媒体的竞争中发挥自己的特长。随着网络媒体的深入影响,网络用户的构成也越来越多元化,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选择也逐渐表现出层次化的特征,传统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这点,发展网络的分众受众市场,为不同层次的网络用户群体提供定制的服务,打造传统媒体的网络服务品牌,提供人性化内容服务。其次,传统媒体可以发挥信息深度优势,进行深度化的新闻报道。虽然网络媒体在信息的及时性和全面性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然而网络媒体的信息缺乏深度内涵,传统媒体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信息深度加工的优势,在跟进新闻报道时选择独特的角度进行深入系统分析,为普通受众提供更理性全面的传媒信息,提升传统媒体的信息可信度,重塑传统媒体的信息品牌。第二,网络媒体的整合。网络媒体具有独一无二的受众优势,因此网络媒体可以进一步挖掘受众资源,发展以受众为主体的网络文化,让广大普通受众成为信息的创造者,赋予网络信息多元、多样和全面的特点。其次网络媒体应该注意打造网络内容的产品价值链,将一个文化品牌打造成一系列文化元素集合而成的品牌集合,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链。同时,网络信息要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借鉴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深加工,提升网络信息的公信力。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形式与内涵上相互借鉴,在竞争中相互融合,在合作中共赢,是目前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

3 结束语

网络媒体是新时代发展的新媒体,在传播速度、传播方式、传播范围和传播信息量上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对传统媒体在广告市场上、受众市场上和人才市场上形成巨大冲击,然而传统媒体依旧有存在的必要性,传统媒体应与网络媒体相互借鉴,网络媒体借鉴传统媒体的内涵,传统媒体借鉴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在竞争中融合,最终推动媒体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波.冲突,互补与融合[D].四川大学2006

[2]王娟.新媒体冲击下我国报业应对策略探析[D].西北大学2007

西部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的融合 篇8

201008050202马静人文系广告10

2摘要: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艺术表演中“中国元素”的运用,让全世界观众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许多人第一次知道了“中国元素”。而广告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已经变得极为普遍。广告也已经越来越多的介入公众生活,在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各个层面,发挥着越来越明显和广泛的作用。现在广告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我们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合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广告相融合。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广告学,现代广告,大学生,文化产业

正文: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文化是一个广义的东西,比如说,语言、心理。文字、哲学、生活习惯还涉及到服装、风俗等一些边沿化甚至是图腾符号化的东西。

二、现代广告

在现在,广告业作为一个文化产业,而文化也是广告业发展的基础。

现在广告不仅仅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社会、乃至政治社会也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广告文化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广告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人们共享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公众接受社会文化教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成功的广告往往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同时也是时代进步文化的一面镜子。因此,现代广告创意与传统文化相互促进。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应用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圆满落幕,“中国文化热”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增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和标志也渐渐渗透于世界各行各业中,如龙、凤、青花瓷、饕餮纹等中国古老和神秘的图腾元素均以历史为坐标,由文化元素衍变成为时尚潮流。

广告领域向来是走在世界科技与时尚的尖端,它的存在,几乎占据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层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简单的广而告之已经不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增添多样的创意新元素,为受众带啦视觉和感观的双重冲击,融合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异域风情,以多视角带到流行风潮,将时尚与焦点附着产品之中,经过提炼和糅合。再以最为原始的生活状态展现于受众眼前。而“创新”一词也已经成为当今广告中的创意启示点。

从“可口可乐”带着浓浓的美国西部风情打入中国市场,到如今的“红红火火,新年的第一瓶”的广告语,十几年的探索,其广告形式已经由中国的乡土气息完全取代美国POP风潮,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吉祥、如意、灯笼、拜年、团圆等中国风情始终贯穿于“可口可乐”的广告诉求手法当中,可见,一个大型跨国公司在探索与发展的同时,也始终贯穿广告本土化原则、“追潮见辽阔,逐浪识惊涛,观海知天下”、“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等这些具有中国古典诗句的创意广告语的出现,无疑印证着民族与世界的紧密关联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队国内外的深远影响。

今年来,中国自主品牌也在追溯传统文化元素中渐渐引用至自身产品中,如李宁的天羽透气跑鞋以中国国画中水墨丹青的表现手法,利用动画制作出一派水墨风光,荷塘春色间,弱柳扶风,脚穿“天羽”的男女主人公在其间慢跑犹如蜻蜓点水,踏水无痕,只惊动荷叶底的小鱼,完全表现出天羽的“超轻”卖点。而整个广告的画风淡雅、恬静、细腻,将中国古典气韵之美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更给消费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再者,在广告片“南方黑芝麻糊”中:深深的老街,轻轻的吆喝,孩子恋恋不舍的童稚,悠远、朴实、亲切的民谣音乐,所以这些无不向我们表达一种江南古镇的悠远、深沉、出处流露出一种亲切、温情的感觉,让我们回想起一种逐渐逝去的家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与品牌的距离。

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并不属于同一历史层面,前者是继承历史与文明的发展脉络,而后者是在颠覆传统的基调中生存。繁衍和发展。因此,当“创新”与“传统”碰撞在一起时,必然会产生激烈的火花。

四,未来广告的发展

广告是为了某种热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共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是为了让消费者知道有某种产品诞生,让消费者知道该产品的功能用途,让广大民众感觉到该产品的影响力,也为了压制竞争对手,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让消费者尽可能的多看到该产品,从而在消费者的脑中留下印象。

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广告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依托新新传媒,广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必定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广告的发展,必将是“低投入,高产出,针对性极强”。

中国的现代广告重视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将会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只要具有开放兼容的胸怀才能在世界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的广告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有利地位,必须既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又要采用世界性的思维,开放胸怀,坚持走国际化,全球化道路,进行跨文化广告运作。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广告要想完美结合共同进步,并不是一件易事,这需要文化业和广告业,乃至全中国的各行各业共同努力。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广告的相得益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广告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素材,中国现代广告也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广告借用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中国的现代广告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更要关注社会效益,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的现代广告在立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把我时代脉搏,不断创新,同时积极探索区域间的文化差异,坚持走国际化、全球化道路,积极进行跨文化广告运作,把中国的广告带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去。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中国传统文化http://baike.baidu.com/view/40254.htm

大国崛起,需要中国元素佚名

西部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的融合 篇9

摘要:立足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看到中国风格服装的当代设计,无论从历史与文化层面、理念与风格层面,还是方法与手法层面,都需要在现代语境中深挖细掘。从技法层面的设计手法着手研究,能直接指导设计实践,并为深层次研究打下基础。基于传统与时尚平衡关系这一维度,以现代着装观念与设计理念分析为基础,结合高级时装等案例分析,归纳总结了中国风格服装设计实现传统与时尚融合的4种手法:解构、对比混合、裸露与量感扩张。关键词:服装设计;传统元素;设计手法;中国风格;时尚;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00301-0037-03

Design techniques of chinoiserie clothing through integrating modern and tradition

WU Chun-sheng

(School of Fashion Desig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designing modern Chinoiserie clothing. In order to inheri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develop national brand to the world, it is important to design Chinoiserie clothing through integrating fashion and tradition. Four design techniques, involving deconstruction, comparative-hybrid, bareness and exaggeration,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modern concepts of clothing design.Key Words: Clothing design; Traditional element; Design technique; Chinoiserie; Fashion; Postmodernism

中国风格是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及中国服装品牌的国际化,都对融合传统与时尚的中国风格服装的设计开发提出了要求。通过中国服装界的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国风格服装设计的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不乏一些优秀设计。但是,依然要认识到,中国风格服装的当代设计,无论从历史与文化层面、理念与风格层面,还是方法与手法层面,都需要在现代语境中深挖细掘。其中,技法层面设计手法的研究,既能为深层次研究打下基础,也能直接指导设计实践,因此有着较高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化的精神内涵。持此观点者,往往批评国外设计师的中国风格服装设计流于表面。观点之二,认为中国传统元素已经丧失了原先的历史环境,它的设计运用不用深究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观点之三,认为中国传统元素的设计运用要以国际化、时尚化为基础,要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

本着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旨,比较这三种观点,可见观点二的服装设计起点和归宿都无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不能够成为持守的理念。观点一、三则都没有舍弃对传统文化的设计表现追求,两者的共同理想都是设计出融合传统与时尚的现代中国风格服装。但是,这两种观点的价值判断基点是不同的,观点一的判断是基于是否传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观点三的判断基础则是服装是否符合国际化与时尚化要求。正如“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的殊途同归,观点一与观点三不是孰对孰错的问题,而是方法论的不同,理念的选择和信守要看时机与背景。

鉴于目前有关中国风格服装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

收稿日期:-09-28

基金项目:浙江科技学院科研基金项目(07)

作者简介:吴春胜(1972- ),男,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服装产品设计开发与服饰文化研究。

1 中国风格服装设计中传统元素运用的观点之辩

关于中国风格服装设计,该如何运用中国传统元素,有着不同的观点,列举如下。观点之一,认为中国元素的运用不能流于形式,必须传达出中国传统文

践积累尚很薄弱,如果囿于文化内涵的传达,将无法解放思想、放手探索,因此以国际化、时尚化为设计价值取向的着眼点,开展中国风格服装设计理论研究

与实践相对易行,本研究也以此观点作为立论基础。构、图案纹样、色彩、材料、装饰细节等元素的处理与表现。运用中国传统元素设计中国风格服装,需要将传统元素自身时尚化,或者通过传统元素与其他元素的平衡关系处理获得整体时尚效果。围绕现代服装设计理念和着装观念,归纳了以下4个能够有效实现传统与时尚融合的设计手法。3.1 解构手法

解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思维形态,它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及封闭僵硬的体系。服装设计的解构主义理念以“否定”“颠覆”“消解”现存服装秩序为目的,带有相当的破坏性[3]。基于符号理论,可以给出这样一个描述:解构手法是指打破传统设计符号能指的固有形态及能指与所指的原有意指关系,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符号演化为现代新符号的元素处理方法。服装造型、材料、色彩、图案纹样等元素都可以被解构,从而呈现出时尚的新格调。在中国风格服装设计中,传统元素的运用就可以通过解构手法改变原有的能指及意指关系,增强时尚感。具体运用中,设计构思的要点包括对传统元素的形、色、质等构成形式的分解,新意义的推敲及新的构成形式的选择。首先可以分析传统元素原有的多重意涵关系,然后以逆向、错位等要求进行重组。比如古代服装中的龙纹结合明黄等色彩关系成为帝王象征,运用解构手法改变色彩关系,以黑色与银色组合龙纹来表现[5],增加了戏谑、前卫等义项,弱化了原有的意指关系,从而具有了更强的时尚感(图2)。3.2 对比混合手法

后现代主义强调并置、拼贴、挪用、戏仿等策略,以此来反传统、反理性、反整体性。服装设计中也大量采用这些手法,以实现历史与当下及不同文脉元素的组合。对比混合手法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手法,它是指通过选择具有高反差的对比性元素进行组合的设计方法。运用对比混合手法,能够有效地弱化传统元素的古旧感,获得对比统一的时尚感,这也是一些著名设计师和知名品牌服装常用的手法。比如牛仔面料这一典型的现代面料,可以被选作为传统元素的.对比性元素,与传统造型、图案纹样、材料、装饰工艺等混合运用。其中,薄牛仔面料与中国传统工笔花鸟图案的结合,牛仔面料与龙纹织锦的拼料混合,都已经成为成功的服装设计案例。对比混合手法的运用,关键是选取能够实现传统与现代意象有效叠加的对比性元素,可以考虑牛仔面料、休闲款型等具有时代性的现代典型元素及羊腿袖、西洋蕾丝等具有民族

2 中国风格服装设计的现代服装设计理念

基础

以国际化、时尚化为设计价值取向着眼点,设计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中国风格服装,实现传统与时尚的融合,其中一个重要基础就是现代服装设计理念。作为反映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的巨大变革,服装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并逐步形成了以西方服饰文化为主流的国际化潮流和张扬个性的设计理念。服装的功能化、轻便化、休闲化、年轻化、无性别化及民族化等趋势,打破了旧有的服装体制,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服装新格局[1]。此外,现代服装设计师有意识地追逐艺术流派并模仿其风格,迪考艺术、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欧普艺术、极简主义、结构主义、折衷主义及解构主义等艺术流派都对服装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形成了相应的服装设计理念[2]。尤其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些颠覆性的新思维,如多元论、解构、无中心、挪用、复制、戏拟、反本质、反权威、反性别歧视、非叙述化、片段、距离亏蚀、差异性、地域性及拒斥深度模式等[3],成为当代服装设计的新理念,丰富了服装创作主题和创作形式,拓展了服装的表现能力。

在中国风格服装的设计过程中,传统元素的提炼与运用需要体现出现代服装设计理念,以实现国际化、时尚化的设计要求。无论现象多么纷繁复杂,潮流如何瞬息万变,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现代着装观念等轴线框定的现代服装场域都是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经之路。在这个服装场域中,时尚是具有时间性的浮标,传统元素需要与其融合,并使自身演化为现代元素(图1)。

图1 传统元素现代演化路径

Fig.1 Evolutionary path of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西部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的融合 篇10

1 广电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融合的原因分析

相对于传统的广电媒体而言,网络新媒体具有成本低、制作过程简易、门槛较低、具有交互性和纵深性、传播范围广、不受空间限制等优势。此外,用户能通过网络新媒体自主搜索相关信息,并能针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或建议,从而参与到网络活动中。

而与网络新媒体相比,传统的广电媒体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它也是当前互联网内容的主要供应者,因此,传统的广电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能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将其丰富的内容资源通过相关的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等渠道传播出去,从而让用户接触到更多的内容资源。所以,两者的融合,能取长补短,更有利于媒体的进步与发展。

2 广电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融合的路径探讨

2.1 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两种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对媒体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目前,我国传统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种媒体的融合进程。因此,相关部门应当结合两种媒体之间存在的共性及特殊性,按照企业发展的需要,对新企业的人员、信息渠道、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以及受众获取信息的相关途径重新制定。在加强两种媒体密切合作的同时,也要保持双方的个性。

2.2 两种媒体产业的融合

传统广电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其产业形式具备各自独特的优势,两者融合的前提就是产业的有机结合。在日渐成熟的媒体市场中,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必须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媒体界的新秀。两种不同形式的媒体,通过产业的融合,可多途径呈现新闻资讯,为广大市民带来更多的体验。

2.3 两种媒体文化的融合

文化融合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合作的过程中提升对媒体信息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关键,是开拓更宽广市场的基础,是决定企业长久发展的前提。传统媒体的发展时间比较长,积累的信息资源比较丰富,而新媒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资源方面相对比较匮乏,因此,两者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建立健康的新媒体市场。为大众带来更多的优秀资源和有营养的信息,增加网络消费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价值,加强文化对媒体市场的支撑作用。新媒体可以借助传统媒体丰富的文化积累,丰富自身内涵,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增强职业道德建设;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传播自身的企业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广电媒体的内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是一种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是建立健全媒体市场的中坚力量。

2.4 两种媒体技术的融合

传统广电媒体技术主要依靠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大众发布信息或者提供教育娱乐的活动,比如电视、报刊、广播等,传送的媒体信息包括音频、视频和图形图像。传统媒体技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在新媒体崛起的时代,传统媒体技术受到严峻的挑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媒体的改革,新媒体技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传统广电媒体只有积极与新媒体技术融合,才能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将广电媒体技术更好地传承下去。新媒体可以将视频、图像以及声音集中于一体,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示信息的内容,利用手机、移动电视和网络吸引大量的观众,为企业带来大额的经济利益。传统媒体通过与新媒体的合作,可以实现信息采集、编辑、发布、营销和提供增值服务等带来的附加利润,新媒体的终端技术可以为传统媒体承载和传播更多的内容。

2.5 两种媒体资金的融合

资金是媒体壮大自身力量的基础,是媒体企业上市、融资、并购和组建大型传媒集团的关键。传统媒体拥有专业的采编团队和丰富的媒体经验,但是,近年来失去不少广告收入,这些优势都被日新月异的新媒体行业占据。因此,两种媒体资金的融合,既有利于传统媒体寻找新的生存方式,更有利于两者扩大集团的规模,增强企业自身的实力,同时增强我国传媒行业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3 结语

上一篇:淘宝卖家有趣评语回复下一篇:以即使也为题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