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西部形象

2024-07-28

美国的西部形象(通用12篇)

美国的西部形象 篇1

西部片是美国独创和独有的电影类型, 这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以及人口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安德烈·巴赞在1953年的《西部片:杰出的美国电影》一文中认为, “西部片是唯一一种起源与电影的起源几乎同时的电影类型”。1西部片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一种电影类型, 是因为它有其独特的叙事及情感表达方式, 相对而言, 其意象、元素以及人物特色都是相对固定的。西部片自20世纪初期发展到现在出现了各种突破和变化, 但其传统人物形象以及场景的设计依然会出现在荧幕之上。总体而言, 西部片故事情节相对简单, 其吸引受众之处在于独特的场景设计带给受众的特殊感受, 同时西部片中的人物特征迎合了受众的某些情节或者心理, 从而获得票房。

西部电影自20世纪初期开始发起, 20世纪中期呈现了一段高潮期, 之后便呈现衰退之势, 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期, 西部电影出现回归之势, 但是其中的意象以及人物形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元素及意象的改变

西部片出现伊始即展现了西部的壮美风光以及法外生活。1903年的《火车劫案》被公认为西部片的开山之作, 然而1939年由约翰·福特导演的《关山飞渡》 (Stagecoach) 奠定了西部片的基本模式, 以后的西部片都基本沿用了该片中的经典元素。有学者指出, “其造型风格、人物设定和叙事节奏都奠定了西部片的基本模式, 如影片中出现的荒漠、小镇与酒馆、奔驰的骏马和大篷车等都呈现出鲜明的西部特征。”2

西部片主要以美国建国初期的西部开拓史为题材, 广袤无垠的荒漠几乎是西部片中的必备元素, 这种意象预示着无限的可能性, 当然也展示了恶劣的居住条件及生存环境。在早期的西部片如《关山飞渡》 (stagecoach) 以及《黄金三镖客》 (The Good, The Bad, The Ugly) 中, 荒漠这种元素几乎贯穿电影始终, 影片中人物策马纵横驰骋的景象占据主要篇幅, 市镇象征着开化和文明, 但初期西部片中这类元素相对较少, 后期西部片中象征文明开化的元素明显增多, 1992年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不可饶恕》 (Unforgiven) 虽极力营造广阔荒袤的意象, 但是已经很难展现西部的恶劣环境, 老牛仔威廉·莫尼与其搭档的驰骋之地树木茂盛, 郁郁葱葱, 给人一种惬意之感, 单枪匹马的孤胆侠客形象的塑造大打折扣。

笔者注意到, 影片中主人公配备的左轮手枪逐步被替换为各种枪支, 如来福枪、狙击枪等等, 2007年的《决战犹马镇》 (3:10 to Yuma) 虽然以左轮手枪为主要武器, 但是已经出现了狙击枪, 这就完全违背了公平决斗的原则, 是对西部片的一种解构。

小镇、酒馆、女性 (以妓女居多) 为西部片的经典元素, 其中女性元素变化尤为明显。西部片作为一种完全男性阳刚的电影类型, 女性只是作为点缀, 出现较少, 并且在早期西部片中, 性的元素很少出现, 如《黄金三镖客》中完全是男人的较量, 矛盾都用左轮手枪来解决, 但20世纪末期的西部片中, 性的元素已经出现, 虽然所占篇幅不大, 但已经成为左右主人公行为的重要因素。

西部片中各类元素的此消彼长对影片意境的呈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英雄的阳刚之气衰退并增添了些许阴柔之气, 洒脱的孤胆英雄形象在荧幕上正在逐步消失。

二、善与恶的消解

早期西部片的制胜之处并不在于其复杂的剧情, 其叙事结构一般比较固定。“绝大部分的美国西部片遵循着这样的叙事模式:在美国西部拓荒时期, 险峻荒凉造成政府管理的缺席, 宗教教堂寥寥无几, 无政府主义泛滥, 好汉与歹徒, 警官与盗匪之间的较量通过暴力与对抗来解决, 而胜利的一方无不是要经历重重险阻, 往往在最后关头化险为夷,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最后一分钟营救’。”3而且, 通常是一种二元对立似的叙事模式, 由瑟吉欧·莱昂内执导的镖客三部曲表现尤为明显, 成就最高的《黄金三镖客》, 其英文名字为《The Good, The Bad, The Ugly》, 展示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好人”“坏人”与“丑恶”三者之间的较量, 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叙事结构表现尤为突出, 通过孤胆侠客“好人”与一个或者多个“坏人”的较量, 并以“好人”取胜为结局, 以此塑造英雄形象, 这种二元对立结构是最容易塑造英雄的叙事模式。《关山飞渡》、《搜索者》均采用此种叙事模式, 善与恶的界限非常明晰, 而且影片的结局多为大团圆式结局, 建构出来的英雄形象也类似完人———侠肝义胆的孤独侠客。1990年代以后这种二元对立叙事结构发生了变化, 经典的西部片英雄形象被重塑。1992年上映的《不可饶恕》中, 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饰演的威廉·莫尼明显是剧中的主角和英雄, 《黄金三镖客》中“The Good”的饰演者也是伊斯特伍德, 相比之下, 《不可饶恕》中的威廉·莫尼不再像《黄金三镖客》中那样潇洒, 连爬上马背都颇显困难, 枪法也没有那么神勇, 就连摔下马都会受伤流血。再者威廉·莫尼是一个十恶不赦、老幼妇孺都不放过的恶徒, 影片中很难分辨善恶, 治安官小比尔虽然最后被杀, 但也不能讲他就是二元对立中的“恶”, 这种表现形式将传统的西部英雄形象彻底摧毁。2007年翻拍的《决战犹马镇》也有别于传统的西部片, 影片讲述农夫丹·埃文斯押送臭名远扬的劫匪本·韦德去犹马监狱的故事, 从这个维度上来说两者是有正邪之分的, 然而两者又是惺惺相惜的, 若是没有本·韦德的协助, 丹·埃文斯也难以成功地将本·韦德送进监狱。最后丹的儿子承认丹是他心中的英雄, 然而丹也只不过是一个瘸子农夫, 倒是最终坐在去犹马监狱火车上的本·韦德颇具侠客的风姿, 然而他的确是一个杀人如麻的劫匪。所以说, 整部影片中善恶的界限已经模糊, 十恶不赦的劫匪也是亦正亦邪, 最终逍遥法外, 瘸子农夫颇显临终勇气但也最终被杀。

笔者认为, 西部片发展至今, 影片中善与恶的界限已经逐步消解, 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逐步被取代, 打破了原有的大团圆式结局, 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不再是无瑕疵的孤胆英雄, 在影片中难以分辨好与坏, 开始从恶人的身上寻找人性, 塑造恶人英雄。

三、西部片的仪式化

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写道:“这种共同理想的投影及其物质形式体现———舞蹈、戏剧、建筑、新闻事件和一系列演说———产生了一种人工的然而却是真正的符号体系, 其作用不是提供信息, 而是一种确认;不是为了改变态度或理想, 而是为了代表事物的基本秩序;不是为了履行功能, 而是为了表明一个正在进行的、易逝的社会过程。”4

西部片得以在美国流行至今有着很深的历史因素以及精神因素, 西部电影往往以美国建国初期的西进运动为历史背景, 与历史结合相对紧密。在美国人眼中, 西部拓疆的历史是一段进取的历史, 是将文明带到西部的历史, 那么西部片中英雄的出现正好契合美国人的心理。

西进运动结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如今美国西部城市化进程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 因而在笔者看来, 西部片已经成为一种仪式, 受众希望看到的是神化的西部, 以满足自己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渴望。正如凯瑞提到的, 只是“代表了事物的基本秩序, 表明一个正在进行的、易逝的社会过程。”有学者指出, “西部片对美国人的作用, 已超越纯粹的娱乐层面, 西部片中对移民成功创业的歌颂, 进一步强化了美国的个人主义, 也与西部片中依靠个人力量而成功的英雄迷思一脉相通。”5由于美国西部的日渐都市化, 西部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也已经区别于1930年代的西部片, 西部片中英雄形象的消解与重构与西部的都市化现象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从西部片的出现到发展至今, 影片中的英雄形象被逐步消解和重构。1.影片中元素及意象的改变使得西部片中的英雄形象阳刚之气减退;2.影片中善恶的界限逐渐模糊, 开始塑造“恶人”英雄。同时笔者还认为西部片中英雄形象的变化与西部片的仪式性有着莫大的关系。■

摘要:本文力图对不同时期西部片中人物形象的剖析, 展现西部电影中英雄形象的消解与重构, 并试用凯瑞的仪式观来解析其原因。

关键词:西部片,解构

参考文献

[1]蔡卫, 游飞.美国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6) :39-40.

[2]雷群州.征服与反思——从《关山飞渡》和《与狼共舞》看西部片的主题演变[J].电影评介, 2009 (17) :51.

[3]李波.中美西部片的两种审美表征:英雄塑造与文化反思——电影《关山飞渡》与《黄土地》比较[J].电影文学, 2012 (17) :64.

[4]詹姆斯·凯瑞, 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华夏出版社, 2005 (8) :7-8.

[5]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6) :32-33.

美国的西部形象 篇2

若提起美国,很多人都会想起“天使之城”洛杉矶、旧金山“硅谷”、西雅图“微软”等代表着美国西部经济高度发达的沿海城市。殊不知,两百多年前的西部尚处于人迹罕至未开发的蛮荒状态,若不是一代又一代的具有牛仔精神的西部拓荒者对其进行开发,西部很难呈现出如今的繁华景象。在开发新大陆的西进运动中,牛仔们所体现的崇尚自由民主、追求个性独立、开拓进取而无所畏惧、注重实效而敢于创新的独特精神,成为美国西部牛仔文化中的灵魂,开启了美国文化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在美国的电影中,经常会出现一个骑着黑马,戴着“斯特森”式的宽沿高顶毡帽,穿着牛仔裤、皮上衣和高筒皮套靴,颈间围着红色的印花大方巾,腰里挎着柯尔特左轮连发六响手枪,手里拿着套索,驰骋在辽阔荒寂大草原上的冷峻牛仔。正是这类与牛仔有关的西部片,几乎占据了好莱坞电影中的四分之一,被著名的电影史学家J.C埃里斯称之为“美国完全独占的对于世界的贡献”。虽然西部片中的牛仔形象多被夸大和神话,但它仍是以现实中的牛仔英雄为原型,其表现出来的牛仔式精神理念和行为模式,造就了美国独特的西部牛仔文化。

西部片的出现与牛仔密不可分,而牛仔的产生也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783年美国建立之初的国土只有大西洋沿岸的一个狭长地带,最远也才到密西西比河。为了拓宽疆土,满足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的需要,美国西进运动兴起,并在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间内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移民,领土也至太平洋沿岸,为后来西部牧牛业“敞放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前提。在西进运动的过程中,拓荒者不畏艰苦、不怕牺牲而征服西部蛮荒之地的独特精神得到发展。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总统林肯为调动广大人民参加反对南方叛乱战争的积极性而

第 1 页(共 6 页)

签署了《宅地法》,使大批美国人民获得了土地,加速了西部地区的开发。战争结束后,以德克萨斯州为中心的美国西部大平原牧牛业开始快速发展起来,西部形成了一个地域辽阔的“牧牛王国”,一大批以在西部牧牛和长途赶牛贩卖到美国各地为职业的牛仔产生。

19世纪60至80年代是美国西部牧牛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牛仔们最为活跃的时代。而到了90年代,日益发达的交通运输逐渐取代了牛仔的地位,西部敞开式自由牧牛业因过度放牧、气候灾难和市场疲软而走向衰落,许多规模庞大的牧牛公司相继破产倒闭,西部牧牛业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美国牛仔的传奇事业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美国最早的西部片应当是1903年由导演埃德温·鲍特根据1900年匪徒打劫火车事件而拍摄的《火车大劫案》,虽然只有短短的12分钟,但内容却完全真实地再现了美国西部各类不法分子的真正的拦劫活动,使主演安德森成为影幕上的第一个牛仔明星。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又出现了几部曾在电影史上获得很高评价的无声西部片,像1911年的《最后的水滴》、《战血》,1913年的《艾德尔布什·左尔什之战》等,都是由好莱坞著名导演格里菲斯拍摄的。在这几部西部片里,他首次把来自于东部的美国人民象征着文明,而把西部的印第安人表现为野蛮和凶残,具有很明显的个人种族主义倾向。

1924年出现了《篷车》和《铁骑》两部轰动一时的经典西部片,在好莱坞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众多制片商开始通过“梦幻工厂”的大型流水线式作业拍摄出了大批的西部片,在世界电影史上形成了独具美国特色的文化景观,被称为“美国民族文化的典型样式”。其中由约翰·福特耗费巨资拍摄的《铁骑》主要展现了

在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铁路建设的过程中,美国骑兵与铁路工人同西部印第安人的冲突和战斗史实,成为包括牛仔在内的西部开拓者精神的象征。拍摄时所强调的摄影机运动性的拍摄方法,被后来的西部片广泛采用。到1926年,美国西部片发展到其顶峰阶段,西部牛仔也跟迪斯尼、可口可乐和肯德基一起,成为了典型的美国式文化象征和文化符号。

但有声电影的出现使得无声西部片一度陷入低潮,为了适应“讲话片”的要求,导演们开始摆脱西部片较为简单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刻画,转而追求严谨的创作态度,又产生了一些西部片的经典之作,如1939年约翰·福特导演的《关山飞渡》,1948年霍华德·霍克斯的《红河》,1952年弗莱德·齐纳曼的《正午》,以及1953年乔治·史蒂文斯的《原野奇侠》等,都代表了好莱坞西部片在艺术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关山飞渡》在美国西部片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主要描述了在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蛮荒边区,一辆四轮驿车在骑兵的保护下,战胜了印第安亚巴虚族人而穿越新墨西哥洲抵达罗特斯堡的惊险旅程。因该片聚齐了西部所独有的诸如喀斯特地貌、荒漠、山谷、岩石、小镇、酒馆、马匹和大篷车等经典元素,在约翰·福特的精心演绎下呈现出西部独特的视觉感受,被美国电影史学家们称为“对传统西部片作了完美总结和整体超越”,获得七项奥斯卡奖提名和最佳配乐、最佳配角两项大奖,主演约翰·韦恩也成为一个桀骜不羁的典型的西部牛仔形象。《红河》将西部牛仔英雄演绎到神话的高峰,由约翰·韦恩主演的主人公不仅是一位有着硬汉外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传统牛仔,还是一位有着资本主义式商业头脑的牧场主,无疑成为了资本主义化牛仔的典型形象。

《正午》主要描写了一名西部小镇的警长多恩在无法寻求助手的情况下,单

身对抗四个前来报仇的恶徒,最后以假装投降的方式救出匪徒中的人质妻子艾米。面对小镇里麻木不仁的围观人群,警长多恩与妻子艾米坐上四轮马车义无返顾地离开了这个背叛正义的小镇。全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作铺垫,结尾则打破了传统的西部片大团圆的结构模式,被评论家誉为“首开心理西部片之先河”,荣获当年度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最佳音乐、最佳歌曲四个奖项。对当时美国猖獗一时的法西斯式“麦卡锡主义”的现实,该片也进行了尖锐而强烈的批判。《原野奇侠》则刻画了一个标准的西部英雄,虽然影片节奏较为缓慢,但结尾处一个独来独往的神秘游侠在广阔无际的山野上久久回荡的喊声仍值得细细品味。

以上经典的西部片表现的大都是传统的大男子主义男牛仔的英雄形象,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高涨,西部片中也出现了不少女牛仔英雄,如1950年芭芭拉·斯坦威克的《复仇女神》,1954年《约翰尼·吉塔尔》、《蒙大拿的牧牛女王》,1957年《四十条枪》等。到了90年代又出现了诸如《女牛仔也苦闷》《怀女孩们》《生者与死者》《牧牛女郎布鲁斯》等以女牛仔为主角的经典影片,其所展现的女权主义为传统冷漠的西部片增添了新的色彩。美国西部片在20世纪50年代仍非常盛行,随着观众欣赏趣味的不断变化,牛仔神话般的英雄色彩也逐渐退化,西部片开始渐趋衰微。正在此时,1969年由塞尔吉奥·莱奥内导演的《西部往事》却创造出了“意大利式西部片”的奇迹,主要讲述了一名来到小镇上的神秘侠客,被卷入一名寡妇与铁路大亨的土地抢夺战的故事,大漠黄沙、流浪牛仔、阴谋匪徒等西部元素再次被回顾起来,节奏舒缓,颇具气势。

至90年代初,当西部片已走向没落的时候,《与狼共舞》却出奇制胜,使好莱坞西部片再次走红。这部由凯文·科斯特纳执导、编剧并主演的电影,描述

了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一位美国白人军官与印地安苏族结为朋友的故事,一反传统西部片中将印第安人视为野蛮民族而白人至上的看法,为西部片带来了新的面貌,获得当年包括金像奖在内的七座奥斯卡大奖。

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一百年的时候,英国著名电影杂志《画面与音响》列举出了10部牛仔片作为不同时期西部片所描写的牛仔形象的代表,分别为1924年的《北纬36°》、1946年的《亲爱的克莱门丁》、1947年的《红河》、1958年的《牛仔》、1967年的《威尔·佩尼》、1968年的《寂寞的牛仔》、1970年的《蒙特·华许》、1972年的《晚辈鲍纳》、1989年的《孤独的鸽子》和1993年的《女牛仔也苦闷》,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对于各历史时期牛仔的价值评定。

2000年,由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在美国西部片中扮演牛仔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太空牛仔》,再次将西部牛仔精神升华为美国精神。而2006年由华人导演李安指导的电影《断背山》,更使美国西部片有了全新的突破。影片主要讲述了在1963年至1981年的美国怀俄明州,两个年轻的牛仔之间情爱与性爱的复杂关系的故事,掀起了一阵席卷全球的文化现象。

虽然西部牛仔在美国只出现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但它却发展成为美国文化的一种象征。美国历史学家威廉·W·萨维奇曾说:“人们很难想象,假如没有牛仔这个形象,美国的文化,不管是粗俗的还是高雅的,会成什么样子。要找其他形象来取代他,简直太难了,什么猿人、太空人、枪手,还有超人,都曾名噪一时,可哪一个也不曾把牛仔的形象给压下去。”在他们的心中,牛仔那种崇尚自由民主、追求个性独立、开拓进取而无所畏惧、注重实效而敢于创新的独特精神就是美国开拓者的精神,世世相传的牛仔英雄故事也激励着一代代的美国人勇往直

美国的西部形象 篇3

关键词:陕西作家;西部形象;城市形象景观化生存

西安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这座城市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展现着它坎坷的现代化进程,尽管挣扎,但是因为复杂的文化心理而使得这座城市景观始终蒙着一层古朴、落后、凋敝的风貌——西安这座城市就游走在了城市的现代化与乡村生活的古朴之间。之所以城市景观会呈现出如此背离文学形象描述的状况,这与当代作家的创作心理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文学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如西方文艺理论家所言,当人们无法到达每一个城市的时候,文学本身就提供给人们开阔的眼界,以让人们去认识那些从未到达过的城市。由此可见,在对城市认知的构架中,以城市作为主要书写对象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渠道,但是,这些小说本身是从城市中剥离出来的一个侧面,或者更多的时候是作家想象出来的,甚至是他们对于理想家园的一种追求。因而以城市为题材的这些作品本身也只能为我们认知城市提供一种可能,或者说只是一种间接的途径。我们也应该敏锐发现的是,当以城市作为书写对象的这些文学作品在文坛上取得一定地位之后,他们影响的不仅仅是人们对于城市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当地也开始按照这样的作品本身来进行城市的改造,使城市本身变成景观化的生存。而这一点,西安这座城市就表现得较为明显。

一、城市形象编码与被遮蔽的空间

陕西作家笔下的“西部形象”以一种具有冲击力的集中书写还原了历史,打造了一张为大众认知城市的地图,它强化了大众对于城市的记忆。

亨利·勒菲弗尔在他的空间生产力论中谈到,人们用来识别和感知的现实空间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描述的空间”(由理念和知识组成的概念化空间),一种是表现的空间(诗人、画家、音乐等一切叙事手法创作的空间),陕西作家显然为受众提供的是以审美为基础的后一种空间。集体认同是建立在记忆的(选择性)过程之上的,从而特定集团通过对共同历史的记忆来认识自我。

通过文学这一媒介的传播,将这些复杂的文化结构及其所具有的象征性等以一种最为简明的方式为大家所知,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不可更改的城市形象模型。作家们在描述西部时,对人文景观、民俗物象、自然景观有所选择地加工,进行文化编码,于是西部成为了固定的城市形象,也成为了那些大众真正临近陕西时在普通的民间生活中作为参照系的意象寻找。

在陕西作家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陕北千沟万壑的黄土地,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与恶劣的沙漠、沙尘暴、干旱相互对抗的人们;而连结陕北、秦岭的关中则充斥着儒家文化,他们根植于宗法和礼仪统治,城市一望无际,安稳而和谐;而陕南则是山水相间,宁静悠远,仿若世外桃源。这些固有的、定型的表达使得大众对于西部的形象仅仅限定于此。

陕西作家们通过他们的一部部作品,用世俗的生活勾勒出城市形象,他们将世俗的人物以传奇的方式来塑造城市精神,将这种异于其他地方的风物无限扩大,带着他们有意识地向理想中的田园牧歌般的“西部”靠拢,采取一种人文知识分子特有的叙事路线。然后,这种城市形象背后是一种被遮蔽的真实的城市形象,没有来过西部的人,对于西部的印象就全部来自于这些已经被作家放大的、固定的带有人文情怀的想象性的城市,而真实的城市则被我们弃之不顾。

二、媒介时代下城市的景观化生存现状

当今社会,媒介已经统治世界,它决定着我们看到什么、不看到什么,大众所了解的一切都源于文字、图像,陕西作家极力用文字编码以构建他们心中理想的城市。与此同时,我们的城市也在媒介时代中,兴建着更多的景观以对抗现代文明,或者说在媒介宣传中遮蔽现实。城市规划者与作家们在对待城市的“书写”中采取了一样的态度,差异仅仅表现在媒介的不同。

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西安越来越注重对原有的本土文化的保存及其开发利用,在媒介时代,这样的理念就反映出开始注重文物、文化的民俗特色。比如西安大唐芙蓉园,在唐代芙蓉园遗址建立,全方位地展示盛唐时期的风貌,是一个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为一体的皇家园林式主题公园。西安大唐芙蓉园分为十二个主题区域展现唐代灿烂的文明,除此以外还有从周代至唐代,帝王都在骊山修建的行宫别院。在今天,我们将其开发扩建成史书中的梨园、芙蓉园、唐御汤等,并因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下“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诗句而在这里有了史诗剧《长恨歌》的表演。

2015年西安市决定出资2.9亿元,实施渭河河堤绿化和滩区治理工程。按照规划,西安将对全长184公里的渭河西安段提防工程进行绿化,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投资,进行景观建构,是因为太多的诗词出现了对渭河的描述,在诗词中,渭河是送别的地方,两边绿荫绕堤。

因此,从文字媒介到图像媒介,今天的社会都在致力于在现有的环境中以时间的横断面进行历史性的集合,建构出这座城市的记忆——黄土地的形象、唐代的辉煌以及诗词中的意境。这实际上为这座城市提供了一种模式,这座城市的存在似乎是包含着某种意识形态。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我们从媒介社会里看到了什么,也就必然意味着遮蔽了什么。

这些景观化的存在通过媒体图像的展示似乎已经给这座城市定位,但是它实际上只展示了这座城市的一个侧面。而在视觉化的时代,文字、图像作为媒介的传播方式似乎犯下了完美罪行——人们失去了去了解真实社会的可能性。人们仅仅从文字、图像本身去观照城市,当媒体极力通过作家笔下经过编码的城市,通过景观化生存的建筑、园林区获得民众对于城市认同的时候,恰恰将城市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化景观遮蔽。

互联网时代,媒介本身将那些已经逝去或者与现代社会的复杂而琐碎的关系以最为简单的方式表达,将城市的建筑、民俗按照一定的模式加工,于是这就成为外来人识别西安形象的依据。

这固然很好,但是这样的选择性编码本身也是对城市真实空间的遮蔽。媒介时代,媒介就像艺术家一样,距离这种无意义的完美罪行很近,这种形象成为了一种外界公认的城市形象。这些作家笔下的文字对于古老的民众生活的精雕细琢,使这些建筑对于过去辉煌的历史的讲述,不仅是出于城市营销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理想的构建。但是,这座城市本身也会隐藏着现代的痕迹。

三、传媒刺激下的他者想象与地域主义

不同的地域有着属于他们的文化族群,而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比如在文学中就分为海派文学、京派文学,甚至包括“陕军东征”。在今天因为媒介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媒介,而是以互联网为主,这个时候地方的地域文化的书写实际上是将这种想象性的对城市的建构放大,甚至我们对一座城市的了解是在媒介景观中完成的,实际上这已经脱离了地域文化本身。

如果说“古老”应该属于西安这座城市,那么似乎忽视了新兴的西安也正在崛起,当上世纪90年代通过文字这种媒介,以小说的形式向大众传达“西安”的黄土、窑洞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关中民俗,那么今天在传媒的刺激下,我们的城市变成了一场为了展示而展示的“造城”运动,于是,作为局外人而言,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城市,只是在当今媒介快速发展之中他人的想象。

一方面,媒介通过自己的作用塑造着城市形象,使得大多数人获得了对城市的认同;另一方面,这种对城市的描述很大一部分是在市场和商业利润的刺激之下,为了满足作为观者的好奇心。那么,我们对于今天的城市景观是不是应该进行反思?

在传媒的刺激下,媒介中城市景观仅仅成为镜像,而大众则极容易在文字、图像等媒介中误识城市,甚至为了突出地域文化特征,城市的“书写者”有意识地为了突出城市的特征,从作家到城市规划者都无不在用各种符号做着标识。

当今天以一种形式化的方式再创造这些前现代社会依凭人种血缘、地缘与共同的宗教文化传统形成的有机体来展示城市文化的时候,应该看到的是现代社会的制度化、理性化带来的现代精神团契的困境(也就是说,现代人不可能在通过城市的这些建筑的重建重新回归前现代社会的习俗,这只能是一种形式的模仿):以巩固生活或者共同体形态存在的精神生活已经失去其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总之,任何社会景观的建造都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要使一座城市真正被他者认同,就必须基于现代社会的选择和创造,而不应该是一种超越了这个时代的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存在。这样只会让城市中的人们在现代社会之下感到迷茫,甚至形成城市的焦虑。

参考文献:

[1]袁谨.媒介景观与城市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54-55.

[2]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1-132.

[3][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陈晓林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13-15.

[4]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6.

作者简介:

我国西部城市形象标志设计的探讨 篇4

关键词:西部,城市形象,城市标志

引言

城市是人类现代化的集中体现, 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主要的场所。城市化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西部城市不仅要加大城市基础建设, 还要提升城市形象, 建立城市形象识别系统, “城市形象标志”则是基本的核心的元素。

一、城市

城市是人类发展的产物, 在人类发展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城市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

人类从小规模聚居于乡村聚落, 发展到农业时代城市出现了, 成为政治、军事、商贸的中心, 到工业时代, 城市发展进入高速时期, 现代城市包罗了社会经济、文化、工业、教育、贸易、科技等等, 居于城市成为现代人生存方式的主流。

二、城市形象标志

1. 起源

原始图腾作为部落的象征, 是最早的地域标识, 可以看作是城市标志的源头。西方奴隶社会时期, 出现了城邦, 城邦用城徽代表自己, 用在战争、体育竞赛中, 城徽已经具有城市标志的概念。

2. 城市形象标志

文中探讨的城市形象标志是现代平面设计的概念, 属于视觉传达研究的范畴。说到标志就会想到商标, 商标我们习以为常了, 而城市标志却尚属“新事物”。城市标志是将企业VI的理念运用到城市, 把城市类比成一个品牌, 进行形象策划、经营、推广,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为城市的发展、管理、交流服务。

现代城市发展策略已经向品牌营销的方向转变, 以增强城市的软实力, 城市软实力更能为其带来良好的效益。国外的城市形象标志设计, 进行得较早也较成熟, 像纽约, 首尔, 东京, 新加坡, 他们的经验值得国内城市借鉴, 我国西部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新形势, 要加快城市化进程, 发展经济, 对外引资, 城市对外交流必然增多, 况且竞争激烈, 城市推广显得十分重要, 好的城市形象标志是有利的第一步。

三、西部城市进行形象标志设计的必要

1. 西部

西部地域广阔, 资源富集, 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较差, 由于地理条件交通因素等, 经济落后, 城市建设缓慢, 城市化水平不高, 城市几乎没有形象管理及宣传。

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 为西部城市带来机遇。要实现发展, 加快城市化进程, 就要以开放的姿态吸引外部投资, 打破长期封闭、自我克制、缺乏创新的旧观念, 强化形象意识。

近几年, 西部有些城市进行了城市形象标志设计及推广, 如重庆的“双重喜庆”、成都的“太阳神鸟”、银川的“金凤凰”, 但大部分城市还没有被带动起来, 中小城市意识还不够。

2. 必要性

(1) 对外引资的需要

西部最大的问题的是贫穷, 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 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必要前提。

招商引资是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 招商引资城市得有自己的名片。外界对西部城市印象是落后, 一个全新的视觉形象, 首先让人眼前一亮, 再感受到城市的开放诚意和创新意识。比起文字图形信息更有优势, 能快速、直接地抓住人的视觉感官, 引起人的兴趣, 标志建立起第一印象, 再配合其他宣传方式, 效果会更好。

(2) 城市化进程的要求

现代社会以城市发展为中心, 带动周边发展, 城市不停扩大, 成为人们活动的中心, 城市化是必然的。

2011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50%, 但西部的城市化还很低, 随着西部的发展, 城市化会提高, 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文化水平以及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及其深刻的变化, 在重视城市经济建设的同时, 要注重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形象标志属于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是城市的象征, 力求用最少的元素, 表达最丰富的涵义, 所以不要小看了小小的一枚标志。

城市化使城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出现了新情况, 要求城市理念也要创新, 城市CIS就是把企业CIS引入到城市, 形象标志属于CIS中的VIS。建立视觉形象, 一是为了形象宣传, 另外还是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例如, 把形象标志延展至政府部门视觉系统、城市标识系统、志愿者服务系统、官方活动视觉系统、会议会展视觉系统等, 有利于政府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3) 城市对外交流的要求

全球经济一体化, 城市之间的距离悄然拉近了, 城市的对外交流频繁起来。

城市之间会开展活动, 政府也会组织一些论坛、会议、展览、经贸活动, 如2013年的《财富》全球论坛将在成都召开, 全球的经济精英聚集成都, 探讨全球经济, 对成都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成都的形象也会得到巨大提升。

一年一度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 是西部城市展现自己的重要平台, 除国内企业、城市外, 国际企业、团体也会参与。西部各个城市会布置展区, 这么多的城市竞相推广自己, 又在有限的展区内, 视觉系统尤为重要, 一个好的形象标志, 印象深刻、持久。其他交流活动中, 形象标志也有助于保持城市良好的形象。

(4) 居民对城市的价值认同

国内城市人口流动频繁, 给城市带来了不同背景的文化, 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城市, 城市里的居民, 需要对城市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认同。

西部随着经济的发展, 会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他们在城市工作、扎根。城市规模扩大, 人口增长, 对土生土长的人来说, 熟悉理解这个城市, 但对一个外来人来说, 需要时间了解城市, 城市标志能有效快速地给他留下第一印象。城市标志浓缩了城市的文化、精神, 是让外来人了解城市的途径之一, 解读它就是在解读城市。一个成功的城市标志, 一旦深入人心, 不管是当地人还是外来人, 就是他们对共同生活的城市的价值认同。

(5) 城市营销的驱动

城市营销, 顾名思义将城市视为企业, 将城市的各种资源, 以现代市场营销手段, 向目标受众或目标客户宣传或兜售。这些资源包括文化氛围、贸易环境、投资环境、人居环境及至城市形象等等。越来越多的政府认识到营销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近几年很多城市都在积极为城市定位、推广。这种趋势是市场经济机制的必然结果, 市场经济竞争是主题, 城市之间也存在着竞争, 西部城市要在城市竞争中, 为自己争取资源, 城市营销就显得必要, 营销其中的一个基本组成就是形象标志的设计。

四、有效实施与推广

城市形象标志设计对象是城市, 最终的结果代表着城市, 具有社会性、政治性、公共性, 其影响较大要谨慎而为, 政府在整个过程中要发挥好作用, 将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

政府倡导、组织、推动, 但毕竟隔山如隔行, 政府不懂设计, 不懂市场营销, 这就需要专业的营销策划机构来具体实施。一方面是政府的职能作用, 一方面是市场运作。政府倡导, 营销机构营销, 双方交织协作。政府要尊重市场机制, 在广告媒体投放上花精力、资金, 营销机构在推广时也要考虑公益性、社会性、政治性, 不能过度商业化。

简述美国西部片特点 篇5

几乎跟电影本身同时诞生的西部片,为电影历史贡献过最伟大的一些场面和最经典的一些人物形象。1903年,爱德温·鲍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开了西部片的先河,它向观众介绍了这种电影类型的关键组成要素:抢劫、追逐、在飞驰的火车顶部搏斗,正义与邪恶的对决以及在高潮时正义的一方在枪战中取得胜利。《火车大劫案》取得成功后,大量的西部片紧跟而上,这种影片类型的题材一般比较简单:善良的美国白人移民到西部,受到当地印第安人的威胁,英雄的牛仔或警长除暴安良,驱除了罪恶,维持了治安。在人物设计上,西部片一般都善恶分明,或者是道德和正义的化身,如牛仔;或者就是罪恶的代表。在自然景观方面,西部片特征明显:陡峭的山谷、大片的沙漠、一眼望不到边的荒原;西部偏僻又安静的小镇、简陋的驿站、不起眼的酒馆、木头做的小屋、不大的警察所,这些都是西部片中最典型的自然和社会景观。

枪是西部片中最重要的道具。枪之于牛仔,好比灵魂之于身体。它给予男人以力量、信心和必要的勇气。左轮枪是首选,因为它是如此的潇洒和致命。几乎所有的西部片中,你都可以看到左轮枪的漂亮身姿。如果再配上一支来复枪,那就多了几分霸道。在《与狼共舞》中,邓巴纵马狩猎时如果不是用来复枪,也就没了那种叱诧风云的气势了。

马也是西部片的重要特征。在西部人的心中,马的重要超过一切,所以我们看到在《红河》中,父子俩在漂泊中先后拒绝了深爱自己的女人,却永远对自己的马不离不弃。在《未被饶恕》中,伊斯特伍德想重新找回往日的尊严,却怎么也爬不上马背,搞得灰头土脸。西部片的神化也就是马的神化,马的精神与西部人从不背叛固守诚信的精神如出一辙。女人在西部片中不可或缺。她们美丽、多情、勇敢、智慧。英雄们倦鸟归巢,找一个小镇落脚,在女人目光的注视下喝酒想家,幸运的话还会发生一些最浪漫的事。其实,女人才是英雄们最后的归宿。在《正午》中,凯恩在新婚妻子的帮助下,终于击毙了米勒匪帮,然后扔掉警察徽章,和妻子一起坐上马车,离开了这个让他伤心的小镇。

二.简述前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流派

美国西部的中国“扑克新娘” 篇6

2010年3月,《纽约时报》推荐书单中出现一本追述美国早期华工史的书《扑克新娘》(The Poker Bride: The First Chinese in the Wild West)。此书作者克里斯托弗•科贝特(Christopher Corbett)是一名记者兼历史学家,他在此书中记录了一个在美国西部生活的中国女子的一生。

这个女子名叫波莉•贝米斯(Polly Bemis),她1853年出生在中国华北,被人贩子卖给美国一家酒店的老板。后来美国白人查理•贝米斯在一场扑克赌博中从该酒店老板处赢得她,两人相爱并结婚。

她或许是生活在19世纪爱达荷州的中国女子,第一个或者也是唯一一个被人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这个美国西部的中国老太太作为奴隶来到美国,却最终成为自由人,并分享了淘金者年代的西部生活。她去世后,开始有历史学者试图寻找她,造成一小股“波莉热”,她的生平先是被编成电视剧,1991年还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千金》。她所生活的农场也已经成为历史遗产保护地之一,网上还有攻略介绍如何找到她当年居住的小屋。波莉成为传奇,并非因为她做了什么不可思议之事,而是她作为一个普通人,融入了美国西部的历史,成为美国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在淘金潮中来到爱达荷华

最初一位搜寻波莉故事的是林露德(Ruthanne Lum McCunn),生于旧金山的她从1979年开始收集关于波莉的资料,两年后完成一本传记小说《千金》(Thousand Pieces of Gold)。这书名暗示了波莉的身份:从她缠足的方式来看,她应该是来自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家的“千金”;也暗示了华人来到美国的目的——淘金。

林露德的著作唤起了许多拓荒者对波莉的记忆,许多人寄送自己保留的关于波莉生活的照片、报纸、杂志、未发表的日记给她,希望以此记录波莉,以及他们自己那个逝去的淘金岁月。

波莉原名拉鲁•纳顺,她初来到美国之时,正值爱达荷州淘金热开始之际,爱达荷位于美国西北部,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唯一的优势是山高林密、矿藏丰富。1848年成千上万淘金者经过这里去加利福尼亚。1860年爱达荷州的奥罗菲诺溪也发现了金矿。于是荒凉的爱达荷开始因淘金者而兴旺,波莉所到的沃伦就是“淘金小镇”之一。

这些小镇里,一个重要的群体便是华人——在那个时代,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的消息越过大西洋到香港,比横越大陆传到美国总统耳朵里还要快一点。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到中国,便有无数人追寻着美国的“金山”,渡过大洋来,有些是自愿,有些不是。

最初中国人不被允许在金矿工作,直到淘金热后期此禁令才得以放松。但这些华人大多数是一个“沉默的群体”,他们留着辫子、穿着马褂,喜欢聚居,保留自己的语言和习惯,并不试图融入美国社会。因此,美国人很少会了解某个个体的“中国人”。在波莉之前,大多数美国人知道的华人仅限于章安兄弟,这是一对胸部连体兄弟,被称为“暹罗双子”。他们借着自己特殊的身体情况在马戏团表演,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后在北卡罗来纳州购买了一块土地,与一对美国姐妹结婚。

在波莉来到美国的时候,声势浩大的排华运动已日益崛起。美国报纸开始警告公众小心“黄潮”。部分原因是由于“便宜的中国劳工”从白人手中抢走了工作,部分原因是由于大多数华人移民不愿尝试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这一时期,中国女子来到美国后多蓄在“候宰栏”中等待拍卖,然后被迫从事色情业。“在19世纪90年代早期,”科比特写道,“中国女孩的价格在100美元到1200美元之间浮动,1岁女孩的价格是100美元,14岁是1200美元——因为人们认为14岁是女孩从事色情业的最佳年龄。”甚至在色情业中,中国女孩也是处在最底层,在肮脏、拥挤的棚屋、猪圈里做皮肉生意。

波莉•贝米斯开始也是这群女孩中的一个,但她却拥有与她们不同的命运。她嫁给了一位美国男子,成为自由民,并作为西北部美国拓荒者的一员,成为爱达荷州甚至美国人的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沃伦,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梦想

沃伦海拔四千英尺,非常寒冷,在冬天的时候,雪厚得无法通车,使这个小镇与外界隔绝。留在沃伦的美国人大都做着艰苦的体力劳动,渴望着淘到金子,为自己置下一片庄园。他们和来沃伦淘金的中国人其实差不多,都是为了谋生糊口,只是一些横越大陆,一些跨过太平洋。

沃伦的人口随着金矿被发现的数量波动,但中国人被允许进入此地后,他们成为这里的主要人口。小镇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两旁错落着酒吧、舞厅、旅舍、旅馆和商店。这里大概就是在1872年7月8日波莉被带到这里时,所最先看到的地方。就在她刚刚到来的时候,有个陌生人对她打招呼道:“哈,波莉来了”,并且把查理叫了出来,介绍道:“查理,这是波莉。”从此,波莉正式成为拉鲁•纳顺的名字。

在中国人迁移到爱达荷州的头10年(大部分是从加利福尼亚,或者建设太平洋铁路的人们中来的),仍然受一定歧视,比如他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交每月四美元“采矿税”。周日中国小孩不能出门,以防被出来打猎的白人男子当目标打死。

但毕竟在美国西部如此艰苦的环境,人们都是挣扎着求生存,更容易彼此接纳。在沃伦,中国人和白人的生活必须有交集:一起在矿下工作、交换补给、甚至参加娱乐活动。洪金(Hong King)是波莉的主人,他管理着一家酒吧兼赌,这里也是“白人和华人交集”的地方之一。在这里,波莉煮饭、打扫、端咖啡、陪客人跳舞,可是决不出卖自己。

所有对波莉年轻时的描述都提到了她惊人的美貌,即使到了老年,她仍被称为“充满智慧和魅力的”。当波莉的“智慧”不足以帮助她逃离她不想做的事情时,她就会从后门逃进查理•贝米斯——波莉后来的丈夫,他也做着和洪金同样的生意——的后门,而贝米斯“从未让她失望”。

“扑克”改变的命运

由于当时的华人移民是一个游离在政治家和记者视野之外的群体,因而对这段历史的生动叙述尤为难得。不过这些叙述,也归功于无数的拓荒者将自己的回忆拼凑起来。因此,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波莉,是活在无数人们记忆的一个中国女子。

波莉之所以有名,更多是因为她被称为“扑克新娘”。她和查理•贝米斯相爱,并且被他以一副扑克牌赢到手,然后两人结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是西部片喜欢的牛仔与美人的浪漫故事。

不过真实情况未必如此,波莉和贝米斯两个人何时相爱并不确定,但在1880年,他们已经一起住了。波莉并不在经济上依赖贝米斯,她为矿工洗衣服,还开了一家小小的寄宿公寓。镇上的年轻人喜欢在她哪儿吃饭,尤其是跳舞之后。

贝米斯如何获得波莉,是一个流传许久的传说:贝米斯和洪金在赌牌,洪金运气很糟,输掉了一切可以输的东西,最后拿波莉作为了赌注。不过波莉的很多朋友也坚持扑克之说是个传说,波莉本人也从不承认自己是个“扑克新娘”。

波莉令诸多拓荒者印象深刻,更多的是因为她迷人的个性——这是个很有性格的中国姑娘——她长得漂亮,却坚持不放低自己;她曾经在一个嘟嘟囔囔的食客面前挥着餐刀,嚷着“谁不爱我的咖啡”,成功停止了他的抱怨。在那个排华的年代,她用自己的性格和脾气征服了身边的美国牛仔、矿工们。

小镇邮递员的妹妹也是波莉的好友,她说:“当贝米斯将她从那个中国人手里弄出来的时候,她非常非常高兴。”“中国人”指的是洪金一个人,还是整个中国人社区并不清楚。波莉应该很高兴不再受谁统治,她与贝米斯的关系是否让她不得不放弃与整个中国社群的关系不得而知。或许她很高兴可以在唐人区以外生活,因为她的北方背景使得她在语言上、习惯上,都和沃伦镇其他大部分来自南方的中国人不同。

“扑克新娘”的故事无论真实与否,并未导致“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将他们关系合法化的,是1892年的《基瑞法案》(Geary Act)。该法案称:所有在美谋生的华人均属非法入境者;他们必须在一年内领取居留证,否则将被驱逐。波莉对被遣返的恐惧是非常明显的。为了使她身份合法,贝米斯1894年8月13日与波莉结婚,这年波莉41岁。讽刺的是,当时爱荷华州还禁止白人与非白人结合,不过为他们典礼的主持人本人就娶了一个印度妻子。由于贝米斯的努力,波莉1896年拿到居留证。其上的照片是从一幅大照片上歪歪斜斜地剪下来的,她说那是她的“结婚照片”。

鲑鱼河谷的生活

波莉初访美利坚时,正逢西部淘金潮,数千华工赴美求生。当金潮退去,大多数人选择海归,回国。美国西北内陆荒原上便再难见到中国人的身影。

结婚之后,波莉和贝米斯沿着鲑鱼河向下,去了距离沃伦17公里的地方。鲑鱼河两岸山崖陡峭,被称作“不归河”,他们在河谷间找到一小块平地,建了一幢两层小楼。据说贝米斯买下了这块地,不过历史学家没有发现地产交易记录里有这一笔。

在《扑克新娘》一书封面还可以看见波莉晚年在牧场饲马的照片,背景是雪山青松,遍地皆白。这个峡谷有250哩长,6000尺深,他们的牧场仅有15亩可以耕种的土地,但在波莉精心照管下,种了李、桃、葡萄、樱桃、草莓、黑莓、谷物、西瓜和各种蔬菜,还养若干鸡、鸭和一条奶牛。

即使离开了沃伦,波莉仍未离开人们的生活。这对夫妇因为好客和慷慨而声名远播,贝米斯摆渡人过河不收钱,还把他们带回家来过夜。客人走的时候会带很多给沃伦镇的老朋友——馅饼、蛋糕、水果和蔬菜。冬天河流封冻时,人们会从沃伦到他们家住几天,享受波莉的厨艺,很快贝米斯农场就被叫成了波莉的农场。

关于波莉农场的生活有很多故事,比如波莉在贝米斯玩纸牌的时候命令他去装满她的劈柴箱;而他在她工作时,叫她来看蚂蚁搬家,然后她说,贝米斯,如果你不像蚂蚁那样工作,我们将变成穷光蛋。

1909年,他们的邻居查尔斯•舍普(Charles Shepp)与彼得•克林卡默(Peter Klinkhamer),买了河对面的地。在寂静的山谷里,有邻居是好事,舍普帮她写下要买的种子,帮她测量尺寸,订购新的服装。后来他们安了电话,便每天通话,“你今天捡了几个鸡蛋?六个?我捡了十个”。“今天抓了多少鱼?没有抓着?你不行!你们几个周日过来,我来做我今天抓到的大鱼”……

舍普喜欢记日记,其中保留了很多关于波莉生活的很多细节。1922年8月,有一天舍普的日记记下了波莉的不幸:“贝米斯的房屋毁于火灾。我用牙齿把查理拖出。失去了泰弟(Teddy,波莉的狗)。大约在4点钟我与波莉把老人安顿好。困难的时光。未能救出一丁点财物。”当时克林卡默不在,他从外地一回来,便连夜过河为波莉找回坛子、面粉和30只鸡。

1922年10月22日,火灾两个月以后,舍普记道:“贝米斯于凌晨3时逝世。我们在晚饭后安葬了老人。”几天后,他写道:“波莉去沃伦了,彼得跟她一起去,带着4匹马。”

舍普的日记通常只记事实,未描述波莉的伤心之情,实际彼得之所以把波莉带回去,是因为觉得波莉和中国人在一起可能会开心点。不过,显然,波莉已经住不惯沃伦,她很快就想家了。有一天早上,舍普和彼得起来发现波莉的房屋冒出炊烟,他们划船到对岸发现波莉徒步走了17英里回来了。

舍普为波莉建造了一个小木屋,而且还亲手为她制作了床、桌、椅、娱乐用具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还重新拉了电话线。

波莉的遗产

为了减轻波莉的悲伤,朋友们把波莉带去见外面的世界。1923年8月她首次离开偏僻的牧场,乘汽车前往格兰基维尔访问早年熟识的友人。在这座城市里波莉第一次看电影,也第一次看到一只“说话鸟”(鹦鹉,波莉称之为talkee bird)。这个老太太出山成为《爱达荷华州自由报》(Idaho County Free Press)的大新闻,放在头版头条进行报道,报纸的编辑J.F. Safley还采访了她,将她比作“现代的瑞普•凡•温克(Rip Van Winkle)”。

1924年波莉又到更为现代化的博伊西旅行,她在这里第一次看到高楼大厦、有轨电车,第一次乘电梯。她评论此次旅行说:“我丈夫说,我们将看不到铁路,随后他死了。现在我看见大的市区商店,电车在马路中间跑,我欢喜这些,但看得太多使我太累。”

年近八十的波莉依然很有精神,接待客人,并且出去访友。1932和1931年的探险者们说,波莉“很有活力”。有人记录道:“她已经忘记如何说中文”。

1933年8月6日,波莉未能起来接邻居的电话——她病了。在9个小时的颠簸旅途后,波莉被送到爱达荷州立看护中心,已经意识不清。据波莉护士的女儿说,到这里的时候,她穿着布鞋、棉布裙子,戴着一只铜耳环——另一只已经丢了。

她的一个护士写道,波莉知道自己“太老”,很难恢复,但仍然对生活保持着兴趣,尤其是对孩子,每当小孩儿的声音出现在屋里,她皱巴巴的脸都发光了。

在看护中心住了3个月,1933年11月6日下午3点30分,波莉去世了。她本想安葬在鲑鱼河边自己的农场,但由于冬天来到,舍普与彼得未能及时赶到,她被安葬在格兰基维尔的公墓。

1933年11月4日,即她病逝前两天,《俄勒冈人》报上刊载了她的故事,是曾经护理她的夏娃•维弗尔写的。此后西北地区许多报纸刊登的波莉讣闻,都引用了这篇文章。

1943年,圣吉尔楚德博物馆接受了克林卡默捐赠的第一批“波莉藏品”(Polly Collection),包括夜礼服上的自制金纽扣、结婚证书、三套衣服、一顶女遮阳帽、一条棕色披肩、许多钩针织品、朋友赠送的银器、几件首饰,还有若干照片,其中有一张波莉在雪山牧场的照片。爱达荷历史协会也保存着波莉的婚装照片:对襟短袄、绸缎长裙,白手套,完全是西方服饰,只有面庞仍然是一张中国妇女的脸。

美国西部城市交通掠影 篇7

2014年7月初, 到了美国洛杉矶, 3家人租了一辆15座旅游巴士到处走马观花。洛杉矶是美国公路网极其发达的城市, 但因为城市分散, 公共交通并不发达, 小汽车是主要交通方式。由于路网高峰大范围拥堵, 因此, 许多道路开辟了多人合乘车道, 即只有车里超过两人才能使用的车道, 以鼓励减少小汽车使用。

洛杉矶的合乘车道设计也有特点, 有点类似路中另辟了一条高速车道, 并不仅仅是画一条线。合乘车道与其他车道大部分路段有两条双黄线隔离 (图1) , 意思是严格禁止进出;多人乘的车也不能随便进出合乘车道, 要到没有双黄线隔离的路段才能进出, 这样保证了车辆不相互干扰。而且, 沿线有清晰的标志会提醒司机何处可以进出, 有些路段甚至建设有混凝土的隔离带。同时, 为避免单一合乘车道故障等影响交通, 大部分合乘车道左侧也设置有紧急停车带。在交通高峰时间, 合乘车道可以保持较好的通畅度。

二、洛杉矶的路中郊区铁路

尽管洛杉矶是一个小汽车交通为主的城市, 但是政府也尽力发展铁路等公共交通。在一条宽阔的射线高速公路中间, 建设了一条郊区铁路, 车站也设在道路中间 (图2) 。有的铁路利用高架段设站, 行人从中间上下;有的铁路设在地面, 车站也设在地面, 就另建过路天桥供行人穿越。但不管是高架车站还是地面车站, 都配有垂直的残疾人电梯。不过个人认为, 这样的线路布设, 在洛杉矶是很难吸引大量的乘客。因为铁路贴近高速公路两侧, 这里很少有人居住;即使要乘火车, 还是要换乘公交, 或者是停车换乘, 不够便捷。

三、景区的残疾人车位

洛杉矶有很多游乐园, 在圣地亚哥有海洋乐园, 市区有著名的环球影城, 还有第一座迪士尼乐园等。也许是因为暑假, 这些乐园即使在工作日, 也是人山人海, 许多都是家庭出游, 停车也是一位难求。在停车场, 发现都配有一定规模的残疾人车位 (图3) 。这些车位的宽度是一般车位的1.5倍, 方便残疾人从两侧上下。没有残疾人在车内的都不会用这些车位, 但从车位使用看, 还是比较满的, 这说明美国残疾人休假旅游也很普遍。也许是因为处处对残疾人的关心, 使他们的出行没有了后顾之忧。

四、旧金山的观光缆车

小小的旧金山市中心, 一直是观光旅游的必去点, 无论是渔人码头, 还是坡度近乎30度的花街, 都是旧金山的标志。因为老城是依山而建, 道路坡度极大, 交叉口也都是在坡道上。若依我们的设计规范, 都是不合格的路口;但是在那里, 车辆依旧有序行驶, 很多是没有信号灯的, 次要道路上的车辆到了路口都是停车观察并让行。像花街这样坡度极大的蛇行道路, 已经成为旅游景点, 但还是可以通行车辆, 甚为有趣。

旧金山市区还有一大特色景点, 是多条缆车设置在路中。因为坡度大, 下坡时驾驶员紧握着刹车。到了路口, 游客可以随时下车, 没有车门, 车上人在观景, 车下人在观车 (图4) 。

五、斯坦福大学的交通管理

西部民族自治州旅游地形象策划 篇8

一、旅游地形象研究发展

现代旅游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形象导向”阶段, 形象的设计直接决定了目的地旅游开发的方向, 从而对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所以, 自七十年代初, Mayo提出旅游地形象的概念后, 旅游地形象在国外开始成为了旅游学界的热门话题。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Hunt认为, 旅游地形象是纯粹主观的概念, 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对非居住地所持有的印象;Garter指出, 旅游地形象由认知、感情、意动三部分组成, 当进行实地游览时, 他会对三部分进行验证和再评估;Embacher等将形象定义为个体或群体在实地旅行之后对目的地的印象总和, 包括认知成分及情感性成分。我国对旅游地形象的研究是从九十年代以陈传康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开始的。其中, 李蕾蕾的《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 (1998) 一书, 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探讨旅游形象的专著。纵观国内外早期对旅游形象的定义, 其理论依据大都是从旅游者内心的感受和印象生成等角度来进行探讨的, 重视形象生成的主体—旅游者, 忽略了旅游地形象的本体—旅游目的地。近来, 更多的学者认识到只有将“人”和“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突出“旅游地”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树立旅游地形象。

二、云南红河州旅游资源概况

云南红河州地处云南东南部, 北与昆明相连, 南与越南接壤, 国境线长848公里, 因终年川流不息的红河而得名, 是我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一, 世居民族除哈尼族、彝族外, 还有苗、傣、壮、布依、拉祜等8个民族。全州共有241万少数民族人口, 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57.5%。红河州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如世界独一无二“真正大地雕塑”的哈尼梯田;被誉为“云南第一洞”的泸西阿庐古洞;被称为“亚洲最大、最壮观的溶洞之一”的建水燕子洞, 等等。此外, 红河州历史悠久, 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观, 文化底蕴深厚, 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有著名的锡都个旧;有滇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蒙自;有闻名遐迩的锡文化、陶瓷文化和梯田文化。同时, 由于红河州民族众多, 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如哈尼族的“十月年”、“矻扎扎”、“长街宴”、“铓鼓舞”, 彝族的“火把节”、“烟盒舞”、“阿细跳月”, 建水的“花灯剧”, 石屏的“海菜腔”等, 多样的民俗文化构成了一道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风景线。此外, 独特的地理区位还使州内有两个国家一类口岸:河口口岸和金水河口岸, 这也为红河州开展中越跨国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红河州旅游地形象定位存在的问题

旅游形象是旅游地旅游资源通过旅游产品等多种形式呈现给旅游者或社会公众的总体特征, 是社会对该旅游地特点的概括和总体评价, 是吸引游客的首要因素。当前, 能吸引游客确定出游目的地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旅游地形象, 比如人们到西安旅游就是为了体验“历史文化名城”;而对九寨沟———黄龙寺的概括印象则是“人间仙景”、“童话世界”;一说到云南则马上让人联想到美丽的大理古城、丽江古城以及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但对红河州旅游, 大多游客都认为红河旅游没有叫得响的品牌, 旅游资源散乱, 旅游服务水平也不高。而这里所谓的“红河旅游没有叫得响的品牌”, 其实就是红河州没有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红河旅游地形象策划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资金投入不够, 宣传力度不足。

地处边疆的红河州, 在前期的资源开发和宣传上资金投入存在很大的缺口, 对于一些可进入性不是很高的旅游景区, 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基础设施滞后且宣传意识淡薄, 使得很多优质的旅游地仍然处在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境地。如, 拥有丰富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绿春县, 虽然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连山, 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哈尼族村寨, 并拥有丰富多彩的哈尼民风民俗资源, 但由于没有很好的交通条件及到位的宣传手段和力度, 使得这些优质旅游资源不仅不能吸引国内外游客、甚至连本州的很多人对这些旅游资源都一无所知, 根本谈不上对游客形成有效的“形象导向”。

(二) 重点不突出, 方向不明晰。

红河州的十三个县市在旅游产品形象定位上, 大多不能对本地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概括, 如弥勒县的旅游形象定位, 提出了“彩云之南、福地弥勒”, “彩云之南”是在云南省的大旅游形象定位基础上的追随, 没有新意和特色, “福地弥勒”形象地提出却远远不能很好的概括弥勒旅游资源的特色, 毕竟弥勒是随着红河卷烟厂、葡萄酒庄、湖泉生态园等的建设而使旅游快速发展起来的, 而景屏山不是弥勒众多旅游资源中最具吸引力的一个。因此, 在对旅游地形象策划的过程中, 如果不能很好地抓住旅游地精髓, 用最简练的口号把它表达出来, 那么不仅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会觉得名不副实, 而且还不能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最好的景点和景区上, 从而形成形象构建上的模糊现象。

(三) 缺乏区域合作, 产品营销滞后。

现代游客出游指向性非常明确, 盲目出游的行为少之又少, 每个游客出游前都会弄清楚:到哪儿旅游、游什么、如何能有最大的旅游收获等问题。如果要花很长时间和很多的精力却只能看到有限类型的旅游资源, 那么这个旅游地就缺乏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而红河州的景点分散, 导致了游客抱怨乘车的时间多, 看风景的时间少。同是, 由于在旅游产品营销上的滞后, 使得红河旅游业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导致“一流资源、末流营销”的窘状, 地区的旅游形象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组合与传播。

(四) 旅游形象塑造重观光、轻体验。

随着旅游消费观念的日趋成熟, 旅游者更热衷具有体验旅游产品的旅游地, 可以说, 体验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最高旅游状态。红河州旅游资源丰富, 但在旅游形象塑造中却大多把重点放在了旅游资源观光的性能上, 忽略了现代旅游者对旅游产品体验性的需求, 如红河旅游龙头—哈尼梯田, 现在的游客主要由摄影爱好者组成, 真正的“游”客并不多, 因为普通的游客很难选择一种有效的方式去“游”哈尼梯田, 游客到了哈尼梯田仅仅能用眼睛去看, 无法真正体会“真正的大地雕塑”更为真实的一面, 没有参与性的劳作、游戏活动, 使得整个行程变得枯燥, 多数游客都只有“到此一游”感受, 一般都不会产生重游的动机, 更无法为景区充当义务宣传员。

四、红河州旅游地形象策划

旅游形象是旅游地的命脉, 是形成竞争优势最有力的推动力, 也是有效地进行市场定位与营销的关键。一个定位精准、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 会对潜在游客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并使游客产生重游的动机。因此, 要想做大做强红河州的旅游业, 首要任务就是塑造红河州旅游形象, 具体策划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引入资金, 探索景区开发、形象塑造的新模式。

红河州情决定了在现阶段, 无法像中、东部发达地区一样, 将旅游景区和旅游资源封闭起来, 利用丰厚的财政资金进行全面的开发和管理。因为政府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 也没有这样的专业人才和能力。因此, 当前可以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利用外来资本的力量, 对旅游景区进行整合, 盘活其中的旅游资源, 并将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进而使旅游景区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运营轨道, 使公众、企业、地方政府、游客等多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得到最大平衡。在这方面, 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操作案例, 如碧峰峡与成都万贯集团的合作, 就很好地解决了旅游地开发与形象宣传中资金不足的难题。

(二) 打响旅游品牌, 精练旅游口号。

旅游品牌往往以一句宣传口号来概括, 宣传口号既是旅游品牌的主要载体, 也是旅游者易于接受和了解旅游目的地形象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 旅游品牌形象应当鲜明、独特, 表述要简洁明快, 容易被市场接受, 并应给旅游者留下广阔想像的空间。在宣传口号设计方面不必面面俱到, 不必过于书面, 只要简练通俗, 朗朗上口;在设计宣传口号时要做到正确、可信、简洁、有吸引力、与众不同。红河州在旅游口号确定的过程中要借鉴广西的经验, 用“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张名片, 把整个广西的旅游业塑造成中国旅游产品的一个典范。因此, 红河州可在云南“七彩云南”的推动下, 在彰显民族特色的基础上, 强化红河州“品位梯田文化”的主体形象。

(三) 加强旅游品牌区域合作, 有效整合资源。

整合旅游资源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把零散的景点串成景区这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要围绕品牌与周边的旅游地加强合作, 形成区域旅游的优势互补, 集中资金和精力打造出优势区域品牌, 形成品牌集群的最大效应。如, 以地域为界限, 整合红河州与文山州, 共同构建以滇东南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代表的旅游品牌;以滇越铁路为契机, 整合红河州国内与昆明相连, 国外与越南相通的国际旅游品牌;以民族民俗文化为纽带, 整合红河州旱傣、花腰傣与云南著名旅游胜地西双版纳水傣的互补旅游品牌。通过与热门旅游景区及重要旅游集散地在区域上的合作, 可以有效形成区域互补, 降低宣传投入。此外, 有效利用影视作品对游客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通过近期热播的《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红河》等多部反映红河州民族民俗的影视作品, 全方位、多角度地整合宣传, 把红河州的旅游形象更快、更好地树立、传播开来。

(四) 升华旅游形式, 提升旅游形象。

在体验经济悄然而至的今天, 许多人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急行军式的旅游方式, 个性化、休闲体验旅游消费已成为当今的旅游潮流。基于此, 红河州应该在不放弃以哈尼梯田和滇越铁路为核心的特色旅游基础上, 利用气候、地域优势推出以体验为主的多项旅游项目来提升旅游地价值, 如鼓励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长街宴“农家乐”;积极开展野外拓展项目, 开发休闲娱乐项目, 以此来提高旅游收入, 构建多层次的旅游形象。当然, 提升旅游地形象, 不仅仅体现在硬件方面, 还需要通过积极培养、引入旅游人才, 充分调动当地居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心理认知度和接受度, 才能有效地提升旅游地的形象。

五、结束语

西部民族自治州旅游要形成亮点, 塑造好旅游地形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因此在塑造旅游地形象过程中要通过积极调整和修正旅游目的地的资金投入、口号宣传、营销模式与旅游形式来改善或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目的地管理者只有积极关注并提升旅游地产品与服务的质量, 才能有效影响旅游者的质量感知、购后评价、口碑宣传, 最终建立与游客之间稳定、持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文春艳, 李立华, 徐伟等.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9.25.6.

[2]熊元斌, 柴海燕.从“二脉”到“四脉”: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理论的新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 2010.63.1.

[3]蒋玉华, 杜卫红.呼伦贝尔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24.3.

[4]周灿.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 2009.7.

美国的西部形象 篇9

在国家西部开发战略中, 能源开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我们应该按照什么样的理念、原则和方式来进行西部的能源开发, 这是一个影响到整个西部未来发展、西部能源开发前景的前提性问题。要有力的回答这一问题, 我们必须立足高起点, 从长远的眼光来考虑西部能源开发的政策, 必须避免发展中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在此意义上, 西方发达国家, 尤其是美国在制定能源政策上的一些基本走向和趋势以及这些政策趋势所体现的理念和原则对我们建设西部能源开发有重大启发。

1 21世纪美国能源政策的新趋势

美国不仅是能源生产大国, 还是消费大国。为了确保美国的能源安全, 2009年1月奥巴马当任美国新一届总统之后, 继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法》又新出台了一系列能源政策, 虽然美国的最新能源政策有其特殊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我们不能简单予以套用。但是, 其能源政策的趋势反映了国际能源领域在理念上的一些重大变化, 值得我们重视。

1.1 降低对化石燃料及进口石油的依赖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美国自身拥有的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只占世界的2%, 国内产量占世界的5%, 消费却占到了世界总消费额的25%, 其中进口石油占美国石油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二, 并且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 其对石油的依赖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在保障本国的石油战略储备的情况下, 从本国石油供应安全的角度考虑, 为保证稳定的石油供应、分散石油进口风险, 美国在积极扩大海外市场的同时, 已从全球30多个国家进口石油, 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格局已初步形成。此外在油价成本日趋走高、石油进口主要地区局势不稳、一次性能源消费造成的环境破坏的基础上, 美国的能源政策再次提出要降低对化石燃料, 尤其是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美国能源部2005年1月发布的《能源展望》[1]中预测, 美国石油总消费在2003年是每天2000万桶, 到2025年将增加至每天2790万桶, 平均每年增长1.5%;2003年石油净进口占石油需求的56%, 到2025年将增为68%。这必然会导致美国石油进口的进一步扩大, 而在美国进口石油当中相当多的部分来自地缘政治敏感地区, 如中东地区, 或美国口中的“问题国家”。其中许多国家存在种族和宗教冲突, 甚至存在强烈的反美情绪,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为美国石油需求提供可靠供应的稳定性。为了减少能源中断的危险性, 美国必须降低对石油进口的国际依存度。2005年的《能源政策法》中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放在了重要位置, 2007年《能源独立和安全法》出台后, 美国能源消费总量在2008年出现了最大幅度的负增长。同时, 美国在世界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也有下降趋势。

2009年奥巴马不仅在降低石油进口方面做出了政策改革, 更在解决能源安全上做出了相应规划, 以绿色能源作为突破口, 增加投资, 开发新能源, 力图在根本上缓解美国的能源供应问题。

1.2 增加投资和鼓励新能源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在布什政府2001年3月末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并一直拒绝再签署之后, 奥巴马政府在没有先决条件的情况下, 重新考虑加入《京都议定书》, 并以积极的态度参加国际气候谈判。奥巴马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相对于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发生了很大转变, 降低对石油的依赖, 增加投资, 鼓励新能源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奥巴马国家战略中的能源政策核心并期望继二十世纪的“信息革命”之后再次掀起“能源革命”, 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使能源产业成为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发展新能源需要依靠能源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因此奥巴马在7870亿美元刺激经济方案中, 把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作为其中一大重点, 其相关投资超过了400亿美元。按计划, 在未来3年内, 美国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将翻一番, 在未来10年内, 投资1500亿美元, 建设一个清洁能源的未来。政府在实行此项150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研发资金”中, 为从事这些研究的公司提供税收优惠, 希望在解决能源问题的同时, 又能围绕清洁能源所形成的产业群作为下一个经济繁荣的支撑点, 并在此间增加500万个就业机会, 同时通过加大退税和减税力度, 刺激投资和消费。

在奥巴马看来, 快速大规模地开发新能源技术, 是全球气候恶化和美国能源对外依赖两个重要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除此之外, 美国在节约能源和实现能源供给多元化方面也制定了相应鼓励措施。

1.3 倡导节约能源及实现能源供给多元化

在有效增加国内供给之外, 自《2005能源政策法》规定2015年联邦政府建筑物能耗要在2003年的基础上降低20%, 同时要为医院、学校等公共建建筑提高能源效率的机会支持资金增加, 鼓励企业节能。在未来十年内, 《能源政策法》还授权美国政府向全美能源企业提供146亿美元的减税额度, 用以鼓励石油、天然气、煤气和电力企业等采取节能措施。同时, 还将提高空调, 冰箱等家用耗能电器的节能标准, 而对于节能技术及新核能的研究开发, 政府将提供贷款及其他方面的补贴。直至2009年奥巴马的能源政策进一步完善节能目标, 强调通过综合利用法律、经济和技术等手段鼓励节能, 充分利用市场和企业、消费者行为开发节能机械、节能汽车、节能建筑, 把节能与环保和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 以提高能源效率。

近期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迷, 国际上的世界石油能源供应紧张形式, 充分说明世界经济将不可避免地进入高油价时代, 全球能源消费需求必将转向能源供应多元化。专家们说, 当前世界需要一场能源革命, 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8》 [2] 中曾指出, 人类当前面临两大能源挑战, 分别是保障可靠的, 廉价的能源供给和实现向低碳、高效、环保的能源供应体系的迅速转变。是否能成功解决这两个问题, 是决定未来人类社会繁荣与否的关键。我国作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第二大国家, 在能源问题上更应未雨绸缪, 制定相应规划。

2 西部能源开发的战略选择与现实矛盾

2.1 西部在我国能源建设与未来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西部大开发”的十年中, 能源开发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新疆煤炭基地、甘肃千万千瓦风电基地、陕西能源化工基地等等, 尤其以“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重大能源工程的建设与投入, 西部地区作为中东不能源输入的基地的作用更为突出。伴随7月5、6日在北京举行的下一轮西部大开发十年工作会议, 肯定了西部能源开发的一系列成绩, 也确定了西部地区的能源潜力及其在国家能源战略规划中逐渐突出的地位。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周凤气说, 西部的能源战略不能孤立地考虑, 而要放在全国的能源战略中考虑。的确, 基于国内与国际双重形式的背景下, 我国西部能源开发需要放在全国的能源战略高度下开发规划。

国内方面, 我国西部地区能源丰富, 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水电能源均比较丰富。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落后, 居民对能源需求和能源价格承受力普遍较低, 西部地势及开发落后等原因也导致城市进程比较缓慢, 交通 (运输) 、通讯和基础设施较差, 农村人口较多, 能源供应比较困难。东部地区经济发达, 人口密度大, 能源需求量大, 但自我能源拥有量却很贫乏。开发西部能源供应东部消费, 在将西部的能源优势转为了经济优势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满足了东部的能源需求, 而且对于由西向东运送过程中的边远地区也将从中感受到西部能源的便利。目前, 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高, 在这一特殊时期重工业化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增。我国已在世界石油进口国中位居第三, 石油消费也仅次于美国成为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在目前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会处在资源消耗“爬坡”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大国经济体在既有技术路线下无法避免或“跨越”的 [3]。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必须全面协调, 发展西部经济, 扩大西部内需是全国走向小康社会的关键。

国际方面, 我国经过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全球敏感地区输入的石油已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80%以上。国内石油需求对中东和海上通道的依赖已对中国能源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西部地区与俄罗斯及中亚油气资源极度丰富, 但经济不发达国家接壤, 其中中亚石油天然气资源量为世界三大成矿带之一, 仅次于波斯湾, 是中国最直接最安全的能源资源战略供给地。近年来, 我国新疆与中亚及周边国家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对接上优势日趋明显, 周边国家的资源已经成为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西部能源, 加强与周边资源丰富的不发达国家合作对于确保我国在石油进口方面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不仅从加拿大、委内瑞拉、墨西哥等国进口石油, 其范围还涉及中东、中亚、非洲等其他石油蕴藏丰富地, 中国开发西部能源, 与中亚诸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对俄美对该地区的控制起到力量均衡的作用, 改变中亚受单方控制的局势, 保持该地区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由于欧美等控油大国最初就利用能源外交与石油矿藏丰富地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控制着世价, 致使我国至今也只能被迫接受世界的油价。据国际油价的波动情况, 预计每桶油将上涨15美元左右, 我国全年外汇支出就要多付150亿美元。加强中亚区域国家能源资源合作, 构建中国西部能源战略资源通道, 对我国在世界能源输入国中的地位与掌控未来世界石油价格的话语权, 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在能源开发与世界大国看齐的同时, 我们也应避免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能源发展上走过的弯路。例如奥巴马的近海开采石油政策, 在5月份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石油泄露事故, 虽然奥巴马已经表示暂停近海石油的开发, 但路易斯安那州墨西哥湾的石油泄露与污染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破坏, 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收入也带来了灾难和影响, 我国应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能源政策的基础上避免其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循序渐进, 将建设发展与节能环保放在能源开发的首位。发展西部能源建设对西部地区的和谐稳定、民族政策的落实、当地居民的长治久安、环境治理水土和保持老百姓增收致富,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升级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

2.2 西部能源开发的现状

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是建立在其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条件基础之上的。通过国家的第一个十年规划建设, 西部地区的能源工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以西气东输、青藏铁路为代表的大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0—2008年累计新开工重点工程102项, 投资总规模达1.7万亿元,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同时还建成了133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新增、恢复灌溉面积890多万亩, 新增节水能力60多亿立方米,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截至到2008年底西部地区的原煤产量是12.28亿吨, 是1999年的4.6倍, 在全国原煤产量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21%提高到2008年的44%。截至2009年底, 西部新增油气管道里程18, 630公里。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6, 607万千瓦, 无电地区建设工程稳步推进。新增长途光缆线路23万多公里、长途光缆纤芯498公里。七月份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10年西部大开发开工23项重点工程中有9个是能源领域的工程。随着西部地区能源资源的进一步大规模、高强度、大面积开发, 交通环境差, 基础设施落后;资金严重短缺, 劳动力素质低下;能源结构单一, 生态环境脆弱;社会人文环境落后等困难和问题日益成为能源开发的多方障碍。美国的能源消费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并逐步扩大再生产能源的比例, 最终由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进入“后石油时代”, 美国的能源政策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我国能否把握住此趋势, 有意识地在能源领域实行跨越式战略。

3 美国新能源政策对我国西部开发的启示

3.1 增加资金投入, 加快建设西部基础设施

美国新能源政策奥巴马实行的“绿色新政”中对于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案中的相当部分资金, 就用于基础设施, 这也被认为是爱森豪威尔总统开始高速公路建设以来, 美国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年初的国情咨文中, 奥巴马说美国修建了历史上第一个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 随即宣布政府将斥资80亿美元, 打造美国高铁网络。

与美国相比, 我国西部交通不方便, 基础设施也比较差, 1999年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占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的37%;铁路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1999年西部地区工程占全国公路里程的39%;公路密度为全国铁路密度的55%。西部地区交通不方便, 将会导致西部地区在对外开放、产品成本等方面失去应有的竞争优势[4]。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十年来国家安排了大量国债资金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专项建设基金, 支持西部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幅员辽阔, 人口稀少, 地形复杂, 气候多变, 灾害频发, 基础设施需要建立在偏远荒地, 投资大、见效慢等原因影响了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势必对能开发的时序、规模等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我国中央在建设西部资金上应该加大投入比例, 为今后西部能源运输与中亚诸国建立石油通道合作提前做好基础准备。

3.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实现能源供给多元化, 发展替代能源

美国政府在新能源政策中投资400亿美元发开风能、太阳能, 1500亿美元开发引领未来的“清洁能源”, 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实现供给多元化。我国在能源利用效率上还有待于提高技术水平, 例如近年来的洁净煤技术, 煤炭在燃烧过程中本身不具污染性, 而是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的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较大时, 不仅会对人们的身体将造成危害, 同时对金属材料房屋建筑、棉纺化纤织品、皮革纸张等制品也有影响。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 居住区日平均浓度低于0.15毫克/立方米, 年平均浓度低于0.06毫克/立方米。以甘肃兰州为例, 兰州市大气中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 但是在今年1月份, 西固兰苑宾馆自动监测点位测得的二氧化硫浓度日均值为0.268毫克/立方米, 位于城关区的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自动监测点位测得的二氧化硫浓度日均值为0.277毫克/立方米, 均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起因便是一家热电厂和锅炉厂因设备故障, 脱硫设施停运, 没有及时进行修复, 导致大量二氧化硫超标排向大气。由于西部地势环境复杂, 生态脆弱等特点, 在西部开发时更应作出相应政策, 在发展技术创新的同时, 不仅要重视对事故发生的紧急修复措施, 更要在政策上予以相关条例、法规, 对企业进行有力监管。

对于新形势下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将是未来能源的新取向, 在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大, 发展风电对我国以火电为主的电力格局、增强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和保护环境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西北地区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甘肃、新疆、蒙西地区三个千万千瓦级的大型风电基地的规划编制工作已经组织完成。2008年底, 西部地区风电装机容量超过550万千瓦, 接近全国总装机比例的50%。当前, 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应当优先重视政策体系的建设与创新, 改善投融资环境, 解决可再生能源发展建设的资金瓶颈。我国现有近20万家东部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创业, 投资总额超过22万亿元 [5]。在此基础上, 政府应放宽招商引资尺度, 借鉴东部经济特区的发展理念, 为西部吸引投资创造优先条件。在企业生产与发展中, 应鼓励技术创新, 推动产业链的发展, 不仅能提高西部制造业的产学研水平,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西部人口就业问题带来更多机遇。在推广风力发电时, 我国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每度电的发电成本高于煤或者天然气的成本, 是常规发电成本的大约一倍。实际上, 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我国缺乏完整的扶持政策, 对风力发电和其他发电执行同样的税收政策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的制定。

我国政府扶持政策可在西部风能丰富地区, 同等条件的风电项目进行一次性审批或简化审批环节, 以减少资源和精力耗费, 加快项目建设进程[6]。制定成本与风险分摊机制, 健全新能源投融资服务体系, 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可再生领域, 还可推出可再生能源配额机制, 要求本地区的电力消费中必须有规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电力, 由电力公司承担这个义务。没有完成义务的公司可以向超额完成义务的公司购买绿色证书, 可再生能源发电公司的收入除了销售物理意义上的电力所得, 也可通过在绿色证书市场上出售证书获得另一部分收入。

3.3 节能减排, 促进西部生态环保

美国在节能方面强调节能技术推广的同时, 强调通过综合利用法律、经济和技术等手段鼓励节能。节能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将引领世界能源产业的新潮流, 完善节能制度将成为各国能源政策的主轴之一。西部土壤、水文、植被等在人的影响下容易发生变化, 表现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4]。因此在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4] 原则的基础上要促进“节能减排”。在强调市场力量的前提下, 必须重视节能政策的制定、修改和实施, 虽然我国在2008年4月正式施行新《节约能源法》, 法案也明确了相应管理制度, 节能标准, 政府激励政策, 但是在各地区自行计划的“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实施与监管力度却不尽如人意。建立完善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在节约能源的重要意识的同时, 还要制定相应法律、经济条例, 例如在西部污染较严重地区, 政府投入补偿资金, 促进居民的节能消费 (混合动力型汽车、太阳能发电等) 。完善西部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 把节能看作是继“石油、煤炭、电力、天然气”之外的“第五能源”, 对于增强西部自我发展的能力, 促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WORLD ENERGY OUTLOOK, 2005

[2]WORLD ENERGY OUTLOOK, 2008

[3]习步.从战略高度促进西部水电开发[J].西部经济动态2008 (11) :11-15

[4][7][8]中国土地学会, 西部大开发存在哪些困难http://www.zgtdxh.org.cn/pub/clss/popularscience/west/t20050920-70185.htm

[5]温家宝.全面提高中国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在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上的致辞[C].2009-10-16

《美国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篇10

一.霍顿斯———物化的本我

本我是人们所有的热情、本能和习惯的来源, 是遗传本能和基本欲望的体现者, 它缺乏道德观念, 甚至缺乏逻辑推理, 唯一的需要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满足自身。“本我的唯一功能就是尽快发泄由于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兴奋, 本我的这一功能是实现生命最基本的原则。”本我所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寻求欢乐和躲避痛苦是本我最重要的功能。

霍顿斯是在克莱德初次踏进灯红酒绿的社交场后, 第一个令他心魂摇曳的对象。霍顿斯的身上有着本我高度的张扬, 追求一种享乐主义生活。克莱德从一开始就知道“此人不过是某家大商店一个喜好风流的女售货员。她皮肤黝黑, 模样俊俏, 自以为了不起”, 他也反复告诫自己“结交的这位姑娘, 不过是飞蛾一般的庸俗人物。她不过是刚刚登上社交舞台, 发觉利用年龄相仿或稍大的男孩子去寻欢作乐或获取心爱的衣服, 既方便又合算罢了”。

“她一身俏丽的打扮……一双眼睛闪闪发亮。像往常一样, 她表现出那种洋洋自得的神态”, 她的身上永远洋溢着充满肉欲的活力。克莱德“迷恋的正是这一切。她的手势, 她的身姿, 她的撅嘴, 无不充满性感, 令人想入非非”, 对于自小在宗教信仰强烈的家庭长大的克莱德, 他真正迷恋的是霍顿斯的青春、欢乐、自由和对生活的热爱。

然而, 在这个实际上是由男人和金钱主宰的社会里, 自由对她如同虚无:她有自由、却没有目的。自由的手段是通过与男人调情获得金钱, 对于生活所有的热爱被物化为一件裘皮大衣或一个钱包。

当出车祸撞死一个女孩以后, “霍顿斯突然摸了一下脸, 意外地发现左脸颊和前额不但破了皮, 而且正在流血。她一想到自己的眉毛可能因为这场车祸永远地毁掉, 心里马上产生了一种恐惧。她是如此替自己担忧, 以致将同伴的不幸受伤、警察追捕的危险、小孩惨死、豪华轿车的撞毁, 忘得干干净净。事实上, 她除了她自己和自己的美貌可能被毁掉之外, 一切都忘记了。对于克莱德、斯帕塞、拉特勒和其他女孩子, 她根本没有考虑。此时他们算得了什么”。在万分危急的时刻, 霍顿斯唯一关心的是她自己的美貌。这个与克莱德同样身处下层贫困家庭的女孩, 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没有道德、宗教的概念。她依靠自己的青春美貌捕获男人的心, 目的是从他们身上得到自己喜欢的衣服和饰品来打扮自己, 之后再投入物欲横流的生活之中, 周而复始。她的本我逐渐被物化了, 因而失去了最原始的生命力。

二.罗伯达———迷失的自我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是本我与外部世界、欲望和满足之间的居中间者。自我遵循“唯实原则”, 它的作用即是调节“真实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之间、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之间的这种对立”, 每个人都有满足本能欲望的要求, 但社会又不允许本能的任意性行为, 自我就指导着人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法纪秩序, 在这个前提下去寻求满足本能欲望的方式, 从而使个人的本能欲望的满足与社会规范达到一致。

罗伯达“长得俊俏、富有魅力”、“富有人情味, 热情洋溢, 待人宽厚, 心地善良”。最重要的是, 克莱德敏锐地发现“她身上还洋溢着一种愉快和欢乐。它不仅有情感上的因素, 而且有高雅优美的肉欲成分。这未免使他吃惊, 尤其是他原先认为她是那么娴静、脱俗”。

这表明罗伯达的自我尽管压抑控制, 但本我的活力仍充沛淋漓地展现。“她的家境及其生活同克莱德无不相似……罗伯达的父母恪守传统道德和宗教教义———诚实、正直、敬畏上帝, 备受尊敬”, 形成了她对于道德、社会评价的恪守标准。另一方面, “她生性热情、敏感, 富于想象力, 长至十五六岁时, 脑中充满了有关形形色色的女人的原始的玄想, 认为不久的一天, 她的美貌或魅力必然会奇迹般的征服上帝预先安排好的一个或几个男人的心。她虽然在幼年和少女时代耳闻目睹着极度贫困, 但由于固有的想象力, 总是憧憬着美好的生活。也许将来有一天, 她能进入奥尔巴尼或尤蒂卡之类的大城市, 过着一种新的幸福生活”。可见她有属于自己的“美国梦”, 无法像父母一样在田间生活。

在与克莱德交往的最初, 她认为克莱德属于上层社会, “权势和经济实力实际上比她原来想象的大得多”, 这使得克莱德成为她心目中的罗曼蒂克情感的对象。在后来深入的交往过程中, “她的心里总离不开一个朦胧的想法……她这一切是在引火烧身;也许她还会弄得身败名裂”。当克莱德要求她献身于自己的时候, 她曾受到的良好的教育和她出自本能的欲望形成了两股争锋相对的强大的力量使她摇摆不定。“一会儿, 她想让步、屈服于他, 可是在道德观念和社会风俗上, 她又觉得十分痛苦”, 她一直处于自我对本我不断的谴责之中。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爱情在女子面前显得最美, 因为她把全部的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 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罗伯达最大的悲剧在于, 她把实现自己梦想的所有筹码都压在了与克莱德的爱情上。“她的未来已经完全依赖于克莱德的旨意及狂想了, 所以她常常向他献殷勤并百般地恭维他, 处处为他提供方便。确实, 按照罗伯达对生活秩序的看法, 她已属于克莱德了, 而且仅仅属于他的人了, 就像任何一位妻子属于他的丈夫一样, 做其丈夫希望她所做的一切”, 未婚先孕的母亲不为当时的美国社会所接纳, 社会偏见和内心固有的女性从属于男性的观念, 消磨了罗伯达自我的意志力, 在爱情的悲剧中迷失了自我。

三.桑德拉———成功的自我

桑德拉是克莱德求而不得最后导致其走上歧途的女子。克莱德“感到所遇到的这位来自上流社会的姑娘, 对他来说, 是上流社会所具有的全部意义的化身”。

桑德拉是名门淑媛, 第一次遇到克莱德的时候就对他很有好感, 但得知克莱德贫苦的出身与她并不相称, “脸上露出了非常惋惜的神色”。其实最初桑德拉钟情于克莱德的哥哥吉尔吉伯特, 但是“吉尔吉伯特对她很冷淡, ……他伤害了她的自尊心, 而这对爱好虚荣、自视甚高的桑德拉来说, 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她不能原谅他”。出于这个原因桑德拉想扶持与吉尔吉伯特酷似的克莱德, 并与他发生异常罗曼蒂克的恋爱关系, 使克莱德鸡犬不宁进而报复吉尔吉伯特。

在交往的过程中, 桑德拉也的确爱上了克莱德, “这不仅是因为他足以大大满足她的虚荣心”, 更重要的是她“热切希望能够有克莱德这样的年轻人, 生得漂亮, 出身又是上等, 并经她一手调教”, 桑德拉的英雄梦想就是亲手塑造一个成功的男人。当克莱德要求她与他私奔的时候, “在一段时间里, 她的眼光表明了她本人的愿望, 甚至是她的决心, 决议按照克莱德的建议去做———离家出走, 让她那炙热而纯洁的爱情引发一场热闹非凡的乐趣……”, 但是转念想到自己现在的生活地位, “刚才那种大胆冒险的喜悦神情在她的眼里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她那一贯注重实际与物质的品格”。在与克莱德相爱的过程中, 桑德拉的自我意志强有力地控制着本我的欲望, 使本我按照道德标准和上流社会的准则行事, 追求一种利己主义的生活。

当她最终知道克莱德杀死了人, 桑德拉首先想到的是自己, “这样一件事……克莱德在大毕腾湖杀害了一个姑娘, 他被捕了, 被抓走了, 而大家, 至少是这个圈子里的人, 都知道她有意于他……”。在桑德拉清醒之后, “她央求朋友和所有人不要疏远她, 别把她晕倒、大哭的事说出去, 省得人家风言风语。她一直在想, 如果这一切是真的, 怎样才能把她写给克莱德的那些信拿回来……万一这些信落到了警察手里, 或是在报纸上登出来呢?……在她年轻的一生里, 她看到的都是快乐和虚荣。如今这突如其来的冷酷严峻的现实生活, 使她的心灵第一次受到了震动”。

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资产阶级上流社会里, 女人必备的素质是迷人的姿态:她具有的美貌、头脑、魅力和高雅, 也成为丈夫的财产的表现, 就像他定做的轿车外壳一样。”桑德拉很讲究实际, 体现了一种成功的不逾矩的自我准则。然而这种自我准则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却是失败的, 因为她的“自我”是属于他人的, 所以并没有自我。

四.格里菲斯太太———坚守的超我

超我是人格在道义方面的表现, 是理想的东西, 超我分为自我理想和良心、需要努力达到, 它是完美的而非快乐或实际的, 它是禁忌、道德、伦理的规范和标准以及宗教戒律的体现者。超我是从自我中发展而来的, 它是“一个从自我内部的分化”出来的“自我理想”。超我是人类理想的源泉, 一切完美的追求都产生于超我。

格里菲斯太太是克莱德的母亲, 一位笃信上帝的传教士。在嫁给克莱德的父亲之前, “她不过是一个天真的乡村少女。她是在缺乏任何宗教意识的环境中长大的。可是她爱上阿萨后, 便将他周身传播福音和劝人悔改的真菌移接在自己身上, 不顾一切地跟着他到处流浪, 过着种种非正常人所过的生活”。

她是超我的化身, 首先在她的身上体现着一位母亲无私伟大的爱。自己的女儿被别人抛弃未婚先孕, 虽然这与她自身的宗教思想格格不入, 但她仍然尽己所能给予女儿最大的庇护。其次她的身上具有一种牺牲奉献的精神, 穷苦的人都会向她寻求帮助, 尽管自身生活艰难, 她也会给予更穷的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且格里菲斯太太身上有一种坚不可摧的信仰, “她有好几次趁无人的时候站在房间中央, 仰起头, 闭上眼, 那张坚毅的、长相一般的棕色脸庞露出笃信和虔诚的神情, 仿佛置身在六千年前上帝创世之初的时代”, 对于“这位作证上帝主宰人世的美国女人”, 尽管“生活的磨难、命运的残酷打击使她贫困不堪、生计维艰”, 她依然虔诚、安详。

正因为有着这样强大的超我力量, 当克莱德犯罪以后, 她为了帮助儿子而成为了一个报社记者, 她还承担起为儿子演讲的传教工作。母亲的爱使得克莱德感到“母亲那破旧的外套, 古怪的帽子, 呆滞的大脸盘, 笨拙、粗俗的举止, 不再像不久以前那样令他心烦苦恼了。她是他的母亲。她爱他, 相信他, 拼死拼活地搭救他”, 克莱德的两位律师“起初怎么也没料到会遇到这么一个粗俗、没有文化、却又十分自信的人”, 但过了一会, “她对儿子的诚挚、信任和慈爱, 她那双坚定、好奇、清纯的蓝眼睛露出的非凡的信念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 不知怎的就把两位律师给征服了”。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人们信奉的不再是上帝和美德, 取而代之的是压榨、金钱和享乐。格里菲斯太太像一首呼唤信仰的挽歌。在救助克莱德的过程中她追寻到了自身的价值, 在信仰上帝的过程中她超越了情欲, 神话到英雄主义, 她的精神力量和生命力量就展现出彻底的奉献精神。然而她并没有理解真正价值的源泉是人的心灵, 在禁欲的实践过程中, 她扭曲了克莱德的天性, 也扼杀了自己。

摘要: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是本我、自我、超我的集合体。当这三方面不平衡时, 人格就会扭曲, 就会感到痛苦。德莱塞的《美国悲剧》中描写的女性也不例外。女性这一身份与人格结构的三方面相互交织, 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美国, 展现了女性“美国梦”的破灭。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女性

参考文献

[1]德莱塞著.《美国的悲剧》 (上下) .燕山出版社.

[2]西蒙.波伏娃.《第二性》.西苑出版社, 2009.

[3]朱维之、赵澧、崔宝衡《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我的美国西部之旅(一) 篇11

准备出发

我第一次去美国是2003年,那是高中交换,被派到了人烟稀少的威斯康辛州中部小镇堪培里亚。美国的中学放假很早,到2004年5月底,暑假就开始了。虽然我在那里非常努力,一年就拿到了高中文凭,但在毕业派对散去之后,还是感觉这次美国经历缺少了些什么。6月底就要回国了,这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还能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

一天,大家都在客厅看电视,美国妈妈突然对我说,她要带我去旅行。美国妈妈已经退休,她决定驾车带我去感受一下美国的大好河山,让我高中交换的一年能够完美收笔。美国妈妈说:“不曾驱车飞驰美国西部的沙漠平原山川草地,就无法理解美国人所崇尚的自由的真正意义。这次旅行我只负责开车、出钱,所有的路线全部由你自己设计。”我当时的心情,用“欣喜若狂”来形容毫不过分。

中国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说法,每个国家都有几处标志性风景,如果不去就好像根本没到过那个国家一样。因此,我在设计路线的时候,自然包括了黄石公园、大峡谷之类的名胜。美国妈妈在西雅图、拉斯维加斯、亚利桑纳等地有亲戚。亲戚家可以免费住宿,因此设计路线的时候能经过则最好。

但是问题马上就来了,我还得参加ACT考试。这是与SAT类似的大学入学考试,美国人很多都考ACT,而不考SAT。我自然不可能因为考试放弃如此美好的周游机会。由于那一天全美统一考试,权衡之后,我决定在旅途中考试。从出发到考试日有半个月时间,我们能否按时赶到报名的城市,是个很大的未知数。如果景点安排过多,那就有可能错过考试;如果安排得太松了,那有可能提前到达,把本可以旅游的时间给浪费了。所以,我所面临的压力仍然是很大的。

只有两个人出行,我们除了必需的生活用品外,车里还有空间放其他东西。我毫不犹豫地带上了小提琴——我一直想象能在美国的海边、在大峡谷、在黄石公园等风景名胜留下自己的琴声。

那时去美国交换,我没有带笔记本电脑。本以为美国这么发达的国家,肯定家家户户都有网络了。谁知美国妈妈家里,电脑虽然有,却是落后的台式机,而且根本不能上网。美国妈妈特地为我去办了网络套餐,并升级了电脑配件。美国爸爸甚是开心,因为如果不是我去,家里肯定不会升级电脑并拥有网络。美国妈妈崇尚自然,她痛恨那种整天坐在屏幕前面而不和身边事物打交道的生活状态。可是要旅行将近一个月,没有电脑将会非常不方便。我和美国妈妈一说,她帮我借了一款苹果旧电脑,电池每次充满只能用半个多小时。这正合美国妈妈的心意,对她来说,真正的旅行就该越少接触电脑、手机这样的东西越好。另外,美国妈妈坚持要带一盒麻将。至于原因,我先卖个关子,后面会详细讲到。

说起手机,大家也许不敢相信,我去美国的这一年都没有买手机、用手机。同时,美国妈妈没有手机,美国爸爸有手机却永远关着。在那里,所有的事情固定电话都能解决,人们不习惯带个手机走来走去。因此,我们这次旅行真的是充满了美和乐趣(比如风景、提琴),而把电脑、手机这类设备的使用降到了最低。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整装待发的时候,美国妈妈突然说旅行计划需要稍稍改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意外第一站

美国妈妈对我说,我们的旅行提前一天出发,她帮我约了威斯康辛州最好的私立文理学院瑞鹏大学,与副校长见面。其实,美国妈妈早就希望我能够在美国上大学,能够和他们离得越近越好。因为我快回国了都还没有提起申请美国学校的事情,ACT也要旅行途中才考,美国妈妈比我还急。其实我之所以不急,是由于交换组织及中国教育部有约定,去美国交流之后必须回国至少待一年才能再出国。

国内的高中生和家长也许对美国的教育现状不太了解,往往在申请大学的时候只看学校排名。美国妈妈经常说:“在我们眼里,哈佛耶鲁固然好,但是要了解排名的原理和自己的追求,才能更好地选择学校。”事实上,排名的很多重要因素可能对我们择校生来说并不重要,比如教授发文章的多少、毕业生捐款总数等等。本科作为一个学习和开阔视野的阶段,教授花多少时间在学生身上,学生能享受怎样的学习氛围,才是最重要的,文理学院应该算是最适合本科生的学校了。很多排名靠前的大学校,有实力的教授都顾自己搞研究,学生从来见不到,课基本都是助教来上,并没有让学生享受到学校最优质的资源。而文理学院一般规模都很小,学生都是教授亲自带,作业都是教授亲自改,学生能分享到很多本该属于自己的资源。

瑞鹏大学在我们所在的小镇北面将近100公里的地方,于是我们旅途一开始就向北进发。在玉米田里行驶了很久,远离城市的喧嚣,我们眼前突然出现一座古堡。到了!

这是一座相当漂亮的学校,春末夏初,校园里到处是碧绿的草地、茂密的树木。主体建筑都保留着建校150多年来的原始风貌,很多房子翻修过好多次了,但改动的往往是内部。因为已经放暑假,校园里几乎没有人走动,眼前的景观让人恬静而舒心。时不时地就会有小松鼠在你面前蹦来蹦去,阳光洒在丛林小道上,偶尔会有鸟儿飞过,地上的光斑忽明忽暗地闪烁。让我感到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我们来到了学校办公楼,楼不高,只三层,模仿古希腊的建筑风格,门口有几根雕刻细腻的巨大石柱。一进去,我就感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正对着门的公告牌上赫然拼出了“Welcome to Ripon Taiyi”的字样。虽然拼的人也许只花了几分钟时间,但是这种有人情味的举动让我一下就喜欢上了这里。是的,文理学院往往在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关怀上有着特别的优势。

接待的阿姨一看我们来了,立马迎上来。她一边告诉我副校长马上就能见我,一边掏出两盒夹心饼干送给我。“我们这个城市很小,没什么制造业,唯独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饼干厂。如果你将来真的来了这里,饼干厂每天都会免费向学生发放饼干。”有东西吃自然很开心,尤其是旅途刚刚开始,就有人送免费的好东西吃。

刚把饼干收好,副校长就满面笑容地从里屋走了出来,并把我和美国妈妈带到了她的办公室。其实我并不知道这次拜访是一次面试,还以为只是见见校领导,了解一下学校情况。

一坐下,副校长就问我对这个学校的第一印象如何,有什么感觉,然后又把我的过往经历都问了一遍,她对几个方面特别感兴趣,首先是我拉小提琴,并且在国内就担任乐队首席。听说我在交换的那一年同时参加了威斯康辛州高中生声乐和器乐比赛,两样都获得了一等奖。她马上一个电话打到音乐系,要让那儿的老师见见我。说来也巧,我正好带着小提琴。跟副校长见完之后,我的下一站就是音乐系。

副校长特别感兴趣的另一点是,我作为一个独生子,之前从没来过美国,来美国也不知道具体目的地会在哪里的情况下,这一年竟过得如此充实而有意义,并且拿到了高中文凭。我的独立自主,富有好奇心并且敢作敢为,显然为自己加了不少分。

副校长又问了美国妈妈一些关于我的问题,美国妈妈自然是毫不吝啬地大大夸奖了我一番,并讲了中学老师对我的高度评价。我同时又对副校长说了我即将在这次旅途中考ACT的计划。她听着听着,又看了看我在美国全A的成绩单,忽然转过来郑重地对我说:“你被我们录取了,我们给你提供全额奖学金。你的英语看来非常棒,我们就让你免考托福了,也给你省点时间和金钱。只要ACT高于我们的录取线,就直接来报到吧,我相信你绝对没问题的!”

我当时半天都没回过神来。不到半个小时的交谈,我就已经被美国的本科学院录取了?这比起很多同学拉锯战式地准备SAT,准备Essay,填各种各样的表格,焦急地等待,有的还要额外申请奖学金,准备面试等等,我真是太幸运了。但我觉得,自己平时的积累也很重要。大家如果除了学业之外,能多参加些社会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再加上些许运气,在机遇来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

谢了副校长和门口接待的阿姨,我就跟着美国妈妈拿了小提琴直奔音乐系。一个器乐老师,一个声乐老师已经在等我了。我在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演奏了自己最喜爱的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并被要求演唱男中音版的《圣母颂》。那位声乐老师居然是系主任,听完之后马上拍板给我额外5000美金一年的音乐奖学金。这次表演,也为我之后一进入学校就担任乐队首席打下了基础,音乐老师从那时起就不断“怂恿”我,让我把音乐作为自己的专业。

之后副校长还特地派了两个学生导游,带我们参观美丽的校园。临走时,我都不敢想,一年多之后会再次回到这片土地上,在这里度过自己的本科学习生涯。

下午的阳光分外灿烂,这样的好消息为我们的旅行开了一个好头。美国妈妈和我一边吃着那两盒饼干,一边向西驶向明尼苏达州。

美国的西部形象 篇12

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美国不说文化产业, 只说版权产业, 这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这一角度来定义的。为了行文方便, 我们也称其为文化产业。从文化资源上看, 美国并不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因此, 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 政府做好完善的法律制度及专业人才供给, 走典型的市场驱动下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发展道路。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 人口稀少, 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 经济文化欠发达。与美国相比, 不具备资本、人才、技术优势, 但有丰富的自然和传统人文资源, 借鉴美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 扬长避短, 无疑是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的良好选择。

1 美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历程

从20世纪20年代算起,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美国文化产业开始萌芽并逐步发展壮大, 继而实现异军突起阶段 (上世纪2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

20世纪20年代, 随着无线电、放映机等新技术的运用, 美国的传媒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因此将20世纪20年代作为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起点。以广播业、电影业为例, 美国第一家广播电台KDKA (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无线广播电台) 1920年11月开始营运, 自此, 无线电广播迅速成为美国一个新兴赚钱行业。直到今天, 美国的广播业依然发达, 全美拥有各种电台近14000个, 收音机6亿部, 其中有2.4亿部是安装在汽车上的。美国的电影业也发展为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0世纪20年代, 美国的电影已经作为普通劳动者休闲的最普遍的形式, 而且每周几乎吸引了美国人口的一半” (潘海林, 2006)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 美国电影业的获利便属世界之冠, 尤其是南加州的好莱坞, 被称作“电影工业的世界中心”。在这个阶段, 美国还出台了世界上最早的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 如1927年的广播法和1934年的通信法案, 这些法令消除了政府对文化产业的一切管制, 让其在市场机制主导下自由发展。

第二阶段:美国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直至独霸全球的阶段 (二战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冷战结束) 。

二战后,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信息技术革命成为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其文化产业的各个分支都获得空前的发展, 电视业的发展更是格外突出。1952年的总统竞选中, 电视成了重要的竞选工具。也就在这一年, 美国建立了四大电视网, 即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 、全国广播公司 (NBC) 、美国广播公司 (ABC) 及杜蒙电视网。1962年7月, 美国发射第一颗电视广播卫星。卫星的发射将美国的电视节目扩大到全球范围, 美国不断向北美、拉美及西欧等地输出电视剧。另外,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触发了战后全球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对滞胀的困境, 强调政府干预和扩张性政策的凯恩斯主义毫无办法, 而重视市场、强调自由贸易的新自由主义理念在美国得到了全面贯彻。政府对微观文化企业的极少干预一方面促进了美国文化产业的繁荣, 另一方面激发了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的积极性, 兼并重组、垄断及海外市场的拓展不断。在这个阶段, 美国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海外扩张。1965年出台的《人文艺术法令》, 标志着美国政府第一次以间接资助方式加大文化产业的经费支持;1996年通过的《电子通讯法令》, 取消政府对文化生产的一切管制;2005年颁布的《版权法令》, 极大地促进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美国文化产业就此独霸全球。

第三阶段:美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多元化竞争, 并实现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现在) 。

在这个阶段, 全球化、网络化、多元化是主基调, 网络业的崛起, 一方面对美国文化产业的传统格局造成了冲击, 造成了部分传统文化产业的萎缩;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引发了许多国家对文化安全的担忧。欧亚一些国家, 如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在全球角逐中逐渐占领一席之地。尽管美国在这场角逐中依然遥遥领先, 但独霸全球的格局被打破, 全球文化产业进入多元竞争时代。21世纪初, 随着全球文化产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朝着集群化的方向迈进, 企业兼并重组不断, 产业集聚度日益提高。通过企业的兼并重组, 产生规模经济, 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2 美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模式及主要经验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是在政府做好各项服务的前提下, 遵循市场规律, 走典型的市场驱动下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发展道路。其主要运作方式与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美国, 知识产权意识可以说是一种文化, 它源于美国人敢于想象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就是自己财产的价值观。美国将知识产权分为四类:商标、专利、版权和商业秘密, 其《专利法》早在1790年就写入国家宪法。这种对知识保护的意识和法律, 有助于激励和保护发明者, 使国家获得巨大利益。美国著名的迪斯尼公司, 仅靠销售儿童玩具等产品的品牌和专利使用权就获得巨额收入。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美国许多公司技术翻新快, 专利多, 专利权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美国政府不断对《专利法》进行调整修订, 1976年全面修订后的新专利法构成了美国现行版权法基本框架。在1976—2000年的24年间, 美国政府对这部法律又进行了46次修正,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严格和全面。在经济、科技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 美国也会不断出现文化领域的法律空白。为了弥补这些空白, 美国政府能做到及时跟进和完善。以数字版权为例,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版权制度来保护软件知识产权的国家。为了加强对数字产权的保护, 美国国会颁布了多部保护法案, 如1980年颁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法》。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 不仅加强了美国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保护, 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美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在加强国内相关立法的同时, 美国还力促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 先是力促《伯尔尼公约实施法》, 随着美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伯尔尼公约实施法》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标准和原则不能满足美国的需要时, 美国一方面利用《综合贸易与竞争法》 (1988年) 中的特别条款 (301条款) , 迫使其他国家加强对美国知识产权的保护, 另一方面利用“关贸总协定”第八轮谈判 (乌拉圭回合) 的机会, 全力推进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机制的诞生, 经过8年艰苦谈判, 1994年达成《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这一协议的制定和执行, 大大提高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水平。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为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国内开辟了丰沃的“法治土壤”;在国外则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2 建立完善的投融资机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美国不断创新金融制度, 在文化产业发展领域也不例外。可以说, 美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体制健全、投资主体多元、投资方式多样, 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首先是政府的资金支持。美国政府对文化产业领域的资金支持主要针对非营利性领域。其资助方式多样, 除政府直接提供资金外, 还积极引导配套的社会资金和产业资金参与。政府资助数额虽然不大, 但通过法规制度和政策杠杆, 鼓励各州、各企业及全社会对文化事业的赞助和支持。

其次是通过完善的融资体制和金融制度的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筹措资金。美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 其资金来源除联邦政府投资外, 还有一些大公司、基金会和个人捐助资金。如美国有许多大财团都会对文化产业进行资助或投资, 洛克菲勒、第一花旗银行、摩根等财团都与文化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美国不断创新的金融制度也为文化产业注入了大量的资金。以电影业为例, 美国于1995年在电影业中运用投资组合理论, 因为投资组合能降低风险, 在一个投资组合中通常会做出20~25部风格各异的电影, 这些风格各异的电影迎合不同观众的口味, 能保障票房收入、降低投资风险并保障收益, 因而许多社会资金甚至包括保险资金、退休资金、私募基金在内的经费都参与进来,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再次是美国能充分利用国际直接投资来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美国在文化产品市场上有较为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 别国的文化产品只能采取直接投资的方法打入美国市场, 而且美国政府对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经营限制不多, 因此美国文化产业中有许多跨国公司来投资和运作, 加拿大、日本等国都有大量资金通过跨国公司进入美国。在好莱坞最具实力的电影制片厂中, 福克斯娱乐公司的老板是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 而哥伦比亚三星影片公司的老板则是日本的索尼公司。“高成本, 高收益”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美国文化品牌经营理念。近年来, 好莱坞影片的制作成本越来越高, 庞大的资金被制片商转嫁给金融市场。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 影片拍摄成本为2亿美元, 是当时成本最昂贵的电影, 由7个国家的30多家公司协作完成, 不过它的全球票房高达18亿美元;2007年《蜘蛛侠3》制作成本高达2.58亿美元, 全球票房收入也很可观, 首映当日就达1.48亿美元, 创下了当时单日票房的历史最高记录, 这种大收益加剧了外国投资者对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信心。

最后是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 为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美国政府对文化产业较少干预, 政府的任务就是创造条件、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一直鼓励非文化部门和外来资金的投入, 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大量资本投入, 同时为推动文化产品出口保驾护航。其文化产品的经营以市场为导向, 实施市场化运作, 这也是美国文化产业长盛不衰的重要法宝。美国在影视、音乐唱片、图书、出版等行业都始终坚持在市场竞争机制下自由发展的原则, 几乎完全依靠商业运作, 这恰恰是让文化产品以最好的姿态走向市场、为社会认知和接受所必须的前提条件。

2.3 科技创新和文化产品的有机融合是美国文化产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创新是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特点。美国非常注重对科技的投入和应用, 网络传输、通讯卫星、数字化等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 使得美国文化产业拥有了向全世界扩张的能力。从好莱坞多年来垄断世界电影市场可见一斑, 好莱坞拼的不是电影产量, 而是其卓越的创新能力。以美国对外国文化资源的引进开发为例, 美国文化产业工作者不会对其进行简单复制, 而是大胆创新, 加入美国文化和科技手段, 成功将其转化为“美国模式”, 增强其艺术的感染力。以《花木兰》成功改造为例, 电影在情节上保留了中国原貌, 但是对原作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想象和创新, 从而创造了一个相当好莱坞化的故事情节。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往往突破传统的、固有的模式, 有时甚至全然不顾客观与世俗的看法, 以产品的创新品质赢得市场。

2.4 完善的人才战略和大量专业人才的供给是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美国文化产业的成功首先是多元化、科技化、创新化和复合型人才战略的成功。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及创新精神的人才。拥有丰富的人才是美国能够在文化产业领先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国内的情况看, 美国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 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全美有几十所大学开办了艺术管理专业。从全球的角度看, 美国以其雄厚的资金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世界各地吸引大量优秀文化艺术人才, 这些人才的加盟源源不断地给美国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2.5 独特的文化产业管理和营销策略

美国的文化产业管理模式很独特, 在美国联邦政府内阁级部门中没有文化部, 也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负责文化产业发展的监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无为”和“零管制”是美国政府对待文化产业的原则。“无为”并不代表政府不作为, 相反, 政府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市场经济手段调节下自由竞争环境的同时,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行业进行规制, 并提供了各种支持和服务。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 一些重要的独立机构, 如国家艺术基金会与国家人文基金会 (NFAH) 、人文与艺术联邦委员会 (FCAH) 等等纷纷成立。这些机构独立于联邦政府机构运作, 主要从事艺术、人文事业等方面的补助工作。政府和准政府部门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公益性强、关系到国家安全、依靠市场力量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事业上。如:公益性文化设施管理项目;普及文化艺术、维护文化多元性, 保护弱势族群的文化遗产;保障国家安全和根本利益的文化外宣项目等。

文化产品的营销策略新。以美国文化产品的“海外市场开拓”为例, 美国文化产品的最初目标是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当国内市场竞争日渐激烈, 利润空间日渐缩小时, 便向国外拓展市场。美国每年以各种方式、通过独特的营销渠道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 目前每年出口的文化产品在700亿美元以上。好莱坞的电影, 从开发制作到发行营销, 每一步都是独立的, 由不同的公司经过严密分工来进行, 有固定的营销模式。这可以充分发挥各专业公司的长处, 营销效果自然很好。

3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对我国西部地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回顾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总结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及主要经验, 对于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 笔者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3.1 政府做好政策制度的供给服务

作为文化产业的基础, 健全的制度供给很关键。从产权保护的角度看, 我们可以参考美国在文化产业的版权保护上的法律法规, 加强对版权的保护以及对盗版的打击力度, 当相关法律出现空白时做到及时完善补充, 并实现国内立法与国际接轨。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参照美国政府的做法, 建立类似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出版商协会等文化产业组织, 积极打击侵权行为。从制度支持的角度看, 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如政府以一定的投资来支持具有示范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 为各种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创造良好投资平台;在WTO规则下, 充分利用各种合法措施保护国内文化市场, 同时支持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大力扶持具有西部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形式、影视剧、书刊出版物等文化产品及服务的出口。

3.2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 构建统一有序的市场环境

要促进文化产业体制创新, 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软硬环境, 应学习美国政府对文化市场的“无为”、“零管制”。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干预要少, 要适度放宽文化市场的准入标准, 消除壁垒, 构建有序、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培育国有型文化单位作为市场主体的同时, 允许更多民营企业进入, 提倡自由竞争, 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市场环境。

3.3 建立健全要素供给体系

这里的要素供给主要指资本和人力要素的供给。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是文化资源大区, 但文化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资本要素供给不充分, 融资渠道不畅是“瓶颈”。因此, 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 除了政府实施多元化的资助外, 还可以大力创新金融制度, 加大知识产权、收益权等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 疏通文化产业融资渠道, 完善各种无形资产二级交易市场, 并发挥市场的作用, 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进来。

另外, 提供人才供给所需的条件, 大力引进、培养和科学使用文化产业人才。总体而言, 我国西部地区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但是, 目前西部各省区文化人才队伍规模偏小、整体素质不高、结构分布不尽合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紧缺, 实践性强、具有创新性精神的人才不足, 人才待遇低, 西部要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 必须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4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 做好文化产品的营销创新

全球化是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也必须适应这个趋势, 不能关起门来发展, 要格外关注文化产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和贸易交流。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许多地方无法比拟的优势, 要让其走出国门, 让世界了解西部、认识西部、投资西部。当前世界文化产业的多元化格局, 为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西部必须牢牢抓住这个契机, 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定位文化产品的品牌、创新文化产品的营销方式, 在重视文化安全的同时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化产业的竞争中去。

3.5 推动科学技术与文化产品的有机融合

科技创新法是文化产业具有竞争能力的法宝, 西部地区要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结构升级, 提高文化产品生产、营销等各环节的科技含量。政府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规章制度, 扶持文化企业科技化改造及更新技术装备, 疏通文化产品与科技成果有机融合的操作渠道, 营造文化产品与科技成果有机融合的外部环境, 增加对科技文化产品研发的财政补贴, 并且对科技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采取适当的优惠帮扶政策, 以增强其竞争能力。

摘要:美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模式及经验主要包括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合力助推文化产业大发展;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版权保护;完善的投融资机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科技创新和文化产品的有机融合;完善的人才战略和大量专业人才的供给及独特的文化产业管理营销模式等。这对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西部地区要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也可以在建立健全政策制度供给服务体系;构建有序、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资本和人力要素供给体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 做好文化产品的营销创新;推动科学技术与文化产品的有机融合和构造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等方面努力。

关键词: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启示

参考文献

[1]孟东方.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J].企业文明, 2012, (03) :93-95.

[2]张慧娟.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及启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1, (10) :29-31.

[3]潘海林.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的崛起[J].岱宗学刊, 2006, (04) :31, 41.

[4]邓靖.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启示[J].创新, 2012, (03) :68-70.

[5]齐春燕.日韩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与出版, 2012, (12) :109-111.

[6]论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其政策[EB/OL].http://www.baywatch.cn/a/lunwenziliao/shehuikexue/shekexiangguan/2011/1116/996.html

[7]卢晶颖.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比较[N].学习时报, 2010-11-22.

上一篇:扎根课堂下一篇:疾病分类编码